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

小学德育的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德育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德育的原则

第1篇: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

本文就加强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与策略谈谈我的肤浅看法。

一、加强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遵守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要求。按照绿色成长计划的要求,我们设计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目的在于指导自主参与型的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制度化

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生守则”、“教学常规”、“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管理,强化学生的法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度管理,要力求科学。此外,要处理好制度管理与班级管理体制创新的关系,逐步建立一种新的班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构成动态的班级管理系统。

2.班级管理主体多元化

在班级管理中,不仅强调班主任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更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倡导把教室还给学生。

3.班级管理民主化

班级管理要“两手抓”,一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像“水”,学生像“鱼”: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提倡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是班级管理中的一顼重要任务。

4.班级管理个性化

注重完整性、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造性,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要提供和造就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精神、创新性学习能力,是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

二、加强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

1.德育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首要工作

从心灵入手去做德育工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是受教者,处于主体地位;老师是施教者,处于主导地位。但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每一位老师的教育,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各种意志品质的活生生的人,到四、五年级时,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主张,更不乐意去做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只有从心灵入手,才会迎刃而解。铭记“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我们老师要策略地先“亲”后“信”,放下架子,将心比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还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既严格要求,又不用条条框框去卡学牛,应从心灵入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融入他们的思想,走近他们的生活,以幽默含蓄的情理说教取代生硬粗暴的批评惩罚,学生认可你、亲近你,师生融洽和谐,班级的管理工作就会得心应手。

2.培养班级正确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班级风气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一个班级有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能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制约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无形当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风应该是衡量学生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尺度。

3.发挥班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有威信、有能力的班干部对班集体的建设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发现和培养好班干部,是管好班级的重要手段。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因此,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班主任对班干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第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传授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他们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以点带面”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三,培养干部团队的协作精神,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康的舆论导向,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以面带面”的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的班集体。

4.以常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第2篇: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有效教学;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206-02

引言:在20世纪,西方学者提出了有效教学,并逐渐应用于英语教学,它保证了教学的质量。根据调查可知,我国小学英语有效教学存在诸多的不足,不仅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未能得到保障,为了促进小学英语教学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文本介绍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概况,并分析了其有效教学的设计原则,旨在保证每节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1.小学英语教学的概况

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如:热身、复习、呈现、操练与评价,每个环节均有不同的意义。通过热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复习巩固已学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为学生呈现新的知识,通过操练让其掌握新的内容,达到吸收新知识的目标,最后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上述环节,可以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学准备、第二阶段为教学活动、第三阶段为教学后续,三个环节紧密联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各个环节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考虑三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此保证教学效果[1]。

2.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设计原则

2.1明确教学目标。对于每节课堂而言,均有着各自特定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时,要有机结合教学目标。但目前,大部分教学不了解教学目标,对其理解存在偏差。根据文献资料可知,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能力所做的描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生教学活动后预期所能学到的英语知识,如:正确朗读、准确表达与合理书写等。设计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分别为明确性与可操作性。

一方面,明确性。教学目标是重要的,它直接指导着教学活动的实施及教学评价,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学活动、教学方案、教学评价等均要以其为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效。在实际设计时,教学目标要具有明确性、清晰性与可测性,通过具体表述,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2]。

另一方面,可操作性。教学目标要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需求,主要是由于教学对象为全体学生,而过高或过低的目的仅能够关注部分学生,不能作为全体学生是否达标的依据。对于小学英语而言,学生间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小,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制定适合的目标,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新动词与动词短语:playfootball,wake,此目标未能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获的能力,因此,应调整为学生正确认读与说出词语:playfootball,wake;教学目标2:引导学生掌握有益身心健康的周末活动,此目标具有模糊性,并欠缺一致的衡量标准,因此,应调整为学生通过看图,用英语说出6项周末互动。

2.2准备教学活动。在明确教学目标后,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此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通常情况下,热身与复习活动二者紧密联系,此时活动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热身是课堂的第一个活动,其目的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均积极准备学习英语,通过良好的热身组织,学生将进入学习英语的准备状态。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师的热身活动主要有歌曲、日常问答与热身操等。复习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条件,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学习者为了了解新知识,均要以已知的知识为基础。复习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此活动,激活了学生大脑内存储的知识,即:以前学习的词汇、短语与句型等,进而利于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小学英语教师为了提高热身与复习的有效性,要选择适合活动,并使各个活动符合"注意、关联、信心、满足"等活动标准,即:教学准备活动应吸引学生注意,关联新知识,增强学生信心,并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准备活动均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虽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仍存在不足,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点,相关性,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准备活动存在的相关性问题,主要体现在未能与教学内容、学生兴趣相关;第二点,集体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复习活动为提问,而提问的效率较低,一对一的形式,未能激活大部分学生的原有知识,同时,其他准备活动的设计缺少可行性与全面性,在实施过程中,仅能够吸引小部分学生的注意力,热身与复习的效果欠佳[3]。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小学英语教学准备活动课选择以下活动形式,如:呈现图片或者朗诵,利用关联的、丰富的内容,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全班学生参与热身、复习活动。

2.3落实操练巩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呈现出的新的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具有暂时性、选择性,为了保证学生掌握所学内容,使其形成长期记忆,在英语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操练巩固的作用,通过操练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加工。面对繁多的操练方法,为了提高操练巩固的效果,要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围绕目标,各个操练活动均要符合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练习相关的语言技能;其二,保证意义,操练活动要具有积极的意义,受课堂时长的限制,操练活动具有局限性,为了激发学生操练的兴趣,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景;其三,全面操练,通过操练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熟练掌握,为了达到此目标,要充分、全面操练[4]。

总结:综上所述,小学英语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十分注重有效教学理念,在有效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相应的原则,通过全面的教学准备与操练活动,以此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相信,在各项设计原则均遵循的基础上,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刘洁.新课程小学英语有效教学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0,03:104.

[2]王虹.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特殊性[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17-120.

第3篇: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功能;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是对教学结果及成因的分析过程,通过了解分析教学情况,对其成效和缺陷、矛盾和问题作出判断,不仅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还起到一定的调控功能,因为评价的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可以成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的客观依据,教师据此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指导;学生据此变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学评价是如此的重要,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出于各种原因,淡化甚至忽略了教学评价,我们在此着重探讨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原则和方法,以期能够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

一、评价主体三位一体

从学生、教师和观教者三个角度进行评价,可使评价的主体结构相对科学,至少有了兼听之“明”。

1.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参与评价,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的教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而有没有发展,学生自己最清楚。其他人的感受,对学生来说只是外在的东西。

当然,学生的评价可能粗糙凌乱,但通过引导,会逐渐具体、清楚,有的还会非常独特。引导可以分层递进:最低层次是感性的评价,如自己喜欢或不喜欢这位语文老师或这位老师教的语文;第二层是自己有没有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否得到了某些有益的指导;第三层是自己有没有掌握新知识;第四层是自己能不能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第五层是语文老师的教学是否有感染力、启发性和激励性,自己是否开始自觉涉足更广泛的语文世界;最高层次是自己和老师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至于方式,当场提问学生、即席问卷调查和分层书面检测比较简捷有效。

这样的评价,真正给了学习主体评价的权利,可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课后的思考、发现和探索,因此而进行的归纳和演绎等多元思维,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利于教师教学的完善与提高。

2.教师的评价。当局者可能“迷”,教师教后都非常希望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达成教学目的,怎样可以达成教学目的,用什么更好的方法走向更理想的教学境界。

过去,教师上完课后不能谈自己的体会,只有听别人评价;当一部分评价与自己相抵触时,也不能申辩,更不能反驳。因此,评价成了没有教的主体参与的受审性活动,或成为形成图解某种思想、教法、成果的虚假赞美剧。

最低层次是感性的评价,自己觉得怎样,有没有达成教学目标,有没有赢得学生的喜欢,是否喜欢教这些学生;第二层是自己是否比以前更了解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第三层是自己是否激活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身心资源,并有效地学习了新的知识、发展了语文能力;第四层是有没有发挥自己的特长,完善或改进了教法;第五层是自己有没有在言语实践中与学生产生心智、情感的共振,学生是否开始自觉地追求课外语文读写;最高层次是自己和学生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

这样,最有权评价自己劳动成果的教师有了审视和解释的机会,评价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机。

3.观教者的评价。旁观者要“清”,要知道师生最反感甚至厌恶的是自己的教和学被评得左一个不当,右一个不是,但最后也不明白怎样改进才好。因此,观教者一定要听取执教者的简介与自我反思。

最低层次也是感性的评价,观教者自己觉得怎样,有没有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是觉得成功达成了目标,最好不要只有观点,没有实例与必要的分析论证;第二层是执教者有没有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设置明确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三层是执教者有没有否充分开发与运用学生的身心资源,给予学生大量的语文学习机会,学生学到了什么新东西;第四层是执教者有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资源和资力优势,运用成熟的或创新的教法,解决了各种教学问题;第五层是执教者有没有引发学生与自己实现心智、情感的共振,有没有享受到教学带来的愉悦体验,实现了教学相长;最高层次是学生、教师和观摩研讨三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旨在让教师明确还可以用什么更科学的理论、方法或手段把教学提升到更理想的境界。

二、评价体系以学为中心

重视“怎样教”和“教会了什么”没有错,但教学的重心是教导之中的学,“怎样学”和“学到了什么”才是核心。因此,探讨怎样以学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很有必要。

核心目标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一项或多项)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展。这一部分可占5%。

选用的教学内容是否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没有创造性开发、整合使用教材资源。这一部分可占10%。

教师是否依据学生的需要及具体学情机智地选择内容、工具与方法,如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精讲多练;机智地使预设和生成的内容有机结合,有创意地进行教学;是否创设了引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氛围;有没有给学生实践、思考、讨论的时空;问题的设计有没有层次和逻辑,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并得到了个性化指导;所有学生是否都能在最近发展区”摘到果子。当然,还要关注教师语文功力扎不扎实,如言语清晰、流畅、精练、生动,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文字端正美观,板书富于启发性。这一部分可占30%。

学生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没有以自己的实际言行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丰富了学习资源;是否有效地进行了自主学习思考与合作探究交流;有没有经历了必要的学习过程、体验了具体的学习感受,如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讨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否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语文能力。这一部分可占40%。

发展具体语文能力的目标是否达成;各层次的学生有没有都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效果检测反馈是否良好。这一部分可占15%。

这里特别强调“学”的原因在于“学”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内因,教则是外因,教的唯一任务是促进学的真正发生。因此,必须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

三、注重评价本身的逻辑性

第4篇: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德育工作 绩效认定 改进

班主任从事的管理、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会影响一所学校的命运与前途,更是“百年树人”的根基。在现实中,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绩效意义重大。

一、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的认定和评价标准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班主任要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的认定

笔者认为,工作绩效就是从事某一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功效。近年来,国务院决定对社会一些行业实行绩效工资,工作绩效成为一个很“热”的词语,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更是引来很多的波澜。在不少地方,很多学校关于绩效的认定是模糊不清的,与此而来的绩效工资也在不少地方成为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所以,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的认定和评价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笔者想就此提出一些拙见。

1. 班主任工作复杂、烦琐,在目前教育形势下,也是难做的。

现在,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来自家人特别是家里老年人的溺爱,养成他们不好的性格、脾气;一些家长价值观念存在问题,例如重智育轻德育,功利心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受快节奏的社会影响以及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音像、各种“流派”书籍的影响而产生的多重性格情绪等等,班主任相当于保姆、父母、家长、心理辅导师,教书也还是分内事。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认识班主任工作的辛苦。

2.班主任德育的工作绩效认定。

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高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

学生的精神面貌。在一个班级中,学生每天都能保持高昂的精神,面带笑容,在学习方面,课间操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显示活泼、轻松、自信。显然,这个班级是一个优秀的班级。

学生的品德素质。在一个班级中,打架少,没有“小偷小摸”现象,拾金不昧、拾物不昧人多,尊敬老师,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多数人能自觉遵守班纪校规,没有较大违纪行为。这样的班级应是优秀的。

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活动能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没有学生的参加,一切的管理都是徒劳的。管理能达到学生自主管理自己,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能主动、大方、好学、自如。这样的班级就是优秀的班级。

达到以上三方面,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绩效可以说是高效优质的。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制定原则

由班主任工作的特点以及衡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因素可以得出,各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班主任德育绩效衡量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易粗不易细。对工作上具有指导性,有利于教师放开手脚,创造性从事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立足长远和实效,不要用一些僵化条条框框束缚教师的手脚,也不要奢望立竿见影;(2)全面和动态评价。坚持全面评价,把单一的文化考试成绩为标准转变为精神面貌、思想品德、活动能力、文化知识等综合评价,并有持续性;(3)多重评价。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评价,要多渠道进行,学生、学生家长的评价应加大权重,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人、主体,他们有深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变化是最关切,也是最敏感的,来自于家长的评价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班主任思想道德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班主任个人德育素养。

师德是教师个体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有机统一体,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核心内容。从事教师这个工作,就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事业心,热爱教书育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班主任的工作,要靠他人格上的感召力。都需要班主任老师加强内在修炼。

2.勇于创新,改进教育方法。

(1)遵循科学管理原则,改进班级管理方法。班级管理要讲究科学,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坚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要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管理方式,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提高教育管理艺术。班主任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艺术尤为重要。一是要注重情感投资,要充分了解、主动关心。二是要实施弹性管理,正确处理好“严”与“爱”的关系,以规范的言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完善各项考评激励机制,推动班主任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引进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班主任的内在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做好班级工作。对那些全身心扑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上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班主任教师要充分予以表扬,不断激励。一是目标激励。二是情感精神激励。三是物质激励。四是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

总之,中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学校的社会责任能否实现,关系到为祖国培养怎样的下一代,重视提高其绩效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

【参考文献】

[1]王武忠.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德”在何方?

第5篇: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

一、评价要有针对性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真棒”“真好”“真有感情”这些评价经常出现,课堂气氛活跃,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但这些泛泛的评价,对教学又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呢?“真棒”学生棒在哪里?不知道。“真有感情”,学生朗读何处感情处理得好,不清楚,充满怎样的感情,弄不明白。这些没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只是起到单纯的肯定作用,那些被表扬学生的水平得不到提高,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这样的评价是模糊的,与学生学习发展无多大作用。

再看这样的评价:“你读得这么流利,真不错!“某某同学把每个字音都读准了。”“某某同学的声音真洪亮。”前者只是肯定了学生的朗读,至于何处出色,不够明确。听到这样的评语,读的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读得好,但何处好,不知道。听的学生也只知道别人读得好,但是,自己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读,应该注意些什么,还是不清楚。后者在肯定了学生的同时,指出了学生朗读的成功之处,有利于全体学生在再次朗读中进行借鉴。

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

二、评价要有激励性

一节语文课上,一位学生读一段课文,读得不大好,字音有的读不准,还有漏字、添字的情况。于是,教师说:“你很勇敢,老师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下就更好了,(师指出错误并范读)你愿意再读一遍吗?”他又读了一遍,字音读准了,错字、漏添字情况好多了。“你读的有进步了,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学生又很乐意地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语气,就更棒了”。学生很好地又读了一遍,进步非常大。“掌声送给你!”教师带头鼓掌,学生开心地笑了……课堂上就应该能看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这点是非常可贵的。这种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树立起信心和勇气,是一次真实有效的、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课堂评价。

三、评价要饱含真情

课堂上我们应该看到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不能到能的过程,真正变课堂为学堂。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评价一个回答问题出错的学生的:“没关系的,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你再认真读读课文,相信你会从文中找到依据的。”激励的话语如同阳光沐浴着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细细品味,不难体会出教师的教育智慧。“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相信你会从文中找到答案的!”充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让学生忐忑的心觉得很安慰,同时激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很快,这个学生再次举手了,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教师满怀真情的评价如绵绵丝雨,润物细无声,巧妙地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真正践行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的理念。

四、评价应有差异性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生活积累千差万别,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会一样。我班一位学生在读《关于牵牛花的评论》时,他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朗读结束后,我这样评价:“听着你的朗读,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位一丝不苟、要求严格的母亲形象。”接着,我又请一位学生读妈妈的话,读完后,我这样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深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温和的妈妈。”同样是朗读妈妈的话,我对两位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感悟而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尊重。

阅读教学课堂评价应尊重学生生活积累,尊重个体差异,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

五、评价应有多元性

只有注重评价的多元性,才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开发他们的潜能。学生的发展变化是奇妙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有些学生可能字写得不好,但可能喜欢读课外书;有些学生可能数学不好,但喜欢语文;有些可能不喜欢交流,但喜欢思考;可能平时表现不好,但也可能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学生有他的天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护这种天性,顺应这种天性,因势利导。我们的学生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我们要能洞悉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语文课堂上给他一次写字、读书、质疑的机会,他们也许真能给你创造一个奇迹。因材施教是不变的教育法则,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这样才是遵循了教育的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

第6篇: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

小学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同时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到的科目相对较少,因此也是学生积累英语单词的重要阶段。要想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英语单词,为学生后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就要良好遵守词汇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在词汇教学中更深入的理解英语单词,并学会使用英语单词,提高英语水平。

1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词汇对英语来说,就像是词语对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汉语,由此可见,学好英语词汇才能使学生学会说英语句子[1]。具体来说,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能够为学生学好英语打下基础,只有学生在学会英语单词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将词汇使用在英语句型、英语语法中;二是良好的英语?~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单词的不同为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更喜欢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2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2.1 词汇系统性、联系性原则

每一个单词都是单一的个体,但是不同单词之间具有很多的联系,我们用汉语说的“好像”、“可能”、“重要”等一些词语在英语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且每一个词汇由于使用语境、使用口气的不同还会有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系统性、联系性的原则,通过一个词为学生讲授更多的英语单词,使学生能够在想起一个词的时候,想起教师在讲授过的与他意思相近、意思相反、程度不同、与他相关的词,从而扩大了学生英语词汇体系,为学生后期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在小学英语中,教师在讲授“can”这一单词时,就应该良好的遵循词汇系统性、联系性原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授“able”、“be able to”、“could”、“capable”等词汇,使学生掌握到更多英语单词,从而能够更好地将上述词汇应用到真实语境中。

2.2 词汇量与学生记忆质量并重原则

由于小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有限,自身的学生能力又相对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词汇量与学生记忆质量并重的原则,不能仅仅为学生讲授英语词汇而不管学生实际英语学习情况,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及时测评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对于学生存在不理解的词汇要及时为学生讲解[2]。二是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通过沟通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加深对英语单词的记忆,从而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单词。

例如,在讲授小学英语《colours》一课时,教师应该及时考察学生对于颜色英语单词的掌握情况,当学生出现对于某个颜色词汇不清楚的情况,要及时再为学生讲授一遍。

2.3 借助真实情景教学原则

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到英语单词,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要始终坚持借助真实情景进行教学的原则[3]。小学生年龄通常在6~12岁,在该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在学习一门没有接触过的外语来说,学生在学习小学英语单词时具有更大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学习的日常环境,为学生讲授一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接触到物品的英语词汇,在借助真实情景的基础上,使学生一看到此生活情境就能够想起教师讲授过的单词,从而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小学英语《food and drink》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日常吃饭的情景,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实情景掌握到与食物和饮品相关的词汇,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2.4 引导学生多次复习原则

通过多次复习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使学生在使用单词进行造句的过程中能够在脑海中快速搜索出相关单词,因此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发挥出学习主体作用,坚持引导学生进行多次复习的原则,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到教师讲授的词汇。使用此原则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多角度引导复习,在学生复习过程中,要多举例子让学生从多角度加深对该单词的记忆;二是增加新鲜词汇,使学生能够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单词,从而增加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

第7篇: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有人会提出,这个要求在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中就能做到,或者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实现。我认为这是误解。诚然,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还有,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①活动课属于课程的范畴,课外活动则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它不属于课程的范畴;②活动课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而课外活动则没有这种有序的要求;③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要具有一定的规范,那就是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纲要和活动课指导书,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进程,而课外活动则不具备这个要求。

原则之二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应当强调其普及性,淡化其选拔性。”这个要求不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要落实,更要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因为学科类课程所担负的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各项规定,由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和检查。而活动课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是,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从活动课参予程度讲,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都得到提高,这是受益。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不甚明显,但是通过数学的橱窗对观察课外天地,观察实际生活的兴趣产生了,这也是受益。更有甚者,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虽然没有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种活动课教学尝试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思维印象,能成为今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参考,这也应该说是受益。纵或阻塞了他们对数学的爱好,但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促使他们去爱好其它学科,也同样属于受益之列。一言以蔽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原则之三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小学生的年龄阶段(6~11、12岁), 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或称学龄早期)。这一阶段,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概括起来,就是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的形成是立足于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永恒程度又依赖于环境(包含教学环境)对小学生接受知识是否有一种愉。因此建立一种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围是调控环境的关键。小学数学活动课基于数学学科的抽象特点,愉快教育氛围的建立,特别要注意杜绝成人期望值的强加与过量过高数学材料的灌输。就是说,不要设想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个个都成为数学神童;也不要认为,实施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就是灌输小学数学之外使小学生难以接受的成人处理数学的材料。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小学生的“好动”,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好动,通过模仿,一旦成为小学生稳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为了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当提供学生认为有趣的、益于拓广知识的模仿典型。小学数学活动课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据数学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条件,通过游戏、观察、拼图、制作、不完全归纳等思维及操作办法,让学生得到学科课内所没有的、又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数和形的一些结论(但是不要证明)。这些结论,要求学生都记住它是次要的,掌握得到的过程则是教会模仿的本意。只有这样,“好动”的心理特点才可以说在数学活动课里得到健康地培育。

原则之四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作为小学阶段思维训练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的学科课和活动课,责无旁贷地要促使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怎样选择这些材料?荷兰数学教育家凡·希勒(van hiele )认为:人类认识数和形有五级水平,小学四年级以前学生,应选择认识“形象级水平”的材料,就是学生通过图形和数的整体形象,而不是通过性质去认识数和形。四年级之后的学生,可选择“性质级水平”的材料,即通过图形和数的性质去认识数和形。至于后三种水平材料的认识,则是中学以后的事情了。这种认识可作为小学数学活动课选择充足有趣具体形象材料的依据。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活动课的思维材料的选择上,一要“不超纲”,即所涉及知识不应超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之外;二要“不超前”,即活动课的教学进度与学科课的教学进度基本保持一致,知识与能力训练尽量做到前后配合。在活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为要当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不要当真理的恩赐者,更不能藉活动课之机,把学生当成“仓库”,拼命向学生灌输他们不愿接受的成人化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压,感到不耐烦。否则,数学活动课就不能促使学生个性要素的发展,增长才能的数学目的就会落空。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1.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应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为此,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然而,数学教师惯用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方法,虽然最初的数学概念能从形象化入手,但最后总下降为单调而呆板的数学概念和“符号”,成人化的思维痕迹很深,这种教法特别不能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我们教育中应当尽量避免。正确的数学概念的形象化包装,必须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来制定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形象设计,要不显露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而新颖的游戏之中,从而起到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在小学生头脑中树起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低年级小学生,刚由家庭进入社会,一切都新鲜,好动和不满足是他们进步的第一要素。数学活动课教学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戏剧化数学游戏,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好动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戏剧化处理这座在具体与抽象间的桥梁,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引到抽象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维永远处于兴奋之中,实现活动课的目的。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学结构形式,是一股推动低年级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数学活动课的游戏结构也应按此来设计。

2.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如找规律填数,奇数和偶数运用,巧妙计算等;②实用型,如利用图形的合理分类的计算题,金融投资的基本计算知识等;③动手型,如绘制图表,用图形解应用题等。另一方面是取材于数学名人的故事,取材于数学史上的典型成果。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数学实践。

小学四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形式。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第8篇: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原则体系;小学教育;教师教育

教学原则一直是我国普通教育学的基本内容,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以及师资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相应,为了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双语师资,有必要研究双语教学原则,构建双语教学原则体系。

一、建构小学双语教学原则体系的必要性

这里的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讲授非外语课程,如用英语讲授数学、科学、音乐等学科课程。双语教学原则主要指在用外语讲授非外语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师生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双语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方式,具有教学的共性。首先,双语教学需要遵循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论等所阐述的普适的教学原则。其次,双语教学既有别于数学、品德、音乐等单语学科,又不同于外语教学,它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定性。这种内在规定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特征等方面,从而决定了建立双语教学原则体系的客观必要性。

(一)双语教学一般要达成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第一,学科学习目标,即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第二,语言习得目标,主要是学生逐步掌握学科的专用术语的外语表达,可以阅读该学科的外语教学资料,并能对学科问题用外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第三,文化理解目标,即学生对各种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1]

在这三项目标中,学科目标是双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双语教学要寻求学科教学、外语教学与母语教学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同时又要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以确保双语教学既适应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又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双语教学具有媒介性、有效性、复杂性和艰难性等特征

首先从宏观上看,双语教学过程中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其中外语是教育活动的媒介,而不是内容。若仅仅单纯开设外语课,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双语教学,而是外语教学(单语教学)。

其次,双语教学通过创设大量模拟的外语情境,拓展儿童学习和使用外语的时间和空间,使儿童尽可能自然直观地习得和学习外语,是目前世界范围公认的学习外语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最后,双语教学是一种教育教学体系,它具有复杂性和艰难性。双语教学要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实现多个目的,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组织管理、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要求,都远远高于单语教学 (单一的学科教学或外语教学)。双语教学是一种难度更大、更复杂的教育教学系统。[2]

二、小学双语教学原则体系的构成

小学双语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很多,根据小学双语教师的多年实践以及双语教学现状,文章列出以下六个原则,涉及到师生的心态、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语言的使用、教学任务的平衡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小学双语教学原则的有机体系。

(一)习得性原则

习得性原则是指双语教学要模仿和借鉴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遵循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采取自然的方式,创设有效的语言氛围,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目标语。

习得性原则的主要依据是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曾对儿童学习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生理机制作过研究。例如,1997年金姆(Kim)等人的实验研究显示:很早就学第二语言的儿童,其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心几乎是在脑部的同一位置上[3]。第二语言的基本理论——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Distinction Hypothesis)认为, 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是无意识形成语言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极其相似[4]。按照辩证法的观点推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第一语言的习得,同是人类对语言的学习,尽管在主客观环境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也应该有一致性、共性的方面。

大部分儿童习得母语都经历了语言发展前阶段(咿呀学语阶段,0-1岁)、单词阶段(1-1.5岁)、双词或三词组合阶段(1.5-2岁)、完整句阶段(2-3岁)等,这些阶段都经历了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从会听到会说,从无意识、无意义的自然发声到有意识、有意义的语言表达。这个过程很长、很复杂,在每个儿童身上都经历了十分复杂的神经、生理、心理的发展过程[5]。但是人们非常耐心,充满期待和信心,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学会说话,并不失时机地和孩子交流,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等。

但对待双语学习(也包括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人们并没有这么包容、平和,而是赋予其过多的期望、过多的负担,觉得双语学习就是要立竿见影。其实,双语学习远远比母语的习得复杂,它同样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见效,甚至与母语的习得一样,会出现较长时间的“沉默期”(心里明白,但不说话,而是点头、摇头或用手势表示等)。

习得性原则要求双语教学注意下列几方面:

第一,对每个学生充满希望,像对待处于习得母语过程中的婴儿那样,相信他们能学会目标语。

第二,认识和理解双语教育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难性,不能过度要求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的能力。

第三,重视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语言发展规律,允许学生在不愿意或不自信开口讲外语的阶段保持沉默,不要强迫他们、但要设法引导他们自愿讲外语。

第四,遵循从听到说的语言发展规律,重视外语听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既会听又会说会看,避免出现“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象。

第9篇: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

语文美育有利于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灵世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实现。本文主要从提倡多元化,保护独创精神和师生间主体性原则两个原则来阐述在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实施美育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美育 独创精神 主体性原则

新世纪小学语文美育能否根据时代的要求,发挥特有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教什么,怎么教,尤其是怎么教,这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对此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依照新课程改革的指导精神,提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美育的建议措施。希望能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教育做出微薄贡献。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多元化引导教学

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查找一些有关草原的资料或图片,然后让学生根据老舍先生参观草原的顺序把课文美美地多读几遍,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于是同学各抒己见,有人说:“草原碧波千里,一望无垠,微风过,羊群如流云飞絮,点缀其间,草原风光极为绮丽,令人心旷神怡。”有人说:“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有人说:草原的景美,人也美,蒙古人热情、好客、豪放。”

这样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展现在同学面前,展示出草原不可抗拒的魅力,不用站在草原上,都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宽广。通过看图、查找资料,读文等途径,让同学领悟到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达到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目的。

写作方面。首先要鼓励多写。要如何指导学生自由表达呢?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生活,理解生活,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习作,就必须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并学会用美的眼光去感受品味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这些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都能成为学生很好的写作题材,而在这个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受到美得熏陶,提高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二、师生间主体性原则

关于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观点,有教师主导说和学生主体说,前者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性,师生间是授与受的关系,后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但往往忽视或淡化教师的作用。无论教师主导说和学生主体说,其实都体现了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实际上,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共同发展的关系,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教学相长。潘新和教授在其《语文:存在与表现》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了探讨,并引进了“主体间性”这个概念。他认为:胡塞尔的“‘自我与他人的立场可相互交换性’以及主体间本位:自我之间的交往与和谐使他们有共同的意向性,从而构成了‘我们’,并作为普遍的形式,建构同一世界”的“我们”,在教学中,就是指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复合主体,这个“我们”不是“主”“客”关系,而是伙伴关系,是学习的伙伴。而这个“师生复合主体说”,与当前新课改理念根本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倡导师生的交流与对话,分享与合作。

那么,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该如何贯彻师生主体性原则,实现语文美育的现代意义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阅读方面。首先,教师在教学前,要对课文进行阅读,并得出自我的独特审美感悟和体验,这样在教学时才能不根据教案和教参照本宣科。并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分享、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对文章的解读,引导学生体验到自我的美,他人的美,自然的美,完成审美教育。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引导者,这是教师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阅读能力相对弱,容易产生片面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教师不能强制灌输,要通过对话、合作(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互动中完成对课文的正确而又多元的阅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要“授之于渔”。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又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再次,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思考创新,老师作为一个知识渠道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积极主动低学习。

写作方面。教师自己要写下水文,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如果教师把自己的写作经验与学生交流,往往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在写作题材的选择上,要注意题材的生活性、健康性、新颖性。尽量避免俗套和脱离生活的题材。在写作体裁上,鼓励学生多尝试各种体裁的写作,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学生的眼界将扩大,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艺术的体验都会加深,有利于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对作文的批改同样也可以多样化,进行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把教师批改和学生自改结合起来。提倡同学之间互改,学生也可以改老师的文章,平等对话,相互促进。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自己的佳作或习作中的佳段或优美词句等。这样不但沟通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教师还可以通过佳作展示,互改作文等来让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对方乃至多位同学的成功,自己也从别人的赞赏中得到激励。

总之,实施美育,就是使人在对于美的追求中,明确善恶,振奋精神,使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归心”向善,从而乐于接受道德教育。小学语文美育是学生获得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只有按照实施美育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美育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涵平.小学语文美育的原则【J】.中小学美育

【2】周文林.小学语文美育方法略论【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