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境贸易新业态范文

跨境贸易新业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境贸易新业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境贸易新业态

第1篇:跨境贸易新业态范文

关键词:一带一路;自贸区;广东经贸;发展契机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11-03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加快步伐,已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达成了合作发展的共识,签署了国际合作协议。中国的进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出境旅游使沿线国家从中分享到许多的利益。广东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形成了142项创新成果,跨境电商监管模式入选国家商务部8个最佳实践案例。在这些利好的环境下,广东经济面临着哪些发展机遇,今后将如何发展,以提高广东的经济实力,将广东建设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现主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广东自贸区建设概况

广东自贸试验区分为南沙、前海蛇口、横琴三个片区,占地面积116.2平方公里。南沙片区主要面向世界技术先进国家,建设以生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前海蛇口片区旨在推动粤港深度合作,建设国内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基地和枢纽港口。横琴片区在于推动粤澳深度合作,建设文化教育先导区,建设国际商务和旅游基地,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运作以来,在制度创新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自贸区建设经验。

(一)高端产业逐步聚集

广东自贸区聚集了包括金融交易、国际航运、跨境电商、旅游文化等高端产业。以金融业为例,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不但聚集了一批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业态,还涌现了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要素交易市场等金融新业态。开展了跨境金融业务创新,进行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受理香港电子支付业务等。其中,海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华南总部“落户”南沙自贸区,专门服务商品金融的广州商品清算中心和拥有船舶交易服务资质的广州航运交易所,以及珠江金融租赁公司、中科沃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也相继落户。初步形成了包括外汇、贵金属、期货等多种金融资本要素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建成了香港至南沙快船海运通道,引进全球排名前20的班轮公司,建立了22个“无水港”业务点,开通了85条国际班轮航线、55条“穿梭巴士”和3条国际邮轮航线。2016年10月,深圳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联手打造前海深港基金小镇。前海蛇口片区引进了中粮集团亚太总部、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汇丰银行南方总部、周大福中国区总部等。横琴自贸片区引进了海航基础总部、中信集团华南总部、固生堂中医集团总部等。2016年底,共有82家港澳资金融机构在横琴注册,2017年1月18日,作为澳门本土银行的大西洋银行也在横琴开立分行。

(二)完善了投资便利化体系

广东自贸区深化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大幅压缩审批事项,实现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及资本进入。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目前90%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已实现备案管理。试行“一颗印章管审批”,将企业注册与公安、税务、发改、人社、食药监、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相关证照实行“一门式”审批,在全国率先实现1个工作日内“十三证三章”联办。实行国地税联合办税,率先建成“一企一网”,企业办理商事登记时间从11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70%以上行政事项到现场跑动次数1次以下,60%以上行政事项网上办结。前海蛇口片区推出71项制度创新成果,珠海横琴片区实际落地200项创新措施,其中“政府智能化监管服务新模式”被评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2016年1~11月,广东自贸区新设立企业7.06万家,同比增长42.9%。其中,内资企业6.65万家,同比增长41.1%,注册资本总额28 9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1%。截至2016年11月,外商投资企业4 070家,同比增长77.3%。合同外资3 6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2.8%。港澳企业数量1105家,其中,澳Y企业669家,港资企业43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东自贸区投资设立的企业近200家,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项目超过650个。

(三)促进了贸易自由化

逐步构建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的新体系。2013年南沙成立了全国首个口岸“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管区”,通过“货物检验检疫流程时长监控信息化管理系统”,区内港口出入境货物放行速度大大优化,平均通检时间在105秒以内。探索实施一揽子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建立了“互联网+”智能通关的贸易便利化模式,上线运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实行“一个平台、一次递交、一个标准”,启动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机制。构建了“广东智慧海事监管服务平台”,南沙片区实施海关登记备案“一照一码”改革,实现企业报关“零耗时”、“零跑动”、“零成本”,大幅压缩了通关时间。前海蛇口片区推进深港陆路跨境快速通关,采用先入区后报关模式以及叠加“安全智能锁”和“智能化卡口”措施,企业进境入区通关时间节省3~4个小时。横琴片区开展了口岸查验机制创新和口岸综合部门联合执法试点,在旅检现场进境渠道实施“一机一台、合作查验、分别处置”的作业模式,旅客通关环节由3个减少为2个,通关效率提升了30%。报关单、通关单基本全部实现无纸化。还实施了“互联网+加工贸易”、“一二三四”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体系等,创新的监管措施大大促进了广东对外贸易的自由化。

二、广东经贸面临的发展契机

(一)与港澳及海外有更多合作机会

广东毗邻香港、澳门,拥有众多的海外华侨,广东有着优越的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港澳元素丰富。广东自贸区更好地为粤港澳合作服务,近年,广州越秀集团成功收购了香港创兴银行75%股份,广东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已在香港设立了19家证券期货和基金公司,广东有港资背景的保险机构经营主体也有5家。CEPA及广东自贸区对粤港澳合作带来双重利好的环境,促进了广东与港澳的深度融合。广东对香港开放的服务业部门达到150多个,在会计、法律、交通、旅游等领域深化制度改革,将符合条件的港澳投资公司设立变更的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按照国民待遇措施和非禁即入的原则,便利香港服务提供者前来投资创业,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广东与香港、澳门联手打造珠三角国际城市群,将大大提升大珠三角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2015年广东GDP达到1.17万亿美元,人均GDP1.08万美元,在中国处于较高水平。广东自贸区已与221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与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十分活跃,市场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广东可以通过粤港澳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的联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东盟、南亚、中东和欧洲等国家开展经济往来,依托港澳、服务内陆、走向世界。

(二)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一带一路”和广东自贸区建设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的资源,开拓更多的渠道,落地更多的项目。广东自贸区成立以来,跨境电商和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9月,广州海关为以保税融资租赁方式进口飞机办理快速通关手续,货值1.67亿美元,标志着广州已具备飞机租赁业务的政策环境。2015年上半年广东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高达80.1%,处于“史无前例”的高增长水平。同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开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16%,广东企业逐步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向技术自主型转变,高技术制造业和生产业成为推动广东产业结构均衡调整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和自贸区的带动辐射作用能够加快珠三角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科技创新与行业对接,以及“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模式,以及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竞争力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建设国际货物航运枢纽中心

广东省内港口密集,有着丰富的城市河港、海港和空港资源,具有完备的港口码头功能和基础条件,与周边陆路交通衔接。众多的珠三角港口形成了世界上港口最繁忙的区域,2015年,粤港澳地区集装箱输送量超过7 000万个标准箱,机场旅客运输量逾1.4亿人次,区域GDP达1.4万亿美元,贸易总量达1.8万亿美元。广州港成为华南沿海功能最全、规模最大、辐射范围最广的综合性枢纽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2015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62.5万标准箱,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四位。

凭借广东自贸区便利的政策功能,快捷的通关制度,加上珠三角货物进出口通道,广东完全有能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货物航运枢纽中心。将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影响力延续到内陆,与香港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香港港主要作为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广州港和深圳港主要为广东省大宗国际货物进出口提供服务。大珠三角港口群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港口开展联盟,发展高端造船业、海洋工程、航运交易、航运金融等新业态,形成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聚集的国际航运基地。

三、建议和措施

良好的机遇不容错失,为了使广东经济更上一个台阶,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自贸区作为经贸发展新引擎的作用

广东自贸区应深度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继续构建开放型经济创新体制,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加强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与沿线港口城市互联互通,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全球的贸易网络,成为推动广东经贸更快发展的新引擎。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激发自贸区内企业活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本土跨国公司,统筹推进大型龙头企业“走出去”,加速国际化进程。将自贸区建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和国际采购中心,为加工贸易以及市场开拓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引进世界高水平科技项目和优秀的专业人才,建设联合研发与生产的创新基地,提升区内创新能力和水平。探索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贷款业务,推动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试c业务,开放资本项下的跨境资金流动试点业务等。通过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扩大进出口贸易,促进区域内经济快速增长。

(二)调整和优化广东产业结构

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生产模式创新,依托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将科技与产业结合起来,利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对接起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化融合。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平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广东制造业智能化,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发展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广东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层次,促进整体产业结构高端化。加大力度发展融资租赁、商务服务、科技信息、技术研发、批发零售等生产业,为广东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引进风险投资资本,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环保、材料和光电技术等高新产业,建设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同时,突出高端产业片区合理分工,注重产业分工和优势互补,发展集群经济,塑造品牌。明确城乡功能,实施差异化协同发展,沿海城市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推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发展。还可以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为它们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它们的经济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创新粤港澳合作机制

挖掘“一带一路”战略和CEPA合作框架下的潜在机遇,发挥粤港澳“两制”的互补性,将制度差异化变为制度优势加以利用。对接港澳的现代服务业和生产制造业,打造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东应携手港澳,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促进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加快香港科学园、香港应用科学院、香港各大高校的创新成果到广东转化。开展金融创新,打造粤港澳金融合作新平台,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广州、深圳金融中心的交流,与港澳有效对接现代金融服务区,发展科技金融、航运金融等特色金融业。进一步提高港澳服务提供者在自贸区内参股合资证券公司,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募集境内资金进行境外证券投资等。

发挥自贸区的创新区位优势,促进粤港澳人才流动,支持港澳企业、专业人士、青年人到广东创新发展。加强粤港澳青少年的交流活动,支持三地青年创新创业,支持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专业人士到广东开展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构建粤港澳创新圈。

(四)打造国际货物航运枢纽中心

加强与国内外各航运中心的合作,开展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做大DIT国际延迟中转业务,探索集装箱国际、国内集拼业务监管办法,支持有条件的公司开展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业务。推进港口码头的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到软件对堆场和信息港加大综合配套建设,建成完善的集疏运体系。改革创新通关制度,推动以南沙保税港区为离境港的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提高口岸服务效率,改善营商环境。做大做强整车进口业务,争取“进口汽车出自贸区”征税等政策落地。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密切联系,开辟更多往返于广东与外国的国际航线,建立沿线国家城市港口联盟,协商建立各国口岸查验结果互认机制。建设海铁联运和江海联运网络,推进内陆无水港建设,争取开通广州到湖南、韶关、合肥海铁联运班列,做大“粤港跨境货栈”海空联运业务。充分发挥自贸区、临港经济区、空港经济区和交通枢纽的优势,设立航运产业基金及船舶产业基金,鼓励和扶持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推动航运保险、商业保理、船舶抵押贷款等创新业务的开展。争取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散货运输公司总部落户广州,支持中交集团、中船集、中外运长航等企业在广东的发展,建设海洋工程装备、船舶修造、海上钻井平台和深水工程船等高附加值项目。发展邮轮旅游,与香港一些著名邮轮公司合作,开通国际邮轮航线、开展国际邮轮业务,投资建设邮轮码头现场和服务设施,增加通关自助查验通道等。

参考文献:

[1] 林 江,范 芹.广东自贸区:建设背景与运行基础[J].广东社会科学,2015(5):21-27.

第2篇:跨境贸易新业态范文

会议认为,积极稳妥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的重要举措,既可吸引大中小企业集聚,促进新业态成长,又能有效便利监管,对推动“双创”、增加就业,使外贸更好适应新形势、赢得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专家认为,这是今年国务院首次召开常务会议,而首次会议的研究主题就是跨境电商,可见高层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相信今年跨境电商将会迎来大的发展和提升。

跨境电商将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议决定,将先行试点的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初步探索出的相关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向更大范围推广。按照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东、中、西部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进出口和电子商务规模较大的城市,新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复制推广以下经验做法:一是构建六大体系。包括企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信息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体系,一站式的在线金融服务体系,全程可验、可测、可控的智能物流体系,分类监管、部门共享和有序公开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以及为企业经营、政府监管提供服务保障的统计监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二是建设线上“单一窗口”和线下“综合园区”两个平台,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汇聚物流、金融等配套设施和服务,为跨境电子商务打造完整产业链和生态圈。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新模式释放市场活力,促进企业降成本、增效益,支撑外贸优进优出、升级发展。

目前,我国外贸形势很严峻。由于传统的外贸模式增长空间有限,必须拿出新的模式推动其更好地发展。有关专家认为,跨境电商是在我国外贸呈现下行趋势背景下的重要拉动引擎之一。它符合当前消费模式转化的新特点,外贸正在从生产为导向转向更多以消费为导向,跨境电商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有利于企业捕捉市场新变化,引领外贸转型更加符合消费模式的转变。

目前据市场统计,跨境电商完成份额占外贸进出口的比重大约是17%,其中90%都是B2B模式,跨境零售部分只占外贸进出口的3%左右。跨境电商综合模式的试点与跨境进口试点不同,将带动整体跨境电商的发展,尤其下一步探索尝试的重点是B2B。如果经过探索试验,能够解决当前没有税收配套政策、缺少支付体系以及国际物流支撑的问题,就可以起到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外贸活力,以及带动外贸增长的效果。

至于具体新增试点的选择,专家表示,思路应该和自贸试验区思路一致,要能带动当地跨境电商整体发展,并产生示范集聚效应。现阶段,郑州、深圳、上海等地入选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试点方面,根据用新模式为外贸发展提供新支撑的思路,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将成为可借鉴样板。据悉,先行先试的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已经初见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份,杭州试验区纳入海关统计的跨境电商规模已经超过17亿美元。

跨境电商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商务部有关人士表示,当前对“杭州经验”的推广恰逢其时。原因在于,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团打响了跨境电商头炮。同时,除了杭州,各个地方对跨境电商也是非常支持,热情度很高。据悉,目前已有多个城市开始争相申报跨境电商试验区,包括郑州、天津、深圳、广州等。据了解,河南省已向国务院申请设立郑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计划引进国内外电商企业在综合试验区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加强与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合作,并重点支持世界工厂网、企汇网、中钢网等本土企业发展。

资料显示,2015年跨境电商出口增速超过30%,带动了大量中小微企业出口,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为稳定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例将会提高到20%,年增长率将超过30%。预计未来中央将有更多配套政策推出,跨境电商试点也将更大范围的推广。

据了解,包括财政部、商务部、海关等部门关于跨境电商进口税收政策的调整早已经在酝酿中,目前各部门已达成一致,相关方案已经出台:一是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扶持力度,将试点城市的税收政策推向全国,各地都实行统一的税收政策;二是在现有行邮税税率的基础上提高三至五成,既有别于目前的行邮税,又有别于一般贸易税,税率水平介于二者之间,这样既可以减少差异,又可以鼓励传统进口企业向电商转型,对跨境电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即b2c)主要分为直购进口、直邮进口和保税进口,而保税进口只有在上海等8个试点城市才可以实行。

与此同时,试点城市的进口税收适用行邮税这一方式。保税进口即是指跨境电商进口企业采取在保税区建仓库的做法,通过一般贸易的方式先将商品进口到国内保税仓中,通过电商平台来确定购买者。国内消费者下单之后,商家直接从保税仓发出小包裹货品,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和时间,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更加便利。从行业来看,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因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跨境支付相辅相成,其发展将带动跨境物流和支付行业的发展。此外,特色产品尤其是特色食品行业将会迎来发展机遇,尤其是中国国内产能相对过剩的产业,也可以借助电商平台缓解库存压力。

有助于拓展新的外贸发展空间

2015年以来,总理已4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推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成长。去年年中短短一个多月内,有关部门还曾三度发文就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做出部署,包括提高通关效率、鼓励开展跨境电子支付、支持境内银行卡清算机构拓展境外业务等。在我国外贸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的背景下,跨境电商有助于拓展新的外贸发展空间,并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较低水平的定位,从而实现外贸优进优出、升级发展。在近期一次新闻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商务部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是坚定的‘促进派’,下一步,将在总结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将该模式复制推广至全国。”

跨境电商之所以如此受“重视”,源于中国外贸的“压力山大”和跨境电商的逆市上扬。在世界经济总体不振的大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寒冬”,进出口双双表现不佳。据海关统计,2015年前11个月中国进出口同比下降8.5%,其中出口同比下降3%,进口同比下降15.1%,全年进出口“双降”态势几乎已成定局。另一项数据显示,外贸仍将不容乐观,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官方PMI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连续15个月低于荣枯线,显示外需依旧疲软。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跨境电商却持续发展火热。据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2017年还将增长至8万亿元的规模水平,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例将会提高到20%,年增长率将超过30%。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各类跨境平台企业已超过5000家,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超过20万家。目前中国主要跨境电商平均年增长率在40%左右,其中跨境零售增长率达40%-50%。跨境电商商品类别主要为经营手机、配件、服装、电子产品。跨境电商为大量中小微企业出口提供了便捷通道,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

第3篇:跨境贸易新业态范文

一、今年以来服务业发展情况

(一)服务业主要指标运行良好,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1、服务业增长较快,稳增长、调结构的作用更加突出

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0%,高于GDP和第二产业均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则下滑0.3个百分点。从2012年第三季度以来,服务业增速一直高于GDP和第二产业增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特别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服务业稳增长的作用更显突出。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分别增长9.8%和9.7%,房地产业仅增长2.5%,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5.0个百分点。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46.60%,高于第二产业0.56个百分点。

2、利用外资和服务贸易继续高速增长,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

2013年服务业利用外资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首次过半达到52.3%。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3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占全部利用外资的56.0%,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7个百分点;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上半年服务贸易逆差589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0.57%,同比增加了38亿美元。其中,旅游、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差额逆差分别达到427亿、279亿和119亿美元。

3、服务业商务活动总体保持扩张势头,企业信心有所回升

今年以来,非制造业PMI指数保持在53.0%以上,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51.0%以上,新订单指数保持在50.8%以上,均在荣枯线之上。5月份非制造业PMI指数达55.5%,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达54.5%,新订单指数达52.7%,均为年内最高水平,分别高于上年同期1.2、2.1和2.6个百分点。6月汇丰银行中国服务业PMI指数达53.1,创15个月以来新高。这显示出服务业企业信心正在回升。

4、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但仍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受信贷收紧和房地产市场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放缓,上半年累计增长17.3%,处于2002年的历史低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从2013年1―2月的25.0%一路下滑,2014年上半年累计增长19.5%,比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2个百分点。其中,投资增速较快的行业为水利管理业,道路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服务消费增长加快,服务消费价格稳中有升

文化、旅游、信息等服务消费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上涨25%和14.8%。大众化餐饮消费持续回升,上半年餐饮企业收入增长10.1%,比上年同期加快1.4个百分点。3月起,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长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14个月负增长的局面。服务消费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上半年平均涨幅超过3.5%的服务类项目有旅游(8.9%)、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7.3%)、衣着加工服务费(5.1%)、住房租金(4.0%)。

(二)新型服务业态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消费新热点

1、网络购物成为时尚,线上线下模式渐成常态

互联网、移动通讯、物流配送体系快速发展,使网络消费接受程度更加广泛。2013年国内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国。上半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8.3%,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2.4%和10.2%的增速。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中,网络购物同比增长29.9%,比百货店、超市、专业店业态当月增速高出23、24.6和25.8个百分点。服务业特别是零售行业网店和实体店线上线下(O2O,Online to Office)双向发展加快。一方面,传统零售企业为适应网络消费趋势,纷纷开展网络零售业务。2013年全国百强零售企业中有67家开展网络零售业务,比2011年和2012年分别增加26家和5家。另一方面,一批成名于网上的网店品牌为增强顾客消费体验,也纷纷开设实体店,如美妆电商聚美优品、母婴电商红孩子等。

2、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

2013年以来,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迅速崛起。阿里消费金融服务集团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20日,余额宝资金规模达到5413亿元,用户突破1亿人,比1月翻了一番。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4月份原保险保费收入3974.45万元,相当于一季度保费收入的87%。一季度第三方支付市场移动支付交易额规模达16317.5亿元,与2013年四季度相比增长110.5%。

3、紧密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新业态引发广泛关注

一些传统行业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需求方向,创新业态模式,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借助电子商务,通过建设“在线产业带”,探索了一条节约成本、获取信息、塑造品牌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3年在线产业带交易规模同比增长318%。截止2014年3月底,超过100个产业带和专业市场签约建设在线产业集群。

(三)服务业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发展潜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1、“营改增”继续扩围和简化增值税率同步推进

今年1月1日起,铁路运输和邮政业正式纳入“营改增”。一季度“营改增”累计减税375亿元,其中试点纳税人因税制转换减税161亿元,非试点纳税人因增加抵扣减税214亿元。同时,国务院决定简并和统一增值税征收率,7月1日起将6%和4%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整为3%。

2、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激发了服务业创业活力

在今年3月1日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3―6月全国共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440.06万户,注册资本总额7.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48%和54.37%。新登记企业在服务业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3―6月服务业新登记注册企业数分别占全部新登记注册企业数的77.81%。

3、电信、金融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力度加大

电信领域,已有19家民营企业获颁虚拟运营商牌照,今年3月以来,多家虚拟运营商虚拟运营商品牌和号码卡,如蜗牛移动、巴士在线、阿里通信等;金融领域,民营银行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已确定5个民营银行试点方案,阿里巴巴、万向、腾讯等民营企业将参与试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主要领域供给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着服务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从供给层面上看,金融、电信、交通等行业垄断程度较高,养老、医疗、教育等行业社会化程度不够,行业发育不充分,供需严重不匹配,制约了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限制了服务业加快发展。

从发展素质上看,服务业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总体水平不高,知名品牌少。从国内看,我国服务业平均顾客满意度低于第二产业;从国际上看,我国快捷酒店、网上购物、银行、快递服务等领域顾客满意度,分别比美国低8.48、5.76、4.80和4.30个百分点。在国际品牌评价机构BrandZ的2013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中,我国有9个服务品牌入选,除中国移动、腾讯和百度外,其他6个均为金融企业品牌。反观美国等发达国家,上榜服务业品牌集中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如Google、麦当劳、微软、沃尔玛、迪士尼等。

(二)缺乏适应服务新业态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体系,新业态快速发展中隐藏着较大风险

许多服务业新业态是依靠市场力量自发产生发展起来的,发展历史短、发展速度快。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缺乏对新业态发展趋势的判断把握,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体系,导致行业发展风险隐患较大。以互联网金融为例,我国现有第三方支付企业300多家,200多家企业持有央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仍有100多家无照经营。由于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互联网信贷(P2P)平台产生大量资金沉淀,容易发生挪用资金甚至卷款潜逃风险,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成为洗钱等非法活动的中转平台。2013年10月以来,已有超过72家P2P平台倒闭或“跑路”,涉及金额12亿元左右。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没有建立风险准备制度,也无类似“最后贷款人”的保障机制,一旦出现危机,将会快速波及到普通大众、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并通过互联网形成连锁效应,对金融体系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冲击。

(三)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仍然受到限制,相关政策落实亟待加强

今年以来,服务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快于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其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左右,低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约10个百分点。这表明了服务业利用民间资本还不充分。部分服务行业对民间资本开放仍存在限制,万得等信息服务企业反映,我国信息采访权不向民营企业开放,主管部门往往将一些特殊牌照发放给关联企业,民营企业无法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并从事相关业务。

当前服务业产业政策中存在着政策不平等、政策落实不好、政策不适应行业特点的情况。例如,建设用地实行统一国有供给制,工业用地与服务业用地价格存在巨大差距,客观上增加了服务业投资成本。许多地区采取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夜间多为低谷时段。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业企业可选择夜间作业不同,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企业多只能白天运营,难以享受低谷用电优惠。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根据产业地位和行业特征,加快调整和完善服务业的具体支持政策

1、创新土地管理政策

试点部分服务业用地年租金制;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厂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存量房产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适当提高土地容积率,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2、发展面向服务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借鉴韩国经验,设立“服务业特别基金”,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发展联保贷款业务,创新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逐步建立有利于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的“草根金融”体系。

3、加快落实鼓励类服务业企业水、电、气、热与工业同价

进一步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对于110千伏安以下的商场、超市、餐厅、宾馆、冷库等无法避峰用电的企业,不再纳入执行峰谷分时电价范围。

4、建立开放的服务质量社会监管平台

针对旅游、医疗、电子商务、通信等消费者投诉较多的行业,重点加强服务质量和安全监测。督促服务企业严格落实质量首负责任,构建销售者牵头发动的质量责任追溯链条。

(二)加强跟踪调查,抓紧研究制定适应服务业新业态的监管体系和配套政策

1、尽快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和风控体系立法,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原则和界限,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监管。成立以“一行三会”为基本架构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组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开展行业自律。

2、加快研究建立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管模式

针对跨境电子商务在交易方式、支付结算等方面与传统贸易方式差距较大的情况,加快建立新型的审查模式、监管模式和相应的税收政策;在符合安全规范的条件下,研究允许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应用二维码支付、条码支付等创新技术扩展线下市场。

3、研究制定支持专业化、社会化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

积极推广“网定店取”、“自动取货柜”、“定点取货”等网购配送方式。

(三)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着力解决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限制问题

1、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进一步放松服务业的投资限制,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落实鼓励文化、商务等服务出口的支持政策,重点发展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2、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加快分离主辅业务

对新设立的服务业企业,应加强指导,帮助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针对企业分离涉及手续多、费用多问题,地方政府要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协调减免相关费用等。

3、进一步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

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国有资本相对集中的领域,尽快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主动吸引国有资本参股或股权互换做大做强。放宽民间资本投资的税收抵免政策和纳税扣除适用范围,民间资本投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产业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可设置一定免税期。

4、推进面向社会的政府原数据公开

第4篇:跨境贸易新业态范文

上半年产业发展新篇章

■“互联网+”迈入黄金发展期

2015年上半年,国家政策强力支持“互联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各部委纷纷部署“互联网+”相关工作。一系列“互联网+”政策文件的制定与实施,驱动传统产业加快互联网化。

■政府和运营商联合推动网络提速降费

针对当前我国宽带发展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在政府层面,要求大幅提高网络速率,加快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在企业层面,中国移动推出十二大提速降费举措,中国联通全面启动“全网大提速”,中国电信围绕带宽价格、流量费用、通信费用等提出十大举措提速降费。

■智能制造发展掀开新篇章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智能制造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制定智能制造规划、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工信部组织开展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聚焦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6方面,批准实施了94个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开启了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新篇章。

■多地开展网上行政审批

天津市滨海新区、南京江北新区、宁夏银川等地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全面推行网上审批、流水线式审批、并联审批流程,审批与监管分离,实现一部门一站式审批。

■新技术应用加速政务服务在线化

政务服务在线渠道向移动端转移加速。政务微信成为政府施政的新平台,政府在线服务开始与云服务、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等社会平台级应用集成。

上半年产业发展阻力重重

■制造业线下服务亟待完善

相当一部分线下服务缺少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仍然沿用电话接单等传统的服务模式,尚未与企业线上业务实现对接,导致企业在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过程中出现操作困难。同时,线下服务体系法规标准缺失,服务过程中的权益纠纷、责任界定不清等问题突出。

■制度藩篱掣肘新兴业态发展

制度创新滞后于技术创新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壮大。例如跨境电商对邮递物品的定性与原有对贸易和非贸易性,货物和物品使用截然分开的管理方法不相适应,直接影响税费征收。

■公共服务互联网化阻力重重

政府公共服务的互联网化过程缓慢。一方面,因技术和业务标准缺失,网络医疗、在线课堂、网上支付等民生服务类应用普及乏力。另一方面,民生领域的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由各行业部门分别主导建设,部门间条块分割严重,导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现象较为普遍,无法有效支撑数据开放共享。

下半年走势智能化为主

■“互联网+”相关政策将密集出台

截至2015年6月,福建、江苏等地已经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福建省在全国首个推出《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10条措施》,明确提出2015年至2017年间,福建省将每年统筹不少于5亿元的省级互联网经济引导资金,到2020年,培育一批知名互联网企业,互联网经济年均增长率25%以上,总规模超过4000亿元。

■智慧城市建设成为重要模式

自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来,上海、河北、宁夏等地积极探索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模式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其中,银川市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投入、专业公司运营,创新PPP商业模式,建立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级的投融资体系,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手段,既解决了建设期巨额投资一步到位难的问题,也解决了运营期政府在信息技术升级换代上难以跟进的问题。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承担设计、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以使用者付费和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投资回报,可以有效破解智慧城市发展困境。预计下半年,将有更多智慧城市以购买服务为重点,探索智慧城市建设PPP模式。

智能制造将迎来发展

智能制造成为工业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截至2014年年末,多家企业开始建设智能工厂,其中青岛海尔的沈阳冰箱互联工厂是全球家电行业首个智能互联工厂。未来,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智能制造将成为行业发展热点。工业机器人、3D打印、工业传感器、无人飞机等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将日益普及,比如,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将逐步成为制造企业标配。

■信息经济将步入高速发展期

各地纷纷出台促进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浙江省出台了《信息经济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浙江省信息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吉林省出台《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期通过互联网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新格局。随着智能终端、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入发展,信息消费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信息经济将快速发展。预计至2015年底,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4万亿元,信息经济占GDP 比重将超过8%。

建议优化政策环境

■建立健全制造业线下服务体系

一是广泛开展试点示范,支持引导原有的工业售前售后服务体系转型发展成为专业化社会化第三方线下服务体系。二是研究制定线下服务体系标准规范,由政府或企业主导,联合工业企业和线下服务企业,制定工业各行业领域的第三方线下服务管理标准和针对互联网融合创新业务的规范。三是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加强沟通,解决线上线下融合中的难题。

■优化政策环境支持创新创业

一是适时调整、修改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及时破除阻碍新兴业态创新发展的传统规制。二是放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市场准入管制,根据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创新的特点,调整完善市场准入资质条件。三是探索先鼓励发展、在发展中完善监管的模式,放水养鱼,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使政府成为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公共平台的支持者,及时发现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完善标准和政策措施。

第5篇:跨境贸易新业态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网络经济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对原有经济系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价值链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催生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以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以互联网络为活动平台的网络经济新形态。

一、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一)网络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15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达18.6万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达68.6%,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增速是美国、日本、英国的3.3倍以上。电子商务、“互联网+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全面发展,涌现出一批10亿美元规模以上的“独角兽”公司,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

(二)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正处于群体突破的爆发期

2015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的市场规模达115.9亿元,增速达38%,今后几年还将维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6年,我国的云计算市场规模已达数千亿元人民币,正以每年近40%的速度快速增长。2009年至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由170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75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达到28%。

(三)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15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4.8万亿元人民币,占进出口总额的19.5%,预计到2020年,将达12万亿元人民币。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2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40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电子商务市场。

(四)基于信息网络的分享经济迅速崛起

2016年,我国手机上网人数达6.95亿人,占网民总人数比重的95.1%。2015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两万亿元,参与提供服务者约5000万人,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分享经济已在短期内催生了一大批巨无霸式互联网企业。滴滴、UU跑腿、猪八戒网、货车帮、途家网、摩拜单车等一批分享经济品牌应运而生,企业规模已超越或正在接近传统领域经营数十年的竞争者。

(五)互联网与传统经济融合发展催生新模式新业态

随着互联网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远程医疗、互联网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河南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及相关举措

(一)建立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围绕大数据试验区建设、电子商务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等重点领域,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若干意见》从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河南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等创新举措,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释放和激发制造业+互联网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河南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试验区建设要突出创新引领、注重特色、厚植优势,着力推进大数据制度创新,注重市场与政府协同发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数据资源整合、大数据创新应用、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产业园区建设、创新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大数据创新发展关键环节和突出难点的若干条政策措施;《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网络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二)培育发展网络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为抓手,强化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创新产业培育模式,统筹空间规划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一是确定了以郑州大都市区为核心、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为重要支撑、省辖市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大数据产业园区为支撑的空间格局。规划布局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等一批大数据产业集聚载体,目前,华为、新华三、浪潮、猪八戒网等国内知名大数据企业已入驻园区。加快洛阳洛龙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中国移动中移在线、奇虎360、西交大中原大数据研究院等12家企业相继入驻。在中心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利用已建商务楼宇、众创空间、孵化器、标准厂房等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大数据产业园区,推动地市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吸引大数据平台型企业和创新型团队入驻。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建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共同推动全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平台建设。组建多元化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信息和交易平台建设。依托省内高校、骨干企业等,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郑大一附院互联网医疗救治技术及应用获批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交大在河南省设立了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南创新中心,浪潮、新华三等行业龙头企业大数据研发机构落地河南省。二是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在“互联网+制造”方面,鼓励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等双创平台,建设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双创基地,培育50家智能工厂和100个智能车间。在“互联网+农业”方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1560家益农信息社、撮合农产品、农资线上交易额3.2亿元,3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在“互联网+益民服务”方面,推出全国第一个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上下互通、全警联动的省级“互联网+警务”便民服务平台,实现289项公安业务的网上办理,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公安综合服务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洛阳市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营造10分钟智慧养老服务圈,入网注册老人用户82万,签约服务商家500余家,每年提供各类服务超过300万次,得到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

(三)不断壮大电子商务规模

2016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30%。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打通跨境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流程和传统通关流程,实现了货物的“秒申报、秒通关”,有效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积极探索多式联运通关机制,开行郑州到青岛、连云港、上海等沿海港口的“五定班列”,扩大郑州—海港班列—日韩地区等海铁联运业务规模,推动空空转运和空陆、铁海联运加快发展。2016年,河南跨境电子商务累计进出境商品8500万单,货值67亿元,在全国试点城市中保持领先。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5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191个、村级服务点3710个,形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锐之旗、河南中钢网、郑州悉知等3家电子商务平台型企业入选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

(四)提升网络经济发展基础支撑能力

建成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成4G基站14.6万个,居全国第6位,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11104G,居全国第5位,通信网络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建成了全光网河南,市、县城区和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覆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省固定宽带50M以上接入。

三、河南网络经济强省建设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网络经济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不少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创新体制机制的任务仍比较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网络经济发展认识不足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网络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对网络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变化、新要求不适应,思路不够清晰,工作无法下手,依然用传统思维推动网络经济发展。

(二)政策和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领域法律滞后、空白点多,现有法规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需要。相关标准规范缺乏,制约数据共享开放。

(三)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河南省尚未建立网络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无法对全省网络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监测、分析和预警。

(四)协同推进机制还未形成

网络经济跨界融合,迫切需要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形成联动配合、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

四、推动河南网络经济强省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推进网络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完善网络经济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完善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机制,研究出台政府采购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管理办法,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促进网络经济加快发展。加快建立网络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地方立法,围绕数据权益保护、数据流通、个人隐私保护等重点内容研究开展地方立法探索。

(二)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推进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加快建设,打造试验区的核心区。加快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大数据企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实施一批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推动大数据企业、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汇聚,促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大数据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工程,依托高校、骨干企业,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吸引国家级大数据创新平台落户河南省。推动全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平台、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信息和交易平台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实现重点领域大数据创新应用率先突破。

(三)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

加快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三年行动,实施中信重工智慧制造、信大捷安移动智能终端公共安全平台等示范项目,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依托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加快推进精准农业应用示范。推动郑州、洛阳、济源等加快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一批物联网示范城市和示范园区。

(四)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

加快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推动政策红利覆盖全省。培育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示范企业,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布局建设一批物流节点平台,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型企业,建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电子商务平台。

(五)夯实网络经济发展基础支撑

制定河南省落实国家网络提速降费、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的实施办法,推动流量资费水平进一步下降,大幅降低大数据相关行业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加快提升高速光纤网络、4G网络覆盖质量,建设覆盖全省的窄带物联网,积极争取5G网络试商用,推动全省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热点公共区域免费WLAN全覆盖。

【参考文献】

[1]黄宗捷.网络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张小葶,倪云虎.网络经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丹尼尔•阿尔特曼.全球经济12大变化[M].北京: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第6篇:跨境贸易新业态范文

本刊讯 (记者 姬忠实) 6月1日下午,京交会组委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第四届京交会成果会,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出席并讲话。

房爱卿表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服务贸易延续去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依然保持较快增速,实现开门红,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四大亮点:一是贸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持续提升。1―4月,服务进出口总额达257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18.9%,比2015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二是贸易结构更趋优化,研发与技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快速发展。1―4月,技术、知识产权使用及研发服务进出口额达214.8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8.4%,居第三位。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持快速增长,出口额为88.4亿美元,同比增长19.1%。三是跨境交付更趋便利,供应链管理和数据处理等业务流程外包继续领跑。1―4月,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2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9%。供应链外包、数据处理和呼叫中心服务增速均超过50%,带动业务流程外包同比增长超过15%。四是国际市场布局稳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长潜力持续释放。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在中国服务进出口中的占比超过70%。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执行额25.4亿美元,占执行总额的14.6%。

房爱卿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五大机遇:一是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拓展了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4个自贸区和北京市探索扩大服务业自主开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二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了服务贸易行业结构。“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43%上升到51%,服务业已经擎起国民经济半边天,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新引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带动新兴服务业加速发展,有力促进服务贸易行业结构调整。三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丰富了服务贸易提供手段。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服务的可贸易性不断增强,服务贸易的组织形式、商业模式、交易方式、交易对象等发生深刻变革,企业主体创新活力逐步释放,模式创新日趋活跃。四是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提升了服务贸易战略地位。服务贸易将全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粘合剂”作用日益凸显。经合组织国家经济总量的80%、制造业出口增加值的48%来自服务,占全球出口总额20%的服务出口贡献了全球外贸增值的近一半。五是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增添了服务贸易发展新动力。中国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3个文件,服务贸易支持政策日趋完善,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建立。

房爱卿强调,商务部将围绕“扩规模、优结构、增动力、强基础、促平衡”开展工作,采取六大新举措,培育服务出口能力:一是建立服务贸易发展新体制。依托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在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建立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二是打造服务贸易发展新优势。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服务出口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培育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能力。三是培育服务贸易发展新支撑。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跨国服务贸易企业,一批主业突出、国内领先的现代服务贸易企业和一批独具特色、善于创新的中小服务贸易企业。四是探索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推动服务贸易新模式发展,加快培育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云众包等服务新业态。五是拓展服务贸易发展新空间。通过扩大开放引领服务贸易发展,健全“走出去”促进体系,以海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国际产能合作等带动服务贸易发展。六是健全服务贸易监管新举措。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信用评价、公共服务功能,实施“互联网+监管”,形成各部门协同监管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监管体系。

第7篇:跨境贸易新业态范文

高校如何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培养出新时代下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跨境电商人才,使他们能够既有助于传统企业的顺利转型,又能利用时代契机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跨境电商作为一个新兴复合领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须具备创新性。

跨境电商专业领域,常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一种是由计算机、信息类院系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侧重于电子信息技术,把跨境电商看作是一种平台的软硬件技术支持及系统维护等,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第二种是由经济管理类院系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侧重于跨境电商方面相关产业链的应用和管理;第三种是由国际贸易专业专门培养,侧重于国际贸易,把跨境电商作为传统外贸的新转型和新模式。前一种培养模式应该更注重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后两种培养模式应该更加注重跨境电商的平台性工具性及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在能力培养上更要趋于融合。

但从现有国内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国内高校目前往往将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分别进行培养,未将两者有机结合,导致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尤为缺乏。其次,多数高校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时没有足够重视沟通能力特别是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最后,作为新事物与新趋势,国内高校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复合能力素质要求,认识还不到位,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较为严重。

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和商业发展格局,跨境电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在不断摸索和改革中进行。

2、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跨境电商效率的提高与涉及到的各产业链息息相关,比如海关、物流、税务、支付及跨境电商平台等。各产业链的优化和改进,会使跨境电商的服务更加快捷高效。比如与海关通关相关的国际贸易实务就有很多新变化,流程更简化,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国家从2012年开始加快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构建了基于互联网+外贸新业态,致力于打造服务于跨境贸易的全流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创建跨境贸易新生态圈。高等院校由于条件的限制,面对这样全新的行业需求,理论创新尚处于学习和总结阶段,实践教学方面仍处于案例分析和观摩阶段,这些往往都会滞后于现实的发展,产学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出现了很多问题,但面对现状,我们要如何去改善?以下几方面,是将来可以考虑的重要几点。

2.1 在培养和引进跨境师资队伍上狠下工夫

老师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资源。要培养创新型跨境电商人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就非常重要。这里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大胆创新。首先,学校可以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教师以工代教,走出去,请进来。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进行相关培训,利用寒暑假期间,创造条件鼓励专业老师到企业兼职,甚至可以在企业工作一年半载同时保留教师在学校的身份和部分待遇。其次,可以大力引进具有跨境电子商务实践经验的专、兼职老师。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普通老师的知识体系很难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必须要和企业导师紧密合作,引进企业精英作为专兼职老师,承担课程教学或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第三,还可经常邀请行业精英到学校举行实践经验讲座和研讨。最后,可以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与激励机制,专门设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优秀的实践教学老师,要进行必要的表彰与奖励。

2.2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

与跨境电商专业有关的专业技能竞赛有很多,如全国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甚至包括利用跨境电商平台的对外贸易方面的大赛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队参加竞赛,通过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动手操作的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或者学校也可组织开展专业性强的跨境电商创业实战训练。

经过比赛,可以克服原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依赖性较强的弱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真实的商务情景。比如,全国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以公益培训、带薪实习、创业导引等方式,推动了商圈商会和跨境电商企业与院校广泛接触,深度合作。

2.3 鼓励学生进行网上创业活动

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具有高度的应用性与创新性。创业,即是最好的学习。采用创业式教育模式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从现有情况看,跨境电商学生的创业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具备上手快、成本低、专业结合度高等优势。各类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创业无门槛,还可实现零资本起步,因此最适宜大学生创业。通过在校期间的创业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让学生具备初步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体验,为毕业后的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当然也可以和阿里巴巴、敦煌网等专业的跨境外贸平台或外贸企业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深度合作。

比如为做好跨境电子商务实践和创业平台,2015年我校商业街的电子商务创客中心建设成立。该创客中心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自由贸易,深入了解进出口贸易规则,熟悉跨境电子商务运作,同时提升外语应用能力。

学校可以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将学生创业纳入教学计划体系,允许学生将符合条件的创业成果转换为实践教学学分,以此来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增强学生创业能力。

2.4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和创业基地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从而加强跨境电子商务的实践教学。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推进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一系列教学体系改革。校企合作是多赢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多赢特征,使得我们在推行校企合作过程中,更加容易实现预定目标。

比如我校与广州多个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可分若干次到产业园进行不同层次和目标的调研、实习。

2.5 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和管理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计划要体现更多国际商务、沟通、外语能力的特色。外语的种类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英语。我校外语特色鲜明,语种资源丰富,学生们除了掌握英语的基本沟通技能,还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其他语言,比如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罗斯语、德语等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控制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跟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有关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做跨境电子商务网站、方案调查、网络营销的研究等,或者以自己经营或参与的跨境电商业务为基础进行研究,这些都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际锻炼及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实践环节中,可鼓励学生选做真实题目,切实为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第8篇:跨境贸易新业态范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跨境电商发展迅猛,但与发展速度相比,相应的跨境电商专门人才水平和与市场的匹配程度则显得相对发展迟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跨境电商尚属新生事物,大部分高校对跨境电商的专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层次也不够深入,而恰恰由于其实操性特别强的特征又必须要深度融合跨境电商企业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因此以跨境电商对接程度较高的高职院校为例,试图在高职院校跨境电商政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构建这一层面进行相关研究,为同类院校的跨境电商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跨境电商 校企深度合作

一、高职院校跨境电商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跨境电商发展势头明显。 据数据显示,以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未来三年我国从事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400万左右。 根据目前情况,许多学校在跨境电商人才的培训过程中,很少灰设置跨境电商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 因此,难以实现企业人才的需求。 要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应通过资源整合引进跨境电商企业,校企合作,实现市场对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

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跨境电商人才的专业素质。引进企业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岗位锻炼机会,可以显着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水平。同时,在这种做法下,按照跨境电商业务需要的模式培养人才,使学校朝着市场需求发展方向迈进的一步。同时,还加强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使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方向符合跨境电商的实际需要。而通过这种方式,除了学校能提高教学水平外,还可以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二)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

继续推动学校自身的教学改革进程,在学校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完成资源整合,使企业专家进入学校引导学生,老师也可以进入企业指导企业经营,逐步建立起“ 双师型”教学队伍,加强师资力量。同时,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可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善,重新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实训环节的培养,从而达到实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

(三)加大专业人才储备

当前,跨境电商业务发展快速,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不断扩大,需要应用型、专业型的人才。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发跨境电商人才,在学校建立实训平台,在业务过程中吸收优秀人才,使企业能够确保长期的人才供应资源,大大减少了企业招聘人员消耗的能源,时间和财力。

二、跨境电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对跨境电商专业课程设置容易走入两个误区,一是与传统国贸专业课程设置雷同,二是仍然注重电商技术这一块,没有真正凸显跨境电商这种新业态的特征,直接使得人才培养规格与实际市场需求脱节较严重,同时,跨境电商专业师资这一块的专业水平也较薄弱,绝大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在跨境企业的一线工作经验。而站在企业层面,在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很多企业会有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担忧,一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另一方面又担心学生在进入企业岗位之初,无法真正的达到岗位要求。

三、高职院校跨境电商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构建

当前,跨境电商企业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走上校企合作的道路,我国政府也非常支持跨境电商的发展,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以为跨境电商企业人才培养工作为重点。

(一)更新教学内容

跨境电商包括电子商务、外语和国际贸易等专业,因此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人才设置培养方案进行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 并设置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跨境电商业务,同时学生进入企业完成相关跨境电商实践活动,充分认识最实际的业务需求。 与此同时,将第三方培训和学生实践相结合。 例如跨境电商产品,PC运营及运营流程,通过实践丰富学生所学知识。 可以使用场景模拟、产品展示等不同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壮大师资队伍

在我国,由于跨境电商业务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比较先进和完善的教学方法可以被充分采纳。 因此,需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并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一步了解跨境电商业务的实际运行情况。 并通过企业锻炼的方式完成相应的实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另一方面,公司的技术人员也应该参与到学校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强业务能力培养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实践与理论脱节的问题,形成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三)建立合作实训平台

学校通过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全面了解,找到合适的跨境电商企业搭建培训平台。 使学生通过培训平台,培养其实践和工作技能。 主要培训内容应包括跨境电商业务平台的实际操作和流程管理,具有销售技能,客户服务技能,职业指导和规划,使学生能够充分把握跨境电商业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跨境物流,付款和税收等方面的运作流程。

(四)增强创业技能

学校和企业通过开展“跨境电商专业大学生创业比赛”、“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联合举办不同形式的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竞赛,以迎合总理在“两会”上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政策。同时,通过业务考核、技能竞赛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及相关技能的运用与掌握能力,增强创业技能,进一步提升跨境电商毕业生的就业率。

综上所述,要探索出校企p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创新教育模式,必须采取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对跨境电商进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丽丽.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问题探讨[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98-99.

第9篇:跨境贸易新业态范文

作为CFO,如何在框架内充分使用这一政策?哪些产品是属于合理合法的,哪些产品是合理而不合法的?哪些产品是合法而不合理的?还有哪些产品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

套利界定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跨境结算量迅猛增长。2010年,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58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倍,在跨境结算量币种排名中位居第五,较2009年上升四位,占全部跨境结算的1.7%。2011年以来,跨境人民币流入爆发性增长,人民币结算总量迅速攀升。仅今年1〜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突破1.3万亿元。(保守估计今年将突破2万亿元)其中,仅中国银行一家,已为境内数千家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近4000亿元,是2010年全年结算量的2.5倍,市场份额超过30%。2011年4月份开始,人民币流入超过流出规模,从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态势。

从跨境人民币结算中资金流动的主要渠道来看,2010年人民币主要通过货物贸易渠道流出,2011年以来主要通过货物贸易渠道流入。主要途径是通过国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转口贸易和关联公司借款渠道流入。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的变化,反映了人民币跨境结算行为的变化,隐含了企业和银行充分利用人民币跨境结算方式,绕开国内信贷紧缩限制、规避外汇监管规定、套取境内外汇差和利差等真实原因。在迅速扩张的人民币跨境流动中,企业和银行是否普遍存在利用人民币跨境结算套利,从而干扰正常的跨境资金流动,是中国人民银行及外汇管理局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

当然,笔者认为,利用人民币跨境结算“套利”的行为必须与企业和银行的“套资金”(绕开国内信贷紧缩限制)、“套政策”(规避外汇监管政策)以及正常的套期保值和资金摆布等行为应区分开来。传统意义上讲,套利是指经济主体利用不同市场或不同形式的同类或相似金融产品的价格差异牟利,即投资者或借贷者利用国内外利息率差价、货币汇率差价,用流动资本赚取利润都是套利。在此,笔者将人民币跨境结算套利定义为:在无真实贸易背景或融资需求背景下,绕过监管部门管理,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来获取利差和汇差的行为。

规模测算

由于银行人民币跨境结算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系统、全面的统计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因此,笔者调查主要涉及的商业银行仅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据调查,银行人民币跨境结算产品可分为进出口贸易融资产品、企业外债产品、贸易结算产品三类。在贸易融资类产品中,出口类人民币融资产品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出口代付、订单融资;进口类主要集中在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协议付款等产品。

据此对银行产品的分析,可以将下列产品统计为套利产品:一是以全额保证金为质押、资金融通明显无融资需求、以获利为主要交易动机的产品;二是将结售汇环节转移至境外的人民币转汇款、人民币转收款业务虽然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但也可以认为是以获取汇差为主要目的;三是组合型产品。

根据调查数据,2010年末,银行人民币跨境结算产品中全额保证金产品约占产品总量的6.1%,而截至2011年8月末,全额保证金产品余额已占产品总量份额迅速上升为15.4%。调查显示,2011年以来,全额保证金质押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发展非常迅速,占同类产品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根据被调查6家银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市场份额占比,估计套利产品总规模,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上述6家银行在人民币跨境结算市场份额为91.3%。

从调查情况来看,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套利产品有一定的规模,2010年至2011年7月,套利产品规模占到当期人民币跨境收支的36.7%,套利类型主要来自于转汇款业务。由于转汇款业务已经被明文禁止,因此2011年7月套利产品规模占同期人民币跨境收支的比例已经下降至17.4%,但全额保证金产品的快速发展仍不容轻视。

总体来看,自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开展以来,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的快速增长,套利行为也随之产生并快速发展,但在人民币跨境结算行为逐步规范的情况下,套利行为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就目前来看,套利产品规模相对较小,尚不足以影响跨境收支的趋势。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大部分资金运作是正常的,有利于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提高人民币国际影响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政策建议

笔者认为,在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过程中,监管部门对于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银企双方合规的市场套利行为应保持一定容忍度,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高度加以理性认识和处理。但是,部分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在享受境外(主要是香港)较低的汇兑成本和获取收益的同时,还利用了境外较低的成本获取融资,客观上对国内货币政策形成了冲击。对纯粹以套利为目的行为,应尽快完善现有的法规体系和监管制度,引导市场主体规范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政策,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有序、合规地开展。

一是改进现有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监管模式,控制市场主体的违规套利行为。如暂停纯粹以无风险套利为目的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或对全额保证金质押的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予以余额管理。

二是修订当前跨境人民币业务与外汇管理政策冲突的政策。建议将人民币外债纳入外债管理体系,将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相关的远期贸易融资业务纳入银行短期外债指标,将跨境人民币结算延期付款纳入企业外债管理(譬如,将90天以上人民币远期信用证纳入外债指标管理),以控制企业总体外债规模,促进跨境资金有序流动。同时,规范转口贸易和离岸账户的人民币收付汇行为,加强先收后支转口贸易项下人民币收入管理。

三是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真实性审核。首先,应明确银行的真实性审核义务;其次,进一步严格人民币外债登记、开户手续;再次,全面摸清当前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情况,深入了解各创新产品的具体流程和交易量,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银监会沟通后,进一步明确可开办业务种类尽快出台政策规范和管理银行利用人民币跨境结算开发的各种组合产品,特别是融资类产品。

四是建立银行创新业务品种事前报备制度,改进现有的“事后管理”模式,各银行业务开办前即应向外管总局进行产品备案,外汇局应协办银监会共同制定管理指引、评估业务风险点。

2协调管理,加强人民币跨境结算政策与外汇管理政策的一致性。一是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模式。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应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科学的、合理的、审慎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二是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的一个币种,对其跨境相关的业务管理应全面纳入外汇管理框架。对以人民币体现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债务关系,建议加强相关政策的协调,明确其“外债”属性,切实防范银行利用人民币跨境结算规避外债指标管理的风险。同时,加快出台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统计申报细则,加强统计监测力度。应全面考虑人民币作为的结算货币与其他币种的共性和人民币作为本币的特性,细化对其跨境交易的监测和管理。

3加强监测,保障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监测与分析,从流量数据和存量数据综合估计人民币结算对贸易顺收顺差差距的贡献度,为决策层提供量化的依据。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涉外收支的综合监测,从非现场监测角度发现收付汇行为异常的企业,必要时到办理业务的银行或企业进行现场检查。保障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防范银行和企业利用人民币结算进行套利交易的行为,尽量减少非正常的人民币跨境支出对境内银行售汇的替代。

4推进改革,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的进程。客观上,只要境内外两个市场在汇率和利率方面存在差异,就会出现投机套利机会和规避监管的冲动。对资金的监管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承认两个市场差异的客观现实,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进一步加快国内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缩小境内外市场差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金的套利性流动。当前通过获取境外市场(特别是香港)反映的货币供求信息,进行境内汇率水平的合理调整,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具有借鉴意义。

5加强统计,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均衡发展。一是建议由统一产品业务口径和会计核算方法,要求各银行分支机构定期、分类向所在地外汇局报告主要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的交易信息,在完善统计体系基础上形成有效的主体监管和非现场监测制度。二是加强对国内银行在境内外系统内有偿调拨资金的管理,强化境外人民币的流动监测机制。根据银行信贷扩张速度及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引导境外人民币回流的节奏和规模。三是建立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与相关外汇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流机制,确保相关信息完整性、真实性与准确性。四是扩大人民币流出渠道,稳步推进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对外债务等资本项下业务均衡发展。此外,应定期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办情况的现场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探索解决方法,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6深化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缩小境内外利率市场的差异。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实现人民币汇率有升有降的的双向浮动,打破人民币升值的市场单向预期,缩小国内外套利空间,防范异常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对我国外汇收支的影响。拓宽人民币离岸市场投资渠道,努力提高人民币海外市场的持有意愿,通过市场手段使人民币在海外沉淀下来,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7深入研究,加快国内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广,境内外外汇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两个市场汇差和利差的存在也为异常资金提供了套利投机的机会。应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进一步加快国内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从根本上缩小市场差异,减少套利,防范投机资金的跨境流动。当前应深入研究和监测境外人民币NDF市场反映的供求关系信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同时,应研究境内外关联企业通过NDF运作的盈利资金如何回流、银行经营的风险点、单边市场对资金流动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