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转化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建言咨政
向国家决策型转化。通过提出建议或方案,形成上级国家机关的决策方针或参考。中国档案学会保护技术委员会向国家档案局提出了《关于推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科学化实施的建议》,建言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重点档案实施科学抢救方案。国家档案局的领导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管理工作。中国档案学会承担的《电子文件国家战略管理》重点咨询决策课题,提出的构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机制的对策和建议,对提升国家信息资源控制力,加强我国电文文件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1.2直接应用
档案科研成果或管理经验直接被采纳和推广到实践中去。古代,我国的档案库房如皇史晨、建造与保护方面的一些做法属于世界首创。其做法与经验对于当代我国档案馆库建设和档案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对于大多数小型档案馆来说,借鉴古代在档案馆库建设和档案保护上的经验,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好措施。
1.3治学育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档案学者们在加强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收获颇丰。据有关资料介绍,近20年来,我国档案学界共编写出版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专著、教材和论文集200余种,这些成果极大地充实和完善档案科学体系。
2.推动档案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对策
2.1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立法机制
档案科研成果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行全面的分析。就现阶段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来看,其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国家虽然针对哲学社会科学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也并没有对其形成良好的保障,很多的法律法规中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并不完善,这样就是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要明显落后于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和转化,从而无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立法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只有建立健全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立法机制,利用法律形式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保护,才能够使得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效果更加的明显,从而能够更好的应用到社会发展中,为社会发展而服务。
2.2构建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档案科研在开展之前,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命题,而无论所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以及研究的项目是何种项目,在对档案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都需要根据档案工作的现实情况以及档案工作发展的情境进行合理的档案科研工作,这样可以有效规避不利因素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从而使得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更加突出。在政策上要注意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进行倾向保护,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积极鼓励相关的档案科研人员恩能够针对各种命题和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得出有效的科研成果,为转化提供前提条件。为了能够使得档案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转化,就需要构建一个专属的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根据档案的类型来对档案科学研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组建专门的机构,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进行全面的引导,加强档案科学研究的集中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档案科研成果实施转化。
2.3打造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团队
新时期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义融合、各专业联合攻关、众学者集团作战的发展趋势,那种小农经济的“作坊式”的科研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为此,要转变科研观念,组建档案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科研培训,尽快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科研水平。特别是设置档案学类的高校,作为知识密集性组织,要通过选题引导、项目设计、跟踪管理等各项措施,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和单位界限,建立跨学科、跨单位的综合研究体系,形成强大的研究合力。
【关键词】学术社团 经济价值 成果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早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研单位和企业在架构调整、运作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于学术活动产生的经济价值也越发看重,并形成了科研经济一体化的观点,要求科学研究与经济效益进行紧密结合,双管齐下,利用科研成果来支撑经济结构,实现学术社团的经济价值。
一、目前学术社团机构经济价值状况
(一)学术活动意义和成果
目前,国内的科研院校所均在积极开展科研领域学术活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因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但是往往较难体现出经济价值。如何从众多信息中遴选出有用的信息是一个难点。科研机构缺乏相应的市场导向的意识,科研人员在开展学术活动的同时也很少将经济效益考虑到学术研究的全过程中,这就造成了很多具有较高科技研究价值的学术活动不能够及时的转化成经济效益。还有的项目理论痕迹过重,研究与产业化不能完善对接,有时缺乏风险预期,导致研究成果得不到市场认可,无从体现其意义和成果。
(二)缺乏研究成果转化的启动资金
目前,很多科研单位内部的学术研究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而且也缺少外部资金的注入和扶持。大量的资金汇集在基础项目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对于有潜力的实用性技术项目,资金来源向来比较匮乏。同时,受到科研机构结构的影响,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比较薄弱,能够投入到科研中的经费较少,使得科研成果转化面临着较大的资金问题。
(三)知识产权保护缺乏
很多科研单位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产权的维护。包括在科研成果的所属权、科研成果转让过程的纠纷处置目前都缺乏明确的判定标准,使得科研成果在寻求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被外部人员所窃取。
二、实现学术社团机构经济价值的对策和措施
(一)立足市场需求
要面向市场进行技术研发,尽量准确预知创新产品的市场前景,以市场预测来确定技术研发目标,切实改变科技研发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学术社团机构要充分利用本机构所具有的科研优势,引导研究人员从产业角度出发,科学立项,为实现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提供技术指挥,使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企业产业化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度结合,为科研成果日后的产业化创造良好条件。
(二)强化研究成果转化的意识
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体现主要集中才成果的转化方面,它是判断该项成果是否具有市场价值的判断标准。只有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才能够为科研单位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必须要在科研机构内部形成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氛围,树立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将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性放在研究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这种手段,进一步使企业全体员工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三)建立学术社团机构和企业间的新型合作关系
学术社团机构要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进行互补,加强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委托、与企业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快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实现。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一方面,学术社团机构要加快专利或者知识产权的方式来保障本社团机构的科研成果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要敢于和各种侵犯本机构学术成果的行为作斗争,通过多种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积极寻找中介机构,加速科研成果经济价值的实现
通过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科研中介机构在加速科研成果经济价值实现方面的作用。相关的中介组织不仅是连接科研机构和市场的纽带,同时又能够与企业进行对接,并将企业的需求反馈给科研单位,缩短科研成果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距离。针对我国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机构或部门较少的这一现状,可组建专门的中介机构从事传播、推广、应用工作。
(六)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首先,要通过制定优惠人才政策来吸引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制定有竞争性的学术研究实现经济效益的奖励机制,对于优秀人才给予相应的奖励,使科研人员在奖励机制刺激下进行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转化。其次,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推动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科研团队内部的技术性人才之外,还需要能够将科研机构内部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转化的市场领域的人才,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要实现这种融合,要逐步提升学术研究人员的市场知识,使其成为既能开展学术研究,又具备一定市场推广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经济竞争的集中体现,且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转化率也成为了判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而科学技术的研究核心越来越多的转向该项成果是否能够成功转化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并实现产业化,目前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体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意识还处于成长阶段,转化的途径和方式都较为简单和死板,转化效率低,需要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展开深入研究,这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谢孝荣.对我国学术社团现代转型的若干思考[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
[2]姚飞,孙涛,谢觉萍. 学术创业的边界、绩效与争议――基于1990―2014年文献的扎根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6.
【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对策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在综合国力的评判中,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就显得十分迫切。
高校作为主要的科技成果来源地之一,其产学研现状直接关系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根据清华、复旦等20所高校联合完成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6000-8000项科技成果,实现成果产业化的不到10%,现阶段我国的科技投入和科技资源均存在着巨大浪费。面对这一现状,本文以安徽大学为视角,分析其科研工作现状,并具体提出几点有关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安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根据合肥市科技局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度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860项,但有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项目只有233项,净利润54.7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7%。而从安徽大学科技处于2011年6月14日所公布的统计数据了解到,安徽大学科研成果共有204项,其中化学化工类科研项目40项,生物、环境、食品、医药类科研项目28项,电子信息类科研项目59项,材料类科研项目17项,专利技术类60项。虽然高校科技成果较多,但是最后被用于实际生产并产生利润的优质项目较少。
二、高校内部政策环境分析
为了找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本文首先就安徽大学相关的政策大环境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问题所在。具体如下:
(一)对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奖励
对科技成果转化或咨询报告被政府部门、大型企业采用,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并获地厅级政府部门或获得省级以上学会、行业协会等奖励的,安徽大学将给予0.3-5万元奖励。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万元/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万元/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万元/项。
该政策一方面提高了研究人员从事科研事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科研成果的肯定。在学校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必要的奖励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对其进行鼓励和倡导,科研工作才能走得更远,进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校企信息对接机制
在浏览学校科技处网站时,我们可以找到各类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通过这种信息对接方式,避免了研究工作的盲目性。此外,产学研对接会是校企信息交流的另一种实现形式,学校和企业借助面对面的交流,确定合作意向和方案,完成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说,校企信息交流平台有利于改善科研与社会脱节的现象,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使学校真正发挥科研基地的作用。
(三)设立专项基金,为科技成果提供资金支持
设立“安徽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和“安徽大学重大科研项目与成果培育基金”,前者主要针对35岁以下的在职人员,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年,视不同学科资助经费2-5万元;而后者支持实验和应用性项目每项不低于20万元,理论和人文社科性项目每项不低于10万元。通过在高校内部设立各项基金,支持科研工作,为继续深入研究提供空间,另一方面对以后可能的成果转化作了铺垫。
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安徽大学的政策概述,我们发现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科研人员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是制约成果转化率的关键。安徽大学现有政策中未能很好地体现鼓励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成果推广、转让和产业化,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仅依据论文专著发表量以及取得的成果奖项,而忽略了成果应用转化数量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指标。这意味着科研成果导向有偏,学校不仅是科研基地,更应是提供社会所需的科研成果供应地,因此倡导高校研究人员及科研成果走出去才是必然选择。
(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科研经费是关系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学校科研项目分为横向和纵向项目,对于与企业合作的纵向项目来说,往往由于研究时间的制约,当成果出炉后,企业已经不需要该项技术,或者在研究途中,需求方资金出现困难,无法继续和学校的合作,致使项目被搁置,这种情况在校园里屡见不鲜。因此,学校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对于一项有前景的研究课题来说是必要的,通过了解合肥市其他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我们发现合肥工业大学实施了科研项目垫资借款,针对经费不足的课题学校给予支持,这一点是值得借鉴的。
(三)缺乏相关技术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
虽然在安大科技处网站上可以看到很多有技术需求信息,但是在学校内部未能真正形成一个专业的技术中介机构,学校的科研成果虽然数目多,但真正被运用的项目并不多。因此,构建由技术经纪人(熟知专业技术和科研流程,并精通经济管理知识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的中介机构是必要的,通过该机构对科研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利用其提供的相关市场信息,保证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科技成果转化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几点对策建议,具体而言,科技成果转化可以遵循一条有效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中期研究阶段以及后期推广阶段。
关键词:科研经纪人;转化;角色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缺失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各主体方角色定位不同、功能不同,但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
1.角色定位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企业定位不同,各自的利益诉求也不同。高校是以科研为导向,学者更多地关注学术成果和学术声誉,高校更多地关注结果是否有助于学术研究;企业是以逐利为导向,其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活动是否可以带来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长期以来,两个主体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企业想从高校获得技术解决方案,高校则希望从企业拿到科研经费,有些合作仅仅是通过临时组合来争取政府项目,属于短期性、形式化和浅层次的合作。
2.角色缺失
高校和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利益方,但在这一过程中仍需要国家政策、科研经纪人、适合科研成果转化的金融工具等专业辅助组织的支持。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设有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专职人员,但他们其中多数仅负责横向科研成果立项的部分事务性工作,并没有真正担负起科研经纪人的职能。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一部分是由教授自身承担;一部分是由企业承担,而其中大量的法务、商务和政策性事务是双方都不擅长的,对此企业和高校都觉得力不从心。
对于企业而言,存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不能实现合同技术条款的风险或者相应的技术成果不能实现预期市场效果的风险,并可能因此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科技成果转化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研究人员工作任务以外的超额诉求,如果谈判不顺利或者研究人员需要承担的职责过于复杂,研究人员很可能因此而放弃科技成果转让,而将时间和精力继续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当中。这种情况会导致一批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成功率大打折扣。科研经纪人的出现,以第三方的角色来找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推进成果转化进程,他们成为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剂”。因此,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时代,加强对科研经纪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势在必行。
科研经纪人的定位与能力分析
科研经纪人是一条“纽带”,“纽带”的一边是高校科技成果,另一边是与市场紧密相联的企业。他们既要懂科技成果的技术含量,又要懂市场经营,更要具有协同合作的精神;他们是一群素质全面的高级管理人才,既要对市场有深刻理解,也要对成果和资金的对接过程有很高的领悟力,还要有强大的战略策划能力;他们能够对项目进行包装、推销和实时跟踪,推进项目最终取得成功。那么,科研经纪人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呢?
1.具有复合性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科研经纪人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对所负责的特定专业技术领域熟悉、精通;他们只有对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试制、规模生产的全过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提供深层次的技术中介服务。与此同时,科研经纪人还要了解并掌握相关科研成果的教授、专家的情况;关注学术前沿科研成果,在相关的学术领域具有广泛的人脉关系;能够关注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产业转化潜力的成果,能够挖掘有潜力的青年人才。由于科研成果转化最终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所以科研经纪人必须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掌握与自己从事业务相关的金融、财会、统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促进企业购买技术,科研经纪人必须要熟悉该技术用于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产品质量、工艺标准及管理情况。
2.熟知国家及高校科技转化相关政策和法律
科研经纪人要对国家、地方及学校出台的相关产学研政策理解透彻,善于同政府部门打交道。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仍有一部分还处在依靠重复建设的粗放式扩张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并且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在发展之中,市场机制的建立仍需一个过程,所以仅仅依靠市场需求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难度相当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科研经纪人要能运用各种科技、经济政策,调查商品可行性的市场情况、供应状态及发展趋势。
3.了解市场信息,善于捕捉市场机遇
优秀的科研经纪人能够很好地洞察科研成果的市场发展前景,及时提供对接服务。这就要求他们既要熟知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又要掌握第一手的科研信息和供给信息;既能将高校科技成果向合适的投资商或企业宣传推介,也能将市场最新的需求信息迅速反馈到高校,为高校的技术开发方向提供市场建议。一方面,科研经纪人需要及时将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进行匹配和对接,促成科技成果资本化;另一方面,科研经纪人对企业的需求能够进行有效判断,准确找到企业愿意进行科研合作的愿景,使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获得利益满足。市场是科研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最终试金石,蕴含在市场需求中的经济利益是其形成最直接、最根本的外部动力。
4.了解科研成果转化规律,具有战略协同能力
协同创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为了保证整体利益目标的实现,在推进过程中,科研经纪人既要能够游说各方扩大或缩减自我利益目标,力求保证各方利益,又能控制好各方利益诉求的边界,确定各方协同的边界;尤其是在动态化的过程中,随着协同创新的不断推进来确定好各方利益的边界。边界确定的能力是科研经纪人的核心价值,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科研经纪人发展与建设的思考
在中国,科研经纪人是新生事物,缺乏现成的经验,而在国外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美国经验
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标准模式就是建立由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的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并通过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联系。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的出现标志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配协调大学和企业关系有了专门的机构提供中介服务。他们不仅联系知识产权公司或事务所,解决法律问题,帮助科技成果转让,而且还凭借法律、技术和经济管理背景,对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参与专利营销和专利许可等方面的谈判。
2.德国经验
在全球制造业领先的德国,其科研经纪人组织的产生也较早。德国技术转移中心是德国的一个全国性组织,它分布在德国各地。德国的技术市场经验表明:科技中介对技术的组织管理运作是实现技术转化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一环。德国科研经纪人主要通过高新技术推广、帮助企业查询相关技术资料、举办各类专场项目对接会、构筑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形式,游离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进行项目对接。德国各级政府、金融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联手合作,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全国中小企业孵化系统,建成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1]中介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3.我国科研经纪人队伍的建设
如何有效推动科研经纪人的发展是一个我国高校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基于西方科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科研经纪人在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是以具备高水平的技术转移项目评估和论证能力为目标。科研经纪人肩负着洽谈、对接、融资等过程中的参谋、协调和监督作用,帮助解决纠纷,通过改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科研经纪人为企业和学校提供、传递技术转移供需信息,组织并参与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活动,对技术转移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高水平的科研经纪人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以单个成果转化为目标,而是应以全行业的持续发展为志向,因为一个行业的技术往往是一个从头到尾的“链条”。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促进行业发展,并在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协助高校提炼重大科学问题。
二是以提取佣金的方式搭建良好的激励机制。科研经纪人的工资、绩效和佣金,基本都走市场化道路,薪金待遇采取“基础薪金+转化提成”的方式,使过去以影子形式存在的角色浮出水面。浙江工业大学准备出台《浙江工业大学科技成果处置条例》,明确要求加强技术经纪人机制建设,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天津大学成立天大技术转移中心,聘请十八位专职为教师服务的科研经纪人,为高校和企业供需双方牵线搭桥,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程提供专利申请与保护、法律咨询、商务谈判、科技融资等服务。成果转化后,依据相关规定和约定获得收益。[2]清晰透明市场化的佣金制度使科研经纪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他们充分利用各项优势资源,形成以投资管理、科技服务、创业孵化园管理、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等主要业务板块,通过更加专业的服务,助力高校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的目标。
三是以大学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办公室负责具体的中介服务项目,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相应的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尤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转让收入的合理分配,在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等方面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重视对发明人的有关政策激励。严格挑选有丰富服务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员专职从事该项工作;由被动推广向主动推广转变,搭建科技成果转让的信息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真正发挥桥梁和媒介的作用;对于科技成果技术交易中价格与价值的偏差问题,积极探索和研究合理完整的评估体系,来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数字化医疗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在筹备初期就成立了专为联盟服务的数字化医疗3D打印办公室,其主要职责就是协调联盟各方利益,督促联盟各方按计划完成相关工作,同时加强与北京市科委和教委的信息沟通与输送。实际上,联盟办公室充当了相当于科研经纪人的角色,承担了联盟各方均无法独立承担也不愿独立承担的公共事务,这使得协同创新组织的运行非常顺畅。联盟办公室不仅提供融资服务,还要盘活投融资体系,在完成项目融资后,更要提高项目或者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其未来的市场价值,形成投资梯度,增强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动力及活力。
四是以科研经纪人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人才队伍。天津大学在对外公开招聘科研经纪人时,就遇到了难题:科研经纪人是新生事物,缺乏现成的队伍,既不知道去哪儿招聘,也不知道该招什么样的人。虽然有了良好的技术成果,但还要有人“跑”,通过市场资源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落脚到市场领域内的具体商业模式和产品路线上,使科技成果产生效益、彰显价值。科研经纪人应是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各种考验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招聘科研经纪人一年多来,天津大学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运转良好,能够盈利,迄今还在外地建立了24个分中心,引入合作方,设立了总值30亿元、投资于创新及成果转化的基金。实践证明:高素质的科研经纪人队伍能够很好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邱晓克.中国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5.
[2]张国,王涛. 教授的经纪人都做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6-02-15.
[3]赵京波,张屹山.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1(12).
[4]周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0.
[5]陈倩倩.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6]杨国梁.美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概况[J].科技促进发展,2011(9).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成果转化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低下的原因
据统计,我国高校目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约有67万人,占全国科研力量的22%,但经过千辛万苦研究后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只是摆在那里,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和作用。造成各种成果转化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高校科学研究成果本身存在着脱离社会市场的需求;二是企业等科研成果的受体不了解高等学校的科研情况;三是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缺乏正确引导高校科研方向;四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高校科技链和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机转化中介。高等学校中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更缺乏这个方面的社会经验,这就需要中介机构来担负这方面的工作。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者不重视自己的成果的经营,思想不解放,视这种事为不务正业,导致自己的成果长期得不到转化。目前一般的成果转化中介依赖于会议,新闻出版等。缺乏专门从事高等学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中介机构和中介人员是导致我国高校科研转化率低又一个重要原因。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人员,目前在社会上十分稀少,它与科研自身特点有很大的关系,直接导致科研转化率低下。
关键词 科研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科技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水平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主要形式。目前,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成果转化率较低,可供转化的成果较少,成果转化机制不太健全等。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过程中,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必须立足于产学研合作,从转化机制的源头、过程、利益分配、服务体系等各个层面入手,提高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在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功能。本文遵循“现状—问题及成因—对策”的基本思路,在考察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我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不足,分析障碍,给出相应的对策。
1 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模式比较、转化的政策、机制、理念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种研究主要是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资助方式,此类研究可以提高政府的资助效率;第二种研究是针对成果提供方和有成果需求的企业双方面的利益,制定合适的政策法规,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促使双方合作,以此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然而,关于这两方面的研究,有的是只有针对国家层面的宏观研究而没有针对地方层面特点的研究,有的则是只有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相关因素问题的系统研究,而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机制。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推广模式的现状是大多数研究只是进行理论上的定性探讨,没有对这一过程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新地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良性转化的相关研究和政策措施。当前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渠道较为简单等问题,极不利于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主要是现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导致吉林省地方高校在科研工作的许多方面做得不够科学合理,比如科研导向、科研观念、科技评价、科研激励机制及科研推广平台等方面。
2 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存在的问题成因
2.1 吉林省的科技投入不够
和沿海城市及京津沪等发达城市比较,吉林省无论是在科技人员和科技经费等方面的投入、支出、科技成果和科技论文等方面的产出、还是在专利鉴定成果数、科技专著、科技成果奖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
2.2 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了现行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
现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 主要集中在:条块分割的高校管理模式不利于交叉综合研究,限制了科技资源整合;高校科技管理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上下传递;现有的高校科技评价、激励和竞争机制不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现有科研管理体制使得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到一起,大量的科技成果不符合市场需要;科研价值观不科学;当前高校人才评价缺少推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高校的科技人员不够协调,习惯“单兵作战”;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建立,阻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2.3 高等学校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高等学校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高校自办产业模式、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模式、增长模式三种。这三种模式的缺点在于:(1)各高等学校普遍缺乏能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外部资源的整合,更缺乏能够实现科研成果、劳动、资本、组织、市场需求、制度环境各种要素相互综合配套的管理。(2)政府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府应对高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分担转化风险,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协调市场中的各种影响因素。(3)吉林省绝大多数高校还缺乏一种能分散和转移科技转化风险的机制,因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应有效回避而不应单纯由高校来买单,因为这将极大制约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3 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推广模式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地位,将其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研究特色相结合,明确定位;将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机结合,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完善科研评价机制。(2)培养优秀的科技队伍。科技队伍是科技创新的长远保证,高校里往往集中了某一领域的精英,利用这些精英打造优势的科研团队进行研发,推动吉林省科研水平的提升。(3)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形成合作联盟。继续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社会企业和风险基金加强与吉林省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跟踪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做到技术更新理论、产品研制在高校,具体实验、生产在企业,风险均摊、收益分成的合作之路。(4)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因为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大部分项目的科研水平与东部地区、国际有一定的差距,加大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必将提升吉林省的整体科研水平,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总之,对吉林省地方高校成果转化机制及推广模式的研究应“立足于市场”,“为企业而研发”。高等学校的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既着眼于市场需要,又要考虑企业的生产条件,科研成果的成熟度既要高又切合实际,成果转化也就容易实现。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ZC12089)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康敏,李斌.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成果转化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
[2] 蒋文.高校科研管理视角下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3] 周训胜.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1(1).
[关键词]科研管理;成果管理;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17-02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进行科研工作,不仅是对科研、教学和产业化三大智能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提高了应用教学的质量,增强了教师自身的管理,还大量培养了迎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管理的内涵,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对促进教育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科研成果管理缺失的问题
(一)认识存在误区
在很多人眼中,高职院校的内涵只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教师培养应用人才的地方,教学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离自己很远,根本就不是自己该去做的,应该是专门的科研机构去做的,既然没有多少科研的预算费用,也没有来自教育部门的科研政策,不必要开展科学研究。这种单薄的科研意识严重滞后了科研工作,导致了高职院校固步自封,很难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二)缺乏科研人员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相比于高等院校,教师自身的能力、持有的职称以及开展科研的能力都较差,没有什么科学研究的经验,也没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如果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却缺乏相应的科研人员。虽然随着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不断引进,人才储备量不断增加,但是高职院校依然缺乏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人员,无法作为领头人建立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三)缺乏科研积极性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一直存在着滞后的问题,高职院校还是遵循职业教育的思维教育方式,而高职院校的领导也缺乏对科研的认识,而且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科研应用的缺失也导致科研工作停滞不前。科研管理工作没有创立新型的管理体制,科研以及教学的成果没有创新的评价机制,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对科学研究缺乏相应的积极性。
(四)科研管理无法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依然存在事务性管理的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没有让科研工作充满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注重学术理论的研究,却忽略了成果的转化,没有体现成果的价值,与市场严重脱节。
二、管理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主动性
高职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起步较晚,研究应用性技术项目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科研管理缺乏主动性。由于很多科研的管理人员依然把管理工作当成一种事务性的行政工作,多为重复性的工作,没有多少创新的内容,仅仅流于表面,没有主动将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只是单纯地进行成果的鉴定以及科研成果的存档报奖等工作,没有将科研成果进行全面转化。
(二)缺乏市场意识
高职院校无论怎么改变学校的工作内容,教学依然是工作的重点,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没有多少时间用于市场的调研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对企业的需求缺乏了解,对市场的信息缺乏收集,无法针对市场需求调整科研方向,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进入市场。这是因为缺少一定的配套机制,也没有经费投入作为保障,没有办法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同时,科研人员没有市场意识,无法寻找契合企业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往往脱离市场的需求。
(三)缺乏管理人员
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人员很少,日常的管理工作还勉强维持,但是很难抽调人员针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和市场宣传。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管理团队。
(四)合作不协调
科研成果不是行政式的事务性工作,科学研究出来的成果需要转化成生产力,让市场认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大量信息作为支撑。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没有渠道了解企业的需求信息,企业也无法知晓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以及管理机制。科研成果没有办法进行转化,而企业也无法找到自身需求的科研成果,缺少相互交流的平台,因此增加了科研转化的难度。
(五)没有完善的激励政策
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发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却没有重视成果转化,没有制定成果转化的奖励制度,忽略了科研课题的成果推广,而成果转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科研人员没有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科研成果管理的创新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现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对管理机制和体制进行创新,在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中,我们要尊重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可以进行持续发展的规划,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管理模式。
(一)打破传统,理念更新
常常误以为,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会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服务,却往往忽略了科研管理本身具有的创造性,还有对科研工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对科研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还会扼杀很多科研的机会,妨碍了科研的发展。因此需要改变管理的意识形态,需要制定完善的规划,通过协调各个关节之间的关系,打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同时需要加强和市场的联系,尤其是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关系。这样不仅促进了科研的发展,也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对理念进行更新,体现管理的创新。
(二)提高管理水平
科研工作需要科研人员随时把握科学研究的所处环境、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自身需要拥有的创新思维、工作方法、合作形式等。管理者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要学会自发性管理,包括团队的管理和合作,善于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做到公平工作公开,建立相对和睦的对等关系。同时管理工作还需要明确科研工作的目标,了解科研工作的现状,还要对全国的科研趋势加以确定,了解科技工作的内容以及科研工作的理论方法和价值。不仅要兼顾学院长远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让科研遵从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建立完善的流程
管理的合理有效直接影响着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管理部门需要通过调研和规划不断调整科研方向,对团队和人员进行有效的协调,加强过程的管理,包括立项、科研、验收以及投入的使用情况等,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订立相关的奖惩制度以及考核的内容方法。制度的建立需要对教师的能力和科研的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避免积极性被削弱,努力实现自我的突破,实现成果的全面转化。
(四)实现全方位管理
科研管理人员的作用不仅是监督,也是服务。传统的管理方式只是片面的工作方式,只有监督,没有服务。但是到了现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科研工作发展,也没有树立起管理部门的应有形象。这就需要科研管理者改变自身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不同的信息和各种资源,为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的服务。制定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建立流畅的沟通渠道,对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予以解决。另外需要加强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以及市场的推广。努力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将服务工作落实到实际,促进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建立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对外界的沟通以及社会信息的把握非常欠缺,尤其是市场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力,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没有与企业联系起来,缺失有效的运行机制,无法做到科研成果的推广,不能实现成果的商品化。科研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联系,大力推广成果的转化;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安排相应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将企业引入科研项目,做到产学的合作;让拥有能力的教师担任企业的主管,让他们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的情况,让科研工作具有明确的方向,实时掌握市场信息;建立考核机制,对科研工作项目进行评价和考核,对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提高实力的增强。
(六)建立人才保障体系
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不足,导致科研队伍的状态不稳定,科研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避免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所以需要建立稳定的科研环境,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管理,利用政策和待遇肯定他们的价值,实行科学评价机制,促进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
(七)加强产权保护
依托学校控制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建设和机器人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我校以自研自制或自研定制的方式成功地将足球机器人和救援机器人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直接服务于综合设计课程、学员本科毕业设计、参加机器人学科竞赛等教学工作,有力地支撑了创新人才培养。
1.1足球机器人成果转化为哨兵机器人和创意机器人组合实验平台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多年来一直从事足球机器人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自主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移动机器人平台,并依托这一平台,在机器人运动控制、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机器人视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IEEETRO、PatternRecog-nition、自动化学报、IEEEICRA、IFACWC等国内外期刊会议上70余篇,并代表学校参加国际国内Rob-oCup机器人足球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依托学校控制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建设,课题组将该科研成果建设为哨兵机器人和创意机器人组合实验平台,如图1所示。课题组已将这两类机器人实验平台连续两年应用于自动化专业大四学员的自动化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开设了基于对管的全向移动机器人巡线、基于视觉的全向移动机器人巡线、基于超声传感器的全向移动机器人走迷宫/避障、基于红外传感器的全向移动机器人走迷宫/避障、基于视觉的全向移动机器人目标跟踪、基于Simulink的全向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系统仿真、全向移动机器人简单编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Mean-shift的全向移动机器人目标跟踪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基于全向视觉的彩色目标识别与跟踪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四轮全向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关键设施无人值守和巡视实验等十余项综合性实验项目。通过该设计课程,学员对智能机器人系统的相关关键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初步设计方法。此外,课题组还将实验平台用于支撑技术类学员的本科毕业设计,开设了基于无线网络的机器人遥控及图像采集传输、基于视觉的全向移动机器人目标跟踪的方法研究、基于Simulink的全向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系统仿真等课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2救援机器人成果转化为单兵侦察机器人实验平台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依托军队科研项目,自主研制了三代履带式小型救援移动机器人系统样机,在全地形通过能力的便携式移动平台设计、复杂未知环境探索、机器人同步定位与建图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并于2007年至2011年连续5年蝉联中国机器人大赛救援机器人组比赛冠军。依托学校控制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建设,课题组将该科研成果建设为单兵侦察机器人实验平台,如图2所示。目前,课题组主要将该实验平台用于支撑学员的课外创新设计和合训类学员本科毕业设计。以2013年春季学期本科毕业设计为例,课题组在单兵数字化系统专题中开设了单兵侦察机器人视频传输系统设计、单兵侦察机器人遥控系统设计等两个子课题,提高了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相关研究成果为参加Robocon机器人电视大赛提供技术支持
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校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2002年以来一直坚持组织本科学员参加Robocon机器人电视大赛这一国内最高水平的本科生机器人学科竞赛。由于笔者所在课题组在直流电机控制驱动器设计、机器人运动平台设计、机器人运动控制、机器人视觉感知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因此,课题组依托机器人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一直坚持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本科学员研制和调试比赛机器人参加Robocon机器人电视大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突破比赛机器人多项关键技术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为我校代表队参加该项赛事获得优异成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11年和2012年均获得Robocon机器人电视大赛国内选拔赛的亚军、一等奖和最佳策略奖)。依托科研成果,课题组指导本科学员研制的部分比赛机器人子模块如图3所示。
2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所在单位多年来一直坚持自研自制、自研定制和有针对性的采购三结合的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思路,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努力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在实施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供同行参考。
2.1依托高水平的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军民融合发展的道路
大学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各种实际系统成果往往是样机系统,属于实验室产品,难以保证系统的充分可靠性。因此,需要依托高水平的企业,完善系统的工程细节,提高拟转化的实验平台的系统可靠性,以满足用于支撑大承训量的实践教学任务的需求。当然,如果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前应脱密处理,并依托具有保密资质的企业如军工企业完成转化。
2.2坚持自主创新
科学研究要坚持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也要坚持自主创新。为提高转化成效,大学要依托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坚持对实验平台等实验/实践教学资源进行自主设计,确保技术先进性,以满足期望的建设需求,并在后续使用中能够不受制于人。当然,在转化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吸收企业在工程研发上的优势,提高实验平台的工程可靠性。
2.3注重相关教学资源的后续开发建设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