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高校社团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社团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社团管理

第1篇: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团管理;SQL Sever 2008;Java;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2-0-02

0 引 言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各高校的生源不断增多,加入大学联合社团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社团在校园生活里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现才华的舞台,还有效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因此各高校都很重视社团开展的每一项活动,但由于社团活动的信息量较大,导致学校管理不能及时到位、社团内部管理混乱及信息资源无法及时共享等问题出现。若想充分利用巨大的信息资源,我们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创建一种高校社团管理模式,有效提高社团管理质量,使得大学社团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创造更多价值。

面临堆积成山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资源平台实现高校社团管理系统模式,有效提高社团管理工作服务一体化,使社团管理具有价值性、高效性及信息资源共享的及时性。

1 系统功能设计

综合各高校对社团管理的不同需求,设计出符合各高校社团管理系统需求的子功能模块。将该系统划分为九个子功能板块,依次为系统登录、社团管理、成员管理、物资管理、活动管理、新闻和通知管理、个人信息修改及查询、社团活动查询、论坛模块。高校社团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

管理员及社团工作者能够管理图1所示的所有功能模块,而普通会员只能查询及登录论坛。需要注意的是个人信息的修改及查询无法修改登录系统的用户名,此举的目的在于避免造成主键重复,为管理带来不便,甚至会为后期带来编码困难等问题出现。论坛模块构建了一个交流的虚拟社区,里面有不同的主题,而不同的主题也有多种主贴,主贴的回复多种多样,且主贴用户有权删除回复自己的跟帖。物资管理及活动管理都实现了申请及审核功能。物资管理主要负责活动物资的归还与外借的及时申请,审核新添物资及删除已损坏或弄丢的物资。活动管理主要是审核活动的申请等。这些功能模块都根据社团的实际管理需求来设计,真正解决了一些社团管理问题。

2 系统数据库设计

高校社团管理系统的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SQL Server 2008系统功能强大,因此成为高校社团管理系统的最佳选择。数据库表主要包括用户表、社团表、成员表、社团活动表、学生参加活动记录表、新闻表等。社团表见表1所列,社团成员表见表2所列,社团活动表见表3所列。

3 系统实现

由于社团活动信息量大,所以在社团活动管理功能模块上添加了一个活动的模糊查询功能。老师、社团人员及非社团人员可以通过输入一些关键字快速查询自己想了解的社团活动信息。此举大大提高了查询社团活动信息的效率,使社团有纸化的查询转变为网络快速查询,减少了社团人员的工作量。

本系统涉及的填表信息很多,如物资及社团活动的申请,新闻及一些社团信息的通知等,都需要填写表格,但为了减少因填错而重新填写的工作量,本系统采用一些完整的插件,使用JavaScript函数来控制。在提交信息时,若信息不完整就会有相应提示,由此杜绝了因日期格式不对等小问题的存在而导致申请者重新填写信息的现象。当申请者输入日期的样式不符合规范性时,就会有相应的提示,因此在提交信息时不会成功,必须重新填写日期样式,而其他信息就不需改动,大大减少了重新填写的工作量。类似的还有个人信息管理功能模块,个人的邮箱格式不对也会有相应提示。

4 结 语

本系统已初步达到了预期想要实现的功能效果,实现了社团管理、物资管理、活动管理、个人信息查询与修改、社团成员管理、论坛社区等功能效果。关于论坛社区,主要是为社团成员与非社团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具有操作方便、交互友好、响应快捷等的优点。真正为社团管理解决了与非社团成员交流困难的难题。

高校社团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和Java来实现,为高校社团统一管理提供了平台。该系统使社团管理工作服务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及时性、规范化的管理及工作效率等都不断得到提高,加强了社团内部的管理及老师及时、全方面的管理。解决了高校社团管理的实际问题,使高校社团管理的有纸化向无纸化转变,提高了高校社团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2]沈世根,汪承焱,许小东.Web程序设计: 实用网站开发[M].北京:清A大学出版社,2014.

[3]李超燕.数据库设计及应用项目教程SQL Sever 2008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余俊杰,林启灼.高校社团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广场,2011(11):104-106.

[5]徐兰芳,彭冰,吴永英.数据库设计与实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黄炳强.数据库原理与SQL Sever[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第2篇: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社团结构不合理、资源整合不到位、社团监管力度不够、物质支持能力有限、活动指导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学生社团日常活动运行的制度化,管理的科学化。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由志同道合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固定名称和活动范围的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参与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际能力、丰富内心世界的主要方式。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科学化成为了一项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比较零散、随意化,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系统与方法。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社团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学生工作部门对学生社团管理缺乏重视,导致学生社团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效果不理想。以三峡大学为例,其现行的管理形式为:由校团委下设社团活动指导中心对社团统一指导,各学院团委具体管理。实际情况是,只有少数学院团委设立专门的社团管理部门,大部分学院团委和社团严重脱节,造成社团组织性不强,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学生社团结构不够合理。很多学校忽视对学生社团类型和性质的审核和监控,造成学生社团结构不合理、缺乏规划性。如三峡大学现有84个注册学生社团,其中同类、同名的英语类社团就有4个,有3个学院下设演讲与辩论协会。这样就导致同类型人才分散,难以集中力量打造出品牌学生社团。

3.学生社团资源整合不够到位。高校相关机构在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时候,缺乏对社团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各社团独立性过强,开展活动内容单调、类型单一,缺乏主动传播社团文化的意识。社团之间很少交流,社团活动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影响力有限,很难真正达到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4.学校对学生社团工作的监管力度不够。学校对于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缺少明确的量化考核标准,难以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对于学生社团内部财务,学校也缺乏相应的监管和指导,导致学生社团费用管理混乱。

5.学校对学生社团的资源支持不足。高校对学生社团的资助经费非常有限,提供的活动场所、办公室条件也严重不足,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许多社团各种活动的需求。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强度和质量。

6.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水平不高。很多高校对学生社团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指导老师的考评奖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高水平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工作的积极性。以致很多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都是义务兼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和指导十分欠缺,使得很多学生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加强科学化管理,促进学生社团新发展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要促进学生社团进一步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学生社团的科学管理。

1.在管理体系上做到“三个一结合”。“三个一”,即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一套良好的管理模式。具体的实现方式为:第一,成立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由学校团委分管社团工作的老师、校级社团管理部门主席、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分管社团工作的负责人、各社团主要负责人组成权责分明的管理团队。第二,建立“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实行“社团管理委员会——院级社团管理部门——社团”纵向一体化管理。

2.形成日常活动运行的制度化。学校要加强并完善学生社团相关管理规章、条例的制度建设,通过对学生新社团成立审批的把关,实现学校对学生社团规模和类型的有机规划,调控学生社团结构,杜绝违规招新、私自超额收取会费等问题;通过对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的考核制订量化标准,调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成效;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实现学生社团活动从策划、申请、审批、开展、监督、总结到评比皆有章可循,保证社团活动质量;防止操作失范衍生的吃喝风、借社团盈利等不良现象。总之,要通过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社团各项工作的监管力度,规范学生社团的各项行为。

3.实施三种机制,提升社团品味。在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团负责人中引进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淘汰机制,实行综合测评法。由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对社团以及负责人的各项工作制订详尽的积分细则,每个月对社团以及负责人进行一次综合测评。首先,根据测评成绩,分别进行各类别社团的内部排名及校内总的排名,激发同类别社团及跨类别社团间的竞争,用良性竞争促发展。为了使竞争的效果达到最优,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将对测评优秀的社团以及个人进行政策、荣誉、物质上的奖励,同时激励其他的社团和个人不断向优秀的目标奋进。除了奖励之外,对于每年年终综合测评总成绩末五位的社团,限期进行整改,对再次评估中被评议为确实没有活动开展能力或者不具备运行条件的社团予以淘汰。通过以上三种机制的综合实施,进一步促进学生社团纵向发展,增强学生社团存在的意义,提升社团品味。

4.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团结协作。针对于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之间联系较少、缺乏经验交流、社团负责人的素质不高等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第一,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应组织召开社团述职大会。通过正式严肃的形式,让各社团端正态度,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到改正方向,为后期的发展寻找目标,促进社团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二,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举行“社团交流节”。参与对象不应局限为本校社团,还可以联系其他高校社团,要让社团负责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讨论困难,既可以解决社团发展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也可以增进各社团之间的友谊,为后期联合开展活动打下基础。

第三,组织开展以丰富全校学生生活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月”。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全校社团共同参与,不限形式、不限风格,鼓励社团联手,凸显自身特点,表现自身优势,使各项活动的开展系统化、优质化、规模化,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转贴于

第四,每学年举办“社团干部训练营”。通过理论知识讲座、专业训练、野外拓展、企业参观、活动实践、论文分析等形式增强学生社团干部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社团活动精英。

5.改革会费管理模式,打造品牌社团。学校相关部门要意识到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社团要从组织上给予重视,政策上给予支持,工作上给予关心,活动上给予指导,资金上给予倾斜,努力为学生社团的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首先,学校应该根据情况,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学生社团的办公条件和活动条件,添置必要设备和物资,通过组织的力量帮助学生社团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学生社团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在对待指导教师的政策上面,学校一方面要鼓励热心学生社团工作的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保障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性力量;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上落实教师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工作的认定与考核。比如学校可以把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工作的业绩列为评选教师教书育人先进的重要依据,或者把这项工作直接计入教师工作量,以调动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工作的热情。

再次,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发放经费、会员费、社会企业赞助。会员费的数量十分有限,社会企业赞助存在不确定性或者大部分为礼品赞助,学校投入的社团活动经费又很少。针对此种情况,可以引入会费宏观调控机制。即学生社团管理委员对部分会费进行统一收取和管理,并加大经费的投放力度,这样有利于经费的合理利用,帮助学生社团开展大型活动,打造品牌社团。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科学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学生社团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才能蓬勃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庆.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苏州工职院,2006,(7).

[2]牛俊红.浅谈高校社团建设[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4).

[3]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4]周郭军.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3).

第3篇: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科学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完成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因此,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深入研究,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对学生的发展、对高校文化建设、对国家素质教育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作用

社团活动作为继党团活动和政治学习活动之后形成的另一种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具有一定的实效性,透过它可以真实正确的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利于高校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社团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大学生在社团里会担当某个角色,负责某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要组织协调各部门,各人员相互配合,最终使活动顺利圆满进行,这样的过程使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大大提升。

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缓解压力,疏导心理,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因为多数同学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的,因此在社团活动中,他们能够体验乐趣,缓解压力,身心得到调整和休息,从而消除疲劳,减轻心理压力,疏导心理障碍。除此之外,参加社团活动还可以认识新同学,扩大视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帮助。

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完成社会化,为就业打基础。高校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实践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造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都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这为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一直有参与,因此就平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阐述几点高校社团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普遍对社团有浓厚兴趣,但参加社团的盲目性大,很多学生不能清楚地把握自己的发展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加入社团有浓厚的兴趣,据调查,有83.24%的学生参加了学生社团,其中58.41%的学生参加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社团,大学生参加社团已经相当普遍,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参加社团的经历[1]。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参加的社团缺乏了解。有些学生并不知道参加的社团要做些什么,看自己的同学参加了就跟随着加入;有些学生是被动员参加的,显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社团;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参加的学生社团越多越好,今年参加这个,明年参加那个。这种现象体现出大学生参加社团的盲目性非常大,他们不能够清楚地把握自己的发展。

(二)社团活动质量良莠不齐,社团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

目前,高校社团的组织与管理水平有高有低。[2]发展好的社团其组织结构合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较高,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活动质量高,并能突出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氛围,能给同学们的全面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活动环境。而发展较差的社团情况各不相同,但其主要表现是社团发展不规范,发展不平衡、活动影响力有限、质量差。

(三)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新颖,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

有些社团组织的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创意、没有吸引力,加上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丰富,他们自然不愿参与其中。有些社团开展活动缺乏持续性,不能常年坚持,甚至有部分社团有名无实,社团活动处于停滞状态,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虽然加入了社团,但对社团活动参与程度不高,甚至不参与的现象。此外,随着年级的升高,就业、考研的压力越来越逼近,也导致学生投入到社团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

三、社团的科学管理

(一)健全和完善社团管理制度

任何团体都应有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健康的发展和壮大。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创新的实践阵地,必须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除了一些常规制度外,在这里本文着重针对社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

针对大学生盲目加入社团,不能把握自己的发展,并严重影响了社团的正常运行这一现象,本文提出必须制定严格的“入团机制”,具体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做好宣传社团的工作,吸纳社团成员前必须召开宣讲会。对于那些对该社团有兴趣参加的学生通过宣讲会的形式进行介绍,把该社团过去主要搞了哪些活动,社团成员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一一介绍给同学们,使他们心中有数,了解加入该社团后会参与什么工作,是否对自己有益,或者是否对此有兴趣。学生在对所要加入的社团有了充分的认识后再决定是否加入,这样一方面尽可能的避免了学生盲目加入社团,另一方面也大大减少了盲目入团后不参与社团活动那些学生给社团带来的不便。第二,对于想加入社团的学生,社团也要有规范的入团标准来筛选新成员。每个社团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特殊性,这也要求社团成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在入团前,社团按照标准来筛选成员,使适合自己社团发展的学生能够加入社团,这对社团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也是秉承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的筛选,这样做既有利于社团发展,又不会因为不适合而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对于一些娱乐性社团或公益性社团,比如体育社团、志愿者社团等等,就不需要入团标准来进行筛选了。

实行“入团机制”能够较有效的避免学生盲目入团,也能使学生更清楚的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还能使社团获得精英。

(二)加强社团干部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

针对目前社团发展水平高低不一这一现象,本文提出要大力提升社团干部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同时重视后备干部的培养。社团发展的好坏,无非是看社团活动的质量高低,这就需要社团成员从活动策划、组织到实施都有能力过硬的干部来领导,使这一系列工作能够高效进行。那么如何提升社团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呢?本文认为干部交流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一个学校有许多社团,各社团之间可以经常交换一两名社团干部来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如何更好的管理各自的社团,相互取长补短,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各社团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对于一些有能力的社团成员,社团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重点培养,这样既提升了社团的组织管理能力,使社团能够长期持久的发展下去,也避免了社团创立者在毕业后,该社团就随之销声匿迹。

(三)创新社团活动形式,丰富社团活动内容

社团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如果得不到创新和丰富,每次活动都重复从前的老路子,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大大降低学生的参与程度。有些学生认为不去参加活动都知道活动内容是什么,这样的社团怎么可能长期发展下去。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要求社团成员要与时俱进,不断增长见识,充实新思想,新思路,这样才有可能策划出吸引学生们的社团活动。除此之外,社团还应利用社团以外的一切有利资源。比如向全校有奖征集最有创意活动策划,这样不仅能够获得好点子,还能够从众多的策划中受到启发,产生创意灵感,策划出更好的社团活动;或随机对学校学生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偏好,进而开发出学生喜爱的社团活动。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已成为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展示自我的平台。社团发展的好坏与社团管理水平的高低密不可分,因此,有关高校社团管理的研究还需要深入细致的进行,进而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校园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曦.大学生社团活动管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4篇: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社团 情感管理 实践探索

高校社团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自发建立了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非正式团体。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校大力加强德育工作,积极培养“四有”人才的新形势下,如何认真分析社团现状、特点,积极探索社团发展规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促进社团工作健康发展,还需要高校广大学生工作者探索和研究。在此前提下,笔者紧密结合自身参与学生工作的切身体会,积极调查访谈在学生工作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学生,广泛参考各大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管理学观点与著作,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出学生社团科学管理的根源在于情感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

一、高校社团管理中运用无形的情感管理方法

1.他山之石――以情感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石为高校社团科学化管理奠基

情感管理模式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基于“情感人假设”的基础上的,“情感人”假设的基本观点是:(1)人是有“七情六欲”的,而情绪又是一种能量,如果利用得好,则可以激发人的潜能的发挥;(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智慧,只是有大小的差异,且情绪智慧与工作效率成正比;(3)只要予以建设性的引导,情绪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智商;(4)智商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唯一要素,情绪智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智商的发挥水平,尤其在一个群体中,关键不在智商的总水平而在情绪智慧的总水平。此外,其理论基础还包括以“激活心”为核心的“金苹果”激励理论。不难发现,在社团管理当中也正是将社团干部当成“情感人”来对待,才得以实现动员与管理的,再通过荣誉奖励等“心灵激励”来提高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和执行度。

2.心理契约――情感管理学的核心,社团管理的动力源

完整的“心理契约”包括两个方面:个体层面与组织层面。个体的心理契约――个体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和信念系统;组织的心理契约――个体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和信念系统。尽管心理契约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他发挥着比有形契约更强的影响力。大多数学生在参与社团时,所抱的初衷无外乎多结识一些朋友,多获得一些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他们希望这个团队是最好,同时也期望这个团队能给他提供最好的,而社团组织也希望自己招到的人是最好的且能为社团发展进步提供最大的帮助,同时也默许将会为他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无形当中他们在各自心里签下了一份“心理契约”,而且各自将这份契约作为鞭策自己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动力。

3.情绪识别――情感管理的重点,社团管理的关键点

情绪是一种智慧,情绪是一种能量,他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今天、明天的工作。因此,如何将之有效地进行利用则成为情感管理的一大重点。对于社团管理而言,情绪的识别比利用显得更加重要,甚至更多时候成为成败的关键。简单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团队刚完成了一个极不成功的任务,又接到了另一份任务,底下的人心里既有上次任务的失败的挫折感,又有任务一个接着一个的抵触情绪。如果团队的领导不善加开导与利用他们的情绪,接下来必定还是失败。相反,如果能鼓起他们一雪前耻的勇气和重头来过的信念,那么超额完成任务都不是难事。妥善地处理好团队成员的负面情绪,能够有效地维持、修正双方的“心理契约”。由于心理契约是以承诺为基础的责任观,心理契约的构建与修正都会影响到个人和组织。

二、责任感是情感管理得以实现的前提

1.启发责任意识,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积极参与学生工作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责任都是生存的基础,是永恒的生存法则。在大学的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干部,他们将“真诚服务同学,构建和谐校园”作为自己的责任,可是更多的同学却是对此漠不关心。本人曾经历过部门招新报名时门可罗雀的情况,最后不得不进行二次招新来实现招新目标,结果可想而知,真正能胜任的寥寥无。在第二年招新时,本部门便将宣传的重点从部门的介绍转移到加深新生责任感上,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传递给新生们,让他们感到不参加学生干部的竞选就是没责任心,对不起国家的悉心培养,对不起人民的殷切期望。最终圆满完成了招新任务,也带动了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我们应当相信,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他不愿意付出,就不能为团队创造价值,而一个愿意为团队全身心付出的人,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2.善无大小――无论所处何职,责任没有大小,一荣俱荣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优秀的团队没有落后的队员,而一个失败的团队也没有成功的个人”。只有齐心协力,建立起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才能让社团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作为管理者,就应该让手下的每个人牢记,没有微不足道的工作,只有重若千斤的责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的成功才有意义,而团队成功却来源于每一个人积极进取和不断进步。同样的,社团的管理者也要勇于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关键时刻上的去,是管理者管理到位的体现。当分管的部门出现问题时,管理者不应推卸、指责和抱怨,而是要主动承担责任,从自身的管理中寻找原因。管理者只有经常反思自己的领导能力,才能改变借口泛滥的负面社团文化。

3.薪火传承――用责任感为动力,延续职责的传承

高校的学生社团作为一个学生群体组织,也必然会随着新生的入学而“迎来”,随着老生的离去而“送往”,说白了就是“换届”。古语有云,“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何保证薪火不灭,不因一时识人不善而使一个社团败绩,做好职责的传承便成为社团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要想保证一个社团职责、宗旨的传承不灭,就必须建立起该社团的“责任价值观”,围绕“心理契约”这个核心,给予团队成员传承组织宗旨的愿望和机会。所谓社团组织“责任价值观”的培育、形成和出现,是组织和个人、部门与部门、个人和个人都以为他人承担责任为荣,同时也都在享受他认为自己承担责任所带来的责任果实,才会由此逐渐出现以承担责任为荣的群体意识,最终形成社团组织的责任价值观,为社团职责与宗旨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将成功的信念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让退下来的人安心,让走上台的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三、主人翁意识是情感管理的目标

1.“我的大学我做主”,化被动为主动的尝试

社团里的学生干部不得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一直把自己当成客人,只是暂时在这里面待一段时间,换届了就走人。作为大学生,应该拥有自己的主张和自己对于事物的评价标准,也强烈地渴望做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要想让部下们都能独当一面,那么就需要社团管理者们尝试让他们来分配任务指导工作。让团队的所有人都试着做一天的社长,他们就会对“我是这个社团的主人,我应该做主人应该做的事情,承担主人翁责任”这一意识有深刻的体会。领导阶层的精力和培养目标都是有限的,一个主动自觉的人,对于社团的主要干部来说,是最值得信任和培养的。所以,培养属下的主人翁意识是情感管理的目标,也是管理者应该努力尝试的工作方式。

2.以创新求发展,用实践拓思路,实现全方位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社团管理的指导思想,来开展社团活动,就要求学生干部们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届又一届的人因循旧例,只会让社团越走越没落。创新必须在对自身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认真总结过往,是一切创新思路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避免盲目指导的重要途径。同时,要提升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就应当适当地放手让干事的去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干。因为多数情况下,社团的上层都是一些老成持重之人,难免有些守旧,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事们总能提出一些新想法,这就要求社团的管理者们适当地放权,毕竟社团的领导大权将来是要交到他们手里的,切实可行的创新思路也是将来他们推动社团发展的筹码。

四、结束语

有人说,管理是一种温和的、蕴含着力量的、拉锯式的意志力的较量。的确不无道理,某种意义上,态度及情感起到不可言状的作用。学生干部之所以工作,多半是出于理性的目的,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他们的动力要受情绪的影响。一个主动、热情、上进的人,他总会在工作中表现好,尽善尽美,对于管理者,更是如此,因为他的影响面会更广。从情感入手进行培训和管理,是为了让团队成员更热爱自己的工作。必须搞清楚作为管理者,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情感投入自己的工作,然后如何为所管辖的人的情感找到归宿,否则就是以盲引盲。

参考文献:

[1]张静抒.情感管理学(第二版)[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4.112.142.

[2]周郭军.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N].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报,2007,(3):75-77.

[3]周斌.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分析与发展对策[N].扬州大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5):38.48.58.

[4]张晖,任朝彦.责任决定成败.2006.

[5]龙兴跃.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教育管理[C].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版社,2008.

第5篇: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摘要]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其中学生社团的兴起和如何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课题。本文在介绍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的同时,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的普遍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路径的探索。

[关健词]高校管理学生社团路径探索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完全学分制、短学期制地不断深化,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班、社区等新名词的内涵在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以开展学生活动凝聚青年、引领青年的“共青团工作覆盖面缩小,凝聚力弱化”。学生社团等学生趣缘性组织在高校不断张显活力。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团给予重视、强化和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环境

1.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环境

高校大学生的生活逐渐呈现出两点一线的状况,课程班和寝室是学生在校的主要场所,班级概念渐渐模糊,课程班、社区概念加强。课程是学生的学业纽带,但上课的地点、时间越来越分散,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变得普遍,个人意识和小团体意识增强。社区成为了学生的生活纽带,但同寝室的同学可能不在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却会在一起进行学习娱乐交友,由此形成的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伙伴关系和群体文化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变得至关重要。课程班和社区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场所。

课程班和社区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不可避免的减少了班团的约束,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参与社会活动,导致传统班团组织设置相对稳定性与学生活动时空分布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突显,基层班团的作用逐步弱化。这为社团的强化和建设提供了现实的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抓手

高校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群体组织。第一,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第二,学生加入某一个社团,除了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沟通和学习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外,还可以从其他专业社员那里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社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第三,丰富的社团活动还为社员提供了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因此在尊重自发意愿的基础上,以社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非常可行。

3.学生社团建设的文化氛围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展现,高校的学生管理理念变得更加尊重和承认学生个体的多样性,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倡学生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下所相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社团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软环境。

4.保证校园安全的着力点

随着高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园内外的环境日渐复杂。首先是学生思想多元化发展,呈现出更加能够接受外来事物的特征,其次校园也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为了满足大学生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高校不得不整合社会资源。这不可避免的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趁之机。而游离于正规学生组织之外的社团就很可能成为他们不法目的实施的工具。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和原因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呈现的松散性、随意性的原因包括:一是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指导教师还未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学生社团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二是目前学生社团所用经费主要是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的情况,自然难以满足社团的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等方面的需求,因此社团物质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许多社团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使得一些社团组织在低水平上重复,因此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目前许多社团比较忽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因此社团的继承与发展是高校社团管理面临的难题。五是学生社团干部的相关培训不够,一个干部负责与否、能力高低都将直接关系到社团的成败,因此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的探索

高校对社团进行管理,要充分尊重社团自主性,把握对社团管理的适当力度。

1.培训群体领导

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将其纳入班团学生干部的培训体系。要重视学生社团干部的思想道德、能力素质的提升,定期邀请社团负责人参加院校的团学干部理论培训班,通过对他们的培训,提高社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可以在学生会下设立专门部门对社团进行指导,具体负责社团管理并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2.规范群体行为

高校要注重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主题活动中。相对于班级团支部而言,社团团支部更容易开展灵活、丰富、新颖的主题活动。通过邀请社团负责同学参加院校的团学工作例会,使其知晓院校学生部门的近期工作,激励他们将社团的活动与相关主题结合开展。在需要的情况下由校院的团学干部协助组织,使社团活动开展得更扎实、更活泼、更有效;同时也扩大了传统班团组织的影响面。

3.取得群体认同

高校要在经费、场地、宣传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高校很多学生社团的发展严重受到经费限制,同时因为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学生开展活动的场地受到严重限制,已严重制约了社团的顺利发展。因此高校要积极指导社团开展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来争取校内外经费的支持,积极的帮助社团解决场地和宣传方面的困难,让社团有更多的精力放到社团发展,由此对高校的规范管理产生认同。

4.尝试社团团建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社团团支部是保证和提升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必然;同时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和规范化管理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社团团支部和传统班团支部工作重点将有所不同,在工作职能上要有结合,但也要有分工。如在各类“评先评优”和共青团“推优入党”等方面,要共同发挥作用;同时,班级团支部以团员的注册管理、团员培训、团代会选举等工作为主要内容,社团团组织以团员的学习、生活、娱乐活动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多形式、多载体强化社团团组织的概念,增强团员对社团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李东.组织设计原理在高校共青团中的应用研究[C].2006,(10).

[2]王资峰,张恒龙.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组织管理若干问题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64.

[3]邱春新.现行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结构的思考[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3):11-12.

[4]董广芝.高校共青团工作向学生社区拓展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8):87-88.

第6篇: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生社团 高校 社会管理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6-01

1.学生社团与高校和社会管理的关系

对于高校来说是学生社团就是学生自由发展的新平台。社团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拉进学生们的距离,将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维系在一起,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充实和丰富学生的课外时间,促进校园文化、优秀传统的发展。

对于社会来说学生社团就是学生和社会的纽带。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通过社会实践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学生社团的发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谐校园的建设、社会有效良好的运转是不可少的,它们和高校和社会的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2.学生社团在高校和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社团在高校和社会管理中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学生社团只是学生课余生活的点缀。有些高校纯粹抓学术教育,不重视学生自身综合发展。

2.2 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落后

很多高校虽然都制定了社团的相关管理办法,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对于学生社团的监督、管理和指导都不到位。学生社团内部结构松散,管理制度落后不够完善,管理制度和规范流于形式,没有按照制度实施。

2.3 学生社团可以被利用的资源有限

资金不足是现在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这让社团的发展和壮大受到了限制。此外困扰学生社团的就是活动创办没有固定的场所,这就给学生社团举办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资金不足让社团活动的质量得不到提高,学生社团的发展得到限制。

3.学生社团在高校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改进措施

3.1 学生社团对于高校的作用和相关管理措施

3.1.1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社团对于整个校园工作管理过程中起着调解和谐的作用。学生社团作为学生与学校的连接者,可以帮助学校在学生工作管理中发挥着辅助协调作用,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学生社团应该积极改进高校管理工作落后的状态,引进高效科学的管理流程,增进沟通协调机制,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效果。

3.1.2有利于学生思想引导及素质提高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形成与培养了学生团结、民主、协作的思维与能力。从开展活动的方式到思维方式,从不独立依赖变为有主见自立,在这样的氛围与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社交、独立思考、语言表达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充分体现了高校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1.3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

参与社团活动,能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角色变迁的思维,更有利于社会化管理。大学生通过主动参加社团活动,可从社团活动中获取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工作经验、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实践能力,将有助于他们今后顺利地从学校走向社会。社团学生通过彼此间思想的碰撞,能逐步改变他们许多不符合现实、比较幼稚的的看法与观点。

3.1.4 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给多种类型的学生提供一个坚实宽广的舞台来展现自我。比如学生社团之一科技类社团举办的的作品展示和潜心实验,技能类社团的及时演讲与台上辩论,文体类社团的文艺晚会与舞台表演,文化类社团的书画创作、展览等。这对传承发扬学校的优秀传统、促进帮助校园文化深层次、多渠道、高质量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3.2 学生社团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改进措施

3.2.1多元沟通协调作用

学生社团给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在社团中发挥长处,弥补不足。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可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有效拓展综合素质,有利于社会管理。这就要求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多元沟通协调作用上增强学生的多方面的素质能力,促进学生多远沟通协调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学生社团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学生的多元沟通协调能力。

3.2.2资源配置整合作用

学生社团在资源配置整合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在整个学校的资源配置方面,学生社团在学生自愿配置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合理分配作用。学生社团在资源配置整合作用方面的一个体现就是在学生奖助学金的分配上,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上合理分配着学生的奖助学金名额。这不仅可以帮助到实际生活贫困的学生,还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方面起着促进作用。

3.2.3社会矛盾缓冲作用

学生社团在促进社会和谐,缓冲社会矛盾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工作上发挥了自律规范作用,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上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培养学生全方位素质上更是起到了亦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社团可以积极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以直接介入以及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教育工作。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传达学生心声,可以宣传教师的良苦用心,起到双方相互理解的作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所以学生社团是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的缓冲器。

3.2.4 自律规范教化作用

要求学生社团在学生的自律规范教化上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先进的思想理论,用这些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同时将这些理论具体实践化。以直接教育与潜移默化等方式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自律规范教化,创新教育宣传方式,改进方式上的不足,学生社团在大学生道德层面上的自律自强的培养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总结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参与因素,不仅仅对于高校管理有着正面积极的作用,还对于未来社团成员走上社会,扮演社会角色上具有帮助,这有利于社会化管理。在今后社团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团对于高校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积极作用,不断研究分析当今高校社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与方案,促进社团建设高效有水平适应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管淑红,王雅丽,石初军.论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3):139.

第7篇: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大学生社团网络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群体,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的逐渐普及,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和逐渐增多的趋势,既为高校德育带来了机遇,也使高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影响,就成为新时期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内涵以及现状透视

1、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界定

对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的界定不能做简单的处理,必须进行综合思考,多层面考察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构成,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大学生网络社团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现实社团的网络化。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现实社团纷纷触网,实现网上网下联动,以增强影响和扩大活动空间,促进大学生社团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健康发展。二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网络作为新的媒体,对人们的交往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本身所固有的虚拟性导致网络空间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基于此,关心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部分大学生成立了网络文明协会,旨在倡导广大网民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网络技术的高端性以及日新月异性,也吸引了部分大学生对网络技术本身的强烈兴趣,他们纷纷建立网络爱好者协会等,这些都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三是基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适应现代社会开放性要求而建立的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渴望交往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网络的超时空性刚好可以以低成本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大学生社团也就从象牙塔内纷纷扩展至校园外,致使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总之,大学生网络社团就是大学生在认清网络影响和本质的条件下,在网络空间基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而建立,旨在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群体。

2、大学生网络社团现状透视

在网络发展的初期,网民主要是高校的师生和各大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经过十年多的发展,网民的主体构成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本身也逐渐变成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之一,线上生存和符号世界对部分网民来说已不再陌生而是不可或缺。所以虚拟社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网民的网上家园,论坛、聊天室、博客、新闻组等是他们经常采用的交流形式,也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诞生地和寄居地。

由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而同时参加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分别达到6.5%和14.0%。,平均每人参与的跨校社团为1.76个、网络社团为1.99个。调查结果显示,从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平均数来看,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团数多于现实生活中的社团数。由此可见,网络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紧对网络社团的研究,积极探索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对策。

虽然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开放性为大学生建立各种网络社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客观上丰富了大学生社团的多样性。但是,由于社团成立的动机之一是大学生的需要,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也是基于大学生的需要这一重要的基础而兴起。现代大学生的突出需要是成就需要、就业需要、创新需要、情感需要等。相应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主要是考试类、职场类、学术类、情感类。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纷纷增强,于是考各种职业资格证、英语等级考试、考研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基于此,他们纷纷在网上建各种以此为中心内容的社团。如寄居于著名的虚拟社区----天涯社区的“考场加油站”,腾讯聊天室的“英语角(四级、六级)”等。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实现就业,大学生纷纷利用网络的广泛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在网络空间建立了各种围绕就业这个主题的社团。他们在社团内部共享各种就业信息,谈论各种就业技巧,交流就业的酸甜苦辣,既可以丰富就业的信息,又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然而随着社会开放性发展程度日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也呈现出开放性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与本校师生的交流,而是渴望与名师、名校的学生交流,而网络的低成本性和信息共享性刚好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爱好科研的大学生主动在网络空间建立了“报告厅”社团,专门收集名师的学术讲座,然后就讲座内容展开交流,以达到开阔思维、丰富知识和增长见识的目的。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特殊心理特征,决定了情感生活对他们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结识异性朋友,大学生自发地在各虚拟社区和聊天室建立了诸如男生夜话、女生夜话、青春杂言等版快,与同辈群体在网络空间交流与异往的技巧和心得,抓住机会寻觅自己的另一半,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群体,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二者具有共同的使命??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二者也存在差别。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自发在网络空间设立的,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当前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而高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所以,积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高校德育一起形成合力;消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削弱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阻碍高校德育效果的发挥。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增强了高校德育主体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既是高校德育的客体,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群体,有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如网络文明协会、网络志愿者协会、网络伦理协会等。网络文明协会本身的宗旨就是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网络志愿者协会,就是以网络为媒介,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学生集中起来,以自己的行动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网络伦理协会,就是爱好网络道德研究的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通过讨论、交流,致力于网络伦理的研究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可见,不管是以德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还是以德育理论研究和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客观上都增强了高校德育的覆盖面,壮大了高校德育主体的队伍,提升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其次,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任务之一就是启发和提升大学生的需要层次,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各种网络社团的建立,以其低成本性、便捷性、交互性、广泛性等,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就业需要等;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发展,大学生从校内走向了校外,从地区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学生网络社团内的信息具有面广、量多、传播快的特点,因而网络社团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信息、沟通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这种信息沟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生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缺陷,为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开拓知识层面提供了途径。网络社团成员之间相互传播信息、沟通情感,客观上起着补充校内信息沟通的网络作用,为情感的双向交流提供有利的条件,满足同学的交往、友谊、自尊等心理需要。

再次,发展了高校德育的载体。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助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一方面适应了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推动了现实社团在网络条件下的发展。大学生网络社团是适应信息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现实社团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扩大和变形;是大学生社会关系扩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社会性本质的发展。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是对高校德育载体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大量消极网络社团的存在会抵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发挥。大学生现实社团,不管是正式群体,亦或是非正式群体,都需要向指定的主管部门申请,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方可成立,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且还配备一定的指导老师。所以,现实社团的活动,基本上都在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监控的范围之内,从源头上保证了社团的健康性和积极性。然而,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要随意得多,且主体构成要复杂得多。没有了规约,一些消极的网络社团就会在网络空间大肆开展非法的活动,甚至延伸到网下。一些在现实校园没有活动空间的消极社团也纷纷把阵地转移到隐蔽性强的网络空间。如,考试团体,团体,网络传销团体等,他们的活动违反校园的纪律,甚至是触犯国家的法律,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是扰乱了校园的正常运行秩序。

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存在,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难以把握好这个载体。德育载体是指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所运用的,能承载、传导德育的内容信息,并对德育的客体产生影响、对德育的内容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网络所固有的数字化效应,导致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隐蔽性存在,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基本上是一种自发性存在。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隐蔽性存在,导致德育主体难以发现社团的存在,无法预测网络社团对社团成员的影响,从而也就难以有效控制和利用网络社团开展德育工作。

再次,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的复杂性、多样性,增加高校德育的引导难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主体本来就变得异常复杂。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员,又是来自全国各地、各个不同高校的学生,有的甚至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由于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客观上决定了社团成员的素质的不同,异质性程度太高的成员聚集到一起,客观上增加了高校德育引导的难度。大学生网络社团把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集中起来,同时也就把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在一定条件下就会猛烈爆发。尤其是在某种错误思想或舆论的导向下,通过校园文化中从众和集体规范的压力,胁迫大量的青年学生参与抗议社会的行为,有时会造成一种铺天盖地的潮流。形成社会和学校难以控制的恶性政治影响和政治后果。“由互联网为诱因生发出来的大量的社会性互动、聚会和某种意义的自发的结社行为对我们现有的校园社会框架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一种解构性的威胁。”

三、高校德育应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之一,物理世界和符号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早已合二为一,他们是最先实践卡西尔所论述的人的符号生存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会更加多样和复杂。在当前学界研究已经大大滞后于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现状的情况下,高校德育只有下大力气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管理和引导好大学生网络社团,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要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适应学生需求,增强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形成新形势下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

管理和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主体应实现社会化。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体,社团成员自身必须能真正做到自我管理,尤其是社团的负责人,一定要牢牢把握社团的正确方向。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都是寄居在特定的网络空间,而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一样,也是有主人的。因为网络是实行的域名管理和IP地址管理,所以网站、网页的所有者,一定要密切监视网民在自己的空间内进行的活动。大学生网络社团一般是设在各大论坛和聊天室,当前论坛都有自己的版主,聊天室也设有管理员。所以,版主和管理员要自觉充当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再次,今年年初,我国又实行了互联网备案制度,即所有的网站都要到主管部门备案。而备案的内容之一就是网站经营或者宣传的内容,所以相应的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互联网站备案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对各大网站传播的内容进行方向上的管理,让非法的、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没有立足之地。最后,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主体,应主动深入大学生网络社团,以社团成员的身份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横向交流,形成合力。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突出特征就是跨地域性和跨校园性。也就是说,网络社团的成员是来自全国不同的高校,或者是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网络社团已经超越了实体校园的限制。这一特征,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校园之间的横向交流。应该说,网络已经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之间进行超时空的交流提供了可能的条件。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地加以利用,可以在网络空间建立讨论和交流专区,分享引导社团工作的经验,交流各自发现的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新动向,共同商讨引导和管理的对策,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合力,尽量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的真空。

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众团体。开展“网络进社团、社团进网络”建设,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德育的客观要求。针对网络社团所固有的特征,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促进网络社团的健康发展。目前,各高校为了应对网络化对校园的影响,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针对网络社团的蓬勃发展,高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把网络社团文化纳入到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克服网络社团文化的自发性,从而保证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方向性,以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消极影响。

注释:

[1]《调查显示:59.7%的大学生参加校内社团》2005-5-915:26:00,新华网

[2]万新恒主编:《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第8篇: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生社团;问题;新模式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共青团组织领导下,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固定名称、有共同目的、有团体章程的学生群体组织。1904年我国高校的第一个高校学生社团――京师大学堂的抗俄铁血会开始,高校社团从学术团体到思想团体,从政治团体到艺术团体等发展过程,逐渐呈多元化模式发展,最终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高校人才全面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社团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虽形成了颇有成效的管理模式,但仍存在一些症结亟待解决。

一、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突出问题――内部组织问题和外部管理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组织管理模式陈旧,缺乏规范管理。

1.学生社团类型“重文轻理”和“偏实践避理论”。学生社团虽然种类繁多,但构成类型发展失衡,文学艺术类社团、体育健身类社团、公益服务类社团、自然科学类社团较多,理论学习类社团和学术科技类社团较少。

2.学生社团包装精美,内在空虚,量多质少。学生社团虽然多,但容易出现社团名称和活动内容不符,活动稀少陈旧,无法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3.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匮乏。许多高校社团发展尚不成熟,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导致社团内部一盘散沙,社团活动假大空,社团无凝聚力。

4.学生社团缺乏整体管理,社团间力量欠整合。社团间各自为阵,无联系无交流,甚至社团活动有重合。

(二)高校学生社团外部监督管理模式死板,缺乏统筹管理。

1.大部分高校社团联合会形同虚设,学生社团自生自灭。高校社团联合会并没有起到协调关系的作用,社团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组织混乱。

2.高校团委监管学生社团力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相应行政部门并没有对之进行引导、鼓励、指导、规范,而是让高校联合会学生干部进行管理,活动质量堪忧。

3.高校为学生社团提供的支持有限,限制学生社团发展的步伐。学生社团缺乏场地和经费,没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社团活动举步维艰。

4.高校为学生社团的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社团缺乏各种保障运行机制,特别是缺少评价激励机制,社团缺乏持久生命力。

二、探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及管理的新模式

(一)强化学生社团主体意识,规范内部管理制度。

1.强化学生社团集体意识,融自主、发展、创新为一体。提高高校学生社团的主人翁精神,强化社团的自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切实地将学生社团作为成人成才的锻炼基地,形成独立的、持续的、精品的学生社团。

2.开拓学生社团的政治、科技领域。政治是社会形势的把控,直接关系到学生社团的社会环境的融合度,加强政治思想理论研讨团体,更利于大学生参政议政的开放性和党的思想政策的贯彻。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强学生社团科研方向的建立,配备专业的老师和专家进行指导,培育面向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

3.规范学生社团内部组织结构,健全管理制度,丰富团队活动。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即领导核心稳定,分工明确,制度健全;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即专人管账,账目清晰,收支透明化;丰富社团活动,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有一定科学研究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活动落实到位,及时总结调整。

4.加强学生社团间的合作和交流,资源共享。社团间可以共同举办一些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而且能够实现社团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建立校团委领导下的社团联合会统筹管理学生社团。

1.认真履行高校社团联合会职责,对学生社团进行长效管理。社团联合会制定章程,设立常务机构,统一协调、管理社团之间的各种问题;严格制定选拔干部制度、培训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奖惩制度。

2.高校团委做好政治思想导向工作,严把学生社团干部管理和培训。高校团委定期对对学生社团进行思想导向教育,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审批,包括可行性分析报告、活动策划书、活动责任分工、安全预案和活动经费;定期对社团学生干部进行培训,邀请相关教授和社会成功人士与学生社团干部和成员进行交流;将学生社团同高校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对社团指导老师工作纳入教学实践工作量中去。

3.增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时空调控力度,将网络方式纳入进来。高校应给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各社团间进行系统调配;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社团活动固定时间和寒暑假进行学生社团活动;并利用好网络夸时空的特点,拓宽学生社团的活动范围,利用互联网资源更好地开展各项社团活动。

4.健全高校学生社团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校团委需制定学生社团人员和相应活动的保障机制,确保人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社团活动的延续性和发展性。另外,每年对社团活动进行定期评估,给与一定的量化考核,对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社团和个人应给与荣誉奖励,并在次年增加相对应的社团的活动经费,以资激励。

参考文献:

[1]丁学国.试论学生社团在大学生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青年研究,1998(02).

第9篇: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向来处在显著位置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一模式,使之更好地为高教改革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素质服务,这是一个高教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严肃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就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从宏观管理的角度讲,高校教育所涉及的层面极为宽广,但归结起来,每一层面的管理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目标,即为现代社会培养新型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面对当前世界教育格局随高科技发展而迅速转向多元化、多极化的严峻挑战,各大专院校都在管理方面全力寻求新的突破口,已经开始大踏步地从过去自发地、经验地培养单一型人才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向新型的程序化、系统化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管理模式迈进。在这样一个大范围、全方位的转型过程当中,向来处在显著位置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试就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优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初步探讨,敬请方家指教。

学生社团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一种特殊团体,是由学生自发申请成立的群众性组织,有着正常教育途径所难以具备或不可具备的优势及特点,并给了学生一种“除去”社会及学校管理,从而实现自我管理的“自由”。而这一“自由”正是大专院校学生社团历久不衰、日益兴盛的源泉所在、精髓所在和灵魂所在。例如影视社团、摄影社团、集邮社团、文体社团、计算机社团等等社团的存在不仅对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和推进的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们又以各自所独具的亲和力和灵活性使得社团本来所具有的这种“自由”,在潜移默化的交流中上升到了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最高境界。这一特点与优势对于实施并发展素质教育乃至创新教育是极为有利且不可或缺的。因为,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对受导者而言便是将各个层面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作为个体的“大学生”的文明程度,而学生社团的存在不但在学生面向市场、走进社会的养成过程中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各个高校面对“物竞天择”、“‘商品’择优”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作为近年来盛行的一种教育学观念,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要将这一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概念,应该说才刚刚开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优化管理模式,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的关系:社会、学校、学生互为一体的原则来认识这一问题,使其更具科学性。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管理模式从教育学的角度讲,都必须通过学生接受这一环节来达到目的,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与否以及自主性和能动性相结合能否发挥作用,这在学生受导过程当中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学生社团的突出功能是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自主性、利用其能动性。据统计大约有57%左右的在校大学生曾参加过学生社团,也就是说每两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可能是某社团的会员,由此可见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影响之大以及它在普通学生与学校管理层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集体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社团的管理是否完善,将极大地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行。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学生社团“自由”属性的存在,特别是“除去”社会和学校的“自由”的存在,这就给社会和学校交付了一份必须正确科学地约束这种“自由”的责任。因此,高校社团优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便显得极为重要了。

如何对学生社团进行优化管理,引导学生社团走向正确、健康的发展道路?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构建。

其一,管理方式优化。由于学生社团本身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因此在活动当中易于迷失方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常常是从个人及小集体的利益出发制订活动计划,其往往与学校大的决策、利益发生分歧甚至冲突,这就需要加以引导,从宏观上有效调控。但是,如果学校管理层仅靠高压性的强制命令,管得太死,学生社团就没有自主性,从而也就丧失了活力,就容易使社团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如果放任自由,不加约束和适当的引导,学生社团又难以把握方向,有时还会走向歧途,甚至破坏影响校方的全面计划及整体利益,所以管理单位要注意自己的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扶持与指导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是最具操作性的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管理者着重把握的不是社团活动的细枝末节,而是着重把握社团领导层的思路、方向,审定社团活动的年度总体计划,划定其工作区间,监督社团的工作进程。

其二,社团布局优化。每个学生社团的工作由于受其性质及活动宗旨的限制大都表现出了相对单一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如果学生社团的种类齐备、那么由多个单一方向的社团组成的社团群落便具有极为丰富的多样性,且由于学生社团工作最终目的的相互趋同,它便从整体上影响到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换句话说,学生社团的布局是否合理从很大程度上推进或阻碍着高校的素质教育。比如兰州大学,其理科应用性社团就有好几个,而参加者并不局限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也为数不少,从大的方面讲,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从学生社团的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术性社团、文化娱乐性社团、综合服务性社团。目前从甘肃省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来看,文化娱乐性社团居多,而那些科技知识含量高的社团较少。这里面当然与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另外,也与学校管理层领导能否大力支持有很大的关联。一个学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学生社团从它的成立之初,亦即成立意向形成之时,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悉心指导、大力扶持。

其三,社团监控优化。这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的。社团的管理者不但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社团动向,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社团的内部进行有效的微观调控。具体的做法是:

(1)把握适度的灵活性。社团活动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具有极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表现在对于活动参与者的组织、活动场地的安排、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确定等多个方面。正是由于社团的灵活性、社团活动便相应有了具体可操作性。这主要表现在活动的具体细节上,组织人员可根据情况的变化给予灵活的协调、沟通和安排。然而,社团的领导层要注意适度地把握活动的灵活性、以免由于过度的松散而带来不良后果,甚至难以控制而最终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