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宿舍管理服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人心,高校宿舍管理理念,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宿舍管理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加强学生宿舍以人为本建设,对学生主体意识、品行修养、价值观念、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规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文明养成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他们思想交流、心灵沟通的舞台。宿舍状况如何,直接反映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校的学风、校风。良好的宿舍氛围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优秀形象、完善人格的基石。高校宿舍管理是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学校教学教务活动的基本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那么,在复杂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宿舍管理的效能,提高宿舍管理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高校新形势下的学生宿舍现状与特点
1.学生个人素质差异明显。
新时期的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从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到贫困山区来的困难生,学生生源、地域上的差异较为明显。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生活方式的不尽相同,使得整个学生群体的知识面,人生观、价值观大为不同,因此使得每一名学生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独立性,且个性强烈、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较重。部分学生极易将宿舍当成其宣泄情感和发泄不满的重要场所。
2.宿舍管理模式局限性突出。
当前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无外乎综合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两种。综合管理模式即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后勤部门、保卫部门和各系辅导员老师共同管理,各部门各施其责,各有分工协调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是目前高校宿舍管理中较为普遍的管理模式。其优点是便于学校统一协调管理,但由于齐抓共管中往往会出现无人管理和不抓不管的现象,致使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或相互依赖的出现,给综合管理带来不良的消极影响。经营管理模式,即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生宿舍通过各种开发、租赁方式建立了商业化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减轻了国家和学校的负担,但由于管理的随意性和经营的商业化,使得学校对宿舍环境和学生管理的约束能力降低,从而影响了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3.“管教分离”导致学生管理和教育功能弱化。
在传统的宿舍管理体系下,高校后勤部门只是简单地负责学生的安全、保洁等辅导性工作,由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这种管理体系的优势在于,学生宿舍仍然在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之内,教育的功能得到了延伸。但是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宿舍管理员承担了一些原本属于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担负起教育管理工作。但是,从现实效果来看,由于从事宿舍管理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沟通技巧缺乏灵活性,交流内容缺乏有效性,这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并不适应。同时,由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市场化,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物业公司只为每栋宿舍楼配备几名宿舍管理员,这些管理员仅能应付正常的管理工作,根本无力再进行教育工作。这种“管教分离”的现象,使得学生在宿舍区内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缺少了应有的内涵和实效,导致宿舍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脱节。
4.宿舍管理工作缺乏双向互动机制。
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缺少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学生争取独立、自主、自由的意识与规章制度相冲突,会产生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后勤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没有畅达的沟通渠道,后勤管理部门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实,加大了宿舍管理的难度。
5.宿舍管理工作的时空纬度扩大。
高校学生除了课堂之外,宿舍承载了大部分的空余时间,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但宿舍除了必备的生活设施之外,几乎别无他物,学生在宿舍能选择的活动相对比较贫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计算机深入千家万户,为学校人才的培养提供极大的便利,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上网打发时间,对于在宿舍时间的评价则是无聊或者没事可做。
6.消防安全问题的松懈。
这类问题对于新生来说应该是甚少出现的,绝大部分出现在高年级学生之中。在寝室里使用大功率电器的现象屡禁不止。虽然宿舍管理员再三强调寝室是严禁使用违禁电器的,但这似乎成为了纸上规定,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如学生偷偷使用,管理人员并不知情;管理员知情但在学生的恳求之下并未没收电器,也没做出相应的处理,无形之中助长了学生使用电器的风气。
二、解决高校宿舍管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学生宿舍管理既要人性化,又要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管理,管理人员充满人情味能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拥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和生活,可以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让家长更放心、更贴心。在尽可能提供方便的同时,后勤部门也需要与学生、家长共同探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用以增强学生的制度观念、纪律观念和时间观念,使这些规范逐步成为自己的习惯,提高自我约束力。
近几年,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后所欠缺的素质主要包括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学习创新、管理协调等几个方面。因此加强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宿舍这个多样化的平台来加强学生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综合管理能力。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管理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高校宿舍管理只有通过全员参与,才能使整体力量得到发挥,有效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因此在宿舍管理中,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管理理念,确认学生在宿舍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宿舍管理,要帮助他们树立权威,适当授予职权,鼓励参与管理的学生出谋划策,允许学生创造性地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参与管理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受器重感。同时,结合学生宿舍管理体系,依托学生会宿管部、楼层管理员和学生宿舍宿舍长成立大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督导学生日常行为,维护宿舍纪律,争创文明宿舍,加强学生自己监督力度,强调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把培养具有良好“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工作重点,而作为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宿舍管理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只有将素质教育融入高校宿舍管理体系,才可能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
2.更新宿舍管理理念,实现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
学生宿舍既是大学生上学阶段的家,又是课堂之外学习场所的延伸,是学生交流的主要阵地。相对于校园其他的公众场合,宿舍是大学生的私人空间。在宿舍里面交谈或者做事都较少有顾忌,这时候他们的语言和行为都更趋向于自我的真实性,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而言,宿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宿舍作为学生日常起居之所,是思想自由驰骋的地方,风气的引领十分关键。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宿舍的“育人”功能,树立以“育人”为核心的思想,把宿舍管理纳入到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体系中来,即由后勤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紧密配合,在工作中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通力协作,实现物业管理和学生工作部门管理的“无缝对接”,努力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学生生活环境,营造健康的宿舍文化。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共建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
学生宿舍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休息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宿舍管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校风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生宿舍的管理,树立先进的典型,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创建良好的宿舍文化。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与舍友分工合作,运用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美化宿舍,设计出属于自己宿舍的风格,以增强宿舍的向心力和号召力。这样有助于宿舍成员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另外宿舍之间进行交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深入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友谊,增强整个班级的团结。让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学生班干部的工作重心下移,把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纳入到学生党团员、班干部的工作考核之中,激励学生党团员、学生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此外,宿舍之间应多进行交流,促进同学之间的深入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友谊,增强整个班级的团结。
4.加强宿舍文化监管,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
新时期的宿舍文化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干净整洁”为主题,而更多地体现在意识形态的表达。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加之网络信息的不断渗透,“宿舍文化”作为一种概念被广泛提出,其作用和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概念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种抽象理论被应用在标语宣传上,并没有真正体现其在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方向性和重要性。
5.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宿舍管理服务模式转型的运行机制。
好的秩序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的秩序需要严格的完善的制度来维护。要提高宿舍管理服务水平,巩固宿舍管理改革成果,确保宿舍管理服务模式的有效运行都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来保证和推进,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需要梳理现行的规章制度,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宿舍管理服务目标为指导思想,建立起一整套合理、科学、高效的规章制度,制定学生宿舍管理基本准则,形成各服务主体深度参与、相互配合的组织架构。此外,各服务主体还应本着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的合作机制,借助先进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及时掌控学生宿舍区的实际情况,根据现实需要、实际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只有共享信息才能确保宿舍服务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才能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
6.加强宿舍管理督导,防止宿舍陋习的出现。
宿舍文化的发展有其多面性,这就意味着不同宿舍之间将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各种“个性化小集体”也会不断产生。如何防止宿舍陋习的出现,是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考虑的问题。素质教育的目的正是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宿舍评比、参观、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远离不良场所,并将结果记入综合测评,大力宣传星级宿舍、文明宿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推进和谐宿舍的发展。
7.开拓思想交流渠道,加强沟通交流。
目前,高校规章制度以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进行实施,学生宿舍管理也不例外。正是由于这种纵向管理模式导致后勤部门在进行宿舍文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准绳,强调学校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宿舍里的任何事情都“有章可循”、“统一规范”,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履行的义务。这种管理体制一方面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阻断了学生和学校的沟通渠道。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定期召开师生见面会、学生联谊会,让学生有沟通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宿舍文化建设当中来,利用校长信箱、短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真正了解学生诉求,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一方面要严格按照要求,另一方面要注意方式方法,采取亲和的柔性教育为主,道理先行,树立标杆,倡导学习。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问题及时指导,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党团干部和学生干部把工作重心移到学生宿舍,把学生宿舍当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阵地,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联系勤工助学岗位,提供实习就业机会。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学生乐于接受,另一方面督促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生活习惯。
宿舍,承载着莘莘学子的青春足迹,是停靠心灵的一个港湾,也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强化学生宿舍的管理,对住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班级荣誉感,约束自己的行为,规划自己的未来,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目标。只有学生切实把宿舍当作自己的家,乐于为这个集体贡献力量,才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通过对学生宿舍的科学管理,构建科学的学校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志华.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4).
[2]颜华.现阶段我国高校宿舍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8-120.
[3]苏华.高校宿舍管理与大学生学习[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1,(1):63-65.
[4]杨再萍.浅谈高校宿舍管理工作中的育人[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各大高校都致力于校园的数字化建设,校园内部网络因此而生。在此过程中,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逐渐成为了高校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本文在对高校校园一卡通功能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就高校校园一卡通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以为高校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校园一卡通 功能 应用 发展趋势
各高校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逐渐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并力争成为现代化教育的标杆。自我国引入智能卡技术之后,智能卡在高校校园内的推广和普及势如破竹,它丰富的功能、多变的应用,使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青睐。目前,随着高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校园一卡通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它具备了更多的功能,在此作者对高校校园一卡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促进高校校园一卡通的发展。
1 高校校园一卡通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一卡通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更多的便利条件。我们大致将高校校园一卡通的功能分为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两大类,具体表述如下:
1.1 服务功能
随着高校校园一卡通业务的推广和实施,校园服务项目日渐丰富和完善。很多高校在数字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开发新型一卡通服务项目,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式体验。目前,高校校园一卡通具有的服务功能有电子支付功能、信息查询功能、自助消费功能以及身份识别功能等。很多高校对校园一卡通进行了人性化的设计,使一卡通附带了学号、姓名、照片和管理服务电话等基本信息,一旦同学拾取到被丢失的卡片时,可以及时掌控失主的基本信息, 并尽快与之取得联系,减少了失主所承受的经济损失。另外,高校校园一卡通还通过管理系统将成绩查询、出入校园身份认证、学费缴纳以及消费查询等业务绑定在一起,学生可以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来了解相关信息,并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进行相关操作。如此不仅减轻了各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还提高了校园服务的速率和效果。与此同时,高校校园一卡通还可在多个服务终端上进行使用,解除了以往校园信息化服务的时间、地域限制。
1.2 管理功能
高校校园一卡通在设计之初就具备了一些管理功能,并随着数字化建设的深化,其管理功能得到了扩展。以当前高校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实际来看,它不仅实现了资金管理的信息化,还逐步实现了课业设置、宿舍管理、食堂管理等的信息化。大部分的校园一卡通系统采用了国际标准的加密算法,且网内各服务终端设备都具有唯一的标号,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金管理的安全。另外,大多高校的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还预留了功能扩展端口,为第三方应用的介入提供了便捷、安全的环境。高校校园一卡通在校园管理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高校构建了互联网格,有效地将学生信息统一了起来,只要学生身处校园内基本不会涉及到现金交易,保证了学生的财产安全。与此同时,高校校园一卡通还实现了加速了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步伐,高校可通过一卡通一些教育管理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变化和静态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一卡通将学生与学校紧密的贴合在一起。
2 高校校园一卡通的具体应用
由于高校校园一卡通强大的功能支撑,使其被广泛应用于校园管理当中。作者重点就高校校园一卡通在财务管理和宿舍管理两个方面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应用于财务管理
高校内校园一卡通的发行和使用,实现了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透明化,学生可以通过查询相关缴费项目信息说明,来来了解本校内财务运营状况,并对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监管,有效保证了高校各项收费的合理、合法性。高校通过一卡通对提供有偿服务的项目进行收费,减少了校内资金的流动量,将所有校内的收入纳入到财务管理体系当中,实现了资金管理的统一化,有效杜绝了小金库现象的发生,这对提升学院的资金利用率具有极大的益处。除此之外,高校校园一卡通还可应用于学费缴纳管理当中。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化,很多高校进行了扩招,但同时也面临着拖欠学费问题,使学校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财务困境。为此,高校可将校园一卡通与学费收缴体系有效地链接起来,采用一卡通注册管理制,对学生的欠费行为进行管制,要求他们按时、按量进行学费缴纳,学生一旦出现恶意拖欠学费问题时,则对其进行注册限制,不准许其选课、成绩查询等直至他们补齐欠款为止。在此过程中,高校应该切实了解学生拖欠学费的根本原因,切忌不可一刀切式管理,要体现出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确实需要帮助的同学适度的支持,让他们在广大师生的帮助下度过难关。而对于故意拖欠学费的学生,则予以严惩,绝不放过任何一种恶意行为,从而打造纪律严明的校园环境。
2.2 应用于宿舍管理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是高校管理的重地。高校校园一卡通应用于宿舍管理,转变了高校宿舍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提升了宿舍管理的实效。高校可在宿舍的各个出入口安装门禁系统,在规定的就寝时间后学生只能依靠刷卡才能进入公寓,该系统会自动存储晚归学生的相关信息。同时,高校还可在宿舍通道内安装有关识别设备,所有通过出入口的学生必须要刷卡才能通过,此时大屏幕上会即时显示该同学的身份信息,管理系统会自动进行记录和分析,生成没有按时就寝学生的名单,并自动传输到宿管的管理系统当中。高校宿舍管理员则可根据这份名单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从而有效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大大提高了宿管人员的工作效率。高校还应在门禁系统中加装安全警报系统,当通道内出现无卡人员或与持卡身份信息不符的人员时,该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通知宿舍管理人员予以处理,从而有效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宿舍管理人员应该定时清查记录仪上显示的信息,给予违规学生必要的处罚,给予他们一定的外在压力,让他们知悉校园宿舍管理制度,督导他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 高校校园一卡通的发展趋势
作者综合上述对高校校园一卡通功能和应用的思考,并结合本文的工作实践,就高校校园一卡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高校校园一卡通的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3.1 第三方应用介入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实施的过程。未来高校校园一卡通的发展必将融入到高校的整个信息系统当中,与其他系统诸如人资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医疗服务系统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高校信息数据的集中和应用集成。高校在开发校园一卡通的其他功能时,应在不改变原有系统特性的条件下进行,努力创设原有系统与其他系统兼容的解决方案。第三方应用介入之后,既要保证原有操作系统的独立性,又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同步处理,以尽可能多的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从而为学生、教师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信息化生活环境。除此之外,高校校园一卡通中第三方应用的介入不仅仅要与校内服务绑定在一起,还应与校外的一些服务绑定在一起,如银行服务、公交服务、医疗服务或通信服务等,如此不断扩充高校校园一卡通的功能,减少学生的持卡数量,真正实现校园的“一卡通”式服务。
3.2 注重安全管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一卡通必将集合更多的数据信息,包括资金流动数据、公有数据以及个人数据,未来高校校园一卡通必须将发展的重点放置到安全管理上。由于高校校园一卡通使用中关联到多种因素,因此,高校校园一卡通的管理应包括网络安全管理、服务器安全管理、数据传输安全管理以及人员操作安全管理等。各高校应全面分析校园一卡通使用中隐藏的风险和安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条例,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提升各管理者与使用者的安全意识,从而保证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高校校园一卡通安全管理并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需要高校时刻做足安全管理、维护准备,及时跟进信息化技术的动态发展和变化,并知悉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安全隐患,有效地将安全把控在自己手里。与此同时,高校还应不定期的对校内网站和应用程序进行病毒查杀工作,及时发现运行系统中隐含的危机,从而时刻保证学生、教师、学校的财产安全,为师生创造一个舒心的学习、工作环境。
总之,高校校园一卡通未来必然会具备更多的功能,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因此,我们必须给予校园一卡通高度的重视,时刻关注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其切实纳入到高校数字化建设体系当中,逐渐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葱,蔡秀珊.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2]刘维科,范晓宁,林泽东.一卡通系统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基础性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7(10).
[3]孙中国.关于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5).
作者简介
孙海玲(1970-),女, 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为吉林工商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信息化管理、校园网络安全。
关键词:公寓管理;高校;模式;新常态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50-03
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研究生公寓管理方面的对策及举措较少,实践模式较少,没有建立系统有效的公寓管理体系。究其原因,第一,认为研究生相比本科生更加成熟,能够在公寓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二,认为公寓管理不是主流,没有研究生科研和学术活动等重要,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构成,有着不同于本科生的特点,如生源组成复杂化,思想意识多元化,年龄结构差异化,性格特点个性化等。近年来,高校普遍对研究生管理实行“散养”状态,只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特别是思想品德、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教育。新常态下,研究生公寓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校研究生公寓管理现状
(一)研究生无论是在年龄层次、学习方式上,还是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上,都具有与本科生不同的特点。研究生公寓管理对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研究生在公寓内经常出现安全问题,如火灾、失窃、寝室矛盾等情况。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崭新课题。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公寓管理研究方面的对策及举措较少,没有较好的利用学生公寓这一“主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方面做的不够深入。例如,吉林大学现有博士生、研究生24202人,如何科学地做好研究生公寓分配,科学地在公寓内做好研究生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和这种“高(学历高)、大(学校大)、多(招生多)”的状态如何转变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新常态下,研究生公寓管理面临诸多问题。第一,种类复杂,在公寓中住宿时间长短不一。例如,研究生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等;又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等;有校际交流、联合培养的学生,还有在校内跨校区开展科研活动的。这就导致研究生在公寓调配过程中,要依照校区、学院、年级、专业等不同情况进行分配。第二,学习发展阶段不同,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特点。例如,对于研究生来讲,研一主要上课和做科研,研二、研三主要做科研、查资料、写论文,找工作,博士研究生主要跟导师做项目,做科学研究,作息时间不规律。这就对研究生管理部门提出了更加细致的工作要求。第三,个性化特点较突出,学生公寓管理难度增加。随着学历层次的增加,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十分明显,例如:有自己想住单间;有要求调换寝室的;有24小时在寝室,不出寝室半步的;有天天不在寝室,寝室转让其他同学居住的等情况。针对学生个性化的特点,怎样能够即尊重学生个性,又符合学校的管理,这就要求研究生公寓管理、寝室调配、研究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要与时俱进,要提升不断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否则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全稳定。
(三)高校研究生管理大多数由导师和学院双层管理,而研究生自主性、个性化较强,导致研究生在学生公寓内学习生活,交流少、理解少,寝室矛盾经常出现。特别是“90后”大学生开始陆续攻读研究生,如何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研究生管理工作者要从单一管理改变为多元管理,从单向管理转变为双向管理,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符合新时代研究生特色的管理方法。恰恰,多数高校研究生管理不太注重公寓软文化的建设,没有更好地发挥公寓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公寓中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做得不够深入,更多流于形式,没有内涵式的发展建设。
二、高校研究生公寓管理模式探析
(一)学生公寓硬件服务人性化和智能化
高校应切实改进学生公寓住宿环境和软硬件设施,从满足广大研究生生活、学习以及科学研究的实际需求出发,朝着目标化管理和项目目标管理方向改进,提高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尊重学生个性和身心发展特征,改进学生公寓的文化氛围、艺术气息和政治气息,为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乃至专业发展与自由探索提供管理服务环节上的可能性。
在信息智能方面,建立无线网络服务免费覆盖学生公寓宿舍;在公寓内,建立学生第二活动课堂,即学生公寓自习室、会议交流室、图书资料室,还可设置学生健身中心等,让研究生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网络课程学习、小组课题讨论以及运动健身等各方面事务;建立公寓门禁系统,在公寓出入口建立无障碍通道,或安装智能门卫(可视呼叫系统)和电子密码钥匙,在门禁大厅安装360度无死角监控摄像装置,一旦宿舍有故障或修理等事务时,可以保障及时、快捷地予以处理。在寝室室内家具配备方面,根据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寝室定员人数的不同,房间大小的不同,招标采购个性化家具类别,例如6门组合书柜,组合踏步床,书架等,满足学生居住需求。
研究生管理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出发点”的工作理念。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保障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研究生同学可以24小时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学习和研究,到需要休息的时可用身份识别系统进出自己的房间,足不出寝就能利用现代化的条件完成工作,真正实现智能人性化。
(二)学生公寓软件管理项目化和个性化
高校研究生公寓管理,要在公寓管理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引导研究生在公寓内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要抓住大数据和信息化的大背景,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结合教学、科研、文化等形式与公寓管理紧密相连,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研究生公寓管理紧密相连,紧抓机遇,顺应新常态下高校快速发展趋势,让意识形态工作进公寓、进寝室,让公寓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不断建设符合科学化管理水平的工作模式,营造高校公寓文化主旋律,丰富高校德育育人模式。
在研究生管理方面,建立研究生校外居住管理制度,针对研究生校外居住建立审批流程,通过网上提交申请,进行层层审批,导师、学院、研究生院逐层审核,确保学生安全,掌握学生动态。开通研究生公寓门禁系统,学生刷卡通过学生公寓,通过门禁系统的分析,能更好地掌握学生进出寝室时间,利用数据分析,针对学生在寝室的活动时间,研判学生近期情况,更好的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公寓文化立项活动,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寝室成长计划”,从入学开始实施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营造良好的公寓环境;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建进公寓、团建进公寓,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学生公寓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践行研究生在寝室的文明礼仪,高尚品格;定期开展寝室安全卫生检查及评比活动,提高学生公寓环境,营造“整洁、舒适、安全、和谐、文明”的公寓环境;积极培育研究生“特色寝室”,打造高科技寝室,创新创业寝室,低碳环保寝室,文体寝室、志愿服务寝室等各具特色的优秀寝室,更好地打造个性化优秀寝室建设;开展如寝室好人、寝室微电影大赛、征文大赛、寝室心理驿站、寝室故事、寝室歌手、毕业生文明寝室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研究生会、研究生公寓管理与委员会等学生组织作用,架起学校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研究生学生骨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公寓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同时,也使研究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良好习惯。
(三)合力建设良性学生公寓管理生态系统
新常态下高校研究生公寓管理需要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综合外部的教育环境、人文环境、管理环境,针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教育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首先,建立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公寓管理模式,研究生院对研究生培养单位作指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及时上报反馈研究生院信息;研究生培养单位针对导师、学生进行双重管理,强化导师引领作用,示范作用,管理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等;导师管理学生,学生听从导师的各方面指导,不仅包括学术、科研知识,更包括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通过这种模式来直接或间接管理学生在公寓内的各项活动,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其次,建立“学生公寓管理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动机制,针对研究生在公寓内突况,例如寝室违章用电问题,少数民族学生民族饮食问题,学生情感失恋问题,学生寝室矛盾问题,学生心理压力健康问题,公寓环境改善问题等常见情况,研究生培养单位第一时间上报学生公寓管理部门,两部门协同干预处理,及时化解问题。
关键词:高校管理;留学生;住宿;管理
在来华留学生规模逐年扩大的背景下,学生的住宿、餐饮、安全等因素成为制约扩大留学生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所在学校借鉴国外留学生社会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就长期以来比较封闭化的留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了许多尝试性的改革,使留学生管理朝社会化方向迈进了一步。
一、留学生社会化管理的内涵
留学生社会化管理,即是将社会化自身的开放属性引入学生管理,将留学生管理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留学生的社会化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留学生的餐饮住宿、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内容。留学生来我国学习,首先要解决的是住宿问题,安居才能乐业,只有人安顿下来,才能集中精力完成学业。因此,留学生的住宿问题是社会化管理中首当其冲的重要环节。
二、目前留学生住宿社会化管理的基本模式
目前留学生的住宿社会化管理,很多高校实行的是校内住宿与校外住宿相结合的方式。
1.校内住宿――委托物业公司管理模式。留学生住在校内的留学生公寓,因学生观念的差异,公寓分为男生楼、女生楼和男女混住楼。设少量单人间,大多为双人间,室内设施齐全,有独立的卫生间但一般都没厨房。与我国学生宿舍相比,公寓的费用相对较高、管理较宽松。学校委托物业公司管理宿舍,提供全方位的安保及生活服务,例如提供床上用品,负责家电维修保养,监督学生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查询登记来访人员等。
2.校外住宿――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管理模式。由于高校拥有的居住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留学生的需求,很多高校出于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考虑,同意甚至鼓励留学生通过校外租房解决住宿问题。
(1)校外住宿基于国家政策的认可。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接受外国留学生开始,一直规定外国留学生只能在校内集中住宿。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明确:“外国留学生可以在校外住宿,但应当按规定到居住地公安机关办理登记手续”。这一规定使外国留学生在校外居住合法化,赋予他们在住宿问题上的自由选择权。
(2)校外住宿基于所在地的条件。笔者所在的苏州市社会治安稳定,学校周边新老小区、公寓、花园式洋房一应俱全,可满足留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房源充足,价格合理,这是促使留学生到社会上租房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在学校附近合租一间设施齐全的两居室,根据装修状况和设备情况而定,每月租金约在1600-1800元,其费用与校内留学生公寓基本持平。
三、校内外住宿社会化管理的利弊分析
1.校内住宿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有利处
(1)与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接轨。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背景下,学校把留学生宿舍托管给物业公司来管理。这使学生宿舍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外包”,节省有限资源,精简机构,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合同的形式使学校的部分责任外移,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学校的压力。
(2)有利于留学生的生活和交流。留学生公寓条件和环境较好,职能部门安排时会考虑到学生母语、生活和习惯的差异,如果学生对室友没特定要求,会尽量安排来自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合住。这一做法虽然会产生留学生活动范围变小的负面效应,但这更有利于他们日常交流和相处。
(3)有利于开展学生工作和协调各方关系。学院及管理人员能较快较好地掌握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以便更有效、快捷地处理留学生的日常事务,策划组织留学生的特色活动,留学生的异域特色在高校中会更鲜明地显现。校内集中住宿还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笔者曾偶遇韩国学生在宿舍摔跤至骨折的事件,在第一时间接到学生报告,但因故不能马上赶到现场的情况下,就请求物业管理人员帮忙,先去房间照顾好学生、做好紧急处理,待老师和救护车到达后协同把学生送到医院。
(4)有利于留学生的集中统一管理。留学生公寓尽管没像中国学生宿舍那样管理严格,但一般还是沿用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如规定不能在寝室里抽烟喝酒,男女生不能同住,访客必须登记并且不能留宿,晚上规定门禁时间等。留学生由于文化风俗的差异,虽多少会有一些抵触情绪,但经耐心细致的解释,最终还是能接受我国学生宿舍的传统管理模式。
2.校内住宿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弊端
(1)物业公司常常缺少人性化管理。物业公司的委派人员大多来自校外,他们对留学生的思想状况、性格特点、学习情况等没足够的了解,往往缺少贴近学生的人性化管理。留学生因对社会化管理缺乏认识,认为物业公司管理就是一种商业行为,我付钱你就一定要为我服务,不能约束限制我,有时会和服务人员发生冲突。
(2)各国留学生的文化差异往往难以协调。这主要体现在安排合住室友方面,如韩国同学常提出想和欧美、日本学生同住,可欧美、日本学生往往较注重隐私,不愿与人同住;即使合住,也常会因文化上的差异产生纷争。矛盾激化时,只能分开,重新组合。
3.校外住宿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有利处
(1)满足个性自由的追求。校外住宿能获得相对自由的个人空间,夜晚外出聚会,亲戚朋友探访留宿,男女朋友同住都由他们自主把握,不受任何制约。
(2)适合自身生活习惯和。对于有的学生,特别是穆斯林学生,他们在饮食和祷告时间上都有严格要求,住在校外会更便利,如自己做饭、自行祷告,少受别人干涉。
(3)有利于学习中国语言和融入中国文化。留学生上课时能用汉语进行交流,可下课后难免用母语同朋友交谈。而住在中国百姓的社区里,可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氛围,更快地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4.校外住宿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弊端
(1)管理难度加大。校外住宿由于覆盖面大,居住点分散,客观上加大了对这部分留学生的管理难度。
例一:有些学生变更联系方式和住所后,未及时告诉主管老师,使得联系中断。2010年暑假,有一美国学生的家长通过美国使馆找到学校,说学生已有近一月未和家人联系,非常担心,希望通过学校找到该学生。学校联系他时却发现手机号已更改,也没法通过同学找到他。学校只能通过该生登记的住址会同当地派出所上门查找,才找到其本人。
例二:减少了留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易造成隐患。2009年一西班牙籍的中年学生,一段时间没出勤,任课老师虽多次联系却没及时报告管理部门,最后发现其因心脏病突发已猝死在租住房中。
(2)民事纠纷、违法事件有可能提高。据统计,校外住宿学生违反外事管理法案,发生民事纠纷的比例远高于校内住宿学生。尤以房屋租赁、房租支付、违约赔偿等纠纷为主,加上语言不通,常会引发冲突。
(3)安全隐患相对增加。校内公寓均有电子实时监控,消防设备和安全措施较完善,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有保证。而校外住宿的学生因对中国国情还不够充分了解,安全防范意识较薄弱,易给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人身和财产隐患。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社会化管理体系
留学生住宿的社会化管理,必须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生自主选择,学校适度调控,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管理体系。
1.重视安全教育,加强法制宣传力度。职能部门应经常利用各种交流平台,向留学生宣传用水用电的安全知识,增强防火防盗意识;要建立详尽的学生档案,按时核对和更新住宿信息和联系方式,尽量多了解他们日常的人际交往情况,力争消除安全隐患,减少突发事件发生。
职能部门还应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师生日常交流以及宿舍张贴规章制度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教育。在选择住宿时应强调不管他们住在校内还是校外,在享有个人自由的同时,都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提前警示既有利于加强住宿管理,又有利于预防各种隐患的发生。
2.完善机制,明确职责。社会化管理必须求得学校、物业、公安、街道、居委会等部门的多方协助和配合。坚持校园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发挥学校和物业资源共享,实现学校与公安优势互补,是理顺留学生社会住宿管理体系的基本脉络。建立起以学生书面申请,外事管理部门负责受理,学校负责总抓管理,物业公司承担日常服务,公安机关负责审批、执法、处理治安问题,街道、居委会负责调节邻里矛盾的综合管理体系,以保证社会化管理的顺利发展。
3.建立较为完善的住宿申请程序。这是规范居住管理的先决条件。学生必须亲自提出住宿申请,管理人员要向其说明校内住宿期间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并明确收费标准,经学生确认后与其签订宿舍入住合同并办理相关手续。学校需在学生入住宿舍24小时内到当地派出所登记该生住宿情况。
校外租房的外国学生必须通过正式注册的房屋中介公司租赁房屋,或在确认房东身份可靠后与房东直接签订正式合同,同时把住宿信息,联系方式告知管理部门备案,一旦有变更,必须及时报告,以更新学生档案。职能部门出具学生校外住宿同意函,学生持此函件、护照和租房合同可去居住地派出所办理住宿登记。学生如有长期旷课、无故请假行为,学校有权取消他们的校外住宿权利。
4.建立走访制度,适时沟通。留学生管理人员要经常走访留学生公寓,通过和学生交谈,和物业公司人员沟通,了解在校住宿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方案,改善在校居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管理人员应定期走访校外居住的留学生,了解他们的居住环境及周边氛围,以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需要协助解决的问题。职能部门还应把留学生基本情况汇报给所在辖区的派出所及公安局的外管部门,以便共同做好学生的安保工作。
5.加强与物业公司的合作。学校应与物业公司合作,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适应涉外工作的职工队伍。物业公司应做好岗位技能和安全知识的培训。职能部门可定期对他们进行涉外知识培训,使他们在服务中能执行外事纪律、讲究文明礼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校企要多配合、多沟通,一旦发现留学生异常情况,应在第一时间按预案协同处理。
总之,留学生住宿问题是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社会化改革的大环境加快了留学生住宿的社会化管理进程,住宿环境的多样化又导致了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多样性。只要我们能根据实际,狠抓关键,区别对待,妥善处理,就能为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理想的个性化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振岐.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08,(6).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高校后勤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勤管理人员通过组织可实施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协调管理活动,对高校后勤物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为全校师生、职工人员提供完善的物质基础,为学校开展优质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指的是在后勤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以提升后勤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现阶段,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抓住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观念,不断提升后勤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使其为全校师生、职工提供更优质的后勤服务。
1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作用
首先,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大大提升后勤工作效率。对于分散在不同校区的后勤部门来说,高校后勤实现信息化后,后勤管理文件、资料能通过网络实现共享,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省了后勤工作人员的精力与时间,使后勤管理更加快捷、方便。其次,实现后勤公共资源的整合共享与高效配置。高校后勤实现信息化后,各种设备的实用情况、人员的详细信息及后勤财务情况等,都能通过信息化系统明显地显现,使后勤物资财务信息更加清晰化、透明化,便于后勤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与整合共享,从而充分发挥后勤物资的最大利用价值,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消耗。最后,大大提高信息数据统计的精确度。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勤部门可以更加快捷地完成后勤统计工作,且能有效保障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通过使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对各种繁杂的信息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并自动生成规范统一的报表,弥补了传统手工统计效率慢、易出错的缺陷。
2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但从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某些学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高校对后勤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
在高校后勤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员与后勤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尤其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者的意识,直接决定着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资金与精力的多少,进而影响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落实。然而,分析当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发现后勤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对后勤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没有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后勤服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与配套的流程制度,导致后勤信息化建设难度较大。此外,还有部分管理者简单地将后勤信息化建设看作是建立后勤网站,以浏览后勤相关信息、通知公告、传输文件资料等,并未意识到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师生。
2.2后勤信息化建设形式化严重
目前,部分高校后勤部门虽然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也比较重视计算机系统、硬件设施的配置,但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管理却存在形式化问题。如部分高校后勤部门建设了专门的后勤网站,表面上看起来内容较为丰富,仔细观察却发现网站上只有基本的后勤部门介绍、后勤水电管理通知等,而对师生最关心的饮食服务、水电缴费及物资报修服务却很少涉及,缺乏实际的使用价值。
2.3后勤信息化建设应用标准与规范不完善
当前,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虽然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配套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各项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进行指导,导致信息化管理随意性较强,且存在各种漏洞。如高校后勤信息的统计采集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数据形式不一,难以统一处理;又如校本部与分校区的后勤部门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同,导致无法有效实现业务数据之间的流通共享,严重影响了后勤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4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当前,部分高校的后勤工作人员信息化技能不足,不能兼顾后勤管理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部分员工不能熟练运用信息系统完成工作,大部分工作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完成。由于高校缺乏复合型的后勤管理人员,导致信息化建设开展的效果不佳。
3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3.1树立先进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观念
高校后勤部门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冲突,如何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在后勤管理中引入新技术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尝试的过程。学校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改革时,首先要树立先进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观念。如清华大学后勤部门早在2005年就树立了信息化管理观念,并成立了专门的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组,从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出发,认真进行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集服务、管理、监督、宣传、评价于一体的“清华大学后勤综合服务平台”。高校在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时,也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利用信息化及时统一调配后勤资源与文件数据,为后期后勤业务的高效办理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效、规范、便捷的“一站式”服务。高校后勤信息化是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围绕师生提高服务的一种工具。因此,后勤工作人员要始终以“师生为中心”,树立“服务至上”的观念,从上至下地将信息化管理服务理念传达至每一位员工,使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提供更高效、更有价值的服务。
3.2结合学校后勤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
由于每个高校之间的办学规模、办学理念等存在差异,高校后勤服务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一些信息化系统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后勤管理特点,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而不是盲目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校在建设信息化系统时,需要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实用性、可靠性,又要考虑其安全性与先进性。在建设后勤网站时,要明白后勤网站是师生、员工了解、寻求后勤服务的重要入口,学校后期网站要涵盖所有后勤服务功能,将食、住、行、水、电等各项相关服务都纳入后勤网站中,要包含后勤管理信息查询、网上报修、服务监督、意见反馈等功能,最终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以浙江树人大学后勤信息化建设为例,后勤系统功能包含住宿费缴纳管理、宿舍分配管理、宿舍门禁管理等,同时实现与学生学籍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对接,后勤管理人员可通过管理系统查询宿舍内所有学生的学籍信息、照片等,也能直接查询学生的住宿费缴纳情况。
3.3建立健全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每一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化建设落实到每一层面上。首先,制定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要根据学校后勤服务的实际业务流程及工作标准来对后勤工作进行规范化细分。在日常后勤工作中做到权责分明,定人、定岗、定责,同时也要强化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避免制度成为形式化口号。其次,高校后勤部门在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时,要考虑制度的系统配套性,在内容及形式上保持各工作环节规程、办法、条例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配套的制度体系。最后,为了不断提升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后勤部门要建立一套实用的、系统的、科学的后勤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进行科学考察、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3.4强化后勤信息化建设队伍专业能力
高校后勤信息化所需要的人员,主要包含以下四种:一是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人员,要求其能熟练掌握后勤管理系统开发语言,同时熟悉后勤部门相关业务流程;二是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要求其能熟练维修计算机和网络设施,熟悉搭建服务器、掌握常用网管工具软件;三是管理信息软件的使用人员,要求其能熟练运用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操作技能;四是具有信息化建设经验的管理者,要求其既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又具备丰富的后勤管理经验。一方面,后勤部门应重视后勤员工专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建立,定期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学习活动,促进管理人员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与技术能力,逐步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与职业能力。同时,加强与其他学校后勤之间的交流学习,定期和其他高校组织员工去校外参加专业的管理软件培训学习,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员工的能力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信息技术培训。另外,后勤部门也要制定相关管理奖惩制度,促使员工平时主动学习,以满足岗位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种信息管理系统不断上线,当前多数高校信息化服务管理开始向移动端发展。早在2015年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举行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经验报告会上,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武海就强调了移动互联网对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的革命性影响,指出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移动后勤将是高校后勤现代化工作方式的体现。总的来说,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APP、微信端)为高校信息化服务管理开拓了一种新的模式,是校园未来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平台。高效后勤部门人员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树立移动互联网思维、创新性思维、人本化思维、精细化思维、简约化思维、透明化思维、物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实现管理系统PC端与移动端的整合,为管理人员、教职工、学生提供便捷的移动信息化服务。
4结语
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虽然发展迅速,但面临的挑战也较为巨大,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后勤部门及时转变传统管理观念,不断提升后勤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更为优质、高效和稳定的信息化后勤服务,从而使校园信息服务更全面,满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孝彦.广州地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2]李敏,王海亮.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ZL).
[3]郝志如,张方译.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4(3).
[4]钟永权.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3(22).
[5]史明,王琳.探究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建设现状与对策[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3(18).
[6]弓永华.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经济师,2015(1).
[7]胡伟晨.提高高校后勤信息化程度,推进和谐高校建设[J].教育观察月刊,2016(12).
1、安全重于泰山,2010年,后勤集团将继续签订安全责任状,分级节制,层层落实。强化“安全第一”的观念,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强化职工安全意识。继续严格执行集团《后勤安全管理规定》和各单位安全管理规定,饮食中心与幼儿园要加强食品采购、存储、加工流程管理,严防饮食安全事故的发生。教管中心与宿管中心要加强保安和宿舍管理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教室和宿舍安全巡查,加强防火、防盗宣传。水电与修建中心每周要开展一次安全教育,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实时监控配电房、水泵房的运行情况,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森林管理科要继续巩固成绩,加强林地火源管理,严防火灾事故发生。
2、继续实行集团领导值周巡查活动,督促、检查各单位安全、文明生产情况。各单位每月一次进行安全检查,重查安全隐患,对查出的隐患及时汇报,提出整改方案,排除安全隐患带来的危害。
3、加强职工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经常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演练活动。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完善各项应急预案。
4、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对安全意识不强,工作检查不力,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的个人和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不得参与年终的各项评优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严重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实现全年责任安全事故为零的安全目标。
二、继续深化优质服务
1、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工作不推诿,不拖拉,继续为全院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热情的服务,通过自己的优质服务提升自己的形象,以得到广大师生的理解和求得各部门的支持。饮食中心继续创新经营理念,按照“生产窗口化,产品多样化,结构层次化,服务个性化”的要求,开发特色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就餐需求。宿舍管理中心牢固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竭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物业管理服务,让宿舍成为学生真正的“家”。特别要加强宿舍管理员的责任意识和学生的安全教育,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加大违章电器、物品、违法经营的查处力度,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水电与修建中心在重点开展节能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加强维修服务,对工作职责内的报修任务小型的不超过24小时完成,大型的m在一周内完成。商贸中心继续加强员工优质服务学习,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保证商品货源供应与采购。
教室管理中心要加强物业人员的管理,防止盗窃案件的发生,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校医院要做好全院师生员工的医疗保健工作,注重提升员工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做好毕业生、新生的体检工作,做到方便、快捷,确保不出现排长队、耗时间的现象。环卫中心继续加大环境卫生清扫力度,保证校园环境整洁。绿化中心继续加强校内绿化植物管理,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会议及大型活动会场布置及摆花工作。幼儿园要确保评估工作达到要求。做好幼教、保教工作,关注幼儿成长中的身心健康;做好幼儿卫生保健、预防接种、安全卫生工作;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教师责任心,使幼儿园的工作得到整体提升。学术交流中心要按照全成本核算的要求,继续提高服务质量,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
2、坚持24小时热线服务,及时回复师生员工在网站信箱中提出的问题。坚持首问负责制,做到有问必答,有困难必须解决。特别是修建中心,要树立集团服务窗口的良好形象,对学校各单位的报修任务要积极解决,无法解决的要做到耐心细致的解答,为师生员工提供方便、快捷、贴近、个性化服务。
3、集团各级干部要倡导“想实际、到实地、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六实作风”,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了解实际工作情况。确保24小时通信畅通,如有紧急情况发生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按照相关应急预案现场指挥,迅速、及时做好处置工作。
4、树立大局意识,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的服务。在学校有重大任务目标如评估、迎检等活动中,集团要以学校大局为重,发扬爱校、奉献的精神,全力为活动提供优质服务,以确保学校重大任务目标的实现。
5、争取实现全年后勤集团综合满意率达到80%以上。
三、进一步做好成本核算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执行学校的“拨改付”政策,确保集团成本核算工作的全面实施。
2、按照学校制定的相关政策,集团将根据各部门工作量和人员的情况,将经费(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整体划块拨付给各部门,按照“超支自筹、节约有奖”的原则执行。
3、各部门要增强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核算,加强管理,控制支出。贯彻落实创建节约型校园的工作思路,发扬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作风,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注意减费、减耗、增效,从各方面节约成本,包括水、电、办公、采购等支出。集团业务经费支出要在2009年基础上下降10%。
4、配合校财务处,做好后勤财务体制的改革,以适应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要求。加强财务监管力度,注重集团的财务与资产管理,完善集团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法规,坚持收支两条线,不私设小金库。严格执行《后勤集团财务报账制度》。
5、严格执行后勤集团财经小组制度,继续执行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决策机制,实行依法依规行政,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做到每半年举行一次政务公开,集团重大事项实时公开。对“三重一大”问题集中集体智慧,科学民主决策,避免重大失误。
四、继续加强基础管理
1、加强干部职工的组织纪律性,继续严格执行打卡制度。做好日常考勤工作,严格请假审批制度,禁止迟到、早退、旷工现象的发生。
2、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突出“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树立爱岗敬业,刻苦奉献的精神,对技术骨干进行重点培训,加强后勤文化建设,劳逸结合,增强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基层干部职工队伍的建设,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集团党政紧密配合,从思想道德教育、业务学习培训、体制机制创新、关心干部职工成长发展等方面,积极为干部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设稳定的干部职工队伍。总结2009年的经验,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2010年,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引进优秀毕业生2—3名。
4、继续加强节水节电工作。按照节约、逐步、高起点的原则加强节水节电硬件的建设。根据目前高校节水节电的经验,2010年通过各种方式争取一定的专项经费,进行数字化的、高起点的远程水电监控系统建设的试点工作,逐步将我校节水节电工作向更高层次推进。同时加强水电的管理工作,努力减少水电费的支出,加大水电费的回收力度,2010年节水节电的目标是争取学校在增加教学设施和学生人数的基础上实现水电费零增长。
5、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配合学校岗位设置的要求,集团做好减员增效,“三定一聘”的准备和实施工作。按照工作需要、岗位设置、群众参与、竞聘上岗、组织决定的基本要求,优化人员结构,增加定岗工作的透明度,采取公开、公平、公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竞聘上岗,对拟上岗人员严格按照干部、职工的管理权限和有关任用程序,办理相应手续。
6、加强运行机制的创新。环卫中心、绿化中心、教室管理中心、宿舍管理中心尝试任务划块包干、签订任务承包合同、实行任务、经费承包制度,达到提高效益、节约成本、降低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的目的。
7、按照与学校签订的任务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全面做好分解落实、检查考核工作。
8、加大集团的宣传力度,向全校师生员工介绍集团的重点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建立交流沟通机制,加强与各方面交流与沟通,争取得到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细心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改进工作,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
五、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经济效益
1、饮食中心努力实现为学生“四化”服务,即生产窗口化,产品多样化,结构层次化,服务个性化。配合规划建设处做好第四食堂的建设以及职工队伍的建设。同时利用食堂的资源,开展多种经营。2010年力争营业额达到1900万元。
关键词:社会转型;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7;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26-03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冲突和碰撞相互激荡,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各领域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置身于多元社会的大学,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地影响在校大学生,为引发危机埋下伏笔,决定了大学也是各种危机易发的场所。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出现,不仅威胁到生命或财产安全,引起在校学生甚至社会的恐慌,也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或生活秩序不能够正常进行。几年来频繁发生的高校大学生行凶杀人、盗窃抢劫、自杀、精神伤害、校园暴力等事件,表明了加强这一问题研究的紧迫性,决定了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应对管理已成为重要问题。因此,面对高等教育发展中产生的种种不确定性和大学生渐多的危机事件,如何有效地实现危机应对模式与制度建设,降低危机应对与规避成本,完善大学生突发性危机应对机制,从根本上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高校管理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大学生危机事件概述及特征
(一)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概念
“危机管理”是一个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近年来因风险社会特征的不断凸显,而成为研究的热点。那么“危机”是什么呢?目前,这个问题普遍接受的答案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他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成严重威胁而又在压力紧迫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重大抉择的事件。”[1]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孙本初认为:“危机是指由内、外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即刻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危机是指严重威胁组织或个人的自身利益或正常秩序,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结果的不确定情景或事件。”[2]总的说来,危机可以概括为“一种严重威胁社会利益或社会正常秩序,可能给社会造成严重损害结果的不确定状态或事件”,危机事件则是对这种威胁或紧急情势的概括。大学生危机事件是在公共危机概念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它具有危机事件的内涵和特征,所不同的是,危机事件的主体性强,发生在大学生身上。一般是指发生在高校特定社会环境、大学生或与之关系紧密群体的特定主体身上的一种特殊危急形态,是可能爆发或即将发作的,对学校声誉、秩序、成员、财产或其他合法利益造成严重侵害的情势或事件。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特征
大学生危机事件是社会危机事件的一种,除了具有社会危机事件所共有特征,即,突发性、危害性、紧急性、隐蔽性等之外,还有其特殊性[3],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特殊。大学生危机事件的主体专指高校大学生,也包括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其他参与者。这类主体特征表现为年轻、正义感强,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现象敏感,容易受到社会冲击,再加上其群聚而动员成本低,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成为暴力事件来源,美国校园枪击案就是一例。
2.场域特定。这类危机事件主要发生在特定区域——大学校园。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是他们基本活动场域,近年来的情况表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最主要场所,比如见诸报端的食堂集体中毒、学生冲突群殴、宿舍火灾、罢课罢餐等事件。当然也不排除危机事件在校外发生可能性,如离校出走、校外伤害、多角恋伤害事件等。
3.性质敏感。高校是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有关其任何事件都具有公共性质,而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主要人才来源,其整体的学养、素质、态度代表中国未来的竞争力,是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要领域。此外,高校学子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家庭,学生的处遇
、安全、权利等牵系千家万户,任何一项事件都可能发酵成为全民事件。最后,大学生自身超强的信息传播能力,青年人的广泛交流,对网络、手机、电子媒介等现代传播技术的熟练掌握,这些条件往往导致任何一件争议性事件都会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而成为全民话题。
4.容易激化。一是大学生危机事件具有激化迅速和不可预测性。一些在常人看来是一般性的个人情绪管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演变为极端事件,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二是小事和个体性事件容易演化为群体性冲突。大学生因年龄阶段原因,大多数情绪化倾向明显,争强好胜,稍有处理不当就会酿成恶性事件。三是潜伏激化,即矛盾经长期潜伏、聚集,在偶然事件的激发之下容易突然激化爆发成恶性事件。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诱发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导致的危机
大学生知识丰富、政治触角敏感,对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社会问题比较关注,但同时也存在生活经验缺乏、容易被诱导和利用等不足。再加上我国社会转型中造成的利益多元、利益分化以及意识形态、精神信仰方面的客观存在的问题,及西方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形式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对高校进行政治、宗教、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渗透,导致近年来大学生政治免疫能力较差,其朴素的爱国热情、社会正义感往往会因某一件政治性事件而产生蝴蝶效应。从实际来看,学生的爱国情怀虽然使这类危机通常没有社会危害性,但却能导致对学校教学秩序的破坏,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周边环境因素导致的危机
随着大学逐渐走向开放性办学,社会与大学的互动和影响相互渗透,其中,大学周边环境成为大学生危机事件中一项不可忽略的因素。目前,因土地成本原因,许多大学都逐步郊区化。但郊区办学常因周边规划、社会管理以及与周边村民关系等问题给高校管理造成长期隐患,威胁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甚至扰乱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诱发了危机事件。此外,开发性大学办学模式使大学跟社会紧密结合,大学生与校园周边大量复杂成分的社会人员频繁接触,很容易养成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成为危机事件发生不可忽略的因素[4]。 (三)大学生个体脆弱因素导致的危机
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期导致的矛盾冲击、社会贫富分化、企业转轨使得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节和排解这些自卑、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消极情绪,往往导致偏激行为或危机事件。此外,那些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边远山区、民族地区的生活窘困学生,还存在着文化适应问题。从实际中的情形来看,大学生个体脆弱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危机、大学生人际危机、大学生感情危机、大学生学习危机、大学生生活危机、大学生前途危机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危机等[5]。
(四)高校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高校与学生除了培养主体与培养对象之间关系之外,还存在一种管理服务提供者与管理服务消费者之间的基础性关系。但我国许多高校因受传统职权主义思想影响,并未及时转变,存在重管理、轻服务,习惯使用管控压制,缺乏民主协商精神,对大学生权利要求往往不能及时予以回应,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没得到及时解决等等问题,导致学生不满情绪逐渐积累起来,形成对立情绪,为突发事件引发,危机事件爆发提供了条件。
(五)不可预见因素诱发的危机
这类危机是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和不可克服的灾害诱发的危机,一旦降临,危害极大,如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疾病传播、社会环境影响等带来的伤害等。这些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更严重的危机,甚至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6]。这类危机应以应以预防作为破题重点,如住宿地点的选择、安全逃生技能的学习和演练等,可以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做好相关化解危害发生可能性的准备,从而,避免危害的发生或降低危害造成的损失。
三、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应对之策
处置大学生危机事件就是管理者对大学生危机事件进行预防、应对及善后的活动,力求解决危机,它是一个需要综合多方力量、共同完成的处理过程。所以,只要我们预防得当,措施得力,对策到位,大学生危机事件是可以妥善处置的,并能化“危”为“机”。
(一)加强主流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化解政治因素引发的危机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进学
头脑、驻心灵,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信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价值,培育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务实求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用主流思想去征服潜流意识,用主流文化去压制负面习气,用正面教育去战胜负面影响,通过讲座、论坛、报告会、网络沟通等平台宣讲国际国内政策,讲解国家政治经济改革形势,并常抓不懈地重视学生爱国思想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甄别能力,防范敌对势力的策反,构建高校的思想、文化引导平台和坚实阵地。
(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化解社会因素引发的危机
首先,与高校相关的组织,特别是各级行政机关,如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机关、高校所在地政府和乡镇、村委会、居委会等要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意识,高度重视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果断采取措施清除影响高校教育和发展的周边“毒瘤”,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保证校园的纯洁干净、温馨宁静,长沙“堕落街”的整治就值得借鉴[7]。其次,高校要与所在地方政府紧密协作,加大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减少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负面干扰和影响,清除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的隐患,解决好高校与周边居民、村社在资源、利益等方面的争端、冲突和分歧。第三,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建立健全引导为主、适度干预的大学生生活辅导制度,避免大学生交友、社交不慎而导致的不良事件。
(三)以人为本,提高管理,加大投入,化解高校自身管理因素引发的危机
首先以人为本。要在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要突出人文情怀,尊重人性价值,保障人的权利,教学教育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管理中体现以“教师”为中心,及时回应学生、老师的合理要求。其次,食堂、浴室、学生宿舍、图书馆、办公室等“窗口服务”要体现人性原则。在后勤服务管理这块,可以借鉴广州大学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化解后勤管理失误带来的危机[7]。再次,对学校管理的权利冲突和利益分歧,应建构以协商、调解、申诉、诉讼的多元解决机制,改变过去习惯使用管控、高压、制裁等威权型管理模式,避免冲突的扩大和恶化。
(四)加强危机教育,树立危机意识,化解学生自身因素引发的危机
首先,应加强学生的抗压力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空前激烈,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心理是参与竞争的基础。这些能力包括正确面对失败、差距、先天条件的不对称、后天环境中的不公正因素等,要求学生学会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克服自身的脆弱。其次,在学校学生辅导机制上,应根据情况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对一些特殊的学生,比如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特困学生,应建立特殊的辅导机制,多关心,多疏导,多帮助,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第三,建立学校处置突发性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对学生进行突发性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教育,使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能积极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积极预防和处置应急危机事件。
(五)完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机制没有相应的立法,处理危机时只能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如《刑法》、《民法通则》、《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对此,各高校自行出台一些相关措施来规范,贵州各高校根据教育厅的要求都出台了处置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相关预案措施,如贵州大学制定了《关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与处理办法》,贵州民族大学也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预案及应急行动方案》等,但是,这些预案都不能涵盖大学校园所有的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所以,国家应当加强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立法[5],完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机制,使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rosenthal uriel, charles michael t., ed.coping with crisi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m].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1989:122.
〔2〕漆小萍.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
〔3〕谭平.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研究及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1,(15):173.
〔4
4〕朱理哲,刘韧.构建大学生危机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2-74.
〔5〕陶若铭,刘奇欣.基于个体危机视角的大学生危机管理体系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专业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酒店实习基地和实习生是实习过程的共同受益者。为了更好地实现共赢,可以从酒店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学生三方共同努力。酒店实习基地需加强对实习生队伍的认识和重视、建立良好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学校可以选择合适的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合适的实习时间,做好实习全程辅导工作;学生也应调整实习的心态,主动学习,积极把握实习机会。
关键词:
旅游管理;实习生;实习酒店;高校
一、高校旅游管理实习生概述
专业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了解和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酒店,旅游管理实习生已经逐渐成为酒店行业的一支特殊力量,既可以帮助酒店缓解旅游旺季人员招聘难题,也为酒店减少了招聘、工资、保险等费用和成本,同时也为酒店员工队伍增添了新鲜力量,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服务与管理水平。酒店和实习生是实习过程的重要参与方和受益方,然而在目前的实习现状中,存在一些酒店对实习生不够重视,实习生对实习管理不够满意,实习生不愿留在实习酒店继续工作等现象和问题。为了找到更好地实现酒店和实习生双方共赢的策略和方式,笔者以自己工作所在院校的旅游管理实习单位和实习生为对象开展了调研工作,采用了重点案例分析、小组座谈、个体访谈等方式,汇总出影响共赢效果的原因,总结成功经验,尝试从酒店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学生三个方面提出措施建议。
二、共赢效果现状分析
调研发现,酒店和实习生双方都对实习整体认可和满意,酒店认为实习生整体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希望实习生能继续留在酒店继续工作,也希望和学校长期合作。实习生普遍认为通过实习增长了专业技能、积累了社会经验。然而对比来看,酒店对实习学生的满意度要大于实习生对酒店的满意度。酒店认为实习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部分实习生的主动沟通不足,个别学生个性较强,团队合作能力不足。同时许多酒店认为大部分学生实习结束后不会留下,所以担心为实习生花费更多的成本和精力会不值得。实习生对酒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认为存在不公平待遇,工作比较辛苦,人际关系复杂等方面。大部分实习生在实习结束时选择离开酒店。
三、影响共赢效果原因分析
(一)部分酒店对实习生不够重视
在实习过程中,大部分酒店对实习队伍都非常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酒店或酒店的一些部门对实习生队伍不够重视的现象。例如一些酒店招聘实习学生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节约企业成本,因此酒店很少给予实习学生系统的培训;一些酒店认为实习生只是临时员工,不能长期为酒店产生效益,所以不值得为实习生提供更多的待遇和关注;有些酒店管理人员认为实习生不会长期在实习酒店工作,又没有社会经验、比较胆小怕事,所以在工作中容易偏袒正式员工而委屈实习生。这类观念的存在不仅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实习效果,同时对酒店的组织管理、未来的长期发展也是不利的,需要酒店管理人员去认识和改变。
学校对于实习工作是高度重视的,然而受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充分的指导工作。例如尽管在实习前学校会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然而很难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个体辅导。在实习过程中尽管学校会为每个酒店实习基地安排指导教师,然而指导教师往往要兼顾学校日常的工作,受时间、地点和精力的限制,很难进行充分地指导。在实习结束后,对酒店和实习生的实习反馈调研和汇总工作还有待加强。(三)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和主动性不足一些学生对实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在工作中主动性不够。例如在实习工作中,一些学生容易将实习待遇和正式员工相比较,认为一样的工作量却没有相同的待遇,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准备从事酒店行业,所以把实习当成一项任务被动完成,工作中存在敷衍的心理,对实习不够重视。还有一些学生从小受家庭宠溺,缺乏社会锻炼,难适应酒店实习工作。还有一些学生遇到问题不能主动与酒店和指导教师沟通等。这类问题实习生应加以认识和改善。
四、促进共赢效果措施及建议
(一)酒店实习基地方面
实习酒店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和措施在实习效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调研发现,笔者所在学校一家实习酒店(A酒店)2016年的学生满意度评价要远远高于2015年。通过重点分析A酒店的管理方式变化,以及收集、分析其他几家合作酒店的学生反馈和与酒店沟通了解,总结出实习酒店可以从加强重视、岗位分配、工作排班、薪酬激励、培训支持、精神鼓励以及生活关怀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实习生管理制度。1.加强对实习生队伍的认识和重视。在目前酒店行业用工难的背景下,实习生已经成为了许多实习酒店员工队伍的重要力量,比如在一些酒店的餐饮部门,出现了一线员工全部由实习生组成的现象。实习生用较低的成本为酒店创造效益,他们的价值需要酒店给以肯定和重视。对于有招聘需求的酒店,加强对实习生的重视有利于发现和选拔优秀学生补充正式员工队伍。同时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有利于优化酒店整体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尽管大部分实习生会在实习结束后选择离开酒店,但是他们会保留对酒店的印象和评价带到以后的工作中,或者分享给他们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良好的实习印象可以为酒店做免费的口碑宣传,这对于实习酒店和整个酒店行业的长期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实习酒店不仅要加强对实习生的重视和管理,还应针对实习生的特点给予更多的、特别的关注。2016年酒店从最高领导层至上而下加强了对实习生工作的重视,在实习初期召开了实习生座谈会,酒店最高领导和人事部门领导及各业务部门参与了会议,在会上听取了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学生提出来的薪资、排班、宿舍安全等问题,在会后及时得到落实解决。这些让实习生切实感受到酒店领导层对他们的关注和重视,也有更多的信心和责任感来做好接下来的实习工作。2.岗位分配更加合理公平。2015年笔者所在学校在A酒店的实习生有一部分分配在餐饮部门,一部分分配在客房部门,分到客房部的学生又被分到不同的楼层。不同岗位的分配其实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岗位间待遇出现了较大的差别。比如学生反映客房部的工作量相对比餐饮部门大、休息时间没有餐饮部门多;客房部各楼层由于接待业务的区别,有的楼层长年接待量较大,而有的楼层接待量较小,导致实习生工作量差别较大;另外各楼层领班的领导风格和性格特点不同也使有的学生比较好适应,有些学生觉得压力很大等。实习学生间待遇差别很大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比较,进而容易产生失落、反感等情绪,对于开展实习工作是不利的。2016年A酒店进行了酒店管理方式改革,客房部的工作主要通过向社会聘请劳务人员来负责,通过按劳计酬的方式充分调动劳务人员的积极性。笔者所在学校的13名实习生被统一分配在餐饮部门,适宜的工作量和相同的岗位待遇使学生们能更好地适应实习工作。3.建立适宜的工作排班制度。合理的排班制度对于实习生非常重要。实习生们往往在实习的时候还要兼顾校内学业等事务,合理的时间安排可以让他们更加从容地应对。A酒店在2016年实习初期延用之前的排班制度,每个实习生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约7个小时,每周需要轮包括早班、中班、晚班等不同的班次,这样的排班制度使实习生的休息时间比较分散和零碎。在2016年的实习生座谈会上,实习生提出希望休息时间能集中一些。A酒店领导非常重视学生提出的建议,迅速地制定出解决方案,将实习生排班调整成上一天休一天的模式。这个方案深得实习生们的认可,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在集中起来的休息时间里更加从容地安排安排学习、休息等其他事务,同时也能更加放心地工作。4.适当提高薪酬待遇。实习生薪资待遇较低是实习生们普遍反应的一个问题,适当提高薪资待遇能有效地调动实习生工作积极性。A酒店在2016年地实习生待遇方面进行了改善,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实行了绩效工资奖励制度,每月根据工作表现对实习生额外提供200~300元的奖励。对于还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实习生来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5.提供良好的培训支持。B酒店反馈酒店为实习生提供了充分的培训指导,一位前台接待实习生反馈通过酒店培训可以让她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地掌握前台接待、退房流程、酒店系统的使用等。其他部门的学生也反馈系统的培训对于他们做好实习工作的信心和能力非常重要。培训支持需包括入职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工作过程指导等多方面。学徒制、师傅带是很好的也是酒店常用的一种培训方式,在这种方式中,一位有经验、耐心友好的指导“师傅”非常重要。许多实习生通过实习与指导“师傅”建立起深厚的师徒情感,这种情感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好实习工作,而一些实习生会因为“师傅”不够友好而产生很大的压力。6.进行精神鼓励。实习生初踏入工作岗位,往往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够自信,希望得到领导的鼓励,及时的鼓励可以产生工作信心和动力。例如笔者所在学校2名实习生起初被分到C酒店客房楼层做客房清扫的工作,后来酒店刚好空缺客房部文员的岗位,让这2名实习生换到这个岗位实习一段时间。一名实习生比较适应,另一名实习生因为不习惯倒班表示想回原来的楼层。楼层主管知道这个情况后并没有批评她,而是找到这位实习生谈心,对她想放弃的想法表示理解和认可,并鼓励她在任何岗位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这种及时沟通和鼓励的方式让实习生非常感激和释怀。C酒店还组织实习生参与酒店优秀员工评比,并将获奖的实习生照片在酒店橱窗向全酒店员工展示,给实习生们很大的鼓舞。D酒店在酒店领导与实习生的关系处理上也值得借鉴。D酒店餐饮部实习生反馈,餐厅部的领班、主管和经理以及酒店的总经理都非常亲切随和,工作上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和部门领导沟通,并得到及时的指导,这种轻松的沟通方式让她们能很好地适应实习工作。7.加强生活关怀。企业实习基地可以在员工宿舍等物质方面、员工关怀与鼓励等精神方面为实习生提供更多支持。笔者所在学校安排在C酒店的实习生都是女生,C酒店的实习生反馈,C酒店在员工宿舍方面特别关照实习生,把酒店院内的员工宿舍留给实习生住宿,正式员工都安排在离酒店较远的地方住宿。C酒店的宿舍管理也非常规范,实行严格的出入刷卡制度,一般不允许外人入内,安全措施周到全面。同时宿舍管理阿姨非常热情,如有问题会及时为实习生们解决,比如有实习生觉得比较冷,阿姨就马上向酒店反映,很快为她加了被子。这些细节让实习生们非常感激,她们觉得在酒店员工宿舍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实习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社会的经验不足,对外界充满担心,一个安全、充满关怀的住所可以有效提升实习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C酒店还为包括实习生在内的所有员工提供了瑜伽课程。
(二)学校方面
1.选择合适的企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签订工作是学校实习工作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展专业实习,学校应做好企业实习基地的调研、选择工作。尽量选择安全性高、管理规范、重视实习生队伍的企业。同时,在此前提下应尽量选取离学校较近的企业,方便学生兼顾校内学业,同时也便于指导教师前往酒店指导。笔者所在学校的实习基地均与学校在同一个城市,当指导教师前往企业看望、指导学生时,其他来自外地院校的学实习表示非常羡慕。同时学校还应形成对酒店实习基地的评价、反馈机制,加强与良好酒店实习基地的合作,淘汰不适宜的酒店。2.安排合适的实习时间。调研表明,实习学生对学校的实习时间安排是总体满意的。笔者所在学校旅游管理高职学生的企业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经过前两年在校理论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实习工作基础,便于学生快速适应实习工作。笔者所在学校旅游管理企业实习期是半年,学生反映这个时间长度是比较好的,如果实习期太短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实践技能、锻炼社交能力,企业一般也不太好安排;如果实习期太长,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同时,经过大三上学期半年统一安排的企业实习,大三下半年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目标进行自主实习,为良好的就业打下基础。
(三)做好实习全程辅导工作
学生在走上实习岗位前往往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对实习有很多的担心,在实习过程中也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需要学校和指导教师做好实习的全程辅导工作。1.帮助学生打好实习基础。在实习前的教学、学生管理工作中,帮助学生做好实习准备、打好基础。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介绍酒店相关信息,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法分析酒店实际工作情景和问题,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流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在假期去做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积累专业技能和经验。2.做好实习前的引导工作。实习前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咨询、答疑等工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学生会抱怨实习工资比正式员工低,会觉得自己做同样的工作却没有同样的待遇。面对这类学生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实习生的特点和实习的目的。对于实习生,酒店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做培训的工作,同时录用没有经验的学生酒店也要承担着一定的经营风险,而学校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才最后选取和签订合适的实习基地,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专业实习的目的并不是要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获得多少物质报酬,而是要利用这个机会去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了解酒店管理的运营模式和岗位工作流程,掌握酒店管理服务的基本技能,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学生在实习前主要是在校学习,实践机会比较少,人际关系比较简单。而酒店实习工作对知识和能力以及心态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习工作时会面临体力、脑力的双重压力,同时新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也是一个崭新的考验。在实习前要让学生认识到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和问题,提前做好心理准备。3.做好实习过程中的辅导工作。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和指导教师要做好辅导工作,为学生实习提供坚实的后盾。学生刚进入实习酒店踏上实习岗位时,对岗位技能的不熟练、对酒店环境的不熟悉都可能会让学生内心充满担心和着急,需要辅导老师给予鼓励和安慰,告诉实习生实习工作有一个适应期,不要着急,用心学习都可以做好。在实习中期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调研中发现比较常见的问题有宿舍管理问题、对工作的不适应、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等,指导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去看望实习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平时利用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与实习生保持联系,在实习生有需要时,给以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每一次问题的出现当成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在实习后期实习生往往容易出现懈怠情绪,指导教师要做好督促、鼓励的工作,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同时,指导教师还要帮助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做好与学校及酒店实习基地之间的沟通、传达工作,为实习生解决后顾之忧。4.做好实习反馈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做好实习反馈的工作。了解企业实习基地对学生的评价,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升打下基础。同时也应将学生对酒店实习基的意见和建议予以总结,向酒店沟通和反馈,为今后更好地合作、实现更好地实习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习生方面
实现企业实习基地和实习生的共赢离不开实习生的努力。实习生要明确实习目的,调整好实习的心态,积极把握实习机会。例如有些学生虽然不准备将来从事酒店行业,但是要意识到酒店工作过程中所注重的主动服务、细节服务,所要求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对于今后做好任何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要把实习看成一个适应社会、锻炼能力、提升自我的好机会。学生们要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在实习前打好基础,做好实习准备。在工作中主动学习,在遇到问题时不着急、不慌乱,及时与酒店和学校指导教师沟通。在实习后总结经验教训、分析不足,为将来踏入正式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园 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网络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50-02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构架是基于校园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的有效运用。按照研究思路,本文首先针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分析,然后就数字化建设涉及的内容及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剖析,最终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对策,以此充分发挥独立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工具,建设促使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先进教育管理平台。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需求
(一)网络稳定性需求
校园信息化建设中,需要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保证整个计算机网络架构流程稳定,使其有效满足现阶段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求。比如,在校园计算机网络运行中,某些节点出现网络运行故障时,能使网络迅速切换到相关备用链路,发挥其收敛功能。
(二)校园信息化网络运行时的高性能需求
校园信息化网络的用户是校内学生及教师,采用计算机网络构建校园信息化体系时,应保证校园网高效运行,使各类媒介信息能够进行无障碍传输。
(三)信息化校园网络用户接入与控制需求
高校校园数字化教学都安排于学校机房进行,学生只能用个人独立账号在校园内网络服务器中使用,课外INTERNET访问需计费,故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校园信息化系统时,在满足教务管理基本需求基础上,要为师生提供畅通无阻的校园信息网络服务。
(四)校园信息化体系安全管理需求
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校园信息化体系建设时,应严格禁止学生搭载自建网络服务,避免一号多用。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校园信息化系统应有非法站点访问、过滤和非法言论定位、跟踪及非法言论处理,甚至非法日志审核等功能,通过一卡通业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园网服务。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原则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庞大的信息资源群进行集成化处理。在校园信息体系构建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优化流程架构、提高系统硬件性能和选取安全运行协议、合理规划虚拟网络等。具体而言,应遵循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稳定性与可靠性原则和可扩展性与易升级性原则及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可管理与可维护性原则、实用性与可行性原则等,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校园信息化体系构建中合理应用。[1]
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思路
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校园信息化系统时,应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的SOA系统,立足于ESB等基础技术平台,将相关应用服务流程集中到SOA结构中,通过统一的系统建设方案,将不同网络服务协议合成在整个网络服务器中,采用WEB结构形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注册及信息、信息注销、信息管理及传输等服务。校园信息化综合系统涉及的协议流程及系统信息较多,应基于ESB基础性平台和WEB网络架构,实现信息数据交换,保证校园信息化系统中全部的应用逻辑及应用流程和应用数据等,都可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颗粒度要求进行信息封装处理。
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应用架构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在校园信息化相关功能实现中的应用
首先,计算机网络在校园信息化教学功能实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将多媒体技术与高端技术设备相结合,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拓展和开阔学生的眼界。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实现远程自主教学,使全校师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及享受优质的现代化教育服务。另外,在学生综合管理服务过程中,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集校内综合管理服务为一体,将学生的学习资料及校内档案资料和人事部门档案、学校的各种财务报表、学生学习成绩,甚至院校的科研成果和基本的设备、设施等基础信息资料综合在一起,以此实现自动化办公的基本需要。具体应用模式框架主要包括三大模块[2]:
(1)办公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邮件管理、研究生管理、资产管理、科研管理、网络视频会议管理以及校友管理和OA系统管理为一体。(2)校园网站系统。主要包括WEB系统、BBS公告板、FTP服务以及RADIUS系统。(3)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精品课制作平台、在线考试系统、电子备课系统、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试题库系统、课件点播系统及VOD系统。以上三大模块统一集成于计算机网络下的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中。
(二)计算机网络在校园信息化网络架构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研究的校园信息化网络体系,除了上述基本的教学服务管理集成系统外,还基于Intranet形成了覆盖全校教研室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甚至会议室及师生宿舍、科研室等不同场所的网络系统,对外网络与对内网络有所不同,其主要是与上级部门主管及相关兄弟院校之间进行科学连接,以此为校内、校外展开实时信息互动及沟通交流提供基础,具体服务流程架构主要以Internet为主,将校园信息化网络中的信息中心以及多功能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及备课室、办公室、电子图书馆与校外移动办公系统、家庭网络和分校、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的网络系统相连接,以此构成校园信息化网络总体应用架构。[3]
(三)计算机网络在校园信息化网络体系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研究的校园信息化网络总体结构,主要包括功能分层与各层所需要遵循的基本网络运行协议。在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校园信息化体系设计时,应先确定核心架构层需要采用的网络传输协议集合,然后对校园网络总体结构进行合理规划。计算机网络连接标准应采用基本的综合布线系统,而计算机网络综合技术应用标准应采用客户/服务器(C/S)与浏览器/Web(B/S)服务器模式,保证相关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够向周边中心汇聚。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总体规划时,应综合考虑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与交
互性。具体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联技术,采用子网规划方式达到统一规划的目的。(2)校园网在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应采用总线型及星型结构的网络拓扑形式,将核心设备接入校园主干网络。(3)工作组网属于校园最底层的计算机网络,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合理划分,结合地理位置对组网方式进行灵活调整;为了能够满足校园校校通基本服务需求,应与其他外部网络合理连接;通过校园专用服务器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连接,保证整个校园信息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数字化时代,校园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的有效运用。本文通过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对其基本建设原则和相关建设思路进行阐述,最终提出了实践改进对策,从而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方案。
参考文献:
[1]赵国栋,王婷婷,阎妍,李志刚.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2010年高校信息化调研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06):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