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历史课程;新课标
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指导思想,应设立三维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整体和全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世界、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会学”为目标,注重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改变为由他们自己探索知识的过程?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的理念也得到更新,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被引入历史教学之中。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教学工具,结合投影仪和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就可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可以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新课程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上资源浩如烟海,内容极为丰富。笔者进行教学时利用网上资源,剪辑图片、下载课件进行知识的整合。如导入本课时,笔者将古希腊神话、体育、艺术、哲学、建筑等文化领域的图片宙斯化身公牛将欧罗巴载往克里特特岛、掷铁饼者、雅典学园、苏格拉底、雅典卫城等设置成网页“辉煌的古希腊文化”并配以声音解说。让学生在浏览古希腊文化的同时,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进而设问:“是什么因素造就了古希腊如此辉煌的文明?”引出孕育古希腊文明和决定古希腊文明成长历程的因素是其民主政治。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开始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和学习,通过感知历史达到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的升华,这是以往传统教学不可能做到的。
二、巧妙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协作精神
在授课前,笔者将本课知识内容设置成3个相关的知识链接:“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与影响”。根据班级学生的组成,把学生分成3个学习小组,每一组认领一个知识链接,准备课件的制作和演示。课堂上各小组展示课件。
如“古希腊民让政治形成的条件”小组在课件中运用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图,配以声音讲解:“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海岸线崎岖,开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正如柏拉图所说:“文明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正是这样的海洋环境成为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半岛上山峦起伏,河流众多,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独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形成众多小国,无法形成地理上的政治中心,不适合统一国家的形成,有利于独立自治的城邦的形成。独立自主、小国寡民的城邦,需要民主以凝聚人心,正心这种城邦体制成为孕育古希腊民主的摇篮,而雅典民主政治则是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看着动画演示的古希腊地理、地形、地貌,听着如诗如歌的旁白,学生知识了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是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小组在课件中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制成表格,通过不同改革者设置的主要组织及职能的变化,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表现:公民的参政权一步步扩大,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在今天依稀能看到,如集体管理、多数人决策、选举公职人员、轮流执政、投票表决等。让学生在动态的知识再现与演讲中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成果,体会古希腊开创的民主体制是对全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与影响”小组在课件制作中运用一幅幅漫画,将内容设计为一个个问题,如:公民里克为什么愿意参加公民大会?里克参加公民大会时可以携带妻子一起参加吗?运用陶片放逐法,里克能真正体现自己的意愿吗?你从里克的民主生活会发现什么问题?等等。进而分析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人的民主,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立场。其民主政治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但由于是少数人的民主,必然导致政治的腐败和社会动乱。最终雅典民主政治逐步衰落,伴随周边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希腊灭亡。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弄清了希腊民主政治的本质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在制作课件中,搭建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合作、生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互动,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或结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的交叉功能,培养创新能力
历史课程要求“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信息技术的网络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针对信息量大的历史课,利用自己制作的网站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难题,通过在网上建立管理信息资源库,设计相关链接和BBS论坛、网上阅读、讨论、展示和答疑等方法,通过人机对话加强师生、生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互动,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或结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古希腊民主政治”教学中,笔者将本课的教学思路设计成“古希腊民主政治”学习网页,把学生制作的课件进行组合加工,将整节课分成学习新知、延伸新知、答疑解惑三大块。“学习新知”里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知识梳理、史料精选(文字类和视频类)、课堂测试等。“延伸新知”里补充一些与古希腊民主政治相关的“经济现状以及思想文化”内容,让学生将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综合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答疑解惑”中将学生容易误解的知识以及难以理解的知识设计成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将整理过的内容挂到网站,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对知识不断更新,进行新授课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 希腊罗马文化 英语语言文学 启发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64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Greek Rome Myth to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UI M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Shanxi 037000)
Abstract The Greek culture of Rome has a long history, is a treasure of world civilization. The Renaissance of the Greek culture of Rome excavated, and made more in-depth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 The Greek myth of Rom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origin of the Greek mythology of Rom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ece and Rome myth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Key words Greek Rome cultur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nlightenment
在古希腊时期,经济较为发达,推动着古希腊文化的不断发展,为现在辉煌繁盛的古希腊文化创建了最佳发展时期,成为了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希腊文化是通过拉丁语才得以发展和传播,英语语言文学也是在希腊文化与拉丁语言的共同孕育之下产生的。希腊罗马神话的产生和融入,为英语语言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滋育和促进了英语语言文学的产生和繁荣发展。
1 希腊罗马神话的由来与特征
1.1 希腊罗马神话的由来
希腊罗马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最早期是以口头文学在各个地区流传,后来经由荷马等古希腊诗人整理成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的传说两部分组合而成。神的故事主要内容是开天辟地以及神的产生和神的日常生活等,包含了人类起源的问题,大部分为虚构而成。英雄的传说内容阐述了与黑暗恶势力或者与怪兽作斗争的英雄勇士们,往往是用真实的事物当做背景,并将这些英雄人物与神话故事相结合,做到把英雄人物神话。神话是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一种体现方式,显示出了几千年前人们对生活的幻想,也是人在自然中积极思考人生和探索人生的一种体现。
希腊罗马文化的合二为一,主要是由于罗马人在接受了希腊文化之后,并将之发扬光大。罗马文化始于原始社会,在有文字的年代才得以记录和形成,继而流传千年。公元前197年,罗马人民征服了马其顿,希腊最终属于了罗马帝国。希腊人民富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而罗马帝国的人民具有比较浓重的宗教意识,缺乏想象力,没有自己心中明确的较为人格化的神。于是希腊文学在传入了意大利后,罗马人民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希腊人民供奉的神。尽管生活习性和民俗不同促使他们对神的称呼和喜爱程度不尽相同,比如希腊人更偏向于喜爱一些幻想和具有神奇音律的神,而罗马人更偏向于喜爱一些对自己实际生活更有意义的神,等等。这些差异并没有影响到希腊人民和罗马人民的相互交流和文化之间的交融,实例说明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是融洽和统一的。
1.2 希腊罗马神话的特征
希腊罗马神话作为初始性的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马克思说过:“希腊罗马神话不止是艺术的宝库,更是土壤。希腊罗马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罗马神话,是一种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1)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表现方面,希腊罗马文化聚集了许多浪漫主义的元素,更甚至具有一些人类拥有的爱恨情仇的七情六欲。这些神个性鲜明,充满着善良美好同时也充满着仇恨和斗争。真实地展现人类生活的特点。在这其中所运用的一系列夸张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的形象都塑造成了一个丰富独特的个体。其次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相较于其他宗教中的神不同,和世俗的生活十分接近,并不像其他的神一样享受任性,甚至争权好斗,贪图美色。
(2)富有较为哲理的故事情节。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罗马神话既十分唯美又富于哲理。包括开天地、神的产生和人类的起源甚至是伦理故事。一些故事充满着正义和善良,另一些可能又充满着仇恨和暴力,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3)较为统一的审美特征。在审美特征方面,美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追求艺术和热爱生活的美学观念在神话文学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表达。希腊罗马神话不仅向人们充分的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暴力邪恶的一面,也向人们充分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和和谐。正因如此,希腊罗马神话具有着别具一格的中和的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璀璨的遗产。
2 英语语言文学与希腊罗马文化的关联
从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史来进行分析,在四五千年以前,不列颠岛是连接地中海和水路的中间站。公元前七世纪往后,前后共三批外来入侵者在公元前一世纪到达,其中第三批入侵者为凯尔特人,占据了如今的伦敦和周围的埃塞克斯等的大部分地区。大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与高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高卢人在对入侵者实行抵抗的时候对凯尔特人提供了庇护场所并在战争中支持他们。由此恺撒的军队征服了高卢后便移动至海岛。至此之后,在公元前五十五年时登陆了大不列颠岛并最终在公元前四十三年完成了对大不列颠岛的征服。在后来的三百多年的时间中对其进行了统治。在统治的期间,英语还没有形成但民族已经形成。在这几百年的时间中,罗马文化对大不列颠岛的文化和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英语语种的源头。
之后直至中世纪末,欧洲各民族的地域逐渐被划定,地域文化逐渐形成。前前后后出现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形成了多种语言文化,英语语言在其中也逐渐形成,民族自我意识相当高涨。因此,文艺复兴运动中用英语创作出的许多作品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子,希腊罗马文化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启发和影响
3.1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文学的影响
希腊罗马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通过罗马文学的传输从而进入了欧洲。在文艺复兴期间对欧洲文艺的传输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神话的产生丰富了文学与艺术,卓越的文学与艺术又通过反作用赋予了古代神话人物以生命。由此,西方的文化是在神话与文学艺术的相互促进和相互碰撞出的火花中才得以发展和传播。
从文艺复兴运动的时期开始,希腊罗马文化就在欧洲引发了人民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阅读兴趣。许多诗人文学家创作出的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特洛伊若斯与克瑞西达》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以及弥尔顿的《珂玛斯》等,都是运用了希腊神话为题材,并将其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魅力。尤其是弥尔顿的《珂玛斯》,运用到了三十多个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作为题材。在十九世纪,许多浪漫主义诗人更是对多姿多彩的希腊罗马神话赞不绝口,并将希腊罗马神话运用得十分精致,人人称赞。英国的大诗人济慈用诗人之手写下十四行诗句描述了他初次阅读《荷马史诗》时的激动心情和感受。许多浪漫主义诗人深受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通过神话素材的使用来创作自己的诗篇。雪莱的《阿波罗颂》和《潘之歌》,济慈的《致普绪珂》等这些经典的篇章也是能够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至今仍广受喜爱和流传。这些诗人通过运用神话素材来创作诗篇并不是为了神话故事本身,而是通过借物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希腊罗马神话通过描述古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超人的力量和意志,激励了浪漫主义诗人们的思考和遐想,并令诗人赋予了神话以新的生命。
文化发展直至二十世纪,工业文明的不良后果已经日趋明显,人们对社会的愤慨和矛盾越来越深,彼此的信任感逐渐消失。正因如此,文学奖更加喜爱运用神话素材和背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和感慨,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抨击和批判。最为广泛流传的作品是艾洛特的《荒原》。这些作品通过运用神话素材,将当时欧洲的现状描写得十分贴切。
3.2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启发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启发主要表现为对英语单词和日常的英语口语表达之中。英语语言较为灵活丰富和形象,常常会借用许多比喻等手法来使得英语表达更为生动和形象。经过长期的对希腊罗马神话的使用过程,神话故事中的典故和人名等都已经成为了英语日常表达的一部分。例如“欧洲”这个单词就来自于欧罗巴公主的名字,“巴黎”这个单词就来自特洛伊王子波利斯的名字。神话故事被运用到生活之中已经成为英语语言文学表达过程中的一个特有习惯。经过统计,英语中大约有一千多种单词均来自于希腊罗马神话,绝大多数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转义或者多义。这些源自于希腊罗马神话的词汇大致可以分为普通词汇和专业术语两种类型。普通词汇很多都来源于神或者具体事物的名称,还有另一些词汇直接来自于古代的神明或者宇宙中行星中的名称。这些词汇在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之后,会衍生出很多新的词汇等。专业术语则是在艺术生产等专业领域的特定用词,大多数为单义词。
对语言的另一方面的影响则是形成了习语。习语一般是俗称,对各个单词都不能分割。很多习语来自于希腊罗马神话,而另一部分习语则是根据希腊罗马神话的背景组合而形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生长在巴尔千半岛上的希腊人就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因此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欧洲人往往把古希腊罗马看作为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神话的亘古长存,这样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潜移默化之中丰富了英语语言文学,而英语语言文学又反过来使得希腊罗马神话世代流传。这说明了如今流传的英语文化是被西方文化滋润和充实着,也正是由于希腊罗马文化的孕育,才使得英语语言文化的价值更加灿烂。希腊罗马文化作为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学习英语和研究英语语言文学的必修课。想要真正的了解和掌握英语,必须要掌握古希腊罗马神话方面的知识。希望在希腊罗马神话的熏陶下,英语学习者能够对希腊罗马文化更加深入了解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邢秋迪.论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18):12-13.
关键词: 西方文学 英雄形象 演变历程
引言
英雄主义是在西方文学作品创作中积淀而成的,可以说西方文化史就是英雄形象的演变史。从古希腊史诗中所向披靡的古典英雄形象,到实现远大抱负的骑士英雄形象,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王子英雄形象,再到现代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学著作过程中,塑造英雄形象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惯例。此类现象的出现与其特定的西方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强调自我价值。英雄类文学可以看做人类自信感与成就感的体现,是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肯定和社会认定。
一、古希腊文学时期――古典英雄形象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的东北方向,是希腊文明的起源地,而古希腊神话是原始部落氏族的社会化产物,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之前。经过人们口语相传,后多次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古希腊文学充分反映了希腊人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想象与探索,包含了他们对宇宙的理解,甚至是惧怕。在相关文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命运的绝对服从,顺应天命。然而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后,随着英雄时代的到来,文学作品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1]。
这个时期最经典的作品是:《荷马史诗》――希腊最早的史诗巨作,囊括了《伊利亚特》和《奥赛罗》两个部分。以《伊利亚特》为例,主要描写了特洛伊战役时期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有骁勇善战,但傲慢冲动的阿喀琉斯;有成熟稳重,英勇担当解救部族和守卫家乡责任的英雄赫克托尔[2]。虽以悲壮结尾,但成功地赞扬了古典英雄的坚强威猛、机智勇敢,讴歌了他们在战斗中展现的斗士精神及伟大的英雄精神。
二、骑士文学时期――英雄主义的骑士形象
骑士文学是描述关于骑士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歌、小说及传奇等。骑士文学产生于西欧,盛于法国。大部分骑士出生于小地主、富农及贵族阶层,他们彬彬有礼,具有牺牲奉献精神,随统治阶级打仗,获得功绩,享有声望并赐予土地。在生活上很富裕,闲暇时从事文艺创作,因此诞生了许多骑士文学作品,而最盛行的是《阿马迪斯・德・高拉》。
阿马迪斯是佩里翁・德・高拉国王的私生子,出生后就被抛入大海,成为骑士来到英国宫廷,因谗言被逐出宫廷,最后他揭穿了佞臣阿尔卡劳斯背叛国王的阴谋,国王退位后,他继承了王位。叙述了他在悲惨命运下的坚强勇猛、机智善战,通过努力实现抱负。作者成功地从骑士这一角度塑造了英雄形象,而阿马迪斯也被公认为欧洲中世纪封建骑士的理想英雄形象,表明了人们当时对骑士英雄精神的道德呼唤,成为这个时期特有的英雄形象。
三、文艺复兴时期――王子英雄形象
文艺复兴指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后传播到西欧国家,在15世纪达到繁荣的文化思想运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孕育,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极大地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倡导追求现世幸福与个性解放,崇尚自由,动摇神学的统治地位,同时为文学创作提供精神支撑,这也成为这个时代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产生的根源。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主要讲述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美好的前途被现实打败。宫廷后,王位被窃取、父王被害、母后改嫁、宫廷恶势力相逼于他,使他不得已装疯卖傻,运用机智与计谋复仇,但他却成了这个动荡不安时期的缩影。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把哈姆雷特塑造成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他机智果敢,在两难的境遇下,勇猛地做斗争,并敢于向恶势力挑战,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复仇目标。虽说《哈姆雷特》是一部伟人的悲剧,但成功地塑造了这个时代背景下的英雄形象。
四、现代个人英雄主义式英雄形象
个人英雄主义根据字典的解释,指为了实现全民族复兴及社会繁荣的伟大事业,机智勇敢地克服所有困难或障碍,推动社会良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无畏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且体现在个人行为中,并赋予此行为伟大神圣意义,这时展现的便是个人英雄主义[3]。个人英雄主义着重强调自身价值体现及个人尊严,追求自由。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塑造的英雄形象不同于以往,其代表作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讲述了孤独平凡的老人出海打鱼,捕到一条大鱼,虽然被其他鱼吃得只剩骨架,但他没有放弃,仍把它拖到岸。老人说:“人只能被打败,而不能被征服。”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战胜自己就是英雄。很明显,不同于中国的顺其自然,西方倡导战胜自然,这体现了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西方文化把人看做独立个体,强调人的本质力量。这个时期西方文学作品包括电影《超人》展现的都是个人英雄主义式英雄形象。
结语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英雄始终站在历史的中间,掌握和改变历史的发展进程。由上所述,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学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古典英雄形象、王子英雄形象、英雄主义的骑士形象和个人英雄主义式英雄形象。通过这些转变,可以看出英雄形象与西方文学作品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每一个英雄形象的塑造都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背景,是人们道德呼唤及彰显自身价值的需要。同时英雄形象在西方文学著作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唐廷碧.试论外国文学中英雄形象的嬗变[J].当代文坛,2012(1)105-106.
【关键词】西方 中世纪 文化 功过
一、“中世纪”概念的由来
中世纪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 计算 ,直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为止。
“中世纪”一词最早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公元15—16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们认为在罗马帝国衰亡直至自己所处的时代之间存在一个中间世纪,即“中世纪”。17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凯列尔在其所著的《通史》中,首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从18世纪末开始,“中世纪”的概念便被西方学术界长期沿用下来。
二、西方中世纪的文化成就
1.缔造了一种系统的特色鲜明的、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也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大众的、日常的精神生活方式
在中世纪,文化普及文本《圣经》被大量转抄复制传播,其通俗的教义家喻户晓。教会僧侣制度遍及每一个社会角落,每个教区设置了专职布道的神职人员,为社区为大众提供了简洁的“文化认同”或“价值认同”观念,为人们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供了简单易行的规范或标准,成为平等、民主、法制的观念来源之一。简便的宗教仪式和宗教节日以及星罗棋布的教堂,使信仰成为世俗日常活动和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经验和思想交流成为常规;促进了公共理性的 发展 ,而传统的血缘同族同乡等宗法关系被日益淡化。以共同信仰为纽带的宗教团体活动成为西方慈善事业的开端和基础,这是西方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应急机制的雏形。
2.开创了大众 教育
西方大规模的普及性、基础性和义务性教育是从基督教会创办的学校开始的。在文化和教育的普及方面,基督教的贡献远远超过古希腊古罗马的成就。中世纪的教育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学的建立。全欧洲几乎所有古老的大学都是在中世纪建立的。英国历史学家科林•琼斯说:“大学是‘12世纪文艺复兴’最杰出产物,包括了 艺术 、建筑、宗教的复兴和本土文学以及求知教育”。
3.革新了审美和艺术的观念及其创作方法,创造了新的工艺和艺术风格、建筑工艺、绘画和雕塑、 音乐 、文学等
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中世纪不仅出现了一系列英雄文学和骑士文学的光辉篇章,而且创造出了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哥特式建筑,它使中世纪人们的精神文化理念,在视觉形象艺术领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表达。基督教文化的繁荣把中世纪的精神推到了顶峰,使其成为西方文化史上一个卓越而独特的阶段。
三、对西方中世纪文化的评价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如果从对于西方文化传统的保持和发扬来看,中世纪是人类 历史 上最落后、最封建的基督教时代。因为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造成文化、科技、生产力 发展 停滞,西方文化在方方面面成为“神学的婢女”。此时,基督教禁锢着 科学 、 政治 、 经济 和文化的发展,西方近 现代 文化就是在与封建的基督教文化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中世纪,科学与宗教呈现出了激烈的冲突,几乎科学的每一个进步都受到了基督教的阻挠。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都经过了与基督教的殊死搏斗,大批的科学家受到了天主教宗教裁判所的制裁和惩罚。如伽利略被长期监禁,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所以中世纪在西方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西方文明史上发展最缓慢的时期。
由于基督教教会在中世纪占据统治地位,以神学为衡量文化的最高标准,所以把基督教之前的古希腊文化看成是异教文化,贬低古希腊文明与基督教立为国教之前的整个西方文明的成就。这样就中断了西方文化传统,用来自东方的一神教宗教取代了古希腊文明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民主传统。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 哲学 、政治和 法律 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文明的历史进程被中断,文化停滞,以宗教专制取代了民主制度,以宗教文化取代了人文主义思想与科学,这些方面都说明西方中世纪的文化是野蛮的、倒退的。
然而,在西方的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文化的发展同样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人们总是在强调资本主义文化是在批判封建的基督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忽视了人类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连续的而不是间断的,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生成有赖于对基督教文化的批判,但是同时基督教文化也为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文化背景。
西方文明中犹太教、基督教等具有圣经传统的宗教,都明确自诩为启示性宗教,认定自身起源于上帝的启示。例如,据有关经典记载,犹太教是摩西奉上帝之命,依照上帝与其在西奈旷野的立约建立起来的。在伊斯兰文明中,穆斯林则认定伊斯兰教是按照的天启创立的。在世界许多民族的早期和神话传说中,“神创艺术论”已屡见不鲜,尤以古希腊神话最为典型和突出。按照古希腊神话的认识,缪斯女神主管科学、文艺,阿波罗则是诗歌音乐之神。需要指出的是,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两希”(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源头之一,而古希腊神话可视为古希腊宗教的“神学”与经典。
人们对宗教、艺术的源起的不同认识立足于不同的世界观和宗教思想。对宗教持怀疑和批判态度的理性主义者一般都对上述“天启论”、“神创论”采取否定立场。唯物史观对宗教、艺术的源起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说明。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之初并无宗教与艺术的踪迹,宗教与艺术归根到底都源于社会生产实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等,都是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影响,也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存在、巩固。同时,这些上层建筑也可被视为人类为满足自身各种层次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不同形式的文化。
从发生学上讲,宗教与艺术在起源中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史前时代,宗教与艺术浑然一体。原始人类认为神灵主宰一切,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往往以宗教性的活动或仪式作为开端或结束,形形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等初级形式的宗教活动,是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艺术反映了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发现,人类最早的宗教遗迹出现于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墓葬。尼安德特人创造的“莫斯特文化”包括带有图案性的划痕、装饰性的器物,甚至出现了洞穴壁画。有的学者认为,这些艺术的早期萌芽源于宗教原始形式———巫术的需要。欧洲原始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是距今二至四万年前的洞穴壁画,尤其以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和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穴的壁画最为著名。这些壁画内容大多为动物形象,它们或者画在悬崖峭壁的凹处,或者画在岩石的缝隙中,均是在人的足迹难以达到的地方作画,显然不是为了审美目的。据专家推测,这些壁画表现的应是巫术活动行为。概言之,原始艺术还不是为着纯粹审美的目的,而是为着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进行活动。这种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常常体现在图腾崇拜或巫术活动中。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巫术活动或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等人倡导的“巫术说”强调: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人类最初的艺术只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这一学说是19世纪末以来西方兴起的颇具影响力的艺术起源论断。“巫术说”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艺术起源的问题,但它的确揭示了艺术起源与原始巫术的紧密联系。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联系密切,并不意味着艺术为宗教所产生。这是因为艺术产生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原始宗教不等于全部社会生活,并不是所有的原始艺术都与巫术有关。但是,人们至少可以断言,在艺术起源中产生作用的各种非根本因素中,宗教的作用居于突出的地位。原始人对巫术和宗教的信仰和祟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之一。正因为在原始的巫术和宗教活动中采用了许多艺术的手段———绘画、图腾、面具等,这无疑推动了艺术表现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后来艺术独立的基础。
进入阶级社会后,艺术摆脱了与宗教的混融状态,各种艺术门类都得到了独立的发展,但宗教与艺术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宗教影响艺术,艺术也影响宗教。宗教的表达需要艺术,宗教为艺术输送了特定的题材与内容,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支持,提供了艺术交流与融合的渠道(在宗教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为显著)。另一方面,艺术作为宗教意识的一种表现手段,增强了宗教的影响力。艺术世俗性质的发展,又推动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趋势。在中外艺术史上,都曾有过以宗教艺术为主导、宗教与艺术熔于一炉、同生共长的历史阶段。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催生了丰富而灿烂的宗教艺术,构成了人类艺术园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作者:彭益军 单位:山东大学学院)
中世纪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为止。
“中世纪”一词最早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公元15—16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们认为在罗马帝国衰亡直至自己所处的时代之间存在一个中间世纪,即“中世纪”。17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凯列尔在其所著的《通史》中,首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从18世纪末开始,“中世纪”的概念便被西方学术界长期沿用下来。
二、西方中世纪的文化成就
1.缔造了一种系统的特色鲜明的、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也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大众的、日常的精神生活方式
在中世纪,文化普及文本《圣经》被大量转抄复制传播,其通俗的教义家喻户晓。教会僧侣制度遍及每一个社会角落,每个教区设置了专职布道的神职人员,为社区为大众提供了简洁的“文化认同”或“价值认同”观念,为人们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供了简单易行的规范或标准,成为平等、民主、法制的观念来源之一。简便的宗教仪式和宗教节日以及星罗棋布的教堂,使信仰成为世俗日常活动和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经验和思想交流成为常规;促进了公共理性的发展,而传统的血缘同族同乡等宗法关系被日益淡化。以共同信仰为纽带的宗教团体活动成为西方慈善事业的开端和基础,这是西方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应急机制的雏形。
2.开创了大众教育
西方大规模的普及性、基础性和义务性教育是从基督教会创办的学校开始的。在文化和教育的普及方面,基督教的贡献远远超过古希腊古罗马的成就。中世纪的教育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学的建立。全欧洲几乎所有古老的大学都是在中世纪建立的。英国历史学家科林•琼斯说:“大学是‘12世纪文艺复兴’最杰出产物,包括了艺术、建筑、宗教的复兴和本土文学以及求知教育”。
3.革新了审美和艺术的观念及其创作方法,创造了新的工艺和艺术风格、建筑工艺、绘画和雕塑、音乐、文学等
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中世纪不仅出现了一系列英雄文学和骑士文学的光辉篇章,而且创造出了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哥特式建筑,它使中世纪人们的精神文化理念,在视觉形象艺术领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表达。基督教文化的繁荣把中世纪的精神推到了顶峰,使其成为西方文化史上一个卓越而独特的阶段。
三、对西方中世纪文化的评价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如果从对于西方文化传统的保持和发扬来看,中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落后、最封建的基督教时代。因为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造成文化、科技、生产力发展停滞,西方文化在方方面面成为“神学的婢女”。此时,基督教禁锢着科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西方近现代文化就是在与封建的基督教文化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中世纪,科学与宗教呈现出了激烈的冲突,几乎科学的每一个进步都受到了基督教的阻挠。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都经过了与基督教的殊死搏斗,大批的科学家受到了天主教宗教裁判所的制裁和惩罚。如伽利略被长期监禁,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所以中世纪在西方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西方文明史上发展最缓慢的时期。
由于基督教教会在中世纪占据统治地位,以神学为衡量文化的最高标准,所以把基督教之前的古希腊文化看成是异教文化,贬低古希腊文明与基督教立为国教之前的整个西方文明的成就。这样就中断了西方文化传统,用来自东方的一神教宗教取代了古希腊文明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民主传统。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文明的历史进程被中断,文化停滞,以宗教专制取代了民主制度,以宗教文化取代了人文主义思想与科学,这些方面都说明西方中世纪的文化是野蛮的、倒退的。
然而,在西方的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文化的发展同样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人们总是在强调资本主义文化是在批判封建的基督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忽视了人类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连续的而不是间断的,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生成有赖于对基督教文化的批判,但是同时基督教文化也为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文化背景。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马克思与恩格斯曾多次高度赞扬中世纪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的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我们不能否认,中世纪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基督教在中世纪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理性化的过程与宗教改革,最终使基督教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世界性宗教,它对于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有一定的作用。中世纪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从最初的政教合一统治,逐步演绎出政教分离、封建民族国家的建立,最终较早地结束了专制制度与封建社会,进入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大约从14世纪起,西欧国家农业与工商业普遍进步,经济发展迅速,取代原地中海地区成为新的文化中心。由于西欧国家靠近大西洋,所以被称之为大西洋文化。
也正是在中世纪后期,西方国家才成为了与东方的中国、印度一样拥有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与国民经济财富积累的地区。当然,由于具有这种地位与经济实力,才可能出现骑士与破落贵族进行的。也正是在新经济发展的需求下,15世纪后期西班牙葡萄牙首先开始海上探险,导致地理大发现。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条件,在思想文化领域才能出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代表工商业阶层与城市市民意志的各种思潮才可能得以兴起。
总之,西方中世纪文化是西方文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与古希腊罗马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源头。西方的中世纪固有其黑暗的一面,但是在黑暗中却埋下了人类文化未来发芽的种子。当必要的条件出现时,这颗文化的种子就能冲破黑暗,成长生根发芽。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西方中世纪文化,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来全面考察这段特殊时代的特殊文化。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都把中世纪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认为这是一个思想文化衰落的时代,中世纪几乎成了蒙昧、落后、倒退的代名词。事实上,中世纪文化是西方文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只有深刻剖析中世纪文化的特点与历史进程,才能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西方中世纪文化的历史功过。
【关键词】西方中世纪文化功过
参考文献:
[1]科林•琼斯.剑桥插图法国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穆尔.基督教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德国;奥林匹克;古代艺术;考古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5-0020-04
Abstract:The birth of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i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efforts under broad background. Too manyScholars who were prior to Coubertin contributed themselves to this career. Winckelmann,GutsMuths and Curtius,the threeScholar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were the excatlySplendid representatives who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birth of modern Olypmpic Games. Especaolly,it's Winkelmann,the archeologist only mentioned once in domestic history books,who gived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the value of art,spirit and wisdom,and aroused the passion and hope to excavate the ancient ruins of the Olympia. Furthermore,this articleStill aim to correct theStatement in domestic history books that Winkelmann had never been to theSite of Olympia.
Key words: Germany;Olympic Games;ancient art;archeology
现代奥林匹克的诞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在19世纪末躁动的时代下,法国人最终实现了复兴奥运的丰功伟业。而之前关于奥运会,与法国竞争色彩最浓烈的就是德国。尽管由于纳粹和战争,德国几次被罚出奥运会赛场上。但事实上,就整体而言,德国是为现代奥运会发展贡献过智慧的国家。德国的奥运情结,从民族意识的觉醒到确立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始终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使它成为为现代奥林匹克的诞生跑完前三棒的国家。从德国考古学家温克尔曼的领路到德国体操之父古兹姆茨提出恢复奥运会的建议,再到史学家库齐乌斯开掘古代奥林匹克遗址。德国“战车”用100多年的时间,前赴后继,终于唤醒沉睡了1000多年古代奥运会。本文就德国学者和德国对现代奥运会的贡献予以论述。
1 温克尔曼:为古代奥林匹克研究打开窗口的德国人
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斯一世废除了奥运会,燃烧千年之久的奥运圣火被熄灭;公元426年狄奥多西二世烧毁了奥林匹亚建筑物的残余部分;公元511、522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使奥林匹亚遭到了彻底毁灭,顺延了1000余年的奥林匹亚和古代奥运会成了一片废墟。是德国考古学家约翰•约阿辛•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唤醒了沉睡在地下的古代奥林匹克,向世人打开了窗口。
温克尔曼1717年12月9日出生在普鲁士小镇史丹达的一个穷苦鞋匠家庭。歌德充满景仰地为他一生未谋面的老师作传,“童年的苦难,生活的负担,磨难和忍辱,在这些忧伤的年代里,他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1],向往一个人性得到完满发展的理想国度。向往那自由孕育繁荣艺术的古希腊”。1748年,他毫不留恋地离开了腓特烈大帝统治下的普鲁士,来到萨克森州的德累斯顿附近的布鲁诺伯爵(Count Heinrich von Bünau)家担任图书管理员。这不仅改观了温克尔曼一直以来困苦的生活境遇,也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协助伯爵编写一部日尔曼帝国的历期间,他接触到了大量柏拉图、荷马、亚里士多德等希腊书籍。温克尔曼对年轻男子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以及对于男性形体的热衷,激发了他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雕塑的崇拜的萌生。在远离战火纷飞的普鲁士之后,他在古希腊文学中找到了慰籍。1755年出版的《希腊雕像绘画沉思录》阐述了温克尔曼美学最核心的观点就是模仿古希腊艺术:“使我们变得伟大、甚至不可企及的唯一途径乃是模仿古人”[2]。这也成为了之后古典唯心主义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同年,他前往意大利,参加古城庞培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在此期间,温克尔曼写下了世界闻名的《古代艺术史》“Geschichte der Kunst des Alterhums”一书[3]。《古代艺术史》从当时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把艺术创造的成就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地理气候的自然条件和政治管理体制结合起来,揭示一个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古代艺术史》引领人们,追寻那人性得到完满发展的古代希腊理想的“乌托邦”,歌德、席勒、谢林、黑格尔都受到温克尔曼推崇古希腊“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理性之美古典主义的影响,在古希腊的文化和艺术中重新找到永恒的自然,创造了十八世纪德国文化的繁荣[4]。
古代希腊艺术是由体育、竞技以及奥林匹克的发展而发展,奥运会是古希腊历史的标志。《古代艺术史》一书所展现的古奥运会价值,更是鼓舞着人们前赴后继开掘古代奥林匹克。体育是古希腊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体育锻炼给予人们优美的形态,古代奥运会是希腊人的节日,也是展示人性美的场所,这种人体美成为雕塑艺术。竞赛场是艺术家的学校,体育运动的完美,把自然、优雅的姿态展现给了艺术。希腊人很早便开始运用艺术来描绘人的形象以示纪念。温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赋予古奥运会艺术、精神和智慧的价值,激起人们寻找和挖掘古代奥林匹克遗址热情和希望,“温克尔曼是不仅是欧洲考古学的奠基人,更是开发奥林匹克遗址资料的提供者[5]。
温克尔曼作为德国史上“古希腊崇拜”的创始人,他非常向往那希腊人在自由的体育竞赛中锻炼出来的完美的人体和思想方式。“我想象自己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看到青年英雄们的雕像,栽着胜利者的两套或四套青铜马车,以及许许多多艺术奇迹”。他一直希望亲自去勘察奥林匹克遗址,但由于缺少资金,温克尔曼一生没有实现这一愿望[6]。1768年6月8日他在考古途中的下榻旅馆里,被谋财害命的歹徒杀害。
温克尔曼“激活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童话”世界,而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考古学之父”之称。用歌德的话来讲,是温克尔曼帮助德国打开了古代的窗口,发现了古希腊这个国家。他对考古的最大贡献不仅是系统化的寻宝和挖掘遗址,而且依据文献和考古材料重点研究,描述各个时期艺术变迁的同时提出艺术的起源、发展、变化和衰落,反映一个民族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他不是以资料机械的堆砌来述说历史,而是以丰富的史料来呈现人类发展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规律。
如果没有他赋予那些古代文物炙热的激情和信念,没有他古物遗址价值的发现和阐述,没有他归纳整理的史料,就没有古代奥运会挖掘和开发[7]。身处18世纪末艺术品位,价值观念变换时期的最初舞台上,温克尔曼的历史主义的美学思想是西方和德国美学思想由启蒙现代性转向审美现代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和环节;是承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纽带;是理解现代欧洲发现的古代希腊的钥匙……唤醒了人们对于古典艺术品位和鉴赏,奠定了复兴现代奥运的思想基础。
1930年5月在国际奥委会28次会议上,德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德国奥委会主席莱瓦尔德(Theodor Lewald)就是举温克尔曼等对现代奥运会贡献的例子,而使德国获得1936年奥运会的举办权[8]。
2 古兹姆茨:提出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德国人
当欧洲人在寻找和考察奥林匹亚的同时,也开始萌生了恢复古奥林匹克运动的想法。1804年,德国体育教育家约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古兹姆茨(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GutsMuths)第一个提出了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建议。
古兹姆茨1759年出生在普鲁士奎德林堡的一个牧师家庭,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幼年时代,他通过读书接触了古希腊、罗马体操。14岁时,因生活所迫他当过家庭教师,18岁上大学主攻神学并选修了教育学。1785年,他在图林根州Thüringen的一所中学当了教师,他教过生物、地理、法语。1786年他在没有参加过任何“体操”[2]实习课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外行开始上“体操”课。由于他完全是站在另外的角度上来看待“体操”,所以提出了一系列身体运动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形式”这一新的理念。关于“体操”的内容,古兹姆茨曾经说过,他在从事体操教学过程中,收集了古希腊、古罗马、古代德意志的运动项目,以及民间的现行游戏项目,并将其用之于体操实践中。因此,古兹姆茨的“体操”同古代和当时流行的运动形式有很密切的联系,而且,古代体育项目在他的体操体系中是按近论加以推行的[9]。
古兹姆茨认为“体操”不仅仅是健身、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运动所起到教育的作用。他比较推崇古希腊罗马时代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和运动所达到的目标。他认为“体操”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形式上充满快乐的活动,但快乐不是“体操”目的,寓教于乐,通过快乐的手段实现教育的目的,为此他从教育的角度设计一套循序渐进的适合青少年的身体和锻炼的方法,使“体操”得以发展。此外,古兹姆茨还根据古希腊人和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的身心并完原则,坚持精神和身体协调的主张。不过,他的这一观点更具有时代和民族特征,即是以理想中的勇武、忠诚、健壮、沉着的古代日耳曼人为身体精或神的标准。
虽然古兹姆茨一生没有学过体育,但都没有使他脱离体育的道路,在体育教学这个岗位上度过了54年的时光,并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写了一系列著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青少年体操》[3]和《游戏能修心养身》Spiele zur ?bungen und Erholung des K?rpers und des Geistes)。1793年他出版《青少年体操》,这本书对“体操”进行较完整的归纳和整理,主要阐述教育学的作用。书中前五章古兹姆茨解释了育儿的理论以及将体操作为育儿手段的运用。其它章节中,是有关体操的教学方法,分为严格意义上的体操、练习和实践活动。他提倡所有的身体活动都应该在室外进行,任何年满7岁的孩子每日至少要花10个小时进行身体活动。他的观点融合了启蒙运动的德国哲学传统,力图打破中世纪的教学方式,以自然取代神权。
《青少年体操》作为第一本教科书很快被翻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希腊语、荷兰语等并迅速在欧洲流传和被欧美国家普遍采用。书名下面标注了“用于学校娱乐健身教育的实用手册”,成为当时这一领域的参考标准。为此,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他所在的学校意识成为了欧洲体育教师造访的中心,他的体育理论和实践为德国、瑞典、丹麦等国家的不同体操体系奠定了基础。他也以“近代学校体育之父”的地位载入了世界体育史册。
在《青少年体操》第一版中,古兹姆茨多次提到古代奥运会,出于对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作用的认可,他认为我们的“体操”应该像古代奥林匹克运动那样的教育模式[10]。1804年在《青年少体操》第二版中,他首次提出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想法。然而,由于当时的德国刚刚从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状态中苏醒,本身状态的薄弱和社会生活的不景气,加上整个国家顺应欧洲趋势刚刚开始经历的文化运动,给人们思想上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启蒙。应该说,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对于恢复奥林匹克运动而言是不成熟的。因此,古兹姆茨当年提出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建议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响应。
尽管如此,但他种下现代奥运会的种子,唤起了人们进一步研究古希腊体育的热情。古兹姆茨被后人所铭记的不仅是投身体操事业的教育学者,通过他的著作可以发现他的本质深处蕴含着和弗里德里希.杨(Friedrich Ludwig Jahn)一样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正是由于古兹姆茨对德国“体操”的贡献,使德国“体操”经历几代人不断努力、细化和完善,推动了世界体操运动的发展,现代奥运会的兴起重要条件就是体育的国际化和国际体育组织的成立,国际体育组织的产生使运动竞赛摆脱了原来的地方传统,具有了国际性。而国际体操联合会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3 库齐乌斯:发掘古代奥林匹克遗址的德国人
1875年至1881年期间,由柏林大学教授史学家恩斯特•库齐乌斯(Ernst Curtius)带领的德国考察团在奥林匹亚进行发掘工作,他所获得的大量有关古奥运会的珍贵文物帮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了希腊文化,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库齐乌斯1814年9月出生在德国北部小城吕贝克,文理中学(Gymnasium)毕业后,他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古代史和哲学,1834年他转到哥廷根大学拜古典史教授米勒(Karl Otfried Muller)为师,米勒对于古代希腊的文学、艺术和历史的热衷及他的著作,不仅为德国研究希腊历史留下宝贵的学术资料,也深深影响了库齐乌斯整个人生[11]。
从1837年起,库齐乌斯跟随米勒调查研究古希腊的遗迹,走访了波罗斯岛(Poros)和伯罗奔尼撒半岛(Peloponnese)的许多名胜、最后来到了德尔菲(Delphi),在那里开始了挖掘工作。师从米勒的经历,让库齐乌斯开始涉足了希腊考古学的领域,也使他成为了19世纪少数几个淡泊宝藏,而注重科学探究并且能以学术视角严谨对待考古的学者。
1840年米勒去世后,库齐乌斯回到德国并在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844年他晋升柏林大学教授,同时当了腓特列三世的家庭教师,一直到1850年。腓特列三世后来成为德意志皇帝,这段经历也许是威廉一世(腓特列三世的父亲)支持他发掘古代奥林匹克遗址的原因4。
1852年1月10日他在柏林的Sing-Akademie做了关于古代奥林匹克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详细描述了古代奥运会的地点、比赛场地、参赛者和比赛项目以及古代体育的目的和奥运会竞赛的意义和价值,并且着重阐述古代奥运会和古希腊体育的教育意义――体育是培养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完美的人。身体的协调、匀称、强壮、健美被看作人体美的标志,因而成为古希腊绘画雕塑常采用的题材,运动会上的冠军被作为英雄载入史册。体育和艺术是古希腊人生活的一部分,古希腊优美的人体雕刻正是追求这种和谐崇高美的表现[12]。库齐乌斯的演讲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让人震惊的是:古希腊在体育运动和他在文学艺术上一样伟大,而历史上关于古代奥运会的记载并不是艺术的虚构和夸张[13]。
1857年到1861年间,库齐乌斯完成并出版了《希腊历史》,这是用德语撰写的第一本关于希腊历史的研究著作,一经出版就以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关注。1862年,被任命为哥廷根大学教授的库齐乌斯,再次出访希腊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考察之旅。1867年,他成为德国博物馆和古玩珍宝馆的馆长,并且在希腊雅典开设了德国考古学院的分校。之后,他成功游说政府同意对雅典进行挖掘工作。
1874年,德国与希腊达成全面发掘古代奥运会遗址的条约。次年,德国政府成立了当时规模最大的科学考察队,由库齐乌斯任总指挥,协助他工作的都是当时最出色的考古学家,其中包括德里弗里席•阿德勒(Friedrich Adler) 和德普菲尔德(Wilhelm Dorpfeld)。库齐乌斯的考古工作非常系统化,1881年考察组发现整个古代奥运会遗址,除了大量的钱币和碑文之外,还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普拉克西特列斯的雕塑作品《赫耳墨斯和小酒神》(Hermes bearing the infant Dionysus, by Praxiteles)。帕萨尼亚斯(Pausanias,参加过公元前17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一位希腊旅行家。它用文字记载过古希腊奥运会的情况)提到过的大部分建筑物的存在都得到了证实,其中包括赫拉神庙,宙斯神庙,帕特农神庙,奥林匹亚圆形神庙和举办运动会的奥林匹克运动场等,但是大多数大型的雕像都被古时罗马人给掠夺了。根据当时德国和希腊政府签订的条约,考察队发现的古物都留在了希腊。
奥林匹亚的历史是希腊的缩影;它的兴盛和衰落,被波斯、马其顿和罗马人的占领,都映照在了它永恒的瓦砾之中。挖掘工作在库齐乌斯后,又有几位学者接手了,但仍在德国考古学院(Deutsche Arch?ologische Institut)的指导下进行[14]。库齐乌斯这种从严格的学术视角投身考古的先例,成为了之后的考古学逐渐演变成更为专业科学的重要推动力。
1887年,在柏林展出的从奥林匹亚发掘出的大量文物,对于更好的理解古希腊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进一步激起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憧憬。1896年现代奥运会在顾拜旦的努力和精心筹备下,终于在4月6日按期举行。库齐乌斯让古代奥运会重见天日,而自己却长眠于地下,65天后他在柏林去世。如今,奥林匹亚的古物和其他物品现在都可以在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Olympia)中找到。
4 结束语
饮水思源,奥林匹克复兴如同火炬接力,是几代人不断努力和传承的结果。德国学者在现代奥运会诞生接力中,出色完成了前几棒。以竞技体育的外在形式,体现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奥林匹克独具的人文气息和教育理念,促使德国在追寻奥林匹克理想过程中,从一个迟迟登上欧洲舞台的弱者逐渐实现了国家的整体繁荣。
古希腊通过道德、艺术与精神发展,赋予体育无限的价值,来实现人类身体与灵魂谐调统一。正是因为看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永恒的价值,复兴奥运的先驱们才会不遗余力的为他们的信念而执着努力。
参考文献:
[1] 温克尔曼. 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3.
[2] wikipedia.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en.省略/wiki/Johann_Joachim_Winckelmann
[3] Max Kunze.WinckelmannSicht der griechischen Denkmaeler,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Neue Foschungen,Stendal: Winckelmann-Gesellschaft, 1990: 8.
[4] 温克尔曼. 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7.
[5] 2008年4月3日采访德国史学家Michael Krueger教授,他答到:“温克尔曼一生没有去过奥林匹克遗址,但没有他的文献没有人会想到和有兴趣去寻找古代奥林匹克遗址。温克尔曼是德国和欧洲考古学的奠基人,也是开发奥林匹克遗址资料的提供者”.
[6] 同上.
[7] 同上.
[8] 赵文亮. 论莱瓦尔德与他对奥运理想的追求[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5.
[9] 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34.
[10] Michael Krüger.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Sports. Teil 2 Leibesuebungen im 19. Jahrhundert. Turnen fürs Vaterland. hofmann出版社, 2005:33.
[11] 维基百科. 库齐乌斯简介de.省略/wiki/Ernst_Curtius.
[12] Michael Krüger.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Sports. Teil 3 Leibesuebungen im 20. Jahrhundert.Sport für alle. hofmann出版社, 2005:71.
关键词: 理性主义 古希腊 科学 儒学
引言
通常人们认为中国在长达数千年历史上科技均领先于西方,只是近代才开始衰落。《九章算术》、圆周率、四大发明等都是中国科技领先的象征。明代开始的八股取士制度及清朝思想禁锢才造成中国持续几百年的衰落,近代与西方巨大的科技差距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然而原因真的是这样的吗?现实是历史的积分。中国科技的落后不是几百年或几个朝代造成的,而是关乎几千年中国发展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源早在国家政体形成之初就已产生并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变化而更加明显。本文试图从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说明文化对科技的强大影响力,并为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本文开始之前需要首先界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是寻求现象本质的活动,是一种理性的逻辑思维,一般表现为理论形态。科学是非保密性质的,不能转让和出卖,无强烈的沽誉主义色彩和商业性质,如《欧几里得几何原理》。技术则来自某种认识或经验的升华,用于改造世界。技术可以保密、出卖或转让,具有强烈的商业性质和实用价值,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从上面比较可以看出,科学是一种处理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技术是对实际处理问题经验的积累和提炼。而人的思维方式强烈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技术则与人们从事的具体活动内容相关。
一、文化萌芽时期对科学产生的基础性作用。
人类在原始社会由于认识能力有限,对自己经验资历尚不了解的那一部分自然现象及战争、生死、疾病、气候等,试图控制、驾驭或理解这些现象,便产生了原始的巫术及万物有灵的观念。人们试图根据自己的形象理解周围未知的世界,并赋予人的思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生产实践和对抗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事迹经口口相传,同时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便构成了最初的神话。神话的创作是人类意识觉醒的开始,是人类开始思考自然与人及人与人关系的标志[1]。各民族的神话深受其地理环境、生产实践方式及民族间交流的影响,反映了各民族初期的原始思维,对后续文明国家的产生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希腊第一部记录神话传说的是《荷马史诗》,诞生于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八世纪。主要记载迈锡尼文明(BC.1500-BC.1200)时期的传说和神话,又有对荷马时代社会情况的反映。在荷马史诗中,众神最大的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众神拥有人的种种情感和思维,包括人性的种种弱点。他们骄傲、残忍、贪婪、虚荣、固执,但同时也歌颂智慧、勇气和为荣誉而战的精神[2]。如众神之王宙斯以贪花好色著称,背着妻子专门勾引凡间女子。因此在希腊人看来,既然神和凡人一样不完美,那么在尘世间,谁都不应该高高在上。这近似非宗教、无神论的原始民族,当他们跨入文明时代,要他们放弃个人自由绝对服从君主专制,是不可思议的,不符合他们的文化传统。同时理性也是古希腊神话众神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历史学家伊迪斯·汉密尔顿在《希腊方式》对古希腊神话进行了研究,对古希腊神话中的理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对阿波罗神赋予了秩序神的理性内涵[3]。
中国第一部记录神话传说的是《山海经》。神话中记录的众神多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如伏羲女娲为人面蛇身,炎帝神农为人身牛头,黄帝长着四张脸对着四个方向。各神特征为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具有崇高的品德和伟大的献身精神。世人只能追颂与膜拜[4]。这种把上古英雄人物圣德化,使得神话人物身上的弱点和野性消失得干干净净,只剩下道貌岸然和冠冕堂皇。这种原始思维容易造成崇拜的盲目性和绝对性,从而丧失对独立个性的追求与思考,使得个人只能依附于圣王的领导,为文明时期君主专制奠定了文化基础[4]。
从古希腊与中国神话传说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本主义”和“集体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崇尚英雄主义精神和自由的意志。集体主义重视团体的利益、目标和需求,强调服从与遵守,重视社会规范及责任而非个人喜好,崇尚为集体的牺牲精神。由于人本主义对人的地位的肯定及对自由的追求,催生了后来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和法制精神。而自由、民主和法制是科学产生的必要条件[5],这些在中国文化早期都不具备。
随着原始氏族社会的解体,古希腊形成了20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邦。各城邦经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与氏族贵族的斗争与妥协,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起了以雅典“公民大会”、斯巴达“长老会”为代表的民主制度[6]。中国在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期间,氏族血缘组织并未走向解体,而是以蜕变的方式改组成宗法性质的家族组织并先后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夏、商、周。夏商周时期中国同希腊一样存在众多邦国,但二者无论在社会基本单元组成、经济、生产生活还是文化思维方式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二、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古希腊在公元前6世纪~前146年进入文化发展全盛期。各种思想迸发。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斯(624-546 BC)、毕达哥拉斯(582-496 BC)、赫拉克利特(540-480 BC)、德谟克利特(460-370 BC)、苏格拉底(469-399 BC)、柏拉图(427-347 BC)、亚里士多德(384-322 BC)等。希腊哲学家关心的首要问题是“认识你自己”。这是德尔菲阿波罗神庙最有名的一句箴言,也是希腊精神生活的缩写[7]。什么是“认识”?“认识”为什么一定要指向“自己”?这是希腊哲学家反复询问的问题。我们通常是通过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认清自己的角色,你是你爸爸的儿子,丈夫的妻子等,都是通过外部的眼光来确认自己。一旦你的角色变化,你自己也就跟着变换。希腊哲学家需要在认识你自己的名下找到稳定不变的东西,只有稳定不变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你自己。这种寻找现象背后的永恒的、确定性不变的本质的行为是对自由的终极追求,是古希腊社会价值观的体现[7]。理性是寻找事物本质的方法或手段。简单来说,理性就是保真推理的能力。唯有保真推理,才会有确定性知识。亚里士多德已经发现,典型的保真推理就是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凡人皆有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也有死
保真推理本质上是原始真理的自我展开,是自己推出自己的一部分结论。这种唯有认识指向“自己”,认识才具有确定性、必然性。
正是基于上述的研究方法,古希腊产生了众多哲学流派和思想巨著。在世界本源上泰勒斯提出了“万物皆源于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说及亚里士多德的元素说等。在对这些哲学命题研究的过程中,古希腊在数学、几何、天文学、静力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通过5条公理演绎推出467个命题[8]。这成为后世公理化方法的一个典范,对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托勒密利用一系列“均轮”和“本轮”构建了天体运行模型,来证明自己的“地心说”。虽然随历史发展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在当时托勒密构建的天体模型通过科学观测和严密逻辑方法论证,较为完满地解释了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是古希腊天文学巨大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阶段,为后世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与古希腊不同,中国各思想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政治。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维护周礼,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主张施行“仁政”;荀子主张性恶而礼、法并重;老子主张“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等;墨子主张“尚贤”、“兼爱”、“非攻”,主张专制主义统治体制;法家是权力的崇拜者,君主的专制权威高于一切,除了农、战,几乎排斥其他所有知识[9]。中国诸子百家均把主要研究对象放在了君主政治方面,维护宗法等级秩序。虽然孔子、老子、荀子、墨子也提出了一些逻辑、辩证法思维,但大都只是阐述一个命题,或只流于观察或知道了现象,而不去追寻理解现象背后本质的东西。如《列子汤问》记载“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孔夫子不能决。中国人止步于夸赞孔夫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却没有人追问孔夫子,将此问题搞清楚。
古希腊哲学家与先秦诸子百家在认识对象和方法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都和什么因素相关?这与古希腊和中国各自文化继承、社会背景和生产条件有着深刻的联系。古希腊智者多为富有的奴隶主,具有独立的政治地位。城邦民主制度环境及充实的生活均是古希腊哲学产生的条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闲暇和差异”。他解释说:“人出于本性的求知视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而城邦制和民主制以及法治建设为理性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成长空间[10]。”这是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前提。相比其他文明——中国、古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均为大河流域的君主专制政体,每个人都在为生计而奔波,个人对君主为依附关系,无独立的经济、政治地位。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古希腊式的闲暇哲学,以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如管仲曾提出与泰勒斯相同的“万物源于水”的观点[9],但也仅限于此,管仲没有论证,没有辩论,也没有推理。古代中国人即使有超前的见解、闪光的思想,也会随即淹没在浩浩荡荡的政治大潮中,而不会成长为一门学科并吸引大批的追随者,遑论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价值观的学说。
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发展对后世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想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各自文化的内核,即使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没有在历史发展中丢失。如基督教对科学活动的压迫、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和唐朝国子监算学的设立,都没有改变各自文化发展的轨迹。
三、中世纪东西方文化对科学发展的抑制与促进作用。
随着罗马帝国和秦帝国的崛起,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代结束,东西方进入了大一统时代。各自建立的帝国在文化的继承上对以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由于受自身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文化上,只是在建筑和法学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而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方面多是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如“宗教上古罗马与古希腊诸神有很多相似之处,以至于要发现真正的古罗马神袛真要费工夫”。我们日常熟知的罗马诸神只不过是希腊诸神在罗马的另一种称呼而已。
与古希腊人相比,罗马人没有太多的闲暇。由于广袤的国土及罗马文化很强的包容性,古罗马存在很多哲学流派而不仅仅是理性主义。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作为国教的确立(公元380年),信仰和蒙昧取代了对事物的钻研,探索自然的热情被窒息。在这一时期哲学、科学都成为“神学的婢女,发展极其缓慢”[10]。11世纪之后,使西欧人重新发现了希腊文化,给沉寂的经院哲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经过激烈的斗争,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著作被教会接受,理性主义逐渐回归。在支持与反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斗争中,造就了后来被推崇为基督教“圣徒”、“天使博士”的阿奎那·托马斯。托马斯认为理性与信仰是一致的。为了超越理性而获得信仰,或者通过理性获得对上帝的认识,殊途同归。托马斯神学在欧洲盛行之后,基督教鼓励科学家用逻辑方法去论证上帝的存在及伟大,这对理性与科学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哥白尼、伽利略、玻意尔、牛顿等都是为了“用科学去论证上帝的存在及伟大”而献身科学事业的。中世纪科学是近代科学的“潜在”阶段,为中世纪后期科学研究的复苏,自然科学革命提供了基础。
中国自秦统一中国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国人思想得到统一,氏族单位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繁荣的经济及稳定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范围和实践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一时期直至西方科技革命前,中国技术发展大大领先于西方。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农业、历法、医学、冶金方面。如公元1世纪,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公元3世纪左右发明了瓷器,而1000多年后欧洲人才掌握瓷器制造工艺;公元8世纪中国发明了火药;11世纪中期发明了活字印刷;15世纪中期《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集大成者。这期间中国数学的发展是最值得关注的。有汉代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唐代的《大衍历》、宋代的《数术九章》、元代的《四元玉鉴》等。这些专著在勾股定理、线性方程组、割圆术、圆周率计算、增乘开方法等方面均有开创性的研究,远远领先于同时期欧洲水平。但中国数学体系与西方数学体系有所不同,中国数学家关心的是问题求解,将问题分门别类,从而找出相应的解体模式,其思维是构造性与机械性。而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西方数学则是用演绎法加以整理,从几个简单的定义、公理出发通过严格的推理得出其他结论,其思维偏重于存在唯一及概念之间相互关系[11]。中国数学家一般仅限于提出的一些天才的原理,在生产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应用,而不在理论上进行证明。西方数学家受限于逻辑思维的严格推导,在一些原理的发现上可能并不像东方数学家那么思维活跃。即使如此,数学在中国价值体系内仍被视为“丧志,九九贱技”[12]。学习儒学,博取功名才为世人所称道。对数学的爱好只是存在于个人兴趣范围,远离社会整体价值观,遑论改变以文化为基础的“经世致物”思维。
从历史的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科学发展虽受到基督教抑制,但仍保留了古希腊的自由和理性精神。中世纪后期基督教成为科学活动的主要平台,为第一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相比起来中国科技发展主要关心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其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的农业、建筑或者其他领域。这种零散的问题解决模式,以及科学技术活动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不可能产生体系严密的科学理论及引发深刻的科技革命。正如20世纪20年代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所说:“中国人就个人的情况来说,从事研究的禀赋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中国的科学毕竟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中国如此任其自生自灭的话,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它能在科学上取得任何成就。”[13]
四、文化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
东西方社会在各自轨道上发展2000多年后,西方迎来了人类史上规模宏大的工业革命。而中国仍然处在千年不变的传统农业社会,技术的积累并未给中国带来压倒性的优势,反而在西方工业革命面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国人开始反思与探索科技兴国之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从到21实际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人逐渐对科技落后的原因及文化的影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涌现出一批伟大的思想先驱。然而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理性主义与追求真理的价值观远未普及。民众的科学素养尚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定义: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得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做出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或占有已有的知识。中国大众教育仍然偏重于知识性学习,注重单方面知识的灌输,对理性的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关注不足,这在历史、政治、文化领域尤为明显。教育与科学研究仍带有浓厚的功利性。这种现状和体制作为上层建筑根源在于巨大的文化惯性,文化孕育体制也可以异化体制,而要扭转这一惯性甚至需要数百年的努力。
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制度的保障,而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根植于文化的土壤,文化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并且一代代学习与传递,包括我们的历史、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只有在文化领域进行深层次的改造,与制度建设并举,提倡自由、理性和民主精神,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会冲破文化的束缚,全面超越西方。
结语
本文主要从文化发展角度来论述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认为中国近现代科技落后的根源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东西方文化则主要由二者所处地理环境决定。在自然条件下,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提出科教兴国仅从制度上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文化改良与传递上进行探索,才能加快中国科技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邴正.原始神话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学习与探索,1995(05).
[2]田德全.世界古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
[3]肖厚国.古希腊的思想与历史:自由的古典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1.
[4]陈素萍.浅谈中国上古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之异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6).
[5]黄雪.从城邦民主制看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消费导刊,2009(19).
[6]互动百科.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
[7]吴国盛.科学精神的起源.http:///cao.asp?id=26985.
[8]李文林.数学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杨师群.中国历史的教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6.
[10]钱时惕.神权统治下的中世纪科学——科学发展的人文历程三.物理通报,2011(5).
[11]杨锡华.中国和希腊数学发展史的对比分析与反思.科技创新导报,2011(30).
[关键词] 西方电影,文学,关系
一、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是文本思维的领域,电影是视听思维的阵地,二者看似互不相关,但是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并且一直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我们也发现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影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那么,文学具有哪些优势,使得它成为影视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首先,文学对影视的贡献之一在于它的故事性。众所周知,故事性是影视剧的核心。影视剧要用故事的艺术性、情节的严密性,生动鲜明地将故事要素以视听的叙事方式呈现给观众。而文学作品在叙事方面与影视创作有着相通之处。其次,文学对影视创作的贡献在于它为影视剧提供了人物素材。文学作品以或是虚构、或是真实刻画现实主义的人物的形式对人物进行塑造,这与影视剧创作人物形象的诉求一致。影视剧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常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再有,文学作品的语言对于影视创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文学的语言由描写语言、心理语言和对话语言组成,影视创作通过镜头和画面来取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语言,但是生动并富有特色的心理语言和对话语言在影视制作中通常会被保留和利用。由此看来,电影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甚至一些影视评论者认为“电影是文学的”。
二、西方文学在影片制作中的体现
西方电影的文学源泉来自于西方文学。西方文学有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和以《圣经》为代表的古犹太文学,两者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
古希腊文学产生于公元前8~5世纪,其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戏剧。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电影《木马屠城记》就是根据《伊利亚特》改编的反映古代特洛伊战争的经典之作。而取材于神话的悲剧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学的顶峰,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更是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电影《玛莲娜》中,一个西西里岛的青春期男孩讲述了一段美丽又残酷的初恋故事。真正优秀的电影总有着丰富的意蕴,不尽的解读空间,《玛莲娜》也不例外。在这个有着纯净风景的世外桃源般的小岛上,在一群活出了人类各种原罪的小镇居民中,沉淀着《圣经》带给电影作品的想象力。众所周知,《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世界各民族尤其是欧洲文学艺术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圣经》的叙述与意象遍布欧洲文学艺术的各个角落,如果没有《圣经》,一部西方文学史要重新编撰。欧美各国几乎所有重要诗人、作家都与《圣经》中的观念和意象紧密相关。而《玛莲娜》的导演托纳托雷正是出自意大利这一有着深厚的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因此,若在《圣经》的观照中来审视这部电影,用来自《圣经》中的原始意象解读这部电影的人物与叙述模式,能使这部名片的内涵得到更清晰的阐释。这一时期的戏剧除悲剧还有喜剧,最优秀的是阿里斯朵芬的《阿卡奈人》等。古罗马文学主要继承希腊文学而逐渐发展起来,在戏剧、史诗、小说、神话、散文、文艺理论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
《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合称《新旧约全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一道形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两大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