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信息管理范文

供应链信息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信息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信息管理

第1篇:供应链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SCM);动态信息;数据仓库

1 引 言

汽车制造业涉及的上下游环节非常多,供应链具有代表性。供应链管理基本要素为规划(Plan)、采购(Purchase)、制造(Make)、运送(Deliver)、退货(Return)等。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主要特点是:

(1)层次性: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在业务关系上是有层次的,这与产品结构的层次是一致的;

(2)双向性:在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企业中,使用某一共同资源(如原材料、半成品或产品)的实体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最终保证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

(3)多级性:随着供应、生产和销售关系的复杂化,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成员越来越多。如果把供应链网中相邻两个业务实体的关系看作一对“供应—购买”关系,对于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这样的网链结构,这种关系应该是多级的,而且同一级涉及多个供应商和购买商。供应链的多级结构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困难,同时也为供应链的优化组合提供了基础;

(4)动态性:供应链的成员通过物流和信息流联结起来,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进行更新。而且,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由于顾客需求的变化而经常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鉴于汽车制造业动态供应链的上述特点,本文结合实际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汽车制造业动态供应链质量信息交换方案;数据仓库的基本问题:数据仓库的模型,如何进行控制,信息交换模式。

2 动态供应链状态信息描述

在敏捷制造和虚拟企业的运作中,根据动态供应链的需求,应建立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企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

对于企业战略选择的评价决策,如何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科学化的基础。下面以汽车行业为例说明企业评价指标体系,通常从以下3个子系统对企业进行综合考察:产品(A系统);经营(B系统);行业(C系统)。

根据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这些特征,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工作有: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信息单位,是数据对象的抽象。对数据元素的标准化管理包括数据元素的定义、命名和一致性管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包括分类编码对象、编码规则和编码表的标准化管理;

(3)用户视图标准:主要包括企业管理的一整套单证、报表、账册和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包括数据库名称、标识、主关键字和数据内容列表,列表项可以是数据元素,也可以是数据元素组;

(5)逻辑数据库标准:在关系数据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

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设计数据仓库,即把事实、维、扩展信息包等都看作类,把数据分析过程看作是类的操作和交互过程。以星型模型为例,一个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中的对象包括主题、信息包、事实、维、维层次、维类别和度量指标等。

这些基本对象构成了数据仓库主题树,一个要分析的主题可以有多个扩展信息包,每个扩展信息包由一个事实、多个维和多个度量指标组成,维下面可以有多个维层次和维类别。

数据仓库主题树对象模型的定义如下:

(1)对象模型中的维。维具有独立性,但它们常常是多层次结构的,并且可能具有非平衡性。维中的成员具有自己的属性,包括基本属性和由基本属性推导出来的导出属性。

根据维的以上特性,建立维的对象模型定义如下:

①定义维Dimension为D,其值域为dom(D)={dm1,…,dmn},其中,dmi(i∈N)是该维的成员,并且在dom(D)中存在有自己有向非循环图G<M=(V,E)来表示维成员之间的关系。G<M=(V,E)定义如下:V=dom(D),Edom(D)×dom(D)。对于任一(dmi,dmj)∈E,dmi<Mdm是图G<M的一条边。

②定义维等级:Levels(D)={I1,…,In},n∈N,其中集合(dom(I1),…,dom(In))是dom(D)的子集。

③定义{L是等级上的有序关系:Ii{Llj当且仅当dms∈dom(Ii)且dmt∈dom(Ij):dms{Ldmt。

④定义维类别:Type(D)={t1,…,tn},n∈N,其中集合{dom (t1) ,…,dom(tn)}是dom(D)的子集。

⑤定义维层次:一个维层次是一个线性有序的等级序列。Hierarchy (D)={h1,…,hm},m∈N(当m=1时,表示该维中只有一个层次结构,否则为多层次结构)。

(2)对象模型中的度量。对象模型中的度量具有依赖性,它和维共同反映多维数据对象。其中,维度具有静态变量性质,度量具有动态变量性质。度量存在沿着所有维都是可加的、沿着部分维是可加的和沿着任何维都是不可加的3种情况。另外,度量也可分成基本度量和由这些基本度量导出的导出度量。度量的对象模型定义如下:

定义度量为Measure(m)=<CM,E>。其中CM为度量属性;E为度量可执行的操作,如Sum、Average等操作。

(3)对象模型中的事实。在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的应用中,事实正是人们所关心的内容。事实由多个维度和度量来共同反映。维用于反映事实的观察角度,度量则反映事实的特征属性。根据事实的以上特性,建立事实的对象模型定义为:

定义事实为Fact(f)=<Fname,D1,…,Dp,M1,…,Mq,E>。其中Fname表示事实名,D1,…,Dp是与该事实联系的各个维;M1,…,Mq是与该事实联系的各个度量,E为以上定义的事实的基本操作。

(4)对象模型中的信息包。数据仓库及进行数据分析和查询的联机分析处理是建立在多维数据模型的上的。这种模型以数据信息包的形式展现多维数据,事实中满足了一定条集合就形成了一个数据信息包。操作就是基于数据信息包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数据信息包的常用OLAP操作有:上卷(Roll-up),下钻(Drill-down)等,根据多维数据信息包的以上特性,建立数据信息包的对象模型定义如下:

定义信息包为Package=<Pname,D1,…,Dp,M1,…,Mq,C,E,OE>。其中Pname代表信息包名,D1,…,Dp是与信息包的条件元组,E为以上定义的立方体的基本操作,OE为立方体的OLAP操作。

3 供应链数据仓库设计

供应链信息交换是实现和实施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阶段。信息共享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自组织特征的体现。数据仓库技术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信息集成技术,它从多个信息源中获取原始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存储在数据仓库的内部数据库中。通过向它提供访问工具,为数据仓库的用户提供统一、协调和集成的信息环境,支持企业全局的决策过程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入综合分析。

供应链数据仓库系统包含4个组成模块(如图1),分别是:

(1)数据模型管理模块:用来完成数据仓库系统数据模型的设计;

(2)数据转换模块:用来对各个供应链质量管理基础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整合到数据仓库模块的数据结构中去;

(3)数据仓库模块:包括输入数据缓冲区、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和数据仓库数据管理3个数据存储组件,用来存放面向决策支持应用的大量综合数据并对数据仓库进行管理;

(4)数据展现模块:将数据仓库模块中的数据以OLAP分析、企业信息门户等多层次的应用方式展现给具有不同需求的最终用户,辅助他们做出科学、合理的业务决策。

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设计数据仓库,即把事实、维、扩展信息包等都看作类,把数据分析过程看作是类操作和交互过程。以星型模型为例,一个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中的对象包括主题、信息包、事实、维、维层次、维类别和度量指标等。

数据仓库核心模块的设计要点是:

(1)数据缓冲区。从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源获取的基础数据和衍生数据先暂存在数据缓冲区,在这里完成数据最后的清理和转换,以便准备数据装载到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中。在数据转换模块中,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供应链质量数据各种源数据的判读和析取,但这些来自异构数据源的数据在格式上仍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需要在数据缓冲区中进行协调。

数据缓冲区的设计取决于数据源的多样性、装入数据仓库所需的转换程度和输入数据的一致性,一般应包括输入数据的源表、执行各种中间转换的临时表和存储转换后数据的输出表(输出表与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中的目标表应具有相同的结构),同时数据缓冲区还应包含用于从数据源中获取数据的过程等以及数据装入数据仓库的过程。

在完成了这一步的数据清理和转换后,同样提取开始供应链质量数据和完成供应链质量数据分别为企业供应链质量数据的记录,形成两个视图。这两个视图是供应链质量数据计划流量事实表综合数据的基础。

(2)数据模型管理模块。在数据仓库数据建模方法中,由对象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化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对象模型是整个数据仓库数据模型的核心,通过对象模型表达了数据仓库中各个实体的属性及其相互联系。在数据仓库建模工具中,还没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因此根据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特点,进行研究,并且力求使开发的建模方法具备可推广性。

(3)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包含了一系列的事实表、维表、索引和实体化视图,其中事实表和维表组成了数据仓库的星型架构,有些维表可能由多个事实表共享,而索引建立在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所有表的主要字段以提高查询效率,实体化视图则存储了数据仓库计算好的累计结果,提供更快的数据仓库查询处理。在数据缓冲区中的当前细节数据经过轻度综合(按日聚集)后,进入数据仓库事实表,在事实表基础之上计算出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总结数据,并把这些计算结果以实体化视图保存起来,多次使用。

(4)数据仓库数据管理。目前主要实现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数据备份管理,为了保障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正常运行,完善的数据备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当数据仓库运行时,我们总希望其内容是可靠的、正确的,但由于计算机系统的故障(包括机器故障、介质故障、误操作等),数据仓库有时也可能遭到破坏,这时如何尽快恢复数据就成为当务之急。如果平时就对数据仓库的重要数据做好备份,那么此时恢复数据就相当简单了。

数据仓库的逻辑备份:此方法不需要数据仓库运行在归档模式下,不但备份简单,而且可以不需要外部存储设备。增量导出是一种常用的逻辑数据备份方法,它包括3个类型:完全导出(Complete),即备份整个数据库;“增量型”增量导出,备份上一次备份后改变的数据;“累计型”增量导出,只是导出自上次完全导出之后数据库中变化了的信息。我们根据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数据特点,设置了一个数据备份的日程表,用数据导出的3种不同方式合理高效地完成。

4 信息交换模式及系统应用

系统中使用XML作为信息交换的载体。各数据库之间不仅可以使用已定义的公共数据结构交换协议彼此交换信息,也可以在公共交换协议的基础上利用XML的数据自定义功能定义自己的特殊格式。其中适配器负责解释XML的内容,将XML数据映射到本地数据模型,达到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的目的。

制造管理信息XML数据模型的出现,是为解决异构间的数据交换的问题,有益于提高制造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信息交互平台将负责所有Web方式系统、数据表现的管理,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功能:

数据部分:根据必要规则,提供权限允许用户数据查询功能。主要包括基础资料查询、作业进度计划查询、采购订单和库存管理;

Web方式的系统功能:根据功能分配情况,在用户登录后访问该功能的链接。主要包括供应商通知书查询、供应商价格通知书查询、物料需求执行、库存中转库管理、采购定价管理、用户密码管理等。

为了方便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必须在整个行业领域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这是供应链成员企业进行质量活动交流的基本语言。这些“语言”的制定应该基于现有的通用或行业性标准。

图2显示了供应链各节点分布的信息交换模式。

与供应商需要交互的状态维有:

物料基础信息;供应商基础信息;计划价格;制造BOM;入库凭证。

数据库的调用次数,减少网络上的数据传输流量,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在实际开发中,定义了一个数据库触发器,一旦试验信息表中插入了数据,便激活触发器,以自动实现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的集成。

本系统的管理架构已经在某汽车零部件公司动态供应链信息管理中得到运用,事实证明: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汽车零部件动态供应链信息管理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5 结 论

供应链管理在进入21世纪后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挑战,因此,保持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持续改进”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因素之一,供应链需要在许多方面持续不断地改进,例如提高生产率、改进服务水平、降低运输价格、减少运输损失,加快订单处理和对客户抱怨更加敏感。

(2)供应链的优化设计是供应链管理的另一关键因素:供应链设计依赖于经济、市场和竞争条件,由于市场的动态性,必须设计柔性的、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从而使供应链具有强的竞争力。

市场的动荡和反复是未来供应链管理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因此,未来供应链设计必须具有敏捷性,供应链需要对顾客需求变化和竞争需求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伯虎. 复杂产品制造信息化的重要技术——复杂产品集成制造系统[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14).

[2] 马士华,陈仁志,林勇,方东新. 风神汽车公司成功应用供应链管理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 ,erp.newmaker.com/disp_art/1320002/10888.html.

[3] 唐晓青. 现代制造模式下的质量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第2篇:供应链信息管理范文

一、建立信用制度

供应链上的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各节点企业是利害攸关的伙伴,必须持精诚合作的态度,并以一定的信用制度作为保障,在不损害自身利益又要考虑到全局利益的基础上,共享一定的信息,以确保各自都能获取充分、真实的市场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预测和计划。

为了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供应链各个参与企业要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消除习惯性防卫行为,建立诚实互信的关系。合作伙伴要及时了解对方对于当前合作状况所持的态度,开诚布公地反映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告诉对方本企业要开展什么业务,生产什么产品,实力如何,希望同对方在哪些方面合作,希望达到什么目标,从而建立开放式的合作体系,使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更加融洽。

二、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

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协同运作的效益,因此供应链管理必须致力于增强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主要做法是:

1.建立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的合作模式

有效顾客响应模式(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ECR)。它是以批发商、零售商和厂商的信息共享为前提,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为了降低直至消除供应链上的浪费来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一种合作模式。ECR可以把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结合在一起,使企业为了达到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这个目标而协调合作。

快速响应模式(Quick Response,QR)。这种合作模式通过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更快的反应来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并增加整个供应链的获利能力。成功地实施QR,可以使供应商降低流通费用和管理费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加市场份额。而对于零售商则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费用,减小需求预测的误差并提高销售额,最终提高利润。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这是一种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建立的为了降低库存量,改善库存周转,保护库存水平的管理方法。它要求供应商分享一些重要信息,并能对其下游企业的生产计划、库存策略等进行管理与控制。例如,对供应商来说,可以通过VMI及时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并根据实际需要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并且能够不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等活动,以减少库存,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对于供应链的下游企业来说,他们可以省下以往花费在采购、进货和保管等方面的人力、物力。

合作计划、预测与补货(Collaborative Planning,Forecasting&Replenishment,CPFR)。CPFR利用一系列的流程和技术模型,使合作贯穿于整个供应链,并通过信息的共享,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合理地规划出生产计划和管理活动,以达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目标。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需求波动并预测何时该采取何种销售策略,使供应商和销售商都能提前做好准备,将被动变为主动。

2.开通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

提高最终用户信息的透明度。在信息不完全共享的情况下,上游企业只能通过其相邻的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来判断相应的需求状况。由于“牛鞭效应”、信息不确定等信息危机的存在,上游企业做出的判断往往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如果提高用户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信息共享,上游企业就可以利用最终用户的需求信息作为依据进行预测,并及时、准确地了解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过滤掉中间环节预测带来的信息干扰。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这样的市场形势:技术成本趋于下降,信息更容易获取,市场的全球化和商品的普及等等。企业要想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并增加效益,就要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和利润源泉,于是,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分重要。形成战略伙伴的企业都是为了实现增加利润而相互合作、共同创造价值的,这样就必然会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一方面可以平稳供应商的生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由库存产生的费用。

三、避免信息失真

信息失真是供应链管理中最主要的信息危机,因此,避免信息失真对于企业的经营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避免信息失真的方法主要有:

1.调整订购策略。由于批量订货会使需求信息扭曲失真,因此企业应调整其订购策略,控制大批量的订货,实行小批量、多批次的订货策略。以往企业所采取的批量订货策略是出于降低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的目的,但事实上,这种订货模式的效率并不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小批量以及高频度的特点,供应链上的企业应该重新分析研究订购策略,如采用混载运输,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等,合理地订货。

2.减少流通环节。供应链的流通环节越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现象越严重,相应地也会增加产品从制造商流向最终用户的费用和时间。因此,减少流通环节可以缓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扭曲的程度,有利于对用户的需求做出更加快速及时地反应。

3.采取稳定的价格。由于促销而导致的价格波动过大,会造成消费者的购买数量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需求情况,那么,减少由于价格波动所造成的信息失真的最好方法就是采取稳定的价格。这种策略可以消除由于促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较大波动,使真实的消费信息显露在销售数据中,以便这些信息在供应链的传递过程中,更好地被上游企业利用,使上游企业做出稳定的、变动性较小的生产计划,减少库存、配送和运输等费用。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是通过激励机制来刺激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权责明确,这样可以使整个供应链更好地协调利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使供应商和制造商共同承担风险,保证利益分享的公平,对供应商和制造商都会产生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当出现质量问题时,权责明晰,避免了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

企业通常可以采用制定供应链契约的方式来规定激励的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供应链契约,使供应链企业按一定的合理比例从收益中获得各自的利润,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下制约企业的行为,建立一种全面的指标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通过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使合作的企业按比例获得各自应得的利润,以保证双方不会因利益问题产生纠纷。

五、提高员工的信息素质

要想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不仅在宏观上需要企业间的合作与沟通,而且在微观上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信息素质,以保证供应链的管理活动有较好的氛围,为企业管理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中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打好基础。提高员工信息素质的主要方法是:定期对员工进行信息意识教育,使员工意识到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主动接受并运用新的技术方法。同时,还要注重本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以保证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流通顺畅,以避免有些部门故意隐瞒、虚报数据所导致的决策失误。

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已成为供应链存在的基础。供应链上的信息首先应通过各节点企业的客户端以文字、图像、条形码、电子标签等形式将原材料、产品的信息输入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处理系统中,然后在产品运输过程中通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来获取和控制各环节的信息。

第3篇:供应链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供应链信息管理范文

一、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分析

财务供应链管理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及金融机构间的业务流程整合,优化收付流程和减少支付成本,有效降低企业的营运资本占用,也就是对供应链中从顾客下定单、单据核对,到付款给供应商所有与资金流动有关的交易活动的资金流的管理。完整的供应链包括五个环节,即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其中财务供应链简单来说就是供应链三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中的资金流。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就在于优化核心业务流程,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加速资金周转传统管理模式下,虽然电子采购过程只需要几秒钟。但资金的流动仍需较长时间。如在常见的交易流程中,卖方在出货时将商业发票给买方;买方的应付账款经理人核对发票和订单,将订单先交给收货人批准,再交给高层主管批准拨款;最后经核准的账单再送至银行转账。这种人工管理文件非常耗时,也容易发生错误,如价格不符、拼写错误、订单号码不对、送货错误等等,错误的发生无形之中又使交易的过程延长。一旦实现了财务供应链管理,财务供应链管理拥有一个高效的财务流程,使得资金可以快速支付,诸如接受订单、开立发票、发票审核、货款支付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处理,以动态实时支持整个企业的财务运作。企业结合收支项目作较长周期的现金分析决策,从而能够对资金流有一个提前和相对准确的规划。

一般来说,资金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一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通过财务供应链管理交易平台,企业可以提前把订单转化为现金,这样可以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对于应付账款,手工支付电子化以后,付款流程得到了充分地控制,企业可以随时随地付款。如使用电子支付企业可以到折扣期或信用期最后一天付款。此外,有了电子支付工具,企业就可以及时、安全地付款,并且还能以缩短付款时间为由得到更优惠的采购条件。也就是说企业可以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根据以上公式可知,财务供应链管理可使资金周转天数大大缩短,从而使企业流动资金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二)降低资金成本当前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关注物流与信息流,很少关注资金流,然而随着物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降到一定的程度再想继续降低却非常困难,原因就是在物流和信息流上挖掘成本缩减的潜力已经逐渐丧失。但如果把视角转向财务管理信息化下财务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就会发现通过财务供应链管理,使企业的收付流程流线化,可以大大消除支付中多余的处理成本,减少营运资金占用,达到降低资金成本的目的。如电子出票以电子形式提品发票,减少了人工核对发票的时间,简化了交易流程,有效缩减交易成本。

二、财务供应链管理模块的构建

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块与其管理战略相辅相成,企业若想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成功,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财务供应链管理模块。要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供应链管理模块,支持现代企业稳步持续发展,财务供应链应包括以下四大功能模块。

(一)采购与付款管理模块 采购管理模块服务于生产,在手工管理状态下,采购管理的任务来自于生产的需求,采购量则取决于对库存量的计算。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采购人员任何一笔采购都要在财务供应链管理系统里面形成采购订单,采购订单要经过审批,仓库要根据订单进行验货,整个过程由财务进行监控,管理部门可以掌握库存原材料的储备情况,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结合财务现金流,准确地计算物资的采购计划,以达到对供应商选择、采购订单价格的确定和采购发票的处理等一系列活动的实时控制,为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供支持。如企业在发出采购订单的同时,财务供应链管理系统会自动收集所有的采购订单,企业可以整合所有的应付账款,了解每笔账款的交易对象,根据需要决定付款顺序,给企业管理应付账款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存货与仓储管理模块“零库存”是许多企业迫求的目标。企业进行存货与仓储管理的目的实质上是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传统的存货与仓储问题无不例外地进行库存成本优化,使之实现库存成本最小化。但在这个什么都讲求信息化的时代,存货与仓储管理应不仅仅考虑成本的优化,时间的优化也应作为库存优化的主要目标来考虑。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信息及时传递,使得需求信息不再是逐级传递,而是在同一时间到达各个供应商,以便整个财务供应链管理更能适应变化的需求,从而能够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搜集供应商和客户的相关信息,不断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减少库存。库存水平的准确信息将会缩短供货时间,加快汀单的响应速度,使企业在变化的市场中取胜;信息的相互共享,使得企业能更准确地掌握库存、在途等信息,在保持服务水平的同时,将现有的库存、固定资产、运输工具减至最低水平,实现以信息代替库存的企业目标。

第5篇:供应链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管理信息系统 INTERNET INTRANET Web服务器

供应链是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等多个实体的链条,各种信息数据分布在企业中,加上以往信息技术方面的限制,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不能做到供应链全局上的信息共享;另外,我国很多企业之间欠缺沟通,无法满足基于整个供应链的企业间运作的协调与优化。这样,在供应链的管理和决策中就会出现问题。

为此,本文研究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通过Web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等技术分析,将供应链内的各企业及企业内的管理软件结合起来,实现了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INTERNET 下供应链管理要求

实施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变动,同时减少整个供应链的交易

成本,实现终端用户的最大价值;同时实现链内各企业的信息集成,发挥协同效应。

(一)信息集成

信息集成指的是信息在供应链成员中的共享,信息共享能够确保供应链是由正确的终端客户需求信息来驱动的,以信息代替多余库存物资,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牛鞭效应”,减少供应链运作的效率缺损。基于Internet的信息共享不仅体现在成本低廉上,也体现在它强大的辐射作用上,为企业之间频繁的数据交换创造可能。

要确保供应链的有效运作,核心企业需要共享的信息包括了所有可能影响其它供应链成员活动和绩效的数据。通过开放性的标准,Internet在不同实体之间建立了简单安全,又经济有效的电子联接,也为数据共享创造了一个理想平台。基于Internet的信息中心(information hub)将信息发送给相应的供应链成员,通过网络数据互动,使不同的组织实现电子信息的集成。进一步,Internet有利于核心企业与合作伙伴内部信息系统(ERP, SCP)的集成,如图1所示。

(二)集成性

供应链工作涉及多个企业和系统:同一个企业中的各个系统有可能是由不同的单位分别开发的,所以在接口、通讯协议、安全要求、编程模型等很多方面有所不同。另外,整个供应链往往由不同的企业组成,所以还需要将所有供应链中企业的系统都整合起来。因此,供应链系统开发者面临跨越不同的系统将其整合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一个解决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方案,它可以达到上述要求,高效低成本地为企业建立起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供应链信息系统框架建构

(一)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供应链管理系统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进行的,因而系统必须实现跨地区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和集中处理的结合、多个异地局域网连接等技术。Internet的出现和Web技术为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实现展现了一条新的途径,即采用基于Internet/lntranet的B/S模式,客户端将不再需要应用程序,它们完全集中在服务器端,简化了实际应用。这意味着用户完全可以通过浏览器来执行应用程序,企业之间可以进行低成本数据传输、操作和共享处理,终端用户只需浏览器就可以轻松访问所有的应用系统。基于INTERNET的应用系统都采用B/S模式结构,在客户端中除Web浏览器外,要安装的便是一些插件和控件。这些插件被设计于服务器端,并通过网络下载到客户端;控件则是在第一时间浏览时下载并注册的。

制造商一般为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核心,可在制造商内部建立Web服务器(Internet和Intranet软件的主要部分)。对于供应商和零售商,根据规模大小可以对其系统进行进一步改造,对小规模的供应商、零售商,只需浏览器访问制造商的Web服务器,维护本企业在制造商服务器存储的信息,由制造商的Web服务器统一进行数据管理。对于大规模的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这样制造商和供应商、零售商之间可以通过浏览器相互访问,传递信息。

(二) 层次结构分析

1.内部信息交换。 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系统联接起来,使不同部门的信息达到共享。内部处理的核心要以建立INTRANET为基础,企业的事务处理、信息共享、协同计算都是建立在lntranet上的,要与外部交换信息也是以lntranet组织的信息为基础的。其中,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存储企业的基础数据,业务处理数据等;应用服务器则是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的中间接口,它完成二者的数据交换。企业建立了硬件框架之后的关键工作就是要解决在lnternet上共享信息的组织形式。信息系统处理的信息是企业内部lntranet信息共享的主要对象,主要完成数据处理、状态统计、趋势分析等任务。以往大部分由企业部门内部独立的个人计算机应用系统组成,主要涉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

2.外部信息交换。通过lnternet,实现对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分销商、分支机构、合作伙伴的信息沟通与控制,实现对重要客户的及时访问与信息收集,以达到促进企业的电子贸易、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和金融交易开展的目的。这一层的工作主要是由企业外部的lnternet信息交换来完成。企业要建立一个Web服务器,主要对文档资料、数据库进行管理,它需要与交换对象签订协议,并规定信息交换的种类、格式和标准。

3.信息系统的集成。信息系统的集成,是指在基于WEB技术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环境下,要实现供应链各链节的信息处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就需要在设计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数据接口。设计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数据接口,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实现企业内部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的前提条件。以往企业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之间往往由于系统结构、网络通信协议、文件标准等的不一致而出现分离的局面,现在通过lnternet的“标准化”技术,lntranet能够以方便、低成本的方式来集成各类信息系统,更容易达到数据库的无缝连接,使企业通过供应链软件将内外部信息环境集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整体。利用游览器能成功的访问其他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也采用基于WEB的体系结构。

前端的表示层使用Web浏览器作为用户界面;中间的应用服务器运行业务逻辑和控制数据访问;数据库在后端,控制数据的存储和服务的传输。具体构建如图2所示。

(三)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处理

根据图2,交互过程如下:在HTTP协议的支持下,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发出数据请求;由Web接受HTTP请求,处理相应的请求操作;将处理之后形成的SQL (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数据库查询语言) 语句送交后台的DBMS (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数据库服务器),DBMS根据SQL语句返回结果数据;由Web将结果翻译成标准的HTML格式(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志语言)和各种Script语言,传送回到发出请求的浏览器;由浏览器根据HTML语言和各种Script语言生成可视化界面提供给用户;同样浏览器将更改、删除、新增数据记录的请求送至Web服务器,再由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联系完成数据维护任务。

(四)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结构

各个节点企业建立自己的 Intranet网,通过路由器,防火墙连接到 Intemet网上。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通常只有一个,我们在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制造商为核心企业。而供应商、销售商、分销商都属于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在核心企业中建立管理中心,核心企业管理了供应链中的所有信息,并实现辅助节点合作企业间的数据处理和传递。通过组建网络,实现跨地区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和集中处理。

参考文献

第6篇:供应链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资管理;供应链;创新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毕子健(1984-),男,河北唐山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部计划管理高级主管,助理工程师,招标师。(北京

100053)王翎颖(1985-),女,四川遂宁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供应公司招标工作部物资采购主管,工程师。(北京 100075)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64-02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实施物力集约化管理,逐步扩大总部集中招标范围和规模,从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有效降低采购成本、防范廉政风险,预计到2013年底,物资类采购集中管控范围将达到100%,物资总部集中采购率将达到96%以上。然而集中规模招标采购在发挥其种种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采购供应周期延长、物资供应效率降低等问题。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省级电力公司,在按照总部要求深入贯彻物力集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模式的创新,为缩短采购供应周期,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实践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一、供应链运作模式分析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体系架构,在供应链全过程管控、物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基本管理原则指导下,物资计划、物资采购、物资合同、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废旧物资处置构成供应链的冀北业务主线;质量监督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共赢的供应商关系,为供应链的正常运作提供有力保障;应急物资管理则为在重大灾害等突况下,保证电网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上述九大关键业务构成了物资集约化管理基本体系架构。[1]

1.采购供应基本模式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现阶段集中招标采购批次安排,每年一般在总部层面组织6次输变电主要设备、材料集中招标采购,平均每2个月组织1次。各所属省级电力公司一般根据总部全年的集中规模招标批次安排,结合本单位综合计划、工程里程碑计划的完成进度要求,统筹部署本单位全年的需求计划申报、招标采购组织、合同订单签订、供应计划执行、利库补库等供应链各环节的工作。

2.采购供应周期分析

物资供应周期一般分为需求计划申报周期、招标采购周期、合同签订周期、供应商生产周期、配送周期五个环节。

(1)需求计划申报周期。需求计划申报工作一般包括技术规范及需求计划编制、专业审核、地(市)供电公司级集中审查、省公司级集中审查、国网总部集中审查等环节,需求计划申报周期平均为40天。

(2)招标采购周期。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自招标公告至开标,最短不得少于20日。加上开评标、定标、公示等时间,招标采购周期平均周期为40日左右。

(3)合同签订周期。根据《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订立书面合同。按照一般的工作模式计算,考到到书面合同签订、ERP系统订单录入审批、经法系统录入审核等环节,一般仅能够保证在法律规定的30日内完成合同签订工作。

(4)供应商生产、配送周期。供应商需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交货时间安排生产、调试、检测、供货等工作。不同类别的设备、材料对应不同的生产、配送周期,例如:1台500kV变压器一般供货周期为合同签订后235天左右、1台10kV变压器一般供货周期为合同签订后40天左右。

根据上述分析,物资需求从提出到交货需要5个阶段的工作。按照一般业务模式,需求计划申报、招标采购、合同签订业务为固定周期,完成总计需要约110天,加上各类产品的生产、配送周期(一般电网物资最短供应周期为合同签订后40天),采购供应总体周期至少需要150天。按照该业务模式,采购供应周期难以满足电网建设运行、企业管理运营的实际需要,亟待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

二、提出创新管理举措,提升采购供应效率

为缩短采购供应周期,提升采购供应效率,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根据企业运营实际,创新提出了协议库存采购模式、寄售模式、合同签订创新模式、“三位一体”物资供应保障机制四项创新管理举措,缩短了需求计划申报、招标采购、合同签订、供应商生产、物资配送5个环节的业务周期,从而达到了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的目标。

1.协议库存采购模式

协议库存采购是根据未来一定时间内物资采购需求的预测数量,统一物资技术和商务采购标准,通过招标或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采购方式,确定多个供应商,并以协议形式将单价、数量、总价、有效期等予以确定。在实际项目物资需求提出后,与供应商签订采购供货单的采购组织形式。[2]

协议库存采购模式的实施,对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提升采购供应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缩短需求计划申报周期。由于协议库存实际物资需求计划是协议库存招标采购结果的执行,其技术、商务要求均按照协议库存招标采购结果执行,因此协议库存实际需求计划及技术规范不必进行重复审核,只需直接引用对应的物料和技术规范;另外,由于协议库存需求计划不同于须进行集中招标采购的需求计划,可实时进行申报、匹配、执行,不必受全年招标批次规定时间的限制。按照一般情况测算,需求计划申报周期可由原来的40天缩短至10天内完成。

(2)缩短招标采购周期。由于协议库存招标采购是在一定时间段内,预测物料类别、物料属性、数量等信息,开展招标采购活动,因此需求单位(部门)提出实际物资需求后,不必再重复进行招标采购,只需要按照协议库存招标结果统一签订供货协议,执行协议内容即可,从而省略了招标采购环节,大幅提升了采购供应效率。

协议库存采购模式的成功实施缩短了需求计划申报、招标采购两个阶段的业务周期,将采购供应周期缩短了70天左右,有效提升了供应链运作效率。然而,协议库存采购模式的实施需要以物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一是需要综合地域气候、专业使用要求等因素,将实施协议库存物资的物料类别、属性、技术要求等进行统一,才能达到实施协议库存采购的物资标准化要求。二是需要借助ERP系统固化的物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实现协议库存采购业务在信息化系统中的统一实施,从而规范、高效地实施协议库存采购业务。

2.合同签订创新模式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集中招标范围不断扩大,合同签订工作逐渐呈现出订单数量多、交货地点多、供应厂商多的特点,为合同签订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按照以前整批次滚动签约方式,一批合同要完成谈判、签订、厂家盖章直到供应商拿到纸质合同,整个流程大概需要1~2个月。为提高合同签订效率,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将合同统签流程由批次集中签约优化为标准化、流水线、常态合同签约模式。在全面采用合同标准范本、应用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协议免签的基础上,将合同制作、会签流程与供应商签约流程分离,分别进行管理封装,再通过供应商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实现窗口常态化签约,使单个合同处理时间由原模式下的1个月缩短到2~3天,供应商平均等待周期由10天缩短至2天,合同签订速度提高了75%。合同签订模式的创新有效保障了基建、技改、大修等各类项目的物资供应,不但提升了合同签约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供应商满意度,更为农网改造升级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如期完工抢得了宝贵时间。

3.寄售供应模式

寄售供应模式主要是在充分掌握各类寄售物资信息和各单位物资需求的基础上,对需求和供给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制订各类物资的调配计划,根据实际需求及时完成各类物资的供应保障工作。寄售供应模式是以协议库存和实物存储为保障,以集中调配为手段,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资源,对协议库存物资进行统筹管理的模式。

按照传统的物资供应模式,甲乙双方完成合同签订后,供应商才能安排生产。寄售供应模式的实施让供应商适度介入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的库存管理工作,对实施协议库存采购的部分物资,通过在招标文件中约定,要求中标供应商按照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库存定额标准,对相应类别物资进行生产、供应,存放于各单位的接收仓库中,并根据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补库,需求单位(部门)完成物资需求申报后,可立即安排从公司仓库或供应商仓库将物资配送至需求现场。该种模式的实施,通过提前生产、入库,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供应商的生产、制造时间,提高了供应效率,尤其对于农网改造升级等工期紧、任务重的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已成功实施首批寄售物资,均为一次设备,共包含7个小类、29种物资,寄售金额约为1063万元。寄售供应模式不仅通过将招标、合同签订、供应商生产发运及结算付款等串行环节优化为并行环节,大幅提高了物资供应的及时性,而且对提高公司入网设备质量、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也起到重要作用:一是供应商可根据冀北电力公司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排产发运,减少因紧急生产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在进料、排产、内部质检等方面给供应商充足的时间,从源头上提高了设备材料质量;二是通过实施寄售可使冀北电力公司和供应商均能够合理安排采购资金,避免资金闲置和资金不足,减少缺货或库存积压带来的损失,使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和供应商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减低综合成本。

4.“三位一体”物资供应保障机制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供应范围主要包括唐山、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5个地区,物资供应的项目既包括单体工程规模较大、工程数量相对较小的大中型基建项目,也包括单体工程规模较小、工程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分散的农配网项目。为了保障各个地区、各类项目的物资供应,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以物资调配为核心,以现场物资供应项目部为管理单元,以催交网络为着力点的“三位一体”物资供应保障机制。

一是高效运营物资调配中心。充分发挥调配中心指挥中枢作用,深化“月计划、周协调、日调度”主动履约工作机制及调配中心统一“窗口”运作机制,主动对接项目管理体系和供应商客户服务体系,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施到货需求受理、物资调度和发运的统一标准化运作。强化监控预警,实现从需求计划、招标采购、合同签约、制造运输到货款支付的全流程监控,实现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的高效衔接,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行效率。

二是合理设置物资项目部。针对基建工程项目分别设置唐山、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三个区域物资项目部,负责所在区域不同电压等级项目群现场物资供应工作;并针对500千伏等重点工程按需设置若干重点工程物资项目部。找准业主物资供应需求,提高物资管理和服务针对性,强化重点工程项目服务和物资管理,与业主项目部、施工项目部和监理项目部有效协调、深度融合,提供全程一体化服务。

三是优化点面结合催交网络。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等国家装备制造密集城市设立中心催交组,在晋冀、华中、江浙、两广、川渝等五个国家行政区设立区域催交组,催交网络覆盖公司80%以上的供应商。催交网络实行项目部制,以“本部有规划、日常有巡检、重点有驻厂、现场有反馈”的工作机制开展催交催运,做到物资图纸交换、排产生产、试验发货、到货接收全过程可控、能控、在控。

三、小结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通过实施上述创新管理举措,全方位提升了供应链运作效率与物资供应保障能力,保障了基建、大修、技改等项目的物资供应。管理创新举措内容、作用环节、实施效果如表1所示。

四、结论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管理现状,找到了影响供应链运作效率的症结,提出了四种创新管理模式以提高相应业务环节的效率,并在实际业务中予以实践,证明对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供应链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意愿冲突

一、问题的提出

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指对参与供应链企业的相关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对用户服务水平、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并寻求两者间的适当平衡(因为前两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从而提高整条供应链及参与供应链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实施供应链管理,具体可以选择如快速响应(QC,Quick Response),有效顾客响应(ECR,Effective Customer Response)等不同策略。但无论实施何种策略(并进而应用某些具体的技术,如:EDI,JIT,ABC等),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分享信息,优化各供应链参与企业生产、库存、营销等的决策,所以供应链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实现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

实现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主要有三种技术模式,即信息传递模式、第三方模式、信息中心模式,并且都有成功实施的案例。但是在技术条件已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却发现能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仍是个例,相当数量的案例以失败告终,而更多的企业因感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依然在供应链管理的门外徘徊。主要原因是,虽然技术条件具备,但各供应链参与者对于共享信息的意愿往往是单向的,即某一方(通常是信息的需要方)希望共享信息,而另一方(通常是信息的提供方)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共享信息。这种冲突容易导致信息共享彻底失败,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供应链管理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我们不妨将这类问题定义为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的意愿冲突问题。

二、意愿冲突问题的分类和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供应链上不同节点间在信息共享上的意愿冲突问题进行归纳分析,至少存在以下三对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意愿冲突问题。

1. 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此处的供应商可以是批发商,也可以是制造商)。

实现了现代化店铺管理的零售商一般都使用条码、POS机和店铺管理信息系统,实时、详尽、精确地记录了每一位顾客的每一笔交易的品种、数量、价格、规格、折扣、时间等信息。如果供应商能整合各零售店铺的销售数据库成为自己的数据仓库,并对其应用已成熟的数据挖掘方法和软件,就能够得出较可靠的、连续的、时变的、低廉的顾客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供应商开发设计新产品,调整市场策略、安排产量分配、调整库存政策等意义重大。供应商的这些应用不但提高了供应商自身的竞争能力,也因为其产品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而增加了零售商的销售机会。无疑,这是合则两利的好事。

但是,基于以下原因,在国内,现阶段很难说服零售商将自己的POS数据或者其它重要的销售、顾客信息提供给供应商。(1)传统上,销售数据,特别是精确到每一笔交易的详细销售数据,被认为是高度机密的商业秘密,即使是企业内部也需要控制访问权限,更不用说向企业以外透露。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一时之间难以转变;(2)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可以认为是一种“委托——”关系,根据委托——理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往往能利用这种不对称从委托人那儿得到最大的收益。所以零售商独享销售数据,则零售商对供应商就占有信息上的优势,利用这些信息上的优势,零售商有可能获得额外的好处。比如,可以对供应商提供虚假的商品销售信息,从而要求如推迟付款期限,增加现金折扣等。这些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取的额外利益一旦在信息共享后将荡然无存;(3)我国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特别是零售企业,抵抗风险和实施长期战略的能力较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商趋向于规避风险和获取短期利益。这就如乘数一样,加剧了前述(2)因素的作用力。

2. 不同供应商间实现信息共享的问题。

在供应链网链结构中,从核心企业出发,即使对于同一品种,也往往存在多个供应商,它们提供高度可替代的产品。一方面,任何一个供应商都希望能掌握某特定产品全面的市场信息,包括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的销售业绩等数据,以制定合理的策略;另一方面,不同的供应商之间,其本质就是竞争关系,而且随着市场势力向买方转移和全球化趋势,它们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所以供应商在希望掌握竞争对手信息的同时又不希望竞争对手掌握自己的信息。这种互相冲突的要求,如果在纯粹市场的条件下经过博弈,结果就是互不共享信息。

3. 最终用户和零售商在信息共享上的矛盾。

现在许多百货业和部分超市业使用诸如会员卡、荣誉顾客卡、贵宾卡等方式,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顾客给予一定的优惠,或者提供一些增值服务。这种做法初始目的是为了保持顾客忠诚度。但是,很快零售商们就发现现在它们的销售数据库中多了顾客属性(姓名、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属性),而利用这些增加的属性,零售商至少可以有两方面应用:一是通过挖掘特定顾客的数据,可以针对每个顾客的特定偏好,实施一对一营销;二是通过向供应商提供相应顾客数据,以增加供应商对销售数据分析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好地提高顾客服务水平。这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一种重要技术和策略。

但是顾客的消费行为属于个人隐私,大多数消费者不希望(除了炫耀性消费)自己的消费行为为他人所知。同理,消费者也不会希望零售商将自己的消费数据提供给第三方,或者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由此就产生了零售商希望信息共享和消费者要求保护隐私要求之间的矛盾。

三、问题的初步解决设想

1. 不要过于依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几乎所有的供应链管理理论都反复强调供应链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支持、参与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各供应链企业高层首先建立相互信任,并由高级管理层向中下级管理层和操作人员逐步渗透这种理念,从而在全供应链上营造起相互信任合作的的氛围。但是这种提法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它完全依赖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高瞻远瞩(或者是之间的私人关系),使得这种方法只能应用于少数企业之间,而不是一种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根本性解决方法;(2)如果供应链过于复杂,高级管理人员需要与太多的相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建立信任关系,则高级管理人员的时间、精力将完全消耗在建立“关系网”中,或者根本就超越了高级管理人员可控制的范围;(3)只是一种概念性质的提法,而不是具有可操作规程的解决方案。

2. 分阶段逐步推进信息共享。不应该企盼能一次性达到理想的信息共享状态,可行的是分阶段逐步实施。例如为在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第一阶段,零售商可以选择部分品种和若干供应商,向其提供由零售商自己对相应销售数据的分析结果,而暂时隐藏原始销售数据;第二阶段,通过绩效分析,在双方体会到初步信息共享带来的好处并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关系后,零售商可以直接向供应商提供相应的原始数据,由供应商直接进行分析,并可逐步扩展分享信息的范围。由于供应商相对零售商更具备对某特定产品的专业性,由其直接分析原始数据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建立的信任基础上,可以施行厂商管理存货,零售商可以取得供货之外的增值服务——存货管理,厂商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并且双方可以共同获得由提高了顾客服务水平带来销售业绩增加的好处。

3.供应链管理不应改变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竞争者之间的冲突。供应链管理可以改善供应链中上下游之间合作关系,但是它无助于改变同一产品不同供应商之间的冲突,而且它也不应改变这种关系——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有竞争就必然有冲突。在信息共享这一点上,供应链应该制定一定的标准,下游的厂商(主要是零售商)应该依据此标准对所有上游厂商一视同仁的提供信息,而不能依据下游厂商的偏好有歧视的提供信息。也就是说,不应该因为实施了供应链管理在增强了某一方参与者的竞争力的同时损害了另一方的竞争力。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帕雷托最优的基本要求;从博弈论角度看,这是保证供应链处于均衡从而供应链管理得以维持的基本要求;最直接的看,公平竞争的环境可以保证消费者(包括最终消费者和中间厂商)的利益不受垄断势力的损害。

4. 必须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顾客服务水平,提高对消费者的隐私保护也是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重要方面。现在电子商务领域已经开始应用的一些隐私保护政策,可以为一般商务领域参考。比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1997年联合携手推出了网站信誉服务体系WebTrust,提出的网络隐私保护原则主要有:(1)通知。任何组织或机构在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前,必须收集信息的目的、使用方式、修改或更新信息的途径等给予通知;(2)选择。消费者拥有选择他们的个人信息能否被向第三方公开地权利;(3)安全。收集、保存和使用私人信息的网站实体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避免信息的丢失、泄漏、损毁、更改、滥用和越权读取;(4)读取。消费者能够读取并审查他们的个人数据,并能够更新、修改或删除不准确信息。显然,这些原则在供应链管理隐私保护领域也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解决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的意愿冲突问题,一方面,要靠企业自身努力;另一方面,解决意愿冲突问题还需要制度的安排,所以还需要立法部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在相应领域予以大力推动。

参考文献

1.Hau L.Lee.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supply chain.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

2.杨红芬,吕安洪,李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及对策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3.唐纳德 J.鲍尔索克斯,戴维 J.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8篇:供应链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信任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不够完善,合作伙伴间信任程度也不高。因此,中小企业供应链要想有更好发展前景,就要不断完善其合作关系,在合作伙伴间建立信任机制,提高合作伙伴间信任度,确保整个供应链形成多赢的协同效应。

一、信任概述

(一)信任的含义

信任(Trust)对于交易双方来说,意味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任的实质——诚实、 可靠、开放、公平合作以及遵守已达成的合同或协议条款;二是信任建立的过程,即合作双方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说信任就是做承诺要做的事。具体说来,信任包含:(1)坚持较高的行为标准,如诚实、开放、公平、守信、说话算数;(2)交易方过去的实际合作经验与表现;(3)坚持合同的各项条款;(4)积极向上的合作态度,如信息共享、联合开发产品;(5)超越合同的理解等。

(二)信任在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1)信任可以缩减交易成本。在供应链合作关系中,合作伙伴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合同不完备等诸多因素,可能存在逆向选择、败德行为等问题的出现。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对合作关系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监督。随着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仅有激励和监督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信任来减少合作中的激励与监督成本。

(2)信任可以增进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合作。除了成本因素之外,监督机制既损害了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同时也损害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增强信任的培养将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加强在不可预知的事件发生时双方的责任感。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注重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信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信任会提高整个供应链快速响应的能力。首先,对供应链成员企业来说,信任意味着双方遵守合同,即按时交货、按时付款、保持持续的高质量、严格遵守合同条款。其次,信任具有超越合同之上的灵活性,即合作企业间可以交换商业信息、承诺非正式的理解、准备在任何时候就合同条款进行新的谈判等等。最后,信任还同时具有超越合同之外的灵活性,即合作企业间可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有所出入、在特殊状况下提供帮助、愿意忽略偶然的缺陷。总之,彼此信任提高了供应链快速响应的能力。

(4)信任可以使企业间长久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如果供应链企业间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相互信任的,意味着它们对彼此的合作是满意的,那么它们都没必要重新选择合作伙伴,这样就减少了由此产生的成本,企业间可以长久保持合作关系,这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是有益的。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的信任机制的构建

1.提升企业自我信任度。企业加入供应链的前提条件是树立自我可信任形象。一个可信任企业在争取加入供应链的过程中,要想得到其他企业的信任,建立自我可信任形象是必须要做到的,通过信息传递获取合作伙伴的了解与信任。

2.慎重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而言,在供应链形成初期,就应充分考虑信任这一因素,选择自己信任的企业来构建合作关系,而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考核、求证为支撑,对于已经成为合作伙伴的企业,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的其他成员企业对整个供应链保持信任度。

3.建立重复博弈的合作。供应链中的信任关系是成员之间互相诱导的过程,只有长期持续、相互诱导关系才能进一步转化成良性循环的信任关系。合作各方彼此间要有积累一段时间的交易经验,重复交易才能使其更了解合作企业,建立信任关系才会更可靠。从长远利益来看,只有重复博弈才会产生合作的结果,形成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真正达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共赢”。

4.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会使得供应链产生一种整合效应,会获得比非合作状态下更大的利益。在长期重复博奕中,只有长期收益超过短期收益时,博奕双方才可能采取长期合作战略。所以,利益分配的公平有助于信任关系的加强。

5.建立共赢的信用运行机制。建立快而有序的转化制度、互惠互利的强化机制、优胜劣汰的优化机制。将供应链总体战略目标细分化以使合作各方分工明确、权责明确,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决策制度、分配制度、运作制度,让强烈的合作意愿转变成合作过程中彼此信任。信用就是一种具有专用性的无形资产。

6.促进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学习、交流。供应链成员企业间要经常的进行团队学习及培训,团队学习包含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学习。随着具有不同专业知识技能的成员间知识交流和整合过程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增强了成员之间对彼此技术知识能力的掌握和了解,同时还使自身的知识技能获得不断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辉,李向阳.徐宣国.基于信任的供应链伙伴关系维系管理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4).

[2]刘雪梅.论供应链合作伙伴信任机制的建立[J].消费导刊·管理视野,2008(12).

[3]殷茗,赵蒿正.基于制度的供应链协作信任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4).

[4]郑传均,邢定银.知识型联盟中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07,15(2).

[5]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第9篇:供应链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F27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其对现代经济转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现代企业强调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加强监督与相互扶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实现双赢。其对于健康、稳定、循环的供应链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供应商关系管理现状

1.缺乏科学的准入机制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内部上游供应商管控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大多依赖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完成,然而在不同的阶段中,企业对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要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企业在不断争取品牌优势的同时,对供应商的质量、时效性等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供应商关系普遍存在地位不平等的现象,部分供应商过于追求低廉成本,限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供应商准入环节更多的是被动寻找供应商[2],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潜在供应商的错失。另外,部分企业对准入供应商缺乏质量、生产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评估,供应商筛选不科学。

2.缺乏透明的寻源决策

当前,市场采购产品种类丰富、类型众多,企业要想从中选取最优质的采购货源,就必须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多轮询报价,为采购决策提供参考,然而从当前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情况看,大部分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寻源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模式,且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部分企业甚至存在暗箱操作,不H降低了供应商报价的主动性,而且增加了采购成本。

3.缺乏与供应商的协同

通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主要涉及到寻源、合同洽谈、备货以及结算对账等多个环节,需要较大人力资源与物力成本,且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供需状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再加上信息的滞后性,企业内部容易出现供应平衡矛盾。

4.缺乏对供应商绩效评价

目前,国内对供应商绩效评价管理尚不规范,企业对合作过的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管理,例如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的评价,未建立系统化管理,部分管理较好的企业还存在人工打分,备案存档现象。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单单是采购关系,而是处于同一供应链,力图形成一种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供应商关系管理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日常经营等有着重要的意义[3]。作为物流的始发点,供应商不仅是资金流的起点,同时也是信息流的重点。良好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不仅能够促进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运行,而且能够增强企业采购部门的竞争力,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三、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供应商主数据管理

“互联网+”时代,为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自助注册服务,企业能够在官网或知名网站上供应商的注册链接等相关信息,潜在供应商可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在官网进行基本信息、产品信息、资质业绩等信息注册登记,建立潜在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对供应商进行审核,通过后建立合作关系[4]。

企业可建立供应商资质审查体系,从基本信息、产品业绩、产品产能、生产效率、财务信息、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对供应商建立问卷,并根据供应商填写信息判断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全面实现供应商资质能力信息结构化。

2.供应商寻源管理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在线寻源协作平台,采购人员可以根据平台模板及文档形式组织采购寻源活动,通过该平台将信息发送到供应商。然后由供应商对相应的项目做出报价,企业能够随时进入该平台查看供应商的反馈信息,参与对采购寻源的管理。企业专门负责人需对此做出评价,通过自动计算得出各个供应商的得分,进而为寻源决策提供参考。

3.供应商协同管理

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需对采购订单、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结算及售后服务进行管理,需成立专门管理模块,使所有参与者能够通过该模块系统了解采购订单、合同执行情况及售后服务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出需求指令,例如交货期变更、合同变更、合同结算申请等,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内外部协同效应。在采购订单处理环节中,要确保信息通畅,能够随时掌握采购项目最新动向,避免由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决策失误,对于企业需求部门提出的变更申请,要自动反馈到采购机构,经过核实后,立即执行,避免延期。结算阶段可以参考门户电子发票,根据采购周期标准作出评价。

4.供应商绩效管理

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建立供应商信息库,为日后采购奠定参考基础。

四、结束语

供应商关系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企业要认清当前供应商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予相应的管理策略,确保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秋萍,赵先德,杨君豪,等.供应商关系管理中的金融关系行为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4):66-77.

[2]张瑾.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25(2):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