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职业评估范文

金融职业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职业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职业评估

第1篇:金融职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特殊性方法问题创新发展金融制度

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在市场中的流动已经成为常态,这些都为金融企业飞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价值评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特殊性及方法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特殊性及方法革新的发展,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了不小的变化。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要具有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的特点,运用规范的方式和有效的程序来帮助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达到改善的目标,创新和发展以达到其应有的效用。因此,通过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实施以及调整,必将在我国金融企业乃至全球范围中引发一场包括金融制度变革、金融机构调整、金融服务创新、经营理念的重塑,对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特殊性分析

我国的金融企业要十分注意价值评估的特殊作用,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在企业的内部审计方面主要注重的是对企业金融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即帮助金融企业改善经营状况。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在维护企业的市场稳定方面,可以及时地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有利于建立危机管理与应急机制,在各个新兴的市场之间逐渐形成相互应急机制,对金融企业应对危机作出协调的、及时的反应。可以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使金融企业达到增值的目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国现代金融企业价值评估运行机制已经发生改变,对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内部也有了高新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特殊性主要是以下方面:

1.1 有利于我国金融企业监管的协调、合作以及有效实施企业目标 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持续的战略协助不仅使建行解决了当前一些急迫的业务问题,并在转变观念、引进技术、改进流程、培训人才等方面获得了综合收益,促进了长期价值创造力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开始进入全球化,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在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下要充分发挥巨大的调节作用,开展金融企业的监管的协调、合作以及企业目标的实现。在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中战略评估是从西方,经济学中引进的概念,无论是引进美国“金融协查”调查方法;还是学习德国“以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推动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模式由“经验管理”向“数据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方式转变,这些方式的作用都是发挥了金融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协调、合作功能,推行流程标准化、一致化的做法,推动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科学化建设,使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逐步转化为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日常经营管理行动。

1.2 进行价值评估可以有效地控制金融企业审计工作的不足 在以前的金融企业审计制度中,发现了严重的财务问题,都以单纯的制度报告进行汇报,这样严重妨碍了金融企业的资金审计工作,使其无法完全发挥应有的功能,或者说最大的作用。进行价值评估就需从各个不同的经济事务角度,或者利益格局出发,要整合资源,可以从根本上杜绝金融企业的资金不合理支出,它可以促进金融企业的业务成长,改变金融企业的业务种类,改善金融企业的业务技术和系统服务,同时可以整合金融企业的审计不足之处,有效地提高金融企业的业务效率额以及金融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其中的进行价值评估的具体表现在金融企业审计工作中是,对有形资产,包括研发资金、制造资金、管理资金、营销资金、技术资金等,其价值评价的整合整体过程就是实现资源的转移,提高其利用率。这样就可以打破金融企业审计的一个僵局,即受到不同的领导阶层的同时关注,这种情况下在金融企业价值评价中,各个管理部门都主动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去处理审计工作。

2 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科学化方法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金融企业是指执行业务需要取得政府部门授予的金融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其中,在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管理制度中要建立科学化的方法,对金融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数字化管理,在金融企业和管理部门双方积极探索下,进行深层次的合作。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必须要按照《战略协助协议》的各项执行工作,从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价方面来看,这面临新的经济金融环境和监管要求,如何进一步改进管理,构建更为稳健、高效的营运管理体系,仍然需要学习国际的经验。

第一,建立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资本市场监管机制

针对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变化,在一些快速成长的新兴业务领域,如财富管理、投资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等方面,也需要继续加强建立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资本市场监管,依托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业务经验,较强的专业能力,搭建自己的专业业务平台,促进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市场监管业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因此,在实施建立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资本市场监管中,应当创立与经济增长相容的价值评估监管环境,在这中环境下包括,对进入和退出市场要设计必要的管理措施,将市场准入条件尽量降低以使得市场可以开发给予最广大的参与者,价值评价的监管者在设定规则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对市场造成的影响程度,作出财务预测与市场参与者承当同等的监管责任。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资本市场监管工作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发挥其应用的效用,就必须不断的发展创新,而现代企业要科学化、系统化的实行金融价值评估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使其最大程度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壮大金融企业价值评估资本市场监管的力量。

第二,建立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危机应急机制

各个新型的市场自身和相互之间应当发展和建立危机处理机制以能够对危机作出协调的、及时的反应。例如,我国股票市场的开盘交易不应当与国外ADRS的开盘交易相距时间太长,在国内股票市场建立“循环切点”机制,各个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设立合资机制以处理和监督陷入困境的金融企业。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危机应急机制要独立客观的反应金融企业内部资金的运行,有意识的加强其权威性。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危机应急机制的监管条例要基本具备灵活性,金融企业的决策部门要可以通过价值评估危机应急机制能够及时得到全面的信息资料,维护市场的稳定。

3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企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在创新发展上主要的就是改变原有的职能定位,增加其附加价值,在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内容方面逐步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通过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实施以及调整,必将在我国金融企业乃至全球范围中引发一场包括金融制度变革,对我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拓宽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目标,对于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不管如何发展创新,始终不变的目的就是适应新形势下的现代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瑞洁.浅谈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创新与转型[J].中国乡镇企业计.2010(06).

第2篇:金融职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下行周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规模急速扩大,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国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为金融资产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随着各省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陆续成立,国内金融资产公司数量已迅速增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力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独特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他们的健康有序发展,关乎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定。近年来,监管部门更加注重对金融资产公司的内部审计管理,督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规范经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除四家金融资产公司之外,各家省级金融资产公司均成立时间不久,规模还相对较小,业务发展尚未成熟,尽快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对其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当前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缺失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很多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不能够及时发现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以及虚假信息,或者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道德问题带来一系列金融资产公司风险损失和经济社会不良影响。内部审计作为金融资产公司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务必做到切实有效的加强金融资产公司经营管理的财务、资金、业务运作中的违规行为以及管理制度的薄弱环节与漏洞。

二、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的主要风险

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设计部门或者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及时发现金融资产公司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一系列违规行为、信息造假行为或其他有损金融资产公司和经济社会正常有序运行的各种潜在风险。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中常见的审计风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风险

当前金融资产公司业务繁杂,各项经营与财务信息冗杂,尽管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带来大数据分析工具提供了内部审计的准确性,但是互联网工具应用让信息的传递与复杂性无疑加大,现有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当前审计法律规范、行业标准以及系统的审计机制缺失都会增加内部审计判断失误的风险。制度风险:金融资产公司往往会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定期的金融资产公司经营业务、财务状况、资金流动进行清点盘查。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金融资产公司减少会计舞弊、信息造假或者其他违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不健全,会给经营人员留下很多违规可能性,而审计人员很难在一个不够健全的审计机制里做到防微杜渐,从而造成金融资产公司业务审计报告的重大失误。制度风险是我国当前金融资产公司甚至是各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审计质量监管机构和完善的会计披露与审计标准。信息风险:内部审计部门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对其他部门工作的检查、纠正与批报。对于很多部门来说,内部审计的存在会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具有较强的抵制情绪,虚假信息资料和伪造数据报告等都会给内部审计带来很多信息失真问题。因此,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十分重要。而另一方面,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完全独立于各个部门,缺乏较好的渠道和制度保障去获取所需的审计原始资料,很难从整体上把握金融资产公司各个部门的基本运营情况,因此在内部审计中出现重大纰漏问题就十分常见。法律风险:我国尽管已经陆续出台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金融资产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但是总的来说法律效应还比较弱。对于很多审计规范和标准尚无完善的界定说明,内部审计相关问题的处理也没有完善的法律依据,因此内部审计的报告也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正因如此,往往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不会十分重视审计质量,抱有应付了事的心态。方法风险: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识别、评价与管控的过程,因此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科学性十分重要。我国并未针对内部审计制定完善的执业规范,各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方法以及程序各不相同,因此就方法本身来说就有很多潜在风险。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金融资产公司的转型发展,业务范围、经营产品以及资金流动更加繁杂,传统以基础账务为主的内部审计方法已经不满适应当前需要。在金融资产公司业务运营线上化的今天,以传统抽样审计技术来进行内部审计就必然存在众多漏洞,互联网经济时代需要更为全面系统的把握企业经营的各项活动中的潜在风险。

(二)内部审计的主观风险

内部审计的主体是金融资产公司审计部门的各位审计人员,因此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内部审计风险。执业素质风险:执业素质风险包含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财务与审计知识水平,从业经验、操作能力等方面欠缺导致的一系列审计判断失误问题。审计人员的基础财务与知识储备不足,会造成基本常识判断的失误,而我国当前诸多金融资产公司内部的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低。此外,大多数审计从业人员缺乏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面临复杂的审计问题,难以做到及时有效的取证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审计工作变得主观定性化,而专业性的缺乏进一步降低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职业道德风险:职业道德是任何行业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而对于金融资产公司这种关乎社会经济发展命脉的机构来说,职业道德的缺失将会是十分严重的事情。实际上,很多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缺失是由于审计人员利益导向与被审计部门相关利害关系者的私下勾结蒙混过关或者刻意隐瞒、虚假报告,或者受到权威力量的压力而不能坚守原则,违反审计规范,带来严重的后果。此外,审计人员工作作风浮夸、不踏实,使得审计工作不够深入,对于应当发现和揭示的问题没有发现和揭示,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三、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是防范各项经营业务风险的重要一环,如何控制内部审计环节的风险显得十分重要。当前我国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欠缺、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以及审计风险防范技术不够等原因,因此应该着重从这几方面下手逐步构建良好的风险规避系统。

(一)确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

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将审计风险观念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型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应用对金融资产公司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受到国外众多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它依据整个行业内风险发生概率来对审计的对象、内容、时间与审计标准进行制定,与此同时必要的审计项目风险评估与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质量保障性与经济效益性。与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导向模式更为先进科学,也更加全面,对整个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防范也更为有效。因此,我国金融资产公司面临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应该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作用,保障内部审计的高质量、低风险与经济效益。

(二)重视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是指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机制中确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监督与风险评估机制,并对于各项审计项目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从而识别和找出重点风险因素或者潜在的隐患,在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可能性评估、风险因素测试和平衡矩阵,以风险发生的概率为基础来评估风险发生的潜在影响,进行风险度量,采用不同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排序,将风险评估过程中所搜集的信息综合分析,并尽可能量化各风险因素,按风险水平的高低对金融资产公司的拟审计对象进行排序,确定内部审计的先后顺序。与此同时,内部审计风险评估除了要做好被审计项目的风险评估,还应该确立自我评估机制。由金融资产公司其他监管部门做好内部审计部门审计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挽回由于内部审计失误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有利于审计部门自我检讨,建立风险案例库。

(三)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规范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的检查、咨询部门,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对金融资产公司能否有效认识和发现风险,采取恰当的风险控制措施十分重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部门能够独立的行使职能,不受外界权威、利益诱惑等的影响出具客观真实的审计报告,准确直观的评价金融资产公司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程度,发现金融资产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与缺陷,并发挥审计的权威性,审计结果报告应该得到重视和恰当的应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各金融资产公司应着重推进内部审计规范标准制定,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与操作流程,确立审计工作的重点工作,树立正确的审计意识并逐渐确立一种审计文化。此外,良好的审计工作实施务必需要良好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护航,这需要行业或者国家相关部门做出更多的司法推进。

(四)优化审计人员职业素质

金融资产公司应该重视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标准的不断改进,提高其准入口槛并实行从业资格考核制度,对考核通过的人员颁发该金融资产公司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同时还可对多次审核中审核不达标的相关内部审计人员采取岗位调离等措施。其次,还要注重审计人才培养,通过继续教育或者公司组织专业培训等方式不断鼓励内部审计人员提升自己专业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跨专业人才吸收来补充内部审计工作中短板,这样有利于人员结构多元化发展,根据自身不同的专业优势从而促进内部审计的更好的发展。最后,职业道德培育是一个持续的话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需要得到金融资产公司管理层的重视,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十分重要,必要时在内部审计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中做出更进一步的完善,强化其对审计人员工作的规范性。

五、结论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然进入金融混业经营的时代。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器,应更加注重内部审计管理,防范内生的金融风险因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尽快确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强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推进立法和行业标准制定,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此外,也要注重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内部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中晔.基于实效角度的商业银行内部稽核体制重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5).

[2]欧晖,方学梅.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下的稽核转型[J].中国金融,2012(09).

第3篇:金融职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金融大学生;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145-02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进程正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国际化金融人才(International Financial Talents)的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在这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胸怀报国之志、创业之愿、成才之梦的金融大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生涯规划,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寻求职业理想与人生梦想的契合,实现成功人生与幸福人生的共振,很有必要。

1机遇与挑战:金融人才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

1机遇――金融人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给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在校金融大学生展现了美好的未来希望。这种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一是拓展了金融人才国际发展的空间。金融高端人才到国外金融机构或外资企业就职早已成为了可能,一些金融人才通过到国外金融机构培训提升,扩大了国际化视野,或者利用与国外金融机构、外资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自己的事业。

二是增大了金融人才国内就业的机遇。中国是人力资源的大国,但人才资源大约只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而国际化金融人才更是稀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到2015年,我国将新增首席或高级经济学家、高级风险评估及预测专家73万人;新增金融分析、国际会计、保险精算、保险核赔、资产评估、证券投资及经纪、财务总监等重点领域的高级金融分析专家189万人;新增金融机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及分支机构负责人10万人。

三是铺垫了金融大学生成就梦想的道路。中国人民银行等“一行三会”正在实施“金融后备人才储备工程”,建立健全金融后备人才储备体系,坚持每年从高等院校在校生中选拔一批可塑性强、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给予学习资助,提供实习机会,并将优先吸纳到金融行业工作。

2挑战――金融人才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

金融人才的国际化,意味着金融人才知识结构的国际化,人才开发和流动的国际化,人才经营观念的国际化,这也意味着给金融大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金融人才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未来中国的金融业服务对象国际化的比重将逐渐增大,金融人才资源开发也必将涵盖全球,中国巨大的充满活力的金融就业市场,也必将吸引大批国外优秀金融人才来华就业。

二是人才选拔考核更加注重能力。国内金融人才国际化提升工程的实施,必将带来岗位责任与职务竞争的压力,必将启用金融业领导干部、金融机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公开竞争择优选拔的人才任用制度;建立突出客户发展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创效能力,看重客户满意度和人才诚信状况的金融营销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突出应用能力、工作质量、业务流量、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为重点的金融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2评估与选择:职业人生自我设计的重要意义

1生涯规划,成功人生的助推器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有云:“越来越多在工作职场上的人,需要学习经营、管理自己,他们要懂得将自己放在最能有所贡献的地方,并学习发挥自己所长”[1]。金融大学生面对席卷而来的世界金融一体化潮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徘徊不知所往的时候,迫切需要为自己做一个切实而有效的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也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对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进行测定分析与综合权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此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使自己能适得其所。

一个成功的职业规划即是一个人的人生规划,是生命走向精彩辉煌的基础。它实际上相对于将我们的职业理想明晰化、具体化与可操作化,帮我们准确自我定位,找准人生发展方向,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提高职业分析能力,获得长期职业发展优势。可以说,生涯规划是迷茫人生的指路灯,是成功人生的助推器。

2人职匹配,幸福航船的职业锚

生涯规划不仅是联系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更是实现成功人生与幸福人生完美结合的媒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埃德加・施恩(EdgarHSchein)教授提出了职业锚(career anchors)理论,并将职业锚定义为:“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2]“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事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是个人对才干、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自省后,现实地选择的职业的最优定位。

邱吉尔(Churchill)有言“能使个人工作和志趣结合的人是真正幸运的人”。职业选择定位在职业锚所在,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才能,享有幸福人生。

3梦想与拼搏:金融学子生涯规划的具体操作

1确定生涯规划的总体原则

金融大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并举,偏重短期规划;职后规划与职前规划并举,偏重职前规划;职位财富规划与价值奉献规划并举,偏重价值奉献规划;紧跟时代与切合个体并举,偏重切合个体。

2遵循生涯规划的一般步骤

知己――全面客观的自我定位。美国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提出了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该理论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3]。为此,我们可以使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的量表进行心理测验,使用情境模拟、面试等技术,对自己的知识、技能、个性等有较好的了解,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组织特性对自己进行评价考量。

知彼――趋利避害的机会选择。生涯规划需要进行环境分析与生涯机会评估,以便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金融大学生在制订生涯规划时,需要深入金融业进行调研与考察,银行机构国际化、银行业务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监督国际化给了我们怎样的发展空间,对我们的专业结构、能力素质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应对准备。

决策――清晰确定的发展线路。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发展路线一般有专业路线和管理路线,或二者兼之。在决策自己的发展线路时,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生涯学者霍兰德(John LHolland)的职业性向测验,或者接受学校的生涯辅导(career guidance),真正业己所爱,业己所长,业己所需,业己所利。

措施――层层分解的执行方案。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在完成好本专业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对管理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多加学习,争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有志成为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者,为更好地拓展国际化的视野,在选课时应该加修国际化知识方面的课程,包括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国际规则知识、国际交流知识等。

3见诸生涯规划的实际行动

好的目标一旦确立,重要的是提高执行力,一步步实现这个既定的目标。

迈出追逐梦想的坚实步伐。作为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在追逐职业梦想的道路上应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其一是应主动联系国内银行、保险、证券单位,前往实习;积极争取到境内外的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以拓宽自己的国际化视野,锻炼自己处理国际金融事务的能力;积极争取更多的机会到学校金融实验室实验,学习证券投资、银行投资、商业银行业务、外汇交易、公司金融等,以提高自己的投资判断力、时机把握力、风险承受力。其二是积极做好考研或出国的准备;同时,还应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争取获得注册会计师(CPA)、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等金融行业从业资格证书。其三是应多多了解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及金融前沿理论与技术,关注股票、证券、期货、汇率等交易行情、相关金融信息数据库资料以及各种专业金融信息机构提供的全球财经实时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

分清大学期间各年的践行重点。金融大学生能否将学习计划与职业目标有效联系起来,能否将目标转化为行动,将直接关系到职业目标的实现。为此,金融大学生大学期间应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学业计划。大一的重点应在了解自我,大二的重点应在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大三应重在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大四的重点是考研、考证、实习经验的积累,或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刘毓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09

[2]埃德加・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仇海青,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89

第4篇:金融职业评估范文

资产评估专业主要课程 1.财务理论主干课程:经济法、国际投资学、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统计学、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保险学、财政学、税法等;

2.资产评估理论主干课程:资产评估原理、建筑工程概论、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审计学、国有资产管理、房地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矿业权评估、国际评估准则等;

3.经济学理论主干课程:初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

4.其他选修课及公修课:经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经济数据分析等。

资产评估专业就业前景 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市场中介行业,在规范资产运作、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产评估活动是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专业方法,遵循专业规范,评定和估算资产或经济资源价值的中介行为。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市场经济主体的需要,资产评估已服务于诸多重要经济领域和经济活动,包括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企业重组、国有产权或股权转让、金融风险防范、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税基确定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日益复杂,资产评估在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规范交易行为、改善经营管理,以及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职业前景非常广阔。

资产评估专业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运用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完成资产评估工作的能力;

3.具备从事产权登记、产权界定、清产核资、绩效评价等资产管理工作的能力;

4.掌握资产评估基本理论和方法;

5.掌握资产评估准则;

6.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

7.了解资产评估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第5篇:金融职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70-03

1 公允价值计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缺乏完整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双方自愿进行的资产交换或者账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计量基于市场的计量,充分活跃的市场,信息畅通,才可能保证公允价值中所谓的“公平交易”。公允价值的获取应该在一个活跃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下进行的。

首先,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基本确立,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有较大的发展,但活跃市场远未形成,市场不活跃,信息获取不对称,很多小企业在获取信息方面远比不过大机构,因此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公平交易”前提自然无法满足,公允价值自然无法体现。其次,我国的市场经济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企业之间的非货币交易不规范,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因此,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困难。

1.2 缺乏完善的公允价值体系

第一,没有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新会计准则中虽然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但没有一个单独的关于公允价值方面的主体准则。从我国目前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于哪些经济事项适用于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已经作了明确规定,它们分散在各个准则中,但对于其他公允价值却没有给予充分说明。第二,公允价值的披露方法不完善。虽然在新的会计具体准测38项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有17项,但对公允价值计量如何披露的规定只在金融工具列报标准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其他涉及披露的条款很少。第三,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定论,计算方法还不规范,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都是体现在别的准则中,使公允价值计量缺乏相应而有效的解释与指引,这不利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和应用。

1.3 税收影响更具不确定性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带来了税收上如何衔接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大大增加纳税调整的工作量,收益的税收问题又是公允价值在会计中一个很实际而且很重要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如企业在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调增的留存收益在税法上是否需要征税以及未实现收益是否征税等,如果要为尚未实现的收益付税,企业可能面临不得不出售某些资产来缴税的问题。另外,现行准则在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础方面大量引入公允价值,导致财务会计与纳税申报的“游戏规则”渐行渐远。例如,现行准则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将这些资产和负债出售或结算之前,这类损益实质上属于未实现损益。这种性质的未实现损益是否缴纳所得税仍然悬而未决。会计改革的超前与税收规定的滞后,导致企业活动的税收影响更具不确定性,纳税筹划将变得更加重要。

1.4 经营业绩的波动性明显加剧

对汇率、利率和交易价格变动比较敏感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将导致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度波动。此外,发生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换的企业,如果所涉及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较大,将不得不在特定会计期间确认巨额的损益。从财务角度看,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越大,通常也意味着企业风险加大。因此,如何通过风险管理减少经营业绩的大起大落,将成为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5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是影响公允价值确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部分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首先,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由于公允价值获取上的难度和获取方法的难量化性,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价值的实际操作中,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如何计量,从哪里找到参照物,却显得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结果会计人员更多的是运用主观随意性有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由此得到的财务数据既不相关也不公允,更不可靠,极大的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综合会计能力较差,便成为合理应用公允价值的又一难题。其次,面临企业高管人员和会计人员道德风险的挑战。公允价值本质是个估值的金额,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既然有主观判断,也就不同程度的受到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许多缺陷,一些高管人员和会计人员由于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的缺失,容易出现利用公允价值操控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在目前这样一个道德缺失的背景下推行公允价值,我们必然面临企业高管人员和会计人员道德风险的挑战。

2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运用中的建议

尽管我国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本文认为,只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能够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完善与发展。

2.1 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

虽然,公允价值并不就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市场价格毕竟是最为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所以当前应该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从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为促进生产资料市场持续、稳定地发展,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监测与调控工作,不断提高监测、调控水平,适时市场监测信息,保证公允价值获取途径的通畅;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资料市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大力创新流通业,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增长方式的转变;四是加快批发市场的改造和提升。与此同时,对于二手交易市场,引导品牌企业进入,建立适当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把资质审查关,将有助于我国二手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在发展二手市场的基础上,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从而使交易双方能够获得相对公允的市价信息。

2.2 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使公允价值计量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现阶段还是一个正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无法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散落于各个具体准则之中,准则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不一致,这些不一致性又增加了公允会计原则的复杂性。理论研究的缺失,特别是对公允价值概念及其外延研究的缺失,将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在目前的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很难真正做到与国际的接轨,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如何尽量以合理的渠道和方式取得公允价值信息,以保证相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避免主观因素对企业财务信息产生影响。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3 加强审计的配套建设

会计与审计密不可分,会计执行好坏,还有赖于审计的完善与发展,在公允价值会计下,会计信息具有很大主观性,因而为了防范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会计数据提供虚假信息,加强审计工作力度是必不可少的。2006年2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初步规范了我国公允价值的审计方法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会计报告的真实性。但是,由于我国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相关理论并不完善,这给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执行带来一定难度。当注册会计师按照第1322号审计准则第十条的规定,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时,评价标准本身就不明确不统一,从而影响注册会计师评价的正确性;当注册会计师按照该准则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时,更需要明晰统一的参考指导。显然,我国相关会计审计准则的完善之路任重而道远。

2.4 规范资产评估流程,加强资产评估的队伍建设

资产评估是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允价值的完善离不开资产评估的发展。但是,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资产评估的流程尚不规范,资产评估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首先,应强化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一方面,我们应当提高检查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从技术上防范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并提高对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应当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积极提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此外,成立专门负责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监督和处罚的机构,财政上要保证其资金的充足到位,不能因为对资产评估部门实施监管的成本过高而放弃对其监管,要确保资金的充分合理利用。其次,应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素质。加快建立资产评估继续教育相关规范,在法规方面保证资产评估师的继续教育质量;加强资产评估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从思想上保证资产评估的公允性。最后,应减少守信成本,增大失信损失,改善评估执业环境。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协会的作用,促使政府完善立法,改革评估执业环境,使得失信者遭受的损失大于守信的成本,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执业环境,将诚信建设在评估行业持续地开展下去。

2.5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交易是人的活动,公允价值是人们计量经济业务的手段,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不可能得到合理地估计和运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在新旧准则交替之际,加大教育投入,转变会计人员的计量观念,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得理论与实务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应用公允价值的需要。另外,公允价值应用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的使用,为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方便,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徐丽.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探析[J].商业会计,2009(9).

[2]刘宏洲. 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在我国会计中的应用[J]. 改革与开放,2009(3).

第6篇:金融职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利润操控;防范的建议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中,明确地将公允价值计量列为五大计量属性之一,成为新会计准则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能促使企业管理观念由利润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可使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等一系列优点,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也是利弊相随,也会带来一些弊端甚至可能成为利润操控工具。本文结合我国国情,从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及特征出发,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途径,并就此提出

防范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由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能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以上两个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均认为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市场价格,是一种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平等、自愿、理智进行交易的市场交易价格。这一市场交易价格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要件:交易双方必须熟悉市场情况,掌握足够的市场信息;交易双方必须平等、自愿进行交易;交易双方必须是理智的,有足够的交易时间。

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较,它更强调时态,是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价格作为企业资产、负债的价值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是站在市场的角度来衡量企业价值的大小。

二、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和主观性。再加上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使得来源于活跃市场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公允价值可靠性受到质疑。这是公允价值计量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决定能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因素。

(二)可能增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波动性

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固然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的当时价值,但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动必然会导致以公允价值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波动性变化。而这些由于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变动,也许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三)公允价值确定的技术方法难度大,操作性差,成本高

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该过程技术方法难度大,操作性差,同时与历史成本相比,取得公允价值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

(四)可能成为利润的操控工具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与资本相关市场还不成熟,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同时,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和公允价值资料获取的法律规范和会计准则尚未完善;再加上国内评估机构对公允价值评估的经验比较欠缺。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法律规范和会计准则环境下,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以达到其欺诈和其他非法的目的,使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三、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利润操控的主要途径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应用十分谨慎,并要求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但任何非法或欺诈均不会主动贴上“非法”的标签。相反,还会竭力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利润操控者正是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合法性来满足利润操控的非法需求。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利用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核算行利润操控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八条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九条至第十三条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同时第九条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根据这些规定,利润操控者利用在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通过公允价值误判从而调节当期利润。

(二)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进行利润操控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并具备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这些规定,当企业在意欲调低当期利润时,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过程中的职业判断进行利润的调节。另外,还可以通过与关联方签订租赁协议的方式,将难以出租的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将原来按成本计量改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调减当期利润,以后需要调增利润时再高估公允价值。

(三)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利润操控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三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若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利润操控者在意欲调控当期利润时,通过同关联方签订非货币资产交换协议,利用劣质资产置换优质资产,通过高估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的方式调高当期利润。

(四)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控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五条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这一规定,债务人除可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为当期损益外,还可利用债务重组,将原按成本计量的资产转按公允价值计量并高估其公允价值,调增当期利润。

(五)利用金融资产后续计量进行利润操控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规定,除规定者外,应当按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同时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这一规定,利润操控者在意欲调控当期利润时,通过同签订金融资产交换或转让协议的方式来形成市场上金融资产的报价,影响公允价值的确定从而达到调节当期利润的目的。

综上所述,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利润操控的途径主要有:滥用公允价值计量,将本不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条件的资产利用各种不法手段转按公允价值计量;在确定公允价值过程中有意出现职业误断;利用内部交易操控市场,虚构市场成交价格。

四、防范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利润操控的建议

(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机制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特别是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开放水平还比较低,市场主体间的竞争环境还不完全公平,存在大量内部交易,操控市场等行为,因此,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各项法规体系,逐渐理顺市场管理者与企业之间、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明晰产权,明确职责,尽快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济体系。使来源于市场的公允价值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二)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实施细则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条件和范围虽然有明确规定,但有关规定仍然不够详细,缺泛可操作性;公允价值的确定经常依靠会计人员和评估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应该尽早地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准则或应用指南,制定公允价值确定的标准和操作规范,减少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主观判断,防止利润操控者利用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职业判断进行利润操控。

(三)加强监管力度、强化信息披露

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应对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事项是否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条件和范围进行严格的实质审查,防止公允价值计量的滥用。

监管部门应当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立场出发,强化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披露。要求企业单独披露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换、债务重组、关联方及其交易等的详细的信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四)加强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管理

在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确定离不开评估技术,没有资产评估机构的支持,公允价值计量就难以有效实施。因此,为了保证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独立、客观、公正,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必须加强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考核,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追究。

(五)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保持职业良知,牢固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使会计人员能够诚信地执业,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控的意识。

五、结束语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运用已是大势所趋,不能因为其运用会带来各种弊端甚至可能成为利润操控工具而瞻前顾后。而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理论,制定完善各种法规制度和会计准则,探讨解决公允价值计量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和措施。由此,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必将会发展得更加健康、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第7篇:金融职业评估范文

(一)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由于审计人员具备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不同,接受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各异,所持的职业操守易受不同社会组织、成员的影响,使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不能坚持职业操守实施审计行为,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甚至发生违法审计纪律和廉政纪律问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风险不时显现,诱发审计风险产生。

2.被审计单位人员对审计工作的不正确认识。对审计工作不正确认识主要表现是:一、惧怕审计发现影响个人或单位利益,对审计工作存在抵触情绪。二、单位和个人有错弊行为或事项,存在阻扰审计工作顺利实施想法。三、对被审计事项同存在认识分歧,产生不同的认定和评价。以上被不正确认识,影响和谐审计环境的构建,诱发审计风险产生。

3.管理层意志对审计工作的干涉。内部审计是为一定组织服务的,直接向组织管理层负责,审计结论一定程度反映和体现着管理层的想法和需求,同时也对管理层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行为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审计方向的确立、审计重点的把握、审计问题的揭示容易受到管理层主管意志的左右,如果审计目标或审计结果同管理层意志相悖,审计工作可能得不到组织成员配合和支持,易发生干扰和阻碍审计检查事件,诱发审计风险产生。

(二)客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局限。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包括审计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有限,不具备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专业技能,不能将审计关注的事项检查反映到位,难以形成客观的审计结论,使审计质量难以达到审计项目要求,或审计结果不符合管理层和组织需要,为整个审计过程埋下风险隐患。同时,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来源渠道不同,专业背景和专业技能各异,使制定的审计方案、审计程序,运用的审计方法不尽相同,对被审计单位业务运行和管理经营活动存在的重大差异和缺陷揭示反映的客观性、准确性有限,审计技术风险随即产生。

2.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法存在缺陷。内部审计强调审计方法同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性,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前提,并且分析性复核方法和审计抽样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其中,分析性复核方法的科学性和取得证据的证明力,会因审计对象和内容不同而产生差异,同时审计抽样的方式、样本数量、抽样范围,受限于投入审计成本,会造成抽取样本的代表性不同,因此审计结果产生技术性误差是客观的,形成审计主观结论与客观事实的差异,直接产生审计技术风险。

3.审计监督所依据的政策法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的审计依据大部分是行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由于近年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行业改革转型日益深化和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细化,造成审计人员对变化的审计依据掌握有限或获取时间滞后,在审计过程中习惯用旧经验和老规定开展审计检查,不结合审计内容的发展变化去收集新的制度规范,不注重对规章制度变化的及时学习和掌握,容易产生“刻舟求剑”的审计认定,造成审计证据不充分、证明力不强,甚至审计认定结论有误的严重后果,审计风险随即滋生。

4.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各行业对内部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范围不断延伸和拓展,已是一个渐大趋深的过程,推促内部审计对象趋于多元化,从早期审核组织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发展到对组织活动的多个方面和层次的审核评价;随着组织机构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和管理效能,使内部审计内容趋于复杂化,开始关注组织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的的经济性和效率性,以及管理层的履职效果性,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拓宽和复杂,无形中增加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业务活动的认识和分析困难,致使获取审计信息的质量随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增大而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风险在所难免。

二、审计风险规避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内审人员职业操守

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风险的产生和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根本因素在于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防范审计风险,不仅取决于审计人员具备的工作技能,更决定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因此,只有全面提高内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二)审计人员来源多源化,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内审计机关应不断拓宽审计人员来源范围,积极引入多专业人才,适应内部审计范围不断拓展的发展形势,同时以内部审计转型发展为契机,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进行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培训,造就复合型审计人才,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以适应内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开展审计风险评估,控制审计风险

根据审计项目和审计环境,现场审计前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对可能引发审计风险的隐患进行防范和化解,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目标可接受的程度。审计风险评估时应考虑评估成本同审计项目开展成本的适应度,在合理评估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手段,注重和强化审计规程管控等措施来调控技术风险,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四)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机制,提高审计质量

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质量评估机制是规范强化审计程序,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落实评估周期和评估责任,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不断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作者:汪军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嘉峪关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王辉,路勇.基层央行风险管理审计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3,09:44-47.

第8篇:金融职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 问题 对策

自1997年公允价值概念引入中国以来,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其存有较大争议,由此导致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也是一波三折。直到2006年3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公允价值才在我国重新启用。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虽体现了国际间制度趋同的要求,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对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开展得如火如茶相比,我国目前的研究还主要限于学术探讨阶段,大多是介绍国外理论,对公允价值会计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对遇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较少。没有建立适合我国市场条件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导致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

一、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取得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8)》中明确表述:“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即:第一,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应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适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据此可知,当被计量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时,则其可观察的交易价格就是公允价值,具有一定的可验证性,不存在任何争议。但是,当被计量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时,则必须借助于公允价值估值技术,而我国应用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估值在实践中应用较少,无论在方法和技术都不够成熟,需要大量人为估计、假设与判断,再加上资本交易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缺乏相应的市场参考标准,价格难以真正反映真实价值,因而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是不可靠的,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质疑,并且容易被企业管理当局操纵,给企业留下相当的利润操纵空间。例如,在金融资产中,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是以短期持有、赚取差价为目的,以公允价值计量,其价格可在股票等交易市场中获得,具有一定的可验证性。而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企业持有的目的不甚明确,在不存在交易市场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对可靠性和相关性均存在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并不计入当期损益而通常计入所有者权益,企业为了平滑业绩,更倾向将金融资产划分为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以利于盈余管理。在多数情况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为大多数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工具。

2.缺乏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真正得以运用还需要完善的信息市场和资本市场等外部环境。从前面公允价值的定义中我们知道,公允价值的确定应该是交易双方在活跃市场条件下进行的。美国之所以在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走在世界的前列,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有世界上最为发达、最为完善的市场经济。目前我国虽然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仍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要素市场不健全等问题,尚未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这使某些资产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不能通过活跃市场环境取得公允的数据,而只能通过评估的方法进行计量。而且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上市公司大部分通过国企改制形成,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高度集中现象非常普遍,内部治理结构薄弱,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当会计职业人员采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时,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施加各种压力,影响会计职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利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等非市场竞争手段的行为进行利润调节,最终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3.缺乏公允价值应用的具体准则

公允价值要在实践中更好的应用,除了上述介绍的问题需要研究与解决外,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计量公允价值问题。虽然我国新准则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8)》中明确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但是对于第二、三个级次,即: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适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具体应用中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准则中没有详尽的表述和统一的规定,企业在实务操作中没有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作为操作依据,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中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范。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具体适用什么样的估值模型,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明确的规范。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是公允价值估计的重要方法,在运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估值技术时,至少要确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确定折现率这两个要素,而对现金流量的估计和折现率的确定计等计量的要求及方法分别分布各个具体准则之中,各准则之间对现金流量和折现率计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增加了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运用的复杂性。

新准则还规定,不存在活跃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应以上相同或相类似的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但在具体应用该方法确定公允价值时,对相同或类似项目的选择和确定上,新准则中并无明确的规定。

4.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有待于完善

与西方发达国家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方兴未艾相比,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相对落后。虽然,从韩颖1993年引入公允价值的定义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就对公允价值进行相关研究,但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十分有限,大多学者停留在引入理论或零星分散研究阶段,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较少,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5.会计人员和相关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有待于提高

由于我国公允价值应用刚刚开始不久,而且目前各项要素市场尚不完善,再加上评估理论和实务研究显然落后于其他方面。从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践效果上看,在很多时候不过是估计而已。执行该项会计准则确定公允价值计量更多的依赖会计人员和评估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利用现值技术以及其他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人为操纵空间很大,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高低便成为公允价值确定的重要因素。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会计教育方面关注越来越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实际需要尚有很大差距,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尤其在我国会计新制度、新准则快速发展形势下,在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和惩罚机制不健全的情形下,会计人员和相关评估人员为保住自己的饭碗,往往迫于管理层的压力,在利润所带来的巨大诱惑面前丧失职业操守,利用允价值的计量来修改会计数据,进而操纵会计利润,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削弱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从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现状的分析来看,虽然公允价值的应用中还存在诸多困难,但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提供的信息更具相关性无可争议。因此要积极发挥公允价值应用模式先进性一面,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公允价值应用的外部环境,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来促进公允价值的有效施行,提高其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减少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二、提高公允价值可操作性的建议

1.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外部环境

完善的外部环境是影响公允价值发挥有效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建立适合公允价值应用的外部环境,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首先,努力构建完整、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交易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各类要素市场的成熟和完善,逐渐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为公允价值可靠取得提高有效数据;

其次,逐步建立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不断的收集各种信息,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不但使公允价值估值所依据的数据具有可验证性,而且降低公允价值的获取成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第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在公司内部形成健全的责、权、利制衡体系,构建一种既有激励机制又有能力约束经营者行为的股权结构。

2.制定适合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尽管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等具体准则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指导公允价值应用的具体指南。导致人们应用各具体准则时,前后所持标准不一致, 使公允价值的计量缺乏可比性。因此,为了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贯性和可比性,提高公允价值信息质量,要制定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要明确公允价值运用的具体条件,而且要对条件的判断给出具体明确的依据,并对估值技术的选取和以及估值模型的变量的确定给予原则性的规定,计量准则制定的越详细,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越强,留给相关人员的可操作空间也就越小,会计信息的质量越高。

3.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美国之所以在公允价值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走在世界的前列,正是建立在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我国对公允价值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且大多是非系统地研究,仍旧停留在以国外理论的介绍为主,对公允价值方法的研究较少,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

我国市场经济不如西方国家发达,具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全盘照搬西方的公允价值实践经验是不可行的。因此在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制定诸多限制条件。为了更好的应用公允价值,增强公允价值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必须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一套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又不完全照搬国际会计具体准则的中国特色的公允价值具体应用指南,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4.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交易是人的活动,公允价值是人们对交易进行计量的手段,拥有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以及而讲求诚信、不做假账的会计等相关人员是正常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

首先,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资产评估公允至上的意识,从主观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利用公允价值美化利润的动机。

其次,由于公允价值应用中估值判断的事项增多,对企业会计人员及外部评估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对会计人员有关公允价值的教育和培训,要求会计人员和评估人员掌握公允价值的估计方法,减少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把握好估值的判断尺度,客观公正,增强相关人员对公允价值估值的职业判断能力,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牛晓虎.公允价值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8,5.

[2]王海斌.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08,6.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人民出版社.2007.

[4]潘秀丽.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计量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4.

第9篇:金融职业评估范文

一、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的视角

(一)基于价值评估理念的视角

在我国,“资产评估”是对各类财产、产权或者是专指对企业和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行为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但“资产评估”的对象本身并不局限于“资产”,而是在更广泛意义上的对标的物价值的评估。《美国价值评估行业统一操作标准》(2008-2009版),对“Appraisal”的定义是“进行价值判断的行为或过程,也可以称为是一项价值判断”。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的英语全称“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Council”中的“Valuation”更是指“价值的评估”。

针对资产评估人员而言,价值评估的理念和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经济学理论、财务学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而学历教育正是奠定资产评估人员系统且完备的理论功底的途径,是拟进入资产评估领域的人员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及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平台。

(二)基于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的视角

资产评估人员基于现有岗位,通过实践工作的逐步锻炼,是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岗位成才往往难以系统和完备地吸收相关理论与专业知识,而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可以系统和完备地培养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储备人才。作为资产评估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历教育应该是培养资产评估人员的重要方式,其课程设置必须具备恰当的系统架构。

(三)基于系统论的视角

从系统论角度看,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具体包括学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授课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诸多环节。其中,课程设置是一个核心环节,也是当前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将决定资产评估专业后备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基础,以及综合执业能力。从我国曾经试办和目前正在进行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情况看,对于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办学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的盲目性依然存在。目前的资产评估专业、专门化或方向的开设院校多以财经类院校为主,而资产评估实际还分为若干个专业,这样,资产评估课程设置的跨度与财经院校的师资资源就有着明显的缝隙。

当课程体系设计忽视了学校的师资资源,忽视了社会及市场对资产评估人才的口径及专业执业能力的需求等现实情况,则将导致课程体系形式上似乎面面俱到,但实质上则是没有突出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各个专业的目标,从而偏离了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资产评估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线。

二、职业胜任能力是构建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主线

(一)职业胜任能力是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

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是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明确职业胜任能力在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的重要性,充分重视职业胜任能力对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既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实现资产评估学历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第三章明确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胜任所执行的评估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讲,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与后续教育是注册资产评估师自身完善的两个关键阶段,学历教育的任务是为职业胜任能力奠定基础,而后续教育的目标则是保持和不断提升职业胜任能力。

(二)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要素

对于职业胜任能力,美国国务院在上世纪50年代即对外交官的选拔开始设计预测工作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继而美国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兰德教授在1973年提出了“胜任能力(Competency)”这一概念,从品质和能力两个层面论证了个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帕里1996年又提出,胜任能力是“影响一个人大部分工作(角色或者职责)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它们与工作的绩效紧密相连,并可用一些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对它们进行测量,而且可以通过培训与发展加以改善和提高”。

上述概念认为,胜任能力即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是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整合。就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而言,既要求拟从业人员具备资产评估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不仅要具备处理业务的能力还应具备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见图1)。其中,资产评估的职业素养包括多个方面,如人际沟通技能、组织管理技能以及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技能;而最重要的是作为资产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和态度。

图1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框架

(三)职业胜任能力对资产评估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从上述资产评估胜任能力框架来看,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人员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并不完全依赖于学历教育,一些职业素质需要由后续教育来培养(比如理解和沟通能力)。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过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为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不仅要设置资产评估实务的相关课程,还必须设置实践性课程;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还应设置职业道德相关理论和案例课程。

三、以职业胜任能力为主线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在结合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符合价值评估理念的评估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构建以经济学、财务管理学等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一)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本科学历教育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本科教育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二者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学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要考虑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层次上的差别,另一方面要考虑二者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的衔接问题。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应用性和实践性,具体课程模块将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研究型选修课、应用型选修课和实践性课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属于一般教育的范畴,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规律和一般技能,重在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为以后专业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一般应包括以下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计算机操作基础、公共英语、体育课程等。

对于资产评估专业而言,经济学原理是一门核心的基础课程,是资产评估理论和方法的根本源头。资产评估拟从业人员应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学课程的性质、经济学解决问题的方式、经济学研究中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种类等。具体而言,经济活动的种类、资源与收益的界定、价格体制的特点和作用、生产要素理论以及决定正常经济活动的因素等理论,均是培养拟从业人员的价值评估理念和职业判断能力的理论起点。

2.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方向课程、财务会计方向或建筑工程方向课程与机械制造方向课程、金融与统计方向课程等。具体设置的课程将包括微观经济学、经济法以及税法、会计学或工科专业基础教材、价值评估英语、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资产评估行业中实际还分为若干个专业,包括企业价值(无形资产)的评估、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动产评估又包括各类行业的机器设备评估、珠宝评估、艺术品评估等等。在学科基础课阶段,各类评估专业就应该有所侧重,不动产评估方向的学生此时就需要开始学习建筑工程方向课程,动产评估方向的学生此时就需要开始学习机器设备评估、珠宝评估、艺术品评估方向的课程等。

学科基础课就应体现不同性质高校的学科结构特点,财经类院校如难以开展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等学科基础课程,应侧重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方向的课程。

财务会计与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其在该项资产评估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财务报表分析能力尤其重要。在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中并不需要全部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评估师应着重掌握的是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能力。

法律法规是我们所有职业的工作前提,具体的资产评估业务必然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税法就是税基评估不可或缺的基础。微观经济学对于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如城市土地使用的决定因素、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理论、城市土地价值理论以及城市其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等,无一不对提升不动产评估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重要作用。金融资产评估越来越受到关注,资产评估也应重视对货币银行学和金融学等学科的学习。统计学对于资产评估具体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也是资产评估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在上述学科基础课完成的基础上,各资产评估专业需要分别根据培养方向设置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不动产评估、动产评估、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税基评估等专业必修课程。各资产评估专业都必须完成国内外价值评估的准则标准课程、各专业相应的国内外价值评估案例课程及职业道德课程等专业必修课程。

4.专业方向(选修)课

专业方向(选修)课是根据资产评估各种业务范围及咨询服务的特点,把课程学习划分为更细的方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课程:如珠宝首饰评估、环境与不动产价值评估、资源性资产评估、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等,也可以是资产评估准则标准研究等研究型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与能力从这些选修课程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主攻方向,进行更高层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5.实践性课程

(1)灵活多样的实验课程

随着资产评估教学方法的发展,模拟实验将成为实践课程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的具体方式是按照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单元,在每单元结束后设置相关内容的实验课,及时将教学内容同业务实践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零时差”和“零距离”。

(2)实地学习

为了使学生对评估实际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可以安排学生到评估实验基地和相关单位进行参观,并与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以便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为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将应届毕业生直接派往实习单位参与资产评估的实际工作。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体会资产评估实务操作,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二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以资产评估实验教材为基础,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实验软件系统地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

(二)资产评估研究生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