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数学建模培养范文

初中生数学建模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数学建模培养

第1篇:初中生数学建模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 主体性 创新能力

1、选题要合理。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初等数学,许多概念和命题都有其产生的直观背景。因此,初中数学建模的选题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注重题目的现实价值,即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通过自己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可以使学生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以数学为依托,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课题,易激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其次,中学数学建模的选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难度。难度过大,则会无意中对学生形成很大的心理负担,给学生制造了挫折感,有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

2、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数学建模活动主体性。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地发展,是现代数学课堂的重要标志,是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学数学建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建模的主体,学生在进行建模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完成建模任务和在建模活动中的互相协作性。中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思维开始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

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体验,在数学建模的实践中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如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65。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4。方向上的B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距离灯塔P有多远?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指导,使学生认识到应该用什么样的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这个过程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主体意识,要使他们通过探究合作得出用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结论。不能越俎代庖,目的是提高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2篇:初中生数学建模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建模”;教学

G633.6

一、初中笛А笆学建模”的意义

初中建模是指学生在教师预设的与学习课本知识有关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解释数学模型和应用数学模型,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初中数学相关知识。数学建模大多是在大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被提及,而其目的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合理的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及实践性,与此不同的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建模则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新的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形成新思想并体验教学活动等。初中数学建模其包含的知识结构较为基础、相对简单,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通常由教师事先设计好再开展教学活动,需要由教师进行直接参与。可见,初中数学建模已成为一种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模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探索和实践的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积极探索、获取新知识,这一教学模式转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模式,从单纯记忆、模仿以及训练的数学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的热情及主动性。可见,开展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模式不仅是教育方式上的改革,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推动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及改革。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流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包括: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构以及模型应用与检验四个方面的内容。

1.模型准备

数学建模的实现有赖于对一定现实情境的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所面对的现实情境问题,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出来的预设问题。教师通过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机的结合,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为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建构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更容易借助固有的经验体会到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数学建模是一个由具体现象到抽象概括的建构过程。

2.模型假设

数学建模的过程主要是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现实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过程,通过精确的数学语言把实际问题描述出来,从而实现从实际问题到为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用精确的语言提出合理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数学建模最关键的一步。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导致其本身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加上初中数学建模自身的特殊性,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问题情境的解读是循序渐进的,教师更多的参与、引导和整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对数学建模的运用。

3.模型建构

对数学模型的建构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接受和认知能力,要立足学生的角度,让学生亲身经历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建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探究策略,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选择不同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使用的一种方法,它往往是一组具体的数学关系式或一套具体的算法流程,它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同时也是逻辑思维的思考方式,构建数学模型是数学建模的关键。对数学模型的建构和运用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数学模型的建构一定要立足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既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又充分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

4.模型运用与检验

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建模的运用,其目的是更好的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数学模型最终还是要回归对实际问题的运用与解决。只有在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使数学模型具有生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对初中数学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数学建模的结果检验包括检验和应用两部分,对数学模型的每一次应用都是对模型的一次检验。在初中数学建模中,受初中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对数学建模检验的重点只能放在模型的应用方面。数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基础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应用中才能获取数学知识的精髓,数学模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知识,顺利构建数学体系,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初中数学建模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进度等实际状况,进行灵活选择。

三、如何将“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1.全面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对有效开展数学教学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但是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中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宜运用“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针对性较强且适宜运用该教学方法的数学内容开展教学,使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轴对称图形的移动教学则较适宜运用“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将不同的二维图形呈现给学生,以一条直线为对称中线将其进行旋转、翻折使其产生“轴对称”的效果,同时教师运用字母或数字的形式标记翻折前与翻折后图形的对应点,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在头脑中建立与之相关的图形翻折过程,形成数学思维建模,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2.教学环节设计要注意科学性、合理化

教学环节的设计科学性和合理化是运用“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开展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比如动画片中的皇宫建筑蕴含着不同“角”的构成,并带领学生将“直角、钝角、锐角”概念与不同形状的图形相结合并运用到实际数学设计中,设计出自己的城堡,调动学生学习复杂数学内容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进而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和水平。

在我国当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并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该模式能够在初中数学部分教学内容中得到拓展和应用,将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生数学建模培养范文

【论文摘 要】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强调了数学教学来自于生活,要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课堂上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应用能力是当务之急,本文将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它是表达人类思维,反映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有逻辑、直观、分析、推理、共性和个性等基本要素。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真正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我们要突出数学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一、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

(1)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强调最多的是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没有从生活经验中去好好领悟数学的需要,所以不难想象,学生对数学内在的真正作用是存在着很大疑惑的。纯粹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是不够的,要从更加广阔的意义上去培养初中生“用”数学的意识。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把学到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时展的需要,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用它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增强初中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关键。

(2)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大大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已经慢慢涉及到人们的生活中,就拿计算机来说,它的理论模型之父图灵就是应用抽象分析方法首先阐明计算本质的一位数学家,图灵仔细地观察发现,一个人进行笔算时总是把一些符号写在纸上,当计算中出现不同的特殊符号时,就改变作计算的动作。而计算者工作时用的是铅笔还是钢笔,用的纸是有行的、无行的或方格纸等,这些都与计算过程的实质无关。图灵在分析计算过程时,正是对过程中一切无关因素加以舍弃,对过程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发现了计算的本质,这样才导致后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更是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并且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也都用到了数学知识,这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措施

(1)设计教学方案

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改变过来,不要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死记硬背,这样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就会不知不觉的养成了不动脑、不动手、不爱看书,过分依赖老师的被动学习习惯。老师可以对教材经心安排下,很好的设计一下教学课堂,让学生们一开始就能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可以精心选取实际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们通过想办法,相互之间讨论做比较,增强学生们追求新知识的渴望心理。一些和课本内容相关的案例,做到要有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能够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数学活动课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带着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写调查、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积累相关经验。比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们设想,根据今天上课学习到的知识怎样去测量山高、河宽、以及联想一下步聚。再比如学习完“垂线段最短”定理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在上体育活动课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跳远米度,用垂线段最短定理来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让学生在课堂与现实中寻求解决的答案,在实践中应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其实在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把习题生活化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习题,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在学习直角坐标系时,可以把当地区域的地图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建立平面的直角坐标系,然后再写出本地区有关部门的位置,最后坐标确定有关部门的准确位置,把生活中的知识融于课堂中。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建模训练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在解应用题时,特别是解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其际上也就是建构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对选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保险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建模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结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除了把课本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更要把数学思想方法渗入他们的头脑当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或解决问题,让有用的数学变成学生们默认的意识,教学教育必须重于应用,就是这个道理了。

参考文献

[1] 张建林.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2] 王锐锋.初中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

第4篇:初中生数学建模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教学应用题心理障碍对策

根据我国新课标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所以,初中教师要注重将数学知识同现实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适应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要求。列方程解应用题从根本上说就是题目中的未知量与已知条件进行关系联系,并且应用数学知识,将符号语言变成方程式,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中,应用题所占分数的比重越来越大了,所以初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让学生克服对应用题的畏惧心理,能顾做到自如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解题的过程中,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要求。

一、 初中生对于解应用题存在的常见障碍

1、 对题意理解不透彻

初中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不高,使他们在读应用题的时候会遇到理解障碍,导致不能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的方程式。应用题是从现实问题出发,将符号所代表的数字语言同题意的逻辑关系相结合,让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进行解题。理解能力对于应用题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结合知识正确地解题,但是不能准确理解题意却成了阻碍学生正常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重要因素,使他们逐渐对产生畏惧心理,在遇到应用题的时候就会失去正常的思维能力。

2、 逻辑思考能力欠缺

学生在初中阶段,逻辑思考能力相对欠缺,不能将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进行准确地联系。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取出题目中的条件关系,根据已有信息与逻辑推理列出方程,但是学生逻辑能力欠缺,就会使他们不能运用未知数来进行方程组合。并且学生也很难找到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他们不能进行综合角度地思考,不能将题目进行整体化,导致题目信息的获取不完善,阻碍他们列出正确的方程式。

3、 不能进行数学模型的建构

很多应用题是具有模型的,学生在阅读题意的时候就要找到题目所对应的模型,在纸上或者大脑中进行模型的建构。但是学生却缺乏足够的建模能力,他们将题中信息提取后,不能进行组合。根据题意建构模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多高的要求,但是对于解应用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就能够理解题中条件的关系,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的方程式。

二、 消除初中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心理障碍的对策

1、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否准确掌握题意决定着学生最终解题的正确与否,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也是将题中的条件关系进行提取的过程。对于题干相对较长的题目,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对信息进行判断,找出和题目相关的数据,舍弃无关信息。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能力是能够进过训练提升的,在七年级的时候,他们刚接触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就要及时地将列方程式的思想应用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将课本中方程式的解法讲解后,就要将生活实际同课本知识相联系,如“小明有15个苹果,他将苹果分给7个同学,最终还剩下一个,请问小明的同学每人得到几个苹果”,让学生进行信息提取,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将每个同学的苹果数设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7x+1=15。

2、教会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

应用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列方程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有正确的思考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教会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整体上进行解题,不能将片面的信息作为解题的关键,引导学生能够判断未知数据同已知信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掌握准确的解题方法,并且对题目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从整体上对题目进行思考,充分利用题目中的信息列出正确的方程式,进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3、培养学生的建造数学模型的思想

数学模型在应用题解答中非常重要,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应用到模型的建构中就能够得到解题思想,进而能够列出正确的方程式。数学模型的建构并不是很复杂,只是要求学生进行应用题解答时,不要只是用眼睛一遍又一遍地读题,要将题目中的信息提取出来,在纸上画出相应的模型。建模思想应该深入到数学各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在建造模型的过程中,充分应用题目中的信息,并且进行联系,最终得到想要的方程。让学生能够选取题目中的基本变量,将抽象的语言信息形象化,得到相应的逻辑关系,进行整合,最终获得方程式,并且将结果带到方程中进行验证。

4、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

应用问题的教学不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就能够取得效果的,要让学生能够将解题思想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逐步提升解题能力。应用题本身就是现实问题同数学知识的结合,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兴趣,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进而消除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障碍,能够自如地解答应用题。

初中生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存在畏惧心理,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在正确的解题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正确的思考方法,使其能够进行模型建构,最终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为他们解决障碍,能够将列方程的思想应用到解应用题中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生数学建模培养范文

【关键词】模型思想 初中数学教学 原则

引言

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重视数学理论的学习,轻视数学的实践应用,缺乏对数学知识的背景介绍与应用训练。近年来,社会舆论对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淡薄、数学应用能力低下的状况表示不满,敦促我国数学教育界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变此种状况,提出了加强中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的改革要求。对中小学生实施适当的数学建模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社会舆论对数学教育的不满,消解社会对数学教育的压力,顺应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

就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情况来看,由于学生难以掌握数学模型的思想,导致其无法真正应用模型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制约了学生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学更注重数学知识与外界的联系,发展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成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在新课标环境下,初中数学老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培养数学模型思想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比较容易接受生活实际方面的东西。为更准确合理地构建数学模型,基于数学语言基础上,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相关的数学概念、法则及数学方法将其解决,确保数学答案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这种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由此可见,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外界的联系,是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桥梁。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数学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成为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将模型思想自如地运用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中,因此老师应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技能,感悟数学模型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高年级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二、基于模型思想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原则及思路

1基于模型思想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原则

(1)源-型-流;(2)问题驱动;(3)概念-题-应用。

2基于模型思想的初中数学教学的理路

(1)数学:模式的科学;(2)问题--模型--应用;(3)例证--概念--例证;(4)例子―规则―论证―应用;(5)习题---模型(关系、结构、方法);(6)复习―概念图---知识图---大模型观---模型层次观;(7)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8)数学气质-----量(图)化意识----数学模型的世界--数学模型化的世界。

三、数学模型思想与函数模型的应用

数学基本思想是数学的精髓,它蕴涵在数学知识产生的整个过程。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应逐步深入并在教学中反复呈现。没有数学知识、技能的牢固掌握,就不会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准确、迅速、灵活的运用;而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也离不开对其中背景、思想、方法的理解。所以,在谈及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时候,我们也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加强数学思想的教学。好的数学教学,应是将数学知识、方法、思想融为一体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养等方面得到同步发展。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目的,作出必要的简化和假设,然后运用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它或者能解释特定现象的现实状态,或者能预测对象的未来状况,或者能提供处理对象的最优决策或控制方法。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原型出发,充

分运用观察、实验、操作等手段,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运用简化和假设的策略,建构与实际问题相适合的数学模型。

一般说来,数学模型的建立有以下几个过程:

1模型准备: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

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

2模型假设: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

3模型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工具);

4模型求解: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估计);

5模型分析: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

6模型检验: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如果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差,则应该修改假设,再次重复建模过程;

7模型应用:应用方式因问题的性质和建模的目的而异。

应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是通过考察实际问题的数学特征后建立函数类模型对问题进行研究,体现了“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辩证观点。善于发掘问题的隐含条件,适当构造函数解析式,熟练运用函数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所给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判断,才能找到由此及彼的联系,构造出函数原型。此外,方程问题、不等式问题和某些代数问题也可以转化为与其相关的函数问题,即用函数思想解答非函数问题。

第6篇:初中生数学建模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 主体性 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新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科技的发展,使得竞争将更加激烈,其中一个关键问题便是数学技术的竞争,而数学技术又取决于公民的应用数学的能力。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一步。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要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折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深厚扎实的数学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对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广博的知识面。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械广泛应用的媒介,是数学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数学建模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数学界和工程界的普遍重视,它已成为现代科技工作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下在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1、选题要合理。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初等数学,许多概念和命题都有其产生的直观背景。因此,初中数学建模的选题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注重题目的现实价值,即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通过自己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可以使学生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以数学为依托,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课题,易激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其次,中学数学建模的选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难度。难度过大,则会无意中对学生形成很大的心理负担,给学生制造了挫折感,有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

2、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数学建模活动主体性。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地发展,是现代数学课堂的重要标志,是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学数学建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建模的主体,学生在进行建模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完成建模任务和在建模活动中的互相协作性。中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思维开始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

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体验,在数学建模的实践中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如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65。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4。方向上的B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距离灯塔P有多远?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指导,使学生认识到应该用什么样的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这个过程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主体意识,要使他们通过探究合作得出用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结论。不能越俎代庖,目的是提高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7篇:初中生数学建模培养范文

一、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

1.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强调最多的是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没有从生活经验中去好好领悟数学的需要,所以不难想象,学生对数学内在的真正作用是存在着很大疑惑的。纯粹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是不够的,要从更加广阔的意义上去培养初中生“用”数学的意识。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把学到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时展的需要,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用它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增强初中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关键。

2.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大大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已经慢慢涉及到人们的生活中,就拿计算机来说,它的理论模型之父图灵就是应用抽象分析方法首先阐明计算本质的一位数学家,图灵仔细地观察发现,一个人进行笔算时总是把一些符号写在纸上,当计算中出现不同的特殊符号时,就改变作计算的动作。而计算者工作时用的是铅笔还是钢笔,用的纸是有行的、无行的或方格纸等,这些都与计算过程的实质无关。图灵在分析计算过程时,正是对过程中一切无关因素加以舍弃,对过程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发现了计算的本质,这样才导致后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更是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并且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也都用到了数学知识,这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措施

1.设计教学方案

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改变过来,不要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死记硬背,这样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就会不知不觉的养成了不动脑、不动手、不爱看书,过分依赖老师的被动学习习惯。老师可以对教材经心安排下,很好的设计一下教学课堂,让学生们一开始就能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可以精心选取实际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们通过想办法,相互之间讨论做比较,增强学生们追求新知识的渴望心理。一些和课本内容相关的案例,做到要有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能够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数学活动课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带着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写调查、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积累相关经验。比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们设想,根据今天上课学习到的知识怎样去测量山高、河宽、以及联想一下步聚。再比如学习完“垂线段最短”定理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在上体育活动课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跳远米度,用垂线段最短定理来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让学生在课堂与现实中寻求解决的答案,在实践中应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其实在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把习题生活化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习题,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在学习直角坐标系时,可以把当地区域的地图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建立平面的直角坐标系,然后再写出本地区有关部门的位置,最后坐标确定有关部门的准确位置,把生活中的知识融于课堂中。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8篇:初中生数学建模培养范文

在七年级应用题的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制约了教学效果.

第一,学生原有的基础差.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注重课本的知识,轻视对知识的应用.因此,学生的生活阅历少,导致对应用题的情境和背景不熟悉,教师们常常会误解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差.事实上,这是学生的生活阅历少造成的.

第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科书影响应用题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教师把教学重点集中在传授知识和解题上,对实践教学活动不够重视.另外,教科书上也缺乏教学实践专题,且书上的一些应用题已经过时,或者与现实生活不相关.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第三,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刚从小学迈入初中,对应用题的分析能力不足,而在教学中,也没有形成专门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的学法指导,因而,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鉴于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七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七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应用题计算方法的过渡

在小学阶段,应用题采用的是算术解法,而在中学阶段,应用题采用的是方程解法,这两种方法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还习惯性用算术解法,虽然这种方法在解答较简单的应用题时仍可行,但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题目时,学生往往无法从题目中找到等量关系.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必须做好解题方法的过渡.要让学生明白对于复杂应用题,用算术解法并不简单,用方程求解可以简化计算.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方程求解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改变学生用算术求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

二、由浅到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有同感,发现学生害怕解应用题.学生在应用题中没法找出等量关系,且对自己的自信心也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讲解应用题的基础解答方法开始,由浅到深.对于简单的应用题,学生容易理解题目意思和分析等量关系,因而很快就能解答此类题目.这时,学生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能在解题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我们可以从这类简单应用题中进行拓展,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解题中学会融会贯通,为以后解决复杂应用题奠定基础.

三、改进教学策略,降低教学难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计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渐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课堂上,通过示范读题、画图等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变为图形等外在形式,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图形能把复杂的概念和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可视化,其直观性强,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尽量使用画图教学.

四、注重加强学生的归纳能力

应用题种类繁多,学生在解题中往往无从下手.在教学中,可以把应用题以有限的数学模型表示出来,将应用题进行分类教学.学生的归纳能力有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归纳类比,掌握这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也就是通过一个应用问题的求解,然后加上相关一系列问题的联想,最终得到求解一类问题的方法.比较常见的应用题类型有买卖问题、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和比例分配问题等.指导学生对题目类型分类,总结这类问题的求解思维套路和模式.

五、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可以把实际需要求解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数学建模.学生的应用题求解能力低,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数学建模能力差.因而,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是改进应用题教学效果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展示应用题的解答结果,更重要的是应该展示求解的思路,以此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建模能力.

第9篇:初中生数学建模培养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 数学应用能力 分析 对策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来源于生产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因而新课标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在这方面也重点加以突出,每章内容的开头都提出生活实践中的难题,希望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后加以解决。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这种情况:面对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可见部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很弱。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应用能力方面有所突破,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生数学应用能力差的成因分析

1.教师在培养数学应用知识中遇到困难。

(1)课堂教学受到较多的条件限制。例如教学时间紧张、学生人数较多且差异较大等,另外还有高考、中考的压力和竞赛指标的压力。因而教师只有选择“急功近利”的方法,从书本到书本,从一种资料到另一种资料,教师代替学生进行筛选加工,采用或“精讲多练”或“题海战术”的无休止的训练方法,从而把教科书中许多生动有趣的生活实际问题演变成“纸上谈兵”,用各种各样的变形训练代替生活实践。

(2)部分教师思想上不重视,有些教师仍然不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墨守成规,总以为教学就是服务于各级各类的考试,不考不搞,少考少搞,考啥搞啥,穿新鞋走老路。

(2)教师知识老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对一些生活情景及当中的常识缺乏了解。因而往往要在解题前先介绍有关方面的知识,这要求教师知识面比较广,另外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解题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把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很少顾及数学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许多学生虽满腹经纶,但对一些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例如股票的交易,股指的变化,利用统计知识设计调查方案等。笔者曾对此作过调查,要求本校的初三年级学生帮助某一个家庭设计合理的开支方案,提供收入和支出情况。结果发现仅有10%的同学对此能给出满意的答案,30%左右的学生能给出较好的答案,而40%的学生设计得不完整,10%左右的学生则无从下手。

(4)教学中教学资料缺乏,国内出版的数学问题集比较少,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虽然比比皆是,但是找到紧扣大纲的且能适合需要的实际问题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2.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苏科版教材中有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现成的或直接的解决模式。尽管如此,学生在解决这些题目中仍然出现不少障碍。主要是:

(1)对题意不理解,缺乏审题能力。不少学生对股票交易中的税收等情况不知道,储蓄问题中的利息、利率计算方法不理解,即使有也是从书本上获得,或是硬背几个计算公式,更找不到与增长率问题的内在关系,甚至于与利润相混淆。

(2)从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在初三毕业复习时,对应用数学知识部分往往都是进行专题训练。而学生往往是无所适从,因为对于应用,他们的理解就是解方程、解应用题,而实际上我们可借助的手段很多,比如不等式,统计决策等。学生感到困惑的是到底用哪些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如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数学表达方面不够清晰流畅。这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一些应用题目虽然心中有数,但要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则很有困难,甚至于有的学生说的是颠三倒四。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