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范文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

第1篇: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Abstrac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enterprise funds, prevent currency mistakes records and fraud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he enterprise must sound regulate internal control of monetary fund system, and keep its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ment

Keywords: monetary capital; Internal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0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资金是一种流动性很强,在企业的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与费用、筹资与投资等业务循环中都会涉及到的重要资产,因货币资金其本身的特殊性,流动性强,固有风险较高,极易被贪污或挪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仍然有相当多的漏洞存在,甚至于内部控制直接失控,这样就直接危害到了投资人、债权人甚至于社会公众的利益。

一、货币资金失控的表现

1.岗位设置、职责划分不规范

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对货币资金管理的岗位设置、职责规定不符合规范要求。特别是一些小型单位,出纳会计一人兼,既管钱又管账;出纳保管一人兼,既管钱又管物;全部印鉴一人保管;票据未专设登记簿记录等。

2.人员素质不迭标

一是单位在无奈之下接受上级指令安排货币资金管理岗位人员;二是单位领导为了工作“方便”或碍于情面而任人唯亲,而使上岗的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岗位设置、职责规定不符合规范要求。道德修养较差,又缺乏敬业精神;账簿设置混乱,收付款凭证填制不规范,不执行国家费用开支标准的现象普遍存在。

3.规章制度不落实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明确指出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一些单位的领导和货币资金的管理人员法律观念淡薄,对有关法规了解甚少,以致出现违规不知,犯法才明的现象。工作中,坐支现金、白条入账、库存现金超限额、大额提现时有发生;公款私存、违规放贷、出租出借账户也被认为是平常事;中饱私囊、私设小金库、集体舞弊等违法案例屡禁不止。

4.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实践中,有的单位无检查考核制度,有的单位虽然有奖惩制度,但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还有的单位考核检查流于形式,以偏概全,缺乏完整性和有效性。针对这些内部控制的问题,这是会计监督的关键,也是会计控制的重点。必须建立内控制度和监督评价机制,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二、改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对策

1.岗位分工控制,并定期轮岗

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第六条规定“单位应当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相互关联的职务如果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会增加发生差错或舞弊的可能性。不相容职务的岗位分离,能够促使有关人员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制衡机制,可以防止超越权限、串通舞弊。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设置货币资金岗位,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单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要的全部印章,专设登记簿对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进行纪录。

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第七条规定“单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并根据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岗位轮换”和有关回避制度的规定,实行岗位回避。长时间从事同一岗位可以使经办人员熟悉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容易产生职务间相互依赖,监督监管力度弱化,轮岗制是防范舞弊现象的有效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关系网的形成,特别是有一种岗位防范作用。通过轮岗交接可以及时的发现经办人员任职期间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形成一种潜在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纳人员挪用公款、白条抵库的情况发生。

2.人员选拔和激励制度

2.1造成很多单位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人唯亲,从人员选拔开始就不能够严格把关。公司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必须完善,应当由各部门提出人员需求,人力部门汇总,高层管理机构制订指标,最后由组成多部门参与,差额录用,匿名评分的招聘委员会,这样可以更好的选拔到公司真正需要的人员。

2.2目前大多数公司对公司财务都十分关心,在于公司和领导者业绩评价都十分依赖财务指标的衡量比较,但是这种关注大都局限于财务指标的“生产”,财务人员常常会为了达到某种指标要求而通宵达旦,对外报告完全成为数字游戏。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种对财务人员工作和职能的漠视,表现出来就是财务人员很难进入到高级管理层,普通财务人员失去了管理和监督的职能,成为领导意志的单纯执行者,而相对报酬与工作付出不成正比,财务工作十分被动。改变这种财务游离于企业管理之外的情况,必须给予财务人员足够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一方面薪酬必须体现财务人员的工作付出和效果,另一方面必须让财务人员真正进入到企业的管理决策环节当中,体现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当中的主导作用,让财务人员有必要的讲话权利,而非是领导意志主导管理全部环节。

2.3加强继续教育,并定期培训。各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人员应正确认识货币资金控制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同时,各相关部门应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有关经办人员认识到从事货币资金核算管理工作的风险性,了解货币资金流动性强、易于被贪污挪用的固有特性。

3.公司治理和明确责任

3.1从产权角度来看,内部控制的薄弱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有效运作前提下各方利益不能很好的兼顾,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决策权甚至合理收益被弱化,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公司沦为部分强势群体的牟利工具,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被任意的调整或者忽视。要改变这种危险的情况,企业必须在提升企业价值的同时,合理运用筹资工具优化资产结构,明确产权归属,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3.2制度执行不力很大程度在于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惩罚措施,以致出现问题处理不公或处罚过重、过轻。要将制度严格执行,必须把具体控制责任落实到货币资金管理的每个人,尤其是单位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在制度设计上、人员配备、相关财务决策、事前控制及事后责任追究方面的责任落实,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划分到具体财务决策执行人员。

4.建立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

4.1建立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企业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稽核制度,对会计业务发生之前、经济业务发生和入账前的过程中、经济业务入账之后,进行稽查、核实,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同时,稽核必须强化权限,扩大业务核对的范围,务必保证每笔涉及货币的业务都准确无误,货币资金才会真实可靠。

4.2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第八条规定“单位应当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第2篇: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提升;企业;资金链管理;重要性

一、资金链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资金链是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循环,它是指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所需要的基本循环资金链条,是企业经营的过程。企业要维持运转,就必须保持这个循环不断良性地运转。

企业信息流好比人的神经系统,而资金链断裂,就如血液出了问题,企业就会有灭顶之灾。如果资金链不能保持良性循环,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秩序和环境,资金链断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状况的局部裂变,对社会经济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资金链是由信用连接的债券债务链条,资金链断裂的影响必然具有传递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资金链断裂不仅仅打击当事企业,更容易威胁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资金链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链管理能够确保安全的、连续的现金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二是资金链管理保证主链的资金充分宽余之外,还必须有相当的融资能力(包括利用政府、银行等非常手段),在每个循环后要有增值,实现企业经营的目的。

三是资金链的畅通是企业的关键。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存货和应收账款上的阻力是特别的大,一方面降低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另一方面会大量出现腐败现象。资金链管理能够保证整个资金循环的顺畅,要求不能在存货和应收账款上滞留过多资金,以免造成企业下一步活动没有必要的资金,循环不畅。

四是资金链管理能够加快企业的加工物流和变现,提高资金的周转率。

二、企业资金链的分析思路

(一)具体思路

企业资金链的问题,主要涉及企业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存货、货币资金和短期借款等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进行企业资金链的分析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指标:1.企业被顾客占用的资金:应收账款-预收账款;2.企业被存货占用的资金:存货;3.企业占用供应商的资金:应付账款-预付账款。

上述1+2-3是企业营运资本的净占用,如果它大于零,则说明企业资金链货币资金趋紧;反之则说明企业的资金链趋松。企业资金链趋紧,必然减少货币资金并需要短期借款弥补资金缺口;企业资金链趋松,将会导致货币资金增加,短期借款降低,甚至产生短期投资等。

(二)案例分析

笔者以浪潮电子为例,根据2006年的中报,将上述思路运用到对该企业这一期间的资金链分析当中。

根据企业中报,2006年上半年该企业的应收账款为8295.87万元,预收账款为4943.84万元;企业被存货占用的资金为19161.12万元;应付账款为9227.32万元,预付账款为7501.25万元。按照上面笔者提出的资金链分析思路,可以得到浪潮电子在2006年上半年的企业营运资本的净占用为:

8295.87-4943.84+19161.12-9227.32

+7501.25=20787.08(万元)

这个数据表明浪潮电子在上半年的资金运营中,企业资金链货币资金趋紧,这必然需要企业减少货币资金和短期借款弥补资金缺口。

由此看来,浪潮电子传统的杠杆式呆滞资金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和政策导向的要求,但是,对于这个真实需求旺盛、高总量、高产出的行业,没有哪个企业愿意自行退出。而要想在这个行业继续做下去,必须要加强企业资金链管理,建立起与本企业相适应的资金链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挖掘本企业的资金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金持续的良性循环和周转,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生存和发展。

三、提升企业资金链管理的思路

几乎所有的企业稍做大一点,就会违背企业经营效率这个根本,因此,如何保证资金链的连续性发展,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的根本。究竟如何提升企业的资金链管理,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行,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行“集权”与“分权”有机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运行机制,形成统分结合的企业财会工作新格局

在纳入企业合并和汇总会计报表的各二级单位范围内,建立、实施“统一资金管理、统一财会政策、统一财务预算、统一纳税办法、统一委派制度”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办法与具体工作制度。

对企业设置的分支机构或非营业执照下相关授权单位,分立会计核算业务,采取单独会计核算方式;在往来结算方式上一律实行内部结算价格清算;在成本核算方法上着力推行逐步结转核算法,以实现生产制造过程中物流与资金流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内部汇总会计报表管理制度,使之成为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和会计管理系统的一个独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所属此类二级单位,其财务会计监管系统的基本模式可设定为“单独核算、汇总报表、统一纳税、中心(资金结算中心)开户”。

转载于范文中国网。

(二)制定相应的结算制度及对员工进行培训

为了保证结算中心的顺利运行,还应当制定相应的结算制度:财务结算中心会计制度,包括总则、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定、结算办法、操作规程等;财务结算中心贷款制度,包括借款对象、借款方式和方法、借款利率、借款程序、借款审批权限、借款的计算与偿还、借款的管理与监督、信贷制裁等;财务结算中心财务管理制度,包括员工工资及福利标准、办公用品的管理办法、费用报销程序、其他。

执行力也是关键的问题。为了让员工很好地执行相关的结算规则和制度,应当组织总公司、各分公司、办事处以及结算中心等有关人员学习有关的结算流程和相应的制度并将其学习的结果与奖罚挂钩。

(三)推进企业财务资金流与物流系统的信息化整合

实现财务会计核算与企业物流系统之“采购与付款”环节、“销售与收款”环节、“制造成本核算与出入库”环节之间的信息集成管理等三大方面的信息整合和有机衔接。

(四)提高对资金链风险的识别能力,建立企业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

通过对资金链断裂案例的分析发现,在资金链断裂前总有诸多迹象表明企业生产经营上存在异常,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以致错失风险处置的最佳时机。

提升企业资金链管理就

要求在明确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确立以风险预警、防范为核心的内控工作原则的同时,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起定期(季度、半年度或年度)的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分析(审计)报告制度。在此基础上,企业当前应重点针对战略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担保风险、财务授权风险、企业末位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十大风险区域、风险地带,建立风险的预测与分析、预警与评价工作机制。

(五)中小企业走向联合

中小企业走向联合,携起手来发展成大的联合体,以便共同在市场竞争中受益。但也存在着中国人的那种“生意好做,伙计难搭的问题”,因此,光靠民间的联合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购并实现联合。中小企业联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联合投资组成较大的投资公司,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航空母舰。2.联合拿项目,一旦项目拿下后就根据投资需求情况组建项目公司。3.寻求与大公司合作。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得到大企业部分资金支持,解决暂时的资金困难;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大企业的良好声誉吸引顾客。只要合作能成功,对中小企业来讲是条融资捷径。4.拿小项目,附骥尾而至千里。中小企业为能够与大企业竞争结成联盟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大企业也离不开与一些专业公司联盟,因此说,企业联盟将是一个有效而且会发展迅速的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资金链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对企业来说,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企业必须加强企业资金链管理,建立起与本企业相适应的资金链管理模式,实现资金持续的良性循环和周转,才能在目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自己的领地,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国权.信贷融资结构与企业资金链断裂现象探析—基于浙江省信贷客户资金链断裂案例的分析[J].浙江金融,2007年2月.

[2]晋永甫.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J].对外经贸财会,,2006年11月.

[3]杨俊远.现代企业资金管理研究[N].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4]何冬梅.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原理与实践[J].万方数据库,1999年.

第3篇: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普遍偏重对审计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教育改革也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为切入点,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构建审计案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后的实践教学,使审计案例教学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可能。 

0 引言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体系中既包括审计的理论又包括了审计的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审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但由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求学生对会计知识有较好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案例教学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1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践,发现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仍有如下问题: 

(1)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目前课堂教学的案例均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的问题。教师们在备课时所选用的案例多半都是国外的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要么不能够有效的跟中国实际相结合,要么就是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很多只注重了会计实务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审计的实务操作。 

(2)师资能力不足。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巧,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不仅积极性较差,而且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案例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2 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1)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2)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3)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①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③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④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4)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专门给课题实践成绩一个固定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3 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课堂讲授方式。 

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开设的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提供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典型审计案件,让学生以课程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个案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分析。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及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讨论方式。 

该种教学形式主要运用于审计实务部分的课程讲授。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及掌握会计报表审计及审计意见出具类型等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不同内容的审计案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及会计报表审计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审计实务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求既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又贴近实际的审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在教学使用时,为节约时间,可以将审计案例提前发到学生手上,让课程小组先进行课下讨论。课堂上再组织案例讨论,然后教师抽选某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可以就关键问题或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学生们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3)案例情景模拟形式。 

即借助模拟现实场景,通过设身处地、寓教于乐的教习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运用于审计理论课程后的综合案例分析课程。在实际操作时,让每个课程小组编制一个5-10分钟的审计案例情景剧,在剧情中穿插一些违反审计准则的错误行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演示该案例。其他小组则以抢答方式指出情景剧中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案例考核时,可以从内容、表演、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对表演小组予以评价,从抢答情况及指出问题正误方面对其他小组作出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模拟的案例情景涉及到业务承接、职业道德、货币资金审计、存货审计等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审计单位经理、会计、出纳等不同岗位职员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等不同层次审计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情景表演时小组全员参与,问题抢答时全班参与,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又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前述教学形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总结与评价是极其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案例上,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 

4 课后实践教学 

(1)校内模拟审计。 

模拟审计是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对审计实践各环节的一次综合模拟。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极为方便的接触实际的条件,使学生无须走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到比较系统、全面的审计工作全过程,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模拟审计包括两个部分: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结合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的学习,重点模拟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审计模拟中使用的指导教材可以是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取材于公司的实务,并根据其大量真实的核算资料分析、筛选、增补而成。要求审计实习者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即从取证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直至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全部过程。学生的模拟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共安排8周的时间。这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中的审查程序、专业技术方法、职能岗位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计算机审计模拟则是模拟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整理任务,掌握相关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模拟审计档案的归档管理。当然,这部分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起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 

(2)校外审计实习。 

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审计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及时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工作,尽快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审计实习包括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毕业实习则是在毕业前(一般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安排两个月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第4篇: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范文

本文在分析当前审计学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材内容选取应突出实用性、强调逻辑性和实战性等方面提出了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审计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构想。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教材建设;实战性;逻辑性

《审计学》是一门集应用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基于《审计学》的多学科属性及边缘性和综合性、经验性等特征,该课程理论内容多,抽象、枯燥、乏味,加上学生没有会计、审计实务经验,因此,学生普遍感觉此课程难学,老师也感觉难教。审计教育的改革要深入到审计教学的各个领域,教材则是重要的基础环节,没有优秀的教材就不能培养优秀学生。在从事审计教学的过程中,讲授过不少版本的审计教材,由于教材基础理论不宽厚、滞后,内容缺乏与国内审计实践的紧密联系,学生觉得审计没有什么东西可学。鉴于此,应加强审计教材的建设,以带动审计教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当前《审计学》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内针对本科教学《审计学》教材众多,其中不乏有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些教材的规范性大都较强,都能按照我国已的审计准则来编写、修订,《审计学》教材同《财务会计》教材一样,均是“准则加说明”。目前的大多数《审计学》教材,具有大致相同的大纲结构、章节目录,但没有按照本科的不同培养目标在内容上和体例上进行很好的区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适用性不强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审计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培养获取和应用审计知识和审计方法的能力。同时,《审计学》又是一门实务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根本出发点也在于如何去进行审计。教材是审计课程的载体,也是将审计课程传输给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而目前的大多数《审计学》教材,在审计实务方面注重纯理论探讨,而涉及可操作性的内容不多,较少涉及如何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底稿等,致使学生学完之后在后续的实习或工作中仍然不知道怎么去做审计,在脑海中留下的只是抽象的审计概念。

2、案例编排过少

在目前的大多数《审计学》教材中几乎没有案例的出现,在某些教材中曾出现过课前的引导案例,这对《审计学》课程中审计原理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和引导作用,但在审计实务部分的引导作用差强人意。因为在审计实务部分,学生需要的是与会计实务密切相关联的案例,甚至是有差错的会计实务案例,而不是审计小故事式的案例。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构思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类专业教学的《审计学》教材的建设目标应定位于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审计判断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内容编排上既要符合规范性又要突出适用性,便于学生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相结合,同时增加审计知识点的趣味性。

1、教材内容的选取突出适用性

《审计学》教材的编写首先应强调规范性,以我国已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为教材编写宗旨,审计教材应同财务会计教材一样,是“准则加说明”。但是审计教材不能简单的罗列审计准则的所有内容,编写人员应从教学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内容选取上考虑内容的适用性,将独立审计过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囊括进来,包括审计目标、管理层认定、审计计划、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审计抽样、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同时在编写时应注重从理论上对审计准则予以系统的论证、总结和升华,从实务上对审计准则的运用予以全面透彻的阐释、说明和指导,反映现代审计实务的最新发展。

2、教材编排应强调逻辑性

《审计学》课程主要讲述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关内容,因而教材的内容应主要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在章节的安排方面,按照独立审计工作过程的结构来编排,这样能使学生既熟悉实际的业务操作过程,又加深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深层内涵。

独立审计工作过程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三大阶段,在教材的大结构安排上应首先遵循这样的顺序, 其次,在审计原理部分,应首先突出审计主线的编排,即按照审计目标――审计程序(总体审计程序、具体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顺序编排,将审计风险(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审计方法、重要性水平知识点穿插到主线的相应位置中,便于学生在脑海中将零散的知识点汇成一张生动的图画。在审计实务方面应摆脱传统的按财务报表顺序的审计方法排列,以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与费用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循环作为教材的编排顺序,这样使得审计教育更符合实践要求。

3、审计教材应穿插审计案例

审计学教材不应只是理论的堆砌,应该在教材中穿插案例,这样可使审计的教学既有说服力,又有生动力,同时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在具体编排时,可考虑首先编排完整的企业案例,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政策、会计资料等,其次,将案例的相应部分分解成微型案例穿插到教材的相关章节中,使案例与规范的准则内容相融合。案例可分为课堂教师引导案例、课堂学生讨论案例和课后学生分析案例。课堂教师引导案例是指在每章内容前以与该章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引导案例开头,给枯燥的理论加一点鲜活的背景和情节,这样可使审计的教学既有说服力,又生动。课堂学生讨论案例,案例内容安排上要有案情、有场景,学生身临其境,以审计人的身份参与到案件审计中来,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认真研究案例,归纳自己的观点,参与辨论,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学生分析案例,是针对需要强化训练的审计理论及方法编排的,应在案例分析及要求中提出有一定深度且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4、教材内容编排应强调实战性

第5篇: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企业筹建 内部控制 建立完善

一、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内部控制是指一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不仅包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是保护单位财产、检查有关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既定的管理方针等四个方面。就其基本结构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应遵循以下六项基本原则,即:合法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成本效益原则;适时性原则。

对于以上六项基本原则,结合处于筹建期间的Q公司,应当特别注意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的任何分工、审核、制衡,都需考虑是否符合这一原则。如果分工和制衡的成本高于效益,则不应当采取该项控制。如果一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对整个企业来讲,若不采用该项控制,则会造成重大损失,则应实施该项控制。只有遵循这些原则,内部会计控制才能落实到实处,不摆花架子、走过场、流于形式。

二、Q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1. 关于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的内部控制现状

(1)货币资金收支流程图(图1)。

(2)财务主管将财务稽核的权限授予出纳人员,当员工报销费用时,先由出纳员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审核无误后在报销单的财务稽核上签字,员工凭此报销单找老总及财务部长签字,再由出纳员付款。

(3)每天现金收付工作结束后,出纳人员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并核对库存现金数与现金日记账余额是否相符,杜绝出现超出库存限额的现金仍然存放于保险柜的现象。

(4)银行支票由出纳员保管,印鉴由财务部长保管,做到了支票、印鉴分离保管。财务部设立专门的银行支票以及银行承兑汇票领用登记簿,每张支票及汇票的收取、领用都要将其票号、用途、金额、领用人及领用日期登记清楚。对于签发有误的支票要加盖“作废”章,并放入专门的作废袋保管。

(5)金库所在地设有防范措施和安全保障。保险柜钥匙由财务部长保管,保险柜里存放现金的抽屉钥匙由出纳员保管。

(6)企业有关部门(如工程部)和个人用款时,首先要提前向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内容。然后审批人根据所拥有的职责、权限和相关程序对申请进行审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拒绝审批;对于批准的申请还要进行复核,复核的内容主要有支付申请的批准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是否妥当。最后办理支付,由财务人员接到审核无误的申请后按照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账务处理,填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金额大小和批准权限送交有关负责人审阅,最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

2. 实物资产的内部控制现状

目前,该公司正处于企业的筹建期间,其实物资产的购入量是相当大的。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实物资产管理制度。现将其低值易耗品管理现状分析如下:

第一,各部门在每周五之前都要将下周所需的低值易耗品经公司常务副总审批后报送公司的供应部门,由供应部门进行统计并采购。

第二,采购回来的物品要统一交由供应部办公室进行入库管理,并办理物品领用及相关手续。

第三,供应部门报销物资采购费用时,发票后必须附入库单,对于已经出库的物品要后附出库单。财务部根据这些出入库单及出库单建立低值易耗品台账。

第四,每月月末,财务部要配专门人员根据已建立的台账与办公室的保管人员所建立的明细账进行账账核对,做到账账相符;然后两部门人员共同进行实地盘点,做到账实相符。

3. 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现状

采购与付款的循环是外部商品和劳务的购置及付款。目前,公司购置的商品和劳务主要包括在建工程的物料用品及固定资产等项目。其采购主要是计划性采购,偶然伴有临时性采购。现以本公司购买白灰为例来说明其内部控制的基本现状(图2):

公司在此循环的现有内部控制程序有:

(1)计划性采购一般按照工程用料计划由工程部门提出申请,经总经理批准后,交供应部处理;临时性采购由申购部门提出申请,总经理批准后办理。采购合同必须经总经理审批。

(2)计划性采购由工程部门配合供应部门据实签收。

(3)验收合格后根据有效合同及发票付款。

4. 管理费用的内部控制现状

筹建期的Q公司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为此,财务部在公司高层领导的配合下,出台了红头文件《某Q公司差旅费管理制度》,为各部门经营业务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证。

首先,该制度对差旅费的借款额度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总经理为5万元,副总经理为2万元,中层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根据出差地点、时间及业务性质预计差旅费超过1千元方可借款,但其额度不可超过2千元。

然后,该制度对借款审批流程作出严格规定:借款人员每次借款时必须填写差旅费借款单,填写清楚借款部门、借款人、借款金额、出差事由。高层领导的借款由董事长进行审批,审批同意后财务部方可支款;中层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不超过2千元的借款,由各部门经理审批签字, 确认其出差业务的真实性后,经财务部长审批后方可办理借支。

其次,该制度也对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及范围作出了详细的规定:1. 在本地区出差时,只报销其交通费,不享受伙食补助,不得报销住宿费。

2. 规定了公司员工因公到外地出差时所乘交通工具的最高标准,例如:公司高层领导乘坐火车的最高标准就是硬卧,飞机的最高标准是经济舱,轮船是二等舱;而中层领导和普通员工是不允许乘坐飞机的,其最高标准分别为硬卧(火车)、三等舱(轮船)和硬卧(火车)、四等舱(轮船)。

3. 制度中又明确规定了员工因公出差伙食费、差旅费、室内交通费的报销标准,该标准横向以地区分类,纵向以职务分类,将各项费用标准细化,充分起到了控制费用支出的作用。

再次,该制度明确规定差旅费报销期限为返回上班五天之内。

最后,制度中又对报销的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作出了规定。

5. 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现状

(1)复式记账控制:

复式记账控制要求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上进行平行登记。

一般企业对“预付账款”科目只设置总账和二级明细账,如预付账款-A公司;预付账款-B公司。而Q公司根据自己筹建期间大量购进工程设备这一特殊情况,其预付账款科目设置如下:预付账款-A公司-某设备款;预付账款-B公司-某项目款;这样,不仅可以将主要供应商等往来公司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反映出某项设备或工程项目的用款额度,使会计核算更方便,更完善。

对于大型工程设备的购进以及工程款项的支付,通常要向出卖方预付账款。公司除按照以上三级科目设置明细账以外,对于每笔款项的支付,其凭证后面都要附己编号的工程款或设备款的合同复印件,并且建立单位合同台账。这样,公司就可以根据已付工程、设备款及合同随时清缴发票,这对公司完善原始凭证的管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财务报告控制:

在企业的筹建期间,Q公司的主要财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为了更直观的反映资金流向,财务部特编制资金月报表。此表从每月1日开始编制,每日终了都要将本日资金支出数及余额反映在表上。这样,不仅满足了整月资金动态的反映,而且也将截至每日终了时的资金流向作出反应,以便于向领导层及时汇报资金动态。

6. 筹建期关于招投标的内部控制现状

处于筹建期间的Q公司,各项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行都要经历招投标环节。现以轧钢部最近发生的1250MM热连轧工程招投标内部控制过程叙述如下:

第一,轧钢部会同工程部根据图纸制定招标文件,并要经过项目负责人和公司常务副总以及董事长的审核批准。

第二,通过网络发表招标文件,并公布具体的投标时间以及开标时间。投标方需要在规定时限内投出封存的标书,并且在既定的开标日期之前,各投标方都要将投标保证金统一交到公司财务部门。公司财务部明确规定:投标保证金金额为5万元,并且只收取现金。

第三,在开标日,轧钢部、工程部、项目负责人以及公司常务副总一起对标书起封,(投标方的标书应由公司统一保管,绝对禁止提前拆封)并根据已经计算出的可比性数据对各投标方的标书进行比较、筛选,以选择成本费用最低并且信用度较高的公司为最佳投标方。

第四,选出的最佳投标方为中标方,中标方开始承揽1250MM热连轧工程。公司财务部向未中标的公司退还投标保证金。

三、Q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评价

1. Q公司关于货币资金收付和保管业务的内部控制评价

首先,通过分析Q公司货币资金收支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转账支票付款的过程中,签发支票以及加盖印鉴是由同一个人进行的。对已签发支票加盖印鉴的过程,也是对该票据的审核过程。筹建期的Q公司,由于内部财务人员的不足,这两项连续的业务过程通常是由出纳一人完成的,这样就很容易使货币资金的支出环节失去控制,容易出现付款时的舞弊行为,造成公司财产的损失。

公司以减少财务人员数量来节约成本。但是,像以上这种由于一人兼任多岗的现象就严重违反了内部牵制原则,一旦发生舞弊行为,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会高于节约的成本。这就出现了分工和制衡的成本与效益相比较的问题,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公司财务部组织机构的设置亟待改进。

其次,公司的财务稽核与出纳员是同一人,违反了不相容职务应相互分离的原则。当初,Q公司基于批地皮的需要,同时注册了包括Q公司在内的14个公司。目前,这些公司尚未注销,仍在运行之中。财务部现有四名财务人员,财务部长负责总体工作安排,一名记帐员,一名出纳员,另有一名审计人员。而审计人员又负责税务、银行等对外业务,经常跑外,而审核工作也因此耽搁,人员相当紧缺。此时,财务部长就把稽核权限授予出纳员,便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现状。出纳员不能兼任稽核,会计档案的保管以及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簿的登记工作,这是最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在企业的筹建时期,货币资金业务的发生更为普遍、频繁,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业务,因此,公司建立健全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再次,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超出库存限额的现金仍然存放于保险柜的现象,这对企业的资金保管是相当不利的,一些企业出现的“坐支”现象正是由于这一薄弱的控制环节而引起的。

最后,作为财务部的出纳员,经常碰到副总凭借白条借款,办公室主任凭借白条报销招待费等其他费用的情况。公司财务部长没有为企业的资金把好关口,迫于管理层的压力,常常为公司领导凭借白条领款的行为“开绿灯”。目前的Q公司正处于筹建期,其中高层领导岗位的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经常出现人员更换现象。这种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的情况极容易酿成经济犯罪案例。比如:携巨额公款外逃,办理“投资移民”;动用公款炒股,以巨额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买卖股票,谋取个人私利等。因此,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亟须完善,这种内控制度的威胁因素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2. 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评价

通过分析采购与付款流程图,我们可以看到:在采购申请得到审批后,采购部门就直接联系供应商,而缺少了“货比三家”选择供应商的环节;这样极容易造成采购的物资成本偏高的现象;另外,我们又可以看到,公司的对外采购业务,几乎完全由供应部门联络,而缺少其他部门的制约,这就极容易出现损公肥私、捞取回扣的现象;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合同签订后,白灰就直接入库,更缺少了验收白灰质量的环节,对于已购进工程物资的质量监测,公司没有设立严格的把关环节,所购物资质次价高的现象更是无法杜绝。

3. 筹建期间关于招投标内部控制的评价

通过分析热连轧工程的招投标过程,我们得知,该公司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部控制环节作的比较出色:

首先,公司收取投标保证金只以现金方式收取,这就避免了投标方以空头转账支票抵交保证金的现象,保障了公司的资金安全,减少了财务风险。

然后,公司以明确的制度规定各投标方的标书只能在开标日开封,这就保证了竞标的保密性和公平性,避免了公司参与招标的人员凭借泄露标书内容而捞取回扣的现象。

四、Q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改进措施

1. Q公司关于货币资金收付和保管业务的内部控制现状的改进措施

(1)完善组织机构控制体系。目前,由于Q公司会计人员较少,为了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会计岗位设置和权责划分上,应考虑设置以下五个会计岗位。

a 财务主管兼任总账会计

职责是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负责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的展开(在财务会计工作处理方面不由管理部门领导),并负责审核会计凭证,登记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

b 出纳岗位

负责与货币资金收付有关的具体业务,如记录日记账,处理货币资金日常收支,签发无印鉴支票,税金及备用金核算等。

c 会计兼稽查

负责各种明细账的登记工作,账目的定期核对工作,对无印鉴支票加盖公章及稽核工作,财产清查的安排与实施工作。

d 对外会计

专门负责银行及税务的对外会计工作。

由于岗位设置较少,在职责划分上要注意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如出纳、总账与稽核,出纳与总账、明细账的分离等。

e 设立内审专员

直接对总经理负责,代表企业管理部门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程度、执行情况、各种经济责任制度的完善、落实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与措施,有效控制目前公司存在的中高层领导凭借白条收取款项的现象,保证企业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实施。

(2)控制现金的使用范围控制。下列各项支出可以用现金支出:工资、奖金、劳保福利支出;差旅费借款;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在结算点以下的零星支出;在结算点以上的支出一律要通过票据结算。

(3)出纳员每天工作结束时要清点现金。做到账实相符,对于超出库存限额的现金要及时送交银行保管,同时要由内审专员做定期和不定期的盘点工作。

(4)银行存款要及时对账。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发现核对不符的项目要及时报告负责人,并进行调查。

(5)严格内部牵制制度。坚持会计管账不管钱,出纳管钱不管账的原则,实行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的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制度;坚持现金收付的符合制度,避免差错和舞弊。

2. 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1)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关键点

a 根据工程进度计划、材料消耗定额、储备定额,编制材料物资供应计划和材料物资采购计划,然后,根据物品库存计划,制定采购计划和采购价格。

b 采购之前,购货必须按正确的级别批准即请购单必须经有关主管人员签字,供应部门方可受理。

c 材料等物资申购,采购,验收和结算工作必须由不同的人员承担,不得由一人包办,要实行钱、账、物分管。

d 采购人员除了因特殊情况特别授权外,只能在批准的采购预算所列货物名称、规格、数量的范围内进行采购,不得擅自改变采购内容,采购预算根据工程进度计划结合库存来制定。

e 采购材料等物资,一般情况下需要与供应单位签订合同,重大供应合同,会计部门需要参与鉴定,仓库保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品质、数量、质量进行验收。

f 重要的材料物资要根据市场情况结合材料品质实行比价采购,以控制采购成本。

g 采购发票价格,运输费,税收等必须凭证齐全,并与合同符合无误,才可办理结算,支付货款;采购材料等物资一般要通过银行转账。

h 购货发票以外增加的采购成本的各种费用,损失,必须经过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查和损耗原因分析,以确定其合理性和合法性,通过授权批准后,会计部门方能支付和转账。

i 控制材料物资的储备定额,以保证筹建期的工程施工需要,并以节约资金为原则,严防超储积压。

j 对于已入库的物资,应有胜任的职工管理,并根据接近控制原则,通过限制无关人员的接近来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k 执行内部核查程序,检查订购单的处理,确定是否收到商品正确入账,定期检查验收单的顺序,确定每笔采购业务都已编制凭证,检查凭单计算的正确性。

l 应付账款、预付账款明细账分别与总分类账核对相符。

(2)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的具体改进措施

根据以上内部控制的关键点,采购与付款流程图补充完善如(图3):

在执行以上流程的过程中,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运作如下:

a 请购与审批:采购申请一般由使用部门或仓储部门提出,由部门主管或其授权人审核是否合理,若合理则签字后移交总经理审批。

b 采购:供应部门在接到请购单后,与采购计划核对,审核采购申请的合理性,对合理的采购申请所需资金进行估算,由采购部门主管签字认可;财务部门对采购申请与资金预算进行核对,审核其合理性后由财务部长签字认可。采购部门接到批准的请购单后,对不同的供应商(通常两家以上)进行询价、比价,内容包括价格、质量指标、付款条件和交货时间等,然后选择采购成本最低的供应商发出订购单,并签订合同,采购合同应与订购单内容一致。采购合同订立之后,供应部门指派专门的采购人员进行采购。由于中铁公司白灰等材料供应基本固定,因此在对供应商进行审核、确定后。应重点加大对验收环节的控制。

c 验收:货物到达后,有仓储部门指派验收人员对货物进行实物计量,并与货运单、订购单进行核对。需要时由质检部门对货物进行检验。正确无误后填制收料单。收料单的内容应包括供应商名称、收货日期、货物名称、数量和质量以及运货人名称等。

d 退货与折让:供应部门接到收料单后与采购合同核对,相符则登记采购登记簿;不相符,如数量缺少则应与供应商联系补足,如质量问题则应考虑是退货还是要求供应商给予折让。

e 付款:财务部门再接到收料单后,应与购货合同、发票核对,按照合同规定的付款条件予以付款并登记有关账簿。

五、结论

第6篇: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关联方重组与整合;“肿胖”的动因与路径;风险控制与防范

一、关联方及关联方重组与整合内涵拓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中的定义与IAS24(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对关联者的揭示)相类似,即“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另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从纵向看,关联方既包括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又包括间接控制、共同间接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从横向看,关联方既包括同受一方控制,又包括同受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两方或多方之间。

我国的关联方包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受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对于企业集团而言,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各个子公司之间均构成了关联方。

而所谓关联方重组与整合,是指关联方之间资源整合、购并重组、相互投资、资金往来、以及劳务或商品的转移行为,而不论是否支付费用与价款。具体来说,关联方之间经常发生的交易或重组与整合有:转移商品或其他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租赁、融资、担保和抵押、管理合同、研究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相互投资、资金拆借,关联购并、重组或整合等。这一定义的要点有:①按照关联方的判断标准,构成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或重组与整合。②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转移、变更或新设是关联方重组与整合的主要特征。③关联方之间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转移、变更或新设价值评定及膨化(或贬低)资产是了解关联方重组与整合的关键。关联方重组与整合通常来说能在一般商业条款中促使参与各方潜在受惠且表现在利益取向趋一化,而一般性商业条款应依据非关联方重组与整合的社会均衡受益和市场整体优化原则;显然,关联方重组与整合有时是显失公允且对资源配置逆向而扭曲的。

二、从关联方视角透析某些企业(集团)的“肿胖”与信贷风险控制

1.透析某些企业(集团)的“肿胖”与融资增信动因

“肿胖”并非是经济学的专业术语,而是一种现存的社会现象。“肿胖”实现的过程可以有两个路径,一是合成式肿胖,二是递延扩张式肿胖。以下我们通过两个具体案例来分别解析。

案例说明A:2007年2月(注:处于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前),兴隆海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注:成立于1999年、注册资金800万元、法定代表人刘某一为乙企业法定代表人刘某二的兄长,以下简称甲企业)以吸收合并的方式兼并了华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注: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金500万元、法定代表人刘某二为甲企业法定代表人刘某一的胞弟,以下简称乙企业);并在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了增资、变更备案登记。合并前甲、乙企业的总资产、总负债、所有者权益与部分项目数据以及合并后对应结果,如表1所示。

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双方对其所拥有的厂房、土地等固定资产,通过房地产和资产评估机构进行了评估;评估增值为4923万元,并以其评估报告结果入账。同时,双方对其所拥有的存货等,通过资产评估机构进行了评估;评估增值为214万元,并以其评估报告结果入账。经过重新洗牌,该企业净资产从1843万元迅速跨越到6980万元,一夜间“增值”了5137万元。这的确耐人寻味!

这种关联重组的深层次问题很难被信贷调查或审核人员所觉察和发现,并给信贷业务带来了潜在风险与隐患,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合成式肿胖”。

案例说明B:A集团有限公司(注:主营耐火材料生产加工、注册资金7000万元,以下简称母公司),于2007年初投资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即B镁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注:主营镁矿产品初加工、注册资金4000万元,以下简称子公司)。而B镁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又于2008年底投资2100万元,且控股70%组建了C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注:主营运输与物流、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下简称“孙公司”)。

全资子公司有3800万元系母公司货币投资验资注册后予以抽回,控股70%的“孙公司”有2000万元被全资子公司货币投资验资注册后予以抽回;这些关联方的资金往来交易,应在合并报表“其他应收款”项目中予以剔除。同理,母公司所欠全资子公司的3800万元以及全资子公司所欠“孙公司”的2000万元的其他应付款资金往来关联交易,应在合并报表“其他应付款”项目中对应予以剔除。与此同时,经查实三个关联方之间有其他性质资金往来关联的应收、应付对冲余额约为850万元,即合并报表中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项目余额必须对应减少850万元。

如上所述,经过此种叠加推展式的投资,该关联企业群(注:已对外称企业集团、待报工商管理部门重新注册登记)汇总的净资产额从9916万元迅速跨越到18434万元,数年间“增值”了8518万元。而严格按合并报表会计规定生成的财务报表实际净资产额却是11423万元,与“叠加推展投资”初始相比仅增值了1507万元;其中有7011万元(8518-1507)是账务虚拟增加的,即递延扩张式形成的肿胖。

一般而言,企业往往在所谓的合并报表上做文章,其思路或手法上基本是以汇总报表为基准;即使出俱了《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也是重申乃“管理者当局的责任”,使其步入了自身免责之技巧迷宫。应该说,合并报表会计乃是会计界的四大难点之一,信贷审核人员对此分析一般总是力不从心且鞭长莫及。

此案例是顺向式投资的惯用路径。更为可怕的是,某些关联企业群善用于交叉、互为或体内、外循环进出交错投资;即母公司投资子公司,子公司投资孙公司,孙公司再投资母公司,或母、子、孙及嫡孙等互动投资以及体内、外循环式等“”投资。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泥菩萨打碎了,再捏成数个泥菩萨,进而演化出菩萨多了好念经”。

这种递延扩张投资或交叉、互为或体内、外循环交错投资的深层次问题很难被信贷调查或审核人员所觉察和发现,并给信贷业务带来了潜在风险与隐患,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递延扩张式肿胖”。

2.从关联方视角透析企业惯于“肿胖”的美化与商业增信动因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知道,无论是合成式肿胖或递延扩张式肿胖,其动因无非是债务筹资、套取商业信用或外源性融资的内在需求使然。首先,一些企业为了取得贷款授信,努力从根本上进行整体包装;既要使企业的资产规模扩大、净资产额膨胀,又要使企业财务报表的指标数据符合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评级标准;进而能够顺利融通资金。其次,某些企业为了提高或增强在行业间、产业链、供应链或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地位与话语权,有效并充分地利用商业信用;一般都会趋利、归结于上述两种“肿胖”合成与滋生的基本方式,以达到直接或间接式的增信融资作用。第三,某些企业为了达到整体包装且顺利上市(含境内、外上市),更是不余其力地进行所谓的重组、改制、购并、增资以及扩股等活动,其方法或路径不外乎以上两种模式或混合模式;仿佛是企业群体间的约定俗成,彻底形成了现时期独具特色的企业策略与“跨越式”路径。真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3.从关联方视角防范、控制信贷业务中的深层次风险与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案例说明A即“合成式肿胖”,其信贷业务中风险控制的应对措施是:首先,严格控制并复核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投资的内在评估过程与真实结果;其次,在设定抵押或质押的折扣率方面应取底线域;第三,在财务评价过程中应剔除净资产中虚增的“资本公积”和评估资产而衍生的实收资本估溢之虚拟成分;最后,综合多种因素后,准确分析、判断并合理确定其授信额度与期限。

而应对上述案例说明B即“递延扩张式肿胖”,其信贷业务中风险控制的应对措施是:第一,信贷调查或审核人员应尽职顺查或逆查关联方的投资路径与种类,注重货币资金投资时,审查其可能的抽逃货币资金额度值;同时应严格控制并复核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投资的内在评估过程与真实结果。第二,对于实物或无形资产投资占据被投资方注册资本大比重状况时,在具体设定抵押或质押的折扣率方面应取底线域;并在财务评价过程中应剔除净资产中虚增的“资本公积”和评估资产而衍生的实收资本估溢之虚拟成分。第三,对于货币投资占据被投资方注册资本的大比重状态时,在财务评价过程中应剔除长期股权投资对应实收资本并结合投资方的其他应付款(被投资方为其他应收款)项目之虚拟成分;即坚决剔除“合成式肿胖”和“递延扩张式肿胖”的账务操作虚假增值因素。最后,综合多种因素后,准确分析、判断并合理确定其授信额度与期限。

三、对非正常关联方重组或整合的审查、披露与惩治

1.对非正常关联方重组、整合的审查与披露

企业存在关联方关系时,关联方之间的各类交易、重组或整合等,可能不是建立在公平、真实或客观的基础上。因为构成关联方之间的各种交易、重组或整合等行为,往往不存在竞争性、自由市场的外在条件和超然的客观真实性,而且交易方的关系常常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影响并左右其结局与归属。由于母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等或境内外公司关联关系的存在,因而关联方之间的标的物、评定值、执行结果以及原始初衷较为诡异、迷离或深邃。

首先,关联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其内涵的非市场性、多样性,尤其使其价值策略既成为了重组与整合的靶心内容,也成为了一些企业借以进行资产包装、资金转移或逃避税收的主要手段。其次,应扩大揭示企业关联方交易、重组或整合的涉及范围与领域。除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外,对间接共同控制、间接重大影响、同受共同控制的两方或多方之间,也应视为关联方。在IAS24(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对关联者的揭示)中,间接共同控制或间接重大影响,以及同受共同控制的两方或多方之间,都被视为关联方;我们应该加以有效借鉴。

第三,应增加企业关联方交易、重组或整合等披露的相关内容。除按现行规定应予以披露的内容外,还应披露其影响程度;对涉及资产转让或转移,购并、重组和整合业务,相互提供资金、担保和抵质押等方面的信息,不论其金额大小都应充分披露。对已解除关联方关系的原关联方,如与其发生交易或资金往来,也应予以充分披露。境内、外公司关联往来款项中金额较大的,在报表附注中应予以揭示披露;与关联方的重组与整合的收益或损失应在利润表上单项揭示披露,而与关联方的资金往来或融、投资活动以及股权变更等,应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增设栏目予以揭示披露等。

2.对非正常关联方重组、整合违规的处罚与惩治

对于企业间随意操纵关联方交易、重组或整合等,掩饰会计报表或将某些关联方交易、重组或整合等隐瞒不报、拒不披露或歪曲重要信息的行为,应制定相应的处罚细则并加大其处罚与惩治力度。一般而言,对于企业的违规行为,要按税法、公司法、会计法、贷款通则等相关法规的规定;不仅要处罚其企业本身,更要对企业的董事长和相关责任人追究其民事或刑事责任。

由于企业关联方交易、重组或整合等本身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其宣传、培训和教育的力度。同时,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和资产评估所有效评估的外在监督与制约职能,更好地保证在各类企业范围内关联方交易、重组或整合等相关法规制约力的顺利实施。以适应国际市场日趋规范的信息披露之要求,并保证国家财税的监管与征收,金融生态的和谐与健康,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最终维护好国家的整体经济利益。

总之,应加大对企业关联方交易、重组或整合的审查、揭示、披露与惩治力度。即在具体的银行信贷与担保授信服务活动中,坚决不给关联方交易、重组或整合中严重违规的企业提供授信业务。而对于企业属于利用政策边缘进行技术处理形成的“肿胖”项目,在对其提供授信业务时,要进行过滤化评价与度量;其具体措施与方法如上所述。这一切举措,是我们金融机构责无旁贷的现实义务与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

第7篇: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范文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立体化教材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立体化教材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审计》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思路,阐述了立体化教材的基本结构体系,这对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立体化教材 教学设计 教材开发 审计

《审计》立体化教材建设旨在以审计学学科知识为基础内容,以课程教学为基本形式,以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能力训练为基本目标,努力贯彻先进教育理念,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合理规划立体教材结构,争取建成内容丰富、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系统完整、服务完善、使用方便的《审计》综合性教学资源与服务体系。

一、立体化教材的特征

所谓立体化教材,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并以形成教学能力为目标。即媒体呈现立体化,教学设计的立体化,教学应用的多元化。我国传统教材主要建立在纸介质基础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使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己经从单的书本,发展到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状态。综而观之,立体化教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表现形式多样化

立体化教材是一个包括主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案例库、教学录像和课程网站等在内的完整教材体系。从内容呈现方式看,立体化教材可以通过文字、插图等静态媒体形式表现,也叫以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网络流媒体等数字资源媒体形式呈现;从教材表现形式看,可以有印刷教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从存储与传递媒介看,主要有纸质印刷、录像带、录音带、DVD光盘、U盘、硬盘、网络服务器等。

(二)教学设计一体化

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首先要把各组成部分置于总体目标体系和知识框架之中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因为立体化教材绝不是各种教学媒体的简单拼凑、组合,而是以统一的指导思想、设计理念、编制策略、编排风格等贯穿整个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每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融合。

(三)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组织、信息呈现方式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立体化教材不仅拓展了教材资源的形态结构,同时也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结构和活动方式。不同媒体形式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教学功能,要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点,优势互补。譬如,纸质教材便于学生阅读;电子教案开放性好,便于教师课堂教学,也便于学生课后复习使用;电子课件,用动画和模拟仿真等技术讲解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可以辅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电了图书,可以解决教学资源的携带和存储问题;试题库可以提供在线测试、自动阅卷和评价功能,不仅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而目能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案例库能使师生方便地检索、浏览和下载典型案例。

二、《审计》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

在立体化教材建设中,重要的不是教学资源的拼凑和堆积,而是对教学资源进行的教学设计。从目前的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内容和媒体表现形式,而是更多地反映在资源的有效整合上。教学设计,是利用传播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学习理论,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过程。总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材内容的选取

学生面向审计实务工作岗位的就业主要领域是: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岗位,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助理以及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助理等。三种不同的审计实务主体其核心工作任务是一致的即:财务收支审查。通过审计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是:报表审阅、控制性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撰写等技能。学生在工作中能够自觉遵守独立、客观、公正执业操守,具有团队协作和不断开拓创新职业素养。据此,课程组确定的教材内容主要有:

1.审计的含义、职能和对象;

2.审计职业规范体系;

3.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4.审计证据和工作底稿;

5.内控制度的评审;

6.业务循环的审计:货币资金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等。

以上内容中,前三部分是审计基础知识,在教材内容中占的篇幅相对较少,后三部分是审计实务操作,是教材内容的主要部分。这样,在内容的选取和设计上体现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媒体形式的选择

立体化教材就是要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将教材内容、学习指导、学习途径和教与学的方法更好地呈现给师生,所以在媒体选择上应该方便于师生的教与学。据此,本课程组选择了纸质印刷媒体(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习题案例集)、电子存储媒体(电子图书、电子教案、电子课件)、音像媒体(教学录像)以及网络媒体(所有教学资源、互动学习环节)等。各种媒体所呈现的内容和形式上相互补充和融合,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全方位的教与学的途径。

(三)设计开发的程序

在《审计》立体化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组首先通过调研确定了教材的内容,编写主教材;然后,围绕主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参考书,编写学习指导书、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和习题案例集;同时搭建课程网站平台,将以上教学资源上传到课程网站,并在网站上开设师生互动的专栏: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在线提交作业和阅卷的栏目等。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根据学科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巧的提高不断地更新各部分内容,可以迅速把变化传递给学生。所以,网络平台让静态的教学内容“活”了起来,内容更新快了起来,师生的教与学方便了很多。

三、《审计》立体化教材的结构体系

立体化教材不仅使教与学有机结合,实现教学设计的一体化;而且使不同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实现媒介展现的立体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教学应用的多元化。《审计》立体化教材体系架构见表1。

四、结语

综上所述,立体化教材建设不仅是高科技时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教育要素优化配置的途径,是一种新型的整体性教学改革方案。立体化教材设计与开发要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追求好效果、高效率。媒体形式不是越多越好,而要物尽其用;要妥善处理各媒体之间的关系,优势互补,要以学习者为主体进行设计。高职院校立体化教材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基础工程,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按照时代的要求,做好立体化教材建设工作,为高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路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于课程设置.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黎华,刘柳.高等学校立体化教材的开发与管理.广西教育.2010(10).

[3]杨昌红,李淑琴.建设《审计学》立体化教材的研究与实践.会计之友.2009(8).

第8篇: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范文

潍坊亚星集团公司目前拥有两个控股子公司、三个全资子公司和十几个分支机构。近年来,亚星集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切合本企业实际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经济运行新机制,把企业全面预算控制制度作为贯彻落实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基本制度。在内容上,全面预算体系具体包括8个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销售预算、产量预算、采购预算、成本预算、各项费用预算、现金预算和总预算。

亚星集团全面预算的编制按时间分为年度预算编制和月度预算编制。月度预算是为确保年度预算的实现,经过科学地计划组织与分析,结合本企业不同时期动态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编制。具体明确6个要点:(1)预算编制原则:先急后缓、统筹兼顾、量入为出。(2)预算编制程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3)预算编制基础:集团年度预测目标。(4)预算编制重点:销售预算。(5)预算前提:企业方针、目标、利润。(6)预算指标的确定:年度预算股东大会审议批准,月度预算董事会审议批准。

全面预算编制紧紧围绕资金收支两条线,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将产供销、人财物全部纳入预算范围,每个环节疏而不漏。具体细化到:①销售收入、税金、利润及利润分配预算;②产品产量、生产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预算;③材料、物资、设备采购预算;④工资及奖金支出预算;⑤大、中、小修预算;⑥固定资产基建、技改、折旧预算;⑦各项基金提取及使用预算;⑧对外投资预算;⑨银行借款及还款预算;⑩货币资金收支预算等。预算编制过程中,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得依据充分确实的材料,并总结出规律,进行严密的计算,不能随意编造。全面预算确定后,层层分解到各分厂、车间、部门、处室,各部门再落实到每个人,从而使每个人都紧紧围绕预算目标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年度、月度全面预算下达后,就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经济运行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在执行过程中要做到:

①有效控制。权限由总经理掌握,控制月度各预算项目实际发生值与预算控制计划值差额比例在5%之内;年度各预算项目实际发生值与预算控制比例差额比例在4-5%之内,如遇特殊突发事件超出年度预算、月度预算差额控制比例的开支项目,则由开支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按程序逐级申报并经原批准机构审议通过后实施。

②信息及时反馈。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各公司、部门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不断调整执行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在销售环节,财务部门通过计算机统一开票的方式实施监控,对每个客户建立应收账款业务结算卡,应收账款超过一定限额,则停止开票,避免坏账。同时,财务部门根据每天的销售和回款情况,编制销售日报和收款日报,及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反馈收入预算的执行情况,确保销售预算目标的实现。

在物资采购环节,财务部门严格审核每笔业务有无计划处签发的“采购计划通知单”、有无审计处审签并盖章的经济合同和“价格审核通知单”、有无财务预算、专用发票是否规范等。财务部门对每个供应商建立应付账款业务结算卡,根据欠款及供应商的信誉等情况来调节付款节奏,争取最优惠的付款方式。各部门从仓库领料及到财务部门报销时必须有财务部门的会计派驻员、成本核算员或预算计划处的签章,各种领料月末统一由预算计划处结算,从而有效地控制成本及相关费用的开支。财务部门根据每天的资金支出日报,及时向各部门和领导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控制资金支出。

全面预算实现了财务部门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态监控,加强了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财务部门与购销业务部门的沟通。全面预算控制制度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在规范的分析和考核的基础上,财务部门依据某个时期(月度、年度)企业静态的会计资料的反映和各部门会计派驻员掌握的动态经济信息,全面、系统分析各部门预算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纠偏的建议和措施,报经总经理批准后协同职能部门按程序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考核,经被考核部门、责任人确认后奖惩兑现。

全面预算控制制度的实施,规范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将企业各项经济行为都纳入了科学的管理轨道,基本上在物资和货币资金及经营等方面实现了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实物流的同步控制,为企业进入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打下了基础。(案例资料来源:《中国财经报》,2000年7月6日)

点评:

潍坊亚星集团在财务管理的实践和探索方面,可谓“重拳”频出,在“亚星购销比价管理”已经在集团内部取得明显的管理效益、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推广之后,又扎扎实实地推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全面预算核制制度”。对这种勇于创新、管理至上的企业精神我们深表敬佩,同时我们认为亚星集团在预算管理上的种种做法也为企业预算管理的实际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全面、科学把握全面预算的完整内涵

亚星集团把全面预算归纳为“所有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全面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包括:①用来规划企业在某个计划期间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②财务部门实施经济业务监控的依据;③评定考核各公司、部门工作实绩的标准;④利于各公司、部门确定工作目标、方向;⑤利于集团总体目标的实现。”看到这些,我们不难理解西方一些跨国集团为什么给预算下的定义是:预算不是会计师为会计目的准备的会计工具,而是为确保集团战略目标实现的组织手段。而我们的一些企业认为:预算主要是财务指标,预算编制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关系不大;更有甚者认为预算管理的方针、做法不利于调动职工的创造性。这些认识都是对全面预算的误解和歪曲。在一个没有预算或者预算不起作用的企业,企业管理就没有规范可言。

启示二:预算编制有哪些技巧或策略

全面预算控制制度是个系统管理制度,需要统筹规划,细心组织,其中预算编制工作也是如此。亚星集团在编制预算时遵循的六项原则性的要点是有创新性和操作性的。其中“先急后缓、统筹兼顾、量入为出原则”、“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和“预算编制的前提是企业的方针、目标和利润”等要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首次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如不分重点与一般,不加区别地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工”的全面预算管理,可能事倍功半。预算编制必须有重点,但每个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的预算重点是不相同的,比如在“现金至尊”财务理念下,可能重点应该是“现金流量预算”。另外,按《公司法》规定,企业预算的审批权归属于股东会或董事会。亚星集团对预算审批权的规定完全符合法律要求,当然也只能这样规定。有些企业把预算审批权归属为经理层(如总经理),这是违法的“内部人控制行为”,必须杜绝。但亚星要求编制月度预算并规定把月度预算的审批权归为董事会,这仅仅从细化、深化预算管理的角度是必要的,换言之,这样做会加大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组织成本。

预算编制和实施实际上是对预期的财务经营状况的一个全面的估价,但这样的一种预期毕竟是一种静态的过程。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为了能够达到控制的目的,则需要对预算执行实际状况不断地同原预算进行比较,分析差异,监督预算执行状况。为了达到此项目的,企业可以依靠电脑联网的先进的软件系统,通过专门的财务预算执行分析,定期地提供各类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公司所有的经营信息。例如,每天的报告有产品销售分析、资金状况报告,每月的报告有利润分析、费用分析、存货分析、应收账款分析等等,及时、准确、详尽的分析报告为公司高层人员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启示三:如何监控全面预算方案的实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还必须认真地去画方画圆。全面预算控制针对的是预算的实际执行与操作阶段,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连接着编制和考核,是向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的阶段。亚星集团在这一阶段牢牢掌握了两条原则:有效控制和信息反馈。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总经理手中,使年度和月度的实际发生值与预算值的差距保持在4%-5%以内,如遇突发事件超出预算控制比例要通过申请按程序逐级申报并经股东大会、董事会批准后实施。财务部门及时和生产、销售、采购、供应等部门保持实时的信息沟通,对各部门完成预算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不断调整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预算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预算因种种原因需要调整、修正。对此,本案例的启示是:①预算调整是一种客观需要。不能因此而低估预算管理的功能,也不能因此否定预算管理,也许正是因为干扰企业生产经营、财务运作的内外因素十分复杂,企业才迫切需要通过预算指标,进行财务策划和安排。②预算调整必须经过规定的程序或法定的授权,否则前功尽弃。预算的确定程序是刚性的,调整程序也是刚性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预算管理高度的权威性。③在预算的调整批准之前,应该按原预算行事。

第9篇: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范文

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考试用教材发生重大变化,教材体现了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关内容。对于今年教材的新变化,考生应以新准则对主要经济业务处理影响较大的新增内容和近几年计算题和综合题主要考点为复习重点。

一、教材基本结构及其变化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总论(第1章),涉及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

第二部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第2~13章),相关的会计准则包括: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金融工具列报、收入、建造合同。

第三部分: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与列报,包括第14、23、24、26、27、28章的个别报表、合并报表以及第23、24章等有关报表的调整的相关内容。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金融工具列报。

第四部分:特殊会计业务,包括第15章、第16~22章、第25章。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或有事项、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借款费用、股份支付、所得税、外币折算、租赁。

(二)教材主要变化 具体如下:

原来是24章,现在变为28章。《会计》教材新增内容有“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财务报告”、“政府补助”、“股份支付”、“所得税”、“企业合并”、“每股收益”、“金融工具列报”;变化较大的内容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负债”、“收入、费用和利润”、“债务重组”、“借款费用”;内容变化较小的内容有“总论”、“货币资金”、“存货”、“所有者权益”、“或有事项”、“外币折算”、“租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合并财务报表”。

二、命题趋势预测及复习方法

(一)《会计》试题特点具体如下:一是覆盖面宽,考核全面,综合性强。考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考试内容涵盖所有重点内容,几乎章章有题。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收入确认等章直接分数不多,但却是计算、综合题的基础内容。二是注重热点,突出重点,体现知识更新。会计科目考试内容特别体现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联系的紧密性。例如投资的核算;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得税会计;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都是历年考试经常出现的题目,作为考试的热点出现过多次,但是它们依然是重点,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会计科目考试内容特别体现知识更新。例如2000年将“或有事项”准则作为最重点的考题;2001年将“借款费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结合起来;2002年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等准则结合起来作为最重点的考题;2003年教材当中的“补丁”更是多处涉及考题,如“经营租赁方式租人的管理用固定资产进行改良”的核算等等,都体现了以新准则、新业务作为考试重点的思路。2006年教材增加了股权分置会计处理的规定,体现了满足实务需要的特点。2007年教材发生重大变化,2006年新的39个会计准则,在会计科目考试教材中涉及32个会计准则,更体现出会计科目考试的知识更新的特征。

(二)针对性复习方法 具体如下:

一是以新增内容为主,重点内容为辅。考生应重点掌握新增内容,但新增内容不一定是重点内容,历年考题涉及到的内容仍然是重点内容,如合并财务报表、会计报表调整问题、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等。从今年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可以看出,涉及会计准则共32个,覆盖面较宽,因此,不能象往年一样只复习重点章节,而应以经济业务处理群组为组合进行融会贯通地复习。比如:涉及资产的业务包括第2章至第10章,金融资产涉及第3、10、28章;涉及财务报告编制和调整问题包括第14、20、23、24、26章;涉及与投资、合并有关的第5、25、26章;特殊业务的处理包括第8、15、21、22、27、28章。另外,也可以相同或相似的会计处理原则作为线索加以梳理,如将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总结,以实际利率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串通。考生在复习中运用这些方法时,应注意总结规律,将各章业务相似或相近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后加以记忆,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二是熟练掌握教材的例题,反复阅读,强化记忆。今年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列举了大量计算题和账务处理题,这些例题全部体现了新准则的特点,就是对新准则的讲解,考生一定要引起重视。在较短的时间内复习会计科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教材上的例题。不要盲目地选择教材以外的各种习题,耽误时间又得不偿失。考题极有可能就来自于教材的例题。

三是制定复习计划,提高复习效率,增强信心。虽然,今年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增加了,但是对任何人来说新准则都是全新的内容,所有考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定要增强信心。并且制定好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好时间,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

(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李 刚)

审计:教材内容变化大

一、《审计》教材大纲变化

与2006年相比,2007年《审计》教材大纲从16章增加到22章,内容变化特别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突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理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2)体现了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要求。新大纲用了专门一章介绍新审计准则体系建设的背景、框架及内容。此外,在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原则、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设定、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的结论和报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更新。(3)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2006年教材中“职业道德准则”部分进行了更新。(4)更加重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责任。增加了专门一章阐述注册会计师对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责任,同时为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提供更详细的指引。(5)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为此,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置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6)强化了审计抽样。增加了审计

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中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7)内容更加完整。增加了鉴证业务基本框架和比较数据的内容,使教材的内容更加完整。(8)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统一财务报表项目的名称,并按照确认和计量的新特点,设计相应的审计重点。(9)扩充了其他鉴证业务的内容。增加了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内容;同时,把盈利预测审核的内容扩大为“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10)增加了相关服务的内容。包括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和代编财务信息。

二、《审计》教材内容变化

与2006年审计教材相比,今年的教材主要变化内容如下:

第一章的第二节增加了“审计的方法”。

第二章按照2006年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以下简称“新审计准则”)中的框架结构对原教材第二节“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进行重新归类。第三节删除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与审批”。

第三章是由2006年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职业道德准则”独立出来的。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2006年教材中“职业道德准则”部分进行了重新编写,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

第四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三章,但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并增加了“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建设情况”、“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三部分内容。

第五章与2006年教材第四章相对应,框架结构做了一些调整,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六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五章,增加了第二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第三节“财务报表循环”,删除了2006年教材第四章“审计业务约定书与审计范围”的内容。对循环的划分更为科学,同时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

第七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六章,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

第八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七章,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

第九、十章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理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

第十一章更加重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责任,专门阐述注册会计师对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责任,同时为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提供更详细的指引。

第十二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九章。增加了审计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中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第十三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四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一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五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二章,将循环名称由“生产循环”改为“存货与仓储循环”,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六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三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七、十八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四章。将2006年教材第十四章第六节中“期初余额的审计”、第八节“或有事项的审计”、第十节“持续经营假设的审计”移至2007年教材第十九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十九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增加了从2006年教材第十四章移入的“期初余额审计”、“或有事项审计”和“持续经营审计”。并将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的审计报告部分独立为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第一节,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第十九章由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的审计报告部分独立出来并做出调整,增加了比较数据的内容,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二十章第一节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第七节,第二节则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六章第一节,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二十一章是根据新审计准则的框架独立出来的一章;内容对应于2006年第十六章第二、三、四节,增加了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内容;同时,把盈利预测审核的内容扩大为“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并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二十二章是根据新准则框架增加的一章。

三、命题趋势预测

学习教材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般章节。一般章节主要是指配合教材结构的完整性而设计的内容,如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二十一章的第四节,在历年考试中所占分值较低。2007年考试大纲知识要求中“第二十章特殊审计领域”、“第二十一章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第二十二章相关服务业务”仅做一般了解要求,这三章在2007年的考试中也仅做一般了解。

第二层次,比较重要的章节。比较重要的章节是指整个学科中涉及基础知识的章节,但在考试中通常以独立题目出现,难度不大的部分。如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历年考试中多以客观题或简答题形式出现。

第三层次,重要章节。重要章节是指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章节,是审计学科的精华所在,在考试中多以综合的形式出现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如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四层次,非常重要的章节。非常重要的章节主要是指在考试

中几乎每年都要涉及的部分,且多以简答题和综合题出现。如第九章至第十九章(前3节)。

总结历年命题情况,根据2007年教材以及政策和实务的变化,预测2007年命题的侧重点分布在:

(1)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方面。可以独立出题,也可以结合实务和报告部分出题,如结合实务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内部控制中识别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根据识别出来的重大错报风险制定审计方案,设计总体应对措施,并具体设计出相应的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

(2)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可以独立出题,也可以结合实务和报告部分出题,如给出公司财务报表中存在舞弊的种种表现,让考生分析舞弊“三角”、分析治理层、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责任,并针对不同的舞弊设计出进一步的审计测试,进而做出审计调整分录,并考虑出具审计报告。在实务中舞弊的种种迹象可能表现在审计收入确认上,资产减值准备处理上、投资以及成本、费用等方面。

(3)重要性确认、审计抽样的运用方面。这是审计基础技术,历年考试都会涉及,如重要性确认以及如何根据确认的重要性判断审计报告类型;审计抽样中固定样本量抽样、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等的运用,这些技术方法都可能与实务程序和报告形成综合题。

(4)四大循环涉及的会计科目的具体审计。实务中的四大循环中涉及的具体活动与审计目的、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以及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和报告联系起来,形成大小综合题(单选多选都可能变成小综合题,因为它们会综合不同知识点)。

(5)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它们之间对应关系可以联系到财务报表中的实务循环,也可以联系到函证、监盘与分析程序,如何获取证据以及如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又可能与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以及项目质量控制、沟通等联系起来。

(6)完成审计工作。历年的综合题都会联系到完成审计工作。完成审计工作中期后事项、期初余额、持续经营等关注可能与审计程序、审计报告联系起来。

(7)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2007年的教材中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部分逻辑清晰起来,内容也充实了,可能预示着该部分的考题已经很成熟了。

(8)审计质量控制、沟通与项目组讨论。新审计准则凸显的审计质量控制、沟通以及项目讨论分散2007年教材的不同章节,但有可能成为简答题或综合题中的一小问,也可能独立命题。

(文 中国会计视野 李晓慧)

经济法:合伙企业法变化大

2007年《经济法》考试大纲与上一年相比有一些变化,教材内容也相应做了调整,特别是集中在第二章的合伙企业法,第六章企业破产法和第七章证券法。此外,除第一章只做了体例上的调整以外,其他各章均有不同程度的修改。

一、《经济法》教材的主要变化

根据2007年《经济法》考试大纲的变化,并结合立法实践,对本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一科的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内容与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尽管本章在试题中所占分值可能不大,但是由于本章与其他章节的结合点较多,是全书的基础,所以仍应重点理解、掌握。

第二章企业法,其中合伙企业法的内容进行了较大变动,为本章的重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部分,无论是实践中还是考试中其地位都已不突出。

第三章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2007年教材变化不大,增加了个别问题。

第四章公司法,在2006年进行了较大修改的基础上,今年基本没有变化,只是个别地方进行了修改。

第五章外商投资企业法,今年就本章第一节中的第六个问题,即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内容,结合去年新颁布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这将是2007年考试的重点之一,注意与证券法的联系。

第六章企业破产法,结合去年新修订的《企业破产法》进行了较大的变动,是2007年教材中变化最大的一章,应当也是今年应试的重点章。

第七章证券法,在2006年进行了较大变动后,今年本章充实了很多新内容。具体包括:在第二节证券的发行中,增加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问题;第四节上市公司收购增加了一致行动人、权益披露、豁免申请、财务顾问等内容。本章是今年教材变化较多的一章,是应试的重点章。注意本章内容与公司法内容的结合。

第八章合同法(总则),2007年本章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本章体例的变化;二是第五节合同担保的问题,结合新通过的《物权法》进行了修改。本章仍然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

第九章合同法(分则),今年本章主要进行了体例上的调整,使原有内容更有条理。

第十章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结合新的规定,2007年经济法教材结合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对本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主要有:对境内机构限额保留外汇部分进行了修改;对个人外汇管理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

第十一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今年本章整体变化不大。在支付方式中增加了有关电子支付方式的规定,银行结算账户中增加了QFII专用账户的内容。注意与票据法的结合,特别是在法律责任方面。

第十二章票据法,今年本章整体变化也不大。除了体例上的调整外,增加了有关签发空头支票的行政责任的规定。本章仍然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

第十三章知识产权法,本章内容结合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但整体变化不大。

第十四章会计法,该章内容今年基本没有变化。

二、题型及考试重点预测

经济法试题的题型在2000年重新做了调整,取消了简答题,确立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及综合题四种基本类型,以后几年一直沿用上述四种题型,客观题与综合题各占50%,这一比例仍有可能沿袭,只是在每一类客观题的题目数量及分值方面会做一些小的调整。

根据各章内容所占篇幅、注册会计师实务操作方面的应用性、今年考试大纲的变化以及历年考试规律分析预测,本年度经济法试题的主要内容将分布在法律基础知识突出,内容多,实用性强的各章节。大致分布情况应当与往年相同,有关重点章、相对重点章和一般章的划分,在前面已经做了分析,故在此不再赘述,特别提醒考生注意今年各章中新增加或修改的内容,对于新增加的内容一般在试题中反映比较明显,但是通常难度不大,所以考生应注意掌握基本的法律规定。 纵观近几年经济法试题的命题特点,今年的试题仍将沿袭实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基于上述特点,一些小案例、计算题在客观题中将占一定比例。综合题仍将出现一题多问、一题多章的情况,即题目所涉问题将会较广、较散,一道题中包含几节甚至几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出现一些较偏的题目,如涉及法律责任的问题和具有一定深度即隐蔽性较强的题目,以此增加整个试卷的

难度。为此,考生在复习中注重理解,加强训练。正确理解是记忆和运用法律规定的前提,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训练是考生备战考试自我检测的重要方法,达到强化记忆,增加复习的针对性。

(文 东奥会计在线 王 燕)

财务成本管理:教材内容变化不大

一、教材内容变化

第一章:内容没有实质变化,只是将原有教材中不严谨的个别文字作了修改,主要针对机会成本的含义、营业现金净流量的确定公式进行修改。

第二章:主要是将教材第二节和第三节作了修订,补充了一些基本财务比率,另外删除原有第三节中沃尔比重评分法和上市公司财务比率分析的有关内容,补充了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

第三章:一是修改了销售百分比法,强调利用经过调整的用于管理的财务报表数据预计外部融资需要量;二是修改了资金增长与外部融资增长的关系公式;三是将弹性预算一节移至本章。

第四章:内容没有变化,只是对原有教材个别文字作了规范性修改。

第五章:增加了估算项目系统风险时所利用的类比法的基本步骤。

第六章:内容没有变化。

第七章:主要增加了融资租赁一节的内容。

第八章:主要是对股票股利发放对每股收益和每股市价影响的前提作了补充。

第九章:一是删除了考虑偿债基金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确定内容;二是对最佳资本结构确定中股票市场价值的计算公式界定了前提。

第十章:内容无实质变化,只是对个别概念的称谓有所改变,以保持与第二章调整后的财务报表的相关称谓一致。具体来说包括将经营流动资产改为经营营运资本,将投资资本也称为净经营资产或净资本,将原有息税前利润改为税前经营利润,将息前税后利润改为税后经营利润。此外不再区分自由现金流量和非营业现金流量。

第十一章:本章属于2007年的教材新增内容。

第十二章:本章内容基本不变,只是把原有第三节内容拆分为三节。

第十三章:一是增加了成本性态分析的内容,二是增加了混合成本分解的内容;三是增加了变动成本计算的内容。

第十四章:一是将原有弹性预算一节内容调整到第三章,二是增加了一节作业成本计算。

第十五章:本章与2006年的教材内容相比基本不变。

二、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为证明考生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考生需能够:(1)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环境,正确理解和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利用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3)进行财务预测与计划,编制企业预算;(4)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与投资的风险价值原理,正确运用证券估价的基本方法;(5)理解投资决策的原理,正确计算和使用投资评价的各项指标;(6)掌握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决策分析方法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7)掌握各种长期筹资工具的特征和使用方法;(8)掌握资本结构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股利政策的类型;(9)掌握期权估价原理和主要的实物期权估价方法;(10)用多种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11)正确计算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12)掌握成本性态分析、成本一数量一利润分析的方法,了解变动成本法的特点;(13)运用标准成本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了解作业成本法的特点;(14)对各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评价。

三、命题趋势预测

(1)题型、题量预测。题型、题量将保持稳定,题型仍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题及综合题五种。题量将在40题左右。客观题占40%左右,主观题占60%左右,其中,计算题应在5题左右,综合题在2题左右。客观性试题是指单选、多选和判断,其答案需要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因此,要准备好2B铅笔、塑胶橡皮;计算和综合为主观试题需用钢笔、圆珠笔等写在答题卷上,且大多需借助计算器。因此考生在参加财务管理考试时,除带好2B铅笔、塑胶橡皮、钢笔或圆珠笔等外,一定要准备好计算器,最好在考前复习时就准备好,熟悉计算器的功能,不要进考场前临时借用。

(2)试题难度预测。财务管理考试历年试题难度比较平稳,预计总体不会有较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