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分析流程范文

风险分析流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分析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分析流程

第1篇:风险分析流程范文

一、操作风险分析

通过对商业银行实际业务受理操作的流程分析,梳理个人再交易住房贷款受理审批流程主要步骤如下:接受客户咨询受理买方申贷材料(买方首付已付)初审买卖双方房产证、土地证更名

收到更名后的两证复审房产抵押放款。这其中涉及的业务操作环节有:面谈、审核、录入、审批、放款等。其中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有:

(一)、对申贷资料的基础审查流于形式

1、主体资格是否具备,比如:(1)、年龄过小或过大。其别要注意生日问题,往往借款人申请时未到当年生日,但审批完毕放款后过了生日那一天,实际年龄又大了一岁,如就此放款,则贷款年限超出规定;(2)、婚姻状况是否真实。其别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借款人申请时提供的婚姻状况证明有效,但审批放款时借款人已领结婚证;二是现在的政策背景下借款人可能会提供虚假的未婚、离婚证明,需注意甄别。

2、还款收入证明是否真实。其别要注意以下两点:(1)、借款人单位属私营企业,开具的收入证明一是可能为了配合贷款额度而虚高、二是可能借款人实际并不在这家单位,通过各种关系盖到了这家单位的章、三是可能中介协助办理收入证明;(2)、借款人单位属国企等正规单位,其工资收入真实性很高,但尚不足以与其月还款额相匹配,需另外提供辅助收入证明,如:出租房产的租金收入、企业参股的分红说明、银行存款证明、股票基金资金明细等等,也有追加共同还款人、提供共同还款人的收入证明。这类辅助的证明一般是借款人初次申请被退回后再次追加的申贷材料,因此往往会存在造假或者虚高的情况。

3、房产交易及其要素是否真实合规。比如:(1)、是否存在交易。借款人为了申请贷款,可能通过挂失房产证的方式更新房产证登记日期,编写买卖合同,以假的交易背景申请贷款。这就存在贷款资金被挪用的风险。(2)、亲属间的房产交易,这就存在两个可能性,一种是假交易,房产更名只是买卖方联合骗取银行贷款;二种是真交易,但亲属间实际交易房价往往低于市场价,但申请贷款时又按照市场价申报,这就存在房价虚高、贷款额度放大的可能性。(3)、房产的隐性共有人(夫妻的另外一方)并不在房产证上,但是现在的交易政策又对交易时夫妻双方一起到场不做要求,这样就可能造成这样的情况:已婚的卖房在其配偶不知情的情况下,独自办理了房产过户手续,并配合买方完成了银行申贷,贷款发放后,此交易被卖房的配偶告上法庭,此交易无效。这就存在抵押物落空的风险。(4)、房龄。因为房龄较老的房产可能会有拆迁或不易处置等风险,所以一般会要求抵押物房龄20年以下。但市区房龄较大的房产因为学区房或者地理位置较佳等原因,交易量也不在少数,因此,在中介或卖方的有心操作下,存在房龄被隐瞒的可能性,增加了抵押物以后处置困难的隐患。

(二)、贷款办理过程中经办人员不能严格遵循规章制度

1、隐瞒借款人申请资料瑕疵。商业银行个人贷款条线为了防范风险,全面实现了前后台分离,增强了审批业务环节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但由此带来的缺陷是:后台审批人员只接触前台受理经办人员整理好的纸质材料,不接触一手信息,不容易发现被刻意隐瞒的资料瑕疵。

2、抵押手续未及时办理。抵押物作为个人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其真实性、安全性非常重要。再交易住房因为两证更名的时间比较久,基于卖房人急于用款的考虑,部分地区、部分政策期间可凭第三方担保放款,放款之后再完善抵押手续。此种情况下,经办行抵押岗人员办理房产抵押的及时性就非常重要了,否则可能出现借款人利用几天的时间差,同一套房产在多个银行申请贷款的情况。

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受理岗贷前严格调查

贷前受理岗经办人员需要以谨慎的态度,通过面谈、电话询访、上网核查资料等方式,对借款人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收入来源、过户手续及买卖契税、抵押物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资料一定要看原件,确保申贷资料的真实性和充分性。除了面谈面签以外,对于中介机构推荐办理的贷款,如果收入证明单位统一、买卖双方对购房过程含糊其词、贷款人对利率不敏感、双方均听从中介人员处理,则经办人员需要特别甄别其房产交易的真实性。

(二)、审批岗严格审查

审批岗应该严格按照相关信贷规章和总分行管理制度对每一笔再交易住房贷款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查。尤其重点审查借款人征信记录、还款来源以及房屋交易价值的合理性。如果发现某笔贷款申贷材料前后矛盾、存在涂改痕迹或者相关条件不符合规定,审批人员应该及时与受理岗经办人员沟通,或者直接致电借款人及其工作单位了解情况。如有疑问,需及时退回贷款申请。

(三)、抵押岗及时亲自办理房产抵押

抵押岗应该按照相关信贷制度规定及时亲自办理房产抵押,不能委托中介或者借款人办理此项手续。

第2篇:风险分析流程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识码:A

一、供应链风险的成因分析

1.供应链组成要素形成的风险

机会主义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供应链合约的一方从另一方那儿得到剩余的收益,使合约破裂,导致供应链的危机。在整个供应链管理环境中,委托人往往比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企业往往会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从委托合作伙伴那儿得到最大的收益。

信息沟通障碍风险。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充分,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会产生牛鞭效应,导致过量的库存。

企业运作风险。现代企业生产组织强调集成、效率,这样可能导致生产过程刚性太强,缺乏柔性,若在生产或采购过程的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整个生产过程的停顿。

渠道成员风险。分销商是市场的直接面对者,要充分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做好分销商的选择工作。在供应链中,如果分销商选择不当,会直接导致核心企业市场竞争的失败,也会导致供应链凝聚力的涣散,从而导致供应链的解体。

物流运作风险。物流活动是供应链管理的纽带,这就需要供应链各成员之间采取联合计划,实现信息共享与存货统一管理。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导致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衔接失误,这些衔接失误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

2.供应链外部环境风险

市场需求识别风险。供应链的运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中的生产、运输、供给和销售等都建立在对需求准确预测的基础之上。市场竞争的激化,大大增强了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不确定性,使准确预测的难度加大,很容易增加整个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如果不能获得正确的市场信息,供应链无法反映出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和顾客偏好。一条供应链也会由于不能根据新的需求改变产品和供应物,而不能进入一个新的细分市场。最后,市场机会也会由于不能满足顾客快速交货的需要而丧失。

经济波动风险。市场经济的运行轨迹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这种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加大。在经济繁荣时期,供应链在市场需求不断升温的刺激下,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增加存货、补充人力,相应地增加了现金流出量。而在经济衰退时期,供应链销售额下降,现金流入量减少,而未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仍需大量资金的继续投入。此时市场筹资环境不理想,筹资成本加大。这种资金流动性差的状况就增大了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经济政策风险。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例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对一些产业的鼓励,给供应链投资指明了方向;对另一些产业的限制,使供应链原有的投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风险,供应链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进行产业调整。

法律环境风险。国家法律代表国家的利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供应链成员所面临的法律环境的变化也会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每个国家的法律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法律法规的调整、修订等等不确定性,有可能对供应链运转产生负面效应。

二、供应链成员对待风险的态度

1、风险爱好(Risk-Love)型企业

对于这种供应链企业来说,它不顾可能发生的危险,仍实施某项行为和进行某项决策活动。其效用函数是凸型的,期望效用必然小于概率事件的期望效用。风险爱好企业获随机收益比获取确定收益所承担的风险要大,而机会则小。该类企业倾向于风险投资,遵循风险越大收益越大的经营信条,其有利的一面是易抓住市场机会,于风险处获取第一桶金,其弊端是遇到风险有可能颗粒无收,甚至一蹶不振。

2、风险厌恶(Risk-Averse)型企业

这种企业较保守,回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其效用函数是凹型的,期望效用必然大于概率事件的期望效用。风险厌恶型企业宁愿获取确定收益而不愿获取随机收益或不确定收益,即尽可能回避风险。此种类型的企业容易错过良好的潜在商机,由于担心投资决策失误而不敢贸然进入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发展相对缓慢。

3、风险中性(Risk-Neutral)型企业

这种企业既不冒险也不保守,而是介于风险爱好与风险厌恶之间。我们可以看出,概率事件的结果与概率事件本身无差别。这类企业属于理智型投资偏好类型,投资选择在仔细分析市场机会的前提下,敢于抓住商机又不贸然行动,即寻求稳妥又不固步自封。

三、供应链风险防范对策

企业文化整合不是将原两个企业的文化简单叠加和拼凑,而是将其优秀部份的融合和升华,是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新文化,是对两种不同文化进行的整合重塑,是借机创新的过程。可以考虑对经营宗旨的整合;价值观念的整合;道德行为准则的整合;组织机构的整合。只有形成近乎一致的供应链团队文化,才能减少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互通有无,共避风险。

加强节点企业的风险管理。供应链从采购、生产到销售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而形成的串行或并行的混合网络结构。其中某一项工作既可能由一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供应链整体的效率、成本、质量指标取决于节点指标。由于供应链整体风险是由各节点风险传递而成。因此,通过对节点企业风险的识别与判断,进行风险调整和优化,将大大加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控制。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供应链管理中,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充分的准备。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流程,建立应变事件的小组。同时,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及时做出处理。

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信息沟通效率。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增加供应链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程度来消除信息扭曲,比如共享有关预期需求、订单、生产计划等信息,从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风险。

优化合作伙伴选择,形成价值同盟。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补性以发挥合作竞争优势,一方面也要考虑伙伴的合作成本与适应性。合作伙伴应将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由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构成的分离的功能模块。只有链上伙伴坚持并最终执行对整条供应链的战略决策,供应链才能真正发挥成本优势,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达到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各成员的共赢。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风险分析流程范文

【关键词】交易成本理论;物流外包;风险分析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为发展核心竞争力,缩减成本,很多企业倾向于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但从交易成本角度而言,物流外包存在的资产专用性及不确定性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企业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否则成本不升反降,给企业运营带来更大压力。

2 交易成本理论简介

2.1交易成本的提出

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91)Ronald Harry Coase提出,他将交易成本定义为利用市场机制的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费用。Oliver Williamson认为,可将交易组织方式分为层级(组织内部不同部门进行资源交换)和市场(与外部厂商进行交易)两种。就层级机制来说,其交易成本包括下达决策成本、规制及控制作业程序的成本等,而对于市场机制,其交易成本包括选择供应商、谈判、付款等。

2.2交易成本的分类

科斯将交易成本分为①搜索成本,即搜集商品信息和交易对象产生的成本;②讨价成本,即针对交易达成的各项条件进行讨价还价产生的成本;③履约成本,即履行协约的成本;④监督成本,即监督交易对象是否按协约内容进行交易的成本。Oliver Williamson进一步划分为事前成本与事后成本两大类,事前成本包括协约的起草成本、谈判成本、执行成本;事后成本包括错误应变成本、争议成本、结构的建立和运行成本以及约束成本。

2.3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

2.3.1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

交易成本理论中称交易的主体为“契约人”,与“经济人”相反,“契约人”“意欲合理,但只能有限达到”。为了克服有限理性的弊端,需要交易主体进行沟通,由此产生谈判费用。机会主义即是契约人以欺骗性手段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倾向,它以有限理性为前提。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交易主体很容易选择机会主义行为,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此时需要增加监督成本等来规范交易主体的行为。

2.3.2资产的专用性

资产的专用性指为支持某项特殊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一旦形成就难以用作其他用途。所以,交易双方存在极强的依赖性,一方违约将让另一方承受巨大的风险。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交易主体选择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越大,交易成本越高。

2.3.3交易的不确定性

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事前对交易主体行为的确定显得极其复杂,加之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事后也难以保证交易主体遵守协约。因此,交易的不确定性越强,交易成本越高。

2.3.4交易的频率

交易的频率越频繁,交易过程越复杂,交易主体的行为选择也越难把控,所以,无论是协约成立之前,还是协约达成之后,信息的不对称都很容易引起机会主义行为,特别是在委托背景下,人比委托人掌握更多信息,往往容易选择利己的行动,这必将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

3 物流外包的风险分析

企业外包物流属于市场交易活动,因此必然产生交易成本。企业外包物流的目的是集中精力发展核心竞争力,将非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业务交与专业的第三方,减少企业在物流方面的成本。但是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面对市场上众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外包企业可能会做出逆向选择,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采取利于自己而损害外包企业的行为,即出现道德风险,导致物流外包交易成本反而高于企业物流自营成本。基于交易成本的物流外包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3.1物流外包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

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外包企业需要大量的搜寻成本寻找符合自身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确定协约关系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谈判成本。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外包企业可能出现逆向选择,选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本企业的物流需求或者其交易费用高昂,不符合企业物流外包的初衷。外包企业的目标是物流成本最小化,将产品及时送到目的地以及获得更好的物流服务,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目标是企业效益最大化,两者目标的冲突可能诱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道德风险,选择满足自己利益而不利于外包企业的物流方案,而外包企业很难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具体行为实时监督,这将导致外包企业执行成本、约束成本等费用的上升。因此,无论是在协约签订之前、签订的过程当中还是签订之后,物流外包都存在着交易成本上升的风险。

3.2物流资产的专用性

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物流资产的专用性包括五个方面:①地点专用性,即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进行配送中心的布局规划、仓库的选址等;②有形资产专用性,即为满足外包企业所需的物流设施与设备;③人力资本专用性,如专业的物流人才、为与外包企业接洽而安排的物流管理部门等;④定制的服务,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物流需求的要求不同,如生鲜企业对冷链的要求极高,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为外包企业提供专门的服务方案;⑤品牌专用性(无形资产专用性),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通过各种努力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信誉等,以获取为物流外包企业提供服务的资格。

但是不仅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进行资产专用性投资,外包企业同样需要进行专用性的投资,如成立相应的物流管理部门负责与物流企业的沟通,为达到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信息共享所需的信息系统建设等。因此交易双方存在极强的依赖性,一方违约将让另一方承受巨大的风险,在资产专用性较高的情况下,如果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机会主义行为,外包企业承受的风险越大,交易成本越高。

3.3物流的不确定性

电商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市场的不确定性随着加强,这样也导致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如库存量、流量、流向、发货到货时间等都无法提前预知,这就需要有快速响应的柔性物流系统与之相匹配。但是企业将物流外包之后,也就意味着企业失去了对物流的绝对控制,也增加了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在能力上无法做到及时响应物流需求,或者出于自身目的不提供柔性物流系统,造成消费者对外包企业的满意度降低,外包企业必须采取其它措施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即错误应变成本),这些风险都是企业必须承担的。

4 物流外包风险的对策分析

虽然物流外包存在着许多风险,但是我们同时应该看到,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着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的天然优势,充分利用其优势,企业外包物流可以做到使其交易成本小于企业自营带来的内部组织管理成本,为外包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解决后顾之忧。针对以上提到的物流外包的风险,本文认为可以从企业自身、政府以及市场等几个方面来解决:

4.1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过程型信任关系

企业若是长久地将物流外包,则可以考虑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不同于一次易,企业长期外包物流必然会产生多次物流需求,特别是在电商时代“小批量、多频次”的物流需求特征下,与特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避免外包企业多次寻找交易对象,减少搜寻成本,同时长期的合作会使双方信任程度增强,有利于监督成本的降低,长期的合作同样有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加对外包企业的了解,提供更符合外包企业的个性化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维持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带来的稳定的物流需求,会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物流外包企业的风险。

4.2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采取适当激励机制

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来调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积极性,从而降低物流外包风险,使物流外包活动更加顺利,实现交易双方共赢的局面,具体措施可能包括:给第三方物流企业适当的报酬;公开表扬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加其在同行中的信誉等。

4.3建立专业的物流信息平台

企业外包物流交易成本大于企业自营物流成本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外包企业的逆向选择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外包企业专门开发与某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兼容的信息系统又会导致资产投资专用性过强。因此,市场上一些轻资产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信息平台,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美国罗宾逊公司就是一个专业的物流信息平台,它通过Navisphere平台连接货主,通过TMS系统连接承运商(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通过运输的差价获取利润。货主通过Navisphere平台提出自己的承运要求,罗宾逊平台为货主企业提供继承运输方案,解决“人找车、车找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这种专业的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及真实性,降低外包企业的风险。

5 总结

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企业外包物流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通过规范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其可以发挥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为外包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便利的条件。此外,外包企业在物流外包决策时,要结合实际条件,考虑自身物流的专用性和交易频率,确定是否应该讲物流外包,以做出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决策。

参考文献:

[1]刘彦平.物流外包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09:13-17

[2]张雪红.物流外包风险的经济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8

[3]周荛阳,邓金娥.基于交易成本的第四方物流经济学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03:58-61

[4]韩翔.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物流外包决策研究[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S1:16-17,13

[5]杨达卿.没有车的物流巨头[J].商界(评论),2014,06:136-139

第4篇:风险分析流程范文

关键词:大项目;风险管理;LIMS系统;风险计划;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计划;风险监控;实验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U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由于社会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客户现场环境等因素的复杂,项目的风险管理对项目建设的质量、成本、进度有着重要影响,如果风险管理不好,可能会导致项目的失败。2010年3月,我担任某研究所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牵引电力设备检测站-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的项目经理。该检测实验中心是国内一流的轨道交通检测实验室,在宁波、北京、广州、昆明等地有分支部门,实验人员多、业务地域广。通过LIMS实验室系统的建设,实现该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检测业务流程规范化(符合国家检测技术标准17025)、检测报告的文档电子化。

该系统拥有较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功能,包括检测实验业务流程、计量校准业务流程等多个复杂的轨道交通实验流程,仪器仪表管理,检测校准校品管理,实验室资源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实验检测人员管理,试验场地试验室视频监控管理等功能。同时此项目也是该单位三大技术平台:设计研发、制造技术、产品技术三大技术平台的信息化项目,公司管理层对此非常重视。项目建设周期一年,业务结构复杂,涉及人员、地域较为复杂,因此,该项目的风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上线、平稳运行,我们项目组对项目的风险管理做了精心准备和充分的工作。

1 制订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

针对LIMS实验室信息系统建设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们召集客户的关键

用户、领导、项目组全体成员、相关的专家,就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计划举行了专题会议,会议明确了项目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风险管理的计划安排。由我方一名项目风险管理员和客户方的质量管理员全程负责项目的风险管理,并对项目风险管理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计划、风险管控作了具体的安排。

2 全面深入的风险认别

根据项目组的项目风险管理计划,我们组织了项目干系人,如客户、客户领导、项目组全体成员、技术专家、领域业务专家、客户的业务专家,召开了项目的风险识别会议。会议上,大家从技术方面、业务方面、项目实施环境方面、项目管理方面,结合历史项目的经历和当前的现状,提出了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20多种。具体风险有:实验室大用户并发访问对系统的压力风险,实验室特定试验产生海量数据对系统数据传输与存储压力的风险,实验室特高压、大电力对信息系统设备的干扰风险,实验室检测业务流程与校准业务流程整合的业务风险,异地实验室实验数据传输准确性的风险,LIMS实验系统与其它核心应用系统SAP、PDM、HR系统集成的风险、以及项目工期紧对项目质量的风险、检测实验样品数据准确性风险等等。

3 专业仔细的风险分析

根据在风险识别阶段产生出来的20多个风险记录,项目组专门组织了相关专家、项目干系人召开风险分析评审会。从风险发生的环境、发生的概率、以及对项目产生的影响程序做出专业的分析。重点对以下主要风险作出详细的分析,实验室大用户并发访问对系统的压力分析,实验室振动实验海量数据对系统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压力风险,实验室特高压、大电流对信息系统设备的干扰风险分析,实验室检测业务流程与校准业务流整合风险的分析,异地实验室数据传输准确性的风险分析,LIMS实验系统与其它核心应用系统SAP、PDM系统集成的风险分析,检测实验样品数据准确性风险,以及项目工基紧对项目质量影响的风险分析。对于风险记录中其它风险,也都一一作了风险分析,并更新了风险记录属性表格。

4 周密细致的制定风队应对计划

通过风险分析过程,对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的特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项目组对将要面对的风险,由相关领域专家、客户的业务专家、项目相关干系人制定了风险的应对计划。特别是针对优先级前几位的风险,制定了详尽、周密、有效的应对计划。针对实验室大用户并发访问对系统的压力风险,我们项目组的技术专家对软件架构重新进行了优化,采用了先进扔分层体系架构,同时,从硬伯上采用两台服务器集群,增加系统对大用户并发访问的处理能力。针对振动实验生产的海量数据对系统存储的传输,技术专家提出了通过对实验设备采集数据进行压缩的技术方案,通过对数据的压缩处理,减轻数据传输压力和存储空间。针对实验室环境高压、大电流对信息系统数据线路的干扰的影响,项目组技术人员与网络技术专家深入讨论,采用优质具有高抗干扰的网络信号线,同时在特高压、大电流的实验现场布线中采用套两层PVC管的方式架设线槽,减少特高压、大电流对信息系统网络信息线的干扰。对于实验室检测业务流程与校准业务流程整合的业务风险,我们邀请了客户的业务专家、业务流程专家对检测业务流程和校准业务流程时行了梳理和优化,特别是两类流程整合后的对系统数据的影响时行了深入的分析,最终确定了检测业务流程与校准业务流程的整合方案,也制定了相关的补救措施。针对LIMS系统与其它核心业务系统的接口风险,我们组织了SAP、PDM、HR等系统开发实施供应商,从他们各自的系统的平台、系统架构、开发语言方面时行了分析,并制定了与核心应用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规范、简化LIMS与各核心应用系统的接口设计,减少系统接口带来的风险。对于风险记录中其它风险,也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计划。

5 持续有效的风险监控

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我们项目组根据项目风险计划安排,结合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计划,重点跟踪了风险分析中主要风险、优先级高的风险。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节点,对项目进行全面的风险审计、风险评审,对已识别出来的重点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的偏差分析和风险审计。例如对实验室大用户量并发访问对系统的压力风险,实验室特定实验海量数据对系统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压力,实验室现场特高压、大电流对信息系统数据线的干扰风险,检测业务流程与校准业务流程整合的业务风险,LIMS系统与其它核心应用系统接口风险,检测实验样品数据准确性风险,项目工期紧对项目质量影响的分析,进行了重点跟踪、评审,审计。同时对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分析、评估。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在系统开发周报,系统开发月报中,对开发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进行管理,同时,在项目的试运行期间同样在系统运行周报、系统运行月报中也重点关注了风险管理工作。

总之,通过我们项目组在LIMS实验室系统建设中对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确保了该系统的顺利上线运行,没有对系统造成重大的影响,使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始终处于可控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M].清华大学出版社.

[2]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Project Risk Management[M].机械工业出版社.

[3]郭波,龚时雨,谭云涛.项目风险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

[4]王长峰.现代项目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5篇:风险分析流程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管理;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16-02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

与一般的企业风险相比,供应链风险有以下特征:(1)互动博弈与合作性。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间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又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因此为了争夺系统资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激烈博弈。(2)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出现,即所谓“牛鞭效应”。(3)传递性。由于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累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

供应链风险管理旨在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以规避或消除风险,可定义为“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协作,识别和管理供应链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来降低整体供应链的脆弱性。”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要以最低的成本,在分析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最优风险处理技术,确保供应链运作安全的一系列活动。

二、供应链风险的辨析

风险辨析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它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在各类风险事件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它分为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两个过程。风险识别是指通过调查与分析来识别供应链面临风险的存在;风险分析就是通过归类,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风险具有的性质。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前提,而在进行风险分析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加深对感知风险的认识,使风险识别具有准确性。

风险识别与分析的工作就是通过调查了解识别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及其来源,并对其进行归类,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及其表现形式。主要方法包括情景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流程分析法、风险问卷法和财务报表法。

(1)情景分析法。常常以头脑风暴会议的形式,来发现一系列主要的与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相关的影响供应链表现的风险因素。(2)历史事件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风险事件来总结经险,进而识别将来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一般情况下,先收集一些产生不良后果的历史事件案例,然后分析总结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3)流程分析法。这种方法首先绘制出展现不同事业功能的供应链流程图,而且必需足够详尽包括从起点到终点的整个可供分析的供应链流程。这个流程图里的每一步都代表一个独立的事业流程,要弄清楚关于这个流程的细节,包括它的目的、如何进行、由谁来进行以及所以可能导致的失误。供应链流程图完成后,它就可以被用来分析并发现控制缺陷、潜在失效环节以及其他的薄弱环节。(4)风险问卷法。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设计问卷,并送给供应链各组成企业内部各类员工去填写,由他们回答本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和风险因素。(5)财务报表法。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来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财产和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该法是企业使用最普遍,也是最为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五种风险识别方法各自的适用性以及供应链的广泛性和错综复杂性,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连续不间断的、工作量繁重的过程。

供应链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二是供应链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供应链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这些企业大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从事经营和管理自力。供应链中的企业虽然是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的,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式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

三、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

对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分析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环境风险分析,二是内部风险分析,三是整体运行风险分析。

(一)供应链环境风险分析

供应链环境风险主要指由供应链经营的外部环境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国际、国内经济政策、法律等因素。供应链风险形成的环境因素不仅包括一般企业风险形成的诸多环境因素,还包括供应链风险形成的特殊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作用于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经营活动、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资金运动,是引发供应链风险的直接原因之一。(2)国内外经济环境。国际经济环境是指国际政治格局、金融次序和产业链结构等发生变化给供应链特别是跨国型的供应链带来的风险。国内经济环境是指如经济体制、行业政策、经济政策、经济周期、竞争、通货膨胀、市场季节性的调整和变动给供应链带来的风险。(3)法律环境。供应链面临的法律环境的变化也会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

(二)供应链内部风险分析

供应链内部风险是指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这一整体网链内部以及该网链中各个环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内部风险由包括经营决策风险、管理控制风险、物流运作风险等,而每一个子风险组下又有一系列的具体风险。

经营决策风险即经营决策层风险,是供应链最高层次风险,主要是由于供应链经营管理的决策而产生的风险,包括:市场预测风险、经营及产品生产决策风险。

管理控制风险即管理控制层风险,是供应链的中间层次风险,主要是由于供应链节点之间选择、计划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风险,一般包括:采购过程中供应商选择风险、销售过程中分销商选择风险、销售过程中的销售商选择风险、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管理控制风险、生产过程中的组织风险和企业文化差异产生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要求核心企业能够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物流运作上表现是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存货统一管理、联合计划。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导致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生产过程、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合作”失误,这些“合作”失误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

(三)供应链整体风险分析

供应链整体风险是指影响供应链整体运行的风险,主要由追逐盈利目标风险、供应链契约风险、信息处理风险和资金运行风险等构成。

利润是供应链各环节能够凝聚在一起的驱动力,在供应链的整合中,利益的协调要优先于信息的透明。在控制和整合供应链资源时,总能找到新利润增长点的环节往往能够成为“链主”。供应链各环节都希望成为供应链上的“链主”企业,在上下游产业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速度。在那些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共赢”机制的供应链中,“链主”似乎意味着可以更多地占用供应链中的资源,甚至可以占用、挤压乃至“盘剥”上下游资源。在供应链中当某一环节“独赢”到一定的时候,必然导致该供应链中某一个或某些“链节点”断裂,出现整个供应链崩溃的风险。

供应链契约是供应链各环节合作的基础。现在企业之间的契约形式一般是“委托”制,即在委托与承包企业间形成一个合作协商机制和委托机制。

供应链契约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契约的一方从另一方那儿得到剩余的收益,使契约破裂,导致供应链的危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种类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契约风险,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契约风险。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契约风险又可分为:事前不对称契约风险与事后不对称契约风险,即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契约风险又可分为:隐藏信息契约风险与隐藏行为契约风险。

隐藏信息契约风险主要表现为在“委托”契约关系中由于逆向选择所产生的风险。隐藏行为契约风险主要表现为败德行为产生的风险。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成契约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制造商的一些行为,进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这种隐藏行为导致了“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制造商的潜在费用。

供应链信息处理风险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信息失真,而产生的风险,包括信息可获性、信息完整性、信息可用性和信息关联性等风险。从产生风险的原因看,供应链信息处理风险可划分为:技术缺陷产生的信息处理风险、供应链运作产生的信息处理风险――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经营生产过程中,资金流是从物流的末端用户端,经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一直流到供应商。资金流的畅通对供应链上各节点都至关重要,资金流在运行过程中某个环节或某一节点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供应链的运行受阻。

四、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营环境的竞争加剧,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供应链层数的增加,供应链的成员企业越来越多,供应链的结构日趋复杂,而供应链的复杂性导致供应链的风险。

要实现供应链高效安全地运作,就必须针对供应链内外潜在风险而实施恰当的战略和行动来减少或化解风险。如何更好的认识风险因素和实施供应链风险管理,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个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全面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并识别归类供应链的风险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日进.供应链的合作风险管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2]易海燕.供应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3]裴军.考虑风险控制的供应链优化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

第6篇:风险分析流程范文

关键词:高路堤 施工 风险管理 风险因素 风险控制

一、前言

在山区修建高等级公路,不可避免会遇到大量的高填路堤,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表明,路堤边坡失稳仍然是最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之一。如何减少高路堤施工中的失稳发生率及灾害损失,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重视的课题,可引入风险分析理论进行分析与解决。

目前,在土木工程的其他方面风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专门关于高填路堤风险的研究几乎没有。风险分析技术在大型工程项目(如地铁、越江隧道)中的应用较多,可为高填路堤风险的研究提供借鉴。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相对更少,风险分析技术在大型工程项目(如地铁、越江隧道)中的应用较多。同济大学丁士昭教授(1992)主持编制了广州地铁首期工程、上海地铁一号线等工程的风险管理及工程保险方案,探讨了地铁的保险模式。同济大学李永盛教授、陶履彬教授和黄宏伟教授等(2002)完成了崇明越江通道工程风险分析研究课题,涉及到施工风险管理、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目前关于高路堤风险的研究从理论和实际应用都还有待完善,缺少定量化的研究成果,缺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适应性强的风险分析及评价方法,难以确定风险因素的概率模型。

二、高路堤施工期的风险管理

在高路堤施工中,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众多,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强,因此必须做好施工中的稳定性控制,以达到控制风险和减少损失的目的。

(一)风险分析的基本概念

通俗讲,风险就是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说风险是一个事件产生人们不希望后果的可能性。

(二)高路堤施工期风险管理流程

1、风险识别:分析高路堤施工期所有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归类整理,筛选,重点考虑对目标参数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

2、风险估计:对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后果进行分析和估计,给出风险的概率分布。

3、风险评价:对目标参数的风险结果参照一定标准进行评判。

在得到高路堤工程施工期主要风险因素后,要对各风险因素的风险水平进行定级评价。通常把风险限定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然后研究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再经过优化,找出最佳的方案。进行风险评价前,必须先确定风险的接受标准。国际上通用的风险接受准则为ALARP准则,即在合理和可行的前提下,把高路堤工程中包含的各类风险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得到风险估计和风险决策标准后,采用定量的方法对高路堤施工期总体风险进行计算,即在辨识工程方案所有风险后,利用专家经验,对可能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4、风险控制:针对不同的风险大小,结合实际情况,给出风险处理的合理对策。

1)回避。首先应分析风险事件是否可以回避。有些风险事件较易发现,采取措施可以回避。

2)预防和减少损失。预防要求有一定的预防措施,这些措施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同时也能取得相应收益,但采取措施后还有一定的失效概率,与投入的预防措施费用成反比。因此决策者应计算相关的费用、收益和概率,从而使期望效益值最大。

3)风险自留。前提是自留可能导致的损失比转移所需费用小。在高路堤工程施工期,决策者在做出自留风险决策之前,应考虑自留风险一旦发生所应采取的措施,如预留应急事故处理费、安全防护措施费等。风险自留应慎重,权衡利弊,不能因小失大。

4)分散风险。决策者通常会遇到无法依靠自身能力解决的难题,只能借助他人的协作配合或者完全委托于他人,此时应考虑分散风险。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可通过委托或分包该部分工程的办法,化较小的代价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然而,许多情况下,分散风险并非最佳决策。决策者应考虑高路堤工程中需要分散风险的项目,并分析各种风险分散方法的利弊,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5)风险转移。包括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非保险转移是指通过各种契约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他人,例如将高路堤工程转包、施工机械设备的租赁等。保险转移则是通过购买工程保险从而通过保险公司获得可能的损失补偿,如人员伤亡意外保险。

高路堤施工期的风险管理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跟所分析的高路堤系统有关的事故和其它一些新信息的增加,需要对风险管理进行定期的检查与修改。

三、结论

(1)由于缺乏正规的风险分析教育,有相当多的决策者对风险分析持怀疑态度,认为风险分析“太难”,“缺乏实际意义”等等。因此,目前最缺乏和最重要的就是在相关人员的头脑中建立风险概念。

(2)对待高路堤工程风险,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不能忽视,也不能盲目夸大,应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去正视风险,这点对项目决策者尤其重要,在决策中,尽量减少人为失误。

(3)在高路堤工程的风险分析方面,单纯建立在统计资料上的分析方法目前并不可行。因此,一方面要做好调查统计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专家及现场技术人员的主观分析,结合两者来对高路堤工程进行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汪敏,刘东燕.滑坡灾害风险分析研究[J].工程勘察.第2期,2001

[2]麻荣永.土石坝风险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3]同济大学等.崇明越江通道工程风险分析研究总报告[R].2003,5

[4]邓卫东等著.公路边坡稳定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11

第7篇:风险分析流程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

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第8篇:风险分析流程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第9篇:风险分析流程范文

1.1实质和内涵“三位一体”HSE风险评估方法是基于对生产设备、设施和作业过程与作业岗位的风险,从系统分析、节点分析及概率统计分析等“三位一体”方法进行辨识与评价,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定量化表示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和趋势。根据风险等级建立安全风险预警和管控体系,明确各级机构与人员的职责,建立安全风险预警、分级管控工作流程与节点标准,根据安全风险等级与类别,完善HSE风险防控措施,提升HSE风险防控水平,从源头上控制各种不安全因素,使安全生产系统具有“报警”和“免疫”能力。

1.2主要内容

1.2.1系统统计分析从HSE管理的角度看,首先要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和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全面分析运行潜在的HSE系统风险,在有利于HSE管理的基础上,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模块划分。

1.2.2节点统计分析节点风险分析就是在系统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风险管理模块或某一项活动层层剖析为若干连续的步骤,列出所有的工作环节或节点,分析每一步骤或节点上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潜在隐患,然后按风险来划分工作节点,最后针对每一节点制定相应的节点风险应对措施和操作程序。

1.2.3概率统计分析虽然有了系统风险和节点风险分析,掌握了各种风险所在及危害大小,但还需定量地掌握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收集分析已经发生过的事故案例,并进行概率统计就可以初步掌握在该地区工作或某一项工作中哪些是最容易发生HSE事故的地方,风险管理就是首先对发生频率高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2]。

2“三位一体”风险评估方法的实践应用

2.1系统风险分析结合地面监督站自身单位实际和当地内外部环境,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首先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分成现场监督检查、地面建设作业、交通运输、办公区域、外部环境、其他活动等六个系统模块,全面分析运行潜在的HSE系统风险。同时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依照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危害程度等从总体上建立了五级风险分级评估体系,依据不同的风险等——不同的层面采取不同的措施,管理流程也相应不同,见下表和图1[1]。

2.2节点风险分析

2.2.1监督活动HSE节点风险分析现场监督运行从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生产辅助作业三个方面,划分为接受任务、编制监督计划、确定巡检路线等20个作业节点,依据每个节点制定相应的节点风险应对措施和操作程序。如在监督运行过程中某个节点针对车辆伤害、住宿火灾风险制定了住宿十不选择,出差十不选择,行车十不选择等规程。

2.2.2钻前工程HSE节点风险分析钻前工程从项目准备、实施、收尾及生产辅助作业四个方面,从土建施工作业-基坑开挖土、建施工作业-机械挖土作业、土建施工作业-土石方爆破作业、土建施工作业-砖等8个作业分为46个节点,识别风险控制关键点。并依据每个关键点制定相应的节点风险应对措施和操作程序,如图2,并融入JSA工作分析表、岗位检查表、此前出现的事故案例等多项内容。

2.2.3管道工程HSE节点风险控制指南管道工程从项目实施、生产辅助两个方面,从线路接桩、测量放线、施工作业带清理和便道修筑、防腐管的运输、沟上及沟下组装、公路、河流等穿越施工、焊接工艺、防腐工艺、管道下沟回填工艺、清管通球及试压工艺、管线连通、管沟开挖工艺、场站建设等十三个关键作业,分为28个节点,识别风险控制关键点。并依据每个关键点制定相应的节点风险应对措施和操作程序,如图3,JSA工作分析表、岗位检查表、此前出现的事故案例等多项内容。

2.3概率统计分析通过系统风险和节点风险分析,基本掌握了各种风险所在及危害大小,我们在此基础上收集了73起事故案例,定量分析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对发生频率高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统计分析,物体打击、起重伤害及车辆伤害事故发生频率最高,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3效果和结论

通过“三位一体”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地面建设现场监督查隐纠违能力大幅提高,与2013年未应用方法同期对比,累计查出隐患总数由3898上升为8469,同比增长117%;查出违章行为数由265上升为1047,同比增长295%;叫停累计次数由165上升到1683。且今年到目前为止保持了地面建设板块的安全形势平稳运行,取得了显著安全效益。通过在地面监督站的实践应用,我们深切感到在HSE管理中必须要有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只要有全员参与、层层负责制,应用程序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坚持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尤其是本文提出的系统风险分析、节点风险分析、概率统计风险分析方法等,就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HSE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实现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徐雅芩,宋远贵.创新安全监督培训体系研究[J].钻采工艺,2010,(S1):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