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教育叙事范文

德育教育叙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教育叙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教育叙事

第1篇:德育教育叙事范文

那天第四节课刚下,年轻漂亮的美术老师迫不及待地找到了我,焦急地说:“邱老师,你们班上的晏同学、卓同学用手机躲在桌子底下拍自己的身体,更可气的是他们还把拍好的照片给女同学传看,这怎么得了哟?你得想办法管一管,要是全班都效仿,我这美术课还怎么上得下去?”听到此事,顿时一股无名火直冲我的脑门,这还得了,全班同学岂不是要被他们带坏?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恶习扼杀在摇篮之中。但制住他们谈何容易,没有足够的理由是难以让他们心服口服的,得想一个万全之策。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教室,告状的人蜂拥而至,我都一一敷衍,不想被他们绊住脚步。我不露声色地走到了卓的身边,以欣赏他手机里的照片为由巧妙地把他的手机骗到了手,不停地翻阅,希望能找到他们“犯罪的证据”。可翻到最后一页也没有找到一丝一毫的线索。“捉贼拿赃”这一办法宣告流产。只得另想他法,我深知:对他们高压起不到一丁点儿作用,反而会让自己更加被动。“放过他们”这个念头在我眼前一闪而过。顿时,我心生一计,决定来软的。我把卓叫到身边,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和一些:“卓,听说你今天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只要你实话实说,说明你知错想改,老师鉴于你的无知,这次就不处罚你;但如果你做了错事,又不承认,一旦查证属实,定会严惩。”卓看我的目光柔和,没有流露出一点儿责怪的意思,立刻放松了警惕,先前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连忙说道:“老师,我承认,我承认,是晏让我照的,不过没有保存。”顿时我窃喜,这下把柄被我抓住了,看晏怎么狡辩。转而问晏,晏在证人面前,无可奈何,只好承认自己做了错事。

结果证实,孩子也承认了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但我却高兴不起来,原本要狠狠地惩处他们,可不知为什么,这个念头早已抛了到九霄云外。继而心情越发沉重起来: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都在一天天发生变化,对身体的好奇是理所当然的,饥渴的心渴求得到雨露的滋润,但却迟迟未见雨露,对身体奇特之处,拿出来炫耀也就不足为奇了。荒唐之举令人深思:我们应该抓孩子的性教育,让他们学习识别男女性器官,青春发育期如何处理异性关系,如何保护自己。有困难应向哪些机构求助。我改变了对他们的处理办法,极为耐心地给他们讲述了一些男女性器官等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明白其重要性及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并告知他们,从今天开始,已懂得这方面常识之后,不能再做类似的傻事,他们也非常诚恳地向我作了保证。

第2篇:德育教育叙事范文

xx年12月29、30日我参加了由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举办的全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活动由县教研室的黄焕宝和柳明小学韦钟爱老师主讲。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深有体会,感触也很多,现在当一个教师不难,但做一位优秀教师真的不简单。

一、师者,要做一个有责任有爱有师德的人。讲座式的活动,一般枯燥而无味,但在黄老师的处理下,理论与实际相合,他的课实现了趣味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结合。在讲到如何备好课,改好作业的时候,他举例了马山乡、和平马镇的各一个小学,从期终测试的成绩、教师和备课、作业批改像数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平常的但很有道理的事实,那就是师德是教学和基石,师德是教育的基础。是啊,没有师德做基石做支持,教与育的大楼就会倒塌或倾斜。黄老师课中提到的那位没有教案,不批改作业的老师,我真不敢想像,他误了多少代多少孩子啊!他还有责任,还有爱心吗?还能叫老师吗?黄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触实在太深了,回想起自己的学校,此现象虽然没有,但此心态,我想,是有存在的可能性,看来,是有必要像黄老师一样,对此现象要“痛打一番”了。

二、师者,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工作的科研者。“新时期,怎样当一名教师”这是韦钟爱老师继教中主讲的内容。是啊,新时期下,如何做教师,问得真好,因为现实中,只会当教书匠而不会当教师的实在太多了,上课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支教鞭,铃声一响,拍拍屁股走人,眼中全然看不到自己的学生,想不到自己的“人民教师称呼”,工作得过且过,活活脱脱的一个“四方木教师”。生活中无心,工作中无研,已完完全全地适应不了新时期,一个教师所具备的应有的素质。韦钟爱老师说“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比较敏感,主体意识增强,要面子,容易与人产生抵触情绪。有些成绩好的学生,自尊心强,听不得批评意见;有些学生不爱学习,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违纪违规受到老师批评时,随意顶撞;有些问题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不尊重老师,甚至动手打老师”,所以在新时期下,更要我们老师有着超人的洞察力,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后果有准确的预见性。比如,当我们发现平时喜欢说笑的学生突然不爱说话了,或者学生冷不防冒出一句“我不想活了”诸如的话,我们作为老师如果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把这当回事儿,也许“两小孩穿越时空到清朝”“跳楼表清白”等痛心的事就不会发生了。因此,师者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把学生的喜怒衰乐放心上,把学生的冷暖装心里,认真地去研究他们言行表里,了解他们内心发展变化,这样才能有新时期下,立足于人民讲坛的不败之地。

三、师者,要自我修练,淡泊名利。假如你的品德十分高尚,莫为出身低微而悲伤,蔷薇常在荆棘中生长。——萨迪【波斯】韦钟爱老师在授课中说到,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当教师的原因,待遇问题认为不满意45.8%,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点后面的数,它几乎占到了教师队伍人数的一半,假如这调查问卷是真实的,这可是一个很残忍的数据,因为当我们以收入作为待遇作为工作目标的时候,我们已经丧失了一个教师最起码的应有的品质,没有了品质,即使披上再华丽的外衣,终究也掩饰不了那浓浓的铜臭味!这样的人站在讲台传道、解惑、授业,试想,他会给我们下一代那张张洁白无暇的白纸上留下什么?——自私?自利?奸诈?……最终,我们的民族会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或许我多虑了,或许我杞人忧天了,但今天,听了韦钟爱老师的课,我真的这样想了,呜呼哀哉!悲也?喜也?

第3篇:德育教育叙事范文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继续教育呢?

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接受继续教育

同志曾经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必须要通过教师来实现。因此,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牢固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而凭借过去我们教师在师范院校所学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不搞继续教育,就难以转变观念,难以树立创新意识,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当前来讲,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了,教师不去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不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则会变成一句空话。由此可见,减负是不能以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只有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变“管用一生”的教育为“贯穿一生”的教育,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培育敬业精神,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落到实处。否则,我们必将被知识经济时代所淘汰。

二、参加继续教育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只是一个以本为本,满足于“授”的相对静止的授受过程,缺乏教学研究的原创力或原创力相对疲软。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是基于“道、业、惑”之上的一个动态的授受过程,带有明显的教育科研的特征,原创力远大于传统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方式、方法乃至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是民主的课程、开放的课程,围绕学生实际建构的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也就是说,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程计划,而更是对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在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的空间。在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完全可以删繁就简,这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对于教师的继续教育,人们的想法过于狭窄,主要着眼于所教学科的知识更新和教材教法的研究。我认为应该放得更宽些,要着眼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在当今是信息化社会、知识创新的时代,知识创新往往在学科的交叉点上。教师的责任不是把现存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因此,任何学科知识对一名教师来讲都是有益的。数学教师为什么不能在继续教育中选修古典音乐?中文教师为什么不能修学信息技术?

三、参加继续教育,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利用多种继续教育方式进行的教材培训、听课、专家讲座等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教材,学习一些好的教学模式和崭新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停留在师范阶段的水平。因为我们知道,知识的更新非常快,如果不加强在职培训,以前在学校所学的许多知识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教学,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丝毫的帮助。想当初,刚踏上工作岗位,面对那一张张笑脸,还真的有点不知所措。站在教室里上课,几句话就将完了,剩下的时间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好?后来,我经常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参加了进修校的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许多原来没有的知识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四、继续教育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海无涯,永无止境。平庸的教师给孩子奉送真理,而优秀的教师却让孩子发现真理。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一门教育艺术,比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更难。作为教师,不下苦功钻研、借鉴和吸收是不行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同一门学科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其原因就是,有的老师备课不备生,不看对象,不讲究教育艺术,没有营造出学生乐学的课堂气氛。教育艺术并不是什么雕虫小技,更不是与生俱来的财富。他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地学习、借鉴,从多方面吸收别人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艺术。

五、参加继续教育关涉教师的幸福

应该说,学习和成长是人的终身的生存方式,也是获得幸福、享受幸福的基本途径。从这种意义上看继续教育,它就不仅仅是教师为了适应工作和工作变化需要的一种外在的强制和约束,它更是一种促进人的发展、实现幸福生活的方式。可以说,继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影响教师的生存和发展质量。恩格斯曾经说:“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终极目的,它是一切选择所求取的终极目的和完满实现。因此,继续教育以教师为本,从终极意义上,必须以教师的幸福为本。

第4篇:德育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缄默知识;教师继续教育;教育叙事;学习共同体

一、缄默知识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

(一)缄默知识的内涵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首先提出,他将人类的知识进行了分类:“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外显知识,后者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和外显知识共同构成了个体的知识体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则认为缄默知识是“行动定向的知识,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的情况下获得”,是一种“实践智慧”。有研究者指出,所有的外显知识都植根于缄默知识,外显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缄默知识。缄默知识虽然比外显知识难以被发觉,却是外显知识的基础。就其功能来说,缄默知识事实上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知识信念,构成了人们认识和实践行为的必要基础。

(二)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特点

由于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缄默知识”具有鲜明的特点:

1.个体性。缄默知识储存于教师头脑中,难于用语言符号表达,交流和沟通,与教师本人紧密联系,无法脱离。所以教师的缄默知识具有个体性,是个性化的知识。教师以其个体的主观经验、热情、信念、价值等参与到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从而不断地建构起个人的缄默知识。这是一种属于教师个体的知识,是一种个人化的体验。

2.实践性。教师缄默知识是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某种思想和行为倾向,是教师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的结晶。它既是在实践中建构的,又是关于实践的。最后还要指向实践。实践是教师建构个人知识的平台,因而,教师个人的缄默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3.内隐性。缄默知识具有内在潜隐性,持有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拥有这种知识。对此,波兰尼的经典比喻是:“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教师的缄默知识常以一种无意识的、不易被发觉的、零散的、杂乱的方式存在于教师主体,教师主体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究竟拥有哪些缄默知识,更不用说区分哪些知识对自己和教育组织的发展是有益的。

4.情境性。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相联系,其再现或发挥作用也需要问题或任务情景的再现或类似情景的出现,因此带有浓厚的情境色彩。教师的缄默知识来自于具体的教育实践,而这种实践又离不开特殊的教育教学问题和教育情境。教育情境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所获得的缄默知识的复杂性与情境性。

(三)缄默知识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

缄默知识理论为我们研究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师的知识是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的综合体,其中,缄默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更能深刻地反映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熟度。因此,对于教师继续教育而言,工作的核心也应当放在对教师缄默知识的积累、交流与共享上。教师的缄默知识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因为缄默知识是一种连知识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表达的知识,缺乏显性知识的公共性、客观性和明确性等特征。缄默知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比如属于认知、技能、情感领域里的个体的经验、直觉、预感等,它存在于其承载者个体之中,与其紧密相连、无法分割。不过,缄默知识并不是不可传递的,只是它作为一种不能言说的知识,需要通过个体的长期实践活动,尤其是在特定的实践领域中积极地感知、辨别、检讨和澄清,才能不断生成。如何发掘、反思、提升、整合缄默知识,实现专家教师缄默知识的共享,是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很有意义的问题。

二、教师继续教育中缄默知识共享途径与策略

缄默知识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对教师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发掘、反思、提升、整合缄默知识,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断自我超越?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三种途径和策略:

(一)在个人层面上,要唤醒教师重视个人缄默知识的意识,鼓励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行为

反思教育实践行为是唤醒教师重视个人缄默知识的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教师缄默知识的建构,必须依托对教育实践行为的反思。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就是让教师在教育情境中以一种研究者的姿态反思自身,反思自身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教育行为是否恰当,认真研究学习者的心理及行为特点,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方法,最终达到自身知识的完善和教育的最优化。大量的缄默知识是无法陈述和传授的,如教师的敏锐感受性、准确判断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转化和解决教育矛盾的机智等,这些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自我反思实践是教师行为变化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师应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操作以及行为的依据,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唯此才能不断丰富指导自己教育实践行为的、隐藏在自身内心深处的缄默知识。

(二)在社会层面上,继续教育培训者要引导教师明晰自己的缄默知识,并正确运用教育叙事策略

教育叙事,一般是指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解释,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挖掘、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

波兰尼指出,“叙事能给缄默的个人知识赋予声音”。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独特性的、情境性的,其中蕴涵着大量缄默知识和丰富的内心体验。在叙述过程中教师不仅融入了个人的感受、体验、认识和看法,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对这种体验、感受的思考与反思。在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标志着对特定教育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形成了具有缄默性的个人认识。教育叙事的实践情境性、意义的丰富性、教育机制的灵活性,冲击着教师的内心世界,触动着他们的灵魂。教师在叙述与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隐性知识的理解,进而通过对个体实践经验的总结,发掘出教育个体行为背后的缄默知识,从而获得发展。这是实现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通达的重要手段。

(三)在学校层面上,要在校本培训中重视缄默知识的挖掘,努力建立学习共同体

如果说教师的个人反思只是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那么组建学习共同体则可以促进校内不同级别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在以学校为本的学习团体活动中,以教师个体的自身成长为关注的焦点,围绕着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论引领的交流和新型教研活动的互动,使教师借助个体和集体的智慧,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教学风格,并以教师个体教学个性的丰富性,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公共文化建设。

通过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彼此间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如可采取课题组活动方式、同行交流方式,各教研组和年级组可定期举行研讨会,不仅是同一学科或专业的学习,不同学科或专业也存在学习的可能。教师在一种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可就个体的生活史进行叙述,或对观摩课做案例分析等。将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置于鲜活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返回实践的故事里。教师在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中,和不同的“声音”相互碰撞与交流,可以不断将理论性知识转换为实践性智慧,不断提升把握教育教学实践情境的能力,最终建构起自身的缄默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M.Polanyi.The Study ofMan[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57,12.

[2]郭秀艳.内隐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3.

第5篇:德育教育叙事范文

韶关市韶钢第一中学:曾韶山

2019年5月至今,通过一个多月的网络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网络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人生起点,迎来了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地点与空间的限制,更快捷、方便地学习和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作为体育教师,自己应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一直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话题。通过这段时间的继续教育学习,我从思想上、工作态度上发生了较大转变,改变了以往随意,目的性不强的工作态度,从消极态度转变为积极态度,从而对自身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每天利用休息时间都在听讲座与观看学习视频,浏览班里其他老师的作业和心得体会,虽说有点枯燥,但也收获不少,看到专家们给我们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使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不断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确保人人皆有所获,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如: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地加入合作游戏,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自觉锻炼的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教学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与时俱进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我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经常进行师生互动,生生合作,通过让学生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真真正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根据科学设置、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育规律,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身心特点,学生能接受且具有有效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勇于突破以往教法的框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这一次的网络继续教育学习活动,我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方向也有了一定的认识: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3、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4、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要利用学生中或自然中形成的动态资源去完善课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达到锻炼和学习的目的。

第6篇:德育教育叙事范文

一、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通过对《教学的生成性》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

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当前教育需要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

第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二,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的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信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三、通过对《教学关系》的学习,让我更加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给我的职业道德方面上了精彩一课,使我再一次重温“高尚师德”的形象,并以此为自身的追求。

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四、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7篇:德育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师 入职培训 人才培养

1.引言

继续教育是一种教育形态,终身教育的思想于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观念的深入,教育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标准的革新与实施等,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则作为教学育人的主要承担者,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决定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成败的关键成为时代的主流话题。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界教育人士对中小学生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做了许多相关的研究,但是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受教育的培训体系。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大多停留在教育学、心理学、政治理论学习的培训上,与专业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及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的培训较少,几乎流于形式的骨干教师培训,缺乏现实意义和实效性。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尽快使教师适应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体育教师受教育失缺

2.1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失缺

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失败是导致体育人才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根源。高等体育院校作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田园,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体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但是高等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不能满足现行的中小学需要的综合型、复合型、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各种能力主要是在专业院校获得的,以技术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提倡“一专多能”,最终导致专业技术不专,理论功底差而不全,科研能力欠缺,走上教师岗位不能胜任教学教育工作。同时,由于应试教育和高等院校人才扩招,导致体院院校人才的范化,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不高、理论基础差等。正是因为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教育的需求,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在岗时要加强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继续接受多方面培训才能适应学校体育的工作。

2.2体育教师入职前培训缺失

随着体育专业院校的范化,教师工作岗位的需求逐渐减少,体育教师的竞争虽然激烈,但是招生的笔试的内容基本是考教育学和心理学,技术则以专业技术为主,招生考试缺乏系统性、客观性,并不能确实体现考生的水平。同时,体育教师大多是直接上岗,并没有进行岗前的专门培训,导致上岗后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教学教育工作。再者,虽然体育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实习方可毕业,但教育实习时间短且多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在实践中确实获得教育教学的能力,多以应付式。可见,体育教师在走上岗位时缺少教育教学的经验与实践能力。

2.3缺乏专门的培训机构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经历了起步、发展、变革三个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逐渐完善。自90年代以来,教育学院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受教育的主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获得了补偿为主的在职教育。培训的内容多为教育学、心理学、政治理论学习。由教育部门主办的各种短期培训班、研讨会、会议,多是探讨教学教法的问题。较少从教师的专业技术、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不能确实做到体育教师全面发展,同时缺乏专门性和针对性,不能确确实实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长远机制不明确。因此,培训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

3.发展对策研究

3.1加快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适应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

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需要做出行之有效的改革,以适应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不能将在职的体育教师的终身教育让继续教育这一独杆来扛,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工作岗位确实需要不断培训以满足教育的发展,但是必须分为两步走,由高等体育院校承担一部分人才培养任务,同时高等体育院校完全有能力来承担。

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分为两步走,提前做,继续教育部门应与高等体育院校同时抓,分为两步走,高等体育院校培养适应现行教育的体育人才,培养技术、理论知识、科研实践能力、教学教育、竞赛组织、专业技能等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复合型、全能类的人才,以减轻教师在职时受继续教育的负担。体育教师满足学校教育教学,不能放在继续教育这条独杆上,在职体育教学缺乏精力和时间再接受过多的继续教育培训。高等体育院校做好体育人才的培养,为走上体育教师岗位的体育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将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分担一半压力,同时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3.2加强体育教师入职培训

新体育教师报到后,在开始执教生涯时,为更好更快地适应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工作开展,由市、县或者区统一安排新入职的体育教师进行集训,聘请一线的骨干教师和专家作为培训老师。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基本理论、教学教法、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等,使新教师把握宏观教育教学,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新教师到岗后,由本校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入职教育,新体育教师在师傅的指导和带领下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践教学,掌握课堂教学过程,学习课程设置等。

3.3成立专门性的培训机构

《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规定:“继续教育的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师事业费中专项列支。”但在实际工作中,这项规定往往成为一纸空文。主要依赖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和高等师范院校,以及各市的教育教研室等部门。但由于承担继续教育的学校办学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无法形成办学的规模效应,造成教育成本高而产出少的弊端。另外,由于政府投入继续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其办学也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于是迫切需要一个专门性的培训机构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继续教育环境和场所。可选知名专家和一线的骨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对在职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突出培训对象的普遍性、灵活性、针对性。培训机构设置的培训内容应该是全面、可行,符合实际的,如下表所示:

4.结语

体育教师在职期间进行继续教育是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终身教育的手段。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有利于加强业务学习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以适应教育的发展。高等体院院校人才培养的失缺使继续教育开展艰难,同时也是根源所在,培养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师是高等体育院校未来思考的方向。新体育教师入职前的专门性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机构是未来发展趋势,专门的培训机构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场所。

参考文献:

[1]杜文银.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4:(4).

第8篇:德育教育叙事范文

1.1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具有时代意义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生产力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科技迅速发展、人类的知识量需求量急剧增长、新的知识和观念层出不穷。现代科学知识内容丰富并频繁更新,正常的学校教育不能在有限的几年时间内将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并且现代知识更新迅速,单纯的传授专业学科知识已满足不了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体育是强身之本,为保证学生在将来“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体育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提升课程驾驭能力,通过自我的充电、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要。

1.2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适应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社会全新的课题。新课标中强调“以人为本”,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也应随国家的改革发展变化而变化,为了保证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立足、创新和发展,体育教师必须不断继续教育,处理好和解决好从理论到实际、从组织到实施、从课堂教学参与到身体素质提高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科学、系统地应用到教学、锻炼中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研讨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目的,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执教水平。

1.3继续教育是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体育课程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做法,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差、旧和偏重运动技术的现状,在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形势下,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已无法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更跟不上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脚步,加上面对着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竞争上岗的挑战,体育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提高科研水平、提高学历层次,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才能被学生拥戴,才能在社会处于立足之地。

1.3.1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师本身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这一充电过程,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管理和组织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以提高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书写教案、反馈教学信息的能力。

1.3.2提高科研水平在当今的教育观念中,科研与教学并重。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教学也为科研提供素材。体育同样也需要科研,搞好体育科研,不但可以让体育教师进一步了解最新的体育动态和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能够使体育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师通过参加继续教育,以提高设计、制定科研计划,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进行试验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和水平。

1.3.3提升学历层次教师通过正式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范畴)毕业后可以满足评职称条件,满足聘任条件。近几年来,很多学校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硬件要求,因此,许多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来增加自身的筹码,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学历,满足各学校对教师的聘用标准,从而满足了他们评职称的条件。新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所改变,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新要求,所以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需要,体育教师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在提高学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2新时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向

2.1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对象应进一步明确化

鉴于我国的国情,当前我国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对象,一般是指在各级各类教育单位中的在职在岗中、青年教师。同时,一些学校的兼职体育教师也应通过各种渠道不断进行继续教育,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2.2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应更有针对性

继续教育目标主要是指通过继续教育所要达到的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并把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参与继续教育的立足点。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调整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应达到三个目标。首先是转变思想意识,树立新观念;其次是完成知识结构的转变;最终是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这些目标可以看出时代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育理论等范畴,发展到了作为体育教师应“一专多能”,不但要掌握丰富本学科的知识,还应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深厚的知识存储,掌握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能力等。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目标应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指导下,再结合各级教育机构特别是各类学校实际情况具体操作。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目标和计划是多层次的、多类型的,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不同职务的体育教师各有不同的继续教育目标,这也体现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目标针对性的特点。

2..3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应更加多样性

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效果。随着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也应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各级教育机构应结合本单位及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目前继续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培训机构”本位模式、“高校本位”模式、“研训一体”模式、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实践中针对性强、形式多样,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水平的体育教师的需要。当然,继续教育模式还应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不断创新,以更大限度地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3小结

第9篇:德育教育叙事范文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的途径。叙事普遍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有力方式。因此,叙事学一直受到文学、艺术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研究”即借鉴了文艺理论中的“叙事学”。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这种研究方式的前提在于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他们过着故事化的生活。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正是这样完成的。叙事研究被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是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倡导的。他们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已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并被逐渐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中。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了解教育和向别人讲述其所了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比较容易被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样需要教师或研究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具体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育者的主观想像。教育叙事研究十分重视叙事者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叙事者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2.叙述的故事中必然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叙述者的亲身经历,不仅把作者自己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同时采用“心理分析”技术,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合理想像。

3.教育叙事研究所报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研究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比如:教师在某个教育问题或事件中遭遇困境时,就要思考和谋划解决问题、定出困境的出路,这里面就会涉及很多曲折的情节。

4.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可见,教育叙事研究重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包括重视这些生活故事的内在情节,不以拍象的概念或符号压制教育生活的情节和情趣。这种研究,让叙事者自己说话或让历史印记自己显露出它的意义它面向事实,从事实本身寻找内在的“结构”,而不过多地用外来的框架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或滥用事实。从结果的表现形式来看,叙事研究报告体现为蕴涵细腻情感的叙事风格,既有细致翔实的故事性描述,又有基于事实的深刻分析;既力图创设出一种现场感,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要在众多具体的偶然多变的现场中去透析种种关系,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真实,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的对象。

上述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他们所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

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除了课堂教学的叙事以外,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转贴于 教师自我叙述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焙耀某种研究成果,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作教师实际生活的叙事研究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极富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领域。但采用这种研究方式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研究者和叙说者(被研究者)之间必须坚持开放性、平等性的对话原则。在已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研究者手中,要么忽视被研究者、左右研究的过程,要么利用各种先入为主的暗示引导被研究者。这样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被研究者,而是研究者头脑中假设或创造出来的“被研究者”,这样的教育研究是缺乏真实性的。已往教育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有力地指导教育实践,其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没有平等的对话。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如果没有平等的对话,研究者就无法获知或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态度与体验。所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必须首先建立一种相互平等、信任的对话关系。有了这样的前提,研究者才能探究到一个真实、真诚、自由的心灵世界,搜集到各种真实的材料,梳理出叙说者的实践经验,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故事,从而实现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某种契合。这里的叙说者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人的叙说”,还包括学校文件档案资料、建筑、校风校训等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学生档案、日记、周记、作业本,叙说人的日志、自传材料、图片、信件等“物的叙说”。教育叙事研究既区别于已往纯粹书斋式的研究,也不同于单纯凭着思辨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式。它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从学生以及家长的经验与感受出发”,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共鸣,“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听到中国数以亿计的平凡人物的声音,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普通教师的声音,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不仅可以为目前讨论中国教育的常规方式开辟另一条意义丰富的言说道路,而且能够使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变得更加完善。”。可见,叙事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

注释: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②曹诗第:《中国教育研究重要吗?》,转载自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2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美]伯格姚媛译柯平校:《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