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德育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

第1篇: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渗透

道德教育一直是一个教学重点,从小到大,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接受了德育的洗礼,这样的教育只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让他们可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做事、学习、做人。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的渗透需要直截了当的形式,也需要潜移默化;需要趣味多样,也需要发人深省。

一、校园文化和道德教育的联系

1.本质相同

校园文化和德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校园文化是为了能够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身心在校园中都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健康思想之上。因此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又是最本质的部分,从校园文化的角度进行道德教育,能够让形式丰富,影响更加深刻。

2.对象相同

校园文化和德育的对象是相同的,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学生,德育的对象也主要是学生。学生是整个校园的主体,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论他们是主动也好,还是被动也好,都在里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德育虽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榜样的带动,但是同样主要受到影响的人还是学生。

3.形式相似

校园文化和德育对学生的影响都是从心理方面反映到行为之上的,所以它们的形式是相似的。校园文化是高中校园的灵魂和精神,是学生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不论在校园的哪个角落,不论在谁的身上,都表现出了这样的精神力量。德育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是通过是非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来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不可视的精神力量。

二、道德教育如何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渗透

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相似之处,决定了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好的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又可以带动道德教育。两者的共荣和相互辅助,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健康的氛围中和心理下,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德育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在校园文化中进行德育渗透,就要重视以德育为主题的文化建设,比如设立相关的口号,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台和阅览室以及教室、宿舍、墙壁等各个角落。因为文化建设就是有这样无声无息的功能,只要我们愿意,可以让文化分散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和细节,做到“每个角落能悟人,每个角落能育人”,让校园成为一个无声无息的道德教育的传播地。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可以让德育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细节当中,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的措施可以表现在校园活动上面,如开展各种融合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活动,以积极健康的思想状况为主题,使全校师生可以积极参与,精神境界得到提高,思想感情得到熏陶,境界得到升华。

2.用校园文化中的社团力量进行渗透

社团是一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且灵活可变,是非常好的一种宣传和教育方式。德育的渗透也可以借助社团活动进行,能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经常性地举办“校园剧、课本剧”的活动,体现德育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无论是观看者还是表演者,都能从中学到点什么,领悟到点什么。社团是高中一个无形的力量,它是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地方,也是他们放松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环境中,他们更容易接受一些德育的传播,教育效果要更好。而且校园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社团,他们的良好氛围是聚集成灵魂的个体,从而得到升华和提高。

3.用创新将两者联系起来

创新性是我们教育的一大原则,而在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以创新为出发点,巧妙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以创新作为动力,不断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习过程也变得轻松简单,或者可以从挑战中学习到什么。用创新将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联系起来,在文化建设中采用创新性的德育元素,在德育过程中又渗透到文化建设当中。比如,征集学生的好点子,然后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写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所得,再进行交流思考。用创新将校园文化和德育联系起来,不会让学生的思想“故步自封”,而是不断接受新的观念,又能保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校园文化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德育应该是健康文明的,德育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会给校园文化做一个道德标杆,保证校园文化的“干净”,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德育,能够深入人心,“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参考文献:

第2篇: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德育工作;优势

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共同的目的是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由此可知,要想促使初中德育教育顺利开展下去,相关教育工作者只有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而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下去。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性

虽然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知,只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两者结合是德育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融合的需要

校园文化的核心教学内容是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就是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德育工作其实就是将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德育也可以与校园其他教育工作的相切合,其主要就是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的教育方式,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

由此可看,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找到了彼此的切合点,从而做到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国初中德育教学质量,并且让德育工作变得更加具体,内容更加丰富。

2.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结合是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德育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初中德育。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思想过渡的阶段,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初中德育工作。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初中德育教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重视校园文化工作建设,建设出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特点且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环境,用环境促进德育教育的快速发展,从而逐渐将初中德育教育的过程变成学校精神和以校园为核心的校园环境,以此来实现德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促使德育教育更好的发展下去,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如何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德育教育

1.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并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

为了使我国初中德育教育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围绕德育教学目标,健全并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度制订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弘扬人文精神,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与学生进行讨论,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规章制度应该是面向全校师生,理应做到有章可循。第二,学校规章的内容必须要简单明了,坚决避免有否定性的词语出现在规章制度中。

三、规章制度必须要明确惩罚制度以及惩罚内容,要做到赏罚分明

通过用规章制度来约束教师与学生,既可以让师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还可以为初中德育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开展相关文化活动,用活动增强学生的素质

通过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丰富师生之间的活动,用活动增强学生的素质。譬如学校积极开展一些类似于感恩励志教育的演讲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让学生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感恩身边的人。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禁烟教育活动以及防止打架斗殴的宣传教育,以此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全面加快校园文化的建设。

五、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养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众所周知,良好的校园风气既可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又可以变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更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能够让学生明白德育教育对自身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班级组织建设以及班风班纪,一定要把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可以为初中德育教学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德育教育落实到校园环境中,只有将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为学生构建出一个民主平等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第3篇: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活德育;校园文化;高校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01—02

在推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必须重申和强调: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既包括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培养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更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思想政治水平的特殊要求。德育是做人的灵魂,行为的准则。当前,对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的研究日益深入,让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共识。然而,高校的受教育者都是大学生,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德育工作更具有复杂性。实现高校生活德育的途径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课堂说教,而应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依靠文化的渲染和熏陶达到育人目标。

一、生活德育的内涵

生活德育思想,是在生活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和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和学习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同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并在理论上做了系统的论述,生活德育的思想也由此确立。陶行知曾写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受健康的教育……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

所谓生活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个人思想品德社会化的过程。结合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我们可以将生活德育理解为:(1)生活德育是以生活为源头和导向的德育,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德育解释生活而且引导生活;(2)生活德育是课堂以外的教育,脱离了课题束缚的教育是全面渗透在我们身边的,校园生活的点滴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资源;(3)生活德育是注重实践的教育,通过实践的教育,更能让受教育者感受德育的价值和美,更能让受教育者在生活中践履美德。

二、生活德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生活德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

教育的首要和关键就是“育德”,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必须在育人过程中坚持德育的思想。比较完整的德育教育过程,一般包括提高认知、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确立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等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大学生认知、意志、情操、信念、习惯等方面的能力,给予学生以德的正能量。以生活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的育德实效,是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2.校园文化是生活德育的载体,是实现生活德育的现实途径

在传统的教育研究中,德育的载体往往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课,这种德育方式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说教,没有将德育完全融入生活,回归生活,生活德育的载体在高校的主要渠道应该是校园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蕴含着学校的精神,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展现着学校的形象,它的内容不仅包括课堂的传道,还包括了形式多样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文化生活几乎涉及学生大学生活的每时每刻,学生通过校园活动,主动地体现生活、感受生活,主动去探索实践,潜在性地、渗透性地感受到德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生活德育的重要载体,它让学生在生活中无时不“习”,而终至“德成”[3]。

3.生活德育和校园文化是高度契合的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道德建设。因此,校园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道德的。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对大学生而言,最基础的生活恰恰是校园文化所反映的生活,这恰恰也是指导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科学育人的思想。校园文化与生活德育是高度契合的,以生活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正是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育德作用,起到润物无声的育德效果。

三、生活德育视野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德为先、以人为本是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重点贯穿始终,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此同时,德育也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反对把德育变成填鸭式、机械化的灌输德育。校园文化是培育师生共同理想和目标的土壤,是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塑,营造以德为先、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能够培养师生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生活为指向,关注生活

生活德育是以生活为指向的德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必须以生活为指向,关注生活,解释生活,引导生活。物质决定意识,认识改造世界,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学生的真实社会生活。通过对生活的关注,对社会的关注,将生活中的、社会上的思考折射到学生的校园活动中,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辩证学习生活哲理,增长社会阅历,重塑自身人生价值观。

3.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全体师生的参与和支持

广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实践者和受益者。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认识,他们认为,校园文化即校园活动,校园活动的目的就是单纯的丰富课余生活,仅仅是课堂之外的娱乐活动而已,参不参加都没有关系,去不去那要看自己的兴致。同样,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也不足,不仅同样将校园文化归为学生的娱乐活动,更没有意识到校园的全员性,没有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以生活德育观为导向,必须依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活动,感受校园活动的魅力,做到师生互动;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校园活动中,要意识到任何活动对自己都是一种实践,一种历练。实践出真知,历练塑人格,在每一次活动中,尽情体会,无私奉献,满载而归。

生活德育观是渗透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用生活的德育思想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更能够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实现润物无声的德育途径,真正做到文化育人,让德育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刘大卫,黎能进.校园文化:生活德育的现实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4).

[4]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第4篇: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硬环境;软环境

长期身处这种充满德育功能的校园文化当中,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慢慢提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学校园文化这块阵地的德育作用。那么如何通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的功能呢?笔者认为应从改变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

一、改造彰显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硬环境

何谓硬环境呢?所谓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在中学校园内一些静态的物和景,还包括一些优美、和谐、整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样的硬环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陶冶情操功效,规范其言行。长期身处于这样的校园环境当中,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都是巨大的。效果也比教师单纯地对其进行德育灌输要好很多。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静态校园文化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1.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以引发中学生的联想,让中学生可以在心情愉悦的情感状态下接受德育

中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以及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在知、情、意、行相互影响和作用之下所慢慢形成的。人类认知活动的源泉起于情感,正是因为人类这种特殊的情感才推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去追求科学和真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想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也需要借助于情感,让中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这样才能激发中学生的主动接受意识,从而内化为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

2.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拓展学生信息,使他们可以在无形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在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可以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在这些外界信息的刺激下,中学生的大脑潜能会更多地被开发出来。学校可以加强对黑板报、墙报以及手抄报等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让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重大新闻,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促使中学生的心时刻与祖国的发展相连,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营造突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氛围的软环境

何谓软环境呢?所谓的软环境主要是指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习风气等。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人际关系、学习风气等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然后再通过榜样示范、情感渲染等手段,优化中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1.注意将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周一的全校师生升国旗仪式、校园广播台等平台,把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周一早晨的升国旗仪式上,我们可以派几名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对一些名人名言的感想,谈谈自己看了这期墙报之后的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定期组织共青团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些德育情境,让中学生在德育情境中受到道德的感染和熏陶。

2.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1)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尊重学生,为自己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对学生保证充分的尊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教师对学生所实施的评价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2)教师要真诚、平等、宽容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学生,不能高高在上。

3.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这里所说的榜样模范作用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中选取。首先,要注重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教师作为学校育人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正所谓身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道德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的言行有违道德,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同样认为那样做是对的,进行错误的模仿。因此,学校要经常加强对中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师德教育。让中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把这些道德典范传递给学生,给予中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其次,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模范典型。对于一些好人好事要大力进行宣传,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受到这样的榜样刺激之后,无形中也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4.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和优良传统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学校必定有一个良好的校风。但是要形成良好的校风,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狠抓班风。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各科教师的管理,要求他们时刻要注重良好班风的树立。长期下去,班风一定会得到改善。为了优化班风,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评比活动,对班风较好的班级要颁发奖状。这样一来,倡导其他班级向该班级积极学习。另外,学校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对良好班风的了解,让他们在不自觉中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投入到构建良好班风的队伍中来。良好的班风形成之后,校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总而言之,良好的班风校风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我们必须积极地进行建设。

参考文献:

第5篇: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就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加强精神文明环境建设、完善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四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德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德育课程改革是由传统的“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转变为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增强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人为创造、长期形成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当前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谈了4个方面的体会。 

1 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校园大环境的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德育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是确立以育人为背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即在教育中确立素质教育观念。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环境,首先必须是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提升校园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人的生活环境做起。 

建设校园大环境应着手于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命园区,充分体现着校园特有的人文风格;校园内人员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则反映出人员的精神面貌。优美的校园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所以,美丽的环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它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德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重要途径。 

2 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 

学校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操场和行政办公楼上的五星红旗、校园内的雕塑、楼台亭榭的对联、校园内的文字标语、墙壁上的书画、碑林、学校师生的书画作品展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变精神”,作为育人场所,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时问非常长,如果耳濡目染优良的文化,可以洗涤心灵,潜移默化地获得优良文化意识的渗透。拓展校园的文化空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2.1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学校应该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宣传窗、黑板报、校史陈列室、阅报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园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训”等。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小则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则一座建筑物,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糖甜一口,心甜一生”、“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不摘果子是高尚的”等温馨警句,让学生看了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2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整个校园动起来。

2.2.1结合德育的有关课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开展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祖国在我心中”教育活动;以优良公民教育为宗旨的“做个优秀公民”的教育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的“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活动等,作为促进优良校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些活动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点滴的事情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 

2.2.2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在德育课程 

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是德育、教学、学生就业三者有机的结合。应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护士节”、“读书节”、“科学节”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逐渐感受到“合格+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德育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本文就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加强精神文明环境建设、完善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四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德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德育课程改革是由传统的“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转变为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增强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人为创造、长期形成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当前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谈了4个方面的体会。 

1 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校园大环境的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德育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是确立以育人为背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即在教育中确立素质教育观念。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环境,首先必须是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提升校园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人的生活环境做起。 

建设校园大环境应着手于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命园区,充分体现着校园特有的人文风格;校园内人员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则反映出人员的精神面貌。优美的校园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所以,美丽的环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它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德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重要途径。 

2 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 

学校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操场和行政办公楼上的五星红旗、校园内的雕塑、楼台亭榭的对联、校园内的文字标语、墙壁上的书画、碑林、学校师生的书画作品展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变精神”,作为育人场所,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时问非常长,如果耳濡目染优良的文化,可以洗涤心灵,潜移默化地获得优良文化意识的渗透。拓展校园的文化空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2.1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学校应该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宣传窗、黑板报、校史陈列室、阅报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园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训”等。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小则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则一座建筑物,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糖甜一口,心甜一生”、“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不摘果子是高尚的”等温馨警句,让学生看了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2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整个校园动起来。

2.2.1结合德育的有关课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开展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祖国在我心中”教育活动;以优良公民教育为宗旨的“做个优秀公民”的教育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的“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活动等,作为促进优良校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些活动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点滴的事情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 

第6篇: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校园文件建设 德育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育人的地方,也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平台。学校安排的每一场活动,都应该渗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加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创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课改的发展。

一、职业院校的德育现状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

1.职业院校学生与父母关系变得冷淡,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在校住宿,只有在星期天或是假期才回家,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机会、时间。这些孩子主动与父母联系的很少,一般都是短信或是简短的电话,目的则是向父母诉苦或是向父母索取生活费,这种现象在职业院校中很普遍。

2.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方法落后,收效甚微。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比较重视职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道德的培养。另外由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落后,很难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乐趣,导致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水平落后。

3.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以及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职业院校就是为了找个合适的工作,学好专业课就行,忽视了和老师同学的交往。有的学生则像是脱了僵的野马,认为脱离了父母的视线,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的干自己想干的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非常少,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只有在课堂时间才可以见到对方,师生之间的交流甚少,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二)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承载着一定的教育目的,对学生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的氛围都会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浓厚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将教师的思想行为统一到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上,也可以发挥强大的号召力,积极引导学生。

2.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性。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促使每个参与者产生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有一种激励作用。这种激励是长久的,可以有效的帮助学校形成开拓进取、朝气蓬勃的校园风气。教师自己组织的文化活动激励性更大,能够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氛围,使教师和学生看到和发现自身存在的广大发展空间,建立荣誉感和自信心。另外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开阔师生的视野,还能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为学校的建设发挥自己的能力。

3.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更加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校园文化的凝聚性主要体现在校园精神上,校园的精神主要是学校师生共同创建和认同的文化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会赋予师生强大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这样就会把师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

4.校园文化的约束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既可以实现对师生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积极塑造,也可以督促师生自我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的校规校纪是师生共同认可并约定遵守的。所以,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都会得到表扬和肯定。校园文化的约束性,可以促使师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积极抵制不良的思想行为。

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校园文化建设虽然不是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但是其存在于各个教学活动中。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要大大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班主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者,综合学生的特点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环境,应该从德育教育工作入手,做好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一)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德育教育最核心的就是情感的交流,也是师生在精神认知上的统一。班主任应该利用自身具备的优秀品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不高,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和学生平等的交流,有效地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和难题,积极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工作和活动

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班主任应该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班主任应该立足于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上,在全班范围内开展整体性的德育教育。但是针对一些素质较差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教育,积极帮助他们,并找出原因,定期观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并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表现,制定更加具体的德育教育计划。

(三)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德育活动

班主任是一个引导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参与者。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文化建设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豪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加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进行自我德育改进。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良,这些都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难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职业院校不仅应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应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职业院校人才素质的重要措施。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作为整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琦.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探讨[J].中国职工教育,2014,(04):25-28.

第7篇: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学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各校园的发展。由此可见,加强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体育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了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议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为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文化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各学校负责人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灵活地采用各种办法将体育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学校发展。

二、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体育具有教育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育德于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加强锻炼、强健身体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各学校也开始高度重视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当中,力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在社会发展以及学校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活动具有思想性、学习性的特点,它拥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鼓励学生们不怕挫折、勇于挑战,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学生既能够增强健身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的作用,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加速学生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德育功能突出,所以,学校领导者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体育具有凝聚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寓教于乐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发展国家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凝聚作用。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实现体育文化的建设,当学生在参与体育竞技的时候,体育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从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增进友谊的“纽带”,是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法宝”,除此以外,体育文化还激发了学生的认同感、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最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体育具有激励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励志于乐

加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作为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具有激励的效能,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不得忽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以及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四)体育具有传播导向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获智于乐

如今,很多学校都开始通过组织体育活动来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实践,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时候,他们会从其他运动者那里感受到喜爱、尊重和信任,除此以外,学生还会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忍让和表达情感,这种具有传播导向效能的体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实现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深化学校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各学校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根据自己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积极组织校园体育活动

为了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挑战、团结合作的精神,学校应当多组织一些校园体育活动,例如全校运动会,这样就既能够减轻学习的压力,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竞技的乐趣,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当然,在学校运动会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应当积极参与,这样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总之,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

组织观摩赛有利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观摩赛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班主任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观看精彩的体育竞赛,然后对竞赛进行详细的解说,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体育宣传,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领导者应当加强体育宣传,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学校可以让各班级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站、校园新闻报纸等方式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各班级在制作黑板报的时候,他们应当紧紧围绕体育有关的主题,例如优秀运动员的介绍、有趣的竞技项目等,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束语

加强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领导者应当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重要内容之一,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当中,从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M].湖北体育科技出版社,1999.

[2]任莲香.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3]郝君,韩超.高校特殊群体体育健康需求分析[J].科技信息,2012(16).

[4]郑星.谈高校体育中的健康教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2).

第8篇: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景观;文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51-05

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的,校园文化景观是教育空间的组成部分,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理念和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期望[1]。21世纪的校园文化景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窗口,表征着学校的个性特征与价值理想,具有比抽象的书本更有助于师生凝聚新经验、激发新情感、催化新认知、滋育新观念、诱发创新力的强大功能[2]。我校是一所名闻遐迩的百年老校,她秉承“独立、协作、创造”的校训,发扬“读书、明理、求进”的校风,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了一代代精英学子。我校在校园景观建设中注重与校本文化传统相结合,注重与教育主体和过程的互动,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了较为独特的表达特点,也使文化景观更好地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教育作用。

一、文化互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新理念

1.校园文化与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各种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新课程背景下,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促进师生的发展,根本途径是课程改革。文化育人,人蕴文化。人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校园文化必定是个开放的系统。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表达形式的校园景观也必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时刻不停地与周围环境、与师生进行着信息交流,引领着师生去体会学校文化的意蕴,赋予校园文化新的时代精神[3]。

2.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理论借鉴

著名艺术心理学家弗赖曼指出,应该把环境与空间文化看成一种塑造力[4]。校园文化景观是特殊的感性“文化场”,同样具有能量,即它会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熏陶和重塑师生的思想品行与生活方式。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人体验景观的重要特征在于,一是视觉经历,二是心灵感受,“人们是根据空间事件的构造而选择体认与行动模式的。”[5]这提示我们,景观设计需要深刻把握人的景观体验规律,以便借此拓展全新的价值时空,创建与呈现富有情感张力、审美诗意、认知启示的感性对象,从而引发人在审美发现中体会深邃的快乐,提升认知的层次与维度。

好的校园文化景观往往积淀了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着个体、集体甚至民族和人类的精神智慧,能促使师生在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精神价值,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师生的品格、情感和价值观。

3.我校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创新理解:文化互动

校园文化景观不能以展示性作为唯一功能,而应体现人文性、互动性、参与性、探索性、建设性、创造性的精神特征,其中互动性是从理解景观文化走向发展景观文化的核心环节。

有研究指出,不从人的主体角度而把文化传统当成外在于主体的自律要求,是一种非科学的方法。人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人与文化的关系:一方面,人与人群作为文化的主体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制约。这种制约不仅表现为特定人受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表现为特定的文化传统奠定了人的思维与行动的基础[6]。另一方面,人与人群对文化也具有选择与决定作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有一句名言:“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先决条件,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参与到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7]所以,文化必定是在与人和人群的互动中才得以传承与发展的。

因此,我们认为好的校园文化景观还应能够催生师生对学校传统文化的反思、扬弃、修正和创新,使校园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体现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特征与风貌。另外,基于现代教育活动本身具有互动的特点,将校园文化景观建成有利于教育互动的场所也是我们学校景观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校文化景观建设的理念是:把校园文化景观建成学校文化的窗口、教育教学的载体、文化发展的平台。我们试图让校园文化能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能与教育的主体和过程内容相融合,能与师生的生活、理想与未来发生相互的影响。这就是我校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创新理解:文化互动。

二、“求进”:文化互动理念的校本理解

1.“求进”文化的历史彰显了学校文化与社会发展要求的互动

无锡市第一中学具有一百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学校文化的特征显而易见。“求进”,是无锡市第一中学的校本文化核心。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修身励志”、“自主协作”、“爱国爱校”、“全面发展”、“开放创新”等五个方面,而我校的文化景观也成为这种文化内涵最好的教科书。

回溯百年,在文化互动中谋求创新一直是我校发展的主旋律,学校文化的发展印迹无不显露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互动的节拍。我校早在晚清时期就率先创办职业学校,以创新的教育来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先进机械的引进以及工商型人才的培养在当时开创了地方先进工业的先河。二十年代规范化教育,我校从建立现代化教育管理入手,全面提升了我校的现代教育管理水平。三十年代无锡沦陷时期,我校多位校长拒绝与侵略者合作,既保持了一个中国教育人的尊严,又坚持独立办学,培养了一批既有爱国品质,又有出色才华的师生。四十年代抗战胜利后,我校全面实施优质教学,并成为无锡地区最好的公办学校。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我校成为省重点中学,在无锡地区首先实施教育改革试点,为无锡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探索开道,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后,我校不断推出教育改革新举措,一系列的创新使我校在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全校办学成果等方面成为全省甚至全国教育的一个闪亮的标杆。九十年代我国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校以“科研兴校”为新的突破口,大胆改革、探索,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进入新世纪,我校的改革创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现在,学校大门口的校训碑上镌刻着“独立、协作、创造”和“读书、明理、求进”12个大字,这是我校百年校本文化传统的最好总结,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标志和追求目标。巍然屹立的学校大门上书写着我们的校名——“无锡市第一中学”,这就注定了我们应该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勇当“第一”。

因此,学校的“求进”文化成为了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2.“求进”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学校传统文化与当代学校教育主体和新课程体系的互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8]。教师和学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当代“求进”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当代师生与学校传统文化的互动。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育人的蓝图,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一种课程文化的重建。课程文化是通过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形态。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科学、正确地认识学校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加强以“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辩证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课程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当代“求进”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传统学校文化与新课程文化的互动。

三、多维互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校本实践

基于文化互动的理念,我们在学校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关注文化景观的意蕴能否与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相互动,关注文化景观能否与当代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课程文化和办学特色相互动,关注文化景观能否与当代师生的生活与情感相互动,关注文化景观能否与学校文化的成长趋势相互动等。在我校二期改扩建工程前期,我们在深入分析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基本策略,那就是我们的校园文化景观应该是一个物化的文化互动的平台。

在学校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我们又从四个角度率先尝试了文化互动平台的建设:(1)育人核心的德育平台;(2)教育无声的艺术平台;(3)丰富多元的课程平台;(4)人文互动的创新平台。

(一)育人核心,德育为先,让核心景观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互动

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从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支撑。它能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校训中体现出来。把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反映到学校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就是尝试将抽象的文化教诲转化为直观的文化象征,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以景观的形式更形象、更持久地影响人、感化人,从而潜移默化地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9]。我校在核心景观建设中努力呈现学校核心精神文化的内涵,使固化的景观与学校的精神追求相呼应。

无锡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创建于1911(清宣统三年)的百年名校。1954年,人民政府为我校重新购地兴建校园校舍。八角红楼是当时在苏联教育模式指导下兴建的典型的大型仿苏式教学楼。大楼整体红墙红瓦,楼体前方中央有一个突出的八角形尖顶塔楼。远观八角红楼,它像一本打开的书,中间的塔楼像一支八角形的铅笔插在打开的书脊中。红色代表了当时学校怀有科学救国的理念和传统。整幢大楼端庄沉厚,恢弘大气,激励了一代代一中人发奋读书、明理求进。“八角红楼”是现在一中校园里最早的建筑,在近60年的风雨中,她成了无锡一中历史的象征,是数代一中人校园情结的所在。

2009年开始的我校二期改扩建工程中,我们深入研究学校百年历史,在提取了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将八角红楼定位为核心景观建筑,并进行了重新修缮。突出了其楼形特征,象征“读书、明理、求进”的学风要求,突出其楼体的红色,喻意“独立、协作、创造”的校训警示。

红色还为校园二期改扩建工程奠定了校园的基本色调,书笔相谐的造型是学校最朴实的功能写照。红楼内部被设计布置为校史展览室,丰富生动的教育历史故事使红楼进一步折射出学校百年的历史光韵,传递出一中人读书、明理、求进的精神追求。

筹备百年校庆之际,与八角红楼这一核心景观相呼应,我们建设了又一校园核心景观——校训墙。这是一幅大型浮雕作品,名为“百年辉煌”。作品画面以荀子《劝学》为背景,以我校创办人陶守恒先生和早年著名校友钱伟长、程及为师生代表形象;用无锡地方标志锡山、龙光塔、波澜起伏的大运河水写意学校的地理位置;用学校百年历史中不同时期的典型建筑如“进贤亭”、“红楼”、“西校门”等象征学校的发展历史。鉴于学校最初在王羲之无锡的故宅办学的经历,浮雕题词:“从王羲之的故宅到无锡学宫,再到锡山东麓,百年的办学实践孕育了一中追求卓越的‘求进’精神,百年的薪火相传创造了一中追风赶月的百年辉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浮雕在醒目位置镌刻着两组校训:一是我校县中时代的校训——“服从、牺牲、创造、协作”;二是当代校训——“独立、协作、创造”。这幅浮雕表达了一中在百年教育历史中的坚守与创新。

(二)教育艺术,大爱无声,让故事景观与教育的艺术追求发生互动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在心,教师才会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艺术,才会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教育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故事往往以有情节、有细节、以情动人而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因而,我们尝试将学校历史中的教育故事演绎成故事景观,试图用一中人的故事感染教育一中人,使学校环境无声的教育也能像故事一样动人,也能为向“心与心的教育”靠近做好铺垫。

故事景观一:学校创始人陶达三先生像

这个景观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00年前,当陶守恒先生手捧万国博览会金奖载誉归国,他所见到的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

初等工业学堂开学那天,偌大的校园里只有两名学生……,立校之初的16年中,这里走出了9届共计500位学子。在那个家国残破、混战不休的年代,陶先生所面对的艰难和困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陶先生送出的学子中,却留下了钱临照、程及、钱伟长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

故事景观二:知音

这是一组由绿地与雕塑共同组成的景观。雕塑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讲述了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发现、发掘、记录无锡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的代表作《二泉映月》的一段佳话,很能激起师生对民间音乐瑰宝《二泉映月》来历的好奇。杨荫浏先生是我校著名的音乐教师,他与阿炳因热爱民族音乐而相知深厚,他们曾一起在一中校园里举办过民乐演奏会。“知音”意在纪念这位著名校友和教师,激励我校教师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崇尚高雅,积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品味。

这样的故事景观在校园还有很多,已成系列。如为百年校庆而重新修建的“进贤亭”、校友回校总爱去坐坐的怀旧教室等,这使学校著名教育故事中的人和得栩栩如生。

(三)课程文化,丰富多元,让课程景观与学校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追求发生互动

素质教育是我校显著的办学特色。我校的育人目标是:素质的全面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构建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文理综融”、“个性舒张”的多元课程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我校办学的追求。

我校的课程景观大多分布在室内,有行政楼图书馆“文科片区”、钱伟长楼的“理科片区”、艺术楼和体育馆的“艺体片区”等。这些景观片区的设计采用了室内与走廊相结合的方式。室内景观注重景观与教学功能的整合,使景观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我们将钱伟长楼设计布置为理科文化为重的景观区,在这个区域中有与各学科相关的主题教室。主题教室的设计将学科中最精髓的思想、最经典的学科成果、最耐人寻味的科学案例设计其中,使学生一走进主题教室就好像走进了由课程景观构成的学科情景中。如学生在地理教室内可以看到“斗转星移”、“风生水起”……在生物教室可以体会“虎啸猿啼”、“生命进化”……

走廊里的课程景观采用了开放式展馆的形式,表达了学校多元的课程理念。如我们把图书馆文科片区的走道和楼厅布置设计为或中西合璧的、或国粹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各种展示区,有国学文化馆、民族文化馆、西学文化馆、(无锡本土的)非遗文化馆等,还有反映学校百年历史各阶段的开放式灯箱展板……这样的布置旨在启发师生要打开多元的课程学习的视野,懂得当代学生需要了解传统与本土文化,也需要有国际视野,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包容的胸怀、民主平等的精神等等。

室外也有多个课程景观,如古树名木上的生物学知识介绍,“雕刻时间——新型地平式日晷”,体育馆内的“学校体育明星”墙等等,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多元化的课程学习无处不在。

艺术大楼门厅内的陶艺壁画——“英雄交响曲”。这是一幅由一个年级全体学生和他们的美术老师耗时一学期在陶艺课上共同创作、亲手制作完成的作品。作品由类似活体印刷字的柱状小雕塑有机组合而成。小雕塑的高低起伏表现了《英雄交响曲》旋律的激情与豪迈。这幅作品入选了“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和“第十二届中国壁画展”,受到了国内外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的关注。这幅作品作为课程景观展出,体现了学校新课程改革以来,大胆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和教学,也证明了学生是当代教育中真正的英雄。

(四)人文互动,文化创新,让主题景观与师生的文化展望发生互动

学校是成长的,学校文化也是成长的。校园文化景观的含义不仅要能承载过去,更要能隐喻未来,从而体现校园景观文化的导向。

我校最为典型的主题景观是位于学校正门内广场绿地正中的“回凤石”——又称“玉凤回眸”的景观。这是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送给学校百年校庆的礼物。景观建成后,师生对其寓意的解读却有着较为浓厚的文化展望意味。学生普遍认为,这表达了学校对学生要为母校的发展出力的期待。有教师把她解读为教育是构建于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学校教育应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教育应该反哺社会;也有观点认为,这块回凤石隐喻了教学相长,提示教师可以从学生中汲取营养,从而获得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体现了一中教师教育的胸襟;更有观点认为,这块回凤石的外形与无锡市的城市标志——吴文化的象征“玉飞凤”有相通之处,隐喻一中在当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样看来,主题景观激发起的师生多角度的解读已不止是文化展望,更是一中师生新的目标追求。除此之外,学校的主题景观还有“巨人之肩”、“百龄杏坛”等多处,对主题景观多样的解读激发了师生与景观互动的巨大热情,也孕育着一中新文化的发生与成长。

综上所述,我校在景观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通过加强景观与学校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的互动,使景观成为了能被师生充分认同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的生动标识。我们相信,只要能在深入研究文化与校园景观关系的基础上开展景观建设,校园景观将会成为投射学校教育智慧之光的镜子,就会与师生发生自然的对话,就会启迪师生对学校文化的再创新,校园文化景观也会为化育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而发挥出更加巨大的教育潜力。

参考文献:

[1]麦显悦,张俊竹.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建设与实例[J].高校后勤研究,2008(5).

[2]深圳市平岗中学课题组.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00(10).

[3]薛岚,郝东升.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探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6).

[4]邹广文,夏莹.文化主体、环境与态度——从中西文化交流看文化交流的主体间性及其原则[J].求是学刊,2003(7).

[5]严春友.人:西方思想家的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83.

[6]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00.

[7]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5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

[9]吕根槐.校园文化建设:景观建设的意义[J].文艺生活.2011.12.

Culture Interaction and School Cul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HUA Guang-yan & XUE Xiao-hong & CHEN Chuan-wen

(Wuxi No. 1 Middle School, Wuxi 214031, China)

第9篇: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

高校体育文化 和谐校园 建设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学校校园文化包括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是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密切相关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通常人们根据文化学的观点把体育文化分为三大类,即体育物质文化、体育意识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1.加强校园体育设施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设施建设,是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和制约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其他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多少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所以增加校园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通过建设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激励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动机。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和展示着人类知识、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对校园师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是促进和改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加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经途径,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文化主体的精神、道德观念、知识等。首先应积极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把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在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要把意识和行为道德作为重要的内容,积极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大力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各种大赛中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挑战极限的先进事迹,以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以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求真务实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教育和感化广大师生。师生们的体育道德是对体育目的的自觉反映,它在体育实践中产生,校园体育文化为体育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理论、实践的形式进行体育目的和意义的教育,要使广大师生员工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使之充分了解体育对身体、生活、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使更多人了解体育,参与体育并享受体育。

3.大力推进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建设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根本,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人们的体育行为,他处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地位,我们要重点加强高校校园体育建设。首先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然后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

加强高校校园体育组织系统的建设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保证高校各项体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加强系统的建设,健全高校的体育运动委员会或组织,有效发挥其作用。

推进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提倡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是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通过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推动评价方式的改革,使得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合理,以便更好地管理教学过程,使体育教学更好地跟上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最终更好地为和谐校园建设服务。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

广大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的体育活动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观念,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非常有利。

首先,高校应通过校、院系运动会,体育文化节以及各种小型多样、生动活泼的师生员工喜爱的活动丰富他们的余暇生活。通过校广播台、电视台、校园网络平台等多种宣传媒介,通过开展奥运知识讲座、制作奥运宣传海报、举行奥运知识竞赛、奥运征文活动、组织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等形式。

其次,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师的人力资源和学校的场馆资源等,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时代特点广泛开展校园体育俱乐部建设。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主要有田径、棋类、定向越野等项目,使得广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兴趣、爱好等选择项目参加锻炼,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面向部分水平较高并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成立校运动队,加强高校的运动队建设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特色的运动队建设往往能够成为凝聚学校师生员工的一块磁石,也是学校对外展示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参考文献:

[1]杨海义.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