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教育 信息化 建设思考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就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因而学校的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着,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尽管农村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置了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建成了校园网
在偏远的农村,很多学校的电脑都实现了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为学校的介绍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立,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三)实现了网络办公
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的催化剂。
(四)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的配置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化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
在农村,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远程教育的模式一、模式二,有的学校还配置了模式三。这些远程教育设备的配置不但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山区的学生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更优越、更全面的教育。同时,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更深的影响,对学校领导和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素养,同时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从而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
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农村中小学里,有部分领导的信息素养还严重不足,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以致在部分农村中小学里,出现了以下不和谐的画面:没有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备投入甚少,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够重视等等。
(二)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是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是与教育信息化设备接触最多的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农村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尚浅,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就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农村中小学里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部分教学设备的空闲、浪费
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比如:多媒体设备管理、网络教室管理、校园网管理,甚至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等等。究其原因,专业的计算机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但在农村的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些兼任的教师中,大多数又是"半路出家"的,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是很熟练,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在管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空闲、教学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解决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重,即重视。
一是领导重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才会舍得投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也才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教师重视。教师作为投身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果把学校教育信息化比作前进的车,那么,司机就是学校的领导,车轮就是教师,只有方向统一,步调一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
(二)培,即培训。
一是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教育信息化的素养,并不是每个领导天生就有的,何况这些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到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正轨。二是培训教师。对教师的培训,除了着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外,还应着重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三)导。一是学校加强领导。
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想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转移,就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该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健全组织,建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学校的领导就像火车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这趟火车就是在领导的引领下向前行驶的。二是上级加强督导。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以此作为凭仗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益。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指导、注重引导,力求重在运用、讲究实效。举个很实在的例子: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已经有几年了,但有很多学校都没有充分利用,有的甚至让设备闲置、浪费。上级有关部门就应该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帮助解决,让每所学校的教育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做到"边建设、便发展"的目标。
(四)变。一是思想改变。
有的领导把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远程教育设备和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闲置在一边,仅作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摆设和进行招生的招牌,对学校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了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作为领导,就应转变这种思想,应让这些教学设备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也应有一定的转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教师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新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甚重视,不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的改革漠然视之,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五)促。一是促应用。
[关键词] 城市化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05年的43%。城镇人口数量由1978的17245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56212万人。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税费负担过重,农业基础薄弱,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等等。“城市越来越像欧洲,农村越来越像非洲。”农村的现代化已经落后于国家现代化的客观发展要求,“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平稳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按照东亚发展的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平抑城乡差距的关键时期,如韩国的“新村”建设、日本的“造村”运动及我国台湾的农村建设。
一、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致性
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应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问题。显然,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现代化上是目标一致的。这一目标即:城乡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城乡发展中利益矛盾的缓和,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的实现,最终达到和谐社会。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从我国发展的事实来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让更多的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同时城市经济贡献的增加,使国家财政可以减少对农村的汲取,减少农村的负担,如废除农业税。
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化建设在农村的体现。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存在于农村的人地矛盾相当长时期还将存在,城市化短期内还无法转移农村剩余人口。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医疗、教育、通讯、交通等公共用品,为农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村的活力,通过发掘农村自身的潜力,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解决“三农”问题。
二、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
1.转移剩余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我国农业人口近10亿,其中农业劳动力有4亿多,与此同时我国耕地面积快达到18亿亩这条红线。平均下来,每个农业人口不到2亩地,农业的经营规模很小。过多的劳动力数量限制了农业由追求产量向追求效益的转变。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只有规模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村人口的转移,减少了农业人口,为实行规模经营来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依赖于大城市和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来提供就业岗位。城市化的发展又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使农业更大程度上摆脱目前仍然存在的自给自足的小农发展状态,促使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拥有使用个人经营,如此造成的分散经营使农业积累集体资金变得十分困难。而另一方面农村的道路、桥梁、水电等公用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以及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类资金需求。所有这些都缺乏的资金,通过国家财政投入或农村自然积累显然不可能的。城市化的发展,不但让国家减少从农村的汲取,还能为城市反哺乡村提供财力。同时大量的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也会把自身积累的资金带回到农村。统计表明:2004年农民外出务工总收入约5278亿人民币,其中约3274亿元返回了农村。流回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农村住房的改善,耐用品的消费,农田水利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等等。一些经受过城市化洗礼的返乡人员利用在城市中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学到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外加敏锐的洞察力回乡创业,盘活了农村沉积的资源。这些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1.新农村建设扩大内需促进城市化。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目前又存在着流动性过剩问题,为什么不把这些资金引导向新农村建设呢?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规模大,产能已出现了过剩,投资结构不合理造成了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把资金引导到农村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吸收存在的过剩能力。根据数据目前占总人口70%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不到30%的商品。因此,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可以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农业现代化水平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也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了,使消费市场出现,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劳动力需求上升,城市化的步伐会加大。
2.人的“现代化”。由于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的落后,我国农民身上普遍仍保留着封建文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还受到已经脱离现代社会的小农意识束缚,这种意识阻碍着他们摆脱弱势处境的尝试,又造成农村经济的停滞和农村社会的衰退。如果不对农村加以现代化建设,势必造成城乡经济和意识形态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可能会形成城乡对立,引起社会动荡,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引导和教育农民实现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在新农村建设中,随着教育文化水平的不断地提高,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素质会不断提高以适应城市化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会也提高了农民快速融入城市化的速度。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G434
随着国家对西部教育的扶持,中小学教学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国家也通过各种网络研修班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但是在各种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与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探索。
一、中小学信息化现状
(一)设备与人员之间的矛盾
由于灾后重建等原因,中小学的教学信息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农村的中小学和教育信息化全面开展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信息化的发展,有“等待论”、“多事论”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既然信息化的设备没有到位,那么先等待设备基本完善后,再全面开展信息化也不晚;也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给我们“找事”,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本来就忙了还要鼓捣新的信息化,这么多年没用信息化也教出了不少的人才,对信息化很有抵触情绪,相对于设备的可快速补充和发展,信息化师资的缺乏和培养乏力更是信息化发展的“拦路虎”。
(二)信息化与传统教法的矛盾
传统教法是以“教师授课”为核心,教师倾囊而出,将毕生所学“传功”给学生,是私塾式的教学。现代信息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更多起着“引导”的作用,更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
(三)信息化可持续性与人员流动的矛盾
由于学历层次和年龄的原因,更多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较多为高学历或年轻教师,他们更能吸收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思维更开阔。但是农村中小学大多远离城市,这部分教师的因为生活条件和个人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流动性很大,使得信息化的可持续性与人员流动产生较大的矛盾。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常常出现某个中小学学校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果,但是由于核心骨干流失,信息化教学中途搁浅的情况。
(四)课堂教学“中心”的矛盾
关于课堂教学“中心”的争论已经展开了很多年,教师和学生,谁是中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的“两主一线”教学原则目前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对教学放任自流的现象。就实际教学情况而言,较多农村学生不具备完全独立的学习能力,还会出现差生放任自流,不参与的情况出现。在信息化教学中,如何加强注重主体,加强协作学习,重视课堂拓展和教育的全员化,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与培养
(一)继续加强信息化硬件的持续投入,避免“无源之水”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也是一个艰巨而迫切的任务。由于农村的财力有限,信息化投入自主筹资能力较弱,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系统建成后往往因为“一锤子买卖”导致维护跟不上而造成闲置。如何保证信息化硬件的可持续是需要各个层面思考的问题。
(二)推进教学资源库形成网络,避免“各占一城”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网络化,使信息与知识共享。要保证信息流通的畅通无阻,则必须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信息化建设,不要造成新的信息壁垒与数字鸿沟。近些年来的教育硬件建设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开发力量和标准,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开发、利用率低下等现象:
1. 学习资源繁杂,通用性较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分布广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是这些资源没有通用的标准,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组织,普通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或找不到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资源。
2. 教育资源库制作水平较低,更新缓慢。
目前的教育资源库形式一般为各种题库或者课件的集合,大多数为课本的电子化,表现形式为简单网页或者直接上传PPT,形式简单,缺乏交互。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数字化的资源不仅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在开发后不再更新,缺乏后续的改善和服务。
3. 资源库的管理亟待加
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库来源途径一般包含“自建库”和“商业库”,“自建库”一般由学校或者教研机构开发,商业库来自于商业机构的开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自建库还是商业库,都只注重资源数量,不重视质量,资源库的规范和管理亟待加强。
(三)继续加强信息化师资培养,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信息化师资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要改革培训方式,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
(四)加强中小学师资可持续发展,增强合理“流动性”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突出的问题,如何保证师资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
1.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来。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的特点,调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及师资结构,注意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为农村中小学配足、配齐教师。
2.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条件,缩小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加大针对农村校园建设资金的投入,逐步使所有农村校舍符合办学条件标准。
3.探索建立中小学城乡教育“区域联动,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合作联盟模式,按照“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互动发展”的工作思路,进行教师交流和调配,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要在交流与沟通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信息化建设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信息化建设中,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又是最为基础和攻坚的部分,通过解决现有矛盾,加强信息化培训,资源库的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我们的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一定会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崔燕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调查[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奚天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重要艰巨和紧迫; 教育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40-01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农村学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从很大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要融合计算机技术,走信息化之路,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大多数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难以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落实。即使政府财政出资购置较为理想的信息技术设备,师生及社会在广为赞叹之余,是否真正用于教学,全面为教学服务仍是问题。据此,笔者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强化意识,认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最为强劲的助推器。推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也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只有正确认识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在思想上予以重视这一工作,进而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推动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应从提高教师自身计算机应用水平着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其核心就是计算机的使用,我们学校位于海岛,与外界的联系少,教师大多较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了解知之甚少,对计算机的使用基本摸不着门。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又决定了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要推进我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让每一位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试想,在一个设备配备齐全的学校,教师却不会使用计算机,那这些设备无疑将成为一堆摆设,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本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必须掌握如下计算机技能。1、计算机基本操作使用,能正确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2、了解并掌握相关网络知识,能熟练使用IE上网浏览、查寻各种教育教学所必须的资料,对Internet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够收发电子邮件,共享网上资源;3、专业教师还应掌握课件制作等软件的使用,能根据课程的需要运用软件制作课件;4、根据学科需要,教师还应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同时能在网络上发表见解、交流思想。以上四个方面的技能,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只能是通过定期学习让教师逐步掌握,在形成一种“人人学习计算机”的氛围后,教师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时,教师就可以在指导教师引导下自学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最后达到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奠定“软件”基础。
三、多方筹措,稳步完善“硬件”配置
“硬件”配置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决定因素。而学校的设备配置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设备配置一步到位很难,所以,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作为农村学校,又是海岛学校,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特征,学校想方设法,多方筹措,我校装配拥有计算机教室,拉开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序幕,接着,当年由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办免费放送了“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设备,包括数学化信息技术教育室卫星数据接,多媒体展示平台,光盘播放等设备,其中还包括一些教学资源类光盘,极大地方便了老师和学生对天网各种免费资源的浏览和使用。在今后我们还将争取各方资金和社会办学力量,把我校的“硬件”配置再上个新的台阶,争取与外界先进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
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农村现代化;现状;问题;对策;湖北宜都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37-01
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目前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亟需将信息化转化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动力。随着宜都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道路,加快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目前,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促进宜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
1 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宜都市包括2乡7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2个管委会,共有123个村、21个社区。总人口39.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1万人,全市占地面积1 357 km2。自2009年以来,宜都市财政投入农村科技信息化资金330万元。其中226万元用于网络建设,48万元用于广播、电视传输,30万元用于科技培训,16万元用于数据建设,1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目前,全市共有移动手机21.7万部,电信座机3.86万部,铁通座机5 100部,乡镇以下拥有电脑1.89万台,村村都开通了宽带网,配备了投影仪、大喇叭等相应设施。
宜都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技110信息”系统服务为主体,多路径整体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技110信息”服务系统。指挥中心设在农业局,农业答疑专家32名,其中本地坐台专家4名。配有4部电话,5台电脑,2个显示屏,1个投影仪,2台服务车辆,负责接受农民科技咨询及农业生产事故、农资质量、农产品安全投诉。②“企信通”短信服务系统。重点任务包括传达农业生产中急、特、突发信息,如水稻稻飞虱、柑桔大实蝇防治等。仅极端天气预报,2012年已发送100万条次。③农业远程教育系统。由宜都市农业局、农广校承办,通过互联网建立音频、视频连接农户,目前全市已有50个视频示范点。④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系统。全市各村全部配备了投影仪,有120个村开通了互联网,通过网上连接的方式就地培训党员。⑤广电服务系统。市电视台开辟了专门频道对“三农”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进行滚动播出,具体有《乡村进行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报》等栏目。市广播电台开通《农家顾问》专栏,配合乡村大喇叭工程,延伸到105个村。⑥报刊服务系统。由市农业局主办的《宜都农业》报,每月2期,每期10 000份免费发放给农民,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并及时农产品销售信息。⑦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及时提供农业气象资料,提前预警天气变化。
2 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宜都市农业信息体系已经进入到良性的发展阶段。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着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村信息量不够,信息采集困难,规范化程度不高,缺乏农村信息化投资主体,组织机构薄弱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多数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虽然较以前更加迫切,但从整体来看,增强信息意识仍是我国农业信息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素质较差,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妇女、老人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农业生产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上,农民主动掌握信息化技术,为计划生产、产品销售服务滞后[2-3]。
2.2 农业信息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农民需求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传播方式仍以单向为主,虽能将各种现代化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但是却无法及时反馈农民的需求。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对信息需求的涉及面越来越广,而现有的公共服务信息往往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庞大的农民群体对于更精细、更适合当地农业实际的信息需求,从而出现信息细分跟不上公众需求的矛盾[4]。
2.3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率低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网站和信息系统健全。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生活不富裕,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添置信息化设备的意识较低。
2.4 缺乏农村信息化人才
我国政府对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重视力度不够,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多数农民利用信息的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不少村干部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农业生产盲目性较大,严重阻碍了农村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3 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3.1 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在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政府必须承担主体角色,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能力,分别从政策扶持、管理协调、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与重视,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操作:一是政府应加大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村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柑桔、茶叶、水产、畜牧专业合作社,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切实降低农村地区电信资费,加大“家电下乡”力度,将电脑作为“家电下乡”的重点产品,提高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
3.2 提高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
加大农业信息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①可通过一些运用网络成功增加收益的事例,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网络与其生产生活的关联。②有关部门应首先主动将信息送上门,当农民通过掌握信息增产增收后,便会自觉地收集信息。通过该方法可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收集信息。③信息收集方式应由原始向现代化转变。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方式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加快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④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程。通过“百万农民信箱”等重点工程,形成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组成的,并以信息流为核心的全新的流通流程,推动农村的新发展[5]。
3.3 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从2个方面着手:一是推进涉农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通过跨部门协作,将各项业务放在相应的网站或网页上,让用户通过浏览固定“窗口”就能取得所需要的服务。二是推进信息内容的共建共享。强化涉农行政部门与科研教育单位的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等方面合理分工,分专题收集信息,通过统一的平台向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3.4 建立有地域特色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
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包含柑桔、茶叶、生猪、山羊、劳动力输出、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农民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根据农村的实际生产习惯和当地的技术条件,大力发展地域特色农业。
3.5 加强对农民的信息使用技术培训
农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对人才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①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资源,加强对农业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②大力开展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加强基层农村信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同时,有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加大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这支队伍成为既掌握信息通信技术,又掌握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专家。③注重农村信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稳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加大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力度,并提高整体素质[6-7]。
3.6 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农业信息基础化建设。利用“三电合一”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方向的综合服务模式达到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开展形式多样、交互性强、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的目的,走低成本农村信息化发展道路。
4 参考文献
[1] 张安.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的作用[N].黑龙江日报,2011-08-15(12).
[2] 杨军喜,朱晓飞.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五大问题[J]信息化建设,2009(4):25-26.
[3] 吴永章.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化现状与发展措施[J].农业网络信息,2007(9):68-71.
[4] 项新.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10):36-37.
[5] 张博,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3):62-66.
关键词: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当今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潮流,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也开始向信息化、现代化转移,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业科研中档案管理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的总称,其主要包括课题从立项、申报、总结、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如科研档案课题立项的申请书、合同书、实验调查记录、科研过程中的照片以及科技人员在该项研究中撰写的论文等。目前,部分档案管理基本上只是处于保管和利用状态,没有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所以,农业科研档案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完成社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根本变革。
从国家明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到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以档案信息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的最佳技术手段和实现途经。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已经逐渐开始改革,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档案信息化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农业科研中档案信息化的要求
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基础理论培训。结合档案管理的需要学技能、学操作、学管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从多方面努力,尽快建设一支以管理型人才为基础,以复合型人才为骨干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队伍。
2.加强服务竞争意识。档案管理人员敢于开拓创新,农业档案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双重性,即可为单位内部服务,又可向社会提供具有自己行业的各种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的大环境中,档案工作者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转变、扩大、发展和调整档案工作的职能,努力探索现代化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对内挖掘、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水平。要定位服务,主动征求领导和各部门意见,不定期地向科技工作者宣传档案法规和政策,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各类数据资料的需求,为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服务。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网服务,加快建立农业科研信息化的传播,尽快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中心辐射周边及农村、农民的档案信息共享体系,统一软件开放。用最快捷的方法进行信息传递,使其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
3.加快农业科研信息传播,促进科研发展。信息资源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发挥作用并服务于农村、农民,起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工程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农业信息网”在互联网站还有综合性信息,此类信息应以实用信息为主。网络将成为今后农业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建立不同层次的档案信息站点,使其成为信息资源传播、反馈信息接收的枢纽,延伸到郊区各个乡镇、村落。“农业信息资源中心”作为信息资源发放、回收的集散地,将加工后形成的档案信息产品通过各级各类农业信息网,为农村用户提供特定档案信息服务。我国农业档案信息化起步缓慢,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档案信息化也随之迅速发展。提供一些农业生产技术资料和一些政策法规等信息,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必要的。农业远程信息服务是实现农业信息传播和技术推广的有效方式,覆盖范围大,内容丰富,对设备要求较低,打破了空间局限性,使农村学习人员能就近学到最新的农业实用技术,还可以和专业权威、专家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把最新的技术信息传授、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三、档案信息化对农业科研的作用
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使档案管理不再费时费力,传统的档案管理需经收集、整理、鉴定、编辑、装订等程序,工作量大,效率低。实现信息化后,档案管理更多的是体现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能够集中统一管理档案信息,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即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档案信息自动化统一管理,能使集中管理和利用相结合,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农业科研档案较理想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检索方式是档案管理人员从总目录中找到所需档案,然后根据目录查找所需,费时费力。档案实行信息管理以后的检索与查询只需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既简洁又方便。此外,提供网上查询手段也方便了内部工作人员,使其可以根据档案管理权限从网络上自行查询档案信息,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档案信息建设对促进农业科研发展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以后,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使管理员更好地从事档案的收集工作和编研工作,极大地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二是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发展的大方向,只有实现档案工作信息化,才能和农业科研发展相协调,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三是有效地为科研服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将档案在网络上共享,科技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上查阅所需档案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更便于科技人员的二次利用,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因此,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农业科研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打好基础,使档案的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农业科研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郭秀萍.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甘肃农业科技,2010(1):38-40.
[2]付华娟.关于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8):96,4.
[3]徐兆辉.有效利用农业科技档案的尝试[J].河南农业科学,2000(2):20.
【 关键词 】 信息化;民生;现代服务;发展途径
Thinking about Promoting People''s Livelihood Development Relying o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Xu Min
(Kunshan Information Center JiangsuKunshan 215021)
【 Abstract 】 In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wa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development are hot social concer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ed based on the rela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 approach of thinking and described.
【 Keywords 】 information;people''livelihood;modern service;development way
0 引言
在历届“两会”中,改善民生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早在2007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曲维枝就提出:让信息化惠及全民,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点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在民生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在教育、农村信息化建设、公共卫生、社区服务和构建和谐文化氛围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相对比较突出。
1 民生概念简述
在《辞海》里面,对“民生”给出的解释为“人民的生计”,由此可见,“民生”一词包含着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感彩。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自古就把“民生”和“国计”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的《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就是说,勤劳才能满足百姓生存的基本需求,才能实现富足的生活。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民生”从来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是涉及人类生存状态的基本问题。
在注重科学发展观的当代,关注和改善民生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现实利益,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为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党和政府全力推进民生工作的开展,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加强民生工程建设的热潮。
2 信息化建设与民生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创新速度快、通用性广和渗透性强等。依托信息化建设促进民生的发展,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各种交流共享平台,实现与民生相关各项事业的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把民生工程在社会的现代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1 民生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金工程”告诉我们,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紧紧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开展的,其中的十二金就有包括某些专业的对国家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关工程。
2.2 民生信息化是实现民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实现民生工程的现代化,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完善民生工程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取代落后的民生相关管理办法,不断提升民生工程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2.3 民生信息化是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环境变化的需要
在信息技术大行其道的当代,一方面,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开始向信息化管理方式过度;另一方面,民生工作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变革才能适应政府管理环境的变化。
3 信息化建设促进民生发展的途径
3.1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无线环保城市
在互联网尤其是无线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代,人们的生活越发离开不了网络的支持,并且现有的网络状况已经开始出现难以满足需求的局面。因此,必须更进一步加强城乡网络宽带的普及,通过统一规划,集约投资,提高网络运营商的建设效率和国人对网络的使用率,大力促进信息的流通,尽快实现网络无处不在的无线城市。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环境。这主要体现在交通管理的智能信息化水平上,比如一旦 “智能交通灯”能在交通指挥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势必大大提升交通的运转效率,相对减少了车辆驾驶里程,不仅节约了能源还减少了尾气的排放,从而为市民提供一个交通便利、绿色和环保的城市环境。
3.2 规范网络诚信制度,遏制民众网络伤害
在网络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给部分民众带来了伤害。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操作相对隐蔽的网络背后,各类具骚扰或欺骗性质的不良信息可以用低廉的违法成本实现迅速的扩散,而且其源头很难追查。所以,有必要更进一步规范网络的诚信制度,具体的措施就是实施网络的实名制。通过在网络系统中全面实现身份认证体系的运用,建立起实名制的网络诚信体制,遏制网络违法现象的泛滥,还民众一个伤害尽量少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 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 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3] 陈元勇.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