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案例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案例教学的意义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每一课时的内容都有非常真实的案例,杜绝了泛泛而谈的现象,注重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借助经典的案例将知识点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利用实际例子进行授课,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将教材的可读性进行了增强。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当中,《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习中,通过对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举出实际的案例,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居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又例如: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主要以黄土高原、德国鲁尔区、南水北调三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不同的区域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以及问题是不同的。其中,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可以利用以点概面的系统分析,借助成功的治理经验,对其它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在利用案例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案例中探讨的地理问题进行将探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以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当中《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进行授课。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们收集了所在区域关于旅游业的情况,进一步从积极以及消极的层面收集了旅游业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对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探究。这些知识点在学生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涉及,已经初步学习过农业以及工业、农村以及城市等人类相关的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具体的治理方式。在教材当中,所列举的例子,学生利用自己阅读便可以读懂,但是对于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对旅游开发进行分析,探究旅游开发在地理环境中造成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制定保护方案的认识还有一定的欠缺。这样的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的非常密切,利用教师对课题进行教学之后,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原因有感性的认识提升至理性的认识。该堂课程首先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之后在课堂之上与教师和其它同学进行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青山旅游开发”实际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学生总结为什么该项旅游业能够成功,借助以点概面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其它区域旅游的开发有什么积极的影响,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进行总结与分析。
3.案例教学中应用注意的问题
3.1案例教学不能取论学习。在高中的地理授课当中,虽然一直都在强调要将传统的授课进行改变,但是不能全完将传统的授课形式抛弃,要对传统授课当中的连贯性以及基本知识灌输继续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3.2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互配合。为了更好的将案例教学当中的优势发挥出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不但要进行以点概面的系统分析,应用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教师还要具备非常强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讲授。例如:在《剖析自然灾害》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国内外著名的自然灾害实例进行讲解,如: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美国的龙卷风灾难、缅甸台风、中国四川地震等。借助一个地方的自然灾害的预防、灾后救援以及重建工作,以点概面的进行系统的分析。3.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授课形式,当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学生还是会感到有一定的界限,对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认识不敢完全表达出来。所以,教师要将自己的位置摆正,主动走进学生中间,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例如:在环保辩论会中,如果教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参与学生的谈论,而是依然用教导的姿态与学生进行节流,学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因为会害怕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对其进行批评。因此,教师要主动融合到学生当中,尽量消除学生的心理防备。
4.结束语
总之,在案例教学当中,要将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进行充分的发挥。不但可以借助实际的案例进行授课,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还对学生有非常好的启发作用,有益于学生快速对地理知识有所掌握,能够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
作者:李露 单位: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1]宋成城.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
【关键词】 案例教学;税收筹划;实施策略
一、引言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但我国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尽人意。何志毅,孙梦(2005)对中国五所著名大学商学院的调研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不满意案例教学效果,并将主要原因归结于案例质量、教师点评、学生准备和课堂组织四个方面。案例教学虽然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但是能够科学掌握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近年来,许多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实施案例教学进行了探索,但是探讨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的并不多见。笔者结合多年的税收筹划教学经验,对案例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税收筹划课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税收筹划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税法基础知识之后,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对“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认识,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税收筹划课程的性质、授课时间、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决定了该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是可行的。
(一)税收筹划课程性质适合案例教学
税收筹划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或者至少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些调整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负担的行为。该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集税收管理、会计处理、财务管理等多学科知识于一身,实践性、应用性强,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纳税人经营活动的千差万别,税收优惠政策的差异和税种适用条件的不同,因此,筹划方案具有不确定性。税收筹划依靠的是筹划者对税法的理解,靠的是筹划者的智慧,而不是靠非法的手段。课程的这一性质决定了税收筹划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讲授,还必须结合典型案例给学生以足够的启发,才能真正掌握税收筹划理论和实践的无穷魅力。
(二)税收筹划的授课时间适合案例教学
本科生是否适合案例教学在国内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反对者的观点认为,本科学生既无社会阅历和实践管理经验,又缺乏理论知识基础,案例教学对其难度太大,教学效果并不见得会好。但是,笔者认为,税收筹划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对本科生来说是合适的。因为,税收筹划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授课计划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投资、营销管理等会计学相关知识,具备开展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一般也有了近三年的大学社会实践,能够认识到学习这门专业必修课的重要性,并正在积极为日后的毕业实习和求职奠定知识储备。案例教学由于本身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实践性和真实性,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三)税收筹划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案例教学
大学教学活动的目标应该围绕着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税收筹划的教学目标也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税收筹划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税收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学生只有掌握这些能力后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基本知识和技术的掌握,可以在日常授课中得以实现,这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所重点强调的。显然,在各种能力的培养方面,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对此关注不够。而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其各个环节的设计能够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比如,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的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案例讨论甚至辩论的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最后案例报告的撰写环节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其掌握规范的科学研究范式,为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基础。
(四)从教学实践效果上来看,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较好地实现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学生们普遍反映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明显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授课教师也感到,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明显改善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案例教学在税收筹划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方法适合在税收筹划教学中应用。不过,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教学安排、案例选择、教学手段、教学组织、课后小结、考核机制上要注意相关的问题,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在教学安排上,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要统筹兼顾
在实践中,虽然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着诸多好处,但完全以具体案例介绍具体筹划方法并非良策。因为企业面临的涉税业务千变万化,即便是厚厚的手册也不能囊括所有的案例,更何况税收政策在不停地改变,企业总要面对变化着的税收环境。因此,在本科教学阶段,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尚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本科教学阶段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教学目标的,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教学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案例教学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其开展一定要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由此可见,提倡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税收筹划课程应全部以案例教学为主。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各有优势。理论讲授是案例教学的奠基和先导,为学生提供掌握税收筹划的逻辑框架和基本知识,案例教学是理论讲授的应用与延续,为学生灵活应用税收筹划理论,提高税收谋划技巧提供舞台。因此,两者应该结合起来,各自所占的课时以1:1为宜。
(二)在案例选择上,应注意案例的代表性、时效性和实战性
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应该少而精,并不是越多越好。这也就对税收筹划案例的选择提出了一些要求。
首先,所选择的案例应有代表性。就税收筹划来讲,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案例分析,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挑出一些重要的内容和学生乐于参与的知识点实施案例教学。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时的多少、学生专业和授课内容,有选择地挑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实施案例教学。其次,案例选择应注重时效性。突出“时效”,也就是与时俱进。由于我国税制建设很不完善,税收政策变化很快,税收法律、法规处在不断完善当中。因此,选择的税收案例必须根据新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以免误导学生。最后,案例选择应讲究实战性。选择的案例应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来,能直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通过编制大量可操作的筹划案例,引导学生明确区分合理的税收筹划与偷逃税的界限,掌握税收筹划的基本要领和操作技巧。
(三)在教学手段上,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
税收筹划的案例,题目一般比较长,法律政策依据较多。如果教师能采用多媒体手段,不但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而且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另外,心理学实验证明,常人通过听觉接收的信息量为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而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内容可达65%。因此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呈现听觉和视觉材料,再经过分析讨论,更能提高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在教学组织中,应注意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各自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掌握技能,所以大多数案例的设计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案例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必要的争论和创新观点,同时避免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扮演着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而学生在案例教学组织活动中被要求置身于具体理财环境,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进行决策。学生要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结合具体环境、相关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意见、观点,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不断创新、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学生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结论的案例分析报告。因此一定要注意,案例教学,学生才是主角。明确这一角色定位对于组织好案例教学活动,实现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极为重要。
(五)在课后小结上,教师应注意对案例讨论进行概括和评价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系统梳理课堂讨论情况,指出问题,肯定成绩,鼓励创新,使案例分析的效果得到升华。总结时,要避免给出绝对性观点或答案,因为税收筹划案例与现实经济活动一样,很少有绝对正确的所谓“标准答案”。案例讨论的最终评价包括案例本身的评价、对案例讨论结果的评价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对案例本身的评价是让学生理解如何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对案例讨论结果的评价侧重于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去剖析实践中的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要公正,以正面激励、肯定为主,对分析思路错误的学生注意尽量避免直接批评,以防影响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六)在考核机制上,建立一种新型的考评机制
案例教学法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教师的准备情况和个人的知识、能力以外,还取决于学生的素质和参与程度。设计合理的考核体系,是提高学生能动性,确保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法下的考核体系,过多注重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无益于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学习和讨论。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注重平时、注重过程、注重个性的考评机制来调控学生的行为。新的考评机制应使学生高度重视每次的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本科教学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对于富于实践性的税收筹划课,期末的笔试最多只适宜占总成绩的60%,而平时的考勤与案例讨论则占到另外的40%。
【参考文献】
[1] 何志毅,孙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1):91-95.
关键词 成长记录袋;学生;评价
新的课程改革建构了“立足过程评价,以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不但强调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及其自律性,同时更是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作为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成长记录袋,鼓励学生体验成功提高自信心,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自身发展的表现。同时,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质性评价无疑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记录袋发展学生自主性的核心理念
学生是成长记录评价中的评价对象与评价主体。因此,学生主动参加决定了成长记录袋是否能够成功实施,同时,学生参加成长记录的最高水平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所以说,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核心价值就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凸显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凸显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方法以及价值观等全面培养,这就要求教学和课程应该是开放,民主以及平等合作的过程,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关注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记录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与收集。
第一,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够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树立正确是非观。通过学生搜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次数,自我表现,活动感想等,利用论文,小制作等形式,凸显学生对事物能够做出符合社会价值的科学评价能力。
第二,学生的公德素质。培养学生热爱国家,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从热爱学校做起,学生应该对学校历史有全面了解,并且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和特色。在学校里有敬爱的老师与亲爱的同学,学生记录袋对师生情谊,同学友谊进行记录。学生对周围生活环境进行调查,对保护生活环境提出见解,凸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创新意识以及在校的习惯等。利用对不同时间学生的学习计划,学习反思等的收集,从而找出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的改变。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交流,利用对活动过程的展示,看到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同时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学科的成绩,将学科成绩与表现收录到成长记录袋,便于学生和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及程度进行全面的把握。
第四,交流与合作。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好友评价等方面不但对自我进行展示,同时能够发现学生内心追求与愿望。通过军训,生活实践,课外文体活动等,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第五,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通过体育课,户外活动,运动会等,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定期体检,将结果放在成长记录袋,从而观察学生一段时间内容的身体情况,同时,从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各方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六,学生的审美表现。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收集学生的爱国精神,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合作意识等;学生的审美不但要注重外在美,更要注重自身的内在美。
二、学生成长记录袋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师生的共同合作
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记录认识深刻。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使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评价进行充分展示,从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对学生的引导,关注学生的价值,重视学生的心理,使其能够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缺点,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基于对学生的全面认识前提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针对学生的个性,提出可行的建议;第三,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成长记录袋积累的资料,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在学生中形成共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通过不同的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实现学生选好学习的目标。
在学生成长记录袋实施中,学生是主体。因此,要成为成长记录的主要参与者。首先,学生必须认识到成长记录袋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利用自评,同学互评,不但提高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独立性与自我认知力;其次,加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在具有良好的评价能力才能够对记录袋中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成为评价的依据;第三,按照自我评价的实际,对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正确对待,并且不断的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不断实现自我发展。
三、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实施运用
首先,明确学生成长记录袋的目的,确定评价的对象。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针对不同学生的特征确定评价对象的特征,既关注共性又要重视个性。
其次,确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发展资料,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甚至回答的问题,学生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资料等等。
第三,确定评价主体。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同学相互评价等等。通过家长会的定期召开,教师家访等全面了解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不但要对自身进行评价,也要对同学进行评价,不但提高自身能力,同时促进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四,教师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反馈。教师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指出其获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同时给出改进他建议。
关键词 报关实务 案例教学实践
一、《报关实务》教学现状
伴随我国外贸进出口业务的增加,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的蓬勃发展,报关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都重理论而轻实践,因此国际贸易专业有必要开设报关实务等实践类课程,以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海关报关实践能力,从而能够成功获得报关员资格认证。报关员是技能型的岗位,除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外贸进出口、报关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外,更需具备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然而,我们发现目前的报关实务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知识繁杂,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而讲授《报关实务》的教师则感到由于知识点较多,手中的教材缺乏实际案例,通过相关网络资源也难以找到适合教学的案例,所以备课难度较大,我们结合报关实务课程的特点,深入分析,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报关实务相关课程知识之间缺乏联系和交叉,导致学生知识条块分割,难以融会贯通,统筹利用。报关实践操作需要综合运用所学到的国际贸易知识、国际货物运输知识以及报关知识,而目前的教学按照书中固定的章节进行,海关监管货物各自独立,难以系统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差。
(2)报关实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涉及众多的复杂的货物报关流程,有其不同的特点,而目前的教学仅仅是书本中报关程序的再现,没有直观的形象的信息,很难使学生掌握实际的报关流程,而且过于理论化的教学,也使得很多学生虽然学完报关实务,仍然不懂实践操作。
二、《报关实务》课程案例教学研究思路
提升学生的进出口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国际贸易本科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保障。本研究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构建了重要知识点,案例库和实景流程课件为主体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重要知识点是实景课件和案例库的理论基础,案例库综合了海关监管货物的特点及报关流程该体系,启发学生理解进出口报关的操作实践,最后通过实景课件和习题集巩固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从而成功提升学生报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报关实践操作能力。如下图所示。
三、《报关实务》课程案例教学研究内容
(一)《报关实务》重要知识点总结
本课程具有知识点多、知识关联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实践经验缺乏,感性认识不足,知识面狭窄等原因,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困难较多,成为课程学习的难点。重要知识点是实景课件和案例库的理论基础,结合历年报关员考试真题和实践操作,课题组总结了所有的海关监管货物报关流程(包括一般进出口货物、保税加工货物、保税物流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暂准进出境货物和其他海关监管货物)的重要知识点,这样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海关监管货物的报关流程,启发学生基于重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式学习、从而对海关监管货物的报关流程有初步了解。
(二)《报关实务》案例库
报关实务课程重点介绍不同海关监管货物的特点及报关流程,内容繁琐复杂,目前的教学按照书中固定的章节进行,不同的海关监管货物是完全割裂开的,使得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差。因此,有必要引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结合理论和实践展开的,而且一个案例往往包含众多的知识点,与书本理论教学相比,较易为学生接受,并且一旦学懂之后,将比传统教学得到的知识更加牢固。传统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报关实际流程的分析,发现案例中蕴含的报关相关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笔者基于重要知识点广泛搜集海关进出口监管过程中具有典型代表的报关实务案例资料,为《报关实务》案例库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案例库的具体内容。对案例素材等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精心斟酌、去粗取精,选择综合性强,包含众多海关监管货物知识点,并且较为典型的案例素材,加入案例描述和案例解析,制成贴近海关监管货物报关实践的PPT形式,共完成35个案例的编制。
(三)《报关实务》实景课件及习题集制作
报关实务课程的核心在于提升学生报关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应从原有的重理论概述,逐渐转变到对学生技能培养。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落实到“实务”上。本研究构建了重要知识点,案例库和实景流程课件为主体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案例库综合了海关监管货物的特点及报关流程该体系,启发学生理解进出口报关的操作实践。为了进一步巩固案例教学的效果,强化学生的理解,课题组编辑制作了针对海关监管货物报关流程的习题集。搜集、拍摄并整理了海关监管货物的相关图片,系统归纳总结了不同海关监管货物报关流程,完成了PPT形式的实景课件。通过实景课件的展示,便于学生形象地掌握报关实务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报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报关实践操作能力。
四、结论
本研究已经在我校《报关实务》课程中进行了推广和应用,成功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在近年的学生评教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后,笔者将会根据海关监管的新变化,继续补充完善实景课件和案例库。近年来,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大量以提升学生进出口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专业课程,比如《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实务》、《进出口单证实务》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同样可以应用于上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去,构建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案例库和实景课件为主体的教学体系,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进出口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龙江.普通本科院校报关实务教学中的困境与化解之道[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11).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管理学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与管理学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哈佛商学院教员于1925年引入商业教育教学领域的[1]。其初衷是要发挥学生们在工商管理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纷繁复杂、变动频繁现实商业运作带进课堂。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师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懒虫式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在这一氛围中,学生不仅能成功地吸收相关事实与理论,而且能亲身实践解决现实问题所需要的领导与团队技巧。在训练有素的教师指导下,学生一起分析和归纳有冲突的数据与观点,定义各层次目标并对其排序,说服并激励持不同观点者,在不确定环境下抓住机会并作出初步决策等。[3]
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仅学习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正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2.1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
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教师讲,学生听,过多抽象理论的讲述常使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产生消极厌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欠佳。以案论理则是从具体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阐明某个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便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而且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既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大部分学生都非常乐意上案例讨论课,每次案例课,老师布置案例讨论的内容后,很多学生就立刻认真阅读案例的背景资料,认真思考、分析,着手准备讨论发言稿。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4]
2.2实践性教学,直观形象。
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有限的,不可能接触很多实际的管理情景,就是有一两次到企业参观的机会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因此,他们对组织如何管理只有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对学习管理学的作用也是非常茫然的。而案例教学则将真实生动的企业管理活动呈现给学生,把分析决策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情景现场,身临其境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企业的内外环境作出分析判断,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样学生对管理理论和原则不再停留在表面化的想象之中,而是知道如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顺利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升华,还提高了对管理学学习的兴趣。
2.3能力型教学,培养素质。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哈佛商学院采用案例教学法后,学生毕业后最多经过半年实习即可迅速成功进入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其培养人才的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管理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判断、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写作、决策、理解、沟通协调、集体领导、说服、讲演等能力。
2.4互动式教学,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教学相长,因而必须密切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提供理论知识,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这种教学法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动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发挥能力,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方面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
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教学要求教师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既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更加重视社会实际现状,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大致可以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案例选取、学生参与和课堂分析讨论、课后总结。[5]
3.1案例选取。
进行理论备课是搞好案例教学的首要前提。其次要对案例进行精选,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情况来选择案例,并适当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及教学手段、设备等相关条件。再次要熟悉和研究案例。教师应熟悉案情,正确把握案情性质并设计讨论方案,最后向学生布置案例并交待要求。
3.2组织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或从比较简单、易于讨论的案例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及深,不断培养学生参与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案例教学。在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引导,重点讨论管理理论在案例中的应用及对管理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这将不断启发学生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有利于克服学习空洞理论或丢弃理论指导而盲目实践的片面倾向。
3.3教师的总结发言。
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简短总结。总结的目的是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再一次强调,使学生加强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和难点作补充或提高性阐述。教师要从案例引申出掌握相关理论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我国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美大连国际合作项目引入我国,到现在已有20多年了。但目前即使在国内重点院校商学院、管理学院中,案例教学也远非主流,其教学效果也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我们对案例教学法的本质把握得不够。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4.1对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把握得不够准确。
哈佛商学院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挑战性的领导者,使学生亲身实践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领导与团队技巧及决策能力。但我国高校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一般定位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重视团队技巧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因此,忽视了学生团队在案例教学法中的作用的发挥,特别是没注意使团队学习在课堂之外发挥作用。
4.2忽视了中西文化背景存在的差异。
案例教学方法之所以起源并盛行于美国,并随后在西方国家迅速推广普及开来,除了美国及西方国家具有适宜案例教学法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条件原因。“文化”一词,在这里是指一些支配人们社会交往的习惯和传统。这些习惯和传统会直接影响学员个体在课堂讨论和布置任务中的参与程度,并进而影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西方社会推崇民主、自由和个性张扬,鼓励竞争,喜欢坦率直言,这样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与案例教学法强调个人主义、推理的力量、论辩和自我表现,鼓励质疑权威是相一致的。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学员要比那些处于强调一致、服从权威、倡导谦逊的文化氛围的学员拥有较为高超的案例讨论技能,更适应案例教学法。我国的传统文化推崇和谐、礼貌、纪律、尊敬长者、忠诚和秩序等,在公众场合对别人的观点提出怀疑与批判性的质疑被认为是不适宜的;更强调坚持原则和责任而不强调推理和独立思维;“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和教育观,使人们更愿意、更习惯于接受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培训方法,而不重视、不习惯于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培训方法,而这些都是与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传统的教育体制使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讲授式教学法,对于案例教学法不太适应。[6]
4.3缺乏合适的案例教材。
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案例本身质量的影响。目前我们在案例教学中比较多地采用国外案例。利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将所学管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国外企业文化背景与中国差异较大,致使学生对国外案例的制度背景、市场情况、人文环境等方面缺乏了解,容易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案例讨论。
另外,案例教材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案例知识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管理情景不详细具体,学生难以进入各种角色状态进行研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案例教材的启发性不够,易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不假思索地得出结论,课堂上缺乏案例讨论的气氛。总之,现有的管理学案例教材不太符合现代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被学生所喜爱,因而亟待案例教材的不断更新。
4.4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许多讲授管理类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也很少有机会参加企业调研和咨询,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以至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启发角度可能比较单一,案例点评可能不够深入、全面,难以让学生信服,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欠佳。而且一些教师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指导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教学艺术和课堂组织能力,或者对学生控制过多,或者对学生指导不足。所以,案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实施案例教学法将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4.5学生的能力限制了其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的最重要环节是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并且刚进大学的新生又往往是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尤其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不甚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十分重视,但由于能力有限也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局面。同时这种对话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只适用于部分学生,而不适用于所有学生。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在辩论中如鱼得水,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常常是一言不发。这就要求每次案例讨论之前,学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学生课前不预习,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并不能按教师要求认真准备或是不会准备,因为他们刚进入大学,还不善于进行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归纳总结。因此,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有畏难情绪,兴趣索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4.6案例教学替代不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能够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课堂讲授教学方式,因为只有通过讲授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则,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管理学知识。如果没有基本理论和知识,单纯进行案例分析,学生素质就得不到提高。
因此,不能片面夸大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它只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升华,而课堂讲授才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5.完善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措施
5.1甄选合适案例。
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由于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较弱,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案例教学有些偏难,在教学中,管理案例或者绕过不讲,或者简单读读案例,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案例教学的管理实践中,也就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事实上关键是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甄选有针对性的、难度适宜的管理案例。
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新颖性,选择具有时代特点,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即尽可能地选择管理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从而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通过案例讨论了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动向。二是针对性,不能盲目选取。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方法等。三是难易适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如讲到计划时选择案例“明年的生产计划方案该怎样定”,讲到决策时选择案例“这个决策该怎样做”,等等。这样有针对性的案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划和决策概念及计划和决策制定过程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和决策的能力。
5.2教师要扮演好案例教学过程中导演的角色,甄选好案例。
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周密安排,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角,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导演。作为导演,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谋划,这不仅包括案例的选择,而且包括所选案例的背景知识,如何设置问题才能将管理学理论知识与案例中阐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课上要当好导演,包括解释案例,把握方向,引导讨论,不断提出问题。
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讨论中要注意放下“面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发挥“移情作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无论合理与否,是对还是错,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与思路。此外,教师还要有驾驭课堂讨论有序进行的能力。
5.3作好总结。
教师在案例讨论后应进行归纳和总结。除了通过对学生的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简要回顾和评价,对学生的正确合理回答及创新观点给予积极肯定外,教师还要明确指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哪些不足,如何利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才更合理或更有效。与此同时,学生应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总结自己在阅读案例、讨论发言、观点形成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思考从管理案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掌握了管理的有关原理和方法,进而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6.小结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因具有寓教于乐、直观形象、培养素质、教学相长等优点,从而成为管理学教学方法的首选。教法为教学服务,案例教学法生动、形象、渲染性强,可以弥补传统管理学教学中空洞传授理论的缺点。所以,教师应在管理学教学中灵活、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庆林.“案例教学法”及其对管理学教学的启迪[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146-149.
[2]骆仁林.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4:94-95.
[3]胡书林,张学银.浅谈管理学的案例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4,(11):36.
[4]李毓.管理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4,(2):59.
关键词:地籍测量 控制测量 RTK CORS 导线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058-02
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且不同于一般地形图测绘,地籍控制网不但要满足测绘地籍图的需要,还要以厘米级精度用于土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测定和满足地籍变更测量,可以说地籍控制点的高精度是保证整个地籍测量质量的前提和关键一环。地籍控制测量可采用三角网、测边网、导线网和静态GPS相对定位测量、GPS-RTK测量等方法,而随着GP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更多的新方法应用于城镇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如城市CORS系统等。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并结合实际工作,对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控制测量方法的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1 地籍控制测量常用方法分析
1.1 静态GPS控制测量
静态GPS控制网具有定位精度高,控制范围大,平面和高程可同步推算,选点灵活,不需要通视及全天候作业等特点,在城镇地籍测量中常用于基本控制测量,即首级控制网。有时为了提高整网的可靠性及均匀性,城市一级(或二级)控制网也采用静态或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方法。静态GPS网可通过GPS高程拟合(即利用已知高程点建立区域水准面模型推求待求点高程)的方法求得,但由于受基线解算等因素影响,求出的高程精度相对较低。而在已建立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地区,可较长时间观测待求点WGS84坐标,内插似大地水准面,可得到较高精度的高程值。
1.2 导线测量
导线测量作为城镇地籍控制测量最为经典的方法之一,仍广泛应用于城镇地籍控制测量。在城镇地籍测量中,施测的范围多为建成区,导线测量能充分发挥优势,其特点是:(1)相对精度较高、检核条件多,能在测量过程中有效避免粗差的出现。(2)布设灵活方便,只需相邻两点相互通视,特别适合城镇地籍测量隐蔽地区及城市建筑区的控制测量。(3)可同时进行三角高程导线测量,同步传递高程等优点。导线测量每站需观测水平方向折角、垂直角,斜距及测距时主站的气压、温度、仪器高、觇高等,利用这些观测要素通过改正来推算待求点值。根据不同等级精度也规定了所有仪器能达到的测角、测边精度,起始数据精度,导线总长等指标,从而保证了最弱点中误差。影响导线精度的因素有设备系统误差、外界观测条件、作业人员技能等,所以在导线测量作业前,尽量根据技术要求选定好作业人员和设备,并做好设备的检校。
1.3 GPS-RTK控制测量
利用GPS-RTK技术实施控制测量能够实时提供待求控制点的三维坐标,具备灵活、快速、省时、省力及精度高等优点,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RTK定位的误差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同测站有关的误差,包括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多路径误差、信号干扰和气象改正因素;二是同距离有关的误差,包括轨道误差、电离层误差和对流层误差。因此,利用RTK进行控制测量时应遵循GPS作业的基本要求。首先,基准站应选择在地势较高且开阔没有遮挡的地方,以便增大基准站电台的发射距离及基准站能够接收到更多的GPS卫星信号;其次,基准站要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线及大面积水域等,以避免电磁波干扰或水面及建筑物等带来的多路径效应;第三,基准站应架设稳定牢固,避免观测期间晃动,影响测量精度。
RTK技术的控制测量具有以下优点:(1)误差分布均匀、相互独立,不存在误差积累,精度可靠度较高。(2)RTK测量技术能够实时地提供测量成果,不需要像常规控制测量那样分级布网,可以直接在所需点位的地区进行布设和测量,可以大大减少生产成本,减轻测量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测量速度和效益。其缺点也有以下几点:(1)受遮挡物影响,造成信号失锁,定位延迟。(2)控制范围较小,作业半径一般不超过15 km,定位精度随距离的增加而显著降低。(3)受时间段影响,在某些时间段接收到卫星个数较少,在电离层高峰期作业会影响作业精度。
1.4 CORS控制测量
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RS),作为GPS技术在测绘、导航等行业发展利用的方向,在我国许多地区迅速发展并部分建成使用。
CORS系统提供的网络RTK定位精度一般在厘米级甚至更高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城镇地籍控制测量要求,在已建成CORS系统的地区或城市,利用其进行控制测量作业非常便利。CORS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RTK测量作业方式,其主要优势体现在:(1)采用连续基站,用户可以全天候观测,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2)缩短了初始化时间,有效工作的范围较大。(3)不需要另架设基准站,真正实现单机作业,减少设备购置费用。(4)数据监控系统完善,可以有效地消除系统误差和周跳,增强差分作业的可靠性。(5)数据链通讯方式固定可靠,可以减少噪声干扰。(6)精度高,与单个参考站RTK测量相比,CORS提供的网络RTK测量采用多个参考站联合解算数学模型,其测量精度和可靠性远高于单个参考站RTK。(7)作业效率高,相对于静态GPS测量的先外业联合观测后内业数据处理模式,CORS在服务范围内作业可得到即时坐标,更省时。(8)建立CORS系统后,可长期提供稳定、统一的参考坐标系,并规范基础测绘数据等。
利用CORS进行大比例地形地籍图测量控制测量作业,也受到GPS测量限制条件的影响,在建成区作业并不适宜。
2 在城镇地籍测量中几种控制测量方法应用比较
以笔者参与施测的贺州某县1∶500数字化地籍测量项目为例。测区位于该县某风景区以南,以居民区和山地、丘陵地、水库区为主,该工程属于全国二调城镇地籍测量部分。布设四等GPS网一个作为测区首级控制,施测四等控制点12个;并布设城市一级GPS网作为首级网加密,施测一级控制点81个;GPS网采用四等水准联测约70%网点建立水准面模型作GPS高程拟合。二级、图根控制点测量采用导线测量、GPS-RTK控制测量、广西CORS控制测量等方法进行。及为了检验各种作业方法在不同环境精度及相互精度,通过二种以上方法测同一组控制点进行比较分析,操作严格执行规范。
2.1 广西CORS与静态GPS网点比较
在不同范围选择四等或一级GPS静态测量网控制点,与利用广西CORS系统提供的网络RTK检测进行对比,共检测控制点25个,其较差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最大较差为:dx=4.6 cm,dy=-4.2 cm,dH=-5.3 cm。平均较差为:dx=-1.22 cm,dy=1.14 cm,dH=2.16 cm。由较差计算得的中误差为mx=±1.58 cm,my=±1.67 cm,mH=±2.55 cm。从较差和中误差来看,广西CORS提供的网络RTK测量结果精度完全符合《城市测量规范》要求,可作城市二级以下控制测量,可否作城市一级或更高等级控制测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2.2 GPS类方法与常规方法对比
利用全站仪实测相互通视的GPS静态网点、CORS控制点及RTK控制点相邻点对的边长和高差,与点对测量坐标反算值进行比较,共检测点对62对。统计结果如下:边长最大较差为5.57 cm,最小为0.02 cm,平均为1.69 cm,间距中误差1.83 cm;高差最大较差为7.05 cm,最小为0.04 cm,平均为2.42 cm,高差中误差2.66 cm。几种方法的对比结果,平面差值在许可范围内,个别RTK控制点高差较值稍大,考虑城镇地籍测量对高程一般不作要求,因此几种方法皆能满足城镇地籍测量中控制测量的需要。
2.3 几种方法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比较
分别在建成区、山地、丘陵地、水库边4类不同的地形条件选择导线测量方法施测的控制点和利用RTK施测能得到固定解的控制点对,每组地形条件检测20对,共80对。在不同地形条件下,RTK测量与导线测量较差区分较显著,在建成区由于建筑物的遮挡和反射,较差值最大;在较开阔的丘陵地,较差值最小;山地由于山体对部分卫星信号遮挡,较差值稍大;大面积水域对RTK测量值影响并不明显。在距离较短的点对,RTK测边误差比导线较高,但点位误差却较小,可以得出在短距离测量中,导线测量相对于RTK测量精度较高。
3 结语
通过几种常用控制测量方法在大比例地形地籍图运用分析和比较,笔者认为每种作业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不同的等级及不同地形条件适用不同的作业方法。概括来说,静态GPS相对定位测量适用于等级控制点测量,导线测量适宜于建成区或较隐蔽区域,RTK或CORS适宜于开阔、遮挡物少地区。在实际作业中,可根据测区情况选用适宜的方法,也可以综合利用各种方法,以提高作业效率,满足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1]贾峻峰.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9(2).
关键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78-02
一、前言
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现代新兴经济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近年来,国内多名教授和学者对这门新兴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何忠伟等指出,发展经济学教学除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主流教材和主流文献外,教学内容设置应突出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政策分析和经济形势分析等。王文青等认为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发现对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选取的案例质量不高,本土化案例库建设滞后。穆月英认为发展经济学在授课内容上关于中国发展的相关内容应该占有一定比重,在授课方式上传统教学与互动式讨论相结合。鲁静芳等尝试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引入“六步参与式教学法”。杨清认为发展经济学教材内容刻板,案例陈旧,授课老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时政,引入大量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比较突出,但对民族院校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如何选取民族地区的发展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增加民族院校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发展经济学课程在民族类院校的开展做出有益的探讨。
二、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意义
发展经济学课程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解决如何加快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地增长的问题,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做好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从推动各民族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方面看,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经典的理论模型,以及认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外,还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发展环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看,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资本形成、人力资源、人口流动以及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等章节中,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民族地区为研究案例,使得理论学习更接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从而提高民族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资本形成章节中,以某民族自治区为例,结合当前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分析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地区资本来源、资本结构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等问题,通过课前案例准备、课堂案例展示和讨论及课后的案例总结,了解各地区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定位,既要充分利用资本,也要注意不能过分依赖资本。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看,试图找到一套适合民族院校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依据各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引入互动式案例教学方法,与课堂讨论、小组案例分析,以及参与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投入地学习,并最终能学有所用,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寻找和选择更加适宜的发展道路。
三、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发展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需要从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具体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针对当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发展经济学课程特征及主要教学内容,建立发展经济学民族地区案例库,并在教学中推广运用,最终推动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首先要克服发展经济学教材案例陈旧等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发展经济学课程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比较起来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课程,从20世纪40年代形成以来,其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经济学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近年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资本等概念也进入了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然而,与本学科的快速成长不太协调的状况是,发展经济学课程教材的更新相对滞后,特别是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案例分析基本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学生在学习和分析过程中普遍感觉与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脱节。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发展经济学课程各章节研究内容,设计有足够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要结合民族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难度并不大,但是,因其探讨的经济理论和发展问题都是基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与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已学课程所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有较大反差,因此,同一理论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可能截然相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觉无所适从。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的差异,熟悉本课程的研究基础。因此,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抓住民族高校学生的特点,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最后要综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为了与发展经济学案例式教学方法相呼应,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的各类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民族地区社会调研等一手资料,通过图片、视频或是民族地区同学的家乡介绍等各种方式,丰富案例的展现形式,让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时有更直观的认识。在每一次案例分析结束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和完善案例内容和分析讨论的结果,不但让学生们对每一个案例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通过每一届学生对案例数据和内容的更新升级,能够持续性地保持每一案例分析的连续性,因而每次学生面对案例时都是最新的资料和数据。
四、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最终目标
民族院校与一般院校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构建适合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的实质是通过以案例式教学方法为中心,综合互动式教学方法、情景式体验教学方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教学形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各民族地区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经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改进教学的实际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让各民族地区学生能够理解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路径,并能找出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和改善的方法。
通过建立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课程案例库可以改善和解决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解决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教材适用性差的问题。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不适应教学目标定位的要求,缺乏自己的特色,不能体现出民族院校课程在教学目的上的不同要求;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也不能体现出民族院校的特点。因此,民族院校应该加强适合自己的教材建设和案例分析库,通过选择相应教材(适当时间应该自己编写教材)完成教学内容体系的选择与完善。二是解决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欠缺的问题。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或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将课程的理论发展与实际问题很好地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构建一套适合民族院校的发展经济学教学方法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三是解决学科教学和科研落后于实践发展问题。学科教学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落后国家或地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特别是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教学,我们缺乏难度适中、理解性很好的案例教材。教师通过与各民族学生一起参与民族地区实际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寻找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案,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钞秋铃,李秀岭.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关系理论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7,(3).
Abstract: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 analyze the new method of model evaluation, the paper primarily discusses the economic benefits post-evaluation methods of old oil field renewal investment program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follow-up construction project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benefits and controlling investment and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enefits,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project which have completed th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auses for the failure have been found and the lessons have been summed up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老区改造;经济效益后评价
Key word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renewal of old oil field;economic benefits post-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E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235-01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原油用量逐年上升。为保证国家能源的战略安全,提供稳定的国内原油生产总量,中石油股份公司在“十五”期间就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目标。大庆油田作为东部也是全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自从开发建设以来,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大庆油田主力产油区块――喇萨杏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后期,油田产量正在逐年递减。油田的总产量也由最高峰5500万吨调整到四千多万吨。因此,为了弥补大庆老区产量的逐年递减,油田各部门依靠科技进步,对老油田不断挖潜,对老油区进行加密水驱和二类油层三次采油综合开发建设,对大庆油田的稳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常规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简写为ANNs)也简称为神经网络(NNs)或称作连接模型(ConnectionistModel),它是一种模范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本文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模型评价新方法,对油田老区改造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后评价进行分析探讨,对后续开发建设项目的决策、建设及管理等过程提出建议,达到提高效益、控制投资的目的。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改进原理及其数学模型
在分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分析的缺陷后,为了解决其在评价项目经营柔性不足问题,可以借用实物期权的概念来进一步改进该指标的计算。虽然实物期权的价值计算目前还没有规定的模式,但可以利用股票期权中的看涨期权公式确定期权价值。
实物价值期权的存在,建设项目固有的内在价值,它可以通过净现值指标的计算获得;另一部分就是由于项目期权特性产生的期权价值。因此,对净现值指标计算的改进可以表示为(1)。
NPVt=NPVi+C (1)
其中:NPVt表示建设项目的全部价值;NPVi表示建设项目的内在价值;C表示建设项目的期权价值。其判别准则仍然可以沿用净现值的判别准则,即当NPV T≥0时,项目可以接受,反之予以拒绝。
3改进的评价指标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利用改进后的指标和计算方法重新对该项目进行评价,2008年投资一期项目所得的NPVi=-1100万元,在2008年后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假设标的资产的收益波动率σ=50%,追加二期投资的到期时间T=3,无风险的收益率r=10%,根据其评价准则, NPVt≥0时可以在2008年对该项目进行投资。
显然用评价指标改进后的方法和常规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的结论是相反的,究其原因,是常规评价指标净现值的计算忽略了管理弹性以及信息获取所带来的期权的价值。
4结论
从改进后评价指标的应用可以看出,其对风险的度量是与常规评价指标净现值完全不同的经济评价方法,常规的净现值计算将风险融入到折现率中,将有可能降低项目的经济价值,而改进后的指标计算,考虑到利用管理弹性和信息获取来增加项目经济价值的因素,同时能将确定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相结合,是对常规评价方法的补充,利于提高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一、加强领导,营造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环境。档案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与领导是否重视直接有关。为加强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列入分管领导的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由公司领导带头,各处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扩大档案工作的涵盖面,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建立了以综合档案室为中心的档案管理网络体系。一方面,加强档案室与职能处室的横向联系,在各处室设立了兼职资料员,具体负责本处室文件资料的收集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档案室与下属公司档案室的纵向联系,从而使档案管理信息上下传递灵通,左右反馈及时,纵横交错,网络覆盖了全公司。
二、注重培训,全面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的质量,为此,公司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并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活动,以此带动档案管理工作上水平。一是采取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专兼职人员学习相关档案方面的方针政策,并借助网络平台,及时传达国家档案工作的新动态,研究探讨工作经验,提高档案人员的自身水平。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邀请专家现场讲课,每期参加人员达100多人。三是组织档案人员先后多次参加在济南、南昌,厦门、宜昌等地的档案培训班。截至目前,公司档案人员已全部经过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系统培训,具备了一定的档案管理水平。四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组织档案骨干人员开展档案理论研讨活动;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到档案管理水平高的市、工程项目去参观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查找不足,激发干劲。
三、强化管理,积极推进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为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将档案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细化分解,从建、管、用三方面加强档案管理业务建设。
“建”就是规范建档。先后制定了十三个类别的档案管理办法、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出台了档案管理工作标准,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在规范建档工作中,做到“全”、“准”、“严”。“全”就是在档案齐全上下功夫,做到归档文件、归档门类、归档项目齐全,确保档案资料的归档率。“准”就是在档案完整率上把准关,根据档案归档范围,分清归档界限,在规定时限内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全部归档,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率。“严”就是在档案组卷上,严把档案质量关。不合格的档案材料严禁进入档案室,对库房不同门类的档案分别排列,统一编号,保证档案案卷的合格率。同时,办公室档案部门主动与文件资料形成部门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兼职资料员的积极性,通力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管”就是科学管理。要求综合档案科(室):一是建立健全库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库房“九防”措施,制定库房档案资料保管情况的排查计划,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库存档案的安全。二是严格库房管理。认真履行档案收进移出手续,将档案收进移出情况记录再案,避免档案遗失,并按规定编制档案存放索引,橱具设置存取档标识,使各类档案一目了然。
“用”就是充分用档。档案保管的目的在于利用,为了更好地利用档案资源,编制能满足查阅需要的各类档案的检索工具,建立查全、查准登记制度,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二是在档案正常利用工作的同时,深层次了解室藏结构,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利用库存档案编制了一批优秀的二次以上的加工成果,提高了档案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档案网络管理
首先,利用现有的档案管理软件,运用档案各功能模块,达到目录级进而逐步达到文件级管理档案。做好电子文件的整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单位档案服务水平。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第一步,建立和完善电子文件将产生诸多优势。一是电子文件的利用不再受“孤本”的限制,可以实现一份档案同时供多人共享。二是电子档案能够被快速检索。并能根据获取的资料,扩大查询范围,随时快速查询新的资料,提高了档案信息利用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时效性。三是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使异地传输、查阅利用更方便、更快捷,消除了利用者与档案信息的距离,为跨地区查询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其次,有步骤地开展库存档案的数据库系统建设,保证在将档案资料完整地输入计算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变成数据资料,实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
五、文化引领,创建档案品牌系列工程。按照“四化”管理要求,在管理手段上下功夫,有计划地逐步实现档案品牌系列工程,营造档案管理的文化氛围,打造自己的管理品牌.
(一)强化基础。注重管理,创建综合档案管理品牌工程。开展档案目标考核是提高机关综合档案工作水平的有效抓手。利用馆(室)藏档案资源,创建档案编研品牌工程。档案编研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活化档案信息的有效手段。首先,抓住公司发展中的亮点,推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编研成果;其次,引导档案部门增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提高全系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第三,根据行业的需要,在完善开展公路史志编写的同时,以行业、地域文化为突破口,不断强化档案编研工作,开拓编研的思路,创新编研工作机制,促进编研成果转化。
(二)实施档案功能拓展工程。构筑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档案服务平台。近几年,公司逐步加大档案室建设的投入,完善各种档案基础设施改造和更新工作,对档案室库房温度湿度调控防火、防盗、职能密集架等应用系统与计算机管理系统集成,实现了库房各种管理应用的一体化,大大的提高了档案公共服务效果。
(三)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工程,力求在征、管、用上下功夫。“征”,即征收公司各单位所形成的各类档案资料。特别是在公司科技活动中形成的各类、不同载体的档案,丰富档案室结构;“管”,既加大库房管理力度。严格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编制档案检索工具,并对各类、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料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确保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案卷合格率;“用”即为公司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满足行业档案资料的需求。
(四)开展评先创优活动工程,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一是将档案管理工作考核纳入竞赛活动中,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组织、同检查、同考核。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党委经济考核内容,与工资、奖金挂钩。调动了各级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二是对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档案工作者予以表彰,极大的鼓舞了档案人员爱岗敬业的积极性,提高了档案工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