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初中化学教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45-02
问题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现代某些课程的教学需求,包括初中的化学教育。问题化教学是指教师精心设计出一些质量优良、类型丰富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组成教学题库,从而应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问题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技能的发展,保障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化学本是研究物质组成的一门学科,世界是物质的,化学就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化学历史悠久,富有活力,其成就也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化学内容复杂枯燥,教学困难,蕴含着丰富、庞杂的知识,化学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化学教学的要求,而问题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是推进化学教学改革科学、有效的方式。
一、我国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个阶段,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必须加以重视。但是我国目前的初中化学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与生缺乏互动
化学学科教育与学习有连续性的特征,如果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把握不准确,就会对后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初中化学偏向于化学学习的基础理论,如果基础搞不好,之后的学习必然难以取得成效,甚至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都有消极影响。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对该学科有无兴趣,当前,初中生偏科现象严重,他们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才会投入,因此,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为了当下化学教学应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由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多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教学目标和宗旨,在课堂上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此外,学生不能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来,教师与学生不能在化学课堂中互相沟通、讨论,也是化学教育的问题之一。教学实践证明,互相沟通可以使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想法,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明确双方的教学、学习需求,从而制订更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进步。
2. 忽视化学实验,缺乏实验设备
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相关理论知识的进步,还包括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每一种化学理论都是实验的结果,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的作用。但化学教学的现状却是,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往往将化学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在考核中也基本上是利用试卷考试的方法,严重忽视了化学实验的过程,很难实现其教育目的。
另外,化学实验还需要具备基本的化学材料和实验设施,这些都是我国目前初中学校不具备的,学校的实验室少、实验器材少、实验材料少等问题,都制约着化学实验的发展。因此,只有让学生独立从化学实验中得出相应的理论结果,让学生感受并参与实验过程,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化学科目考核的过程中,也应该将卷面考试和实验考核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化学教学的进步,实现其教学目的。
二、问题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问题化教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可以让化学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目的。
第一,问题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目前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而问题化教学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合理设置相关的问题及情境,可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能促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的解答中,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调动课堂气氛,为化学教学提供有力的基础。
第二,问题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都注重其综合能力。将问题化教学引用到初中化学课堂中,可以其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实践创新,互相协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化教学也可以应用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演算、推导等方式,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也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之,问题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措施
1. 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
问题化教学本就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精心设计出问题组成题库,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模式,所以,问题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设置问题,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问题化教学模式能否发挥作用。教师设置问题,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知识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智力水平等多个方面。只有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才能体现问题化教学的高效性与灵活性。问题的设置还要结合实际,利用问题化教学可以直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当问题设置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化学理论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知识回归生活。科学的问题设置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化学。
2. 将问题与化学实验结合起来,促进教学发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将重心放在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得出一切化学理论的前提,必须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自摸索,才能回归化学教育的宗旨。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有相关仪器设备的支持,这需要政府的投资和学校改革。问题化教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利用问题引导实验进行,教师可以将结论设置成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来。实验进行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不可能一次实验就能得出正确结论,这一环节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不断论证。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问题,这也是问题化教学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总而言之,将问题化教学模式与初中化学教育结合起来,能够让枯燥的化学变得有趣、生动,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问题化教学需要教师积极作用并引导,并且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推动化学教学,推动教育进步。
参考文献:
[1] 康永军,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问题驱动式学案设计的实践[J].天津教育,2012,(12).
[2] 肖雨珊,冯华平.初中化学课堂中的问题化教学[J].科学导报,2014,(21).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探究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德国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说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不竭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知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进入初三刚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尤其是记元素符号时认为很难记忆,就认为《化学》这门学科很难学。甚至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望尘莫及。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机械记忆就行。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每接到新班就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门捷列夫创制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好化学很有用处,化学学习很有意思。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1.规律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钾,钠,氢,汞一价银;二价镁,钙,氧,铜,锌;三价元素有铁铝;四碳,五氮,六硫清。”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2.动手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适当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挂图、表格,尽可能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应怎样清洗?学生讨论热烈,最后发给每个学生10ml醋酸拿回家清洗有水垢的热水瓶,第二天回校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所看到的现象、结果及化学原理。又如在讲到环境污染及防护时,结合我市造纸、印染、日用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又是污染大户的事实,教育学生可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或今后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发展生产,减少污染这对矛盾,造福人类。
3.社会实践促进学习兴趣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CL2的性质后,学生知道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HCLO有漂白、杀菌的作用,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我镇现代化自来水厂,学生每闻到自来水中的余氯的气味,就回想到CL2的性质,想到化学知识的应用在为人类服务,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这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是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真正驾驭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一点带面,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亲自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各知识点,举一反三的目的。绝不可越俎代庖,或敷衍了事。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二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
三、因材施教,强化学生投入情感
近年来,化学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重点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化学教学自始至终都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既针对高考命题的要求,又适应社会工作对国民素质的需要。由于初中化学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如果教学仅仅着眼于双基的掌握上,学生进入高中后就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高中教学的要求。因此,抓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适应。下面就如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切实做好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衔接工作
用“化学课程标准”代替“化学教学大纲”后,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变化非常大。总体是:淡化了知识体系,降低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化学计算的难度,有的知识已不再作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加强了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科学技术等的联系。强调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轻视学生知识结论的教学。
从传统化学教学大纲与现行化学课程标准的性质、内容、要求来看,两者存在着以下差异: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深入钻研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度”
现行高中化学新教材,仍然是衔接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在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上,都不能很好的衔接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材。因此,高中教师除了深入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外,必须深入钻研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材在编写上,注意知识的逻辑顺序与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密切结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合理构建了教材体系,使教材异教易学,并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同时,还做到了与初中化学的合理衔接。
例如针对学生在进入高一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复习的重点大多放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上等,教材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编为第一章,以此作为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燃烧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知识的学习,能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等,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有的老师习惯了那种攀高、超前的思维定势,生怕讲少了会影响教学质量,于是在使用教材施教的过程中,大量补充,以求全面。如在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就补充了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利用电荷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等高难度的知识。这样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良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事与愿违,而且打击了学生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见到化学就产生一种畏惧感。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学的“度”。因此,建议在教学时要“展前而不带后”,力求按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高目标的难度顺序进行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研究新大纲,钻研新教材,充分领会教材体系的框架作用,精心处理好教材的提前与靠后、集中与分散、直线上升与螺旋上升等的编排问题。
三、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切实做好转变学习方式的衔接工作
从“化学课程标准”的五个一级主题内容来看,“科学探究”主题无疑是最具核心的内容,是一种既符合科学知识产生规律又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学习内容,因而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对已经熟悉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学生来说,在高中阶段能否将这种学习方法贯穿于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将直接影响并制约其终身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化学教学活动,坚持用探究的方法教、教探究的方法,切实做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衔接工作,这是高中化学教学必须关注的核心内容。当前,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的衔接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3.1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等紧密联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学科特点,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指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活动的场所和时间安排上,除了要用足、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外,还要关注课外、校外、家庭乃至社区等活动基地,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互补;在活动的内容安排上,除了化学实验这一重要载体外,还可以是家庭小实验、口头交流与讨论、调查与研究、书面表达与成果展示等方式;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除了以学生个体为主要形式的探究活动外,还可以是小组合作式探究、导师指导式探究等方式。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开阔思维,让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这样,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并获得学习经验,同时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
如在上《酸碱盐》这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食盐和纯碱是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物质,易溶于水且二者都为白色固体,单从外表看很难区分出来。现在请你设计一下方案鉴别它们,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果。
经过实验、查阅资料,学生得出以下六种方案。
方案一: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CaCl2溶液[或BaCl2、Ca(NO3)2、Ba(NO3)2溶液等],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方案二:用口尝两种的白色粉末,有咸味的原样品为食盐,有涩味的原样品为纯碱。方案三:用手分别蘸取上述溶液少许,有滑腻感的原样品为纯碱。方案四: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稀醋酸(或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有气泡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方案五: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或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方案六:分别取白色粉末少许置于容器中,过几天后,有潮解现象发生的原样品为食盐,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纯碱。
笔者让学生按设计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对以上六种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始终参与其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而且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经常会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
又如,笔者在讲解“铁生锈的条件”探究实验时,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实验并观察铁的生锈情况。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把铁丝团放入水中,倒入一些植物油,铁丝生锈为什么变慢,而加一些醋生锈为什么会加快?把细铁丝和细铜丝一起放入水中铁生锈为什么会加快?把铁丝放入食盐水和放入碱水中生锈快慢为什么不一样?把铁丝接在直流电源负极上为什么不会生锈?等等,教师要以问题为引子,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适当增加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化学课堂一般比较单调,这样的课让学生提不起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实验课的引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很好地调节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起到了实验探索的作用。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在这个实验中,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相应的化学反应规律,又可以让学生加强环保意识。对于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污染物,只要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要对学生强调环保思想,让他们从小养成环保意识。
三、恰当改进实验方案,丰富学生实验情感
关键词:教学情境;化学实验;多媒体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而化学教学情境则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和科技前沿,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创造一个真实的、自然的社会生活背景,再把本节课的新知识融入进去,就不会使学生感觉生硬和刻板。
一、优化教学情境,使学生尽快融入教学环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适当的例子,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把一勺盐放在你面前,你难以下咽,若把这勺盐放入一锅汤中,你会觉得盐和汤都是那么美味。教学情境对于学习而言,如同盐与汤一般,学习的知识就是那勺盐,而汤就是教学情境,只有把学习置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有些时候,学生对学习化学有什么作用存在疑惑,久而久之,这种疑惑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甚至缺失。为了让学生保持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好奇,教师更应该从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引出理论教学。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因素有多方面:情境的生成可以在课前精心设计,也可以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随机加入。但有效的教学情境更多的是一种对教学流程合理的安排,是对教学资源合理的调配,是对教学契机恰到好处的捕捉和应用。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有质量的,其次应该是有“效能”的。通过创设情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难懂的问题具体化,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学生从中的收益越大,效能就越高。
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创设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两个必要条件。因此,教学情境的核心内涵是对教育和学生的爱。
三、借助化学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创设情境
1.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化学知识与工业、农业、科技、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在讲“元素”时,教师就可以从身体内的微量元素出发创设情境;在讲“酸碱盐”时,可以举例说当我们被蚊虫叮咬时,为什么涂抹牙膏可以止痒;为什么家里蒸馒头时要放点碱面……这些生活中的小常识都可以让他们觉得学习化学确实
有用。
2.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现象是让学生萌生兴趣的根源。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营造出学生勇于创新和积极思维的良好氛围。通过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物质的性状、对实验现象的设想等,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未知情况,也可以作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的手段。
3.利用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化学课堂应紧跟时代的脚步,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高科技、新材料稍加介绍,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4.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或网上下载课件,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比如,有一些危险的实验,学生不能亲身体验,就通过视频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
总之,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有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也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晓华.化学新课程教学情景的创设[J].西北职教,2005.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初中 化学 探究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实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农村初中存在生源流失严重、普遍素质不高、教学设施不硬、教师课务繁重等原因,因此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时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教学应避免“形式主义”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因为探究教学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引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但是有些课堂上所谓的探究式教学,仅仅是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改革而改革,使探究走向“形式主义”,脱离了探究教学的根本。比如一次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讲解物质燃烧的条件,便让学生进行“小石子能否燃烧”的探究实验。当要求一提出后,下面的听课教师有的就窃窃私语了:“农村孩子还不知道石子不能燃烧?”“一句话就解决的问题,干吗要浪费学生的时间?”我想,这就是为探究而探究,因为众所周知的常识性知识一点就知。
2.探究教学要注意适度性
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要让学生去探究,探究必须要注意适度性。探究式学习也有其自身特点:探究活动的计划性差,探究过程较长,耗用的时间较多,有一些教学内容不适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比较适合情感因素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内隐学习特征,等等。所以教师选择的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果,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即必须是他们通过已有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是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的。例如,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这部分实验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现有的理化基础引入了物理上气体压强变化的知识,通过逐步添加、改进仪器,使学生比较出哪种装置能够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然后提出在学过的化学实验中,还有哪些实验或实验现象与气体压强变化有关?学生经过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不少与气体压强变化有关的实验,如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实验室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等等。这样的探究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不同情况下加以应用,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3.探究教学应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科学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攫取相关的化学知识设计探究式教学活动。比如根据大多数学生有不吃早餐上学的习惯,我们设计了有关膳食营养均衡摄取以及食品中有机物的探究活动、探究“百事可乐中的气体”、“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食品包装袋中干燥剂的成分探究”、“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探究教学应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
4.探究教学要强化探究活动的“善后”工作
平常交流中,常有学生说,这节课挺有意思的,但头脑里不知学了哪些知识,“心里没数”。由于农村学生的普遍素质不高,加之学习习惯和学习毅力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探究教学中要认识到,当完成所有探究过程时,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探究的问题也有了结论,此时就容易产生松懈、急于下课的混乱局面。作为教师应先控制学生平静下来,对实验过程的表现加以简单的评价、总结,并且要布置相关知识的整理工作。然后指令学生整理仪器及材料,把实验桌面归置整齐、干净,教师及班委逐一检查后才允许学生离开。这样的“善后”工作虽说麻烦,但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整体意识,同时也突出了科学实验的严肃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5.探究教学要重视探究活动中小组间的交流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可以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
神。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相互之间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学生们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同样的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学生们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讨论中,学生们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们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学生们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的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学生们完成单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应重视探究中小组间的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此外,重视探究活动中小组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表达能力。
6.探究教学应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探究教学应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7.探究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
由于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必然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些探究实验放手让学生课后完成,开辟第二课堂。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又能充分利用一些废弃材料。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吸管作导管)、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解决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材料不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实践证明,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地利用周围的一些废弃物品,自己动手制作仪器,自己动脑设计实验,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同时,教师在第二课堂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除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形式和内容。
8.探究教学还应注意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尤其是初中学生,好多学生是留守学生,没有得到家长的监管,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我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喷水成图”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二)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笈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峒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峒河两岸的居民、医院及峒河上游的农村、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
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峒河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峒河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③给市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酌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孛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化学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实验的习惯,能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力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用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粉笔炸弹、制作叶脉书签、会长毛的鸭子、配制去污剂、汽水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要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多疑、多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创设情境,如讲故事、设置认知冲突、展示奇妙的实验现象等方式。在上“二氧化碳”这一节课之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一个叫格罗多德根的地方,有一个奇怪的山洞,当人们牵着爱犬漫步山洞时,爱犬会莫名其妙地倒地,昏迷不醒,当人们弯腰去抱爱犬时,自己也会莫名其妙地昏迷。无独有偶,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也发现了这样奇怪的山洞。请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入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或深洞底部时,都是先把灯火吊进井底,灯火不灭才能进去,否则不能进去!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发自内心地想探知其中的奥秘,探究心理被激发出来了。接着,我告诉学生:你们每组同学的桌面上都有几瓶一样的气体、平衡悬挂着的两个小塑料袋、一盒火柴、小蜡烛、紫色石蕊试剂、澄清的石灰水,另外,我这儿还有一只小麻雀。猜猜看,集气瓶里是什么气体?想一想,所给的这些用品干什么用?谁能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利用以上药品或材料确定这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巧用各种媒体、手段,创设探究的情境。当然,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要在课的开始,还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思维持续处于活跃的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化学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实现化学知识的获得和创造。课堂是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方法、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主阵地。
1、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化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只有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才会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一些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试。这时老师的鼓励和点拨双管齐下,有学生上场了。不同次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了,有的不满。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找出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地探究: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行吗?为什么?这时举手要求实验的学生争先恐后。
2、课堂上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是“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探究——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结论汇总”。课堂上应用探究性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多样化的思维、多样化的见解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②讨论交流必不可少。交流即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思维方法、解题思路展示给同学和老师。课堂上的讨论交流不是孤立的环节,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教师适时地给予点拨,给予激励性的评价。③教师必须发挥出组织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作用。
3、延伸扩展探究的内容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式学习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2-003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上海二期课改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贯穿于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体现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验教学和学习方式上,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科学研究方法。逐步养成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切实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真理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初中化学是自然科学教育中的一个新起点,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
1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1.1 营造开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操作能力与发展潜力,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教师要积极运用赏识表扬的教学评价艺术,及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予以肯定,加以赞赏,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通过共同研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纠正错误,才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探究任务。
1.2创设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情景
创设学习情景,可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造意识,设置问题情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从启发式讲解入手,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景中,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促使学生进入思维阶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探究目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二期化学教材中可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包括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教师可在相关主题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与人类生活、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认为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最好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异的事件或现象。例如在CO2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2000年,崇明向化一个校办酿酒厂,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厂里派两人下一个地下酒窖打扫清理,不长时间,一个人丧失知觉,呼吸停止而死亡,接着第二个人也相继昏倒死去。这是一个人命关天的安全生产事故。同学们想知道这次事故的原因吗?我用这个“事故”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创设了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1.3摆正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在探究式学习中。师生关系是一个尊重主体,尊重差异的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教师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少讲、精讲,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组织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及时必要的指导帮助。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和替代,而要及时抓住学生在知识习得过程中取得成果的机会,组织成果展示信息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氧气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书上选择(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氧气?应该用直接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既省时又省催化剂。比书上选择的两种方法简便得多。对这种敢于怀疑的观点。我表示钦佩、赞赏。又如:在探究学习CO2、CO的性质时,得出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CO不能够使石灰水变浑浊。此时,有一学生提出,空气能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呢?我不敢确定空气中有微量CO是否会使石灰水变浑浊?但我还是鼓励学生的想法。课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验证.并把探究结果告诉大家。对于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探究精神,即使它的科学价值不大,但从探究精神的培养来看还是很有价值的。
2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顺序
探究式学习遵循了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把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应该确定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解决问题)――应用(问题转移)的教学程序。
2.1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的基础目的之一是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善于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应首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具有强烈的发现问题的意识,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化学知识着手,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比如讲气体的溶解度时,就让学生从夏天常常发生啤酒瓶爆裂、雪碧瓶塞打开后,瓶子会变软,夏天养鱼塘经常发现“泛塘鱼”,农民感到鱼难养等一系列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探究出气体溶解度的规律,让学生感到化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平常的生活中。让学生充满探究欲望。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可贵之处之一,就在于从苹果落地这一极其平凡的事件中敏锐地发现了问题。
2.2探究――多边探索、体验探究、点拨指导
这是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教师把探究的问题、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进行阅读、观察、探究、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思维和探索实验中产生灵感,体验探究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个体探索,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等多种探索的学习方式。初步感知、逐步归纳、得出结论。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研究目标,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组织学生构成的“活动情境”,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交往,形成一种探究问题的“社会性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
2.3 归纳――交流总结、解决问题、内化发展
这个环节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提出的(或教师预设的)问题得以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探究得到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建立起与己学的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2.4应用――拓展延伸、问题迁移、发展知识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形成和发展,是探究学习的目标所在。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同样一节课,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精心设计练习题,使之具有层次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力求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后。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铜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增加了,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3)没有很好密封储存的化肥――碳铵,放一段时间,质量减少了,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A+BC+D,9.8克A和8克B完全反应,生成14.2克C。则同时生成D的质量是______克。3.若A2+3822C,则C的化学式是( )。 (1)AB2(2)AB3(3)A2B(4)A283 4.某纯净物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则该纯净物一定含有 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5.24.5克KCIO33与和Mn02混合加热,待完全反应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19.9克,问生成氧气_______克,同时生成KC1______克。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断探索思维、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探究式学习的几个注意点
3.1加强双基教学,牢固探究基础
成功开展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认知能力。对探究学习持积极态度,这意味着学生的知识储备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完成教师所要求的各项活动任务,不过,探究性学习和其他学习方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能非此即彼。对学生来说,既要学会接受性学习,比较快地去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对一些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性学习,又要学会探究性学习,形成正确的知识观,对知识不断进行检验再检验。对知识进行重组、运用,并创造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基础知识理解更深刻,应用更灵活。
3.2 改变评价方法,延伸探究兴趣
探究式学习成果是一个动态、多元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所得,可能与我们预期掌握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差异或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的结论或意外的现象。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让其他学生补充。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个人建构主义学习论出发,在肯定学习者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以及先前认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差异的同时,肯定个人主动探究过程,调动起学生主动建构的积极性及潜能,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适时开展一些研究课题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这是新教材和当前教育的要求。随着未来社会对人才要求标准的变化,让科学探究走进课堂,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是教育走向成功的根本之路。我们要努力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