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研究分析
一、前言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教育改革创新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专业对于培养人才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组成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体育课程只是过分地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却很少关注,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整体能力得不到提高。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创新力度远远不够,跟其他国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的设置和体育课外活动时间的安排方面缺乏科学依据。体育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其设置的合理与否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本身一定要加大对体育教育科学研究的力度,同时还要做好对体育教育的创新管理工作,指导和培养专业的体育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逐渐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实施了积极改革,适应了时展的新需求。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专业口径问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低,课程设置比较固定,教材实用性有待提高。本文将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外其他一些国家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比对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
1.体育教育专业的概念简析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将体育教育专业的理念定位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体育课程的开设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时期下,我国的体育课程设置遵循了创新、发展的理念,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在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并能很好地适应体育、训练和体育科研工作,所以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我国的体育创新的前提。
2.体育课程的设置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学校将对所有安排的体育专业课程进行选定和组合,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一般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年级段、年龄段和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体育课程的学时分配,发挥体育专业课程的优越性。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一定要按照课改的基本要求,多选择一些新颖的、有创造力的内容,同时还要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课程的结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设置两方面。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关键是要看体育结构和内容设置是否合理以及能不能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这也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比较分析
1.国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研究
1.1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制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指的是体育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类型,这也是培养人才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对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在体育教师的任职要求方面,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体育技术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它们对培养目标的确定比其他国家更细致严格一些,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水平的教师将会被任用到不同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学制方面,学生只有通过了专业的体育课程考试才会取得体育资格证书。
1.2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体育课程的结构设置合理与否会对教师的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结构设置方面,俄罗斯主要强调的是体育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也就是说体育课程的开设一定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与其他各专业知识相互结合。这种结构设置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其他专业的知识丰富体育课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专业。该课程结构与主要分为两大板块,第一类是有关人文、经济、社会及自然科学的体育课程,另一类是专业的体育课程。日本在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方面主要强调的是体育课程创新,也就是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立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在探索中将体育课程知识运用于体育实践活动中去,满足体育人才的多样化要求。它跟俄罗斯在体育课程的设立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就是强调了体育课程的综合性,比如在体育课程中适当穿插一些社会、经济、科学类的题材,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体育学习的顺利进行,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德国来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体育经验与方法值得我国引进与借鉴,其规范性也比其他国家都更为优越。从目前德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体育讨论课、选修课、学术课等开设的相对较多。
1.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评价
以美国为例,其专业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知、情感和身体三个方面,同时每一个方面又分为若干详细的评价内容,并对课程的评价作出细致的分析。
2.国内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研究
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受传统影响比较大,在创新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只有改革开放之后体育专业课程才取得了实质性创新,并开创了复合型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体育教育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课程的设立主要是朝着专业化的体育人才方向发展。这也使得体育课程的改革有了创新的发展平台,摒弃了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理念。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将体育课程结构设置主要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三类。必修课主要是一些主干课程,其中也包括一些一般的必修课程,它是按照教育大纲的基本要求实施的,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选修课程主要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一些辅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课程是新时期下大纲要求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虽然大部分还是以百分制为主,但是随着课改的要求,这种格局也在不断被打破,百分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
四、适当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选择上一定要谨慎,必要的时候可以引进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体育教育经验。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其次,加大体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力度,正是基于我国的体育教育课程创新力度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应该多投入一些教育科研资金,学习国际先进的体育课程经验。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时间上要所下功夫,因为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时间设置的不够长,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
五、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大对新体育课程的研究力度,并学习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体育教育经验,做好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丽娜.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的研究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12(9).
关键词:能力培养 会计电算化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相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教学与市场环境的变换相一致,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其中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就业岗位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进一步提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1.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成了学科教育模式,缺乏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中,课程设置普遍遵循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校内会计实务综合模拟实训――校外毕业顶岗实习”的规律。其中,校内专业实训只在毕业实习前安排一次会计实务综合模拟实训,然后就是校外毕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又低,所以当学生拿到毕业证找到一份手工会计或电算化会计工作时,适应期较长,单位满意度低。
1.2职业拓展课程的设置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缺乏灵活性。在上述的会计专业课程之外,大部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依旧开设 “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证券投资”等必修扩展课程,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相关的就业岗位在增加,“经济法、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可能对学生将来就业更有帮助。怎么办?再增加必修课?课时够吗?所以将专业拓展课设置为选修课是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也都开设有选修课,但其选修的内容主要是“人文素质、公共关系、语言表达”等课程。
1.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学校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结果是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的考试。而许多院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助理会计师资格证对应的初级会计实务和初级经济法课程也没有对应开设课程,只开设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经济法课程。
1.4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就现有的职业院校来看,几乎都开设有会计专业,而所有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但都是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一周四至六节课,一学期上完。学校硬件条件好的,安排四节上机,二节理论;硬件条件不好的,二节上机,四节理论。实际上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很多,一个学期周六的课时学生根本学不完。另外,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也很重要,由于师资等条件限制,很少学校开设该课程。
1.5课程评价方法单一。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但多年以来,许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仍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只关注结果不考虑过程,只注重理论不注重能力的单一课程评价方法,普遍没有把学生就业纳入课程评价体系。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
2.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重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应包含哪些内容,我们针对本校2008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跟踪调查,主要调查内容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及会计职业能力情况在统计出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就业会计岗位层次及其职业能力得出如下结论:
2.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我校2008至2010届三届被调查的毕业生共有136人从事会计工作,其中除15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及较大型企业工作外,绝大多数学生(130)所在单位为中小企业,并以民营企业为主,比例高达89.7%,又因我校是以畜牧为主的农业院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小畜牧民营企业就业,比例达到34.5%。可以说,中小企业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要求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要求,培养更多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合格人才,实现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赢。
2.2中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比较简单,从调查资料上来看虽然个体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学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会计岗位基本分为两个层次:基层核算岗位和财务会计管理岗位(见表一)。针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征求了中小企业的意见,各企业普遍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既包括完成会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如手工会计核算能力、电算化会计核算能力等),还包括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需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上述两方面内容构成了会计职业能力的整体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综合能力是基础,专业技能是核心,两方面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详细分析见表一。
3.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群职业技能需求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序化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对于成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支撑点是课程教学,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及参照国家财政部与人事部制定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鉴定标准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构建“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证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见下表一所示)。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3.1依能力培养规律要求安排课程模块顺序。依次包括公共基础素质教育模块、职业基础技能教育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教育模块,职业能力素质拓展教育模块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为必修课程模块,第四模块为选修课程。课程模块安排顺序既考虑了职业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遵循能力培养的规律要求。
3.2实践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时比例合理。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为课程课堂实验(共450学时)、课程期末教学实习(一门核心课程安排一周实习时间,5学期共8周实习周)、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共4周)、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共20周)。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培养学生的会计单项技能、特定会计岗位综合技能、所有会计岗位综合技能等,做到了环环相扣。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时间共安排1200学时,实践教学环节折合学时为1218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基本为1:1。
3.3注重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该课程体系涵盖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如一年级安排的基础会计与初级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为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相配合;二年级安排的初级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为助理会计师资格取得相配合;三年级安排的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中级经济法为取得会计师资格的奠定基础。
3.4根据本校学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会计岗位有针对性地安排企业特色课程。如我们学校为农牧业高职学校,相当比例的学生在畜牧企业就业,因此就针对性地开设了畜牧业成本核算、养殖业管理软件运用等课程,一方面解决了畜牧业企业紧缺对口会计人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本校学生就业率。
3.5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安排技能拓展选修课。目前正值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开端关键时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三化”协调, 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发展过程中,商业及服务业将会得到更好更大发展,我们就适时安排了商业会计,饮食服务业会计等技能拓展课程,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4.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4.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做保障。该课程体系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行“教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切教学内容与环节都围绕“实践”展开,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技能性、开放性。融“教、学、做”为一体,真正实现理实合一,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规范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4.2工学结合型教材做保障。工学结合型教材内容大多取材于生产企业的真实资料,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安排内容顺序,并且操作训练内容与理论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布局,学生学的也就是就业上岗用的,因此这种教材既方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更能帮助学生缩短就业适应期。
4.3“双师型”高职师资做保障。“双师型”高职师资是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只有这些师资才能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强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周运金 张桂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教育与职业》, 2010 第26期
[2]贺军.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第3期
[3]黄海荣.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03-02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目前,最火的开发无疑是以企业系统和网站为首的web开发和以手机应用为主的移动。在web开发领域,以微软的.net体系和java的J2EE体系最为火爆,其中Java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国内外IT行业、科研机构对Java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就定位在基于java技术的移动平台的开发,旨在培养学生使用java技术开发web应用程序的技能,在课程设置上也形成了以Java技术为主线的系列课程。
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一门主干核心课程,是一门以java语言及相关程序设计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掌握异常处理、多线程、图形用户界面、数据库、网络编程等基本技术,要求能较熟练地使用JDK1.4进行Java程序的编辑和调试技术,并为后续课程《Java Web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应用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设计
(一)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分析和设计类,用Java语言定义类和接口,在需要时把类和接口组织成类库;2、使用Eclipse开发Java应用程序或小应用程序。
(二)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Java的基本语法;2、理解Java语言的对象、抽象与封装、类与类的继承及类的多态性的概念及特性;3、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方法;理解输入输出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文件的随机读写方法;4、掌握Applet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方法应用。
(三)素质目标
1、养成编码规范的良好习惯;2、养成团队协作精神与较好的沟通能力;3、有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好奇心和创造力。
三、课程训练项目设计
(一)系统体系结构
一般要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模块,系统运行环境(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平台及语言。本系统主要运行在windows系列平台上,数据库使用ACCESS,使用eclipse开发系统。采用两层C/S体系结构。系统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客户端分3层,图形界面层(采用java的SWING设计)负责与用户交互,业务逻辑层则根据用户的请求执行各种功能(如上、下机等),数据访问层主要根据业务逻辑层的请求通过JDBC/SQL存取数据库。数据库使用ACCESS,可根据情况使用其他数据库(如SQL Server),客户端基本不做修改,仅有的少量修改也只在数据访问层。客户端与服务端在物理上可以运行在一台机器上,也可以分别运行在不同机器上。
图1
(二)系统功能模块及主要类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图2
可据此设计菜单,划分模块。系统主要类图如图3:
图3
总类图的画法基本遵循视图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模型及数据库访问层的自上而下的顺序,其中视图层中的视图因为较多未画出,主要的业务逻辑控制类是BusinessManager,用户的上下机请求,通过界面的事件机制,在事件处理程序中会调用BusinessManager中的方法,然后再调用xDAO类方法,在xDAO类中一般先通过DBConnection获取连接,再通过JDBC/SQL访问数据库。Card\Computer\Record\Manager类是“值对象”,主要是存放相应的属性,方法也是setX\getX类方法,“值对象”常作为参数在各种方法中传递。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和阶段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从多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成绩,考核形式包括:平时考勤和课堂纪律考核、项目模块的考核、C/S结构项目答辩考核。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认证及企业认证考核,如Java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等。各种形式考核内容和所占比例如表1:
表1 考核方式与标准表
五、结语
通过深刻解读高职教育核心理念,领悟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精髓,本文就软件技术专业的《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专业课进行新的课程设计改革的研究探索。自采用新的课程设计进行授课以来,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并且学习效果好,可以就此进行更深层次和更宽幅面的尝试,作为高职新课改的一个突破口[2]。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育 专业《健美操》 精品课程 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在高校体育改革的号召下,高校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校体育教学长期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当前的健美操教学依然处于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薄弱,在内容上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质量低下。由此,迫待需要围绕高校《健美操》专业打造一套精品课程,在多种教学手段、模式的作用下提高精品课堂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1 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打造精品课程的要求
高校体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围绕高校《健美操》专业打造一套精品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文化性与教育性,结束过去单一的健美操教学,在教学中融入各种元素,从而达到精品课程的标准,本文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1以创新推动课程转型升级
在高校体育健美操精品课程创建中,要不断进行摸索和创新。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得课程由体育“技能教学”转变为“社会文化精神传承”,从而提高健美操课程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性。
1.2树立新的健美操教学观
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相结合,树立新的健美操教学观。简言之,将教育与竞技两点充分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健美操课程中人文精神的渗入。以人文精神为落脚点,培养学生健美操、文化、社会等全面发展。
1.3构建新的健美操教学内容
当前所推崇的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内涵是由深至浅的拓展教学,也就是由观念到技术的教学方式。健美操课程的观念和理论均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原有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改革后的健美操课程,因此构建新的健美操教学内容使之与新课程相符也是达到精品课程的重点之一。
2 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精品课程质量提升的策略
2.1模块化教学
实施健美操专业模块化教学主要包含了七个方面:教学模块、健身指导模块、基础模块、组织管理模块、科研创新模块、训练模块以及交往协作模块。其中,教学模块是培养学生健美操教材教法能力、教案编写能力、音乐选择能力、教学应用能力等。健身指导模块是培养学生对操化的运用能力、调动健身情绪能力以及对动作对健身效果的设计能力。基础模块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品德教育能力等。组织管理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竞赛能力、组织表演能力等。科研创新模块指的是学生可通过现有的教学内容、动作等加以改进,成为新的内容,也就是创新能力。训练模块的内容包括可合理、科学的设计训练计划、训练实践、训练内容、预测学生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并完善处理办法。交往协作模块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2.2选择性教学
选择性教学是锻炼学生的技术实践,结合学生实践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补充。每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教师可在教学中划分为难度不一的技术标准让学生进行挑战,从而锻炼自身能力。同时,以学生特性来添加其他专项内容的教学,例如:现代舞、体操等。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常见的方面有:第一,在课前向每位学生分发不同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后独立练习视频中的动作。第二,在课程中让学生自己演练、展示视频中的动作。第三,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并指出难点和掌握的诀窍。第四,教师对标准动作进行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第五,学生完成自学后,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组训练,教师再进行指导并锻炼学生的教育能力,进而提高其自学能力。
2.3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视频自学能力、剪辑能力、音乐选择能力、动作分解能力等等。从某一角度来说,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将某些技术性难点动作完成了便能够成为合格的体育健美操教师,而是需要具备符合健身指导的能力和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以健美操领操带操能力举例,可将课程划分为实习课堂和一般课堂。在课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位学生有试教的机会,通过“试讲”、“试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课堂可由学校的安排,学生也可以是自行联系。但需要学生在实习中正确地转换自身角色定位,并注意带操时动作的准度,以及对学生情绪的调动。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体育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76-020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在本科生教育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实施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的大学,并且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有力的影响了世界其它国家的教育教学观念。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在不同程度的效仿国外模式,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探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我国教师资源的稀缺以及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目前各高校还无力给每个学生在每个科目中都配备相应的导师,照搬国外名校的模式,因而不能取得理论上和主观上所期望的效果。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施本科导师制的价值
自扩招以来,逐渐将高等教育大众化。师生比例在逐渐缩小,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将面临很多的问题。我们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实施本科导师制,不仅仅是为了响应高校教改的号召,更是因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要求,从课程设置的改革入手,促进教学管理体制从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因此作为学分制下辅助制度的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施是十分必要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一是对学生体育专业技能方面,要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专业特长,有针对性的指导;二是帮助学生解决基础教育理论无法解决的体育教育问题,要根据体育课程特点解决教育问题,实施导师制能充分发挥本专业的学科特点。由于学生数量的关系,好多基础理论课都是合班上,这种集体授课形式显然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这就需要导师通过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对集体授课有足够的重视并产生兴趣。加之社会的需求和基础教育新课标改革的需要。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背景、动向看,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多的思考,要从理论与实践回答改革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因此,对“合格师资”又增加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向中学输送的毕业生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无疑,这些变化必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有责任有义务培养这样的新型体育教师。
2调查与分析
为了对榆林学院体育系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价,笔者特做此调查。本调查分两大部分,一为问卷调查,针对各年级学生;体育系共有在校生273名,全部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73份。收回问卷273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一年级69份,二年级66份,三年级68份,四年级67份)。二为访谈,对象为榆林学院体育系所有导师全部进行访谈,共30人,和随机抽取的部分学生20人。
2.1 榆林学院体育系本科生导师队伍现状我院体育系目前有学生273人,担任指导工作的教师30名。30当中,本科学历者、职称为讲师者居多。指导教师的年龄较为年轻,即形成了其对新生事物拥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易于让学生接近等特征的同时,也造成了其指导经验相对缺乏的问题。
2.2 学生对本专业困惑从表2看,学生对本专业困惑因年级不同也表现不同,因专业性较强,低年级大部分学生都想提高专业技能素质,一些外在能力表现的方面。高年级则表现为内在的需求。通过自我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和导师指导使学生扭转了只重技能技巧,而轻文化理论的思想。
2.3 学生希望得到的指导内容从表3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对被指导内容的需求不尽相同。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个人在校内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指导需求要多一些;三、四年级的学生的指导重点则侧重于考研、就业等方面。造成这种对被指导内容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智差异、导师的指引和周围环境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决定。
2.4 导师在指导频率与形式方面导师约见指导的频率多为每月2次,指导形式比较单一。导师指导的频率次数差别很大。每周1次也有,每学期2-3次也有,而且导师的指导活动的时间大都是不固定的。在指导形式方面,部分导师主要以集体活动,实践指导以及科研活动为主;部分导师则等待学生主动询问,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不直接见面,单独约见、小组讨论形式很少。究其原因指导次数多的老师主要表现在,与学生一起活动较多,比如球类活动等。还有一些是有科研任务或实践任务时要求学生参与等。而指导次数少的老师主要原因是课程较多或不负责任流于形式。活动形式的单一化和间隔周期较长的见面,都使得学生在这一形式中的收益得到了限制。由于体育系老师的工作地点多是操场和训练馆,因此小组活动、聊天、讨论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指导形式。
2.5 访谈结果通过与导师的访谈,他们认为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经过导师的认真负责的指导,认为自身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都很大,认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作用。虽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好处很多,但是实际实施的情况也是不尽如人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很多。诸如自然条件的限制,基础教学设施的短缺,少数导师的不负责任,学校部分制度不明确,缺乏监管措施和激励措施等。通过与20位学生的访谈,反映出本科生导师制是学生认可的教育制度,它的作用在于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当中能得到熏陶。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才认识到自己的想法片面,不科学,使自己走了不少弯路。在知识领域上有的同学认为仅体育方面的指导还不能满足。但是,导师制的实施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所起的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否定的。
3结论与建议
3.1 导师资源相对缺乏,应提高导师质量有的教师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个人知识水平的不足,只能指导本专业,本领域的学习,而无法给学生更广泛的指导。也有个别导师缺乏责任心,认为只要学生不问也就不做指导,走走形式;所以,那些经验丰富、学历和职称都较高的教师成为学生的首选,作为地方院校和综合型院校是必须努力的方向。院系在聘任导师的过程中,在选择高学历、高职称的同时,给年轻的、有责任心的教师提供机会,还有除了本专业的老师外,其它公共课领域的优秀老师也可以作为导师,增加导师的资源,并拓展了领域。师生比例严重不足的学校也可以考虑在高年级选择各方面能力优秀的学生担任学生导师助理,来分担导师的一些工作,弥补导师数量的不足。
3.2 导师制度的健全是导师制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的,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学校与二级院系之间的权责不明确,学工系统又缺乏与导师间的必要的沟通联系。加上导师指导范围宽泛和指导形式的多样性,工作规范不够清晰、缺乏合理的考核、评定及激励手段,都使得指导教师的指导积极性不高,部分导师在实施过程易流于形式,只为完成任务。所以必须由学校或二级院系建立导师制管理机制,健全评价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尤其是激励机制,专项资金的投入,以确保导师制能够顺利进行。
3.3 科学的的实践指导模式可以提高本科导师制的有效性我国很多高校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适合本学校的导师制操作模式。但是有部分高校在实施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本院系、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其他院校及专业的模式,使得这些院校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一周见几次面,谈几次话并不一定能改变多少学生的认识,和学生的接触当中发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等互动活动可以提高本科导师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索大成.理工科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6.
[2]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教育部政报》,2003-08-28.
关键词:职业学校 研究所 科研能力
对于职业学校教师而言,受自身学历、专业、环境所限,很难独立进行科研工作,要想促进职业学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要注重与相关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平台,制订相关的制度、计划,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素质提升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一、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组建科研团队,并积极与研究所等相关研究机构合作
职业学校教师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在平日的工作中,往往仅注重教学工作,而轻科研或者不知如何进行科研工作。职业学校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就应该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般情况下,职业学校每个专业都设有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的教师所教的科目、所学的专业都是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下,以教学团队为基础,成立相关的科研团队,这样避免了单打独斗,容易让教师克服畏惧心理,在团队中每个人贡献自身的力量。同时在科研团队的基础上,积极与社会、企业、高校的研究机构合作,让各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到相关课题组中,通过与相关研究人员的密切接触以及对课题的深入参与感受科研氛围,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烟台汽车工程学校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以教师所学专业、所教课程为依据,成立了六个科研团队,发挥集体的力量,并参与到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新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中来,通过参与具体课题的立项、实施、结题的全过程,感受科研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素养。
二、充分利用研究所等相关平台,加大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力度
科研素质是作为现代化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职业学校教师的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单一,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并及时了解相关学科和理论的发展动态,以便形成自身良好的科研素质,从而使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与科研质量不断提升,进而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利用科研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教学改革服务。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在与汽车新技术研究所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参与其各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通过参与研究所纵向课题的研究、文献资料的收集、理论知识的汇总及学术论文的撰写,加大对汽车新技术理论的学习,很好的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对于目前汽车新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将汽车新技术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更多的参与到研究所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中来,通过横向课题的参与,加深了对相关企业的了解,对企业目前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产业升级有了全面的了解,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教师通过横向课题的全程参与,尤其是产品的设计、制作的整个流程,既提升了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又学会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且可以直接将所学的相关知识、技能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提升教师能力的同时,很好的推动了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的教学改革。
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在安排教师参与到研究所的相关工作中来的同时,还积极邀请研究所的负责人、纵横向课题的主持人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让教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热情
建立健全职业学校科研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潜力,使他们在教学之余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从而快速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推动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根据自己每年的科研计划,以每学期为单位,定期检查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评优树先的一项依据。目前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结合汽车新技术研究所的相关制度,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关科研激励政策,根据教师科研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在进行考核时,尊重汽车新技术研究所的意见,对参与研究所相关科研项目的教师,由研究所如实的给出相关意见,确定考核等次,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檠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等评选的推荐依据。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从国家到地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很多教师自身也有很多参加培训的渴望,而且在国家对“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力号召下,很多培训已经偏向于创新层面,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目前把培训当作了一种科研激励方式,每学期的教师培训要与科研成果挂钩,对于积极参与科研,并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教师,在进行国培、省培的推荐报名时优先考虑,让培训工作不仅能满足教师知识更新的平台,而且让培训教师找到一种荣誉感,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
四、结束语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制定激励措施,极大的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热情,并在与汽车新技术研究所的深入合作的过程中,以科研团队为基础,参与到相关课题的研究中,很好的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凤.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及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07.
一、判断标准是什么
标准即衡量事物的准则。在本研究中,用来界定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的本科层次教育是否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作为判断依据和衡量准则来划定职业教育的边界。判断标准确定的依据是本科职业教育的特质厘定。特质,意味着相对持久、具有明显区别度的表征。本科职业教育具有几个特质,就应该可以据此制定出几个标准。换言之,特质体系是标准体系研究的基础。若干特质,制定出若干标准,再根据一定的维度将标准划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形成指标体系。当然,指标也可以根据重要程度分为核心指标和一般指标。
二、判断标准如何来
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下,判断标准其实是一种应然状态,是需要本科职业教育探索努力的发展方向。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状,本科职业教育的判断标准可从两个维度开展研究。其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纵向比较。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是贯穿中等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各个层次的,是一以贯之的。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内不同层次的比较,既可以得出不同层次之间职业教育的相同点,即类型特征;也可以发现本科层次与其他层次职业教育的相异点,即层次特征。其二是本科层次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横向比较。通过本科教育层次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较,相同点即是本科这一层次教育的特征,相异点便可发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横向比较,既印证两种教育的区别,也是对纵向体系内比较结果的呼应与检验。纵横两个维度比较出来的共同点和区别点,便是判断标准研究制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堂优化教学有效教学
优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工程中通过符合规律的,有创新意识,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来最终成功的达到满意的教学质量和成果的教学。在体育的有效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是体育教学,在编制和实施一些新的适合体育教学的课堂纪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进,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学生体育方面的技能培训和身体锻炼,要为社会做贡献,在现在这个德智体兼备的社会,除了要具备一身的技术知识外,还要有一个健康而强悍的体魄。
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作用
(一)增强来自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可能离校以后就面临着社会这个大家庭了,所以各种各样的工作在等着他们,但是无论是哪种专业都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从体育课堂上我们所练习的将为以后的行业打下稳固的基础,例如,将来打算从事网络等行业的就可以在乒乓球,排球等各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多锻炼从事这些运动项目,以锻炼这些项目来增加自己头脑的灵活度等
(二)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毅力与艰苦意识。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干活,也很少吃过苦的,所以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对较弱,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如“跑步”可以来提高学生的毅力,进行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与面对困难时的毅力与能力,否则当他们有时遇到生病、与别人相处不融洽等就会觉得像是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些都是因为平时缺乏锻炼所致,所以进行体育锻炼可以磨砺人的毅力与客服困难的信心和坚持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掌握少、水平低。在长时间实施的应试教育中,许多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只注重主科而忽视副科,片面的强调智育,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不足,对体育课的热情不高,从而出现了学生怕上体育课和体育知识严重缺乏的尴尬局面。例如:攀爬之类的体育项目本身对学生以后的逃生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学生能够掌握甚至听说过这项训练项目的都很少。
(二)中职学生基础差认知弱,意志力不够坚强。中职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在文化基础方面底子薄,也就直接造成他们的认知能力弱这一客观事实。给我们的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知识方面的教学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也和他们的意志力薄弱分不开。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困难面前总是习惯性的选择逃避。这些情况是造成体育教育工作开展困难的一大原因。而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意志力和耐力的培养,这就给我们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出更多的心血。
(三)淡薄的体育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居多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学生在家里完全是个宝,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他们觉得太累,因为体育锻炼也会涉及一些体力方面的锻炼,他们不喜欢吃苦,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学校以及学生都比较偏向于重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育,觉得相对体育教学而言这才是更能立足于社会的,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只是平时业余有空才做的事情,体育课堂上他们宁愿躲寝室睡觉也不去进行体育锻炼,这些对体育锻炼的薄弱意识都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体育教学。
(四)单调无趣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倘若一周、半个月乃至一个月都不对体育活动器材进行创新与更换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无趣、乏味、没有新鲜感等而厌倦上体育课,而且学校只是一味的加强对有获奖或参加比赛的项目大力重视,却忽视其它项目的重要性,加之,学生都有希望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注的心理,学校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在体育课堂;教师照应不过来也让学生觉得空洞无趣,因而多开展有趣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喜欢的不同项目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更有利于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
(五)部分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思想认知不正确。在部分老师的眼中,中职学生是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好的差生,从而主观的认为学生的基础差,管理难度大,导致在教学中存在倦怠情绪厌倦心理,没有认真的对待教学活动。
三、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课堂上的新纪律问题。体育教学应与新纪律同步进行,并肩齐驱,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读的重要任务,评价一节体育课纪律质量的好坏在于学生能否在规定的教学时间范围内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能否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能否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最总能够得到大大地改善,不会有“一颗老鼠屎扰乱一锅饭”的现象,不因为一点小事大惊小怪,引起骚动。达到“动而不乱、静而不死”的最佳状态。
(二)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一切是事情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对体育运动保持浓厚的兴趣呢?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在课堂上要真诚友善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建议和需求教师尽最大可能的去帮助和理解他们,要多开设一些具有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和课程,不要采用呆板,无趣,理论性特强的教学模式,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要进行表扬,并以此来鼓励其它同学,使得整个课堂展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积极的氛围。
(三)注重体育教学基础性与职业性相结合。要做好中职学校的体育课教学,首先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从基本动作要领和一些基本技能入手,打牢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第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我们要主动的把对学生今后职业生涯中有需要的知识融汇贯通到目前的体育课教学中来,以此来实现体育教学基础性与职业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学得好且用得上。例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体育课上教师就应当着重训练他们的跑、跳等技能技巧,提升他们身体的耐运动能力,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四)课本理论的指导学习,树立“健康至上”的思想。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课本的编制是以“健康至上”为指导思想来进行编制的,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能体质和拥有一个精力旺盛的身体,为国家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品德教育都能都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讲究的健康已经不再是身体强壮、没有疾病、残疾,而是指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都健康才是目前所追求的目标。
(五)关注学生“心理“,达到健康教学。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人的性格,所以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虽然有些东西是父母决定的,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有些学生因为先天的一些缺陷或者身体素质差而自卑,加之中等职业学院的学生都是在青春期,怕取笑、心理负担重,就会导致心理素质差,不能完成课堂任务,教师们应该去激励鼓舞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及承受失败的能力,换种角度委婉的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且让他们觉得在这里同学们都是一家人,不会有人嘲笑或者看不起他们,让他们放下心理的包袱来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实现全面发展。
(六)实现场地器材的多变。以往一成不变的体育场地及器材等已经不能跟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创新欲望相适应,就这要求体育教师多费心思的思考体育课堂的场地问题,什么样的场地应开展什么样的体育活动,使用什么样的体育器材。多变的场地器材不仅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能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可以按照学生的提议来进行体育活动,从而达到一种生动,丰富多彩的效果,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走出体育课堂,在外面的体育馆或者健身俱乐部进行体育锻炼。
(七)加强教师队伍的师资建设。现在是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必然有一些体育教师因为年龄大或者一些体育教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情况,就可以允许教师在上班之际下班之时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钻研,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和体育技能知识,然后学校要多下资金在体育课堂上,只要是对学校的教师和同学都有益的器材学校要大力支持,可以让教师留职学习然后共同提高师生的文化体育知识。
四、结语
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大胆地尝试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积极、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体育天赋,真正走上活学活用的道路,为学生在即将踏上社会之际能够从体育中学到更多对自己身体锻炼与健康实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曹姮.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惠州中等职业学校为例[J]
[2]汪庆.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教育当以为就业服务作为办学宗旨,为实现本宗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就需要进行创新。创新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颠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体,以素质和知识为两翼的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
1 以能力为体,以素质和知识为两翼的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意义
以能力为体,以素质和知识为两翼的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有其基本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特性和目标上。一体两翼的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采用的是有利于强化技能训练的课程模块化方式,课程模块化方式就是将学生就业所需的各类技能通过某种合理的标准划分为若干板块,这些模块有机地组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内容,包括学生的本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的技能,所以,这种模块化的方式其实是通过多专业渗透的途径,强化了学生的本专业技能,又可以适度拓展学生的技能体系,对促进学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以能力为体,以素质和知识为两翼的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确立的的基本要求
2.1 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说的就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根本属性的明确其实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提。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在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坚持实践教学的度和量,适当淡化理论内容的教学,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加大技能训练的权重。技能训练既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是基础,不可动摇,同时适当地鼓励学生掌握与将来岗位相关的其他专业的部分技能,丰富学生的技能体系,增强就业适应性,提升就业竞争力。
2.2 以能力为体
以能力为体即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以能力为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更加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需要。
《意见》中所指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强调的就是能力,这种能力广义上指综合职业能力,狭义上则可认为指的是专业技能。无论广义还是狭义,能力为体与强调知识水平尤其是理论知识水平的其他类别教育相比,就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一项基本的要求。离开能力谈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否认职业教育。
2.3 以素质和知识为两翼
教学内容体系以能力为体,以素质和知识为两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切实践行工作过程、任务驱动以及能力为本的理念,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适切性,更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体,以知识和素质为两翼强调了能力本位,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强调了素质和知识的同等重要性。强调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求具备一定的素质。因此,强调能力本位,并未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知识的传授。
2.4 通过多专业渗透的途径
本科及以上层次学校采用的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通过多专业渗透的方式培养具备高附加值技能的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较为适切的做法。这种做法不需要复合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不同的完整的专业背景,不需要特别关注文理相通,既可以是同一学科领域中不同专业的相互渗透,也可以是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间的相互渗透,也无需像复合型人才培养那样有很高的要求,途径和方式灵活,人才培养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通俗地说,就是容易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5 课程决策分权化
课程决策分权化,是指赋予,更确切地说是归还职业教育的各利益相关者在人才培养上的话语权,通过利益相关者话语权的充分行使,共同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上,职业院校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邀请用人单位和准用人单位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一起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大力提倡邀请相关教育与科研机构介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单位要尽可能多地包含职业教育的各利益相关者。对于参与课程决策的相关主体的意见和建议,高职院校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要舍得在课程决策方面分权,将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通过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的重组或调整充分反映出来,这既是对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需求的重视,更是对职业教育本身负责的做法。通过分权化,充分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真实性需求,是顺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做法,而非强迫社会接受我们一厢情愿、自以为是地培养出来的学生。
2.6 适度弱化理论教学
适度弱化理论教学并非放弃理论教学,而是指理论教学要少而精,以够用和实用为量和度的界限,无需强调理论知识的绝对完整性。不是闭门造车,通过教研组或教学团队想当然的选择去确定理论教学内容,而是要严格依据学生日后的所需岗位能力科学设定理论教学的知识点,专业岗位在知识层面需要什么就安排什么,以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具有直接效用为理论知识安排的直接追求。适度弱化理论教学还必须坚持理论教学是为实践技能教学服务的原则,所以适度弱化理论教学其实更能体现对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视,体现了能力本位观下,对理论知识的一种理性态度。
2.7 课程目标综合化、具体化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标就要综合化,也要具体化。综合化意指目标的确立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以就业为导向,要有明确的宗旨,即为就业服务,要要一定的前瞻性,综合体现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具体化则是说,总目标和子目标都要有清晰的内容要求和明确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确立都要依据总目标和子目标,辐射或发散开来,但绝不可脱离目标。
3 科学构建以能力为体,以素质和知识为两翼的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
职业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技能型、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征,直接决定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就业为目标,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体系与岗位能力需求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科学、精当地选择与培养职业能力不可缺少的专业知识内容,结合实践教学,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高附加值技能的适应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1 实现教学方法体系和内容体系的转变
3.1.1 教学方法体系的转变
职业教育应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全真模拟训练以及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采用的课赛合一或者赛场教学等方法。职业教育重视和关注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学生就是通过这些直观感受和体验习得职业技能的,这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当为开放的体系,究其实质乃是一种无定法的教学方法,并不强调教学方法的理论定位,重视的是方法所能带来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教学方法体系的依据的是将技术成果如何应用于实践,如何使学生能迅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各项能力、知识和素质需求。通过对学生进行能力、知识和素质的教学,将能力习得和知识传授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适度够用的知识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
3.1.2 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
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市场需求,根据学生就业需要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科学地处理好毕业就业和将来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之间适度与适用的关系。
应当依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依据就业岗位的复杂性,适度地安排职业技能的教学,在强化学生的本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当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本专业需要,鼓励学生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的基本技能,形成部分高附加值技能。
3.2 构建多专业渗透的课程体系
培养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要求是教学内容上的创新和变革,核心工作就是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要着重研究和落实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置,根据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将整体教学内容分为能力模块、素质模块和知识模块,构建以能力为体,以素质和知识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其中能力模块是核心模块,所有模块均包括三个子模块,即公共子模块、专业子模块以及相关专业子模块,例如能力模块包括公共能力子模块、专业能力子模块和相关专业能力。选择子模块的数量和内容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基础和时间等因素均衡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