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中学,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据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快而不稳定等。

但是少年期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所以,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或在各种压力下只注重文化课而排斥其他一切活动和爱好的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则会向追求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 转贴于

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呢?

就教材而言,选入教材的作品必须是艺术精品。编选教材时除了考虑到各种必备因素之外,不可忽视的是所选音乐作品必须是符合学生审美情趣的作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突出审美内容,并以情绪表现为主线,以欣赏为主要内容,强调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欣赏为主,先听后唱,以对比及精听粗听等手段感受音乐,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绪。如果配齐教材的全套音响磁带,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与引导,是会受到学生欢迎的。

教材其他内容的安排则是以应用与表现为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愿望。

我认为这套教材是向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第2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流派;幼儿英语教学

外语教学法的各个学派都是历史的产物,它一方面反映时代对外语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时代对外语教学问题的认识和解答。不同学派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外语教学法界在外语教学法方面的探讨、认识和成就,反映不同时代的科学文化水平。各个外语教学法流派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们各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观察得细致,论证得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如何把它们运用得当,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直接应用。其基本原理就是“学前儿童学语论”,即:仿照学前儿童学语的过程和方法来进行外语教学,使外语教学遵循人类学语的规律。直接法的基本原则是:不使用母语,也不翻译,以NoChinese的方式上课。其主要特点是:1.教师多用身体语言,如手势、各种身体动作及面部表情表达意思,使词语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意义直接联系起来。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广泛使用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对外语的词义和句子作解释,使意义表达清楚。2.外语授课,培养儿童的听、说能力,甚至注重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联想力。采用问答、讨论方式授课,让儿童习惯用外语交谈。3.由于忽视母语作用,对教师的外语水平和教学条件要求较高,因此教师的语言能力非常重要。4.强调句本位原则,主张不是不教单词和语法,而是主张在句子里教。词汇和语法规则通过问答形式进行大量的练习,强调日常使用的词汇和句子的教授,并通过一系列从简到难的练习操练以培养口头交际的能力与技巧。5.重视语音教学,把语音、语调的训练当作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直接法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如语音的教授、词汇的教授、语法的教授以及句型的教授等。如教授单词“apple”,教师出示实物或图片,首先给幼儿一个鲜艳的视觉刺激,然后提供听觉刺激['aepl],直接建立音义之间的联系。又如教授语法结构“This is…”结构,可以借助图片或实物来创造情景。如,教师出示图片“花”――“This is aflower,”出示实物苹果“This is an apple”指着小椅子“Thisjs a chair”要注意尽量使用儿童已经掌握的单词。

当然直接法也有其难以操作的地方:1.由于以“NO Chinese”的方式上课,因此对幼儿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比较高;2.小学英语起点本来就很低,生硬地排斥或禁止使用本族语,有时候会给英语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限制和麻烦。如在教授一些抽象的单词(如struggle,clever)时,用直接法就有很大的困难。

二、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 Method)

二战期间,美国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协助军事业务,为了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军事人员学会外语,创造了听说教学法,又称Army Method(军事教学法)。听说法是在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根据语言学的论点,他们认为语言都是有声的,因此学习外语,不论其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都必须先学听和说,这个顺序在外语教学里是必须遵循的。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与反应学说,在外语教学里培养语言习惯要靠反复操练,语言知识和理解力在这里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听说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1.注重模仿和记忆。例《English900》就是著名的听说教学法教材。2.认为学习者的错误应该立即纠正。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因此好的习惯要增强奖励,错误一定要马上纠正以杜绝坏习惯的养成。3.为了让学习者以反复句型练习的方式学得语言习惯,甚至养成反射性动作,进而顺利与人沟通,听说教学法设计多种练习(drills)来达到此目的。

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模仿能力强、记忆力好的特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听说法的缺点是忽视了语言运用的创造性,单一的语言操练容易使幼儿感到厌倦。

三、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情景教学法是英国语言学家们在直接法和听说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听说法一样,情景教学法也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这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特点都是进行语言结构和语言技巧的大量操练,但情景教学法强调语言在情景中的应用。

情景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1.强调语言和真实情境之间的关系,经由情境,让儿童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儿童学得快,印象深。2.强调利用辅助教具,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以情景方式介绍和练习新语点,重视语言点和情景连接。3.口语练习在书写练习之前,教材先以“听”的方式呈现。4.根据教学目的,选辑来自生活实际的常用套语,从生活情景出发,安排外语教学的内容。5.用目的语作为课堂语言。

四、团体语言教学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1950年代开始,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改变了,学习的形态变成以团体为主,是一群学生一起学习。提倡这个方法的理由是,学生在团体里学习,竞争的压力很大,学生的进步常常会有阻碍。所以老师除了要顾虑到学生的智力跟情感之外,还要注意同伴之间的关系,它很强调学生之间要互相帮忙,就是把大家看作一个共同体(community)。老师所扮演的角色,是辅助者或是被咨询者的角色,学生有需求的时候,才适时的提供帮助。

团体语言学习法的特点是:1.教学的题材是由学生引发,内容是学生最想要学的,因此学习的动机很强,学过之后记忆深刻。2.重视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学习者之间互相帮助,就像一个团体。学习者自由决定他们要学什么,然后问老师。

五、肢体反应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精髓为:教师以口头指令给予指示,并辅以肢体动作示范帮助学习者了解指令的意义,等其充分了解语句的意义时,再以肢体动作做出正确的回应。这样一方面减轻学习者开口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能帮助学习者增强自信心,同时,大量听力信息的接收与肢体动作反应的相结合,也有助于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TPR是一种语言理解能力的训练,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让第一语言进入学习者的右半脑。人的右脑是“缄默”的、非语言性的,但是它可以通过听指令,做出适当动作

来表达自己。通过指、摸、唱、画、手势等肢体语言实现与他人的交流。通过让语言进入右半脑引起行为变化,学习者很快就可以理解语言代码,当学习者能够理解目标语的基本结构及其表示的含义时,他就做好了“说”的准备。2.以“听―做动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TPR教学法最明显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目标语发出指令,先自己做,等学习者能理解后,让学习者完成动作。3.教授的语言形式以祈使句为主,以祈使句带动其它类型的句子。这是由教学组织形式决定的。指令性语言,其形式只能是祈使句,其他句型的出现只能服从于祈使句的使用。不仅新授动词如此,新授名词、形容词、介词等也是如此。

在幼儿英语教育中,TPR可以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课堂用语。对于初学者,以手势辅助说明一些常用的课堂用语,既方便他们理解,又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取消手势,只用口头表达,儿童也能领会了。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有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如Stand up,Close youreyes,Be quiet等等。2.用于教词汇。在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名称时,教师可以把事物或图片带到教室里,如果是动物名称,则可以模仿其形态或叫声。教动词词组时,教师做出示范动作,如jump,skip,hop,然后让儿童做,最后再请一位幼儿到前面来给出任意一个词组,大家一起做出相应的动作。3.用于做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指令,以做游戏的形式学习,还可用唱歌、绘画、讲故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如游戏“Simonsays”,选出一名儿童作“simon”,站在教室中央给出指令,其他儿童中做出开头带有“Simon says”的指令,而做出不带“Simon says”的指令的儿童则被淘汰出局。最后剩下的一名儿童则成为下一个“Simon”。这类活动的指令可以是stand up,sitdown,touch your head,say“Hello”等等。

六、自然教学法(Natural Approach)

自然法是以Krashen的理论和Terrell的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它和传统的the Natural Method即直接法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仍有重要区别。Krashen主张外语学习是与儿童掌握母语相似的自然过程,这与直接法所主张的外语学习像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一样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是一致的。但Krashen和Terrell强调学生大量接触外语,而不像直接法那样强调问答、直接复述等大量操练,同时也不太强调语言的正确性。他们强调理解、有意义交际和可理解语言输入为中心,把交际看作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它也被认为是交际法的一个范例。自然法还注重最佳学习情绪。

第3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一、培养幼儿主动发展论述

发展性教育理论主体是学生心理发展,是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也不例外。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在唱唱、跳跳、玩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体验、感知音乐,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从而得到积极主动地发展。这一切都需要以兴趣为基础和前提。而幼儿也很容易对音乐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这种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易转移、易波动。《纲要》中指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可见,只要教育得当,这些浅层的兴趣经过不断地积累性强化,就会逐渐发展成为间接兴趣和稳定兴趣。幼儿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活动中培养的。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还需要在活动中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使之保持,并进一步激发,将兴趣贯穿于音乐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主动发展。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1、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

2、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鲜明特点

音乐教育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让幼儿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与其他科目一样,有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能力。各个科目只有在充分发挥其科目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任务。

4.音乐教育影响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连续不断、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三、在实践中运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1、如何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要靠内力,因此,如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其自主发展的动力更加强烈,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要潜心构思活动,尤其要作到教材趣味性,设计趣味性,兴趣的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活动中,我们应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及需求,选取那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幼儿实际的需求是带有童稚、孩子气的东西。即同龄妙音,同龄妙舞,同龄妙画,他们是从本能需求的立场出发,追求天然的、本能的、自发的、游戏式的、趣味式的。因此,应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题材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才能使孩子们喜欢,学起来有积极性。

2、如何激发幼儿在音乐中的自主表现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发展性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体现发展功能的前提基础,发展性教育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主体性的培养和激活。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所指向的事物较为单纯,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让音乐与日常教育有机结合,选择幼儿一日活动的背景音乐,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科学选择各类乐器、乐曲,既能让幼儿欣赏,又有提示功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自我表现,与其他同伴进行交往。另外,教师的态度、言行举止是精神环境的重要部分,它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用投入的语言表现自己的感情,让孩子感觉到音乐的美好,更好的让孩子主动投入到音乐活动当中,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如何培养幼儿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能力

幼儿在富有创造性活动中会显出更加高涨的参与热情,教师要经常组织再现与创造相结合的活动,使幼儿的兴趣不断增高,更加投入,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主、独立发挥创造性的机会,使幼儿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避免机械模仿,鼓励启发幼儿自己去创造和发现各种玩法。如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又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同时,他们的思路激活了,在大胆创造的同时,兴趣有增无减,自信心也大大增强。这样不仅构建了不同要素发展的层次和策略,而且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达到了教育整体推进,幼儿主动发展的目的。

第4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一、教学活动重在审美体验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应重视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还应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知识获取多少为目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把“双基”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或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音乐的美怎么会体现在课堂上?学生怎么会受到艺术的感染?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又怎么会通过审美情感的激发而去学会创造音乐呢?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故事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情节美,之后带着这种美来欣赏感受整首作品,感受其旋律美,在美的熏陶下,学生会产生掌握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从“苦学”过渡到“乐学”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把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权力和方法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才能是一节好的音乐课。当然,我们绝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但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要把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过程作为核心任务来完成,要敢于淡化“双基”,把注意力转向对学生兴趣、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上,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音乐的积极心态和体验。

例如在教唱歌曲《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藏族舞蹈和藏族的民族服饰,然后在这种美的熏陶中、美的体验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然后再进行学唱歌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唱歌曲也会更快一些。

二、音乐课堂应归还学生

传统的授课形式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缺乏民主、平等、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致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束缚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的发挥。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不应只是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知识融入到情感交流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师生双向、宽松交流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各种音乐审美活动中,这样才能“润物无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为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对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笔者在教唱此歌之前先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然后问一问学生之中有没有会唱本首歌曲的,有会唱的,让他(她)作为教师来教唱给其他学生,然后教师加入指导、纠正,打破了以往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三、注重审美体验中的情感

长期以来,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以学生在音乐技能方面达到了什么程度作为标准来衡量,这种评价方法无疑是“重结果、轻过程;重量化、轻质态”,使音乐教育偏离了轨道。一些教师为了使学生通过掌握某一技巧来唱好歌曲,不惜以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技巧,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审美体验。音乐是艺术,艺术表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命的体验过程。缺少了生命的体验过程,也就失去了深层次的审美内涵和意蕴,即使演唱技巧再熟练,没有情感的投入,其演唱也只不过是灵魂的外壳而已。学生在演唱歌曲或是欣赏作品的同时,要不断注重音乐的审美情感。

第5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律动;中学音乐教学;运用

所谓“律动教学”,就是把学生学习和身体的运动相结合,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身体的运动中认识和理解律动的含义。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节奏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我们都知道,在音乐的教学中,节奏的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因为在训练的节奏体验中,各种相关节奏都蕴含着律动效果,这样一来非常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人的运动是需要能量的支撑的,同样,节奏的训练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体验到身体各种动作中的能量的变化。因此,如何把律动添加到中学音乐教学中,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音乐欣赏等内容都融合在听、唱、动中,成了我们探讨中学音乐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一道风景。

一、在律动中吸取音乐的养分

在中学音乐课堂上,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一幕:教师认真耐心地在讲台上讲解音乐知识,学生在底下也开小会,要不就心神恍惚,心不在焉。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低效的,学生即使掌握了所谓的音乐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无法从根本上体验和发现音乐的规律所在。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的。为了唤起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兴趣,我尝试将律动添加到音乐知识的讲解当中。如,在一次《伏尔加的船夫曲》欣赏中,提到关于“劳动号子”这一音乐知识,我让学生模仿纤夫拉纤的过程,随着乐曲的节奏,学生排着队,统一做着拉纤的动作,这样一来就不仅深化了他们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并且也让他们在律动中了解到劳动号子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劳动过程中,集体协作性和律动性是劳动号子音乐中的典型节奏形态,也是劳动号子音乐的主要特点之一。劳动动作的不断重复及其节奏感,赋予劳动号子节奏的律动性。学生不知不觉从律动中吸取了音乐的养分。

二、在律动中张开歌唱的翅膀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唱歌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唱歌课已成为一种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载体,它以学生对歌唱的热爱为动力,注重发展个人的演唱能力以及对其进行个性的歌曲再创作。歌唱教学已走向了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唱歌的时候加上律动,效果更好。很多歌唱家在舞台上演唱,都会在唱的时候加上一些手势,这些手势让歌曲内涵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唱歌教学中也可以加上一些律动,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生动地表现歌曲。

例如,七年级下册《东方之珠》,我尝试采用了形象、直观、易教、易学的“数字与符号舞蹈教学法”,给歌曲加上符合歌曲节奏的身体律动。分解动作:A段的第一段歌词用右手单手写“2”,第二段歌词用左手单手写“2”。B段用双手对开写“2”,歌曲反复段双手对开,先开左手,再开右手。符号虽然有形,但表演时做到心里无形的状态,使学生不拘泥于符号外形的局限。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学生可以在乐曲下边唱边做起动作,从而把香港同胞身为炎黄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的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表现得更突出。刚开始时,有些学生很拘谨,不敢做动作,但经过教师的带动,大多数学生都跟着教师做律动,唱得也更起劲了。课堂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三、在律动中舞动音乐的激情

众所周知,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而舞蹈是通过肢体的动作带给人们以美感的,因此这两者的表现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但是,这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配合的,它们一旦配合得好,就显得无与伦比。

除此之外,我们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这两者的结合可以渲染浓厚艺术氛围,并且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积极地去进行律动的训练。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向学生示范一些具有动态韵律美的动作,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律动带来的美,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律动要考虑到符合音乐节奏、情景,在示范的时候要能够让学生真正把握关键动作的要点。有的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律动的训练,于是就向学生示范一些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这样一来就给学生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从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做舞蹈动作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比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最好能让学生先欣赏,再模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而且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在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课堂中,学生就会用自己内心的真挚的情感去感受音乐带来的美,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探戈舞曲时,我首先让学生随音乐及探戈节奏音型拍手或踏脚,感受探戈节奏的律动。然后,欣赏探戈舞表演(视频),进一步体验感受探戈的音乐及舞蹈特点。在与学生讨论归纳探戈舞的音乐及舞蹈特点后,我示范起探戈基本舞步,让学生随着音乐进行模仿,鲜明的节奏,配上干脆利落的舞步,头部随着音乐自信地摆动,使课堂学习气氛推向。运用律动并以舞激情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四、在律动中升华音乐的感悟

美国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认为:“欣赏就是怀着由衷的欣喜和热爱的情绪去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自我满足、自我发展。”“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歌曲的意境不同,表现的内容和主题就会有所不同,学生通过律动来欣赏歌曲的意境,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如,在欣赏《牧歌》时,这首歌曲对于学生充分地了解我们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很快地感受到音乐的主题思想以及其蕴含的美的感觉,因此,我们可以在播放这首歌曲的时候配以蒙古族典型的“柔肩”动作,这个动作其实就是对律动的练习。通过对于律动的练习,学生感受到蒙古少数民族那种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情和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形体语言很好地诠释了《牧歌》的特点,了解蒙古族舞蹈语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激起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五、在律动中谱写音乐的新篇章

律动为歌曲伴奏,往往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学生通过不同的伴奏方法,从中选择最佳伴奏,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且通过伴奏这一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如,在七年级下册《岭南春早》的学习、欣赏中,先让学生用潮州大鼓的节奏通过拍手、跺脚等动作配上音乐进行律动,感受歌曲的热情、活跃、春天气息之余,也对潮州大鼓这一民间打击乐器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再引导普生想象创作:1.表现春天的气息的节奏。2.大地的变化的节奏。3.人们喜悦的心情的节奏……鼓励各学习小组将自己组员所创编的节奏整理演示(展示这股春潮带给人们的喜悦)。最后让学生按个人特长分舞蹈组、节奏组、歌唱组、器乐组,和着欢快的自创节奏,奏起动听的笛声,轻歌曼舞。节奏律动开阔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

总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律动,让律动在中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畅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让学生心随律动,舞出精彩!

第6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摘 要:在歌唱的过程中,为了更加科学的发音,将歌唱的更加富有感染力、生动都需要对气息进行调整,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从而学会将呼吸与歌唱的韵律相结合。气息是歌唱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学会如何科学的运用气息才可以将歌唱好,气息是整个歌唱过程中的动力因素,只有有效的气息调整才可以实现各类型的歌唱。本文旨在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歌唱中气息的类型以及气息的运用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歌唱;教学;气息;运用

前言:气息是人类在进行气体交换获取氧气过程中所产生的自发行为,而在歌唱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气息与我们日常的呼吸有着极大的区别,我们正常的呼吸通常具有固定的节奏,每次呼吸的时间间隔也基本保持一致,并且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大多都是采用胸腔呼吸的方式,而在歌唱的过程中,为了营造出歌唱的独特魅力,通常都是由歌唱者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呼吸行为,并且要保证吸入的气体在呼出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歌唱内容进行适当的延长、缩短等,而且只有在特定的歌词部分才可以进行换气。

一、歌唱中气息的概述

在歌唱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的呼吸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通过利用人体的胸腔进行呼吸,也就是大多数人正常呼吸时所采用的方法,这种呼吸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呼吸量小,并且产生的气流和呼吸声也比较小,使用这种呼吸方式进行呼吸时很容易造成声带紧张;二是利用腹部进行呼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腹式呼吸”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在于通过腹部的收缩实现更加深入的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增加吸气量,使得中低声区域的音色更加的低沉;三是将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相结合的呼吸方式,也叫胸腹式联合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同时具有二者的优点,并且可以极大的弥补两者的缺点,具有吸气量大、换气快、易于控制的特点,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对声音的高低以及强弱进行有效的收放[1]。

二、歌唱中气息的作用

大部分的人都会歌唱的过程中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平时的时候呼吸自然,吐字清楚,但是一到唱歌时呼吸节奏就会乱,并且唱的不好听。其实在歌唱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呼吸与正常时的呼吸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日常的呼吸过程中不需要人们对呼吸进行控制,但是在刚开始接触到歌唱时对于气息的调整以及呼吸的过程都是需要人们主观进行控制的[2]。歌唱一种对于思想以及情感的艺术表达方式,所以在歌唱的过程中需要融入自身的感受,充分的体会到歌曲中散发的情感,需要人们对音量以及气息进行一个有机的结合,从而有规律的对气息进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勤加练习,孰能生巧,进而掌握歌唱的技巧。

三、歌唱中气息的运用

(一)歌唱中的吸气阶段

在吸气的过程中,需要口、鼻、肺协同合作,当气进入到气管中一直向下直接到达肺的底部,胸部以及双肩都呈现出一种放松的状态,不要过度的紧张收缩自己的上半身。吸气时注意不要过深,由于吸气时胸腔会发生扩张,所以极限的吸气会对身体内部的压力加大,从而导致声音失去活性,变得僵硬,并且在稀奇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要吸气过浅,吸气过浅会造成胸部没有打开,所以在发出声音时使得声音听起来有种发飘的感觉,并且后劲不足,有可能会在没有唱完一句的时候就气竭了,造成歌唱中断。所以吸气阶段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阶段,是整个歌唱过程的重要保障,部分的非专业人士经常感觉自己的气息不够,这也不一定是吸气过少造成的,气息的合理分配很重要,过多的吸入气体还有可能导致喉咙发紧,所以要经常联系,逐渐的掌握住自己的吸气标准。

(二)歌唱中的呼气阶段

在歌唱的过程中呼气阶段一般也就是歌唱者在歌唱的阶段,当气体在呼出的过程中也就是吐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横膈膜要始终属于一种紧绷的状态,要慢慢的吐气放松,不能一下子将气全部呼出,要与歌词进行搭配,使得呼吸均匀而有节奏。在呼气阶段结束后就是换气阶段,但是要注意节省的呼气,不要随意换气,随便换气会打乱歌曲的节奏,使得整体的节奏感混乱,由于歌唱的呼气方式与朗读或者演讲的呼气方式存在一定的共性,所以在日常的联系过程中可以通过联系朗读的方式对呼气方式进行练习[3]。

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对大瓶口向小瓶口倒水的感觉屏住呼吸,然后慢慢的、匀速的、延展的将气呼出,再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准备一张比较轻薄的纸放在墙面上,与墙面保持平行,由于纸在没有外界的支撑下会下落,而练习的重要目的就是保持纸不会下落,在距离纸大概4至6厘米的距离冲着薄纸慢慢的呼气,保持纸可以贴在墙面半分钟以上则视为成功。

(三)歌唱中的换气阶段

换气在歌唱的过程中是一个转折的过程,换气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得下一句的气息更加连贯,同时也是在歌唱中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根据不同风格的歌曲换气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要注意在选择好换气的方式后就不要轻易的更换,在换气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每一次换气都需要处于同一水准,避免出现换气越来越浅的现象,从而导致在歌唱的过程中气息越来越不稳的现象发生。在换气的过程中还需要掌握好换气的时间,从而有效的保证整首歌曲的连贯性,表达出歌曲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歌唱中需要掌握的气息技巧

在歌唱的过程中对于气息的掌握技巧主要需要记住以下几个字:

第一个字是“松”,在进行歌唱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欣赏音乐本身美的过程,所以在歌唱时一定要注意全身心的放松,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态,并且将面部肌肉有秩序的进行放松,然后将歌唱所需要的每个器官进行调整,从而发挥出最好的歌唱状态。

第二个字是“深”,“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呼吸深,将吸入气体时所产生的压强作用于腰腹,也可以称之为丹田,在呼气歌唱的过程中体会这种慢慢散发的作用力,感受到腰腹之间的变化。

第三个字是“稳”,“稳”字主要体现在吸气以及呼气的过程中要保持自身庀⒌钠轿龋合理的对气息进行运用,从而实现声音的平稳有序,保持歌唱过程中对于整首歌曲的韵律不会被打乱。

第四个字是“通”,同主要是指畅通的意思,在整个歌唱的过程中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全身气体交换的畅通,将气管、胸腔打开,从而充分的展现出歌曲的魅力。

结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歌曲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更多的人被歌曲所打动,从而喜欢上唱歌,但是巨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所以在歌唱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扰,在歌唱的过程中重点需要注意以及掌握的就是对气息的运用,笔者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教师,希望通过本文将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体会进行总结,从而与大家一起分享成长,希望可以为更多的爱好歌唱的人们在气息运用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顾晓晖.浅谈歌唱中气息的运用[J].大舞台,2012,02:47+83.

第7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变声期:歌唱心理;理智的思考;情感体验

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教师大多比较重视的往往只是歌唱的各种技巧,却容易忽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学生变声期的生理和不断变化的心理因素对演唱和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在变声期里,老师要特别重视其生理特点及心理特点,科学地处理教学问题,使变声的少年顺利地度过变声期。否则,很可能导致他们抱憾终生的后果。

一、中学生变声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歌唱教学问题

进入中学,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决而不稳定等等。变声,是人从向成人发育成长过程表现在发声器官上的生理现象。呈现这种生理现象,就意味着该少年已经步入青春期。

“变声期中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对社会了解的加深,其心理活动呈幼稚性逐步减少、成熟性逐步增多的趋势。但是,无论怎样说,他们还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之中。少年在变声期里,其形象思维活动不曾减少,抽象思维活动却日益增多,并且变得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他们的思维能力朝着全面提高的方向发展。基于这种条件,他们很乐意思考理想、道德、情操一类的问题,而且热忠于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但是,由于他们难以避免的思维上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再加上生活阅历不深,往往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缺乏辨别能力。在行为表现上,它们争强好胜,自尊心、进取心很强,总想摆脱对承认的以来,自主的要求很迫切。因而,在各方面都摹仿成人那样去处理事物。

二、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他们的音乐学习心理也带有起伏波动的过度性特征。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随注意力、身体协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综合音乐能力也随之得以发展。“中学生的音乐认知、音乐感知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其听觉的灵敏度已接近或超越成人的水平。他们愿意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创作北京以及相关文化的学习去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他们不再满足那些单纯写实性(描写动物、植物)、拟人性的音乐作品,而逐渐转向以个人喜好为标准。

中学生的音乐审美也存在一定的个人偏爱性,相当对的中学生已越来越表现出对通俗歌曲、流行音乐的热衷与偏爱,有的已达到痴迷的程度。另一方面,综观当今的中学生,他们所接触的音乐环境几乎被电台、电视台、电脑网络中的音乐所占据,这些宣传媒体被大量的流行音乐保卫,此外,中学音乐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式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影响,中学生对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外方式方法不满组,便会转向学校音乐教育以外的内容”。

中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构成音乐的各个要素的综合发展。初中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随着听觉、记忆力的发展而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们的调式辨别能力相当突出。高中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也有所发展。但相对于幼儿、小学生、初中生来说,其发展水平与速度就相应地趋于平缓,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与相应各阶段的心理发展是相适应的。由于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更加愿意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均成为中学生音乐课的重要内容。 三、让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也是中学生歌唱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教师只有认真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再加以沟通,根据学生心里去克服学生对音乐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加以解决之外,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或在各种压力下只注重文化课而排斥其他一切活动和爱好的那部分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则会向追求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但是如何使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呢也是中学生歌唱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首先就教材而言,选入教材的作品必须是艺术精品。编选教材时除了考虑到各种必备因素之外,不可忽视的是所选音乐作品必须是符合学生审美情趣(学生愿意接受)的作品。

第8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小学课堂 应用

音乐教学在小学课堂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塑造学生的艺术气息,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成为主要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运而生,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概述

研究表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和以往的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通过对传统音乐教学的分析,不难发现其在课堂上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唱歌,之后再逐渐学习乐器,并且学生主要练习的作品都是教材规定好的,老师的工作就是监督学生学习。然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性格特点,文化教育背景不同,掌握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甚至出现部分学生厌倦音乐课的现象。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突出内容就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内心世界及对音乐的感悟。在表演中,人身体的各部位均会发出声音,因此被称为“人体乐器”。在教师的指导教育下,鼓励学生的各部位的灵活运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多种音乐能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课堂的应用

(一)重视节奏的特性

音乐的节奏能独立地表达特定意义,它作为舞蹈、语言和音乐的共同部分,可以从节奏着手,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成一个集体。在小学课堂中,节奏在基础教学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和学生的心理、生理产生共鸣,运用单纯的感官感受,通过肢体表现出来,既有利于学生的领会,同时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各种身体、语言、舞蹈等节奏,增添学习乐趣,在欣赏课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包括独奏、齐唱、舞蹈、声势等方法,充分使用一切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即兴表演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因为乐器的操作简单,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单纯的和声特点,完全可以放任学生,让他们开始学习音乐时就能体会即兴表演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奏乐的灵活技巧。由于小学生刚接触社会环境,受影响较小,所以对音乐有着天生的创造性,当接触到全新的乐曲时,可以按照个人的体会,用简单的乐器敲奏出表达自己想法的音乐。

音乐创造力的培养,能带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对音乐结构原则和表现方式的认知。

(三)表达内心感受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培养小学生情商的主要途径,通过视觉、触觉、听觉,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器官,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音乐此时的作用是让学生成为参与者和创造者,而不是担任聆听者的角色。当一首音乐响起时,小学生会通过肢体动作和哼唱的形式,表达出内心的感受。这种随意性强、自娱自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宣泄。因此,无论何种教学方式,都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从传统文化着手

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中,应该把奥尔夫教学法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一些特色的文化形式,比如民歌、方言、童谣等,这种本土气息的文化通俗易懂,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在实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时,虽然理论概念相同,但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自身的民族特色,制定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掌握音乐语言的规律,不断传承发展下去。

(五)注重趣味性

玩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观点,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教材中选入的题材内容要容易被学生接纳,站在小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例如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这种观念,在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中,引入奥尔夫教学法游戏的概念,使教学不止局限在学科本身,另外还注重学生美感、创造力、空间感、注意力等非智力的培养训练。尤其是教材和游戏的结合,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小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要点,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加强了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信心。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游戏教学的案例,在节奏教学中使用游戏的方法,首先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三个部分:第一步是练习整体的节奏把握;第二步是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最后是练习拍腿和拍手。当每个分步骤都学会后,最后同时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把一首作品分成若干部分进行学习,降低了记忆难度,增强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把它当成游戏环节,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知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课堂中的使用,主要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素质和创造性的培养,努力挣脱音乐技术性的约束限制,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进而增强小学生自觉探索音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群,曾洁.农村小学课堂中的“主动参与”――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1):174-176.

[2]张素格.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11):57-58.

[3]陈晓丹.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音乐时空,2013(02):106-107.

第9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音乐 音乐重要性

音乐活动是最能解放幼儿,调动其创造激情的艺术活动。音乐是灵动的语言、多彩的图画、生命的律动。优美的音符让我们陶醉、激奋、震撼。有音乐相伴的生命开端会更丰富、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给人灵感,音乐催人奋起。快乐的音符是宝宝生活中离不开的好伙伴。音乐教育与其他科目一样,有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能力。各个科目只有在充分发挥其科目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任务。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从而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运用音乐表现手段的美,塑造艺术形象的美,让儿童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作者在音乐作品中反映客观的同时,总是表达着对该事物持有的鲜明态度。

一、律动能达到唤起儿童音乐本能的教学目标

肢体动作是人类的一种最直接、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当幼儿随着音乐做简单律动的时候,那不仅是一种自我表现,也是沟通和交往的一种表达方式。幼儿早在学会开口说话之前,就已经能够灵活地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了。人类智力和情感的发展源于感官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感觉能力的发展是婴幼儿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生命的成长首先来自感官的感觉和印象,而一切感觉和印象的获得在于运动。感官的灵敏反应,大脑对感官的指挥和控制,都和动作的直接体验密切相关。律动教学中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训练特别适合儿童的天性和本能。诚然,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儿童热爱和理解音乐,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更充分地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

二、让孩子得到美的启蒙

孩子刚刚开始接触基本音阶时,我把七个音符都书写出来,让孩子能直接地看到,然后再逐个音符教孩子认识,可以用琴伴奏,孩子随着唱,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自然能记清各音符的唱名。但是,音准问题还是掌握不好,再用这种教唱的方法自然不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这个时候,我就会用“听”为主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具体做法是: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孩子拍一下手喊3,另一组孩子跺一下脚唱mi;再拍一下手喊6,另一组就唱la;再拍一下喊7,另一组就唱xi……,经过这样反复的练习,既有音名、音准的变化,又有一问一答式的游戏,既训练了孩子的音准感,又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足以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好动,如果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坐着不动,她们会坐不住的,所以当孩子对一首歌曲能唱之后,就要选择适当的动作进行配合。所以,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必须舍弃一些单调、枯燥、没有吸引力的东西,最好是让孩子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氛围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

由于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选择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相适应,更要依据该学科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审美的教育,就是通过一些歌曲、律动、器乐、欣赏和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来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审美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基本采用欣赏法、练习法和示范法就可以了,当然还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选择其它的教学方法。

三、“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