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德育活动范文

小学生德育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德育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德育活动

第1篇:小学生德育活动范文

关键词:增强实验活动;小学德育;活泼有效;实效性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小学德育的工作者,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与不断反思,深刻地体验到,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以深入小学实践活动开展为中心,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德育,才是提高小学德育活泼性、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德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德育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可以解决中小学德育长期片面地脱离生活世界而日积月累形成的弊端。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一直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直接经验。教师则在一旁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是促使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前提条件。

二、有效地开展小学社会实践活动

1.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自身素养,利用有效教学方法对学生加强引导

(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找活动主题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觉得没有研究的问题或没有自己想参与的活动主题,这是很正常的,但又是一个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大问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自己所处的地方、社会和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细心辨析,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或活动主题。可以通过开设有关活动选题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与学生家长讨论、启发学生寻找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和寻找活动主题。

(2)引导学生精心呵护灵感

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异想天开,有时候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突发奇想,哪怕它是幼稚可笑的,也要精心呵护,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才能使体验更具实效性。

2.创新形式,促进和谐发展

(1)能因材施教,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深化社会实践活动主题

在全新的教育理论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全新的教育思想,还要能够因材施教,发挥每一个学生自身的特点,总结出适合学生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个性和思想,要懂得满足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挖掘、求知,懂得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他人对自身的认可和欣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和义务,努力地承担责任等,也可以通过深入的调查不断生成新的目标,使学生的兴趣不断高涨。随后,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共同完成调查任务。

(2)教师应利用全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要懂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地根据学生身体以及心理发展特点,适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如游戏、表演、采集等活动,这些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且学生乐意参与的。这些活动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使他们的良好思想品德在活动中得到净化。

(3)教师应利用“和谐”这两个字,紧紧围绕“社会应和谐,人人都和谐”来努力地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第2篇:小学生德育活动范文

学校的课间活动相对于以教室内文化学习为主的脑力活动,是一种调节和放松,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操场上、阳光下锻炼身体,陶冶身心,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能有效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发展。

一、影响课间活动的开展的因素

新的时期,学校的课间活动更应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孩子,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把活动过程还原为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突出个性化,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年龄学生的需求和愿望,让课间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开放的、丰富的、流动的生活。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1.安全因素。在课间操活动中教师虽然希望学生都能够动起来,撒欢儿地玩一下,但更害怕他们安全方面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所以课间活动尽量简单、易操作,以安全为重。

2.场地狭小。目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人多地方小,活动场地更小。全校性开展课间活动有一定难度。

3.学校体育器材不齐全。大课间活动的器材不够用,有的班级学生50人共用几条绳子或几个排球,由于活动的器材不足,大部分学生都站着观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4.生活环境影响。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中没有可以一起玩的兄弟姐妹,居住环境又使他们玩伴减少,以至于很多学生不习惯集体性的游戏。电视、电脑、连环画、汽车模型等代替了以前的铁环、陀螺、橡皮筋、沙包……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他们游戏的方式。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的集体意识普遍薄弱,很少有一堆孩子自发地一起玩耍,即使一根跳绳,也有学生不愿与别人共同使用。

5.作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却在不断加重,除了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任务外,还有部分学生要参加学校的第二课堂训练小组的训练,甚至还有部分学生要应付家长一手操办的各种辅导班、竞赛、考级等,课余时间都被安排了,玩的时间就很少了。

三、走出误区,让课间活动精彩纷呈

学校应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充分整合阵地优势、师资力量,在快乐理念的指导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积极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间活动。进一步挖掘课程资源,规范课间活动设置,创生活动体系,让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快乐生活,全面发展,走一条“小课间,大文章”的素质教育之路。

1.小举措、大育人

(1)国学经典人人诵。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通过上学前、放学后、课间十分钟的空中经典通道,兴起一股学习中华经典、诵读中华经典、亲近中华经典、践行中华经典的热潮。开展“每日一句经典”学习活动、经典考级活动、集体诵读经典比赛、咏唱经典比赛等活动,丰富“学模范诵经典做美德少年”活动的内容,营造人人爱经典、班班读经典的氛围,让经典浸润童年,滋养生命。

(2)兴趣活动人人练。推行“快乐星期五”,对“日课”设置进行了调整,将每周五下午全部调整为活动类课程,包括班队课、书法课和棋类课。此外,加强校园青少年宫建设,组建篮球队、舞蹈组、合唱队、腰鼓队、鼓号队、乐器队、围棋等兴趣班。参加活动的学生采用自愿报名与班主任推荐、辅导教师选拔相结合,参加的对象可轮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3)生活实践人人做。挖掘整合当地、本社区教学资源,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创建学习平台。比较有特色的少先队活动有:以亲情教育、情商训练为载体的“心手相牵”;以国防、消防教育、体验军人气质为主题的“少年军校”;道德银行、绿色银行、爱心银行三个分行立体运作的“红领巾银行”……这些富有时代性、主题性、地方性的德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少先队的教育优势,以现实生活为教材,以班队活动为载体,运用生活资源,探索出一条少先队活动运作模式。

(4)快乐心情天天有: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以少先队为抓手,班主任(辅导员)为主力,任课教师为辅助,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开展课间“心灵舒吧——诉说与倾听”,师生交融促进了学生的应对能力,分层辅导降低了学习焦虑,多元评价带给了学生的自信。此外,课间十分钟播放优雅的中外经典乐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而且能让学生主动选择雅致的课间活动,从而有效降低课间活动的不安全因素,让学生真正地健康快乐成长。

2.小场地,大活动

(1)体育大课间,阳光一小时。根据学校活动场地偏小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加了下午大课间操,增设体活课,创新活动项目,开展了呼啦圈、跳长绳、跳绳、踢毽子、围棋、象棋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打造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

(2)巧用一条绳,人人精气神。跳绳活动简易可行,不受时间、场地限制,人人能参与,可锻炼体质,提高学生全身协调性、灵活性。因地制宜,每周每年段从体育课中排出一节指导跳绳,冬季每天要求学生课外用30分钟进行跳绳锻炼,每周安排1-2次早操为全校跳绳时间,每学年结合体育节举行人人参与全校跳绳比赛,逐渐养成团结协作、乐观向上的良好品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形成学校体育锻炼传统项目。

(3)好声音,我的歌我的梦。利用活动课、课间操,充分利用操场舞台,开展“好声音”选拔活动,形式有班集体合唱与个人或小组合独唱两大部分,活动旨在让全校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拥有自己的舞台,并尽显个性风采。同时邀请家长担任嘉宾评委,一同走进孩子们的歌声中,一起享受歌唱、感受校园蓬勃的朝气,让孩子们在愉快歌声中将放飞梦想、快乐成长。

3.小时段,建制度

(1)加强班主任对小学生课间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如果说,校长是一校之魂,那么,班主任就是一班之魂。学生课间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在班主任身上是理之所必然。班主任老师密切联系科任老师,培养学生助手,进而形成安全管理的有效网络。注意坚持以法执教,规范教育行为以减少或避免安全责任事故。注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宣讲《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逐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2)建立红领巾课间安检小组,把课间安全与星级班的评选结合起来。由于红领巾安检小组的成员就来自于同学中间,因而就有着天然的监督优势,增强了安全管理的实效性。又由于课间安全与星级班级的评选相结合,也就易于调动集体的力量,形成浓厚的安全文明的集体氛围。采用安检小组轮岗制,还可以渐次培养更多的有较高素质的“安全少年”。红领巾课间安检小组是学生安全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是班主任“安管”工作的有效补充和必要延伸。

三、对策与建议

1.进行课间活动重要性的教育,加强学生对课间活动的认识

虽然大部分学生表示课间时愿意到教室外面活动,但仍有少数学生利用课间学习或在教室中做其他活动。课间活动是对小学生一堂课四十分钟下来的调节,到室外活动,学生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得到充足的氧气,舒展自己的筋骨,更重要的是,通过健康的体育活动使大脑得到休息。而现在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课间活动的重要性,所以加强对小学生的课间活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增加学生对课间活动的认识,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间活动中去。

2.开发新的游戏类型,增加游戏的益智性和教育性

小学生的课间游戏种类确实很多,但大多数游戏不安全因素过多而且缺乏益智性,这种课间游戏情况是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有效的课间活动应该不仅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大脑得到休息,而且要增长学生的知识、锻炼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好的课间活动应该是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不是任由学生追逐打闹,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校园安全事故。

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课间活动小组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会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而且会选择与四个及四个以上的小伙伴们玩耍,这说明小学生通常具有自己的活动群体。如果我们根据各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课间活动小组,同时小组内发展相关的负责人,这样的话会使小学生的课间活动变得更加有序。

4.增加游戏器具,为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创造条件

小学生在课间活动时缺少游戏器材,限制了他们的课间活动。因此,如果想要丰富和完善小学生的课间活动,就必须配备齐全的游戏器材,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根据班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游戏活动的类型在班上设置一个游戏活动的器材区,并安排负责人轮流看管这些活动器材,保证学生的课间活动用具。

第3篇:小学生德育活动范文

小组讨论活动是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成功的讨论活动,有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互动的多维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解决重点疑难问题,促使师生在交流、思辩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扫除认识上的盲点,做出价值上的判断,走出行为上的误区”。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考虑小组讨论活动的实效,只在次数上做文章,让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课上进行分小组讨论活动,甚至一节课安排好几次讨论活动。要知道刚入学的孩子他们还不懂的什么是小组讨论活动,一定要他们小组讨论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有的组成员互相推让,还没确定出谁先说,讨论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有的组有的人在发言,有的在看其他组员,东张西望的,有闲聊的,也有的组发言的热情倒是很高,但可惜的是,大家都在抢着发言,互不相让,谁也不愿意当“听众”,结果还是无法交流;还有的组讨论的秩序良好,但是没听懂或者是忘了老师的要求,使讨论完全偏离了主题……。这样的小组讨论活动能有什么效果呢?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课堂讨论活动产生轻视、应付等消极心理,一旦积弊成习,不但直接影响他们对品德与生活的学习,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影响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今后的社会生活。

2.把握自主活动的精度

品德与生活这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本身所承载的“外显化”的系统知识并不多,而更多的知识是以“内隐化”的形式蕴涵于教材所设计的各种活动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挖掘,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考虑到活动精确的“活动点”,把活动设在与本课学习关键有关、对本课理解有困难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以及需要探求处。有时候必须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来充实和丰富,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但一定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跟教学内容有关和符合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能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的内容设计活动。例如,教学《春天来了》(一年级下册)一课,在引导孩子们找春天、赞春天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在语文、自然、音乐、美术、劳动等多种学科中去寻找,让学生从多种学科已有的资源中,通过颂、唱、跳、画、剪、贴等形式获取有关春天的知识,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活动安排过多的画春天,还在绘画技巧上进行指导,这就不是品德与生活课,而是美术课了。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克服那种为了片面追求活动形式丰富新颖,而忽视了活动的精度,使活动内容既缺乏逻辑联系,又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设置生活实践的坡度

品德与生活最主要的教学特征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使教育变成“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做人。挡一节课的活动设计不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盲目设置,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设置时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阶而上;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并从中受到教育。 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完成。例如,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一年级下册)一课,可以给学生布置活动任务:每个人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长辈做一件有益的事情,比如洗菜、盛饭、打洗脸水、洗脚等,使他们初步体验到父母等长辈们的艰辛,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等长辈们对自己的养育和关爱之恩,在为家庭增添乐趣的同时增进他们与家人的血肉情感,提高他们适应生活、参与生活、建设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像这类活动的坡度缓些、难度不大而又非常实在有效的实践活动,学生乐于去做,也能够做到。但如果教师选择不当,设置坡度过高的活动——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家里开展诸如烧菜、做饭、熨衣服等难度比较大、比较累且有危险的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难以承受而不愿意去做,或者是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做而使这种活动难以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以说谎来应付老师的检查,教学得不到家长应有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教师也无法掌握学生活动的真实情况而失去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的意义。

4.关注师生活动的角度

第4篇:小学生德育活动范文

一、多种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英语阅读的信心,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古训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学习者上进的动力源和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当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会促使他们自己愿意去看课文、高兴去读课文。反之,学生对英语阅读不感兴趣,他们就将阅读当成一种学习的负担,随着课文深度的增加,他们的这种负担也就越重。这种状况对小学生来讲毫无疑问是一种无形的打击。所以,教师应实事求是的灵活选用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英语阅读的自信心。

1.注意选择具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 为了让学生感到英语的阅读是轻松的,我们应针对小学生活泼、喜动的身心规律搜集一些学生喜欢读的童话故事、幽默笑话或者篇幅较短的课文等等让学生进行阅读,让他们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减低学生的阅读难度,让他们逐步喜欢上英语阅读。

2.组织课本剧表演 译林版的小学英语教科书中编排的课文大多是以故事的形式串编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故事情节来进行表演,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之中。如教学译林版六(上)“Unit 5 Sings”中第一板块“Story time”的“巩固活动”环节,我先让学生分角色阅读,再进行“情境再现”活动,安排学生三人一组,任选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表演,同时鼓励他们进行语言拓展。如:

S1:Be careful, Tim! Don't run so fast.

S2:Ouch!

S1:Are you OK! Tim?

S2:Yes,I'm OK.

……

3.组织开展有效的朗读比赛 在教科书编排的课文中,有许多的角色语气表达、情感态度的显示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并让学生知晓,让他们在阅读时充满感彩,同时,组织开展有效的朗读比赛,促进学生提升阅读的兴趣。

二、有效地授学生以“渔”,让他们掌握阅读方法

个人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通过尝试与实践总结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阅读的方法:

1.要求学生“泛读”,实现快速阅读 在要求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必须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用多种丰富有趣的英语活动来引出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再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同时找出、划出自己不懂的单词(词汇)、句子等,以便在教师讲解时留心听讲,消除之后阅读的“拦路虎”。

2.让学生学会带着疑问或问题进行阅读 疑问(问题)是一切学习的“发动机”。只有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或参与问题的回答,他们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深入的进行阅读。如教学译林版六(上)“Unit 2 What a day!”中“Cartoon time”板块时,我利用图片导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去读。挂图出示后引导学生预测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读。如,What's the matter with Bobby? What are Sam and Bobby talking about? Where did Bobby and Tina fly the kite first? Where did Bobby and Tina fly the kite then? Where happened finally?……

3.让学生学会精细化阅读 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后,我坚持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的“再回首”。学生再读时,我让他们放慢读的速度,细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此中,我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关键的词句进行反复、细致的阅读、推敲。

4.全心朗读课文,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在学生经过泛读和精读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此刻教师必须对文章中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行点拨、讲解,并让学生进行自我内化。此后,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时空,让他们充分自由地朗读,促使他们通过朗读来提升自己的感悟。

第5篇:小学生德育活动范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动机、情感、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影响。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呢?

一、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交流包括知识、情感需求、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这种交流、互动,能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知识转化,促使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因此,教学过程由“教”不断向“学”转化,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探究者和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和呵护每个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使教学活动充满着激情、涌动着灵感、体现着人情味。

二、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数学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走进课堂,品味学习知识的情趣。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兔子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一致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令他们费解:明明是小兔子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正当学生充满疑惑之际,我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学生们个个瞪大了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了“时分的认识”学习之中。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

三、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观察、实验、比较、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第一,让学生多观察。要多观察数学概念的提出、数学公式的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在观察中质疑、提问,在观察中获得新知。第二,让学生多思考。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论证、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进行思考。第三,让学生多讨论。课堂上,应让学生对知识的关键处、难点处、疑点处展开讨论。第四,让学生多提问。要引导学生多质疑、多提问,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及培养求知的兴趣。

四、教给主动参与的方法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是把知识简单地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捕鱼”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我的做法是:(1)教会学生预习。①借助已有知识去探究新知;②利用课前的“阅读提示”和课后问题认真阅读思考,看看自己懂了什么,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即“打记号”。(2)教会学生听课。在听课时多数学生“听”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第一,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第二,抓重点做笔记;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或疑点应认真听,多提问;第四,积极回答老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去分析教材,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方法,简化学习的途径,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愉快。

五、感受主动参与的乐趣

如果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了成功,必然会更加努力继续参与,以求得进一步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中不断获得成功,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6篇:小学生德育活动范文

【关键词】主动性;兴趣;教学效果

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中小学课堂,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目前各省、各学校均在进行课改,课改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各学校都比较重视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实施探究式学习方式。那么,究竟怎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将兴趣小组引入课堂

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学时间和学生自主支配时间比较充足可以将兴趣小组引入课堂。开始学期学习任务前,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爱好,组建若干兴趣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组长对课代表负责,课代表对任课教师负责。上课之前教师把学习任务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各个学习小组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合作起来比较融洽,解决问题的速度较快,或许他们还能用他们的某种兴趣爱好来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

二、布置任务逐一消化

所谓的任务就是一个个小的学习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小任务,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逐个消耗任务,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以完成自身和小组的任务为目标。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性学习环境的支撑,以引导者的身份加强师生和生生互动,在各互动环节激活学生大脑存储的信息,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状态,最终提高分析、归纳等能力。如果有条件,课前教师可以安排上网搜集资料,制作资料专题片等任务,课后可以安排学生将各自的任务整理为学习资源,供其他学生共享。

三、利用问题开启思维之门

问题是开启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上课之前教师要深挖教材,将学习目标具体化为一个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完成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这两个关键环节。自主探究阶段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阅读文本,分析问题,提炼答案要点,按照逻辑规律总结答案,记录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合作探究阶段小团队共同攻克团队成员不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帮助其他团队完成他们不能完成的任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唤起求知的欲望,激发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愉快舒畅的求知状态。在学生探究问题的时候,教师“冷眼旁观”,依靠自身对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掌握程度,实时地矫正探究方向,及时地用鼓励的话语引导学生知难而进,增强他们必胜的信念。

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就教师自身来说,不管你事务多繁忙,忧愁多多,只要一出现在课堂上,就应该面带微笑,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课堂上难免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合适宜的举措,教师切忌喝斥与批评,应该开动智慧之门,温和地引导他们向学习目标前进。如果教学时间比较充足,教师可以偶尔幽默一下,学生在面露笑意的时候,学习的疲惫无影无踪。

从根本原因方面来说,教师的精巧得当的课堂设计是根。教学目标要适量要科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要注意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融合;达标过程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要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辞,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表扬与激励;达标检测要有新意,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五、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7篇:小学生德育活动范文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更适合以活动化的形式达到品德的升华。而活动化的形式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既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学习观和学习形式。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是指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获得经验、形成体验,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活动化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在现今的品德与生活,课上学生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需要在活动中来展现。

首先,实施活动化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开展活动化教学,就是要变学科中心为儿童生活经验中心,变学术性教学为经验性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实施活动化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需要。活动总是与人的能动性、积极性相联系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最后,实施活动化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品德与生活课是“新课改”后实施的一门新课程,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去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化教学?如何切实地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活动化学习的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触动活动化学习

作为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是达成活动化学习的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可以从以下情境中探索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的策略。

一是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小而具体、新而有趣的矛盾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合。

二是创设模拟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也可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游戏等形式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增强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力。

三是提供现实情境。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二、寻求方法,夯实活动化学习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的活动化学习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策略一:目的性指导活动化

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要想做到活动有效率必须有目标。因此教师在设定活动之初,精心设计活动目标,或者让学生参与设计目标。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有计划有目的的良好习惯。

策略二:活动化与生活化相结合

农村小学学习品德与生活课应该与学生真实的农村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品德与生活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任何活动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在“种子的探索”中学生通过在生活中搜集种子,认识种子,在课堂上的展示活动才会更生动。

策略三: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如欢度国庆,可以把这一课当成一次欢度会,让学生提点子,想如何庆祝。分小组准备,分小组展示。情境在班级出现,学生在情境中体会。

策略四:注重活动的连续性

课前准备,课中展示,课后实践,及下次课堂中的反馈是每次活动的主要流程。我们的活动化注重课堂上的展示,但是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实践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的活动中收获的习惯和能力才能真正的得到锻炼和发挥。如在讲授《我是家里的小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让学生把这些付诸于实践。让品德与生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反馈家庭表现信息进行评比。

策略五:小组合作配合,关注个性发展

在活动中小组组员间的密切配合能产生更大的效率,每个成员的个性发展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延伸,每个小组在成员的分配上可以取长补短,合理分配任务。在合作间也做到了交流和配合让学生在其中体会各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策略六:公平合理的评价,让学生不断成长

第8篇:小学生德育活动范文

[关键词]校本德育活动 促进学生 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224-01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工作。校本德育活动则是德育工作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不仅使学校德育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更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我校长期坚持开展校本德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1 常规教育活动――规范行为,培养习惯

学校德育工作,要以常规德育活动为抓手,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创新上做文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精彩十分真精彩。每天早上8:15―8;25分是我校校本德育课程《精彩十分》的上课时间,“精彩十分”是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中的一门德育课程。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的十分钟自主活动。如:孩子们设计的《课桌椅在哭泣》、《天宫一号新闻会》、《成语接龙》、《生活小百科》等活动,让学生懂得了要爱护公共财物,关心国家大事。

升旗仪式花样多。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形式。旗手、护旗手实行轮换制,使其体验到升国旗的光荣与自豪。国旗下讲话内容丰富,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围绕感恩教育、保护环境、节日主题等内容,由学校校长、优秀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校外辅导员、优秀学生代表讲话。每一次讲话都是一次精彩演讲,每一次讲话都能震撼学生心灵,每一次讲话都能收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班队活动重落实。班队活动是学校德育活动和少先队活动的常规活动,抓好班队活动,是抓好德育活动的关键。每周一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时代感强、生动有创意。如《向雷锋致敬》、《告别陋习 播种文明》、《珍爱生命,健康成长》、《让地球妈妈更美丽》等中队活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说、唱、演等方式进行演绎,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受到教育。

2 体验教育活动――培养爱心 勇担责任

现在的孩子当惯了“小皇帝” “小公主”,对长辈不知孝顺,对伙伴不懂尊重,对老师不晓尊敬。针对这一现状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大队部把“体验角色,快乐成长”作为活动宗旨,把“我体验,我成长,我快乐”作为活动口号,让学生走进家庭,深入校园,融入自然,引导少年儿童在实践中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用智慧去感悟,使他们在角色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如我校围绕“体验父母角色,做孝顺好儿女”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体验活动, 使得“小皇帝”“小公主”们从内心到行为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身上少了些娇气,多了份责任;少了些霸道,多了些理解。

又如各班开展的“一日班主任”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一天里行使班主任的职责,管理班集体,督促值日小队打扫清洁卫生、组织开展班级信息活动、监督管理路队两操、课堂纪律……到下午放学时,参加体验活动的小小“班主任”已流露出疲惫、厌倦的神情。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孩子们体验到了老师工作的艰难,也领悟到了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劳动的意义。

再如开展“体验公民角色,心好少年”活动,学校把该体验教育活动融进了大自然,开展了“保护母亲河行动”“环保调查”“动植物标本制作”等活动。为了了解家乡水污染情况,大队部组织开展了“徒步考察龙宝河”活动。队员们亲眼目睹家乡河流污染的惨状,用手中的笔、照相机记录龙宝河的污染情况,并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了节水、护水的倡议。活动结束后,队员们还致信万州区区长,提出治理龙宝河的建议,引起万州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后,万州区委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治理措施,改善龙宝河的环境状况。如今的龙宝河,清澈透底,鱼虾成群,沿岸风景如画,成为万州人游览休闲的胜地。活动的开展令队员充分感受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自觉担负起了保护环境的责任。

3 节日教育活动――敬亲尊长,和融团圆

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如:春节团聚、清明祭扫、端午食粽、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悠久的历史风俗习惯,积淀了丰富的传统美德,如:尊老敬老、爱国情怀、亲情友情、勤劳节俭等。作为他的子孙,应记住这些节日,纪念这些节日,从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规范言行礼仪,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

体验饮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每个节日所吃的食物各不相同,含义深刻。在节日来临时,让学生收集与节日有关的食物,并说说为什么要吃这种食物,孩子们在体验中明白,春节吃汤圆,表示合家团圆;端午食粽,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中秋吃月饼,表示友情人终成眷属,合合美美。同时利用中队活动举办“传统节日食品‘品尝’会”,学生可以用照片介绍,也可以用食物介绍,从食品的色香味形、制作的方法及原料,到为什么在这种节日吃这种食物等,使学生受益匪浅,不禁感叹:看似平常的粽子、月饼、汤圆、饺子等食物,竟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9篇:小学生德育活动范文

关键词:体育;青少年;性格;依据

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要的是适应性强、会合作、能创新、善交流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优良的个性品质靠书本知识,靠考试的高分能够获得吗?显然不能!但体育活动中的游戏和竞赛就能有效地培养、发展和提升上述优良品质!

1.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性格决定命运。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懦弱,不善沟通,缺乏信心,遇到困难,不战而降……学生身上的这些弱点,也是家长的担忧,显然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如果具备了上述性格,恐怕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怎么办?要让这些学生多参加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让他们在充分享受活动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团结合作的魅力。

2.体育活动能改善和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的机能,为终生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活动可以促使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速,从而促进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机能的改善,促使心、肺功能增强,研究表明,好多疾病在青少年时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加以预防,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就无法弥补,所以说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是为一生的健康打基础。

3.体育活动能消除学生不良情绪,使人心情愉快,朝气蓬勃。

体育活动能明显地改善或消除紧张、忧虑、┰辍⒕谏ァ⑾沉等不健康的情绪和心理,使人心情舒畅,充满活力。当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发一系列生理机能的改变,导致失眠、便秘、消化不良、心绞痛、心率失常、月经失调等症状,最新研究还发现:65%的病人的疾病与压抑有关,35%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由情绪不好引起的,当这些数据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4.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毋庸置疑,因病缺课是提高学业成绩的大敌,但是每当冷暖交替、温差较大的时候,多数不爱锻炼,体质较差的学生很容易患上诸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旦患病,少则三五日不能正常上课,家长花钱,学生受罪;再看那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他们大都体质很好,抵抗疾病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都很强,极少出现因病缺课的现象。

5.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改善外部形态,使姿态优美,举止优雅

科学研究表明: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青少年比一般青少年身高要高5~7厘米,而且骨骼的抗弯、抗折、抗压能力明显增强;体育锻炼使肌肉发达,也增加了人体的美感,体育活动中的体操、舞蹈等项目又对矫正和改善青少年的体态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活动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体育活动可以增加脑细胞的数量,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使大脑尽快消除疲劳。凭笔者近二十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认为让学生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会明显地促进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试问,历年的中考、高考状元哪一个不是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一点我们的学生、家长、教师特别关注,为打消顾虑,笔者在这里特别作为一个专题加以详述:

1.解剖学依据

人的大脑的潜力是很大的,一个人的大脑拥有几百亿个神经细胞,但现在一般人的脑细胞只用了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处于休眠状态,有待开发。体育活动就具有激活脑细胞的功能,激活脑细胞实质上就相当于增加脑细胞的数量,从而保证学生学习时拥有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周密的推理,准确的判断,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恰恰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所必需的。

2.生理学依据

实验证明:体育活动能有效地增加大脑的重量和皮质的厚度,能促进大脑相应部位神经中枢的发达,改善和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体育活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从而改善大脑的供氧情况,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使思维更加敏捷,注意力更加集中。

3.心理学依据

大脑工作到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疲劳,出现精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此时如不休息调整继续搞疲劳战,则效率非常低下,事倍而功半,大脑也会提出抗议:头昏脑胀,困倦;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进行积极性休息(如做操、散步等)效果就更好,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运动中枢的兴奋可使思维、记忆中枢得到更完全的休息,从而更快地消除大脑疲劳,焕发精神,进入工作状态。

把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还给学生,就是给他们一个聪明的大脑,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高起点的人际交往能力,一个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