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

第1篇: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功在于生;家庭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22-01

一、引言

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也是增强我国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始端,而其中的小学教育更是最为基础的一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小学教育的城乡差距问题也愈加显露,如何解决农村小学教育中的问题和困境成为实现社会公平,主要是教育公平的一个最为基础的着力点。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现状

尽管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投入,取得了整体性的提升。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也相应地不平衡,这一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的便是农村的小学教育。

首先,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城乡教育现状的情况不同,使得农村小学在国家资源配比、社会援助中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体制和管理上的不足导致基础教育经费不能具体落实到实处,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具体表现在校舍和教学设备的落后、图书馆、运动场等的缺失、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等方面。

其次,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中,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所占比重偏低;教师年龄普遍老龄化;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缺乏晋升渠道和激励机制。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农村小学整体教育水平的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再次,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渐增多,一部分农民工孩子也转移到城市。一些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父母教育意识较强的农村孩子转入城市就读。再加上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导致这一情况与上面谈到的两点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也是农村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最后,家庭教育的匮乏与缺失。农村家长受自身教育水平、文化素质、思想意识方面的限制,无法在学校教育以外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形成家庭教育方面的有效支撑。因此,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前提下,学校几乎承担了全部的教育重任,这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的不堪重负。

三、针对目前困境的思考和建议

1、合理布局,寻求特色发展

农村小学教育要发展,除了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加大财政投入以外,积极寻找自身发展出路势在必行。在贯彻国家基础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合理布局,制定战略发展目标。

充分分析内因素,明确自身在当地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人文、生源等因素,寻求可以深入发展的切入点,逐步做强,形成竞争优势。

锐意创新,引入社会资源。受教育现状和体系的影响,目前农村小学的发展主要处于“食物链”的末端,是大格局资源下的“挤出”式教育。鉴于此种情况,需要农村小学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风物长宜放眼量”,主动出击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形成长效的支援机制,避免被动消极等待,为学校发展提供财力物力保障。在保证教育质量,符合本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可灵活配置资源,大胆创新,不必拘泥于陈规和形式。

2 、加强校际合作、形成教育资源良性互动

农村环境相对封闭,信息流通性较差,因此农村小学在获得各种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意识方面存在着滞后性。在寻求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的基础上,与县城小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形成合作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良性互动。如利用农村自然风景和民风民俗,农村小学可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为县城小学提供实践方面的平台;通过互派教师、双向交流、对口帮扶、挂职任教、走教等多种方式展开合作,有利于农村小学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自身的不断提升,尽量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3、建立切实有效的家庭联系

著名教学家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这一点,恰恰是农村小学教育中所缺乏的。

定期召开家长会是沟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通过家长会加深交流,共同制定学生的教育计划,合理分配责任。

农村小学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定期开展家长培训会。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就更新教育观念、如何科学开展家庭教育、学习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如何有效沟通等方面对家长进行基本的培训,努力强化农村家庭教育这一薄弱环节。

提高参与意识,成立家长委员会。农村小学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素质较好、积极性较高、责任感强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纽带关系,也利于提升学校、家庭、学生三者之间的凝聚力。

四、结论

农村小学教育的困难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此种状况的改善是一个勉力攻坚的过程。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教育改革深入所必须直面的,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必定会大有所为,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 燕 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点与归宿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4(2)。

[2] 李 威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研究报告[J]现代教育科学,2014(2)。

[3] 张 硕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3)。

[4] 胡亦军 梁燎原/农村小学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

第2篇: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

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方案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几年来正逐渐加剧,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一、重点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国外学者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得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心理特征与实际年龄相符合;(2)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3)乐于学习;(4)很好地与人相处;(5)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6)有稳定并愉快的心情。正常情况下,心理不存在问题的学生应当能够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欣然接受,情绪稳定的处于乐观的状态中,对待荣誉和困难都能做到正确的对待,对学习有端正的态度。

而重点中学的学生心理异常一般表现为:(1)高傲心理。由于考入了重点中学,觉得自己学习好,所以他们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是可以凌驾与别的同学之上的,对于其他同学的正常行为常常会横加干涉,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做出的错事却不以为然。(2)焦虑心理。重点中学学生在高中之前都学习成绩优异,老师对他们也非常重视,经常会委任各种职位给他们,但是重点高中让学习好的同学都聚集到了一起,想要在这些人中拔尖还是比较困难的,且重点高中课程难度较普通高中来说更大一些,有人能当第一名就肯定有人是最后一名,在产生了这种落差之后,如果学生自身不能很好地调节心态,就会引起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引起焦虑等心理疾病。(3)失落心理。重点中学全体学生在过去都是班上老师关注的重点,到高中之后,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肯定不如之前,所有的学生都很优秀,如果这时候他们不能通过学习引起老师的注意那么就会在另一方面做出能吸引老师视线的举动,如在课堂上故意打断老师的讲话。(4)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中学生中十分普遍,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想要摆脱家长对他们的掌控,就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意见甚至故意做出完全相反的举动,来表达他们的抗议。(5)嫉妒心理。嫉妒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自信、心眼小。在同学们进入重点高中后,对于不同的老师及同学,产生的学习成果与以前相比会有所不同,有的同学学习进步有的同学却退步了,若退步的同学不能做到正视成绩退步这件事情,而是陷入了对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对进步同学的不满情绪中,就会产生对其他人的嫉妒心理,没事找事、处处跟别的同学作对,做出各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二、如何开展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教学观念

学校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对于心理问题要有科学的认识,不要把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同学个人品质对等。充分认识到青春期内中学生的具体状况,根据其年龄的发展状况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给予学生足够的包容与理解,正确认识心理辅导的具体作用,并对其具体实施提供便利。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让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并能适应各种不同生活、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尤其是进入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在从前,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比对其他同学更好一点,并且老师只会大都注重学习成绩,对其个人品质并没有过多的在意,在升入高中之后,可能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的每一个方面都优秀,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同学或老师对其善意的提醒会被认为是对其有意见,长此以往便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教会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各种各样的优秀品质,让同学学会情绪的调节,正视现实。对于学生的评价要中肯,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要讲明缺点,并鼓励学生努力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三)指导学习方法减轻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高中课程与初中相比,难度增加、数量增加,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吃力并且学习效率不高,重点高中尤其如此。所以老师要适时开展对改进学习方法的指导,且新课改后,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提倡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所以课后作业等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不一定非要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无休止地解题,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

(四)实行多元立体化的心理辅导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只有学校开展工作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氛围也要得到改变。在校老师辅导,回家之后父母也应当进行辅导。中学生的心理是十分敏感的,重点中学学生更甚。父母此时需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但不能只问其成绩,还要问在学校与同学的相处等,对其进行鼓励,并向其说明不仅要努力学习,优秀的品质也是必须具备的。而社会需要改变对差生的偏见,不能一切以成绩为基准,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好的个人品质更是难能可贵的。

三、结束语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重点中学,学生面临的压力巨大。但是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同学进行正确的引导,缓解其心理压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做到及时发现,尽早解决。

参考文献:

\[1\]梁烨,吴劲东,柯文英.某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

第3篇: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中 物理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物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当中,利于学生亲身体会、深入了解物理原理知识,既让学生最大化的获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有必要也有义务在新课程背景下,积极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1.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高中物理学是一项比较难的学科,所以同学们在理解程度上都会稍微缓慢,尤其是在物理实验课上,很多实验模型都是大家闻所未闻的,非常生僻,也不容易理解,于是造成了很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上的困扰。在大家的各种困扰下,高中物理教学展开了更加适合高中生学习的模式,并且依照教学大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实验目标以及实验流程按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因为高中物理实验的难度比较大,所以研究好其实验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由于从初中到高中的物理实验跨越比较大,所以研究高中物理实验的难度也水涨船高不是很容易,实验教学的优势是可以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定律以最表象的,更加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和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把实验和日常能够想象到的实际现象联系起来,方便学生理解,也利于学生对实验的分析。

二、新课改下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正所谓“言传身教。”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作为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物理知识水平,并着力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尤其是实验教学中,要亲力亲为,不能敷衍了事。由于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的局限,学生对一堂实验课的理解与创新是有限的。作为教师,不但要做好每个实验,还要研究实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并结合实际,积极对实验加以改进,努力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不能眼高手低,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从每一堂实验课开始,从每一个实验开始,把新课程背景下新的物理理念贯彻到实验当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当对所做实验积极开展专题性研究,培养教师对学术的钻研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带动学生钻研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在实验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重视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物理课。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我们都知道:“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应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做示范之前,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质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学习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在物理实验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先思考问题,考虑实验的难易程度和可操作性。教师要将实验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能动性,当然,教师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一些简单易行的就要将课堂设置在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实验室独立完成。如果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师就要先提前示范,将试验中的可能出现的故障都提前告诉学生,避免学生走弯路。

4.为学生多创造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

学生们会否动手设计实验在很大程度上都关乎物理教学的成败,个别学生由于不拘泥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总是希望能有个动手的窗口把个人的物理思想付诸于实践,来探明是否可行。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因自身对物理公式或规律理解欠透彻,而表现出害怕做实验或者只想着单纯提高物理成绩而不愿意亲自去实验,担心出错会打击个人学物理的自信力。基于此,教师就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协商好,完全开放实验室,给不同物理层次的学生都营造出一个良性互动的实验教学氛围,让学生们从实验中不单单能学到物理知识,还可以培养严谨的、踏实的物理学习态度,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夯实基础。这也符合新课标改革的理念和初衷。

5.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要适时、适用

多媒体技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以及逼真的演示效果,确实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了意想不到、不可替代的演示效果。但是,多媒体的运用要适时、适用,过多地使用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要适时、适用,对物理实验在实验室内不能正常进行或不能完成的实验,运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可以灵活地呈现运动的状态、变化的过程和场景,使学生对物体运动的情形看得更清晰。因此,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是很有技巧的,要根据实验的内容和实验的对象恰当运用。

三、结束语

教师要高度注重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断革除过去轻视实验的错误教学观念,激发大家实验的兴趣,全面提高物理教学水准。

参考文献:

[1]李晓芬,侯占林.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J].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13).

第4篇: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在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生年龄小,心理素质不成熟,因此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关键的,不仅仅是学校、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自己也要加强训练,只有全方位努力,才能做好心理健康工作。

一、学校方面

学校需要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或讲座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者是讲座,通过专业的心理问题分析、心理知识讲授、心理健康训练等方式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只有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学生才能在出现问题时有所准备,从容面对。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被大多数学校明确地列入教学日程,所以学校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上,还应在团队活动中,或者是其他活动中随机渗透。

二、教师方面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所以其担负着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一)敏锐地观察学生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即使心理上存在问题,也难以察觉,而且即使学生知道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也很少去跟教师沟通,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敏锐的观察,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神情动作,及时发现一些不良的苗头,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开导,不要让小问题累积引起大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进行心理辅导

进行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于心理辅导,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1.个别辅导

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应该多加辅导,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咨询室、老师信箱等来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一对一地分析他们身上的问题,并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是比较深入、比较有效的心理辅导方式,虽然会有一定的时间成本,但依然是我们目前不可代替的心理辅导方式。

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针对个别辅导而言的,多是以心理活动小组的形式出现,是一组学生在辅导老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的、同年龄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辅导适用条件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人际交往有关,且小组成员愿意在团体中探讨他们的问题。一个小组通常要活动十多次,每次时间为一课时,小组辅导兼有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的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心理辅导方式。小组由学生自愿结合形成,推举热心于活动、态度热情、工作负责的同学当组长,每学期活动七、八次,有较好效果。应该强调指出的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学生方面

无论学校和教师作出多少努力,学生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一)建立适当的需要

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心理期待过高,而现实达不到那种期待,所以产生的一种落差。所以,小学生应该建立适当的需要,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要从实际出发,不空想,不攀比,不苛求父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样会使学生放得下,想得开。

(二)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广范的兴趣

积极的情绪和乐趣是抵抗心理疾病的最好的办法。要想远离心理疾病,就要多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树立积极的情绪,从广泛的兴趣和积极的情绪中忘记烦恼,获得快乐。

(三)树立自信心

自信的人是幸福的,只有保持自信,才能有一种愉快的情绪,不自卑、自弃,才会愿意展现自己,融入集体,摆脱心理问题。所以学生都要树立自信心,多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多鼓励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敞开心扉,做一个积极、阳光的孩子。

(四)多与人交流

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养成了孤僻、自私的性格,这样的性格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疾病。所以学生应该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多与人交流,增进感情,克服孤僻、自私的心理,更加积极、健康。

以上,我们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其实,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肖新燕,刘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7(6).

[2]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著,俞国良,陈虹主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开明出版社,2001.

[3]黄珉珉,李炳义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4]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课题组.全面关注心灵成长,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4(6).

[5]苏文木,林乐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报告[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第5篇: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普及 英语语言教室 教学管理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如:投影仪、计算机、局域网、有线与无线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普通教室的普及安装,教师配备了个人笔记本电脑,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为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同时,也出现了英语语言教室(语音实验室)随之被冷落的现象,甚至出现长时间闲置不用的情况。对此,笔者作了分析,并总结了自己使用与管理英语语音实验室遇到的问题与实践作法。

1 语言教室被闲置的原因和后果

1.1 语言教室被冷落的原因

如今,英语教师不像以前那样积极地去英语语言教室上课了,其原因不只是如本文所述普通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那么简单,这其中还有较多不得已的原因。到语言教室去上课会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诸如:换地方上课,学生易忘记带笔、书、笔记本等学习用具,学生爱迟到,不好组织,不能保持室内良好卫生状态,最重要的问题是经常出现学生损坏甚至破坏设备的情况。出现此类问题后,很难追查,又不能及时修复,影响正常上课,这是教师最头痛之事。因为教师和兼职管理教师日常同样要上课,时间有限,又不具备专门维修技术,对于损坏的设备无能为力。教师将情况反映给有关部门后经常是石沉大海。

再有,学校对语言教室的建设不够重视,认为普通教室安装多媒体就足够用了,对于语言教室的维护与维修以及设备陈旧过时、损坏严重、及时更新等问题都缺乏必要的投入与支持。

英语教学是获取语言的教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听、说教学,听、说技能训练所需多媒体设备有学科的特殊要求。国外对语言教学多媒体设备的建设相比普通多媒体教室更加重视,设备更加先进。

另外,我校普通多媒体教室有专职人员管理,设备出现问题能及时处理、维护,不影响教学,这都是英语教师不积极利用语言教室上课的深层因素。

1.2 语言教室被闲置的不良后果

语言教室课时少或长时间闲置,实际也是一种资源的耗损或资金的浪费。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语言教室的设备更新换代率非常快,几年间就会因设备落后而被取而代之。

当语言教室无人光顾时,卫生状况很差。之前上课的垃圾、尘土满屋,除有碍观瞻外,设备吸入灰尘,更易磨损,加速老化的过程。

所以,我院充分重视各种实训室、实验室、语言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卫生状况和使用率。规定每月检查一次卫生情况,学期开始公布使用安排。由此,促进了语言教室、实训室等的使用。

教师去语言教室上课时多是放一些视频,未能发挥语言教室听、说教学训练,师生、生生互动的功能。其主要原因是设备功能落后,不能支持现有英语听力音频教材,不如在普通教室播放视频的效果好。

2 语言教室的特殊作用

在英语语言教室上课最适合听力、听说教学,是有利于训练听力、听说技能的专门场所。学生带上耳麦后,英语语音直灌大脑语言中枢,听音准确,痕迹牢固,且能精力集中,捕捉信息率高。无论开展听力教学还是开展师生、生生互动,收效都比在普通教室好得多。因为在普通教室放录音时,由于不具备专用耳麦而信息延迟,学生易受干扰,注意力不能集中,较之在语言教室上听力课效果差很多。笔者曾做过一次实验,通过对在英语语言教室上听力课与在普通教室上听力课的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同样难度的英语听力内容、同样的学生群体进行测试,前者比后者的效果高出12%。这对学生参加英语应用能力A,B级测试的听力以及用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的A,B级听说测试很有优势。

英语听说能力是高职学生最大的弱项。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英语语言教室听力、听说功能的优势,进行听力、听说教学与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高职学生,特别是五年制学生更喜欢去语言教室上课。由于年龄小,求新、求异心强;在一个场所,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他们厌烦、呆滞,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调整各方面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条件,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习规律。

3 改进措施与建议

高职学生喜欢去语言教室上课;但是,五年制学生的心智不成熟,是非观念混沌,好奇心强,特别爱拆卸设备乃至损坏。

其实,学校各种实训、实验、语音、语言、多媒体等教室、场所都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或注意事项。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更是健全,而且我们的语言教室一直以来都坚持记录上课情况;但是,依然会出现问题。这与教师的实际执行、管理经验、力度、责任心成正比;现提供以下措施与建议,供教师参考。

3.1 对学生开展必要的思想教育

教师要对所任班级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要求爱护语言教室的设备,不能损坏、更不能故意破坏设备;保持好室内卫生,不许携带任何有碍卫生清洁的物品进入语言教室。

3.2 精心组织

任课教师在语言教室上课前,要安排好学生顺序,固定座位,一旦出现设备损坏和破坏现象便于责任追查。上课之前,先由学生自己检查设备是否正常,然后,邻近座位的同学互查,发现设备损坏及时报修。若遇到人为损坏设备,可酌情予以处理。

3.3 做好记录

教师上课前安排好座位,把有问题的座位号及时记录在案,并及时反映给兼职管理教师,兼职管理教师应经常主动查看记录情况,把设备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学生和班主任,及时处理。

3.4 卫生保障

任课教师在课前要检查学生,不许携带任何危害语言教室设备、卫生的物品,课间休息时安排课代表检查卫生情况,发现垃圾现场及时解决,以免后患。此外,还要在上课前或下课前安排课代表或指定学生值日。

3.5 发挥兼管教师的作用

负责兼职管理的教师要按学校要求,坚持每月进行一次语言教室环境卫生大扫除。兼管教师要及时或定期将设备损坏情况上报给学校有关部门或维修人员,及时进行修复。

3.6 支持保障

学校相关部门要给予语言实验教室建设以大力的支持,及时维护维修、更新设备,以免由于设备损坏过多而导致无法正常上课。

4 结束语

充分利用和发挥语言教室的功能与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在使用语言教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抓好任课班学生的管理工作,不推诿;兼职管理教师要负责主抓,共同开动脑筋,群策群力想办法,互相配合,及时交流与沟通,坚持不懈努力;建立健全语言教室使用管理措施,加强责任心狠抓落实,问题就会少出,甚至不出。

第6篇: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

一、重视物理实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一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物理实验,往往是走走过场。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已迫在眉睫。

其一,实验是科学发展的基础,没有实验所显示的现象,就很难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自己去探索和验证规律,这样有利于开发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创造能力得以产生的源泉。

其二,通过亲手实验,探索最合理的操作程序,让学生明白:实验不仅仅是为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和体验获得结论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其内在本质。

其三,按照素质教育的最新要求,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所以在实验课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数据――总结结论。采取这样以人为本的教法,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物理知识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物理现象、物理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贴近现实生活成为物理实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一方面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清楚地认识到所学知识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

比如,在“动量定理”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个实验:站在高处向下跳,让大家观察其跳下着地时的腿部动作――弯曲后站立;然后让其再跳一次,但要求着地时腿部不能弯曲。请他谈谈两次跳下后腿脚的感觉,并提问:为什么两次跳下时的感觉不同呢?由此引出动量定理的教学。

又比如,在讲授“匀速圆周运动”的内容时,学生对“物体做圆周运动必然存在向心力,失去向心力物体将做离心运动”感到难以理解。可以设计如下表演方案:几组学生,每两人一组手拉手,一个人站在原地旋转,另一个人在他的带动下围绕他做圆周运动。问其感受,做圆周运动的学生说受到拉力,且拉力的方向指向原地旋转的学生。重复上述表演,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请原地转动的学生松开手,做圆周运动的学生不再做圆周运动而是向某一方向跑去,做离心运动。表演之后,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一原理。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创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实验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验中来,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得到乐趣,并通过物理实验解决身边的问题。

三、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还要适当增加探究性试验,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

一是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是关键,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所定实验用品从生活中能找到、实验目标略高于教材、实验操作简单易行无危险、实验方案要求多样化、实验内容要融合相关学科等。

如利用沙摆研究振动图像后,如改变拉平板速度,图像会有什么变化?又如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将小球变换为不规则的重物,怎样测定重力加速度呢?有时候在实验之后,可要求学生想一想,利用现有器材还可以做什么实验,以进一步扩展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是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比如将《研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实验改成一个设计性实验给学生提供以下可选择的器材:小灯泡(3.8伏)、电流表(10毫安)、电压表(0~3~15伏)、滑动变阻器(50欧)、游标卡尺、米尺、学生电源、电键、电阻丝、多用电表、导线等,其他则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是一个有很强综合训练的实验,在原理上,要求学生能从对小灯泡电阻的估算中正确选取用外接法测电阻的从而合理选用所提供的器材。在所给电流表量程达不到要求时要进行合理改装,否则会损坏仪表。在改装过程中要通过截取电阻丝来做并联分流电阻,教师要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从中真正领略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欣,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也是非常有益的。

第7篇: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

项目管理学是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其特点在于它俱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与时俱进性和挑战性。项目管理学知识体系包括九个知识领域:项目整体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五个管理过程: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控制、项目收尾。八项管理技术: 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及报告、项目评估、项目决策、项目的战略选择、风险识别与风险估计、定性与定量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战略技能和实践技能。知道如何选择项目、准备计划、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项目收尾。进而掌握项目启动管理、项目范围管理、制定项目计划和分析的技能。

要达到项目管理学的教学目的,通过传统课堂上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幸运的是建构主义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项目管理学的知识都属于建构主义所说的结构不良领域即非结构性知识。结构不良领域有以下两个特点: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相互作用(即概念的复杂性);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之间,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差异(即实例间的差异性)。例如:“发电过程自动化项目”的计划过程要涉及数十领域的知识和数千种概念的交叉,如涉及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远程监控,数据传输和高端应用系统以及工程概预算等等知识。再如:大型运动会项目计划,新产品开发项目计划,路桥项目计划,航天项目计划等等都是作项目计划,但所涉及的概念和相互作用的模式却有极大的差别。

项目管理学中的任一知识领域的应用都是如此。学生对项目管理学的学习,按建构主义的逻辑属于高级学习,在高级的知识获得阶段,涉及到大量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这时的教学主要是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引导而进行。学习者要解决具体领域的情境性问题,才能掌握高级的知识。

整体教学设计:项目管理学最大特点就是知识体系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单独拿出来运用,而每一部分的运用都涉及其他部分的知识或另外诸多知识体系,先学习哪一部分,后学习哪一部分都可以。所以整体教学再合适不过了。整体教学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在教学中,首先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如举办一个球赛的项目、召开一个演唱会的项目。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内进行探索,发现解决总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对项目管理学的意义建构。

教学情境的设计:因学习是一建构过程,所以要做好情景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选择真实项目任务。由于项目管理中的每一项任务都涉及诸多领域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主张学科间的交叉,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解决了问题就有成就感,因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要注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不同的情景多次进行,使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景中完成任务,建构项目管理学知识,表达项目管理学知识。

第8篇: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

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7.05.003

知识产业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和复杂。一方面,知识产业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教育的发展与知识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学校教育本身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另一方面,知识产业在通过不同嵌入机制影响和获取学校教育利益空间时,往往忽视学校教育特别是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甚至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代价,去追求知识产业的环节或要素利益最大化。因此,知识产业与学校教育利益空间之间的关系建构与优化问题,是教育综合改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政策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知识产业的教育利益主体

知识产业与学校教育利益空间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知识产业的机构和从业人员与学校教育利益空间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在知识产业与学校教育利益空间之间建构起顺畅的关系,就必须探明知识产业的教育利益主体类别及其在学校教育利益空间中的地位和性质。

(一)知识产业的教育利益主体类别

知识产业的教育利益主体类别,不仅可以刻画不同类别的教育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认识知识产业与学校教育利益空间的复杂关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1.空间关系维度下的知识产业教育利益主体分类

知识产业是指特定机构和人员从事的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及其相应的运营服务系统。“教育作为知识创造与传递的主要载体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产业,并衍生出相关知识产业群体的参与,包括民办教育机构、考试组织、研究团体、民间组织、出版社、传媒界、教学设备研发销售商等知识产业经营群体。其中,民办教育机构已发展出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教育集团、网校、民办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家教机构、学前机构、高考复读教育、留学服务机构等各种形式。这些利益群体脱离学校教育过程而独立运行,但在功能上直接嵌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某个或某些环节,他们通过提供服务、材料、设备或其他条件资源来满足公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从中获得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可称之为结构嵌入型利益群体。”[1]

也就是说,知识产业的教育利益主体是由多种多样的群体构成的,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划分出很多不同的教育利益主体类别。在此,可以同尝试从利益空间关系的维度对知识产业的教育利益主体进行分类。从学校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利益关系角度来看,知识产业的教育利益主体可以划分为内部利益主体和外部利益主体。从知识产业与学校教育利益关联的密切程度角度来看,知识产业的教育利益主体可以分为直接利益主体和间接利益主体。如果把这两个空间关系角度结合起来,基本上可以把知识产业的利益主体划分为四大类,一是内部直接利益主体,二是内部间接利益主体,三是外部直接利益主体,四是外部间接利益主体(如表1所示)。

知识产业的四类教育利益主体,因为各自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人员构成各不相同,其相应的教育利益嵌入机制和行为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所需政策支持和规范的重心和力度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2.关于内部直接利益主体的结构特点

这类利益主体主要是直接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从业人员,包括校长、教师和管理者团队,他们是学校教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力量。在学校教育内部直接利益主体中,有的主体是优势群体,有的主体是弱势群体,还有的主体是中间群体。

优势群体是那些为同行和社会所公认的名校、名校长和名教师,他们数量不多,但具有相当强大的教育教学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吸引和接纳学校生源的最为重要的主体因素,他们不仅拥有比较优越的现实利益空间,而且拥有巨大的利益空间成长潜力。相应地,现实和潜在的利益诱惑同样巨大。

 

反过来讲,弱势群体是那些教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能力薄弱的学校、校长和教师,他们的数量上在整个内部直接利益主体中应该也是少数。而且,总的来讲,他们的内部直接利益空间面临更多的压力,不仅成长空间有限,还常常受到现实的挤压,教育利益的天平更多地掌握在别人手里,往往陷于处境不利地位。中间群体则是那些教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能力一般化的学校、校长和教师,既不是太突出地好,也不是太突出地差,因而教学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没有优势群体那么大,内部直接利益空间比优势群体小,但没有弱势群体面临那么大的压力,地位和处境都还过得去,而且比较稳定。他们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事项即使有自己的理解和体认,也不太热衷于指指点点,而是更多地按部就班地进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常常给人的印象是“沉默的大多数”。

 

从内部直接利益主体的结构特征来看,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和中间群体的利益空间,虽然受到各自人员数量关系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不是人员数量,而是人员质量。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优势群体、中间群体和弱势群体这间的教育利益空间的大小和质量,取决于他们各自群体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等力量对比关系。

在谋划和推行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和发展举措方面,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住宅小区优质学校配套建设等具体政策实施,本质上就是通过内部直接利益主体中的优势群体的合理流动和分布,发挥优势群体的教育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辐射和带动更多的教育利益成长空间,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获得优势群体和学校教育整体的经费、生源等政策、市场的物质利益,以及认同、荣誉、人脉、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精神利益。

正是因为优势群体的教育利益空间扩张能力,所以各地都在努力推动名校工程、名校长工程,名教师工程以及教育家工程之类的工程建设,目的就是要改变优、中、弱三个群体的自然分布和力量对比结构,实现局部地区的学校、校长和教师发展的竞争优势地位,开拓更多更大的教育利益空间。

3.关于内部间接利益主体的结构特征

知识产业的内部间接利益主体的构成部分数量相对是很少的,因为知识产业的学校教育内部利益主体多数情况下也是直接利益主体,所以构成内部间接利益主体的部门和人员主要是那些不直接参与教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后勤服务和安全保障等部门和人员。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他们的作用也很重要,但他们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以及与知识产业发展的关系,相对都是比较间接的关系,直接的关联度较小,因而在此不做详细分析和讨论。

4.关于外部直接利益主体的结构特征

外部直接利益主体主要是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提供知识资源和条件装备资源的研发服务运营机构和人员。他们独立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而运行,但却通过各种嵌入机制和嵌入行为,与教学过程的某个或某些环节直接相连,从中获得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包括教学知识资源提供与服务者,如学校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教辅材料、练习题、考试评价等内容学习资源的研制、出版、发行人员;以及设备设施资源提供与服务者,如教学实验仪器、教具学具和教学场馆等物质资源的研发和运营者等。此外,还有校长和教师研训服务机构和人员,学生学习辅导培训等机构和人员等。

在外部直接利益主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特征需要高度重视,那就是拥有公立背景的部门、机构和人员,和拥有民办背景的机构和人员,使得外部直接利益主体与内部直接利益主体相对而言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于管理,因为公立机构和民办机构两者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公立背景的机构和人员,其定位是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而民办机构的定位则更多地是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社会效益常常是第二位的,利益嵌入行为往往是短期的、不计后果的。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民办机构和人员由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对市场的依存度高,所以他们必须采取灵活的体制机制,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的需求敏和变化,影响和获取教育利益空间的策略和措施必须非常接地气,知识资源的研发和提供服务必须不断优化,同时又必须了解教育法规和政策的底线,否则就会不断失去学校教育的利益空间。市场属性发育程度越高,市场监管机制越完善,民办机构获取教育利益空间的良性嵌入行为就会越充分,他们对公立机构的挑战和压力也会越大。也就是说,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公立机构和民办机构各自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如果不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而将公立机构与民办机构的单项经济效益甚至单项社会效益进行比较,很可能得出的结论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提出的矛盾解决策略可能也是针对性不强甚至是错误的。

5.关于外部间接利益主体的结构特征

 

这类主体不直接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而是借用相关知识决策、管理、服务和报道等职务行为,吸引公众利益关切,体现自身职能和影响力,间接影响教育教学过程,提高部门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能见度。也就是说,知识产业中那些所属学习领域不太明确或零星地分散于不同学科之中的各种跨学科领域的知识素质要求,其相应的牵涉行业界别和职能部门,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关系并不直接,往往也会通过对学校知识产业管理决策施加影响,达到普及和推广行业部门知识技能和责任担当等目的。比如,经济、文化、军事、国防、国土、安全、环保、社团、科创、技术、国际交流、农林粮、信工、法律、未成年人、民族、民生、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资源,从输入到输出的各个环节,包括各级各类的辅导、培训、培优、培特、竞赛等各种形式,都可以感受到外部间接利益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各种知识产业要素进学校的压力大,影响大,但真实的空间却并不大。

此外,还有各种目的与背景的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也通过各种嵌入、渗透方式,间接影响和作用于学校教育的利益空间,成为重要的外部间接利益主体。

(二)知识产业的教育利益主体层次关系

知识产业中不同类别的教育利益主体与学校教育利益空间的关系是各不相同的,其中的重要特点是有主体之间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而的主体之间则是市场竞争与合作关系。两种不同的关系层次体现出权力逻辑的上下级关系与市场逻辑的上下游关系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1. 权力逻辑的上下级关系

对于学校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而言,权力逻辑的教育利益主体层次是指学校教育职能部门、知识产业相关部门以及下属挂靠专业机构、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和人员之间形成的主体关系。这种主体关系按照权力的大小形成上下级关系,带有行政性质,上级对下级有领导和行政指令的地位和作用,下级对上级负有汇报和执行指令的责任和义务。他们的主要特征是依靠职务权力行为影响和获取学校教育利益空间。

大致说来,我国权力逻辑的学校教育利益主体,主要有国家一级、地方一级和学校一级三个层次。国家一级主要是作为国家教育职能部门的教育部、教材委员会以及下属企事业机构和人员,牵涉学校教育知识产业的其他部、委、署、办、局等职能部门以及下属挂靠的企事业机构和人员。国家一级的部门及其所属挂靠机构和人员,他们的影响范围是全国性的。与国家一级的学校教育利益主体类似,地方一级的教育职能部门是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以及相应的下属机构和人员,牵涉学校教育知识产业的其他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和机构,他们的影响是地方性的。学校权力逻辑的教育利益主体则以校长为中心的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他们的影响是在全校范围内的。

不同层次的教育利益主体,按条块归口的行政管理方式运行,主体之间的权力大小和职责层级清楚,上下等级界线分明,自上而下的行政色彩浓厚。当然,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发展,权力逻辑的上下级之间的主体层级流动可能会加快,自下而上的教育利益空间会不断拓展。

2. 市场逻辑的上下游关系

与权力逻辑强调学校教育利益主体的权力大小和职责的纵向等级不同,市场逻辑则强调学校教育利益主体的市场中的横向环节和要素位置。也就是说,知识产业的学校教育利益空间,是由不同市场环节和要素的机构和从业人员共同承担和拥有的,由此而形成教育利益的不同主体关系。

总体上讲,市场逻辑的教育利益主体关系不是权力等级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而是知识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关系。每一个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环节和要素,其生存和发展的状况都必须依存于其他环节和要素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因而他们之间更多地不是指令与执行的关系,而是必须相互合作才能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当然,在同一个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环节和要素上,在学校教育利益主体内部,以及在某个或某些环节和要素向其他环节和要素扩张的时候,都会存在激烈的主体竞争关系。

二、学校教育牵涉知识产业的利益空间

表面上看,知识产业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是一个整体,但他们却因为自身牵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利益空间而分属不同类别的利益主体,这些不同的教育利益空间与利益主体一样,也是建构知识产业与学校教育利益空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校教育牵涉知识产业的不同类型利益空间

知识产业之所以能够影响和获取学校教育的利益空间,是因为知识产业可以保证学校教育的知识资源供应,并且满足教育教学过程知识运用和转化的需要。从供需关系的角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厘清知识产业与学校教育利益空间之间的关系。

1.供需关系维度下的学校教育利益空间分类

知识产业的学校教育利益主体多种多样,他们所牵涉的利益空间同样是多种多样的。从学校教育知识资源的供需矛盾来看,知识产业的教育利益空间有两类,一类是知识供给侧利益环节和要素,一类是知识需求侧利益环节和要素。如果再考虑到供需两类教育利益空间的占比关系的话,那么就可以发现,有主导性的利益空间和伴生性的利益空间。

据此,可以将学校教育牵涉知识产业的利益空间分为四类,即供给主导利益空间、供给伴生利益空间、需求主导利益空间和需求伴生利益空间(如表2所示)。

 

不同的学校利益主体牵涉不同的学校利益空间,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利益的环节和重点、关涉对象的性质和特征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外部直接利益主体和外部间接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权力逻辑的上下级之间的制约,对于全面准确地体现社会各类主体的利益要求,实现各类教育利益空间的妥协与整合,为公共教育事业提供稳定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市场逻辑的上下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供给侧与需求侧伴生利益空间的能量激活与释放,为保持知识产业与学校教育的活力,补充学校教育的某些功能不足,也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着某种监管启示和倒逼机制,不断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知识产业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

由于学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所以在知识产业学校教育利益空间的四个类别中,无论是供给侧主导利益空间,还是需求侧主导利益空间,都是由公立的校外直接利益主体或公立的校内直接利益主体来主持和运营,这是学校教育的优势利益空间,起支配作用,是学校教育稳定发展的基础。而供给侧伴生利益空间和需求侧伴生利益空间,则更多地是由民办的校外直接利益主体来招揽、承接和运营,这是学校教育相对弱势的利益空间,起调节、补充等辅助作用,具有伴生性质,是学校教育保持改革和发展活力的重要条件。

2. 供给侧主导利益空间的结构特征

供给侧主导利益空间对应的主要是知识资源供给的决策环节和影响要素,涉及国家重大战略性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国家政府部门以及所属和关联的公立外部直接利益主体,特别是教育职能部门和下属企事业单位,主持和运营绝大部分的知识资源的供给利益环节和要素,在确保国家重大教育战略利益空间的同时,实现直接利益主体的教育利益空间,主要体现为教育教学法规政策制定与监督执行,课程标准、教材、教参、教辅等教育教学知识内容规定与落实,教学条件装备设施基地等物资供应与建设,考试招生政策和标准制定与落实等一系列决策环节和研发行为。供给侧主导利益空间的显性特征,常常表现为各种知识资源进书目、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以及完成相应的技术设备基地场馆建设项目。

3. 供给侧伴生利益空间的结构特征

供给侧伴生利益空间对应的是围绕决策环节和影响要素而产生的知识资源供给的流通服务环节和要素服务环节,参与主体既有公立外部直接利益主体,也民办外部直接利益主体,涵盖的供给利益环节和要素相对较少,主要体现为学校教育知识资源的政策、法规、标准课程与教学方案、考试招生方案解读与各级各类培训等一系列研发服务环节和行为。

4. 需求侧主导利益空间的结构特征

知识产业的需求侧主导利益空间对应的是学校运用知识资源教育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环节,是将国家教育战略需求利益空间转化为学校教育发展特别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利益空间。其内部直接利益主体是学校教师和管理团队,涉及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和其他各种学生学习活动,涵盖绝大部分需求利益环节和要素。他们通过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需求侧主导利益空间。

5. 需求侧伴生利益空间的结构特征

需求侧伴生利益空间对应的是围绕教育教学过程和考试评价招生要求,运用知识资源培训和辅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环节,主体是各种民办培训机构和人员,涵盖的需求利益环节和要素相对较少。

需求侧伴生利益空间,相对整体知识产业的教育利益空间而言是较少部分,但对校外直接利益主体来说,这个空间却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他们的市场意识强烈而敏感,特别重视那些可以让他们迅速变现的利益空间,尤其是那些与升学率有关的考试科目、加分科目、特长科目和素质发展。

知识产业各类教育利益空间的实现,不仅要依靠国家意志、行政立场和专家理性,也要依靠一定的市场调节,发挥其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倒逼机制作用。不同的群体和教育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教育利益关系。米切尔等人从三个维度区分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即影响力、合法性和紧迫性。同一类别的利益主体,有可能牵涉不同类别的利益空间,同一类别的利益空间可能牵扯出不同类别的利益主体,由此在不同利益主体和利益空间之间形成分工与合作、竞争与制约、让渡与共享、寻租与补偿等不同的利益组合和利益交换关系。

(二)知识产业不同主体的敏感利益空间

知识产业的不同教育利益主体,对于不同教育利益空间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哪些利益空间更容易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空间就是他们的敏感利益空间。他们对待敏感利益空间与非敏感教育利益空间之间的关系性质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1.公立校内外直接利益主体的主导利益空间

 

就知识产业的公立教育利益主体而言,既有校内外的主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主体,他们是国家教育利益的主要代言人,必须通过知识产业的供给侧主导利益空间和需求侧主导利益空间,尤其是通过教育培养目标、学校布局、教育均衡发展、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考试评价导向、教育绩效问责和教育督导管理等措施,具体体现出国家发展的战略安全利益,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利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利益,国际交往和世界和平利益等敏感利益空间。其中,特别需要处理好一些敏感的知识产业教育利益空间关系,比如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某些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科目和教材,主要科目和附属科目,考试科目和考查科目,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等重要学习活动、考试评价活动安排,实现一种良性互动意义上的动态平衡。

2.民办校外直接利益主体的伴生利益空间

知识产业的民办校外直接教育利益主体,他们的敏感利益空间在供给侧也好,在需求侧也好,都是伴生利益空间。他们对供给侧主导利益空间和需求侧主导利益空间带来的伴生利益空间最为在意,对学校教育政策带来的或留下的利益空间反应最为灵敏,对于某些敏感利益空间的漏洞最有洞察力,常常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某些环节和要素,与学校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和单位利益建立合作甚至捆绑关系,依靠市场行为嵌入某类利益空间,静悄悄地完成利益交换,甚至会滋生出一些学校之间生源争夺中介化的问题。他们一方面给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调节和补充,增强社会整个教育系统的活力,甚至提供某种教育综合改革启示和倒逼机制,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遵循市场逻辑而无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乃至采取杀鸡取卵式的利益获取手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商业成分愈重,这类利益群体愈追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短期利益、外在利益和点状利益,其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出于同行间的竞争。”[1]

比如,一些民办培训机构和人员等民办校外直接教育主体,通过参与知识资源供给侧伴生利益空间招揽和运营,挟带一些价高质次的培训辅导材料和低质服务,嵌入学生发展规划、教师培训、学生学习辅导过程,甚至将一些妨害学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的游戏产品、儿童玩具,弄虚作假地帮助学生获取一些奖励证明,不恰当地采取一些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强化学习措施,或者为学校进行恶性生源竞争而开展生源培育选拔,从而实现与学校、教师或家长的某种利益交换。

三、知识产业在学校教育中的利益嵌入机制

知识产业要维持对于学校教育知识资源的供应、运用和转化过程,并从中影响和获取学校教育的利益空间,就必须通过一定的中介条件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发展关联。这个中介条件就是知识产业的利益嵌入机制。

(一)要素依赖嵌入机制

知识产业的利益嵌入机制最经常和最有效的领域就是要素依赖嵌入机制因为这样可以非常容易地将知识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过程的内容要素,特别是学科化知识教学和专题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知识形态要素。

1.科目要素依赖嵌入

围绕着知识要素达到教育利益嵌入目的,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嵌入机制。各类知识阶层、专业界别都可能分别归属不同的利益主体,都想方设法对中小学生施加影响,都要从娃娃抓起,都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让自己所属或相关的某某学科或专业知识领域进课堂,进而从中不仅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获取间接的政治影响力。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某个学习科目要素嵌入学校教育利益空间,可称为科目要素依赖嵌入机制。

特别是,当科目要素嵌入机制与主流意识形态挂钩、整合,甚至代言政治意识形态,将自己所属领域拉升至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的发展战略高度,使之成为“强者的知识”时,教育利益嵌入机制就如虎添翼,形成某种难以抵御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每次课程改革在结构调整时都会面临重重阻力,因为这会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涉及每门学科的课程地位和后续一系列投入与产出问题,背后都有包括从教教师队伍及相关知识产业群体的切身利益。比如,专业结构调整、职数和工作岗位变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聘、进修培训、后续师资储备等,都是非常具体而棘手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像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那么多的科目要素和课程设置安排,在许多次课程改革中都是争议不断,甚至引发各种利益主体不惜动用舆论宣传,拉抬民意,请学术权威代言发声,托两会代表等写信、提案、访谈等多种形式,达到广义的教育利益诉求和目的,无论是国家和民族利益,专业领域的群体利益,还是局部的团体利益,以及学生的发展利益等等,最终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各种知识产业学校教育利益嵌入的影响,都是利益博弈过后形成的妥协结果。

2. 专题教育要素依赖嵌入

至于许多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科目等知识要素,特别是一些专题教育内容,包括各种知识产业领域的文化知识形态,也都会寻找时机,努力挤进学生学习科目的行列,都要求某某专题教育进学校,进课程,进课堂,都要督导甚至进行考评。据不完全统计,除教育部外,仅国家部委局办一级下发的各种专题教育文件超过124份之多,以至于国家需要通过“教材局”甚至更高层级教材委员会来处理这些事项,足见中小学所面临的“强者的知识”压力。

有时候,由于巨大的学校教育利益驱使,一些利益主体特别是在一些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形成的校外培训辅导力量或非政府组织等,钻政策的空子或借某种可乘之机,甚至可能形成学校教育的某种异化力量,为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所驱动,借各种专题教育之名,行某种私利或别有用心之实。

(二)政策依赖嵌入机制

知识产业除了借助于与教育教学知识形态要素存在天然的优势而形成要素依赖嵌入机制之外,还必须借助于行政政策的力量,通过政策支持嵌入或政策限制嵌入机制来建构和优化知识产业与学校教育利益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1.政策支持嵌入

 

教育的公共属性使得世界各国政府与权力部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知识产业的教育利益空间作出某种政策法律规定和体制机制安排。一般而言,不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也不论是校外还校内,公立的直接利益主体都会在政策法规基础上嵌入知识产业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主导教育利益空间,实现国家、机构和个人利益的统一。这种利益嵌入方式就是一种政策支持嵌入机制。从理论上讲,那些间接的利益主体也有合法政策嵌入的权力和机会,但这种权力和机会往往要通过直接的利益主体才能实现,因而是一种间接的政策支持嵌入方式。

也就是说,即使在公立的直接主体与公立的间接主体之间,在总体教育利益一致的情况下,也存在利益空间以及利益嵌入行为方式的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谁能参与共有知识的创建?它为谁的利益服务?我们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广泛地参与知识的认同和建构过程。这种知识应当反映文化的民主性、并为国家所有的人的利益服务。它应有利于公共利益事业的建设。知识在学校、学院以及大学中的制度化过程——包括在大众文化中——应反映国家所有的人的利益、经验和愿望。”[2]

2.政策限制嵌入

对于知识产业的某些教育利益空间,政策法规是要限制甚至禁止某些利益主体或教育利益嵌入行为的。在政策法规限制和禁止的教育利益嵌入行为方式,可称为政策限制嵌入机制。从理论上讲,知识产业中凡是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学生健康发展有利的利益嵌入主体和嵌入行为都是合理的,都要提供合法的利益嵌入通道,凡是在一定时期内合法但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和时代进步明显不合理的利益主体和利益嵌入行为,都要加以限制和禁止。

当然,为保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平稳过渡,可以通过引入多种补偿机制和退出机制,稳妥实现改革目标,这种避免更多社会成本的改革策略本身就是综合改革所要追求的比较社会效益,而且这种综合改革的策略必须要有前瞻性,要加强政策研究和改革试点,鼓励先行先试,动态跟进,而不能助长流弊,导致积重难返。要知道,好的教育政策,就是教育事业优化发展的源头活水,政策支持嵌入机制和政策禁止嵌入机制,目的就是要获得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红利,减少教育综合改革的社会成本。

(三)知识产业教育利益嵌入的政策规范和引导

知识产业虽然对于学校教育利益空间存在某种天然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自动理顺知识产业与教育利益空间的关系,还需要政策层面的规范和引导,不断理顺、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各得其所,实现知识产业与学校教育利益空间的良性互动。1.鼓励知识产业合理的教育利益嵌入行为

对于知识产业的教育利益嵌入机制的政策规范和引导,不外乎发挥疏通和防控两个方面的功能。“改革本质上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导致各种利益者自觉不自觉的阻碍,以及各种利益攸关群体之间利益和观念上的冲突、妥协和整合的问题。”[3]所以,政策必须疏通和理顺供需和主次利益关系,鼓励合理的教育利益嵌入行为,把各类利益主体的知识智慧和创造成果引导到合理的教育利益嵌入行为通道,从而激活学校教育的利益空间,为教育综合改革累积正能量。

2.限制知识产业不合理的利益嵌入行为

对于知识产业的政策规范和引导,除了发挥疏通作用外,还要发挥防控功能,二者要协调起来,才能有效地保证学校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特别是要注意防止合法的教育利益空间中那些不合理的利益嵌入行为,比如教育职能部门的职务怠惰行为,教育行政不作为,或行政乱作为,都属于合法利益空间中不合理的主导利益嵌入行为。再比如,学校和教师把原本属于学校和教师专业行为的责任转嫁给家长,或者变相寻租,转移给校外培训机构或人员,甚至本该上课完成的学业任务,留待自己收费补习等等之类的教育乱象,都是合法或法规容易忽视的教育利益嵌入行为,需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加以严格限制甚至惩处。同时,对于知识产业中那些不合法且不合理的伴生利益嵌入行为,要严加监控、防范和惩处,提高知识产业教育利益嵌入机制的准入门槛,增加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对于那些披着合法外衣而实际却怀有敌对政治目的的非法活动,比如宣扬极端思想、活动、封建迷信、虚假宣传、反社会反政权反民族团结、团伙校园欺凌、传销组织洗脑、诱食,以及不同宗教或政经背景非政府组织的渗透腐蚀活动,则要高度警惕,予以坚决取缔和打击。

此外,知识产业还有不少教育利益嵌入机制需要政策上的规范和引导。比如,现代教育咨询产业发育严重不足造成的问题,就需要从政策上予以重视和解决。因为一方面政府精简机构,但另一方面却忽视专业研究成果的购买服务,不但缺乏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政府很多教育改革政策没有长期的研究成果积累,往往是临时抱佛脚,改革咨询专家不少时候变成请谁谁专家,这样的专家只能随口说几句应景的话,决策显得行政化色彩浓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专门研究的专家,也以有领导批示为荣,甚至作为机构评价专家层级与贡献的指标。这会导致教育决策咨询这件本来平常的事,一旦成为重要的利益空间,就变得有点不对味了。

3.追求强有力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客观来讲,各种知识产业成为“强者的知识”的教育利益诉求,都有其理由,而且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都很重要,都有知识界别薪火相传的需求和压力。但问题在于学生,他们只有那么一点时间和精力,他们也不只需要学习,他们还需要运动、玩耍、娱乐、休息、睡眠,需要自然地生长和发育,这都需要时间和空间。他们用于科目学习和专题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安排课程时必须树立一个观点,甚至是一个常识,是生理和心理规律,是铁律,即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时间是一个常量,而不是一个变量,一切课程的安排,都只能在这个常量下进行妥协。在这个铁律下,斯宾塞当年追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就是一个适用于任何时代的课程问题了。虽然这个问题常问常新,如今我们却不可能绕开这个问题。“我对于知识与课程的思想变化在我的报告‘从强者的知识到强有力的知识’这个题目当中得到了表达。学校课程代表了‘强者的知识’这个观点是我作为教育社会学者开始提出的。我再回来谈谈这一区别。在这方面,有两个重要之处值得一提。‘强者的知识’会引导我们关注社会中有知识的人群和问题,正是课程在那些有知识的人和那些依赖于其他有知识人的人之间制造了明显的分裂。相反,‘强有力的知识’会引导我们关注知识以及知识对获得知识的人所起到的作用……就教育而言,由于知识变得更加专门化,将研究者生产的知识转化为学校课目的那些课程问题,以及教师所面临的促使学生从事似乎越来越与其经验相脱节的知识学习的那些教学问题,变得日益严重,而且容易导致新的不公平。”[4]

当我们思考的重心转向学生的时候,知识产业界哪些知识能够跻身于“强者的知识”,这样的问题可能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转而更需要思考的是,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才更有可能成为“强有力的知识”,以及怎样学习才能学出更加“强有力的知识”。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课程分化与课程整合的课程设计策略,必修与选修、长短课、模块化、主题单元、专题教育等课程实施策略,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利益协调机制。多样化、选择性,最终的目的还是高质量,如果不能学到“强有力的知识”,那就难以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形成主导利益空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无论多少“强者的知识”,恐怕都是徒劳的。学校教育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实现“强有力的知识”,而不是纠结于“强者的知识”。知识产业不同利益主体的认知和诉求不同,但重要的是回到国家民族未来的主体——学生,回到是否有利于学生学出“强有力的知识”,这是最高原则。强有力的知识是各类教育利益主体的共同利益,是教育利益嵌入行为统一和协调的基础,是最大的改革红利。没有教育改革红利而纠结于如何分配教育利益的矛盾,就好比什么事不干,先为干活后可能的成果如何分配而空耗时间和精力,就只能是个伪命题。

参考文献:

[1] 陈华. 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怎样的民间支持[J]. 教育发展研究,2014(13/14):8-13.

[2] 班克斯(James A. Banks). 文化多样性与教育: 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M]. 荀渊,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5.

第9篇: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教学系统软件在教学实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现在的教学软件只起到老师授课的简单辅助,而没有对学习者自身起到指引学习的方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教学系统软件中能够给出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将大大的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认为:大学教育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全部教育的关键是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不偏执,使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发展不至于偏离迷失,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自然社会之问相互交流,使之能对生命的内涵,人道主义的思想,域外文化的差异,世界的神秘性和复杂性有所感悟。大学生需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立思考探索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建构主义认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等教育技术的特性与功能最有利于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充分体现,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因此,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因特网、通信技术等条件的完善,建构主义愈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探索新型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指导。这给了我们一种崭新的教学环境,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软件(计算机协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1当代大学教育的概况

大学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因此,对于落实好大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今,由于大学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直线上升,可是相应的大学配套设施以及教师资源却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导致大学教育的质量不断的降低。许多大学在最近几年逐年扩大招生的数量,如一个原本容纳7000人左右的大学实际人数却要超10000人,这对于学校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师资力量上,造成授课教师的不足,使得老师每周的课时过多,影响到教师授课的质量。而学生由于授课质量的下降会导致他们提不起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了一个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自学能力,这违背大学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初衷。当代的大学应该注重的是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应只在乎获得知识的多少,如在计算机知识方面,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可能所拥有的知识比以前研究计算机的科学家还丰富,但显而易见,他在计算机各方面的能力却欠缺很多,科学家可以依靠自身所拥有的自学建构能力迅速吸收各个新的理论知识,从而为他的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这就很好的说明了我们当代大学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构建能力。现实是大学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方法,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开辟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我们可以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给大学教育开创出一个新的教学方法。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网络)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丁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媒体也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它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3当今传统教学软件的现状

我国现在的传统教学软件存在诸多弊端。例如某些教学系统软件,功能单一,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景,缺少同学问相互协作学习的环境等等,下面我就来谈谈一些主要需要改进的问题:

(1)以教案、教师为主体

以教案为主体,是传统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的内容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教师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否真正提高了,则不太清楚,可见,以教案为主体,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主体,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创造过程,以教案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从而导致思维僵化。

(2)创造性的缺失

a.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学生生机和灵气的泯灭,使学生失去了个性和创造精神,也使所学的知识与实践脱离。

b.在教法上重隰鞋强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归纳思维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行课堂教学往往重逻辑分析而轻直觉思维,很多时间用于研究细节,最后才将材料归纳为完整的概念,使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往往处于见枝不见树的状态,好象被老师牵着走迷宫,这显然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还存在着重逻辑演绎轻逻辑归纳的弊端,使学生得不到全面训练,损害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系统中的实现研究

建构主义与教学软件的整合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念的基本原则,是建构主义在大学教育教学观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那么,到底怎么样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真正在教学系统中得到体现和落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教学目标分析

我们知道教师需要每次课的教学课件和辅助材料,以便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清楚上课的内容以及所需自己构建的相关知识。而且教学系统还得提供一个能让学生对老师所的资料的评价功能,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就可以对其中的评价及时进行管理和答复。如图1所示

(2)情境创设

在教学软件中通过网络技术创建一个虚拟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与课程内容相符、与现实环境相似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比,虚拟环境既能保留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也能排除现实环境中会对学习者学习的干扰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虚拟环境能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世界处于不同时空的场景置于同一环境下,也能创建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出现或不能到达的环境,使学生处于更加形象逼真的环境中。虚拟环境的创建满足了建构主义学习对真实环境的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的虚拟环境可以允许学生对其中的对象进行符合规则的操作,虚拟环境系统能自动地对学习者的动作或行为做出相应判断,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技术特征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使网络课程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的积极性要求。

(3)自主学习和收集课外资源设计

构建主义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在教学系统中必须要有课外学习材料的上传功能,以便让学生接到教学材料后自己去主动寻找资料,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后得出自己的观点与理解。老师在学生们上传相应的课外学习材料后进行管理(删除、修改等)和评价,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结果是否有误等。如图2所示

(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学生经过上述独立的学习思考之后,教学系统得提供一个通信、交流环境,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给教学系统软件添加一些帮助学习者学习的网络通信交流工具,如在线论坛、BBS、聊天室等。借助于这些工具,学习者可以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一起进行讨论,或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通过这些活动,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教师,可以主持在线讨论、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辅导、指导、激励的作用。通信交流环境是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学习者可以进行协作式学习;另外,这样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讨论并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式学习,使课程满足一定自主学习的要求。如图3所示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在系统中必须要有对学生构建学习的最终评价功能。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其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a.自主学习的能力;

b.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

c.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如图4所示

(6)强化练习设计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通过教学系统发给每位学生。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最后,在将构建主义学习结合到教学系统中应注意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不良偏向,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必须明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演员”改变为场外的”导演”f演员改由学生担任),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