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高校优秀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优秀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优秀教学案例

第1篇:高校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19-02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1]。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案例教学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2]。作为一种基于实践经验的探索性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书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开展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及探索性学习[3]。然而,地方院校要长期、系统地开展案例教学,真正地发挥案例教学优势,必须要开发丰富的教学案例予以支持。

一、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存在的问题

地方院校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是由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行政拨付经费,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院校。在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地方院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时间比较短,受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的依赖和干扰,地方院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学术研究而脱离职业背景和社会实际、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知识讲授而忽视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导致了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工作更显滞后[4]。具体表现在:

(一)专项经费缺乏

由于案例编写是一项费时费力又费钱的工作,经费是阻碍案例开发的一大难题。相关统计显示,地方院校的生均教育经费仅为中央部属院校的50%,身份的差异使得地方院校办学资源捉襟见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投入也更加有限,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进行案例开发。

(二)师资力量薄弱

案例开发并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或写作活动,它带有很强的研究性质,要求案例开发者运用科学研究方法、仔细分析案例素材、深入研究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5]。然而,地方院校办学层次相对较低,学科专业平台水平不高,缺少名牌效应,较难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此外,地方院校专职教师大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投入案例开发的精力和时间十分有限,导致案例开发经验不足,不符合教学要求。

(三)原创案例有限

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学案例必须以地方行业企业的实际状况为背景进行开发。但由于企业数据信息属商业机密,大多数企业对案例开发认识不到位,不愿公开其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导致案例开发缺乏一手数据信息,以致原创性本土案例数量有限。

二、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的途径

2015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案例教学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的指导意见。作为地方院校,在坚定响应“案例教学”意见的前提下,需要重新审核、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模式,积极探索案例教学的融入机制和途径;同时,需要严格评估、把控教学案例的质量,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应从案例开发建设的角度保障案例教学的深入改革。

(一)拓宽经费渠道

案例开发是一项复杂、繁重、长期的工程,需要有持续的经费投入予以保障。地方院校应更新观念,拓宽渠道,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的稳定投入。

1.设立专项经费。学校首先应明确案例教学的重要性,适时将案例教学与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等教师利益相挂钩;其次,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单独设立专项基金,采取“先开发后立项”的方式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同时,通过专家评审机制对教学案例开发优秀的集体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以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

2.充分利用他项经费。学校可将案例开发作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科研立项的形式申请资助并给予适当倾斜。在充分利用各级教改项目和课程建设经费的同时,组织专家对立项的案例进行严格审核,确保经费利用最优化。

3.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学校可通过“案例征集大赛”、案例研究机构“冠名”等方式,积极吸引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案例采编单位的经费资助,以弥补案例开发经费的不足。

(二)组建精干队伍

案例开发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意义的研究工作。教学案例必须事先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既不能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能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实例,而是基于一定的事实、结合一定的理论而编写的故事,通过与学生之间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单个教师基本上无法完成,可以组建一支由“一线教师、研究生、实践专家”组成的团队合作开发。

1.一线教师是骨干。为提高案例开发水平,应积极选派一线教师参加“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教学与写作培训”、“中国管理案例教学与开发培训班”、“中欧案例法培训――卓越的案例写作与教学”等案例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开发案例、使用案例的能力和效率。

2.研究生是助手。为提高案例开发效率,应积极鼓励研究生在一线教师指导下从事一些诸如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文字录入等技术性、操作性、事务性的工作,协助老师提升案例开发效率。

3.实践专家是评判。为提高案例开发质量,可聘请一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良好写作能力的专家共同参与。一方面,这些专家可根据自身实践经历亲自开发案例;另一方面,这些专家可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发的案例提出指导意见。

(三)突出本土特色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地方院校应充分依托与区域企事业单位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全面开发具有丰富地域和行业色彩的本土案例并应用到教学,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更加符合区域用人单位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1.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地方院校服务社会多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形式来实现,通常是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将个别项目背景材料进一步整合后开发教学案例,那么这种案例既鲜活生动,又贴近现实[6],能够充分体现“本土化”特色。

2.加强校企人员互访。地方院校可通过邀请业内专家进校、组织学校教师进厂等形式加强校企人员间的互访,优化信息的对接与分享。一方面,业内专家进校授课可提供针对性案例,充分挖掘案例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案例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教师进厂可搜集适用性案例,多方积累优秀案例资源,为教学案例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才刚刚起步,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劣势。但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将迅速推动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对教学案例开发的重视和投入,从而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1号,2013-03-29.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5]1号,2015-05-7.

[3]周梅妮,张振威.高校案例库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1-104.

[4]何晓聪.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SWTO分析与战略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8):93-96.

第2篇:高校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案例教学 实施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公司的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公司融资、投资以及营运资本管理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这些都促使公司对于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然而我国高校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很难激起学生对于财务管理的学习热情,学生学到的往往只是理论知识,而缺乏应用能力。因此改革传统的被动的教学方法,实施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是培养优秀财务管理应用人才的关键。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教师应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如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会计学等,合理的选用教学案例使其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恰当的制定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解决选用什么样的案例,怎么样选用的问题。首先案例的选用要与教学的目的相一致。比如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讲解企业融资的问题,那么教学案例就应该与企业融资密切相关。企业融资有哪些渠道?为什么要选择这样或者那样的融资渠道?企业的融资的资本成本有多高?企业的资本结构会不会受到影响?围绕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选用相应的教学案例,如2013年瑞安房地产通过债券融资获得131亿元,新鸿基地产通过银行贷款融资152亿港元,绿地集团通过增资扩股获得117.3亿元融资。与融资相关的问题都会融入这些案例中,让同学们在这些案例情境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并不是所有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案例都适合拿来教学,有些案例可能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复杂,需要的背景知识过多,并不适合用来教学。所以教学案例还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例如2008年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的案例可能并不适合用于对背景知识较弱的学生的教学。

案例的选取关系到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典型且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案例往往能够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为了实现好的教学效果,提前给同学发放案例让他们提前预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主要是安排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及意见,这一阶段也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核心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应该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引导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发表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在这过程中教师应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由讨论和和思考为主。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观点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再启发,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认识问题。如在对企业为什么要持有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案例问题进行讨论时,可能会有很多同学会提出购买材料,支付员工薪酬的观点。教师可以以这些观点为基础,提出为了购买材料、支付薪酬而应该持有多少的现金,持有现金会增加企业成本吗,如何衡量这些成本等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再启发,加深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总结阶段

在总结阶段,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应该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对于学生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教师应该进行评论,找出优点和缺点,但不可绝对化,即案例教学的讨论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符合实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好的思路。所以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标准答案”去评判学生的观点,否则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效果。最后教师应该认真的点评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从报告中找到自己没有发现的好思路和案例教学中的缺点,从而改进案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理论方法与实务相结合

案例教学以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前提,如财务管理、经济学、会计学等,有了理论知识,分析才不会流于表面才会更加深入。面对案例中的信息,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这就要求学生掌握Excel、SPSS等数据处理方法。将理论、方法配合实践进行教学才会培养出优秀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二)案例的选取要有时效性

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案例要有时效性,不具有时效性的案例可能已经不具有参考性,使用这样的案例进行教学便可能是误人子弟。比如,我国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那么2007年以前的财务管理案例可能不具有参考性,在选取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

(三)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学生的灵感而不是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间的讨论,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并作针对性的评论。

四、对我国开展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建议

(一)建立财务管理案例库

国际著名的商学院例如哈佛商学院等大多都建有自己的案例库,收集大量典型的案例并作分析研究,这些工作为以后的案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案例往往会涉及到公司的商业机密或者核心竞争力,所以真实有效的案例难以获取,这就要求高效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二)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案例情景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高校要注重教学设备现代化的投资,如建立多功能,网络化的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师应该综合运用视频、图片、语音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于实务的认知。

(三)加强对于案例教学教师的资格考核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师的素养往往决定教学的效果,所以老师的资格考核也变得异常重要。高校应该在加大对教师培训投入水平的同时也应该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进修。

参考文献

[1]孙艳春.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核心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2013,11:151-152.

[2]吴伟强.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中应用浅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170-171.

第3篇:高校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数学 基础课程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1 引言

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对于数学专业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抽象代数等课程,对于非数学类的理工、经管类专业是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更是是各个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以精英教育为主,那时的在校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都十分勤奋刻苦,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虽然数学理论高度抽象,传统的强调数学知识传播的连续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推理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也可以凭着超强的毅力和恒心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彻底理解,了然于胸。因此当时教学模式也培养出了许多的尖端的优秀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专业基础,培养目标和就业的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单调枯燥的理论授课已经不适合学生的实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出服务社会的各种创新人才,已经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在数学基础课上引入“案例教学”模式思想,分析了在数学基础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案例教学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大约在1870年到1910年所有的居于领衔地位的西方法学院都使用案例方法教学。在哈佛工商学院院长多汉姆( B. Donham) 的推动下,1921 年科普兰( D.Cop- eland)博士发表了第一本成文的案例教学书籍。20 世纪70 年代以后,案例教学在教育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运用。国内的案例教学(特别是对数学基础课程)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郑金洲教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方法[1]。许多的一线教师对数学基础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如东北财经大学的郑永冰老师探讨了经管类数学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法,指出数学基础知识与体现数学应用特点的案例的有机结合,是对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力促进[2]; 丽水学院的陈巧云指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在数学基础课中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的思想[4]。但是这些理论还很不成熟。且在具体实施过程由于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忽略了对学生非认知品质与能力培养目标,没有很好的处理案例教学与基础课理论体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之间关系,使得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3 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3.1 案例教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正如前言中所叙述的,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现代的大众化、平民化教育。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从培养专门人才,高素质人才演变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多样化、有特色的创新人才[5]。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的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教学、教育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滑坡,学风不正、道德失衡不同程度的存在,学生对学习的迷惘。虽然进行了许多的改革,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没有多大改观。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是,笔者认为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培养目标不适应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新的教育环境新的培养目标必然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模式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将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融入到大学数学学基础课的相关课程中,此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数学基本理念用生动的生活案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带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能引起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该教学模式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符合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2 “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代高等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持续创新”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要求。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没有高校教师的成长和专业上的发展,高校教师便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而高校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是只有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完成。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典型的教学案例、教育事件的分析与研究,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研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且在“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案例的运用也可以促使被培训教师很好地掌握理论,促进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4 “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4.1 数学原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生动形象的案例是案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而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问题的真实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也有助于案例教学活动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方法都来自现实生活,且在实际中都具有广泛应用。如函数各种性态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用于解决生产活动中诸如求最优值、平面图形面积、立体的体积,杆件的质量等相关的问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是对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抽象概括,在信息、医疗、军事以及管理决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都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2 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案例教学”的精神条件

大学生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世界观开始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增强。同时,现代社会通讯媒体高度发达,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及媒体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多方面信息,使得他们自身具备时代眼光,不墨守成规,具有平等、自由、竞争等现代意识,对世界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关注新思想,善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方式活跃,愿意去尝试新事物,喜欢挑战。随着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满足于教师单一的知识灌输,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结论,他们希望有自己发表看法的空间,渴望展示才华,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与学生充分互动,围绕案例,收集资料、课堂讨论、辩论、与同学交流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综合素质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在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案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学生在对教学案例分析、探究的基础上,积极查找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围绕教学案例所提供的探究目标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立见解,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激发起学生创新的勇气和敢于挑战的精神,使抽象数学的知识和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舶来品, 我国尚没有成熟的经验与理论可供借鉴, 本文只是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一点初浅的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36-41.

[2] 郑永冰.[J].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案例教学初探[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93-96.

[3] 郭德红,纪向荣.案例教学的要素和方法[J].衡水学院学报,2007,9(2):107-110.

[4] 陈巧云.在数学基础课教学中培养数学建模的思想[J].丽水学院学报,2004,26(5):83-85.

第4篇:高校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改进探索;

案例教学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文本,并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及讨论,在不断融会贯通有关原理的同时,探讨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进一步提升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一方面教会学生在分析、探讨案例的基础上,解决案例中具体的问题,同时获得启发。另一方面,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去解释说明生活的实际问题,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具有设计和激励的作用,教师可以不断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培养学生的的自主学习、实践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政理论课案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从多个层面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化,不断调整角度、变换思路、敢于突破,进而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案例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思政理论课内容涉及面较广,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讲深刻的理论,而不与现实生活及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则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一般来源于社会生活中,内容生动而逼真,很少有抽象、复杂的概念和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贴近,这样就比较容易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由于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把案例中的情景置于课堂当中,学生需要凭借案例材料文本进行思考与讨论,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以案例中一个当事人的身份,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老师必须要能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依靠个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案例分析的过程是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使得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

教师应用案例教学,必须要深思熟虑,充分把握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即从前期的材料收集、小组讨论到课堂上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等,关键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并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探讨,使得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深化所学的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分析,同时还要阐述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总之,运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得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不当

思政理论课案例教学第一步无疑是选取案例,案例选择的准确性,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功。从相关资料来看,当前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对相关基本理论把握不够深刻,或是因为个人对教材内容没有理解透彻,导致教师所选取的案例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甚至脱节,从而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思政理论课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部分教师因此在案例选择上一味注重其趣味性,甚至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而忽视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准确性和思想性。

(二)案例使用过多

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单纯的进行抽象理论与概念讲授固然效果不好,但所选取的案例数量应当服务教学效果,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实效性。根据笔者的调查,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渲染案例的效果,过多使用案例,同时缺少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刻分析,使得学生应接不暇,容易使得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听案例故事上,忽略了案例所隐藏的深刻道理,不能展开充分地讨论、交流,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案例内容和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呆板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忽视细心搜集和挑选案例工作,粘手就是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之类的案例。尽管这些案例很典型,也很具有说服力,但一直搬出这些案例,缺乏新意,会使得学生会产生重复、老套的感觉,效果恰好适得其反,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实际上,如果教师仔细下功夫寻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并不乏强烈时代气息的案例是如数家珍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对师生角色进行准确定位,提高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要取得好的实效就必须要对师生关系进行准确定位,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并不是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案例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要学会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面来看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如教师提前布置,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案例、预习上课的内容或上图书馆查找材料,课堂上要积极讨论、交流,踊跃发言。

(二)精选典型案例进行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案例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有效教学。教师所用的经典案例,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又要能起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作用。案例应当追求具有代表性,同时准确设计好教学的切入点及引导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把握和理解,达到掌握相关理论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提供具体生动、真实的现实案例,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在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能够不断加深其感性认识。一个有效的案例教学,寓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于一体,让听者能够置身于实践活动之中,激发参与意识,不断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教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有效教学。

如教师在讲解社会公德内容,引导学生讨论重构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时,完全可以引用2012年出现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最美典型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有无数外表平常、职业普通、生活平凡的普通人,却因为意外遭遇的瞬间考验而陡然焕发出令人敬仰、威铭的耀眼光亮。他们让冷漠、自私的人看到了人性本善的光辉。

(三)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以语言和文字为主要展示方式,受学生本身知识面限制较大,学生闻所未闻或过于熟悉的案例,常常会令其不感兴趣以致影响教学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案例,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集于一体,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多维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同时获得多种形象、直观的有效刺激,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和理解能力。同时,网络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它能及时接受和传播涵盖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类信息,其超大的信息量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在网络环境下,受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不再只局限于指定的书本教材、教师知识的传授以及其他媒介的传输,他们直接可从网络上获得各类资料和信息,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信息量有限、内容单调的桎梏,弥补了其他媒介信息传输的缺陷。如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这一专题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中日争端”问题讨论“当代大学生如何理国”。这时教师可以播放国内许多大城市高校学生的爱国游行示威视频及我国的海监船、渔政船与战机舰艇巡视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讨论交流,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实践教学案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非常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近年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既重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又进一步加强了对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的案例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验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性。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的创新设计研究,也可以强化教师的创新思维,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水平低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案例取材于国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先进团体组织,它们在带动城市改革创新及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进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案例更加注重学生信仰、品格和心理的发展,教学内容是活生生的事实,教学形式是近距离的接触和亲身的感受,学生是积极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应该说,实践教学案例适用于各类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有利于引导、启发、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省情、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面临的各种困难,增强改革开放的信心。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种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应具备强大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及时关注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来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现实问题带入到理论学习之中。如教师在《概论》课中讲解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伟大成就时,可以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所在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也可以分组带领学生参观调研所在城市优秀企业、先进组织团体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教师要组织学生撰写考察报告、召开专题班会或演讲比赛,提升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把自我的成才发展规划升华为爱国责任和效国志向,进而自觉培养建国之才,落实效国之行。总之,教师通过实践教学案例,用历史的变化、现实的成就、国际的比较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进一步坚定共同理想信念。

(五)积极探索现场案例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

现场案例教学这一创新模式是近年来部分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明的,其主要手段就是将案例中的主人公或者名人以特邀嘉宾的身份邀请进入课堂,并结合其自身的不一般经历以及感受,具体就某一教学主题进行阐述,亲身参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对提升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很大帮助。不难看出,现场案例教学这一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案例文本的独特性。与这些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现场案例教学不存在原先写好的文本,其案例文本来源于所邀请的到场嘉宾现场所做的阐述,这些“文本”案例具有实时性、直接性及当下性的特征,在效果上面表现出的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性更明显。(2)案例情节的亲历性。由于是现场的特邀嘉宾与学生面对面地阐述其人生的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以及感受,表现出“第一手资料”的特点,也因此具有更大的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这样能够使得现场学生获得“在场”的切身感受,也因此发挥出很大的吸引力及感染力。(3)案例讨论的开放性。传统教学法的内容既定而有限,有时候难以详尽地将要表达的细节一律表现出来,由于背景信息限制导致案例讨论难以深入开展。现场案例教学能够克服这一问题,案例里面的主人公作为特邀嘉宾来到现场进行讲述,学生可以上课堂上及时就各种感兴趣的问题与特邀嘉宾进行互动,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呈现出开放性特点。

案例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所推行的一种普遍教学方法,尽管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其传统的弊端亦不容忽视。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出更加有时效性的教学方法。以上所阐述的部分模式的创新,部分仅是经验之谈,或是在起步实践阶段,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第5篇:高校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校本培训;计算机教师;模式

作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我们越来越感到教师难当、学生难教、课堂教学难开展。这种现状将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制约着社会的进步。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然而如何打造这样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呢?只有立足校本,依据每个教师的不同现状,不同需求,扎实地开展校本培训,设计最有效的培训途径,采取最佳的培训方式,才能迅速高效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很多校本培训还停留在表面,为培训而培训。要实现培训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聘请专家讲座

专家往往能够高屋建瓴地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地解决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困惑,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利用集中业务学习的时间,聘请专家来校讲座,可谓一举多得。如我们曾专门聘请湖南师范大学的刘铁芳教授就《师德修养与专业成长》作了专题讲座,教师受益匪浅,会后还积极讨论并写下很多感想。

2抓骨干教师培训

骨干教师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头羊,对他们的培训更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骨干教师要具有“长、宽、高”的立体形象。“长”就是一技之长,要成为所教学科的带头人;“宽”就是知识面要宽,不但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而且要了解其他学科知识,做到一主多副,成为“全面手”和“大百科”;“高”就是政治觉悟高、情操品德要高。为此,学校要建立骨干教师的培训档案,从德、能、勤、绩上对他们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并鼓励他们创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特色,也让其他教师将领略理想的课堂教学的风采看成是不懈努力的方向。唯有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才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建立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学校要拓宽资源,为校本培训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如打造网络资源开发室、开设教师论坛等,教师可以将课件、上课视频相互分享;可以围绕某个专题,展开互动交流,让大家共享、共议、共思、共辩。除了通过网上发帖、跟帖进行交流,还可以请专家在线直接答疑解惑。这种互动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师把困惑与问题、成功与经验进行梳理与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

4完善“青蓝工程”

在校本培训开展中,“青蓝工程”这一传统形式得以进一步完善。能者为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老教师是师傅;在课件制作或网络等方面, 青年教师可以是师傅。在教科研培训中, 师徒可以共同承担同一科研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 相互合作, 共同受益与提高。通过传、帮、带,年轻教师虽然参加工作不久,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教师不仅在教学上独当一面,而且教学也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示范课的“传、帮、带”的作用。

5教学案例研讨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编制《视频教学案例集锦》是一种不错的案例研讨方式。具体作法:第一步,随堂拍摄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让教师自己看录像剖析教学行为;第二步,随堂拍摄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 让教研组的教师观看录像,集体对该教师的课堂及其专业发展进行剖析, 推选出本组优秀的课例录像;第三步,在教研室讨论的基础上, 随堂拍摄教师的优秀课例,汇集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段, 编制《视频教学案例集锦》,作为教师学习的资源。

6校企教师交流

除了请进来,我们还大胆地鼓励教师走出去。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让专业教师深入青苹果数据中心、湘计算机厂等著名企业学习和参与指导,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回来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再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这种模式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校本培训增添了新的血液,效果好。

总之,通过校本培训使每位计算机教师能掌握一门以上的专业技能,同时拓展边延学科,力求一专多能,使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为中职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和职业技能,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使他们尽快成为一名现代职业人。

参考文献:

第6篇:高校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审计教学;案例教学法;实践能力审计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其中涉及概念、规定、术语和技术的内容很多,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普遍觉得概念枯燥内容艰涩难懂。同时审计学也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灵活性,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无法结合,势必会造成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一、目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普遍陈旧且不适合中职教学

审计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很多会计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中职学校应该考虑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配备合适的教材。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要求审计教学应以培养高素质中初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化审计知识的应用性,针对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来体现我国中职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但是现在很多学校普遍采用的是审计学教材,这些教材的理论性较强,重理论,轻实践,且教学内容普遍陈旧,既没有结合新的审计准则,也无法体现风险导向,主要内容还是制度基础审计那老一套,不利于于学生学习。

2、中职生源素质普遍较低,学习动机缺失,有厌学心理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中考的落榜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初中的成绩都比较差,进入中职以后无法摆脱自卑心理,自信心难以树立。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且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动力,学不好,不想学,甚至发展到厌学、辍学。而审计又是一门综合性和结束性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学生更快、更轻松、更好地学好这门课程,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初级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3、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中职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到中职学校任教,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大部分老师没有亲自参与审计的经验,或是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如果审计老师没有相关的经验,不熟悉审计的操作流程和实际运作,在教学中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讲课的时候也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侧重抽象理论的讲解,缺少案例的分析和操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提高中职审计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1、选用合适的教材,编制内容丰富的审计案例教学资源

首先选用的教材必须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才有利于学生掌握,不至于厌学。其次,选用的教材要应用性强,理论和实操搭配合理,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中职这种应用型学校,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所以要选择偏重实务的教材。最后,专业老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自己编制审计教学案例资料和校本教材。专业老师应该选择性地收集审计案例,特别是国内或国外一些重大典型的审计案例进行加工,再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进行研究和讨论,编制成有中职特色的校本教材。

2、采用案例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种,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探讨式的教学方式,能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将枯燥艰涩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审计案例教学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探索。

(1)课前精心准备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择应该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专业老师要在课前广泛收集、整理和设计适合学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取得的来源可以是国内外发生的热门审计案例,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从企业取得,也可以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提供。审计的教学中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基本审计理论模块,分类审计模块和综合审计模块。在讲解分类审计模块时多采用小型引导性案例,最后综合审计模块应采用大型综合案例。在选用案例的时候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应该相结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理改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案例的感性认识。

(2)课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审计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引导为辅。上课前老师要把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注意事项详细地解释清楚,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是个人模式,即独立思考并得出审计结论,也可以是小组模式,3―5个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一个案例。这样的教学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创造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结束之前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阐明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指出学生分析和处理过程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可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查找相关案例,留待下节课讨论。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主动参加审计师考试,真正做到“双师型”。同时,学校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相关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包括到合作的审计师实务所进行短期的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也可聘请优秀的审计师到校担任教师或开设讲座等,以弥补校内教师的不足。

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搞好审计教学,就必须采用合适的审计教材,收集丰富的审计教学案例,并深入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要加强专业教师的师资培训,促进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实现审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上

第7篇:高校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在众多的应用类学科中,财会类学科的地位不容小觑,而这一类课程当中,又数审计学最难。因此,在高校转型的潮流中,审计教学的变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审计教学与审计实务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审计教学变革的措施。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审计教学 审计实务 变革

大多学过财会的人都知道,审计学是财会大类当中最难的一个分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接受的审计教学与将从事的审计实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做好审计工作,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务经验。因此,若要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审计教学的变革势在必行。

一、地方本科高校审计教学的现状

首先从地方本科高校的特征上来说,区别于国家重点高校,此类高校的政府补贴较少,相关资源也比较有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而地方高校审计教学与审计实务之间差距较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教学内容与实务脱节;其二,教师缺乏实务经验;其三,学生缺乏锻炼平台。

(一)审计教学与审计实务脱节

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审计教学案例与审计实务脱节。由于审计学科特别强调实用性,因此案例教学非常重要,而要求企业把他们真实的财务资料提供给地方高校教学使用几乎是不可能的,以致我们现在用到的教学案例大多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发生的,在经济环境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案例已经过时。其次是审计教材与审计实务的脱节。在审计教学中,教材里大多是审计程序的罗列,常见错弊的处理方法,这些内容都是理想化的流程,与学生到事务所或企业工作有较大的差距。

(二)教师缺乏审计实务经验

地方本科高校的任课教师相对重点高校而言更加年轻,很多都是从学校毕业之后就直接走上讲台,缺乏审计实务经验。即使寒暑假期间到事务所和企业学习,实务经验也非常有限。因此在审计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只能更多的依赖课本,给学生灌输课本当中的复杂生硬的理论知识,这样反而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

(三)学生缺乏锻炼平台

由于审计学科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审计实习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能尽量缩小课堂与实务的差距。但是相比地方高校,更多的事务所愿意把实习机会提供给重点高校的学生。同时,地方高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每个教学班级至少有几十上百名学生。而小型的事务所或企业一般只需要几名实习生,哪怕是大型事务所,最多也只能解决十几名学生的实习需求。最终导致地方高校的学生缺乏实习平台,比重点高校的学生又差了一截。

二、地方本科高校审计教学的变革方向

地方高校转型需要认清一个问题,就是其办学的首要任务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有了这样的目标,那么地方本科高校就可以借助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力量,与企业共同搭建地方高校实训平台。当然这个实训平台不止包括审计学科,也可以涵盖众多学科,只要是企业需要的岗位,学校开设的对口专业,都可以建立这样的实训平台,把教师和学生送到企业中去,把管理者送到讲台上来。

(一)加强审计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审计学教师可以在地方高校之间组成区域高校审计学科联盟,参与的教师也可以自行组建学习网络,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除此之外,通过实训平台组织教师到事务所和企业进行培训,这种培训区别与一般的实习,可以由事务所和企业的从业人员介绍审计实务的全部流程,应该注意的某些细节等实务经验。也可以组织企业和事务所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授课。

(二)提升学生的审计实务操作能力

由审计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或事务所,向其讲解审计工作流程,让学生对实务更加了解,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跟审计实务对照起来,学得更扎实。除此之外,由于学生人数必然是大于企业可以提供的岗位,因此可以分批次地选拔在众高校中相对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和会事务所中实习,然后通过实习汇报等形式与其他同学交流实习经历。

三、地方本科高校审计教学变革的重要意义

(一)对学校而言

建立实训平台可以加强企业与地方本科高校之间的合作,地方高校在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学校也逐步实现转型改革,还能同时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二)对学生而言

通过审计实训,能让学生了解审计业务内容,有了审计实务的经验,他们可以尽快融入专业工作岗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以增强。

第8篇:高校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直述式;插入式;倒述式

中图分类号:A811,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30 ― 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作为教育部重点推广的教学模式之一,在国内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首先表现在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被编辑出版。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出版的此类图书已达30多本,大部分图书的案例少则三、四十,多则过百,仅以30来本计的话,也有900多个案例,再加上各种以论文形式发表的案例,案例数量可以说已不少了。但是“进书本”只是教学的基础,关键还是“进课堂”“进头脑”。本人所在的教学团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发起团队,在同国内同行的交流过程中,最经常被问起的问题是:“案例怎么用?怎么引入?”杨慧民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地理论上的探索,他以著名解释学家迦达默尔的实践智慧理论为基础,指出:“案例教学是一种生成的实践智慧,离不开具体的时空场景条件,需要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不断地体悟和提高。要使教师获得案例教学实践智慧,必须借助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实践。”〔1〕杨慧民教授对问题的思考是深刻的,回答是非常有见地的,是对自己多年使用案例的最简炼而又充满哲学智慧的经验总结。但这对首次使用案例、未曾编过案例的教师,特别是刚刚入职的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而言,还是感到无从着手。

本文主要着眼于以上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使用教学案例的经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学生最难懂、老师最难教的一门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三个经典案例为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的引入与使用模式进行介绍和探讨,希望能对年轻教师、首次使用案例、未曾编过案例的教师们有所启发。

尽管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容易引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因而也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学生的喜爱。但是仍然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入案例,不能因为学生喜欢,并且有现成的案例,就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随意取用案例,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形式上看起来挺热闹: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讨论也很热情,但是学生可能把握不住主题、或对主题的理解流于表面,结果这样的案例教学,因占用了大量地教学时间、教学精力,却因为没有把重点问题引向深入而事实上偏废了教学。虽然说“巧妙地引入”需要根据具体的“时空场景”,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性实践”恰当引入,即所谓“教无定法”,但是还是有经验可循的。作者对自己多年来使用案例教学的实践进行反思,认为案例的引入与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直述式、插入式、倒述式。

一、直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直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循着原有的教学思路,完整地讲解一个问题,在学生对问题基本理解和把握之后再引入案例。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授课重点、难点问题。如《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针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美国南北战争”〔2〕。这场战争是发生在美国早期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学生还是很有兴趣看这个案例的。但是在这个原理中的概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身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丰富的概念;经济基础如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是非直观的、复杂的理论问题;所以需要教师详细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只有在学生明白了在这个案例中“美国南方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奴隶制经济”“北方是以雇佣劳动主的资本主义经济”属于“经济基础”,而“政体”、“军队”“法律”属于“上层建筑”时,学生才可能进一步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又因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所以也要求老师对二者P系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地解释,只有如此学生在案例时才有所“依托”,并能够比较容易地“聚焦”,然后是逐层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问题,把这个问题真正弄清弄懂。对于这类问题,如果在学生还没有把握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时,就让学生看案例、分析案例,这样只能让学生看的懂案例,但看不懂案例的“意义”。

关于案例的“意义”,杨慧民教授在文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中有言简意赅的探讨。文中借用美国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查尔斯・莫里斯的意义观,把案例的“意义”分为“言内意义分析―言外意义分析―表达意义分析”,很好地概括了案例的三层“意义”。〔3〕对于本案例来说,三层“意义”分别是:1.言内意义。事件起始,美国南北两方的对立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过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南方胜利、北方失败,而第二阶段北方转败为胜;第一阶段南方胜利的原因是南方有充足的军事准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优秀将领,第二阶段,北方获胜的原因是林肯解放奴隶的宣言并制定相关法律致使南方奴隶逃亡,同时实行征兵法、调整军事领导机构、采用新的战略方针,对南方军队陷入重重包围。最后结果,北方获胜。2.言外意义。事件起始,美国南北方的对立是奴隶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战争过程,第一阶段南方胜利是因为南方政府对上层建筑特别是军队这一政治组织设施进行了有预谋、有组织地管理架构、武装与训练,而北方却处于被动挨打状态,在第二阶段北方转败为胜则是由于北方对上层建筑特别是法律(奴隶解放)和军队这两种政治制度和组织设施进行了有效地改革。最后结果,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奴隶制度。3.表达意义。事件起始,两种不同制度的战争,直接目的是夺取国家政权,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基础:南方以种植业为主的奴隶制经济,北方以雇佣劳动主的资本主义经济。战争过程,南方种植场经济濒于瓦解。战争的后果,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为美国称霸世界奠了定经济基础。

二、插入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插入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同样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循着原有的教学思路,先讲解清楚问题中的重要概念或哲学范畴,在学生对重要概念有了理解和把握之后再引入案例。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于授课的重点和有一定难度,但难度又不是太高的问题。如《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问题。对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本身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又只有一个模糊的、日常的认识。作者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过多次的交流与探讨,发现学生基本可以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理性认识中推理的两种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学生掌握的并不好。学生们感觉和知觉两个概念往往混为一谈,对归纳法与演绎法学生们仅有模糊的认识,对两种方法的内在缺陷并不清楚,在课堂上通过讲授使学生搞清楚一些自以为清楚但实际上不清楚的问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而且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问题也是很有助益的。保守地讲,在教材中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讲到,那么作为教师就不能再让学生学后还对这两个概念停留于日常的理解或模糊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教师就必须先把这两个概念讲清楚、讲透彻。在学生理解和把握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引入案例“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4〕

从这个案例的文本本身、问题(思考与讨论)、案例点评与教学建议来看,学生们都很容易弄清“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问题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问题中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两条,但是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问题中的第三点是难点,也是这个问题的重点,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话,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这个案例也就没有被“物M其用”。因此在这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再次回到案例文本,提示学生注意如下语句:“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开普勒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美好和谐所深深打动。”“显然,第谷・布拉赫的这种理论,正是对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这两种根本对立学说的折中。”〔5〕。学生在这些提示的帮助下部分会理解“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引导着感性认识”,这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这一两者的辩证关系中的最关键之点与最难理解之点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这时候教师还可以插入现场实验:一个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当年为了让自己的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引入的实验,即波普尔说“同学们观察吧”,而后让学生回答“你观察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展开的讨论。因为这一实验不需要什么器材设备和特定的空间,所以基本上教师在课堂上都可以做,而且也颇受学生喜欢。

三、倒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倒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也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教师故意先不讲问题的具体内容,而是先让学生看案例,在学生分析、讨论完这个问题。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于授课的重点,但几乎没有什么难度的问题。如《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问题。这两个问题对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问题,也是在今天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人心、大众科学素养普遍提高、市场经济观念影响日益加深的社会背景下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又很重要,因此引入案例“水稻亩产十三万斤”也是很必要的〔6〕。“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我党在“”年代经历的真实事件,事件的经过现在看起来是荒唐、可笑、不可思议的,事件造成的损失和教训是惨痛的,学生看过这个案例之后大都会感到震惊和不解,事件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个案例会像“警钟”一样警示他们不要犯头脑发热、拍脑袋决定问题的错误。

对于这一类型的问题,如果教师还详尽细致的就问题的内容一板一眼地、逐字逐句地展开讲解,是满足不了思维活跃、信息丰富、讲究效率的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的,结果就是学生精力涣散、无法集中,这样的情况出现两三次,大学生往往会对教师和这门课程整个失去兴趣。相反,如果老师在就问题的具体内容不做细致讲解的情况下引入这类案例,学生在案例问题的提示下,则会由案情到理论、由浅及深逐步深入;在学生无法轻松解答或全部解答问的时候,恰恰会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时候老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出并讲解要教授的理论内容,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才会生出“久旱逢甘霖”的惬意与豁然开朗的“获得感”。

总结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教学,而不是案例。这是教师在使用案例时必须时刻铭记在心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好故事”、“好事件”,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学生就会被引入故事,沉浸于故事,而忽视案例运用的“初心”。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成度、学生的素质、学生的上课状态、课程内容前后的衔接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巧妙地引入案例、使用案例,并在使用的过程中和使用后,反复反思和实践,才能养成真正的教学实践智慧。本文所讲的案例教学的引入与使用方法是最初级、最简单的、也最具实用性的做法,希望为新入职的教师与初次使用案例的教师以借鉴和启发。

〔参 考 文 献〕

〔1〕杨慧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8-82.

〔3〕杨慧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第9篇:高校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主题·节点”校本教研,即以推进新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学科教研组教师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所谓“主题·节点”指的是校本教研活动凸显校本教研的核心思想,体现三个“主”:以教学研究“主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节点”是指校本教研的关键点。

一、强化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

学科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学校开展构建“主题·节点”校本教研模式的实验进程中,坚持“四个必须”(必须有明确的研究专题,必须以科研带动教研,必须使教研活动制度化,必须突出青年教师的培养)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学科教研组建设网络和相关制度(学科指导组听评课制度、校本教研活动制度、教学教研奖励制度、学科(年级)研讨课制度),构建促进教学、教研管理的有效管理机制,规范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促使以学科教研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化、制度化。

1.校本教研专题化

每期初召开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并提炼一两个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确立该学期的校本研讨主题。通过理论学习,公开课,撰写反思、随笔、论文等形式,立足校本研究,解决学科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语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制订与实施”、“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钻研课标教材,落实双基训练”,数学“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作业的设计”,技能学科“学生素质评价研究”以及各学科“导入新课”片断教学等主题研讨活动,“主题·节点”校本教研模式已经在各校推广运用。

各教研组每学期均围绕研讨主题开展年级研讨课的上、听、评活动。一人上课,教研组集体听课,课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研讨,通过同伴互助,实现共同进步。各校还定期就教学疑难问题进行集体“会诊”,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随时记录下来,在集体研究会上把问题摆出来,由全体教师共同“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如2009年推行的“微格研讨”活动,就是基于共性的问题,开展片断教学录像回放、集体研讨的活动形式。

2.案例研究个体化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教学案例研究”成为课题研究的又一亮点。课题开题以来,各校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活动,倡导“问题即课题”的科研理念,要求教师每学期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新教学理念的落实,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和研究,并总结出代表本人课堂教学最高水平的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反思,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评选之后,每学年精选部分优秀案例编印《教学案例专辑》,对指导各科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反思也走过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过程,许多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教师以一名“反思实践者”和“反思研究者”的身份进入教学活动,在认真备课、上课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将自己对教学的“精彩回顾”、“弥补追求”记录下来,并在“反思”中畅所欲言,使自己教有所思,教有所获,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究工作的优化进程。

二、建立“分层教研”体系,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

通过开展“主题·节点”校本教研实验,课题组依据教研的不同形式,将校本教研分为校级教研、年级教研和个人教研三个层面,作为分层教研的三个子节点,它们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

节点一:校级教研搭建平台,发挥教研导向

校级教研侧重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学校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开展“专家引领”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定期邀请专家讲座,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的有效指导,创造性地设计教法,指导学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举办“教师学术论坛”,加强实践引导

学校每学期一届的“教师学术论坛”,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实践与展示的舞台,通过每一届学术论坛的推动,实现“以普及促提高,以骨干带一般,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发展水平”的目标。

节点二:年级教研加强交流,发挥教研实效

年级教研重在交流,同年级教师打破学科界限,研究教学,研究学情,研究学科间整合等。同学科教师进行有效备课:⑴采用分单元个人负责制。在自己备课的基础上,先在组内说课,分析教材、教法、学法指导,阐明教学设计环节及意图,再由全组共同探讨,使教案渐趋完善。然后,全组教师均以此教案为蓝本,根据班情采用个人创意加减法,形成自己的教案。⑵动态生成,备课是一个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收集资料,不断积累创新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主题二研讨”螺旋渐进的教研机制。

在此基础上,组内教师分工合作完成备课、课件及教具的制作。然后,每位教师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结合个人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修改教案,突出个人的教学特色。

节点三:个人教研重在钻研,发挥教研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