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课题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题研究现状

第1篇: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1993年11月,多年成为悬案的行政程序法得以制定,并于1994年10月1日开始,正式付诸施行。1962年,作为对行政不服申诉程序的一般法,制定了行政不服审查法;并且作为行政的司法审查程序,又制定了行政案件诉讼法。而今,作为事前程序的行政程序法得以制定,依据程序法制约行政的制度,从总体上得以基本完备。

二、行政程序法的概要及其效果

1.行政程序法的目的

从前,关于行政的程序,被委任给个别的法律,从制度总体来看是不完备不统一的,比较难以理解的。因此本法就处分(即具体行政行为-译者)、行政指导及申报的程序的共通事项作出规定。本法的目的在于,确保行政运营中的公正,提高其透明性,以助于保护国民的权益(第1条)。确保公正,是指在进行处分之前,给予相对人等以有利的主张立证的机会,慎重发动处分权,抑制违法或不当的行政。所谓透明性,是指关于行政上的意思决定,对国民来说,其内容及过程都一目了然。确保公正及提高透明性,归根结蒂有助于保护国民的权益。

2.行政程序法的概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法将行政的处分分为对申请的处分和不利处分,分别设定了规定。

A对申请的处分

对申请的处分,是指基于请求行政作出许可、认可、发给执照及其他对自己赋予某种利益的申请,行政厅作出的许可、认可等处分或者拒绝申请的处分。关于对申请的处分,规定了如下程序:

(1)设定是否作出申请所请求的许认可等的审查基准,并予以公布。其目的在于提高行政运营的透明性,提高许可及不许可的预见可能性。

(2)尽量规定标准处理期间,并予以公开。其目的在于使申请人明确处理的目标,以期处理的迅速。

(3)一旦申请到达,立即开始审查,毫不延缓。这一措施是为了防止不受理申请或者由于进行行政指导,使审查的开始被延缓。

(4)拒绝申请时,原则上以书面提示其理由。这是为了行政运营的透明化和给不服申诉提供方便的措施。

B不利处分

不利处分,是指行政厅根据法令,以特定的人为相对人,直接赋课义务,或者限制其权利的处分。例如,撤销许认可等的处分、停止营业的处分等。关于不利处分,规定了以下程序:

(1)设定是否作出不利处分的处分基准,并为公开而努力。

(2)对处分的相对人,事前通知预定的处分内容、所依据的法令以及成为处分原因的事实等。

(3)关于撤销许认可等之类的剥夺资格或地位的重大处分,采取听证程序;关于其他处分,采取给予辩明机会的程序。

听证,由行政厅指定的主持人主持。当事人可以请求阅览证明成为处分原因的事实的文书。得到主持人的许可,可以对行政厅的职员提出质问。行政厅必须对主持人提出的听证笔录的内容和报告书进行充分的斟酌之后作出处分。辩明机会的赋予程序,原则上提出辩明书。

(4)作出不利处分时,原则上必须提示理由。

C行政指导

(1)进行行政指导时,不得超过其所掌管事务的范围,对相对人的自愿协助为前提,不得对相对人不服从为理由而采取对其不利的措施。这是期待行政指导的明确性、透明性的一般原则。

(2)不得以许认可等的权限为背景,逼迫相对人不得不服从行政指导。

(3)进行行政指导时,根据请求,要交付书面文件等,对明确行政指导的宗旨、内容和责任人等。此外,根据具体情况,规定关于行政指导的准则,并予以公布。

三、对行政程序法的评价及其影响

1.对行政程序法的评价

(1)由于行政程序法施行后时间尚短,对其评价还未形成统一的见解,要预测其效果也有困难。

从前,在日本的行政实务中,尽量回避处分,而选择行政指导的途径,已经成为惯例。一般认为,这是为了阻止对处分提讼而采取向行政指导逃避的策略。

行政程序法得以制定,对行政指导也课以法律上的一定制约,其结果使轻易采取行政指导的形式成为不可能。但是,采取处分的形式,必须服从法定程序,因此,对于行政厅来说,今后将陷于采取处分的形式还是采取行政指导的形式的艰难选择的境地。

(2)行政程序法,将行政厅的处分分为对申请的处分和不利处分两种,并规定了其分别适用的程序。

根据该规定,听证或者辩明机会的赋予程序的运用,只限于不利处分。对申请的处分,特别是关于申请的拒绝处分(不许可、不认可等),听证、辩明的程序都不能适用。但是,在日本的行政实践中,进行不利处分的情况极为少见,即使进行不利处分时,通常也是在收集了充分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不利处分受到新闻报道等社会舆论的斥责,对特别相对人来说,往往对此也一清二楚。因此,有人指出,对于不利处分,听证、辩明的程序并不具有多大的意义。毋宁说,问题在于本法中关于许认可等的处分,排除了听证、辩明程序的适用。在许认可等的公共规制之中,政界、官界和产业构成的铁三角转化为权利的温床,妨碍着国内外的产业的新参入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因此,出现了以下批判性见解。即为了确保行政的公正性,提高其透明性,关于许认可等的处分,更应该导入听证或辩明的程序。

(3)操纵制度的,归根结蒂是人。无论多么良好的制度,只要得不到运用之并且活用之的人,无异于巨龙欠缺眼睛。但是,人们担心在日本的行政现状下,能否得到理解行政程序并能正确运用之的公务员,担心国民方面能否活用行政程序,担心许多国民在事前对提起争讼产生踌躇,或者认为行政程序繁琐。

2.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影响

(1)行政程序法,适用于地方公共团体的机关进行的处分等中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作出的处分。因此,不仅限于机关委任事务,并且关于团体委任事务,只要法律上有处分的根据,就适用本法。但是,关于地方公共团体以条例及规则规定其根据的处分,从尊重地方自治的观点出发,在排除本法的适用的同时,地方公共团体应该遵照本法的宗旨,作出努力采取必要措施的规定(第38条)。人们期待着,根据这一规定,行政程序条例之类的法规在各地方公共团体得以制定。

(2)关于经过听证作出的处分,若承认根据行政不服审查法提起异议申诉,便将导致审理的重复进行,有悖于程序经济的原则,因此,规定不能提起异议申诉(第27条第2项)。所以,可以预想,今后的异议申诉件数将减少。但是,由于其不妨碍审查请求的提起,所以审查请求的件数是否减少,还要取决于听证程序对违法行政的抑制是否有效的实际业绩,现阶段要预测案件数的增减,是困难的。当然,现行审查请求制度的形式,与采取当面审理形式的异议申诉相比较,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不仅如此,而且在听证程序上,也承认行政厅职员的出席听证会,以给予当事人质问的机会。所以有人主张,在审查请求中,也应该承认审理担当者的回避,通过导入口头辩

论的公开对审形式,以谋求程序的充,将审查请求制度改革成为由国民活用的具有实效性的制度。

(3)有的学者对行政程序法的适用除外事项太多,提出批判性见解。比较有说服力的见解认为,关于重要的处分,例如,关于课税处分,由于其特殊性,即使不能将本法原封不动地付诸适用,也应该另外制定租税行政程序法之类的独立的立法,或者即使在税的领域,也应该在不违反税的特殊性的范围内类推适用本法。

(4)通过本法的制定,有的人认为以程序违反为理由的诉讼案件会增加。也有的人认为,由于违法行政被

事前抑制的结果,诉讼案件会减少。此外,还有的人认为,法院的审查范围被限定于对是否违背程序的审查,便不涉及实体性统制了。更有的人认为,毋宁说通过程序审查,实体性统制的范围得以扩大。众说纷纭,各有道理。

四、日本行政法面临的课题

为了对应行政环境的变化,日本的行政制度面临着需要解决的许多课题。例如,公共规制的缓和,地方分极推进法的制定,特殊法人的统制、废止及合并,情报公开法的制定,行政监察官法的制定等等。在这里,不能就上述所有问题展开论述,仅就司法外的纷争解决制度作一定的阐述。

1.司法救济的界限

诉讼程序是发现事实的程序,是人类长期经验与智慧的产物。但是,从前就有人指出,该制度存在费用高与时间长的缺点。并且,也有人认为诉讼程序不能适应现代型纷争,对司法追随行政及司法软弱无力等现象提出批判。

现代型纷争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某种程度的地域广泛性,因此,以多数人为当事人的纷争呈增加趋势。第二,不是侵害发生之后,而是在侵害尚未发生的未然阶段,以预防侵害的发生为目的的纷争呈增加趋势。第三,在纷争的解决中,需要高度的科学技术性见解的纷争呈增加趋势。第四,与关于权利义务的纷争相比较,争论政府政策的正确与否的纷争增加,因而导致发现成为裁判基准的客观性法极其困难。现行的诉讼制度,以辩论主义为基调。辩论主义,毋用说,是指将诉讼的具体进展委任给当事人的责任和负担,而排除法官依据职权介入的制度。在由私人自治支配的私法领域,也许可以说这种辩论主义的诉讼构造,是适合于纷争的解决的。但是,对于上述现代型纷争的解决,辩论主义却并不一定能称得上为适当的解决手段。现代型纷争,不是象私法关系那样可以分解为债权和债务,而是常常以与政策相关联的社会利益及价值观的冲突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法官,必须发现某种客观性法,并依照该法,对何为正确作出判断。但是,到底有无客观性法的存在,还是有疑问的。通常的情况下,作为判断的基准而使用的,是利益的比较衡量论。根据这一基准,比较小、比较轻微的利益,将被完全抛弃。这样处理果然正确吗?在一方当事人有四分的理、另一方当事人有六分的理的情况下,作出这种判断当然是适合正义的要求的。但是,以司法的方法,却不能进行这样的解决。在纷争的解决需要高度的科学技术性智慧的情况下,裁判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机能。一方当事人独占证据,并且具有丰富的科学技术性智慧,而另一方当事人却欠缺科学技术性智慧,又不能得到有利证据。法官虽是法律专家,但却缺乏科学技术性智慧。并且,在辩论主义之下,不可能由法院负担费用依据职权收集证据,所以,其心证势必产生倾斜,导致其作出有利于更具科学技术性智慧的一方的裁决。

第2篇: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动机是人们为达到各种需要而产生的意愿,它还具有激励的因素。成都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强身健体、人际交往、娱乐减负、充实业余生活等方面。这与大学生高素质、高文化的群体需求分不开的。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魅力、价值与功能,对提高社会适应力也是重要手段。

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成都市为西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但体育场、馆建设还比较滞后,分布不均,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许多社区及高校体育场、馆和健身场所的数量不足,多采用收费模式,阻碍了大学生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比较单一,这一比例平均高达85%,女生的比例更高,达89%。她们情愿在买服装、买饰品等方面大额消费,也不愿在身体锻炼上适度进行一些花费。这需要对他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予以纠正和积极引导。

成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根据调查分析,成都市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严重不足,大部分都在2次及以下,这一比例高达60%。对于青年学生一周3次及以上才能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另外,每次锻炼所持续的时间也是让人忧虑,不足1小时的比例相当高,平均达到40%,女生尤其严重,这就使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纠正。

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成都市属西部大都市,交通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作为高知识人群的大学生更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所以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除了传统的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游泳等之外,还增加了一些新颖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攀岩、旱冰、网球、高尔夫等。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主要集中在对抗性强、运动负荷较大、新颖有趣味的项目上。而女生主要选择对抗性较小、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的项目。参加传统项目的大学生还是占了68%,达到一半多。

影响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目前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还不是很积极,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原因。表1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统计。调查显示,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缺少场地器材及专人指导,另外就是学习重课程满等。对于阻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这些因素,需要各级有关部门及领导加以重视。

第3篇: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淮北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村小学未按要求开足体育课,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较差,体育教师基本都参加了课程培训,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未参加过县级以上的体育研讨会,体育教学内容受场地器材等影响只能开设较少的项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体育课 教学现状 对策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淮北地区农村小学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研究个案,对当前农村小学由于受地域社会文化的影响所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以期为有关决策部门采取有利措施,为今后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淮北市农村地区部分小学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就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

2.访问法:实地走访了农村小学,直接与8位校长或教导主任、10位体育组长、15位体育教师进行了学校体育方面的思想交流和意见交换,以便发现更多的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淮北地区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情况

在对每星期安排几节课的调查中,综合实际观察发现:目前我市农村小学对体育课正常开课率为80%,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场地、器材不足部分学校体育课不能正常开课。

(二)体育课外体育锻炼开展情况

1.两操一活动落实情况。52.8%的学校能坚持每天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43.6%的学校各年级都开展课余体育锻炼,26%的学校学生平均每日体育活动达到1小时,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普遍不好,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说明了课外体育活动在农村小学中是不稳定的,是农村小学体育突出的薄弱环节。从调查的结果看,农村小学难以保证小学生每天一次的课外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2.校内运动会举办情况。据调查了解到,该地区农村小学,每年举办一次或一次以上各种运动会的学校占被调查学校的38.6%,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占7.6%,从不举办运动会的占53.8%。这一结果反映出,体育比赛在该地区农村小学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校内运动会规模可大可小,内容和形式也可灵活多样,但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学校从未举办过。

(三)师资队伍

1.体育教师的数量。所抽查的学校中,乡镇中心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为1∶200;农村小学为1∶400。其中乡镇中心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占到80.2%;农村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占到97.3%。由此可见,专职体育教师的缺口主要在农村小学,且兼职体育教师的比例偏高。实地调查发现,这些兼职体育教师缺乏体育专业技能和常识,加上学科的侧重点而导致对体育课不重视。

2.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情况。据调查,现有的体育教师主体在45岁以下,这一层段的教师占所调查人数的90%以上。表明体育教师队伍已进一步年轻化,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淮北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力量。调查显示,淮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学历结构基本达标。小学体育教师具有本科学 历的占14.5%,专科学历的占49.4%,专科以下占36.1%。这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学校普遍重视教师学历结构,广大小学体育教师纷纷进修学习,再加上,淮北师范大学每年向学校输送大量的体育教师,使淮北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化。

3.体育教师参加培训情况。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在职教育已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73%的小学,近五年来体育教师进行过继续教育。但是在对教师培训效果满意度的调查中,超过80%的教师对培训效果不满意。近年许多学校一味将教师的学历证与上岗证挂钩。

(四)体育课教学设施情况

1.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调查表明:该地区农村小学最不缺的体育场地是乒乓球台,且普遍为水泥台,成人型的;最常见的器材是乒乓球拍、跳绳、毽子等。虽然都按国家要求配备了一定数量、规格的常规场地、器材,但所配置的体育器材质量较差,根本就不能使用,且器械标准严重不合格。

2.体育经费的投入普遍偏低。随着国家的减免政策,农村小学收费也越来越少,学校又无其他经济来源,70%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体育经费;10%的人认为有经费但得不到保障;10.9%的人认为不知道有体育经费;6.6%的人不表明观点;2.5%的人认为体育的经费极少。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淮北农村地区部分小学体育课开课问题基本解决,但体育教学内容陈旧,组织形式松散,缺乏自编教材。

2.淮北农村地区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学历、职称情况基本合理,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较低。

3.淮北农村地区部分小学体育经费投入偏低,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严重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促进观念转变,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想方设法使农村小学学校体育工作生机勃勃地开展起来。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加强体育教师终身从事体育事业的信念,是搞好新世纪学校体育的关键。

第4篇: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1引言

乐山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深受广大中外游客青睐,是中国西南地区最负盛名的旅游地之一。按照《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乐山市将致力打造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发展成为成绵乐旅游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和东南环线(长江线)的主要旅游城市。因此,乐山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是顺应国际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乐山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

美国《时代》杂志(1999)指出“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休闲活动正在成为人们假日生活的经常性行为。其中,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正在大幅增长。休闲旅游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2]。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入WTO、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为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主要表现:①注重政府作为,利用政府先导作用,为休闲旅游铺新路(烟台、无锡、云南等);②主题文化群英荟萃,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中涌现出“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和合文化”等主题,为这些地区旅游添光加彩(桂林、聊城等);③创立知名品牌,如“好客山东”、“常来常熟”、“多彩贵州”、“晋善晋美”。休闲旅游逐步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3]。休闲旅游是一种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的特定体验,因此旅游体验是休闲旅游的核心。

旅游体验是在特定体验活动过程中,旅游者花费时间来游览、参观、学习、感受所形成的主观评价,由个人感知、地方印象以及所消费的产品等因素决定[4]。游客追求旅游过程中主客体融合的境界 ,享受旅游带来的愉悦感和轻松感,所以休闲旅游体验是需要感觉、感动、感受、感悟相互渗透、融合得以实现[5]。王镜、马耀峰(2007)认为,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应以游客体验为根本依据。樊忠涛(2009)提出,满足游客体验需求,有助于提升景点吸引力。Driver与Brown指出旅游体验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核心,应注重满足游客个性化、体验化的需求。旅游体验是旅游者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所在[6]。旅游消费是一种体验消费,旅游服务是一种体验服务,旅游产品的核心就是旅游体验[7]。当前旅游休闲市场中旅游产品雷同、缺乏新意,休闲旅游元素同质化现象突出。因此,乐山休闲旅游发展须以“游客为本”,找出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

4建议

(1)注重打造特色节日、娱乐活动品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乐山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创新休闲旅游产品,提高传统文化节日、娱乐活动的认知度和可参与性。

(2)打造乐山休闲旅游景区链。以乐山大佛和峨眉山景区为核心,通过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消费项目,提供“以点带面”的游览套餐和旅游名片,逐步提高其他景区知名度,打造乐山休闲旅游景区链。

第5篇: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迄今为止,对清水江文书抢救和整理工作的历史、现状及问题进行探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晓光、龙泽江《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01);龙泽江《锦屏文书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与开发利用途径――锦屏文书暨清水江木商文化研讨会综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04);龙泽江、曾羽《锦屏文书保护现状和出路》(《兰台世界》2011/08);龙泽江、罗康智《关于建立锦屏文书数据库的思考》(《凯里学院学报》2010/02);吴平、龙泽江《从学术资源保障看清水江流域锦屏文书的数字化道路》(《贵州社会科学》2010/12);王宗勋《锦屏民间林业契约及征集研究基本情况》(《贵州档案》2009/01);杨有赓《建设以林业契约为主体的锦屏森林生态博物馆和清水江绿色旅游刍议》(《民族文化与区域经济》,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魏忠《独特的贵州苗族契约文献》(《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01),等等。目前,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相关课题主要有凯里学院曾羽主持的“锦屏文书数据库建设与村寨原地保护模式研究”(2011)。综合以上论文的分析,现分别将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与整理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及主要观点简要评述如下。

(一)清水江文书的抢救

1.清水江文书的现状及成效。目前,清水江文书的抢救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在开展。(1)领导机构。2006年,贵州省和黔东南自治州分别成立“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副省长、副州长担任组长,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县、乡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2)抢救保护实施机构及成效。目前,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主要由各县档案馆承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锦屏、天柱、三穗、黎平、剑河、岑巩、台江7县档案馆收藏进馆保护的清水江文书达8万件。其中,锦屏县档案馆收藏有35万件,已经抢救修复2万余件。2011年2月22日,锦屏文书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名录》。(3)抢救手段。目前,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仅限于部分县档案馆的征集、进馆、修整、裱糊、编目、装盒等基础性工作。(4)保护设施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专项资助项目、总投资1800多万元、建筑面5400平方米的“锦屏文书特藏馆”正在建设之中。

2.抢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清水江文书的家底不清;(2)民间家户散藏的文书,折叠破损、虫蛀、霉变程度严重,存在火灾隐患,亟需探索民间抢救保护的新机制和新手段;(3)县档案馆征集文书模式的抢救力度赶不上“自然流失”的速度;(4)县档案馆的抢救资金投入得不到保障,影响抢救保护成效;(5)县档案馆的保护技术落后,存在再破坏。

(二)清水江文书的整理

1.现有整理成果。目前,清水江文书的主要整理出版物,先后有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国立亚非言语文化研究所2003年出版的《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共3卷,整理文书853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09、2011年先后出版的《清水江文书》共3辑33本,整理公布文书约14万件;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整理文书800余件。其他整理的文书有谢晖、陈金钊主持《民间法》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收入契约130余件。

(1)编辑体例。三家出版物的编辑体例各不相同。《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将契约原件的照片和全文排版并列,用铜版纸印制,每件之首撰有简约著录文字。按照:A.山林卖契;B.含租佃关系的山林卖契;C.山林租佃契约或合同;D.田契;E.分山、分林、分银合同;F.杂契(包括荒山、菜园、池塘、屋坪、墓地之卖契及乡规民约、调解合同等);G.民国卖契的顺序编辑文书,构成前两卷“史料卷”。第三卷是“研究卷”,是契约文书的研究专题论文的汇编。《清水江文书》采用文书原件影印出版,一般不对每件文书全文判读,但是每件文书都有标题(含事主、事由、文书种类及时间四大要素)。对于图黑的文书,则整理出文字,附在文书图片旁。它的编辑以村寨为单位,每个村寨给一个顺序号,村寨之下根据不同的家族或家庭分卷,来自同一家族或家庭所收藏的文书为一卷。同一卷之下按照收藏者的原有分类,再分别列为若干帙。每一帙内的文件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将契约原件的照片和辨读全文放在一起,按契约和其他文书依次分为两大类,契约部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其他文书包括官府文告、分银单、记账单等,也是按时间先后排列。

(2)分类标准。《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将契约按性质,分为前文所述的7大类。其分类标准不是统一的,属于不完全的、概略的分类。《清水江文书》将文书按性质分为10个大类:契约文书、族谱、诉讼词稿、山场清册(坐簿)、账簿、官府文告、书信、宗教科仪书、唱本、誊抄碑文等。但是,每一大类内并没有给出统一的、清晰的分类标准。其所拟定每件文书标题中的要素之一是“文书种类”,其含义是指约、字、合同、清单等不同的类别,是完全基于文书内容所包含的表述的分类。比如“约”的种类,来自文书内的表达就包含“立断山场杉木约”。《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将契约不完全分类为:卖木契、卖山契、卖木并山契、卖田契、卖菜园、卖屋基契、卖地契、佃契、分银合同、分山合同、借契、借当契等。

2.现有整理成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整理的成果,反映了整理者对清水江文书的整体把握和认识深刻程度。《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的整理者,显然认为林业契约是清水江文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是,单纯依靠林业契约,不足以全面、深刻地认识清水江流域的社会历史变迁。《清水江文书》的整理者,则试图全面整理所有的文书,不局限某一类或某一领域的文书,似乎认为文书都有同等的价值,要留待研究者去挖掘和评价。但是,它需要足够的经费和队伍的持续支撑,研究者需要自己判读,难以利用。《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的整理者,认为契约是清水江文书的精华部分,选取一家保存最好的作为典型,但是难免“管中窥豹”。所以存在的问题是:(1)不同机构的整理者标准不同,没有共同的学术规范;(2)不同机构整理的成果有重叠,三家出版物整理文斗寨的文书,两家整理平鳌寨的文书,浪费学术资源和经费;(3)不同机构的整理者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到文书保存地收集,存在恶性竞争,“割肉式”整理,破坏文书的信息内在联系和完整性;(4)没有对清水江文书中苗族、侗族等文化符号(单位、名物)进行训诂和考释,影响文书的正确判读和深化研究;(5)没有建立起清水江文书全文数据库。

二、清水江文书的研究

自杨有赓1988年发表研究论文以来,清水江文书的研究,国内著作有6部,论文200多篇;研究人员主要有杨有赓、张应强、王宗勋、单洪银、徐晓光、罗洪洋、梁聪等专家学者。目前,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有凯里学院龙泽江的“贵州锦屏文书研究―以清代黔东南苗侗土地契约文书为中心”(2009),贵州大学吴述松的“清水江文书制度与苗侗经济研究”(2011年)。

国外研究清水江文书的学者主要有唐立、武内房司、相原佳之、寺田浩明、岸本美绪等。代表论文有唐立《清代清水江流域苗族植树造林的开始――林业经营兴起的各种因素》、武内房司《从鸣神到鸣官――清代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见苗族的习俗和纷争处理》、相原佳之《清代・中国清水江林业经营的一侧面――平鳌寨文书事例》、岸本美绪《贵州的山林契约文书与徽州的山林契约文书》等。以上论文均被收集在《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第3卷中。另,相原佳之《从锦屏县平鳌寨文书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林业经营》发表在《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第1期上。

三、代表性成果述评

(一) 杨有赓执笔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及系列论文。杨有赓的相关论著均是清水江文书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奠基性、资料性的开山之作。一是首次对林业契约中的佃契、卖契作了解读,是以后深入研究的基础;二是依据官府文告、诉讼状稿等,对 “清江四案”(皇木案、当江案、白银案、夫役案)进行分析;三是对山客、水客、木行、排夫等木材交易主体及其行规进行了介绍;四是对木材交易和运输环节中的“技术性规则”(木材独特计量方法、单位等)作了介绍;五是民国时期的木材税收资料丰富。当然,该书阶级矛盾分析方法贯穿始终,有其局限性。杨有赓其他5篇论文也是在以上问题中展开的。

(二)张应强的研究。2002年,中山大学张应强发表了论文《从卦治〈奕世永遵〉石刻看清代中后期的清水江木材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03),以碑刻和民间文书为据,考察了清水江下游木材市场的交易制度。随后,又相继发表了论文《清代中后期清水江流域的村落与族群――以锦屏文斗寨的考察为中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05)、《清代契约文书中的家族及村落社会生活――贵州省锦屏县文斗寨个案初探》以及专著《锦屏》(三联书店,2004年)和《木材与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市场、权力与社会》(三联书店,2006年)比较全面的展示了清水江流域苗族村落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木材市场流通历史概况。

(三)单洪根和王宗勋的研究。二人均是黔东南本土学者,前者长期担任锦屏县和黔东南州的行政领导,注意对本地契约文书的收集和研究,20062007先后出版《木材时代-黔东南林业史话》(林业出版社,2008年)、《清水江木商文化》(世界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年)等著作及《锦屏林业契约文书――清代林业生产关系的活化石》(《凯里学院学报》,2007/05)、《林业契约与林权改革》(《林业经济》2010/08)等论文,比较系统的对锦屏林业契约进行了分类,初步揭示了清水江木商文化的特点,并对林业契约在当前林权改革重大作用进行了研究。后者一直在锦屏县档案馆和史志办工作,长期接触一手资料,在收集和整理文书的基础上先后发表整理和研究的论文有20余篇和专著《乡土锦屏》(贵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一书,该书对锦屏各乡村的自然、文化、历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四) 罗洪洋的系列论文。20032007年在《民族研究》发表4篇论文,以《清代黔东南文斗侗、苗林业契约研究》(《民族研究》,2003/03)为代表,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卖契、佃契、分合同和处理山地林木纠纷契约四种主要的林业契约。同时它指出“以林业契约为主的习惯法”起到了调整和保护林业产权、形成经济预期的作用。林业商品生产实践产生了法律意识,催生了林业契约样式。他还援引罗马法,来论证市场经济实践出法律意识的普适命题。至于其引申得出的“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契约意识淡薄”,则缺乏严密论证,且与林业契约的“契约设计的精妙”的结论似有冲突之处。罗洪洋还认为清水江林业经济只能是家庭私有制经济。

(五) 徐晓光的著作和系列论文。《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法制的历史回溯》(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撷取和述评当地历史上发生过的若干重大的林业经济纠纷或问题,比如内、外三江之间“争江”、夫役之诉、民国开放江禁之争、“漂流木植清赎问题”、民国木税之争、黔湘两公司木材砍伐纠纷、控诉山客巨富“姚百万”、姚家内部山林纠纷等,试图勾勒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清水江流域林业法制全貌。法制无非是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以上选取的案件涉及木材生产、运输、交易等环节中的各类主体之间主要利益关系。当然,它所呈现的法制全貌是寓于叙述和解读中的启发性,依然不是脉络连贯、条例清晰的理论形态。该著作是一部研究方法有创新、体例视角有特色、比较系统的林业专门法制史专著,对以后研究的启示有:一是立足民族法,挑战“华夏正统”观念;二是突破法律史学偏重立法研究,漠视法律适用考察的旧模式;三是法律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兼用。《锦屏林业契约、文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2007/06)是其系列论文中的代表作,针对罗洪洋的研究认为林业经营模式是“家族公有制下房族股份制”;二是罗认为清代中期林业纠纷一般由寨老解决,徐晓光认为官府已经介入到林业纠纷,并“最后裁定”;三是认为清代司法已经到达苗疆,“村规民约”所规定“送官纠治”就是依据。地方官府往往将“送官纠治”案件“回批”乡村按照习惯法处理。这体现了国家司法对习惯法的回应。

第6篇: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课余体育;现状;趋势

学校体育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窗口,体育比赛是学校对外交流互动的平台,能展示一个学校的办学风格,学生的精神风貌,教学团队的凝聚力。而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对完成学校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一)社会中“重视文化投入,轻视体育培养”的思想观念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社会上的很多人也认为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对于学习反而不是很认真。人们注重文化基础学习的同时却忽略了体育存在的社会价值,这种沉淀下来的思想对于有兴趣的学生造成影响从而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学校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条件的影响

1.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决定学校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必要因素。

2.学校体育条件是保证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物质前提,科学的训练方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训练条件支撑上,它对条件的依赖远远超出体育教学对场地、器材的依赖。

(三)学校体育教师的配备及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文化课教师的态度的影响

1.学生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也是田径训练的基础和敏感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对于运动员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可是现阶段有很多学校体育教师,为了应付各种比赛,特别是田径的中长跑运动员过早的大强度专项训练所换取的短暂的运动成绩,不但损坏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更使那些具有较高运动潜质的运动员由于过早的专项训练,过早的结束了运动生涯。

2.学校体育训练工作离不开文化课教师的支持, 文化课教师的体育态度对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训练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文化课教师对体育持有积极认同的态度,必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进而积极投入体育学习或训练中来。

(四)家长对课余训练的认识。

现在的中小学生还是要面临中考,中小学还是在进行选拔式的高分教育,由于受高中招生人数的限制,每年有许多初中生落榜或进入自费生的行列,家长就把基础教育放在了首位。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在这种高分学业成绩的压力下,一部分家长是不支持孩子参加课余运动训练的,他们认为学习期间是一个关键期,是孩子们人生抉择的第一步,尽一切努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小学乃至初中学业上获得的高分,打好文化课基础,升入重点高中,这是家长的利益性选择,这种利益性的选择,给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

(五)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较高,再加上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娇生惯养,使孩子养成任性、怕吃苦等不良习惯。也有一些小学生参加学校运动队训练,只是好奇、抱着好玩的态度来训练,没有正确认识课余训练的功能与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训练量的加大,严格、枯燥的训练使得初期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学生就逐渐产生放弃训练的想法。这对于运动员的流失造成很大影响。

二、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发展趋势

(一)转变观念,加大投入,摆正课余体育训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位置。

从校方领导、老师,到家长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为国家竞技体育服务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支持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形成课余体育训练的大环境,使家长和社会关心支持课余体育训练,使学生认识到课余体育训练也是在接受人才培养。

(二)学校管理部门将课余体育训练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计划中,保证课余体育训练有一套完整管理体制,可以由学校主任级别直接领导,安排好训练并且全面审查训练计划落实情况。

(三)加大学校体育教师输送与培养

1.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教师大多数都是由学校体育教师兼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体育课堂教学。

2.课余训练的内容应以全面身体练习为主,以一般身体练习和专项身体练习为辅的要求进行,在运动训练内容上要重点加强基础素质训练和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跑。

(四)合理的选才与有效的训练相结合

1.选才工作,必须不辞劳苦地深入到各班,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因为我们所担任的教学班不一定是本年参加比赛的年龄组,怎么办?要处理好这个衔接问题,首先体育教师沟通好,其次选才工作还贯穿在一年四季,无论在操场上课,课外活动等活动场所,处处留意,发现好才去问,并作好记录。

2.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运动队只能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进行训练。

(五)协调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一切训练以学生为原则,体育教师将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降到最低点,甚至可以两者相互促进。体育教师的训练计划与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探讨,充分利用早晚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做到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时间。

(六)体育意识改变学生自我。

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展示体育的魅力,让学生多了解体育训练的地位和体育竞赛魅力,在平时训练时尽量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平台,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促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的重要条件。

结束语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要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坚持育人为宗旨,既育体又育心,突出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杨铁黎,陈均.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我校 体育课 现状 对策

1、前言

近年来我校学生年龄逐步进入90后、95后阶段,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身体素质下降和兴趣的缺乏,给体育教学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目前我校体育课的现状分析

2.1学校场地、器材、师资不足

由于去年学校从洪泽校区搬迁到扬州公道校区,新校区不但面积较小而且还有其他两家单位也在校园内。除去实习场地、教学办公综合楼、宿舍楼、其他单位办公楼、食堂、停车场等,新校区仅有一块篮球场可以使用。所以随着班级和学生人数增多,出现了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师资短缺等。如:新校区没有室内教学场地,天气恶劣时,无法保证教学开展;没有跑道,早操和体育课跑步时只能在校园里的道路上。此外,体育器材不到位,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我校体育教学和第二课堂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2.2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缺乏上课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并不太感兴趣,有的还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也是体育课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总的分析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主观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价值缺乏切身的实际感受,对体育活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没有培养起体育的兴趣和特长。加上家长对子女的万般呵护,在家就不做家务事,不参加劳动等进一步滋长了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女生在体育活动中惰性更加明显,怕晒、怕累、怕出汗等。这些90后出生的学生,与其运动出汗,不如坐在地上玩手机、谈笑风生。

第二是客观原因: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单调。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教材乏味,缺乏新鲜感,干巴巴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教材教法,一副羽毛球拍打一堂课,一根跳绳跳一堂课,再加上打打篮球、跑跑步,一复一日,年复一日,因而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相反,学生希望教学内容常常更新,每节课都有新内容、新活动、新收获。

第三个重要的原因: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老师幽默诙谐,赏罚分明,学生就喜欢任课体育教师,一般也就喜欢上体育课。反之,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作风粗暴或打骂学生,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任课教师,大多也不太喜欢上体育课。这两种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课态度的影响也很严重。

也正由于这一系列暂时还无法回避的现状存在,使得学生认为“辛苦出汗”的体育运动成为苦活累活,体育锻炼就没有在学生生活中形成一种时尚,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因此,引导学生强身健体不但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应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2.3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进取动机差,意志品质薄弱

2010年全国第三次国民体质检测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学生身高、体重、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5年相比,学生身高增高了,体重变重了,营养不良的少了。可惜的是,学生的运动能力堪忧,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大幅增加,有接近一成男生检出肥胖;视力低下检出率依然居高不下。

在体育学习和体育竞赛中,现在不少学生进取动机差,情绪自控能力差,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缺乏动力,社会情感表现冷漠,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在很多场合或活动中,表现出意志品质薄弱,如在体育教学组织的中长跑考核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缺乏那种咬牙坚持跑完全程的毅力,而是明显表现出一种怕苦怕累的厌烦心理。当然以上情况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并非体育教学一个因素造成,但我们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滑这是不争的事实。

3、针对我校体育课现状改进建议

3.1增加场地器材投入,完善师资队伍

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重点抓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建设专业齐全、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目前我校迫在眉睫的任务。根据专业与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引进不同学科与课程的任课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加强对学科后备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储备人才与技术力量。

为了保证体育教学以及第二课堂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要积极争取学校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投入,使我校能达到技工院校体育场地设施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改造现有的一块篮球场,并建设新场地,特别是校园里靠南边唯一没有被开发利用的一块草地。

3.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

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精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选项教学,也就是选择学生感兴趣并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一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实际选择教学项目,二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要求教师选择教学内容。选项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性,这是激发学生学好体育的基本前提。

(2)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体质状况,对技术水平不在同一层次的学生要求要有所不同,避免体质好、水平高的学生索然无味,影响其积极性,也避免体质差、水平低的学生感觉吃力,产生厌学情绪。当然分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水平低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进步了,可以到更高层次学习。

(3)因材施教,即根据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男女兴趣及生理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我校隶属江苏油田企业这一特殊性,所开设专业以服务油田为主,学生毕业后基本上是在油田单位就业。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传授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常识的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材内容。例如:钻井专业和安装专业可安排一些提高上肢力量、腰背力量等方面教材;井下作业专业可多安排些耐力、力量等方面教材;采油专业可安排些舞蹈、排球等方面教材。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要传授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我处理意外损伤和采取卫生保护措施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在工作中能承受起职业工作对身体某些部位的特殊要求,减少伤病,增强身体免疫力。

4、结论与建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种类繁多、功能齐全。校园里盛行的“电脑游戏风”“手机游戏风”正深深干扰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电脑取代人脑,电脑取代体育活动更是日益严重,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无兴趣,生活无情趣。不光体育教学,其他教学活动也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应引起有关部门、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学校应在政策及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拓宽思路,解放思想,进行大胆改革,使我校体育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向终身教育转化,向健康教育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校体育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立伟.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9(3):94-96.

第8篇: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物课程 课程设计 提问现状 可操作性 解决措施 有效性评估

如何有效的学习生物都是现在同学们面临的难题!所以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初中生物课程,让该课程更加的有活力,有动力,更有效率。针对初中生物课堂的提问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先来看一个案例: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经常出现理解错误以至于答非所问,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问题为识记水平,学生因为记忆错误而导致回答错误;学生没有认真仔细的审题,不能筛选出有效信息导致回答的不准确;教师提问太深奥,提前对下一节将要讲述的问题提问或者是对需要强化的内容进行提问,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思路,只能面面相觑,也会降低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抑或导致学生思维断层。

案例观察2:植物的蒸腾作用

师:小麦生长后期(抽穗和灌浆期)其光和作用的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是什么?

生:水分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发育。

师:错!(当头一棒!)

生:(顿时鸦雀无声)……(茫然!)

师:思考错在哪里?

生:……(所有学生苦思冥想,有的学生轻声讨论。)

师: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那个方面?

生: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师:抽穗和灌浆期的小麦只是植物一生中的一个阶段,那它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什么呢?

生:蒸腾作用。

[案例分析]学生误答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受到题目本身的迷惑从而无法辨认清楚,另一方面又没有挖掘出教师课堂提问中的暗含信息导致其审题不清。题目的迷惑在于“抽穗和灌浆期小麦的光和作用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学生很可能顺理成章的认为:这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生长和发育;教师的暗含信息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休眠阶段除外),吸收的水分有95%~99%用于蒸腾作用,抽穗和灌浆期也不例外,这个时期小麦的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仔细分析题意,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而不是没有方法的教学,当学生受到课堂打击时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越来越不重视生物学习。所以,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学生才能够准确回答课堂提问,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另外,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的设计时还要考虑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生物课程的课堂提问设计包括生物课程的结构性知识的课程设计、体系性知识的课程设计、区域性知识的课程设计、民族性知识的课程设计等等方面都是我们在生物课程设计方面应该考虑的方面。其中就区域性知识的课程设计来说,每个地区的教学条件不一样,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学水平相对较高,教学质量较好,教学环境氛围浓厚,师资队伍的实力雄厚等等方面的原因都决定了东部地区的课程设计更科学合理、实用性、可操作性更强,τ诤⒆用蔷蜕物方面的提升来说更有效,更实用。而对于西部老少边区来说,有一个安静的、安全的、整洁的教学环境都有一定的困难。

除此之外,课程的实施情况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就课程本身知识体系的设计来说。一个课程的实施要求老师必须熟悉课程本身的结构,有哪些知识点,怎样讲解学生才能理解。这个就需要老师提前做好笔记,对于知识点的讲解有自己的看法。可能大家都知道,老师在讲解某一学科的时候,都有教案,那个教案就是老师对于课程的内容设计,老师在教授一门学科时,都有自己的课程完成情况的考核。所以老师在拿到那本教学教材的时候,就会在心里构思怎样去上这门学科,什么时间段传授什么知识,才能争取在高效率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就是想说对于初中课程的现状的设计要从多方面考虑。对于课程提问设计中存在的弊端要及时解决,比如说在提问设计中会碰到需不需要课程设计的问题,每一个设计者都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还有,很多学校对于生物课程的设计很合理,但是对于课程实施后的评估工作做的很差,经常只有前面的过程,而没有对于课程的反馈,这是现在很多课程设计后实施情况的弊端,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科学的需求分析下,设计出有效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实施后,要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估,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与完善,对于合理的地方继续坚持。

结束语

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的现状就是方式过于死板,创新性提问的方式很欠缺。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个性化教育与创新性教育才是未来课堂提问设计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仓学斌. 浅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8).

[2] 张莉萍、高培仁.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J]. 教学与管理,2011(12).

第9篇: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课程体系的概念,学界一般有以下两种阐述:一是课程体系是指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心理,根据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设计的各门课程的系统;二是课程设置是指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受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笔者选取了国内部分高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进行分类并进行系统的分析。

我国高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从内容上来分,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板块,新闻学理论及技能、体育运动基本理论、文学语言类知识。而各个高校的不同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不同板块的课程数量结构的区别。

(1)新闻学理论及技能类课程开设情况。作为体育新闻专业的主干课程,新闻传播类课程是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中的核心和重点,这也是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研习的课程内容。从数量上来看,新闻转播类课程一般为13门上下,几乎占了专业课程的50%。虽然在开设的课程科目数量上,各高校并无太大差异,但在开设的科目内容上却存在明显的不同。

很明显,在开设科目的选择上,各高校也将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融入了其中。如在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传播类课程中,并没有出现传统的“采、写、编、评”课程,而是出现了广告学、公共关系学这样的课程。由此可见,该校并没有将新闻行业作为毕业生的唯一就业培养方向,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其他传媒产业发展。这与北京地区人才密集,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不无关系。与北京体育大学相似,广州体育学院在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中也加入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经营管理课程,将经营类课程加入课程体系,体现了广州体育大学与其他高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较为领先的沿海地区的区域特色。

(2)体育运动基本理论类课程。体育新闻专业是新闻学与体育学的交叉学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体育新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兼具新闻类学科能力和体育类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在进行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几所高校都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基本理论类课程。

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看,体育运动基本理论类课程的开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不同的高校对于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区别。

在现有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大高校的体育运动基本理论类课程主要有两种开设形式。一种是开设纯体育类课程,该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体育类知识,凸显学生的体育特长。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北京体育大学一直以“大体育”的办学理念建设体育新闻专业,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对于学生的体育特色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在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专业的课程中,共开设有7门纯体育类课程:体育概论、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运动人体科学概论、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论、运动项目概要、民族传统体育学概论、奥林匹克运动;另一种开设形式则是将体育类课程与新闻类课程融合,形成交叉类课程。该类课程淡化了体育特征,转而将体育融入到新闻课程中。这类课程在各高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都有出现,但数量不多,课程内容也大同小异。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广州体育学院在进行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中,着重毕业生的媒体适应性,在课程设置中也一直淡化学生的体育特色,因此仅开设有体育媒体通论一门体育新闻类课程。

(3)在体育新闻专业开设的体育运动基本理论类课程中,我们还可以总结出一个特点:无论开设的是纯体育类课程还是体育新闻类课程,内容上基本都限于理论类课程,而且多以体育人文类的课程居多。这也反映出现在阶段体育新闻专业建设中,高校普遍将体育与新闻的结合点放在体育人文方面的现状。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我们也就不难找到专项体育记者缺乏的原因。

(4)文学语言类课程。在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文学语言类课程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类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一类课程在各高校的开设情况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上都区别不大,开设数量一般为4到6门,内容上基本以文学概论、中外文学史、古代文学和文学作品阅读为主。

在课程内容选择问题上,依上文所述,国内现阶段高校体育新闻专业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采用的是新闻类课程+体育类课程+语言文学类课程的结构形式。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一直将工具应用型课程放在首位。因此在新闻类的课程开设上,就不能简单的照搬本科体育新闻专业的课程,而应该将主要的课时放在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课程上,其中主要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相关工具软件(如排版软件、图片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 (下转第115页)(上接第107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