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993年11月,多年成为悬案的行政程序法得以制定,并于1994年10月1日开始,正式付诸施行。1962年,作为对行政不服申诉程序的一般法,制定了行政不服审查法;并且作为行政的司法审查程序,又制定了行政案件诉讼法。而今,作为事前程序的行政程序法得以制定,依据程序法制约行政的制度,从总体上得以基本完备。
二、行政程序法的概要及其效果
1.行政程序法的目的
从前,关于行政的程序,被委任给个别的法律,从制度总体来看是不完备不统一的,比较难以理解的。因此本法就处分(即具体行政行为-译者)、行政指导及申报的程序的共通事项作出规定。本法的目的在于,确保行政运营中的公正,提高其透明性,以助于保护国民的权益(第1条)。确保公正,是指在进行处分之前,给予相对人等以有利的主张立证的机会,慎重发动处分权,抑制违法或不当的行政。所谓透明性,是指关于行政上的意思决定,对国民来说,其内容及过程都一目了然。确保公正及提高透明性,归根结蒂有助于保护国民的权益。
2.行政程序法的概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法将行政的处分分为对申请的处分和不利处分,分别设定了规定。
A对申请的处分
对申请的处分,是指基于请求行政作出许可、认可、发给执照及其他对自己赋予某种利益的申请,行政厅作出的许可、认可等处分或者拒绝申请的处分。关于对申请的处分,规定了如下程序:
(1)设定是否作出申请所请求的许认可等的审查基准,并予以公布。其目的在于提高行政运营的透明性,提高许可及不许可的预见可能性。
(2)尽量规定标准处理期间,并予以公开。其目的在于使申请人明确处理的目标,以期处理的迅速。
(3)一旦申请到达,立即开始审查,毫不延缓。这一措施是为了防止不受理申请或者由于进行行政指导,使审查的开始被延缓。
(4)拒绝申请时,原则上以书面提示其理由。这是为了行政运营的透明化和给不服申诉提供方便的措施。
B不利处分
不利处分,是指行政厅根据法令,以特定的人为相对人,直接赋课义务,或者限制其权利的处分。例如,撤销许认可等的处分、停止营业的处分等。关于不利处分,规定了以下程序:
(1)设定是否作出不利处分的处分基准,并为公开而努力。
(2)对处分的相对人,事前通知预定的处分内容、所依据的法令以及成为处分原因的事实等。
(3)关于撤销许认可等之类的剥夺资格或地位的重大处分,采取听证程序;关于其他处分,采取给予辩明机会的程序。
听证,由行政厅指定的主持人主持。当事人可以请求阅览证明成为处分原因的事实的文书。得到主持人的许可,可以对行政厅的职员提出质问。行政厅必须对主持人提出的听证笔录的内容和报告书进行充分的斟酌之后作出处分。辩明机会的赋予程序,原则上提出辩明书。
(4)作出不利处分时,原则上必须提示理由。
C行政指导
(1)进行行政指导时,不得超过其所掌管事务的范围,对相对人的自愿协助为前提,不得对相对人不服从为理由而采取对其不利的措施。这是期待行政指导的明确性、透明性的一般原则。
(2)不得以许认可等的权限为背景,逼迫相对人不得不服从行政指导。
(3)进行行政指导时,根据请求,要交付书面文件等,对明确行政指导的宗旨、内容和责任人等。此外,根据具体情况,规定关于行政指导的准则,并予以公布。
三、对行政程序法的评价及其影响
1.对行政程序法的评价
(1)由于行政程序法施行后时间尚短,对其评价还未形成统一的见解,要预测其效果也有困难。
从前,在日本的行政实务中,尽量回避处分,而选择行政指导的途径,已经成为惯例。一般认为,这是为了阻止对处分提讼而采取向行政指导逃避的策略。
行政程序法得以制定,对行政指导也课以法律上的一定制约,其结果使轻易采取行政指导的形式成为不可能。但是,采取处分的形式,必须服从法定程序,因此,对于行政厅来说,今后将陷于采取处分的形式还是采取行政指导的形式的艰难选择的境地。
(2)行政程序法,将行政厅的处分分为对申请的处分和不利处分两种,并规定了其分别适用的程序。
根据该规定,听证或者辩明机会的赋予程序的运用,只限于不利处分。对申请的处分,特别是关于申请的拒绝处分(不许可、不认可等),听证、辩明的程序都不能适用。但是,在日本的行政实践中,进行不利处分的情况极为少见,即使进行不利处分时,通常也是在收集了充分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不利处分受到新闻报道等社会舆论的斥责,对特别相对人来说,往往对此也一清二楚。因此,有人指出,对于不利处分,听证、辩明的程序并不具有多大的意义。毋宁说,问题在于本法中关于许认可等的处分,排除了听证、辩明程序的适用。在许认可等的公共规制之中,政界、官界和产业构成的铁三角转化为权利的温床,妨碍着国内外的产业的新参入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因此,出现了以下批判性见解。即为了确保行政的公正性,提高其透明性,关于许认可等的处分,更应该导入听证或辩明的程序。
(3)操纵制度的,归根结蒂是人。无论多么良好的制度,只要得不到运用之并且活用之的人,无异于巨龙欠缺眼睛。但是,人们担心在日本的行政现状下,能否得到理解行政程序并能正确运用之的公务员,担心国民方面能否活用行政程序,担心许多国民在事前对提起争讼产生踌躇,或者认为行政程序繁琐。
2.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影响
(1)行政程序法,适用于地方公共团体的机关进行的处分等中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作出的处分。因此,不仅限于机关委任事务,并且关于团体委任事务,只要法律上有处分的根据,就适用本法。但是,关于地方公共团体以条例及规则规定其根据的处分,从尊重地方自治的观点出发,在排除本法的适用的同时,地方公共团体应该遵照本法的宗旨,作出努力采取必要措施的规定(第38条)。人们期待着,根据这一规定,行政程序条例之类的法规在各地方公共团体得以制定。
(2)关于经过听证作出的处分,若承认根据行政不服审查法提起异议申诉,便将导致审理的重复进行,有悖于程序经济的原则,因此,规定不能提起异议申诉(第27条第2项)。所以,可以预想,今后的异议申诉件数将减少。但是,由于其不妨碍审查请求的提起,所以审查请求的件数是否减少,还要取决于听证程序对违法行政的抑制是否有效的实际业绩,现阶段要预测案件数的增减,是困难的。当然,现行审查请求制度的形式,与采取当面审理形式的异议申诉相比较,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不仅如此,而且在听证程序上,也承认行政厅职员的出席听证会,以给予当事人质问的机会。所以有人主张,在审查请求中,也应该承认审理担当者的回避,通过导入口头辩
论的公开对审形式,以谋求程序的充,将审查请求制度改革成为由国民活用的具有实效性的制度。
(3)有的学者对行政程序法的适用除外事项太多,提出批判性见解。比较有说服力的见解认为,关于重要的处分,例如,关于课税处分,由于其特殊性,即使不能将本法原封不动地付诸适用,也应该另外制定租税行政程序法之类的独立的立法,或者即使在税的领域,也应该在不违反税的特殊性的范围内类推适用本法。
(4)通过本法的制定,有的人认为以程序违反为理由的诉讼案件会增加。也有的人认为,由于违法行政被
事前抑制的结果,诉讼案件会减少。此外,还有的人认为,法院的审查范围被限定于对是否违背程序的审查,便不涉及实体性统制了。更有的人认为,毋宁说通过程序审查,实体性统制的范围得以扩大。众说纷纭,各有道理。
四、日本行政法面临的课题
为了对应行政环境的变化,日本的行政制度面临着需要解决的许多课题。例如,公共规制的缓和,地方分极推进法的制定,特殊法人的统制、废止及合并,情报公开法的制定,行政监察官法的制定等等。在这里,不能就上述所有问题展开论述,仅就司法外的纷争解决制度作一定的阐述。
1.司法救济的界限
诉讼程序是发现事实的程序,是人类长期经验与智慧的产物。但是,从前就有人指出,该制度存在费用高与时间长的缺点。并且,也有人认为诉讼程序不能适应现代型纷争,对司法追随行政及司法软弱无力等现象提出批判。
现代型纷争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某种程度的地域广泛性,因此,以多数人为当事人的纷争呈增加趋势。第二,不是侵害发生之后,而是在侵害尚未发生的未然阶段,以预防侵害的发生为目的的纷争呈增加趋势。第三,在纷争的解决中,需要高度的科学技术性见解的纷争呈增加趋势。第四,与关于权利义务的纷争相比较,争论政府政策的正确与否的纷争增加,因而导致发现成为裁判基准的客观性法极其困难。现行的诉讼制度,以辩论主义为基调。辩论主义,毋用说,是指将诉讼的具体进展委任给当事人的责任和负担,而排除法官依据职权介入的制度。在由私人自治支配的私法领域,也许可以说这种辩论主义的诉讼构造,是适合于纷争的解决的。但是,对于上述现代型纷争的解决,辩论主义却并不一定能称得上为适当的解决手段。现代型纷争,不是象私法关系那样可以分解为债权和债务,而是常常以与政策相关联的社会利益及价值观的冲突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法官,必须发现某种客观性法,并依照该法,对何为正确作出判断。但是,到底有无客观性法的存在,还是有疑问的。通常的情况下,作为判断的基准而使用的,是利益的比较衡量论。根据这一基准,比较小、比较轻微的利益,将被完全抛弃。这样处理果然正确吗?在一方当事人有四分的理、另一方当事人有六分的理的情况下,作出这种判断当然是适合正义的要求的。但是,以司法的方法,却不能进行这样的解决。在纷争的解决需要高度的科学技术性智慧的情况下,裁判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机能。一方当事人独占证据,并且具有丰富的科学技术性智慧,而另一方当事人却欠缺科学技术性智慧,又不能得到有利证据。法官虽是法律专家,但却缺乏科学技术性智慧。并且,在辩论主义之下,不可能由法院负担费用依据职权收集证据,所以,其心证势必产生倾斜,导致其作出有利于更具科学技术性智慧的一方的裁决。
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动机是人们为达到各种需要而产生的意愿,它还具有激励的因素。成都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强身健体、人际交往、娱乐减负、充实业余生活等方面。这与大学生高素质、高文化的群体需求分不开的。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魅力、价值与功能,对提高社会适应力也是重要手段。
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成都市为西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但体育场、馆建设还比较滞后,分布不均,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许多社区及高校体育场、馆和健身场所的数量不足,多采用收费模式,阻碍了大学生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比较单一,这一比例平均高达85%,女生的比例更高,达89%。她们情愿在买服装、买饰品等方面大额消费,也不愿在身体锻炼上适度进行一些花费。这需要对他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予以纠正和积极引导。
成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根据调查分析,成都市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严重不足,大部分都在2次及以下,这一比例高达60%。对于青年学生一周3次及以上才能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另外,每次锻炼所持续的时间也是让人忧虑,不足1小时的比例相当高,平均达到40%,女生尤其严重,这就使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纠正。
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成都市属西部大都市,交通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作为高知识人群的大学生更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所以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除了传统的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游泳等之外,还增加了一些新颖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攀岩、旱冰、网球、高尔夫等。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主要集中在对抗性强、运动负荷较大、新颖有趣味的项目上。而女生主要选择对抗性较小、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的项目。参加传统项目的大学生还是占了68%,达到一半多。
影响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目前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还不是很积极,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原因。表1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统计。调查显示,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缺少场地器材及专人指导,另外就是学习重课程满等。对于阻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这些因素,需要各级有关部门及领导加以重视。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淮北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村小学未按要求开足体育课,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较差,体育教师基本都参加了课程培训,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未参加过县级以上的体育研讨会,体育教学内容受场地器材等影响只能开设较少的项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体育课 教学现状 对策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淮北地区农村小学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研究个案,对当前农村小学由于受地域社会文化的影响所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以期为有关决策部门采取有利措施,为今后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淮北市农村地区部分小学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就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
2.访问法:实地走访了农村小学,直接与8位校长或教导主任、10位体育组长、15位体育教师进行了学校体育方面的思想交流和意见交换,以便发现更多的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淮北地区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情况
在对每星期安排几节课的调查中,综合实际观察发现:目前我市农村小学对体育课正常开课率为80%,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场地、器材不足部分学校体育课不能正常开课。
(二)体育课外体育锻炼开展情况
1.两操一活动落实情况。52.8%的学校能坚持每天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43.6%的学校各年级都开展课余体育锻炼,26%的学校学生平均每日体育活动达到1小时,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普遍不好,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说明了课外体育活动在农村小学中是不稳定的,是农村小学体育突出的薄弱环节。从调查的结果看,农村小学难以保证小学生每天一次的课外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2.校内运动会举办情况。据调查了解到,该地区农村小学,每年举办一次或一次以上各种运动会的学校占被调查学校的38.6%,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占7.6%,从不举办运动会的占53.8%。这一结果反映出,体育比赛在该地区农村小学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校内运动会规模可大可小,内容和形式也可灵活多样,但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学校从未举办过。
(三)师资队伍
1.体育教师的数量。所抽查的学校中,乡镇中心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为1∶200;农村小学为1∶400。其中乡镇中心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占到80.2%;农村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占到97.3%。由此可见,专职体育教师的缺口主要在农村小学,且兼职体育教师的比例偏高。实地调查发现,这些兼职体育教师缺乏体育专业技能和常识,加上学科的侧重点而导致对体育课不重视。
2.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情况。据调查,现有的体育教师主体在45岁以下,这一层段的教师占所调查人数的90%以上。表明体育教师队伍已进一步年轻化,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淮北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力量。调查显示,淮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学历结构基本达标。小学体育教师具有本科学 历的占14.5%,专科学历的占49.4%,专科以下占36.1%。这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学校普遍重视教师学历结构,广大小学体育教师纷纷进修学习,再加上,淮北师范大学每年向学校输送大量的体育教师,使淮北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化。
3.体育教师参加培训情况。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在职教育已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73%的小学,近五年来体育教师进行过继续教育。但是在对教师培训效果满意度的调查中,超过80%的教师对培训效果不满意。近年许多学校一味将教师的学历证与上岗证挂钩。
(四)体育课教学设施情况
1.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调查表明:该地区农村小学最不缺的体育场地是乒乓球台,且普遍为水泥台,成人型的;最常见的器材是乒乓球拍、跳绳、毽子等。虽然都按国家要求配备了一定数量、规格的常规场地、器材,但所配置的体育器材质量较差,根本就不能使用,且器械标准严重不合格。
2.体育经费的投入普遍偏低。随着国家的减免政策,农村小学收费也越来越少,学校又无其他经济来源,70%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体育经费;10%的人认为有经费但得不到保障;10.9%的人认为不知道有体育经费;6.6%的人不表明观点;2.5%的人认为体育的经费极少。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淮北农村地区部分小学体育课开课问题基本解决,但体育教学内容陈旧,组织形式松散,缺乏自编教材。
2.淮北农村地区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学历、职称情况基本合理,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较低。
3.淮北农村地区部分小学体育经费投入偏低,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严重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促进观念转变,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想方设法使农村小学学校体育工作生机勃勃地开展起来。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加强体育教师终身从事体育事业的信念,是搞好新世纪学校体育的关键。
1引言
乐山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深受广大中外游客青睐,是中国西南地区最负盛名的旅游地之一。按照《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乐山市将致力打造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发展成为成绵乐旅游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和东南环线(长江线)的主要旅游城市。因此,乐山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是顺应国际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乐山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
美国《时代》杂志(1999)指出“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休闲活动正在成为人们假日生活的经常性行为。其中,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正在大幅增长。休闲旅游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2]。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入WTO、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为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主要表现:①注重政府作为,利用政府先导作用,为休闲旅游铺新路(烟台、无锡、云南等);②主题文化群英荟萃,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中涌现出“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和合文化”等主题,为这些地区旅游添光加彩(桂林、聊城等);③创立知名品牌,如“好客山东”、“常来常熟”、“多彩贵州”、“晋善晋美”。休闲旅游逐步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3]。休闲旅游是一种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的特定体验,因此旅游体验是休闲旅游的核心。
旅游体验是在特定体验活动过程中,旅游者花费时间来游览、参观、学习、感受所形成的主观评价,由个人感知、地方印象以及所消费的产品等因素决定[4]。游客追求旅游过程中主客体融合的境界 ,享受旅游带来的愉悦感和轻松感,所以休闲旅游体验是需要感觉、感动、感受、感悟相互渗透、融合得以实现[5]。王镜、马耀峰(2007)认为,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应以游客体验为根本依据。樊忠涛(2009)提出,满足游客体验需求,有助于提升景点吸引力。Driver与Brown指出旅游体验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核心,应注重满足游客个性化、体验化的需求。旅游体验是旅游者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所在[6]。旅游消费是一种体验消费,旅游服务是一种体验服务,旅游产品的核心就是旅游体验[7]。当前旅游休闲市场中旅游产品雷同、缺乏新意,休闲旅游元素同质化现象突出。因此,乐山休闲旅游发展须以“游客为本”,找出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
4建议
(1)注重打造特色节日、娱乐活动品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乐山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创新休闲旅游产品,提高传统文化节日、娱乐活动的认知度和可参与性。
(2)打造乐山休闲旅游景区链。以乐山大佛和峨眉山景区为核心,通过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消费项目,提供“以点带面”的游览套餐和旅游名片,逐步提高其他景区知名度,打造乐山休闲旅游景区链。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 现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73
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古老话题,同时又是一个新话题。有效的提问实现师生的双边互动,教师的教学思想通过问题的设置传递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领悟情况又很好的反馈给教师,呈现一种良好的教学生态。提问也是小学数学教师较为喜欢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而目前提问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瑕疵,本文简单分析不足,针对不足提出应对之策。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提问对数学教学的很多方面都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但是依然存在各种各样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联系实际,首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不到位之处进行研究,而目前令人较为担忧的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形式如下:
(一)问题多、质量低
首先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往往设置较多的问题,但是问题的质量却不如人意。一方面,教师片面的认为只要多问问题,就是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的表现。因此,对教学是否需要教师设置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而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对学生进行提问,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整个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质量的考虑较为欠缺,只注重数量,对问题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明确,这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症结。
(二)目的不明确
教师每设置一个问题,都应该对该问题进行精雕细琢,尤其要对设置该问题的目的有清楚的认识,这样教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目标指向性强,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有更强的目的性。而小学数学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出现对问题设置的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教师的脑海中就是模糊的,更何况学生的做答呢,自然也是毫无目的的,那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提问效果。提问的无目的性,不仅难以达到更好的辅助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还会使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损耗。
(三)为学生留出的思考空间不足
教师问、学生答是提问的两个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提问教学法时都能够很好的注意到这两点。但是很多教师却忽视了问与答之间的连接线――思考。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才能作答。而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都想要使学生迅速的作答,甚至学生的回答速度越快越好,学生思考的环节被省略。实际上学生的思考空间被压缩这一现象,严重破坏了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提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学生的思考环节被破坏,可想而知提问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四)问题的设计仅仅适应部分学生
小学生的数学水平是存在较大差异性的,而教师在提问时不能仅仅从问题本身出发,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些教师在讲解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点时,就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而在讲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就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难度过大的问题又会使学生不得其解,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拿捏不到位,使原本面向全班同学而设置的问题,最终成为部分学生的专属,也导致教师设置的问题质量降低。
二、解决问题的良方探析
虽然问}教学法是在长期的教学中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一直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通过上文的解析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多多。既然存在问题,就需要有良方消除。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中对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及深刻的领悟与体会,就上文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可供借鉴的良方:
(一)合理安排问题数量,提升问题质量
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并不是问题的数量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要讲究适度原则,只有实际的教学情况切实要求教师进行问题设置时,教师才应该认真的进行问题设置,一味的迷迷糊糊进行问题的提出,反而适得其反。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还要讲究质量,教师在提问之前,要对问题进行精雕细琢,本人尤其鼓励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多下工夫,对哪些环节需要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好能够在备课阶段也准备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以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总之,把握好问题的数量,掌握好问题的质量,才能为发挥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提供保障。
(二)明确问题的目的性
问题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因此,融入了教师的思想,针对目前部分教师忽视了问题的目的性的情况,应该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反思。教师每设计一个问题,首先应该对自己提出设问――制定该问题的目的。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考量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有较高的质量与实际意义。同时,教师在思考问题的目的性时,一定要与知识点结合起来,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问题的引导性十分重要。当然,随着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更多,也包括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
(三)留出足够学生思考的空间
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有效作答,进而反馈给教师学生已经有效掌握了知识点的信息。然而教师却不能人为的省略了学生的思考环节,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对于数学水平一般的学生,思考时间的给出能够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鼓舞学生更好的学习,对于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思考的进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总之,思考时间将教师的设问与学生的作答联系了起来,是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环节。
(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课余体育;现状;趋势
学校体育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窗口,体育比赛是学校对外交流互动的平台,能展示一个学校的办学风格,学生的精神风貌,教学团队的凝聚力。而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对完成学校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一)社会中“重视文化投入,轻视体育培养”的思想观念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社会上的很多人也认为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对于学习反而不是很认真。人们注重文化基础学习的同时却忽略了体育存在的社会价值,这种沉淀下来的思想对于有兴趣的学生造成影响从而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学校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条件的影响
1.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决定学校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必要因素。
2.学校体育条件是保证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物质前提,科学的训练方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训练条件支撑上,它对条件的依赖远远超出体育教学对场地、器材的依赖。
(三)学校体育教师的配备及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文化课教师的态度的影响
1.学生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也是田径训练的基础和敏感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对于运动员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可是现阶段有很多学校体育教师,为了应付各种比赛,特别是田径的中长跑运动员过早的大强度专项训练所换取的短暂的运动成绩,不但损坏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更使那些具有较高运动潜质的运动员由于过早的专项训练,过早的结束了运动生涯。
2.学校体育训练工作离不开文化课教师的支持, 文化课教师的体育态度对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训练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文化课教师对体育持有积极认同的态度,必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进而积极投入体育学习或训练中来。
(四)家长对课余训练的认识。
现在的中小学生还是要面临中考,中小学还是在进行选拔式的高分教育,由于受高中招生人数的限制,每年有许多初中生落榜或进入自费生的行列,家长就把基础教育放在了首位。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在这种高分学业成绩的压力下,一部分家长是不支持孩子参加课余运动训练的,他们认为学习期间是一个关键期,是孩子们人生抉择的第一步,尽一切努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小学乃至初中学业上获得的高分,打好文化课基础,升入重点高中,这是家长的利益性选择,这种利益性的选择,给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
(五)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较高,再加上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娇生惯养,使孩子养成任性、怕吃苦等不良习惯。也有一些小学生参加学校运动队训练,只是好奇、抱着好玩的态度来训练,没有正确认识课余训练的功能与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训练量的加大,严格、枯燥的训练使得初期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学生就逐渐产生放弃训练的想法。这对于运动员的流失造成很大影响。
二、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发展趋势
(一)转变观念,加大投入,摆正课余体育训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位置。
从校方领导、老师,到家长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为国家竞技体育服务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支持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形成课余体育训练的大环境,使家长和社会关心支持课余体育训练,使学生认识到课余体育训练也是在接受人才培养。
(二)学校管理部门将课余体育训练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计划中,保证课余体育训练有一套完整管理体制,可以由学校主任级别直接领导,安排好训练并且全面审查训练计划落实情况。
(三)加大学校体育教师输送与培养
1.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教师大多数都是由学校体育教师兼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体育课堂教学。
2.课余训练的内容应以全面身体练习为主,以一般身体练习和专项身体练习为辅的要求进行,在运动训练内容上要重点加强基础素质训练和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跑。
(四)合理的选才与有效的训练相结合
1.选才工作,必须不辞劳苦地深入到各班,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因为我们所担任的教学班不一定是本年参加比赛的年龄组,怎么办?要处理好这个衔接问题,首先体育教师沟通好,其次选才工作还贯穿在一年四季,无论在操场上课,课外活动等活动场所,处处留意,发现好才去问,并作好记录。
2.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运动队只能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进行训练。
(五)协调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一切训练以学生为原则,体育教师将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降到最低点,甚至可以两者相互促进。体育教师的训练计划与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探讨,充分利用早晚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做到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时间。
(六)体育意识改变学生自我。
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展示体育的魅力,让学生多了解体育训练的地位和体育竞赛魅力,在平时训练时尽量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平台,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促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的重要条件。
结束语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要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坚持育人为宗旨,既育体又育心,突出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杨铁黎,陈均.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洛阳市初中女生的体育课开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探讨了有关影响洛阳市初中女生体育课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洛阳市 初中女生 体育课
在大力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常有大部分女生上体育课不主动,对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缺乏积极性,多采用应付的态度,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洛阳市初中体育课教学的质量。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了洛阳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学习的现状和影响她们体育课学习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洛阳市初中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并改善洛阳市初中女生体育课的学习状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洛阳市初中女生。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洛阳市实验中学、外国语学校、东升二中、洛阳六中女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4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373份,有效率97.14%。)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洛阳市初中女生体育学习现状
1.体育学习动机
体育学习动机是体育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内部因素。从调查结果,以“强身健体,增进健康” 为动机的比例占37%,居于首位,说明初中女生对体育学习的意义、作用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为了体育中考”这一动机所占比例为27.61%,说明虽然我国近几年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根本模式没有多大改变,中考还是要“分”。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因学习、生活、同学关系等产生紧张、忧愁、压抑、悲观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有部分同学会以“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作为体育学习的动机。
2.体育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方式,这是对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时展的需要,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更是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进行“填鸭式学习”的占44.77%,所占的比例较高,表明多数女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体育知识,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动作,这也是导致经常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体育教学内容
目前洛阳市初中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田径、球类和健美操项目为主,比例分别为100%、100%、33.33%,而学校所开设的这些内容并非都是学生所特别喜爱的。
(二)影响洛阳市初中女生体育学习的原因分析
1.硬件设施
表1调查表明,有57.64%的学生因为场地器材的原因影响了他们的体育学习。调查的几所初中相比,东升二中体育场地、器材安全、卫生方面做的较好,但是场地太小,用地不合理。六中的体育场地较充分,但器材卫生等方面却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2.教学内容
所调查的几所初中的体育课内容较少且学生对开设的内容不怎么感兴趣,年复一年的重复出现,让学生觉得上课枯燥乏味,于是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总是老一套、单调、枯燥、乏味,因此上课提不起精神,对体育课产生厌倦心理。
3.身体素质差怕人嘲笑
“身体素质差怕人嘲笑”这一因素占28.69%。初中的女生中平时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够,长期以往导致身体素质差,加上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各方面都趋于成熟,自尊心也相对增强,怕因做不好被人嘲笑。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洛阳市初中女生的体育学习动机较好,但是在体育学习兴趣不高。
2.学习方式上,学生多采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失去了学生学习本有的灵活与创新。
3.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开设单一,并且学生对开设内容不太喜欢,选择性少。
4.由学校的体育成绩评定模式与学生的考试评价方式的意向可以看出学生并不喜欢所在学校目前的考试评定标准。
(二)建议
1.根据女生的生理特点,科学安排和组织教法。
2.改善和美化教学环境。
3.劳逸结合。
4.体育理论知识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陈敏芳.体育教学要注意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J].福建体育科技.1998(增刊).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研究现状;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60-04
计算机辅助教学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软件,主要经历了课件、多媒体课件、积件三个标志性时代。[1]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多媒体课件成为信息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研究过程
为客观地反映我国多媒体课件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研究方法和文献法,主要研究我国自2003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后的十一年内,关于多媒体课件研究的总体趋势、研究内容倾向、研究的学科和教育阶段的分布情况等。
1.文献来源
本研究选取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多媒体课件”为关键词,选取2003年至2013上半年十一年间的文献,为了保证研究样本的客观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对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有关的教育技术类八种期刊(表1前三种为核心期刊,后五种为普通期刊)进行了全面的检索。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文献选择主要参考以下标准:①本研究排除了一些综述性文章;②在收集统计过程中,剔除多媒体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等相关文献。最终确定了225篇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2.内容分析类目表的确定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笔者在参阅相关书籍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内容分析类目,分为理论探究、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管理、其他等七大类,每一类又根据实际情况细分成不同的子类目。将最后确定的225篇文献根据研究的内容归类到相应类目内,得到内容分析类目表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二、数据分析
1.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
根据图1的发展趋势图可知,2003年至2010年的研究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特别在2005年至2010年增长趋势较为明显,2013年只统计到上半年,可推测从2010至2013年研究趋势略有下降,2010年是趋势图的高峰点。究其原因:①教育部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掀起了我国关于多媒体课件研究的浪潮;[1]②为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2006年开始在全国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通过教育教学理论、技术培训使广大教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体现更深刻,激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1]因而2006年之后研究的趋势增长很明显;③“校校通”工程争取在2010年前使全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1]
2.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分析
根据表2的内容分析类目表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图2所示的我国关于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1)多媒体课件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其中关于多媒体课件开发的研究最多,占了总篇数的74.22%, 这反映出开发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重要环节。多媒体课件开发研究的子类目分为课件制作工具的介绍,制作的方法、策略、原则,开发的模式,结合具体课件的案例分析,以及多媒体课件与学科特征、需求的整合。通过归类统计,得到图3所示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子类统计图。其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策略的研究最多,其次是工具介绍,多媒体课件的原则、案例分析、学科整合研究分布较均衡,最少的是多媒体课件开发模式的研究。通过对样本进行分析,有总结如何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设计,制作个性化或研究性学习课件的策略,游戏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方法等研究。而多媒体课件开发模式的研究,虽然目前很多研究已总结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流程,但是关于具体的某个学科的课件开发模式的研究较少。一旦开发出可实施操作的模式,将极大地提高制作课件的效率,节约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
(2)多媒体课件的理论探究、设计、应用研究较为均衡
由图2可知,多媒体课件的理论探究和设计都是18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17篇,关于这三大类的研究分布较为均衡。
理论探究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一些理论来指导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制作。所选取的文献样本中,曹贤钟等研究了认知弹性理论指导劣构领域课件设计的可行性, 提出了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劣构领域课件设计的策略性建议,[2]张伯邑在定义和分析认知通道的基础上,对多媒体画面的认知通道效应作出分析,意在揭示多媒体教学的认知技术原理。[3]
根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研究显示,界面设计的研究较多,占了设计研究总比例的61.11%,教学设计占了22.22%,结构设计最少,只占了16.67%。人们意识到了作为课件“外衣”的界面设计的重要性,美观的界面设计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关于多媒体课件“灵魂”的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骨架”的结构设计的研究较少,这往往会导致研究偏离了课件的重点核心部分,也会出现课件华而不实、教学辅差等一系列问题。
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研究中,多媒体课件存在问题的研究最多,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研究的文章最少。多媒体课件存在问题研究文献中往往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如竺柏明研究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过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以至于小学数学教学穿着新鞋却依然走着老路,提出了教师结合具体案例多分析、归纳、总结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摆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思想,恰当地选择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合点,适时、适度、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的对策。[4]多媒体课件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助于预测和指导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方向,指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
(3)关于多媒体课件评价和管理的研究稀缺
统计数据显示,关于多媒体课件评价的研究只有四篇,即占总研究数量的1.78%,多媒体课件管理的相关文献研究却没有。评价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评定一个多媒体课件需要有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一个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指导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而就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关于多媒体课件评价研究的数量是稀缺不足的,这也说明我国对多媒体课件评价的研究不完善,这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多媒体课件研究成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由于多媒体课件的数量急剧上升,加强多媒体课件的管理,有利于精品多媒体课件资源重复、有效的利用,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加强对多媒体课件评价和管理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3.多媒体课件研究学科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有56篇文献结合相应学科进行研究,得出了各学科多媒体课件研究的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统计数据显示,语数外主科类和计算机类的课程多媒体课件研究较多,物理、化学等理科类多媒体课件研究适中,政治、地理等文科类的多媒体课件研究相对较少。语文和数学学科的多媒体课件研究都占了总比例的19.64%。这也说明对主科类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应用的重视。由于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视频、模拟仿真训练能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可视化,因此在诸如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理科类学科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多媒体课件在文科类学科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正如王波儿等提出的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使多媒体在辅助地理教学中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5]因此研究文科类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有巨大价值的。
4.各个教育阶段多媒体课件研究的分布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研究多媒体课件的群体集中在高校,占了总数的64.44%,其次是中学,占了总比例24.89%,其余的各教育阶段分布较少,具体如图5所示。这表明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是研究多媒体课件的主力军。小学和学前研究多媒体课件的群体很少。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小学已经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所以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应该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的研究。
在统计过程中,有3篇涉及了多媒体课件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他们探索研究如何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产生积极作用,给特殊儿童的学习带来希望。所以需要更多的群体力量投入到特殊教育的多媒体课件研究当中。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本研究经过资料检索、内容分析等研究过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经过多媒体课件研究的不断发展,我国多媒体课件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平稳的发展趋势。
(2)研究涉及到了多媒体课件的各个方面,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评价、快速课件开发模式、多媒体课件发展趋势等的研究较少。
(3)研究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工具介绍主要集中于视音频、动画等素材加工工具,介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主要介绍Authorware、PPT、Flash这些软件的使用。对于集成幻灯片、时间轴等功能于一体的快速课件开发软件如Articulate、Captivate等研究较少。
(4)关于多媒体课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评价、管理等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和管理。
(5)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科类和计算机类的课程多媒体课件研究较多,文科类多媒体课件研究较少。
(6)多媒体课件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多媒体课件相对较少,特殊教育逐渐开始关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2.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在研究内容方面,我国关于多媒体课件研究应加大多媒体课件评价、多媒体课件快速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可以参考国外关于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有效指导我国多媒体课件的发展;在研究学科类别方面,文科类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研究力量分布方面,我国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基础教育领域的多媒体课件的发展。由于多媒体课件的许多优势,多媒体课件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并且应该增强高校与其他教育阶段的合作与交流,使高校的研究能够得到真正的实践,为其他教育阶段服务。
参考文献:
[1]乔立梅,张佳.多媒体课件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曹贤钟,王海霞,王润华.认知弹性理论与劣构领域的课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1):73-76.
[3]张伯邑.多媒体课件画面的认知通道效应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32-35.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课程体系的概念,学界一般有以下两种阐述:一是课程体系是指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心理,根据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设计的各门课程的系统;二是课程设置是指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受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笔者选取了国内部分高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进行分类并进行系统的分析。
我国高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从内容上来分,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板块,新闻学理论及技能、体育运动基本理论、文学语言类知识。而各个高校的不同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不同板块的课程数量结构的区别。
(1)新闻学理论及技能类课程开设情况。作为体育新闻专业的主干课程,新闻传播类课程是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中的核心和重点,这也是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研习的课程内容。从数量上来看,新闻转播类课程一般为13门上下,几乎占了专业课程的50%。虽然在开设的课程科目数量上,各高校并无太大差异,但在开设的科目内容上却存在明显的不同。
很明显,在开设科目的选择上,各高校也将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融入了其中。如在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传播类课程中,并没有出现传统的“采、写、编、评”课程,而是出现了广告学、公共关系学这样的课程。由此可见,该校并没有将新闻行业作为毕业生的唯一就业培养方向,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其他传媒产业发展。这与北京地区人才密集,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不无关系。与北京体育大学相似,广州体育学院在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中也加入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经营管理课程,将经营类课程加入课程体系,体现了广州体育大学与其他高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较为领先的沿海地区的区域特色。
(2)体育运动基本理论类课程。体育新闻专业是新闻学与体育学的交叉学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体育新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兼具新闻类学科能力和体育类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在进行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几所高校都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基本理论类课程。
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看,体育运动基本理论类课程的开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不同的高校对于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区别。
在现有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大高校的体育运动基本理论类课程主要有两种开设形式。一种是开设纯体育类课程,该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体育类知识,凸显学生的体育特长。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北京体育大学一直以“大体育”的办学理念建设体育新闻专业,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对于学生的体育特色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在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专业的课程中,共开设有7门纯体育类课程:体育概论、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运动人体科学概论、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论、运动项目概要、民族传统体育学概论、奥林匹克运动;另一种开设形式则是将体育类课程与新闻类课程融合,形成交叉类课程。该类课程淡化了体育特征,转而将体育融入到新闻课程中。这类课程在各高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都有出现,但数量不多,课程内容也大同小异。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广州体育学院在进行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中,着重毕业生的媒体适应性,在课程设置中也一直淡化学生的体育特色,因此仅开设有体育媒体通论一门体育新闻类课程。
(3)在体育新闻专业开设的体育运动基本理论类课程中,我们还可以总结出一个特点:无论开设的是纯体育类课程还是体育新闻类课程,内容上基本都限于理论类课程,而且多以体育人文类的课程居多。这也反映出现在阶段体育新闻专业建设中,高校普遍将体育与新闻的结合点放在体育人文方面的现状。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我们也就不难找到专项体育记者缺乏的原因。
(4)文学语言类课程。在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文学语言类课程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类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一类课程在各高校的开设情况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上都区别不大,开设数量一般为4到6门,内容上基本以文学概论、中外文学史、古代文学和文学作品阅读为主。
在课程内容选择问题上,依上文所述,国内现阶段高校体育新闻专业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采用的是新闻类课程+体育类课程+语言文学类课程的结构形式。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一直将工具应用型课程放在首位。因此在新闻类的课程开设上,就不能简单的照搬本科体育新闻专业的课程,而应该将主要的课时放在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课程上,其中主要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相关工具软件(如排版软件、图片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 (下转第115页)(上接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