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规划范文

小学德育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德育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德育规划

第1篇:小学德育规划范文

关键词:弟子规;小学教育;德育教育

弟子规是宣传学生为人处事,尊师重教,孝敬父母、规范礼仪的一项优秀读物,不仅在小学课堂上是必读的书目之一,而且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优秀的传统读物中,弟子规仅次于三字经,成为宣扬与倡导优秀礼仪文化与道德品质的重要教材。在现代小学生教育中,积极地开展弟子规的课堂实践,可以使学生们懂得更多的礼仪规则,启蒙养正,成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佳指引者。在校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弟子规的引导作用,应时刻地督促学生,以弟子规为导向,将弟子规内向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从内部提升自己的言行举止,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使学生们成为更具品德,更知礼上进的未来社会接班人而做足准备。弟子规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小学德育文化建设,在构建正常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构建学生良好的礼仪规范

弟子规所倡导的“见师长,把礼行,家来客,莫生冷;进他宅,先敲门;交谈中,注眼神……”等这些的注意事项,是质朴的儒家文化的体现,也是我中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所倡导的礼仪典范。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和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社会风尚以及道德水准的衡量尺。从古代儒家大师孔子的“人无礼,则无立”近代的“国尚礼则国昌”,乃至今日的“讲文明,树新风”,我们国家对于文明礼仪的追求从未止步。礼仪教育贯穿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始终,也是小学课程所必修的项目之一。无论是形象礼仪,社交礼仪,还是教育礼仪,都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具备一定的行为规范与标准。无视这个标准与规范的人将会受到世人的鞭笞,而鼓励与倡导这些礼仪风尚的人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尊敬,而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认可,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独立的人格

弟子规为小学的品德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教师可与学生之间根据弟子规所概述的内容进行课堂活动,编排经典故事,进行情景再现,设计与组织一些小游戏来涵盖这些必修的教学内容。实际的操作与情景再现,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弟子规当中对于许多品格的描述仍然深深值得现代学子们颂扬,对于“泛爱众、谨严慎行,信、仁”等的描述无时不刻不在塑造一个品德高尚,人格独立的“君子”形象,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使一个人形成独立、自主、自信、恭谦的人格。

三、使学生浸良好的传统文化

有国界的,但传统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其耀眼夺目的精华成为世人所称颂的焦点,也是国人所引以为傲的所在。因此我们要利用好弟子规中所宣传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下一代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洁净、良好的传统文化场所。良好的文化对一个人的广告举止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因此,弟子规中的许多章节与诗句都值得广大师生们细细揣摩。古典诗词本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诵读古诗词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弟子规类似一把打开的门,将学生带入到我国古典文学的殿堂,其中所蕴含的典故、寓言,以及名言警句,均对个人产生良好的警示与劝慰作用。常读弟子规,可使人激发起对于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整体学生的文化水平。

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

“入则孝,出则弟”,意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则要与人和睦相处,亲如姐弟,待人如兄长般尊敬。这些点滴的教义构成我们出门在外,无处不在的行为准则,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构成了我们良好的行为品德,也在无形中提升了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对数百十所小学的弟子规教育调查发现,接受弟子规教育的学生在生活与个人习惯上有了明显的改变:家长们普遍反应学生变得更加礼貌了,同辈之间也懂得谦让有礼,互相帮助,吃饭与平时的消费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观,他们更加节俭有度,珍惜所得。德育教育要从小做起,因此从小学开始实施《弟子规》教育可以使学生们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良好的道德与品德教育,从而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小学起实施和开展德育教育,弟子规教育教学必不可缺,势在必行。

五、总结

弟子规是我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品德、为人处事、诚信仁爱等品德的宝气,对个人的修养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弟子规合理地规划到当前教学计划中,充分地认识到弟子规在构建德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弟子规里的的珍贵品质放大给当代学子,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与崇高的品德。在这个快速而多变的时代,任何的理论观点与文化观念都在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使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承认与认可俺家文化的精髓,以开放、平和的姿态迎接外来文化,立足自身,融汇交流,建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时,也能够保证我国的国民拥有自主的理念、人格的独立,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弟子规教育在小学的实施与开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立与自信,我们必须承认与肯定弟子规在当下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它的正面引导作用,使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与品德得到传承与发扬。

作者:白淑华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文化小学

参考文献:

[1]潘丽萍,让《弟子规》为学生的成长引路导航,2012

第2篇:小学德育规划范文

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曾经历的两个阶段

⒈起步阶段――咨询为主,针对部分,问题取向

我校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意识到开展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自2000年至2005年五年的时间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阶段。此阶段工作定位是以心理咨询为主的问题取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是从事毕业年级的心理咨询以及每学期请专家为学生和教师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由于当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校而言是新鲜事物,没有可以借鉴的工作内容和模式,再加上开展此项工作的教师是兼职且没有心理学背景,所以不能全身心投入,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初三、高三年级学生身上。所以,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既缺乏系统性又缺乏全面性,显得比较被动。

2.发展阶段――活动为主,面向全体,发展取向

针对起步阶段的问题,我们调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定位、工作内容与发展方向,2006年至2008年两年的时间,学校引进有工作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作为专职心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由专人负责制定教育政策。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及家长,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氛围,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1)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相关制度,建设并完善心理咨询室。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为个别辅导提供了温馨的场所。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教师、家长的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2)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讲座。针对学生当中存在的学业与升学适应问题、情绪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青春期成长问题等进行专题辅导。

(3)高一年级开设心理活动选修课。由专职心理教师上课,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

(4)针对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中的需求,不定期为家长开设心理讲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文明、和睦、温暖的家庭。父母正确的爱会使孩子的生活充满安全、欢乐和信心,为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举办家长心理讲座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发展学生心理社团,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2006年10月,我校成立了学生心理社团――心馨社。心馨社的任务是:向广大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繁荣校园文化等。

(6)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周,促进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我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周,文化周安排了家长讲座、学生讲座、校园广播、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快乐大搜集”、“微笑校园”、观看心理电影、现场心理测试、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壁报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达到了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生活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此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质的飞跃,面向多数学生,兼顾学生家长,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学生逐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但此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相对分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脱节。心理教师即使可以进入各科课堂,但从能力和资历上来讲,无法为各科教师提供学科心理渗透的指导性建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主线、无重点。

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对象,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将精力用于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关注,这才是治本的方法。因为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源于问题教师与问题家长的问题方法,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愉悦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离不开教师职业的幸福。

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我校承担了朝阳区“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心理支持方法与途径的校本实践研究》工作,本课题由我策划并主持,我校校长为第一负责人提供物质与行政支持,北京市教科院德育中心的心理专家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从申报课题开始即标志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步入第三个阶段:深入阶段――科研导向,以点带面,凝炼特色。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教师心理工作室”硬件建设研究

“心理咨询室”更名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设两个办公室――“学生心理发展中心”和“教师心理工作室”。

2.教师心理支持内容的构建与实践

(1)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

(2)班级德育活动实效性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

(3)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维护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包括相关知识的普及(讲座内容依我校教师需求来定)和团体体验活动训练。其中人际关系“我说你剪”的团体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还帮助班主任将此活动应用于主题班会,提高了班会活动的实效。

(4)组织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比如年级组、教研组、行政组)。

3.校本教师心理支持的制度建设

确保本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已成立研究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相关调研及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另外,我们还将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交流会,聘请北京市的专家定期为研究进展进行评价与鉴定,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三、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未来

1.具体研究方案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建设我校“教师心理工作室”。工作室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教师在每次精心设计的专题活动中进行体验,有所感悟、学有所得,促进心灵的成长。开展教师心理沙龙活动,帮助我校教师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学生学习风格分析及课堂教学设计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例如:讨论如何开发“问题学生”的潜能;通过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设计了如何建立学习心向的教学策略等专题活动。

2.工作目标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建设“教师心理工作室”为主线,以点带面建设一支以学科教师、班主任和中层干部组成的兼职心理骨干队伍,从而更科学、更规范、更深入地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等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回顾这些年我们走过的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开始针对个别学生到面向全体;从个案咨询到团体辅导;从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到渗透到教育教学及教师发展中;从单一的矫治型辅导逐步过渡到集体预防、优化、发展的多元化辅导。学校倡导“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挖掘全体师生心理潜能的心理辅导模式”,以达到形成我校“每位教师都是阳光教师,都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创造师生幸福的校园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3.我个人的三点体会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游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而是应该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待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把这个理念灌输给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应把视角对准问题,而应该关注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优秀品质。

(3)在“学习”中感受幸福,在“活动”中体验幸福,在“研究”创造幸福。(稿件编号:091222007)

参考文献:

[1]黄雪梅.区域研修推进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建设初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1.

[2]王宏方. 国际学校心理学现状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12):22~24.

[3]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20~23.

[4]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56~60.

[5]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4~20.

第3篇:小学德育规划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问题 对策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中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提高其专业及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活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学习的动力以及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品牌竞争力,对学校招生和就业有很大帮助,对稳定和提高社会就业率意义非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1关于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的思考

1.1学生层面

1.1.1专业选择盲目,认识不足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一般情况下是中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该类学生年龄较小,选择专业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对某一专业比较了解和感兴趣,而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表现得比较被动,只是听取学校的介绍或宣传资料,未结合自身实际考虑,当学习其所选专业时,很多学生表现出厌学逃课甚至辍学的情况,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毕业后可以干什么,降低了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

1.1.2树立的职业生涯目标不正_

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不仅可以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还可以为职业发展指明方向。由于中职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全面认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导致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表现得过于理想化,不切合自身以及社会实际情况,功利心比较强。另外,在确立职业生涯目标时更多考虑自己的需要、兴趣以及工资待遇,很少考虑社会需要以及专业就业现状等情况。。

1.1.3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较差

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的呼唤,更是中职生人生道路所需要的精华。目前很多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认为在校期间是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无所谓,甚至对专业课的学习表现出懒散状态。此外,中职生自身文化基础知识较差,进入学校后,自主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欠缺,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很难做到客观实际。

1.1.4缺乏主动创业的意识

当今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职生也应该发扬光大“创新、创业”精神,选择毕业创业造福社会,发挥自身价值。由于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等各方面条件缺乏,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忽略创业教育,导致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甚至还未形成,与目前社会的就业现状不匹配。

1.2学校层面

1.2.1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缺乏科学性

目前,很多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对学生开展几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不到太大作用。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一年级下学期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形式仅限于课堂讲授,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浅显,几乎起不到实际效果,课程评价也仅仅通过书面考试进行,虽然可以测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却很难衡量学生的实践水平。

1.2.2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机构与制度不健全

很多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教务处进行。就业指导部门担任招生与就业两种职能,一般情况下只注重学生毕业前的面试指导,而对学生长远的职业意识和能力缺乏相应指导。学校教务处主要管理教学方面的事物,疏于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管理。并且大多数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管理与考核制度。。

1.2.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缺乏、专业化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依然面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缺乏、专业化素质不高的困境,一些教师虽然是师范院校出身,接受过教育理论知识的训练,但其并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理论性的,更是实践性的,因此要求教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能力。

1.2.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跟踪服务匮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人一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教育,因此对学生指导不能仅限于中职阶段,而是对其开展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毕业前开展一次就业指导,提供一些招聘信息,便称对其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忽视了学生今后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毕业生跟踪指导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仅是通过建立一些微信群、QQ群等网络途径了解毕业就业情况。

2开展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行动路径

2.1学生层面

2.1.1通过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设定正确的职业目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职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实际才能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身兴趣、性格以及特长等方面,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来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全面了解自身能力;同时也可通过老师、父母、同学及朋友评价分析自己性格和能力上的优缺点,积极克服自身不足,发扬自身优势,为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打下基础,努力做到个人意向和个人能力匹配以及个人意向与社会实际需要匹配。

2.1.2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培养职业意识

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学校教育,不仅注重学生文化课成绩,还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因此,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课知识,还要牢牢掌握专业技能,为以后理论联系实际做准备,更为自身长远发展打下必要基础,并且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兴趣点以及特长所在,自觉地培养职业意识,提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2.1.3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自身职业实践能力

中职生本身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差,更应该扬长避短,牢牢抓住每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积累实践经验与能力,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自我。另外,作为学生应该多和老师交流学习,多向老师请教一些专业知识以及职业发展方面的问题,然后自己做好总结,吸取经验,为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2.2学校层面

2.2.1提高对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教务处以及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部门三者相互联系的教育保障机构,无间隔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和方法指导。同时还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作用,认识到科学的课程设置可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2科学设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形式与评价方式

首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该在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开设,主要内容先围绕自我认知、专业认知、职业理想三个方面开展,剩下两个半学期继续深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打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在一年级下学期才开设的格局,努力形成“三年一体化课程教育”新模式。其次,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或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当中,积极举办实践活动。最后,改变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打破书面考试独揽全局的现状,形成学生职业测验自评、教师口头测验评价、企业评价以及书面评价相统一的多元化、全方位评价模式。

2.2.3优化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强的师资队伍,学校应招聘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教师,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作为服务和支撑,为中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输送高素质的师资。另外,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教育培训机会,鼓励其到企业一线岗位去实践,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总之,不断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是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一笔,不可忽视。

2.2.4构建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一生的规划,包括人生道路各个阶段,对中职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其入校前、在校期间以及毕业离校后三个阶段:入校前可以到初中学校开展专业分析讲座;在校期间落实“三年一体化课程教育”新模式:毕业离校后,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部门,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毕I生就业信息跟踪服务系统,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继续深化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不断提高其职业能力。

2.2.5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

中职生年龄比较小,缺乏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帮助学生熟悉所学专业的背景以及专业前景,激发对所学专业的求知欲,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素质拓展训练等方式,及时给学生提供参加理论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专业的魅力,进而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2.2.6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就业意识

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背景之下,树立创业意识已经不只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同时也是中职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中职生开展创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求中职生在学好自身专业基础上具备创业意识,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部门,科学地指导学生;同时,成立创业教育社团,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培养其创业意识和能力。

第4篇:小学德育规划范文

    二 德育特色工作内涵:

    (一)工作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国学经典元素”为校本课程、以“心怀仁爱?感恩行善?书香筑梦”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的立体多纬度的德育工作模式。

    (二)工作理念:办学理念是以仁心待人、以仁心爱人,善行一生

    德育理念是宽容仁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神

    (三)学校精神: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知行统一

    三 德育工作目标:心怀仁爱?感恩行善?书香筑梦  

    四 工作措施:

    (一)将国学经典元素与学科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感恩梦。

    (二)将国学经典元素与活动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艺术梦。

    (三)将国学经典元素与环境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民族梦。

    五 进度安排:

    (一)(2016年4月—2017年 7月)品味国学经典,传承仁爱美德,创建书香校园。 

    (二)(2016年9月—2020年 7月)弘扬国学精粹,重铸教育之魂,创建和谐校园。

    (三)(2020年9月—2020年12月)继承国学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创建仁爱校园。

    六 预期成果:

    1、初步形成具有“仁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2、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仁爱教育师生评价体系。

第5篇:小学德育规划范文

一、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被一些教师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来。但具体说来,小学体育课堂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使用水平。而在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中有很多注意事项。

1、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

对于多媒体的使用,我们既要认识到它本身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分清主次,更好地发挥它在辅助教学上的作用。多媒体教学需要在室内进行,体育教师需要把握多媒体演示的时间,然后预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对多媒体教学计划可以围绕技能课和理论课来制定,保证体育教学更高效地进行。

多媒体课件的意图不是让教师看着屏幕一字一句地念出来,而是指出要点和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所以,在编辑多媒体课件内容时,要使抽象难懂更加直观,一目了然。不需要进行大段的描述,而是要进行相关的概括,运用图片视频和文字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多媒体课件如果制作得一般,会大大影响教学。因此在制作上,要更加简单明了,清晰生动,使学生产生学习下去的兴趣。比如我们再编辑可见的过程中,要对文字大小,背景等进行有效地布置,反复修改,达到最好。

3、重视教学互动

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师教学中起到辅助的作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往往能够使自己的讲解更快地被学生消化吸收。这样看来,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加深对于体育知识的印象。此外,也有利于他们更加熟练地进行体育练习。现代体育教学与过去的传统教学相比,不再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教学模式,而应该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深入了解体育知识。

二、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中教育技术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要认识到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培养小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体育技巧。往往对这些知识产生兴趣之后,就能更为高效地掌握这些方法。而在小学体育中运用多媒体这一教育技术,能够给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使得他们对这种新的刺激产生必要的探究反射。这么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就拿乒乓球这条运动来说,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时,能够将乒乓球的基本动作以及方法技巧等完整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够更快的掌握。

2、提高学习速度

以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利用语言进行描述,有时候为了增加效果也使用模型等手段,但收到的效果不大。倘若我们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方法,将图片视频融入多媒体课件之中,想必学生能够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学习速度也会相应提高。而对于学生不太明白,又或者我们需要重点阐释之处,不妨将课件慢放,使其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帮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能够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

3、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简单基本的锻炼方法,培养他们对于体育的兴趣,是他们在进入中学之后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一些基本原理和健康知识,还应该通过网络方式使学生更多地掌握一些体育知识。毕竟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要通过上网查询答案,解决自己在实际操作上碰到的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小学生增加了健康教育的知识,同时是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得到了培养。

4、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

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示范,有利于学生动作表象更加清晰。有时候仅凭语言很难将体育技巧解释清楚,而利用多媒体就能够产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到更加连贯的动作技巧,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帮助他们理解动作要领,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对于体育知识的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5、使体育教学更方便管理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利用计算机工作也可以减轻自己的教学和工作负担。比如对学校运动会的安排上,以及对每学期对学生的体育考核上,运用数据库进行归类整合,使工作大大增加效率。比如对于学生成绩管理上,我们只需要输入他们的体育成绩,其他的类别都不用进行操作,因为系统已经帮忙处理了,这样教师的工作负担就被大大的减轻了。

三、结语

第6篇:小学德育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营销理论;就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91-02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辽宁省共有大学毕业生26.4万人,截止到6月14日,已签约大学毕业生19.12万人、签约率为72.42%,与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而2014年大学毕业生又达到了727万人。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经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就发展趋势而言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对于辽宁省而言,我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环境变化快,我省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个职能部门都在加大力度促进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产业升级,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及时对此做出调整。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就业条件差距过大,也使得人才的分配出现“一边倒”的问题。

(二)高校课程内容滞后

在现如今科技与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显得尤其重要。可是由于条件的限制,高校的课程内容更新的速率远远满足不了现实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并不能适应其岗位的要求,结果与心仪的岗位失之交臂。各个高校普遍是在自身条件所能满足的情况下来设立专业、安排课程,而不是按照市场需求来设定。

(三)用人单位选人标准不一

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给了用人单位更多的选择权,用人单位如何选人、用人也大大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例如:有些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历,认为高学历就等于高能力;也有的单位过于偏向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忽视了来自普通大学的求职者;还有的单位为了节省人才培训的成本,更愿意录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的阻力。

(四)毕业生自身因素

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因素是对其就业与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部分因素主要体现在:(1)大学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导致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无法达成共识;(2)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工作量等要求过高;(3)大学毕业生过于追求效益好、竞争激烈的岗位;(4)大学毕业生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先进地区,不愿意到较为偏远的地区就业;(5)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达不到要求,等等。

二、基于营销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机制策略

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这需要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不妨将高校毕业生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那么,高校就是生产这种特殊产品的特殊企业,而用人单位则是对高校毕业生这种特殊产品的需求方。整个就业市场的分配合理、供需均衡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照以往有所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不难看到,有些岗位竞争激烈,有些岗位却是门可罗雀,一人难求。这正说明了当下的就业市场上,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大量资源正被浪费。

(一)高校:调整生产销售战略

高校作为就业市场中的生产方,为了达到产品的最大销量,首先应该积极了解整个市场上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方也就是用人单位的需求,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使得市场结构得到正确有效的调整,真正做到市场中各个环节都能够达到平衡,高校也能够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大学毕业生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就业概率。高校必须要不断提高竞争力,做到与时俱进,时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形势动态。在满足市场上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把自己的产品打造得有特色,有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同类的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

第一,高校要准确定位自己的消费群体。要明确自己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由哪一类的需求方来购买,只有在了解客户群体之后,才能在产品的打造上有一个准确的方向。

第二,做好市场调研。在了解了自己的消费群体后,就要时时刻刻了解客户的需求。随着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也不会一成不变,高校要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市场淘汰。例如,根据市场的需要,对专业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等等。

第三,打造独特的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要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具备过硬的核心技术――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软实力,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高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方面。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关乎专业的,它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重要的影响。让用人单位在了解毕业生的毕业学校后就能够大致上判断该毕业生所具备的特质。

第四,大力宣传企业品牌。宣传也是营销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品牌、推广产品。高校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广泛密切有效的交流,使自己的品牌得到推广。

第五,与客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多建立一些固定的客户群,便可以使自己的产品有固定的销售保障,这也减轻了一些销售压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毕业生:调整自我营销战略

之所以称高校毕业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是因为他/她不光是依靠高校等外部环境来打造,还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毕业也不代表产品完善的终止,无论在何种环境中,他/她始终在不断地完善。大学毕业生是在求职过程中主要责任承担者,他/她在自我营销中能够自主地控制方向而不受生产方和需求方直接控制。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着眼于自身情况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定下自我营销的战略。

第一,必须对自己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究竟具备哪些能力和特质,在求职过程中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自己喜欢的职业和能力与所能达到的职业之间如何权衡等等。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来制定合理的自我营销策略。

第二,不断地提高竞争力。毕业并不意味着自我提高的终止,要想实现条件更为理想的就业,就要按照自己的目标要求来完善自我,使自己具备适应其标准的能力特质,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大获胜概率。

第三,适当放宽对岗位的要求。有些求职者对岗位要求过于苛刻,造成了自我营销的失败。例如,大学毕业生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高学历,一味追逐办公环境舒适、待遇优厚、工作压力小等“体面的”工作,排斥如基层、服务行业、生产一线等岗位,导致了错过了求职的黄金期。高校毕业生应该转变一下自己的观念:行行出状元,自己还处在求职初期,起点低一点儿是很正常的,日后还有很多的发展机会,没什么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第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往往不愿花费过多的人才培养成本,他们更希望求职者能够招来即用,所以那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成功的概率会大于应届毕业生。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在扎实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业务实践能力,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充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第五,拓宽自我营销渠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的销售渠道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高校毕业生在进行自我营销时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销售模式。要充分利用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广告、网络营销等营销手段,使更多的需求方能够了解到自己的求职信息,增加求职成功概率。

(三)供职方:确定选人策略

供职方作为求职市场中的需求方,其选人用人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选用最为适合的职工为自己赢得最大的利益。那么,什么是正确的选人策略?

第一,选择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员工。一些供职方往往只追求产品的品牌,而忽略了产品的特质,就像一些用人单位只关注毕业生的高学历,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而对求职者的能力视而不见,或者说,他们认为学历就等于能力。结果发现找来的人才并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或者无法留住人才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所以,用人单位一定要全面地了解应聘者的能力特质,以此判断求职者是否为自己需要的人才。

第二,要懂得人才的储蓄。要敢于培养新人,放宽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因为工作经验是需要在工作中积累的。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一般对薪酬待遇的要求比高校毕业生高,并且有更多同类的供职方的需求,跳槽的概率也比高校毕业生大许多。而职场新人通过工作也会有所成长,因求职的艰辛反而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

(四)政府:对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监管

政府应对整个求职市场肩负起监管与调控的责任,使求职市场能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一,政府应时刻掌握求职市场的情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政府必须及时地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准确把握形势。

第二,政府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在高校毕业生的生产环节上,政府应扶持一些有需求缺口的学科建设;应适当放宽户口、人事关系等的限制,促进人才的流动等等。

第三,政府应在求职市场发生问题时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在就业市场发生问题时,政府可出台相关的政策,引导市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解决发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俊杰,余姗姗,徐文琴等.浅谈营销理念与大学生就业[J].科技经济市场,2008,(10).

[2]李丽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营销分析[J].高教论坛,2004,(6).

[3]赵慧娴.从营销组合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就业[J].经济视角,2007,(7).

[4]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J].北方论丛,2002,(5).

[5]陈晓庆.浅谈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J].魅力中国,2009,(8).

[6]王莉,高百宁.关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5).

[7]赵凌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1).

第7篇:小学德育规划范文

一、我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做法

“以生为本,德育为先”,以德育工作为突破口是我校办好职业技能教育的宗旨,只有做好德育工作,才能出更好的成绩,因此,这几年来我校大力加强德育工作,在德育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形成本校的特色。

(一)采取分级管理的方法。即构建班级、专业组、校级“三级”管理模式,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三级联动的机制,充分发挥班级、专业组、主管德育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搞好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

(二)充分发挥德育组和德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德育课的时间,创新德育工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活跃德育课的气氛,把学生带出去,把先进的经验引进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提高德育课的兴趣。

(三)发挥学生的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日常生活管理中,组建了学生会、宿委会、校园文明督导队等,增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定期举办班主任工作沙龙。通过每学期定期举办班主任工作沙龙,广泛宣传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典型事迹,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本校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时总结和推广班级管理先进经验,给班主任创造更多的交流展示平台,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探讨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的途径、方法和意义,切实提升本校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管理的水平。

二、当前我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不足之处

随着我校在校生的规模不断壮大,新时期中职生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的复杂性,素质的多样性,我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也凸显出不足之处:

(一)在一定程度上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轻视德育工作的教育

目前各中职学校为了追求学生的就业安置效果,尤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把专业技术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各中职学校把理论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育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当前中职生思想的发展变化,我校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二)学校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德育工作是一项带有整体性、全面性的教育工作,很难在短期看到效果,在目前没有一套有效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学校方面受评审机制和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把学生就业安置作为硬件目标,凡是利于学生技能教育、就业安置等方面的机构人员、经费、队伍建设均比较齐全,而涉及德育方面的人员配置、设施、经费很少,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三)德育方式陈旧,工作积极性不够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部分教师德育管理理念陈旧、教育教学方式单一,且德育工作存在内容虚泛、形式呆板、效果较差,影响着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就目前我校的中职生而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工作承担较大的责任,风险较大,且激励机制不够具体,影响了德育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四)偏重差生的转化,忽视全面德育的开展

由于生源的变化,问题学生的数量增加,我们德育工作中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份量大大增加,德育工作的重心被迫转向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间一长,德育工作下意识地变成以转化差生为主,德育工作的内涵被“简化”,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对德育工作的设想和计划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随时代的发展而采取相适应的方式和措施,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春风化雨,育人成才显神效。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作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学校实际情况的限制,目前,我校对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不重视是关键,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我们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德育管理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二)加强培训,优化德育队伍,加快专业化建设进程

中职德育队伍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这也显示了学校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加快专业化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了学校要重视,政府及其他教育机构也应提供更多的平台。我们认为,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中职德育队伍的培训很有针对性,反响很好,名班主任、名教师的培养进程更能进一步地调动德育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专家巡回培训,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我们也希望在德育队伍培训中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加快培养进程。

(三)重视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做到“五有”

以往我们对学生思想健康方面的教育和了解还处于表面化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考核和分析方式,但这又是关系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德育工作应从学生的思想健康方面入手,总结学生思想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对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相应的思想健康档案,建立数据化的分析模式和考核样板,这样一来,每一个德育老师和班主任对学生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以对症下药。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思想健康的了解,寻找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受挫能力、坚强意志、健康心理的途径,在思想健康教育这一块应做到“五有”:有教材、有上课、有辅导、有考核、有评价,这样一来,德育工作就更为系统。

(四)专业特色带动校园文化建设,技能竞赛促学风,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我们要以专业课为依托,以专业课的特点,促进德育与专业的有效结合。以欣赏型德育理论为指导,探索在主题活动、学科德育、日常教育行动及德育评价中进行审美化建设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初步建构起一套策略运用的基本模式。通过专业技能展示的准备和活动过程,引导学生道德主体的建立,从而提升其品德水平。不断完善奖励机制,各专业创设更多的技能竞赛平台,让学生在技能竞赛中提高与专业技能相应的职业道德。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开展社团活动,评出校园之星;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五)建立班主任沟通网络和德育资源管理库

在德育工作中要努力构建“立体式、全方位渗透”的德育模式,即:以学校德育为主导,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全面提高德育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的目的。

中管理工作现在处于发展阶段,必定存在很多的问题,德育工作也应有个横向交流平台,共同对中职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共同出谋献策。通过各种力量,建立一个跨区域、跨学校的中职学校沟通网络,并构建德育资源管理库,达到资源共享,去帮助德育工作者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使管理工作更有成效。

(六)加强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德育管理要规范化

第8篇:小学德育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师院校;师德教育;职业规划;整合探析

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民教师。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和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导致他们在就业处于劣势地位。从这两方面的因素来看,在高师院校加强师德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十分必要。这两种课程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可以将二者进行整合。

一、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通过对职业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中总结职业的发展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调整学习状态,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通过对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学生可以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了解自己的就业环境及未来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并为之努力。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问题

教育部曾对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作出明确的规定,详细内容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找到。虽然高师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取得了较显著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存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注重理论而轻实践,课程的针对性及实践性不高。另外,缺乏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目前困扰高师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完整的职教体系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保障,体系的缺失导致课程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如此,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难以调动,以至参与程度很低,教学效果很难保证。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难以根据其性格特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此外,高师院校的具备专业职业规划知识的教师资源紧缺,执教该课程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限。

二、高师院校师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教师的师德直接决定教师的思想及情感态度,也决定着教师在学生当中的形象,对其培养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师德是从职业道德观念及行为等方面对教师的要求,它建立在教师长期稳定的道德行为的基础之上,具有调节教师个人与集体关系、保障其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高师院校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并开设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伦理学等课程,同时,也从实践方面开展了多种活动,如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考察实习、听优秀教师的讲学等。但是目前高师院校的师德教育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下:首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由于高师院校对师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低,开设的课程少,导致学生难以接受良好的师德教育。只有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其他课程,了解到关于师德的有限知识。由此可见,高师院校对学生师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师院校对于专业课程和辅修课程都比较重视,而由于课时紧张等原因,没有设置相关的师德教育课程或把师德课程放在其他课程之后,甚至认为教师是学生的一种谋生手段而已,师德教育没有必要。其次,学生进行师德教育的学习效果不明显。由于师德课程的缺失,导致学生的大部分师德课程只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学习,例如自学等。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学生的师德知识往往是不全面的,学习的效果也不理想。另外,部分学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们往往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与师德不符或者相悖的现象的影响,产生疑惑甚至动摇。因此,高师院校应开展系统全面的师德教育,强化学生的教育信念,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现实中的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再次,师德教育课程的操作性不强。当前教育伦理以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教材较多,但是能够将师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的教材很少,这就导致师德教育的操作性较低,且针对性不强。而同时开设师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又会导致课时的增加,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在内容上,师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紧密的联系,二者是相容的。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信念是师德教育的主要目的,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从事教师行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活动,其中也包括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三、高师院校师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整合的措施

(一)树立学生端正的职业价值取向,为师德教育提供动力

学生在选择自己职业的过程当中,需要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首先在意向上认同并趋向于教师职业。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固定的态度。针对当前高师院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出的下降趋势,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取向,让学生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既能够满足物质的需要,也能够满足精神的需要。其次是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师的社会责任,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端正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教师职业产生良好的价值定位,而不只是将教师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能让学生体会到从事教师职业的神圣感。解决好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问题,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敬业奉献的价值观念,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为人师表、做学生楷模的意识,从而为高师院校学生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供精神动力。

(二)明确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推动师德教育建设

学生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而目标的确定源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高师院校学生职业目标的确定应该以尊重教师职业为前提,让学生个人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发展相一致。学校要通过专业的训练,让学生获得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的教学技能,并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高师院校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以及职业准备都是固定的,在此基础上,学校难以影响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但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在职业发展的目标上进一步明确。因此,学校应当在综合考察多种因素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完成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对于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帮助。高师院校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师德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并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他们建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和自身的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专业能力。

(三)增强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改善师德教育

职业认同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高师院校学生的自我认同,也包括社会对高师院校学生的认同。高师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建立起对自我的认同,在情感、能力、目标以及信仰等方面达到一致,在将来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产生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并在实现职业理想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高师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也有一定的特殊性。高师院校在加强学生师德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巩固和加强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引导那些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烈的学生,让其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毕业后能尽快投入教师工作。同时,高师院校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学生对于职业认同的状态,并根据不同的职业认同状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师德教育,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调整师德教育的方法。综上所述,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师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等,可以有效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在促进高师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同时,推动师德教育建设。

作者:苏美莉 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江.论高师教育的社会适应与超越———兼论高师教育的学术性与师范性[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21):10-12.

[2]宋婕,洪亚楠,张朝华.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2):67-71.

[3]陈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新构想———基于合作学习的教育实习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255-257.

[4]邱芳婷.试论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2014(12):15-17.

[5]马连营.“善行河北,立德树人”背景下高师院校师德建设的构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6):151-152.

第9篇:小学德育规划范文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和理念。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的匮乏。

(3)中职生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知。

(4)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机制不完善。

二、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多元化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层次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内容上较为表浅,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导致生涯辅导水平不高,生涯规划指导层次较低,因而难以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因此,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融合多样化的生涯辅导形式,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开展学生需求调查,提高生涯辅导内容的针对性,通过开展学生需求调查,征求学生意见,在此基础上加强校本生涯辅导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使生涯辅导不单停留在对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的介绍上,更要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提供指导和帮助。其次,要融合多元化的辅导形式,提高生涯辅导的实效性,对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包括辅导课程就业讲座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形成系统化体系

中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知识技能、专业特长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特长与个性心理特征、学业规划、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进行指导,因此,从新生入学适应期随着对于专业的了解进行专业相关方面就业形势与职业生涯的认识教育,在中间阶段结合社会就业方向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在中职生毕业求职阶段侧重就业形势,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做好就业前心理调适,积极投身职场。

(三)进行优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要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职业生涯教育。第一,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结合各专业特点与社会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在内的教育课程,可以使中职生确立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中职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第二,学校可以在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实习实训、委托培养、合作办学等过程,更新社会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设置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使职业生涯教育更具实践性、可操作性、可以结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法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第三,为了使中职生更加地了解自己、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现有的资源优势,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加强自我分析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形成专职化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工作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承担,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职业咨询机构首先需要补充具备广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并精通各种职业测评手段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符合个性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由就业工作人员、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专职教师同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其次,发挥中职学校职业咨询机构的专业指导功能将宏观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群体参加职业能力倾向测评进行宏观指导、帮助学生个体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存在的疑惑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加强角色认知,做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充分发挥个别辅导的作用。

(五)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实践化

开展职业规划生涯实践活动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与提升中职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首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社会成功人士的职业发展经历作为职业规划的范例,为学生提供参照的对象,真实地感受并学习职业规划与管理;其次,组织学生通过专业相关的暑期实践、学期实践环节、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理想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要求及行业发展基本状况,同时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而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加强在校期间的学习准备。

参考文献:

[1]钱文忠.也谈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教师2010(32)

[2]邱小禾.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J].2009(18)

[3]牟方燕.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和对策.卫生职业教育[J].2011(2)

[4]蒲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J].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