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观
一.当前高校青年思想状态
1.高校青年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烈。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有机会在众多平台上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这使得高校青年的思想由静态转为动态,变得更为开放活跃,同时更富有创造力,他们敢想、敢说、敢干、敢质疑、敢探索、敢创新。
2.高校青年关心时事,富有时代意识。高校青年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群。以来,一代又一代高校青年心怀家国,前赴后继地投身于祖国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行动之中,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如今,广大高校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与表达意见的方式更加多元化,高校青年的参政意识和时代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都不断增强,这促使高校青年更加关心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前途命运。
3.高校青年思想单纯,存在一定问题。高校青年阅历较少,自我意识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塑形阶段,少部分高校青年存在不同程度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的种种现象在不断提醒我们正视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青年自身发展的需要。曾说过:“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高校青年的思想动态,也需要从一开始就被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在青年三观的形成期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使青年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不走弯路、不走错路,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2.时代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4年国家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也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可见,加强高校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高校青年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基础与信念支撑。
三.加强高校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在对高校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高校青年乃至全体青年的思想政治素养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走向,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必须以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其头脑、丰富其内心、坚定其斗志,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2.坚持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为基础。高校青年是自我意识较强的群体之一,在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意态度与方式。教育者应尊重个体差异,寻找群体规律,在结合每位高校青年自身状况的情况下,基于理解和尊重对其进行教育。
3.坚持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当下大部分高校青年奉行求实精神,厌恶形式主义,对于高校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其思想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教育高校青年。多数高校青年再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理论知识,却往往在实践方面有所欠缺,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实践之中,既能帮助其进行自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也能加深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体验与感悟。
4.坚持将教育与日常学习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高校青年得到的学习资源益发丰厚,成才成功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但成功成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离不开深厚的思想政治素养。高校作为青年接受教育的平台,理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日常学习相结合,在青年的价值观养成阶段为其提供思想引领。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现代化;现状分析;实施方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倾向的蔓延,严重侵蚀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各个高校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断重视与加强
2005年1月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首次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召开的专门会议,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全新理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先导。2011年,我区召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对如何结合我区的实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高工作质量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很多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内容设置等方面表现了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工作评估方面,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对各高校展开了深入的评估检查,高校自己也及时对各院系的德育工作情况加以评估,很多学校将德育评估工作纳入到本科教育教学的评估体系中,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既节约了成本,又达到了效果;通过检查反思,督促整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3.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明显提高
为了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有关部门和各高校开展了大量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中央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通过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基地以及增列博士点硕士点、选派留学生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专家学者现在已经走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线岗位,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大大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结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日益人性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越来越丰富。关注人、了解人、发展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远发展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的价值指南。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由于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成长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且接受能力很强,因此在思想上还很不成熟,极易被西方的一些社会发展理论所迷惑。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将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渠道,坚持用发展着的来教育学生,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判断各种社会思潮,并在比较与认同中坚信。
2.优化校园文化宣传环境
学校应增强正确的社会思潮在主流舆论中的传播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文化是思想的载体,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而文化又通过它的教育和传承功能被人们所接受和继承,从而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借助舆论的力量成为引导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潮。因此,我们必须从优化校园环境入手,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成为主导整个校园文化的主流思潮,使我们的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3.关注学生需要、加强形势教育
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和成才的实惠中弘扬民族精神,在任何一个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总是受到其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第二位的原因,要通过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每位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强烈的进取心往往使他们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巨大成就,同时他们也对社会上种种不公平的现象深恶痛绝。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加强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和成才的实惠中弘扬民族精神。
四、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要理顺“三种”关系,明确各方责任
理顺大学生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院两级管理之间,导师、辅导员、教学秘书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探索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进而对大学生党团组织机构及日常管理等情况提出明确要求,并作为评奖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从而真正把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要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大学生工作管理的人员,一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的有关文件,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其目的和要求;二要详细分析学校培养点的培养条件与学校的发展情况,制定出招生、教学、学籍、学位等方面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将这些资料汇编成册,分发给各级管理人员,并进行学习;三要根据制定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操作性,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 使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使研究生培养做到有章可循, 形成完整的管理脉络。完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
3.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首先,要加强导师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导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师时,要把导师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与资格审查结合起来,明确和强化导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范围和要求,将导师教书育人的成绩与效果挂钩,作为年度考核或提升职务的重要条件和考评指标。其次,要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大学生辅导员队伍,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有效保证。
4.要加强党团建设,发挥好“助手”作用
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党团组织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因此应该健全党支部领导班子,健全党员发展制度,创新党支部的活动方式,丰富党支部的活动内容,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堡垒,重要阵地。此外,还应加强党员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先锋作用,在学校的各项事务中带头讲奉献、树新风、做表率。
参考文献
[1]李春.关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年(36)
[2]李佳国,王小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8)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军训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于高校的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实行以来,军训就是很多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道教育课程。学生军训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大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相较于大学的各项基础与专业教育,军训有着特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是对高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一种正确引导。下文就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1.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众所周知,大学新生军训已经在我国实行多年,而自军训工作开展以来,为了保证大学军训的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很多高校都为其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而众所周知高校的管理都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虽然各自的规章制度是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具有强烈的学院特色,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也是直接导致军训工作落实不到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不顺的原因。
1.2内容单一、针对性较差
就目前的情况来讲,很多学生不愿意接受军训是因为觉得军训只是一种又苦又累的教育课程,而并没有认识到军训的实质作用。一些学校便以为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为理由,不按照规定的军训流程来进行军训教育,其内容设置更是简单明了,军训直接变成了学生眼中站军姿、练口号、走正步的呆板教学。不仅如此,很多大学将军训工作看成是完成上级任务,并没有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尤其是当前学生大多都是90后,其心理和生理都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因此更加需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特殊军训方式。一旦仍沿用传统的方式,必将背离学生思想,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而最终无法达到引导思想政治观念的目的。
1.3后续效应差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军训是一种又苦又累的学分任务。而站在教育的角度来讲,军训不仅是一种强化性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素质和思想教育。大学新生在入学以后,利用开学前的两周时间进行短时间的军事训练,这种强化教育产生的后续效应往往非常短。再加上很多学校缺少一定的巩固措施,当学生结束军训活动后,很快就会回到以前的状态,因此也达不到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怎样提高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性
2.1加强军训的制度建设
事实上,要想做好大学新生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要确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并提高相关人员的意识。在实际的军训过程中,始终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为目标,正确指导军训方向,并时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军训任务进行调整,以发挥军训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对军训制度化的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国家实际情况,适应高校实际环境,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其实,我国《国防法》等法规,对于大学生军训工作的规范进行了要求,但就全局来看,这些法规的内容都太过笼统,且可操作性和执行性都不强,并且还存在实际执行中推诿、扯皮的现象。因此,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各大高校应联合建立一套相互衔接、完善配套的军训制度,以促进军训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制度编制的内容应做到全面、科学,并适时制定出实际可行的军训方案,保障军训工作顺利进行。
2.2拓展军训内容与形式
前面说到,因军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军训的实质性目的很难实现。由于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不断变化,很多大学新生的思维和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而变化,尤其是受到物质的影响,其思想政治观念不强。因此,军训的内容和形式应变得多样化,最好能够与时代接轨,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在军训中加入军事战斗战术的学习,并增加一些野外射击等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的投入到军训活动中,进一步实现军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此外,还应通过制定一套教学系统,让学生在多样的形势下进行军训活动,一方面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应加大对军训场地、设备以及条件的投入,保证军训质量,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2.3加大军训后续效果的时效性。
前面说到,因军训的制度不完善,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且其针对性也较差,这些都是直接导致军训后续效果低下的直接原因。再加上军训的模式大多是集中形式与时间训练,短时间内的效果明显,但因军训结束后稍有巩固性的措施,所以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实际的军训工作中,应通过将军训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学生保持军训时的思想和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军训中精神品质,促使军训的后续效果得以延伸。同时可以通过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加强标准的军训内务检查,提倡集体早操等活动,还可以通过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增进大学生思想品德,这也是达到大学新生军训的最终目的。
3.创新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事实上,进行大学生军训工作的重心不仅是要完成军训项目,更多的是要通过军训任务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其国防责任感以及身体综合素质。军训应当是体系化的,而教育的形式也应是多样化的,军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紧紧围绕以军训任务为中心来开展,对大学新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此同时,我们应利用军训中充分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国防历史以及国防建设的意义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了解世界局势以及周边环境、
在实际的军训工作中,学校应与教官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性特点加强交流与合作,以便及时掌握大学新生们的思想动态。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军事活动开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将各项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集合起来,正面进行引导,多向化交流,以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灵活性与趣味性,设计来自生活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4.结语
总的来说,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各大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完善的军训制度,并发展多元化的军训内容与形式,促使学生对军训产生兴趣,使得军训的后续效果得到有效延伸,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璐璐. 大学生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2]李霞. 大学生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06:99-101.
[3]刘会荟,韩黎明. 浅谈高校大学生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4:132-133.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虚拟实在
作者简介:常青,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234-02
我国历来重视网络技术的研发与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央对此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超过了2300万,其中95%大学生都是网民,“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虚拟空间已成为高校德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虚拟实在是指由高速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可以让使用者人获得环境交互体验的,与现实社会类似的虚拟世界。虚拟实在使数字化信息变为人们所能感受的多维信息,并对使用者的控制行为做出动态的交互反应,从而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看,虚拟实在环境是指在网络虚拟实在空间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虚拟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剥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实践背景,并在与现实环境的互动作用过程中重新建构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这个角度看,虚拟技术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具体说来,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虚拟实在环境具有交互性、沉浸性、构想性等诸多特征。
(一)交互性
交互性是由埃弗里特·M·罗杰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交互性是指“在传播进程中参与者能交换角色、并对他们的双边话语具有控制力的程度”。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是一种人机交互,使用者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互动,计算机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声音、影像等。使用者通过操作计算机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
(二)沉浸性
芝加哥大学的MihalyCsikszentmihalyi博士于1975年首次提出了沉浸理论,他指出所谓的沉浸是指使用者感到自己作为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存在于虚拟环境之中,对虚拟环境有“真实”的体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随着使用者操作计算机对网络做出的反应,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一样,一切感觉都是那么逼真,有如身临其境。
(三)构想性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给使用者带来广阔的可想像空间,可大大拓宽使用者的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意愿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性正是基于构想性的存在才得引起使用者的兴趣,并进一步引起了使用者对网络虚拟实在的沉浸性,可见构想性是网络虚拟实在交互性、沉浸性的存在基础。
二、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网络时代,谁把握网上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现实制高点。高校如何适应网络发展趋势,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虚拟技术中,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加以展开。
(一)虚拟社区
以电子公告栏(BBS)、网络聊天室、虚拟论坛、虚拟讨论组、邮件列表、网络游戏及其结合体为表现形式的虚拟社区已成为广大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虚拟社区进行学习、求职、恋爱、交友等各项活动,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半径。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中开始的较为典型的学生虚拟社区有清华的“水木清华”社区、交大的“兵马俑”社区以及上海大学的“乐乎论坛”社区等。虚拟社区可以让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入网络生活,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看似日记随想的博客中,在看似无关痛痒的言谈和生活碎片中,开展思想教育。
(二)虚拟班级
目前,全国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纷纷实行了选课制。选课制的实施虽然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了有益尝试,但也应该看到这对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课”以及高年级学生分散实习就业等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日常管理的效率。虚拟班级的建立,给辅导员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对话的平台,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特性,将教育服务功能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网上进行有效融合。虚拟班级能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比如网上公示、班级事务决策等,使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模式发生转变,工作更直接、更有效。
(三)虚拟教学
网络虚拟教学平台可以让专业教师走进了一个个“网上班级”、通过将课件上传到班级空间、为学生在线答疑等,将育人体现在教学服务中。此外,在虚拟教学平台上,各类海量资源的共享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网络虚拟教学平台上,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空间里充分表现自我,还可以在“网上班级”讨论问题,更可以进入覆盖全校的公共网络社区跨班级学习讨论。网络虚拟实在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将会被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和环境中自我探究得以真正实现,从而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现实困境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运用使高校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培养了其独立、平等、自主的意识和开放、创新的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然而,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虚拟环境下的无政府主义冲击着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人了困境。
(一)平等性困境:教师权威下降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虚心学习,即学生存在对教师的敬畏、教师在学生心理具有权威性。然而,在虚拟环境下信息总量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考验着师生关系,即使是老师也不敢说自己拥有的知识量一定多于学生。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同时,维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的传统师生关系在网络虚拟实在中也受到了冲击,在网络虚拟实在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之分,所有人都成了一个个平等的网络代码,学生自然少了些许对老师的那种敬畏。
(二)匿名性困境:约束机制缺失
所谓网络匿名性,实际上是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不可识别性,也就是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网络行为主体社会属性的不完备,造成主体身份的缺失。目前,我国还未实行网络实名制,大部分的网络行为主体都是匿名实施网络虚拟行为。近年来,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现实个体在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的不完备或者缺失所促成。网络虚拟实在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网络成员间既相互熟悉又彼此不相识,道德教育赖以实现的社会道德外在约束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同时,在虚拟实在世界里,网络成员都存在主体身份不明、惩罚对象不清的心态,自然而然的降低了道德教育实现的社会道德内在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自由性困境:育人实效削弱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人才。但是网络虚拟实在中的自由性即无政府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严重挑战。大学生思想和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在网络虚拟实在中很容易表现出自我约束力不强、道德自律意识浅薄的弱点。同时,由于学业、家庭和现实等方面的多重考验,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有巨大压力,现实又往往缺乏压力缓解渠道。因此,网络虚拟实在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会诱使大学生在网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欲望,,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进而无视规则,自然也就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应用的改进措施
网络虚拟实在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虚拟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冲击着高校的各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应用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对于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提高认识,重视虚拟实在技术应用
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不要把网络当成猛虎,而应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并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各大高校也应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适应,给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重视,并制定统一的长远规划,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打下基础。同时,还应从制度完善入手,制定合理的网络行为规范准则和监督体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促进社会主义网络道德规范的构建。
(二)重在实践,完善校园网络虚拟系统
近十年,博客、SNS社区、微博等社会网络文化产品层出不穷,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开发单一。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建有校园BBS,但在还没有形成全国或地区性的大规模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因此,各大高校应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成长需求,在不改变虚拟社区赖以存在的、能够吸引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的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点进一步改善校园网络虚拟系统。如,目前上海市在大力推广的“易班”,就是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此外,还能通过共享各所大学教师的课件资源,让学生不但能掌握自己学校的教学内容,更能了解到其他优秀大学教师的课件教案。并能帮助辅导员有效管理班级,并能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有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艺术设计 思路 学生工作
党的十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是我们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摸索实践和面临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培养艺术人才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积极探索这一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的放矢地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特点
(一)政治敏感性较低,行为比较务实
艺术类学生学生普遍对时事政治不太关注,艺术类学生在业余时间多从事家教、准备各类展览与演出,参与社会事务较少,缺乏社会责任感,考虑问题理想化。
(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思想活跃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对艺术类学生产生影响。艺术类学生爱好广泛,思想比较活跃,想象力较为丰富,富有创造,但却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普遍对前途感到迷惘,容易使他们在校期间无所事事。
(三)日常消费开支较非艺术类学生高
艺术类学生交纳学费较高,平时专业所需费用较多。随着艺术专业的不断发展进步,艺术类学生用于自身能力提高方面的消费不断增加,如他们外出写生、看展览、准备各种演出、比赛、参加各种培训班等,艺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很大。
(四)积极参加校园文化运动,对自身综合家质的培养与提高不够重视
对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艺术类学生参与热情较高,而且在各类活动中艺术类学生获得奖励较多但对自身综合家质的培养与提高不够重视,去图书馆看书的较少。
二、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对策
(一)充实“三观”教育内容,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点。传统的“三观”教育在艺术专业依然能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普通高校应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管理的特点,不断充实“三观”教育内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政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思想导向,以基本理论为指导,重点突出,要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要把理论教育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要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特点,通过各种载体和方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学会理性思维与判断,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矛盾;还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尊重他人、认识他人的优点开始,学会与人交往,体会合作的意义,增强其对环境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理性与感性、心理与身体、思想与行为、技能与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发挥专业教育优势,优化思想教育环境
1.发挥专业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多,受学生尊重,师生关系比较密切,他们能在教与学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专业教师应当转变观念,进行角色重塑,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在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教书”这一手段和过程达到“育人”的目的。
2.强化艺术实践的作用。
艺术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而且还能为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提供条件,并能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信任、合作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通过艺术实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有效办法之一。
(三)加强文化教育,培养高水平的文化精神
文化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影响力,文化精神的培养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了解、热爱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能使艺术专业的学生拓宽文化知识面,提高艺术技能技巧,而且可以增强对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思想素质。大力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文化现象”。帮助学生向着健康、先进、超前的文化方向发展,提升民族文化意识,构建高水平的文化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同时要加强管理创新,提倡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管理,理解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思考,培养艺术人才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经济功能。人是各种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和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经济基础产生能动作用,能够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可靠保证,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为社会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
2.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传递思想道德信息,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思想文化传统,增强人们互相理解、情感交流和团结协作,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形成、发展、变化产生一切文化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门有着严密的科学体系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人的精神和文化机制发挥作用的“力”。
3.发展功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个人的成才和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材,大学生要不断发展自我,培养成才意识,正确进行人生的自我设计,建立诚信与社会责任感。高校要用现代知识来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现实,更有时代感。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树立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注意发现、培养、宣传自己身边的典范,这会使学生更容易受到感染,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成熟,缩短其走入社会、实现角色转换的适应期。
二、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思想教育和教育管理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要抓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我国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还存在环境干扰、缺少制度建设和教育团队整体素质偏低等一些问题。
1.环境干扰问题。当代的社会环境复杂,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积极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消极的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严重影响,从而降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互联网在给学生的学习、交往和娱乐提供便利的同时,学生极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性、刺激性、隐蔽性、趣味性中,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不良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推动造成一定的干扰。
2.缺少必要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代表着高校的软实力,学校的发展建立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无序,缺少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精神内涵,规章制度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实施和参与管理工作的法定依据和保障。一些高校没有制定出关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办法,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余生活上,学生需求多以娱乐为主,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和逆反心理。
3.教育团队整体素质偏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要定期参加统一的培训,加强团队的稳定性,协调教育团队的专业化水平、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合理调配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思想。
三、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应采取的对策
1.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及影响。高校要配合社会发展,在教导中要积极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改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导学生拥有社会存在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及社会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自由表达情感,理解和接受对他人的情感,信任和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的建设。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定期组织思想培训,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3.要对高校学生加强实践教育。当代社会发展速度快,日新月异,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大量的社会服务与课外活动的机会,接触社会,增加实践性和服务性,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修补学生漏洞思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4.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合理的运用网络手段,拓宽教育管理的渠道和空间,帮助学生从网络上吸收积极健康思想,重视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利用网络的强大作用,把握主动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并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
5.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并尊重学生意愿,重视每位学生的价值。
四、结语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也受到了极大关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笔者将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必要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对策分析,两个部分来叙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一)是素质教育发展要求
素质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的发展,但是不一定知识水平高和能力强就是高素质的人才,虽然具备高水平以及高能力,若缺乏高素质就是不健全的人才。从教育的层面,从仅注重知识理论的培养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一项重大的改进;但从素质教育发展方面而言,人才应是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集于一身;从人才培养的层次分析,传授知识和能力仅是教育学生做事,但高素质则要求学生学会做人,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1]。
(二)教育对象的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转型的过度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主要特点有:他们希望融入到社会中,但是缺乏正确地认识;追求完美化,但有过重的金钱观;智力水平高,但未形成辨证思考能力;愿望过于理想化,但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定;想独立,但是又有依赖心理等特点。大学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极易产生烦躁、抑郁、自卑、人际交往不善等问题[5],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特点,利用正确地方法加以引导。思想教育工作者缺乏相关的经验,但是却是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特长,其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思想教育者工作的空白;在有些思想问题方面可以借助心理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在品德、政治方向等问题,可以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弥补。
(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高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一切为教学宗旨,但是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不能够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向、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模式,而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正是符合时展的潮流。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思政与心理教育的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上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为前提和条件,并且缺一不可,心理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思想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思想又紧密的支配着心理活动的方向[2]。个体的思想问题除了与自身的教育等问题有关,还与个体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的思想问题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来加以化解,进而也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对于存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排解,但是不能仅是关注于心理层面,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和方向,给予学生更深层次的指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是心理障碍所单方面造成的,还有观念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疑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会学生做人,养成优秀的思想品德,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其发展的内部在因素。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更易于将外在的思想理论知识化为内在的认识,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二)积极完善师资队伍健设
各个高校想要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完善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可以通过聘请、兼职等方式建立起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此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大培养力度[7],重点学习心理辅导,将其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者,使其更能在两者之间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灵活地转化[3]。其次,心理培训工作应纳入全校的师资培训工作中,要求各科教育者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进而更够对学生随时进行教育和指导;最后还要制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资格认定制度,不断地完善师资队伍的发展。
(三)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资金支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各高校应给予一定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费用;使高校有能力建设心理咨询师、实验室、团体训练室等;在器材上配备监控器、生物反馈仪等各项器材。各高校应该把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设备也纳入到学校的总体规划之内。国家要制定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惠政策和经费支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支持和政策支持,更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
(四)深化教育教学的发展
在高校教育中,可以在课堂教学上,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以此为主要教育方法,并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个人辅导、咨询与协助等相结合形成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大学生发展的特征,增加《大学生生涯规划》、《常见的心理疾病》、《如何消除心理问题》等章节。此外还要开展相关的专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真正的落实。各高校要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主要任务,进行设立各科教学的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之中[4]。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之中,要充分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多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另外也要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通过电脑进行网上心理咨询/交流的等心理辅导工作,更能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各种压力以及新问题,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高校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向结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高校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和反思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保证,进而才能够培养创型性人才[5]。
参考文献:
[1]张锋.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6:48-49+52.
[2]章海玲.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6:44-45.
[3]邹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01:82-8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已进行了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也日益显现出来,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缺失表现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我国对此相关的研究也不断的涌现出来。近15年来,研究已从人文关怀的内涵发展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文献综述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经多年,伴随着时代的急剧转型,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日益的表现出来,尤其是在大学生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尤为明显。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相关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对这些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分析,有助于了解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问题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更有助于分析与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问题的防治措施,最终引导教师、学校、教育机关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并防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网(CNKI)“篇名/主题词”模糊匹配所检索的1995~2010年共计198篇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分析,试图对近15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在我国,“人文”一词始于《周易・贲辞》,表示与自然天象相对应的人类文明或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人文”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指与“人”有关的现象。人文关怀是一个热门话题,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贾高建先生认为人文关怀,应主要是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刘建娥认为,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一种人文情节,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重视人的作用,重视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周悟、罗会德等认为,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的关注,它与人生、生命、意义等问题紧密相关,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重视对人类命运的无限关怀,它对人的关注是全方位的。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所谓人文关怀,是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其基本的内涵是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人的主体性的培养,都强调重视人的个性和人的主体性。
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一)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来看,研究者认为,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表现在:1.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一直采用刻板的灌输、管理等方法强制学生服从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注重外在制约力,而缺乏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思考。2.忽视个性教育。教育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习惯于用过高标准和统一目标来教育和要求学生。3.忽视情感教育。学校在管理模式上重管理、轻关爱,没有在意学生的情感,使有的学生在心里上出现问题。
(二)从教育者角的度来看,唐新华、张陶然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存在错位现象,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从教育方式的角度看,任效峰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僵化。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直采用单一的单向灌输的办法,没有与时俱进,没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新的教学方式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从约束性出发, 更多囿于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 更多的是说教,无条件的服从, 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关心人的发展,体现人性的需要。
(四)从教育的内容上看,杨林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重意识形态的教育而轻思想道德的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仅向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往往回避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困惑,再加上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单调,使学生产生了被愚弄的感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价值定位来看,任效峰等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实现社会政治目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夸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弱化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功能,政治色彩明显,政治功利趋向性明显;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强调“社会本位”“讲无私、奉献”,用一元标准来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绝对价值,而缺乏理性的分析。
(六)从结果来看,陈伟等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困惑。当今时代,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西方传入的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大学生的价值观由单一走向多元。大学生因其自身的特点,往往成为社会思潮积极的参与者、追随者、传播者、甚至是实践者,而且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所以易受落后、错误社会思潮的误导。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仍沿袭传统的单一的价值标准,忽略了对大学生面对多种价值观选择方面的引导,导致了青年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一方面,摒弃了因循守旧、不图进取的传统价值观,出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价值观,如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以及打破常规、积极进取的精神等;另一方面,受商品经济影响,也使一些不好的价值观念盛行,如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的淡化,见利忘义行为的增加,人际交往中实用性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日益增加等等。
三、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分析
(一)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韩华认为,1.加强人文关怀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2.加强人文关怀是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正如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存在科学发展问题。研究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意蕴,使之变为真真切切的社会现实。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凸显,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大大拓宽,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大大增强,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出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将人文关怀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以便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特色。
(二)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在综合国力竞争、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有模式已很难应对纷繁复杂的思想流变,在新的实践问题前表现出了回应的迟钝与乏力。然而,高校要切实担当为祖国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就必须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者们认为,加强人文关怀是促进大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社会环境的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创新基点。
(三)从对大学生的期望来看,素质教育要求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文关怀源自大学生的感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理性方面去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无疑非常重要,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源自大学生心底的情感需要,即对人文关怀的渴求,这样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贫乏的根本原因。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略了他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情需要,也就不能理解人文关怀对塑造人,培养人,了解人,完善人的重要作用。研究者认为加强人文关怀是培养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从对教育的有效性角度来看,研究者认为,人文关怀不仅有利于激活政治课堂,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完成、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功能的提升,而且人文关怀还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四、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论分析
在众多的关于人文关怀的研究中,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不是很多。研究者主要是:
(一)从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文关怀是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是中国化的价值追求。
(二)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认为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
五、高校加强人文关怀的措施
对于高校加强人文关怀的措施,研究者主要从学生主体性、教育者、制度、环境和教育方式的角度来研究。
(一)从学生的主体性来说,研究者认为:1.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架设一座由“学会”到分析的桥梁。2.要增强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3.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大部分研究者主张,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者应重视情感教学,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没有脱离情感的认知,也没有脱离认知的情感,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三)从制度角度来说,陈伟提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落实到实处,就要强化制度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开展,需要合理的制度为其支撑。学校为了便于管理,都设立了一套严格的、系统的管理制度,但一些死板的、硬性的不科学条文体现不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制度的设计,应体现人文性的价值取向,应建立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立足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体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精神。
(四)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朱光好等研究者提出,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一定环境中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吴正勇、黄玮也认为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五)从教育的方式上说,随着高校先进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建立以校园网络为载体的互动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总之,对于高校人文关怀的研究正在深入的展开,取得了较大成果。希望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研究者、教育者在实践中不短的改进方式、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效峰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N] 理论观察 2006,37:32~33
[2] .周 悟.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点[N]法治社会 2008.6,215~216
[3].杨 林.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N]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3, 2 :67~70
[4] .胡钦太.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N] 肇庆学院学报第 2003.8,24(4):88~91
[5].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N]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7(6):122~125
[6] .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N]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8:90~92
[7].顾春禄.基于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N]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0.5,290:282~283
[8].周琼花.略论人文关怀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3,12(2)11~15
[9].李桂凤,杨继昭,韩国新.以人为本思想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1:110~112
[10].张 迪.人文关怀对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影响[N]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2010.4: 97~98
[11].朱光好.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N] 北京教育・德育 2010.4: 30~40
[12].陈 伟.人文关怀的内涵与策略研究[N]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33:56~57
[13].韩 华.人文关怀的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2:85~88
[14].罗会德.人文关怀.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N]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2:
23~25
[15].吴正勇,黄 玮.重视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 2010,2:
127~129
[16].张红海.让思想政治课充满人文关怀[N]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4,3:20~21
[17].周昌荣.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N]
关键词:医学人文关怀;哲学诠释;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47-02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国内医学院校纷纷引进了国外的课程设置实践和教学思想,以期可以达到让广大医学生更加关注生命、关爱病患、关怀社会的作用。但是,医学人文教育不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单单依靠技术和工具来解决问题,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近来,的“人文关怀”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是西方摆脱中世纪神权思想之后,宣扬个性发展、追求个人平等和现实幸福的需要。在资本快速集聚并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财富和经济指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所带来的“物化”问题已引起了巨大的关注,社会呼唤“以人为本”。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以人文关怀为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营造人文氛围、关注人文精神、提高人文造诣。
一、医学人文关怀的概念解析
所谓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高校中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关注人自身,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关注,立足于人的成长,通过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尊重个体的差异和需求,以期达到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目的。医学虽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是由于医生的职业特殊性,应具备一份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中所不具备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医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医术精湛的医生,更是“总是去安慰”的心灵疏导师。
二、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
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是实施教育实践的群体或个人,通过实践活动将理念、思想作用于客体,以期起到影响、提升客体的作用。此处的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不仅仅指高校,也包括家庭和社会。诚然,高校在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作用。但家庭作为学生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成的关键场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应坚持正面的导向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起到家校联动、共同育人的作用。社会则作为人类所处的环境因素,对医学的看法和观点以及医疗行业的舆论导向也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文关怀的效果实施。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抵制社会的阴暗面,弘扬医学大爱。是对医学人文关怀实施的主体性要求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忽视社会大环境的背景因素,避而不谈家庭对医学生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分夸大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作用,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对此,我们呼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民性、全员性。期待家庭和社会给予高校医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三、医学人文关怀的客体
正如马恩所论述的“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医学生,医学生是一个类的集合,具有特定属性的群体。但是每个个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因此,一方面应该把握其在发展中的个体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总结其在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从现实的学校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把握,促进其进步。医学生学业任务重,极易造成心理疾病和心理负担。在面上如何进行正面的引导,解决了一个量的问题,考虑了全面性。但是,面对个性差异、生活背景差异、所属阶层差异的个体,又要顾及到每个人的心理感受和依托,这是医学人文关怀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在马恩看来,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表明了客体既是受教育者、受影响者,同时,也必然是自我教育者。客体和客体之间也会有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作用发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理性去审视、去选择、去实施。
四、医学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人文关怀就必须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建设与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注重并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就得了解他们的具体利益诉求,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利益追求的多样性。因此,必须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利益需求,并积极提倡和引导正确的、合理的需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原则。既然人是整个价值关系的中心,那么关怀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来说,显然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医学人文关怀更应以如何当好一名医生,以仁心、仁爱、仁术去服务于更多的病患为导向,发挥好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r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既是学生满足需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和老师实现主体价值的过程。人的主体价值是通过客体对象的价值来体现,主体追求到的客体的价值越大主体自身的价值实现就越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者同样也是教育者。不仅影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教育的过程对教育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五、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1.公平正义原则。高校人文关怀并不是“阳光普照”,而是“因地制宜”。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在人文关怀的实施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和平等,而是适用于差别原则。教育要考虑到个性因素,给予缺乏人文关怀与关爱的孩子更多的雨露。当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改善一个人的状况而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时,这种方式肯定是有效的,并且实质上也是公平和正义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双方之间地位的实际平等也保证了和谐教育氛围的形成。
2.以人为本原则。人文关怀表现为充分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以追求人的生命的圆满和人性的提升为要旨,充分实现人的存在感为目的。首先,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将归结于人的发展,必须肯定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肯定人的价值取向。其次,将人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特定社会制度中,以社会的支持、学校的帮助作为其发展的土壤。最后,个体在享受人文关怀的过程,同样也是创造人文关怀友好氛围的过程。个体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影响,同样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作用。这种关怀可以传递到每个个人,影响到学校的育人环境、行业的整体风貌、社会的总体风气。
3.交往实践原则。我们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区分为人文关怀的主体和客体,这种区分其实也不是必然的。有人将两者都界定为人文关怀的主体,探讨“主体间性”。这是基于二者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相互影响,共同受益的目的。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交往实践”。交往实践原则是要求主客体双方在交往活动中就活动的目的、进度、效果等达成一致,以期取得效果。这既是目的,同时也是主体间相互理解行为。
在而今以经济作为重要甚至唯一衡量指标的社会,提倡人文关怀,特别在高校中广泛开展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必然,是历史的呼唤,是从功利物欲向高尚境界的升华。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将来即将走向医疗岗位的医学生,人文关怀更具有特殊的作用。现在关怀了他们,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同时还为患者在情感、心理、等层面提供贴心的服务。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学是一门关于人与治疗的艺术,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爱、冷静地判断……”在医学教育中理清人文关怀的几个要素、贯彻思想要义,并创新实践方法,我们任重而道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533.
(2)黄正泉,王键.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5
(3)周薇.社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J].广东社会科学,2011,(4):113.
(4)李林海.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反思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2):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邓福庆,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价值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Philosophic Interpretation of Medical Humanistic Ca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XIE Xiao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2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