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用于学前儿童教育之中,有利于学前儿童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锻炼积极思维能力,得到身心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学前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音乐教育仍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对于目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可从学校、教师、家庭三方面来阐释。首先是学校方面。目前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音乐教育具有功利性。一些学校办音乐课就是为了赚取额外费用,增加幼儿园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幼儿的音乐素养的培养[1]。二是音乐课程教材不规范。由于学校选取音乐教材比较随意,导致教师达不到原设计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设施配备不足。由于经济问题,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更别说投入多媒体教学设施了。总之,学校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其次是教师方面。当前,幼儿园教师大都是职业技能学校毕业,掌握了一定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但是该师资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比较片面,没有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还是偏重于技能方面的训练[2]。第二,教师的音乐素养还有待提高。目前,河北省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幼教并不多,大部分教师在基本的音乐素质方面都不合格。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传统。就现在发展形式来看,常规性音乐课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仍占有广大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还是遵循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幼儿有视、听等方面的享受,也就不能很好的接受音乐教育的熏陶。最后是家庭方面。我们知道,幼儿最初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家长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其一是对家庭音乐教育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也开始注重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但是仅限于表面层次的弹、唱、跳、演等,而没有从基础的艺术修养来培养。其二是家庭音乐氛围不足。虽然有些家长有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的意愿,但是由于其音乐教育知识的缺乏,致使其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音乐交流,因此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二、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水平,让幼儿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音乐,本人针对我省学前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总结了以下几点对策。
1、明确音乐教育的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音乐教育可以诱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智慧的的开发,陶冶幼儿的艺术情操。因此,必须提高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快乐的成长。首先,教育部门要提高认识,制定并颁布相关的规划决定。其次,学校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关规定。再次,教师要明确音乐教育目标,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最后,家长要削减功利性思想,让孩子真正地享受音乐。
2、改善音乐教学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设施对教育教学的高效进行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资源投入,以改善音乐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前儿童教育条件主要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支持:一是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创建有利于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环境;二是需要社会各界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支持;三是需要家长的支持。只有积极争取一切力量,才能够保证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
3、加强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主体就是教师[3]。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水平。首先,幼儿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要改善自己的世界观,要热爱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关心并爱护每一位孩子,以此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学前儿童音乐教师要掌握好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学科知识,以此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最后,要加强教师组织队伍的管理。幼儿园应建立并完善教研管理制度,丰富教研形式,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以此来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以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业务素养。
4、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学习的启蒙地,也是孩子最早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地方。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家庭音乐教育理念,以丰富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要掌握好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从其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最后,要创建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条件,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来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让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
三、总结
总之,加强音乐教育是提高学前儿童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培养全面创造人才目标的,对孩子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虽然河北省现在的学前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通过各领域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将不成问题,音乐教育的未来是光明的。
作者:阎妍 单位:石家庄学院
参考文献:
[1]韩莉娟.石家庄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以音乐艺术的形式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幼儿园中音乐公开课已经非常普遍,为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也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可很多幼儿园却将音乐公开课演变成了“音乐公演课”。文章对当前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反思。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公开课;问题;反思
一、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音乐公开课有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可很多幼儿园将它演变成了“幼儿园音乐公演课”。笔者通过对一些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观摩,认为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活动设计追求新颖,不能真实反映日常教学状况。组织一次公开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的是表现出多样化的内容。虽然公开课一般是在幼儿园进行的,但为了保证实际的效果,教师要从多方面做足准备,以至于出现了偏离日常教学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公开课之前,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精心准备,花费时间是平时的几倍,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2.在目前的大多数幼儿园中,教师身兼数职,音乐课是一位教师组织,但在公开课时,会有其他教师辅助教学;3.为了公开课的效果,很多老师会挑选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参与,或者提前做一定的铺垫和工作,导致了教学条件的失真。
第二,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情感。很多幼儿园音乐公开课出现这种情况:活动形式新颖,活动场面热闹,幼儿表现出色,俨然是一堂精品课。实际上是教师事先在班上反复排练的结果,为了完成精心策划的教学流程,教师根本不考虑活动中的现场生成,只是根据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幼儿能否顺利地进行音乐表演,而不是幼儿能否自主、自由、自觉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家达尔克说:“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但现实情况是教师为了一堂公开课的顺利进行,对整个音乐活动的情感输入不足,幼儿缺乏体验,体会不到音乐情感。
第三,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幼儿的主体性。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儿童,促进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在很多公开课上,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常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唱几首歌、跳几个舞。这种教育用一种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幼儿的音乐活动,要求幼儿模仿老师的声音和动作,诱导孩子们说出预定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缺乏对音乐独特的感觉和思想,只有众口一词的理解与极为相似的动作,不可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体会不到快乐。
第四,内容重“全面”,重点不突出。从理论上讲, 幼儿园音乐公开课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不仅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特点, 更要关注幼儿的认知特点。然而, 执教者为了让观摩者对整个活动留下比较完整的印象,就会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本该通过几个活动实施的内容全部堆砌到一个具体的活动之中,致使活动显得冗长、复杂, 重难点难以体现。一个活动承载的内容愈多,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而且造成重难点不突出,出现“大杂烩”的现象。
第五,评价不深入,不能围绕关键问题展开。当前幼儿园音乐公开课评课中存在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评课者针对执教教师教学的缺点与不足进行点评,只关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种评价虽然能够帮助执教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但将执教教师置于被审视、被评价的位置,也给执教教师带来压力和不适,致使不少教师因为公开课压力大而不愿意上;另一种是评课者碍于情面,只是泛泛地就执教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说一些空话、套话,或仅限于一些具体教育细节诸如声音大小、教态、教学流程等方面的评价,而没能追溯其内隐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评课显然不利于研讨型公开课的展开,难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六,课后缺乏梳理和再实践。当前不少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不仅研讨深度不足,而且缺少研讨后的梳理和再实践。执教教师对他人发表的看法或提出的建议懒于梳理或提升不足,没有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再实践。这就使得研讨结论往往只限于此次开展的活动而难以推广,更难以提升各方参与者的教学与研究水平。执教者不反思,其行为就没有变化,而且幼儿园开展这样的活动的意义无处实现。
二、对当前幼儿园音乐公开课问题的反思
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作为交流课的一种形式,的确有其存在的内在价值,我们不能否认它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促进园本教研的开展。但是在现实中,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这种内在价值却被弱化,工具性价值被放大到不恰当的程度,以至于公开课被庸俗化,于是才会出现上述大量作假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 明确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目的
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提高、发展,不是为了划分等级。做一件事情,一个正确的目标导向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我们做事情的一个统领。同样,公开课的目标取向也会引导教师的行为方式。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开展应该定位在交流、学习、合作、分享、真实上,只有符合这些要求,公开课的开展才能有声有色,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教师不应把公开课看成是外在施加给自身的压力,也不应把它看作是评价自身的专业水平的唯一维度,而应将其视为自身成长的需要,自身价值的一个体现。
(二)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
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领域,是以音乐艺术的形式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方面和要素,既要遵照学前教育的总目标,遵循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出自身的特殊规律——用音乐进行教育和教儿童音
乐。”①这说明一方面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要教给儿童必要的技巧,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另一方面,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是其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领域总的要求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音乐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的欣赏和学习,让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并在个性、情感、智力和身体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我们反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是为了明确我们应该为幼儿做些什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除了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让幼儿体会到快乐,在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因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性是形象性和感染性、趣味性和游戏性、技能性和综合性。因而,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儿童,而不是成人和观摩者。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以幼儿为音乐活动设计的主体,以游戏为手段,让幼儿去体验和感悟,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幼儿园音乐教学观摩活动只有紧紧围绕“以儿童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去开展,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使幼儿园音乐活动回到本真状态。
[注释]
①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第34页.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吕莉.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怎样面向每一个幼儿[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年第5期.
[3]赵瑜华.观摩活动为了谁[J]幼儿教育,2006.4.
[4]韩君恒.“有效教学”下的幼儿园公开课探究[J]基础教育,2011年第6期.
[5]杨美艳.走出幼儿音乐教育误区的几个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一线),2009.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实施这主要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他能更直观的影响幼儿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中,有特别出色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幼儿们都特别喜欢它,其主要教育内容及目标为:培养幼儿表达情感、感受音乐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在音乐、图画、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方面的造诣及能力;体验集体音乐活动引发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身体技能、思维、人际、自我认知、空间等方面能力的平衡发展;让幼儿体验音乐的快乐,感受音乐的美。奥尔夫音乐是世界上三大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体系之一,在我国香港、台湾及沿海地区,奥尔夫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推广到幼儿园教育中。现在幼儿园中,都有奥尔夫音乐教室,奥尔夫音乐被幼儿园广泛传播。如今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幼儿对音乐的学习,无论是给幼儿报课外班还是给幼儿买音乐器材,家长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式让幼儿学习音乐。
幼儿们都很熟悉的儿歌《一分钱》,歌曲的教育意义是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歌曲中并没有直接的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幼儿那天真淳朴的语气,音调的旋律,愉悦的情趣,唱出了歌曲的情节。从而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拾金不昧,即使是一分钱。幼儿的物质生活是父母所赋予的,那么精神生活则应该是音乐所给予,音乐是幼儿精神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将德育溶入到音乐教育中,使其真正的达到了以情感人、以情怡人的目的。另一方面,家长也希望幼儿能多掌握一些技能不落后于其他幼儿。所以无论是幼儿园开展的课程还是家长的重视,都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四大领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儿童的已有经验、水平、年龄的发展特点,同时也要体现内容和音乐本身的艺术审美性。培养儿童对音乐的认知发展水平,欣赏音乐的情感价值观。欣赏音乐不仅促使视觉、听觉、动作、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协调的发展,而且也是幼儿智力得到发展。各种不同的音乐可以使幼儿有不同的发应,音乐与幼儿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唱歌能使肺部、发声器官有所活动,音乐游戏、律动、舞蹈能使幼儿身体得到锻炼,动作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音乐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有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成长。例如:幼儿在哭泣时,如何安慰都不能使哭泣声停止,这时你可以放一首欢快的音乐,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全身心的投入到欣赏音乐中,跟着音乐的律动调解自身的情趣。
音乐是以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维情感的一种社会艺术性。音乐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它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儿童音乐与成人音乐有着不同的涵义,对儿童而言,音乐首先是儿童个体发展的一种自我表现方式。通过音乐活动,儿童能够愉悦身心,肯定自我,陶冶情趣并发展能力。通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整体的发展,这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另一方面,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指除了交给儿童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知识、感觉表现等音乐本身的东西以外还必须使儿童在精神与心灵等方面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通过音乐学科本身的情感性、感染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来引发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幼儿通过感知,将自己所听到的音乐传入大脑,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增添幼儿的兴奋情绪和积极动力。幼儿经常接触音乐,受到音乐的熏陶,可以使幼儿心情愉快,内心平静。音乐对与幼儿情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是他们对事物没得认识更进一层。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 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 (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 家庭环境
一、缘起
笔者自身喜欢音乐,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也非常关注。笔者家中有一男孩,从5岁起,学钢琴、学葫芦丝已近两年。我们由着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做父母的只是努力为他学习音乐创造条件。笔者觉察到,现在社会上的音乐培训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的家庭、学校、培训机构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并没有齐心合力地把“音乐教育”这件事情做得较好。笔者考虑,社会的大环境没法改变,家庭的小环境总可以努力去改善。从而开始关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学习所得,诉诸于文。
二、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儿童在以家庭为主的音乐教育环境中进行的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音乐与教育两方面的结合。家长或者家庭音乐教师是实施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儿童是教育的对象。音乐是教育的媒介和手段,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儿童在今后的一切成功都有赖于家庭在儿童幼时的教育。在我国,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更是让整个社会对儿童的教育倍加重视。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为举世所公认。笔者以为,实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1.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在开发儿童右脑的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通过唱歌、跳舞、弹奏等音乐活动,右脑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中,从而得到良好发展。
笔者仔细观察过家中的孩子在学习音乐中的状态。听歌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两耳竖起,眼睛乌溜溜地转;唱歌时,发音系统和听觉系统需要不断地作出调整;弹钢琴时,孩子的手、眼、脑需要高度协调;吹葫芦丝时,孩子的肺活量有明显的增大,等等。
据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突触”比一般人较多,一个原因是爱因斯坦从小接触和学习音乐。学习音乐能让儿童生理得到发展,此言不虚。
2.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音乐在培养儿童听觉、记忆、想象力、意志、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音乐教育是锻炼儿童听觉感受性行之有效的手段。它是在有意和无意相结合的情景下,让儿童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音乐中美妙的韵律和节拍强烈地吸引儿童,在无意识中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儿童还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格调,想象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儿童学习音乐,需要全神贯注,排除外界干扰,从而得到意志的锻炼。儿童的情感,易变而冲动,音乐教育富于感染力,在审美过程中自然得到情感的培养。儿童通过学习音乐掌握一定技巧,有机会对他人展示才能,自信力得到相当的建立。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在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又亲切,又灵活,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三、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现状
关于当今中国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状况,有人在重庆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一个在中国城市中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轮廓。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已经认识到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功利化倾向严重;片面强调音乐教育的专业化,而生活化受到忽视;家长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缺乏主动性,方法单一;0~3岁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严重缺失。笔者结合对社会的认识,谈一些切身的体会。
1.功利化严重
大多数家长出于“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以后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的目的,让孩子学习音乐。很多家长自己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只是别人都在学这学那,所以跟风,让孩子到某个培训机构去学习器乐、或者声乐。更有甚者,直接就是为了中考、高考中的特长加分,所以逼着孩子学习。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在身体、心理、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能够提高儿童的修养、升华儿童的人格、启迪儿童的智慧,这些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的。
功利化倾向严重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家长自己心浮气躁,有一点点进步便沾沾自喜,考了一个什么级就到处向朋友炫耀,达不到那个级别便气急败坏――哀叹自己的孩子没有音乐天赋,直至轻易放弃。其次,功利化倾向严重伤害了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儿童喜欢音乐,那是人的天性,可是,如果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考级,孩子会觉得学习音乐真枯燥、音乐真难学,会对音乐敬而远之,从而大大制约了孩子长大以后在音乐方面的成就。目的性太强,忽视了过程中对美的享受,反而难以达到目的,这是我们成年人学习事物的经验体会。儿童也一样:欲速则不达。
2.理解过于狭隘
现在很多家长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学习音乐就是弹钢琴、练古筝、或者吹笛子什么的。成年人熟练掌握一门乐器,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何况儿童。过于狭隘的理解学习音乐,会对孩子造成畏难情绪。
有一类家长,把音乐看得又精深又神圣,自己不懂一点音乐,但是很虔诚地逼着孩子“苦练音乐”,这可把孩子逼苦了。音乐本来就是拿来“玩”的,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太严肃了就很不容易快乐。有一回笔者家中来了一个美国朋友,抱着孩子就玩起了钢琴,这不奇怪,因为普通的美国人相对的音乐素养高些,再说英文中本来就是“play piano”,“play”的本义就是玩。随后他看见了古筝,古筝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全新的、充满中国味的乐器,但他立即“play”起了古筝,还玩得挺有那么一点味道。这件事对笔者很有启发,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从生活出发。孩子带着“玩”的天性去学习音乐,可能更接近音乐的真义。
还有一类家长,以为唱卡拉OK就是学习音乐,听流行歌曲就是学习音乐。家中的CD、VCD格调不高,还经常播放,美其名曰:和孩子一起学音乐。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严重制约了儿童的音乐才能的发展。
过于功利化和理解狭隘,都是由于家长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究其原因,还在于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在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总得懂一些音乐才行。学习,是唯一的途径。
四、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发端
笔者对于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理解,得益于对近代三位教育家的文本阅读,他们分别是:陈鹤琴、丰子恺和陶行知。笔者以为,他们代表了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发端。
1.陈鹤琴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更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家。他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有:(1)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国情,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发展本国特色。(2)发展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是儿童音乐教育的中心任务。(3)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应使儿童音乐生活化,教学游戏化。
笔者读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对上述理论更有了直观而亲切的认识,试摘录两段:
“至于娱乐的方法,歌乐为最重要;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晚饭后,父母子女同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而且于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不有乐歌。”
“父母能够随时随地吹吹唱唱,使家庭里充满了音乐的空气,这样小孩子不知不觉也喜欢音乐了。倘使家中有乐器设备,如无线电、留声机、风琴、钢琴、提琴、笙、箫、笛等,那就更好。总之,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小孩子学音乐,要从小学的,世界上的音乐家,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从小学起的,就是普通的小孩子,要学音乐,也必须从小学起。”
这两段文字,字数不多,但笔者以为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本质。“唱歌”、“乐器”、“快乐”、“环境”,寥寥几个词,蕴含着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理论的全部。
2.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
丰子恺是集音乐、美术、文学、教育等多方面才华的艺术大师,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丰子恺集》中的“音乐之美”一章。
他说:“音乐为何难以普及呢?一是因为音乐难于理解,二是因为乐器难于上手。”所以他推崇学习音乐从吹口琴开始,因为口琴廉价、方便携带、学习容易。这一点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启发犹大。笔者家里的孩子,拿到口琴吹吹吸吸,怎么弄都有悦耳的声音发出,他乐此不疲,玩弄许久。也许,这就是喜欢音乐的开始。
他说:“对初步的音乐学习者,正当的学习方法是三件事情,分别是:尊崇器乐,勤练音阶,辨识曲趣。”每一件事情都有大段的说明,真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音乐的很好的方法说明。
他说:“故音乐可说是‘感情界的言语’。我们普通所用的言语,是‘理智界的言语’。理智界的言语只能传达外部的思想,感情界的言语可以传达内部的心灵。吾人处世,赖有这感情界的言语,故各人得舒展其感情,露示其心灵,而互相理解,互相赏识。倘然没有了音乐,人类的生活何等隔膜而枯燥!世间将何等荒凉而寂寞!”――对音乐的热爱,正是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核心!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公认的教育大师,他认为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有音乐的生活是好的生活,所以有音乐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他为他的晓庄师范学校编写了大量歌曲,有一首云:“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他还为儿童编写儿童歌。有一首云:“我是小,我不怕吃苦;我要开辟新天地,看我手中双斧!”
笔者无从知道这些歌曲的曲谱,但是就这些歌词,我们就知道,陶行知的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音乐教育,而是升华为一种人格教育了。
五、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实践
行文至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家长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些什么作一个梳理,帮助家长更好地实施。
1.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应有清醒的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儿童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儿童智力,提高音乐素养,完整人格特征。家长不能操之过急,音乐教育是贯穿孩子整个人生的一件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切不可认为音乐教育可以在儿童某个阶段强力“攻关”,甚至仅仅为了考级而作突击训练。过于急躁容易扼杀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好的出发点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家长当然也不能过于随意,任孩子的音乐天赋自生自灭,因为儿童时期毕竟是为整个一生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
教育上有一句话是说:“如果你爱他,就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无所作为,等待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为儿童做些什么,但不要期待什么“立竿见影”。
2.家长应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
孩子是在环境中逐渐成长的,环境对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应创设一种美好的家庭音乐氛围,使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音乐的洗礼。
比如,孩子房间的布置,可以用高雅的音乐图谱、音乐意境等;可以使用家里的音响系统、录音机、摄像机、电视机等音乐视听媒介,让孩子边听边看一些优美的音乐;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学习某样或某些乐器;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娱乐活动,让孩子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邀请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参加,等等。
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父母对音乐的热爱是关键。孩子虽然小,但什么都看在眼里、听在心里,父母热爱什么,孩子就会有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3.家长应懂得一些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好玩,思维形象、具体。可以把音乐教育和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孩子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抓住一些即时的教育机会,和孩子感受音乐、讨论音乐、做跟音乐有关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的熏陶。教学中应不厌其烦,有充分的耐心给孩子慢慢地讲解。举例子应形象化、具体化,可以结合一些儿童故事的角色来帮助孩子理解。
音乐本身就是美的,美就是成年人的“好玩”。儿童的“好玩”是值得成年人尊重的,对儿童来说,“好玩”就是美。
4.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教育,其实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很多家长自身的艺术修养不足,造成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无所适从。特别是音乐教育,音乐殿堂本身的门槛不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就望而生畏了。
其实,音乐殿堂的门槛也不高。生活中处处是音乐,音乐,就是好听的声音。家长可以买一些经典的音乐CD,和孩子一起感受音乐的美。家长也可以学习某种器乐,和孩子一起克服学习音乐的困难,一起享受克服困难的乐趣。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家长应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一起享受鸟鸣鱼跃,听风声掠过阵阵松涛、听山涧流水潺潺。带孩子去听大河大海的声音,它们时而喃喃细语,时而波涛澎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其它如舞蹈、绘画、文学、书法等有着相通之处。学习其它的艺术形式,对音乐教育有着触类旁通的功效。家长提高艺术修养,无形中孩子的艺术修养也得到提高。就是为了孩子,家长也应该努力学习艺术。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丰富的人生,笔者以为,那就是幸福。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丰子恺.丰子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李长枫.当代中德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5]翁鲜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浅谈[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6,(4).
[6]蔡岳建.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4):56-58.
关键词:音乐教育;智力开发;作用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力越发展,对劳动者具有的科学知识、文化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代中,没有高智能的人是无法跟上时代的,因此培养高智能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而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学前儿童正处在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段,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让孩子们接受科学系统的音乐教育不仅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好处,对于开发他们的右脑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大脑生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的智力,从出生到3岁,就已经完成36%,而且这三年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到了6岁,脑细胞已经完成了80%,在这期间若能以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教导音乐、语言、文字或绘画活动,都会有明显的进步。从6岁到8岁,这两年的脑部发育达到了90%。也就是说儿童在进入小学一年级时,聪明与否,大致已经决定了。”[1](第296页)因此:孩子们在学龄前这个阶段实际上是孩子能力形成期中最重要的时期,如果不能把握这个时期,年龄越大,启发、培养就会越费力,效果也就会更差。
鉴于这个发现,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孩子适应环境的灵活度与能力的形成能力实际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早期的教育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关键期,那么孩子的智力等各个方面都会进步特别快。所以学前儿童的智力一定要在最佳时期通过正确、科学和系统的方式进行开发,这不仅对孩子本身以后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有益,更对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作出了贡献。
二、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
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智力之间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够加强儿童的记忆能力。“欣赏乐曲或演奏乐曲,能强化人的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孩子们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3]如果能坚持长期搞音乐,不仅能加强儿童的记忆能力,而且还能加强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许多生理学家的研究也为也为我们找到了音乐能促进记忆的证据:人的记忆过程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有着密的切关系,音乐能刺激“边缘系统”分泌的激素、使酶、乙酰胆碱等增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而促进了记忆能力。
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的第二种作用,是加强他们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活动的保卫者,它得保证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开发智力,使思维焦点集中。而音乐以独特的规律和特征正好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因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只有当受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在“聚精会神”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对所听到的音响有所感悟。
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智力的第三种作用,是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的能力。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形式,它没有具象的外表和具体存在的客观实物,感受者只能通过自己的抽象思维来理解。这对他们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音乐对学前儿童智力的第四种作用,是能促进人的创造想象力。创造力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是当今社会中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力的源泉”。诸多科学家的成功表明音乐对创造力的培养确实有很大的帮助,音乐听赏作为三度创作,是抽象的艺术,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能对它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每个人在听赏后可以有不同的体验。经常听赏或者学习音乐不仅可以启发人的智慧,而且可以加强人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对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
音乐的价值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多样性。社会上现普遍采用的比较适合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有歌唱、器乐和舞蹈这三种。
(一)歌唱对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
歌唱是人类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对学前儿童来说,歌唱是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出生后的摇篮曲到伴随他们生活的儿歌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歌唱既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同时它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能在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中陶冶儿童的情操,启迪儿童的心智,完美儿童的品格。因此歌唱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领域。”[4]
(二)器乐对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
根据这一阶段孩子们的生理特点,器乐学习是训练注意力和意志力的重要途径,许多家长在孩子长到三岁以后变开始为孩子选择器乐。众多研究表明,儿童三四岁之间是培养他们绝对音高感和乐感形成的关键时期,也由于这个阶段孩子们好奇心强,调皮活泼的特点,家长们乐于让孩子们通过器乐的学习来磨练孩子的性格。
“儿童学习器乐,必定要接触和浏览大量的优秀器乐作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音乐作品的熏陶,不仅可以使孩子情感丰富、情绪开朗、性格趋于平和稳定,而且对孩子的优良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及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音乐的艺术特性如节奏、音高、音色都可能促使孩子生活规律、行为有序、反应灵敏,使孩子在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高于一般孩子。”[5]
(三)舞蹈对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
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好动的特点,接受舞蹈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更容易接受,且在培养人的整体外在气质上也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舞蹈的学习不但对他们的形体塑造有一定的好处,对他们音乐感觉、律动感、创造性和协调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展望
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所获得的成效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也较以前大为提高。在音乐教育的内容上除了选择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教材外还应注意适当选择一些多元文化,培养他们多元文化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就接触、理解多元文化,从小建立多元的意识能使他们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选择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教材外,还应适当的选择一些多元的音乐教育内容,使这个阶段的孩子能早点的接触到多元文化,了解多元文化。 随着多元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音乐也成为其中一员,这种趋势必然得要求未来的人才对世界上的文化有个普遍的、综合的了解,音乐为多元文化的传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音乐教育者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广博的学识驾驭自己的课堂,从孩子们的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
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儿童的智力的开发及成长影响人的终生,以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把音乐作为教育的手段和媒介,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核心,通过听、唱、奏、跳等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儿童智力及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其创造性的更好发展的。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性格和品行基础,真正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李晋媛.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1998.
【关键词】幼儿教育;韵律活动;音乐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90-02
德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动作是音乐教育的开始,音乐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动作是孩子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听到喜欢的、动感的音乐,孩子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用动作表达情感。所以,韵律活动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把所有伴随音乐进行表达的艺术活动通称为韵律活动。韵律活动的内容,韵律及其韵律组合、舞蹈、音乐游戏、歌表演等。帮助儿童开发必要的动作表现技能与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韵律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韵律活动是个综合体,在韵律活动中,学前儿童欣赏、学唱了好听的歌曲,发展了自己的肢体动作,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一、选择歌曲应注意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选择曲子,一次韵律活动的成功与否与曲子有很大的关系。贴近儿童生活,曲子欢快自然,节奏感强、紧扣活动的主题,等等,符合这些特点是韵律活动成功的第一步。笔者建议,在具体的示例中不能选择成人歌曲,幼儿不能适应成人歌曲的音域,因为旋律起伏较大,正在成长的幼儿扯着嗓子唱容易对声带造成伤害,而且很多成人歌曲的主题与歌词都不适合幼儿,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孩子们无心的演唱,基本不会了解歌曲内容,只是模仿,会对孩子造成误导。除了优美旋律、结构整齐的基本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教育意义。比如,中班儿童选择《两只小象》这首曲子进行活动,歌曲8小节,4|3拍,旋律流畅,教育意义深刻,让孩子们体会小象之间的友谊,继而教育孩子们相互真诚做朋友,平常互相问好、礼貌待人等。同时,为了帮助幼儿亲身参与和体验,设计上以动作模仿为主,模仿小象走路,用自己的胳膊表示小象的鼻子,钩一钩――扬起鼻子打招呼。因为大象的形象、特点孩子们都比较熟悉,如走路笨重、长长的鼻子等。笔者先让幼儿欣赏一段关于大象的动画,看看大象如何扬起鼻子,用鼻子互相打招呼之类的动作,然后接触歌曲,最后,孩子们用自己编创的肢体动作进行活动,突出孩子们个性鲜明的特点,幼儿自主学习,自然表达,教师与幼儿共同编创,因为音乐、动作、思维等都比较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所以,孩子们都乐于接受。
音乐是一种注重感受的艺术,孩子们通过模仿、感受来理解音乐。听,是重要的手段,有助于儿童对音乐的积累。儿童的天性是模仿,动起来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感受、体验、理解音乐。韵律活动强调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主动性,还强调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不能一味地强调反复唱,否则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机械式的训练只能削弱兴趣。所以,韵律活动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以激发幼儿的共鸣与真实的心灵感受。比如,小班的《小小鸡》采用故事导入,来了一群小小鸡,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这些小小鸡,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表现自己想象中的小小鸡,有的走路,有的扑腾翅膀,有的互相嬉戏,有的跟着妈妈……教师可以扮演“鸡妈妈”,在“鸡妈妈”的呼叫下,孩子们听话地过来排队。在活动的同时要教育孩子听妈妈的话,有什么事情要告诉妈妈,随时注意安全。
又如,在大班的“山谷回音真好听”@个活动中,一个是了解回声,一个是力度记号。在现实生活中,在空旷的地方或山谷就会有回声。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教师采用动画片《葫芦娃》里面的故事情节,葫芦娃对着山谷喊爷爷,出现了回声,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音乐课件特有的动画效果让幼儿乐学,孩子们最后律动就很轻松自如了。
二、创编韵律活动,让孩子体验快乐
原来的韵律活动由教师或专业人员提前编好动作,教师学会后直接给孩子示范,对于成品的动作图解,不能体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谈不到发挥与想象的空间。而创造性的韵律活动,向幼儿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与创作的空间,尊重幼儿在学习、体会过程中发自内心地表达与创作,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反映真实的内心体验与想法。比如,在小班“苹果”韵律活动中,先让孩子欣赏音乐,联想到苹果慢慢熟了,摘下来洗干净可以吃,教师提议一个孩子扮作苹果树,其他孩子想象怎么摘,高处的怎么摘?摘到后什么心情?幼儿在兴趣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即兴的动作,师生一起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思维与思路,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最后,教师可以提示,大家一起摘苹果,分工协作,孩子们进一步想象,创造力、想象力大为提高。
三、组织韵律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 应符合幼儿特点
结合整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师随机应变地引导与指导,对于设置的规则幼儿不能快速、完全适应,教师要适时调配,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不能让少数孩子反复活动,应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感、参与感。但是,由于幼儿个体差异,家庭教育的不同,会导致一些幼儿胆小,不敢表现。在韵律活动中,教师既要保证幼儿自主、大胆地表现,又要照顾不敢表现的孩子,尽量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事可做。比如,有一个榜样可以模仿,这是一种自然的带动与引导。总之,教师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活动,参与其中。
学前音乐教育具有一定复杂性,为充分调动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合理运用双线教学方法,以促进学前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本文简要探讨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双线教学;学前音乐教育;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学前教育逐渐普及,音乐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双线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学前音乐教育中,应当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学前培养目标加以深入分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善学前音乐教学效果。
1双线教学概述
1.1双线教学的内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所谓双线教学法,是当前教育领域内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两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加以有机融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2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双线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由明暗两条线组成,其中明线指兴趣线,教师往往涉及多个兴趣活动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包括学前音乐教学的课程规划、知识传授和课程安排等,将各项教学活动进行有序衔接,以促进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中暗线是指隐藏在鲜活明线之内的发展先,将儿童的情感、认知和能力等发展目标融入到明线中,以学前音乐教育为例,合理运用暗线有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为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双线教学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学前音乐教学在促进幼儿成长方面的作用
2.1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
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学前教育阶段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有助于塑造幼儿的道德品质,丰富幼儿的情感内涵,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传统美德的传递和歌颂,促使幼儿理解音乐中所隐含的思想情感,并不由自主在行为上进行效仿。以《我的好妈妈》为例,这首儿歌主要讲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幼儿学习后,感受到妈妈的辛苦,受到歌词的影响,也会自觉将歌词付诸于行动上,这对于幼儿的道德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学前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也是审美教育,科学且优良的学前音乐教育有助于帮助幼儿感知音乐中所包含的美与欢乐,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比如《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幼儿在学习这首歌曲时能够感知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从而获得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儿童音乐作品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包含社会、情感、自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科学的学前音乐教育,有助于拓宽幼儿的认知,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3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在开展学前音乐教育活动时,往往会选取易于幼儿接受和理解的音乐作品,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欢快的曲调,促进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并且在学前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在欢快的音乐氛围下,幼儿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随着音乐随意摆动,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学前音乐教育有助于锻炼幼儿的听觉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节奏、姿态以及技巧的掌握,促进幼儿的协调发展。
3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3.1科学安排学前音乐活动
学前音乐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所设置并组织开展的,二是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将以上两种学前音乐活动进行有效融合,有助于促进学前音乐活动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深化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促进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尚不健全,实际接受能力有限,若教师单纯开展理论教学并不利于幼儿感知音乐。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用双线教学时,应当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系统分析,进而选取适宜的儿童音乐曲目,科学安排学前音乐活动,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促进学前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前学前音乐教学活动中,游戏娱乐是比较常用的一种音乐活动模式,有助于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幼儿的自发性关注意识,在游戏活动中融入一定音乐知识,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活跃学前音乐教学氛围,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促进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用双线教学法时,教师应当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析和有效利用,引导幼儿聆听音乐并感知音乐,增强幼儿分辨音色、音调的能力,并指导幼儿进行模仿,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实现学前音乐教育的生活化,通过双线教学法中的明暗线交织,无形中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体验,促进学前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3.2合理设置音乐教育内容
对于学前音乐教育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欣赏、歌曲教授、韵律活动等方面。对于音乐欣赏而言,应尽量选择与动物、儿童身体相关的歌词,以此帮助幼儿理解,并在音乐欣赏的同时,幼儿可加入肢体动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作力,并有助于幼儿身心的统一发展。对于幼儿而言,动作是幼儿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幼儿跟随音乐节奏,结合音乐旋律与身体动作,尽情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例如,在《三只小熊》歌曲欣赏中,教师可指导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跟着歌曲做动作,并可快速学习歌曲,从而增强了音乐的趣味性。通过多次类似的音乐活动,幼儿便根据自己的音乐感觉与想象,对自身的肢体动作进行自发运用,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在音乐教育内容的安排方面,运用双线教学模式,统一渗透性的音乐活动与专门的音乐授课,并的授课歌曲进行合理选择,根据幼儿的学习、记忆特点,选择歌词简单、生活化的歌曲,以此使而较为容易地理解歌曲内容,方便儿童记忆,学习。同时,尽量选择趣味性强的歌曲,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幼儿主动、积极学习。例如,《亲亲一家人》的歌曲教授中,可用手指代表人物,以此对歌词内容进行准确记忆,幼儿便可很快学会歌曲,提高教学效率。开展韵律活动和音乐欣赏的授课,最好选用和教授动物或儿童身体部位之类的歌词,孩子们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在歌唱的同时展示自己的肢体动作,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赢得较好的效果。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儿童的身体律动和音乐是紧密相连的。动作是儿童表现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所以要注意将游戏的方式渗透到律动、舞蹈和音乐教学中来,促进学前儿童音乐学习的发展。比如在欣赏儿歌《找朋友》时,可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音乐,让他们扮演相关角色,在这个音乐活动游戏中不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促进了他们心理的发展。
3.3合理安排学前音乐教育课程
双线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有效结合明线、暗线,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课程安排中,首先,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融合生活、音乐,在生活中认知、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其次,注重幼儿之间的音乐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对幼儿的音乐态度、思想观念进行培养。然后,实现音乐活动与课堂活动的紧密结合,在课堂中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增强音乐的感受体验,使幼儿在活动中感知美好事物,体验情感。最后,注重幼儿主体地位的体现,激发幼儿的兴趣、情趣、创新欲望,培养其动作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幼儿主动地去感受音乐的魅力。此外,还应利用双线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促进幼儿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增加其音乐储备量,培养艺术的综合能力。将双线教学模式引入学前音乐教育中来,应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课程设置和设计中,要让幼儿在校期间的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如幼儿在校期间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中体现对音乐的态度和观念;设计、组织、带领参加各种音乐表演活动等都成为音乐教学的手段,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让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将音乐的生气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使儿童生活音乐化,让他们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并能让学生去模仿,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结语
学前音乐教育是幼儿成长初期的启蒙性教育,在提高幼儿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的身心发展比较特殊,而双线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审美观的形成,引导幼儿主动感知音乐、体验音乐,开发幼儿的音乐智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陈少生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殷铭鸿.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