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业化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障碍;路径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步,基本改变了手工操作的历史,建筑体系成套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建筑施工生产专业化、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一些原属于施工企业内部的工艺过程已经逐步成为独立的行业,如商品混凝土、机械化施工、专业模板脚手架等方面,大大地推进了建筑专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业产业结构的分化、整合明显加快。但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相关障碍并未完全消除,主要体现在生产组织方式与技术发展理念等方面。
一、建筑工业化基本概况
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它是建筑业从分散的、落后的、大量现场人工湿作业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机械化拖工作业为特征、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1]。而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指“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二、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切入点,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业转型升级相协调原则。建立起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规范、引导建筑企业行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保证工业化发展有序持续发展。
(三)坚持政府引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的规划、协调、引导作用,在推进我省建筑工业化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推进。
三、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策支持。
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与政府各方面扶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而我国目前有关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运行、监督、激励机制。
(二)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税收政策问题
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建筑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由此带来的税收成本就越高,不利于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同类产品,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增值税税负较传统建筑施工方式营业税税负高了近两倍。
(三)建筑工业化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背离。当时,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和部件的通用化,较少地受到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是,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被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下;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不高;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领导,建立推进机制
建筑工业化涉及的行业和工业门类较多,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引导和协调,建议在国务院领导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联合相关部委成立“建筑工业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建立协调机制,优化配置政策资源,统筹推进各产业协调、有序发展。研究制定国家层面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指导建筑工业化协调、有序、健康发展。
政策引导,建立经济激励政策
1.在财政政策上,通过财政支持激励企业的建筑工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并在政策性住房中大力推广建筑工业化。
2.在税收和信贷政策上,对企业开发建设和消费者购买工业化建筑,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放宽贷款发放比例和期限,降低贷款利率,鼓励建筑工业化发展。
3.在收费政策上,改革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收费制度,改变统一按照面积为标准的收费方法,施行与建筑工业化挂钩的费用征收政策。调整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价格政策,引导消费者从仅关注购买成本向关注综合成本转变。
4.对实行工业化建造的建筑,给予适当的建筑面积奖励,对生产建造企业给予享受高薪政策待遇。
(三)制度保障,健全标准和监管体系
完善的标准和监管体系是建筑工业化健康发展的根基。
1.完善针对建筑工业化的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标准、规范和规程,健全建筑标准化组织机构和标准化体系。
2.继续完善强制性和推荐性相结合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建立建筑工业化技术法规与建筑技术标准相结合体系,加快制定各类建筑工业化推荐性和强制性标准。
3.健全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工业化衡量标准,及其相应的量化指标体系。
4.在土地规划、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销售许可等行政审批环节,建立建筑工业化全过程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
(四)技术支撑,加快技术体系建设
1.健全适合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体结构、建筑部品以及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特别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应进行重点研究和完善。
2.设立建筑工业化科技专项,以加强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加快对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将建筑工业化作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3.参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一批建筑建造研发企业、设计院所、科研机构对建筑工业化的技术集成、推广及应用。四是加强对BIM建筑信息模拟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实现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五)培育企业,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形成完善、高效的产业链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有助于建筑工业化的推广和普及。建议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符合建筑工业化要求、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优势,建立和完善住宅的标准化、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部品通用体系,探索建筑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模式。近几年,我部先后在全国批准建立30多个产业化基地,对培育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大基地的建设规模和推行力度,通过产业化基地的引领和带动,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结束语
建筑工业化的产业链不仅是一条技术链,还是一条政策链和体制链。虽然保障性住房和试点项目在各省市地区得到了推行,但是各地方政策对建筑工业化的政策扶持不到位,不明确,不能有效激励更多的企业效仿。因此,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对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纪颖波,周晓茗,李晓桐.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3,08:14-16.
[2]纪颖波,付景轩.新型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2013,10:8-11.
[3]纪颖波,姜丽.新型建筑工业化市场准入问题分析――基于企业资质管理视角[J].建筑经济,2013,11:5-7.
本文主要讨论既存工业建筑在国家产业升级调整及更新脉动中,如何进行建筑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并调研总结现存的实际问题,展望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
产业化;工业建筑;循环;问题
0引言
城市结构的转变包含了地块的新生、再生与使用用途的改变。旧城区的改造与新城区的扩张是城市化进程高速推动下的必然结果,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既存建筑的去留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然而,所占既存建筑面积最大的工业建筑往往首当其冲成为被摧毁的对象。与此同时,在国家产业升级调整政策导向的指引下,借助新兴科技对传统资源的创造与提升、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创造就业岗位等特点涌现出大量的朝阳型产业园区,其功能为既存闲置工业建筑循环利用注入新的生机。
1产业化背景下的园区建设概述
自“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以来,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无论在产业发展规模上,还是在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自2006年我国在《“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创意产业”概念至今已10年,文化创意产业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经历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发展阶段。从一五期间厂房改造的北京798、上海红坊创意区、上海M50等,扩展至上世纪初老旧厂房改造的上海苏州河畔艺术集散地、上海1933,再到深圳创意之都、深圳OCT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厂房改建项目。随着产业内涵和规模类型的不断发展,既有闲置工业建筑凭借场地空间灵活性优势,被大量再生应用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2008〕128号文件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到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创业创新产业所带动的既有闲置工业建筑又迎来了孵化园、产业园及众创空间等功能的再生循环利用。
2我国闲置工业建筑循环再生回顾
在文化创意产业集中的大型城市中,闲置工业建筑越来越多被应用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衍生文化活动场所,以上海为例,自1999年以南苏州河路1305号2000平方米旧仓库改建为设计工作室为代表,开始尝试为创意产业改建旧仓库及厂房,并在苏州河两岸形成上海创意产业的最早形态。至2009年,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已经达75个。截止目前,依托工业建筑改建为主体,上海已发展形成三批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传统型工业城市聚集的东北地区,创意产业发展虽不及全国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城市,但工业遗存循环再利用仍持增长态势。以“一五”计划重点工业基地吉林省为例,现存大量既存工业厂区,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省内816家国有企业改制的完成,市区内工业逐步外迁,致使大量未到使用寿命的厂房、仓库等建筑或遗留闲置或灰飞烟灭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之中。仅长春市2006-2008年出让闲置工业用地为172宗,约合700余公顷,并成逐年上升的态势,这无疑是对建筑资源的浪费,对工业文脉延续的破坏。将工业外迁后留下的旧厂房仓库循环再生,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形成具有地方工业文脉特征的创意产业园区,给省内80%以上创业型的创意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环境,同时创意群落的密集形成也复苏了地块的使用功效,进而代表东北老工业地域特色,提升地域人文质量。
3工业建筑循环再生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3.1改建园区空置率问题
空置率问题是各产业园区开发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虽有政策扶植,但改建园区的功能预判及环境定位失准,规模体量发展存在盲目的增长,不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自然也就出现了空置率。如,上海投资规模近4000万元的八号桥项目,其目标是“场地包租20年,计划5年收回投资”,过于功利和现实的因素致使空置。另外,很多园区业主只是进行简单的旧建筑改造、然后出租,提供单一硬件,缺乏多元化服务,也是园区空置率出现的诱因。
3.2老旧维护厂房维护问题
以长三角新兴产业密集区域为例,老旧工业厂房在更新利用中多存在房屋渗水反潮等现象。如杭州丝联166项目,园区占地面积6000余平米,创意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分割LOFT形式。园区内按“保留、改造、新建”原则规划,同时体现时尚和现代的特点,为创意者提供尽可能适宜的环境。创意工作区为创意企业及个人开辟的专区,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随意分割空间,进行个性化装修,提供个性创意展示空间。中心广场依托天井景观充满意境,使用者可观鱼赏竹,亦可交谈沟通。休闲娱乐区是以咖啡厅、品茶室为主的区域,旨在为创意人士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的空间。功能完善,但在使用中,中心庭院与室外联通,檐口四壁渗水反潮情况严重,甚至滋生植物直接影响内部使用。与主厂房相连的附属建筑改建为蜜桃咖啡,其外墙窗洞口也因多年渗水出现破损剥落现象,如若不及时修缮维护,房屋安全岌岌可危。
3.3工业建筑循环再生能耗问题
在现有使用的改建产业园区中,通风问题借助原有高侧窗及通风井道等基本等以解决,但采暖问题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仍是厂房改造中能耗难题。如天津C92创业聚集区,将原有仪表集团大空间厂房改建为以联合办公席位及服务的小空间办公室,采暖完全通过中央空调解决,能源消耗量较大。
4结语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到:“普通的建筑,就像里程碑一样,需要保护。”城市需要记忆,需要老建筑。闲置工业建筑是城市文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座城市文明发展的客观鉴证载体。这些工业遗存对保持城市活力,对中小企业和产业园区的培育和发展,对城市产业化升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升级匹配服务设施、延续工业遗存使用寿命及空间优化重组进行节能设计是产业化背景下的工业建筑循环再生问题的解决对策,亟待深入探讨与实践。
作者:常悦 严凡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建筑系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再生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工业建筑再生的理论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关于以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工业建筑再生设计手法的归纳少之又少。本文从工业建筑改造背景、文化教育导向改造案例和再生手法并通过厦华电子旧厂的改造实践来摸索和总结基于文化教育的厂房改造设计的新途径。
关键词:
文化教育;工业建筑;再生设计;设计手法
1工业建筑改造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成为很多国家城市创意空间塑造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欧洲和美国在城市复兴中分别为80%和70%的空间更新项目与此有关,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形成系统的工业建筑改造理论和手法都能为中国工业建筑更新和再生提供丰富的经验。旧工业建筑在改造在我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发展的过程整体基本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工业建筑的改造主要是强烈的功能需求进行改建或扩建,这个阶段对国外的案例和理论了解少,改造设计的手法和思路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改造理论指导。中期的探索围绕上世纪90年代展开,由于改造成效显著、成本较低,此时工业建筑改造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各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都参与到工业建筑更新的改造中,例如:北京的双安商场;末期,从90年代后期至今,期间工业建筑再生和更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同期受到国外设计思潮和优秀案例的影响,这时的工业建筑改造案例呈井喷效应,改造对象从厂区、仓库到船坞,改造内容涵盖商业、艺术和展示等,例如:北京798、上海红坊等等。随着改造理论的成熟,改造手法的多元化,改造的内容也不断地在增加,如一些院校和私立教育机构将工业建筑改造为文化教育空间。
2文化教育为导向改造案例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建筑改造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热门的改造对象。随着工业建筑的改造和转型,其内容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强,其空间跨度大、层高多样化是文化教育建筑青睐的转型载体。1980温特图尔的锅炉厂旧工厂被改造成为温特图尔苏黎世建筑学院,改造完之后立面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形式,建筑内部分为两层空间,直穿式的过道成为很好的展示和评图场地,大跨度的空间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绘图教室和交流空间,建筑内部建筑结构给人粗狂的空间质感,改造完之后感觉空间功能和教育内容和谐一体。国内一些厂房经过改造成为文化教育空间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内的工程坊、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等等,都是由校内工厂转型再利用成为文化教育建筑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作为校办工厂在经过改造后进行华丽转型,建筑内部空间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改造设计,利用大跨度直跑楼梯串联垂直交通并丰富空间的视线层次。在空间的节点上形成高低不一的半围合空间,这些空间即可以用来做展示和评图,也可以来做班级和团体活动具有灵活多变性。建筑局部空间保留着原有厂房的设备和结构无不唤起使用者对工业文化的记忆和空间穿越感,该空间的改造取得较大成效,也作为国内教育建筑改造的一个经典案例。
3文化教育建筑改造再生手法
通过对比和总结以往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的一些优秀理念和手法,并根据文教教育建筑的特点,形成以下改造再生手法;
3.1引入绿化
工业建筑改造成文化教育类建筑,首先要改变的是空间氛围[2]。引入绿化的方式有多种;首先是可以在建筑之间的广场引入地被、灌木和乔木,丰富空间的层次。工业建筑内长期的重金属致使土壤严重受污染,植被起到生态修复和美化作用。其次可以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在建筑立面和空中种植绿化来改善建筑立面视觉效果。最后可以采用建筑内部绿化方式,在建筑内部挑高空间、天井、中庭处种植植物来绿化空间内容。
3.2塑造形体
3.2.1立面造型:
工业建筑改造使其进行功能置换既要保留工业建筑的特点,也要突出替代功能的属性。因此改造过程中,对建筑立面造型的调整和更新是必然的。采取对窗体和柱网内的墙体进行重新分割和组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附加表皮的形式,如在表皮添加穿孔彩钢板、穿孔铝板、防腐木、有机玻璃、钢化玻璃等材料进行立面形体塑造。
3.2.2增加链接:
对于建筑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对单体建筑立面进行设计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加强独立建筑形体之间的联系。设计中可以采用连廊的形式对建筑形体进行串联,既能保证交通的流畅性,也能让建筑之间产生空间围合关系和形体材质对比。针对二层以上空间可以采取玻璃框架空中连廊的形式,大大增强区域内的空间层次感。大面积的玻璃框架有时也会用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建筑形体,如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会用玻璃框架将多个建筑连接一起形成入口、中庭或其他交流空间。
3.2.3增减形体:
改造中为增加形体功能或展示建筑形态内质,会采用增加或减少建筑形体方式。增加形体称为为扩建,根据增加功能的类型进行设计,如增加大型多功能厅就会附加独立形体用连廊接连或者穿插到建筑内部,形成材质的对比和反差。立面增加主要表现在将窗体和平台向外出挑,形成对外的观景平台等。减少形体常规采取方式是全部或局部拆除墙体和楼板保留柱网框架,形成公共场所和交流休闲平台,的柱网与主体建筑形成虚实对比并塑造强烈的工业文化氛围。
3.3组合空间
工业建筑改造不仅要对建筑外形进行设计,更重要是室内空间的改造,根据不同层高和跨度会形成以下两种方式;
3.3.1水平组合
工业建筑改造内部功能置换最为重要,因此就涉及内内部空间的分割和布置,建筑跨度较大的空间根据文化教育功能需求进行水平分割,如学生教室和阅览室面积较大,教师办公、交流空间、厕所等其他功能面积较小,根据功能分区和柱网跨度大小对水平功能重新组合。水平组合采用固定式和移动式墙体,与固定式空间不一样的是很多文化教育空间偏好移动式墙体,主要是可以灵活多变,根据教学需求组合大小不一的空间功能,如深圳华侨城的有方文化教育空间,作为一个展示空间在安排教育讲座的时候将展墙全部推移到墙边就可以形成一个大型交流场地。
3.3.2垂直组合
垂直组合就是增加或减少垂直面的层次,对于层高超过4.8m的空间可以采用增加夹层来丰富垂直空间界面和功能面积,对于层高4m以下的建筑门厅、大厅或者内部公共活动空间可以采用打通垂直楼层界面,形成两层挑空的敞开空间。另外可以利用层高对形体进行错落退台式的处理来丰富垂直界面;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展览空间设计打破垂直分层和水平分层的界线,以一种垂直递进的方式逐渐抬高和递减[3]。
3.4梳理交通
交通的梳理与空间的组合不能分离,同时交通也作为一个独立重要的元素影响着空间的层次变化;
3.4.1水平交通:
水平交通有直线贯穿式、环绕式、发散式等,工业建筑柱网以框架结构为主,开间多,水平交通要注意消防疏散,特别是尽端空间要注意开设次入口和垂直疏散出口,梳理内外流线使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捷[4]。可以用抬高、降低和材质变化进行功能分割丰富水平交通的形式。
3.4.2垂直交通:
文化教育建筑的交通消防疏散要求严格,工业建筑置入文化教育功能必须要严格按照消防要求进行改造和设计。垂直交通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其串联各楼层之间的交通关系,特别是需要增加电梯和拓展垂直交通的形式成为改造重点。如华清学院,在入口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大跨楼梯直通二层形成冲击力强烈的垂直交通形式,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则采用直跑楼梯直通三层,成为空间改造中突出的设计亮点。
3.5丰富细节
3.5.1墙体:
墙体的设计主要包含立面开窗细节,如针对青少年空间开窗,可适当降低高度,改变窗户的材质,丰富开窗造型,改变工业建筑开窗的单一造型。墙体的材质可以进行丰富和细化如采用磨砂玻璃、穿孔板材、红砖、彩钢板等进行材质的对比。
3.5.2小品:
在允许条件下适当保留厂房原有的工业设备,如锅炉房设备、厂房机器组件等可以成为空间中重要的展示元素,作为改造的重要方式记忆的延续也给空间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建筑的内涵。
3.5.3水平界面:
常规工业建筑地面都采用耐用水泥材质,而作为文化教育类建筑空间,需要丰富地面铺装造型,如利用原有形式形成跑道、铺设软质材料、增加地面导视内容丰富地面材质的形式。工业建筑楼层较高,局部空间如儿童交流空间,需要增加吊顶来塑造亲和的空间氛围,同时可以利用统一不规则吊顶造型来丰富空间主题。
4厦华电子旧厂改造设计
4.1基地现状
厦华电子旧厂房位于湖里工业园区,南临湖里大道与特区纪念馆,西至象屿保税区,距港口码头、机场与火车站仅5km路程,与厦门岛外三大区紧密连接,交通便捷,周边配套成熟。厂区作为闽台文化产业试验园的一部分,在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的申报中脱颖而出,这些以老工业厂房为主的区域正等待着转型的时机。基地由南北两栋建筑组成内部停车系统紊乱,功能流线不清晰,除基地内三棵大榕树,没有其他绿化。厂房建筑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高,跨度大,适合用来做展览、教育等公共功能空间。通过调研发现湖里区在教育文化空间方面发展较为薄弱,特别是以湖里大道为交通轴的空间,缺少文化教育类型的活动空间,这不利于区域内青少年的休闲娱乐的多元化。因此在改造中将区域的功能定位为以服务青少年学习、休闲的文化教育活动空间,主要功能以文化教育为主,辅以展览、办公等功能,通过功能的置入来丰富和提升区域内的文化氛围和活动类型。
4.2设计内容
4.2.1建筑改造设计:
厦华电子厂主要有两栋分别高五层和六层的厂房组成,建筑造型是典型的方盒子玻璃幕墙厂房式建筑造型。在改造设计中首先从加强两栋建筑的连续性入手,利用梯田的退台形式,层层递减形成连续的立体绿化界面,在更有利于视野通透的位置加层,积极营造水平无阻、上下通透的开放视野[5]。每层退台都是两栋建筑的联系室外交流空间和立体空中绿化,为建筑空间植入绿意。这些退台用来不同种类的植物,儿童和家长们都可以加入其中进行互动种植。临街的建筑表皮采用彩钢板并在上面进行激光穿孔形成竹子的剪影效果,阳光穿过钢板投射到墙体上会形成竹影的斑驳感。同时利用不同功能空间的形体穿插向外出挑,形成室外的观景平台,丰富立面的形体层次和空间机理。
4.2.2广场改造设计:
对于文化教育的建筑来说,室外活动空间尤为重要,在改造设计中有效的借用空中绿化平台同时,最大限度开发广场空间。基地现有三棵大榕树分布在不同的空间节点,首先利用高低起伏的连廊形式将三棵榕树的空间进行串联,再利用形体切割的方式对硬质空间软化处理,形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绿化形体。为避免绿化形式的单一化和塑造空间的活跃感,对绿化体块较大的节点进行曲面立体绿化处理,增强竖向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中主要利用木材质、绿化植物、水景、长廊和硬质铺装同时点缀一些雕塑小品,形成喷泉跌水、表演舞台、观景平台、起伏长廊、休息空间等丰富的立面轮廓,力求以简单的形体设计塑造多样的活动类型。
4.2.3室内改造设计:
两栋建筑分别为教育馆和科技馆;教育馆主要包含文化手工制作、艺术培训、武术培训、亲子教学、展览区等功能。改造中植入大型的旋转楼梯,从底层通道顶层强化垂直交通的形式,丰富交通空间形态。设计中融入自然的叶片元素,对其进行变异处理,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和形式肌理。曲线和圆形的是空间分割形态的主旋律,在遵循活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空间流线的设计。科技馆主要包含科技活动、室内探险、科普知识区、科学体验区、办公等功能。室内改造设计疏通多处楼层直通屋顶,形成空中连廊和室内中庭,基于较好采光和空间互交性将中庭用来做休息交流空间。部分功能利用形体向外出挑的形式对单一立面进行突破,在大空间中融入小盒子元素,使室内体验维度增加。
5结语
我国文教类旧工业建筑改造不完善,作为以文化教育为向导的工业建筑改造设计,不仅仅关注工业建筑形体本身,更要侧重育人精神的塑造。特别是作为教育的空间场所,要始终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人机工程学出发,以实用、舒适为前提,来塑造一个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场所。每一个案例的尝试都是建筑师对改造这一命题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反观现在很多厂房改造过度艺术化的处理,我们更需要考虑人为使用的可行性、实际性和探究其延伸的人文关怀。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作者:叶茂乐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金奎.从旧工业建筑改造到高校建筑空间拓展的初探[D].湖南大学,2011.
[2]贺耀萱.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探析[D].天津大学,2011.
[3]杨瑾,王满军.面向文教类的旧工业建筑改造[J].城市建筑,2013(06).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
随着施工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建筑企业内部对施工节约要求的上升,如何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创新便成为建筑企业关注的课题。特别是,施工过程中新型材料、设备,新型管理方法的不断运用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探讨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和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要求施工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熟练的掌握施工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各种细节非常“精通”,从而能够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如为保证工程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不出现裂缝,原材料可以选用水化热较低类型的水泥、2区中的砂,并利用添加粉煤灰技术来进行技术处理,这种精细化的技术处理方案可以更好的满足施工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求人员在细节上下功夫,即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要详细的计算、分析施工的外部环境,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在细节上做好准备,做出安排,从而达到施工要求。同样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为例,在施工过程中要对稳定的预测、浇筑后温度监测等做出安排,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施工的要求。
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具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当前高层建筑、各种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不断增多,这些建筑的施工对技术的要求极高,一旦施工技术粗糙或者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则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当前建筑市场中较多出现的高层建筑楼板裂缝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技术上精细化处理不够。另一方面,我国消费者对各类建筑的消费期望不断上升,如在商品住宅的精装修房产中,购房者在购房时会通过聘请专业验房人员对住宅质量进行检验,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如墙面空鼓、角线固定不牢、墙面阴角不垂直等会进行关注,并要求施工企业进行整改,这也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更加关注施工技术的精细化。
二、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虽然大量的建筑企业都已经意识到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但从具体的实践来看,由于施工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这种技术精细化管理还面临不小的挑战。
1、精细化管理文化有待建立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存在滞后的现象,对技术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理念吸收不够,从而难以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氛围。特别是,由于建筑业内部“转包”、“分包”等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施工队通过挂靠等方式来参与建筑施工,这些施工队本身的实力相对有限,内部管理也不规范,在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文化建设方面投入明显不足,对精细化管理文化的研究存在了解不深、认识不透、应用不广等方面的问题,即既没有全面了解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更难于在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以文化来促进实践。
2、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首先,从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来看,当前建筑企业在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方面更多的注重现场管理,通过对原材料、施工人员的管理来推行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但在岗位设置、内部管理制度的精细化方面还存在不足。其次,从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来看,建筑企业在人员分配如如何改进人员结构配置、根据岗位特征和个人特长设置技术精细化管理考核目标等方面还有待细化。再次,从精细化管理组织来看,建筑企业多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指定专门的人员来从事这一工作,从而导致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存在研究不够,落实不到位等方面问题。
3、执行精细化管理的人才还存在不足
首先,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设计人才不足,由于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制度设计既涉及到建筑行业本身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并且不同建筑工程面临的施工条件、施工环境各不相同,从而导致能够胜任这种制度设计的人才就相对稀缺。其次,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组织实施人才短缺,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在于落实,但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人才中有相当部分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他们虽然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在组织实施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三、促进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促进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可以从规范制度制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方案,加强培训提高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能力,狠抓落实促进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实施等方面着手。
1、规范制度制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方案
首先,要加强研究深入调研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方面,建筑企业要积极借鉴行业内的先进技术、成功经验,并了解利用这些精细化技术的条件、本企业实施这种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其次,要制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文件,在调研的基础上,施工企业要组织专门人才甚至通过邀请高校相关领域专家等方式编制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文件,对整个施工进行描述,便于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推行。
2、加强培训提高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能力
首先,要加强对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知识的培训,即通过将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内容细分到建筑企业的各个领域,并结合建筑企业自身的特征详细的描述出各部门、各岗位在精细化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内容,从而为推行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在细化内容的基础上,建筑企业要利用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文件等文本对施工员进行培训,帮助职工了解如何贯彻执行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了解自身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手段、方法和目标,从而提高其执行能力。其次,要营造氛围,建筑企业要利用员工培训等方式,通过张贴标语等方法来宣传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理念,帮助企业职工特别是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树立精细化的理念,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意识,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参与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3、狠抓落实促进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实施
首先,要加强监督促进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建筑企业要通过成立专门的机构并指定专门的人员来监督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落实情况,并制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体系来提供参考标准,以此衡量各部门、关键岗位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情况。其次,要制定富于激励性的制度鼓励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建筑企业可以制定包含薪酬、福利、职务、津贴等在内的激励制度,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班主任工作专业化 实践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是学生由系统学习向社会工作岗位转折的重要时期,而中职班主任是这一时期关键的引路人,对其走向社会将产生重要影响。职业学校的生源基本都是经受不了升学压力、文化基础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厌学,没有上进心,叛逆心强,不服管教。同时,中职学校专业种类设置较多,学生所学专业各有不同,加之专业实习的需要,与社会接触广泛,思想活跃,自主性强,所以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显得更加艰巨。如何克服困难,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是每一位中职班主任必须研究的课题,同时引领学生学好专业,做好就业准备亦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班主任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耐心和责任心来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融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具体工作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
由于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导致了中职校学生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部分学生虽然天天都在努力,但最终还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贻尽,剩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因此,首先班主任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同时还要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班主任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醒学生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是现代企业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班主任要精心组织活动以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为能力,比如球类比赛、群体性文艺活动、辩论赛、暑期社会实践等。现在的中职学生热衷于组织这些活动,而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需要社团成员的分工、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正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才逐渐凝聚起较强的团队精神。另外可组织班级利用暑假到工厂、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设备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经济收入。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有效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三、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的目标不是继续升学,而是择业、就业。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中职生,首要的一点是要先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个性、天赋、生活方式、习惯、长处、不足等等。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各方面的真实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职业更替频繁,一个人不太可能终身只从事一个工种、一种职业。同时,中职生的潜能是难以估量的。如果他们的职业生涯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他们身上的潜能就会得到发展,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四、要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能力素质
如今科技技术发展快,知识更新更是不可想象,或许现在学生正在所学的东西,到就业时已经是不适用了,这就要班主任引导学生在空余时间不断学习,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不管未来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自己能够好好地适应过渡。学生毕竟阅历浅、知识面窄,认识问题不全面。为了配合校企合作办学,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五、要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意识与道德意义的理解,体验丰富而具体的行业职业道德内容。将具体行业的职业道德内容融入学生管理中,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职业道德习惯。学校按企业生产车间标准建设实训场所,同时引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掌握现代企业的需求,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打造新时期具有较高素质的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学习了解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验企业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念,管理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感悟企业文化中的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平稳快速过渡。
六、建立学生成长手册、激励学生勇于成长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学生成长手册》为学生记载成长的“故事”,展示学生的最佳成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激励学习热情,激发多方面的潜能,调动学生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自信,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自我、鉴赏自我、欣赏成功和张扬个性的机会,描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使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使学生乐在其中,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全面而真正贯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精神要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个性特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促使每位家长和班主任都能去关注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保障性住宅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96-03
1999年国务院转发了建设部等八部门提出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此后,我国开始大力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一些较为成熟的工业化技术也开始应用于住宅项目中。但总体而言,推进速度缓慢,工业化技术应用较为有限,绝大多数住宅的建造方式仍以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与工业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较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住宅的大规模建设是促进建筑工业化的根本原因和强大动力。而目前,大批量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为推进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发展空间。
一、住宅建筑工业化的优势
住宅建筑工业化,指的是改变传统住宅生产方式,运用现代工业化的组织和生产手段,对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生产要素通过技术集成和系统整合,达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住宅部品系列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和生产经营社会化,形成有序的工厂化流水式作业,从而提高质量和效率,并且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简单地说就是住宅的主要构成部分(如墙体、梁、柱、楼板以及楼梯)均在工厂预制生产,然后运到工地对这些构件和部品进行搭建组装。与传统建筑技术相比,住宅建筑工业化具有以下五大优势。一是预制构件提前在工厂里流水化生产,现场装配,工业化程度高。一些构件和部品在预制时可进行集成或复合,减少现场施工工序,提高效率。如当前应用最多的工业化技术就是预制装配式外墙板,可将外墙和外保温系统集成在一起制作完成。二是成型模具和生产设备可重复使用,工厂内生产用水可循环利用。工业化使用的定型钢模具通常可以重复使用上百次以上,报废后还可回收再利用,大大减少了模板消耗,节约资源与费用。三是预制构件标准化,尺寸精度高,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比如对预制装配式外墙,由于在工厂制作,外窗洞口尺寸误差可以控制在毫米级,安装精确、严丝合缝,从根本上解决了外窗渗漏问题。四是现场装配、连接可避免或减轻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用建筑工业化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现场施工条件差、管理难度大的传统施工现场状况,降低扬尘、噪声污染,减少浪费和建筑垃圾,有利于保护环境,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五是工程施工周期短,劳动力资源投入少,机械化程度高,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得到有效缓解。这对于当前建筑业不断加剧的“用工荒”情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有资料表明,住宅的预制率一旦达到37%,就可以节约用水36%,节约用电31%,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节能50%以上。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住宅建筑工业化水平很高。从日本、美国、香港地区以及一些欧洲国家住宅工业化发展经验来看,通过建筑体系标准化、技术应用集成化建造的住宅,既能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又能提高住宅的综合性能。更为重要的是,住宅建筑工业化符合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节能环保,是发展低碳建筑、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
二、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一)世界各地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住宅工业化的起源,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住宅的巨大需求。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的欧洲由于战争的破坏和人口的增长,住宅短缺严重,劳动力又不充足,一些国家和地区为解决房荒问题,掀起住宅建筑工业化。
欧洲以法国为代表,早期是为了解决数量问题,施工企业与设计公司联合开发出“结构一施工”体系,预制厂根据来图加工制作,模板并不标准,可以根据设计进行加工和调整,构件生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工业化住宅进入质量阶段,法国国家住房部开始推广样板住宅,通过设计竞赛确定了大概25种样板住宅,也就是标准化住宅,设计图纸公开,所有厂家都可以生产。后来又通过建立模数协调规则来建立一种通用构造体系,向开放式工业化过渡。美国工业化住宅雏形是汽车房屋,真正的住宅工业化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住宅要求面积更大,功能更全,外形更美观。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美国联邦政府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一直沿用到今天。早在1955年,日本为了推动产业化的发展,制订了一个住宅建设10年计划,并且在随后每过3~5年就作一些修正。这10年被称为战后复兴时期。接下来的20年是其高速增长期。在这个阶段,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产业政策,对促进住宅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香港的工业化在1953年开始起动,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了解决越来越多人的住房问题,香港政府启动了公屋计划。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香港公共房屋设计型式几经演进,这一过程促成了香港住宅设计的标准化,从而推动了施工预制装配化,为推进住宅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2002年,在所建公屋中,预制构件的混凝土方量约占建筑钢筋混凝土总方量的17%。到2007年,包括整体式厨卫及结构墙体,其比例提高到65%。由此可见,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应用发展迅速。
综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住宅建筑工业化从启动到成熟需要一个过程,通常都经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注重节能环保三个发展阶段。0目前,美国每16个人就有1个居住在工业化住宅中;日本高层集合住宅中的85%使用预制混凝土技术,占全日本住宅总量约50%;法国的预制技术已形成成熟的与之匹配的技术和行业平台;香港截至2007年底已有65%的住宅项目采用了预制技术;新加坡从1981年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目前79%的组屋采用了预制技术。
(二)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就开始了“三化一改”,即: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墙体改革。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高质量、高速度、高功效和低成本。在技术方面,预制混凝土产品应用较为广泛,包括预制梁柱、预制楼板、预制混凝土墙板等,在8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但在进入90年代后,由于拼装结构的设计问题以及预制构件加工精度和生产工艺落后等原因,导致预制拼装房屋经济上缺乏竞争力,建筑质量难以满足要求,预制构件逐步被取代,业内也停止了对预制技术的研究,预制装配技术被淘汰了。
1998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成立,1999年《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出台,首次提出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国内的住宅产业化工作主要集中在住宅部品的研发和生产上面,从1998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成立开始到2005年为止,中心陆续批准建立了几个国家级的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但由于技术的配套与标准、审批和验收、成本等等问题,住宅产业化在市场推动方面进展缓慢。2006年6月,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新增加了两类产业化基地。一类是试点城市,第一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授予了深圳市。另一类是以房地产开发商为龙头整合住宅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的企业联盟,属于开发应用型的产业化基地。经过申请,万科成为了第一个获得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称号的房地产开发商。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住宅产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住宅产业化和现代已成为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的住宅产业化技术与20世纪8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施工技术已不是障碍,关键在于社会认识和设计理念的更新。
三、推动保障性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1 推动建筑工业化是完成保障性住宅建设任务的客观需要。早在1995年我国就提出了“安居工程”,也就是保障房的雏形,之后又提出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住宅保障政策,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但真正开始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宅则是2009年之后。2011年国家发改委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五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2011年1000万套,2012年1000万套,后面三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非常庞大的建设计划,各级地方政府已开始积极落实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任务。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保障房建设的时间紧、任务重,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又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建造方式很难完成保障性住宅的建设任务。因此,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是非常必要的。
2 推动保障性住宅建筑工业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强调节约资源、绿色环保、循环利用和节能降耗,而传统建筑技术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建筑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极大的产业,在住宅建设中推动工业化技术,不仅对住宅产业,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推动住宅建筑工业化是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住宅产业现代化,也经常被简称为住宅产业化,早在1994年就在科研设计领域被提出。建设部在1996年了《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将住宅产业现代化定义为“用现代科学技术加速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改善住宅的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大幅度提高住宅建设劳动生产率。”由此看出,对住宅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主要内容就是实现住宅生产的工业化。之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还包括住宅产业的市场化、信息化、低碳化等内容。但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推动住宅建筑工业化仍然是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4 推动建筑工业化是提高保障性住宅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性能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粗放的建筑生产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这种要求。保障性住宅是一项民生工程,它的质量好坏尤其得到各方关注。住宅建筑工业化是以标准化、系列化和工业化为前提,能够保证部件生产的同质化,避免传统施工方式存在的质量通病,全面提高保障性住宅的品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
(二)可行性分析
1 保障性住宅的特点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建筑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保障性住宅通常具有户型面积较小、建筑设计简单的特点,非常易于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而且,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需求,很容易形成住宅产业的规模效益,从而降低住宅建筑工业化的成本。这对于有识的房地产企业,无疑是一个具大的市场机会。
2 世界各地成熟技术和先进经验,可以为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很好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宅工业化经过了以住宅建设的数量效率为主和提高质量性能二个发展阶段,开始进入以可持续建筑为理念的第三个阶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经验,这对于促进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 国家重视和政策扶持将为住宅建筑工业化提供有力的支撑。自199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若干政策文件和技术措施,鼓励扶持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成立了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定了住宅产业化技术政策与国标《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推出了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及其技术体系,建立了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为促进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和制度条件。
四、推动保障性住宅建筑工业化的问题和对策
保障性住宅的建设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和推广平台,但目前要想大规模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成本、制度层面的,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成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巨大障碍。
(一)技术层面的问题和对策
1 目前工业化的主要技术问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标准。欧美、日本、香港等地预制装配式住宅技术已用了几十年了,技术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可以直接学习和引进。但是这些技术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不兼容,即所谓“超限”。这种情况就使得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建立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的技术标准和相关规范,包括建筑设计、构件运输、装配施工、竣工验收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建立住宅建筑工业化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在万科集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和其他一些科研院所的推动下,国家和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规范的编写,包括国家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和上海、深圳等地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
2 目前我国进行住宅部品生产的企业数量少、产品类型有非常有限,部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还没有建立。因此,要大力发展通用住宅部品,逐步形成系列开发、规模生产、配套供应的标准化住宅部品体系。要根据工业建筑体系的要求,研究建立住宅部品体系、部品认证体系,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符合标准化和模数化的住宅部品和构件。
3 加强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的引进和开发,进行关键集成技术攻关,做好住宅体系及集成技术的转型换代与技术创新。我国发展住宅建筑工业化,一方面要引进借鉴,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特点,进行集成创新。要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坚持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特点的新型住宅建筑工业化道路。
(二)制度政策层面的问题和对策
1 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推动住宅工业化的主体,由于保障性住宅的特殊性,与一般商品房相比企业利润较低。而住宅建筑工业化初期成本往往是比较高的,需要大量的前期研发投入,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平均成本较高。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和税费优惠政策来促进住宅工业化的发展。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日本政府在住宅工业化的初期给予了大量投入,很多研发经费都是政府通过经费补助的方式提供给企业的。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展住宅工业化研究与实践的企业还非常少,应尽快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调动开发企业应用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积极性。
2 具体的扶持政策和优惠制度包括研发经费补贴、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也包括建筑面积豁免、容积率或建筑高度限制放宽等非财政政策,还可以对报批、报建等程序开辟绿色通道以减少工业化项目的审批周期,提高效率等行政审批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企业应用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业化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之后,通过社会化、规模化地生产,成本会逐步降低,政府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取消这些优惠政策,产业自身也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另外,还可以考虑对购买工业化住宅产品的消费者,在契税、房贷利率等方面减免,以起到在政策层面引导消费倾向的良好效果。
3 加大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宣传和引导,可以在保障性住宅以及其他政府投资的项目中建立示范工程,发挥住宅工业化技术的示范作用,带动住宅产业化发展。另外,扩大住宅产业化基地的范围,增加一定的政府投入,对促进住宅建筑工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摘 要】文章介绍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和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在建筑生产及施工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和建筑工业化在发展过程中互相推进。BIM技术作为信息化技术的一种,已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在我国建筑业逐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 BIM;建筑工业化
BIM 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制造行业集CAD 、CAM 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理念和基于产品数据管理PDM 与STEP 标准的产品信息模型。BIM 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 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
1.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优势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Modeling),运用BIM技术,建筑师作设计的过程,就是建造一个“真实”建筑的过程。这个虚拟的建筑模型,包含了大量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特征等信息,是一个包含了建筑全部信息的综合电子数据库。在这样一个真实的智慧的建筑模型中,建筑可以任意的输出平面、剖面、立面,以及各种细部详图、建筑材料、门窗表,还可以输出预算报表、施工进度等等。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建筑3D CAD软件日趋完善和成熟,在提高设计质量、缩短时间、节约成本等方面,有着2D CAD软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BIM建筑技术除了对工程对象进行3D 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还包括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如对象名称、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工程性能等设计信息;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力、机械、材料资源等施工信息;工程安全性能、材料耐久性能等维护信息;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而且模型信息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如果模型中的某个对象发生变化,与之关联的所有对象都会随之更新,以保持模型的完整性和健壮性。在建筑生命期的不同阶段模型信息是一致的,同一信息无需重复输入,而且信息模型能够自动演化,模型对象在不同阶段可以简单地进行修改和扩展而无需重新创建,避免了信息不一致的错误。
2.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应用目标
2.1在设计阶段的应用。“互联网+”建造技术主要包括建立在BIM云平台上的工程项目设计、复杂节点结构的深化设计、钢结构深化设计、机电深化设计、内外装饰与幕墙的深化设计、工业化建筑部品构件设计、还包括应用BIM技术绘制详细施工方案设计图等等。例如,远大住工集团在整体厨卫、成套门窗等技术方面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并建设了以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为主的工业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建造体系。中南建设集团装配式剪力墙体系装配率及预制率高,构件可采用预制构件流水线生产,经济性较好。
2.2在施工过程管理的应用。基于BIM模型的安全施工与敏捷施工过程的模拟、精确测量放样、精确工程数量统计、精确采购清单计划的编制、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安全数据的实时采集、工程项目竣工资料与模型的移交等,都能够给公司和项目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和效率,很容易被项目管理者和工程师们所接受。
3.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3.1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促使人们探索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等方面综合统筹建造更“绿色”的建筑,而“长寿命居住”是最大的“绿色建筑”。对我国而言,“绿色建筑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从只强调结构预制向结构预制和内装系统化集成的方向发展既是主体结构的产业化也是内装修部品的产业化,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均是错误的。
3.2更加强调信息化的管理。通过BIM信息化技术搭建住宅产业化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平台支持,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化”。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和质量责任可追溯管理的重要手段。
3.3更加有效的提高设计质量。目前,建筑设计专业分工比较细致,一个建筑物的设计需要由建筑、结构、安装等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协同完成。由于各个工程师对建筑物的理解有偏差,专业设计图纸之间“打架”的现象很难避免。将BIM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计算机将承担起各专业设计间“协调综合”工作,设计工作中的错漏碰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发展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意义在于能够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消耗,提高施工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4.结论与建议
支持基于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全过程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建筑工业化全过程实施与管理现状,应以BIM、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驱动,通过技术集成、系统集成与应用集成的方式,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BIM平台,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化提供平台支撑,实现管理信息化、过程平台化、信息共享化、应用通用化,提高装配式建筑全过程性能和效率,提升整体质量。
持续推动建筑工业化。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积极推行建筑全装修,鼓励新建建筑一次b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参考文献:
[1]樊则森,李新伟.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BIM方法[J]. 建筑技艺. 2014(06).
[2] 李甜. BIM协同设计在某建筑设计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3] 王钊. BIM在非线性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北京建筑大学 2013.
[4] 王加峰. 建筑工程BIM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控制度;资金结算中心
1、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控现状
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经营性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对象和交付使用的产品均为工程项目。这类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围绕工程项目而进行的,其生产经营过程包括承接项目,项目施工和项目交付及服务,资金投入巨大且项目周期长,因此资金的充足程度和周转能力以及资金运作和融资能力对建筑施工企业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资金管控制度来保障。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控制度都不规范,致使企业资金分散,资金短缺,项目成本过高,建筑业市场上低价中标现象严重,建筑施工企业大都存在垫资的情况,而由于企业资金匮乏,使得拖欠工程款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如高铁、地铁和公路等交通轨道的建设,作为固定资产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加剧了建筑业市场的竞争,由于建筑业进入门槛较低,建筑队伍急速膨胀,加之大量低素质的包工队的不断涌入,使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为应对竞争,不惜低价承揽各种项目。一方面由于项目周期长,资金难以迅速回转用于其它用途,另一方面由于高铁事故频发,我国放缓了高铁建设的进程,企业投入的资金难以及时回笼,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越多,资金的分散度就越高,资金的投入量也就越多,资金的回笼就越慢,工程垫资和工程款拖欠额度也就越大,因此资金的缺口也就越大,使企业逐步陷入资金紧张的窘境。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资金分散程度高、流动性差
由于建筑市场的竞争激烈,进入壁垒小,企业为避免被挤出市场,不惜低价承揽各种项目,而工程项目大都分散在各个地区,项目资金也分别由各个地区设立的项目部管理,致使资金难以集中管理,导致一些项目因资金匮乏影响工程进度,而一些项目则资金富余,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于工程项目的分散,致使总公司难以及时掌握各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情况以及项目的进展情况,而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也使得项目负责人得不到有效监督,从而造成部分项目负责人滥用经费的情况。
2.2 项目成本增长过快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工程项目的成本以原材料成本为主要构成部分,约占总成本的50%-60%,而人工成本也占到了总成本的20%-25%左右,通货膨胀使得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钢筋水泥的价格不断上升,而国家对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因大批农民工导致的“用工荒”使得人工成本一再提高,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次,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员工成本意识较为薄弱,相互推诿,各行其是,将成本管理的问题都归咎于财务部,没有积极参与到成本控制活动中来,致使成本难以控制。另外,由于企业缺乏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以至于难以有效约束企业内部各个员工,也就难以使员工重视成本控制,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浪费。最后,由于大量工程项目的低价中标,企业资金匮乏,会使得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因资金不足赊购材料而产生额外支出的成本,同时,资金的缺乏也会使得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停工从而产生工期延误成本。
2.3 垫支现象严重
目前建筑市场实行的是招投标的方式,施工企业需要通过竞标来获取工程项目,而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得施工企业之间竞相压价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导致了低价中标的现象,有时企业投标的价格甚至低于预算时的价格,致使企业资金紧张。其次,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增加获得工程项目的机会,竞相垫支施工,加上很多项目都没有工程预付款,需要自己垫支。另外,施工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的结算款须等到项目竣工并待业主验收同意后才能获得,而不开工或是中途停工将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施工企业只能继续垫支,从而使资金的缺口越来越大。
2.4 履约保证金期限过长
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中标后须按中标通知书缴纳余约为中标价百分之十左右的履约保证金,如若没有按时缴纳,则视为自动放弃项目,而履约保证金的退还却须等到工程完工、业主验收合格后,但工程项目施工周期长,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有些业主因自身原因会故意拖延验收时间,使得施工企业迟迟得不到这笔资金,难以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紧张程度。此外,业主一般要求施工企业采取总包价一次包死的方式,但却不能调整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以至于施工企业还要额外承担因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损失。
2.5 工程结算款拖欠严重
充足的资金是保障企业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尤其对资金需求量大的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资金可以说是企业的命脉。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惜低价中标甚至垫资来承包工程项目,而很大一部分企业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工程项目,因此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借贷资金,使得财务费用不断增加,资不抵债。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工程项目难以及时竣工,也就难以及时获取工程款,致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只要农民工讨薪,矛头就必将指向施工企业。近年来,政府为保障农民工的利益,不断出台政策要求企业按时支付工资,对施工企业来说,也是很大的压力。
2.6 内部资金管理和控制体制不完善
建筑施工企业重产值和工期,往往会忽视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投标时,片面追求中标率,中标后一味的赶工以缩短工期,忽视工程质量以及工程价款结算和应收款项的收回。一般而言,建筑施工企业的每个大型工程项目都有单独的账簿和单独的项目负责人,由于项目负责人对自己分管的工程项目全权负责,而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方法等各不相同,因此各个项目的会计核算和提供的会计信息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企业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去规范这些活动,这样也就难以确定他们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此外,由于履约保证金的交付以及企业的垫支行为,企业很容易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往往会选择向银行贷款,项目越多,贷款越多,企业只好借新债还旧债,若是项目亏损企业将难以偿还贷款,财务风险也将越来越大。
除了以上问题之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存在这筹资渠道少而难的问题。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企业一般会选择银行贷款,但银行贷款要求企业有良好的信誉担保和经济实力,同时还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还款负担。
3、资金管控制度的改进措施
3.1完善资金管控制度
要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应该完善资金的管控制度。在投标之前,要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项目资金的到位程度,不能盲目投标;投标后,要建立履约保证金的明细账并明确保证金的返还时间和方式。严格管理那些游离在企业生产经营之外的资金。在应收账款的收回方面,企业可成立催收小组,及时的催要工程账款和保证金以保证资金的及时到账从而保障项目的顺利执行。同时还要加强资金的开户管理,严禁项目负责人以个人名义开户并建立资金统一结算制度。此外还可通过采取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对项目资金的运行和相关负责人的活动进行监督。
3.2加强信息化建设,实行资金集控管理
为统一各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避免因资金过度分散造成资金使用效率的地下,建筑施工企业可在其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对项目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监督控制,在放权的同时也能对资金进行有效监控。各个项目部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仅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同时还要严格项目部用款制度,根据各个项目部的资金计划对其所需资金采取先审批后使用的方法,并制定规范的资金使用程序,避免不当开支。此外,还要加大工程决算款的催收力度,以提高资金的周转能力。另外,企业还可与银行合作,建立网上银行平台,实行资金的远程管理和监控,并及时掌握各个项目部的资金使用情况,不但能解决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能确保资金的营运安全。
3.3加强价值环节的成本控制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点和盈利点主要在项目管理上,因此必须熟悉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并加以控制。如组织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进场之前就应该按照工程项目的进程和要求安排相应的施工人员和机器设备,避免因人员冗杂造成不必要的开支或是因停工等原因造成机器设备的闲置。其他环节如设计技术交底,审核施工图和现场核对施工图,项目管理队伍和制度的建立,施工方案的编制和现场管理以及工程竣工交验等环节等,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和监督,以减少成本并加强资金在各环节的可控性。(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参考文献:
[1]杨晓庄. 工程项目管理[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朱广君. 建筑企业价值链管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李新宇. 加强施工企业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 现代商业, 2011( 5)
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南建筑产业集团在建筑工业化NPC技术的探索、研发、专利申报、成果转化等综合方面先人一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影响了国民的生活与健康,制约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环境治理敲响了警钟。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促进建筑业、房地产业实现节能降耗和环境友好的必由之路。中南建筑产业集团在NPC技术的探索、研发、专利申报、成果转化等综合方面先人一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推广NPC.技术,走一体化道路
中南建筑早在2006年就已意识到“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简称“NPC技术”)将代表我国新型节能环保、低碳安全建筑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建筑行业技术转型的必然趋势。”从而将建筑工业化提升至战略转型的高度。发展至今,其建筑工业化技术、管理标准体系已得到全面升级,N PC技术更是走在行业前列。
中南建筑与澳大利亚康诺克公司于2007年合作引进澳洲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并结合国内规范予以消化吸收,海门工厂的成立标志着中南住宅产业化行动正式启动。迄今为止,由中南建筑自主研发的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技术已形成论文19篇,获得13项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国家级工法2项、省级工法6项,由中南建筑主编的《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已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年11月1日颁布实施,同时公司参编了辽宁省省级规范的编制工作。目前,中南已成立了一个住宅产业化专业集团公司(NPC公司)下设三个核心构件加工厂(分别是沈阳、南通、海门)、二个具有甲级设计资质的设计院、一个专业运输公司。
区别于一般的产业化专业型公司,中南建筑现代化走的是一体化道路,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部件生产、装配化施工到产品销售等主要环节都实现自我主导、一体化运作。
中南建筑产业集团以前瞻性眼光,大力推广NPC(全预制装配)技术,预制装配率达95%,并已实现多幢全预制装配楼宇施工与销售,实现了传统建筑业颠覆性革命,开启了全预制装配楼宇产业化新纪元。自2008年以来,中南建筑完全以NPC技术成功开发建设的高层住宅、多层住宅、公寓、酒店、办公楼等各类型绿色建筑项目达二十余个,其中已竣工项目达100万平方米,在建项目达100余万平方米。凭借中南建筑品牌的整体影响力、建筑工业化制造的建筑品质、精准高效的装配施工、工业化环保优势,中南建筑所用NPC技术建设的绿色建筑得到了国家、省市级政府、业主单位等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典型案例:中南世纪城96号楼
作为预制装配住宅的代表作,由我公司承建的中南世纪城96号楼是建筑工业化的产物。它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实现了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劳动生产率高,建设速度快,工程质量高;节能节材、省地省力,是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权威部门和专家认为,“之所以说它是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因为它达到了100米,代表着我们可以用建筑工业化的方式建到25层以上,达到100米了。”验收专家委员会得出结论:“该工程能够提高施工工效、减少质量通病、降低材料损耗,同时,具有降低施工噪音、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等特点,符合国家‘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要求,对推进我国建筑业绿色施工、节能环保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但中南世纪城96号楼并非夜成名,它的核心价值和引领性在于这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预制装配技术住宅诞生于建筑业、房地产业的转型年代,它对传统建造方式的巨大变革,在国内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了三个突破,矗立了三座行业里程碑。
高度——国内预制率最高的全预制装配住宅。海门中南世纪城96号楼高32层,建筑面积28000余平方米,建筑高度达到100米,预制率超90%,为全国首创。之所以称其为高度,不仅仅是96号楼达到了建筑物在物理条件下的100米高度,而是科技含量和技术集成创新方面也有着自己的高度。
广度——国内建筑工业化中商业纯度最高的全预制装配住宅。在我国房地产行业,25层被视为投资开发的临界点。之所以称之为广度,不仅仅是它在技术方面的领先,而是它突破了阻碍商业力量大规模进入全预制装配住宅的 “禁区”,以往全预制装配技术的建筑都以小规模的政府公建项目为主。这样就能够为今后建设这类建筑在节约用地、降低成本、减少造价方面破解更多难题,起到了示范效应,形成了广泛的推力。
维度——国内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NPC)领先产品。96号楼符合长寿命、好性能、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和理念,是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开拓者和领跑者,除了其高度、广度外,还有其维度方面发挥的作用,即在建筑中可以实现在复杂条件下的多样性选择,在各类房地产新业态中应用。96号楼作为全国首幢百米全预制装配住宅工程在维度上发挥的作用,有可能超过其工艺和技术方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