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房地产企业融资风险。资金是房地产企业日常活动开展的基础,前期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借贷,主要用途是土地购买;而后期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融资或者前期销售回款。在这样的资金运行模式下,如果房地产企业出现自有资金不足或者前期销售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就不能按时偿还银行借贷的本金或者利息,从而使得房地产企业在银行中的信誉受损,在严重的情况下,银行会中止与房地产企业的合作,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就会中断,从而诱发融资风险。
2、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造血”不足。房地产企业自身血液的来源主要是产品开发和销售,因此,自身“造血”不足也同样表现在这两个方面。(1)房地产企业项目的开发周期比较长,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比较多,从而导致预期效益的实现也存在了很大的风险。如果房地产企业在项目运行的中出现不可规避的风险,就会影响其预期效益的实现,其盈利水平就会受到影响,不能有效的为后期项目提供资金;其偿还债务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为其银行借贷产生一定的阻碍。(2)在房地产项目开发的产品能够出售之后,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或者受到房地产销售手段的影响,使得预期的销售目标没有完成,使得资金回收效率变缓;或者受到银行个人贷款政策的影响,影响了企业按揭回款的效率,影响了企业资金回笼,从而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
二、房地产企业资金风险的成因
1、企业资金外部性财务风险问题。(1)市场环境。随着房地产改革制度的推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成为房地产市场主要的需求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户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房地产企业要对设计产品进行细分,要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一旦产品定位失误或者销售策略失误就会出现产品滞销的风险,会为企业资金回笼带来风险。(2)政策制度。首先,土地是房地产活动开展的基础,而我国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政府在土地开发方面的相关政策会对房地产企业的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其次,政府指定的税收政策会对房地产产品的销售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会对其销售产生影响;最后,政策制定的金融政策也会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产生重要的影响。(3)经济发展水平。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购买力,经济发展水平过低,人们购买力不足,会影响房地产产品的销售;其次,受到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周期变化,一般情况下,发展期为5年,低落期为2年,发展周期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2、房地产企业内部关系存在问题。房地产企业内部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运营机制方面。由于房地产活动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在确定开发项目之后,企业会围绕这个项目建立一个利润中心或者项目公司。但是收到土地资金开发有限性的影响,这个临时成立的中心或者公司会呈现出短期性的特点,因此,其经营思路和决策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短期性。因此,管理者在管理方面会将目光集中在眼前利益方面。同时在财务运作方面,存在着融资冲动、拿地盲目、治理结构形式化等问题,会财务风险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内在诱发因素。
3、缺乏资金风险意识。房地产企业缺乏资金风险意识,主要表现在没有完整的且适合企业自身的预算制度,或者企业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发挥其实际效用。同时,房地产企业缺乏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缺乏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风险管理,在出现财务风险的时候,不能采取有效的机制进行抵御,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三、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1、融资风险的防范。融资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融资多元化来实现。首先,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可以对不同的资金种类进行考虑,对不同银行的贷款政策进行比较,拓展融资渠道,避免盲足融资。其次,拓展资金流入渠道。房地产企业为了规避资金风险,可以改变资金流入渠道单一的情况,通过自办商场酒店或者持有商业房产等形式,拓展资金流入方式,避免资金链中断。
2、投资风险的防范。投资风险是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规避投资风险的主要措施就是房地产企业对需求者的消费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产品进行细分,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位,完善产品销售政策,以保证产品销售预期的实现,以保证资金能够及时回笼。
3、资金运营风险的防范。规避企业运营风险最主要的就是完善企业的运营机制,改变短期性运行模式。企业的管理者要以长远的眼光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其次,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财务预算,制定财务预算的执行政策,保证财务预算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最后,在制定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进行预期分析,制定完善的规避政策,以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
四、结语
一、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界定
(一)相关概念阐述 具体如下:
(1)企业并购。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在平等自愿原则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等价有偿方式取得另一个企业全部或部分产权的行为,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企业部分或全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行为。企业并购主要是通过资本运作形式实现的,主要包括资金交易、购入股权、合并重组等方式进行。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简而言之就是由于财务运营的不确定性造成损失的可能,这种不确定性包括财务制度和流程不合理、企业投资回报不确定性、企业融资不确定性、财务外部政策环境不确定性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运营产生影响,并进而给企业财务带来风险。财务风险是每一家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以预防和规避的。
(3)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结合上述两个基础概念的含义,可以得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从事并购活动时所引发的,由于投资收益和筹资成本以及并购中的财务重组和业务管理而引起的各种不确定性给企业财务运营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特征 财务风险通常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可控性等基本性质,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也有其自身特征。首先是它的复杂性。由于企业并购是一项长期复杂的项目,在整个项目实施中涉及众多因素,包括内部管理决策因素和外部环境政策因素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给财务运营带来风险;其次是它的“结果决定论”特征。即财务风险一定要等到最终的结果出现,才能衡量这种风险对财务运营的具体影响程度,并由此评估项目目标和项目结果之间的差异,据此权衡股东收益变化及确定项目决策正确与否。
二、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因素识别及控制
(一)评估风险 这里的“评估”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对目标选择的评估,选择目标是企业并购的首要工作,也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一环。这就要求并购人首先要选定合适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确保并购对象能够有效融入自身企业,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为企业带来利益;其次是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合理地评估目标企业价值。考虑我国金融监管和财务政策实施现状,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甚至第三方财务审计报告都有存在一定失真的可能,而被并购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角度,也会隐瞒一些公司实际情况,这就给并购人对被并购人的价值评估带来误导。以上两个层次的评估一旦操作不当,就会给企业财务带来巨大风险。
(二)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通常都要以银行借贷或者发行股票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由此会给财务带来一定风险。这也需要从两个角度去理解,首先企业融资环境不确定,利率、政策因素比较强,如银行普遍银根收紧,利率偏高,致使企业贷款困难,甚至面临无法融资的风险;其次企业融资属于负债行为,一旦对自身的资金流通状况和偿债能力估计不足,以及所属项目收益达不到预期,则有可能面临债务违约风险。
(三)投资风险 是指企业将资金和资源用于某一预期盈利项目的风险。因项目盈利与否、盈利多少都仅仅属于预期目标,一旦项目收益达不到目标,则会对企业财务运营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发生资金无法回笼导致资金链断裂。考虑以上风险识别因素,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财务风险分析流程应如图1所示。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本文以联想集团并购IBM公司PC业务案为例,对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因素识别及风险管理策略做进一步分析。
(1)联想集团简介。联想公司成立于1984年,1989年正式命名为“联想集团公司”,主营业务为电脑产品。公司自成立以来,凭借其卓越的科技创新理念迅速发展壮大,占领市场份额。经过近10年的发展该公司的主营产品电脑销量已经位居中国市场首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2)IBM公司简介。IBM公司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英文简写,该公司于1911年创立于美国,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公司,鼎盛时曾位列美国四大制造公司之一。在计算机方面IBM同样业绩不俗,被称为“PC业鼻祖”。
(3)并购背景分析。对于联想集团而言,过去的10年间电子产业在中国和外国市场飞速发展,更新换代也是日新月异,这样的产业发展速度已经远非某一个公司能够单独引导及掌控,新兴电子公司凭借单一的技术优势迅速抢占市场,给联想集团的业务带来极大冲击。由此联想集团决定拓宽发展思路,将战略眼光投向了大洋彼岸。同时,IBM公司作为一家百年知名企业,在同样的产业发展背景之下也显得力不从心,尤其21世纪初的几年美国经济萧条,该公司的PC业务销量受其影响迅速下滑,拖累了整个公司的业绩。由此IBM公司决定重点发展公司战略业务IT服务以及服务器技术,而舍弃PC业务。
(二)并购目标选择 联想集团出于自身发展需求,决定采用并购的方式迅速获取企业发展的必须资源,拓宽市场渠道,增值企业利润。同时基于以上背景,在综合评估收益目标风险及收益比后,决定将并购目标选择为IBM公司的PC业务。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联想公司在选择收购目标时本着谨慎的原则,也否决过一些并购项目,如放弃收购巴西最大PC商Positivo,就是在联想集团做了细致的财务风险评估之后做出的决定。
(三)并购目标价值评估 联想确定收购目标之后,便开展了对收购目标的全方位价值评估调查。为此联想集团聘请了国际评估机构麦肯锡公司以及高盛、普华永道等顶级会计师事务所对IBM公司进行财务调查,发现该公司自1998年起PC业务就已经萎靡不振,最高曾亏损达10亿美元。收购前的2004年,IBM公司PC业务主要财务状况如表1、表2所示。
从以上财务数据上看,IBM公司PC业务连年亏损为联想集团的收购提供了契机,联想可以据此压低收购价格;同时该企业的历史品牌价值、较去年有很大起色的销售额,尤其是其24%的获利能力让联想集团对本次收购的目标收益信心倍增。由此同IBM进行多轮谈判,最终以12.5亿美元(含5亿美元负资产)的价格收购了IBM公司PC业务。
(四)企业自身财务状况及风险评估 在并购前联想集团也评估了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负债能力,2004年并购之初联想集团账面现金约为4亿美元,同时融资授信能力约为3.87亿美元。如果通过多层次的融资方案和支付策略,完全有能力控制财务风险。表3显示的是联想公司主要负债能力指标。
(五)并购项目融资风险控制 并购项目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融资和支付,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及控制措施。联想集团综合当时的国际金融环境、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及发展战略,选择了一套最优融资和支付结构方案,由此将融资风险将至最低。具体支付方案如表4所示。
在确定以上融资结构的同时,联想集团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为了进一步降低融资风险,减轻企业财务压力,公司首先通过对并购项目和企业战略规划的宣传推销,得到国内外众多银行信任,迅速获得6亿美元融资贷款。同时通过同三家大型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合作,获得3.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由此通过多种融资结构组合,将该公司负债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如图2所示。
A:联想集团原负债率;B:并购融资第一阶段负债率;C:并购融资第二阶段负债率
这两项融资策略一经实施,不仅没有使市场怀疑其偿债能力,反而令众多市场投资者更加看好联想集团的未来发展,各大信用评级机构纷纷上调联想信用评级,使得联想公司的融资环境进一步优化,股票市值大增,企业并购之初就已经收获了巨大的投资回报。
(六)并购项目投资风险控制 从并购目标价值评估中可以看出,联想集团收购IBM公司PC业务考虑的是该业务的长远盈利能力,并对这一能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投资收益预期来控制投资风险:第一,IBM的百年品牌效应会扩大企业效益,降低投资风险;第二,通过收购IBM公司PC业务可以直接将公司业务打入国际市场,节省营销和流通成本,由此降低风险收益比;第三,使联想集团形成规模化效应,使整个集团更具市场竞争力和抗拒经济风险的能力;第四,广告效应,通过世界范围内对此次收购案的连续跟踪报道,无形中增加了联想集团的国际国内市场影响力。事实也是如此,此次项目收购之初就被市场广泛看好,并在股票价值上予以了联想集团的初次盈利回报。
(七)投资目标实现 收购案成功之后,联想集团制订了详细的发展战略规划,将IBM公司PC业务彻底整合进联想集团,为集团发展贡献效益。(1)初期合作阶段:2004年~2006年,联想需保持现有的IBM品牌及旗下电脑品牌;(2)中期合作阶段:2006年~2008年,联想与IBM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开发新电脑品牌;(3)后期阶段:2008年以后,联想品牌占据完全的主导地位,渐渐淡化IBM影响力,凸显联想品牌价值。
经过对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重组和资源优化以及长远的发展战略实施,此收购案的投资收益正在有条不紊地实现。来自联想集团2005/2006财年的报告显示,并购案之后的第一年,集团综合营业额年比增长359%,达到1.33亿美元,主营PC业务销量年比增长11%,股东收益增加0.22亿美元。
四、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谨慎选择并购目标 目标选择是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所在,无论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都不乏由于盲目并购而招致失败的惨痛教训,如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以及收购阿尔卡特移动电话业务两桩并购案,前者自收购起就成了TCL公司利润黑洞,连年亏损,后者更是在一年之后就尴尬宣布并购失败,终结业务合作。因此在并购目标的选择上一定要本着谨慎原则,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不仅包括财务因素,还应涵盖地域因素、政治因素、环境因素等等综合考量。
(二)全面评估并购目标价值 联想收购IBM公司PC业务案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联想集团在事前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邀请了世界顶尖的评估公司和审计公司对IBM公司PC业务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全面调查了收购目标的财务运营情况和目标价值,最终在谈判时掌握主动,得以用17.5亿美元的低价达成并购目标。
(三)适当选择并购目标价值评估方法 在对收购目标价值评估方法选取上,应该依据项目特点和所处环境选取合适的方法和核定标准。如本文案例,由于IBM公司PC业务无法实现盈利,因此单单靠资产额、盈利负债额等传统财务方法来衡量其价值则有欠全面,联想集团选择的评估方法则是另辟蹊径,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从该收购业务的长期获利能力和盈利预期上加以衡量,将该企业的品牌价值、市场份额、利润率等全部纳入价值评估标准中,由此获取了更加全面完整的价值评估结果。
(四)优化并购融资和支付结构 目前经济环境之下,金融产品也是多种多样,除了现金借贷,还有股票、债券等多种融资途径,因此企业应考虑收购项目自身特征和财务结构,尤其考虑当前的金融环境和政策导向,由此选择一套适合公司战略发展和财务状况的最优融资结构方案,最大限度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五)稳健控制投资风险 投资收益必然伴随着投资风险,更大的预期收益同时也伴随着更大的亏损风险,这是企业投资必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考虑企业投资的财务杠杆效应,符合预期收益的投资项目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同时也给企业股东带来实际利润增值;而投资一旦达不到预期,不止意味着投资资金的亏损,也意味着整个公司其他财务项目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此带来全部股东权益缩水。因此,在投资时一定要本着稳健原则,在风险收益比之间更应倾向与“风险”的衡量,从而选取获利可能性最大的项目。引用股票投资领域的一句话,入场容易离场难,错过机会至少没有损失,一旦盲目入场,则有可能进入无法摆脱的困境。
(六)并购后合理重组整合资源,获取预计目标收益 企业并购过程中所有风险的化解最终要靠并购后的收益来实现。风险管理手段再完美,财务制度再完善,没有合理的收益做支撑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必须依照原有战略目标规划布局并购后的企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管理,增强对新并入企业的企业理念和公司战略规划宣传培训,使被并购企业真正融入到整个企业环境中去,为企业拓宽市场渠道和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战略目标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期间涉及到多个因素多种问题,都会对企业财务运营造成极大影响,这就要求相关方面一定要做好必要而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求企业自身必须有极强的财务管理和控制能力,有完善的运作流程和严格的内部监管程序,确保企业财务稳健运营;其次,要求政府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构职能,同时发挥领导组织职能,积极引导和规范企业间的并购行为,尤其对于跨国并购案,政府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我国企业的财务安全。
参考文献:
[1]胥朝阳:《企业并购风险管理的系统特与流程构造》,《商务研究》2005年第10期。
[2]张建华:《企业并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华南金融研究》2002年第3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1999年,高校开始大幅扩招,从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大众教育”阶段。与以往的“精英教育”相比,“大众教育”的人才培养重点、组织架构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迅速成为新兴教育单位。到2012年,我国2442所普通高校中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达到5858人。随着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原有办学环境与新形势高职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各地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改扩建,资金缺乏成为困扰众多高职院校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对高职院校的筹资渠道、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防范对策将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高职院校筹资渠道
目前,高职院校筹资渠道主要有:1.财政拨款。2.教育收费。3.银行贷款。4.校企合作。5.社会资助等几种方式。其中,财政拨款和教育收费是其主要筹资渠道。但由于近年来学生人数增加程度大大超出预计,一方面,高职院校拨款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收费标准的提高,学生拖欠学费已成为各地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使本来就紧张的办学经费更加捉襟见肘,致使高职院校资金周转陷入困境。这种情况下,银行信贷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解决资金紧缺问题的主要选择。与之而来的,银行贷款所形成的高负债也会使高职院校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
二、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表现形式
1.资金短缺已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
从总体上看,据1999年《世界科技发展报告》统计,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5%,发达国家在6%以上。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也有4%,1998年,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分别为4.63%、4.49%、4.27%。而我国教育支出直到2012年才首次超过4%。近10年来,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这一指标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就是这有限的教育投入,也往往偏向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即便是高职院校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态势并且国家也大力的倡导发展职业教育,其所投入的经费仍然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另外,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在以就业为主要导向,对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型人才加以培养,这便需要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而为了将规定的培养人才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必须将大量的办学资金投入到实验实训设备上,这更大幅度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本身财政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就不足,而办学成本却比高等教育要高出许多,进而迫使高职院校通过自筹资金亦或是对外举债的方式进行办学,造成财务风险问题出现。
2.财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其经济业务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现阶段,高职院校所实施的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仍然有着诸多薄弱环节存在,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存在着严重的资金安全隐患。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压根就没有任何制度,无法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及防范。与此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在专项资金管理、往来款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结余分配、预算管理以及现金管理等方面,均有着管理制度不合理、不完善的问题存在,财务管理远远要比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滞后。
3.预算管理弱化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关键及核心就是预算管理,高职院校应当按照实际的情况与自身的特点将预算指标妥善安排好,实现资金的最大化使用效益。目前,虽然有的高职院校编制了综合预算,但预算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常会失控,随意扩大开支范围额、提高开支标准,使得决算与预算脱离,不能正确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体现预算的计划控制作用。再者,预算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预算管理机构不完善,内部协调不顺畅,造成预算的全面执行效果不理想。最后,不重视预算的评价、考核和控制,仅仅重视预算的编制,全面执行控制不到位,进而引发财务风险。
4.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剧,建设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政府资金无法满足建设需要的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银行贷款等社会资金,由此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学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对外筹集资金及使用资金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缺乏风险意识,不重视自身情况,盲目贷款,贷款以后又不注重资金使用的管理或投资项目的管理,造成项目效益低下,还贷困难,由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财务状况恶化,财务风险加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1.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
(1)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稳定经费来源。从当前形势看,财政拨款仍是我国高职院校筹资的主要渠道。财务部门要及时掌握国家教育部门及财政部门的重大决策,积极协助院领导和各部门认真规划,加强预算的科学性、可信赖性,为学院有关部门通过项目申报等方式来争取财政拨款。
(2)充分用好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贫困生的助学工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积极与银行联系,协议解决贫困生的助学贷款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拖欠学杂费的现状,缓解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的矛盾。
(3)适度向银行贷款获取建设资金。各个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确定合适的贷款规模,在充分考虑时间价值的基础上,确定还款方式,而且要根据学校用款进度,考虑贷款的时间顺序,选择合理的长短期贷款组合。另外,可以尝试灵活运用银行的各种融资产品,形成一套适合本校的、具有可行性的组合融资方案,从而达到降低财务费用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4)合作办学拓宽融资渠道。学生需要大量生产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应尽可能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这样相关企业才愿意进一步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增强了办学实力,突破了资金紧缺致使学生实践条件不足的办学瓶颈,企业获得了人才支持,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了急需的技术。校企双方达到了以最低成本,创造最大效益的目的,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5)极力争取社会资助。在国外,社会资助是高校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争取社会捐赠是他们的一种传统,并且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有许多慈善家纷纷成立基金会资助高等教育事业。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是新兴事物,近几年有些高校也意识到成立基金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纷纷筹建申报基金会,但是还没有形成一种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意识到社会捐赠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以及科研优势,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的资助,为高校发展募集更多资金。
(6)鼓励创收,缓解资金困境。高职院校可制定一些激励政策,调动广大部门及教职工创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才、科研、资产等优势,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开展技术咨询,对外开放实验室等,增加院校收入。
2.建立高职院校内部控制领导责任制,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高校负责人是内部会计控制的责任主体。要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内部控制领导责任制。内部控制领导责任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主管部门对高校领导的考核,第二层次是高校领导对各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的考核,考核的核心内容都是将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与其政绩、业务考核与奖惩和职务的升迁挂钩。这样至上而下,层层负责,方能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同时,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对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内部审计在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中充当着重要的监控角色。既要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又要检查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督促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各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担当起这个重任,使整个学校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另外,由于学院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引起控制风险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也应该作相应的改变,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来监测环境条件的变化,并指明内部控制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监督机制就是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监督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信息,帮助学院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
3.明确经济责任,强化预算管理
(1)明确责权利,实行全面预算及责任预算编制。首先,财务处应在院校内部突出预算管理基本知识的培训及普及,为推行全面预算及责任预算编制奠定基础。其次,在院长领导下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认真研究学校的发展规划与资金使用的关系,办学成本与学生数量之间的关系,组织有关部门对学院的各项收支进行预测、研究、协调,制定整体预算规划和原则,以有利于对办学成本进行事前控制。第三,预算编制委员会以“收入分配与努力创收相结合,经费使用与办事效益相结合,落实自与履行经济责任相结合”为原则,将部门预算与院校发展规划挂钩、与经济责任挂钩,明确各系、部、处、室等二级机构在预算编制中的责权利,根据合法性、实用性、导向性原则,确定每一层次每一岗位相衔接的责任目标体系。第四,在此基础上,各部门要根据学院的整体规划和各自应完成的任务,紧紧围绕预算指标,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组织本部门预算的具体编制,然后交由学院财务处及预算编制委员会综合平衡,并以文件下达执行。
(2)加强预算控制与反馈,严格预算执行与考评。对各部门的预算管理实行“经费本”控制管理,并用计算机进行跟踪监控,随时向各系部处领导提供经费使用结余情况,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定期开展预算的检查与分析,为学院领导做好决策提供参谋。加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建立对院、系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制度,把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作为部门领导的年终考评内容之一,对于经费预算执行较好的单位,其正常经费结余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执行比较差的单位负责人将给予批评或作相应处罚;对于预算执行中造成经费严重流失,保证不了正常运转的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以真正达到硬化约束管理的效果。
4.重视风险管理,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
(1)贷款适度。根据财务杠杆的原理,只有贷款投入项目的收益率大于贷款的利率时,才能为学校带来净收益;反之,则成为学校沉重的负担,阻碍学校的发展。因此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应贯彻“适度贷款、保证重点、分批安排、合理使用、讲究效益”的指导思想,必须综合考虑办学规模、项目效益、还贷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充分论证贷款的可行性,确定合适的贷款规模。
(2)确定适当的资金到账时间。贷款资金到账过早,将增加利息支出,增加学校的资金负担;而资金到账过晚,会影响款项的支付,影响学校的信誉。因此在签订银行借款合同时,应根据需要,使借款资金分次到账,既要满足资金支付的需要,又要减少利息支出,节约资金。
(3)统筹安排好贷款的借、用、还计划。对贷款的投放时间、投放顺序、投放数量进行科学设计,原则上短期项目用短期借款、长期投资项目宜用长期借款搭配,在还款时,要善打校内资金的“时间差”,可根据学校资金上半年资金紧缺下半年资金宽余的特点,安排好日常资金使用及贷款的归还计划;还可在贷款授信额度内,采取先借先还、边借边还、谁借谁还的滚动还款办法,将贷款风险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徐明升.高校财务风险规避与控制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02.
[2]王韶辉.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防范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3,08.
[3]张锋.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问题及成因分析[J].商业会计,2012,09.
[4]王亚凤.关于高校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本文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重大课题——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防控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SJM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对策研究
1前言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是公司稳定经营的重要保障,关系到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存亡。随着国家保险投资渠道的逐步开放与保险资金总量的持续增长,财务管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在筹资,投资方面的决策,资本结构的组成决定了保险公司抗风险的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2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现状分析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了资金筹备、资金投放,资金运作与分配,在资金循环的过程中,从产品的研发,到业务员成功将产品推销到市场收取保费,理赔,提取赔款备用金额,最后再进行产品开发,从而形成货币资金。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如遇资金紧缺则要从内、外部进行融资,如果资金有结余则可以进行系列的投资活动等。在整个资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的风险表现在筹资结构、资金使用等不合理现象,业务量与收费标准不合理现象,理赔管理与控制不严格,理赔备用金计提不准确等方面:
2.1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资本结构合理性与资本额的多少体现保险公司的承担风险能力与财务能力,然而融资决策又决定保险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性的失误会引发融资风险,比如公司的自有资金与借贷资的比例,公司债务归还期限安排不合理或银行利率与汇率变动,将直接影响公司权益,公司不能如期偿还债务等风险,从而不能保证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稳定性,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性。
2.2资金使用缺乏合性性,加大投资风险。保险公司向客户收取保费汇聚庞大的资金,根据我国的《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资金使用必须具有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原则。由于保险公司的性质均属于负债经营,保费最终都要返还给被保受益人。因而保险资的使用要以安全为主要原则,只有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还能有效的保障保险公司资金的流动性与收益性。
2.3费率的厘定不合理,至使保费处于不饱合状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通常采用价格战术,因而保险公司在对产品定价过程中,出现费率厘定不合理,定价不合理,对保费的收取缺乏有力的管控,为抢夺客户资源一味的降低价格,承诺高返还等优惠政策,导致保费充足率严重不足,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引发财务管理的风险。
2.4死帐坏帐过多,资金风险加大。为了抢占市场,获取更多的客户资源,许多业务员都会采取延迟收费或代垫保费等手段,使公司产生大量的待收保费。如客户信誉度好,能如约交纳保费就不会有坏帐风险,但是公司如对拖欠保费收取催收不利,使得保费无法全部回收,则会产生坏帐,死帐现象,导致公司现金流量减少,资金回收风险加大,同时存在较大的财务管理风险。
2.5理赔管理控制不当,赔偿成本居高不下。随着保险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在理赔的过程中存在大的风险隐患,如在处理赔偿过程中的采取的酌情赔偿或人道赔偿,使得理赔存在很多的水分;更有部分业务员缺乏法律知识存在诈保、骗保的现象,严重损坏保险公司的利益;另外理赔环节缺乏规范性与一致性,与专业化管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理赔成本不能有效控制,也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之一。
3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管理主要从风险辨别、防范、控制与管理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
3.1筹资风险控制。保险公司在筹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风险意识,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经营目标和预期目标,总是存在一些偏差,导致偏差的原因是公司内部经营与外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公司必须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全面了解分析内外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更好的识别筹资风险,并对筹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与预防。同时做好风险应急预案,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其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为了能更加有效的预测与防范财务管理风险,根据各种风险特性实施有效的风险规避策略,风险防范策略要立足市场,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对筹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配,把风险进行分散,降到最低。最后,保险公司对筹资风险可以采取分段控制,更好的对筹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也就是在财务的计划预算的准备阶段、筹资阶段、筹资后的分析与分配等各个不同环节进行风险控制。
3.2投资风险控制策略。随着我国保险资金总持有量的不断增长,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保险资产管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考验。首先,合理的投资金额是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条件,保险公司在确定投资方向后,要对投资项目、产品等所需要的资金量进行合理的核算与调整其投资比例。其次,对投资风险进行合利分析,对投资风险与预期收益进行合理分析,对投放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才能有效的减小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包括违约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期限性风险等。
3.3理赔环节风险策略。理赔风险主要包括赔偿支付风险,计提金的风险控制等。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与理赔运行与管理有效的结合。根据不同的业务提高理赔运行与管理水平,提高客服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建立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理赔队伍,才能有效的保障公司利益,稳定客户资源。
4结束语
总之,加强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保险行业工作之重心,风险防范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现代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必然趋势,是保险业加强财务管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慧淼.论筹资风险的防范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8)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也进入发展的春天,但目前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形式严峻,很多企业存在一些财务风险现状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解决财务风险现状,保持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因素
1.合同流程简单粗略
目前建筑施工行业中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在市场竞争中,部分建筑施工单位为了招揽更多的建筑工程项目,会在一些项目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签订一些有失公正的合同,这些合同存在许多漏洞和一些不公平的款项。例如,施工企业需要接受相应的贷款金额和预付要求等,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所签订的合同是控制建筑施工企业安全风险源的重要标准,是建筑施工企业所有建筑施工活动的要求体现,如果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存在有失公平的部分或者合同存在一定的弊端,都会导致项目建设施工过程处于被动状态,使建筑施工企业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不利于建筑施工企业单位规避风险,严重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状况。此外,如果合同中出现一些含糊其辞的条款很可能导致建筑施工企业遭到重大的损失,同时使承包项目也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进而使企业财务风险加剧。
2.管理机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中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是指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财务资金核算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企业对资金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同时,在财务资金核算方面缺乏健全的奖惩制度,造成财务人员责任心缺失,没有积极性。其次,企业缺乏诚信也是导致财务资金短缺的重要因素,建筑施工企业如果缺乏资金将会使其发展停滞不前,不仅影响到建筑施工的工程进度,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工程的质量。
3.成本管理意识不足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运行过程中无一不存在风险,在企业对工程项目的贷款方面来看,还大量存在拖欠贷款的现象,由于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融资能力有限,导致建筑施工企业要付出大量的资金作为保证前提,唯一解决项目施工的资金问题的方式就是向银行贷款进行筹集资金。而建筑施工项目中常出现资金短缺或资金周转中出现问题使建筑施工中所需材料和设备无法正常供应,还会出现企业拖欠员工工资现象。由此可见,建筑施工企业垫资情况下的中标有可能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利润受到大幅度的影响,使企业面临亏损状态进而使企业财务风险发生几率大幅度上升,这会使建筑施工企业走入困境,不利于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1.细化合同流程
虽然正常合同的签订也难免会使企业存在风险,但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将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要想通过签订合同降低企业的风险,需要在签订合同时掌握详细的合同内容,在签订合同之前,对合同方相关的条款以及涉及到的企业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与评估,细心地揣摩和研究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同时还要掌握合同中条款的法律关系,做到不签订有失公平的合同、不签订不合法的合同,签订合同之前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企业在出现财务风险时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此外要充分利用合同中的合法权益,保障企业的利益不受到侵害,尤其要保证企业的支出、融资项目等主要材料应该有更加明确的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可根据合同中的合法规定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最后,在合同的签订环节一定要注意法律纠纷问题,对施工中存在的法律纠纷问题有明确的意识。
2.完善管理机制
完善管理机制是指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机制,资金是建筑施工企业的血液,受到较大的重视,而在建筑施工企业中资金的周转与流动都决定着企业的建筑生产投入、经营等情况,如果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资金供应链出现问题,会导致整个企业运转失常,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资金管制机制的完善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需要在管理中重视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将财务管理部门的财务人员责任落实到位,在工作中建立资金成本发生前、中、后的具体管理流程与制度,以便控制成本。在融资方面建立贷款管理、结算制度管理、账户的统一管理等制度。
3.加强成本管理意识
加强成本管理意识,需要在工程施工前企业对施工图纸与施工企业自身的条件等方面进行调研与分析,按照图纸中需要的材料与设备等施工必备硬件设施进行科学的成本估算,并严格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案。同时加强成本管理制度还应增设成本管理监督部门,对随时发生的成本进行及时监督与调查核实,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从根本上有效的控制成本。
区巧枝
(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广东佛山,528300)
摘要:电力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可控性和资金回笼的高效性,成为了影响财务资金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企业还承
担着支撑区域民生事业发展的重任,这也为企业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资金周转、资金回笼和资金配置等
三个方面的经济学分析,需要在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素质、加强企业生产施工过程的整体工效、优化企业组织制度建
设的监管机制,以及发挥企业党建工作职能的管控优势等四个方面进行对策构建。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经济学分析;对策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risk in electricity enterpri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u Qiaozhi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Foshan 528300,China)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risk in electricity enterpri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u Qiaozhi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Foshan 528300,China)
Abstract :Efficient controllability and withdrawal of funds of funds turnover speed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risk.At the same time,enterprises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people’s livelihood support,it also put
forward the higher requirement for the allocation and use of funds of enterprises. Through economics three
aspects of capital turnover,withdrawal from circulation of funds and the fund allocation analysis,needs to
strengthen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optim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construction,enhanc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post quality,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personnel,
four aspects and play the enterprise party building work function control advantage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onstructing.
Keywords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financial risk;economic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在减能增效大背景下,电力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需要不断
优化财务管理职能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表明,企业可
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保证便是确保财务资金安全。作为国有企业
类型,其中的资金安全性或许应从另一视角来解读,即资金周转
速度的可控性和资金回笼的高效性。与此同时,企业还承担着支
撑区域民生事业发展的重任,从而其在业务的开展中充满着正外
部性效应。该效应的形成在提升当地民众福祉的同时,也为企业
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这部分效应是无法通
过市场交换机制来回收的。
1 财务资金风险形成的经济学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建构起了资本循环公式,即
G-W-G`。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公式的内在逻辑:(1)
该公式表明企业资本在空间维度上所处的三大职能位置,即货币
职能、生产职能、商品职能。(2)在时间维度上该公式又可以解构
为,企业资金先后经历物资采购阶段、生产施工阶段、产品销售阶
段。特别对于产品销售阶段,马克思把它称作为“惊险的跳跃”,即
若产品销售受阻或者资金回笼受阻,都将影响到企业再生产的进
行。以下,再针对上文所归纳出的风险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1 资金周转方面
所谓“资金周转”可以界定为,资金循环周而复始的过程。
影响资金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存在于资金的流通环节,即G-W、
W-G`,前者属于物资采购阶段,后者属于产品销售阶段。然而考察
电力企业的市场结构可知,在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下的市场结构
中,企业几乎不存在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环节的负面干扰,且影
响资金周转的主要原因却是生产施工阶段的长周期因素使然。
1.2 资金回笼方面
作为“惊险的跳跃”的资金回笼,不仅使企业前期投资的本金
得到收回,也为企业带来了客观的利润。将利润进行合理分割,将
能保证企业的再生产基金、福利基金、积累基金的实现。由于企业
受到特定市场结构的决定,它将很容易实现“惊险的跳跃”。那么
此时的资金风险到底发生在哪呢。实则不然,在利润的分割环节
极易导致三类基金比例的失调,而出现或者产能过剩、或者产能
不足的局面;同时,还会出现企业职工福利远超过国企职工福利
水平的平均值(如福利基金提留过于庞大)。
1.3 资金配置方面
电力企业之所以存在着行政垄断性特征,其本质在于它仍存
在着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事业的重任。上文已经分析过,这种公益
性事业将产生巨大的正外部性效应,从而会显著提升当地民众和
企业的福祉。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外部性使得企业的资金投入(主
要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面临着配置低效率的可能。
2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产业链条上来看待电力企业的经营处境可知,在下游实体
经济仍处在缓慢复苏的情形下,若要保持企业原有的经营利润水
平还存在一定的压力。特别在当前强调减能增效的经济转型期,
这种压力则转换为了企业强化成本控制绩效的要求。为此,以下
将通过现状反思来为对策构建提供合理的路径指向。
2.1 组织生态下的财务资金风险现状反思
在演化经济学视角下来理解组织生态的影响,可以近似的被
看做为生物体在特定环境下所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且这种行为
方式将长期被锁定在特定的路径上,即路径依赖。将其具体到电
力企业中可知,在国有企业特有的组织文化中,企业职工在思想
意识上相对缺乏对工作绩效的关注,这就可能出现因生产和施工
周期过长而使得资金周转速度减缓。根据经济学原理可得,一个
经济年度内资金周转速度与利润量成正比。特别对于电力企业中
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现实,客观上也将降低资本的周转速度。
2.2 组织结构下的财务资金风险现状反思
电力企业承担着区域供电和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这就
使得它的组织结构更倾向于事业部型。即,各下属基层单位成为
了相对独立的生产单元。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下,这种科层结构将
弱化总公司对下属单位的业务流程监管,其在价值层面的反映上
便是财务监管缺位。对于上文所提到的资金回笼风险而言,总公
司对于基层单位资金回笼率的监管缺位,则将直接导致风险的产
生。另外,事业部型结构下的企业发展规划仍面临着压力集团的
影响,这种影响在财务资金中的反映便是对三项基金划分的比例
关系上。
2.3 组织制度下的财务资金风险现状反思
在承担电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中,如何确保资金配置和
使用的合理、安全性仍面临挑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这一挑战,
这实则与国有企业内的委托关系有关。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
观点,在委托链条下随着该链条的不断下移,越处于下游的
管理者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越不关心。尽管电力企业在内控中设
计出了十分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但在对资金的配置和使用监管
上仍面临着因“漠不关心”而产生的资金风险。
3 反思引导下的对策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强化电力企业资金风险管控
的对策可从以下4 个方面来构建。
3.1 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素质
为了确保电力企业财务资金风险得到管控,还需要从本源上
进行控制。这个本源就在于,需要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
素养。应该指出,电力企业内的财务人员都具有合格的专业岗位
技能,但在应对国有企业特有的“关系型影响力”上还应加强思想
保证。从而,增强财务制度刚性和财务审计能力,则构成了这里增
强岗位素质的关键。笔者建议,应将财务部门收归党委统一领导,
并强化对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力度。
3.2 加强企业生产施工过程的整体工效
在经济学分析中已经指出,影响电力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因
素主要在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和生产建设周期较长这一事实。
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不仅受到客观原因的决定,也明显受到主观
原因的决定。为此,解决主观方面所导致的施工周期长的问题时,
则转换为了加强企业生产施工过程的整体工效。在现有组织生态
背景下,增加这一工效的方法不仅在于提升一线职工的岗位技能
水平,还在于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组文化来实现。这就意味着,
可以利用班组之间的业务比拼和配以合理的奖励政策,来增进班
组成员的整体工效。
3.3 优化企业组织制度建设的监管机制
针对电力企业事业部型组织结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在
优化企业组织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来寻找解决措施。具体到防止资
金回笼信息失真和利润划分偏离实际要求的现状,在组织制度建
设上应强化目标管理机制的设计。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分解和目标
协同两个板块,特别对于目标协同而言,需要总公司借助ERP 系
统来对下属基层单位进行财务监管。另外,对于利润的划分问题
上,应建立起总公司财务部门统筹下的实施路径。针对当前企业
所面临的减能增效要求,应在发展基金的提留上增大比例。
3.4 发挥企业党建工作职能的管控优势
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类型,还应充分发挥企业党建工作的
优势,从而在民主集中制下来完成资金的配置和使用监管工作。
对于大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在党委监督下进行造价概
算,同时在纪委和财务部门分工下进行资金的使用监管。在监管
中需要对报销的会计凭证进行稽核,主要考察凭证背后所发生经
济事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对此,可以引入舆论监督机制的高压
形态来进行资金风险管控。
从本文的主题讨论中不难看出,针对电力企业的财务资金风
险形成及管控措施的探究中,必须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和组织
生态、组织结构相联系,通过大力发挥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优势
来弥补传统财务监管上的不足。
4 小结
本文通过资金周转、资金回笼和资金配置等三个方面的经济
学分析,需要在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素质、加强企业生
产施工过程的整体工效、优化企业组织制度建设的监管机制,以
及发挥企业党建工作职能的管控优势等四个方面进行对策构建。
参考文献
[1] 吕永霞. 基于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探析[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2).
[2] 胡靖. 浅析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弊端极其改进方式[J].
中国商界:上半,2012 (3).
[3] 白丽珍. 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研究[J]. 中国商界:
上半月,2012(3).
[4] 李海清. 加强供电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的思考[J]. 会计之
市场历来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低风险低收益的谨慎和高风险高收益的诱惑,往往使企业在决策面前进退两难,因此,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衡量风险的程度,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权衡得失,选择最佳方案,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效益,是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出决定之前要针对不同风险制定一系列防范和补偿措施,使企业在风险出现时不致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企业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制度风险、管理风险及财务风险,上市公司还有股市风险。财务风险是以上风险住要是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指财务方面的风险,包括由财务活动引发的企业风险和由各方面活动引发的财务所面临的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现金支付风险和筹资风险。本文分析的是广义的财务风险。
按照成因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资产风险,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如不良资产(三年以上应收帐款、长期亏损的对外投资、长期闲置的存货和固定资产等)比例失调;资产结构风险,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失调、速动资产比率失调等。
2.资本风险,包括资本结构风险,如股本构成比例不当、所有者权益组成畸形、负债与权益比例失调等;分配风险,如是否分配的选择、派现与送股的选择、是否资本公积转赠股本的选择;筹资风险,如是否发行股票或债券及不同发行方式的选择、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选择、股东的选择及信誉等级的评定。
3.支付风险,现金短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4.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如投资方向、投资品种、投资方式的选择,对投资项目的控制能力及效果。
5.机会风险,即机会收益或机会成本,指选择这一个放弃另一个从而失去一个机会。
6.纳税风险,如纳税品种的选择、纳税时机的选择、税收政策水平等,也称纳税筹划。
7.资产、债务重组风险,如重组类型、重组内容、重组方式、重组伙伴的选择。
8.财务政策、会计政策与财务预测、决策风险。指选择不同的财务会计政策的风险和进行近、中、远期财务情况预测(引导经营行为)偏差及财务决策失误的风险。
9.内部控制风险,指内部控制不到位,制衡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的风险。
10金融风险,主要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利率、汇率、股票和债券价格波动风险。
11.对外担保风险。
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一般不是同时发生,而是各在公司所处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或相对重要的影响。如公司初建期的筹资风险、资本结构风险,成熟期的纳税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风险,衰退期的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控制风险、资产重组风险。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密切相关,财务活动本身就是经营与管理的结合。经营、管理决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伴随经营、管理风险,同时又对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起抑制或加速作用。
电力企业(省级电力公司)由于是国有独资垄断经营,长期作为政府机关发挥职能作用,造成财务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应该加强财务风险的研究和管理,认真分析、及时防范、化解。目前阶段主要是加强筹资风险、资产结构风险、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担保风险的研究和管理。天津市电力公司今年提出了高度重视回避财务风险,加快建立预算、投资、担保、贷款和合同管理的内控机制,强化合同管理,严格控制对外担保。
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破产清算的现象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企业内外资料,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以财务指标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危险预先告知决策者、经营者,同时,寻找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隐藏的问题,以便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企业可以及时采取对策,制定正确的战略性的财务计划,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对生产经营进行控制,进行风险防范(预警),化解风险;同时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可用来帮助决定是否投资或发放贷款,使企业进一步获得融资空间。
二、风险预测
财务风险预测主要方法是充分认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利用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及时向决策者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形成财务风险防范(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分析报告应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评价、当前财务风险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应对方案,附必要的发展计划、规划、财务、会计、审计资料。企业可根据财务风险情况制定报告间隔,如正常情况下可以年度报告,特殊时期可以月度报告或随时报告。
预测财务风险首先要设定财务安全系数(或财务风险系数),由于风险的未来不确定性,因此要测定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安全系数。
财务安全系数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木桶理论和重要性原则确定的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二是根据权重确定组合因素(比率)安全系数。
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的设定,是在某一风险因素(比率)比较突出、对公司影响较大,而其他风险因素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将这一因素的风险值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系数。这就要求预先设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在这个基础上,设定风险级次,由此测定安全系数。
假设:某省级电力公司生产经营连续数月平稳进行,预先设定支付风险的安全系数如下:货币资金余额为5亿元,安全系数为1;4亿元时安全系数为0.8;3亿元时06;2亿元时为0.4;1亿元时为0.3*亿元以下时为0.1。如果货币资金到2亿元以下,可以说,公司财务处于高风险状态,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化解。
其他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借款比率、资产变现率、债务保障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比、资产收益率、应收帐款与经营活动现金比等比率的安全系数也是如此。
单一因素(比率)的风险分析,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无法全面揭示企业财务状况,所以其有效性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也需要对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或有事项、盈利能力、筹资能力、投资控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综合分析,要求分析人员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组合因素(比率)系数,是根据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设置的数学模型,即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需要预先设定一些重要因素及其标准值,并确定权重分布。假设:
z=0.sa+0.sb—1.co+4.cd+l.oe+5.of+5.og+5.oh-2.oi
a流动比率(标准值2)、b速动比率(标准值1)、C债务资本比率(标准值1.0)、d最近三年平均债务保障率(现金债务比(标准值0.25)、e利息保障倍数(标准值2)、正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比(标准值0.2)《资产收益率(标准值0.l)、h投资收益率(标准值0.2)一担保与权益比率(标准值0.5)。
财务安全系数Z一般应大于5(标准值)、低于5时,财务风险较大;达到3以下为高风险。
另外,从内部控制预测的财务安全系数模型可设置为Z=RkN
R金额,按影响资金额度预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资金量大到小;N内部控制评价,按评价结果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内部控制有效程度大到小;财务安全系数Z标准值为9、低于9为高风险。
组合因素分析的优点是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程度,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可能挂一漏万,尤其有些风险因素不便于以比率的形式反映,也就不可能建立在模型中,因此可能掩盖最严重的因素;二是通过历史数据评价过去,不能推测将来;三是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性质的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初建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修订因素组成及其权重。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借助概率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的行业分类、经营状况、分配政策、经营环境,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另外,各项指标应建立在合并报表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母子公司风险叠加的影响,如资产负债率因素,母公司60%,子公司60%,孙公司60%,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要超过60%,超过多少要看被投资企业的资本和负债规模。
三、化解风险
化解风险的途径:
在当前新常态市场经济阶段,对于企业来说,获取更安全稳定的生存与经营环境,谋求更深层次的突破性发展,以此来获取市场利润最大化,这才是企业最迫切需求的。基于此,本文以国内中小创业公司发展状况为例,着重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并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来构建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以期为企业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数据挖掘技术;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1财务风险分析理论及发展
1.1财务风险分析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后期的不断深化改革与完善,社会各行业企业管理层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强。(1)企业进行财务风险分析,从国家大层面视角来看,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决策起到了科学化的督促效果。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国内企业,特别是那些初具规模或者是中小板的创业公司,要想确保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行下去,开展财务风险分析活动,并将其纳入企业规章制度、战略发展方案中来,是最佳的一种选择。(2)企业开展财务风险分析活动,另一项功用就是评估,包括对企业价值、企业绩效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等层面,加以分析,包括分析企业的市场盈利能力、企业增长速度等。对于上市企业来说,对企业准备在转让的股权、所获利益、资产状况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分析[1]。
1.2财务危机预警
预警就是一种防范性机制,主要在于前期的预测,比如企业出现了财务风险恶化现象,通常都是由企业财务危机所引起的。当企业的财务风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时,就会在短期内快速转化成为财务危机[2]。上述这种情况在中小创业公司和上市公司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财务现象,因此,对于这类企业而言,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危机预警机制和模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
1.3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DataMining),一般也被称为资料探勘、数据采矿,它是数据库知识发现中的一个步骤,具体一点讲,就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相应的算法,来及时、准确的搜索出隐藏或者可能隐藏在数据信息中的价值信息[3]。企业(用户)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以及相对应的模式识别等,均可以实现这种目标。这主要是因为,数据挖掘所蕴含的思想,本身就起源于统计学,借助于现代化人工智能技术等相关理论,专门设计的一种大量数据分析处理模型,其实现主要得益于高性能计算机和分布式计算机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数据挖掘的算法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类和预测、聚类、关联规则、时间序列。本文在这里重点选用决策树分类分析方法。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财务风险分析与预警
2.1风险分析
关于财务风险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定义概念,在前文中已经进行了简要阐述,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企业财务风险日常工作分析中来,实施步骤包括:首先是确定财务风险分析的对象,并准备好财务风险分析以及相关数据;其次就是将准备的对象、数据预处理;再次就是实施数据挖掘;最后对其检验出来的结果进行评价并解释其中的问题、规律等,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理论与工作实际融合起来,也就是知识的同化。
2.2前期准备
包括确定对象和数据准备,虽然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下,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活动流程变得相对简单,但其所蕴含的思想还比较复杂,重点在于分析,包括对象的挖掘、数据的准备、模型的建立,以及对数据挖掘结果加以整合处理分析等,这是一个统一化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到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阶段需要做什么,将流程细节化、将细节具体化,比如,挖掘什么数据、需要挖掘多少数据、需要将数据挖掘到什么程度,在挖掘的过程中需要提取哪些关键知识或者因素指标。因此,前期准备工作可以总结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数据选择与确定,二是准确和处理,目的就是要将挖掘到的数据通过分组处理,使其效率达到最优化,最终实现简化挖掘模型的实际性效果。
2.3构建模型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财务风险分析与预警模型的构建,企业管理层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财务风险的本质与内容,只有结合行业状况、企业自身经济环境,将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举措灵活运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般情况下,财务风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小范围,资金结构与现金流风险、会计核算与流程风险、会计及财务报告风险等。在这里以其中一项财务活动为例,比如企业贷款合约。以企业来说,企业家需要承担一定的有限责任,这也就意味着假若该项目最终以失败告终,那么包括双方在内,收益均为O(在这里不考虑企业过去的投资和其他方面的私人利益)。基于此,一般情况下,规定放贷者对借款人进行正的转移支付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这种情况风险占据着主动,并且对收益没有做到任何的保险,也就是一种防范与预测[4]。当然,假若该项目最终取得成功,借款人和放贷人双方可以共同分享利润,假设利润为R,那么企业(企业家)可以分Rb,放贷者可以分得R1,而后者所获取到的净收益,则表示为R1-(I-A),其中,“I-A”表示的是融资额度,即在第0期的时候,某项目的固定投资设为I,A为该企业的初始资产,一般小于I。这种是项目成功的情况;当正如前面所说项目失败的情况,放贷者的净收益则表示为-(I-A);相对的,企业家的净收益,在成功和失败的情况,分别表示为Rb-A、-A。在构建模型之前,企业需要对自身所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其各项因素指标,全部都需要考虑到,在风险控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有针对性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而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目的是促进风险控制分析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运用了决策树的分类方法,即一种由节点和有向边组成的层次结构,在这里主要包含了三个关键节点。第一是根节点,该节点没有入边,多为零条或者多条出边;第二是内部节点,有且仅有(大多情况)一条入边或者两条;第三是叶节点/终结点,有一条入边,没有出边。在预警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控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功能,比如,预报功能、诊断功能、预控功能、保健功能等。所谓预报功能,以上市公司来说,跟踪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将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同上市公司预定的目标,相互之间进行匹配,深入分析企业自身在营运方面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预测,从中找出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发现偏差,加以核算、考核。其中预报机制,主要是在发现财务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因素后,及时预报,注重实效性,这样可以让该企业的管理层尽快的寻求、制定出更有利的对策方案,避免或者减少财务危机带来的风险损失。其次是诊断功能,诊断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前面的跟踪、预报的结果,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可以运用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机制,通过这些诊断技术来综合评价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找寻出其中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紧接着就是预控功能,通过预报、诊断之后,下一步就是预控,根据现存的问题找寻其原因,方能“对症下药”,采取相对于的措施来合理解决、处理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偏差、过失。通过决策树分析法,在选取自变量指标数据时,根据合理、准确,以某上市公司来说,在财务指标选择上,包含有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如偿债能力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盈利能力指标包括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当期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等;营运能力指标包括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此外,包括像企业的当期现金流量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都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选择。
3实例研究
以下述两家知名房地产公司为例,两家公司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之星网站和巨潮资讯网站。在财务状况指标评价层面,涉及全面领域,例如,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负债比率、市净率、市销率等。在因变量指标的选择上,以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市场运营能力、增长率为主。共五大财务指标,即公司的偿债、盈利、营运、现金流量、发展等能力,需要考察14个小项。在样本数据的选取上,本次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两家具有典型代表的房地产上市企业,即A公司和B公司。在每股收益、净收益、资本公积金等指标比较上,B公司均要高于A公司。此外,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以及企业当期销售净利润率等指标比较上,B公司也明显高于A公司。资产负债率方面,A公司达到了60%,而B公司为40.3%。如表1所示,基于聚类分析的思想,挖掘出上述选取的两家代表性公司的关联性。通过关联性分析,可以更加精准的找寻出真正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状况的各种因素,通过与同行之间的对比,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例如,在关联规则交互挖掘策略下对公司内部财务信息加以分析,根据公司和行业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支持度阈值和置信度阈值,可以更加准确地发现财务指标中的异常情况。企业通过与同行之间对比,实现了对测试数据合理分类,有助于提升整个预警系统在财务状况分类与决策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可以看到,公司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和销售净利润了,支持度和置信度的阈值均高于50%,说明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因素相互之间的关联度较强。该两家公司存货周转率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这一点则表明公司财务风险的出现与存货周转有较大关联。根据检验出来的数据结果,相关人员方可从其中根据挖掘操作结果的成败,来进一步作出相应决定,并对其予以具体化的解释与评价。能够对所得到的结果有一个综合性、准确性的评价,并以此来预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5]。以上述部分内容来说,假若此次财务风险分析数据取得了预期中的效果(成功),对于公司财务部门工作人员来说,下一步就需挖掘分析,财务预警模型本身,也就是此次数据检验所运用到的操作模型,探讨分析了其是否真正优于数据集上的模型,同时还需要从检验结果中分析,该模型的准确性是否优于其他模型。总之,建立预警系统,可以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预测性,时刻引导着财务项目的决策科学可行。对于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反映出公司真正价值的信息,为企业领导者和投资者较早得到公司陷入危机的警告。
参考文献
[1]李艳玲,宋喜莲.基于数据挖掘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2).
[2]黄月,高学东.聚类分析在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8).
[3]吴嘉伟,宋琦,王新宇.数据挖掘技术在金融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投资,2013(S2).
[4]徐玉辉.企业财务风险智能预测实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陆红霞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分院,新疆 昌吉 831100)
摘 要:财务风险防范是评价现代市场经济参与者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参与者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A公司所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在此基础上,讨论进行财务风险防范的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强化投资风险预警,提升资本利用效率;优化筹资体系,降低筹资风险;构建起完善的营运资本风险预警系统,增加经营行为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风险;风险分析;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02-03
引言
近年来,公司破产、重组以及并购等现象越来越明显[1]。这不仅与资本与生俱来的“逐利性”有关,还与部分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不可分[2]。在公司经营能力中,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十分关键,诸多公司正是由于财务风险过大、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破产重组[3]。接下来,本文将以A公司(主营业务为物流业)为例,对如何进行财务风险分析进行讨论,并对如何制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进行讨论,希望对改善A公司(及该行业其他类似公司)的财务风险应对能力有积极意义。
一、A公司概述
1992年,A公司在深圳正式成立,主营业务集中在物流运输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积累,A公司在物流领域取得较高的地位,市场占有率在2015年达到了17%。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今天,A公司积极对物流系统进行电子商务化改造。2012年,为获得突破性的创新发展,A公司投入近亿元对其现有的物流系统进行一体化改造。与此同时,为了分散公司经营及财务风险,A公司积极向物联网及城市物流等领域的发展。随着公司业务规模及业务方向的扩大,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压力也与日俱增。能否有效地识别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对其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将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营战略能否得以实现。
二、A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投资风险分析
经过多年的财富积累,A公司已经拥有比较雄厚的资本实力,因而近年来多次尝试各个方向的投资。然而,从A公司投资实践来看,在投资理念,投资策略以及新投资业务前景规划等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从投资理念的角度来看,A公司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投资预检系统,投资风U管理理念较为滞后。从2012年开始,A公司尝试建立一套自身的投资风险系统,然而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且系统本身的完善程度也十分有限,使得公司有关投资决策仍然处于经验主导的阶段。其次,从新投资业务规划角度来看,A公司的投资论证能力较为缺乏。A公司本身的主营业务是物流业,然而从2013年开始却大力投入资本进行无人机研发。由于新的投资业务缺乏足够的资本、人才以及技术支撑,经过几年的发展,仍然没有显著的起色。
(二)筹资风险分析
企业的运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经营危机[4]。对A公司而言,尽管已经进行多年的资本积累,仍然存在筹资风险。首先,筹资结构不合理,短期还债的压力较大。对A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等以及偿债指标进行了分析,由下页表1可知,2011―2015年,A公司的流动比率呈下滑的趋势,这表明A公司的现金流动性存在逐渐弱化的特征,如果不能够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对A公司的现金流动造成负面影响。从现金比率指标来看,A公司2011―2015年的现金比率逐渐增大,这表明A公司在进行筹资时对现金的依赖性越来越高。
短期偿债能力是评价公司应对市场风险的重要指标,一旦公司遭遇现金流短缺,若缺乏足够的现金准备,要对公司的经营行为造成严重冲击。从下页表1的数据可知,A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都偏低,公司高层应该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在进行筹资活动时,务必加大现金的储备,确保公司能够应对短期的资本市场冲击。
(三)营运资金风险分析
营运资金是确保公司正常经营行为得以持续的基础资本,其规模及结构都十分重要。本研究对A公司2011―2015年的现金流进行统计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A公司的现金债务总额比总体偏高,这可能对其短期及长期偿债构成较大压力。从短期现金流量比的指标来看,A公司的现金流量储备十分不足。2014年,A公司的短期现金流量出现负值,表明该年度公司的偿债行为较为突出,对公司正常经营行为造成严重影响。从利润实现率等指标来看,A公司在2012―2015年均为负值,这表明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的现金创造能力十分低下,其营运资金储存严重不足。对公司领导层而言,为有效控制其财务风险,需要对其经营行为进行全面检视,提升其现金获取能力,从而降低营运资金风险。
三、A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针对A公司财务风险预测、防范及控制中存在的漏洞或缺陷,公司财务部门以及高层领导需要构建起系统性的控制策略,从而确保公司的发展战略得以实现。尤其是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能否构建起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持续发展能力。
(一)强化投资风险预警,提升资本利用效率
对A公司而言,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拥有了比较丰富的市场经验。因此,在资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纵向或者横向的多元化投资是可行的。然而,投资过程中存在着重大的市场风险,如果不能够对有关投资行为进行财务风险预警,不仅可能降低企业资本的再创造能力,而且还可能增加企业的资本压力,并可能进一步恶化企业的经营环境。
首先,A公司应该构建起完善的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A公司需要重点关注投资项目安全度、项目盈利能力以及项目增长潜力等关键指标。在这些指标系统中,项目安全度是最为关键的指标。在对该指标进行评估时,需要对项目的真实性进行全面的考核,避免项目资本被套牢;同时,还需要对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进行合理预测,若投资回收期长度超过了公司资本可接受能力,需要进行慎重考量。
其次,需要对项目风险预警系统进行完善和细化。在项目正式推进之后,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对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从而构建起逐渐细化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在对项目财务风险系统进行细化时,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需要及时报送领导层,以便尽早地研究对策。当前,财务管理领域已经对如何进行投资风险系统细化形成了较多实用的模型,比如波特五力模型,它能够对项目潜在的危机、机会、优势以及短板等进行全面的归纳。A公司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可以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的模型工具。
最后,需要明确投资项目的财务风险控制要点。对于投资项目而言,其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情况,这些情况都可能引发或加剧财务风险。对于公司财务管理部门以及领导层而言,在有关信息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对所有与项目有关的财务信息进行了解,因而需要抓住重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市场调研阶段,需要对原始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控制,避免原始数据造假;在项目实施阶段,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原始记录保存系统,从而确保有关的财务指标可以真实地反映;在投资项目结束阶段,需要重点关注该项目的持续获利能力。
(二)优化筹资体系,降低筹资风险
筹资行为是公司短期及长期债务压力的主要来源,因而在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时需要特别关注筹资体系的完善性。对A公司而言,由于其正在实施多元化战略,因而需要大量的资本。然而,为有效防范财务危机,需要尽量提高长期债务的占比。相比较于短期债务,长期财富能够为项目或者公司提供更长的资本利用时间。当长期债务即将到期时,公司能够有更加充足的准备时间。
值得指出的是,仅仅依靠调整筹资结构来控制筹资风险是不足的,还需要建起相应的“开源节流”制度。一方面,强化预算执行能力,确保所筹措的资本得到合理的利用,避免资本低效率的使用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应收账款的收回效率,尽量将账面资本转化为可利用资本。比如,进行有效的债权转让,提升资金的回笼速度。
(三)构建完善的营运资本风险预警系统,增加经营行为的可持续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参与主体而言,提升其经营活动的安全性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对A公司而言,其主营业务在物流系统。因此,如果要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就需要对其物流系统的经营行为进行优化和改造。一方面,需要对其经营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尤其需要关注资本的流动方向,加强资本流动细节的记录,从而做到有账可查。另一方面,需要提升经营活动的市场反应速度,从而有效地将经营活动转化为现金获取途径。另外,需要对公司的信息流进行改造,提升经营活动的信息化程度,从而降低人为因素对财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干扰。
营运资本是由公司经营活动的多个环节所影响和决定的,因此可能在销售、采购等多个环节产生风险。因此在控制营运资本风险时,财务部门需要在销售,采购以及生产等各个部门派遣专门的财务人员,对有关的财务行为进行核实。为减少营运资本在不同环节之间的滞留时间,还需要财务部门与公司高层对企业的营运流程进行改造,尤其需要增加不同部门的协调能力。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内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大,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会越来越多样化。对A公司而言,在进行多元化的过程中,财务风险如影随形,并会随着公司筹资、投资以及经营活动复杂性增加而上升。其经营行为能否持续进行、能否达到预定目标,与其财务健康程度息息相关。在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公司领导层需要对公司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够掌握住公司财务控制重点。同时,还需要对公司的经营流程进行优化,提升资本内部创造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团现.基于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框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10-112.
[2] 周杰.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商业经济,2013,(8):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