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

古建筑建筑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建筑建筑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建筑建筑设计

第1篇: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元素 现代建筑设计 城市建设 文化积淀

在现代城市重建和重构中,现代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建筑风格以及城市风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于建筑设计师这个群体而言,建筑出来的高楼大厦亦或者低矮别墅等等,实用性是其考虑的最重要问题。纵观国内各大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旧城改造或者城市旧城区老建筑被改造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在大规模的城市重建中,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和西式建筑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而老建筑物在改造中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怎样在保证老建筑在现今情况下的最大使用下,尽可能保留建筑物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沉淀。新的建筑出现在历史文化保护建筑旁,是否突兀,也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

一、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古建筑元素体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现状

(一)地位尴尬。就现阶段而言,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所处的地位十分尴尬。这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新一轮的城市构建中,也体现在国内目前的建筑市场对古建筑元素的态度和设计师们的作品之中。一览最新的建筑物,不难发现,古建筑元素在建筑上的运用越来越少。清一色的西式建筑、金碧辉煌的高楼别墅,把历史文化毁的一塌糊涂。

(二)矛盾突出。在传统观念里,中国人的居住环境是离不开木质结构和花草山水。但是,现代居住环境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求住房在功能和构造上要更多利用和更紧凑。这方面,还涉及到现代人和古代人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因此对住房和办公等房屋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在客观方面,古代木质结构下,房屋的建筑工艺都施展不开,且考虑到原北方的宅院大多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而南方的院楼在采光、天井的水源等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三)文化缺失。其实,现在建筑中古元素的缺失从根本上看,是古代文化在建筑方面的一种流失。古建筑元素从本质来看,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建筑中的成型和保留。因此,在现代城市的构建中,能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元素或者在新兴建筑设计中能尽可能的使用到古建筑元素,不仅是在建筑上为城市保留风韵,而且在保护和传承古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说白了,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缺失反映的是国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忽视和不自信。

(四)简单抄袭。有些城市在拆迁改造和重建的时候,也有做到一些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有些建筑师虽然号称在自己的设计里面添加了所谓的“中国元素”,但是仔细看他们的设计,就会发现,所谓的中国元素,不过是简单的讲古建筑元素的部分照搬照抄到现代建筑中。当然,还有一些建筑虽然在外型上较接近古代建筑,但也不过是刻意的人为仿造和抄袭而已,并不具有建筑上的“灵魂”和古元素的意蕴。很多现在的建筑师,以为这样就是在传承古代建筑文化,建造出众多的仿古建筑,其实不过是对传统建筑的一种误读。

二、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

(一)历史文化意义。古代建筑所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之后,不仅突出了文化积淀对城市的长久影响,也同时有发扬和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所包含的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中国文化中灿烂的瑰宝,而且也为世界所共有。令人非常震惊的是,在现如今的中国,中国古建筑元素在实际建筑应用上的稀少,甚至远不如日韩及其他国家保留的完整。古建筑元素相当于古代文化在建筑这一领域的反映,也代表着中国文化当中的和谐统一与自然相处的精神。

(二)建筑意义。回归到建筑本身的基础层面,古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融合交织,不仅是继承过去较为出色的建筑工艺、建筑艺术。如果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以“取行,会意,传神”这样的原则进行古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的一个延续,将会很好的体现传统精神。

(三)生活与审美需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到古建筑元素,融合现代先进的工艺和愈加简洁实用的设计,可以在精神层次提升古建筑元素的精华,并且创造出适合现在社会生活需求的,现代、简约、时尚且突出传统精神和优雅意蕴的全新风格建筑。

三、如果将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

(一)在结构上做到兼收并蓄。鉴于古代建筑大多都是木质结构,而现代建筑则多应用砖混和钢筋框架结构,这两种结构形态貌似没有太多相似之处。但是其实现代的结构是从古代木质结构发展过来的,现在的建筑可以结合这两种结构。

(二)在色彩上做到大胆重组。在中国古代建筑之中,色彩所占的比重十分重要。不同的色彩在传统建筑之中都有不同的意义,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也存在着差异。现代建筑设计爱色彩上也不妨大胆重组,将丰富的色彩应用到现代灰白色调的建筑之上。

(三)在细节上做到多加利用。细节方面,可以运用上中国传统的图鉴。将古代元素中的花鸟鱼虫,草木雕刻,彩画屋顶等这些细节以新的设计运用到现代建筑之中。借鉴古元素的深远意境,搬到现代都市,也将是一片清新的风景线。

(四)在内部设置上做到充分利用古代智慧。其实现代某些文人雅士家中,在现代建筑的外表之下,房屋的内部在装饰上充分的体现了古建筑元素的美。比如做一些木质的雕刻,或者运用一些传统的家具,以现代人的审美来打造古代神韵。

四、结语

传统文化在建筑领域的体现,还需要建筑设计师们把古建筑元素灵活的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华精神的传承、传统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把古建筑元素成功的融入到有形的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一定要在充分理解中华文化传统建筑的内涵和了解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金;浅谈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03

第2篇: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 设计风格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182-01

一、引言

我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我国建筑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它们成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名片,很多外国人慕名而来,专门就是为了见识一下中国的古建筑,例如江苏苏州的拙政园就是中国园林古建筑的典型代表。而要鉴赏建筑艺术,不仅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还要了解古建筑艺术设计的要点。建筑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

二、我国古建筑发展概述

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是漫长的,在封建奴隶社会时期,木构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建筑技术的长足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除此之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的“布达拉宫”、云南傣族的“缅寺”等,从而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我国古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了很多哲学思想,使建筑与环境达到高度融合,获得了非常完美的建筑设计效果,同时也为人类的建筑史增添了亮丽的风景。此外,我国古建筑很早就运用了韵律、和谐、对比、对称、轴线等设计手法,使建筑在保持功能合理的同时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三、我国古建筑设计风格分析

所谓的风格就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一个人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点。不同时代的特征和文化背景反应在建筑装饰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材料,加工工艺可以形成建筑装饰的独特风格,甚至是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也可以形成建筑装饰的不同风格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因此这些元素直接影响我国建筑的材料、构造与装饰,使建筑呈显出丰富多彩的式样,又因民间流传下来的建筑手法常常被采用,使那些带有民间特色的形式传承下来,形成其特有的风格。一座建筑不论建在哪里,只要看外观就可知道是哪个民族的特色建筑。

我国古建筑也是现代城市的林园,很多城市的现代建筑是以钢筋混凝土或是玻璃幕墙等现代材料为主要构建元素,充分体现出了很多现代的建筑风格,一个保留了很多古代的园林古建筑的城市将古典建筑的小桥流水的节奏和现代城市车水马龙的现代节奏有益的结合,形成了和谐的整体。我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古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总的来说,我国古建筑的风格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演绎;另一个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中式建筑风格并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炼,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两者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从而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以体现。我国古建筑风格在设计方面大多继承了唐代、明清时期家居理念的精华,将其中的经典元素提炼并加以丰富,同时摒弃原有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将新的气息注入到传统家居文化中去。

古代建筑的风格主要还是与当时的民风有关。一个民族具有自己的特色,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要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山西在中国古代是很具有影响力的,古代有晋商,古代的佛教、道教在山西的发展也是很有自己的特色;另外还有山西的面食文化,这些文化对当时的古建筑园林的建筑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例如栽种相应的树木是一般古建筑或园林的典型设计,一般左右各一至两株,相应之间的株行距之间是等距的,栽种整齐,表现出一种整洁严肃的氛围。这在古代乃至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主次尊卑的关系,这种左右对称的树木设置格局将成为一种权利和尊严的象征。

我国古建筑设计师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陶渊明,他是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古代建筑的设计师,在他的《桃花源记》中,对世外桃源的表述就有一种园林古建筑设计的理念。“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园林古建筑的建筑根据,还有“悠然见南山”是设计对景物的巧妙应用。古代的文人对园林古建筑的设计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文字的诗词歌赋、还有就山水园林的水墨丹青,有时他们则直接涉足古建筑的设计之中,成为名副其中的建筑设计师。他们设计的古建筑主要一种以自然景色为主旋律,有山有水的自然风光最主要的设风格。总之,建筑设计与设计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和设计功底是密不可分的,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独具风格的建筑作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有悠久的5000年历史文化,这就是我国古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我国大多数古建筑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结合当地的自然风景,成为兼具经济效益的风景名胜区。使人们在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风貌的同时又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建筑艺术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产物。

参考文献

[1] 侯芳.《试论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年05期.

[2] 张琳琳.《浅谈中国古建筑蕴含的传统文化》[J].《建筑学研究前沿》,2013年09期.

第3篇: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

【摘要】: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直接载体,是精神和文化财富,具有很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但目前国内很多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本文借用上甘棠古建筑群消防方案来共同探讨古建筑群的消防建设。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久远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就是文化遗产的直接载体,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物质、精神和文化财富,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具有不可再生性。然而很多因素却威胁着古建筑的安全,火灾便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如被广大藏胞尊为神圣佛地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大经堂,于1985年4月7日因灯烛引发大火,连同正在展出的1000多件极为珍贵的文物、经卷、珍宝等均被毁于一旦,供4060名僧众诵经的大经堂变成了废墟;2003年1月19日,有600多年历史的湖北省武当山遇真宫荷叶主殿共236平方米的建筑不到3小时便被大火烧毁;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兰州市的城隍庙戏楼等,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笔者有幸参与了湖南省古建文物消防保护方案设计,就上甘棠古建筑群消防规划和建设来共同探讨古建筑的消防建设。

古建筑存在的火灾危险隐患

1.平面布局的先天不足

上甘棠村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中聚族而居形成的村落,基本上毗连建造,庭院相连、建筑与建筑多为过廊相通,防火间距严重不足,现代消防车根本无法靠近和通行。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扑救,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2.古建筑耐火等级低,可燃物多

古建筑大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为三、四级,耐火性能极差。木质结构历经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日晒风吹雨淋,造成建筑木质腐蚀、干燥、疏松,含水量远远低于一般自然干燥的含水量,木材的燃点逐渐降低,极易燃烧,有些古建筑及建筑构件表面还有大量的油漆和彩绘,大大增加了古建筑的火灾荷载。

3.灭火设施严重不足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古建筑很少考虑消防设施,后期为了保护古建筑原貌,不破坏建筑的完整性,很少在古建筑中增加现代建筑消防设施,这就造成古建筑一般无消防水源、无消防车救火或有车无路、有水无设施的尴尬局面。

古建筑的消防设计

1.现场勘查

现场勘察内容包括:

建筑物、建筑群的外形尺寸及相互关系,与周围建筑群的关系;

建筑物的文物级别及建筑材料特性;

建筑物内常住人员和流动人员情况;

建筑物的出入口状况、疏散的方向和方便程度;

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理、气象、环境等条件;

建筑物所在地及其周围的各种线路设置状况;

建筑物火灾历史和薄弱环节;

现场勘察方式:采用调查、访问、目测和仪测结合的方式进行,整理勘察记录形成报告,作为设计依据。

2.消防水源及消防水池

古建筑能够保持几百上千年,一般与其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联系,一般有山有水,山上树枝可生火做饭,人们生活更是离不开水。甘棠村古建筑群依山而建,三面环山,另一侧为谢沐河,该河流常年不断流,水质较好,枯水位时能够满足消防水池补水要求。后山上较高处修建高位钢筋混凝土消防水池,水池有效容积为180m³,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灭火的需要。

室外消防用水量为25L/s,火灾延续时间2.0小时,扑灭一次火灾用水量为180m³。消防水池的补水时间不超过48h。水泵采用水位控制自动启动,消防水池水位达到消防警戒水位时自动启泵,水位达到高水位时自动停泵。

3.消防给水系统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室内消火栓系统,势必破坏古建筑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

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须立足于自防自救。

从山上消防水池接2根DN150消防出水管,沿建筑群四周道路环状布置,管径为DN150。给水管上每隔60米设置消火栓,给水管采用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每段内消火栓的数量不超过5 个。室内消火栓宜采用消火栓外置形式或设在门厅或门口,并设设置明显标志,且保证每一防火分区的水枪充实水柱能达到室内任何部位。

4. 灭火器配置

为有效的扑灭文物建筑初起火灾,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需合理配备建筑灭火器。古建筑群按A类火灾场所、严重危险级配置灭火器,采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不超过15米,并保证最不利点至少在1具灭火器的保护范围内。

灭火器应设置在位置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且不得影响安全疏散,对有视线障碍的灭火器设置点,应设置指示其位置的发光标志,设置在室外时,应具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5.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虽然消防技术规范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但火灾自动报警能够及时发现着火点,并通知灭火人员,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所以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对于古建筑群,因其占地面积广,报警时须对其进行分区。上甘棠村可共分为18个报警区域,报警回路采用闭环形式。当火灾发生时,同时通知着火报警区域及其邻近报警区域,便于人员赶至灭火。

原设计考虑到有线设备很容易对原建筑物产生结构性损坏,在所有建筑物内部的感温或感烟探测器,以及室外设置的手动报警按钮均加装无线探测器底座,北京文物专家审批时提出,无线探测器因其供电不稳定、设备电源维护困难,建议采用传统的有线敷设形式。

另设置了火灾应急广播系统,该系统平时可在公共区域播放背景音乐,发生火灾时兼作火灾事故广播使用,用以在紧急状态下指挥、疏散人群。

6. 防雷措施

古建筑一般都是建在较高的台基之上,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或崇山峻岭之上,建筑群屋体高大耸立,周围古木参天,接触点高,木质干燥,地处雷击多发区,极易引起雷电火灾。设计时需合理选择避雷针安装方式,计算保护范围,屋顶和屋檐四角应在保护范围之内。接地体应就近埋设,以减少防雷装置的反击电压,避免造成放电的危险。

7.设计和施工中的文物保护措施要求

文物建筑范围内进行的消防工程设计和施工,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和对文物本体尽量少干预的原则。

消防工程设计和施工,应不破坏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不得造成文物建筑的安全隐患。

消防水池的位置选择必须符合文物建筑保护规划的要求。

管道的位置,应尽量选择空闲地,以不破坏文物建筑原状地面、基础或最少扰动文物建筑原状地面和基础为原则。

在文物建筑本体周围施工,必须对有损伤隐患的建筑部位进行封护、遮挡和隔离。

室外传输线路,应尽量采用多种线路合槽并网设计和施工。管线暗敷时,应尽量避开建筑基础,遇到必须经过文物建筑地面和基础时,应按文物维修要求,做好地面、基础的恢复。

通过墙体进入室内的管线,不得人工掏挖,必须使用钻孔方式。钻孔孔径以满足管线穿入为限,室内的金属管、金属槽不应直接固定在木构件上;杜绝管线、管槽固定在彩画和壁画上。

8. 自救消防措施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

上甘棠古建筑群远离城市,且交通路况不理想,离最近的县消防站需40分钟左右的车程,地方消防基础建设不完善,且周围村落人口比较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需加强自防自救的措施,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配备必须的消防器材。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因地制宜,宜小型、适用。

上甘棠村小型消防站设于村头交通通畅地段,和消防控制中心合建,建筑外貌与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一致。

消防器材装备立足古建筑群火灾扑救的实际,配备两轮消防摩托车、推车式灭火器、消防水枪、水带、抢险救援器材、消防人员防护器材、通信器材、训练器材等。

第4篇: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

本文在论述我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现状的基础上,以仿古建筑结构造型形式为主要研究点进行分析,对仿古建筑造型设计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促进我国仿古建筑造型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

前言: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复古风逐渐盛行,仿古建筑也开始走进社会群体的视线当中。仿古建筑是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文化艰涩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仿古建筑造型设计的分析和研究,明确设计要点,遵循设计原则,从而切实提高仿古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

1我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的现状

就我国建筑总体情况来看,不同地域的传统居住建筑都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住宅的功能要求存在一定矛盾,尤其是不能够合理的满足现代社会群体的住宅需求,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不一致。尤其是在建筑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以及施工工艺上,都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在仿古建筑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不能够完全照搬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以提高仿古建筑造型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就文化认同以及自信心上来看,我国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体对建筑文化的认同度和自信心要明显低于对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的认同度和自信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仿古建筑造型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我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毁于一旦。就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建筑设计中普遍缺乏中国特色,并未将民俗和地方特色融入到建筑当中,基本上属于西方建筑文化的复制品,这就对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全盘照搬照抄我国古代建筑形式,尤其是在园林景区以及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内,可以见到比较多得仿古建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传统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2仿古建筑结构造型形式

就我国建筑文化的总体情况来看,仿古建筑主要对传统营造法则与现代施工技术、材料技术实现有机融合,促进仿古建筑对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特征进行合理的再现,并且是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性和耐久性,促进仿古建筑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在对建筑材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仿古建筑不但能够对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结构进行合理的继承,并能够优化建筑结构的实际性能,由古建筑的木结构和砌体结构,逐渐转向具有时代特色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在此对仿古建筑结构造型不同形式进行优劣分析:

2.1木结构

就我国传统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木结构在建筑结构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木材资源比较广泛且易于再生产,在建筑结构形式中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亲和力较好,并且实际抗震性能良好。但是以木材为主要受力体系的工程结构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木材的防火性能比较差,极易引发火灾,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木材容易受到腐蚀和虫害,从而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从木结构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实际各项强度差异比较大,对于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2.2砌体结构

砌体机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主要包含砖砌体、砌块砌体以及石砌体。在我国仿古建筑中,大多使用砖砌体和石砌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砖石结构。砖石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便于施工人员进行就地取材,耐火性、隔热性较好,施工成本比较低,实际施工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就砖石结构仿古建筑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建筑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比较好。凡事有利必有弊,就砖石结构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砖石的体积和自重都比较大,并且砂浆的黏结力比较弱,此种情况下导致砖石结构的实际抗拉能和抗剪性能比较低,并且实际抗震性能不能够满足仿古建筑造型设计的实际要求、

2.3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主要以钢筋混凝土材料作为仿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构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久性,具有比较好的防火性能,在仿古建筑结构应用中的安全隐患较低,并且施工成本易于接受,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应用价值比较高的结构形式。在仿古建筑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应用时,应当结合仿古建筑的实际特点进行系统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操作,确保各种仿古结构构件的实际规格和质量满足仿古建筑的实际需求,以促进仿古建筑建造工作的顺利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最大程度上重现我国古建筑的外形特点,并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建筑建造成本较低且易于接受,施工材料的获取和运输具有便捷性,建造完成后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建筑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震性,在提高仿古建筑实际使用性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4钢结构

钢结构构件主要包含热轧型钢、钢板以及冷加工成型的薄壁型钢等,刚结构构件的应用强度比较高,韧性和塑性比较好,通常情况下能够满足仿古建筑的性能要求。钢结构仿古建筑的施工周期较短且施工方式比较简便。钢结构材质均匀,质量较轻,实际抗震性能较好,并能够进行科学的重复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协调。就钢结构仿古建筑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随着应用时间的推移,钢结构的耐腐蚀性和耐火性较差,钢结构仿古建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并且实际施工成本比较高,此种情况下导致钢结构在仿古建筑应用中存在诸多局限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

3以某大雄宝殿为例对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进行分析

某大雄宝殿位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仿唐建筑,其建筑主体结构体系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结构,屋面构架体系采用步架和举架复合的结构处理方法,屋面荷载通过屋面板传给屋面檩条梁,由梁架逐层往下传递,最终传给框架柱。由于这样的结构传递体系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进行结构计算时,除了进行建模计算外,还要使进行复核计算,验证配筋梁是否满足结构承重要求。由于殿内相临柱子之间的跨度较大,在进行结构计算时采用了转换梁系,采用复合梁系共同支撑其上的柱子和屋面梁架体系,最终达到仿古建筑主体结构与装饰性结构的完美协调统一。

4结束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仿古建筑造型设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仿古建筑造型设计更应当满足时展的需求,既要体现出古建筑的风格,又要展现出时代化的发展特色,满足现代社会群体的审美需求,从而切实提升社会群体的生活满意度,以及对我国建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田林,李伟.谈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2]李舜,王家民.谈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山西建筑》,2009

第5篇: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 木结构 概念设计 结构体系 构造措施木结构古建筑是中华文化传承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着与西方建筑房展过程中完全不同的过程,在几千年的岁月中,古代建筑才定型成为了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建筑体系,我国目前各个地区所至今还留存的木结构建筑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风雨侵蚀,但是仍有一部建筑保存完整,几乎是完好无损,整个建筑结构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我国已经有许多著名的专家通过力学的分析以及对建筑整体结构的模型测试等发放对建筑的结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篇文章主要通过传统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体系、体型、梁架、柱架等方面的构造进行了分析,旨在探析其中的概念设计思想。

1 建筑体型

在建筑的概念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确定建筑的整体结构方案,并且在结构方案中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建筑的外形构造,通过历次地震的发生时建筑的反应结果来看,建筑的抗震能力与建筑的外形构造有着直接的关系,通常来说,建筑体型是否均匀、是否对称、是否规则等都会给建筑的抗震性能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说建筑的体型过于不均匀,不对称,不规则,那么建筑自身结构的抗震能力,必然会在地震中受到破坏,从而增大建筑发生倒塌的几率。

1.1平面结构布置

我国目前的木结构古建筑从平面上的布局来看,大多数都采用的是六边形、八边形、矩形、方形以及圆形来作为建筑中的较为对称的几何结构,并且都极为均匀、对称。一般矩形的房屋长宽之比都不会超过2,这样就极大的防止了建筑由于过长的原因而受到地震的大面积影响,减少了建筑在地震中的扭转力;八边形、六边形等建筑平面绝大多数都是多轴向对称的,由于其结构的原因,其自身能够较好的抵抗来自任何一个力面的阵地影响,拥有更好的抗震能力。同时,较为稳定的建筑结构还能够极大的减少受到的风压影响,可以使得木结构建筑在抗震能力强的同时还能抵抗较大的风力。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一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就是平面为正八边形的一座建筑,在过去的900多年中,经历了多次地震,仍然屹立如初.建筑平面抗震要求的均匀性主要指的是结构的均匀性,即主要抗侧力构件的布置要均匀,尽量使建筑物的质量中心与抗震结构体系的刚度中心的位置接近。以减小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偏心扭转的影响.木结构古建筑中的抗侧力构件主要指的是柱子,因此,柱网的布置也就决定了整个结构体系的抗侧刚度的分布.

1.2竖向结构布置

在建筑的抗震性能中,建筑自身竖向的宽高比是否恰当,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性能,这也是建筑物体衡量其自身抗倾覆能力的一个标准。通过目前调查的众多工程实践情况来看,建筑的框架结构最适宜的宽高比就是3-4,若是建筑并非处在地震区范围内,那么其宽高比在5以内就是极为合适的。我国目前仍然存世的木结构古建筑中,最高的就是某县的木塔,它整个建筑结构的高度相当于现代社会23层的混凝土结构建筑,但是它的宽高之比仅仅只有2:3。在传统的建筑建造古书中就明确的对建筑结构宽高比尺寸进行了限定,也就是:柱体虽高不越间之广。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对建筑的宽高之比进行了明确的限制。

2 结构体系

建筑的结构体系对于整个建筑的力学结构影响极大,一个能够具有良好抗震能力的建筑结构体系必须要有极高的荷载、抗拉能力,尤其需要具有的就是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抵抗地震对建筑产生的作用力。我国的传统木结构建筑通常来说所运用的结构体系与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是相差无几的,都是通过柱体和枋并良好的运用榫卯结合技术使得整个建筑各个部分都能够较为稳定的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建筑结构拥有了多层减震、抗震的结构体系,其中的关键部分就是建筑的柱体脚与柱体的基石这两者之间的连接层、辅助层以及榫卯所构造的结构。

柱子是浮搁平置于础石之上的,连接特性类似于铰接,而现代结构中的连接方式为刚接.结构的竖向力由柱子传递给基础,然后分散到地基之上.如果说现代结构中柱与基础连接的刚性节点是依靠“抗”来承受水平荷载的话,那么木结构则是“抗”与“放”的结合.在风荷载及较小的地震作用下,结构利用柱与础石之间的摩擦力来抵抗水平荷载,但当水平荷载超过础石所能提供的摩擦力的时候,柱就开始在础石表面滑动,使结构底部剪力始终保持为常数――柱与础石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有效地减小了地震的影响,达到了隔震的效果.殿堂式建筑中的铺作层是由安置在额枋或柱头之上并由梁枋纵横相连的多组斗棋组成的.

3 承重木构架的构造措施

古建筑的承重体系是由柱子和额枋通过榫卯连接而成的柱架系统以及由梁袱层层相叠而成的抬梁

式梁架系统组成的.

3.1柱架系统

柱架中的柱子不但外观形式上做了形式优美的卷杀处理,而且还有生起和侧脚等特殊做法,这些做法具有的很强结构意义.古建筑物的正立面上,每个开间的柱高并不相同,而是自当心间的平柱向两侧的角柱逐渐增高,这就是柱的“生起”。《法式》对用柱之制的描述:“凡用柱之制,至角则随间数生起角柱.”又对生起的尺寸做了具体规定:“三闻生起二寸,五间生起四寸,七间生起六寸,九间生起八寸,十一间生起一尺,十三间生起一尺二寸”.图2所示的为五间生起四寸.角柱“生起”只在殿堂式建筑中使用,不但造就了这种形制地位最高的古建筑从心间到尽间曲面上扬的优美的弧形立面效果,而且具有深刻的力学及结构意义。

3.2粱架系统

历史资料记载的最大跨度的梁袱为十椽袱,若用单梁直接承受上部屋盖重荷,则梁的截面高度要120份高,转换成现在的尺寸单位为2 m以上,如此粗大的木材很难找到.叠梁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建筑中的结构设计观念能够良好的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能够使得现代建筑拥有更为良好的结构特性,促进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鸿铁,张海彦,薛建阳,等.古建筑木结构燕尾榫节点刚度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

第6篇: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

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是建筑学(古建修缮与保护)专业的基础课,建筑尤其是中国的古建筑自古与园林环境联系紧密,因此,该课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建筑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对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题目等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完善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

关键词:

建筑学(古建修缮与保护)专业;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建筑自古以来就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园林与建筑是并行发展的,上自帝王的宫殿与苑囿,下至官僚富豪、文人名士的住宅与私园,建筑与园林在建造的过程中都是统一考虑的,尤其是中国的古建筑,蕴含着先人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因此,古建修缮与保护方向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园林景观尤其是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但该专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只有建筑学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缺乏园林设计的基本知识。学生如何在短短的课时内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园林设计方法和要素设计传统园林景观,是古典园林设计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教师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知识和流程,掌握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进行中小规模的古典园林设计。此外,教师要求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准确地将调研、分析语言转化为图面语言,二是如何将现代景观的设计语言用传统园林的要素表达出来,三是如何在满足现代园林空间功能的同时体现传统园林文化的意境和内涵。

(二)教学内容

理论课程首先讲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要素与方法、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其次讲授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图和意境。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两个作业,第一个是场地调研,第二个是具体设计,这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园林设计及表达方法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希望通过作业使学生能够将现场调研和设计构思很好地转化为设计语言,并且能够将现代园林空间功能与传统园林设计要素相结合,扩大建筑设计的视野、宽度和深度。

(三)教学方式和流程

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各12个课时。理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和作用、造景与意境营造、构思要点。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个课时,以三或四人一组进行调研,讲解对场地的理解和感悟,随后由全班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和点评;第二阶段4个课时,个人对场地进行深入构思并绘制平面草图,以调研现状为基础,深入绘制平面草图;第三阶段4个课时,深化草图,完成设计图纸。

二、实践课程题目设计

(一)题目设定

设计题目对场地、面积及设计背景进行限定,设计成果统一为A3大小的装订文本。设计基地主要选择南阳市白河的小岛——月亮岛,四周临水,要求学生在基地内部自行选择1~2hm2的用地设计汉代背景的古典园林。该处是南阳市公园用地,既要满足现代公园的空间功能需求,又要体现园林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

(二)设计成果要求

总体设计要求学生利用该基址使之形成一处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恬淡雅致的意境的古典园林式休闲空间,运用古典园林设计方法组织建筑、绿化、道路、山水元素,创造美景宜人的游赏环境,营造独具匠心的园林意境。设计成果要求包括总平面图(比例自定)、设计分析图、总体剖面图、整体鸟瞰图、局部透视图若干及各项设计说明。

三、教学成果分析

(一)学生加深了对调研分析语言与设计语言的转化能力的理解

对于场地的调研分析是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基础工作,也是整个场地设计构思的关键。对于场地的现状、历史背景以及人文背景等的分析,学生能够从场地的背景出发进行园林空间布局。比如,一个学生的场地调研从现状要素的分析出发,确定场地的出入口以及场地的基本空间结构,从而确定场地的构思和基本布局。

(二)学生加强了对现代景观的空间功能与古典园林设计要素的转换能力的理解

学生设计的场地不同于传统的私家园林,学生在设计中要体现现代公园的基本功能需求,同时体现传统园林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综合运用了多种设计手法,完美地完成了由物质空间的拓展到意境空间的联想升华,这些设计手法看似传统,实则与当代环境心理学、现代设计基本原理等并不相悖。因此,在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用传统园林的设计要素表达现代园林的空间功能。

(三)学生对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等关系的理解和感悟提升

古典园林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与当时的诗词书画相互影响。诗文题咏与某些景象相结合,被组织到景象之中,点出景象的精粹所在,阐明景象的思想、情趣,促使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从而成为园林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设计,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等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许多学生用题词或者景点题名来深化意境,比如,清音阁、正凝堂、致远斋、经畲书屋、珠箔舫等。

(四)学生加深了对古典园林空间造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古典园林景观要素种类丰富,排列多样,看似表现出自由随意的风格,但实际上古典园林空间逻辑清晰,体现出有序的空间脉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设计加深对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模型感知、剖面表现等体会所设计的园林空间布局和竖向空间表现,同时进一步通过细部空间的设计和表现,学生掌握了园林空间从大到小的转化和设计,进一步掌握了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的运用和相互组织的方式。

四、结语

在古典园林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在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中对古典园林设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如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现状场地条件,对于场地内部的建筑、道路等尺度把握不准,在设计中暴露出对该课程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等。结合课程中的具体问题,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更加完善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

作者:赵瑞 王婷婷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第7篇: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

一、西方现代建筑与我国古代建筑存在的差异

从建筑布局的角度上看,西方建筑都是开放式的单体空间向高空发展,与中国古代的封闭式的空间格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中国的四合院都是封闭式的格局部落,而西方的建筑像法国巴黎卢浮宫,都是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与垂直叠加,由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了雄伟壮观的整体,属于典型的西方轴线建筑,而中国式的古代建筑代表故宫则是单个房屋形成的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另外西方的建筑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就广泛地使用了门窗以及柱廊等建筑构件,从而增加了信息的交流度,同时还突出了建筑的实体形象。

二、我国古代建筑在景观设计上的应用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样式以及房屋的结构

总体而言,我国的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体,砖瓦石是作为辅料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而言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屋顶,下层为基座,中间一层是柱子。另外,还有一种构件是斗拱,是层层叠叠组合的以及木块纵横穿插。这种构件是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既能够承载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具有非常典型的装饰效果。另外,中国的古代建筑样式多样,也代表着不同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另外还有攒尖顶等。所有古建筑的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这种艺术曲线非常有特色,是先陡急后缓曲,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弧面。不仅易于屋顶合理地排除雨雪,而且受力也比较均匀。

(二)我国古代建筑木材的巧妙使用

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非常偏爱木材,并且以木质结构为主,几千年来皆是如此。木构建筑用的是有机材料,它的损坏表现为糟朽、腐烂。木构建筑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木构建筑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规模不同的修缮。只有经常维修,才能让古建筑长葆健康。而我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非保国寺大殿莫属,地处潮湿的浙江东部沿海,另外整个环境湿润,生物多样性丰富,并且在大气与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殿难免会出现渗漏与糟朽的现象。大殿能够历经千载而不倒,对其多年的维护与修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木材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典型材料,在现代的建筑中也得到巧妙使用,比如上海世博会,挪威的建筑师巧妙地运用了很先进的木胶合板技术,这种技术有以下优点,比如可以保留木材本身的亲切质感,同时也可以做成比较大的建筑构件,另外考虑到文化的切入点加上建构上的材质,树木的概念也为挪威馆的官方承办方所接受。这届以大自然为主题的世博会,让人们亲切地体会大自然的风情万种以及美轮美奂。挪威世博馆的设计,完美地将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而且每种风景的景象都是在积极探索这种关系,比如健康能源的使用、可持续材料的应用等。挪威世博馆还曾有一种大胆的想法,即将这种木胶合板与中国竹子粘合在一起组成材料称为黏材,这种材料在未来的建筑与室内装饰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优美的轮廓———我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以变化多样的形式以及优美的轮廓而引人注意,怀旧的同时也力图在风格上与时代接轨。而加州学派的领导丘奇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构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设计语言以及设计本身、场地和雇主要求之间的精妙平衡。苏州的地方古建筑风格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另外城市公园风格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有人也戏称为“苏州的风格、现代气息”。

(四)玻璃瓦在古代建筑的巧妙应用与现代的景观设计的结合

玻璃瓦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太阳能建材,可能连古代那些匠心独运的建筑师都没有意识到这不起眼的琉璃砖瓦片会造福着千千万万的人类。这种透明的玻璃瓦主要由普通透明玻璃和黏土做成,可双弯曲,与传统的建筑标准是一致的,重量也跟普通瓦片相同,但寿命要比传统瓦片长,既抗紫外线,又具有高耐腐蚀性。不过玻璃瓦本身单独使用并不能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还需要在其下方铺一层特殊的热吸油毡,再加上太阳能系统一齐使用。

(五)彩画以及色调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我国古代建筑的彩画历史悠久,并且通过不同的雕塑与壁画的表现手法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另外也成为中国固有的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中,除了建筑物本身的构件非常吸引人外,其内外的色彩斑斓的装饰及典雅庄重的壁画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因为正是有了彩画才让古代建筑显得气势恢宏和金碧辉煌。同时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装饰技巧,彩画从古代延伸到明清,在园林建造与宫庙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最能代表彩画的工艺水平的当属北京的故宫,其属于清宫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在故宫内也随处可见大量的清式彩画,一般殿内都使用了和玺彩画,这属于一种比较高档的彩画,一般都是镶在主梁和廊柱上,而且只有比较高贵的皇宫才可以见到这种高级的彩画装饰。

三、结语

第8篇: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古典建筑设计理念;现代建筑设计;意义

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了深刻改变。作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现代建筑不仅要满足日常生活与工作的需要,还要进一步提升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还要满足人们日益上升的居住要求或者工作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古典建筑设计理念的学习和继承,并将之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现代建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并对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有效满足,提高现代建筑的舒适程度。

1古典建筑设计理念的主要内容

1.1我国古典建筑在结构与形式上的特点

我国的古典建筑大多采用木材、砖头、泥巴、瓦片、石头等材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材料在古代比较容易获取,可以节省建筑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建筑的稳定性和承重效果。以木材为主的建筑外墙不仅可以抵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将建筑内外的空气进行一定程度的隔离,使得建筑物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古典建筑具有自身的美感和艺术价值,由于取材大都直接来自大自然,因此给人一种古朴自然的感受,此外古典建筑的布局讲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谐,强调居住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1.2古典建筑中对色彩的运用和思想

古典建筑中代表国家或者政府的建筑大都采取鲜明的色彩,一般皇家会选用明黄或者大红作为服饰颜色,而官家建筑大都选取颜色较深和红色或者黄色等,这一方面是为了达到醒目、引人注意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强调官家的威严。在所有的古典皇家建筑中,以北京的天坛、故宫等最具有代表性,这些建筑充分显示了建筑在简单的实际效用以外蕴含的深厚内涵。

1.3古典建筑设计理念中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协调

古典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对建筑本身进行全盘思考与设计,还要对建筑周边的环境进行考察,并结合建筑周围的环境来设计具体的建筑样式和材料等。为了使建筑物达到一个更好的使用效果,与周围环境融入无间,进而为居住者带来精神上、物质上的享受,古代建筑者会根据周围环境进行风水勘察。这个现象表明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存在一定的敬畏之心,在实施建设的时候力求将自身建筑与周围环境进行有机融合,使得居住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感,并促使大自然对居住者的性情、人格、情绪等多方面内容产生积极作用,促使居住者达到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居住状态。

1.4古典建筑设计理念中对人的关注占据核心地位

古典建筑设计理念中最主要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以人为本,这体现在古典建筑的多个方面。首先古典建筑内部对窗棂、大门、游廊、后院等地方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人的需要,窗棂大都采用网格或者扇形,这样不仅有利于通风换气,而且扇形的窗户可以为居住者提供一幅自然的美景。建筑内部不仅将各个具体的建筑物进行合理规划,进而达到一种疏密有致的效果,形成完美的层次感和纵深感,同时还会在建筑内根据需要种植多种花卉草木,使得建筑物内部在一年四季都不会枯燥单一。常见的种植物包括草本花卉、木本花卉、落叶乔木、四季常青的植物等等,总之通过这些植物的种植来填补建筑内部的空隙,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自然风味,还可以为居住者提供一些有用的食材或者其他材料。

2古典建筑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

2.1现代建筑设计继承发展了古典建筑设计理念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现代建筑除了要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或者工作需求,还要强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共存,将古典建筑设计理念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充分的运用和发扬。这样一来,就可以将现代建筑中对居住者或者周围环境存在较大冲突的地方进行修改,保证现代建筑为人们提供一个宽敞的工作或者居住环境,还要避免对周边环境的大肆破坏,采用科学的建设方法充分保护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减少建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建筑垃圾,促使现代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进而促使建筑物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自身作用。

2.2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运用古典建筑设计理念中的对称思想

古典建筑不仅追求与周围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对自身的构造、样式进行了科学设计,通过对建筑的整体布局和构思,使得建筑物在外观上形成一种特别的美感。古典建筑中运用的较为广泛的一种思想就是对称,对称体现在古典建筑的多个方面,最常见的包括门有两扇、窗户的对应、座椅、装饰等物品,在建筑的整体布局上,则体现在中轴线的设计,各种建筑物沿着中轴线对称分布,这样就使得古典建筑无论是从整体上看还是从局部来看都具有高度的对称美学,使得建筑物达到一种稳定、坚固的状态。现代建筑可以在对应部位开展对称设计和施工,有的建筑物可以在整体布局上充分考虑到对称效果,比如建立两栋互相对应的建筑,也可以在建筑的局部进行对称设计和施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对称思想要充分考察周围环境和建筑使用要求,避免一味追求对称进而破坏了建筑的使用功效和外部美感。

2.3现代建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古典建筑设计理念中的风水观念

古典风水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但是其中也包含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因此现代建筑设计者要懂得区别运用,剔除其中的封建迷信内容,找出对建筑设计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和内容,并结合现代建筑的实际需要开展合理运用。一般来讲现代建筑在考察建筑物周边环境以及建筑的具体选址方面可以借鉴运用传统的风水思想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建筑提供一个良好的位置,并满足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此外古典建筑设计理念中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当代建筑设计者需要学习并加以运用的,通过对现代建筑的考察不难发现,众多的现代建筑大都存在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大幅破坏,这样的建筑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发挥出自身效用,但是很难维持一个长期的使用周期,因为无法与周围环境达成一个和谐共存的关系,就会对建筑自身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导致建筑物难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或者工作需要。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拥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方式,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各种建筑设立理念、美学观念、选材方式等都是在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展的。基于此,现代建筑设计者要根据自身的建筑需要,继承发扬传统建筑中的核心思想和内容。分析现代化建筑在实际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如何灵活应用古典建筑设计手法、设计理念以及设计要素,从而在保留古典建筑设计精髓的同时满足现代化的建筑需求,最终促使建筑物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同时还可以保持良好的神审美性与艺术性。现代化建筑设计要对古典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剔除其中的封建迷信思想,找出其中蕴含科学思想的内容和设计理念,并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中来。

参考文献

[1]陈有强,杨雪.古典建筑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38):102-103.

[2]陈静.古典建筑设计理念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21):39-39,40.

[3]王雪峰.浅议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对现代居住景观设计的启示[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4):3251.

第9篇: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

中国古代建筑及其组群构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国古代“易道”思想和五行循环理论的影响。因而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大都采取封闭的庭院式布局。若干个“间”连结组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共同围合成庭院。在空间组合上,庭院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中心。当建筑规模需要扩大时,往往采取沿水平衍生的方式,生一成二,立二为三,以多个院落相套而组合成各种建筑群,最终演化成各种重宅深院、高堂大室。这种组合既有沿水平方向扩展形成的平面连续组合,也有沿竖向发展产生的上下结合。通过这种组合方式:在建筑功能上,拓展了内部实用空间,极大地增强了建筑的稳固程度;在空间序列上,建筑空间围绕着庭院展开,宛如一幅绘满了场景画面的手卷画,随着行进的过程徐徐展开,产生了多重进深、连绵无尽、引人入胜的空间视觉效果。在审美上,营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形象。“空间序列少有西方古典宗教建筑那样向高空发展的,因而整个建筑形象亲切近人,轻盈平易,富于诗意的洋溢而不给人以突兀、惊奇的痛感”。这种“庭院深深”的院落式的建筑群组布局严整安定、井井有条,寄托着中国古人崇尚安居乐业的生活理想,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显著特色。

二、沿中轴线对称

在中国古代官方相关文献的记载中并没有“中轴线”这一提法,但受中国古代礼制思想及中阴阳和易哲学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城池和建筑群体的规划中,中轴线却是真实存在的,并被广泛运用,且“唯独中国对此最为强调,成绩也最突出,这其中,故宫是一个典范”。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较东西向为宽。其规划严谨,布局遵循沿中轴线对称的原则,以南北向轴线为主,东西向轴线为辅,处处体现着皇权至高无上的尊严。故宫城前有三座城门,沿承天门(即天安门)开始向内,天安内有端门,从端门向内紧临结着就是宫城正面的五凤楼(即午门)。进入午门之后,宫城的建筑群采用更为严格的中轴对称排列形式,宫殿按照“前朝后寝”的分区布局,象征着最高皇权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位于宫城的核心位置;后寝是内廷,即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这六大殿均布置在宫城正中央的一条南北轴线上,占据着宫城最主要的位置,在这条中轴线东西两侧,还对称布置了武英文华两殿、东西六宫。实际上,不仅是皇宫,其他的中国古建筑本身也处处体现出一种对称美。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将四座单体房屋沿四面围合而成,即成为四合院。北房为正屋,坐北朝南,体量最高大,供家长起居会客之用。其一般为三开间。在正屋两侧分布着厢房(或称耳房),通常只有一间或两开,体量较为低小,通常用作晚辈或客人卧房。正房和厢房前都有连廊(抄手游廊)相连。庭院内部中间分隔成井字形空地。从空间特征上看,四合院一般都是沿南北向中轴布局,形成左右两侧均衡对称的空间布局。通常房屋左边是什么样的空间体量,则右边对应着相当的空间体量,建筑的级别次序也两侧相互对等。中国古代建筑沿中轴布局的空间形式,使每一组单体建筑都具有相对应的体量、秩序和位置,建筑之间显现了先后、主次和尊卑关系,整体呈现出内敛、封闭和宁静的空间特征。空间的这种布局组织形式是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诸如长幼、尊卑、宗族、伦理关系)影响下的一种实物文化印记,存在着“器”和“道”的对应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在物质生活中的体现和升华。

三、独特的大屋顶

在古代建筑屋顶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屋顶已从当初用来遮风避雨、挡阳排水的功能构件逐步演化成用来彰显尊从等级秩序、兼具实用性能与文化属性的象征器物。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繁多,等级森严。从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到次等级的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到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盈顶、盔顶等形式不一而足。“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是《诗经•斯干》中对古代高等级建筑屋顶形式的形容和赞美。中国古代工匠们充分的运用和发挥木结构的特点,设计和创造出屋面举架、起翘等形式,这些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独具一格的建筑形象。如伸展而出的屋檐、柔美优雅的檐口曲线、略有折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等。经过这种“飞檐”式处理,变静态为动态,使得体量巨大甚至有些笨拙的建筑屋顶变成了轻巧俏丽、飞动向天的艺术构件,象征着建筑与人、自然的相互融合。同时,在一些等级较高的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正脊上往往设有各种脊饰,也即雕刻饰品,多为动物形象。中国古代对于脊饰有严格的规定,房屋等级的不同决定了雕饰的数量,多为从一到九的单数,其中以九个雕饰为最高等级。沿斜脊两边对称,自下而上,排列有数目不等的小雕饰,显得仙灵活气,精致奇妙。瓦也添加了富有装饰性的处理,不同等级的屋顶,其装饰题材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处理使得屋顶在外观上显得舒展开阔、雍容华贵,如同为建筑平添了一顶美丽的冠冕,极富东方神韵。

四、色彩艺术

瑰丽的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早期的建筑为了免受到风雨侵蚀和火灾、虫害的影响,往往需要在木构件表面施加油漆,以此消除不利影响,起到保护建筑、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作用。再后来古人发现在胶和漆中掺入各种色彩不仅可以对建筑起到更有效的保护作用,还能大大改变木构架建筑朴素、简陋的外观。这些就促成了色彩在中国古建筑上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所谓的建筑施色技艺。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中国古代的建筑施工技艺不断演变进化,逐渐趋于成熟。到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的色彩艺术已达到建筑色彩发展上的颠峰时期,施色复杂,色彩华丽细致,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大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艺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风水学以及封建礼制思想等或多或少地左右着建筑色彩艺术的发展历程。例如,唐代以前中国建筑色彩多以体现材料本色为主,建筑色彩淳朴、自然。到了唐代,在建筑上大量施用色彩用作装饰成为发展趋势。由于唐代建筑出现了等级的划分,因而附着在建筑上的色彩也就自然成了等级制度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中国建筑史》中提到:“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采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唐代的建筑色彩艺术不仅较先秦时代在视觉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宫廷建筑色彩更为丰富艳丽,建筑形象丰满生动,而民居则呈现质朴、雅淡的格调。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尽管色彩运用大胆、对比强烈,但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的建筑施色法不仅没有使中国建筑显得低俗和杂乱,反而因其深厚的文化特征而更加耐人寻味。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