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

第1篇: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中国梦;思想政治

一、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思想的热情不高。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传统的课堂授课,这种模式不适用于个性鲜明的90后大学生。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应当打破传统的板书手段,多以视频、图片、PPT等新颖的教学方法,构建老师、学生沟通的新模式,再者能够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脱离实际的情况,这些往往因为教学中的实践与理论知识过于分离,而90后大学生关注的多半是时事热点新闻。在教学中,老师将理论实际结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学生举一反三,对于未来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以客观的眼光处理,熟练运用。

(二)为形成教育合力。大多数时候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生学习中的主要任务,他们认识学校就应当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生在教育学习中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因为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生活水平日趋发达,但是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在大学宿舍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学生家里经济特别富裕,而有些学生还靠着助学金度日,这对一些思想不够成熟的学生而言不啻为一种刺激。在当前的思想政治中不应当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思想教育的价值,而应当从高校的老师方面着手,老师应当提升自身的素质,帮助学生成长,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

二、90后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方案

(一)探索新型的政治教育模式。在教育90后大学生的时候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育者的感受,在教学中需要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帮助学生直面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及时解决。然后正确地引导学生们进行自我发展,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在教育中需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因为90后的学生比较个性化,抗压能力不强,针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中应当以疏导为主,加强对大学生的精神关爱,避免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在网络化时代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安装了无线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思想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及时实现资源的共享,进行随时随处的教育。当前网络背景下传递出来的政治文字多以视频图片的形式,有的还是动画的形式,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使得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拉近了学生与教育者的距离,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由于网络的平等性,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第一时间就一些有价值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跟帖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然后进行教育的调整。

(二)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大部分90后的成长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下,他们所认识的世界是被父母过滤了的一个安静的世界,因此在90后大学生接触社会后,往往会存在缺乏自主能力,面对困难只会逃避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者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指导与心理的安抚。在理论的指导中,政治教育者应当多开展讲座,多组织实践活动,

比如志愿者的植树活动、社会送爱心的活动,帮助孤寡老人。通过实践活动使得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使得学生有一种作为中华儿女的使命感,加强学生处理事务的能力。同时,这些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接触社会生活圈子。

在心理方面的引导中,学校应当安排专业指导心理课程的老师,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因为当前的学生压力比较大,常常会感觉到茫然,在思想政治中应当适当加入心理健康的内容,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社会各个力量的共同改变。家庭、学校、社会这三点是对90后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只有这三者协调合作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肩负中国梦的使命。在家庭方面,父母应当给予学生无尽的关爱,在学生的成长中能够做到多陪伴,多沟通。在平时的时候多与孩子的任课老师联系,掌握学生最新的学习状况与生活情况,对于当前学生在学校中遇到的困难,应当帮助他们直面困难,共同解决。作为学校方面,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审美、知识传播等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学校应在校内网、黑板报、橱窗等地宣传学校中的先进事迹,在平日里多开展一些科技活动,帮助学生接受学术熏陶。此外,结合实际,帮助开展各项倡廉活动,加强作风的建设。作为社会而言,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及时的帮助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引导,加大执法的力度,为学校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得学生尽快成长,为社会服务。

三、结束语

大学生的成长在国家的发展趋势下,与民族复兴、社会前进、中国梦的构建息息相关。在当前的大背景中,90后学生的性格鲜明,较之80后、7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良好,且多半是独生子女,父母给了他们全部的爱,他们敢于创新,但是承受能力差,缺乏自我认知感。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色,我们需要将他们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接班人为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吕晓科.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10):160.

第2篇: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教育方法

一、“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如今,“90”后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成长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社会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化的时期的“90”后大学生们,其身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特点。

“90”后大学生的典型思想特点大致有如下几点:

1.他们具有强烈的平等参与意识。“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重大变革的复杂礼会背景中。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了解外界信息的工具,极大地改变着他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他们具有强烈的平等参与意识,主要表现为他们追求平等,勇于参与竞争.独立意识更强。与此同时,由于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多.他们思维活跃.有十分强烈的平等参与意识,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

2.善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内心有时较空虚。互联网的兴起和运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给大学生获取信息开辟了新的渠道。网络极大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语言习惯,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海量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广,思想更为早熟。然而,正是互联网带来的这种便利,使得"90 后"大学生在获取知识信息方面出现“浅阅读”文化现象,他们在知晓大量信息的同时却产生一种空虚感。而且,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容易使学生丧失现实感,混 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逃避现实,从而丧失目标,迷失方向。

3.他们个性自信、独立、个人本位思想重,团队协作能力差。

随着社会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和网络的不断发展,“90 后”大学生获取各类知识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多,与“80后”相比,他们个性更加自信和张扬,甚至在某些领域比一般老师知道的还多还深入。随着他们知识量的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他们崇尚亲力亲为的“体验”来验证前人的结论,而摒弃传统的那种死板的“灌输”教学模式;他们更注重自己个人的主观感受,更渴望个性、思想独立,而不喜欢在人前的讨论中表现出与别人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意识。

另外,“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做事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自私,考虑不到别人的感受,形成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同时这也会使他们呈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的问题。由于社会功利思想的日趋泛滥,“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往往丧失传统教育中形成的感恩意识,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对其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和对社会朋友的关怀之情视而不见,缺乏感恩意识。

4.情感丰富,观念更为开放大胆。

在情感方面,“90 后”的爱情观与性观念的形成时期相对超前,具有较明显的早熟特点。根据资料显示,某网曾对“90 后”大学生是否发生过的问题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共有861 位网友参与调查,其中超过三成的的孩子承认发生过,且初恋经历大多发生在初中阶段,这是令很多家长大呼惊讶,所始料未及得。其实,对于“90 后”大学生而言,谈恋爱是对大学生活“空虚”的补偿。他们早已不再认同“早恋”的说法,不再“谈性色变”,他们认为其过程快乐自由就好,这些都显示了“90后”大学生特立独行,思想叛逆的特点。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针对“90”后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教育方法也需随之发展,有所创新。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1.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新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理念。

对“90后”大学生来说,亲和力与威严同样重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年轻的心态、包容的心态对待“90后”大学生,要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欣赏他们的优点,尊重他们的个性。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应愿意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与时代、与青年学生保持同步,以做到因势利导,从本质和根源上对“90后”大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

更新了管理理念,还要体现在行动上。在与“90后”大学生的相处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学生建立自由的、平等的、对话的良好的互动关系。“90后”大学生不喜欢轻易接受老一辈的观点,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大道理劝导和死板的教学模式。所以,对“90后”大学生,好的教育方式就应是春风化雨式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本着平等、互助的教育理念,倡导与学生进行朋辈式、亲友式的沟通与交往,实现对学生从俯视到平视,从灌输式到对话式的沟通方式的转变,从管教者到做他们的人生道路引导者和守护者的转变。

三、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人接受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更是在人格上接受一种熏陶。对“90后”大学生来说,一个有着良好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品质、知识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对他们有先天的吸引力、信服感,甚至尊敬、崇拜,这样的思想教育工作就事半功倍了。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完善自我,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学习高超的教育艺术,做一个让学生喜欢、尊敬的老师,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工作者。

四、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更新与“90后”大学生的交流方式

网络、手机等新兴传媒具有平等、隐蔽、快捷、实时、互动的优点,为大学生所乐于接受。高校教育工作者再用老旧过时的教育形式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会让学生质疑辅导员和老师的工作思路和能力,引发学生逆反、排斥的心理。走进“90后”大学生的世界,才能实现对他们的良好教育。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人人网、QQ空间、微博等90后大学生转载、讨论、思考各种热点问题的阵营,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展与 “90后”大学生思想交流的空间,通过网络、飞信等方式直观、明了地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和动态,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和引导教育,以期来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与“生”俱进,努力探索和研究教育艺术,摒弃那种古板、教条的传统教育方式,那种冰凉威严的命令式的沟通,大胆创新,从“90后”大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找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灵感,以新颖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教育的活动中来。

五、要完善制度性教育方式

校园制度文化是一种可见的、固定的,、有形的条款式文化,是具有强制性、强管理性、强限制性效应的硬约束文化。因此,学校应制定并进一步完善诸如《大学生守则》,《教室文明公约》,《先进宿舍评 比细则》,《文明行为公德》等规章制度,并坚持严格执行,奖惩分明,保证隐性教育发挥应有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要丰富精神性教育方式。校园精神是一种无形的软约束文化,是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生活信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因此,学校应加强学校精神"软环境"的提升和再造。

六、发挥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开辟网上教育阵地

如建立班级主页,通过博客,飞 信,QQ 等"90 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开展主题讨论,专题聊天,网上访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网上论坛的最新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以便加以正确引导。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通过建立形势教育网、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打造引导大学生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的立体教育平台。高校教育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网络特长,开发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软 件,逐步扩大多媒体软件教育的范围和内容,通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育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王春霞.关注“9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4 卷第6 期

[2] 徐颖.从“90后”大学生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

[3] 隋丽丽 张艳君.“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德育与学生工作.2010.05

第3篇: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

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能够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输给孩子对孩子的态度与由父母行为表达出来的情感气氛的一个集合。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好,那么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本文对于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索。

1 采用的方式

1.3 关于齐性检验

这个分析要对于来自多个报告的效应量开展异质性检验,从而决定每一个报告的独立效应量是不是来自一个总体。此次研究使用Q的检验方式,其计算公式就是Q=∑Wi(Zri-)2。Q检验值需要服从自由度(df)=K-1的X2分布,所以能够采用X2检验来确定纳入研究的异质性状况,而K是研究报告的个数。最终按照异质性检验结果运用对应的固定效应模型,并且用经FisherZ转化以后的有关系数来表示平均效应量和其百分之95的置信区间。

2 结果分析

2.1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表示,除了父母的惩处、严格以外,其平均效应量的显著性检验的P值都是小于0.01的,这也证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是非常显著的。在这个研究分析当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应量绝对值就是r=-0.153,其明显比母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应量绝对值r=-0.124要大一些。

2.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亲教养方式关系分析

在研究报告显示当中,各因子得分当中,平均效应量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值是负数,其波动范围就是-0.176到-0.108,其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而平均效应量在父亲惩处、父亲严格、父亲过于干涉孩子、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和父亲否认、父亲过于否认值都是正数,其波动单位就是0.071到0.217,其同样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

2.3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母亲教养方式关系分析

在研究报告中显示的各因子分析得分当中,平均效应量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值是负数,其波动范围就是-0.158到

-0.099,其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而平均效应量在母亲过于干涉、母亲保护、母亲拒绝、母亲否认、母亲惩处、母亲严厉、母亲偏爱被试值都是正数。其波动范围就是0.072到0.244,并且平均效应量的百分之95置信区间当中是没有包括0的。所以,其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

3 研究结论分析

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显著,而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这也证明了父母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非常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父亲是大学生成长当中的重要客体,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可是母亲不良教养方式和孩子心理健康关系更加大,母亲比较倾向对大学生行为参与,因为母亲和孩子互动大于父亲,且和孩子相处时间也大于父亲。如果母亲使用了不好的教养方式,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过度的父母保护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并且在生活当中遇到了事情不能够单独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受到多方面影响。比如说人格特点、家庭、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等。而在这之中,父母教养方式占有比例最大。

父亲情感温暖以及理解效应量绝对值高于母亲,就证明了父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更加大。而在母亲的过于干涉、拒绝、否认、惩处严格、偏爱被试、父亲过于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于否认都是正数。这表明父母不良教养方式,这不益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并且结果还表明,母亲不良教养方式效应量高于父亲不良教养方式效应量,这就说明了母亲不良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非常大,且非常有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第4篇: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自尊 父母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研究表明:有20.23%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健康障碍。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发展、心理卫生、自尊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目前研究的热点。

在大学教育情境中,学生自尊的发展和培养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良好的自尊状态意味着平和镇静、轻松愉快,有利于个体的进步和发展、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状态,正是健康心理的主要特点。高自尊的大学生在对以后的社会建设方面会有更大的贡献。

本次研究拟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状况、影响因素(如性别、年级、是否独生等)以及探讨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自尊的差异性,为提高和培养大学生自尊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研究设计

1.1研究假设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有一定的相关。即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都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偏爱被试和父亲偏爱被试呈负相关。

1.2研究对象

湖南师范大学的160名大学生,其中女生53名,男生107名。独生子女20名,非独生140名。

1.3测量工具

1.3.1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

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用于评定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表由10个条目组成。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此表是常用的自尊自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3.2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问卷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修订后的问卷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分量表(共58个条目),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分量表(共57个条目)。修订后的EMBU的维度与原量表的维度有较大的一致性,信效度都较高。

1.4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团体测验的方式完成问卷、量表调查,回收问卷将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

2结果

2.1自尊的水平

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调查结果如下:

表1表明大学生自尊得分为30.47±3.36。

2.2自尊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差异性比较

2.2.1性别

表2表明男女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的自尊不受性别的影响。

2.2.2独生、非独生子女

表3表明独生、非独生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的自尊不受独生、非独生的影响。

2.2.3年级

表4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的自尊不受年级的影响。

2.2.4各类被试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由表 5可以看出, 男生在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拒绝与否认(F5)、母亲过度干涉(M2)、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惩罚严厉(M4)、母亲偏爱(M5)被试七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 P

2.2.5父母教养方式各分量表的高低分组的大学生自尊的差异比较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比较。将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维度分别以其各自的平均数为界限, 划分为高低两组:高于平均数者定为高分组,低于平均数者定为低分组。再进行t检验,分析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自尊是否有差异。由表6可以看出,父亲、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高分组(F1、 M1)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分组。父亲偏爱(F4)被试组的高分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母亲偏爱(M5)被试高分组的被试自尊分相对于低分组来说也较低。

2.3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由表7可以看出,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F1,M1)都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239 和 0.255),与M5母亲偏爱被试和F4父亲偏爱被试呈负相关,但是不显著。

3讨论

本研究中被试大学生自尊量表的得分为30.4635。与国内学者答会明在大学生中应用SES测试结果相近(30.69士4.28)。

本研究经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中自尊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钱铭怡等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自尊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同样国外学者Mwamwenda也认为自尊水平在男生与女生中没有显著的不同。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前人观点,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尽管有研究表明个体的自尊的发展会受早期经历与家庭的影响,但已有相关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要高于非独生子。这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差异可能是本研究取样多数为大学的非独生子女,由于其比率不平衡而造成的差异;国内众多对独生子女的研究发现,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常表现出某些个性上的缺陷,如虚荣心强,不合群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独生子女的优越感,而与非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本研究却未发现独生与非独生对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的影响,因此应有进一步的研究。

肖惠敏等认为在大学阶段自尊水平高年级(三、四年级)的学生高于低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但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在年级方面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可能的原因是肖惠敏等应用FIS量表(缺陷感量表)进行调查,而本研究采用SES量表,也有可能是本研究高低年级组被试比率不平衡,导致结论上的差异。

各类被试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本研究表明,男生在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拒绝与否认(F5)、母亲过度干涉(M2)、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惩罚严厉(M4)、母亲偏爱(M5)被试七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 P

已有的研究表明,父亲、 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高分组(F1、M1)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分组,父亲、母亲拒绝否认高分组(F5、M3)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均显著低于低分组。本文研究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高组(F1、M1)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也均显著高于低分组,与以往研究相符合,但是本文研究得出的结果,父亲偏爱被试组(F4)的高分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M5)母亲偏爱被试高分组的被试自尊分也相对于低分组来说较低,这与已有的关于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得出的结果不一致,这有可能是父母过渡偏(下转第15页)(上接第13页)爱或溺爱被试,导致被试没有自,从小就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从而导致自尊的降低。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以往研究的数据表明,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F1,M1)都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249 和 0.233), 与母亲的拒绝否认(M3)、 惩罚严厉(M4)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22 和- 0.144)。本文研究得出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F1,M1)都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9和 0.255), 但是与M5母亲偏爱被试和F4父亲偏爱被试呈负相关,但是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138,―0.148)。这与前面分析的在M5和F4高分组的被试自尊显著低于M5和F4低分组一致。

4结论及研究的局限性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有一定的相关。即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都呈显著正相关, 与母亲偏爱被试和父亲偏爱被试呈负相关。

(1)研究局限于湖南师范大学,而忽略其他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可能会对结论的效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2)研究在性别上比例上不平衡,可能会对研究性别对自尊的影响上产生一定的误差。

(3)研究被试在是否独生上比率不平衡,可能会对研究是否独生对自尊的影响上产生一定的误差.

参考文献

[1] 黄敏儿.自尊的本质[J].广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第5篇: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

一、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

在以人为本指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教育活动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首先,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发展十分迅速。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掌握的知识与信息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灌输式的教学活动,否定了大学生独立的批判权利。只有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育,才能让大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政治观点。其次,时代的快速发展,迫使每个人都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如果只向学生一味地进行思想政治内容的灌输,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还会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让学生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中。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

在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近几年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普遍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仍然没有达到教育工作者的期待,现实情况不尽如人意。首先,部分大学生缺少正确的信仰与理想信念。这些学生没有坚定的奋斗目标,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社会没有信心,为前途感到迷茫;其次,一些学生缺少正确的价值观,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在当前的大学生队伍中,一些学生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所影响,认识不到集体利益与个人价值,只知道享受生活,不愿意吃苦。另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不足。许多大学生的道德感不足,没有诚信意识,不懂得基本的社会礼仪,缺少社会责任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在以人为本思想的引导下,对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调动。只有从小培养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才能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积极发展自我,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的方法

之所以重视以人为本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是因为许多高校忽视了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首先,部分学校过于强调社会集体利益,使得个人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人的自然性没有得到展示,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实效性,更没有针对性;其次,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教师对思想政治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让大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性,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没有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思想政治教学反而让大学生漠视思想政治学习,其效果适得其反;最后,教师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主要参与者,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但是,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尊严与人格,这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与政治理念,就要将以人为本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

二、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方法

(一)重视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大生存压力,他们不仅要实现个人成长,还肩负着社会建设任务。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着他们多年来学习成果价值能否得到发挥,个人能否健康成长,更关系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以及民族的兴旺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决的难题。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轻则出现叛逆与抑郁的心理问题,重则会导致违法行为的出现。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师要关注大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应当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解渴”。利用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比如在发现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困惑时,教师就可以组织“我的光明未来”为主题活动,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做个人职业规划,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解决。

(二)接受与尊重学生的差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具有个性化特点,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呼唤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以人为本思想在政治教育中的落实。开展个性化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能力一种锻炼,更是对学生的尊重。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目标,认可学生个体差异,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人为本。受到个人条件以及素质结构影响,学生在性格与思维方面存在不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成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成长。只有学生的差异得到肯定,才能促进学生个人自信心的形成,让学生的未来变得明朗起来。

(三)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教育工作者外在的力量,让学生将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转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思想政治的目标也不仅仅是高校教师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大学生的配合。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更高,影响更大。教师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经常将自己的实际思想观点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自主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克服一些思想难度,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大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反省,才能让教学内容深入到灵魂,使其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体系。

(四)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第6篇: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习行为;家庭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80-01

前言:小学生在成长教育方面,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人的一生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关系。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因此需要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低年级学习行为

1、小学低年级学习的重要性

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将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需要在学校中度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应从孩子自身出发,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儿童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习是学习生涯中重要时间,小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时间段,同时小学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段[1]。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儿童早期产生的行为问题,到青春期后产生变化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儿童早期教育影响着一生的成长。儿童在早期教育中,学校与家庭成为重要的教育群体,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影响尤为重要,首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应为儿童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儿童成长过程中严禁出现由于家庭因素产生焦虑现象,家庭的美满与儿童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试验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不仅与儿童心理存在高度相关,同时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与建立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也同样重要,因此家庭教育与儿童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关系。

2、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三者关系

儿童刚入小学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比重开始发生变化,小学低年级在入学时,由于年纪的问题仍然存在对家庭的依赖,幼小的心理上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生活,主要体现在生活上还不能完全脱离家长的照顾与帮助,入学时儿童往往变现出失落、无助的心理,这种现象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合在一起。

家庭教养在入学时家长有义务为儿童讲解学校学习的重要性,并让儿童充分了解学校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并且让儿童从心理上完全接受学校的学习生活。学校教育在对小学低年级教育方面,首先应从儿童心理入手,不要盲目的进行学习教育,应建立儿童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其次应全面了解儿童的心理想法,并且与儿童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小学低年级教育是学习生涯中的重要环节,儿童对学习产生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低年级教育中,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学习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起着重要因素。

二、小学低年级学习应为与家庭教育关联

1、家庭教育在小学低年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学习问题,学习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学习过程中学习困难,情绪问题、品行问题、不良习惯、青春问题五个方面。学习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是经历不集中、学习过程中学习困难,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与儿童进行沟通,及时找出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问题,学校与家庭及时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儿童在学生期间出现的情绪问题主要来源于家庭因素,家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儿童的情绪变化,并及时解决儿童产生的情绪,减轻儿童心理上产生的负担,为儿童提供快乐的成长环境。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品行问题、不良习惯与青春问题应受到家长的格外注意,低年级儿童在生活中已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对身边发生的新奇事件,存在好奇心理,并将追求与模仿[3]。低年级儿童较容易出现打架斗殴、逃学。离家出走等行为,如发生其中行为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学生品行发生改变时已对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而家庭是儿童最为信赖的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在品行改变过程中尤为重要。家庭教养模式不应采用家庭暴力解决方式,应采用说服教育模式。

家庭暴力只能使儿童表面表现出更改坏毛病的想法,其实在内心并没有接受家长的教育,因此家长应从根源入手。儿童在产生错误现象时应进行说服性教育,使儿童心理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行为。因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学校生活,家庭教育过程中家中每一位成员应时刻要求自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良好教育作用。

2、儿童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由于性别因素,在形成儿童问题行为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儿童行为问题在性别分布、地区分布、年龄或年级分布上的具有一定差异[4]。相关研究人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男童产生问题行为现象将高于女童,可能与社会化过程和社会期望水平等因素对性别的广泛影响,男孩、女孩在家庭与社会待遇和要求不同有着直接关系。同时男童与女童在问题行为的表现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根据性别因素进行儿童教育。女童低年级教育过程中,对家长与学校教育接受能力较强,并且能积极改正问题行为,而男童在家庭及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家长与学校对男童教育过程中,应按照儿童性格采取相应方式。

参考文献:

[1] 方建移.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学发展[J].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5(01):102-25.

[2] 王小宁.创造大未来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J].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9(01):211-69.

第7篇: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

一、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首先,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进而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且更具便利性的交流平台。

其次,新媒体本身所特有的灵活和便捷的特点能够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快速、方便。在这个“快速通道”上,不管何时何地,教师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方式将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只需要一部手机或者是电脑,就能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再次,新媒体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学习中能够充分体验自由性。大学生不必像以前一样,不管感兴趣与否,都只能选择那些事先规定好的、千遍一律的教学内容。而是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和学习。同时,利用新媒体,大学生还可以在更加生动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会比以前提升很多,也自然会让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换发新的活力。

最后,由于新媒体具有的虚拟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有效实用。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利用论坛、博客等形式自由的发表对于某件事的意见和看法。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学生的所感所想进行及时的了解,以便其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向,让教学具有实效性。

(二)导向功能

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功能。由于新媒体强劲的发展趋势,其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最主要的思想舆论“前线”。借助新媒体,大学生可以快速的获取资讯,并对资讯进行共享与交流。同时,新媒体还能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广泛地宣传,并通过各种渠道让大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和掌握。因此,新媒体利用其强大的舆论优势,让大学生关注政治,了解社会,并引导他们明确对社会政治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同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宽容和兼容并包,其能够让大学生具有更加积极的政治态度。

(三)交互功能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即为其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由于具有这个功能,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自己想要的资讯,并能够及时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所在,对有用的教学信息进行重新整合。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新媒体不断的吸收最新的资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种具有交互性的教学方式引导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具创造性和多变性。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首先,由于新媒体具有简单、便捷的特点,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其获得任意想要的信息,这就容易让他们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很多自控能力不是很强的大学生极容易被新媒体上各种鱼龙混杂的思想影响。而这些不良思想的蔓延也很容易让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出现错误,进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冲击

新媒体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其在给教育带来新的契机的同时也给教育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首先,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逐渐被大学生遗忘。其次,通过新媒体,一些事件的善恶倾向被不科学的放大,一些消极的思想被大肆传播,这些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三)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无屏障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困难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基本处于一个“无屏障”的状态下,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内容的限制,人们几乎可以随意的制造和信息。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其极容易受到各类不良信息的腐蚀,进而树立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都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很棘手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教育是其主要对策之一。首先,高校应该从思想上对媒介教育足够重视。加大对其的各项投入,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鼓励学生加入到媒介学校的过程中来。在媒介学习中,让大学生自己到校外进行采编,进行实践锻炼,通过这些手段来提升他们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密切留意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并对学生接触利用新媒体的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在适当的时间内给予导向。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对新生事物充满的好奇心。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难免会丧失判断真伪的能力。这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时十分必要的,其能够帮助学生走出“迷雾”,重见“光明”。

(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优化信息在校园的传播环境

首先,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该就自己学校的情况加强学校的新媒体建设平台。同时,校园新媒体建设应该与时俱进,对新媒体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其次,应该充实新媒体的内容,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革新,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的“知情权”,促进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最后,应该积极加强对于校园新媒体的分析和测评工作的力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让校园的新媒体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形成积极的引导。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导向和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而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思维最活跃、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期,但是低下的判断力同时也制约着他们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导向和教育,让其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能够在庞大的新媒体信息数据中得到有用且健康的信息,以助力自己的成长。

第8篇: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整体素质相对来说去有所下降,且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还参差不齐。他们当中不少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有不少被告父母宠坏;还有些业自单亲家庭。这些学生要么被家长宠坏;要么被中学老师边缘化;要么不思进取,所以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学习成绩差,一般都难于考上本科院校,最后只能进民办高校。到了民办高校后,大多数同学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还有点上进心,可是过不了多久不少学生又开始重复以前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说脏话、沉迷、网络、抽烟、喝酒、纪律散漫等)和不良学习习惯(上课睡觉、玩手机、迟到、逃课、不预习复习、不做作业等),这给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困难,加之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又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差、缺乏上进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等新困难和新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民办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靠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学校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然而,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们从学校这个角度来看,根据笔者长期从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研究,认为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一、换位教育法:

《论语》有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去很难做到这一点,有些人是“已所不欲,施于人”,而“已所欲,不施于人”。如何才能让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做到“已所欲,不施于人”和“已所不欲,施于人”呢?

把这种换位教育方法应用到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设置某种特殊的日子。比如,班主任让那些经常逃课、上课睡觉等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自己也来当一天班主任或者纪律管理者,并且对整个班当天的到课率、卫生、安全、纪律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检查、评比和排名,对排名倒数的“班主任”进行惩罚。学生自己以前没做过班级管理工作,所以对班主任的工作有些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感。通过“换位”,使学生能够理解班级管理工作,并支持、配合班级管理工作。这种教育方式比一般的批评教育方式应用更有效。

同样,老师也可以通过“换位”来体验一下自己学生的心理。比如:假设我自己现在是学生,那么我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呢?只有这样老师,才知道学生希望自己应该怎么做,从而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能更好的关心、爱护和教育学生。其实当好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容易,特别是当好一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不容易,毕竟教育者和被教育之间存在角色的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老师也需要“换位”,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只有学生和老师都能“换位”,都设身处地地为对想想,才能使我们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应有的实效,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二、适当的“惩罚”教育

在“爱心教育”、“微笑教育”占主流和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惩罚教育早已是教育界的敏感话题,也是一直困扰教师的难题。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个头疼的难题。因为,一方面,民办高校不少学生在中学就养成了不良习惯,而且有些习惯不通过惩罚性教育很难改;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又强烈反对学校实行惩罚性教育。如果不给民办高校教师一定惩罚权,那么民办高校很难把思想上本来就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的学生教育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民办高校的教师越来越咸到光靠“爱心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但是因为怕被扣上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帽子,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违纪规行为不得不“视而不见”,这让很多老师感到很痛苦。虽然我们不主张“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也不完全相信“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之下,才走到正义这条路上来的”,但是,教育有奖就应当有罚,一种只许表扬不许批评、只许鼓励不许惩罚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爱的教育”不应该变质为“溺爱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犯了过错,而是为的是使他不再犯”。

第一,关爱学生是惩罚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师适当的惩罚学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仅仅是手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受适当的惩罚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老师惩罚学生是因为爱学生,要有“罚在学生身上,痛在老师心里”的感触。因为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责任,也才会去实施适当的惩罚。

第二、适度惩罚是惩罚学生的基本原则。惩罚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惩罚不适当就会变成伤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惩罚时要充分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错”与“罚”相当,惩罚不能超过了所犯的错应受的处罚;二是必须考虑到学生承受力,毕竟惩罚也是关爱学生的一种手段,既然是关爱学生,就不能反而伤害学生。

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惩罚学生的工作方针。惩罚教育要有针对性,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了解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心灵,而不能采取简单的“表象―惩罚”的教育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这生犯同样错误,我们不能采取同样的处罚,而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对学生不同的情况或不同性格作充公的分析,找出学生犯错的原因和改正的办法。

总之,对学生的惩罚过程中,必须把“关受”、“适度”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惩罚教育不至于变成体罚,而是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当然,从学校角度来看,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除了以上两个方面还有其他途径,比如转变民办高校办学人的思想观念、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等。但是,我们不可能一步把所有事情做到位,而只能一步步改善,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尽心尽责地探索研究同,并付出行动,那么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金生钹.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第9篇: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创新 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人才培养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适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加适应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必须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总体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手段。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为之服务。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就业问题结合得更加紧密,其内容、目标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地充实,教育内容注入了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教育目标也不再仅仅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即主要从党、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谈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注重开发大学生的潜能,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四有”新人。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发展变化阶情况下,如果方法仍然固守传统的灌输教育形式,那么其实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只有进行方法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变化发展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所处的具体环境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阶段,从国内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挑战;同时,精英型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创新、选择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大局。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因此,要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掌握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产生、变化和发展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是一切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他们观念上的反映,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他们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思想,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存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方法,只有持续不懈地进行创新,才有可能愈益深入地认识规律,认识方法。相反,如果总是墨守成规,就必然会落后于时代变动的脚步。

四、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

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育者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主动根据其基本原理和要求,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完善、优化、整合和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遵循人性化的原则,科学地选择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主体性、能动性紧密结合,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产生更为明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实行创新,并在创新过程中融入更多人文关怀,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的变化,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道光.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0(1)

[2] 丁政,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