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探究性实验 表现性评价 教学评价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表现性评价是生物科学素养评价的有效方式。表现性评价是在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的任务(如生物实验、实习、调查等)过程中进行的,它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如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应用知识的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等进行评价。教师在生物探究性实验中实施表珊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实验能力的提高,可以考查学生实验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
1 探究性实验活动的一般程序
一般来讲,生物探究性实验都要遵循以下步骤或流程(图1)。
2 探究性实验的内容选择
根据“可研究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可以是实践性强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是思辩性的学习内容;可以是目前已有结论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是暂时还没有结论的学习内容;可以是初步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广的承续性学习内容,也可以是检验已有成果而在不同背景先再研究的再生性学习内容,等等。例如“自己(和他人)的生物节律(生物钟)的测定”课题,其探究成果可以指导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某种植物净化环境的作用探究”、“区域性生态情况调查”、“其他星球的生命存在”等课题,可以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克隆技术的成就和影响”、“生物信息探究”、“20世纪生物科学伟大成就调查”等课题,不但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而高中教材涉及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环境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探究细胞的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究废旧电池浸出液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探究不同类型洗涤剂对生物的影响实验”等课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总之,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有关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学生未知的内容,应是探究性学习的内容。生物学与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和个人生活、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对这些关系的未知内容,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3 探究性实验活动表现性评价的方法原则和操作流程
3.1 评价的方法和原则
探究性实验活动表现性评价不仅重视最终探究成果的评价,而且重视开题、实施和答辩过程的评价,全过程每个阶段都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权重进行评价。同时评价是建立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参与、协同合作、交互影响的基础之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并兼顾个人的表现。评价不仅重视探究直接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仅重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而且重视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实验中所体现出来的探究能力。
3.2 评价的操作流程
对于生物探究性实验活动表现评价的每一步骤的实施,都需要按照以下具体流程进行:
制定评价目标一确定评价标准一选定评价方法一制定评价目标一设计评价工具一实施评价具体目标一活动小结。
4 表现性评价工具设计
4.1 对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评价
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方案是学生自主设计进行自主探究的指针,科学的探究方案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基础,对学生所设计的方案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探究方案的设计是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探究方案是否全面地分析了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3)探究方案的分工是否明确,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4)探究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
(5)当前是否已经收集到足够的文献,是否有研究的基础;
(6)探究方案是否具有创造性。
活动小组选一名成员为主陈述,小组的其他成员可补充说明,共同回答有关提问,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说明自己的探究方案,评审老师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评议,讨论评审意见,确定成绩,记录表格见表1。
4.2 对探究活动过程和成果交流评价
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活动过程评价中,可以采用表2让学生对照,进行自我评价和综合评价。
对学生最后的成果应组成答辩委员会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标准是:
(1)对专题是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2)专题是否有内容上或形式上的创新;
(3)成果的可性度和可行性如何;小组代表进行主陈述与说明,简要汇报开题报告通过后方案的实施情况、研究分工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一级活动过程中的主要收获,评审老师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要求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回答,也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小组成员回答。最后教师进行评议,讨论评审意见,确定成绩,记录表格见表3。
5 活动表现评价的成绩评定
[关键词]:生物教学 探究性活动 创新
在新一轮课改中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学》新教材中添加这些生物探究性活动旨在于增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获取知识。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让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践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着手于生物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实现生物学新教材课程标准的关键之一。
一、组织活动,分组选题
生物探究性活动形式多样,仅利用课堂的40分钟是很难这里是一个图片上好生物探究性活动这里是一个图片的内容,更不用说学生是否掌握和深入理解该知识点的本质。因此,教师应针对自己目前所任上生物教科书(如七年级上册)里所有的生物探究性活动,耐心地把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挑选出来改成生物探究性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开展探究性活动,在开展探究性活动时,先指导学生做好这里是一个图片探究计划,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分组(全班的同学分为四大组,各大组选不同题进行研究,各大组内又以2人或3人小组为单位,同时进行同一选题的研究。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观察草履虫”“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萌发率”“二氧化碳是这里是一个图片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植物的呼吸作用”等形式完成相关探究实验活动,通过这样做出来的活动结果,既有小组内的横向比较,又有大组内各小组的纵向比较,使学生所得的结论更科学、更切合实际。
二、把握探究原理,激发兴趣
在开展探究活动前,教师应根据实验目的,通过设计疑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剖析问题,探讨原理,并围绕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实验方案。也可以参考书本的实验方案这里是一个图片,引导学生从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进,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准确把握实验原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做“观察草履虫”的实验,最主要是想让学生懂得更多关于原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于是在学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应提前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培养、观察草履虫。尤其是通过设计改进草履虫的饲养方法。学生们在设计草履虫培养液时,根据草履虫生活在营养丰富的有机物液体中的原理:有的学生用开水泡稻草,将其浸出液冷却和过滤后作培养液;有的学生把稻草煮熟后再熬一这里是一个图片段时间,冷却后作培养液;有的学生在开水中加入葡萄糖作培养液;有的学生直接用臭水沟中的水作培养液等。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草履虫生活习性的和实际应用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大胆改进,鼓励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困难”。体现创新首先是问题要创新。在实施教材的实验中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限制,尤其是方法。因此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本中原有的实验方案认真研究分析,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使其方案与原方案相比更加科学、可行、简约。如在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学生就对实验材料产生了质疑,他们会想除了萌发的种子,植物的其他部分会不会呼吸呢?学生就可以发挥想象,并找到各种材料回来做实验(如茉莉花的茎、叶、花、土豆、草等)。结果发现取回来的材料只要还鲜活,没有枯萎,这些材料就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活材料的保温瓶的温度比灭火材料的保温瓶的温度高,从而推导出活的材料都产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按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自主选择对比实验组,得出结论。让学生勇于参与研究和改进实验方案,学习的兴趣高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深入讨论,激发思维
讨论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交流方式,它体现出在不同的思想撞击中下必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深入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必然会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欲和热情,这样更显示出学生对其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创新思维也得到鼓励,有了主动交流对比与体会的欲望。如“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个实验中如何检验二氧化碳这个环节里,有很多学生一次就成功,但有些同学经过反复多次实验才成功。学生在实验后谈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时,很多学生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并总结出该实验的要领。与此同时,学生除观察到实验目的直接这里是一个图片相关的现象外,可能还发现其他一些奇异现象。如在“测定种子萌发率”实验中,学生发现萌发后的豆苗会出现紫色的部分,产生了很多的疑问。这这里是一个图片些奇异现象的发现正是学生敏锐观察力的体现,也是再次探究的起点和契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及时抓住学生的一闪之念,加以指导,就可能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灵感,延伸研究兴趣;培养敏锐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及独立探究的能力。
五、认真评价,提升能力
学生做活动的实效如何,往往与评价是否有效密切相关。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有效的评价方式,意味着活动过程和得到的结论应符合科学,从而可以评价。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个实验中检验二氧化碳环节里,让一些实验做得不好的或实验失败的学生,可谈谈失败原因,指出失败的教训,由学生这里是一个图片谈论后总结作出评价:换盖子时要快,同时不能让瓶子晃动;倒水速度要快,以免气体泄露;导管要插到澄清石灰水的底部;石灰水不能太多,不然效果不明显等。因此,在每次探究活动完成后,教师都要认真地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培养学生严谨、慎这里是一个图片密的科学探究态度,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这里是一个图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
高中生物是一门了解生物功能与结构,探究生物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生命发展规律的自然学科。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效果与课堂教学效果,需不断探索新颖、灵活、有效、多变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今的教学需求。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组织探究式教学可以提高生物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
一、高中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含义
高中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探究”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中,高中生物教师以教材内容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生活实际等情况,有意识地启发并引导学生结合合作讨论与自主学习,对生物问题提出质疑、深入探究、合作讨论,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充分运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二、高中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措施
1.教学联系生活,注重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当前,为有效提升高中生物的教W效果,高中生物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式教学、小组教学等。但由于使用过度或理解不完全、方法应用错误等原因,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参与兴趣,进而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真正成为高中生物学习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如某高中生物教师在教授“生物应激性与适应性”这一章节时,教师将准备好的小金鱼发放至每个小组(小组3~5名学生随机组成),组织学生将玻璃缸的小鱼从室内移至室外,对比温度对小鱼的影响;用黑布罩住鱼缸与用强光进行照射,对比光对小鱼的影响,等等。该方式以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外在环境因素对小鱼生存的影响,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应激性与适应性的理解。
2.设置探究思维情境
探究思维情境的设置需按照适当性原则、梯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进行。①适当性原则。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探究思维情境时要注意把控适应度,对具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设置情境,同时明确设置探究思维情境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切忌探究思维情境难度设置过大。②梯度性原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可有效促进自身发展,若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探究思维情境始终处于同一水平,则会限制学生的发展。③兴趣眭原则。高中生物教师在设置探究思维情境时,需注重探究思维情境的有趣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某高中生物教师在教授“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章节时,在探讨生长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时,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说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生长素具有双重影响,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则抑制植物生长。课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3-5名学生随机组成)进行自主探讨,即在市场上购买两株绿色植物与两袋植物生长素,在其中一株植物的根、茎、芽部位放置同样浓度的生长素,在另一株植物的相同部位分别放置合适浓度的生长素,隔一段时间后,对比两株植物的生长情况。学生可通过探究思维情境得出的探究结果与教材结果相对比,加深对该章节内容的理解。
3.鼓励探究思维结果
生物属于理科科目,知识点繁杂、理论性极强,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才可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探究,并对探究结果做出大胆总结与推测。在“生长素与植物生长关系”自主探究实验结束后,该高中生物教师鼓励每一小组进行探究总结,最后由小组组长在课堂上如实陈述探究结果,教师做好每个小组探究结果记录,最后该教师对每组学生的探究结果表示肯定与鼓励,对一些与教材内容相悖的探究结果再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入分析。可能是由于一些自然因素对植物生长素的影响作用所致,如单侧光对向阳性植物影响因素较大,重力因素会导致植物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等。通过鼓励学生陈述探究思维结果,达到了使学生真正成为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引导者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生物探究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生物探究学习能力。
4.延伸生物课堂探究内容
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注重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多角度、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如在探究鱼的应激性与适应性时,鼓励学生延伸课堂思维,思考温度和光等自然因素对蜗牛、蝌蚪、青蛙等其他动物的影响,探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实验 问题 原则 措施
高中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对高中生物实验方法的研究,不仅能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养成探索科学知识的品格。
一、高中生物探究实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长期以来实验教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生物更是如此,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生物实验课程开出率低。除重点中学外,大多数学校只开设部分实验,其主要原因是:(1)生物学科不是中考学科,有的校领导不重视,教师缺乏积极性。(2)学校经费不足,设备不完善。(3)课时紧。(4)用生物材料做实验,操作难度大。
(二)实验教学观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思想。有人曾对 187 名中学生物教师进行过调查,133 名教师认为实验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占 83%;只有 27%的人认为除上述目标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和态度;仅有 1.7%的人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实验教学仅被看做是一种辅教学。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
(三)实验教学方式单一。(1)动手与动脑环节的脱离。(2)学生在实验中被动成分大于主动。(3)由于动脑思考的问题与动手无直接关系,造成对实验过程的轻视,而实验能力、方法、态度却主要体现在实验过程中。
(四)实验教学安排、管理不合理。
(五)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这种单一的考核方法极易养成学生投机取巧、不能踏踏实实做实验的良好习惯。
因此,加强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二、制订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原则
1 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实验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中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要想有效地实施实验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实验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2 创造性原则
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也是一个自始至终包含着变革、革新、改进、创造等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中贯彻创造性原则,首先要更新探究创新观念:①要树立积极创新观。②要树立大胆创新观。③要树立实事求是观。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设计和组织实验,要创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世界、创造性实践活动。
3 知识技能相统一原则
从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来看,要求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既具有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学会学习、自行深造,终身发展。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将训练技能与掌握知识,以及培养科学研究方法统一起来,使学生达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融,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统一。是现代教学适应未来社会生产、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4 面向全体原则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师应根据学生在个性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要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有效性提高方法
1 “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
1)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泼的生物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倾听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质疑、讨论。
2)设置难易适度的问题。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探究活动能有效地进行。
3)应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第一,透过现象,分析原因;第二,通过类比,找出异同;第三,通过归类,提出问题;第四,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象或经验中发现问题。此外,可以把生物课堂延伸向社会、生活,拓宽问题来源的渠道。
2 评价监督,及时反馈策略
提高实验课堂效率的有效组织策略是“把目标和评价标准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和结束时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即实验开始前明确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行为结果,实验结束时应该呈现哪些实验结果。实验课上一位授课教师要及时完整的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是不现实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
3 让探究性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为了发挥探究性实验的功效,让学生探究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就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和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发现的问题和所学知识到实验室进行探究性实验,可以用不同材料进行类似的实验,也可完成一些不作要求的演示实验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材料可自带,也可由实验室提供。形式上小组或个人都可以。教师只要求把每次活动作好记载。由于一开始就扎实地开展探究性,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使得课外进行探究性实验有条不紊地开展。
在当前的生物教育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生物实验及探究逐步成为生物教育的主要部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在生物实验中学习生物,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做实验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是学校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那么,在生物课堂上该如何实施这方面的教育?笔者认为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倡导探究性学习来完成。“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而且,探究性学习还是健康教育很好的方式,在探究性学习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水平都可以得到提高。
一、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的多重价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灵活有效的处理教材内容,并对探究性学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问题设计。
如在教学《生物的变异》一节时,为了探究变异的原因,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麦田里,麦穗有大有小,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是什么?2.假如你是一位育种专家,你将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还是由于基因的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呢?3.如果是由基因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将表现为小穗的种子继续种在土壤条件好的田里,同学们可以推测一下,后代表现又会是什么?为什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表现的兴趣盎然,在讨论过程中,他们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不断碰撞,在获取了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
二、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智力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要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要经受多次的碰撞,学生的智力要接受极大的挑战,而经过这样的碰撞和挑战,学生的观察力、分辨力、注意力、思维力、创造力就得到了发展。
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节时,我首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动脑,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作出假设,提出:“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之后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肥料”这个因素(因为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进而学生作出假设:“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那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而做实验以前,还要有一个完善的试验计划……通过以上的探究实验教学,不但可以解决本节实验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并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提出问题,预设问题的结果、解决问题等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另外,探究性学习所营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使学生不必担心动辄得咎,敢于在课堂上“冒险”和“犯错误”。当学生沉浸在智力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时,蕴藏的心智潜能就得到了开发。
三、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
在传统接受式的课堂上,人与人之间好像有堵无形的墙,各自独立存在,缺少人际交往。不存在人际交往,就不存在社会关系,也就无法促进社会适应健康。
探究性学习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并且包含全班范围内的交流与讨论活动,需要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使得处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人,不得不暂时放弃独立,走进关系世界。学会与他人合作;需要与他人交流;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在探究性的课堂上,学生要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成功、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要进行着由互助、认同、接纳、质疑、反驳、评价等带来的交往与合作。因此,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交往互动关系,如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协作、求胜欲望与规则的限制等,而在对这些关系处理的过程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总之,为了促进生物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俯下身子,学会倾听,学会关注,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应答,通过多向交互作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心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生物新课程以全新的的教学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课程中,生物学探究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地位尤其重要。许多生物学概念的建立、生物学规律的发现,都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实验的方法又是灵活多样的。其中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是最基本的方法。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生物基础知识,掌握生物学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而且对今后的物理、化学两门学科中实验基本能力的训练也大有帮助,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求知欲望,在探究实验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下面就生物探究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的培养谈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探究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范性、熟练性和创造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生物探究实验教学中采取了分组分工制:4人一组的实验,2人操作,1人观察现象,1人记录,然后对调,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注意按照技能形成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规范的操作又是实验成功地关键,也是一个实验安全进行保证。我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以规范的操作让学生模仿
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实验的操作还不太熟练、不太规范,此时特别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示范操作,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在"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中,就拿取镜和安放来说,我一边讲道:"左手托住镜座右手握住镜臂",一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跟着我进行实验。
在观察物像时,我在屏幕上投影:"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应该密切注视物镜;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见物像为止;最后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见的物像更加清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每人轮流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由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操作,所以大家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均能掌握,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为以后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规范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安全、快速地观察到物像。
(二)指导学生预习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
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各个步骤都有重要作用,各个步骤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既不能颠倒,也不能遗漏。在实验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所涉及的原理的难易程度,由教师讲清楚操作原理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实验时,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在正确的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也同时领悟到只有自己动手去尝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知识也就刻骨铭心了。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煅炼,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自然的主要窗口,是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观察、观察、再观察",由于人类的不断观察,才积累了浩瀚的生物学知识宝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所以观察是指向性的。初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或标本的观察往往带有盲目性,教师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什么、怎样"看"。比如在观察鱼的呼吸时,学生都知道鱼的呼吸器官是"鳃"。但鳃的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在水中呼吸,学生还不明确。因此指导学生重点观察鳃的颜色、鳃丝的形状、鳃丝在水中的舒展状况和离开水后鳃丝粘贴在一起的现象。使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总结出鳃的结构特点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观察的目的明确了,目标清楚了,观察才能抓住重点,注意力方可集中到有关生物体。又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就应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它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并指出细胞膜等贴在细胞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大清楚,要调节好光圈、光线的强弱控制要适当等,使学生按照这些要求去观察,减少实验的盲目性,缩短了观察时间。教师只有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才能提高观察效率,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好。
关键词: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
1引言
以往的生物学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是在已知结论的基础上,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步骤。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学生不知道结论,没有现成的实验设计,需要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以发现者和探索者的姿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性实验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于一体。
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课题:即实验内容。
(2)实验原理:即理论依据。
(3)假设:即对可见现象提出的一种可检测的解释但未经证实的结论。
(4)预期:即在检测-个假设之前,先提出实验的预期结果。
(5)实验: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提出的假设,来具体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的方法步骤设计中,必须遵循对照性、等量性、单一变量等原则。
(6)观察和收集数据:即定时、定期观察实验过程发生发现象或采集数据并如实记录。
(7)分析与推论:对记录来的现象、结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有的可以处理成图表等形式。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如果预期没有实现,则说明假设不成立,作出否定的结论,如果预期得到实现,则假设成立,则作出肯定的结论。
2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的要点
2.1实验设计的六个原则
2.1.1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如:淀粉酶水解淀粉的顺序问题。
2.1.2对照性原则
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包括4类:
①空白对照: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容性还原性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加入试剂而已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的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②条件对照: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
例如:设计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的实验:
将15条同时孵化的同种蝌蚪(体长均为15mm),随机分为3组(每组5条),在相同水质、饲料、温度条件下饲养。A组加入甲状腺激素,B组加入甲状腺抑制剂,C组不加任何药物。在实验的10d~12d中,按时用标尺测量并观察蝌蚪的生长变化情况。
在这个实验设计中,A组为实验组,B、C组为对照组,B组为条件对照,C组为空白对照。通过条件对照、空白对照的设置,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因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相互对照: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如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验证的实验,两组实验之间就是相互对照,较好的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④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便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2.1.3等量性原则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为排除实验中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干扰,常常需要相对于实验组设置对照组,以说明因变量的变化结果不是因为无关变量的影响。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只能有一个自变量,因此两个组的无关变量就必须"等量"了,故称等量对照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
2.1.4单因子变量的原则
即在实验的诸多因素中,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观察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样,就可以判断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是有唯一的变量不同而引起的。
如,在探究不同的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是,PH值是实验变量,它可以改变,但其他因素如温度则在各组中必须保持恒定,以免干扰实验结果。
2.1.5可重复性原则
指的是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非处理因素所造成的实验误差,体现实验的科学性。
2.1.6简约性和可行性原则
是指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简化,实验药品便宜,实验操作简便,实验效果明显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到材料用品的选择、实验操作等,都要符合实验者的一般认知水平,满足现有的条件,具有实验和完成实验的可能性。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实验设计中要注意和把握的,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渗透这些思想;今后还要继续认真钻研教材中探究性课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2完成实验设计题的基本思路
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实验类型;
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实验类型:探究、验证、分析改错。
②分析变量,设置对照。
③精心策划实验方法、严格设计实验过程,并引入科学的测量方法(实验材料和试剂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通常:第一步:建立对照实验;第二步:进行对照实验;第三步:正确方法观察、测量、记录实验现象。直接用肉眼观察类的、需借助显微镜类的(此类要注意观察前先制作临时专片)、需进一步用试剂检验类的等。在第一、二步中一定要体现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有的实验需要做准备工作的应在第一步前,当然也有在中间的,这要根据具体实验而定。
④有效预测实验结果、科学描述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总之:实验设计题型应对策略:1、准确地把握实验目的。2、精心地策划实验方法。(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3、合理地设计操作过程。4、严格地设置对照实验。5、准确地预测实验结果。6、简明地组织语言文字。
步骤设计一般不宜连续描述,往往需要分段叙说;试管(或烧杯,水槽等)要给予编号,如A、B或甲、乙;叙说中尽量要用规范的实验术语,不能用含糊的口语。
2.3对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实验改进、改错题型应对策略:第一步:分析取材是否正确。第二步: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是否正确。第三步:分析药品与试剂的使用是否合理。第四步:步骤及操作分析,主要有以下情况:①漏做或顺序颠倒某个实验步骤。②操作方法错误。③有没有设置对照,如果有则看对照设计是否合理。④实验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⑤实验是否具有偶然性。⑥有无更为简单的实验方案。⑦实验能否顺利完成。⑧实验的安全性如何。第五步: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以上这些设计要点都是实验设计中要注意和把握的,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渗透这些思想;今后还要继续认真钻研教材中探究性课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学、学习、探究活动
1、新课程标准下生物学探究活动现状
今年来生物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长期的生物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人教版的《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在探究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化课本内容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它正以令世人瞩目的态势在全国推进。生物新课程,更激起我的心意荡漾。因为生物的内容不管是你置身于空中,还是奔跑于地面,还是潜游于水底......生物的踪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是这样取材极为方便的课程,要上好探究课,还是广大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使用人教版新教材的实践与体会探讨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新课程标准下生物学探究活动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2.1要将自发活动变为有组织的行为
“生物学习就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生物编织生活,生活孕育生物。课堂上,生动而有趣的生物趣事,弥漫着生活的芳香,课堂外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生物探究虽然强调自愿参与,但总要依赖于一定的组织形式,以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活动内容的完整性。目前《标准》上的探究活动多数属于要求学生自发活动,无牵头的组织者、无组织发展的有关程序,无严格的组织纪律、无检查评估的标准。这样的自发探究是不稳定、不长久的。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探究操作程序。在探究实验中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还应该依据教材中实验的目标要求层次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单位时间内的接受能力,适当控制信息量。一是要注意分散操作难度;二是要防止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密度过大,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例如,有学生特别爱蚂蚁,他在盆景中,墙角边,砖头缝......放置各种食物,结果实验得不出明显的结论。我了解了以后,把他个人的想法作为全班一个共同探讨的问题提出来,并且分组进行实验,分为土壤组、水份组、光线组、食物干粮组、食物肉类组分组实验。探究开始了,我们讨论方案,大胆探讨,个组织间交流看法,有时问题不肯定,就自选课题,拿到课堂上来一起讨论,这时课堂也就变成了学生自主的了。有时也能进行实地实践让他们独立动手,利用生活常识了解生物,利用生物关心生活,关爱生命,他们往往感慨无限。在探究中体验失败,在失败后体验成功,收获快乐。
2.2要遵循渐进将假设性内容变为实践性目标
探究式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首先,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例,探究活动可以考虑如下的安排:在刚学习生物时,主要安排一些观察、制作,通过报刊、网络等收集和处理数据等简单的探究活动以及生物史上的探究范例,以训练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了解探究的基本过程;在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后,可以安排一些局部探究和指导性探究,甚至包含多要素的探究,以重点训练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简单的实验等收集数据、解释数据、提出假设、作出结论等综合性的探究技能,使学生认识探究的内涵;在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安排有关控制变量、设计实验等难度较大的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活动的数量也应考虑到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搞“一刀切”。学生适应到一定程度,可以选拔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活动集体,制定明确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参加人数、活动形式等,活动分工方式,多到有的放矢。探究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技能活动,优秀的活动方案的设计,倡导参与意识,把握好学生参与的契机;体现自主性和主导性原则。写体会,教师作总结。勇于探究,组织调查,动手操作。在以探究鼠妇对光的影响时,同学们都设计出了自己的探究方案,有的还提出了除了光,水分、空气、土壤、其他生物是否对鼠妇有影响等一些其他的探究方案。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设计每一个活动方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技能。
2.3要将间断性研究变为长期性学习
由于活动经费、活动场地设施、活动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生物探究开展得不够正常。前后脱节,缺乏连续性、递进性。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生对某一现象有大量感性经验时,讲述法可能会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通过实践尝试,从生活中学生物,用生物改造生活。走出校园,调查探访;发现问题,探得秘方。奇妙的生物让生活缤纷多彩,多彩的生活使生物更加奇妙。偶遇挫折,教师鼓励,热情来帮。课题需要,时空延长。生物不仅是学校中的课题,而且也是生活中的课程。
2.4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安德森在他主编的《教学和教育百科全书》中,对探究教学的几个方面作了高度的概括:探究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指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究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探究活动的评价标准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所以一定要打破寻找“唯一的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和框框,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和实践,从而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有利于课程管理等角度出发去综合应用各种评价手段。
2.4.1评价应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老师旁边指点为辅。新教材的探究实验中往往要求学生对自己提出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让他们充分表达与交流这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说出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全班资源共享,把不同探究的结果整合,从而获得完整的探究结论,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因而要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探究活动在班中宣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生物探究活动就发现的问题开展讨论,如蝶与蛾的区别,对农作物的利与弊。也可就某些实际生活展开讨论。讨论中,壮族仪营造自由商讨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大胆表述,注重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加强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也渗透了环境教育。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也是生活活动可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可以布置一些课题或让学生自己选题,进行论文的撰写,以提高写作能力。题材可源于学习书本知识的心得、体会,如“为什么有的扁朴吃起来很苦”、“蚊、蝇的繁殖能力到底有多大”;也可源于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的总结体会,如“金鱼的人工饲养”、“药用植物的调查”、“花香的秘密”等,然后,由师生共同组成的评审团组从科学性、创造性、应用性对论文进行评审,给优秀者以奖励。
由于对探究能力的评价强调的也是发展与引发学生的反思,所以,学生个体应该是评价的中心对象,是主要的评价者。而集体评价、教师、家长、社会等其他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评价“自我评价”正确与否。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通过经常性自评,就能不断的校准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快、更好的实现目标。学生自评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另外学生接受各方面的评价,特别是更容易接受同学或协作者的评价,引起其反思,起到促进作用,起到学生能够更公正的看待自己的作用。
2.4.2评价应关注探究过程为主,以探究结果为辅。当然,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有其一定的原则,就是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的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其中最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一一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既然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应关注学生探究的全过程,那么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的6个环节都应是评价的方面。
3、新课程标准下生物学探究活动的展望
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会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全方位的推进,才能奏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学改革,坚持教改方向,努力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在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的前提下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必能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另一个新的高峰。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挑战性 情感 探索 培养
经济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现代化,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因而激烈的教育焦点是科技,是人才,归根到底是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学习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什么是探究式学习?生物探究式学习有什么特点?如何进行生物的探究式学习呢?
一、探究式教学的几个步骤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教师首先应给出课题让学生充分预习,是学生明确要探究的目标,教师本身也要精心备课,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情境,通过有目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和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动机,营造一种能够明显意识到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探索。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无疑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产生内心的体验和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旋律,课堂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目标,把学生推到研究知识的前台,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通过学生的亲身感知,直接体验有意无意地意识、道德、情感、态度的变化和发展。
4.把握发展性评价。当学生通过探索解决某一问题时,教师一定给予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能够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探究式学习的本质
1.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投入学习环境。教学目标应为学生的自我探究。自动调控、主动参与、自我参与、主动学习和发展而设定。
2.探究式学习是发展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问题是探究的核心,其关键在让学习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探究过程的艰辛和成功之后的喜悦。
3.探究式学习是发展学生精神生活的过程。围绕探究的问题是学生养成探索与思考的心理习惯,大胆质疑问题的意识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热爱研究和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等心理品质,使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生物探究式学习式的变革
实现学生学习式的变革,是实现整个教育方式变革的落脚点和归宿。生物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和学习,鼓励学习采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将探究式学习引入中学生物课堂,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1、创设科学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学始于思,思源于疑。现实的背景资料最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心理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逐步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探究蚂蚁的行为中,观察到蚂蚁的那些行为?这些行为对蚂蚁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蚂蚁和人类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教师从中加以肯定或否定。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观察大自然的信心。
2、生物课中探究式提问和讨论,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在以往生物教学中,常常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少。有些老师甚至不提问,即使在教师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这种问题,学生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总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问题,着重思考。问题源于有疑之处;问题难以适度;问题具有启发性。充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
探究性的讨论一般课堂讨论较多,探究性讨论的问题具有开发性,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技能为主要目的,重视小组合作,强调整体参与,提问贯彻讨论全过程。探究性提问和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判断讨论内容是否恰当。一是看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生物知识和生物技能。二是看这个内容学生是否具备理解或在科学上是否已成定论。如果某一问题学生已理解已成定论。而具学生对此确信无疑。那就无法引导学生探究。三是看所选问题是否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培养学生“共通”能力。
3、引导学生旁征博引,培养学生收集与分析生物能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生物学的研究范围、方法技术已经发生很大变革。培养学生对各种信念的摄取、分析、归纳、综合等收集和处理生物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加工处理生物资料的技能和分析生物问题的方法,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技能,已成为当前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