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

第1篇: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25-02

一、初中生物教育的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推进,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难以转变原有的教学思维观念与教学方法。有的初中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强调应试教育,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这就导致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以前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生物课本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地位,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负责听记,这种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教学内容较为乏味枯燥,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根本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难以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性、创造性思维难以发挥。这种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生物教师需要提高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重视,创新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实验操作,这就需要学校有完备的生物实验器材。但是一些初中学校对生物教学这门课程不够重视,没有引进购买生物实验器材设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主要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来授课,这就导致学生记不清楚实验内容与结果,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也得不到提升,造成学生在生物实验这一方面造成认知盲区,实验器材的缺乏也对生物教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此外,有的学校虽然有生物教学实验器材,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生物实验教学环境过于机械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手能力得不到发挥。在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教师教学,学生模拟操作的方式,教师在实验课堂上侧重于讲解生物实验的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目的与结果,而忽视了生物实验的一些具体操作指导,学生只能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来进行机械的操作,这一学习方式就过于被动,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没有做出调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确定,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体意识。要想提高生物教学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是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把主体意识转移到教师身上,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自己学习效率与结果的好坏也是由教师一个人所影响决定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问题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是一个观众,只负责听,没有发挥主动积极性,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画出不理解的知识点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也没能够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或者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更不用说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想法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较低,不利于生物教学改革推进。

二、推进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研究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教师要能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项举措,教师要能够充分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理清思路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什么,要能够把它落实到教学中来。其次,教师要能够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使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这一点最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学校要提高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视,保证生物实验器材的齐全,完善生物教学设施。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书本上一些生物的内部结构、细胞等微生物的组成图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来。此外,对于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极为罕见的生物,解剖过程等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教师在生物实验课程中,要让学生多走进实验室,能够让每名学生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学校要能够保证实验室的宽敞、实验器材的齐全与更新。教师在实验课上,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布置实验任务时,要让学生独立动手完成,给学生一定的独立空间。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内容能够加深印象。教师要能够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在创新教学方法时要能够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案例分析、课外活动等等形式。情景教学模式就是将书本中的一些趣味性的知识通过讨论、辩论赛、情景模拟等方式来设计出特定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技术是一项能够将知识内容以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的现代教学手段。案例分析则是教师通过分析包含书本知识的一个案例,深入剖析出课本原理,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课外活动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实验来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鼓励学生多提问多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应用。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要能够主动参与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能够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以不断完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推进我国初中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初中生物化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9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34

实验在理科科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理科教学必备的工具,所以,实验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传授生物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在初中生物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过程中,运用实验教学法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下文将对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一、实验教学法概述

(一)实验教学法的定义

实验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教学要求利用特定的实验仪器或实验设备、药品试剂等对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并且整个实验活动的开展是在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实验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通过应用实验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观看到更为直观的实验现象,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参与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物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验教学法的分类

实验教学法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实验方式,分别是: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其中课内实验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所学的一些知识点,在课内实验中,实验结果比实验过程更重要;课外实验是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完成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求助教师,也可以向家长寻求帮助,课外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分组实验主要是在专门的实验课上进行,它的实验方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操作,通过亲身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演示实验是这四种实验方式中要求最高的,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实验的操作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来掌握和理解知识点。这种实验方式对教师的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实验过程出现丝毫的失误都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出现偏差。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第一,实验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这一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第二,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具体的操作,学生养成了动手实践的好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学学习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生物实验,所以对生物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实验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好奇心,使他们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让学生参与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仅初一的生物教材中就包含了58个必做实验。学生通过操作这些实验,能够对生物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而掌握一些生物知识。其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是基本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具体推导过程,这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吸收所学知识,使他们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单细胞生物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仅凭书本上给出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很难对“单细胞”这个概念有清楚认识和理解,所以,必须要用实验来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显微镜对一些单细胞生物进行观察,如“衣藻”“变形虫”,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把握。最后,通过实验,教师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具体的考察,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并让他们学会用实验去验证这些知识。

三、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分析

(一)将生物实验运用到具体生活中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生物课本上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实验与具体生活相结合,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植物的“向光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人们在野外迷路时也常会利用植物的“向光性”来辨别方向。教师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如下实验来对植物的“向光性”进行验证:“把牵牛花籽种在小花盆里,等发芽长成幼苗后放在一只鞋盒子里,花盆紧靠鞋盒的一边。盒内用硬纸做一个隔墙,下方留一点空隙,在另一侧上方开一个小窗。盖上盒盖,把鞋盒放在阳台上。一个星期后,牵牛花秧会从小窗中探出头来”。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解释生物的“向光性”是由于植物细胞里有一种对光线非常敏感的生长素,它控制着植物发育和生长的方向,只要盒内有一点点光线,这种生长素就会发挥作用。

(二)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实验中会用到各种实验仪器,学生对新的实验仪器的使用可以增强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初见显微镜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规范、独立地操作显微镜,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如探究显微镜的取镜、安放、对光、观察等步骤中要掌握的要领,这对以后利用显微镜来进行生物实验起到了导向作用。

第3篇: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 环保教育 环保意识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环保问题主要呈现为教学中的一个热点。笔者认为,环保问题是未来社会每天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初中阶段就善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助于学生今后养成环保的习惯,为环保做出积极贡献。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环保问题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门学科,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来渗透环保意识,以下是笔者关于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几点探索和研究:

一、讲解现实问题,建立基本环保理念

在初中生物教育中,对环保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通过相关现实问题的讲述来做引入,通过真实的社会环保问题做案例分析。在现实问题的讲述中力求生动形象,让学生能够对环保中的细节问题有深入的知晓,而不是肤浅的停留在表层现象中。如雾霾问题,充分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我们可以做的环保工作。告知学生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近年来人们呼吸道疾病或者相关疾病的上升情况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减少雾霾就是挽救生命的举措,同时让学生有效的知晓到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加重雾霾问题的有害行为,从而做好有意识的预防。而对于环境资源问题,如水资源、植被资源、动物资源等,让学生了解当前相关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枯竭状态,以及相关破坏所引发的全球性问题,让其问题严重性上升到人们的生存。如水污染所导致的人类疾病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可以说明现在工业污染对水资源的破坏,让学生明白现实环保问题所涉及的生活方方面面,让学生对于环保有充分的常识性知晓,而不是片面的理解环保,或者对于环保内容理解较为局限单一。同时通过现实问题的列举,提升学生自身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让生物教育可以达到活学活用,而不是仅仅的书本理论教育,更多的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实用主义。而具体内容的讲述,还可以配合影像资料来辅助,如通过纪录片或者新闻报道内容材料做讲解,让讲解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且具有更高的说服力。

二、利用实验课渗透环保意识

生物实验课所用的实验材料都来自周围的环境。这些材料如何选取、到哪里取、取什么部位,无一不包含着环保教育的素材。例如,教育学生不能选珍稀动物,在对实验效果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一些对生物或大自然没有影响的材料。而采摘植物的叶片时,要找一些枝繁叶茂的植物,采摘时要用枝剪而不能随意用手去摘。又如,新教材中去掉了动物的解剖实验,取而代之的是饲养小动物。还有在做完“光对小鼠生活影响”的探究实验后,教师应告诉学生千万别忘了给小鼠找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些细微之处,逐步渗透培养学生保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环保教育要重引导,忌灌输,只要教师注意挖掘实验课中环保教育的材料,将环保意识渗透在生物课堂并非难事。

三、实践环保行动

对于学生来说,要勇于实践环保行动,否则再多的意识也是空谈。环保行动与生物课堂紧密联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要积极利用生物课堂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投入环保行动之中,具备环保意识、实践环保行动。

环保教育不仅呈现在课堂内,更体现在课堂之外,业余我引导学生积极争做环保卫士,每个学期评选出一名环保卫士,在荣誉心和自豪感的建立下,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实践环保行动。在教学中,我也会抽出一些时间,带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环境污染现象,运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引导人们具备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

四、培养环保习惯

环保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长久之事,有效的教学课堂,也只有将习惯注入到学生的习惯培养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终身的有效教学,这种有效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是注入了学生生命的。环保习惯的培养,要积极运用生物课堂,将环保习惯的培养通过日常的生物课堂教学折射出来。

在课堂上,我还积极鼓励学生列举自身遇到的环境破坏现象,有的学生说,农村大量燃烧秸杆造成了环境污染;有的学生说,镇上的化工厂直接将污水排到小河里,原先清澈无比、鱼虾成群的小河现在臭不可闻、生机全无;有的同学说,我们村头的垃圾都成堆了,也没人管;还有的学生说,家乡的树木越来越少了,都被砍伐卖掉了……然后笔者给学生设定角色,如果你是环境问题所在地的干部,或者你是环境保护部门领导,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你会怎么做?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将课本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相结合,进一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

五、从身边小事做起,落实环保意识

第4篇: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合理创设和运用问题情境;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31-01

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识记难度大,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学生中对生物学科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现状,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具体、形象,使学生爱学、乐学,就成为生物课上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其学习效率。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共性

事例一:在《合理膳食》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生活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有关合理膳食的理论依据:日本人在古代被称为“倭”,即矮的意思,但根据北京大学季成叶教授的调查,日本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已经超过中国的青少年。为什么呢?

提供以下五种食谱:肯德基快餐食谱、完全素食谱、主食加肉食型食谱、简单型荤素搭配食谱、多样性化的荤素搭配食谱,并思考哪种食谱更加科学、合理。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对于上述问题,大都能归纳出二战后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会迅速超过中国人问题出在食物,进而比较两国食物的结构,即可得出人体生长的所需的营养物质。对于食谱的选择问题请一名学生讲述各种食谱中包含的营养物质,从而也回答了食谱的选择的问题。此时小结合理膳食的原则,已是水到渠成,完全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以上两个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概括、理论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二、创设趣味、直观的实验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生物学实验既是生物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设置、呈现学习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法。通过生物学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

事例二: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的教学中,可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引入肺内的气体变化。

演示实验:取A、B两试管,放入等量的石灰水,向A试管中用注射器注入空气,向B试管吹气,提出问题:为什么B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了而A试管中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注射器中注入的气体成分是否与吸入气体成分相同?”“吸入与呼出的气体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变化过程中引出肺内的气体交换,引起学生兴趣;并在不断变化和层层递进的问题中,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事例三:“显微镜的使用”一节的有关实验材料教学中,设问什么材料在显微镜下能进行观察?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纷纷发言,有的说纸;有的说布;有的说头发,甚至有的问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答案形形。充分利用这一时机让学生用自己能找到的材料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其中涉及的有关知识包括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成像原理、显微镜的实验材料的选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四、创设已有知识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

事例四:在“人的性别遗传”一节的教学中,设计如下复习题序列:

1、人的发育起点是什么?

2、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多少?

3、卵细胞和染色体数是多少?

4、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又是多少呢?

至此,学生对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的认识出现了新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能理解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减半的含义,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亲代和子代的染色体数一致。

五、编拟读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自学

在讲“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这一节时,可提出了下列自学提纲:

1、病毒是由谁发现的?

2、病毒根据寄主的不同分那三大种类?

3、病毒的结构是由 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的。

4、举例说说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第5篇: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活动课 生物教学 案例分析

活动课注重学生对各种活动过程的亲身经历和直接体验,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集知识体、思维链、能力键与再生力为一体的重要课程[1]。我国进行生物学新课程改革时,在课程体系内新增了活动课这一课程类型。

本研究通过对生物活动课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各类生物活动课的特点、组织原则、实施步骤与适用内容,以对每类生物活动课有全面细致的了解,由此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更合理恰当地选择生物活动课类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

1.游戏类生物活动课

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答题、角色扮演、演讲等。

1.1特点

寓教于乐,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等等。

1.2组织原则

(1)目的性原则。为了更顺利地开展教学,强化教学效果,游戏的设计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而不能只追求游戏形式,随意安排。

(2)创造性原则。游戏要能提供给学生进行创造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创造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3)选择性原则。游戏内容要有一定的娱乐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学生智力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设计难度合理游戏,太简单缺乏挑战性,太难则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2]。

(4)普遍性原则。要使游戏尽可能面向所有学生,不歧视、排斥后进生,做到一视同仁,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游戏过程,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

1.3实施步骤

(1)选择游戏内容,确定游戏目的;(2)设计游戏方式,制定游戏规则;(3)实施游戏计划,开展游戏活动;(4)反馈游戏信息,调整游戏策略;(5)反思游戏过程,评价学生表现。

1.4适用内容

花的结构,鲫鱼的外形,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呼吸,细胞减数分裂,等等。

2.制作类生物活动课

能使学生通过手脑并用以学习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大部分为模型制作,优秀作品可作为教具,丰富校内课程资源。

2.1特点

操作性强,更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肌肉的精细化动作得到发展,等等。

2.2组织原则

(1)创造性原则。活动方案不能规定太死,或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使学生有创造的机会与条件,进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使其在动手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制作出独特的作品。

(2)渗透性原则。制作活动必须渗透生物学的观点、思想与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具体地理解、巩固生物知识,降低记忆难度。

(3)可操作性原则。制作所需的器材要容易获得,制作过程耗时不能太多,难度不能太大,否则学生完成的可能性很小,容易降低他们今后对此类活动课的参与热情。

(4)普遍性原则。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制作活动,不能故意设计难度大的制作内容以排斥后进生,也不能为了维持良好秩序而排斥平时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2.3实施步骤

(1)确定制作任务,制订制作方案;(2)准备制作器材,做好制作前的准备;(3)实施制作方案,开展制作活动;(4)学生展示作品;(5)学生反思制作过程,进行自评互评;(6)教师点评学生表现。

2.4适用内容

动物细胞模型的制作,植物叶脉书签的制作,昆虫标本的制作,草履虫模型的制作,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制作,生态瓶的制作,等等。

3.调查类生物活动课

时空开放性强,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体会获得结论的真实过程。

3.1特点

本土性,活动空间大等。

3.2组织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以当地的客观自然条件为前提,根据其中的自然资源情况确定调查内容与地点,促进活动顺利开展,否则若调查对象是当地所没有的,则无法获得调查结果,该类活动课也就失去了意义。

(2)可行性原则。调查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开展调查,调查对象要易发现、获得。

(3)开放性原则。调查活动进行的场所具有开放性,不仅能够在校外开展,而且能在学校实施,充分利用校园自然资源,使调查活动更安全便利[3]。

(4)普遍性原则。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调查活动,虽然调查活动的空间流动性较大,学生的自由性强,教师维持良好调查秩序的难度更大,但不能为了降低工作难度而排斥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参加活动。

3.3实施步骤

(1)确定调查任务,制订调查方案;(2)学生阅读调查方案及相关资料,准备调查工具;(3)开展调查活动,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调查记录;(4)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组间交流;(5)教师评估调查结果,并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

3.4适用内容

人体一些性状的调查,调查植物群落,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调查校园植物叶形多样性,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

4.参观类生物活动课

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拓展生物知识的良好途径,主要包括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

4.1特点

本土性,社会性,着重于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受等。

4.2组织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即一切从实际出发,选择当地现有的生物机构部门,安排适宜的参观内容[4]。

(2)目的性原则。参观内容的设计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看和听的过程中学习,不能追求形式,只玩不学。

(3)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要使学生不仅巩固已学的或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生物学知识,而且感受到生物世界的无穷魅力和生物知识的巨大力量,并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团结友善等思想品德。

(4)普遍性原则。要让所有学生都进行参观,虽然参观活动在校外举行,学生的自由性强,教师维持良好秩序的难度更大,但不能为了降低工作难度而排斥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参加活动。

4.3实施步骤

(1)确定参观目标,制订方案,选定、预查参观地点;(2)学生做好参观前的准备;(3)开展参观活动,教师或实习单位人员讲解;(4)学生整理资料,撰写参观体会;(5)学生交流参观收获;(6)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

4.4适用内容

动物的主要类群,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血液透析等。

5.实习类生物活动课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主要是生物技术的实践。

5.1特点

具有本土性、社会性,能更系统地运用知识等。

5.2组织原则

(1)指导性原则。实习过程中,要安排实习单位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实践与理论指导,让学生正确操作并理解所运用的原理。

(2)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原则。实习过程要体现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系统运用已学,巩固理论知识。

(3)普遍性原则。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实习,虽然实习活动在校外举行,学生的自由性强,教师维持良好实习秩序的难度更大,但不能为了降低工作难度而排斥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参加活动。

5.3实施步骤

(1)确定实习任务,制订实习方案;(2)学生做好实习准备;(3)学生进行实习,实习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教师配合指导并维持秩序;(4)学生整理资料,撰写实习报告;(5)学生交流实习收获;(6)教师通过自身观察与实习单位人员的反馈信息评价学生的表现。

5.4适用内容

用扦插的方法繁殖植物,无土栽培,用药和急救,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组织培养,植物芳香油的提取,等等。

6.实验类生物活动课

6.1特点

普遍开展,学术性强,结果更严谨,等等。

6.2组织原则

(1)科学性原则。实验选题要有科学性,符合生物学的相关概念、规律和定理,否则无法开展,缺乏研究价值。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要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不仅巩固生物理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而且养成正确的实验操作习惯,形成严谨诚信、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

(3)程序性原则。实验步骤的规定很严格,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实验,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使实验无法顺利完成。

6.3实施步骤

(1)验证性实验

①确定验证内容,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实验原理和预期实验结果;③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④学生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进而验证相关内容;⑤学生反思实验过程,进行自评互评;⑥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

(2)探究性实验

①确定探究课题,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②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③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④学生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论,提炼出相关生物概念、定律和定理;⑥学生反思实验过程,进行自评互评;⑦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

6.4适用内容

生物实验。

总之,各类生物活动课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5],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及反思能力等,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连利.生物活动课实践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77.

[2]马立宣.游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吴小惠.初中生物活动教学研究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第6篇: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6

作者简介:刘杰群(1978―),女,广东清远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详述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并指出:“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1]广东省七年级生物学自2012年9月开始使用据此修订的教科书。面对新教材的启用、新课标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才有利于开展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才能促成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呢?

1.借助前概念深入学习重要概念

前概念是学生在正式学习某个科学概念前业已形成的与公认的科学概念相悖的观念和理解。而“任何学习都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累积性的学习”[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部分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形成了一些前概念,且这些前概念并不都是错误的,有部分前概念是不够完整,或涵盖面较窄。教师在教授生物学时常会发现学生已经对某个概念形成了前概念,如能巧妙利用,能促进重要概念的教学和学习。

如“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是: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人的生命活动特点进行思考:人有哪些生命的特征?学生就会联系自身特点展开思考:人要吃东西,会呼吸,会排便,会生长发育,能繁殖下一代……接著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尝试自行归纳出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来帮助学生巩固认识。经过这样的教学和学习,学生形成概念时就不会再受前概念的影响,而且印象深刻。

2.借助任务情境让学生开展重要概念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如果对所学的知识如能建构起灵活迁移与应用的知识经验,那么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就会很到位,这需要教师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联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和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如“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和“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两个重要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并布置任务“借助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并比较两者的区别”;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同学交流、讨论,就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的掌握和理解,能正确制作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和区别动、植物细胞。

3.借助问题定向指引学生学习重要概念

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情境,在问题的指引下,尝试解决问题,在思考问题、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寻求问题解决方法、与同学的各种信息互动等过程中,会获得新的相关生物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就能形成新的知识概念和框架。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结合教材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问题,定向指引学生深入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概念。

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时,教材中指出:绿色植物是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结合教材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①“工厂”需要哪些原料?②“工厂”的生产车间在哪里?③“工厂”的生产车间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工作?④“工厂”的产品是什么?⑤“工厂”的产品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能定向指引学生去深入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学生在逐一思考解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会脑海里逐步形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知识概念和框架。

4.借助案例分析达成重要概念的学习

生物学教学中,引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能促使学生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分析案例、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最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达成重要概念的学习。此外,借助案例分析还能使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情境相联系,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学习《眼与视觉》时,教师指引学生认真阅读书本,了解眼与视觉的形成之后,再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身体健康的张同学最近看黑板总是觉得模糊不清,自我感觉是近视了,就借同桌的眼镜戴着看板书,果然能看到清晰的字体,但戴了一会儿又会觉得有点头晕”。学生就能依据案例尝试从眼球各结构及其功能来分析视物不清的原因,或从视觉在大脑的视觉中枢形成的角度来分析随意配戴他人的近视眼镜会诱发头晕等症状,还能从近视的成因及其预防方面给张同学提供良好建议。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深入浅出地构建和掌握 《眼与视觉》这一节课的重要概念。

5.借助课时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重要概念

课时学习目标是指在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应该对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有具体且明确的表述。本人在2012―2013学年开展了七年级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先把每一节课中重要概念的下位概念逐一细化为课时学习目标,作为概念要点列出;再让学生上课时先认定当堂课的课时学习目标,并自行分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最后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这一策略的有效使用对学生把握概念、形成知识框架多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