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机械标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是提升工程机械设备使用效率、控制管理成本、突出经济性的关键举措。现阶段,随着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各类问题逐渐显现。本次研究围绕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展开,以标准化为重点,结合塔式起重机等设备展开具体分析,研究具有一定实效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1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概述
工程机械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机械设备。根据现有技术标准体系,我国在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方面,将工程机械行业分为了土方机械、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升降工作平台、工业车辆、凿岩机械气动工具五个专业领域。我国工程机械标准化工作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标准化方面,我国已经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涉及数百项工程机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也形成了千项以上的内部标准。工程机械标准化在行业发展和产品进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项目的增多,工程机械标准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快速发展,作用也更加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作用。第一是确保机械质量和使用效率。工程机械设备质量取决于日常的保养和养护,而机械管理的重点在于提升设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进而确保设备能够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在塔式起重机这类设备管理中,积极落实标准化,能够使管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维护机械状态,使设备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是有利于节约资源和控制成本。随着工程机械管理的专业化和技术化应用、发展,更多管理行为得到创新和优化,管理的标准得以落实,标准化管理的实际价值也得以凸显。一些大型设备的管理只有落实标准化才能确保管理的实效,使设备能够保证一个良好的状态,进而确保各项投入更加合理,体现管理的经济性。第三是有助于落实项目管理标准化。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更好地控制管理成本,进而提升生产作业实效性。塔式起重机的购置价格高,日常管理成本高,因此更需要实现标准化。总体来看,设备标准化管理也有利于提升生产作业标准化水平。生产作业的标准化源于各个管理环节的标准化,通过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能够进一步实现项目标准化管理,激发管理潜能,实现生产作业的长效化。
2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尚存问题分析
2.1工程机械设备使用与保养维护脱节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工程机械设备使用与保养维护脱节现象,工程机械设备保养维护标准得不到有效落实。按照管理规范要求,塔式起重机这类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单位都要制定和落实相应的设备维修维护制度。制度当中应包含塔式起重机维护保养重点、管理使用程序,同时要突出对重点受力结构件的检查和维护规范要求,进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将问题消除于萌芽状态。现阶段,部分设备使用单位并没有及时有效落实塔式起重机等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标准,导致设备使用与维护脱节,影响到设备使用效果,带来一定安全隐患。
2.2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问题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的科学、有效落实,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设备实际管理人和操作人员素质能力。目前一部分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标准化管理意识,尤其是在塔式起重机这类设备的管理上得过且过,在设备安装前缺乏必要规范性检查,进而使得机械设备在安装拆卸过程中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3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严谨性不强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严谨性难以得到保证,进而使得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效果不突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是一个持续性工作,只有切实体现出标准化严谨性才能确保管理能够具备针对性和专业性。在实际的标准化落实过程中,不严格、不到位问题突出,导致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成为空谈。
3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实施策略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的有效实施,能够切实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突出其经济性和实用性。工程机械标准化需要从强化落实、增强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动态标准化管理体系等几方面入手。
3.1强化管理标准化的落实
确保管理标准化的有效性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基础。在制度和规范要求体系下,围绕落实做文章才能确保塔式起重机等各类机械设备的管理实效性。有了相应的管理标准,切实落实标准是目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必然之举。现阶段,在塔式起重机日常维护、维修、安装、使用等各方面都有详尽的管理标准作为参照,企业只需要落实标准即可以实现标准化管理,因此强化落实是标准化的基础和必要先决条件。
3.2增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与低。因此增强设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而提升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企业需要强化日常培训教育,使设备管理人员能够具备良好的标准化意识,能够主动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把标准化工作具体落实到实处,取得标准化管理应有效果。
3.3建立动态标准化管理体系
围绕动态标准化实现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是一项关键之举。动态标准化能够切实提升管理的实效性和专业性。对于塔式起重机这类常见设备的标准化管理而言,动态标准化使管理的要求随着设备自身发展和管理实际要求而变化。动态标准化能够使设备管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能够促使最新的管理标准和规范要求得到及时有效落实,进而提升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确保设备使用管理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惠洪,李艳霞.加强机械设备管理为公路建设做好后勤保障[J].财经界(学术版),2014(02).
[2]张以庆.浅谈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4).
[3]谭日雄.公路工程中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3(04).
[4]马剑华.海外项目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J].中华建设,2012(01).
关键词:工程机械,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
1毕业生质量学校评价指标体系
1.1构建原则与方法
学校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是强化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毕业生质量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科学性、完整性、客观公正性、适用性、可实施性等原则。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应选取真实、合理,全面,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指标应用科学的理论进行计算和折合,能够全面评价毕业生在校时的表现,构建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准确的分析工程机械专业类毕业生的质量等级,为学校和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对于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本研究采用了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层级分析法(AHP)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2]。
1.2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关键。为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提高毕业生质量,应全面、科学的选取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使各项指标的选取和设计能综合、客观和真实地体现毕业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调研、查阅资料全面的对社会人才进行了需求性分析,发现“通用性”人才颇受欢迎,使得教育更加注重专业人才素质、知识、技能的培养。本文从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四个方面对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分析,确定目标层、评价准则层以及评价指标层,进而可得到递阶层次结构模型[3],建立毕业生质量学校评价指标体系。
2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2.1构建原则与方法
毕业生进入社会的表现与毕业生的质量息息相关。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重要生命线。目前评价指标体系中,对于社会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还未完善,缺乏教育界外部的声音,致使评价体系的效度和信度降低,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社会评价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准则,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所进行的价值判断。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根据培养目标、评价对象、社会需求以及目前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科学理论等进行的科学合理的设计过程[4]。本文综合文献、现场调研和理论分析三方面,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2.2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前高校人才的培养基本分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主要针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客观规律的研究,基于理论层次方面的研究,而应用型人才主要研究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属于技能型人才。工程机械专业面向行业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具备工程机械电液控制技术的运用、经营、开发、设计和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掌握工程机械技术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从事工程机械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技术管理和营销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其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要科学、合理、结合实际。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发现大部分用人单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工作态度、抗压能力等方面,笔者通过整理调研结果,将高职工程机械专业社会评价建立知识、技能、素质三个一级指标;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等10个二级指标,各个指标占有一定的权重[5]。
作者简介:杨双全(1966-),男,四川广安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城市建设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城建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工程机械融资租赁已成为现代工程机械营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但是我国在建筑业内开展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业务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阻碍,如何避免信用风险和租赁资产余值风险是阻碍当前融资租赁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外部环境存在的基本问题,同时试图就建立以风险预测、风险预警和预防、风险监控、风险锁定、风险转移和化解等为组成的风险控制体系提出了思路和看法。
关键词:融资租赁;工程机械;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5 文献标识码:A
工程机械融资租赁是一种以设备为载体,集贸易、金融、租借为一体的特殊金融产品。是由出租方融通资金为承租方提供所需设备,具有融资、融物双重职能的租赁交易。随着工程建筑市场竞争的日渐加剧和工程机械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施工企业为避免设备陈旧风险带来的资产损失,对资产流动性和设备的先进性更加关注。从全球来看,工程机械租赁公司已成为国际上设备流通的新兴载体,机械租赁已成为现代工程机械营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
从国内目前市场发展看,迅猛的投资和项目需求的多样性、梯度性,为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和二手市场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多数制造商为扩大市场份额、维护自己品牌的市场秩序,已经认识到租赁销售和发展租赁经营,对于控制设备流通、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非常重要。但是现代租赁在我国发展很不成熟,设备生产厂家对如何利用租赁来开展融资业务还处于摸索甚至茫然状态。如何避免信用风险和租赁资产余值风险是阻碍当前融资租赁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目前中国工程机械融资租赁宏观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从工程机械融资产品看,我国目前开展的仅仅是以使用设备为目的的简单融资租赁,对于技术要求高、程序复杂、涉及当事人广的杠杆租赁和售后回租等租赁方式还少有涉及,工程机械融资租赁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泊来后,国内法律十年间近于空白。此后,相关立法相继出台,但是它们非常分散,当前存在双头监管(商务部和银监会)而且立法效力不高。
虽然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关于租赁交易市场的法律框架,但是各项法律法规之间的配套和协调不够,导致出租人在进行交易时常感到无所适从。的确,目前在我国现有的融资性租赁、外商投资租赁和工程机械等实物租赁的三种租赁存在政策不一致、税收不一致、法律解释不一致、扶持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如我国关于租赁交易的税收规定与监管的规定不统一,甚至我国关于租赁所得税和流转税的规定也不够一致。
多重监管阻碍了我国租赁业的发展。公开数字表明,我国租赁市场渗透率(通过租赁实现的设备投资占设备总投资的比例)只有2%左右,远低于17%世界平均水平(美国已达到33%)。商务部和银监会共同起草的融资租赁法(草案)首先必须解决多头监管这一纷争局面,也就是说银监会、商务部必须有一个放弃对租赁的监管,但目前似乎哪个部门都不愿意放弃。于是乎,立法中一种观点认为,工程机械融资租赁怎么也脱离不了金融业务的本质;而另外一种则认为,国外的工程机械租赁业务并未当作金融业务监管,而是把工程机械租赁作为企业的一种营销模式,如果以监管金融的思路监管租赁,势必会引来严格监管,限制工程机械租赁业的发展。
法规匮乏也使得租赁机构的权益难以保证。我国没有颁布有关法律条文来确保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业的法律地位,致使一些租赁合同纠纷无法可依,相关主体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造成欠租、骗租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承租人恶意拖欠租金,而租赁公司无计可施。
二、工程机械融资租赁的风险控制
由于工程机械产品的特性,工程机械产品的营销非常适合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但是我国开展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业务,就应该面对和研究中国环境和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条件:第一,相关融资租赁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十分健全,租赁公司和厂商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会遇到法律方面的障碍。第二,在中国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条件下,银行是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最主要渠道。而国内租赁行业再融资的难题是限制工程机械厂商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巨大障碍。第三,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是融资租赁业务的重点,租赁公司或厂商都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对于前面的两个约束条件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太大太多,下面笔者针对第三个约束条件风险的控制谈谈思路和看法。
工程机械融资租赁是金融和贸易结合的边缘产业,涉及面比较广,是个系统工程,风险控制也要是系统工程。单一的就某个问题谈风险控制,是狭隘的、无效的。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主要有以下控制手段:风险预测、风险预警和预防、风险监控、风险锁定、风险转移和化解等。
(一)风险预测
主要目的是防患于未然。我们总喜欢用亡羊补牢来说我们对错误的补救是必须的。但这样做成本太高,如果把风险提前预测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风险预测首先要划分融资租赁经营管理中到底有多少种风险。一般说有以下几种:
1.金融风险。融资租赁是一种金融性质的活动,既然涉及金融就必然摆脱不了金融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汇率、利率、金融诈骗等风险;融资租赁是以承租人占用出租人资金的时间来计算租金的。因此占用的时间越长,租金总额就越多,租赁是根据企业的现金流的波动频率来确定计算方式的,因此它比银行贷款的计算方式要灵活的多,种类也比较齐全。主要有:定额年金法和变额年金法,在具体的测算时要充分考虑利率的影响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2.政策风险。工程机械受建设项目影响很大,建设项目又和我国的宏观政策影响比较大,因此工程机械租赁的人员要研究宏观调控对租赁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3.企业风险。承租人的信用风险是主要风险,要从企业及法人代表的经济实力、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管理团队、财务状况等多方面进行衡量,这点和一般的贷款审贷没什么区别,但要强调的是项目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能力。要防范来自承租企业的风险租赁公司必须首先了解潜在的承租企业基本情况,是否具备使用租赁物件的条件,法律的主体资格、经营状况;其次是工程的盈利性和资金回收的保障;三是承租企业的对租赁物件使用的担保实力。工程机械融资租赁的特点是:大部分承租人都是私有经营者,他们需要有足够的家产作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来确保租金的偿还;四是要有30%左右的租赁保证金,租赁公司不能为一分钱都没有的企业做融资租赁。
4.市场风险。不同的工程机械有不同的市场领域,这些领域的变化对市场产生直接的影响,要根据地区分布、历史销售状况,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设立融资租赁公司阶段,如果没有市场预测,就没有项目的可行性。租赁主要玩的是残值,设备未来的价值比现值更重要,因为盈亏都反映在这里。因此租赁物件的二手市场非常重要,既是物权的退出通道,也是盈利的一个环节。贸易环节中的风险也不得不防。
5.不可抗力。工程机械普遍价值相对来说不算高,一旦发生不可抗力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仔细研究现在的市场环境,许多所谓的不可抗力都可以解决。预测不可抗力的目的,一是尽量躲避,二是根据市场环境和技术创新的手段,转换为可控风险。[1]
(二)风险预警和风险预防
在预测的基础上要建立预警制度预测才有作用。对于预测到的风险要及时通报有关部门,采取预防措施。同时也为止损制订的基本标准,以便将损失控制在最低。
对于一些可以预见并可以防范的风险,要纳入企业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企业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业务操作流程执行。融资租赁大亨卡特彼勒成功经验就是建立了6西格马管理体系,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不得越雷池半步。国内企业一般很难做到这点,失误不仅带来高成本的补救运作,还有能带来灭顶之灾。租赁讲究创新,但在执行程序时要严格禁止“创新”。因为这种“创新”是对游戏规则的破坏,害人害己。
(三)风险监控
我们讲风险控制总是习惯在一个静态的层面上考虑问题。风险控制实际上应该是一个闭环的控制体系。它经过操作――检测――反馈――调整――再操作这样一个过程。这个闭环应该有两路:一路是外部系统,另一路是内部系统,这两环交叉的部分就是风险控制中心。检测就是风险监控的重要环节之一。出问题不怕,怕的是出了问题没有人处理,甚至有意掩饰,最终不可收拾。监控的目的就是要避免这类风险,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随时改进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系统。
(四)风险锁定
风险锁定实际上是一种止损的措施。理论上讲,租赁不可能没有风险,而且风险越高,有可能利润越大。如果损失超过了收益,就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就算是不可控的风险也要把损失锁定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否则企业则无法生存。比如:风险五级划分(把租赁的债权质量按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划分)在每个阶段都要有限定的时间和有效的处理手段(例如:财产保全、强制公证执行、申请承租人破产等)。层层把关以免损失进一步扩大,有条件还要把处置当作盈利来操作。[2]
(五)风险转移和化解
听起来好象是转嫁危机,其实租赁公司本身控制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可以依靠社会力量,把他们的优势整合到风险控制体系中。比如:财产保险、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应收帐款保理等字号的机构为我们排忧解难。他们可以把企业风险分解为社会风险,让社会力量为企业承担风险。还可以要厂商回购租赁物件。在他们具有翻新销售的条件下,虽然是单一企业,但中间的收益使他们更愿意承担这个责任。还可以把租赁资产交给有能力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让他们支付一定保证金来分担风险。
有的风险是暂时的,如果处理得当,不仅可以避免风险,还可以从中收益,处理不好的话会扩大风险带来的损失。比如有些承租企业信用比较好,但因某种原因遇到暂时的困难。如果市场还在,现金流还在,通过缓收租金、租金放假、提供租赁项下流动资金贷款等方式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保住企业就保住了租赁债权。[2]
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企业之所以能生存,除了依赖一个良好的外部政治和经济环境外,更多主要靠自身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而体系的建设是离不开企业管理的,风险控制、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才是最佳体系。我国工程机械租赁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国外一些大企业如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等世界著名的工程机械厂商,他们把租赁作为重要的营销方式加以运用,对此觊觎已久,并已开始大踏步进入这一市场。因而,我们必须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尽快发展和壮大我国的工程机械融资租赁能力。
参考文献
技术应用作为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中的最关键因素,决定着煤炭工程机械运转水平高低。在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中,具有综合技术的特征,不仅是煤炭工程机械的简单叠加,更是电子信息、自动化、互联网、物联网、应用软件等一些新技术的综合,通过群体技术优化设计,最终形成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中的技术系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明显,煤炭工程机械生产技术也逐渐与国际最新的生产技术接轨,及时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最新煤炭工程机械技术。同时,近年来我国煤炭开采企业逐渐拓展国际市场,加大与国际煤炭大企业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注重煤炭工程机械生产技术的融会贯通。机电信息一体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是工程机械生产技术的最突出表现,逐渐实现由传统煤炭工程机械向智能化煤炭工程机械发展的趋势。在技术应用中积极采取计算机、激光感应、光能驱动等最新技术,有效实现煤炭工程机械运行的高精准度和高智能化[2]。
2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中的质量管理
虽然目前煤炭工程机械生产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煤炭工程机械生产的组织结构、流程设计、规范管理、质量检查、定期检测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煤炭工程机械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建议参考某些机械生产的科学流程,严格区分生产、制造、检测、市场、调度、工艺等,确保各生产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干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确保煤炭工程机械生产规模化。应及时将国际上最科学的机械生产流程引入我国煤炭工程机械生产,坚持引入先进管理模式,确保生产过程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拥有成熟的工艺流程之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机械生产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工艺生产流程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和工程设计图纸,坚持检验工作负责制,从源头上加强工程机械生产的质量安全。特别是对于煤炭工程机械生产的关键技术和环节,需要更进一步加强技术生产指导和技术监督管理,将生产质量监管分部门落实任务。健全完善煤炭工程机械生产质量检测机构,科学设计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加强煤炭工程机械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将质量检测贯穿于工程机械生产全过程[3]。
3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中的技术攻关
在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中存在许多地方需要加强生产技术攻关,特别是在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方面。通常认为,煤炭工程机械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较大噪音污染,因此煤炭工程机械的使用地点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噪音的来源主要是从齿轮的互相作用之中产生的,运转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力,产生压力波动,噪音呈现规律性。在煤炭工程机械作业时,与作业对象之间发生的瞬间冲击,形成冲击噪音。对于工程机械的噪音减弱或者消除,技术上已经取得相当多的进步,比如目前更多采用的双压力角等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压力波动,最大限度地降低噪音污染,同时还能够通过技术改进实现原材料的节省“双赢”效果。煤炭工程机械生产除了噪音污染的技术需要攻关,同时油污泄漏情况也需要更加注意。虽然在煤炭工程机械运行中油污泄漏情况属于正常,但是如果能够有效避免或者最大限度降低,可以为煤炭工程机械节省相当大的成本,为保持良好的外部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在行业内,加强工程机械油污泄漏管理,通常采用的是加强密封技术研究和科学用油方式,探索引入植物油等生态油压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石油的应用。
4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中的目标发展
煤炭工程机械生产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开拓,需要严格遵循国内外市场发展规律,积极在煤炭工程机械生产技术领域抢占一席之地。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工程机械生产技术的改革创新,及时调整我国煤炭工程机械生产的技术关键。要高度重视工程机械使用者和目标客户的现实需要,努力为我国煤炭装备水平和生产作出新的贡献。重点围绕目前市场要求的生产效率、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的工作进度,确保煤炭工程机械的生产制造模式进一步优化,促进煤炭开采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进而实现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企业的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强化战略思维和全球眼光,积极与国际煤炭工程机械先进技术掌握者的交流合作,正视自身在生产关键技术方面的差距和缺陷,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弥补。重点加强机械生产中的工艺标准、设计理念、先进技术、配套设备、节能环保等方面科技攻关,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如前文所述,工程机械生产技术是一项综合技术,不可能单靠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企业的单打独斗,必须将其他装备制造业所掌握的先进技术有机结合,大胆将其他装备制造中的可行性的技术为我所用[5]。
5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中的自动更新
煤炭工程机械需要加快解决的技术关键还包括能够实现实时监控、自动预警和故障诊断。对电动机、制动系统等重要部分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且在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报警,并可以采取初步的补救措施进行完善系统,从而提升煤炭工程机械运行系统的工作效率,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及时的工程机械预警和报警可以有效保护工程机械电机等重要组件的安全,有效提升工程机械运转的可控性和可靠性。为实现煤炭工程机械的自动更新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提升工程机械的自动化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自动化控制,一方面有利于有效降低机械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升。目前,有的煤炭工程机械生产领域已经实现采煤机、综掘机等机械通过微电脑实现自动变速控制,工程机械运转过程中根据机械负荷而自动调整传动系统的功率大小,进一步提高机械运转的效能和效率,设备运行的安全性能随之增强。上文所提到的微电脑技术是近年来高端煤炭工程机械采用的先进技术,也是衡量煤炭工程机械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
6结束语
关键词: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岗位
随着我国经济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对高素质技能型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同时,因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是一个涉及机械、电子、液压等多学科的专业,很多高职毕业生很难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通常单位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花费较长时间培训,学生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究其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有关。因此,明确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并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此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体系,重置人才培养目标,以使做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课程开设与企业需求相对应,从而使毕业生的能力符合用人单位对其的要求,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
1职业岗位设置情况
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培养的是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掌握了工程机械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后,可从事工程机械保养、维护、运行、检测、维修、营销与管理等工作。通过深入走访企业调研,以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及查看就业率等形式对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的了解显示: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每年居高不下,而且用人企业在招聘人员时不再以学历作为主要标准,企业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高职毕业生吃苦耐劳、操作实践能力强,同时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的心理期望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因此很受企业欢迎。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各大、中、小型工程机械的加工制造企业,从事工程机械设备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检测、装配及工程机械设备调试、管理工作,也可以到各工程机械设备销售企业从事营销和售后服务工作。还可到市政、城建、交通等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机械使用、维修、及管理和机械化施工的组织工作,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不同的工作岗位可以分类为以下三个岗位群[2],见图1。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实践性比较强的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功底,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操动手能力,对口的行业和岗位分布非常广泛,经过调研、分类、总结归纳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涉及职业岗位类别及典型职业任务如表1所示。
2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2.1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可定义为:工作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对工作的态度在从事的职业活动或场景中进行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从内容上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是指直接决定是否能胜任具体工作内容及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能力。方法能力涵盖收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能力、思考问题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是指当事人的领导及协作配合能力、人际关系交流沟通能力,对自我的客观认识能力、组织能力、环境保护意识及维护国家安全意识等。通过学习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开设的各门课程及在校课堂实训或企业的顶岗实习的锻炼,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较扎实的工程机械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工程机械相关的服务能力,并初步掌握了工程机械设备的保养技能、工程机械设备的故障检测、工程机械设备的故障维修技能,而且精通工程机械电子与液压技术,具备较强的判断、检测、维修工程机械常见故障的理论基础知识与能力,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接受和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群设置情况,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主要分为初次就业岗位、发展岗位和拓展岗位三种类型,具体的工作岗位是:①初次就业岗位:工程机械操作工、工程机械零部件加工制造、装配工、工程机械设备零部件及整车检验员、工程机械设备修理工等;②发展岗位:工程机械设备质检员、维修技术主管、服务主管等;③拓展岗位:配件主管、销售主管、技术主管、服务主管等。通过分解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领域职责和任职要求,确定了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职业素养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有胜任岗位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要有非技术层面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过关,还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调研结果分析,企业除了对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要求外,还同时对职业素养也有一定的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定的创新能力[3]。
3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3.1与企业生产相结合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技术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满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广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力争实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3.2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4]增加教师的培训机会,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及学习积极性,随时了解掌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补充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综合对比分析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进行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尽管高职学生操作实践能力比较强,动手热情比较高,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比较弱。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及时变换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课程教学过程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成果交流、教师点评”的思路来展开教学,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潜能,进行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思路,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教育与德育一体化,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劳动意识,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特点,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5]。
3.3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认证、以赛促教
参照国家和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结合国家及省市区技能比赛,创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使本专业在校同年级所有学生参加,通过层层筛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择优选拔,在考证和参赛的过程中,专业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以此为机会,学习借鉴优秀学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及教学经验。
3.4改变传统考核手段和方法
采用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卷面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统一的方法,以监督、督促学生,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力争培养符合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中的技术攻关
在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中存在许多地方需要加强生产技术攻关,特别是在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方面。通常认为,煤炭工程机械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较大噪音污染,因此煤炭工程机械的使用地点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噪音的来源主要是从齿轮的互相作用之中产生的,运转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力,产生压力波动,噪音呈现规律性。在煤炭工程机械作业时,与作业对象之间发生的瞬间冲击,形成冲击噪音。对于工程机械的噪音减弱或者消除,技术上已经取得相当多的进步,比如目前更多采用的双压力角等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压力波动,最大限度地降低噪音污染,同时还能够通过技术改进实现原材料的节省“双赢”效果。煤炭工程机械生产除了噪音污染的技术需要攻关,同时油污泄漏情况也需要更加注意。虽然在煤炭工程机械运行中油污泄漏情况属于正常,但是如果能够有效避免或者最大限度降低,可以为煤炭工程机械节省相当大的成本,为保持良好的外部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在行业内,加强工程机械油污泄漏管理,通常采用的是加强密封技术研究和科学用油方式,探索引入植物油等生态油压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石油的应用。
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中的目标发展
煤炭工程机械生产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开拓,需要严格遵循国内外市场发展规律,积极在煤炭工程机械生产技术领域抢占一席之地。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工程机械生产技术的改革创新,及时调整我国煤炭工程机械生产的技术关键。要高度重视工程机械使用者和目标客户的现实需要,努力为我国煤炭装备水平和生产作出新的贡献。重点围绕目前市场要求的生产效率、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的工作进度,确保煤炭工程机械的生产制造模式进一步优化,促进煤炭开采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进而实现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企业的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强化战略思维和全球眼光,积极与国际煤炭工程机械先进技术掌握者的交流合作,正视自身在生产关键技术方面的差距和缺陷,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弥补。重点加强机械生产中的工艺标准、设计理念、先进技术、配套设备、节能环保等方面科技攻关,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如前文所述,工程机械生产技术是一项综合技术,不可能单靠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企业的单打独斗,必须将其他装备制造业所掌握的先进技术有机结合,大胆将其他装备制造中的可行性的技术为我所用[5]。
煤炭工程机械生产中的自动更新
煤炭工程机械需要加快解决的技术关键还包括能够实现实时监控、自动预警和故障诊断。对电动机、制动系统等重要部分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且在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报警,并可以采取初步的补救措施进行完善系统,从而提升煤炭工程机械运行系统的工作效率,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及时的工程机械预警和报警可以有效保护工程机械电机等重要组件的安全,有效提升工程机械运转的可控性和可靠性。为实现煤炭工程机械的自动更新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提升工程机械的自动化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自动化控制,一方面有利于有效降低机械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升。目前,有的煤炭工程机械生产领域已经实现采煤机、综掘机等机械通过微电脑实现自动变速控制,工程机械运转过程中根据机械负荷而自动调整传动系统的功率大小,进一步提高机械运转的效能和效率,设备运行的安全性能随之增强。上文所提到的微电脑技术是近年来高端煤炭工程机械采用的先进技术,也是衡量煤炭工程机械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
工程机械行业对相应的人才特别是工程机械营销和维修人员一直都有较大的需求,高技能人才更是面临严重的缺口。而作为此类人才的培养基地,职业学校也大都面临着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以及未来从事行业的了解,甚至出现厌学等情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学校的课程设置、职业指导、教学模式等均有关系。对此,笔者所在单位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也将结合这些实践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培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人才的方式方法。
淡化学科理论,强化岗位能力
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岗位为中心,以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标准。
按照课程规划权限可把课程分为:规划课程+综合拓展类课程+企业课程。规划课程是国家要求必须学习的课程,相应的课程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综合拓展类课程就是所学专业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由所学专业知识来规划;企业课程应是让学生今后零距离地进入岗位实习和就业的相关课程,由学校与企业联合规划,这也是让职业学校走出学校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就是在第3学年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岗位实习,结合设备操作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校企合作,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课不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都采取一体化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实训设备落后与不足成为一体化教学不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校企合作将成为培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人才的最佳途径。
进入21世纪,保护地球环境、构建循环经济、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目前大力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一种先进经济模式。
再制造工程以节约资源、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为特色,以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核心,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特点。再制造可使废旧资源中蕴含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缓解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减少大量的失效、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最佳形式和首选途径,是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再制造工程高度契合了国家构建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并为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大力开展绿色再制造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工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再制造是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工程是在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基于复合表面工程技术、纳米表面技术和自动化表面技术,这些先进的表面技术是国外再制造时所不曾采用的。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成本只有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制造新品相比显著降低。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在再制造中的应用,可将旧件再制造率提高到90%,使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质量性能标准不低于原型新品水平,而且在耐磨、耐蚀、抗疲劳等性能方面达到原型新品水平,并最终确保再制造装备零部件的性能质量达到甚至超过原型新品,受到国际同行广泛认同与关注。
工业发达国家提前应对废旧产品造成的危害
20世纪30至40年代,为了走出经济萧条的困境,最早的再制造产业雏形在美国汽车维修行业中出现。至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正式提出“再制造”。此后,其它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目前再制造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重要产业。2005年全球再制造产业产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的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达到750亿美元。近年来日本加强了对工程机械的再制造。至2008年再制造的工程机械中,58%由日本国内用户使用,34%出口到国外,其余的8%拆解后作为配件出售。
欧美国家在再制造设计方面,主要结合具体产品,针对再制造过程中的重要设计要素如拆卸性能、零件的材料种类、设计结构与紧固方式等进行研究;在再制造加工方面,对于电子产品,再制造的内涵就是对仍具有使用价值的零部件予以直接的再利用。如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对平板显示器的再制造就是先将液晶显示器LCD、印刷线路板PCB、冷阴极荧光灯CCFL等关键零部件进行拆解,经检测合格后进行再利用。德国ReMobile公司对移动电话的再制造也是先拆解、再检测最后再利用。
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
已10年有余
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既循环又经济的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注重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关键技术,构建了废旧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了再制造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注重企业需求与学科建设融合,提升企业与实验室核心竞争力;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促进国家循环经济建设。
由于再制造使用的是经过长期服役而报废的各种成型零件,其损伤失效形式复杂多样,残余应力、内部裂纹和疲劳层的存在导致寿命评估与服役周期复杂难测,再制造还要在保持废旧零(部)件材质和形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采用高技术恢复原产品的尺寸标准、达到或超过原产品的性能指标、实现原产品的功能升级。同时也采用正规化、规模化的加工手段,因此加工工艺更为复杂。
再制造寿命检测的核心是疲劳寿命,再制造质量控制的关键是裂纹控制,再制造的主要损伤形式是表面磨损。根据再制造产品失效特征和质量性能不能低于新品的标准要求,我国通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和不断自主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技术。比如,自动化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自动化微束等离子熔覆技术;再制造无损检测评估技术及其仪器设备,等等。对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展望
其一,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从国内外制造及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历程看,“技术产业化”是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我国的再制造产业在这一环节上采取的企业试点模式,其总体上是分散化运作,产业集群能力明显不足。鉴于再制造产业有其独特的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法规环境,因此建设再制造产业基地或园区就成了再制造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这一模式总体遵从“技术产业化、产业集聚化、集聚规模化、规模园区化、园区科学化”的建设理念,既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再制造产业企业试点模式的不足,也可以带动多支点产业的发展。通过再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速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实现制造和再制造产业的协调发展。
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部署,优先推进重点领域的再制造。大力发展工程机械、机床、电机等再制造。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投资装备再制造,发展机床、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铁路机车装备再制造。大力发展电子及办公信息设备再制造,突破各种制约瓶颈,扩大产业化规模,加强科技创新。
全面建设再制造配套服务体系,为再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再制造产业基地建立良好的再制造经营环境;依托产业优势,完善再制造产业链;把再制造产业所需装备作为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挥机械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再制造装备研发和生产,逐步形成再制造关键设备生产研发体系;发挥区位以及物流优势,与国内外原厂生产商合作发展逆向物流,建立再制造产业发展所需的工程机械、机床、废旧汽车零部件等逆向回收物流体系,形成适应再制造产业发展所需的旧件收集能力;在企业现有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适应再制造的管理体系要求;强化安全、环保和职业健康工作,建立严格的再制造环保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领导,完善配套政策保障体系。同时,尽快制定和落实涉及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工程机械;维修;对策
0 引言
随着基本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工程机械设备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保有量不断增加,机械设备的维修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国的工程机械维修已经无法适应基本建设事业和机械发展的需要。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使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做好工程机械的管理和维护,能够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提高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保证工程设备的工作效率。
1 工程机械维修的现状
1.1 工程机械维修市场
目前我国的工程机械维修市场发展缓慢,发展起步较晚,缺乏机械维修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的高新技术,维修设备和工艺滞后,这些都增加了工程机械维修的难度。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往往与设备生产厂家不同,维修企业很难掌握设备的新技术,限制了维修技术的发展。另外,工程机械维修企业缺乏一致的规范和标准,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机械设备维修企业监管不同,难以统一的进行检查和监督,维修企业规模大小不一,维修质量相差甚大,都给工程机械维修带来很大难度。
1.2 工程机械维修技术
随着工程机械设备广泛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工程机械的维修技术也在逐渐发展。新的维修技术提高了维修效率,使得工程机械维修更加快速准确。但是在工程施工中,由于检测设备落后,维修人员水平低,维修设备较差,甚至故障检测仍靠经验判断,维修效率不高,导致了工程机械设备的检测、维修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1.3 工程机械维修制度
目前,我国的工程机械维修制度无法满足工程机械维修的要求。计划预期检修制度是我国工程机械维修中的主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机械技术状况完好,不过该制度也存在着诸多缺陷。磨损规律是计划预期检修制度依据的关键,由于磨损规律存在局限性,根据磨损规律判断的情况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对机械运转记录的依赖过高,本质上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强制性保修制度,使计划预期检修制度的准确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种粗放落后的保修制度导致了极高的经济费用,同时也限制了维修技术的进步。
1.4 工程机械维修管理
工程机械维修的管理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了设备运行、维修间隔、操作员工、作业程序、经济性控制等多个方面。我国现行的工程机械维修的管理存在诸多的不足,维修的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施工企业对规章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够认真;在工程机械维修的管理实行的过程中,管理不够清醒,导致维修成本混乱,责任不清等;施工企业往往对机械维修管理不加重视,管理体系无法紧随企业发展,难以满足现代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的要求。
2 工程机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设备保养制度执行不彻底
虽然工程机械维修保养制度要求企业必须实现定人定机,但是在工程机械维修保养的具体实施中,大多没有得到落实,为设备的及时维修增加了困难,更降低了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甚至影响正常的工程期限和工程质量。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出现责任不清的情况,无法明确追责,也造成了维修保养人员责任心不强,推卸责任的现象。
2.2 工程设备维修保养不规范
由于工程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大都未经历过专业培训,没有掌握机械设备正确的操作方法,对设备的保养与维护所知甚少,这样在日常操作中难免会做出不当操作,加快设备的老化与磨损,难以保证对机械设备的及时保养,设备故障率难免升高,增加了工程机械维修的难度和费用。
2.3 工程机械维修市场不够完善
我国工程机械维修市场起步较晚,维修市场体制及设施还很不完善。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对生产厂家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维修相对滞后,维修企业的维修质量参差不齐,维修市场也缺乏统一的检测和收费标准,也造成了维修成本过高。我国的工程机械维修市场的管理比较混乱,监管部门众多,责任不清,这对规范工程机械维修市场增加了难度。
3 工程机械维修的对策
3.1 完善工程机械维修制度
健全的工程机械维修制度是工程机械维修工作的关键,改进原有的计划预期检修制度,根据施工中的工程机械实际技术状况制定相应的保修周期,做到及时准确维修,节约维修费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施工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工程机械维修制度,做到定人定机,确保维修工作的有序进行。
3.2 完善工程机械维修市场和管理体制
为了工程机械维修工作的规范化进行,应当组建统一的区域性的工程机械服务维修点,生产厂家应当联合起来对维修点进行专业维修技术培训和指导,保证维修点能够掌握最新产品的维修保养能力,保证批量设备零部件修复,为区域内的工程机械维修提供保障。同时还应该建立行业中介服务网,中介机构在维修市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够促进维修市场的有序运行,协调市场发展,但应当注意保持维修市场的竞争性、自动性和企业对市场的充分自主选择,减少对维修市场运行的干预。
整个工程机械维修市场应该尝试构建现代维修服务市场模式,联合众多的区域性的工程机械服务维修点,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工程机械生产、使用企业的资金、人力、技术优势联合起来,同时结合中小型工程机械维修企业数量、分布的优势,形成包含多种形式的工程机械服务维修企业集团,满足工程机械维修的各种要求。
3.3 改进维修技术和方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科技的进步,光电机械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日益广泛,针对现在结构复杂,技术先进的机械设备,应该改进维修技术,重视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众多的先进技术的使用,缩短了机械设备的更新周期,通过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改进修理原有的设备,使原有设备接近新设备的性能成为可能,这种改善性修理将代替旧的恢复性修理,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维修人员是工程机械维修的具体实施者,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决定着维修的质量,培养出具有主动性、责任心的现代维修人才,掌握机械构造、故障检测、养护调整等各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并派遣维修人员接受工程机械生产厂商的专题培训,学习最新的设备维修技术,为工程机械维修提供人才保障。
4 结语
通过不断改善和提高工程机械维修的水平,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减少维修费用,维持设备良好的性能,保证了施工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工程机械维修中,应当针对企业自身的需求加以改进,完善工程机械维修和管理的制度,提高专业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满足工程机械维修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杜浩钧.工程机械维修现状及对策分析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