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范文

校园文化优秀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优秀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优秀案例

第1篇: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范文

论文摘要摘要:许多地方为了发挥职业教育的规模效应,防止无序竞争,对小型学院进行了合并,由此产生的校园文化重组和优选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对此进行了探索。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一些规模较小的职业学院(校),为了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局,在当地政府的参和下,进行了合并或重组。这样一来,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避免了小学院之间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盘考虑和节约教育资源。和此同时,各小学院的校园文化也随着行政机构的合并,进行了重新组合。这里的关键是,这种组合是否优选各小学院的校园文化呢?这个新问题关系到学院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及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必须引起院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笔者在本文中结合烟台职业学院在合并和建设中校园文化的重组和优选新问题,谈点个人见解,和职教界各位同仁共享。

一、校园文化重组和优选的重要意义

随着学院组织机构的合并,各小学院校园文化都被带到新学院进行组合,这种组合是必然的,无形的。但却是对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的,假如各小学院的优良校园文化得到很好的组合并发扬光大,将有利于新学院的发展和壮大,其效果是1+1%26gt;2的;反之,假如各小学院原有校园文化中的优点被丢失,缺点相融合,则不利于新学院的发展和壮大,其效果是1+1%26lt;2。由此可见,新学院的组建中,有必要对原有各小学院的校园文化进行分析和筛选,找出其优点和缺点,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以便建设更加优秀的新学院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烟台职业学院是由5个小型职业学院(校)合并而成的,我们假定这5个小型学院(校),就是学院合并后的A、B、C、D、E5个校区。A校区原来的教学制度规定,教师必须提前5分钟走进教室,了解上次课堂教学的效果,稳定学生的情绪。这样做的结果有两条优点摘要:一是有利于教师的为人师表,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心得到教师的敬业精神;二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其他四个校区的教学制度中,都没有这个规定。那么,新学院成立后,就应该在有关的教学文件中,对这一规定进行重申。这样以来,新学院的常规教学秩序,就建立在了一个科学、先进的基础之上,由此形成的校园文化,便是教师以身作则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功能,这种功能将使学生长期受益。

二、校园文化重组和优选的具体做法

校园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各种明文规定的制度,又包括一些不成文的习惯做法。要形成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其具体做法有摘要:

1.组织有关处室搜集、整理和分析各校区原有内部管理制度,从中进行优选。新学院组建开始,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即校规校纪都要重新制定。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搜集、整理和分析各校区原有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整理和分析筛选,从中优选出最有利于新学院发展和壮大的内部管理制度条款,作为新学院的新制度颁布并实施。例如,教务处分析了各校区原有教学文件的格式、内容及要求,修改制定出了新的教案、教学计划、试卷分析等格式及要求,颁布并实施。

2.组织各处室有关人员,到同类学院去学习和访问,以便吸收其成熟的办学经验。

烟台职业学院组建初期,学院曾分期分批地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同类学院去参观学习,吸收其他学院的先进经验,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以便使本院的新制度、新校风更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例如,学院校园内的雕塑、标语、条幅、制度公告以及校徽、校训,都为新的、优良的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功能。

3.组织全院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研讨,选择出有利于学院发展的校园文化,并作为新学院的校园文化。

学院以企业文化探究为名,组织学生和老师探究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联,以及哪些校园文化现象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学院发展的;哪些校园文化现象是落后的,不利于学院发展的。并且以研讨会和讲演比赛的方式,组织师生进行了分级研讨,最后,将研讨资料汇总到学校有关部门,进行汇总和筛选。

通过以上活动,达到了三个目标摘要:

(1)使学生对校园文化现象中的优劣进行了熟悉和剖析,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全体学生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2)学生学会了研讨现实新问题的方法,学会了调查探究的方法和互联网的更有意义的使用方法。熟悉到上网除了聊天以外,还可以做更有意义的探究工作。

(3)师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因为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师生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关系之外,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学生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了更多的学习和探究新问题的方法。

4.在全学院范围内,组织“两个转变”的大讨论,通过讨论使全院师生明确办学方向。

烟台职业学院是由几个小型的职业学院(校)组成的,其中有中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也有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都有一套原有的办学理念。为了统一思想,明确办学方向,学院在全体师生中展开了大讨论,讨论的题目有两个摘要:一是如何完成中专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转变;二是如何完成普通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变。

通过大讨论,使全体师生熟悉到学院在烟台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地位,熟悉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明确了从中职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变、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的意义、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最后,选择讨论中形成的优秀论文刊登在校报上,以展示其成果。

5.结合上级主管部门对学院的评估,严明校风校纪,规范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鼓励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

第2篇: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规范,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基因和识别码,校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离不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有利于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形势下,利益追求的多元化带来大学生价值追求的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许多新的挑战,结合我们的调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重现代、轻传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中华文化中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人文精神遭到冷落。高职学生对传统伦理秩序、传统道德内容、国学经典知之甚少,而对现代大众文化、快餐文化却津津乐道。我们在高职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仅有3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对传统文化经典有一定的了解。

2.重视举办活动,忽视育人功能和理论研究

当前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举办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存在一个问题,即过于重视活动的形式,忽视活动要达到的实际效果,忽视活动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功能。比如在调查问卷中问学生“在我校正在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艺术活动中,你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45%的同学认为“不能”,“你对活动的效果是否满意”,40%的学生说“不满意”,这说明活动方式与所要达到的效果与学生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

3.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资源不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德”“善”“和”三方面,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虽然都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吸收传统文化优秀道德资源,在传统文化和教材内容的融合上明显不足。

4.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传统文化践行危机

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45%的受访大学生崇拜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他们认为圣诞节一类的西方节日比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更加重要,他们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甚至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也非常崇拜。另外,大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价值观扭曲、缺乏爱心、道德冷漠、信仰迷失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高校存在传统文化践行危机。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尊重文化经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用传统文化洗涤大学生的心灵,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课堂教学中,高职学校理论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经典案例自然地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通过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也可以在各班级创设“读书伴我成长”主题活动,配备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开展相关的阅读和征文比赛,用经典开启智慧,洗涤心灵。

2.重视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营造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建筑设施条件的完善是建构良好校园环境的重要基础。在校园建筑设施建设过程中,恰当规划,凸显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在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品位。比如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中,设置文化长廊、历史名人的塑像、名言警句、传统节日活动场所的设置等,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

3.重视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民族自信心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立足本土文化,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如以丹东本土文化为依托,可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以虎山长城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虎山长城历史和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依托本土文化,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模式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校园文化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品牌化。

4.推陈出新,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要不断拓展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里的应用范围、空间和形式,要以现代化的理念和模式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时代性。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导向性的文化活动,比如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对学生进行抗战斗争史和抗战精神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3篇: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范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处于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才能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只有在充分吸收企业文化内涵和养分的基础上形成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才能构成高职院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作为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日积月累、逐步发展的产物。文化一经形成,便可产生无形的力量,即所谓的文化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或消极阻碍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它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富含竞争、合作、质量、创新、规范、职业、岗位等元素。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价值导向和企业精神,能够把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员工的潜在智慧和能量激发出来。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办学实力、竞争力和活力的体现。高职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处于浅层次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处于中层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总和,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处于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全体人员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创新性等基本特征,能够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校园文化蕴涵着学校的共同价值观,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校的教育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借助校园文化的内化而完成的。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可能性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看似有着不同的内容、特点,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群体。但是,它们都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本质内涵、文化的共性是一致的,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都是有情感的社会人。校园文化培养人的能力,企业文化发挥和提升人的能力,都是借助文化这一载体使群体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以此来增强群体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高职校园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为企业文化的渗透提供了空间,为高职院校吸纳企业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前提。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日趋成熟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就有了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和无限宽广的话语空间。高职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前奏,企业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延伸。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也会在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内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到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体会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学生感受到了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学生在企业文化熏陶中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认知、强烈的职业情感、积极的职业态度、坚韧的职业意志。

三、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以物质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在充分挖掘校园现有景观、雕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集美观、实用、富含企业文化的校园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具象或者写意的手法,把一些象征标志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在校徽、校服、建筑物的命名、指示牌的标识上都应力求突出职业特点。高职院校要让静态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训室等实现动态化、人性化和职业化。在教室里张贴一些著名企业家的画像,在实训室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营造出职业氛围和环境。学生统一服装,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里,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领悟企业文化的真谛,加深对职业内涵、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打下企业文化的烙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参与者和引领者。高职院校要实施“双师”素质培养工程,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赴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以专业实践为主的挂职锻炼。根据挂职教师现有的专业发展基础、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工作需要确定挂职岗位、提出具体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挂职锻炼活动,即教师在挂职过程中必须参与到企业的研究项目中,或者自带与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改造等密切相关的项目、课题到企业中,与企业有关人员合作开展研究。教师在参与企业活动的同时,学习研究企业文化,在实践中真实地体会企业文化的真谛,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高职院校要聘请知名的企业家和企业先进工作者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企业的运作和发展的前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用企业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3、以课程文化作为突破点

第4篇: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范文

一、新媒体对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

开放大学主要是从事现代远程教育,而现代远程教育是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开展的教育,其校园文化不仅具有与传统校园文化相同的实体属性,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虚拟属性。远程教育的特点使得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与新媒体紧密地构建在一起,并在其影响下产生了丰富而深刻的变化。

(一)新媒体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精彩

新媒体技术可以把任何一种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整理分析,并以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屏幕上。因而,新媒体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丰富新颖的视觉美感。借助新媒体建设校园文化是时展的必然,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不断加强学校文化的内涵建设,创新传播的载体和形式,使校园文化更为精彩、更具魅力。

(二)新媒体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扩大了开放大学的社会影响力

人们常把校园比喻为一座“象牙塔”。借助于新媒体的共享性和交互性的优势,校内外的信息得以便捷、有效的沟通。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即时了解国内外时事的变化,接触更多元的文化,开拓视野,形成独到的创见。同样,通过新媒体,开放教育的成果得以向外界传播,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开放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扩大开放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三)新媒体促进了教学管理的便利性,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创新,微课、微视频的推送,钉钉直播课的点击回放,网络学习空间的小组讨论……这些借助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开放教育的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教师通过博客、微信、钉钉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有效地与学生交流互动,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和困惑,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新媒体时代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有所削弱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它能够给人带来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对于开放大学的学生来说,常借助于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免受一些网络文化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网络带来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多元性,但价值却参差不齐,尤其是现在有些新媒体平台受商业化的影响较大,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信息参杂在其中,这会让学生混淆是非观念,迷失自我成长的方向和目标。

(二)新媒体的发展容易使学生过度依赖网络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媒体影响力日渐下降,新媒体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新媒体的使用相对便捷,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更加契合学生“网上原住民”的精神需求。但对于新媒体无节制的使用容易让人产生依赖,一些缺乏自控力的学生容易过度地依赖网络,习惯于快餐文化,从而丧失独立的思辨能力,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甚至造成不健全的人格和认知的惰怠。

(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校园文化传承不畅

开放大学的学员大多是成年人,社会阅历远比其他院校的学生丰富,成长背景和从业经历使他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教师和学校对其产生教育影响的难度比一般普通院校要大。加之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与传统校园的精英教育相比,文化传承积淀的底蕴又明显不够深厚,这一切使得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有弱化的迹象。

(四)师生准分离影响了开放大学校园文化有效性的实现度

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师生准分离,学员们大多借助于互网络学习平台的课程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到学校参加面授教育、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少,如何让开放大学的学员融入校园文化并达成认同的一致性,是实现开放大学校园文化有效性的前提,也是有效构建新媒体时代开放大学校园文化面临的挑战。

三、新媒体视域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

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开放大学校园文化是现实与虚拟的统一体,是凝聚师生智慧和力量的桥梁。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历程中,在当下新媒体不断融合创新的环境下,开放大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着力在互联网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树立科学开放的理念,构建具有开大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学生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抓手,搞好意识形态教育,将助力学生追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始终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宗旨。在浙江开大的转型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思政工作。积极组建学院,成立思政名师工作室,开展思政课云教室直播教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改革、教学队伍、教学案例等项目建设。建成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有的已入选教育部公布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形成了一批优秀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案例,培养了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着力打造“课课有思政,人人能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全国开大系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学校利用网络与技术的优势,创新思政工作载体,研发了集理论学习、主题活动和师生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e路求真”党建思政一体化平台,积极开展云上党建工作,以网络育人,引导学生线上抓实学习教育,开展“讲党史、学四史、守初心”“知党史校史,行青春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在网络空间营造“大思政”的氛围。线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等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促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校园文化新格局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开放大学是一所“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学校,校园文化应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将新媒体的科技优势与传统媒体的文本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种媒体融合发展。浙江开放大学一方面精心打造实体校园文化设施:在新校区文化水幕墙的构建中,彰显了“敬业乐群、奋进图强”的校训;在文化长廊的设计中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学校主题教育的场景和成果;“清廉角”和“党员之家”的设立更是为学校开展廉政教育、党日活动提供了重要场所;“老物件陈列室”则展示了电大40年来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学校还与时俱进地不断开拓校园文化的新领域,形成校园文化新格局。如积极打造《魅力“浙文化”》项目,努力探索对浙江文化的挖掘,录制“浙江名人文化”“浙江书院文化”“浙江古镇文化”系列视频,登上浙江电视台与观众见面,这是一次基于浙江文化大省建设背景下的“文化强校”实践,反映了浙江开大在文化建设上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对于弘扬浙江文化,树立学校品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学校深耕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多种媒体精心设计体现办学特色的“乐学港”“融媒体中心”,从浙江学习网大数据的展示到精品资源的迭代推送,从入学体验到学分银行,从VR体验到直播课的演示,充分展示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成果,让师生共同感受智能化校园带来的魅力。面向全省开大的“云教室”直播(互动)课更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帮助学生化解工学矛盾。多种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三)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引导,强化网络管控力度

新媒体时代每天传播着海量的信息,如何在庞杂多变的信息中汲取积极向上、有益身心健康的信息?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正确引导,学校一方面开展新媒体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学生对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并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另一方面,积极倡导教师在某些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的教育,切实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识别能力。为了有效地发挥新媒体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学校不断完善校园媒体的管理制度。近年来,制定了《信息化系统建设管理办法》《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应用系统上线管理规范》《重要时期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置流程》等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监督与管控的力度,确保校园网络空间的清朗明净。

(四)提升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智能化校园,

加强校园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开大提出了实现“智能化校园”的目标。处处可学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教务管理、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都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支撑。目前浙江开放大学主要使用的教学平台是国开学习网。该平台自2016秋全面投入使用以来,相比原先使用的“电大在线”,较好地实现了“教、学、测”一体化的功能。但国开学习网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如应增加学生缴费、选课等功能,让学生自主预约考试、自动生成成绩并形成反馈,毕业时能让学生自主完成毕业申请等。真正实现“一站式”的服务与管理,体现出系统支持服务的文化魅力。除此之外,新媒体时代校园网和微电大是学校对外传播校园文化的主要窗口,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利用开放大学网络技术和系统办学的优势,把学校的官网及微电大平台做大做强,努力建设一个集思想性、科学性、适用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和微信服务平台,在提升学习支持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校园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第5篇: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范文

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三个层面上实现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在进行课程设置之前进行大量的工作岗位调研,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融入教学内容,引入“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设计,自然地融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课堂自校内实训室延伸到企业生产工作岗位,体现了教学内容源于企业工作岗位,又服务于生产应用的办学宗旨,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熏陶有机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方式将企业文化的魅力引入课堂中。

(二)引入企业文化元素,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在校园内大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积极创办校企合作项目,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室,将企业化的教学环境引入校园,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一线相联接。利用好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职场氛围,从而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以此树立并形成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介绍,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适当吸纳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等文化,把企业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企业文化,明确学习目标,真正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保障措施

第6篇: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70-03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高职工科类专业为制造业输入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随着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视和培养水平的提高,通过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同时,高职培养的人才在人文素养上和职业素养上却显得较为缺乏,[1]暴露出来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学生不服从管理,随意中断实习、工作,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和诚信等现象比比皆是。同时,通过对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高职工科类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越来越低。

在科学与人文渐趋融合的今天,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如何突破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束缚,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是摆在高职院校教师及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同时,为避免制造业人才的流失和高职培养成本的浪费,迫切需要加强制造业企业文化对工科类校园文化的渗透,建设新时期的校园文化。

一、工科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从目前武汉地区高职的情况来看,工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多层面、多方位尚存在缺失,且问题较多,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问题和表现。

一是校企合作中较多注重教学技能提高,而关注行业和企业的具体状况不多或不够深入。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和工作之前,对企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体会不深,对企业规章制度不甚了解,突然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表现出难以适应、想要逃离的心理。

从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电类专业毕业生中了解到,学生对于制造业的工作就业兴趣很低,毕业后从事制造业工作的比例日渐减少,问其原因:工厂环境嘈杂,工作辛苦且工资待遇不高,需要技术过高或者技术含量低,工作枯燥,与企业人员沟通困难,等等。通过深层次探讨,学生对企业的不适应,主要原因是在校学习时对企业文化缺乏了解,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不适应和不认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

二是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突出企业核心文化的建设,缺乏工作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素质的训练。[2]在我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将学生送到企业实训,还是引进企业任务到学校,通过几个轮回的实训发现,虽然实训过程由学校和企业人员共同管理,但企业给定的任务,即使难度不大,效率依然很低,且合格率也达不到企业要求,造成产品废品率较高。通过和企业人员分析:技能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否适应企业管理、工作有没有责任感的问题。

三是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缺乏和对口企业文化相衔接的常规化活动,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没有专业针对性。

二、制造业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难点

将制造业企业文化融合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改造和培养学生成为有素质的职业人,存在以下难点:

1.学生本身素质的教育

高职学生多是90后,是温室里面的花朵,缺乏吃苦耐劳、承担责任的精神。经过高中三年艰苦学习,在大学里面很多学生沉迷网络和电脑游戏,对未来缺乏规划。要将制造业企业中的责任感、吃苦耐劳、团队精神灌输给他们,不是一蹴而就的。

2.学校层面的因素

建设校园文化,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需要和企业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然而,校企合作的推进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的核心,并将这些核心外化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活动,还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另外,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存在许多误区,绝大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完全依赖团委和学生工作处,简单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

3.企业层面的因素

高职学生就职的多数制造业企业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一般不太重视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生活缺失,甚至还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良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开展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建校园文化,企业在校企合作这一块则表现得不够积极。

三、对策研究

要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形成较好的、相应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显然,这种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校企结合”的途径才可能形成。而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是促进学校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步骤。同时,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在校企合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

确立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尤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专业、行业总体状况了解;在专业教育中,加强专业和职业吸引力;加强学生服从管理和遵守纪律习惯的养成;加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加强学生多元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涉及企业、学校、教学、管理等诸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的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见下图:

1.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

要以培养完整人格为中心,平衡科技素质与人文素养。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设置课程,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程,突出核心课程,开设隐形课程,反映出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工科类各专业需与相对应的行业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只有在建立与相关行业衔接的专业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真正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3]

2.校企合作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一般沿袭本科教育而来,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的研究生,企业从业经历不多。教师自身对企业文化了解不深,也就难以影响和管理学生了。教师对学生有着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要培养有文化素养的学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培养教师了解企业文化、向学生传播企业文化精髓的基本素质。构建高素质的、校企互通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具有企业素养的教师在授课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的专业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的专一性、兴趣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

3.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实训中

实训文化的内涵应该包括实训物质文化、实训制度文化、实训行为文化、实训精神文化等。[4]它的价值是追真求实,探索创新,积极创造使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合而为一,并构建技术气氛与学校气氛融为一体的文化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素质(操守)和创新精神。

通过在校企合作的实训文化中的磨练、体会、熏陶,陶冶学生爱岗敬业的情操,使学生热爱本专业与本职工作,树立职业意识。要在秉承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并以此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质,让学生在校实训时就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念。

4.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等课外拓展活动,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企业文化素养

通过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术研讨、专题报告、技能竞赛等,能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视野。以下活动是我院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经验:①安排企业管理人员讲座,以实际案例来介绍企业的工作规章制度、奖惩方法,对学生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②聘请企业高工或行家里手来介绍职业发展、专业前景,给学生指明方向,实现与特定的职业岗位和职业文化的融通,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等;③举办技能竞赛,如钳工大赛、车工赛等专业赛事,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④通过优秀毕业生和校友事迹介绍,激励在校学生效仿成功学长的成长经历和职场感悟。通过组织参观、交流讨论等形式,强化在校学生的职业意识,激励成才意识。

5.将优秀的企业制度引入学生规范

强化诚信、守记、敬业、竞争等与企业相关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在学校内部就领会到浓厚的企业氛围熏陶,这对学生的就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例如对学生迟到早退、考场违纪等方面的考核,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方式。

四、结语

在校园文化中加强行业和对应的企业文化的熏陶,并使校企合作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化、常规化,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率,更能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包容力与消化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黄平.试论校园文化在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林业教育,26(3).

[2]江燕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J].文教资料,2010,(01).

第7篇: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范文

1.1育人目标的共同性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公共艺术课程培养和熏陶大学生艺术素养,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人是两者的共同育人目标.

1.2育人媒介的共同性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都是以美的对象为媒介.公共艺术教育就是引领学生欣赏、感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达到身心愉悦、健全人格的塑造.校园文化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中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规章制度、社团活动、校园环境等,是自然和社会的缩影,审美化的校园文化就是最普及的美育媒介.

1.3育人措施的共同性公共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展开,以知识的传递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文化是以美好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把艺术知识熏陶、教育思想启迪和审美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让人的精神状态在自由放松状态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1.4育人效果的共同性拓展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分析大众化高校的结构与层次变化,探索研究具有可行性的应对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发展等培养效果角度来观察,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2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2.1协同育人原则构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教育”的育人原则.协同育人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强调以学生健康成才、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高效性,关注个体,尊重个性.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项普及的、大众的、平等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别于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是部分艺术特长生的训练基地,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共享艺术教育成果.

2.2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内部制度与外部资源有机联接,创造新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激励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构成独立学院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和谐运作平台的关键部分,深化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效果.

(1)协同创新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管理体制.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正常启动的先决条件就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点在于学院决策层.通过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打破了原有的体制分割,以学院主管部门、教学单位、学习主客体的新型组织结构体系.

(2)协同创新公共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运作机制.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是创新运作机制.运作机制创新有赖于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协同育人中心以及学生社团等相关部门的协调.

(3)创新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积极采用新措施、新方案、新手段,完善新的评奖办法,形成规范、科学的奖励条例是激励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的重要举措,对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增加协同育人教育成果有重要作用.

2.3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构建

协同育人最终落脚点为人才的培养,任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会落实到课程教学改革,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是协同育人取得成效的重要步骤.通过立足独立学院现有条件,依托现代教育科技,坚持探讨实施开放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开放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实现人格的全面塑造.

(1)运用现代技术,建立协同育人教学空间现代教学空间分为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显性空间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课室、多功训练能场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多媒体技术等,隐性空间的组成主要有思维、观念、兴趣、情感、意志等.为了保证各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及校园艺术活动充分开展,在学院决策层联合多个主管部门重视显性空间打造.隐性空间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构建教师、学生可以共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系统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根据自身规划有选择性地拓展研究方向提供良好的现代化网络环境.

(2)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增加特色课程开设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可以在所在地域开设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独立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加强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整合社会资源,其中包括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各类社会设施场所,选择与社会团体、公司、政府等单位合作举办晚会、展览等,通过实践活动汲取新的经验养分,检验协同育人教育成果.

(3)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开放互动教学过程开放、互动是建立在学习者对学习的强烈内在需求基础上的,通过学科交叉、课程综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重新审视实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求知欲.树立新的师生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协助者,共同参与研究学习、配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相互间属于平等关系.具体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习惯养成,有利于学生还原关联知识、组织散乱知识,使课程的知识本身形成一个开放体系.

(4)优化多元化教育手段,丰富育人形式校园文化是多元的,公共艺术教育也应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结合学院优秀特色社团开展设置公共艺术课程,组织部分优秀相关专业优秀教师,有针对性制订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艺术优势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计划.社团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一方面,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中亮丽风景线;另一方面,树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展示学院特色.我院在实施公共艺术教育与社团联合开设课程、用艺术活动辐射全校学生、普及各类艺术的项目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院艺术团总有团员200多名,其中90%以上学生有参加公共艺术课程学习,通过课程学习与参与艺术团实践活动,积累了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技能,艺术团在2012年夺得舞蹈啦啦队花球规定高校A组冠军和街舞大学四级难度组亚军,并获得参加2012年美国世界啦啦队锦标赛入场券,独立学院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级高水平体育赛事,尚属首次.

(5)创新考核方式,开放评价方式和标准评价标准与方式对教学起着导向、激励和调控等多种作用.在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探索中,建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多元化,既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评价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积极向上、分工协作等意识形成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开放化包括过程中的能力体现和最终成果的表达,在评价开放化的尝试和探索中,恰当评价在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中所产生的变化及表现出来的行为技能和影响.如: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对全局的把握和细节的控制等能力的恰当评价.多元化评价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试卷答题评分方式,可采用市场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课程作业、承担社会项目等多元评价方式,例如,通过举办教学成果展的形式,小组评价优秀的作品等形式.分数的构成可以包含平时考勤分、学生相互评分、教师评分等,寻求定性和定量的科学组合.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评价人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和校外的设计师,而且要配以公开、规范的评价制度.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协同育人模式越走越宽的必然选择.

(6)做好信息反馈、检验协同育人成效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探讨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实践、调整、再实践,通过信息反馈检验协同育人成效.在协同育人实施中,及时有效通过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动态变化,但也要注意其中一些问题:一是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狭窄,缺乏资源共享;二是合作意识不强,缺乏相互交流,在部分团队项目中分工不明、互相推诿,影响协同育人项目整体进程与水平;三是在开放评价方法上,因个人原因顾虑过多而使评价结果缺乏客观和公正.因此,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实际过程要不断通过信息反馈调整.

3结语

第8篇: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产品; 标准色; 系列化

一、校园文化产品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我们倡导文化强国,在面对校园文化方面,我国高校却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如何繁荣校园文化产品市场已经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广泛了解了校园文化产品市场后发现,国内各大院校现有的校园文化产品都陷入了价位高、外观差、质量差等类似困境,导致校园文化产品行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校园文化类产品尚未在各大院校引起广泛关注和共鸣。如若能够运用新的产品品类规划和营销运作模式来开启校园文化产品市场,这个行业将会像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

四川大学可以在国内率先完成校园文化产品的系统化的设计,从而引导国内其他大学重视校园文化的打造。带领全国高校实现校园文化产品由之前消费群体单一化向消费群体的多元化,产品类型设计模式化向产品类型设计多样化,系统化方向转变。

二、研究四川大学校园文化产品的目的和意义

校园文化产品是面向师生、校友及社会开发的可以满足校官方馈赠、校友个人收藏及师生日常生活、学习、办公等所需的特殊商品。本项目的研究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校园文化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学校无形资产产生经济效益,繁荣校园文化,塑造学校品牌形象。

校园文化产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以及一定的延续性和艺术收藏价值。产品的发行有助于回顾学校历史,展现办学成就,展望美好未来和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可以推动学校全面、快速的发展,同时弘扬和传播校园文化精神。

三、国内外的先进研究经验借鉴与创新

针对校园文化产品而言,国内外各大学校都有相关的具有校园特征的文化产品推出。国内一些高校在进行校庆或者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会进行一些纪念品的设计。还有些高校通过组织文化产品设计大赛来丰富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在国外,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校园文化产品开发地非常成功,分析其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发现其统一的风格、丰富的品类、合理的产品品类规划都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对于校园文化产品的需求,潜移默化中传播了校园文化。

藉此,我们提出运用四川大学标准色来进行设计校园文化产品,突出四川大学的校园文化特点,对校园文化产品进行系列化、规范化的研究与开发。

四、设计方案的例举

考虑到产品设计的系统性,我们做了如下的设计分类:一、校园标识类,主要包括道路指示牌、楼宇指示牌、办公门牌、公告栏、其他环境指示牌等 。二、创意产品类,主要包括一些设计别致的小饰品、日常用品等。三、服装类,主要包括T恤衫、卫衣、围巾、帽子等。四、公关礼品类,主要包括钥匙扣、圆珠笔、徽章、笔筒、礼品伞、电子表、挂饰、工艺品等。五、生活日用品类,主要包括杯子、雨伞、勺子、台灯、镜子等。六、文具类,主要包括U盘、名片、信纸、信封、公文夹、环保袋等。

五、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市场分析

(一)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在全国高校内存在一些以明信片、书签等商品为主的校园文化产品售卖团队,由于其重复设计、缺乏新颖创意而使得同学们产生了审美疲劳,学生群体的接受度不高。不仅如此,由于这些团队产品的制作及出售周期受在校时间的限制,呈现出周期较短的特点,难以真正意义上形成一种产业文化,无法代表学校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标志,因此这些团队难以有所发展。

(二)营销环境分析(见表1)

综上所述,如何充分利用企业产品优势及其他资源优势,尽可能多的得到校方支持,正确对待资金、竞争力等方面的劣势,有效、快速地推广企业与产品,增加产品创新性与不可复制性,充分开发尚不成熟的市场应该成为企业筹备、运营时期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三)营销策略

1.产品发展策略

根据对四川大学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四川大学文化的探索,我们发现本校校园文化产品的营销导向应为:个性化导向,心理导向,灵活性导向和优势化导向。

2.A类产品营销策略――玩偶定做

结合我校特色,我们可通过以下方式展开对玩偶类产品的营销:

①与校园年度评选活动合作。例如,我校每年都会举办“四川大学年度十佳最受欢迎教师评选”、“四川大学年度十佳优秀学生”等活动,我们可以与组织方合作,为他们提供定制的玩偶作为奖品,并给予价格优惠。

②毕业季应要求为毕业生们大量定制玩偶套装。毕业季将会是产品销售旺季,可提前与各学院、各专业学生负责人联系,对于需要以教室玩偶套装或同学玩偶套装作为纪念品的团体设计并批量制作玩偶套装。

3.B类产品营销策略――生活用品

对于成本相对不高、面向所有师生的用品,如水杯、T恤、帽子等,在前期营销过程中可将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同时又结合了四川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部分产品赠送给师生们,以得到产品宣传和推广的目的,这部分成本将作为产品宣传成本的一部分。

(四)市场拓展战略

1.初期战略

建议价格不宜过高,低于同类产品市场价或免费赠送给师生。提高企业名誉、口碑和市场份额是企业在该阶段的首要目的。

2.中后期战略

当前期宣传得到市场积极回应时,其他产品可顺势推向市场,同时价格可放开,此时价格仍应该保持在较低价位,保一般的学生能够接受。

六、结语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校园文化产品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四川大学实际情况设计出了符合四川大学的校园文化产品,在最后通过严格的商业分析得出了一套合适的营销方案。相信会为四川大学在弘扬校园文化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9篇: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范文

关键词:家具企业;企业文化;高职院校

一、前言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带动着家具行业快速上升,随之市场也逐渐壮大。为了跟上我国的家具行业的发展速度,满足家具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高职院校把自身的文化与家具企业文化相融合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家具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水平。据有关调查数据,目前国内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家具专业都难以符合家具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与需求型人才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导致国内家具专业应届毕业生难以就业,而且家具企业也难以找到适合需求人才。因此,我国家具专业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培养家具专业人才计划进行深化改革,把自身的校园文化与家居企业文化相融合,形成全新的教学思路,完善企校合作的教学模式,坚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企业要求,实践能力强,具有优良家具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家具人才。

二、融合家具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家具市场对家具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具有一定且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融合家具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形成全新的教学思路,能够培养出满足家具企业需求的合格专业人才,解决家具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提高家具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让家具专业学生能够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令在校园中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学生还可以在实际的运用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把两者的文化相互融合,能够有效加强两者的合作深度,家具企业既能够根据自身岗位需求,和高职学校签订详细、合法的用人协议,而高职家具专业的教师也能够根据家具企业的需求和要求规划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家具专业水平,对学生最后的考核是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选拔学生。这种合作模式经过我国各地各区高职院校近数年来的实践和完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更为我国的家具专业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一份的贡献。

三、我国家具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在相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校双方管理者认识不清晰

家具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在相融过程中,高职校园和企业管理者往往需要面临着多种困难。高职校院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通常会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到学校自身文化底蕴和发展规划上,但对于校企双方的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路和规划不清晰、不统一。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整合院校或一校多址办学,所以高职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到自深度游的校园历史文化、本体文化和传统文化继承、整合和提炼,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企业文化的融入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然后进行合适的整体规划、设计和统筹。2.校企双方的建设职责不明确不少企业管理者会把文化建设工作完全交给企业的宣传部或者发展规划部门处理,而学校管理者则会把这些工作交由教务处或校企合作办公室完成。在进行家具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融的时候,企业宣传部或发展规划处难以兼顾两者之间的文化建设与相融,而高职学校教务处或校企合作办公室则更多关注双方文化融合后的效果和所带来的利益,对于双方文化相融的过程中考虑较少,甚至把所有的责任相互推脱,令实际的工作无法得到落实和开展。3.校企文化共融的形式和载体有限企校双方文化相融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令高职学校教学计划能够根据家居企业的需求进行,从而培养出更符合我国家具市场要求的全面人才,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高职校园的教学水平,同时还可以令家居企业招揽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一般地,高职学校会根据家具企业的需求,与家具企业合作,建立校企联合体及实训基地,这种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既是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校企文化共融发展的主要载体。校企联合体以及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以及管理的需要建立,可以使得场地、设备、安全管理等与企业世界生产经营符合,而且在行为规范、环境布置和文化表示等方面也和企业文化相同。学生参加校企来联合体及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训和实践,能够真实体验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场景,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意识。行为举止、生产操作等和企业文化完美融合,潜移默化地受到企业文化熏陶。与此同时,校企文化共融合的形式和载体还需要进行创新和挖掘。

四、家具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在相融的必要性

家具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具企业文化是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纽带,家具企业文化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资源。高职院校把自身的校园文化和家具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有利于整合高职学校和家具企业教学资源,让家具企业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来,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促进双方的合作深入发展。与此同时,把高职校园文化与家具企业文化相互融合,有利于高职学习教育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率,促进高职学生早日适应家具企业的需要,也有利于丰富家具企业文化的内涵,提升家具企业文化的品位,真正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总的来说,把家具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能够满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和必由途径,把家具企业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吸收到高职校园文化中,能够完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所以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五、我国家具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在相融的有效措施

1.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我国教育事业改革过程之中,对教师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优秀的教学水平,有要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据有关数据统计,当前我国新加入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高等学校毕业,然后直接从事到我国的教育行业之中,没有家具工作的时间经验。学校采取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使教师更加深入了解家具企业运作,而且还能够累计家具专业工作经验。除此之外,教师能够对家具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进行实际考察了解,不及可以提高家具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对家具行业发展动态及时了解。这样,教师能够有实际工作经验,结合社会应用理论技术,更加利于教学工作开展。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校方可以和家具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实体参观学习。

2.与企业项目相结合,改变教学内容

对比于其他专业,家具专业则对实践较注重,同时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结合更加重视。针对这一要求,家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深入家具企业的一线工作中,对教具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对与企业的技术总监或者其他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对课程进行合理调整,适当地将家具行业中的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学到最新技术和宝贵的制作经验,并且能够对全流程熟悉掌握。另外,教学过程之中校方和企业合作开展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具体商业项目制作中,切合家具专业实践课程练习和商业制作,以利于培养出具有丰富李璐知识和创作经验的家具专业人才。

3.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

近些年,大部分毕业生都要面临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艺术类学生理论基础教材差,没有重视教具功底,导致家具功底不扎实。假如没有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没有加强学生就业前的强化综合训练,那么学生在社会中将难以寻求更好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安排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与学生组成设计制作组,每一个学生都有具体的设计制作课题,独立完成对应的设计制作课题,有机会还可以让合作企业制作总监定期进行统一指导。这样的毕业设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兴趣和创作积极性有着极大的提高,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按需求培养家具专业人才把家具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不仅有利于发挥家具企业的技术优势,还可以完善高职校园家具专业的教学计划。当前大部分家具企业具有较多的实习机会和先进的专业技术,拥有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因此校方要善于利用好这些资源,给高职学校中的教具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和机会,在实践之中体验最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掌握专业具备能力,比如专业技能、工作态度等,为将来求职和适应企业环境奠定坚实基础,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

六、结言

把家具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两者相互融合,可以令高职院校家具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变得更加丰富,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家具专业的教育体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家具技能,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之间的差距。但是目前我国把家具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融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双方领导认识不深、各自的职责不明确,规划的思路和方式也不合理等,缺乏一定的深度,所以要完善两者相融的过程,仍需要双方继续努力和完善。

作者:廖荣盛 吕波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曦堃.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2]付洪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对策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