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范文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本科远程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大学本科远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一、概述

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2001年在全国高中,2003年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2010前在全国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面向社会应用、面向专业应用、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已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的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二、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生起点差异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新生的信息技术平均起点水平在逐年提高。高校原有的非计算机专业以普及与扫盲为宗旨的“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已不再适合所有新生的要求。由于大学的生源不同,所以新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参差不齐、起点相差很大。我校是农业院校,大部分的学生是省内外农村,目前的情况是:来自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掌握了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部分来自偏远山区、经济较落后地区新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使得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和教学进度不好掌握。

2.“集中上课+上机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改进了教学手段,普遍采用大屏幕投影,它可以突出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以形象生动和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直观地显示,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各类客观原因,教学仍采用课堂按班级的“集中上课+上机实验”教学模式,统一的集体化上课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和方式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

3.学生面广人数多、教师负担重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基础课,因学生多而采用大班教学,教师授课、辅导实验和作业批改的工作量大、压力大。由于授课的学生多,教师也难以过细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影响教学效果。

三、改革的措施

1.新生实行“免修”+基于网络的分级教学

(1)实行“通过性”能力认证考试

为解决上述问题,新生进校后,先进行几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自我复习,然后参加基于第三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通过性”考试。考试合格的同学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并给予学分;不合格的同学,则实行分级教学,继续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

(2)基于网络的分级教学

对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主要采用“教师导学+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对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应实行分模块教学,将整个教学按知识点分成几个模块,通过分模块集中开设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和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对于每一个模块给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具体的教学任务、重点与难点分析等。

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和部分“零起点”的学生采用“面对面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重点、难点分散在理论和实验课讲授、演示。在课程教学网站上提供课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

2.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建立

原由的“课堂教学+机房实验+课程网站学习”的教学模式已不能不同专业和基础学生的学习要求。为实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让大一的学生尽快地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的学习生活,培养、锻炼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将逐渐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型学习过渡,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1)基于立体化教材的学习

立体化教材包括纸质教材,相应的网络资源、教学视频,以及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练习、测试题库。立体化教材可满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学习习惯和方式学生的学习需求。

(2)依托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开展学习,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以任务式设计学习资源,对每个知识点、操作点首先提出任务,分析任务需要,再编制任务案例,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案例中,使学生学习过程联系实际,激发学习积极性。

3.立体化作业设计

(1)理论作业

理论作业主要针对基础性概念和原理。课程的每个模块(或章节)都给出了思考题,以及基础知识测试题,学生同时可通过课程学习网站,在线练习和测试。

(2)验证型实验作业

验证型实验作业目的是验证课程所学的基本内容,把实验所用到的文字和数据等素材存放在课程网站上,每个实验中给出实验结果或打印样张,没有“实验步骤”的内容,但对于操作难点和技巧给出相应的提示。目的是让学生亲自摸索实验过程,去体会自己实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4.改革成绩评价方式和考试模式

多年来,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评价是将反映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知识的笔试与操作应用技能能力的机试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合理有效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在教学改革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等项目测试中均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随着今后基于网络及资源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的开展深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同时结合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改革,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我校将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基于第三方“通过性”能力认证考试,直接采用广东省高校课程管理中心的无纸化考试平台和试题。每个学生给三次考试机会,如考核未过的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的成绩都也给予承认,或参加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技能”竞赛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将同样给予承认。采用第三方“通过性”能力认证考试,体现了考试的公正性、客观性,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实现教考分离,将进一步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课程。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应用改革措施。只有利用计算机、借助网络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得教学模式逐渐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型学习过渡,将课程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采用“分级教学”,实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更有效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锻炼和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随着经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将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将会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

2.黄玲.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4.(3)

3.伏秋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转向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第2篇:大学本科远程教育范文

1国内外远程教育发展简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条件。80年代美国许多高校建立了CAI教室,学生随时可以到这类教室中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学,也可在其中开展教学、辅导和培训等活动。进入90年代,计算机和通信的新技术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一场革命,远程教育取得快速的发展,有力带动了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处于优势位置,从而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为此许多国家都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这一方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第二代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大学;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即现代远程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继1998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以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试点高校已发展到67所。试点院校允许社会资金的参与,可以自主招生、自主确定招生规模、自主选择开办专业、自主设置地方办学点、自定收费标准等,远程教育的学生颁发国家承认的普通大学学历证书等,这些因素极大地刺激和加速了远程教育规模的扩张。

2国内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中国都存在着巨大的教育缺口。高考就是一座独木桥,能顺利走过去的毕竟是少数,很多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在职人员想继续“充电”,学习新知识,以避免被社会所淘汰。远程教育通过互联网把老师的指导与监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时间机动灵活,课程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这样远程教育可以满足社会上大量的在职求学人员的要求。目前网络高等教育已形成5个层次:一是“研究生课程进修”,主要针对已获得普通高校或成人教育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二是“专科起点升本科”,绝大多数的试点高校提供这一类型的远程教育;另外三种形式分别是“第二学士学位”、“高中起点攻读本科”和“高中起点攻读专科”。在专业设置上,多集中在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学科上。从教育模式的应用上,网络大学所采用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远程实时授课模式和远程课件模式两种。前一种模式可以简单表示为:直播课堂+网上自学课件+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后一种模式则可表示为:自学课件+网上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在学制上,主要实行弹性学分制。我国高等远程教育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2.1教育质量成为远程教育发展前途中最为紧要的问题

以前许多高校争相办网络教育,只注意到了远程教育一定要具备规模这一商业特征,而忽视了远程教育更要具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教育特征。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远程教育缺少很清晰的成功经验和路径可循,其管理控制、教学实施、学习如何进行都是具有相当难度的新课题。对于新的课题,各方面的估计明显不足,再加上利益驱动,一些高校在人员不足、准备不充分、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基层教学点或学习中心,导致远程教育数量扩张,造成入学、学习资料发放、课程学习等最基本的环节难以正常保障和进行,更暴露出考试作弊、虚拟考试等种种不严肃的问题。教育质量的滑坡使远程教育的社会信任度降低和流失,最终将影响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2.2教学有效资源不足与资源重复建设

一方面,虽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大大增加,但网络课程缺乏交互性、启发性,缺乏多媒体的一体化设计,忽视虚拟学习情景的建设,内容展示性的资源较多,真正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很少。另一方面,各高校为扩大招生规模,各自开发教学资源,各试点院校之间彼此互不开放,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1],宁可重复投资,也不愿与人共享资源,造成人力与财力的严重浪费,远程教学资源不仅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而且造成网络课程资源的混乱。

2.3高校远程教育的开展缺乏二类人才,即网络教师和课件设计人员(开发教育软件人员)

决定网络教育质量的专职网络师资当前算是少之又少,这其中还有很多不是专职的网络教师,是由现有高等院校的教师兼任。网络教师的武器是网络课件,教学效果的高低也就取决于课件质量的好坏。课件设计人员便是按照网络教师的创意将其教学内容进行制作,除了要有娴熟的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能力,还要对远程教育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将超前的网络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2.4缺乏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根本的不同就在于,远程教育提高质量关键在服务,是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网络服务人员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发展。

3发展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策略

3.1保障远程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远程教育能否得到社会承认,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和生命力的关键。质量保证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择合作伙伴、开发课程、选拔教师,都需要一系列的质量保证及监督[2]。各个学校或单位在实施远程教育计划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特色,高举质量第一的大旗,从网络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库、智能化教学辅导系统、师资培训、教学管理制度等环节入手,制定出严格的质量标准、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远程教育一开始就在一个规范化、制度化、高质量的平台上运作,为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人们的终生教育、终生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2育资源建设标准,统一规划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要解决当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和统一规划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网上远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划下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资源重复建设、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多个教学资源库间的资源共享与互换,避免由于各厂商开发的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互操作,而使各资源库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各试点高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减少重复建设,协作开发丰富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资源、试题库及网上测试系统,保证网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并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形式和运行机制,形成网上教育资源建设的滚动发展机制。

3.3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我国远程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传统高校培养出来的,高校教师有各不相同的专业背景,年龄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学校要定期为相关学科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普及信息文化知识,贯彻教育信息化理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对远程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的网络教学专利、激励教师投入网络教学等有关政策。试点高校应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建设有高水平的教师和课件开发设计人员的队伍,有专职的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人员,能够高质量承担网络教育学院的课程。

3.4做好远程学习指导与咨询,创设协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环境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搞好教学组织与管理,提供远程学习的指导与咨询,创设协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努力完善“以学为中心”的支持服务体系。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每个因素都会对学习过程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为远程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网络学习条件,提供必要的教学、教务和考试管理服务,提供对远程学习形式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供专业课程学习和作业的辅导,提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交流平台等,同时还做好学习中心教学设备、设施、仪器的维护以及日常管理等后勤工作,保证管理和服务网络畅通,保证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装备的正常运转等。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各项功能的逐步完善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是最直接且最具影响力,不仅有利于促进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远程教育规模化,还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远程学习的便捷、周到和个性化服务特色。学习支持平台的构建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必备条件之一。

第3篇:大学本科远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学;继续教育;现状;挑战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上网人数仅次于美国,经常上网人数已达3000万,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已进入到了可以通过宽带上网的互联网发展新时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远程教育带来了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挑战。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网络及卫星数字通讯技术为支撑,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时都深刻认识到,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和系统的互操作性对于网络远程教育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开放性的教育必将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

1、现代远程教育的全球趋势

新世纪,各国政治家都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现代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共识。为迎接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的挑战,各国政府对远程教育备加重视,并制定专门计划加以支持、实施。

英国政府计划在2002年底以前,建立全国教育网络,使全国的学校免费与因特网相连,给每个学生配备电子邮件地址。英国政府还把1998年定为网上教育年。至今,英国全国各级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学校。美国的远程教育发展迅速,正在实施第二代Internet工程,加快网络运行的速度。前总统克林顿要求在2000年以前把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一所学校、教室和图书馆,通向每一个儿童。他在演说中表示,要使美国每一个儿童8岁进能够独立阅读网上信息,12岁能借助网络学习,18岁能够上大学。美国政府近年来用于网络教育的开支每年高达100-200亿美元。美国的网络大学有300多所,80多所大学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位。日本文部省1994年制定了一项5年计划,到1999年,日本公立小学两个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到2001年所有的中学,2003年所有的小学将全部上Internet网。1996年,文部省又提出了21世纪媒体技术的发展报告,要求在大的研究机构充实网络和远程教育设备。目前,日本已经拥有20%的光纤网络,到2010年,100%的日本家庭都将可以访问高速、高效的多媒体业务。法国教育部制定了为期两年的紧急培训计划,即从1998年秋季开始,在各培训学院对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有关培训,以便引导儿童能够提前熟悉网络,使教育能够提前实现现代化。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拨出专款初稿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总统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1届年会的开幕式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多媒体超级走廊,这是一个完整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计划。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展了远程教育。远程学习既支持一般的课程,也支持系统的高等教育学习。两国的教育部门都买断了加拿大开发的Wab-ct教学管理平台,供学校免费使用,极大地推进了以网络为媒介的现代远程教育[1]。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

2、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

我国远程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函授形式,第二个阶段是广播电大形式,第三个阶段即部分高校试行开展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学习的远程教育形式。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支持并加快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建成一批网络学校。”

1994年,我国开始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1999年1月3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我国网络大学教育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已经由最初教育部批准的4所院校(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发展到2002年4月的67所。目前网络教育主要分5个层次:一是“研究生课程进修”如清华大学等高校提供这一层次的教育,主要针对已获得普通高校或成人教育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二是“专科起点升本科”,绝大多数的试点高校提供这一类型的远程教育;另外三种形式分别是“第二学士学位”、“高中起点攻读本科”和“专科”。在专业设置上,多集中在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学科上。从教育模式的应用上,网络大学所采用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远程实时授课模式和远程课件模式两种。前一种模式可以简单表示为:直播课堂+网上自学课件+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后一种模式则可表示为:自学课件+网上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在学制上,主要实行弹性学分制[2]。

截至2001年底,已开设8个大类51个专业,组织了近300门课程和一批素材库、案例库,网络教育的覆盖面已达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校生达24万余人,教育部投入资金达3.6亿元,社会投入资金达10.7亿元,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3]。

3、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开展起来,但历经四年的发展,网络教育给人的总体印象,无论从社会效果还是从整个产业的发展来看,并没有占据远程教育的主体地位,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网络学院的招生计划并没有显示出远程教育的特色,而是成为全日制招生计划的补充。不少试点高校只是流于远程教育的形式,其教学计划、内容、形式和教材选用都与全日制面授教学没有本质差别和改进,而学费却是全日制的两倍。

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1)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仍需继续建设。尽管教育部已经组织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专家组,2002年4月还下发了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的文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核心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日前也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完成,由教育部9月23日在京宣布,但对于一个新生事物,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仍需完善和补充,以此来规范网络大学的教学行为,保证网络大学的教学质量,提高网络大学毕业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

(2)经费投入不足和相关的师资力量不足仍是困扰网络大学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只有清华等少数大学实行了远程实时授课模式,大部分试点院校实行远程课件模式,教学上仍以面授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多在融资渠道上下功夫,如同国外和国内的网络大学和互连网运营商加强合作,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如“网上人大”的建设。在对外合作上我们需加大合作的范围和力度,但各开设现代远程教育的院校应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远程教育模式,不要都是一个面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远程教育形式上,我们提倡各有所长、各具特色。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网络大学要加强对现有教师计算机水平和网络应用水平的统一培训,建设一个科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3)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学科布局和教学课件的建设上仍需加大工作力度。在学科建设上,由以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向以多学科共同发展转变,调整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的关系,科学地做好学科规划工作。在教学课件的建设上,不局限于远程教育学院本身,可以和其它学院共同开发;不局限于一所学校本身,应加强和其它远程教育学院和国外网络教育学院的合作。目前,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使用的管理软件多,来源复杂,同一类软件也有多个版本,且互不兼容,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大多数管理软件的设计对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差,稍有变化即难以使用,造成一些软件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应用;大多数软件的应用局限在单机或小型局域网上,缺乏在大型网络如办公网、校园网、城域网、互联网上应用的软件。我们要减少重复建设,协作开发丰富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资源、试题库及网上测试系统,保证网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并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形式和运行机制,形成网上教育资源建设的滚动发展机制,促进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4)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问题。在网络的建设中,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具体情况,局域网的建设要同外部的因特网相适应,相协调。这方面我们有些负面例子:如内蒙古的一所高校,1998年投入700多万元建设校园网,但是却没有发挥预想的作用。原因就是完善的校园网与外界的通道太窄,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带宽是64K,与中国电信的带宽也仅2M,造成“信息孤岛”,与外界交换信息困难。这要求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有整体规划的概念,这样才能保证局域网发挥应有效果。

(5)在校园网的具体建设中,还要注意基础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网络应用建设和信息人才建设共同发展。所谓基础建设就是对学校的需求进行认真分析,提供一套完整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其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建设中既要保证与外界的畅通,又要保证整个方案适合实情。信息资源建设要求我们做好各种信息库、教育资源库、图书库等的建设和更新,否则,网络信息会成为“无源之水”。网络应用建设要求我们要实现在线课程管理、在线答疑和考试的功能,要建设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要将整个学校管理和信息传送、信息在互联网上实现。信息人才建设要求我们建设一支掌握硬件维修和软件开发维护的教师队伍,加强对在校师生员工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的培训,使全体师生都能熟练掌握上网技能。

第4篇:大学本科远程教育范文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兽医专业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的通知》(农办医〔20*〕39号)精神,深入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进一步提高我省兽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法律事务工作委员会拟组织开展兽医专业现代远程学历教育,使不具备大学本科或者专科学历的在职兽医工作人员达到大学本(专)科水平,以适应新时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招生对象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畜牧兽医站和动物诊疗机构中尚未取得大学本(专)科学历的兽医工作人员。

具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网络院校及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的,可报“专科升本科”;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可报“高起专”。

二、报名手续

1、报名学员(含申请免试入学)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2份(A4纸),2寸照片(免冠、正面、彩色、蓝底、同版)3张;

2、填写《学生报名登记表》,报省辖市畜牧局,由各省辖市畜牧局进行报名统计、汇总;

3、报名结束后,各省辖市畜牧局将学生报名名单报省局医政药政处。

4、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严禁在系统外招生。

三、招生专业

层次专业入学考试科目最低学分学习年限

高起专(农学类)畜牧兽医语文、数学752.5-5

专升本(农学类)动物医学语文、英语752.5-5

四、学习课程

(一)畜牧兽医(高起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法律基础、农学概论、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业经济与管理、动物生理学(乙)、动物微生物学、畜禽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家畜传染病学(乙)、动物营养学、动物临床医学(乙)、猪禽生产学。

(二)动物医学(专升本):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农业概论、农业产业化经管、动物生理学(甲)、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动物病理学、动物临床医学(甲)、动物生产学、家畜传染病学(甲)。

(三)学位课程:英语、动物生理学(甲)、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动物临床医学(甲)。

五、办学形式与学习方式

学员通过互联网实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为教材自学+课件学习+网上导学+网上答疑讨论+课程作业+模拟试题自测。

六、学制和毕业

实行弹性学制,至少应修满75个总学分,有效学习期限2.5-5年(即最短学习时间)。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网络教育畜牧兽医专科、动物医学本科毕业证书(国民教育系列),符合条件的可获得相应学士学位。

第5篇:大学本科远程教育范文

作者:张严 单位:北京卫生学校培训中心

要求药学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有多层次性、广泛性,难易程度要有区别,便于不同层次的人学习,参加药学继续教育的人员一般都是在职的成年人员,意味着容易使学习与工作在时间上产生冲突,学习者居住地分布很广,短时间内集中起来很难。同时考虑到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很大,如果集中进行继续教育的话,占用的教育资源会非常多,这样就大大增加继续教育的成本。有文献报道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得受教育者提出许多意见:比如时间冲突导致不能参加学习或者不能参加全部学习;授课内容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差太远,没有兴趣学习;课堂环境及授课条件太差,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听课等等[4]。就以上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接受教育者为什么会对继续教育产生如此大的意见,追其原因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药学继续教育的需要。因此随着执业药师制度的逐步完善,执业药师的队伍还会迅速增加,如果再沿用传统的继续教育方法,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继续教育的效果会更差。那么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可以采用计算机远程教育模式。

实现药学远程继续教育也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只要建立一个网站,搭建一个药学继续教育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课程培训以及相应的课程考核。而目前药学远程继续教育势在必行。第一,远程继续教育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我们清楚继续教育所面对的学生是社会所有成员,而药学继续教育同样涵盖了中专、大专、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的药学人员。中等专业学历或者相当于中专毕业的药学人员已经满足不了当前飞速发展的医院药学。这部分人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进行药学继续教育,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当前药学的发展。另外在职称上有药师、主管药师、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等,知识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也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弥补差异共同提高。因此医院药学继续教育是全员的教育和提高的问题,无论是高级,中级或初级药学人员,都需要接受不同程度和方式的继续教育。而远程教育可以整合各种层次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丰富的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和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打破时空的局限,使全球的学习资源共享,较好地适应了学习者个人随处流动和到互联网上学习的需求。第二,药学远程继续教育可以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教育活动特别是学历教育活动是有标准的,达不到标准的教育活动就构不成学历教育,质量无法保证。因此建议药学远程教育采用网上远程教育与集中考试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最佳。网上远程教育是指建立一个药学继续教育网上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根据自身教育背景、工作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在线自测系统检测自己学习效果等等。努力将远程药学继续教育建立成为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系统。同时完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材料、考试、评分标准的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运作等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从而有效保证终身学习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药学远程教育可以满足学员随时随地学习。传统的集中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员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不管你喜欢与否,也不管你的接受程度如何,教学活动都必须进行。远程继续教育能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全体社会成员要学习,就不可能都到校园内来学习,必须把教学资源通过各种方式送到他们的身边。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继续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媒介,尤其是通过延伸到基层的办学网络把教育资源输送到千家万户,这样才能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使他们能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学习更加方便、更加灵活。任何人只要有学习需求,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学习资料。同时,远程继续教育通过反馈的信息,还能使学习者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不断修订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帮助学习者培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这不仅满足了学习者学习个别化和个性化的愿望,也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确立,使学习过程达到整体的最优化。药学工作者在经过远程化的继续教育后,其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考量和体现出来[5]。因此,对药学工作者采用网上远程教育后,最好再相应建立评价体系。最终使药学继续教育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第6篇:大学本科远程教育范文

如何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远程学历教育?如何将其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结合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个例证,必将对我们的工作产生启发。多少年来我国学历教育基本采取的是延修的形式。也就是说学历和学位高一个层次,年龄和学习年限也必须延长一个学习段。学历的高低与年龄、年限的长短成正比。人才培养与学制的长短是相加的关系,知识的获取与学历的获取也是相加的关系。大学本科学习(4-5年),加硕士研究生学习(3年),再加博士研究生学习(3-4年),最后用10-12年时间获得博士学位,这是一条传统的人才成长线路图。如果一个人在校学习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精力复修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新专业,远程学历教育向全日制和不同形式的在校学生开放,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将全日制“选修”学习变成“复修”和“套种”学习,这一创新学历教育模式的贡献,一是压缩了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时间,节省了人生最宝贵的时间财富;二是减少了学习的投入成本,花钱少,效益大;三是学习者在同一时间段内能获得智力资源的N次方;四是提升了人才培养速度;五是为普通高等学校的复修教育形式提供了经验(有些高等院校近些年已经开始在校本范围内实行复修学历制)。

现任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主席的约翰•丹尼尔,是一位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在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界富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者与探索者。他认为,终身教育,让人们放弃所有的一切到校园接受全日制教育很不现实,这就需要创建一种更加灵活、更加便利的学习方式。远程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如今的在线学习将会更好地满足这个需求,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我国自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之后,教育部先后又正式批准了68所高等学校,设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络教育学院,他们已经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迫切需求的当今时代,高等远程学历教育机构除了向社会招生之外,能否像每年普通高考那样向全国各级各类大学招收复修学位的大学生,并为这一类学生制定一套完整的招生、学习、考试、答辩、毕业等学习与管理方案?这一创新形式,不仅能使网络教育学院的办学功能得到扩大,更重要的是加速了我国人才的培养速度。

变革了传统的教育制度

传统的教育制度中有一项规定是,把一个人一生中接受哪一个层次的教育限定在一个年龄段。如,几岁至几岁接受学前教育(入托年龄),几岁到几岁接受小学教育,几岁到几岁接受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等。当超过了这个年龄段,就会失去接受这个层次教育的机会。有的人很可能会由于这种规定一生中失去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机会。在高考的志愿趋向中,由于某种原因高分掉档可能就会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只有在报考志愿表上填写“服从分配”的意见,被进行调剂之后方能有学可上,但不一定是你想要上的人生选择专业。如若已经调剂了学校,不去报到入学,规定还会使你连续两年失去参加高考的机会(在高考中有过这样一个时间段)。在这种制度下,很可能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选择,我们把这种教育规定称之为“教育选择人”。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打破了以年龄定教育、以分配定教育的制度。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下,一个人一生中接受什么教育,什么类型的教育,什么层次的教育由自己来决定。高考不如意可以重新选择学校、专业,年龄偏大只要符合规定,仍然可以选择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国家规定不能由于年龄而限制报考大学教育的入学考试。我们把这种教育变革称之为“人选择教育”而不是“教育选择人”。

这种“人选择教育”的改革已经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最大贡献,在于既可向社会人群开展学历教育,又可通过天网、地网向非学历教育的人们提供知识信息,完成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任务。在远程教与学过程中,由于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了重组,不同于传统校园面授教育的“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强调学生自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信息是一个海洋的世界,它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大量丰富的社会信息、知识信息、文献信息、资料信息和课程信息,还可以向农村农民提供需要获得的农牧业科技知识,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视野。

另外,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库和网络课程,给人们自主学习和学习的个性化提供了方便。在远程学习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来安排学习,既可“消化”以进行实时的同步课程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非实时的学习。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程度,由自己来决定一个时间段的进食量,接受能力强的多学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少学一些。还可以像课堂教学那样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以求得他们的帮助。学习者自立选择教育、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进度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办到的,这种自我选择性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改革与发展学位答辩方式

随着网络和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网络路径的传输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提升。从初期只能传输文字符号到能传输和快速传输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信息符号的功能,为远程条件下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广泛运用,已经证明了网络的信息化远程功能。1969年9月2日,以雷•克雷洛克为首的20名研究人员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验室内完成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试验,10月29日,洛杉矶分校与坦福研究所实现了首次网络连接,直到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万维网(WWW),才使得互联网被人们所熟知。当网速不断提高,功能不断扩大后,网民也在不断增加,2009年全球网民超过15亿,中国网民量已达到3.38亿人。网络改变了我们的工作,互联网的电子触角延伸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视频会议系统也由此而产生。视频会议系统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它对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数据的传输,改变了多个工作领域的传统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被广泛地运用在协同办公、在线培训、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各个领域。这一先进方式,同样可以用在高校和其它教育中的学位论文答辩和学术交流中。

传统的学术论文答辩,是将多个专家和被答辩者聚集在同一地点,听取答辩者的陈述与专家的指导。如若利用视频会议系统来进行答辩工作,答辩主办方可通过视、音频系统,还将答辩者的陈述过程传输给全国各地被邀请的每个专家终端,各个专家把自己的意见再传输给答辩者和辩论的被邀请专家。这种一点对多点的互动形式,完全达到了传统答辩的要求与效果。这一远程条件下新的答辩方式是对传统答辩方式的变革与发展。

高速交通限速的启示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条不限速只提速的“公路”,是一条无国界的特殊“公路”,是一条通向“世界村”村民的公用路,是一条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群服务的高速路,同时也是一条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传输多种信息的交通路。道路由大家共建,共同维护,由于它的功能与作用能给世界各国人民、政府、行业提供优越的“交通”服务,从它一开始建设,大家在它的运输能力上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带宽不足到高速宽带,能通过多种信息符号,如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视频信息和音频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各种交通工具的限速,不让其达到设计的最高速度行驶的目的,除了保证安全行驶外,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运输能力,只有在保障不出事故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运输能力的最大化。信息高速公路的不限速而不断地寻求新技术的支持,提高传输能力的最大化也是为了提高网络高速公路的服务效力。目前出现在教育中的不协调现象是,虽然提供了不限速的高速路,但没有充分发挥高速路的优势,却将高速路按普通道路在使用。在网络带宽提高和内存容量增大的前提下,为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育与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资源库资源和网络课程能够改变传统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效果。用多媒体信息资源去深化教学内容,传输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信息符号,把外部世界引进网络,使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看到宇宙,看到海底世界,看到卫星上天,看到北京天安门。但像这一类的多型号车辆,在不限速的高速路上结合课程教学的却看到的很少,大都是文字符号信息和简单的图形、图片信息,或者是文字教材的搬家。

虽然这种现象只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情况或一部分情况,不代表全部,但它是对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教育资源的浪费。其它交通工具,能提速而不让提速,是为了保证交通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网络高速公路的不限速而要提速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我们没有很好地去做,这个问题在信息高速公路硬件环境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应该引起我们的进一步重视。

视觉艺术两大知识带来的启示

无论是电视艺术、摄影艺术还是绘画艺术,要取得成功,创作工作者要具备技术性知识和艺术性知识这两大类学问。技术性知识的特点是它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律可以遵循,有的还必须遵循,不遵循就会操作失误,造成失败。艺术性知识是指如何运用其技术性工具,注入拍摄者思想和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性知识,除了掌握它的一般性基础知识之外,并没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必须遵循,没有不遵循就会失败之说。但决定作品的成败好坏,艺术性知识要占到70%,技术性知识只能占到30%。也就是说当你很快掌握了数码照相机的操作技术之后,不一定就能拍摄出成功的作品,只能做到对被拍摄对象用拍摄工具做到了记录。当你把如何用光,如何取景、构图,如何根据被拍摄对象的光照条件以及你的拍摄目的结合起来时,你会感到,光的作用不仅只是把拍摄对象照亮,更重要的是光的第二个作用———“塑造”,用不同类别的光来塑造形体使其产生艺术效果。不同的景别和取景构图也是同样。所以,要取得成功的拍摄,就必须使技术与艺术很好地融合,再注入作者的创作思想,三者缺一不可。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产生了教育的信息化,再把信息化应用在远程教育中,就产生了现代远程教育。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的区别是,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学媒体发生了变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教材的概念和教材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因而导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必须发生变化。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中,为什么要加强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为了把技术(包括媒体)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系统的融合,再注入施教者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起到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以产生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实施10多年后的今天,教育者从最初的计算机基础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等多种培训之后,为什么《纲要》中还要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就是力求获得其成本效益和新教育形式的新效果。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用信息技术,不是可用可不用,目前信息技术应用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第一以求技术实现最大化,忽视教学效果最优化,不能将技术实现与表现效果很好地结合。任何一种现代教学媒体都有它各自表现视觉与听觉知识信息的特性。这种对视听觉知识信息的表现,是根据设备的技术性能来达到的。如电视教学媒体的视听合一、形象直观,计算机教学媒体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为一体的实现等。虽然计算机能做到实现多种信息符号的表现功能,这是由于计算机本身具备的技术性能而实现的。这种实现对任何领域、任何行业都是可以应用的,应用在教育中,就是要做到与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要做到在远程条件下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内容的作用,做好实现与实效的结合。计算机能做到对文字信息的处理,我们却一幅PPT出现几百个文字;能做到实现图像信息和视频信息,能把外部世界引进课堂,使学生在远程学习的环境里,得到与现实世界比较贴近的体验,但我们不去实现。

第7篇:大学本科远程教育范文

答:我国目前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教育学历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从学历系列上讲,主要包括专科、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班、研究生班(目前已停办)、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六个方面。此外,还包括1970年至1976年普通高校举办的大学普通班。

2、高等教育学历文凭主要有几种?

答:高等教育学历文凭主要有三种,即: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结业)证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结业)证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结业)证书。

3、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由谁发放?

答: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由经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备案的独立设立的普通高等学校(含设在成人高等学校、军事院校中的普通班,提供现代远程教育的机构)、成人高等学校(即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民办学历高校发给其所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的毕业生,以及由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发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

4、实施高职教育的民办高校发什么证书?

答:实施高职教育的民办高校,属于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的资格的学校。学校纳入国家计划内招生,学生需要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学生入学后各科成绩考试合格者,由学校颁发本校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

5、什么是民办高等学校?

答:民办学校系指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依照国家和本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设置标准,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机构(以下统称“民办学校”)。

6、什么是第二专业学历教育?

答:第二专业专科学历教育是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满足从业人员拓宽知识、专业领域的要求而举办的成人继续教育。第二专业专科学历教育招收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其工龄、年龄不予限制。报考第二专科学历教育的考生,报名时须向报考学校交验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以上毕业证书原件或复印件,由省级招生机构审核认定。学生毕业时颁发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证书。

7、如何取得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答:(1)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经省一级招生部门统一组织,由学生所报考的普通高校录取后正式取得学籍,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

(2)参加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经省一级招生部门统一组织,由学员所报考的成人高校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录取后正式取得学籍。主要学习方式:一是进入高校全日制脱产学习;二是进入高校以业余面授方式学习;三是进入普通高校设立的函授站以函授形式业余学习。

(3)参加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经省招生部门统一组织,由对口招生学校录取后正式取得学籍,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

(4)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力量助学单位组织的辅导,定期参加自学考试管理部门统一组织的课程考试。

(5)参加普通高等学校以现代远程教育形式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班,入学时只参加由招生学校组织的测试,经学校录取后,学员在学校设立的教学中心组班学习。

8、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分几种?

答: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分为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三种。

9、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颁发对象是什么?

答: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颁发对象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班学生,列入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普通专科班学生。

10、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如何管理?

答:1993年以前,全国各地在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方面的做法不尽一致。有的省、市、自治区和部委对其所属高校的学历证书统一印制或管理,有的则由高校自行印制或管理。由于没有对有关工作的统一要求,加之存在一些管理方面的漏洞,出现了一些办学单位违反国家政策滥办学和乱发文凭的事件,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另一方面,在客观上给不法分子伪造贩卖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以可乘之机。

从1993年起,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行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学校三级管理。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对地区、部门按招生计划及实际毕业(结业)人数进行总量控制,统一印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和结业证书或证书的内芯;制定有关学历证书的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对学生的毕业(结业)资格审查和证书的办法工作进行检查、监督。2000年,教育部开始建立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此项改革将使教育部不再统一印制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内芯,改由高等学校自行印制,但必须进行电子注册,并供网上查询。2000

年在北京、天津、辽宁、湖北、重庆五省市试点,2001年在全国实行各类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

11、国家予以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有哪些?

答: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含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成人高等学校、民办学历学校所颁发的学历证书,国家予以承认。另外,通过自学考试、由国务院自学考试委员会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在党校、成人高校、军事院校设立的全日制普通班中就读的学生所取得的毕业证书,学历文凭考试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普通高等学校以远程教育形式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所颁发的毕业证书,以及符合《中国人民院校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所颁发的学历证书,国家同样予以承认。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管理实行电子注册制度,并委托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学历电子注册审核、备案的技术性、事务性和网上查询、认证服务工作,2001年以后的学历证书可以在中心注册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省略)上查询,此外中心还提供学历证书认证服务,经认证的学历证书可在中心注册的网上查询。

12、什么是学位?

答: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我国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指获准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予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在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授予学位的决议后,发给学位获得者相应的学位证书。

对于国内外卓越的学者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学位授予单位提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3、学位与学历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学位不等同于学历,获得学位证书而未取得学历证书者仍为原学历。取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证书的,却不一定能够获得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而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却不一定能够获得学士学位证书。现在经常出现将学位与学历相混淆的现象,如有的人学历为本科毕业,以后通过在职人员学位申请取得了博士学位,这时,学历仍为本科,而不能称之为取得“博士学历”。

第8篇:大学本科远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混合式学习;应用推广;“115”模式;Blackboard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56―08

随着教学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使用E-learning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和校内课堂辅助教学。教学平台的有效使用,加强了教学管理和监控,促进了教学应用模式的转变,拓宽了教学渠道,提升了教学效率。随着高校E-Learning的推广发展,从最初的尝试和摸索,逐渐走入了规模化的应用,其本身也将从一个独立的学习系统,逐渐演变成为高校中一种有益补充的教与学方式,悄然融入到高校的教学培训、知识管理、人才管理和发展战略中。

本项目研究对推进高校数字化学习的建设和应用推广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一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的发展历程

数字化学习建设是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全校师生建构一个先进、通用、能面向国际化教学的网络教与学环境。经过近8年的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已经和“我的中大”门户系统实现了无缝链接,为全校师生提供24小时数字化学习服务,使全校师生在多校区的网络虚拟环境中能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并实现校内教学资源与远程教学资源的共享。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从2004年7月开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是起步探索阶段。以平台引进为主线,我们进入了数字化学习建设的元年。在该阶段,学校分别引进了WebCT平台和Blackboard平台,在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获取了宝贵的建设经验。第二阶段是应用整合阶段,以平台合并、版本升级为主线,通过扩大教学应用,使更多课程加入平台并进行整合,充分适应了学校跨四个校区办学的教学需求。第三阶段是融合创新阶段,以开展大规模混合式教学应用为主线,教师使用平台开展教学深度应用,形成多种教学模式,较好地融入了全国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大环境。

二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建设应用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主管部门对数字化学习建设应用的定位是用于校本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堂的辅助教学和多校区远程教学,同时应用于网络远程教育。

从2007年3月开始,校本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使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截止于2012年1月的统计显示,学校近5年数字化学习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在线课程涵盖了全校总共41个二级学院中的37个;在线课程总数为2051门,其中1314门用于校本部本科教育,202门用于研究生教育,535门用于远程教育;建设了包括经济类、管理类、MBA类、社科类、语言类、通识类、实验类、医药护技类和理工类等课程。

1 课程方面的数据统计

根据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管理日志,我们进行了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如图2和表1所示。

校本部的本科生课程共有1314门,占学校201 1年度4031门本科课程数的32.6%;在1314门本科课程中,必修课830门,公选课282门,专业选修课202门,如图3所示。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课程都是由教师主动提出申请开设的。经统计,在2007至2011年期间,每年新开设课程数分别为360门、339门、186门、369门和243门,年平均新开设课程数为299门,说明了学校有一批稳定增长的教师用户群体,他们一直在坚持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和研究。2011年,中山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每月活动课程数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在2011年度新学期开学后,活动课程数达到较高值,分别出现在3和10月份,峰值是在3月份春季学期开学的998门,占总课程数的65%左右;而在寒、暑假期间课程活动数值较低,最低值出现在8月,只有416门课程。

2 师生用户方面的数据统计

中山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数字化学习平台购买的用户数是25000人,现有教师用户1112个,学生用户有23888个,数字化学习平台师生用户比约为1:30。学校2011年各月份数字化学习平台用户统计数据如表2。

用本科、研究生和远程教育每天登录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活动用户数作比较,绘制出平台当天登录人数的各月份峰值,如图5。从图中可以看到,拥有20000个账号的远程平台的活动数值普遍高于拥有25000个账号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平台,这与远程教育要求学生以上网浏览课件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着密切关系。远程数字化学习平台在每年5月和11月两次作业提交期间的活动用户数达到了较高峰值,说明了教学评价方式起决定性因素;而在寒、暑假期放假期间,平台仍有活动用户数值,但相对较低,这说明有的教师用户依旧登录平台备课或批改作业,同时仍有学生用户访问平台进行学习。本科研究生教育平台在7月份达到年度登录平台数的峰值,这与学校推动的公共必修课跨3个校区在线考试关系密切,说明信息化考试应用是推动平台使用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大幅提升平台使用率。总之,学校数字化学习平台使用率的高低离不开学校的引导以及教师的使用和推动。

三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建设和应用推广的“115”模式研究

数字化学习的开展,离不开数字化学习所依托的基础网络环境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完善,离不开数字化学习平台的选型、引进、建设规划、管理服务、培训推广和应用示范等工作。要做好数字化学习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我们在应用及研究中总结出“115模式”,即一个总体推广策略,一种保障服务和五项机制,三者需要协同运作。

1 数字化学习有效应用的总体推广策略研究

(1)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最终用户是教师和学生,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平台改进教与学

除了引导教师利用平台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及引导学生学会数字化学习外,还需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定位和政策支持等来进行规划。

中山大学是一所国际化、研究性的综合性大学,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等多个学科,师生分布在跨广州、珠海两个城市共4个校区中,潜在的数字化学习用户群数量在55000人左右。我们根据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对数字化学习的使用定位而制订的总体策略是:首先,发动一批教师率先使用平台创建课程,由此带动一批学生学习;然后,再以教师促进教师,学生促进学生,甚至学生促进相关教师使用平台。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教师们提供了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的平台,许多参与平台培训的教师都经历了“不了解―了解―爱上―离不开”的过程。

(2)数字化学习平台应用推广的关键是要以课程为单位针对教师用户来进行

截止到2012年1月统计,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平台教师用户共有1112个。图6显示了从2007年到2011年5年间数字化学习平台年新开设的教师用户数约为222人,前两年的年新开设用户数值较高,这和学校博学工程一、二期项目的推动有密切关系;而在2011年度教师用户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有必要增加一些项目等激励措施来进行后续的推动。

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教师用户数按年龄统计见图7。

从图7可以看到,学校以31-40岁和41~5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用户群为主要组成部分,加起来约占了教师用户数的8l%,这批用户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中坚用户;大于5l岁的有10%,他们是一群资深教师,起传、帮、带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30岁以下则是年轻的教师用户,理论上这批年轻教师对信息化技术和工具更易接受和适应,但这部分用户数只占了9%,说明年轻教师可能对学校数字化教学的情况还需要时间和机会去了解,同时也提示我们应多向这一部分的教师用户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宣传和推广。

(3)要细分教师用户类型,有针对性实施推广策略

根据工程经济学的“期望效用理论”,高校教师用户对承担的风险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可将教师用户划分为积极者、旁观者和消极者3种类型,如表3所示。相对应表中的3种教师用户类型,我们的推广策略是积极培育第1类用户,并从中树立典型,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积极推动第2类用户,对这类用户大范围重点推广和挖潜培育:而对于第3类用户,则需加强宣传和争取认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师用户的第一次使用体验是很重要的,对于教师用户可能担忧的“使用平台将增大工作量”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推广中重点介绍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优势,即更新快、能循环使用并符合教学规律,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重复性的工作量可以减免,教师可把精力放在更多的教学创新和突破上。

2 数字化学习的保障服务研究

要做好数字化学习的保障服务,必须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校园网络环境的搭建和正常运维是数字化学习的基础和保障

校园网络环境的搭建和维护需要从组织架构和运维体系两方面提供保障,使师生能够在稳定的网络环境下使用数字化学习服务。数字化学习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数字化校园的一部分。首先,它纳入了数字化校园整体网络环境的运行,平台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课程资料、教与学活动产生的内容和课程备份数据等需要快速存储在大容量的数据中心:其次,数字化学习系统还要与数字化管理系统产生“3进1出”的数据交换,即数字化学习系统需要从数字化管理系统中获得课程数据、师生账号数据和课程关联数据,并且将数字化学习系统产生的成绩数据返回到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8所示。

(2)尽早引入较成熟的数字化学习平台

中山大学在全校性教学中使用信息化系统和平台可追溯到2000年合作开发的基于校园局域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之后依次经历了多种教学平台的冼犁和使用。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中山大学经历了多次平台使用的更迭,究其原因很多,有的属于建设初期的摸索,也有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所无法避免的升级换代等。我们认为,任何一种学习平台,它都不可能具备令人100%满意的功能,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优点或缺点,而且其优缺点也有一定的相对性。在学习平台的选型上,应着重考虑是否满足教学中最重要的功能,包括是否支持内容的呈现、异步的电子化学习、学习记录、测评和测试、混合式学习、跟踪、报告和选择性等;应选择操作简单、界面友好、易上手、易使用、易管理的且符合通用教学使用规律的平台。对教师用户来说,课程控制和课程管理要求方便易用,简单而不烦琐,能方便自行设计增减,可以轻松建立讨论板而不需要掌握复杂的数据库编程等技术。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习平台成为教师用户随手可得的课程空间,要使数字化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为老师教学中的好帮手、好工具,从而带来教学工作上的便利。我们认为,无论是选择开源软件还是购买商业软件,高校都应尽早引入较成熟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在整个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数字化学习使用氛围的形成和师生使用习惯的养成,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从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建设情况来看,一个数字化学习平台从引进运行到管理和推广,从小范围试用到大范围普及,前后约需要5年时间,一般说来,前面3年是必要的基础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推广使用的深入,平台逐步得了到师生用户的认可,并进而在后面2年中不断涌现出更多的教学应用案例。

(3)在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运维保障和技术服务上,要以“系统级管理员+应用级管理员+前台”三级管理架构来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服务

以中山大学为例,由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负责总体技术保障,下设网络分中心,负责受理系统层面的问题;教育技术分中心,负责受理课程应用层面的问题;客户支持中心,则负责受理平台使用的一般性问题。运维保障和技术服务是并行的,两者相辅相成,前端的技术支持离不开底层的保障,而底层的保障最终也是为了师生的教学应用而服务的。

(4)数字化学习的建设和应用推广要确立以师生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学习服务宗旨

数字化学习服务宗旨应树立“从被动到主动”、“从事后到事前”等的工作理念,团队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建立平台各级管理制度,设定数字化学习服务流程等,建立故障响应级别和处理机制,制订数字化学习平台日常巡查制度和故障处理流程,使流程管理规范化、资源信息标准化、资源集成一体化、服务过程简单化,为师生提供全天候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3 数字化学习有效应用推广的五项机制研究

我们分别从使用对象、培训手段、人员团队、应用整合和创新融合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的五项机制分别是:政策与激励机制、培训机制、推广团队绩效机制、教学应用挖掘机制以及教学研究和创新机制。

(1)政策与激励机制

数字化学习建设和应用推广最有效的机制是通过学校层面提供给教师用户一些政策和激励措施,如政策推动、项目推进和评奖鼓励等。政策与激励机制在数字化学习建设初期显得尤为有效,它促成了一批优秀示范课程的建设,吸引和激励了广大教师用户在数字化学习上做有益的探索。

在政策推动层面,学校外语教学中心作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单位,制订了“网络与课程相结合的2+1学分”模式,其中的1学分,学生是以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每周将其中的2学时从原来的课堂讲授方式改为自主学习方式,减少了教师讲授的工作量,同时加大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的力度。此外,学校医学院也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作为工作量进行核算,制定了把实施网络教学纳入教师工作量的相关规定。

在项目推进和评奖鼓励层面,中山大学开展了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校级“985工程”本科教育博学工程项目、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和CAI教学资源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推出了一批数字化学习样板课程,并推进了教师用户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有效引导教师在课程教学应用上进行有益的探索。例如,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通过项目方式,推动了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应用研究。此外,学校还在每年底进行的“中山大学信息化年会暨教育技术年会”上举行了“教师使用教学平台积极分子”和“数字化学习优秀在线课程”等的评选活动,给予教师用户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

(2)培训机制

面向全体教师用户,坚持进行培训工作是数字化学习建设和应用推广的最基本机制,而平台应用培训的最高层次则是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在熟悉了平台功能,积累了课程资源后,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进而改变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改革。我们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便利性,免费向教师用户提供了立体化多媒体学习资源和多种混合式学习方式,如表5所示。

在培训内容方面,我们紧紧围绕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常用功能进行规划设计,从课程到门户、从简单到复杂,按使用难易度划分为3个层次供教师选择。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大部分功能都是易用的,作为普通学科老师,即便没有较多的计算机学科背景,都能轻松搭建和管理在线课程。在培训中,要注意重方法轻技术,重应用轻理论,不需要过多的理论讲解,主要是引导教师把课程思想表现出来。

在培训的组织上,既有开放式的培训,也有针对某项应用需求开展的专题培训,既有面向院系组织的全体教师培训,也有针对新教工的专题培训。此外,我们还将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作品的制作纳入教师用户的教育技术培训考核中,作为教师晋升职称所须通过的计算机考试的评价内容之一。通过培训,我们与教师用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从中发现了一大批有应用潜力的教师用户和优秀的课程作品,形成了优秀的示范资源。

(3)推广团队绩效机制

平台应用推广的一线工作是由推广团队负责承担的,为了让这支队伍发挥并保持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优势,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绩效机制。

推广团队成员一般由负责教学研究、平台管理、资源开发、应用培训和技术支持等相关岗位人员组成,他们需要具备平台管理、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培训、教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如图9所示,推广团队成员依层次需要具备4种相应技能:平台管理规划技能包括拥有平台管理的权限,承担平台管理的职责,具有平台系统管理能力和对平台应用管理和使用规划的能力:教学和研究技能包括教学能力、讲解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教学研究和应用挖掘能力,能和学科老师共同设计和开发混合式学习教学内容;人际技能包括为人友善,容易获得学科老师的信任,能引导教师用户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教学和研究;技术技能包括熟悉掌握平台功能,能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开发,具备课程制作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推广团队将由不同能力层级的成员组成,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和获得相应的绩效,各层级之间形成协作和竞争的关系,从而保持团队的活力。作为普通推广员,首要的是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人际技能,主要承担基本的平台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于熟练推广员来说,对平台的功能应用有相当的了解,能快速解决问题,能制作精良的在线课程,承担较重要的平台管理工作;而对于资深推广员来说,平台管理规划技能及教学和研究技能则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具备有效融合平台功能与教学应用的能力。在推广实践中,我们要求推广成员同时具备管理、技术开发、教学研究和服务等技能。成功的平台推广员必须同时具备这四种技能,任何一种技能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推广的不成功。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在高校中实施绩效考核制度的技术服务部门之一,通过绩效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持之以恒地做好了平台保障、数字化学习服务和培训推广等工作。

(4)教学应用挖掘机制

教学应用是高校校园网建设的应用之本091。不断挖掘新的教学应用亮点,可以有效提升平台使用率。学科教师需要的不是最新、最时髦的技术,而是易学易用、可及性高且最有效的能满足教与学需求的合适技术。我们认为,应用推广到一定阶段,可通过适当地教学应用挖掘和需求引导,将平台使用作为教学环节的必要组成部分,这将是推动平台应用最实用的机制。如在课程资源层面,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在线课程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除了传统教材外,学生需要通过平台获得教师随时更新的多媒体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师生交流层面,学习平台拓展了互动渠道,是沟通的有效工具;而在教学评价层面,越来越多课程在随堂测验、期中及期末考试中使用数字化学习平台。我们可通过平台的现有功能进行应用上的深入挖掘,如学习预警、渐进式学习和测验等;可通过API接口开发,如Building Block插件实现英语扩展学习资源、与教务系统的数据对接等应用来提高使用的便利性;通过与其他系统的整合,如链接课堂自动录播系统所录制的授课内容来丰富学习资源等;也可通过平台版本升级来增加新的功能,如移动应用等。

(5)教学研究和创新机制

教学研究和创新机制是数字化学习建设和应用推广的深层次机制,如图10所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面向教师用户开展教育技术培训,面向本科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向开设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面向研究生进行教育技术等相关研究性教学,扎根教学,以“教”促“教”,应用平台来推广平台,以形成良好的教学和研究环境。为大力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学术研究与交流,学校还建立了教师教学信息化论坛,成立了教师联盟,为热心教育技术并促进教学改革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提高了教师对教学信息化的参与度。在长期数字化学习的管理和服务中,通过培训和交流,我们发现和培育了不少新的应用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学需求,深挖功能应用,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诸如公共必修课大规模在线考试的“321”模式等新的应用模式。此外,我们还密切关注技术和教育两方面的潮流和进展,有效地将技术进步和学习理念变革的成果及时地应用于平台,不断推动学习平台的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要做好数字化学习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建立推广团队的绩效机制是保证。在起步阶段,政策与激励机制是优先考虑的策略。在建设阶段要注重培训机制的运用;当然,培训机制在各个阶段都要坚持常态化进行。在成熟阶段,要通过教学研究和创新机制来出成果和提高使用效益,并通过建立教师联盟来形成良好的交流、探讨和分享的环境。数字化学习建设各阶段的策略如表6所示。四数字化学习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建设在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数字化学习建设,我校教学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效:①我们实现了统一技术、统一资源规范和统一制作标准;②建设了多个网络教学资源库;③每个重点学科30%的课程有网络课程,每个专业20%的课程有网络课程,学校各级精品课程有50%的网络课程;④学校一线教师40%经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经过培训后的教师都能够开展网络教学;⑤学生100%具有数字化学习的经历。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教学的有效载体。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教师能有效地对课程材料进行整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使不断积累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成为教学中非常好的素材和载体。例如:中山医学院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课程是人体解剖学科顶级重要的网络学习资源,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已经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越来越多的教师用户,能保持每年更新数字化学习平台上的课件内容,上课完全依托于数字化学习平台。老师们普遍认为,数字化学习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和上课效率,极大方便了所承担的教学工作。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方便地实现教师与跨校区、跨专业、跨学院的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和沟通,减少要通过教务员联系的中间环节。平台成为教师向学生传递课程通知、课程资料和作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它加强了课程讲授效果,成为与师生沟通的有效工具。在教师的推动下,平台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认同和好评。

第9篇:大学本科远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学课程本体; 大学课程编制; 本体创建工具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曾玲(1968—),女,江西九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义Web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e-Learning研究。E-mail:。

一、引 言

本体是“共享的概念化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1]实现了对领域知识的本质概念、概念的特性和概念间关系的明确定义,[2]近年被广泛地应用于知识的组织与共享中,成为语义互联网的支撑技术,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使用“课程本体”表达一门课程或某一专业领域系列课程内容主要概念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3]在构建大学课程体系过程中,通过大学课程本体的构建,能够使大学教育的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以及每门课程中培养目标中取得一致,并解决专业内部不同课程在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容重复、交叉、缺漏等问题。

随着本体的广泛应用,研究者提出并研发了大量本体开发工具,其中,TM4L是国外研究者开发的面向教育领域的本体构建工具,本文作者曾探讨将该工具应用于大学课程本体创建的方法与流程,[4]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存在中文支持问题,其独立的图形显示工具完全不支持中文。目前已有的通用本体构建工具,通常面向具有本体相关概念的使用者,对于非计算机信息领域的大学课程编制者,具有较大应用难度,此外,通用本体工具缺乏领域本体框架。[5]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开发一个大学课程本体合作创建工具(UCOCET),该工具面向来自课程研究与编制领域的广大研究者与应用者,提供大学课程领域高层本体框架,使课程编制相关人员能够在一个基于网络的统一平台上,借助工具在客户端人机交互层面使用高等教育领域熟悉的术语,在服务器端数据处理层面提供本体的一致性、相容性检查等支持功能,构建大学课程体系中一系列相关内容,为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人才”功能提供帮助,从而也间接地实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知识、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大学课程编制相关研究

大学课程编制研究者主要来自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大学课程理论研究者和学科领域专家。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者主要根据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人与社会角度探讨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并进而形成相应的大学课程体系构成要素,如大学课程体系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的研究,大学课程体系的个性化要素的研究,大学课程的生成制约因素的研究与建构要素的研究,以及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等。[6][7][8]这些研究为我国大学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整体上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学科领域专家主要研究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构成成分,并据此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如计算机学科领域,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从1968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便根据计算机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召集包括计算机领域专家、教学专家等专业人士组成研究小组,进行计算机学科课程编制,大学本科计算机推荐课程。[9][10]而我国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也一直在开展有关教育技术本科培养目标、能力体系、教学规范等方面的研究。[11][12]

来自高等教育领域与专业学科领域有关大学课程构成的研究都不断有新进展。但研究表明,负责具体课程编制与实施的教师,在课程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首要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其次是自己已有知识与经验。不是像理论研究者所希望的那样先设定明确的目标,[13]结果导致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偏离专业教学目标,出现同一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课程内容堆砌、一些重要知识点缺漏等问题。

此外,Meyer等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课程内容不断增加的问题,提出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存在一些棘手但具有变革性、综合性、有界性、重构性、过渡性、认知不可逆转等特性的概念,称为该领域的阈值概念(Threshold Concept)。[14] 本文作者将阈值概念应用于软件编程课程本体构建中,提出了一个基于计算机领域阈值概念软件编程系列课程高层本体。[15]本研究将应用该研究的部分成果。

上述有关课程体系构成理论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有关大学课程本体框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大学课程本体及大学课程本

体合作创建工具(UCOCET)

基于上述对大学课程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下面将描述UCOCET的主要需求,提出一个大学课程本体框架,作为UCOCET的领域框架基础,进而给出UCOCET的界面原型与技术实现。

(一)UCOCET需求分析

构建内含大学课程编制相关的高层本体,作为课程体系生成框架,从而使任何新学科或新专业在编制大学课程体系的时候,都可以直接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生成框架,避免新学科或新专业在编制课程体系时可能存在的课程堆砌、课程设置目的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模糊、知识点在多门课程中重复讲授或缺漏等问题。[16]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层次性,UCOCET应具有多级权限管理功能,分别为学校级本体创建者,能够增加、删除与修改框架中的本体类,从而将最新的课程理论研究结果应用到课程体系编制中;学科或专业教学计划本体创建者,能够创建与维护课程体系中学科教育目标以及专业课程体系;学科任课教师仅能够创建与维护本课程知识点及其之间联系,作为课程本体,所创建的本体在前可以暂存;注册学生能浏览与评价已课程本体;非注册用户仅能浏览已的本体,在论坛提交建议。从而保证所创建与课程本体来源的科学性与广泛性,使学校、学科与课程教师等各级学科课程体系编制人员具有统一的目标指向。

具有一定权限的用户登录后,能够根据本体框架与向导,创建类、实例以及关系,并能够添加约束。界面上呈现的用语均为高等教育教师能够理解与操作的词汇,用户无需知道自己所创建的是类、实例、关系还是约束。程序能够根据用户输入在框架中的位置进行类、实例、关系和约束的判断,并进行相应处理,从而将用户层逻辑与设计层逻辑区分,避免需要由用户理解本体专业术语导致的工具普及应用难,或者错误应用等问题。

保存所有用户操作历史记录,用户能够看到自己的操作历史,任何人都能够看到已本体的历史记录。

(二)大学课程本体高层框架构建

在大学课程本体构建过程中,有一些类与关系普遍存在于所有大学课程本体构建中,例如高等教育培养目的、专业培养目标、先修与后继课程关系等,这些类与关系构成了大学课程本体的高层框架,并内置于本研究所探讨的工具中,用于辅助大学课程编制者进行大学课程本体编制。本研究将利用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研究者对大学课程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及课程本体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大学课程本体高层框架。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按制定来源分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三个层次,它们之间具有依次递进、依次具体化关系,是大学课程体系构建依据,然而在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过程中,一些高校照抄照搬其他高校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没有具体考虑所属学校层次与人才培养规格,最终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因此,本研究将高等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作为大学课程高层框架本体构成的关键部分,让每一级的课程编制者在进行具体课程编制过程中首先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的树状模式理论、板块模式理论与球体模式理论研究成果,对单门课程而言,首先需要考虑课程在各级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包括职业定位、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等,并据此确定该门课程在学科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中的类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术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经济管理课程、相关技术课程、研究方法课程、核心课程、拓展性课程、理论课、实践课、必修课、选修课、讲授课、自修课、哲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科学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学科课程、能力课程、个性课程,其中,能力课程类型包括研究类能力课、科技类能力课、竞赛类能力课、礼仪类能力课、艺术类能力课、体育类能力课。其次,与一门课程相联系的有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等。[17]

一门课程通常由若干知识点构成,每个知识点包括明确的教学目的、若干概念、每个概念是否属于阈值概念等、相关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点等。

(三)UCOCET界面原型设计

对于不同权限用户,在创建课程本体过程中,所获得的本体框架支持及其界面原型将有所不同,但课程本体的浏览界面则一致。图1-图3所示是以教育技术专业远程教育方向为例,生成的UCOCET浏览界面,下面对各部分设计分别予以简要介绍。

图1 目标体系浏览界面

图1为目标体系界面,通过该目标体系界面,可以完整浏览专业相关的宏观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列表及课程概念列表。不同权限用户进入该界面有不同编辑权限,单门课程本体开发者能够编辑该门课程概念列表,包括增、删、改概念词条;课程模块负责人能够编辑模块下面的课程列表;专业负责人则有权更改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列表所有内容,但不可以编辑具体课程中概念列表项;学院负责人权限可以编辑宏观培养目标相关内容。

图2为课程简介界面,该界面内容根据目标体系界面中所选择的课程不同而改变,本例在目标体系界面课程列表中选择了“远程教育的技术”模块下的“网络教育编程基础”,课程知识点列表列出模块课程及其概念,该部分数据来自目标体系页面,在本页面中,任何权限用户均只能浏览,不能修改,从而保证数据一致性。页面中间部分为浏览者选中课程的先修课程、核心课程以及课程目标的简要介绍,对该部分内容单门课程权限的本体开发者可以编辑。右边部分“课程实现专业目标”内容来自“目标体系”页面,不能编辑,单门课程权限用户能够编辑选择项。

图2 课程简介浏览界面

图3 课程概念知识体系界面

图3为课程概念知识体系界面,其中左半部分内容来自于课程简介中选中课程的概念列表,任何权限用户都只能浏览,不能编辑。右半部分给出选中的具体概念的详细解释及其在本课程中的地位。本例中,选中的“事件驱动”概念在“远程教育编程基础”课程中具有核心地位,是“核心概念”,单门课程权限用户能够编辑这两部分内容。相关课程及概念在课程中的地位来自本专业所有课程简介中相关数据的自动获取,所有权限用户都只能浏览,不能编辑。选中概念的相关概念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由单门课程权限者进行编辑,包括增、删、改,其中概念间关系可以参考给出的概念间关系下拉列表内容,也可以自由添加新的关系内容。

(四)UCOCET实现技术

Adobe Flex、Laszlo和Microsoft Expression等富客户端(RIA)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桌面程序的表现力与浏览器程序的方便、快捷极好地结合在一起,UCOCET客户端将使用RIA技术。

通过制定服务器端与客户端通信协议,将客户端传来的数据转换为本体相关数据,实现用户人机交互界面层的术语与本体处理专业术语分离,用户界面层使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编制相关术语。

服务器处理程序使用Jena工具,实现本体数据的写入、生成等操作,并利用本体推理功能,实现对来自不同课程的多人合作创建本体的包含关系与一致性检查。

四、结论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设计了一个由大学学院教学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课程模块负责人以及单门课程负责人合作创建大学课程本体的工具UCOCET,通过本体推理功能,能够发现专业课程内容构成方面存在的知识点重复与缺漏、课程先后修学关系混乱等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一致的大学专业课程视图,为本专业师生以及感兴趣的人群提供了该专业全面而详细的介绍,是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开发优质教材、开展基于网络的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

本研究后续研究工作包括大学课程本体的高层框架的细化、工具的实现、工具在教育技术专业远程教育方向本科课程编制中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 宋炜,张铭. 语义网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 Studer R, Benjamins V R, Fensel D. 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

[3] [4] Ling Zeng,Tonglin Zhu, Xin Ding.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ourse Ontology-Content, Method and Process[C].Proceedings -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CiSE 2009.

[5] [17] 李景. 主要本体构建工具比较研究(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222~226.

[6] 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135.

[7] 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11.

[8] 李召存.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3.

[9] The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IEEE Computer Society &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 Computer Science [EB/OL].

[13] 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J].江苏高教,2003,(5):38~41

[14] J. H. F. Meyer and R. Land, Threshold Concepts and Troublesome Knowledge: Linkages to Ways of Thinking and Practicing Within the Disciplines[DB/OL].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mproving Student Learning, Brussels, 2002. ww2.dkit.ie/content/download/14622/88534/file/Threshold%20Concepts%20%20and%20Troublesome%20Knowledge%20by%20Professor%20Ray%20Land.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