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范文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伟大的悲剧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第1篇:伟大的悲剧读后感范文

悲剧,总会催人泪下,确切的来说,它不止催人泪下,还有使人惋惜的,常常被称作喜剧的反义词。悲剧并不局限于戏剧中,现实中也有。不过,有的悲剧是伟大的。这里,我要讲的关于我们学的课文——《伟大的悲剧》。

稍微了解南极的人知道,南极洲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这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洲的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阿蒙森的队伍最先到达极点,然后凯旋而归。可斯科特的队伍慢了他们近5个星期,虽然也到达了极点但回归的途中,南极寒冷的天气提前来到,无情地袭击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着,进行了2个月的搏斗。最后他们体力不支,长眠于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真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这些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德,视死如归的精神。首先是禁卫军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伙,在关键时刻保护同伙,而向死神飞奔。而最后,他们抱着绝望,骄傲地等待死亡。他们无怨无悔地爬进睡袋。尤其是斯科特,到生命最后关头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表达他无私的爱和真诚的情义。所以,当他们与世长辞后,连最高权威的国王也跪下来悼念他们,可知他们在人们眼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第2篇:伟大的悲剧读后感范文

《红楼梦》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是一部中国未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名著《红楼梦》暑假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名著《红楼梦》暑假读后感800字1黛玉葬花可谓是《红楼梦》的一大经典,只葬花这一件小事就将她的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他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情感也注定是一个悲剧,有许多人不喜黛玉多疑的性格,可竟不知她有她的苦衷。黛玉小小年纪,父母先后离开人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这就使本就多愁善感的黛玉,变得更加敏感多疑,从而铸就了她孤傲清高的性格。也正因他的个性并非贾母所喜欢的,注定黛玉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和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人世间,实现了她“至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薛宝钗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女子的典范,深受贾府上下人等的喜爱。正如脂砚斋评价说:“在任职务不清不输,不远不近,可恶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正是这样一个端庄得体,落落大方的特点,使贾母王夫人对他青睐有加,而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宝钗头脑里浸透着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理教的淑女,但即使这样,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嫁给宝玉后,明知宝玉心心念念想着他的林妹妹,却还要苦心经营这段夫妻关系,年纪轻轻就要接受宝玉出家,自己支撑家业的惨痛事实。不得不说,这样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当真叫人可悲可叹!

大观园,是一个梦,一个极尽人间财富堆切堆砌出来的美梦,是神仙在人世的宅邸,是文人墨客心之所向。这里生活的女孩儿,哪个不是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的存在,她们结识社,赏,猜灯谜,评戏文,吟诗作对……真真如神仙般的日子。然而愈美好愈不真实,愈不真实,愈易一朝毁之。

终于,桃源逝去,美梦破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终究让人们怀念与向往,可是这边桃花落地时,终究只是一捧镜花水月。到头来这只是一场梦……

2021名著《红楼梦》暑假读后感800字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再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可是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那里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等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2021名著《红楼梦》暑假读后感800字3“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细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

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执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们的家庭。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2021名著《红楼梦》暑假读后感800字4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了体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人生,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开心的笑容,有过伤心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谁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如同所说。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不过作者是我们自己罢了。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

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2021名著《红楼梦》暑假读后感800字5一曲红楼花有泪,半壁尘缘石笑痴。

伫立在岁月的针尖上,那颓废了又彷徨的思绪像钗环鬓上的游丝,永远在荒凉的离恨天下灌愁海边,拾起那红楼续曲中遗失的痕迹。

转山转水转佛塔,却没有参透那禅海无边的太虚幻境中,究竟有怎样的无可奈何定义了多少青春年少的宿命。于是,静听一夜梵唱,捧一盏香铭,叹悲欢离合,歌世事无常,采一枚青莲让她静谧地微绽在忘忧河上。站在潇湘前的竹林深处,想扣响虚掩的门扉,心念所动,却欲罢又止,只是怕惊醒了初睡的闺中女儿。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始终执拗地相信那份至死不渝、甘之如饴的情感不会随着香魂的一缕缥缈而烟消云散。

绕堤柳借三蒿翠,无奈春风迎秋景。埋香冢,泣残红,拈落絮,扑绣帘。西风画夜凉如水,冷月无言花归期。君当作做磐石,妾当作芦苇,芦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刘兰芝之于其丈夫,卓文君之于司马相如,张爱玲之于胡兰成上演倾城之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黛玉之于宝玉是固执而又澄澈的,只为报前世的浇灌之恩,追随其历尽世间沧海桑田,只为还他一生的泪水。碧落的一隅是她挥墨呤成,只为映照自我的凄凉心境,沁芳桥畔潺潺曲折的流水是她锦囊艳骨,净土掩风流的心比天高的灵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江南,手把桂桨,轻划兰舟。窸窣的枝条伸入几乎静止的河,起起伏伏的水面像江南人深深浅浅的故事那样波澜不平。也许只有她那低如莲花般的微笑,才能够孕育江南流光溢彩的底色。

玉带林中挂,仙苑奇葩,眉黛烟青,指环玉冷,抑或是青灯照壁,冷雨敲窗。江南的雨霏霏让我不禁为她在落日荒丘中能寻觅到灵魂升华的殿堂而怀揣欣慰。正如白娘子于断桥始遇许仙,从此为她传奇的一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注脚;绛珠草之于青埂峰下痴石秋波之缘,却似前生已有死生之约,一柄古琴,让弦音萦绕于青竹白兰间,一抔净土,把千古风流葬于红绡帐中。

易安有云,惊起回头,却把青梅嗅。三月,梅子梨花带雨抑是乱红飞过秋千的季节,香巢边流连了一程又一程,在寒塘水畔远渡鹤影,在花落青冢上埋下对质洁灵净虔诚的吊唁。

第3篇:伟大的悲剧读后感范文

关于《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范文精选   亨德尔是西方音乐史上享有盛名的音乐大师,被誉为圣乐之祖。贝多芬说:“亨德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我极愿跪在他的墓前。”李斯特曾为“亨德尔伟大得像宇宙似的天才”而入迷。亨德尔是德国人,却在英国成名,他身居异国,由于英德之间的政治漩涡而受排挤,早年做歌剧,在英国上演频频受挫,他本人债台高筑,一生坎坷,精神十分痛苦。此时詹宁斯给他寄来了《弥赛亚》的新剧词,原先亨德尔十分痛苦,不想理睬这个歌剧,后来受到神灵的指引,振作精神,开始作曲,歌剧的歌词引起他强烈的共鸣,他内心振奋了,茨威格那极具感染力的写法,振奋了每个人,读到亨德尔21日不眠不休,写《弥赛亚》的过程,我热血沸腾,我加入了那个演奏,那是一个怎样的演奏啊,那是一种把你从泥塘里面解救出来,让你重新来过,发光放彩,让你为了自己的使命,奋勇之前,所有的颓败、忧郁将烟消云散,让你得到心灵永恒的平静。因为你的'信仰,你将超脱。我内心在那时刻久久不能平静,最近几年,由于没有任何目标,且所做的决定都没经过认真考虑,往往事倍功半,我觉得自己像一个久居坟墓的几近腐烂的人,过着痛苦,自我折磨的日子,我昏昏沉沉,每天不做任何行动,只愿昏昏睡去,忘记现实的苦恼,我逃避自己的责任,我逃避自己的失败,我逃避一切,但又不甘心这样的逃避,或许神灵觉得我应该有自己的使命,万能的神来召唤我,也许,他想通过亨德尔,告诉我,鼓起你勇气,他将使我的内心纯净,使我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伟大的主,你是我们的引路人,是你创造奇迹,主说,愿你快乐,是的,我被亨德尔震撼了。

  茨威格的人物传记真是一流,你不由自主就深陷其中,你在其中扮演起属于你的角色,你参与其中却浑然不觉。里面的经典语句在此就不摘抄了,因为我要背下来,放在我的心里,而不是在文字中。

关于《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范文精选   认识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得益于xxx老师,王老师在xxx中分享了这本书,通过其中一个历史故事《亨德尔的复活》推荐这本书,听书里那近乎诗一般的语言,行云流水而又热情四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有一种力量从我体内迸发,觉得可以做世界上一切的事情,只要我愿意。

  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开始变翻到了这一片段,在此,先对本书做一个介绍,本书选取了历史上14个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事件的瞬间,这些事件有些是由大人物来完成,而有些则是由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任务完成的历史的瞬间。这如本书的作者茨威格所说,尽管歌德把历史称为“上帝神秘礼物”的作坊,但是在这作坊里发生的,却是许多数不胜数的无关紧要和习以为常的事情,每一桩真正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在一个民族内,为了产生一位天才,总需要几百万人,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的流逝。

  那些数不胜数的事件会像避雷针的尖端集中了整个大气层气流一样,集中在极短的 时间里发生。看了《人类群星闪耀时》几个片段。为茨威格写人物的笔法倾倒,茨威格是一个集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于一身,又有点跳跃的形式记录了历史上某一瞬间的事情。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关于《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范文精选   十几年前,那似乎是一个普通的炎热的夏日,一个放满了褐色课桌的高中课堂。头发略有些花白的高中语文老师,夏风轻轻吹起裹在他瘦削身躯外的的确良白色衬衫。也就是在这样一堂普通的语文课上,他给他的学生们推荐了茨威格,这位他几乎最为推崇的作家以及他的两部作品。而我当时就坐在那一堆莘莘学子中。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他略带崇拜和谦卑的表情,朴素又坚毅的眼光缓缓扫过我的脑门,似乎在期许着什么。

  中学生的我用很工整的字迹,在某页语文课本的右上角空白处,很认真的一步一化的写下了‘茨威格:《象棋的故事》,《人类群星闪耀时》‘。感觉这是个拥有优雅名字的作家,连作品的名字都如此优雅不俗。只是当时面对高考压力,似乎除了死记硬背那些必考内容,谁有闲暇,或者哪个望子成龙的父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将如此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用的‘课外书籍上呢?大约记得,高中时代唯一看完的一本小说,竟然是有段时间,每日做完功课后,入夜后偷偷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完的司汤达的《红与黑》。其中有一次还被老爸逮了个正着。现在想来,何等悲哀!

  时过境迁,那堂普通不过的语文课似乎变得清晰耀眼起来。十几年了,都未曾忘记当时的细节,这算是缘分吗?只是,我和大师茨威格的交集,和他的传世名作《人类群星闪耀时》的相遇,竟然是从豆蔻年华直接过渡到十几年后的而立之年。我真想唏嘘,真是相见恨晚。但希望此次相见不是恨晚!

  究竟是何等深厚的人文情怀,何等悲天悯人的情感,何等的热诚浓烈的旁观,揣着何等的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何等的对旷世伟人杰出者的谦卑之意,何等的发自内心的无比浓烈的热情和能量,撷取那些或悲壮,或奇妙,或苍凉,或温暖的历史时刻,短小精悍的十篇历史小品中,铸就了这部几乎是茨威格代名词的不朽之作。

  堪称精美绝伦如同高山流水般优雅流畅的文字,恰如其分深入人物骨髓的心理刻画,有点有面精巧细致的行文结构,撷取人类历史上,确切的是西方文明史上,那些耀眼珍贵的珍珠,十篇文字,如果是将这些珍珠镶嵌在精美优雅的蛋糕之上,让原本枯燥干涩遥不可及的历史变得生动奇妙栩栩如生起来,让读者无不产生敬畏感慨唏嘘之意。

  在茨威格的笔下,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和瞬间,既是必然的,又充满了让人惊叹惊愕的偶然,让人不禁惊喜,无奈又感苍凉悲怆。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如星辰般遥远迷幻的存在,而是充满血肉和凡尘俗子一样的悲欢离合。只是唯一超越吾等凡人的,除去上天馈赠给他们的天赐良机亦或是是天降恒祸,都拥有了超越平常人的毅力,勇气和信念,让他们得以继续当时人们看来多是‘不可能的事业‘,无论这结局是喜是悲。虽然此书名被翻译成‘人类群星闪耀时’,却多是些伟大却悲壮苍凉的历史瞬间,书中所写拥有强大的悲剧力量和人格魅力。也许该加个副标题--那些伟大却苍凉的时刻。

  无论是亨德尔‘复活’后一个月废寝忘食写就《弥赛亚》时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对我的吸引,还是约翰苏特尔这个和美国西进运动加州淘金热无法撇开的名字宿命般的大起大落甚至家破人亡的让我唏嘘,还是菲尔德十年矢志不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信念不灭的成功铺设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大西洋电缆的激荡,等等等等,这一切都让读者如同置身于每一个历史瞬间,似乎与这些巨人或者小人物只有咫尺之遥,对他们当时的际遇感同身受,在茨威格的笔下,凡夫俗子的我们足以洞悉他们的每一寸笑意,和每一丝失望。这一切,直至当我读到矢志不渝的誓要完成征服南极大业的英国悲情探险家斯考特,奄奄一息的躺在极地小木屋的睡袋里,在可以预知死亡的瞬间,用几乎冻僵的手指写下一封封悲天悯人的信件,直至笔从自己手间滑落,直至咽下最后一口气。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悲壮和伟大,看到了无奈和悲凉,也感觉到了自己眼眶中不能自己的湿润和泪滴。

  如果说人类历史上有一些最伟大的发明,我相信印刷术一定是其中之一。因为他们,我得以在一个本来昏暗无奇的周日,几乎一气呵成的阅读完了一位肤色语言年代甚至信仰和我们迥异的大师,在半个多世纪前写就的著作。通过一本薄薄的书籍,更得以和历史上的巨人们谦卑的对话,似乎亲身参与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第4篇:伟大的悲剧读后感范文

  《红与黑》读后感

  当我随便翻书时,突然发现不知何时多了一本名叫《红与黑》的书,不禁心里一喜,便开始阅读起来。

  书里写了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于连,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巨大的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奋斗着,期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目标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动力,是走向成功之路上的铺路石。在我们生活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把目标定的太高的话,那么和使用双刃剑就没什么两样了。

  首先,先来谈点对我们有利的,巨大的目标有时会变成动力的源泉,让我们更加奋发向上,朝着目标去努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前途从此一片光明。那么这时目标对你来说就是一把得心应手的宝剑了。

  其次,再来讲讲对我们不利的。如果你一但把目标定的太高太大,甚至都有些离谱,那么,这时的目标就会像一粒粒鸡蛋大的冰雹,只要你稍有闪失它就会劈头盖脸地向你砸来,顷刻间让你粉身碎骨。

  最后,我奉劝大家不要像于连那样一味地不切合实际地制定自己的目标,而应该制定一个适合自己,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目标才是最好的。

  《红与黑》读后感

  毫无疑问的,《红与黑》是一本让人“百读而不厌”的书。其原因在于有很多种读法,像许多名著,例如《红楼梦》,有人读出了革命,有人读出了政治,有人读出了爱情,有人读出了人生。等等。所以,怎样读才能解“其中味”,是这两本书面临的共同的.问题。

  其实这本书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于连。索莱尔的悲剧命运,因为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全部《红与黑》就是他浮沉升降兴衰荣辱的过程。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只靠自己的聪明材质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奋斗,为了实现他那巨大的野心,它不仅要处处显示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还要采取种种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虚伪、作假和违心之举。然而正当他爬上一定的位置,自以为他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时,一封信就打断了他上升的势头,让他明白他仍然是一个“汝拉山区穷乡下人”。他曾经试图摆脱自己受欺凌遭藐视的地位,以为在贵族社会里爬上高位就是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然而他终于不曾放弃他最后的防线,即他的尊严。

  于连的迷误正在于他那“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决心。其实到最后,于连也感到了德·莱纳夫人给他带来的幸福。他于是悔不当初,可惜一切都晚了。不过于连从顶峰上跌落下来,不是说他已经失败了,而是说他开始走出误区。加缪讲过屡战屡败的西绪福斯的故事,说他是幸福的。我们不妨袭其意而反用之,不说追求中的于连是幸福的,而说醒悟了的于连是幸福的。

  由此可以看出幸福的确是难得可贵而又值得珍惜的,可在《红与黑》中有句话:“权势!先生,难道不算什么吗?愚者的尊敬,稚者的惊讶,富者的羡慕,贤者的鄙视。——巴纳夫”看来权势也非常重要,当然,在少数人眼里也许不是这样。有了权势,可以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还有可能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像于连那样的“悔不当初”。尽管如此,还是有大多数人想飞黄腾达,毕竟飞黄腾达在有些人眼中是“百利而无一害”。权势和幸福也许并不像鱼和熊掌那样不可兼得,当然权势也许也是一种“幸福”,但是权势有可能会毁了一些往往拼搏一辈子都得不到的东西,如幸福。

  结局的最后,于连“难逃一死”,德·莱纳夫人也在随后的三天里死去。在看起来悲剧的故事中,其实蕴含着一个令人惊叹和折服的“美好”结局。你选权势,还是幸福?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自我。

  一个坚守着性格里的刚毅和自尊,执着于生命的高傲,一个虚伪地为了生存强颜欢笑,谄媚逢迎。

  在我看来。红与黑,就是关于人的性格与人的前途碰撞冲突的故事

  于连,是一个拿破仑的疯狂崇拜者,却遗憾地降生于世俗繁文缛节复苏的时代,他很想拜托阶层与出身的束缚,一直挣扎着往上爬,却又因为自己个性而湮灭。

  这其实很真实。只是我们都在无视,于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上。

  每个人生而就在尝试融入社会,吸收主流价值观,或许我们没有于连那样子的野心,但一定曾经有过自我与社会冲突的无奈,法国尚且如此,在传统宗法观念根深蒂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中国社会,多少杰出的灵魂自甘堕落,却又毫不自知?于连的伟大便在于,他力争上游的同时,遵循着自己的性格,或许他始终在做伪君子,但那也是在虚伪地对待世人,他始终都真诚地面对着自己的内心。

第5篇:伟大的悲剧读后感范文

《巴黎圣母院》由维克多·雨果编写,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巴黎圣母院寒假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来阅读。

巴黎圣母院寒假读后感600字1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读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我从中找到了答案。

爱斯梅拉达美吗?当然美。她能歌善舞,魅力四射,可爱怡人;然而令她真正登上美的殿堂则是因为她心地善良、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沙多倍尔美吗?他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能说会道;然而他不学无术、玩弄感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花花公子,你能说他美吗?敲钟人加西莫多美吗?他独眼、驼背、跛足、哑巴,形容丑陋,令人避而远之,然而他心灵纯洁高尚、英勇机智、嫉恶如仇,你能说他不美吗?克洛德美吗?他学问渊博,声名显赫,然而他内心阴险、手段卑鄙,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样的人怎能谈得上美?那群乞丐,衣衫褴褛、肮脏邋遢、地位低下;然而他们敢作敢为、极富正义感。他们不也令人肃然起敬,充满着动人的美感吗?由此可见,美更注重的是心灵,是内在,是品德;而不是外表,不是言辞,不是地位。

这是何等朴素的道理!然而世间又有多少人明白其中的真谛。君不见,大街之上,身着奇装异服,发染五彩之色,满口粗言俗语,招摇过市而自以为美者,有之;公共汽车中,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接听手机而自以为张扬个性者,有之;娱乐圈内,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大腕吸食、肇事斗殴、生活糜烂而自以为潇洒、不可一世者,有之……试问这些人能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吗?恐怕是他们以丑为美、美丑不分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过去常以“东施效颦”来讽刺那些自身条件差而勇于追求美的人,这种观念将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美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因为思想的解放,可以大胆地追求适合自己、标新立异的美。但美与丑之间就没有区分的标准吗?答案是肯定的。适应国情,符合社会公德,切合自身身份、年龄,能给别人带来愉悦的,是美的,应该大力提倡与宣扬;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却不顾社会公德、不顾自己国家的具体国情、不顾自己的身份年龄、不顾别人的审美感受,这样的行为就是丑的,应该大力批评与反对。超短裙——青春靓丽,充满美感,然而学生不宜穿、年纪偏大的人不宜穿、有着特殊文化氛围的人也不宜穿。聚啸山林的梁山好汉的一些粗鲁的行为习惯,在他们身上,在当时的社会可能有着一种阳刚之美,然而放之于现在、放之与某些人身上,恐怕就不妥。

美由心生,丑也有心出。一个人只要拥有高尚的品德、高贵的心灵,那么在他(她)身上就会迸发出无与伦比的美感;反之,一个人如果内心阴暗、灵魂丑陋,那么即使拥有潘安之貌、相如之才,他(她)也不会跻身美的殿堂。《巴黎圣母院》中这场美与丑的对决,孰胜孰败,众心知之。

巴黎圣母院寒假读后感600字2寒假,我几乎日日夜夜都沐浴在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书香之中,被熏陶得如痴如醉。其中,最令我感触的是法国作家、诗人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它使我体会到世间的人情冷暖、善良忠厚。

自从读了《巴黎圣母院》后,我的心灵就被它深深地震撼了!它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一时期的历史真实,让我们看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曾几何时,我也对“正直善良”这个词语感到迷茫,难道人生存在世上善良诚挚真的那么重要?可是自从读了它这刻起,我明白了:正直善良并不是个人特有的,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的一种美、一种本能!只是在这个弱肉强食、兵不厌诈的社会里渐渐被金钱、权力这些过眼云烟般的利欲淹没了而已。有谁不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受到别人的喜欢、爱戴,但由于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原因而被迫将自己善良的一面隐藏起来,令自己蒙上凶恶、残忍面具。幸好的是,这个社会仍然拥有许多善良、诚恳待人的心,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培养一颗善良的心,学会怎样去对待别人。尽管,你的面孔并不漂亮,但你真诚依然能感动别人。因为,外表并不重要,就如加西莫多,虽然他的样子令人厌恶、害怕,但是他凭着正直善良受到了众多人的爱戴,这是不容分辩的!我们待人处世都要本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这样肯定能“朋友满五湖,知己遍四海”。虽然,许多人都认为在如今这个复杂的社会里,如果太老实,肯定会受骗,但我们要知道,这个“老实”不同于前者,它是代表机智、小心,而前者则是出自内心的温柔、善良、对人的好,这是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的!

书籍,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巴黎圣母院》,令我体会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真诚与善良而已!

巴黎圣母院寒假读后感600字3迎着瑟瑟秋风,窗边飘落片片槐树叶,迎着光芒中逐渐消逝的希望,一盏台灯伫立在书桌上。大雨过后,一切依旧不变的凄惨结局,桌上的《巴黎圣母院》依然停留在那一页的凄惨,只不过多了些树的悲哀、天的眼泪。涉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当那位身穿白色衣裙的“天使”被绞死在台上香消玉损时,我的心碎了。埃斯梅拉达,一位美丽纯真的女孩。

是美丽毁了她,还是她的善良天真夺走了她的一切。但她拥有爱,令她幸福的爱,令她惋惜的爱,这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爱之伟大。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巴格特——埃斯梅拉达的母亲,她在《巴黎圣母院》中书写了一部爱的诗篇。当巴格特生下那个可爱的女儿后,她全身心的爱她。当吉普赛人将女儿抢走后,她悲痛欲绝,走进了巴黎圣母院当了修女。以后的每一天,她无时无刻不为女儿祈祷,她希望女儿能够平安、幸福。

巴格特对女儿的爱,是母爱的真谛,是奋不顾身地想为女儿做一切的情感的涌动。

爱之无私。他是一位奇丑无比的敲钟人。从他刚出生就被父母抛弃,被世人唾弃,是教主收留了他,让他做了敲钟人。每天,他都勤勤恳恳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埃斯梅拉达,看到她与一只活泼的小绵羊在一起玩耍时的快乐情景,被其美丽与善良深深吸引住了。每一次,埃斯梅拉达遇到危险时,是他,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但是他不被埃斯梅拉达所喜欢,他听从她的一切指挥,包括帮她寻找她的情人,他的情敌。

他对她的爱情,可使玫瑰失色,但却不能博得女孩的欢心。

爱之可恨。福比斯,一位英俊的军官。他的潇洒吸引了埃斯梅拉达,同时他也爱上了她的美貌,他的花心可是人人皆知,所谓他对埃斯梅拉达的爱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后他还是辜负了对她一片痴心的埃斯梅拉达,从而回到了他的未婚妻,也就是一位富家小姐身旁。

树滴下了雨后的第一滴眼泪,是为了伟大的巴格特。

花拥有雨后的清香,只为了敲钟人卡西莫多的一片痴心。

至今为止,我才真正的深刻的认识到了美与丑。书中卡西莫多的那种内心美,才应该是我们追求、向往的美;而外表上的美,只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罢了。

巴黎圣母院寒假读后感600字4《巴黎圣母院》讲述了丑聋人卡莫西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洛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洛德神父自从遇见吉普赛少女艾丝美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莫西多强行掳走埃斯梅达拉,途中被福比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艾丝美拉达因而爱上福比斯。但福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洛德刺杀,但没有死。并嫁祸与埃斯梅达拉,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莫西多将埃斯梅达拉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艾丝美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莫西多大战,埃斯梅达拉被诱克洛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莫西多愤然将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莫西多抚着埃斯梅达拉的尸体殉情。

这篇文章深刻揭示了当时法国天主教会的的黑暗势力和人性的善与恶与外貌上的强烈反差,赞美人心的善良善良,文中的卡莫西多是一个又驼、又瞎、又聋的丑八怪,被世人所唾弃,但他却有着对爱情纯洁和认真,他默默的守护着艾丝美拉达,但他还是逃脱不了命运对他的捉弄和抛弃。吉普赛少女对于爱情的坚定使她惹杀身之祸,英俊的外表之下是一颗肮脏腐蚀的心灵。福比斯与卡莫西多在外貌和心灵上的对比折射了本文的主题,在雨果笔下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构成了一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让我们对于外貌与心灵有更深的思考。

巴黎圣母院寒假读后感600字5《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在小说中,雨果以引人入胜的生花妙笔,描述了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和弗罗洛等几个主要人物命运间的纠结、冲突、毁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巴黎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性的再现了法王路易十一的法国历史现实。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浪漫主义。这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当时的巴黎,同时鞭挞了丑恶,歌颂了善良。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感觉15世纪的法国实在是有点荒唐了,当时的法国,是善与恶并存的时代,当时巴黎的法官竟然是听力几乎跟聋子没啥两样的人,有一次,这位法官在审讯一位犯人而这位犯人正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因为长期在圣母院里敲钟耳鼓膜被震破,因此成了一位聋子,也就是说他们两个谁也听不见谁说话。可见当时社会的荒唐。

我感到现在的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而旧社会的人们生活的凄惨,我们现在应该珍惜已有的生活,不要再埋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当你回首看看旧社会的人们你会觉得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请不要气馁,因为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有一位女作家,也就是《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在《简。爱》里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坟墓平等的站到上帝面前。"

第6篇:伟大的悲剧读后感范文

中学生关于《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范文   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到底为什么这么畅销?我不清楚,真的,直到我读完这本书,我终于know了.书里既没有写什么天荒地老的爱情,也没有写什么感天动地的亲情,有的仅仅是一种友情,一种天长地久的友情,一种无私奉献的友情,一种被爱包围环绕的友情!林岚和闻婧的友谊让我羡慕,嫉妒,更让我感动。看完了这本书,我在心里不停的问自己,我能有她们这么伟大的友谊吗?我可以为了朋友而不顾一切吗?回答是:不,其实我也不想要这样的结果,可我必须面对,因为这是事实啊?!我羡慕她们,因为林岚和闻婧都很幸福,彼此都有这么好的朋友嫉妒她们,因为我没有得到这么伟大的友情被她们所感动,因为她们可以为了对方而放弃一切!林岚和闻婧都是那种特开朗的疯丫头,不管作什么事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从没想过事情会这样发生,原本陌生的人闯进了人生,从此生命中,多出你们,也多出无限可能,这首《一起开始的旅程》送给林岚和闻婧再合适不过了.自从认识了李茉莉和姚姗姗,她们的生活真的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林岚和闻婧虽然开朗,可她们却单纯的可怜,在这个人人都勾心斗角的社会里,这么单纯的两个人真的不知道要怎么生活!李茉莉在白松面前装出一副清纯佳人的样子姚姗姗在顾小北和林岚之间挑拨反正姚姗姗和李茉莉就是那种惟恐天下不乱的人,唉!无奈啊~!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人呢?不明白,上帝怎么让这种人来到人间呢?她们的到来只会给世界增添世上的人们都好单纯,怎么经得起她们这种人的折腾啊?直到现在,我依旧很感动,林岚和闻婧在面对她们的时候,还是愿意为了对方无私的奉献出一切,实在很另人感动

中学生关于《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范文   第一次读三毛的《梦里花落知道少》这本书还是在我中学时期,那时的我懵懂无知,对三毛也是知之甚少,只感觉这个女子的文字当中流露的是一股浓烈的忧伤。没有经历过爱情,没有经历过挚爱的离世,那时的我当然无法懂得。如今,重拾起这本书,读完之后,我的内心再也不能像曾经那样平静。

  荷西与三毛之间的爱情是令人羡慕的。对于三毛来说,碰到了荷西是她一生的幸运,可是也许是连上天都嫉妒了,早早地将荷西从三毛带走,失去挚爱的三毛是悲痛欲绝的,从她的文字当中都能感受到她的无奈与绝望,可是三毛并没有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来释放自己。她是坚强的。

  让我敬佩的是,三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并没有被击倒,而是选择勇敢的面对生活。她说:“青春结伴我已有过,是感恩,是满足,没有遗憾”。如此豁达的胸怀,让作为一个读者的我,对她肃然起敬却又打心底里怜惜她。

  看了《梦里花落知多少》我哭一遍又一遍。读书的十几年来,我写过无数的读后感,可就是写这篇读后感让我心情的很沉重。人生苦短,生命易逝。在生命的这场旅途中我们会经历很多很多,无论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都要依然坚强,为逝去的人多看一眼这个世界,为留下的人制造欢乐,这样的我们也会是快乐的。无论我们如何绝望,不要放弃,一切都由时间来解决。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已经经历了这么多,原来,我们是如此的坚强。

  中学生关于《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范文

  我读这本书是因为高中宿舍里有人买了一本以及书名让我觉得有些诗意。可内容却是很通俗,一波三折,是一个很悲情的故事(好像郭敬明写的就没有好的结局,满满的都是悲剧)。看完了难受了几天,总是叹气。看完之后,觉得这就是生活,极具戏剧性的生活,极具讽刺意义的生活,让我无可奈何地甘拜下风。

  小说描述的是北京几个官僚子弟的青春生活,其中有颓废,有伤感,也有光明。突然想到了一句话,有阴影的地方,同时也是阳光!虽然他们的生活看似颓废糜烂,但是他们有一颗纯真的心,努力奔向美好的明天。

  主人公林岚是个官僚子弟,也是一个小作家,有自己的要好的朋友,从小到大的发小,一起玩一起疯,一起哭一起笑,读到这我想到了我的发小,好久不见了,望她安好。林岚曾经还有非常爱着她的男朋友,但却因为小小的误会分开,被姚姗姗抢走,这一切也许是命运吧!其中掺杂着她们的钩心斗角,但林岚始终是善良的,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一些事情,可是这样倒是助长了某些人的气焰一样,真心觉得怎么会有那么恶毒的人在呢?

  闻婧她们和我们一样尽情的张扬他们的青春,玩命的疯狂,尽情的玩,尽情的挥霍,无忧无虑,率真坦诚,他们不大的脑袋里充满了幻想转满了五彩斑斓的梦,她们大声骂说脏话……肆无忌惮的张扬他们的个性,释放他们的青春活力……可这本书的结局却也不完美,令人叹惋、令人无语、无奈。顾小北因为姚姗姗的欺骗而负丄精神债,顾小北爱林岚,却因为姚姗姗而什么也不能做,真是那句:“相爱不能爱才最寂寞”。林岚也一直活在顾小北的梦里,知道陆叙的死。卖女孩的小火柴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林岚和微微,,也不知林岚会不会去解释。微微踏入社会上层,可是他真的快乐吗?白松因为软弱被李茉莉欺骗了感情,骗了钱自己也染上了毒瘾,欲死不能,欲生无望,闻婧和长城也离开了那个让他们爱过伤过的地方,林岚继续着自己的事业,陆叙在天堂祝福着大家。故事至此结束。

  最后主人公林岚在深圳找了新的男朋友,也许没有那么多的波澜,但是却很现实,很平静,很简单,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人总是在经历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才会长大,才会懂得更多的道理,林岚是这样,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呢?我想到了我只身一个人从北京来到杭州,来体验我的大学生活,来磨练,锻炼自己。起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来了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只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遇到过挫折,迷茫过,懊悔过,但愿它是一个梦。但这一切现在都过去了,我开始变得平静,我开始接受我在杭州的大学生活,我开始学会自己一个人生活,学会独立,学会自律。对于身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独特的经历,这段经历让我成长了许多,这将是我人生中浓重的一笔。

  其实细想想人生如梦,这句话真的很对。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我们以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子,更不知道是花落,还是花开?但是我们要怀着一颗坚强的心走下去,不管遇上什么困难,不要惧怕,勇敢地面对,希望就会在眼前,事情总会有个结果,无论结果的好坏,坦然的接受吧,好好的生活,永远不要被生活所打败。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想结局肯定不会如此,但它不会,它就是那样绝情,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挽留而停滞。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平淡的日子里,生命就是一种认识、一种感悟、一种追寻,无论日子过得愉快还是悲痛,我们对生活都有切身的体会独特的感受。

  中学生关于《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范文

  

  如果那是个美梦,我倒宁愿沉醉在那个梦里。但那个梦,它并不美,梦中,月被乌云遮挡,星星不再眨眼,银河不能再被看得分明。也因为痛彻心扉的思念,眼泪遮埋了笑脸,似乎花儿也有感知,悄悄地凋零,一切是如此的肃杀,如此的凄凉。因为她的爱人远去了。这就注定是个残败的梦。即使会有美景呈现,但也会稍纵即逝。因为赏花的人没有了欣赏的情趣。唯有一股思忧满载心头??

  其实,以前的我,对文学的触及极为有限,对作家三毛的了解是从一个错误的认识开始的。我一直以为《三毛流浪记》中的那个小孩就是三毛,但后来才知道此三毛非彼三毛。也许是基于这个原因,才让我一直想读三毛的文章,了解这样一个伟大的女作家的心灵世界。 经阅读,我才真正对她与一个初步的认识。她曾就读于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留学欧洲,婚后定居在西属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她是个性情向往自由的女性,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当然,我也是这些人其中的一个。 事实上,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是我最喜欢她的作品之一,但这部文集并不是以小说连载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多篇文章共同组成的。而这些文章,在无形中又存在着些无形的联系。

  初略地看一看,她的文字尽显苍凉。总是通过那些悲白的事物来描绘自己的无奈、惊恐与绝望。这也并不意外,因为《梦里花落知多少》是写关于她的丈夫荷西意外去世之后的。丈夫荷西是她的天,是她的依赖,是给她足够自由、爱护和理解是丰满的。一个懂她爱她的人突然不在了,我想任谁都是空白的。尤其曾经他们是挚爱的。

  记得三毛在书中这样说道:“虽然预知死期是我喜欢的一种结束的方式,可是我仍然拒绝死亡。”又如在《不死鸟》中她写道:“一年多以前,有份刊物嘱我写稿,题目已经指定下来:‘如果你只有三个月的寿命,你将会去做什么事?’事后,我又想到这份欠稿,我的答案仍然是那么的简单而固执:‘我要守住我的家,护住我的丈夫,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死亡的权利的。’”其实,生死是命中注定。但他们的爱超越了生命,超越了生死。她为他,在幼稚地幻想她是可以拒绝死亡的。因为她想陪他和他一起去赏山赏水,走遍天涯,直到地老天荒。但是,荷西的意外之死打碎了她所有的梦。只剩她一个人在孤独处单想念。心是苦的,脸是被泪洗刷的。所以《梦里花落知多少》是她为追忆荷西寻找心灵解脱而作的,字里行间满是怀念泪,是悲苦的,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爱是心灵的契合,是至死不渝的。

  对比现在,这又会呈现多大的反差啊!一些人为了一己之利,贪图一时的享受不顾自尊抛夫弃子,想着有钱人奔去,这又是多么可悲啊!曾经,我就看过这样的报道。一位妻子,靠着丈夫在外打工的钱过活。丈夫本是年轻力壮,在外做劳力活足以养活这个家,她也是有尊处优的。可是好景不常,丈夫在一次事故中落了一个终身瘫痪的结果,她害怕了。在花完了丈夫受伤赔的钱之后,她害怕要自己打工,还养着瘫痪在床上的丈夫,所以在以后她跟着一个外地男人一起走了。只留下孤苦可怜的丈夫瘫痪在床上,靠着邻居的救济过活,不出几个月,就去世了。试问,这样的女人有存在的价值么?真的灵验了那几句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已经死了。”就算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她也会有点人性,也会懂得怜悯他人,在乎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会只顾及自己。这样的人,没有点滴爱可言。

  别人可以为她洒热血流大汗,她却不肯他们付出点滴,她是可悲的。对丈夫只有索取,没有感恩与回报。这样的人,那些痛彻心扉的感动永远也不会有机会体会到。她的人生是遗憾的。尽管是荣华富贵的一生。

  也许是天妒英才吧!关于她的死,我一直不得而知,有传言说是自杀。我想,这样的说法我是可以信服的。因为在她的回忆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前一阵深夜里与父母谈话,我突然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这样,把她渴望结束生命的想法袒露无疑,并且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她一直在生死之间纠结。读者那些她对生死看法的句子,例如“流去的种种化为一群一群蝴蝶,虽然早已明白了,世上的生命,大半朝生暮死,而蝴蝶也是朝生暮死的东西,可是依然为着它的色彩目眩神迷,觉着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再有“我迎着朝野站在大海的面前,对自己说:‘如果时光不能倒流,就让一切,随风而去吧!’”读着这些语句,我以为她对生死已经看得很透了。她会为了探究生命的神秘与极美坚强地活下去,熟不知,她只是当作他人把生死看明了。当她做回三毛时,她还是放不下荷西,至终她选择结束生命,在另一个天堂和爱的人再一次相遇相守。

  其实,我并不赞同她这种做法,她可曾想过那些挚爱她的亲人,她的双亲,失去她,又会是怎样的?她的双亲又会心痛难忍到几何?而这些她自己记录下来的,正如她的母亲对想自杀的想法。在《不死鸟》中,她的描写是“母亲听了这话,眼泪迸了出来,她不敢说一句刺激我的话,只是一遍又一遍喃喃地说:‘你再试试,再试试活下去,不是不给你选择,可是请求你再试一次。’”她的父亲,亦是如此,在

  她的描绘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父亲便不同了,他坐在暗淡的灯光下,语气几乎已经失去了控制,他说:‘你讲这样的话,便是叫爸爸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你今天既然已经说了出来,使我,这个做父亲的人,日日要活在恐惧里,不晓得哪一天,我会失去我心爱的女儿。如果你敢做出这样毁灭你自己的生命的事情,那么你便是我的仇人,我不但今生要与你为仇,我世世代代都要与你为仇,因为是——你,杀死了我最心爱的女儿。’”这就是她的父母对于她说想要寻死的想法的回答,看到这些语言,任何一个子女,就算再怎么与活不下去的想法与绝望,都会为了爱自己的人坚强地活下来。可是,最终,她还是先走了。只留下双亲,亲人为她悲痛,失去荷西让她无法求生的感受,她是明了的。可是,她却是那么自私地让父母也在这种感受中煎熬着。这与她先前的想法并不一致,先前她说“先走的那个人是幸福的,留下的人是无助孤苦的,她宁愿一个人承受这些。”也许,也是病痛挡不住她的脚步吧?

  看到这儿,我想说,世间一切皆有命,无论在这场命运的征途中,我们失去了生命挚爱的什么,我们都应该坚强地活下去,为留下来的人制造欢乐,这样我们也会有快乐。失去的,逝去的,更能坦然处之。无论生命让我们如何绝望,总会有彩虹出现的时候。只是,时间让我们等待。

第7篇:伟大的悲剧读后感范文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个小说,喜欢张爱玲的可以进来看看。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倾城之恋读后感,请您阅读,

倾城之恋读后感1爱情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有种爱可以让我们死心塌地,有种爱可以让我们备受折磨。虽然爱,虽然痛,但我们无法不爱,无法不痛,这就是“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之感,字里行间回荡着凄美。或许每一段故事都是她的写实,每一个字都是她哀婉的血泪!那个年代,女子终究是女子,文笔再好又如何?她所爱的人个个离他远去。晚年的她,如同凋零的花儿,让人心碎。但依旧暗香残留,每每打开她的书,我总能嗅到这股淡雅的香气,缠绕鼻尖,久久不肯离去……

爱情总是难为女子,爱情总是折磨女子,爱情总是伤害女子。这是我看到“第一香炉”这个故事的唯一感受。呵,是因为女子之泪太轻?是因为女子之心太卑微?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葛微龙,长着一张白白的瓜子脸,眼睛水灵水灵的。但在殖民地香港里,被阳光烤晒过的小麦色仿佛更合群。薇龙从香港来上海念大学,投靠了继承了前夫一大笔遗产,同时是当地有名的交际花的姑姑。薇龙何尝不明白投靠姑姑的结果?但她别无选择……看着满满一衣柜的漂亮衣服,薇龙的心里却仿佛有几万只小虫啃咬一般,不知滋味。就这样薇龙被迫见了许多的“上流绅士”,却总是没有姑姑称心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微龙男主人公乔斯。他们是在一场舞会上遇到的,当时乔斯还轻薄了她。本以为只是一场戏,但那次舞会后,薇龙的心开始日夜思念起乔斯,沉稳有序的心脏开始扑通扑通乱跳。爱情悄悄降临,殊不知悲剧紧随其后。乔斯本是富家子弟,薇龙以为嫁给他后不必再作“交际花”,可乔斯却说:“我希望有个女人可以养我”。呵,多么荒缪。薇龙却又因为爱放弃了挣扎,堕落黑暗中,可她是否了解,对于姑姑和乔斯而言,她只是一棵摇钱树罢了!

我该为薇龙哀?还是该为薇龙哭?都不是。因为她只是一个被爱捆住手脚的傻女子。

我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亲情为何全部拜倒在利益与金钱的面前,无法理解那个时代女人的爱为何如此卑微,我已痛彻心扉,更以泪流满面!

爱情在张爱玲的笔下化茧成蝶无比凄美!悠悠长河中那一张张风华绝代的面孔已模糊不清,但那份倾城之恋却刻骨铭心!

倾城之恋读后感2老的东西仿佛更有一股力量,能把人从现实拉回过去,把那些早已深深长埋的历史一下都翻出来。于是,我们只能乖乖听话,像观看录影带般在脑海中重现许多陈年往事,人物、环境、声音、气味,都是那样逼真。宛如流水,细细长流。

于是,不由得想起《胭脂扣》来了。

不算太老的电影,但所说的却是年代甚远的、发生在香港古老的红灯区——二、三十年代的爱情故事。半橘红半昏暗的灯光,透着丝丝缕缕水似的柔情。一袭裁减得体的旗袍,勾勒出纤细身段。耀眼的镶玉嵌金烟袋,风流绨傥貌胜潘安。伊人芳华绝世,翩翩公子多情。道是不要那世上浮华千千万,只欲作鸳鸯共此时。却终是因阴差阳错,香消玉陨长辞,人鬼殊途两相离。只得那个吱吱作响的留声机。花红柳绿,二胡拉起,戏子便咿咿呀呀地唱,歌声与烟雾缠绕,袅袅地传来,又袅袅地消失不见。

单从电影的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部片子显然是达到了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无论是片段、人物、色调明暗、情节,都若隐若现地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历史潮流和或多或少的社会内涵。最是那一曲《胭脂扣》,同名电影的主题曲,这首歌距我们不算远,说是老,自是不够资格。但是时空的交错,使得我们听到这首歌的旋律时,联想特别丰富,感觉却像《夜上海》般古老。

便又想到了旧上海。

提起旧上海,不得不提40年代的繁华夜生活。每届华灯初上的大上海,霓虹闪烁,处处笙歌。侉纨少爷儿们,富家小姐、太太们。还有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歌女以及她们的歌女生涯……便只有“纸醉金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才可略点一二。可是那个年代,却亦有一份值得保留的东西,便是歌曲。这些歌曲的美,美在它的唱者和伴奏的乐队。当时的流行乐队成员都是白俄,他们都是沙皇的皇亲国戚,在红潮淹没下四处流亡。有的拉起弦琴,成为上海人口里的洋琴鬼,昔日的闲情逸志,不得不拿来作卖艺的伎俩,想必,这也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罢?难怪这些流行歌曲如此好听,原来背景音乐里都有这么一点儿贵族血液在其中荡漾。戏园子的规矩,在那时候已经很少了,早先一些时间,远远的看,人多的地方,也只有戏园。没有洋鬼子,照七照八的大灯,也要少得很。卖吃食的、赶场子的、地痞流氓、车夫、全在一块儿看。那些老爷们,坐得最近,却看得不甚欢心。每每个戏园子都有一个挑大梁,都叫“小盖天”。依前的例子,小盖天是会在戏的处露面的,挑最细的嗓子:

“唤一声爹娘啊-----可是让我嫁入了那帝皇家,金银绸缎取不尽,山珍海味任女尝?”

“好!!”“好!!”所有的人都拍手叫好,若是不叫好,下次小盖天就不出来了。

“唤一声爹娘啊-----好狠心将亲生闺女推进火!金银再多是死物,山珍怎比咱家饭?最狠是那大太太,嫉我颜未老,日夜打骂。人情世故是最冷,可怜我遍身是伤,还要强作欢笑状!”

站着的人,已有的在抹眼泪了。人群中一片寂静,只有那些老爷们还在嘈杂,吸一口大烟,不耐烦地敲敲烟杆。只是戏完了的时候才慢慢地起身,跟班的人吆喝着离开。

后来,戏园子渐渐没了,那些戏子也都散了。国土上战事频繁,,人们生活于颠犻流离之中,谁还有那份闲心去逛戏园,戏园的老板,若不是有得些许头面,能在乱世中吃上口饭的,也不会拼命做这下贱的活计。这时,总得派生出一些场所,供给那些无所事事的有钱人家,晚间出去消遣的,夜总会、电影院、饭店、游乐场、舞厅便出现了。

倾城之恋读后感3李碧华说,文坛寂寞的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一位”,一个对于她来说永远不算太过华丽的词汇。

因为她的独一无二,因为那些些漫着旧上海繁华气息的文字,因为一件件流光溢彩的华丽旗袍,人们便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位民国年间的传奇女子。

张爱玲,我也深深爱着着她,爱到无可自拔,从《倾城之恋》到《半生缘》,再到《十八春》……

无可厚非的是,只“张爱玲”三个字,就有无限的吸引力。是的,二十世纪唯一的天才女作家。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样一段唯美的句子曾使相貌平平的李贵妃大受皇帝的宠幸,而理所当然,《倾城之恋》这样一个唯美的名字也使得人们都这样一部小说,有着不可置否的无比期待。

而张爱玲却让读者失望了,书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并不是貌美惊人,范柳原也不是风流倜傥,而不期然的因素让他们的结合更是让人无法理解。把“倾城”一词的本来意义,颠覆、沦陷,这样一来,倾城之恋名副其实,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在逆境中互相依赖,然后在一起。

白家,一个“破落户”,他们家的离婚女儿,穷酸刻薄的兄嫂,软弱无能的母亲。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女主人翁被逼出娘家,跟一个饱经世故,奸狡巨猾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馅入泥淖时将近毁灭时,一场震惊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突然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

这是《倾城之恋》给人的印象,有人说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

张爱玲的语言具有极强的画面感,白流苏”和“范柳原”,有着鲜明人物标签的角色。一个是存活在家庭的闲言冷语中的离婚女子,一个是不肯屈从命运摆布的坚强男子,两个人像两条射线,各自站在爱情的两个端点,却向同一个方向延伸,越来越近,却在战战兢兢中因为战争而走到了一起。

她跟他在去帮妹妹宝络相亲的晚宴上相遇,他请她跳舞,她会她妹妹不会的一切所谓跟得上潮流的事情,他被她吸引。

他看上了她,而不是她的妹妹。于是在以后的日子中她便越受排挤,都说她不是好人,一个让人看笑话的女子,连家里的侄女儿也欺负起她来。于是,她听了徐太太的建议去了香港,经过一番周折,见到了范柳原,然后他们在一起了。在香港,流苏过的是平淡无奇的生活,而范柳原依然继续他的风流日子。

这样一段感情本来就不被世人所承认,而白家的人也只是为了打发她出门,所以注定不会有应有的幸福。

在浅水湾一边山的高墙下,范柳原对流苏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历史上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这是作品最后给流苏和柳原的结局,作品中的香港是一座空城,地理上的纯粹的空城。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姻,只是形式上的,这样的婚姻虽不缺少爱情,却总少了些现实的意味儿。《倾城之恋》,将恋情倒出后,人是活人,城却是空城。倾城的是作品中的另一个城,倾心的城,比喻上的城,无爱之空城。

《倾城之恋》,从一个反思维的角度写了时势成全的一对平凡的恋情,恰倒好处的为香港的陷落臆造了一个的借口,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精美得无与伦比,拒绝了做作拒绝了高姿态,以一种平凡的方式诉说二三十年代的爱情。

倾城之恋读后感4在那个解放初期的年代,他们通过媒人,没见上一面就成了亲。于是,她少女的梦也随之破碎,他也一下从少年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他们之间好似不存在爱情,由于没有情感,家里连争吵都是一种奢侈品。一年后,他们生下了女儿。她的婆婆不满意,于是她又怀了一胎,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中间,他们的生活也开始有味。她又连续生下二女一男。

家里等待开饭的人多了,他不得不一人兼做几份苦工维持开销。她也背着最小的孩子,到厂里上班。那时的日子真的非常苦,他们几乎吃不消,一年辛辛苦苦也不够饭钱。但总有某种力量在支撑着他们。而渐渐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随着岁月的磨合而好了起来,她似乎感觉到少女时代的憧憬又回来了,有某种情感在他们之间酝酿。

在供完女儿们读完小学后,他们以牺牲女儿们读书的权利让两个儿子继续上学。除了这样做别无它法,而儿子的读书费,还是几个女儿做手工储起来的。在那个时候,尽管他们对女儿有一丝愧疚,但也因她们的懂事而感安慰,毕竟生活比其他一切都重要。而他们,都因生活的重担而过早进入了中年。青春不再,但他们之间的那种情感却始终在,伴之的还有家的温情。

二三十年后,正赶上改革开放,他们的儿子下海经商,赚到了一大笔钱,也各自成家立业。该是他们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孝顺的儿子也为他们置了一所处在公园旁边的住宅。于是他们每天早上都去逛公园,只是他们从未一起走过,只是他在前,她紧随其后。

然而子欲养而亲将不在。他有一天终于倒下,被查出肠癌,心肌梗塞,糖尿病。这些都是当年为了养家而落下的病啊。子女们悲痛欲绝。只有她十分坚强,每天买他喜欢吃的菜,亲手喂他吃药。他奇迹般的挺过十年,他们的孙子都已经长大。一个大年初一的早晨,他走了。是她首先发现,她摸到他的身上冰凉彻骨。她终于忍不住了,放声悲哭,闻者无不落泪。丧礼办得十分隆重,奔丧的人络绎不绝,她早已哭肿了眼,巴不得随他而去。

他们就是我的爷爷奶奶,尽管他们从未牵手漫步,从未把那份感情说出口,而事实上他们已经说出口了。他们的爱情,尽管从未浪漫过,却坚不可摧。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已用大半的生命谱写出平淡而伟大的倾城之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他们无言的誓言。

奶奶对我们说,如果有一天她死了,不要难过,她是到天上陪爷爷去了。

倾城之恋读后感5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而白公馆无疑属于守旧的那一派,“他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的恶名。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己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人说“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许这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话:“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也有人说,范柳原同白流苏调情不过是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为她善于低头,容易掌控。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凭范柳原的经验,玩弄女人于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他从来不缺少女人。萨黑荑妮就是一例。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在长久的游戏中早将生活堪破。烟花虽然极尽绚烂,总是稍纵即逝的,随后是更广阔的岑寂。他渴望安稳,渴望实在的温暖。这是他的理想,尽管此时并不切近。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苏的过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单只看到她“善于低头”。

后来战争爆发,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东西,成就了他们的感情。

那场战事催化了结果的到来。“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此时,她终于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间,他们达到了某种契合。“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最感动的是最后他们默默握着彼此的手的那夜,刹那间的了解和感动也够他们一起生活十年八年。这样的结局,即便是合,温暖之外更多的是荒凉。

末一段中张爱玲说: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语把它们留给别的女人,这是好现象,说明在他眼里已经把她当作自己人,名正言顺的妻子。如此怅然的结局不无对爱情的挪揄嘲讽。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第8篇:伟大的悲剧读后感范文

摘 要: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朗读品味、审美陶冶、写作教学等途径,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促进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健康人格;朗读;审美;写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21世纪人才培养的六大标准,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具有独立而健全的健康人格的人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健康的人格呢?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借助朗读品味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地通过范读、领读、齐读、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受丰富多彩的经典艺术形象,欣赏优美如画的景象,走进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体会强烈感人的抒彩,玩味深刻的哲理意蕴,使他们深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美、节奏韵律美,进而体会到崇高的人格美,领会到深邃的意境美,感受到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之美……在朗读品味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生命的浸润,沉淀崇高伟大的灵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我在教学《木兰诗》时,主要采用以读促悟的教学手段,通过泛读、自读、接龙读、唱读等形式,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本文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体会到了对偶、反汀⒒ノ摹⑴疟鹊刃薮堑拿畲Γ感受到了复沓句式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这种以读贯穿始终的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朗读中能够很快地、轻松地背诵课文,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和木兰形象的理解。学生不由得对木兰那勤劳孝顺、勇敢坚毅、爱国爱家、骁勇善战、淳厚质朴、机智爱美、不慕荣利、热爱和平生活的品格产生喜爱、敬仰之情,无形中他们的思想品格得到了熏陶感染。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在感知自然、人物、风物、生活美的基础上得到身心的愉悦,受到性情的陶冶,在朗读中“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健全、健康、高尚的人格。

二、借助审美陶冶塑造健康人格

丰富的美学因素在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比较鉴赏、联想、想象等挖掘出隐含在文本中的美学因素,并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染,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努力使其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健康人格的人。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优美动人、准确凝练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语言所表达的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或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通过形状、声音、色彩等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情动于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如,在《春》《桥之美》《苏州园林》《爱莲说》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桥梁设计的美感、园林设计的匠心独运、莲花美丽高洁的外形品质等,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赏析品味,感受语言的优美动人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格追求等。通过《春》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说明文能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性格;通过体会桥的结构精巧及外形的优美,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莲花的歌颂感受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端庄的君子品格,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感染,塑造学生审美的健全人格。

三、借助写作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人文思想浓厚的篇章,通过续写、改写、补写、写读后感、改编课本剧等方式,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意志的坚定和人格的完善。如,在教学《斑羚飞渡》后,我设计了“给狩猎队写一封信”或“假如你是获救的小斑羚,你会说些什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人与动物相处、珍爱动物的看法;在学习《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后,我设计了写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生命的感触和认识;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时,让学生在欣赏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对于学生萌发热爱大自然之情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母亲节、父亲节时我通过一些能触及学生心灵的感人故事或具有抒情性的文字感染学生并鼓励学生通过写信、制作贺卡、编辑短信等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深情,这些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大有裨益。

总之,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健康人格教育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借助语文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达到塑造高尚健全人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瑞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J].学周刊,2011(13).

第9篇:伟大的悲剧读后感范文

文 | 桑森恋

借由图书馆的读书活动,我把手伸向了以往不会阅读的纪实文学。本以为会比较枯燥,但里面的故事,不,应该说是事件都是那么富有色彩,并非艳丽鲜活,而是沉寂的灰黑色。

读完这本书,感觉内心闷闷的,还书的同时我就借了一本充满爱和希望的书来治愈自己,不得不说,这本书充满了绝望和无奈的爱。开篇就是消防员在不明事理的情况下被派去核事件现场,然后吸收过多核辐射,被隔离并且在医院等死。他的妻子深深的爱着他,隐藏怀有身孕的事实,买通护士陪他到最后。那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人身体恶化,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感觉真的很无力又心酸,唯一拯救她的竟是一切发生的太快,让她来不及反应。

在他人眼里,类似于这位消防员的战士们都已不被视作为人,甚至不是生物,而是一个核辐射源。对于动物,人们就更残忍了。士兵会直接射杀小猫,飞鸟等以防这些辐射源到处进行放射。

到处都充斥着死亡,这两个沉重的字眼也贯穿了整本书。如果要我向别人说印象最深的片段,那就是小女孩在玩过家家的最后,会拂上洋娃娃的双眼,因为她们认为洋娃娃是小孩,而孩子都活不了。出生似乎就意味着死亡。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这种公平听起来是那么的可笑,但死亡确实带走了所有人。

被污染的不只是空气,还有人心。

除了死神是铁面无私的,在这种特殊时期,人们的内心也变得不正常起来。有人倒卖严重辐射区的一切,家具,肉,乳制品等,来赚取巨大的利润。也有人借助自己职位的方便,赚黑心钱。知道一点儿情况的人拼命向自认为安全的地方逃亡,通过给火车的工作人员施以小恩惠,才能买到票,带上自己的行李顺利坐上车,否则就会被故意刁难。

与这些离家心切的人相反,另一些不知核为何物,尤其是老人们却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即使士兵来驱逐也不肯走。对老人们来说,核辐射无色无味无形,不可理解,自己的家乡还是和昨日一样的美丽,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院内有牲畜,田里有作物,只是检测辐射量的机器的鸣叫刺破了昔日的安宁。

除此以外,更多的人则是听从国家的指挥,进行搬移。他们被迫背井离乡,白天住在新房子里,夜晚住在家里,在梦里。

这本书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向我们展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时的社会状态:在第一线做清理工作的俄罗斯人肉机器人的无奈和英勇,战士们家人收不回的爱,普通民众的恐慌,奸商的算计,还有数不尽的绝望。手里捧的不再是一本纸和墨水的结合,而是无声的呜咽和呐喊,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似乎受访者就坐在我对面。让核电站事件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具体的摆在我面前,更用伟大的爱和无法逃避的死填满我的内心。

死亡这个词对20出头的我来说感觉很遥远,但也许不知哪天他就会意外的来临,这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不可预测,所以我应该更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去爱他们,也许平淡的日常,没有任何意义的对话才是最珍贵的,读完此书,这种念头就油然而生。

推荐大家可以在空闲时阅读这本书,慢慢的读,然后反思,想必可以得到不一样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