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

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第1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 高校乒乓球选项课 特点 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和爱好,并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实际教学环境和授课对象的情况,围绕乒乓球专业性强和运动周期较长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好、更快并扎实地掌握乒乓球的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乒乓球的竞赛规则,选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针对如何提高乒乓球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阐述对乒乓球选项课教学的研究。

一、高校乒乓球选项课的特点

(一)乒乓球运动的特点

乒乓球运动是一种技巧性的运动项目,对运动者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反应能力要求较高。它不同于技能型和对抗性的运动项目,由于球小、速度快、旋转强、变化多样,而且动作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特点,对技术动作和控球感觉的要求较高。且因为乒乓球对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其技术动作的定型所需时间和运动训练的周期都相对较长。

(二)乒乓球运动在高校的优势

1.具有将乒乓球的技术掌握扎实,全面提高技术能力,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熟练专项技术相结合的特点。

2.互动性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强,且考核方式比较客观。

3.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集中处理学生在技术方面遇到的难题,有利于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及钻研能力等,使其自身的综合水平和乒乓球的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

4.通过对乒乓球各项基本技术的教学,学生所掌握专项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控球感觉有了较大进步,整体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三)乒乓球教学探讨

结合教学对象的不同,因材施教,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前乒乓球教学打法对于非体育专业高校的学生而言,主要分为直板快攻、两面弧旋、快攻结合弧旋、弧旋结合快攻四种打法。

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授课班级学生人数及打法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学效果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对于多次练习仍掌握不了的技术要详细认真记载,最后组织各小组间交叉练习,做到互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提高。还可以组织班级内的比赛,提升学生的基本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书写分析报告,做好总结评价。

二、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一)提高师资力量

乒乓球教学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乒乓球所涉及的所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并掌握乒乓球技术。教师应该在精心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将乒乓球的各项技术全面细致地传授给学生,因为授课教师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对于能否顺利实施乒乓球教学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开展乒乓球教学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不断进修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因素分析和体育竞技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程改革

根据授课对象的身体素质和所掌握的乒乓球技术情,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及教学目标,深化教学课程改革和考核标准。结合学生的基本素质,除了按照传统的闭卷方式考核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单项技术竞赛、升降级擂台赛等多种竞赛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实现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

乒乓球教学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实践与创造的活动。因为学生上课过程的自我运动和自我管理,教师要认真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公布学生掌握专项技术知识程度的情况,还要通过授课过程和竞赛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以激励先进鼓励后进,避免学生两极分化,旨在促进学员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

(四)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乒乓球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全面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生的全面能力就成为教学评价对象,具体包括自评、小组评价、专业教练员或运动员及教师评价四方面。我校乒乓球课采用的是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评价参考指标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单项和综合技术水平、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责任心、坚韧力、拼搏精神等,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乒乓球属于技能类运动项目,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避免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调,过多灌输指定技术思想,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因为乒乓球运动不仅是技能、体能项目,更是智能项目的运动,所以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挥作用,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展多样化的乒乓球比赛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乒乓球技术,掌握乒乓球的运动规律。

总之,乒乓球选项课教学应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乒乓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乒乓球运动习惯,提高乒乓球教学质量,从而使乒乓球教学过程向着最优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清梅.浅谈乒乓球教学中准备姿势与步法移动的教学方法.

第2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

一、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现状

虽然我国政府很早就公布和规定了高等教育艺术学院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民族乐器的演奏方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民族乐器的教学并没有得到较高的重视而被忽视。很多高校的教学目标都围绕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并且一旦目标制定后,它们的教学目标就很少变更,造成过去的目标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对艺术教育的教师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同时由于社会艺术团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这些现象都使得艺术学士的就业和发展成为了主要的问题,因此,真正提高艺术类学士的实际能力,解决好艺术类学生就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教育部门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的模式和目标。民族器乐教学是艺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采取有效措施改变高校民族乐器演奏教学的现状,促进艺术类学生就业,这些内容都需要对高校民族乐器的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

二、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革新民族器乐的教学理念

为了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很多高校已经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民族乐器的教学,主要是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课程的设置,进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来提高艺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还应该很好地分析民族乐器是市场需求,然后对学校的资源进行较好地整合,针对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分层次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较好的针对性,不仅能体现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优点,还能体现出现代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全面的音乐人才。因此,革新民族乐器的教学理念是高校民族乐器演奏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

(二)培养学生的基本演奏技能

演奏是一个学生基本技能最直接的体现,对于任何乐器都是如此,只有熟练的基本技能才能完成高质量的演奏。目前,我国的民族乐器已经取得了很快的发展,音乐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些都与乐器的演奏有很大的联系。然而,我国的高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忽视了对演奏技能的培养,而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乐曲的整体演奏方面,使得很多学生缺乏较好的演奏技能而无法完成演奏。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演奏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加强学生掌握作品风格能力

由于民族乐器专业的学生接触的音乐作品一般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传统的民族音乐,然而这些音乐都含有很强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习俗,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内涵。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风格,才能完成更高水平的演奏。因此,民族音乐的教学要加强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风格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积累更多的音乐素材,理解更多的音乐内涵。通过不断的学习,学生就能够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民族音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是由于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需要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这已经成为了高校面对的重大问题。目前,有很多高校都注重了加强对民族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民族乐器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有效地提高演奏技能。因此,在民族乐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更好的创新能力,才能从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

(五)在教学中把握民族特点

由于民族乐器不同于其他乐器,它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特点而单一地追求演奏技能和演奏效果。一旦民族音乐缺少了民族特点这个灵魂,这样的民族音乐就失去了其生命力。目前,我国的民族乐器教学都只是按照音乐教材来进行,使得到部分学生也按照教材的要求单一地进行学习,没有理解音乐演奏的真正意义,长此下去,就会使得学生的演奏缺乏感情,也会造成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此,在高校的民族乐器演奏教学过程中,既要依据教材也要能够脱离教材,教材的作用只是让学生理解乐器的基本构造和音乐的基本组成等,而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真实地体会到音乐的本质。因此,需要对高校的民族乐器演奏教学的方式进行改革,采取形式多样和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音乐和理解音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

(六)把握乐器演奏与感情的培养

众所周知,对于民族乐器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除了需要对乐器的演奏进行必要练习外,更要注重将乐器练习与学生的感情培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表达出学生对音乐的感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因此,在高校的民族乐器演奏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的乐器演奏与感情的培养,进而实行教学方式的改革。这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能,还能使学生将感情融入到演奏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学生的真正才能。

(七)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高校的民族乐器演奏教学过程中,还要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尤其是对于学生演奏姿势的教学,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结构都不一样,使得演奏姿势也不会完全一样,教师没有必要进行统一的规范,也没有必要进行统一的衡量。并且民族乐器专业的招生标准也没有对学生的生理和身体结构做出统一的规范。因此,把握好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都应该因人而异,不能过多地强调演奏的姿势等而忽视学生的演奏技能,过分要求学生保持同样的姿势还可能使演奏者的身体结构感到不适应,而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演奏。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受传统的演奏方法和演奏姿势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很多乐器演奏名家们的姿势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对高校学生的演奏姿势就更没有必要进行统一。只要学生演奏尽量统一演奏姿势和动作,灵活把握一些细小的偏差,使得学生的演奏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在民族乐器教学中,有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避免让学生进行被动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当然,对于学生在演奏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技巧,教师需要进行纠正和细心教导,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必要的演奏规律,进而造就真正的高素质音乐演奏人才。

第3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

一、高校基本乐理教学中注重环节的有效衔接

(一)科学利用基本乐理教学的规律

基本乐理教学讲求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规律,这对于提高高校基本乐理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关键的价值与作用,进行高校基本乐理教学时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对高校基本乐理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讲解,在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突出基本乐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学习高基本乐理知识的兴趣得到激发,对于基本乐理教学的重点予以强化,使学生能够更为轻松地掌握基本乐理知识,更为主动地接受基本乐理教学。

(二)完善基本乐理教学的体系

高校基本乐理的课程内容多样,涉及的门类多种,相关概念繁多,因此基本乐理教学过程中讲求系统性学习和系统性练习,应该将基本乐理教学建设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学来实现对基本乐理主要内容和关键知识的系统呈现,形成环环相扣、先简后难、深入浅出的教学系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在做到文图并茂、讲练结合的方式,达到对基本乐理教学重点的掌握,对教学难点的全面突破。

(三)注重基本乐理课程中内在的联系

进行高校基本乐理教学的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知识点的分散导致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此,应该鼓励基本乐理教师强化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获得扎实的基本乐理的基础,这样就可以更为有效地开发出高校基本乐理课程内部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广泛而普遍地联系来提高学生参与基本乐理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对基本乐理教学的兴趣,更为快速而全面地把握基本乐理教学各关键,形成系统性的基本乐理基础,有利于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注重高校基本乐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高校基本乐理教学与视唱的结合

视唱与基本乐理是高校音乐专业最初的两个重要课程,在高校基本乐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与视唱教学的有效统和,使两种教学得到相互渗透和相互提高,这有利于学生在基础和专业两个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的成果。

(二)高校基本乐理教学与练耳的结合

基本乐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练耳过程中掌握节奏、音高、分句等关键要素,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熟练高低音谱表,更好地掌握各种节拍节奏,培养学生调内音程音级感和节奏型的感觉,使基本乐理和练耳的教学得到充分地提高。

三、高校基本乐理教学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一)调整基本乐理教学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基本乐理章节安排上应更加注重与其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内容选择上不应过难,应相对简单易懂些,突出实用性,不断提高舞蹈学生对基本乐理的学习兴趣,特别对于节奏节拍的掌握,可以多给学生听旋律片段、舞蹈音乐等激发学生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采用区别对待的方法

音乐类学生在进校之前,绝大多数都学习过一些音乐知识,有的是从小就开始学习,有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甚至有的只是参加了考前辅导,因此,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明显不同。基本乐理教学中必须关注这些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差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特别薄弱的,应强化基本概念的认知,甚至要采取个别辅导来强化其乐理知识,对于音乐基础知识较好的,主要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乐理的教学,力求使学生的基本功达成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其后续专业方向的学习。

(三)主动应用多媒体音乐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基本乐理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由于多媒体音乐课件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视频这样的特点,因此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对教学对象和当代音乐教育教学(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基本乐理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音乐课件的新颖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形成对基本乐理教学的创新,起到提高基本乐理教学质量的效果。

第4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改革;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01-02

一、高校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日语教师的综合能力欠缺。首先,日语教师的日语思维未形成。在高校日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日语教师未形成良好的日语思维,没有日语思考与表达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日语夹杂母语进行课堂教学,而不能全程用日语进行课堂授课,从而导致学生也无法形成用日语思考与表达的习惯,无法使日语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即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只会把两种语言进行机械的一一对应,而不会根据日语的特殊表达方式和文化因素进行表达,不会用日语思维问题。其次,高校日语教学资源匮乏。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提供给日语教师的教学资源是比较少的,即使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配套的软件设施跟不上来,没有录像带,也没有VCD光盘,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无法彻底顺利展开。

2.高校日语课程内容安排不科学。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日语课程内容并不具有独立性、科学性。比如,学生学习的《精读》课程,该课程的涵盖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含了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多个方面,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都进行详细讲解,只能是有侧重点的进行讲授,这就容易使学生忽视某个方面的学习,从而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1]。

3.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薄弱。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首先,日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对日语单词、语法以及句法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运用商务日语进行沟通的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对基本的日语词汇、语法等能够熟练掌握,但是却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人际交流。因此,学生在步入职场后,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其次,高校日语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日语运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比较弱。

二、大学日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现在日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趋向多样化,他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日语知识,同时还要对日本的商务惯例有一定的了解,以及较强的对日商务操作能力。因此,高校在日语的教学上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对日本经济、贸易等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日语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日语课程建设。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高校应制定合理的大学日语教学目标。可以对日资企业对于商务日语人才的要求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日资企业生产、服务以及管理方面的需求,并以调研结果为依据,切合日语专业发展的特征,制定日语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向,使学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2]。其次,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日语教学方案。高校应该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能够贴近日资企业的要求,同时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并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教学方案,从而使学校的日语课程能够更加完善。

2.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日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课件教学,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日语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日本的电影、纪录片或是日本电视剧的片段等,从而让学生从这些视频中充分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态度等,让学生了解最新信息,从而丰富大学日语教学的课堂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日语知识。

3.不断丰富教学方法。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与日资企业或是中日合资企业加强交流,了解这些企业中对日语人才的要求,同时掌握日企的发展动向以及行业的特点,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日企公司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日资企业的锻炼中了解真实的日资企业信息与特点[3]。其次,学校可以通过研讨会的形式,邀请当地日资企业高层管理者或是外贸公司的优秀经理到学校进行讨论与研究,双方保持畅通的联系,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假期能够进入日资企业或是中日合资企业中进行参观实习,参加一些公司内的翻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日语水平,从而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向,进而提高自己日语的综合能力。

三、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1.提高高校日语教师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因此,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学校应该加强日语教师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让教师到日资企业或是中日合资企业中进行商务实战,真正地接触商务活动,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商务实战的经验,感受日本企业的文化。其次,日语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日本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风土人情等,而这些东西都会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学习日本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充分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并将中日文化进行比较,尤其是对商务场合中的一些差异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并熟悉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日汉词语、成语、惯用语的意义在运用方面的差异,并深入了解日语表达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有效防止学生进行交际过程中出现文化误用的现象。最后,商务日语教师应该养成良好的日语思维的习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日语进行教学,并主动用日语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带领学生培养良好的日语思维习惯。

2.完善日语课程的设置。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应该重视商务日语课程的设置。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学校应加强日语课程设置的丰富性。学校可以在日语课程设置上,增加跨文化交际学、日本企业文化以及日本商务礼仪等课程,从理论知识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日本商务文化的熟悉度,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4]。其次,学校可以安排日语系的学生选修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在本质上是受到了学生主体文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学习日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多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相关方面知识的选修课,让学生在中日两国商务文化差异中更深刻地理解日本商务文化。

3.采用灵活的高校日语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对于日语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日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语言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了解基本的日本商务常识以及商务礼仪,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日语表达方式,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比如在商务日语的会话中,其特有的日语表现以及敬语表达方式等都会让学生在步入职场时表现出良好的综合气质。其次,商务日语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日语角、日语短剧小品以及日文歌曲比赛等,让学生在课堂外对所学日语进行充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最后,商务日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新颖、有趣味的杂志报纸或是小说等读物,这些读物基本包涵了日本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日本文化,同时还能够扩大学生的日语词汇量。

4.构建商务模拟平台。学校可以组织校内日语教师与校外日企人员共同监督并指导学生创建模拟的日本商务公司,构建商务模拟平台。在这个模拟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照商务公司的创建步骤构建模拟商务公司,然后公司内部的工作任务可以由学生协商确定。之后,学生可以就如何进行商务环境分析、竞争分析以及如何与客户建立商务关系等方面开展商务活动,通过这样一个模拟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进行商务业务开展的实践能力。对于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商务日语运用、商务礼仪技艺谈判惯例等方面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及时的纠正,并予以指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日语是对日开展商务活动的一个重要桥梁,市场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商务日语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熟练地进行商务日语运用。但是,当前我国的高校日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日资企业的对优秀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红.商务日语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7,(11).

[2]周林娟,潘幼芳.中日商务人才需求与商务日语教学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2).

第5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审美需求与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而是更加重视艺术创造。由此,高校美术教育模式亟待改变,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造能力,所以互动模式应运而生,高校美术教学中互动模式的实行十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自我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尊重和借鉴多元化的美术教学。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特点

与其他学科相比,高校美术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天赋、才能以及创造能力。而对于美术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怎样洞悉和理解学生本体。教学活动并不是一种单向的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双向的合作。然而,不论高校美术教学有着怎样的特殊性,其关键性的问题都在于改变传统的、教条的、落后的教育理念,促进其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高校美术教育的现行模式

高校美术教学的现行模式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思路,而重“教”轻“育”则是目前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说来,第一,不够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如今的高校美术教学,只注重获取知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格与情感,使得学生缺失了人格素质,即人的情感与文化知识的融合,而这种人格素质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后劲。第二,重视传授美术技法,却忽略了对美术理论的研究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通常地,高校美术教学中,其基本出发点是稳定的教学内容,而其教学的基本目标则是记忆和复现知识,从而形成了固定的教学过程与模式:示范阶段性画法、传授常规知识以及具体化辅导。而这种模式所反映出的则是对教学过程的误解,认为教学只是积累知识和熟练技术,对于这些知识和技术,老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第三,学生缺乏对艺术理论和美术历史的相关认识。很多学生认为美术史的学习是没有必要的,这种认识使得学生缺少了美学的支持以及思辨能力,而仅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对他们以后的教育和实践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二、互动模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互动模式的内涵

所谓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互动教学模式”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优化教学内容,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融合。其核心就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应事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设置,以实现有效互动。

(二)高校美术教学中互动模式的构建

首先,课前准备。不仅指老师的准备,还包括学生的准备。教师的准备是指课前要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掌握教材内容,准备好一些必备的教学工具和材料,同时还应充分了解和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学生则应该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准备,比如,提前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其次,互动的开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方面,通过情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加深互动的程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第一个层次中,教师可以在平时多观察和注意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从学生角度出发,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材内容,以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充分地放松学生的精神,使其主动去寻求和获取知识。更高的层次则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令其畅所欲言,尽情发挥。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注重教师自身的讲解,没有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互动式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发挥,使其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己发现不懂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和交流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遵循情感教学原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绘画风格同样可以出现优秀的作品,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鼓励其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三)互动模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6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生 足球教学 现状

1.前言

足球运动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运动,主要以脚的运动为主,以踢进对方球门得分为目的,并且采用战术防守对方攻入激发球门,包括颠球、传球、过人、抢球、停球、射门等基本技术,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个重要运动项目,但由于其对耐力的要求较高,即使是不正规的足球比赛,也需要不断的在开阔的场地上来回奔跑,体能消耗巨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访谈等方法,通过对山东省部分重点高校足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山东省部分重点高校目前的足球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为了改善足球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高足球教学水平,对山东省部分重点高校的足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就显得很有必要,这对于促进高校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山东省部分普通高校足球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目标

通过数据表格分析,该市多数学校能在兴趣的培养上、足球基本技战术掌握上、促进健康水平、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上”比较重视,与以往相比,多数高校对足球教学的重视程度已有明显进步,但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重点高中在足球教学的目标达成度上不理想,多数教师还只是停留在对足球技术的教学水平上,在教学过程中还只是片面的追求完成教学任务,遵循“讲解――示范――练习”三步骤,讲解缺乏趣味,只是照本宣科,不能把自己理解的和具体的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运用浅显的道理讲出理解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听得不知所谓,掌握不了足球技术的关键,多次重复练习容易产生疲倦心理。

2.2教学内容

通过数据表格分析,该市开设“足球运动基本知识”课程的重点高校有2所,占调查总数的40%;该市开设“足规则与裁判”课程的重点高校有2所,占调查总数的40%;该市开设“技术理论”课程的高校有5所,占调查总数的100%;该市开设“战术理论”课程的高校有1所,占调查总数的20%;该市开设“健身知识”课程的高校有3所,占调查总数的60%。由此可以看出,该市被调点高校普遍重视 “技术理论”一项,有片面追求足球技术的问题,多数重点高中的教学重心放在文化科目成绩的提高上,因为只有文化科目成绩较好,才能提高本校的升学率,为学校积聚人气,提高本校的社会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才能吸收更多更优秀的学生进入本校学习,而队其他相关足球知识的教学关注度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如不是政策规定,有些学校都有取消体育课目的学习,这显然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政策不符,忽视了学生的的与发展,不利于高校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3教学评价

通过数据表格分析,该市重点高校学生认为现行足球教学“不需改变“的有23人,占调查总数的4.8%;认为现行足球教学需要改变的有261人,占调查总数的54.9%;认为现行足球教学必须改变的有91人,占调查总数的19.2%。由此可以看出,该市重点高校多数高校生对目前的足球教学满意度很低,需要改变的呼声很高,在访谈中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授课方式单调,缺乏灵活性,按部就班的授课容易引起学生厌倦,没有兴趣学习。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老师为主,很少有老师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缺少和学生的沟通,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缺少“学生主体”的意识。

3结论与建议

3.1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该市高校从事足球教学的教师学历水平基本在本科以上,但运动经历水平一般,这对足球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会有太大作用,非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准不可能太高,这明显不利于足球教学的顺利开展。

3.2在上述研究中发现,该市重点高校从事足球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片面的追求技术教学,与理论知识严重脱节,对足球基本知识的忽略,不利于高校生形成完备的足球知识体系,不利于高校生足球兴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忠兴,蔡俊.蚌埠市高校足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03)

[2]安辉.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对西安市城区高校足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1

第7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高校羽毛球课程。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中学生排球运动扣球技术的相关资料,掌握了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 对有关体育教学专家进行咨询,并对高校体育老师、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访谈。

二、羽毛球教学特点分析

(一)羽毛球课程的开设在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不是很广泛,因此,很多高校在校大学生基础很薄弱,由此原因,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给高校教师给出了很高的难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羽毛球的教学包含很多内容,发球就有很多种,又有前场和后场的移动步法,还有正手击球,挑球,搓球,高远球等一系列技术动作。仅仅在课堂之上想全面掌握是有很大难度的。

(三)羽毛球又是属于隔网类项目,这对于运动者有很高的要求,拍感和手感是学好羽毛球运动的关键,对于刚进入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这些感觉是没有的,因此加大的学习的难度。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对于羽毛球技术的掌握程度不一样,也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

应该分为初级者、中级者、而后对其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更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羽毛球的信心。

(二)在教育学中,很多教育学家提出教学应该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得教学原则以及逆向教学方法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羽毛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逆向教学法,反而更适合在校大学生,先高标准要求,逐步过渡,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渴望,更能最快速的掌握所教授的内容。如果一些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应调整教学方法,有利于引领学生掌握基础的技术动作。

(三)羽毛球运动教学过程中的多球教学法。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国家综合实力,经济都在迅速发展,但我国属于人口大国,学校很多,学生也很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多球教学在大多数高的应用是比较少的。采用多球进行教学,在很多教学方法中是很适用的,因为它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比赛教学法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

对于比赛教学法,有比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输赢,有输赢就有兴趣,因为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的发挥,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技术水平、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

(五)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也显得十分必要。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播放一些关于羽毛球运动精彩的赛事,杀球,扣球等精彩的视频来提高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考核激励法。

很多在校大学生不喜欢羽毛球运动,一方面可能是羽毛球本身的项目特点,另一方面可能就是相关于课程考核,高校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应该多想一些有趣味的考核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结论与建议

(一)在教学中增加比赛,不仅可以调节课堂学习氛围,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此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高校教师应该与学生多做交流,鼓励学生多采取一些全身性的运动。开设教学比赛等自由活动时,教师也应该参与学生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授一些运动的技巧和方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领略到羽毛球运动的趣味性,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二)在增加教学比赛的同时,要遵循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

只有在同一水平下的竞争学习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学习动力,要把同等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以免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要把课程尽量安排的合理,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第8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学;课程教学;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郭攀锋(1984-),女,河南许昌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助教;张红(1988-),女,湖北恩施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助教。(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87-02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的发展,基本的电学知识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必备知识。为了顺应发展,尤其是高校当中工科非电类的本科专业逐渐把电学基础课作为必学的基础课程之一。电学课程的出现也必会引发学科上的调整和改革,再加上电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现在教学的现状,其自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1]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和弊端的出现,很多高校教师因此致力于探讨课程改革建设,并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本文针对教学群体的不同,对类似电学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比如在教学上引入情感化、多元化等。笔者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这些教学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电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电学课程的特点

(1)面对专业的广泛性。电学基础课作为非电类本科专业的工科专业基础课,其面对的对象很广泛。以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开设电学课程的专业原来主要有土木与建筑、化工与材料、水利与环境等工科专业,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开设电学课程的专业已经延伸到医学类等专业,面向的学生层面越来越广泛。

(2)本课程内容的多面性。本课程有四大理论模块的内容,包括电路理论模块、模拟电子模块、数字电路模块、电机与控制模块等内容,内容非常多。多方面的内容要在有限的学时讲完,既要注重质量又要把握时间,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这样类似强加的内容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3)教学对象的复杂性。这方面与开课的本科专业以及课程内容的多面性有关。由于面向专业的广泛性,比如文科类的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大多学得不够好,这样教师讲解起来就非常艰难,教学结果就会参差不齐。

2.当前电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首先,本课程的课时少、内容多。电学课程内容有多面性的特点,知识面很广。比如电路理论模块,每一部分的内容在电学里面都是一个大的方向,而在这里却只有短短的十几个课时。以我校为例,从教学的时间安排上,电学一般只安排了一个学期的教学时段,最少的电学学时是32学时,最多的有104学时。短短的一个学期,在有限的学时内要较好地完成电学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取舍,在实施教学时必须恰当把握难度、深度。

其次,学生多,教师少。以我校为例,开设电学课程的学院和专业很多,包括本科、三本以及专科,学生不断增加而电学教师人数却一直不变,师资力量不是很充足。这样就出现了一名教师不但承担本科电学教学,同时还承担专科电学教学的情况。专业的不同,侧重点不同,学时数不同,也就要求教师备有不同的教案,但这在实施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最后,电学课程实践性内容课时少。作为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我校的实验教学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0%左右,相对于所学内容而言,实验课学时偏少,而实践、实习课几乎没有开设。从课程结构上可以看出,学样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存在缺漏环节。这些对实践实习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很不利。

二、目前电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内容知识多,学生有畏惧心理

本文前面已经指出,电学课程的内容广而散,杂而多,具有多面性,所需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物理知识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等,所学知识也各有各的学习方法。对于电路理论模块,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尤其是暂态电路的分析,而模拟电子部分基本都是小信号回路以及理论知识,学起来很枯燥;数字部分以及电机控制部分内容实践性相对比较强。由于逐年的高校扩招,使少数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这样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电学之初易产生畏惧心理,学习缺乏自信。

2.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枯燥

在教学方式上,目前我校教师依然多采用“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了应对学时压缩及教学内容的扩张,课堂教学已经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方面大大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使得单位时间内教师传授的信息量大幅提升,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缓解了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单位学时内信息容量的提升,使得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无法得到改变。电学课程本身知识较多、内容抽象、理论枯燥,这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容易疲倦,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氛围不活跃。

3.教学过程机械化和任务化

第9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

至今,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很多的困惑和问题。比如教材和阅读材料的选择问题,基本阅读技巧的讲授问题等。魏双飞在“普通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该何去何从”一文中就这一观点曾做过如下阐述:“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是知识的单一传输者……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阅读特点的整体把握,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过于仔细。”经过调查发现,的确有不少泛读课的老师把阅读课当成了“小精读”来教,过分重视讲解语言点等细节。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不利于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相脱离。正是由于上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语阅读》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英语阅读》课亟需改革,亟待改进。

二、内容依托式教学的基本理论

内容依托式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简称CBI)不同于以往围绕教学大纲从而展开的教学模式,而是围绕着学生即将学习的内容或信息组织教学(Richards&Rogers,2001:204)。由于用此种形式组织的课堂教学对于内容给予了充分关注,它容易激发学生通过目的语言思考、学习新知识,作为主导者的学生从而很自然的将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更好地融合起来。该方法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多种语言技能,而且可帮助学生掌握未来所需的各项技能和知识(常俊跃,刘晓蕖,邓耀臣,2009:41)。内容依托式教学最早起源于第二语言教学,其倡导者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地理、历史、文化、文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可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Stryker和Leaver认为,内容依托教学法要贯彻三个重要的原则:(1)应以学科知识为核心;(2)选用真实可靠的语言材料;(3)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求。而Crandall和Tucker等学者认为,内容依托式教学是一个既包括课程设计、教学项目、也包括语言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等众多内容的概念。总结下来,内容依托式教学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内容依托式教学中,内容主宰教学,内容在CBI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内容依托式教学坚持用于语言教学的材料必须真实、系统,相互联系,因为语言是通过内容来习得的。第三,内容依托式教学的教学目的具有多重性。因此,内容依托式教学的支持者认为,现在许多语言习得类的教科书中,语言材料大多相互鼓励,缺乏关联和系统性。

三、内容依托式教学的利与弊

内容依托式教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和长处。首先,由于内容在该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性,使得语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学习,同时听、说、读、写可以同时得到训练和提高。其次,学生在通过内容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语言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科知识,从而可以拓宽视野。再次,内容依托式教学过程中,真实、系统的内容材料可以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最直接的语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和学习目的语言。但内容依托式教学并非完美,笔者认为它也有一定的弊端。第一,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只是提出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选取的语言材料必须是真实的、系统的。但是,它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易于操作的选取语言材料的标准。第二,内容依托式教学强调内容,那么一旦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或兴趣减弱,就必然会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第三,某些课程的缺失。由于内容依托式教学主要围绕某些选定的“内容”,即所选取的语言材料进行,某些在第二语言学习体系中处于传统基础地位的课程则有可能被取代,比如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对英语专业课程所进行的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中,英语专业的传统阅读课程和语法课程被取消(常俊跃,刘晓蕖,邓耀臣,2009:42)。笔者认为,英语阅读的基本技巧和语法的系统性知识有必要通过开设专门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虽然在内容依托式教学过程中,阅读技巧和语法知识也能够被学习者习得,但在某种程度上会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可能不利于语言学习者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

四、内容依托式教学理论在《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的总结和分析,我们不能否认内容依托式教学的优势与长处,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的现状也告诉我们:《英语阅读》课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那么,可不可以在不取消《英语阅读》课的基础上,合理、适当利用内容依托式教学理论,在该课程内部进行改革和借鉴。在英语专业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中,开设以阅读技巧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英语阅读课。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呈现基本阅读方法的相关知识,如:whatisskimming?Whyskim?Howtoskim?等,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清楚地呈现阅读方向。每一个基本阅读技巧的理论过后,通过“手把手”的示范性阅读,直观地向学生传达该阅读技巧的使用方法。在这一学期中,应借鉴内容依托式教学理论中“内容”的重要性,每一次阅读技巧基本知识讲解过后,都应该附上内容生动有趣,篇章长短适宜的语言材料来引导学生做阅读实践,为其日后能熟练应用各种阅读技巧打开一扇大门。第二学期可以设置充分且适量的基本阅读技巧实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和帮助。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学生做适量、有效的阅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基本的阅读技巧。这一阶段学生所练习的阅读材料必须是严格挑选出来的、适合练习各类阅读技巧的文章材料,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地练习,以达到扎实掌握、熟练应用的教学目的。除此以外,阅读材料应保证多样化和趣味性,尽可能保证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则可以参照内容依托式教学理论,将《英语阅读》课设计成为以特定“内容”为依托的阅读实践。这里的“内容”应真实、连贯、并自成体系,可借鉴大连外国语学院在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中所开设的“美国历史文化”、“美国社会文化”、“英国历史文化”、“英国社会文化”等。除此以外,可以选取经典阅读类的文学作品,这里应注意区别于英美文学选读类的课程中文学作品的宽泛和零散,可以集中、连续地指导学生读完某一本或两本名著(包括课堂训练和课后阅读)。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托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在掌握扎实的阅读理论的基础上,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