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范文

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

第1篇: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银行保险;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2-0040-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2.10

一、银保合作的历史与调整因素

(一)我国银保合作的历史

我国的银保业务开始于1995年,在保险公司的推动下,银行柜台尝试着销售一些养老金和定期寿险产品。由于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受到公众的认可但1996年起,利率下调,银保产品销售不断下滑。1996―1998年开始起步,主要在分公司层面进行合作,开展了有限的合作。在1999年后,银行保险突飞猛进,各家保险公司和几大国有银行纷纷开展银保业务。但在2004年开始,银行保险出现逐步萎缩趋势。2005年,不同的公司具有不同策略的选择和考虑。所以银保市场整体上保持了继续调整态势,而没有太多的变动。

(二)我国银保合作调整的内在原因

银保合作的调整和银保产品有着直接的关系。初始阶段银保业务迅速发展,这与居民的保险意识不强、对银保产品认识较含糊等有关。作为过渡时期产物,银保产品兼顾了储蓄和保障功能,通常还有保底收益,一度得到市场的认可。但这些银保产品主要以分红和投资联结为主,保障功能不强,故保险的功能和价值并不大。产品主要以理财和收益率为主要特征,对保险公司、客户和银行增值空间都不大,同时流动性不足。受制于近年来证券市场不景气和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有限及投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素的影响,银保产品的收益率和分红状况不容乐观,因而出现萎缩几乎是必然的。

银保合作的调整也与保险公司的定位有关,银保合作对保险公司而言,主要目的是“冲规模”和树立市场知名度,盈利能力相对次要。银保产品对保险公司的利润贡献率不高,对新公司而言,规模冲动强于对利润的需求。这种低盈利水平、充当“面子”功能的银保业务和当前我国客观环境有关[1]。

第一,我国民众当前保险意识普遍不高,民众比较接受保本类保险产品,因而以投资为主要特征的银保产品满足了当前的市场需求。但由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受到一定的限制和近期证券市场不景气的影响,银保产品的后续发展存在一定的难度。第二,我国保险市场处于发展的时期,监管当局逐步放松了对保险公司设立的门槛,更多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而这些新兴的保险公司为了扩大市场影响力,急切希望通过银保业务拉大其业务规模而对盈利能力要求有所降低,因而不断推出投资连接和分红型产品。第三,即使是已有相当规模的保险公司为了保持市场额度都在维持其市场规模,如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为了维持规模和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在银保市场上同样持有很大的份额。

尽管当前普遍认识到规模扩张可能带来资本金和偿付能力的压力,但各地分公司很难确实感受到总公司的资本压力,不考虑盈利水平而进行规模扩张的冲动和行为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随着消费者的逐渐成熟及前期分红型产品的逐步到期,预计当前的银行保险产品和银保模式将面临诸多挑战,整个市场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二、保险公司拓展银保业务的特征分析

(一)产品以简单的投资功能为主要特征

当前国内的银行保险主要是银行保险公司开发的银保产品,保险公司开发针对银行柜面比较容易销售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理财和收益特征,而保障功能有限。开发和大力推动这类产品主要是新兴保险公司,它们刚进入保险市场,为了扩大市场影响和规模而借用银行的渠道和信用,具有“广告”效应和目的。

这种产品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产品本身对保险公司而言,盈利能力有限;对客户而言,由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受到种种限制,回报率很难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因而银保产品难有长久的发展空间。保险公司随着规模扩大和品牌建立,会选择更复杂的产品,而收缩简单的分红产品和投资联结型产品,退出以简单产品为特征的银保市场。

(二)市场主体以新兴保险公司为主

新兴的保险公司进入不太成熟的保险市场,各种竞争手段,乃至恶性竞争难以避免。新兴公司的初始策略将是扩大规模和市场影响,这意味着在很长时间内仍然会有以简单产品为特征的银保需求,只是推动银保合作的保险公司通常会有所更替。从其个体的行为而言,新兴的保险公司通过银保产品的推出,虽然单个产品的盈利能力不足,但也能达到其扩张和扩大市场影响的目的。且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司是为了缓解其现金流不足而销售其银保产品。

新兴公司通常是银行保险的主角,这在近年来的银保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大的保险公司退出银保市场,而小的保险公司在大力拓展银保市场。在上海市场,2005年上半年银保市场份额排名分别为: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4.12%)、中国人寿(17.15%)、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2.01%)、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人寿”)(7.87%)、生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7.84%)、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人寿”)(5.8%)。在深圳市场,2005年上半年银保市场规模分别为:中国人寿银保规模为11981万元,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为6407.87万,太保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3685.5,太平人寿为3390万,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3117.73,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为2382.75万,与上海市场有所差别①。但新兴保险公司在银保市场上具有很强的扩张动机意愿,银保在整个公司保费中的比重也较高。有所不同的是,在深圳市场,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在银保方面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同时银保收入占公司总保费收入也较高,截至2005年8月,银保保费收入比重为21.50%②。

三、商业银行发展保险业务的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动机

银行除了具有渠道优势外,还具有客户资源和信用优势,而后两者的价值必须充分估计。在当前的银保合作过程中,对银行客户资源的价值和银行的信誉并没有得到恰当的定价。由于更多的是新兴的保险公司开发银保产品,并通过银行渠道销售该类产品,而在整体上对保险认知度不足和新兴的保险公司的市场影响力不足状况下,客户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对银行职员的信任和基于银行的信誉而购买银保产品。银行保险公司银保类产品主要出于手续费考虑,为了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和向零售银行转变等目标而努力为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

(二)各家银行的银保市场份额及原因分析

各家商业银行在银保业务上有所不同,银保市场仍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通常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占据一定的比例,但相对较低;邮政储蓄一度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但近年来市场急剧萎缩。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交通银行外,在该项业务上拓展力度不大。以武汉市同业寿险保险市场占有率(截至2005年7月)为例:工商银行占有率为38.6%;农业银行占有率为30.6%;交通银行占有率为11.2%;邮政储蓄银行占有率为9.1%;中国银行占有率为3.2%;建设银行占有率为2.7%;其他占4.7%。在深圳市场,200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规模最大,分别为11089万元、7689.62万元和6854.75万元;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次之,分别为2585.39万元和2498.62万元;其他银行业务量不大①。

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在银保业务上的推动力度较大,这和其自身特点有关。工商银行在大中城市网点的覆盖面广,而农业银行对中小城市的覆盖面较广;同时,这两家国有银行的网点资源可能没有得到完全的利用,而员工的收入也相对较低,因而无论从银行还是从职员,都有相当的激励去销售保险。类似的还有邮政储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优势在农村地区更明显,而邮政储蓄银行收入也相对较低,因而从上到下都有销售保险的积极性。邮政储蓄银行在中西部地区取得了相当的规模和市场份额,但在发达地区表现相对较差。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绝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该项业务上更为谨慎,部分原因可能是网点覆盖面相对较少,同时可能和其成本收益结构也有关。整体上,由于这些银行职员收入相对较高,单位时间的成本更高,而销售银行保险产品所能获得的收益并不可观,并且当前的银保产品和银行类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而无论从银行还是从职员方面看,该项业务目前并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网点更少,网点资源紧缺,排队现象较严重,而银行保险整体上算新业务,职员对保险知识掌握有限,在营销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多,因而从效率角度和成本收益衡量,该项业务可能没有太多的优势。

在业务发展上,保险公司一直建议要求商业银行将保险纳入考核范畴,但实际上,商业银行保险所获得的手续费收入在银行的收入结构中占比极其有限,无论考核与否,对商业银行、各级管理层和银行员工的影响都不大,因而银行在发展该项业务的积极性有限。

此外,国内商业银行只是开始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尚处发展初期,因而很难将客户的资料加以全面整理,很难具体分析客户的金融需求,因而在开展银保业务中更多的是从手续费考虑,而不是从客户需求和利益考虑。

四、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资本合作的分析

尽管国内监管体制不允许混业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不能跨行业综合经营,因而直接资本融合暂时没有,但银行和保险之间通过控股公司或集团的方式确实存在。比如平安集团下设平安银行、招商局下属有招商银行和招商信诺人寿保险、中国银行下设中银保险(总部在香港,在国内设立分公司)、光大集团下设光大银行和合资的光大永明人寿保险、中信集团下有中信银行和合资的信诚人寿保险等。有很多银行都在计划筹建保险公司,同时,部分保险公司则在考虑筹建或收购银行。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意向较明显。

作为资本纽带联结而成的银行与保险合作形式,在制度安排上能够保证合作的稳定性,但以此同时可能引发无效率的行为。这在中国银行和中银保险(国内分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出现,保险公司对银行的依赖型较强,积极性不足,而寄希望银行在手续费上给予优惠,而单方面要求银行员工更积极替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相互摩擦时有发生。因而整体上看,银行和保险在资本上的合作刚开始起步,两者的合作前景不容乐观。由于银行和保险存在着差别,所以金融控股公司(集团)的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同时银行是否必须介入保险领域,多元化经营是否是企业经营的必然选择,以及当前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成立合资公司条件是否成熟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以花旗银行为例,花旗银行(集团)在美国监管当局放宽了分业经营的限制之后,选择了收购旅行者人寿,开始全面介入保险业务,收取保费收入,这一度被认为是现代商业银行和保险合作的典范,被视作金融业的发展新趋势。但在2005年初花旗却将旅行者出售给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2005年7月花旗集团宣布将下属的资产管理公司出售给Legg Mason公司,同时交换Legg Mason公司的经纪交易业务,目前该项交易已经完成。花旗的理由和观点是花旗更注重获取优良的投资产品的渠道,而不是产品的生产和设计能力。LeggMason认为这项高达3740亿美元的交易将使公司更加专注于资产管理业务,强化在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全球的影响,同时与花旗的分销协议将进一步强化产品的销售覆盖层面②。这表明在成熟市场,多元化的综合经营并不一定是确定性的趋势。相反,有不少公司在多元化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多元化通常会分散企业的注意力和精力,进而降低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资本回报率,因而选择回归至专业化经营。

五、加强我国银保合作的政策建议

银行保险一度推动了中国保险市场的繁荣,其地位不可忽视。作为当前居民保险意识较弱的过渡性产物,银行保险还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为了进一步推动保险市场的繁荣和行业的发展,建议进一步推动银行和保险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在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等进行创新和深化。在资本合作方面,有条件地让银行参股或设立保险公司。

(一)商业银行方面

对商业银行而言,应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产品、角色、客户群和功能转变。

1.在产品上,从简单的投资连接型产品转向更具有保障功能的产品。保险公司的投资连接和分红型产品并不具有收益上的比较优势,同时还与银行类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给银行和客户所带来的附加值并不高,因而推广很难具有可持续性。而保障功能更强的产品随着国民保险意识的提高需求将进一步加强,给客户和银行带来的收益将更高。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退休计划和年金业务可能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在角色上,从为保险角色转向为客户经纪角色。当前,银行主要是为保险公司销售相关的产品,所具有的利益和立场主要与保险公司一致。对于银行而言,更多的出发点是手续费收入,而未必是客户的需求和利益。但客户的信任和忠诚度却是银行的生存条件,也只有客户能给银行带来持久的收益。“经纪人”则是从客户利益角度出发,尽力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从长远看,只有努力维护客户的利益才能提高银行的信誉和认同度,并给银行带来持久而稳定的收益。应从产品为本转为客户为本,从简单的利益导向转向维护长期的客户关系。

3.在目标客户群选择上,从中低端客户转向中高端客户。在柜面对中低端客户销售保险公司产品通常占用了紧张的柜面资源,不具备成本―收益比,而在贵宾室向高端客户营销更有效果。建议减少在柜面销售这类产品,转而在贵宾室或理财中心销售保险产品。

4.在功能上,从“生产”转向“销售”和增值服务。在保险业务上,相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银行的突出优势在于拥有良好的客户群、独特的销售渠道和良好的公众认同度,而在产品设计上,专业水平并不占优,因而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更多地应强化销售渠道的建设和销售能力的提高,而不在于过多地涉入产品设计和承保等“生产性”活动,高质量地为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和专业的服务才是银行持久发展的关键。目前银行占据合作优势状况下,获得保险公司的产品难度不大,可以选择最有价值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相反,银行自己生产和设计的保险产品反而会减少银行和客户的选择空间。

(二)保险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方面

对保险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而言,建议进一步推动保险公司的规范经营,强化市场秩序建设,积极引导银行和保险公司进行不同层面的合作。

1.加强信息公开和风险警示,强化监督,减少“误导”状况。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规范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产品宣传,避免出现“误导”和客户投诉等状况。引导银行和保险公司树立长远目标和进一步确立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加强对市场行为合规性监管。

2.增强保险的公众认知度,并不断提高居民的保险意识。银行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具有良好的信誉,通过银行的信誉增强公众对保险的认同度,进一步提高保险覆盖面。此外在整体上,银行的服务意识强于保险公司,因而应通过银行介入保险来提高保险的服务水平。

3.加强行业自律,弱化规模,注重行业诚信机制和市场秩序的建立。弱化对规模的过度关注,转而强化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保险公司而言,必须强化盈利能力,淡化规模的扩张;对于银行而言,强化对客户的增值服务,并提高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为主要目标,淡化手续费。两者都更多地从长远利益考虑,从而更好地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4.在控制风险条件下,拓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香港银行保险获得成功的一个条件是香港的保险公司具有很好的投资渠道,能够获得相当的投资回报。因而加强保险公司的资本运用能力,将会提高保险产品的回报率及保险产品对客户的需求和吸引力。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进行松绑,有效拓展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5.着力引导银行和保险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两者的长期合作关系,引导银行和保险公司更多的立足长远利益。减少短期行为,立足长期的发展,两者必须从单纯的手续费之争中解脱出来。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产品设计能力和良好的培训能力;而银行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很好的销售网点、销售渠道和信誉。可以考虑让保险公司协助银行培训银行职员,开始销售更为复杂和更有保障功能的产品。

6.发展中介市场,在条件成熟后允许银行设立保险经纪公司。转换银行的角色,从简单的兼业人转化为经纪人,为客户谋求更多的增值服务,这通常要求市场发展到相当程度,市场中介较为发达。银行本身也可以从事保险中介服务,从而强化保险服务功能,并增强保险销售中的诚信和信誉问题,真正提高商业银行在银行保险中的职责。

对监管当局而言,银行无论是参股、控股还是单独设立保险公司,应更多的取决于银行本身经营状况,部分和外部经营环境有关。作为监管当局,将更多的经历集中在保险公司的资本偿付能力及市场“合规”监管上。

第2篇: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5日

一、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现状

(一)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现状。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繁荣市场、经济增长、出口创汇、吸纳劳动力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中小企业5,3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5%,经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700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达4,600万户。中小企业所创造的产品总值和服务的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同时生产的商品数量总额也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缴的税收已经超过总额的一半,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据统计,2012年底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人民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1.58万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比36.4%,同比增长16.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个百分点。到2013年底,银行业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为13万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比41%,同比增长12.7%,增速高于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截至2014年底,银行业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为14.43万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比53.2%,同比增长30%,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贷款方面有所缓解。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自身缺陷风险和我国不完善的金融体系风险,使得中小企业出现资金紧缺、融资困难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据统计,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并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但其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使用比率不到30%。造成这种贷款供不应求的局面主要还是银行和企业间还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础,其中还存在很多风险问题。

现阶段,中小企业贷款企业主要存在:企业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呈现为粗放式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报表失真,普遍为台前幕后两本账;企业的短期投机行为严重,缺少核心竞争力,难以保证可持续经营;信用观念相对淡薄,信用可靠度低等自身不足的问题。

而银行方面则主要存在: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落后;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薄弱,缺少完善的信用担保平台;信贷人员素质、信贷风险文化需要提升;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现状

为了更好地建立银企关系,共同发展中小企业,不管是银行方面还是企业方面都为了防范其中的贷款风险做了许多尝试。企业方面为了更好地降低经营风险,逐渐提升自身实力,招收、培养更多管理方面、财务方面、研发方面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来提升企业的管理与研发能力;企业不仅要创新自己的产品和更新自己的生产设备,在保证生产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努力向行业的更高标准看齐;企业主越来越重视个人与企业的信誉,在自身的资金使用与企业对外的资金结算方面都以信誉为重。

银行方面也是研究解决贷款风险问题,做好严格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检查,前中后台相互监督;对银行从业人员进行新业务的培训学习,人力部门经常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可以有效保证业务发展的合理性,降低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问题

1、管理不慎、财务状况不明引发风险。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无法做到有效分离,企业管理人权重责轻,缺乏财务管理意识,更缺乏理性管理的理念。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不明确,导致中小企业资产管理制度不合理,则会出现资金闲置与资金挪用等资金浪费的情况,付款滞后和回款延期经常出现,权益侵占和资产流失普遍。企业管理人权责不明确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管理控制专权与财务监督失效情况严重,财务清查失察和物资废弃重置经常出现,成本核算失衡和收支混乱无度普遍。企业财务管理观念不明朗导致财务决策制度不合理,资金持有量小和资金投放规模大情况出现、风险转嫁频繁、企业历史股利分配额度高和积累薄弱。

2、企业主个人道德及不良恶习引发风险。如果是企业主个人道德及不良恶习引发的风险问题,一般来说是防不胜防的,而且对于银行的损失也是非常重大的。所以,银行也要求信贷员对企业进行调查的时候要着重调查企业主的信用与为人。

(二)商业银行在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1、贷前调查、贷中审核、贷后检查不到位存在风险。“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至关重要的环节,贷前调查全面,银行才能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做出正确的贷中审核和判断,而贷后检查就是监控企业是否如合同所说正确使用贷款。

2、担保体系不完善,抵押物不足引发风险。贷款抵押担保是银行规避贷款风险的重要措施,作为担保的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企业,甚至是个人,只要具有相应担保实力就可以作为信用抵押给银行,而抵押物可以是固定资产或者是流动资产等。抵押担保可以合理规避风险,降低银行资产风险,但是现在的担保体系不完善,抵押物形式单一,保值能力不强,其中存在风险。

3、内控不严,引发银行职员内部个人道德问题。银行如果内控不严,很容易引发内部个人道德问题,因为中小企业主资金原始积累是相对不正规的,通常会对银行人员进行特殊公关,如果没有严格的内控,很容易让一些经验尚浅的客户经理被企业主钻了空子。

四、企业角度风险防范对策

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去思考规避风险,中小企业要良性发展就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水平和完善的财务制度,决策层要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与银行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才能降低贷款风险,更好地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问题。

(一)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分开,聘请专业管理团队。我国中小企业的普遍问题: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都来源于第一代企业主某些方面的优秀特质,但是家族式企业最难摆脱的是管理企业很难从理性的角度去进行,更多的是以血缘去衡量管理,这其中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和腐败。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要聘请专业的企业管理团队,只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才能合理地管理企业,做到长期的商业规划、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挖掘潜在市场资源等,才能真正打造成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不断地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保证企业发展与时俱进。职业管理团队具备专业水平、管理经验、创新意识等基本素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职业道德、敬业、忠诚、责任感等特质,这些特质会使企业管理更理性。

(二)定位准确,合理规划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要在整个中小企业群体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要有准确的企业定位和合理长远的发展规划,很多中小企业的成立就是因为现行市场的优势或者是企业主本身具备的资源优势,但是不管是什么行业都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何在正确的时候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依赖于决策层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让专业团队来执行。当企业有了长期发展规划,那么对于银行的贷款,也会变得更加理性,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

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也要对未来市场有个长远的判断,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远期战略,而且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战略,才能把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性。而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要充分了解同业市场与上下游产业各方面的信息,只有符合自己的规划才能促进自身发展,生搬硬套只会越走越远。

(三)信任银行,与银行信息透明。中小企业发展不能缺少资金,而最优质的资金来源就是银行贷款。首先,利率比民间贷款低,而且约定性强,银行方面不会毁约。所以,企业需要融资从银行贷款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申请银行贷款首先要信任银行,与银行信息互通,把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反馈给银行,当银行了解到的企业信息越详细,对于这笔贷款的判断就越为准确,双方就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贷款中企业也需要及时反馈自身出现的风险情况,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只要银企双方信息互通并建立长期、良好的银企信任关系,那么对于之后的企业再贷业务,银行也会更照顾这类优质企业,在利率、放款速度、贷款数额、抵押物价值等方面都会有更多的优惠。所以,企业信任银行,信息透明对企业发展与降低银行贷款风险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银行角度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立中小企业征信调查系统。为了确保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安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减少逾期和不良贷款的出现,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由于中小企业存在抗风险能力弱、生命周期短等特点,所以要充分考虑其成长潜力、行业发展前景、企业管理者个人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另外,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受企业所有人的决策影响较大,更需要对中小企业所有人及其亲属以往的经营情况和银行个人信用记录进行贷前调查,防范道德风险。此外,建立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将企业法人、主要管理人及他们的主要亲属的信用信息录入数据库,也会大大降低银行的再贷业务与其他中间业务的调查成本,提高银行的贷前调查效率,有效防范风险。

(二)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对商业银行来说,防范贷款风险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要确保企业能提供可保值、增值的抵押品,如土地和房地产。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难以获得信用担保等情况,因此要不断创新适合他们的担保方式。中小企业大都是一个行业相伴而生,不会是只有一家企业独立发展,而且最了解一家企业情况的人往往是这家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更或者是其竞争企业。所以,这些相关联的企业群体愿意为个体企业进行担保,将大大减少银行的监督成本,因为担保人不会为不守信誉的企业提供担保,从而也可以有效降低银行的调查成本,这种担保形式下企业主一般不会冒着被同行业所抛弃的可能而恶意逃债,所以群体担保的方式更能保证企业的还款,也有效地降低了逾期的可能。除了联保还可以发展互保、行业担保、政府担保等各类担保形式,降低贷款风险。

(三)银行人力制度改革,多层次从业培训。银行内部防范职业道德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员工绿色晋升通道,鼓励发展业务;定期对关键岗位员工进行轮换,保证岗位的激情和控制员工与客户的长期职业关系;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保证员工的廉洁高效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带动员工的企业归属感等各种管理制度来保证员工的高效、廉洁,从而防范银行内部员工职业道德不良的现象。

(四)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建立长期良好的银企关系是现行经济体制下最结实的经济保障。银行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存在,商业银行扶持中小企业,为其解决融资问题就等于保障自身发展。银企紧密合作推进业务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银行和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从银行的角度思考,对于发展银企关系的保障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选择,稳妥发展资本市场,并以此推动中小企业改革,为中小企业融通资金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银行更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便捷的平台;并且需要开放银行的资源,联通客户群体,成为客户整合行业上下游的纽带,促进其更合理的发展,在风险保证的情况下给予优质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条件,培养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合理规划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如果银行能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上述诸多风险因素自然能得到很好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峰.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张伟,潘娜伶.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价值工程,2004.1.

[3]王孟夏,邢剑琛,王林.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研究[D].北方经济,2009.

[4]黄华.浅谈小企业贷款风险成因与防范[J].河北金融,2011.

[5]陶志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现代金融,2010.

第3篇: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范文

内容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行政力量的约束,还需要使用金融手段作为辅助。对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绿色信贷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通过实地调查,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在商业银行层面的执行情况,再将分析视角扩展到银行和企业的二维层面,运用博弈论模型对绿色信贷推行难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结合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信贷 商业银行 激励机制 博弈论模型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多是基于传统的信贷政策,即根据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确保资金安全性、流动性为目的,自行确定信贷投放对象和投放量。这一模式的问题在于,银行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并未考虑贷款对象对环境产生的外部性。这就造成“两高”企业盲目扩张,我国企业环境违法现象屡见不鲜,污染事故层出不穷,节能减排形势空前严峻。

在绿色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绿色”的发展才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发展。最新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五年内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循环性生产方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依靠行政力量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加以支持。作为环境保护金融手段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信贷,理应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绿色信贷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对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生态农业、环保治污和新能源开发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第二,对污染性企业和项目的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甚至停止贷款。与传统信贷相比,绿色信贷注重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以“绿色利润”为目标,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项目的环境效益,在放贷前考察企业项目的环保情况,进而决定贷款投放量。

“绿色信贷”理念在国外起步较早,且发展已较为成熟。2002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提出了“赤道原则”,标志着国际项目融资的环境社会最低行业标准确立,赤道原则自此被广泛运用于国际融资实践中。随着赤道原则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的关注和重视,2007年7月中国银监会《关于防范和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信贷风险的通知》,绿色信贷在我国正式得以展开。

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推行现状

绿色信贷政策在国外开展已近三十年,而在我国的正式起步则是在2007年。作为一种新引进的环保政策手段,绿色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和局部性的成果,但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大面积推进还面临着不少制度性和技术性的困难。作为绿色信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现状可以作为衡量绿色信贷在我国发展情况的重要标尺。本文将分别从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信贷结构调整三个方面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推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准入标准操作性弱,环境因素考核缺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准入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意见,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因此,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考量存在缺失,部分准入制度存在漏洞。本文通过对某国有商业银行的北京分行的信贷准入标准进行了考察。该行的《公司客户信贷准入退出标准》对企业在项目的环保节能指标和参数上进行了初步定量规定,对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业实行名单制准入管理,其余的行业采取指标制管理,但部分实行名单制管理的行业没有纳入环境因素的考核。以氧化铝行业为例,该标准明确规定中国铝业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经营状况良好的生产企业为优先支持类客户,除此之外其他企业原则上不得准入。在氧化铝行业准入企业固定资产贷款项目的标准中,没有出现与环境有关的条件。可见,由于国家缺乏相应的行业环保规范,银行在将这两家公司纳为准入客户的过程中,无法考虑环境因素。同时,对于那些未在名单之列的企业,即使其在控制污染排放方面更富成效,也会因为准入制度的缺陷无权享受信贷支持。

(二)退出机制监管不力,部门联动效率不高

绿色信贷的核心业务之一是加强贷后管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和不符合能耗标准的企业加快现有融资退出步伐。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贷后与环境监测部门的合作受限,加上“两高”行业往往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银行在缺少指导和传统经济利益驱使的双重作用下难以抽离资金。受访银行《公司客户信贷准入退出标准》对于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准入企业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因为目前的规定未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等具体细节,不具备操作性;此外由环保部门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可能存在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够的问题,环保信息能否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也难以得到保证。

(三)结构调整效果甚微,环境风险让步收益

绿色信贷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引导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名单式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阻止了部分环境友好型客户进入信贷市场,加上银行职员仍然偏好收益高、风险小的传统优质信贷对象,进而难以压缩两高行业的信贷市场份额,绿色信贷的资源配置功能并未实现预期的效果。受访银行《2010年信贷结构调整方案》中明确指出,该行信贷结构调整的政策是以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作为信贷重点投资对象,对“两高一剩”等政策敏感型高风险行业严格控制组合占比、提高准入门槛。通过调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环保能源相关行业及战略新兴产业已被纳入银行鼓励进入的行业范畴之内,逐步压缩行业的范围也包括了有色、钢铁、焦化等“两高一剩”行业。但是结构调整方案中仍存在上述的问题:一是在环境友好型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一半的国标行业实行名单式管理,意味着未在名单之列但环保责任履行较好的客户将无权享受信贷鼓励;二是传统电力行业中可能带来严重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火力发电业和采矿业也在鼓励进入的行业范围之内,说明银行在审核放贷对象时仍然更多地考虑了贷款的收益而非环境风险。

基于污染企业和银行间的博弈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体系构建不完善,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政策缺乏动力,效果不佳。然而,要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仅仅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入手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污染企业在绿色信贷体系中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本部分将以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研究银行、企业两大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及均衡问题,以期对上述现象作出更好的解释。

假设R为企业获取贷款后的经营收益,R1为污染企业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获取的收益,C1为引进环保技术和设备所花费的成本,F为污染企业被查处后损失的期望值,BR1为银行对治污企业发放贷款后经营收益,BR2为银行对不治污企业发放贷款后的经营收益,BC2为银行不发放贷款的机会成本。双方博弈的效用矩阵如表1所示。

纯战略纳什均衡:现阶段我国企业治污成本往往高于环保部门经济处罚的期望值,即C1>F。因此,对企业而言,污染是不污染的占优战略;对银行而言,由于污染企业仍可通过缴纳罚单等行政手续获得合法经营,企业污染行为很难威胁到信贷资金的安全,因此该博弈将出现唯一的纳什均衡:(污染,贷款)。在该均衡下,绿色信贷政策难以得到实施。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假设企业以a的概率选择治污,以1-a的概率选择不治污;银行以b的概率选择贷款,以1-b的概率选择不贷款,则污染企业的期望支付为:

银行的期望支付为:,

已知C1>F,则,污染企业的支付随着a的增加而递减;对银行而言,BR2已经包含了行政处罚等可能导致的信贷损失,即BR2≤BR1,所以,银行的支付随着b的增加而增加。均衡时,混合战略为:a=0,b=1。此时混合战略将收敛为一个纯战略纳什均衡,企业选择污染,银行选择发放贷款。

综上所述,企业治污成本高于环保部门处罚是绿色信贷政策推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样的条件下,无论银行是否拥有足够的企业信息,不治污和贷款都将分别成为企业和银行的最优选择,这就为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要提高环境违法惩戒力度。由博弈论模型的分析可知,当企业的治污成本高于因环境违法受到的经济处罚时,对企业而言,不治污是治污的占优策略。对银行而言,由于污染企业可以通过缴纳罚金继续经营,其信贷安全不会受到威胁。因此,当惩戒力度高到对污染企业放贷得不偿失、威胁到其信贷资金安全时,银行才会选择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把关,减少损失;企业则会将污染成本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引进绿色技术和设备。

第二,要增强部门联动机制。正是由于缺乏对污染企业真实、及时的信息,银行对企业贷款还存在博弈关系。因此,绿色信贷的成功实施,需要各级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间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环保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环保信息库,与金融部门形成信息沟通机制。商业银行要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加强贷款环境风险管理;及时整合环保政策和信息,建立统一管理与机制。

第三,要明晰准入退出条件。国际上的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基本是从赤道原则出发,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信贷政策、法规。我国的绿色信贷才起步,没有具体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没有相应的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为了明晰准入退出条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基于赤道原则,尽快制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满足节能环保标准、适合本行发展现状的绿色信贷准入退出标准;二是严格落实 “一票否决制”,对于无法达到环保法律法规要求、能耗和污染排放等指标无法满足国家标准的,或是未来有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贷款,其他指标再优秀也不能予以准入;三是对于已完成授信评级的客户,要持续关注其环境保护及能耗情况,若发现存在环境违法情况,要立即调低信用等级,降低贷款额度,甚至抽离资金。

第四,要优化银行信贷结构。一是要在国家有关行业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对污染排放多、信贷规模大的行业明确贷款总量和进退目标,对两高行业严格控制贷款增长幅度并有计划地退出;二是要积极发展与环保创新技术产业的客户关系,加大信贷支持,弥补其资金缺口;三是要加强小企业和个人经营贷款的环境风险管理,调整其目标市场定位,对具有经营实体的个人经营贷款,要实施与小企业同等的准入条件。

第五,要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在缺乏外部约束的情况下,银行容易与污染企业成为合谋,导致绿色信贷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与污染企业相比,围绕银行构建的绿色信贷交易制度更具有操作性和执行性。因此,完善对银行的绿色信贷约束激励机制应成为构建绿色信贷交易机制的主体内容。一方面,要利用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措施,对执行绿色信贷政策较好的商业银行给予奖励;另一方面,要在银行内部落实完善绿色信贷问责制度,促进政策实施。

参考文献:

1.蔡芳.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研究―以绿色信贷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曹洪军,陈好孟.不确定环境下我国绿色信贷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2)

第4篇: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范文

在金融中心的精华地段,一位行色匆匆且有随从陪同的客户正在一个森严、隐密的小会议室进行千百万美元的大宗交易。在这里,你看不到华丽的门面、精致的壁饰与地毯,没有美味的点心,也没有笑容可掬的银行职员站在门口对客人问好;交易完成后,客户便迅速离开。这就是金字塔顶端的富豪阶层在办理业务时的一个画面……

作为银行众多业务中的一种,私人银行服务通常由国际级金融机构提供,开户门槛最低为50万美元,私人银行家完全可以为您提供贴身的服务,站在客户个人的立场上为其设计产品解决方案,私人银行注重的是资产管理。

最近一两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即将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瞄准了国内高端客户金融业务的巨大商机,进而纷纷进驻国内市场。国内银行也开始瞄准高端理财客户……

“洋先生”管账是把好手

“洋先生”支持者说

李女士是国内某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她于2000年申请了国际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服务,有一个专门的客户经理为她打理资产。她说这个机构的私人银行服务一般至少要有100万美元以上的流动性金融资产。

当她谈到国外私人银行的服务时大加赞赏。她说:“我的客户经理会根据我的个人情况详细制定我的投资计划,他们会把我的收入情况、生活习惯偏好、投资意向,这个意向是保守型的还是激进型的,全部考虑进去来制定出计划。而且计划非常详细,不是一个大方向的概念,而是细分到每个步骤怎么实施,我的钱用到哪儿了,心里非常清楚。在国内是很难找到这么好的服务,国内所谓的高端理财也就只能向客户提供一些零散的服务而已。”

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内应该说是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高收入群体在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就是这个高收入群体存在对私人银行服务的强烈需求。据调查显示,国内有66%的高收入群体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39%的受访者明确表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

在选择账房先生时,是选择“洋先生”还是“土先生”,银行客户是各有说辞。

富人的“避风港”

私人银行业务是私人财富管理金字塔的“塔尖”,也是富人们的“避风港”。有人说,私人银行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即豪门家孩子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他又老又病,辞世前安排自己的遗产。私人银行业务主要强调资产管理能力,涵盖了从合理避税、遗产管理、教育信托、现金管理到继承人教育安排,甚至包括提供企业等实体并购案的建议及标的,代表客户到拍卖场竞标古董等各方面业务。

除此之外,私人银行业务还以人性化服务为特色,私人理财顾问甚至可以帮客户订机票、缴物业费,甚至替客户干一些订奶、遛狗之类的事情,总之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

私人银行开户金额的最底限通常是100万美元,通常每一笔交易的金额都是以几十万美元为单位。在瑞士银行,客户至少要有100万美元的银行可接受资产才能在这里开户。在花旗银行,需要100万美元,才能在私人银行部开户;美国最大的私人银行摩根大通的开户金额为500万美元,汇丰银行私人银行部是100万美元;在摩根士丹利私人银行部门,最低净资产限制是2500万美元,客户还必须拥有1000万美元的流动资产,开户的最低限额为500万美元。

而要获得“家庭办公室”级的顶级服务,个人金融资产一般不能低于1.5亿美元。在花旗银行,当客户的资产达到或超过1亿美元时,他将获得风险较高但获利颇丰的投资机会,如参与私人资本运营或企业投资,以及参与花旗自营业务的机会。

“洋先生”怎么管账

百达银行

百达银行在财富管理上最具特点的就是家庭办公室,在提供该服务的过程中,百达特别关注的就是始终站在客户家庭整体及个人成员的利益立场上。客户往往是拥有大量而广泛的分散的私人财富;家族企业业主;家庭情况复杂,有多个住所的国际家庭;寻求高度个性化的服务。家庭办公室提供的主要产品包括:

1、投资咨询:在投资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对客户提供协助;

2、全球托管与投资报告:无论客户指定了多少的投资经理,全球托管都会为客户持续监控投资目标、评估投资经理、迅速做出决策等行为提供所需的全部信息;

3、继承规划:为那些因为在家庭财产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4、纳税统筹与报告:帮助家庭最大限度地减低税负,细致而持续地对纳税进行统筹。

5、财务规划:包括对家庭生意的规划、重组、出售以及分散家庭风险,规划和安排保险保障等。

6、家庭治理:帮助解决家庭成员在因目标和需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如加强财富管理教育、参与慈善事业等。7、管理与记账:建立利润损失表与资产负债表、处理人事管理的行政事务、对个人项目进行行政支持、账单支付、安排电子银行便利等。

8、便捷服务:是对其他服务的必要补充,缓解客户在财富管理中耗时费力工作所形成的压力。包括:住房与办公场所的买卖与维修,帮助家庭成员寻找适当教育机构,安排旅行、培训国内员工等。

瑞银集团

采用“整个企业”(或“一个企业”,OneFirm)模式而不是各自为政的业务单元来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是瑞银集团财富管理的一个基本特征。

客户将会轻而易举地获得瑞银集团的财富管理服务,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也无论背后是哪个或者哪些部门支撑着这些服务。这“整个企业”的方法将会为通过客户介绍、产品交换、业务间的配送服务而实现的跨区销售提供方便,从而大幅度提高瑞银集团的收入。

例如,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帮助瑞银集团成功地获取了财富管理客户对结构金融产品和替代产品的需求信息,对涉及到的所有业务都带来了额外收入。

财富管理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间的联动,其目标定位是超高端客户,这一客户群的需求与机构客户相类似。在前些年市场激烈波动的背景下,他们对实现资本保值愈发感兴趣。于是,瑞银集团的资产管理业务部门为这一客户群专门开发了一些产品,比如绝对回报债券基金。借助这些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再将客户的家庭办公室同瑞银集团的投资管理专家结合起来,就能够成功地获取大量的新增资产。

汇丰银行

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的汇丰银行,其私人银行业务主要向客户提供投资和财产管理两大方面的服务,其中投资服务根据客户的偏好,分为全权委托投资,即根据客户要求组织投资组合,由银行运作该投资组合;选择性投资服务,即银行专注于发现市场上的投资机会,并向客户提供高回报产品或投资工具的投资机会;投资建议服务,即客户直接参与投资的决定,银行通过了解客户的要求,提供投资的建议,总之围绕一个主题:专注于为客户提供保护当前或未来财产的方法。

德意志银行

德意志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上的产品和服务做得十分细致周到,采用了主动咨询、资产组合管理、同时还有包含了对冲基金和房地产基金的替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投资人的投资风险,而互助基金也能够带来与分散化的资产组合一样的好处,它不但可以用主要币种购买,而且可以每天买卖,因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主要有股权基金、固定收入基金、货币市场基金。

对于那些金融利益超越了证券、银行与投资管理的客户,德意志银行私人财富管理部还提供了许多类型的专业服务。比如说,家庭办公室服务、艺术品咨询、房地产服务、财务规划、信托服务和慈善事业服务等。

花旗银行

财富管理是花旗集团的主要业务之一,也是花旗集团的特色。花旗集团中专门从事财富管理业务的部门是全球财富管理部,私人银行业务是该部门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业务。

花旗集团两种不同的财富管理模式

“土先生”能管好账吗?

长袖善舞的账房先生

私人银行家往往具有1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学历出众,长袖善舞。资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法律及税务相关知识和经验,是成为一个出色的私人银行家所必备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学业和职业背景,往往具备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博士(JD)等学位,注册财务分析师(CFA)、注册公共会计师(CPA)、律师等专业资格,如果对艺术品和奢侈品有足够的知识和良好的品位就更加锦上添花了。有些私人银行家本身就出自富裕家庭,有些甚至有自己成功创业的经验,因为上述两种背景可以使私人银行家更好地了解客户及潜在客户,如富豪家族的继承人或新兴的高科技创业人士等的不同心态与需求,更有效地同他们沟通。

私人银行家为赢得客户的信任和青睐,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帮助客户投资各类金融产品,他们还会帮助客户购车、买房,打理他们的税务,甚至有为客户遛遛狗的服务,到客户年老的时候,还要为他们的事业继承以及子孙后代的财产问题殚精竭虑,出谋划策,很多百万富豪甚至拥有多达十几位私人银行家为其理财投资。

私人银行业务很大程度上是一项员工的个人游戏,同客户的关系也往往是高度个人化的。客户的信任,不仅是对银行家专业能力的信任,更是对其人品和职业操守的信任,在这个行业里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巨富客户们显然绝不希望某天早晨醒来,忽然发现有关自己财产的任何事出现在小报的“八卦”版上。

私人银行家的生活既奢侈又卑微。一个优秀的私人银行家的年收入能够达到百万美元,其中2/3来自佣金、股票期权和奖金。他们出差在外几乎毫无例外都乘坐头等舱,住最好的酒店,在最豪华的饭店用餐。然而他们也要随时听候客户的召唤。他们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到机场接人、安排鲜花或是预订水果篮,以及时时追踪客户的投资订单。

“土先生”支持者说

建设银行贵宾理财的一位客户对记者说:“外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上确实比中资银行经验较丰富,但我觉得本土银行更了解我们这些客户的理财偏好、特点和需求。而且我们与客户经理沟通也更加方便,很容易在一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况且本土银行的服务网点多,办起业务来也比较方便。能把钱投给自己国家的银行,也总算是肥水没流外人。”

看来国内银行还是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但不管怎么说,国民给了这些“土先生”情感倾向,还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对得起人家的“宠爱”。拿什么来说话?自不必说,客户的回答应该成为你们努力的方向。

相对来说,国内各银行提供给高端客户的服务则简单一些,虽然现在国内理财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可投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包括有人民币理财产品、外币理财产品、销售开放式基金、保险产品和信托产品、个人黄金投资、外汇买卖、房地产等等,但受资本账户管制以及对冲性金融产品缺乏、人民币存款利率未放开(目前大额外币可以协议利率)、相关私人银行人才匮乏等因素影响,国内银行对高端客户提供的服务与国外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自从招商银行4年前率先推出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贵宾理财品牌――金葵花理财以来,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准私人银行业务,或者说是“贵宾理财”。但目前内地银行提供的高端理财产品与私人银行业务相比有着本质区别,中资银行的高端客户所能享受到的服务与严格意义上的私人银行服务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国际通行的高端私人客户门槛,一般都在100万美元以上,也就是个人金融资产至少要达到人民币800万元,这一标准远高于目前商业银行贵宾理财业务的门槛。正是由于门槛的不同,才在相当程度上造成目前中资银行在高端私人业务上,较为零散、缺少系统的局面。就理财业务范围而言,目前中资银行的贵宾理财仅局限于以存款为主的货币理财,以提供理财产品为主,并配以机场等场所的贵宾服务、生活紧急援助服务等。而真正意义上的私人银行服务却完全不仅限于此,从投资规划、合理避税、遗产管理、教育信托、现金管理、继承人教育安排等,都有所涵盖。“中资银行的‘贵宾理财’只是向高端客户提供一些‘超市模式’的零散服务,而真正的私人银行则是为客户提供满足其收益与风险预期的个性化财富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向记者表示:在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竞争中,国内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网点多、人员多。但是,在“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上与外资银行相比起来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优势的。国外的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国内银行来说,私人银行服务是一个新鲜事物,过去并没有实践经验,完全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外资银行则有着丰富的经验,直接带到中国来。国内银行受产品和人才匮乏的限制,以及制度和政策建设等条件的制约,很容易会在对高端客户的争夺中失去竞争力。

无独有偶,《走进私人银行》的作者,现供职于招商银行总行研究部的连建辉博士也表示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国内大多数银行的理财服务还仅停留在营业厅柜台服务阶段,习惯的做法就是提供无差异性的理财服务。与国外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的理财服务水平和质量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要达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就中资银行的私人金融业务而言,可以说,目前都还显得比较稚嫩,而高端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就更有些“摸着石头过河”的味道了。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中资银行在贵宾理财上,存在着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等问题。为应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寻求合作,采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或许是最佳选择。

“土先生”也能走上洋路

洋先生优势

服务:贴身、系统,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出身:很多私人银行家就出自富裕家庭

经验:产品和人才丰富,有上百年的私人理财服务史

感情:私人银行家更多的是客户的朋友,甚至彼此作为家族友谊代代相传

土先生优势

硬件:网点多、人员多,门槛相对低

地域:对中国客户的理财偏好、特点和需求更了解

客源:年底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利用时间差,已抢占不少优质客源

借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完全可以把“洋先生”的经验“拿来主义”。

私人银行业务作为对富有个人或家庭的高端服务,在国外经过了许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完整的产品和服务体系。私人银行最显著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产品组合个性化,服务态度人性化,投资水平专业化。

目前我国年收入在7.5万元以上的居民家庭已经超过5000万户,约为1.755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3.5%。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支在社会经济中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高收入群体。根据麦肯锡的估计,2001年中国年收入介于4000-6500美元之间的大众富裕家庭为1600万户,今后几年的增速将在20%-30%之间,到201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6100万户。

对国内银行来讲,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实现由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向个人理财业务的跨越,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理财业务到现代财富管理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业务的跨越,是国内银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国内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仅仅依靠银行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有力扶持。作为政府部门,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卸除或缓解套在国内银行身上的各种枷锁,为私人银行服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与金融消费环境,当务之急是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鼓励扶持国内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在谈到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时,《走进私人银行》的作者,现供职于安徽省银监局的孙焕民博士对记者说。

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国内银行的这种竞争劣势,就要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大力开发和推出适合高净值客户所需要的跨市场、复合性、多元化的产品。此外,还应该在营销服务方式、组织管理体系以及理财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下苦功夫。

私人银行起源与发展

私人银行服务起始于16世纪,是为那些寻求资产保护的富翁们的需要而登上历史舞台的。瑞士是国际私人银行业的最早发源地之一,日内瓦至今仍是国际私人银行业的领导中心。在16世纪中期,法国一些经商的富裕贵族由于原因被驱逐出境而来到了瑞士的日内瓦,他们同时带来了与其他欧洲国家权势阶层的密切联系和客户关系,正是这些遭受放逐的经商贵族形成了第一代瑞士私人银行家。瑞士由于其平稳的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货币、发达的信用制度、规范严谨的法律体系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巨额财富,进而使得瑞士成为国际私人银行业的中心。

第5篇: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引企入校 工学结合 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03-04

1 概念界定与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国际上又称为“合作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性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我们可以把“校企合作”视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2007年我校金融事务专业实践就开始校企合作,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推动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但是基本上只是根据企业专家的意见,在每年教学计划上增减某一门课程或是教学内容,在个别的课程的章节开发的项目课程,个别企业专家到企业开课等停留在校内课堂教学上的方式。

而我们意识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高,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是对我们毕业生职业道德的缺乏感到失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工作态度和能力。对此,我们努力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但是,效果不显著。2011年企业到学校招聘实习学生,不到一个月时间,学生在企业中获得了很大的改变,学生言谈得体、彬彬有礼,业绩也不错,让我们有很大的触动。如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是我们急需探寻的课题。

2 实践与探索

一般来说,我们学校教师都会认为在“一元制”的教育体制,推行“双元制”教育模式,与企业合作太难了,但我们在校企合作的探索中,发现如果学校能提出共赢的合作方式,与企业的高层达成职业教育的目标一致,企业还是很支持的。其实,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目标是一致,都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我们主要是通过五个途径来寻找合适的企业:一是学校资源。我校原来隶属于财政局和粮油局,学校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沉淀了丰富的教育文化内涵,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培养、培训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办学质量深受社会各界认可,被誉为广州市培养财会人员的摇篮,行业和校友们就是我们很好的资源。二是教师本身资源。我们的教师都毕业于各大本科学院,他们的朋友老师都有在相关的企业工作,本身就是我们的兼职教师,他们所在的企业就是我们的合作企业的资源。三是利用教师巡点工作。我校学生的实习采用学校安排招聘会为主,学生与企业面对面双向选择,学生到岗后,由学校统一安排老师和班主任下企业巡点,掌握实习第一收资料,及时取得实习双方的反馈意见。四是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老师到企业实践,实地考察企业的情况,了解企业培养人才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洽谈,讨论校企合作协议。五是主动联系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招聘广告了解等等,对于联系的企业必须进行实地调研,保持联系,更新信息,当学生的实习人数达到10人以上是就可以考虑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了。

2.1 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07~10级毕业生、18家金融企业和9家兄弟学校调研分析,我们形成了人才需求与专业市场调研报告。广东作为一个金融强省,它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就业主要是面向基层的营销人员,在基层第一线职业岗位就业的人员,需要面临工作环境较差、体力劳动智力劳动相结合、工作较辛苦等现实问题,因而企业更多的关注员工的做人做事的能力,而这些职业能力在课堂和模拟实训室是不能完全做到的,职业理论学习如果不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加强。

我们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校企合作,开展金融企业真实业务,通过4个层次实践教学,配以3个不同教学场所,实现“基本能力+综合素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金融事务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金融企业的营销岗位和服务岗位,我们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安排学生开展基础实训、专业技能实训、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这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我们是交替进行,基础实训和部分的专业技能实训是通过模拟实训的仿真项目实现,解决诸如银行柜面业务、点钞等技能,专业实习和部分的专业技能实训就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实现,解决诸如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顶岗实习通过到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学生用一年的实践,提高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三个基本能力,动口、动手、动脑能力,以及意志力、抗压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耐心、细心、责任心等7大综合素质。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是核心,我们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合作开展了工学结合、引企入校、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同时,我们建设了“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一体化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既抓住了市场需求,又强化了学生的技能。

2.2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2.2.1 校内开展企业项目

企业项目进校园,开展真实业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自然班轮班实训,成为校内教学的组成部分。该项目是我校与广州市麦格森咨询有限公司和广州市鸿鑫保险公司合作的,该项目由校企共同出资建设金融电话营销实训室,由企业投入设备和管理人员,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授课。实现了“引入企业、引入设备、引入产品、引入管理、利润分成”的校企合作模式。2012年起就为多家企业提供优秀的实习学生。建立有效的校内实习基地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项目内容的确定。2011年企业到学校招聘实习学生,不到一个月时间,学生在企业中获得了很大的改变,学生言谈得体、彬彬有礼,业绩也不错,让老师们有很大的触动。我们发现在金融产品电话营销企业工作的学生,进步最显著,原因是学生在电话营销岗位,他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执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逐渐养成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且更加勤奋好学、文明礼貌,而且,我们对企业岗位需求的调查中得出,各金融企业尤其需要电话营销员。我们把项目内容确定为电话营销岗。

(2)选择合作企业。2012年初我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规模,并亲身经历学生实习的岗位。了解到合作公司是广东省坐席最多、产能最高、发展最快的呼叫中心,人性化的管理、白领式营销模式,不需自己寻找客户,坐在环境舒适的城市中心地带写字楼里,根据公司提供的客户资源,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实现月薪过万的理想,公司还注重培训,支持员工继续深造,畅通的职业晋升通道,帮助个人成长,支持每位员工实现梦想。

关键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有社会责任感,有很强的意愿与学校合作,而且业务能进入到学校,校企合作的目标是一致的,都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标。

(3)开展学生调查。开展09级鸿鑫实习生实习情况调查和10级学生的就业方向调查。对09及鸿鑫实习生实习情况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留在公司的原因、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薪酬增加的原因、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了解企业的优势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2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求职中优势是沟通能力;90%的学生都希望进入保险公司工作,57%的学生认为保险是朝阳行业,78%的学生认为保险行业收入高,64%的学生认为该行业专业对口;80%的学生都希望从企业中获取良好的专业技术、广泛的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的技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良好的薪酬。

86%的学生留在企业实习的原因是企业的气氛好、同事关系融洽,64%的学生认为留在企业有发展前景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50%的学生认为自己薪酬增加的原因是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有承受压力的能力、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勤奋努力。

在对你10级学生的调查中,95%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电话营销课程表示支持,51%学生都是希望通过电话营销训练提高自己沟通能力。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了解到学生在短短的3个月的实习中,学生的关键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我们在单一的学校教学中的难以实现的。另外,该企业处在蒸蒸日上的势头,学生们的工作热情很高,对企业的认可度也高。我们认为这个企业还是适合我们深度合作的。

(4)重视项目运营前的准备工作。“鸿鑫班”是学校的一个新成员,在2012年开办之前,这个项目对于师生来说是个陌生的事物。首先,在招募成员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宣传,包括项目负责老师亲自到目标班级讲解项目概要,印发宣传单张,邀请公司的负责人参加动员会以及学校广播的专访节目。这些事前的准备使学生对于这个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踊跃参加,为这个项目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其次,制定完整周详的教学计划。在鸿鑫班成立之前,我校便先后派出教学部主任与课任老师到鸿鑫公司进行共计两个月的实地考察和培训,与公司内部的负责人和培训经理研讨并制成适合放在校内实训的教学方案,使得培训过程中做到有章可依,有条不紊。

(5)校企合作建设电话营销实训室。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校内实训室,学校提供场地、电脑、电话等设备,企业提供录音系统、坐席录音系统网线及电话线等设备,建设一间真实实训场所,学生上学如上班。

(6)列入教学计划,开发《保险电话营销实战》课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本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实践课时为3周,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教学。

2.2 校外开展企业项目

(1)广交会收银、制证工作。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迄今已有56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且国别地区分布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从2010年的第109届广交会开始,我校就与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的广交会支行达成了合作的协议,在每一届的广交会中由我校学生负责广交会客商的办证收款工作。每一届广交会办证收款量巨大,在个别银行网点有限的人力条件下根本无法完成,因此,由我校学生以短期实习的方式来完成此项工作,对银行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对我校学生来说,通过在校期间的这一项社会实践工作,除了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应用,还可以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以锻炼,提前了解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如何,特别是通过广交会这一个平台还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客户人群,包括外国客商,学生可以大大开拓自己的眼界。因此,对于我校的学生,广交会这样的实习机会也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在广交会一个月的时间里,以银行职员的身份,与银行专家、我校老师一起完成收银、制证工作,历届均获得银行和办证中心的高度好评。本项目我们根据广交会的时间安排教学,实现了整个班级外出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模式。

(2)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我们根据活动的公益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中国银行和广发银行知名度优势,同时与派出所及社区合作,2012―2013年间一共开展了社保卡、信用卡、反假币、个人理财等4次专题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展现我校学生风采,提高我校知名度。社区民众非常感慨“一个中职学校能如此把学习场所搬到了社会,学生为我们提供的知识又这么实用,多好的学校啊”。

2.3 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我专业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第一学年是大平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与通用技能;第二学年是订单专项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在校内实训公司中开展真实业务实训或者是到企业参观学习和实践;第三学年到企业实践。在此过程中,由社会、企业、学校、家庭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我们工作步骤是:第一步是选合作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第二步是校企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开展教研活动,进行师资培训;第三步是共同制订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共同制定的考核评价标准;第四步是企业宣讲会;第五步是师生座谈会;第六步是面试选拔学生,组建班级;第七步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第八步组班进行教学和结业汇报;第九步是学校派出企业驻点教师,由校企针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共同给予指导。

2012年6月起陆续开设了“金鼎黄金班”“友邦保险订单班”,公司安排培训师来学校上课,参与组织教学,第三学年到公司毕业实习,由公司给每位学生安排管理人员指导实习。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才有机会能深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以便于达到对岗位熟悉。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做到“8个共同”: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建;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选定教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开展师资培养、技术开发、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技能培训;共同提供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共同融入校园文化和企业精神、服务理念等方面的教育;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监督。

2.4 课程设置体现“能力为本位”职教理念

通过企业专家访谈,提炼了社会职业岗位群需要知识与能力,确定所需的能力体系,按照形成能力所需的工作任务设计项目课程,构建了以项目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课与专业课两大板块设计,突出课程的专业化、技能化,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项目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顶岗实习课程。

2.5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以工作任务引领学习工作过程知识。

我们对各类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归纳出不同类别的课程内容采用相应教学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我们都使用了行动导向的工作系统化流程开展教学,形成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达到有效教学。

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改革,把课程分成了三类,即学科课程、校内项目课程、顶岗实习课程,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初步构建岗位绩效学生学业评价模式,使得课程的评价变得有章可循。实现校内成绩考核与校外成绩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2.6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对于中职的教师来说,我们面向的中小企业,金融事务专业主要是面向服务业,我们主要培养双师型教师,目标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有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也就是着重从教育教学科研、培训、企业实践、技能竞赛等方面,提升团队成员的工作过程课程开发能力,教学项目、任务的采集能力,学习情境设计能力,生产管理组织能力,拓展合作企业、合作项目的能力,造就“理实并重”的专业师资团队,实现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通过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合作企业派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逐步实现技能课程有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 实践成效

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锻炼学生显性和隐性能力的最佳方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增加学生到第一线职业岗位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对今后从事第一线职业岗位的认识,增强其认同感和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思想素质是第一线职业岗忙就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必须具有安心从事第一线职业岗位工作的信念,这不仅是高职学生完成学业的要求,而且也是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

3.1 形成校企合作运行长效机制。

我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学生工学交替实习管理制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制度》《绩效工资考核制度》《绩效工资考核细则》《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实习生巡点制度》《教师实习驻点(巡点)补贴办法》制定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对我专业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师资交流与培训、学生实习与就业等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的校企合作项目已经进入教学计划,并且已经实施了一个学年了,各方面的工作已经常规化了。

3.2 师生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让我们对许多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在学校他们只是普通学生中的一员,甚至有些学生还会不听话、经常犯错,工作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他们工作起来是那么的虚心向学、认真负责,他们的潜质和能力是巨大的,就等我们去发掘;很多学生经过实习锻炼才真正意识到在课堂上学的那些知识和技能是多么重要、多么实用,同学感叹:在三周的实训中我学到了很多,我学到了该如何与人沟通,也学到了面对不同性格的人时,我又该如何才能让他/她愿意接纳我,这次的实训更让我锻炼出了耐力,很多次想放弃的时候,都会因为不甘心而继续坚持着,不甘自己之前的努力白费,也不甘因此而低头放弃之前的坚持。

任课老师都普遍反映从实习回来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另外,实习让师生体会到了实际工作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更清晰了用人市场对中职生的需求所在,老师和学生日后都可以对本校学生的就业定位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了解企业就业岗位对人才提出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了解相关行业产业最新的科技发展和技术装备情况。这样职业学校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培养培训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说,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4 存在问题及后续建设思路

(1)完善校企共同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目前,我专业开设的企业项目、订单培养班都与企业共同开发了项目方案、教学计划、校本教材初稿等教学资料,还是不够完善,需要我们优化,建设出根据企业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2)加大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培训。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师队伍是关键,考虑到在本轮实践中,出现兼职教师对学生心理把握不足,专业教师对企业文化和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我们建议提供兼职教师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培训,通过互相学习,提升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5 主要成效

(1)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金融事务专业学生在2013年首届全国中职学生银行技能大赛中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1的三等奖;参加2013年广州市财经类竞赛获5个一等奖。用人单位称赞学生“上岗快,留得住,素质高”,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90%以上。

(2)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长效机制。

金融事务专业依托职教集团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设计课程和校内外教学环境,探索出订单培养、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室、共建实习基地和教师实践基地等多种工学结合模式,创新校内生产性实习、春秋广交会工学交替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形式的实习模式,形成企业全程融入、校企联动、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3)利用信息化新技术进行专业建设改革。

我校借助示范校建设契机,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及等方面做了些创新尝试和实践。与金融行业机构和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与研究,并与信息化技术公司合作,从教学设计到专业数字化资源库一站式平台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新模式尝试,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过程梳理和改革。

(4)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增强,示范辐射作用凸显。

金融事务专业两年来为社会输送毕业生750人,并将公益活动与学生专业实践相结合,组织“金融知识进社区”和春秋两季广交会服务,联合举办第五届、第六届会计文化节,体验财经文化的底蕴、传承和发展。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课题组副组长单位,承担了广东省金融事务专业指导方案的编写工作,参与了广州市财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在广东科贸学院和全市财经与商贸教研活动中推广专业建设成果和企业校内实训项目,示范带动能力增强。

6 结论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拓展了空间,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平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锻炼学生显性和隐性能力的最佳方式,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途径,对专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

[3] 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教育部高教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刘合群.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