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 有效教学
在高中历史课程资源中,历史教科书属于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处于教学的基础性地位。现代化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历史教材的变革。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新的时代气息与价值观念。教学时,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其作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问题,亲自主动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主动创新能力以及相互竞争的意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一、高中历史课堂的传统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传统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对培养学生历史情感这一方面内容完全性的忽略掉,往往把教学重点置于历史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上,而此举则会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落后的历史教学理念,且教学课堂欠缺创新精神。在现代化教育体制下,大部分高中教师仍然在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以往陈旧的观念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此外还缺少了应有的创新精神,使得学生无法全部吸收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只是盲目的将刻板的知识、结论传授学生,不顾应有的教学理念,不断追求学生的高分成绩,以至于学生产生厌学心理。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目光短浅且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2]。历史这一门学科,涵盖了许多丰富的知识,如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目光短浅,无法达到有关要求的教学水准,因此无法从旁协助学生去领悟历史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就无法感受历史这一门学科的文化底蕴,导致课堂整体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③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陈旧以及学习氛围沉闷。因为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方式,所以无法使学生积极学习,以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气氛格外沉闷。教师忽略学生的意愿,一味地传授知识,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状态,长期如此下去,将会对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在现代化教育中,要对高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那么历史教师应承担对应的教学义务与责任。通过教学进行思考和总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从根本上对历史产生兴趣,以促进历史课堂现代化教学的实现。
(一)改变历史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变革精神
历史不但是一门学科,而且也是一种文化。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历史教学,应建立正确的现代化历史观念,自觉对创新精神和变革精神进行培养,采用全新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性改革措施,将历史教师相应知识和视野不断地实行扩充,同时还要将自身的历史修养和文化修养进行提高。历史课堂对外开放,不再拘泥于过去保守的教学观念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历史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促进学生增强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目的。
(二)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倡多样性教学
整合性研究分析各学科教学方式。历史是一门覆盖面较为广泛的学科,各学科之间的教学方法与有效措施都可以实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其他各门学科的有关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再将其相关知识逐渐融入历史教学里。
实行分组模式,研究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安排学生研究一些问题,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行分组,而后小组成员相互之间交流,研讨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改变原本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寻求正确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课堂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与网络这两种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历史课堂获得了有利的教学条件。在讲述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历史,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果。
三、实施有效性课堂检测,检验教学内容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无实行检测工作的意识,缺少检测教学成果的行动力,即使进行了检测也只是让学生背诵课文。教师实施有效地课堂检测,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吸收知识的具体情况,教师能够进一步补充和深化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调查分析显示,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测,对于学生较常出现的错误,应利用幻灯片制作历史检测的选择题或是填空题,让学生进行练习。除此之外还要检测学生的课后作业,出现错的地方要进行批注,促使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加深记忆。
四、结束语
在现代化教育中,教师应适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将传统型教学方法摒弃在外,同时还要改变自己陈旧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主体,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掌握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一、历史有效性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爱国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然而,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教学方法陈旧,内容乏味。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为了迎合高考,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这就使得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另外,在内容上,教师不能将历史事件故事化、趣味化、细节化,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样一来,高中历史教学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加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讨,是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需要,是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需要。实行有效性的历史教学,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必须要提高历史有效性教学,不断提升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历史有效性教学的改进措施
鉴于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索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下面主要对提高历史有效性教学的措施方法进行探讨。
1.通过问题创设来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要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历史课本上的内容化作一个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逐步解决,既可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中,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各是什么?两者的不同点在哪里?(2)为什么西班牙的航海家和葡萄牙的航海家能够开拓出新航路以及如何开辟新航路的?(3)从新航路开辟中,我们可以向哥伦比亚等航海家学习到什么?(4)新航路的开辟对于世界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一些人说它开辟了世界市场,加强了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也有人认为,它加强了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还有一些人将之理解成是资本主义早期,为了积累资本而开辟的对外扩张道路。设计这些问题,将学生的自学和讨论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另外,要注意的是,设计的问题不能太过于难,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与赞赏。
2.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存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是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对模拟场景的体验,大大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讲课中,我们可以先播放《走向共和》的一个小片段,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到中山先生为追求政治理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一下中国革命道路是多么的艰难。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 历史教学 高中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130-01
讨论式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了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而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跟不上当前的教育形势,尤其是对思维活跃、思想丰富的高中生来说,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的提出是教育创新的体现,适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更重要的是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制相对科学合理。内容较丰富、知识性较强,而且教材的各个章节还有探究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这使得讨论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 制约讨论式教学发展的因素
1.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造成一些高中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科性质以及学生自身的好恶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历史学科本身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科目,但是由于初中历史学科不受重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方式单一
现阶段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当前我国中学教师的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很难实现教学创新,这主要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大多数的高中历史教师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解为主。一方面,我国的教育体制要求教师必须按时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减少了教学实践的机会或是教学创新受限。另一方面,教师的讲解方式单一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 讨论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改变教学方式
高中历史科目是一门相对开放的学科,讨论式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理念创新。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不应将课堂教学局限于课堂本身,要拓展教学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中放下师道尊严,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教会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思考、敢于提问。高中历史教学并非完全按书本进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讲解。此外,要注重教学互动,高中历史教学不应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也可以有想法和提出质疑,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允许学生当场提问和质疑,在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允许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2.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认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对于高中生而言,考试科目固然是应学习的,但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却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素养,只有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才能使学生不断地拓展视野、富有远见。要想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探讨历史学习的意义,让学生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的魅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会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3.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改下高中教学的客观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采用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这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好奇、好动、好问的特点入手,促使学生发现教学问题开展课堂教学讨论。好奇心能使学生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又产生新的问题,促进学生继续探究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高中历史课堂就可以实现由被动教学向主动教学的转变。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列出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点来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如“二战风云人物”、“历史上几次重要的文艺思潮”等,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知识并且提升自我。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我国的高中历史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高中历史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改变教学现状。一方面,教师应积极拓展教学活动,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学生主体的发展,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讨论和探索中学习。
参考文献
[1]王镠镠.刍议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6)
关键词:情境教学 意义 概述 措施
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习历史课程不是为了掌握历史知识,而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为最终目的,同时还强调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利用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效的融合,已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概述
情境教学法,简单的讲,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它的核心就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设定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因地施教,博物馆以及历史古迹等;借助多媒体,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历史教学内容动态的回放出来;角色扮演,教师在班级布置情境,学生分饰不同角色进行历史教学内容再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以及文化素养。
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中,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情感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起来。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课堂环境,通过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独立自主人格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融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情境教学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与情感教育的融合打破了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给陈旧的历史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
首先,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在历史教科书中所体现的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体会其中的意义所在,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更不用说学习历史的兴趣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大大改善了这种状况,学生通过全方位的身心感受,不仅易于理解历史知识,还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学生体会到历史感与责任感。
其次,互换课堂地位,改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感念,大多是教师为课堂的主体,按着课程要求划重点,根据考试需求讲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上于被动的记笔记与听讲中,一堂课下来学生都是迷迷糊糊的状态。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教学观念,还使得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互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通过创设情境教学环境,学生通过自身感受学习历史知识,掌握知识,这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完成了新课标任务,适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需求,通过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转变了授课方式,创新了教学思维,不仅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感悟,还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效融合的措施
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融合,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但在教师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根据本文分析总结以下措施加以应对:
(一)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创设合理的情境教学环境实现情感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中,应该根据教材合理创设情境教学,更不应想当然,不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所有的教学唯一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脱离实际的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环境时,可以用实物引入教学内容,更可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亦可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进行参观教学等等,实现学生情感教育。例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八国联军》一课,北京的教师就可组织学生参观圆明园,通过直观的体验,教师将教学内容不断的融入到这次参观中,在参观中不断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学生更易理解带来的影响。
(二)将学生感情带入到历史课堂中,以情感人,升华学生情感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自己的感情煽动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学习感悟。教师在教授历史课程时,可以利用面部表情或者语言语调的描述,来表达对这一历史课程的情感,学生通过感受教师的情感,把这种情感带入到学习中,实现情感的升华。例如,在“”这一课,教师通过深沉的语调来讲述的背景介绍,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调讲解林则徐,将这种历史色彩通过语调的不同生动的描述出来,学生自然而然得领路到的意义所在。
(三)教师在情境教学中,掌控好课堂地位,注重师生情感互动,使学生情感教育得以实现。
高中历史的情境教学中,教师一定掌控好课堂的地位,应以学生为主,师为辅,及时进行师生的情感交流,以了解教学效果实施的反馈情况。让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反而是教师要发挥好辅助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例如,”爱琴文明和古希腊城邦制度”一课中,教师首先讲解一下基本的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以及生产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主的创建一个古希腊城邦并制作简单的图纸,并让学生分别描述创建城邦要实施的制度,最后教师总结在讲解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还能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历史的乐趣。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为最终目标。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素质,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好,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丽艳.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融合分析[J].求知导刊,2015,(18).
[2]陈浩.高中历史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融合的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 历史教学 教师 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科书发展了一定的转变,使高中历史教材更加的立体化、深入化,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深刻掌握,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性知识的指导,创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现代教育观念深入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促进学生历史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逐渐表现出了诸多问题,教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生冲突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入开展。
(一) 教学的观念较为落后,无法适应时代要求。
当前我国很多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历史知识变得枯燥而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新时代下,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现代教育观深入的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的细节当中,改变历史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断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二) 教学的内容较为广泛,教学时间不够充足。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逐渐增加,容量变大,很多历史知识的跨度增加,对学生的历史基础产生了一定的考验,而当前我国很多高职学生的历史基础较为薄弱,无法适应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学任务的要求,出现跟不上历史教学的节奏,而产生的历史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甚至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十分不利于历史教学的深入开展[1]。
(三) 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忽视学生思维指导。
当前我国很多教师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指导。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只是根据高考中易于出现的题目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复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指导[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灵活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究等环节,不断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改善措施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改变教学观念,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在提升学生历史水平的同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水平。
(一) 转变历史教学观念,开放历史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历史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学科,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促进国家的不断发展,而不是为了“应试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先进的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水平,扩展学生的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修养。例如在指导学生对《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首先提问学生“明清时期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带动课堂氛围,使学生创建一个完整的历史思维,创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
(二) 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创建高效课堂。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创建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历史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辅助教学等方式。例如在指导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在天安门上讲话的场景,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和祖国荣誉感,从而对知识内容产生一定的情感认识,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三) 注重重复教学内容,加深学习印象。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重复教学”方法的使用,仅仅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一次学习可能会使学生很快忘记,而重复教学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两极世界的形成》这篇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凡尔赛条约”等内容的回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也能够使学生做好新旧知识的链接。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朝气和血液,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平台,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深入的掌握历史知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展现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主体意识 措施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38-01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有掌握历史教学的目标,认为学生能够记住历史事件就算达到了目的,其实教育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要培养学生会分析历史、判断历史的能力。因此,高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本文就提出了如何培养高中生在历史课上的主体意识,并分析其重要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措施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大多是沿袭课本的内容,一味的灌输学生历史知识,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重要意义等内容,造成了学生对我国的历史不感兴趣,记不住时间和事件,在考试中成绩不高。
新时期的教学是培养主体性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共同作用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合理的定位,知道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保证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良好互动,才能营造出一个互助、互爱、互信的课堂氛围,才能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最后,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保证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对历史的喜爱,是从生活实际中获得的。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核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对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的心理,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要善于运用情感策略,充分展示历史课程的情感价值,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善于抓住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充满激情地引导学生学习。此外,还要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乐趣,与历史进行交流,感受其中的曲折艰辛。第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历史故事讲解、组建活动小组、表演历史短剧等等,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另外,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技术,放一些历史短片、图片,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培养主体意识。第三,实施小组合作,加强沟通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凝聚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得出答案,最后加以引导。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发现历史中的乐趣,促进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他们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有了判断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有目的的教学,还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到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高中生历史学习的主体意识。
二、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三维目标,体现历史教育教学功能
所谓的“三维目标”就是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目标是新时期的产物,是教育改革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要求,其本质是以学生为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能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高中课堂上,如果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意识,那么就无法保证积极参与到其中,无法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主体意识的觉醒,才能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才能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才能掌握学习方法。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历史事件,掌握一些历史人物,而是要通过不断地积累,了解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并且能够以史为鉴,避免错误的发生,促进健康的成长。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不能离开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的“群言堂”;历史学习也不是教师简单的复述课本,而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建问题情境,例如在中,中国战败,没有使我们富裕起来,是不是就证明学习西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呢?然后引导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只有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才能打破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基础。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乐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外,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打破对教师、对课本的“信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够用历史知识表达自己的看法。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保证他们收获更多的知识。一旦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独立思考,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绍胜.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意义[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12(2):99-100
1 结合课改教学特点。
明确教学总体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阑家基于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目标,结合了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谨慎地推行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这些历史课程改革契合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学性质和基本任务,遵循了时代改本质性要求,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学生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2 打破专题模块安排,完善课程整体结构
新课改教材由原来的通史编排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专题编排模式,专题模块知识点突出,中心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时序明显。专题编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广度,挖掘了历史深度,也增加了学习难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选修、必修内容,必读、自读内容之分,而在专题教材中没有这些。专题模块成为了"没有麻袋的马铃薯",缺乏了历史宏观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通史教材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与专题模式相结合,使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避免人为地过度区隔历史,而是整体性呈现历史事实,即是对历史学科体系按时空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在对专题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深入阐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时,结合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内重要历史内容,统筹安排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范围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完善课程整体结构体系。
3 调整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认识,改变"自以为是"的教学态度,改变单纯知识传授、单向传递却无反馈的状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学、师生互动模式、专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完善历史事件要素的情况下,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采用口诀记忆法,师生共同编排历史知识为顺口溜,简单易记,避免枯燥乏味;根据"爱屋及乌"之原理,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谈心成为朋友,避免学生思想波动影响学习;采用历史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背景,做到基本历史知识纲举目张;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化历史为现实,如通过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内战"等事件背景,贯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等。新课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地域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学生个性、基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多元化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化运用教学方式,人性化实施教学。
4 适应教学维度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自觉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思维辩证性、素质全面性的"社会人",学会使用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架设知识桥梁。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视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正确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从而具有把握现实事件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5 改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课堂目标;实施策略
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课堂教学,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才能够确保教学的方向正确,从而增强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联系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实际,就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实施策略进行进行如下探讨。
一、确定目标的有效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确定时,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是以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的需要为目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摸清学情,掌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要,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二是要关注社会背景特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说的就是历史借古鉴今的作用。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与历史社会大背景相结合。只有尊重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够真正地还原历史、了解历史。三是要注重时展。应用时展的眼光看问题,以确保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时代特点相适应,体现历史发展的时代性,体现时代的进步。 如在教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时,从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来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当时秦朝统一时的时代背景、经过,了解皇帝制度、郡县制,分析秦朝统一实行中央集权的历史意义,归纳总结君主专制所采取的举措,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能够绘制当时的疆域图,认识到割据到统一的进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的重要意义,增强自豪感,充分认识到中央集权建立的基本国情,从贵族制到官僚制、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感受到政治文明进步的必然性。
二、整合内容的有效策略
确定目标后,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现代的历史课程教学应该树立大课程观,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还要突破教材的局限,不断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广泛采纳各种教学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而且更加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符合,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故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时,必须紧密围绕目标选择内容,以促使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历史教学资源,突破课堂教学信息的局限性,以丰富教学内容。在选择好内容后,就要进行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这些选择的内容就像一些没加工的原材料,只有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重新整合,才能够更加方便于教学。如仍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举例,探讨一些如何整合教学内容。这一课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六王毕,四海一”,海内为郡县,百官公卿。从秦朝统一来看,虽然了解了背景、发展经过,但是这个伟大历史事件究竟有何影响呢?教材中涉及的少。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补偿这个方面的内容。从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相关内容来看,郡县制的合理性及影响也没有明确交代。如果仅仅就教材内容,就难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它的运作方式。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探讨其合理性并引入官僚政治的相关内容。
三、实施目标的有效策略
确定了教学目标,整合了教学内容,关键就在于实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要选择科学恰当的策略,从有关策略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构建互动的高效历史课堂。教学需要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去完成。故此,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设计和引导下,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对话,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升华学生的情感,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针对“剪辫子”浪潮,有的学生提出了“从剪辫子这一习俗的转变,我们读懂了什么内涵?”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通过师生回答和生生互动,同学们畅所欲言,在相互探讨交流中,达到了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目的,提高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对新课改下的探讨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理解并不完全准确,只是注重探讨交流的形式,没有抓住探讨合作学习的本质,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因为独立思考不成熟、准备不充分,讨论交流也就无法深入,这样就容易导致学习过程流于形式,从而将自主探究的历史课上成了甩手课、放敞课,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是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就应做到古今结合,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历史中看到现实社会中的影子,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分析与思考,并联想到当代社会中的相似情况,通过古今分析比对,可以从中找到相同的地方,也可以发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与当代社会情况的异同。如在学习运动的相关内容时,将其与近代史上中国进行对比,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如在学习现代史中改革开放的有关内容时,将其与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等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的历史文化素养。当然,此外还有很多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措施,用多媒体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引用历史故事等方式方法,只要切实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安排,加上合理应用,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文中所述的相关内容,仅仅是个人在历史教学中一点体验和感慨,作为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切实围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君岗.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实施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12.09.90-91.
目前高师院校历史学教育采用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主要有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等出版的多种版本,其中大多数版本的第一版编写时间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诸版本教材虽再版多次,除了添加一些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新发现外,在内容上并没有大幅度的修订。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至今,高中历史教材已经多次修订乃至重新编写。因此,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与高师历史教材在编写时代有着较大的时代隔阂。
从编撰体例看,现行高师历史教材均是章节体,均是以唯物史观的五种经济形态来作为中国古史分期的依据,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编排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是高师历史专业的必修课,授课时一般约占中国通史总课时的40%。而现行使用范围最大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是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在课程设置上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分为25个专题。其中与中国古代史有关的专题共三个: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仅占必修专题总数的12%,其课时分配的比例占总课时数的10%~15%。选修课分为六个模块,其中与中国古代史有关的内容有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中国著名历史遗迹、明清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中国古城和古村落、中国昆曲,不到全部选修内容的10%。由于高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2~3个模块[1],因此,高中生能够通过选修课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由此可见,高师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在中国古代史教材的编撰体例上截然不同,在课程设置上有着很大差别,在教学课时和内容的比重上也相差巨大。
编撰体例、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差别,直接造成了高师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方法、目的、手段等方面的断裂。以专题为主的高中教材编撰体例使高中历史教学的日常模式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以某一历史专题为讲授的主轴,以使学生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线索为目的,最终使学生具备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理论上看,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一整套教学设置似乎有利于培养出在知识、能力、情感上均较完备的合格高中生,但在应试教育大环境没有改变的条件下,在以升学为“指挥棒”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十分堪忧。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一目为例,编撰者没有提及西晋占田制、明代的地丁银、清代的摊丁入亩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土地制度。对于均田制仅提了一个名称,基本内容没有介绍。对于中国古代的赋税征收,如西汉时期的口赋和算赋、田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制、户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以及明朝的一条鞭法一概删除。仅留下井田制、均田制两个名称和一些表述模糊的文字,如“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2]从中国古代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看,在中唐以前,中国社会并不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相反是存在着大量荒地没人开垦的问题。在中唐以前对于国家而言,人口比土地要重要。至宋代国家奉行的还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化,主要发生在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到中国以后,引发人口急剧膨胀的明清时期。由此可见,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存在着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行素质教育,而大量删除基本历史知识,为片面追求减少教材文字量,而行文表述不清乃至基本史实错误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无法培养高中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其头脑中也形不成所谓的知识体系和阶段特征,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基本历史知识的严重缺乏,使其产生“历史不过就是干瘪毫无生气的文字”的厌学情绪。这样纵使高中历史教师运用多媒体、历史剧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经历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之后,仍然没有多少所得。而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发现,新课标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大一历史专业新生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不足、知识体系混乱、阅读文献能力较弱等诸多缺陷。这使高师历史教学很难顺利开展,不仅无法向学生介绍学术界研究成果和问题所在之处,也无法与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究,反而不得不就大一新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学习或者涉及较少的中国古代史重点历史知识,如前面所提的口赋、算赋、田租、占田制、均田制、租调制、一条鞭法等运用大量时间加以讲解和说明。这又使高师的历史教学变成了教师一人单独讲授,学生在课堂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一言堂”和应试教育。而这种教学方式又令学生索然无味,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经过这样四年的本科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这些高师生毕业后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就很成问题。这样周而复始,无疑会对承载着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认同感、爱国心、社会责任感的历史科学构成严重冲击。
二、高师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鉴于以上高师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诸多断裂之处及其影响,笔者认为应当尽快对高师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而高中和高师两者属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各自的管理方式及运行体制也大不相同。因此,在当前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高中历史教师不应再单纯地追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不要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因为再先进的教学方法都必须要落实到历史知识的讲授上。与其耗费大量精力研究看似吸引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实际教学效果十分有限的教法,不如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对历史知识的准确把握和如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体系之上。高中历史教师在使用现行将大量历史知识删除的教材的条件下,使学生对自己国家和世界历史有一个基本明确和清楚的认识,并为有志于学习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基础。总之,高中历史教师要澄清如下认识,即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不应以大幅度的删减历史知识为代价;教法、教学手段仅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手段,并不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真正的教学核心仍然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