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范文

化学原子质量分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原子质量分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原子质量分数

第1篇: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范文

沪教版化学九(上)“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元素概念定性地表示物质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和理解元素在物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引领学生从微观粒子的数量与质量的角度,推算出组成宏观物质中各元素质量关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中“宏观-微观-符号”这三重表征的极好素材。

“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一节内容较为抽象与深奥,且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较好地突破教学中的这一难点,帮助学生用定量的观点去学习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观察、想象、模型化等方法,化虚无抽象为形象直观,逐步引领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初步理解物质的组成。同时通过类比推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定量计算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片断

环节一:问题情景。

【投影】尿素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氮肥。小强看到某化肥标签如下:

试帮助小强回答下列问题:

(1)尿素含氮量的含义。

(2)尿素中的含氮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环节二:定比定律介绍。

【阅读】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发现定比定律的化学史。

【讲解】每一种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且组成化合物的各成分元素的质量比是一定的,这一规律称为定比定律,又称定组成定律。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

环节三: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

【活动】指导学生用下面的模型搭出水分子结构,再拼出1个水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的示意图。

【讲解】水中氢、氧原子个数比n(H):n(O)=2:1,1个水分子中所有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之比,即是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

1个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比=

【讲解】原子的质量都很小,计算时使用相对原子质量。

【总结】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巩固】计算下列物质中原子个数比、各元素的质量比:(1)氨气(NH3);(2)尿素〔CO(NH2)2〕。环节四: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活动】用模型拼出氢元素质量在水中占的质量比例(质量分数)。

【讲解】一个水分子中所有的氢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水分子的质量之比,即是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1个水分子中氢原子所占的质量分数=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计算时使用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环节五:拓展应用。

【情景再现】尿素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氮肥。小强同学看到某化肥广告如下:

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判断这袋尿素样品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學生活动:

通过计算,纯尿素的含氮量为46.7%。而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3.5%,低于纯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故为混合物。

【课堂小结】结合所学内容,从知识、方法、规范、学科观念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三、教学反思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本节课将宏观计算演变成微观模型的演示,从而化抽象为直观,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质的微粒观、元素观的认识。

1.合理设置教学台阶。本节教学内容是初中化学计算的开始,设计时以学生熟悉的化学肥料(尿素)为素材,以问题链作为主线,同时以组成相对简单的水为例,用球棍模型让学生体验水分子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关系。通过模型,学生总结出水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和氢原子在水分子中占的质量比例,然后通过类比、归纳等方法得出氢、氧元素质量比和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教学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拾级而上,降低学习的难度。

第2篇: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范文

在我们解化学计算题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些无数据(或者数据不足)的化学0计算题,我们可以把最关键的一个量设为“1”然后将它代入计算式中将其它未知量逐一计算出来的一种常用方法。现就结合题型对这种方法的运用做一说明

一、 求化合物中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设化合物中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例:在化合物X2Y和化合物YZ2中,Y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50%,求化合物X2YZ3中Y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设元素Y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即根据题意得

ω(Y)= 100%=40%

ω(Y)= 100%=50%

将Y=1分别代入以上两式后并解之得

X的相对原子质量= 、Z的相对原子质量= ,所以在化合物X2YZ3中

ω(Y)= =25%

答:略

二、 求混合物中某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设该混合物的质量为1g)

例: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让其在高温下完全分解后(杂质不分解),测得生成氧化钙的质量是原石灰石样品质量的1/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的关键是确定石灰石样品的质量,若设石灰石样品的质量为1g,问题就迎刃可解了。

设:石灰石样品的质量为1克,其中碳酸钙的质量为m克,则

CaCO3 CaO+CO2

10056

m56m/100

根据题意得:56m/100=1g 1/2解之得m=0.893g

ω(CaCO3)= =0.893 100%=89.3%

答:略

三、 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设原溶液的质量为1g)

例:有浓度为20%的NaCl溶液一瓶,倒出3/4后再加水至原来的质量,然后又倒出2/3。求原瓶内最后剩下溶液的浓度是多少?

解析:求原瓶内最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关键是设定20%的NaCl溶液一瓶的质量为1g,当倒出3/4后再加水至原来的质量,这时瓶内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是(1-3/4) 20%

由分析可得加水至原来质量时

瓶内所剩溶液的浓度= =5%

答:略

四、 解无数据计算题(设反应前混合物的质量为1g)

例:碳粉和碳酸钙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受强热后碳粉充分燃烧,碳酸钙完全分解,若生成气体的总质量与原混合物的总质量相等。求混合物中碳粉(单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已知碳粉充分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完全分解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若设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g,其中碳粉的质量为X,那么碳酸钙的质量为(1-X)。

C+O2 CO2

1244

X44X/12

CaCO3 CaO+CO2

10044

1-X44(1-X)/100

根据题意得:

44X/12+44(1-X)/100=1

解之得:X=0.174

ω(C)= 100%= =17.4%

第3篇: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范文

一、信息给予题的特点

1.题干所给信息往往是学生未曾学过的新知识或是新情境。

2.题中信息具有启发性,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3.解答问题时,要从新信息中抽象出来新知识和新规律并将之与已有知识相联系。

二、信息给予题的基本形式:题干(叙述部分)+若干简短问题

题干是向学生提供解题信息,它可以是对某一实验、生活现象或工业过程的描述,也可以是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化学反应)或一系列物质间相互关系的描述。因此,它的作用是说明已知的条件、提供基础知识或为解决问题铺设台阶。

问题部分往往是围绕题干给出的信息主题展开的,一种是借助你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情境问题,或借助你已具有的能力去获得新的知识并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常以连环式、渐进式、并行式或综合式的结构关系形成系列,构成对主题的比较完整的研究。问题部分的形式较多的是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得出某一化学反应新规律,得出已知物质的未知性质或未知物质的相关性质等新知识,或进行一些与情境相关的计算等,也有一些题目出现了与评价或设计相联系的新题型。

三、解答信息给予题的一般过程

1.阅读理解要求认真审题,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的有用信息。

2.分析所给信息,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3.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类比推理,将分析所得的信息概括出新知识或新方法。

四、2013年中考金题传真

1.(2013年泉州中考)以下是一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示意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改变

C.反应前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

D.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分析。通过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种类,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的本质。

:A.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A错误;

B.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没有变化,故B错误;

C.由图中可知,该反应前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3,故C错误;

D.由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有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充分理解“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2013年咸宁中考)如图,硒被誉为“抗癌大王”。根据提供的硒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硒属于金属元素

B.硒的原子序数是34

C.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 g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故选项说法正确。

C.当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时为原子,由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34=2+8+18+x,x=6,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对原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3.(2013年黄冈中考)钇(Y)是一种稀土元素,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钇属于金属元素B.钇原子的质子数为39 C.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91

D.钇原子的中子数为39: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钇,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钇原子的质子数为39,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91,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钇原子的质子数为39,而不是中子数为39,故选项说法错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通过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4.(2013年株洲中考)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时,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②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③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④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

⑤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⑤D.②④

:应用各知识点的概念,理解概念间的关系,结合图示所提供的关系意义,分析相关的选项从而判断正确与否。从物质分类的知识可知物质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化合物中又可分为酸碱盐及氧化物等;从元素的分类看,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从反应类型看,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①物质按含有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并列关系;②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其中氧化物是含有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的化合物,是包含关系;③纯净物按元素的含有情况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故是并列关系;④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因此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⑤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中的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包含关系。

故选D。

:此题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考查,把握好概念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此题应属基础知识考查题。

5.(2013年连云港中考)图1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盛水的烧杯中放着t2℃下甲、乙两种物质和溶液的试管(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根据图像和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乙

B.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降至t1℃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向烧杯的水中加NaOH固体后,只有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D.向烧杯的水中加NH4NO3固体后,只有盛放甲溶液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此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并结合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 100%分析解答;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结合二者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分析解答;

D.NH4N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结合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分析解答。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此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描述错误;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降至t1℃时,甲析出晶体,乙的溶解度与降温前相等,从图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乙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描述错误;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甲物质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减小,溶剂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正确;

D.NH4N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析出晶体,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正确。

故选AB。

: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对溶液温度的影响,并能结合图示分析和解答问题,要据题意和选项细心解答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6.(2013年眉山中考)如图是用回收废料来制取铜,同时制取FeSO4・7H2O的流程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操作Ⅰ、Ⅱ、Ⅲ都是过滤

B.操作Ⅳ为蒸发结晶

C.固体B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 + H2SO4FeSO4+ H2

D.溶液A与F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SO4+ 2Fe3Cu + Fe2(SO4)3

:A.过滤可以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B.蒸发结晶可以从溶液中获得晶体;C.铁能和稀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D.铁和硫酸铜反应能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A.操作Ⅰ、Ⅱ、Ⅲ都是过滤,操作Ⅰ是通过过滤把硫酸铜溶液和不溶性的杂质分离,操作Ⅱ是通过过滤把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过量的铁分离,操作Ⅲ是通过过滤把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分离。正确。

B.操作Ⅳ为蒸发结晶,通过蒸发可以得到FeSO4・7H2O。正确。

C.固体B中,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铁能和稀硫酸反应,铁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正确。

D.溶液A是硫酸铜溶液,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不正确。

第4篇: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范文

(A)相等(B)Al>Mg>Zn

(C)Zn>Al>Mg(D)Mg>Al>Zn

解:设三种金属的质量均为m,放出H2分别为X、X1、X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求放出H2的质量

Zn+H2SO4=ZnSO4+H2

652

mX

例比列,求解得X=2m/65=m/32.5(克)

Mg+H2SO4=MgSO4+H2

242

mX1

例比列,求解得X1=2m/24=m/12(克)

2Al+3H2SO4=Al2(SO4)3+3H2

546

mX2

例比列,求解得X2=6m/54=m/9(克)

比较X、X1、X2之值便知:m/9>m/12>m/32.5

故选(B)。

显然这种方法比较繁琐且费时,如果同学们能掌握此类题的解题规律,就可化繁为简,轻松解题。现归类、例析初三学生需掌握的几条规律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等质量的同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不同非氧化性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例1,等质量的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是()

A、稀盐酸放的多B、稀硫酸放的多

C、一样多

解析:因为酸足量,金属完全反应,所以产生氢气的质量应该以金属的质量为标准进行计算,与酸的种类和质量无关。因此,只要参加反应的金属相同且质量相等,那它就从酸中置换出的氢元素的质量也相同,所以产生氢气的质量必然相等。故选项为(C)

二,等质量的相同非氧化性酸与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例2,等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锌、铁、铝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比为()。

A、1∶2∶3B、1∶1∶1

C、2∶2∶3

解析:因为金属足量,酸完全反应,所以产生氢气的质量应该以酸的质量为标准进行计算,与金属的种类和质量无关。因此,只要参加反应的酸的种类、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那就该酸中氢元素的含量相等,所以产生氢气的质量必然相等。故选(B)

三,等质量、同价态的不同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相同非氧化性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跟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

例3,等质量的锌、铁、镁跟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是()

A、锌>铁>镁B、镁>铁>锌

C、铁>锌>镁

解析:因为酸足量,金属完全反应,所以生成氢气的质量应该以金属的质量为标准进行计算,又因为三种金属的质量相等,而且化合价又相同,即均显+2价,所以三种金属跟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用一个通式进行表示,如:设R为金属(R分别代表ZnFe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M;金属R的质量为1克,生产氢H2的质量为X

R+2HCl=RCl2+H2

M2

1gX

例比列,求解得X=2/M(克)

显然,M越大,比值越小。故选(B)

四,等质量的不同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相同非氧化性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跟(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值)成正比。

例4,等质量的钠、镁、铝、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A、钠、镁、铝、铁B、镁、钠、铁、铝

C、铝、镁、钠、铁D、铁、铝、镁、钠

解析:因为酸足量,金属完全反应,所以生成氢气的质量应该以金属的质量为标准进行计算,但本题中四种金属的化合价不等,所以不能直接套用第三条规律进行计算,还要考虑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得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值大者,产生氢气的质量大。比值小者,产生氢气的质量也小。因此,本题中的金属钠、镁、铝、铁的化合价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值依次分别为:1/23;2/24;3/27;2/56.经比较得:3/27>2/24>1/23>2/56。

故选(C)

五,等质量的不同非氧化性酸与足量的同种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跟(酸根化合价的绝对值与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值)成正比。

例5,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铁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是()。

A、稀盐酸多B、稀硫酸多

C、一样多

第5篇: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范文

因此,计算题的训练和解答研究,对于培养初三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有关金属类计算题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选用合适的方法解决此类计算题,不但可以缩短解题的时间,还有助于减小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量,尽可能地降低运算过程中出错的机会,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对常见六种计算题解法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悟出不少想法与读者们共商榷。

一、 方程(组)法

例1镁和碳酸镁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冷却后称得残留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相同,求原混合物中镁和碳酸镁的质量比。

解析设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0g,镁的质量为x时,完全反应可生成氧化镁质量为a,则(100-x)g碳酸镁完全反应可生成氧化镁质量为(100-a)g,

2Mg+O22MgOMgCO3MgO+CO2

48808440

xa100-x100-a

48a=80x84(100-a)=40(100-x)

解得x=44,带入得=

点拨(1) 列方程(组)解化学计算题是最普遍的一种解法,使用面很广,遇到计算题,应先想想列方程(组)。

(2) 列方程(组)解法要注意争取题设未知数少,这样能压缩解题步骤解题快,差错少。

二、 差量法

例2将10g纯锌放入93.7g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中,反应停止后有锌剩余,过滤后滤液质量比反应前盐酸质量增加6.3 g,试求:

(1) 还剩余多少锌?

(2) 反应前盐酸的质量分数?

解析设反应用去Zn的质量为x,HCl质量为y

Zn+2HCl=ZnCl2+ H2增重

6573136136-73=63

xy6.3g

=, x = 6.5g

剩余锌10g-6.5g = 3.5g

反应用去HCl为=,y = 7.3g

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00% =7.8%

点拨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差(或体积差)列比例式进行计算,往往要比直接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列式计算容易得多,利用差量法计算,尤其适用于解答一些难以下手的计算题。

三、 关系式法

例3用足量的一氧化碳还原3.2g不含杂质的铁的某种氧化物,将反应完全后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石灰水中,生成6g白色沉淀,求铁的某种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析设铁的某种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

FexOy+yCOxFe+yCO2①

CO2+ Ca(OH)2CaCO3+ H2O②

为与①式统一CO2 化学计量数,②式应写为

yCO2+yCa(OH)2yCaCO3+yH2O

关系式FexOy~yCO2 ~ yCaCO3

56x+16y 100y

关系量3.2g 6g

=解得 =

故铁的某种氧化物化学式为Fe2O3

点拨(1) 建立正确的统一的几个相关连的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这是正确建立关系式的关键。(2) 运用关系式法计算比分步计算要简便得多。

四、 十字交叉法

例4由氧化镁和氧化铁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8%,求混合物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解析MgO和Fe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100%=40%×100%=30%

根据十字交叉法:

则Fe2O3的质量分数为×100%=20%

点拨(1)哪些化学试题能用十字交叉法求解?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

X1M1+X2M2=MX1+X2=1 ①

通过通常的代数运算可以得到X1和X2 满足比例关系:

由此可见,凡是能建立如①式的方程组的化学题就能用十字交叉法求解。

(2)应用①式的一元一次方程组解此例题,可体会到凡可用十字交叉法解的题也必定可用代数法解,只是十字交叉法简便,但不深刻理解其使用范围时容易出错。

五、 守恒法

例5有铁、氧化铁的混合物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到的溶液中不含Fe3+,且亚铁(Fe2+)离子数与放出的氢气(H2)分子数之比为4∶1,求反应中氧化铁(Fe2O3)“分子数”、铁(Fe)原子数、硫酸(H2SO4)分子数之比。

解析根据题意,列出包含Fe2+与H2的化学计量数为4∶1的总反应的化学反应式。未知化学计量数的物质分别用a,b,c,d表示,则根据反应中原子(或含离子)数守恒的原理建立思路可速解。

aFe2O3+bFe+cH2SO4 4FeSO4+H2+dH2O

由硫(S)元素的原子守恒,可推知,c=4

由氢(H)元素的原子守恒,可推知,d=3

由氧(O)元素的原子守恒,可推知,a=1

由铁(Fe)元素的原子(含离子)守恒,可推知,b=2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Fe2O3+2Fe+4H2SO44FeSO4+H2+3H2O

可知:Fe2O3∶Fe:H2SO4= 1∶2∶4

点拨守恒法是解化学计算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解题的关键是找准守恒关系,建立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守恒关系即可速解。在初中化学可能用到的守恒有:

① 原子(或离子)数反应前后守恒;

② 总质量反应前后守恒;

③ 溶液内阴、阳离子电荷总数(不是离子数)守恒;

④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合价升价与降价总数守恒;

⑤ 某些反应中的增量与减量守恒。

六、 讨论法

例6某金属7g和足量的盐酸反应,可得到氢气0.25g,该金属11.2g可和21.3g氯气完全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求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设金属元素符号为M,相对原子质量为x,与盐酸反应生成MClm,与氯气反应生成MClm,

M+mHCl=MClm+H2M+Cl2=MClm

xm x 35.5n

7g0.25g 11.2g 21.3g

7m = 0.2521.3x=11.2×35.5n推之得x = 28mx=

推之得,3m=2n

该方程有两个未知数,无确定解,但因m和n都表示化合价,它们的绝对值必定是小于8的整数,讨论:

(1) 当m =1时,n≠整数(不合要求,舍去);

(2) 当m =2时,n=3;

(3) 当m =3时, n≠整数(不合要求,舍去);

(4) 当m= 4时,n=6;

(5) 当m=5或m=6时,n≥8(不合要求,舍去);

由此列出两组答案:

(1) m=2,n=3,则x= 56,该金属为铁;

(2) m=4,n=6,则x=112,没有与它相对应的金属(不合理,舍去),

故该金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第6篇: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范文

例1、已知由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求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已知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三种物质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物中钠原子与硫原子的个数之比皆为2:1,即钠与硫的物质的量关系是一定的,则混合物中钠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变形题】:已知NaHS、NaHSO3、MgSO4组成的混合物中,其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求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由钠原子与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与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即24)相等,因此可将该组混合物看成是由MgS,MgSO3,MgSO4组成的混合物,因此混合物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镁原子与硫原子的个数之比皆为1:1,即镁与硫的物质的量关系是一定的,则利用上述方法求得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而求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2:在一组由甲醛、乙醛、乙酸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由甲醛、乙醛、乙酸的化学式分别为CH2O,C2H4O,C2H4O2,可知三种有机物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我们只需关注混合物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之比皆为1:2,即碳原子与氢原子的物质的量关系是一定的,因此,混合物中:

【变形题】:在室温下,测得由甲醛、乙醛、丙醇组成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8%,则该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

【解析】:利用甲醛、乙醛、丙醇的化学式分别为CH2O,C2H4O,C3H6O,利用例2的方法可求得该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4%,又因为每个组分中各分子中均只含有一个氧原子,所以 ,即该组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量约为51.

例3:在由C2H2,C6H6,C2H4O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则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由于C2H2和C6H6两种物质的实验式相同,面对于C2H4O可以拆分为C2H2・H2O的形式,因此,进行适当的拆分组合可将该混合物组分看成由C2H2与H2O组成的混合体系。由于氧元素只存在水中,而碳元素则只存在于C2H2组分中,所以:由 ,则 ,进而可以求出碳的质量分数为84%。

【变形题】:有机化合物X、Y分子式不同,它们只含C、H、O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若将X、Y不论何种比例混合,只要其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时耗氧气量和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变。则X、Y可能是( )

A C2H4、C2H6O B C2H2、C6H6

C CH2O、C6H6O D CH4、C2H4O2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将烃的含氧衍生物“拆分”为烃与水的组合形式,而一定物质的量的有机物耗氧量取决于烃的部分,而生成水的量取决于组合形式中水的部分。不难看出D选项中,CH4与C2H4O2可视为由CH4与C2 ・2H2O组合形式,一定物质的量的CH4与C2耗氧量相同,而生成H2O的量两者相等。故选D。

例4:将甲苯(C7H8)和甘油 (C3H5(OH)3)以一定比例混合,测得混合物中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1.3%,那么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由甲苯和甘油的化学式分别为C7H8和C3H8O3二者经过比较可见其相对分子质量均为92,又因为二者分子式中氢原子数相同,因此,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一定的,即

,所以

例5:下列各组中的两种有机物,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总质量不变,完全燃烧时生成的水的质量也不变的是 ( )

A CH2O、C2H4O2 B C8H10、C4H10 C C2H4、C2H4O D C8H8、C4H8

【解析】:本题中确定总质量一定,在完全燃烧后产生的水的质量取决于氢元素的总质量,即要求所给选项中两种物质中的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不难看出该题选项A正确。

可见,化学计算题中将具有相似的计算方法归纳整理,让学生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好的对有机化学计算技巧达到掌握的效果。

练习:

1.葡萄糖和淀粉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5%,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12.0% B 39.0% C 45.5% D 52.0%

2. 下列各组混合物中,无论两种物质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经完全燃烧后,产生的CO2质量不变的是( )

A 乙烯和苯 B 乙醇和乙酸 C 甲醛和葡萄糖 D丙烯和丙烷

3. 今有乙酸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测得其中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A 7/6X B 1-7/6X C 1-6/7X D无法计算

4. 等质量的下列烃充分完全燃烧后,耗氧量最多的是( )

A C2H6 B C3H8 C C4H10 D C5H12

5.取一定质量的下列各组物质混合,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其充分燃烧后一定能得到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和水的是( )

A C2H2、C6H6 B CH4、C3H8 C C3H6、C3H8 D C2H4、C4H8

6.下列各组物质,每组物质各取1mol在足量氧气中燃烧,两者耗氧量不相同的是 ( )

A 乙烯和乙醇 B 乙炔和乙醛 C 乙烷和乙酸甲酯 D 乙醇和乙酸

7.常压和100oC条件下,把乙醇汽化成为蒸汽,然后和乙烯以任意比例混合,混合气体的体积为V L.将其完全燃烧,需消耗相同条件下的氧气的体积是 ( )

第7篇: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范文

传统的“化学专题”往往是按照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四大版块内容进行界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新课标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命题者的命题理念和视角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化学专题”已不能满足现在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它也正在由“知识板块化”向“知识应用化”、“问题多样化”、“主题探究化”转型。下面就2009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谈谈几种常见的化学专题化考题。

1以某一具体物质为核心的专题化试题

以课本中学习过的某一典型物质(如水、氧气、纯碱等)为试题核心,从物质的组成、构成、变化、用途等视角进行命题,它打破课本原有章节的内容界限,是一类很好的学科内综合试题。

例1.(2009年南京市中考题)2009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生理盐水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_____。

(2)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 使用含磷洗衣粉

D.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3)在水蒸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 水分子不断运动

B. 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

C.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D. 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

(4)课外活动中,同学们玩起了以水为主题的“化学反应接龙”游戏。游戏的规则为:用前一个反应的一种生成物作为下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并按序号和指定的基本反应类型循环,如图所示。依照示例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示例:①分解反应:

电解水2H2O2H2+O2

②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

③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

④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以水这一具体物质为核心,考查溶液的组成、水资源的保护、物质的变化、分子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等知识,几乎贯穿了整个初中化学知识,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思路点拨:固体和液体形成的溶液,固体物质一般是溶质,液体是溶剂,生理盐水中水是溶剂;防治水污染就是要杜绝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利用,水的蒸发属于物理变化,该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隔变大,水作为一种常用物质,可与一些金属氧化物(CaO、 Na2O)、 非金属氧化物(CO2、SO2、SO3)等发生反应;氢气与金属氧化物间反应、酸碱之间的反应、金属氧化物与酸之间的反应及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中均有水生成。

答案:(1)水(H2O), (2)B, (3)A; (4)②CuO+H2

Cu+H2O, ③H2O+CaO=Ca(OH)2, ④Ca(OH)2+2HCl=CaCl2+2H2O(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以某一反应原理为核心的专题化试题

该类试题往往以常见的某一化学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等)为问题核心,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的表述、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推断、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内容。

例2. 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

I. (1)甲同学为了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能够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X溶液是_________,滴入的量一般为______。

(2)乙同学也设计完成了另一个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能够发生反应。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里,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溶液的pH,直到盐酸过量。

①写出测定溶液pH的方法:_____________。

②下图中哪个图像符合该同学的记录( )

(3)你认为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中,______(填“甲同学”、“乙同学”、“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能充分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II. 丙同学利用右图所示的“保温瓶式量热计”,测出10 mL 10 %氢氧化钠溶液和不同体积的10 %盐酸溶液混合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见下表(假设两溶液密度相等)。

请就此实验回答:

(1)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放热)反应。

(2)请在下图中绘出溶液温度上升与加入盐酸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并在曲线上画出能表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点,并用字母P表示。

III. 丁同学为测定标示质量分数为32 %的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用pH测定仪组成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在烧杯中加入20 g 40%的氢氧化钠溶液,再逐滴加入该盐酸,测定仪打印出加入盐酸的质量与烧杯中溶液的pH关系如图所示:

(1)请以此次测定的结果,列式计算该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

(2)请分析你的计算结果与标签标示的质量分数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命题立意:本题以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中和反应为研究性问题核心,渗透了酸碱中和反应中指示剂的选择、溶液pH的测定及表达、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知识,图文并茂、形式灵活,充分考查了学生图线的绘制能力、图表数据的处理能力、实验误差的反思能力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考查方式灵活,是一道难得的定性实验与定量计算相融合的中和反应综合考题。

思路点拨:I.(1)实验中的NaOH溶液变红色,可推知所用的指示剂是酚酞,一般滴加1~2滴即可;(2)①测定溶液的pH时不能将试纸伸入待测液、也不能将试纸事先用水润湿,否则会污染试剂或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②向NaOH溶液中滴入盐酸,直到过量,则曲线的起点应大于7,终点应小于7;(3)两同学的实验方案中乙同学的实验方案较好,因为通过测量溶液pH的变化,充分证明NaOH参加了中和反应;甲同学借助指示剂颜色的改变来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该实验设计不够严密,因为颜色的消失也可能是盐酸和红色物质反应生成了无色物质所导致。

II.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说明该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当反应结束后,随着盐酸的继续加入,溶液的温度又逐渐降低,说明该过程吸收热量;根据每次加入盐酸的体积和溶液温度的变化,然后作出光滑曲线,务必使每点尽量靠近但不一定被曲线通过。

III.根据丁同学所测定的盐酸质量和溶液的pH关系图,可以看出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根据题中和图中的相关数据求出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32 %已属浓盐酸,盐酸具有挥发性,会导致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存在误差。

答案:I.(1)酚酞,1~2滴;(2)①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半分钟后,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②C;(3)乙同学,甲同学的实验不能充分说明盐酸和NaOH发生了反应,有可能是盐酸和红色物质反应生成了无色物质。乙同学的实验,随着滴加盐酸,溶液的pH由大于7逐渐减少到等于7,这充分证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II.(1)放出热量,(2)图线如下图;III.(1)29.6 %; (2)32 %的盐酸已属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以某一具体情景为核心的专题化试题

2009年、2010年的春晚,魔术师刘谦的表演着实让全国观众过了一把瘾,人们见证了魔术的奇迹,2009年的中考命题中以此为背景的化学试题多了起来,化学知识与魔术技巧的融合、渗透,丰富了魔术表演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答题的兴趣。令广大教师啧啧称道。

例3.(2009年连云港市中考题)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刘谦的魔术表演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魔术表演的热潮。在学校科技节活动中,一位九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同学表演了一组化学小魔术,请你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揭开其中之谜。

魔术一“奇花变色”

道具如图1所示,该魔术中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团由白色变为_____色。该魔术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____(填字母序号)。

A. 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C.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D. 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魔术二“瓶吞鸡蛋”

道具如图2所示,将注射器中NaOH浓溶液注入瓶中,片刻后会看到鸡蛋被“吞”入瓶中,该魔术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魔术三“水中生火”

道具如图3所示,当通过导管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时,白磷在水下燃烧。该魔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①要有可燃物;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______;③有充足的________。

魔术四“‘清水’变‘牛奶’”

道具如图4所示,当A溶液加到烧杯中,无色溶液变成白色浊液。若A为酸溶液,则A、B的可能组合:A为____;B为____。(只需写一组)

命题立意:本题以变幻神奇的魔术为背景,荟萃对分子的运动、指示剂变色,CO2气体与碱溶液的反应、物质燃烧的条件、酸的性质等知识的考查,创意新颖、思路灵活,让学生破解魔术的奥秘,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思路点拨:魔术一,烧杯中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由于氨气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棉药团上的氨分子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魔术二,注入锥形瓶内的浓NaOH溶液与瓶内的CO2发生反应:2NaOH+CO2=Na2CO3+H2O,导致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变小,在大气压作用下鸡蛋被吞入瓶内;魔术三,俗话说“水火不容”,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水中只要满足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同样会产生燃烧现象,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并且能够与氧气接触;魔术四,盐酸、硫酸等酸溶液可与某些盐溶液(或碱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完成“清水变牛奶”这一魔术。

答案: 魔术一: 红B; 魔术二: 2NaOH+CO2

Na2CO3+H2O;魔术三:②最低温度(或着火点);③O2(或空气);魔术四:A为H2SO4;B为BaCl2(或A为HCl;B为AgNO3)。

4 以某一实验课题为核心的专题化试题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近年来的化学命题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打破了课本内的章节界限、学生所学内容的知识界限,试题内容丰富多彩、表达形式不拘一格,很多贴近生产、生活的考题应运而生,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取材的广泛性。

例4.(2009年北京市中考题)某校化学小组同学从家里带来食盐、水垢、纯碱、淀粉和洗衣粉等5种物质。老师从中取出3种,研磨混合均匀(如图所示),让同学们检验其成分。同学们在查阅资料后,用5种已知物的性质实验作参照,探究未知粉末的成分。

(1)小组同学用5种已知物做性质实验。

每次取样方法如下图所示:

参照5种已知物的性质实验,分析未知粉末的成分:

未知粉末中一定含有的两种物质是____和___,还含有的第三种物质是___或____,请你设计检验第三种物质的实验方案____。

命题立意:本题以物质的鉴别为核心,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用品考查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pH、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成分的确定、物质的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化学知识,试题内容贯穿整个酸碱盐知识,很好地考查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思路点拨:本题也是一道信息型实验题,充分利用5种已知物的实验现象记录,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洗衣粉的水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其呈碱性,溶液的pH>7;纯碱与稀盐酸的反应属于基础性知识,学生很容易写出;将未知物加水溶解有泡沫浮于液面,说明未知粉末含有洗衣粉,向其水溶液中滴加碘水变蓝,说明未知粉末含有淀粉,滴加稀盐酸有大量气体逸出,说明含有纯碱或水垢,检验纯碱或水垢,可根据其溶解性,利用它们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这一现象检验之。

答案:(1)①>, ②Na2CO3+2HCl 2NaCl+H2O+CO2; (2)洗衣粉淀粉(可互换位置)水垢纯碱(可互换位置),取未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若有大量气体逸出,则第三种物质是纯碱;若无大量气体逸出,则第三种物质是水垢。(或向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加入稀盐酸,若有大量气体逸出,则第三种物质是水垢;若无大量气体逸出,则第三种物质是纯碱)(答案合理即可)

5以某一物质(或原理)的计算为核心的专题化试题

化学计算命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联系,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及融上述三种计算于一体的综合计算。

例5.(2009年烟台市中考题)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有毒奶粉事件,是不法分子在牛奶或奶粉中添加了有毒的三聚氰胺造成的。三聚氰胺化学式为C3H6N6,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2)检测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传统方法是:通过检测食品中氮元素的含量,推算其蛋白质含量。例如,若检测到牛奶中的氮元素质量分数≥0.46 %,即为蛋白质含量检测合格。某种不合格牛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36 %,若向1000 g该牛奶中加入2 g三聚氰胺,请计算此时牛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并根据计算结果说明不法分子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

命题立意:本题以三聚氰胺这一物质为核心,考查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涉及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纯净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混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元素质量等的计算,题目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性强、涉及面广,对化学式的计算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化学式进行有关计算的解题关键是善于从化学式中找到计算的关系,确定数量关系,常用的计算公式有(以化合物AmBn为例):

(1)相对分子的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2)A元素的质量分数=[(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

(3)A、B元素的质量比=A元素的质量/B元素的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4)A元素的质量=化合物(AmBn)的质量×该化合物中A元素的质量分数

(5)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混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100 %

答案:(1)126, C∶H∶N=6∶1∶14; (3)66.67 %; (4)加入三聚氰胺后牛奶中氮元素的质量为: 1000 g×0.36 %+2 g×66.67 %=4.9 g,[4.9 g/(1000 g+2 g)]×100 %=0.49 %,0.49 %>0.36 %,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是提高牛奶中含氮量,造成牛奶中蛋白质含量高或合格的假象。

第8篇: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范文

【关键词】原子论;原子分子论;比较

一.时代背景比较

19世纪化学发展迅速,法国哲学家伽桑狄受古希腊原子学说的影响,强调原子的大小和形状的原子论及机械哲学。波义耳有机械论宇宙观,认为物质和运动是宇宙的基本质料。通过大量化学实验,他深信万物是复杂的,不能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或医药化学家的“三元素”全部概括,自然界一定存在许多元素,结合生成各种复杂的物质,通过适当的分解方法,最后都变成元素。波义耳明确阐述科学的元素概念,虽有局限性,但与之前元素说完全区别开来,一扫化学研究中的神秘主义,为近代化学的发展指明方向。波义耳指出,实验和观察方法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基础,化学应当阐明化学过程和物质结构,必须依靠实验来确定基本规律,他把严密的实验引入化学研究,使化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打下基础。随后拉瓦锡确定了质量守恒定律,使化学从定性研究方法和观点向定量研究发展。化学家们以弄清物质的组成及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为目的,将化学与数学方法结合,由此建立了一系列基本的化学定律,如当量定律、定比定律等。进一步揭示这些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约翰.道尔顿研究的最值一提的是关于气体方面研究所得到的理论以及引发的一系列关于原子的理论。做气体实验时遇到了难以用当时已有的理论或者规律解决的问题。首先采用物理方法解释,解释不了混合气体研究内容呈现的规律和结论。其次运用古代原子论也无法解释。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大胆地猜想并且提出了轰动全世界的“道尔顿原子论”,震撼整个化学界,给化学界开创了新纪元,至今被奉为经典。随着科学家们研究工作的开展,道尔顿原子论的缺陷日渐凸显,传播越发困难。盖吕萨克由实验事实及反复验证提出气体实验定律,它的准确性更加说明道尔顿原子论的不足。道尔顿不肯承认盖吕萨克的说法。两种理论出现矛盾。阿伏加德罗将两者理论结合起来稍加发展提出属于自己的新理论--分子论。它的传播由于理论的不够精确性同样受到阻碍,同时仍然有很多顽固派科学家受旧的理论的束缚,支持道尔顿理论。后来康尼查罗对原子论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独辟蹊径地研究化学史来论证原子- 分子论,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更加准确和有说服力。毕竟顽固派势力强大,传播受阻,当时的科学技术也无法证明其准确性。在新一代科学家努力下,原子-分子论才为人接受。继而才发展到现代原子-分子理论。

二.研究方法的比较

道尔顿扬弃以古希腊科学家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古代原子论研究气体物理性质和气象研究时大胆假设出原子论内容。曾假定各种物质包括气体在内都是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进而研究空气的组成、性质和混合气体的扩散与压力。为了解开混合气体的组成和性质之谜,道尔顿日益重视气体和混合气体的研究,得出结论:各地大气都是由氧、氮、二氧化碳、水蒸气四种主要成分的无数微粒或终极质点混合而成。而气体的混合是因为相同微粒之间产生排斥扩散。“混合气体的总的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在同样条件下各自占有某容器时的压力的总的加和”的气体分压定律。某种气体在容器里存在的状态与其他气体的存在无关。若用气体具有微粒的结构去解释很简单,由此推论出物质的微粒结构即终极质点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由于太小把显微镜改进后也未必能看见。他选择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来称呼这种微粒。空气就是由不同种类、不同重量的原子混合构成的,确认原子的客观存在。而如果原子确实存在,那么根据原子理论来解释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各种规律,就需要把对原子的认识从定性上升到定量的阶段。道尔顿的首篇化学论文《关于构成大气的几种气体或弹性流体的比例的实验研究》从氧和亚硝气(即氧化氮)的结合去探讨原子之间是怎样相互去化合的,并从中发现这几种原子间的化学结合存在着某种量的关系。道尔顿在分析甲烷和乙烯两种不同气体的组成时,发现它们都含有碳、氢这两种元素,在这两种气体中,当含炭量相同时,甲烷中的含氢量恰好是乙烯中含氢量的2倍。类似的情况普遍存在:甲乙两种元素能够相互化合且生成不同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实验表明跟一定重量的甲元素相化合的乙元素的质量互成简单的整数比。于是,发现倍比定律。从原子的观点来看,某元素不仅可以和另一元素的一个原子进行化合,也可以和两个或三个原子化合。得到的结果与一定质量的某元素相互化合的另一元素的质量就必然成简单的整数比:1:2、1:3或2:3等。在原子观点的启迪下,道尔顿发现并解释了倍比定律,同时倍比定律的发现又成为他确立原子论的重要奠基石。道尔顿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原子论观点和验证气象研究方面特别是大气性质方面的成果得出的结论:“不同元素的原子重量和大小是不一样的”。他联想到了倍比定律及德国化学家里希特的当量定律,既然原子按一定的简单比例关系相互化合,若对一些复杂的化合物进行分析,把其中最轻的元素的重量百分数同其他的元素的重量百分数进行比较,就可得出一种元素的原子相对于最轻元素的原子的重量倍数,从物质的相对重量,推出物质的原子的相对重量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相对原子质量。尽管由于他对一些复杂原子(分子)的错误认识及当时条件的限制,他测定的原子量误差很大,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一个基本层次——原子的的认识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了。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他的理论偏于理论性,无法用科学仪器检测来验证其准确性。但道尔顿原子论关于原子的描述和原子量的计算工作是项意义深远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作,第一次把纯属猜测的原子概念变成一种具有一定质量的、可以由实验来测定的物质实体。1808年,法国化学家盖- 吕萨克通过多次实验结果及几番论证发现并提出气体实验定律,即“ 各种气体在相互起化学作用时常以简单的体积比相结合”。在此同时还发现:不但气体间的化合反应是以简单体积比的关系相作用,而且在化合后,气体体积的改变与发生反应的气体体积间也有明了的关系。由此他大胆地提出推论:“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这个推论表面上似乎是支持道尔顿的原子论,实际上却把道尔顿原子论推向了新的困境。阿伏加德罗在道尔顿基础上结合盖-吕萨克的理论假说提出了新的学说分子论,也由于理论的局限性遇到极大的困境。1811年,他发现阿伏伽德罗定律,即在标准状态下(0℃,1个标准大气压,通常是1.01325×10^5Pa),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气体分子,与气体内部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无关。它对化学的发展特别是原子质量的测定工作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又发现阿伏伽德罗常数,即1mol任何物质的分子数都约为6.023×10^23个分子。当时没有引起化学家们注意,以致在原子与分子、原子质量与分子质量的概念上继续混乱了近50年。直到他死后2年,科学家康尼查罗指出他应用了阿伏伽德罗理论可怡解决当时化学中的很多问题。在1860年在卡尔斯鲁厄重新宣读了阿伏伽德罗的论文,之后阿伏伽德罗的理论才被许多化学家所接受。在1871年,V.迈尔应用阿伏伽德罗的理论从理论上成功地解释了蒸气密度的特性问题。后来康尼查罗是通过研究化学史来论证原子- 分子理论的。解决了道尔顿原子论无法说明的领域。也将原子论发展到原子-分子理论。冲破了阿伏伽德罗理论的困境。但他也始终是把原子分子理论的微观起点停留在了原子层面,没能更推进一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原子结构模型猜想也不断地演变:1904年汤姆生提出原子模型“葡萄干面包式”,1906年-1908年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得出类似太阳系的原子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了模型原子外电子做圆周运动,1924年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提出光粒二相性再由薛定谔等人一起提出和发展量子力学模型,其中伦琴射线的发现,α粒子衍射法的运用,原子研究进入了更加微观的结构,质子,中子,电子相继发现。海森堡,海特勒,伦敦等科学家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又一原子论新纪元在化学史上拉开帷幕。

三.具体内容的比较

道尔顿原子论: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即原子组成,原子在所有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并且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质。2.同一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性质都是完全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也是各不相同的,原子的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3.不同的元素在化合时,原子之间以简单整数比的方式结合。被后人发现存在缺陷性,譬如说原子可以再分,分为质子,中子,电子等,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有的性质不一样,如C-12有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而C-13则应用在同位素示踪,跟踪化学反应等运用在不同的领域。阿伏加德罗在结合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理论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假说,而原子-分子论的代表康尼查罗在阿伏加德罗假说的基础上,重申求物质分子量的一个实用的方法--蒸气密度法。他在原子学说的基础上,突破性地提出了从分子量求原子量的方法,后被称为康尼查罗法。他指出某些金属和非金属的分子量是不可能求得的,道明阿伏加德罗假说与杜隆- 培蒂定律的联系,还指出原子量和当量的区别和联系。康尼查罗论证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同一性。确立了书写化学式的具体原则。可谓是将原子论细化到具体。更加准确也更加实用,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继而传播到全世界。康尼查罗对化学发展做出的贡献远不止在原子论上,是多方面的涉及。如今科技日新月异,从原子核电子的发现到现今夸克等更小为力的发现都是现代原子-分子论的集体发展。而道尔顿原子论与现代原子分子理论的关系凸显,道尔顿原子论是大基础,后者是顺科学传播受阻而发展起来的。所以道尔顿原子论和现代原子分子论两者是密切关联,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

四.真理性及缺陷性比较

道尔顿原子论是建立在拉瓦锡单质论基础上,在已发现氧、氢、氮等实际存在的原子之后提出的。在此之前还没有确立科学的单质论,只认识到空气原子,水原子等非实际存在原子,而道尔顿的原子论是直接结合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等实验法则而产生的,导入定量描述的原子量概念,是原子观念和实验事实的结合,是科学的原子论学说。道尔顿的原子论在理论上解释了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和化学实验事实,揭示了质量守恒定律、当量定律、定比定律、倍比定律的内在联系,使化学由定性描述发展到了定量描述,使它成为可验证的学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揭示了质量是化学元素基本特征的思想,是不自觉地运用量转化为质的规律,而后导致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各种化学现象、化学元素以及化学定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为原子论所揭示,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又是一次有力的冲击,因而原子论的建立不仅在科学上,而且在哲学上也具有重大意义。道尔顿原子论是在化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崭新一页。所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想,成为当时化学家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理论。首先用它清晰地解释了当时正被运用的定比定律、当量定律。同时这一理论使众多的化学现象得到了统一的解释。特别是原子量的引入,原子质量是化学元素基本特征的思想,引导着化学家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把化学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从此化学脱去了思辨哲学的外衣,而成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原子论,化学仍将仍旧是一堆杂论无章的观察材料和实验的配料记录。道尔顿的原子论使人们冲破长期束缚思想的经院哲学、机械论哲学,不仅把化学引上科学之路,而且由搜集、记录材料为特征的经验描述阶段逐步过渡到整理材料、找出材料间内在联系的理论概括阶段,它为化学开辟了新时代。革命导师恩格斯评价说,“在化学中,特别感谢道尔顿发现了原子论,已达到的各种结果都具有了秩序和相对的可靠性,已经能够有系统地,差不多是有计划地向还没有被征服的领域进攻,可以和计划周密地围攻一个堡垒相比。”至今科学家们受到道尔顿原子论的启发也很大。而原子-分子论是在它上面发展起来的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弥补了道尔顿原子论的缺陷,是继承和发扬道尔顿原子论,意义深刻。目前仍然在快速发展之中。“夸克”的发现意味着原子论面对更多新的挑战。未来原子论的发展亟待当今科学家去思考与探究。历史的车轮永远会往前滚去,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家治:《化学史教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盛根玉:《现代化学进展》,上海师大人文学院,《上海师大学报》

[3]王峰,《道尔顿与近代化学原子论》,武大人文学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3

第9篇: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式及化学式的意义;

(2)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3)能利用化学式简单推求化合价,进而能用化学式正确地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4)学会简单化学式的读法。

教学重点

1.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教学难点

1.化学式的书写;

2.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第一课时

化学式

1、下列符号分别代表某些物质,从组成中所含元素的种类判断各属哪一类物质(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Al、CuO、He、H2、NH3、SO2、ZnO、NaCl、KMnO4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提问]

化学式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以水的化学式“H2O”为例进行学习。

2.注意:①纯净物的化学式是唯一的,混合物无化学式;

②书写化学式必须以事实为基础;

③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与元素符号一样。

3、意义(以H2O为例)

[提问]

水中是否含氢气、氧气?理解右下角小数字的正确含义。2H2O表示什么?

[回答]

水中没有氢气和氧气;右下角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2H2O表示2个水分子。

[练习]

请以水的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为参考,说说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表示的意义。

[讨论]

符号H、2H、H2、2H2、2H+各具有几个意义?分别是什么?

3.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1)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

①金属(铁Fe、铜Cu等)

②固态非金属(如碳C、磷P、硫S等)

③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等)

④双原子构成的分子: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氟气F2、氯气Cl2、溴Br2、碘I2等。

(2)化合物(只研究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①写法:a.氧化物:如CuO、P2O5,“氧在后”。

b.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金左,非右”。

(注意)1.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时,“1”不标出。

2.化学式中右下方的小数字一般为最简整数比。

②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例如:ZnS读作硫化锌。非金属氧化物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P2O5。

板书设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意义(以水为例)

宏观

微观

3.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课堂练习]

1.上册课本P87习题

1.(1)(2)(3)(4)

2.2CO2表示(

A.2个二氧化碳分子

B.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

C.2个碳原子和2个氧分子

D.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

第二课时

化合价

二、化合价

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

物质

HCl

H2O

NaCl

Fe2O3

原子个数比

1∶1

2∶1

1∶1

2∶3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物质不同,原子个数比可能不同。

[分析]

原因是在形成化合物时,各原子为了使其结构达到稳定,即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不同原子的个数比是电子数目不同造成的。

1、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化合价是元素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看书本P85表4--2

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2、注意: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有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

②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

③金属元素只有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显负价

④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⑤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

[观察]

Ca(OH)2、NaOH

CaCO3、Na2CO3、CuSO4、

NH4NO3

、(NH4)2SO4这些化合物中加横线的部分有什么特点?

3、原子团:

有些物质如Ca(OH)2、CaCO3中的一些原子集团,作为整体参加化学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也叫根,根也有化合价。

原子团

化学式

化合价

原子团

化学式

化合价

氢氧根

OH

-1

硝酸根

NO3

-1

碳酸根

CO3

-2

硫酸根

SO4

-2

铵根

NH4

+1

高锰酸根

MnO4

-1

原子团的化合价是其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4、化合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标“+”“—”,后标数值。

H(+1)

O(-2)

Mg(+2)

S(-2)

[练习]

请同学们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讨论常见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有什么相同之处?

[总结]

1.许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

2.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化合价口诀:

一价钾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注意:Fe有+2、+3;Cu有+1、+2,高价时读作铁或铜,低价时读作亚铁或亚铜。

例如:FeCl2读作氯化亚铁,FeCl3读作氯化铁。Cu2O读作氧化亚铜,CuO读作氧化铜。

[探究]化合价的表示与离子符号有何区别?

如:+3价铁元素

Fe(+3)

铁离子

Fe3+

(两同两不同)

三、化合价的应用

1.已知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知价写式)

[例题]

已知磷为+5价,氧为-2价,写出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1)写出组成化合物的两种元素的符号,正价的写在左边,负价的写在右边。

P

O

(2)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5×2=10

(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最小公倍数

正价数(或负价数

原子数

P:

10

÷5

=2

O:

10

÷2

=5

(4)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右下方,即得化学式:P2O5

(5)检查化学式,当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等于0时,化学式才算是正确的。

(+5)×2+(-2)×5=+10-10=0

答:这种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P2O5。

[小结]

知价写式一般步骤:

(1)写出元素符号,正价在左,负价在右。

(2)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4)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右下方,即得化学式。

(5)按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检查化学式。

[练习]

写出溴化钠、氧化钙、氧化铝、二氧化氮的化学式。

答案:NaBr、CaO、Al2O3、NO2

[补充]

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

一排序,二标价,三约简,四交叉,五检查

例如: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氧化铝

硫化氢

氯化镁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氧化钠

氯化钡

氯化银

答案:Na2O

BaCl2

AgCl

2.已知化学式书写化合价(知式写价)

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价。

解:SO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S元素的化合价为+4。

练习:标出下列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S、SO2、SO3、H2SO4

NO、NO2、N2O5、NH4NO3

答案:、、、

、、、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表示物质的组成可以用化学式,化学式既可以表示该物质中有哪几种元素,又可表示出该物质中的一个分子中每种原子各有几个。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测定的,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化合价推求化学式。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板书设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二、化合价

1.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2.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也叫根

3.注意事项:

4.应用

(1)已知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2)已知化学式书写化合价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87习题3、5、6

2.某宝石的主要成分是SiO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A.+1

B.+2

C.+3

D.+4

3.某含铁盐溶液能够在高浓度的碱性环境下长期稳定存在,且具有较强的灭菌消毒功能,该盐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净水剂,其化学式为Na2FeO3。则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A.+2

B.+3

C.+4

D.+6

4.我国科学家发现,亚硒酸钠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中硒元素(Se)为+4价,氧元素为-2价,则亚硒酸钠的化学式为(

A.Na2SeO3

B.Na2SeO4

C.NaSeO3

D.Na2SeO2

答案:2.D

3.C

4.A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化合价概念较抽象使学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应分散难点。前面的离子、元素等知识的学习不容忽视,它是这节课的重要基础。记忆化合价十分枯燥,组织好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课下让学生编化合价的歌谣,利于学生记忆,有的学生编得挺不错!

第三课时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符号为Mr)

1.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1]

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H2O的相对分子质量=2×1+16×1=18

[练习]

计算3HNO3、NH4NO3、(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2.根据化学式计算组成物质的元素质量比

[例]

计算H2O中H、O元素的质量比。

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同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之比。

解:H2O中H、O元素的质量比=(2×1)∶(16×1)=2∶16=1∶8(化为最简整数比)

计算二氧化碳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C)∶m(O)=(12×1)∶(16×2)=12∶32=3∶8

计算硫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H)∶m(S)∶m(O)=(1×2)∶32∶(16×4)

=1∶16∶32

计算硫酸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N)∶m(H)∶m(S)∶m(O)=(2×14)∶(1×8)∶32∶(16×4)=7∶2∶8∶16

[练习]

计算HNO3、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又称为质量百分含量)

[例]

计算水中H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00%

=11.1%

答: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1%。

[练习]

计算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化学式的其他计算

(1)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

如:Fe2O3中,铁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就是2∶3,CaCO3中钙、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1∶3。

注意某些物质的化学式中,同种元素并不写在一起的,这时要注意原子个数。

如:NH4NO3中,氮、氢、氧原子个数比应该为2∶4∶3

Cu2(OH)2CO3中,铜、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2∶5

(2)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例1]

60

g

MgSO4

中含有氧的质量。

解:m(O)=m(MgSO4)×w(O)=60

g×=32

g

[例2]

多少克碳酸氢铵(

NH4HCO3

)与

400

g

硝酸铵(NH4NO3

)含氮元素质量相等?

解:根据所含氮元素质量相等来列等式

设需要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则质量为x的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m1(N)=x·=17.7%·x

400

g硝酸铵中含有氮元素质量为m2(N)=400××100%=400

g×35%

根据题意:17.7%·x=400

g×35%;x=790

g

(3)有关混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1]

硝酸铵样品中含有杂质10%(杂质中不含氮元素),求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先求出纯净的硝酸铵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w(N)=×100%=×100%=35%

设不纯的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有如下关系:

,x=31.5%

[例2]

某不纯的尿素〔CO(NH2)

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2.4%

,求这种尿素中杂质(不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4+2×1)×2=60

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w(N)=×100%=×100%=46.7%

设不纯的尿素中含尿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有如下的关系:

,x=90.8%

所以该尿素中所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w(杂)=1-90.8%=9.2%

[课堂练习]

1.计算下列相对分子质量。

H2SO4__________

98__________________

2Ca(OH)2__________148________________

2.计算NH4HCO3中N、H、C、O四种元素的质量比。

(14∶5∶12∶48)

3.计算12.25

g

KClO3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4.8

g)

4.计算120

g

NH4NO3中含N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CO(NH2)2中所含N元素的质量相等?(90

g)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87

习题7、8、9、10

2.锌是人体健康必需的元素,锌缺乏容易造成发育障碍,易患异食癖等病症,使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市售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对治疗锌缺乏症具有较好的疗效。下图是某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请根据标签信息回答:

××牌口服液

主要成分:葡萄糖酸锌

化学式:C12H22O14Zn

含锌量:每支口服液含锌6.5

mg

××制药厂

(1)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455____________;

(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14.3%________。(精确到0.1%)

3.蛋白质在人体胃肠内与水反应,最终生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丙氨酸(化学式为C3H7O2N)就是其中的一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丙氨酸分子中C、H、O、N原子个数比为___3∶7∶2∶1__________。

(2)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89__,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15.7%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合格奶粉每100

g中含蛋白质约18

g,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现测定某奶粉每100

g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2

g。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奶粉是否属于合格奶粉。{

(3)氮元素的质量:18

g×16%=2.88

g>2

g,不合格奶粉(或蛋白质的质量:2

g÷16%=12.5

g

g,不合格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