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范文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

第1篇: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信用社 对策研究

当前,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程中,我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也将面临新的问题、机遇、挑战,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给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____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动。农村逐步推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正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非农业发展对金融资金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农村居民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也大幅度增加,除了存款、汇兑、结算、银行卡等传统银行服务外,消费信贷、理财、电子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也逐渐走入寻常农民家庭,为农信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

农村整体的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和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需要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丰富、更完善的金融产品;促进农业增收,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方式。因此,农信社必须在信贷管理制度、集约化经营、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创新,加快经营转型步伐。否则,就很难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很难适应现代金融竞争的形式。

城乡一体化发展,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互相促进,要从战略定位、金融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实施变革与创新,增强助推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金融能力。农村金融业务普遍存在效益较低等问题,农信社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往往面临更大的商业化经营压力。在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现实情况下,对农信社给予适度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能够让农信社有动力、能安心地去从事“三农”服务。所以,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是基础,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是保障。

(一)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

1、找准并坚持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市场战略定位。从农信社长期的实践看,坚持“三农”战略定位不仅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体现政治担当,履行社会责任,更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找到路径。农信社应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投身城乡一体化大潮,努力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大的难题。

2、扩展城乡普惠金融服务新渠道。

继续发挥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储蓄、汇兑、、便民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从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转变为物理网点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新型渠道并重转变,最大限度地打通金融服务渠道。以开放的姿态致力于同业合作,侧重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特别是注重把小银行的灵活性和地缘优势与大银行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财、保险、债券、外汇、资金等市场上展开全面战略合作,为农村地区提供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

3、实施多元化、差异化信贷支持策略。

针对城区、城郊、城镇“三城”客户群体,认真分析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金融需求的差异化特征,实行分层对接、分类管理,落实“双层经营”战略,既满足小额信贷的需求,又支持较大项目的发展。从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模式等多个层面入手,开发出符合农村实际、有效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产品,完善涉农贷款产品体系。加快形成一个由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政府、企业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机制,让信息更灵敏、反应更果断、服务更到位,做到一旦有项目,就尽快落地。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共同体等一系列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做到应贷尽贷,大力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

4、创新涉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针对涉农金融服务“风险高、成本大”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涉农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出台单独的准入、担保、拔备和核销等规定,合理设定“三农”业务风险容忍度,强化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涉农业务的制度、流程,增强制度、流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一整套适合涉农业务需求的信贷制度。以信贷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为支撑,加强对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搭建服务平台,落实反担保措施,借助政府的力量降低涉农业务信用风险,确保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深化农信社体制机制改革。

按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以股份制作为方向,扎实推进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引导农信社进一步强化法人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

健康的董事会、有效的监事会以及负责任的经营层,切实形成科学的权利制衡、利益激励和责任约束机制。建立区别于城市的金融产品研发、客户营销、服务渠道、风险管理、考评体系,以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培育本乡本土的金融服务队伍,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涉农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借助省联社“小银行+大平台”的完整的体系,提升农信社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1、继续实施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对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长期的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以降低支农金融服务成本。对农村金融机构接受、处置抵债资产给予免征税费,降低不良贷款处置成本。全面落实县域涉农贷款的增量奖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杠杆作用,激励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2、帮助化解历史不良贷款包袱。

因计划经济体制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欠款、农业灾害等造成的不良贷款,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以现有扶持政策化解这些历史包袱远远不够。建议人民银行以专项票据形式对2007年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给予以置换;建议国家在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中,重点解决拖欠农村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把乡村两级拖欠不良贷款纳入政府预算,逐年予以偿还。

3、取消存款开户歧视性政策。

尽快消除有关机构对农信社等禁止开立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存款账户的歧视性政策,使其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全面下放农村资金存款的管理权,允许财政、社保、住房、教育及国家其它基金在农村金融机构开户存款,鼓励地方有关涉农单位、企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农实力。

4、健全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

建议考虑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进程,并由财政出资设立涉农风险补偿金,同时,建立涉农信贷担保机制,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散,解决涉农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问题。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三农”领域。

5、实施差异化监管准入要求。

建议考虑农信社的业务规模、所在区域及支农贡献等综合因素,动态调整制定存款准备金率标准,不搞“一刀切”,以增加农信社支持“三农”的资金供给规模。建议考虑农信社历史包袱较重及承担支农的社会责任,造成经营成本较高的实际情况,在存款保费制度设计上,制定适当低于城市金融机构的费率,以使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实力用于支农。建议对主要监管指标达标、内控管理机制健全、资产质量较高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放宽业务准入要求,如对银行卡等技术成熟、普遍运用的金融业务,允许农信社全面开办。

第2篇: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烹饪教学 一体化 烹饪实训

近几年,第三产业的发展形势给烹饪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烹饪专业的教学质量决定着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衡量烹饪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在于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往,我校过于注重理论化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毕业生空有职业资格而缺乏岗位实践能力。当烹饪教学脱离实践,既不能反映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点,也不符合社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通过实践技能培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创新能力。鉴于此,我们的烹饪教学也应与时俱进,要改变以往“黑板上炒菜”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技能培训内容。

烹饪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它将理论教学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烹饪实验室的教学功能,减少实习材料等教学成本投入。烹饪专业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优化烹饪教学成果,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1 模式定义

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在烹饪教学中,以理论指导实践操作,以构建具有教育性、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一定技能水平、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具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特色的教学范式。

2 操作程序

2.1 建设烹饪实验室,提供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的硬

件设施的配备,如烹饪实验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在不断完善烹饪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的配备(包括烹饪机械设备的购置)不仅要符合教学大纲,同时要体现实验室的教学功能,确保实训课程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在实验室的格局和场地选择上,也要综合考虑其生产示范及创收功能。

2.2 调整实习、教学比重,制定实习计划 传统的理论教学比较注重国民基础素质的培育,其主要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而职业教育侧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因此必须定期开展实训课教学。1993年,国家教委会职业技术教育司编订了烹饪专业教学计划,实训课程安排与教学理论课程的比例超过3:1。有些学校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这一要求。在实验室设施比较完善的情况下,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掌握现阶段地方饮食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后,可参考教学大纲对实训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比如,相应增加面点制作技术的教学内容及课时总量为356课时,实习课程为250课时。由此便能确保所有学生的实训时间。此外,由于烹饪专业实训课要求连贯,因此建议实训教学课程3节连上,这样有助于整合教学内容,同时能很好地将实训课程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确保教学效果满足预期要求。

2.3 班级分组 为取得良好的实训效果,可考虑分组教学,把40人以上的班级分为两组开展中餐烹调技术教学和面点制作技术,同时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每周由两位教师轮换负责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学生人数少,在实习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就能比较到位,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4 组织教学,与生产经营结合 烹饪技能的训练所需要的真实原材料,如各种动、植食物等,具有易损、易变质、价位高的特点,进而构成比较高的训练成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些原料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变成食用品。因此,可以把实习训练与生产建立联系,进行对接与藕合,延伸产业链。通过生产、销售、生产的方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双赢,进而增加了学生的实习训练机会、提高了熟练程度。

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模式

3 模式的成效

3.1 教学质量方面 通过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是烹饪专业适应市场化需求做出的调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社会需要,同时给予学生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采用该教学模式开展烹饪课教学,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①学生动手能力强,技能熟练,深受单位好评。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②学生综合能力强。通过革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经营管理和成本核算的能力,拥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意识强,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3.2 教师业务水平方面 对产学进行一体化研究,通过整合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的技能水平。在新的产学教学模式中,突出教师在教学、指导、组织、管理中的职能,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学校内部形成教学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3.3 社会影响方面 通过开展便民服务工程,为市民制作各种丰盛的点心,丰富了业余生活,培养了自身技能。通过活动让学生有了技能的展示和自我推荐的机会,而且深受好评。借助举办技能节,邀请全市各大宾馆的领导参观指导,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使得学生的技能更加符合用工单位的需要。

3.4 经济效益方面 在烹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实践实习都要用到原材料,对于学校来讲,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教学开支,通过改革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将教学、实习、生产、经营进行资源整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实践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解决了烹饪教学和实习的费用问题。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可以完全保证教学、实践实习的开支,甚至出现盈余现象,利用盈余为学校添置一些教学设备,不断完善实验室的教学条件。

3.5 实验室功能方面 通过变革教学方式,实验室的功能得到充分的挖掘,社会服务功能、教学功能、生产示范的功能、创收功能都得到展示,使得实验室的使用率超过90%。通过对教学训练任务进行市场化经营,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一个和企业充分结合的环境,提高了学生的质量,增强了学生的效益观念和集体协作意识,并且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得到提升。

通过产学结合,进行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式教学,是我们近几年来对烹饪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革,促进了烹饪教学成果的商业化,在市场实践中取得成效,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许,但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存在不足,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为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培育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武杰.烹饪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尝试[J].中等职业教育,2003(02).

第3篇: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范文

一、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目标:高产、优质、高效益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下,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采取外引内联和贸工牧一体化的组织形式,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对利用不够充分和尚未利用的牧业资源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建立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

这样的发展路线,不仅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也是农牧民实现小康的需要。

二、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径:以市场为导向,以“高起点、集团化”为抓手

围绕上述发展战略,吉林省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畜牧业及其产品开发,市场导向的意义在于对产品开发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发展现代饲料加工业,对生产经营者和劳动者进行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在发展策略上,以“高起点、集团化”为发展策略。在高起点方面,向市场投放名、优、新、稀、特等高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及其加工品。

在集团化方面,强化合同制,以双边和多边合同,采取公司加畜牧专业户或股份制的形式,组成相互依存同兴共荣的贸工牧一体化的产业集团,增强产业开发的能力和市场竞争的实力,共享经营成果,共担经营风险。在产业集团构筑上,以畜牧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实行牧工结合,工商衔接,贸工牧一体化,以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以平等互利条件实行跨国跨省区的联合和合作,引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吸引专业人才,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三、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建设饲料基地和饲料工业

现代畜牧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饲料工业基础上的畜牧业。

改革开放后,地处世界玉米黄金腹地的吉林省,现代畜牧业依托丰富的饲料资源有了长足发展。具有标志性示范性意义的是皓月(牛产品)、华正(猪产品)、光泽(乳制品)、德大(鸡产品)等大型肉蛋奶贸工牧一体化产业集团的发展壮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田向种田能手集中,全省现代畜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必将带动饲料基地和饲料工业的大发展。

实践中,吉林省饲料基地按地区饲料资源和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实行分区建设。西部半干旱农牧区的草原地带,重点是保护植被,防止土壤“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打草原深井实施喷灌,建设人工草场(草库伦),放牧地与采草地实行分区轮牧,在牧区建立预防雪害的饲草储备。中部农业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周围,适应以鲜乳供应为特点城郊畜牧业的需要,确保青饲料的常年供应。

四、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建议

畜产品产出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和节假日需求的集中性,为畜牧业带来市场风险。固定资金的集中投入与流动资金周转中出现的困难,也制约和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亟待政府利用财政、金融杠杆,协调相关利益主体,共同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财政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农牧业具有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等特点,属于公共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长期的投资渠道和投入机制。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畜牧业资源及利用现状制定出台不同的补偿政策,使财政投资发挥出最大效益。同时,重点在增量调整上下功夫,使投入到畜牧业的资金逐年有所增长。增加项目实施工作经费,逐步提高财政支持畜牧业支出增量占财政总支出增量的比例。

二是充分发挥财政与金融政策配套形成的合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好的项目实施提供利息和部分保费补贴。

三是从顶层设计开始,整合财政资金。解决多年就想解决而未解决的资金来源渠道多、交叉分散问题。同时,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政策、体制机制。建议中央管宏观调控;省为中观管理,主要是产业政策、布局、疫病、良种等;具体项目一律由市、县来管。

四是建立各级财政支持畜牧业投资营运管理体系。一方面,编制切实可行的与当地畜牧业经济结构相配套的财政投入畜牧业的中长期计划;另一方面,统一管理财政投入畜牧业的资金,协调相关部门关系。要重点投向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养殖业生产体系,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要重点投向畜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结构和畜产品结构“调新、调优、调强”。在优化产业结构上,促进养殖业、加工业、饲料业和兽药业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统筹发展。在优化品种结构上,坚持做到“三个调整”,即向优质上调整,大力提高三元杂交猪、牛所占的比重,大力推广羊、禽应用优良品种;向食草型上调整,大力发展牛、羊、鹅,使秸秆和饲草资源得到开发利用,降低饲养成本;向特色上调整,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打造畜产品的特色品牌。在优化产品结构上,把优质、营养、安全、绿色的畜产品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扩大加工能力,延伸加工层次,按照国际质量标准的要求,加快畜产品开发。

(二)金融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开展养殖圈舍抵押融资工作,建议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金融办、财政、畜牧、土地、银监会、银行等部门参加,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推进此项工作。

二是研究制定政策性文件。开展畜禽圈舍产权抵押融资工作,政策性、原则性较强,没有政府扶持,工作难以推进。建议省政府制定出台具体的意见和办法,明确工作思路,细化具体抵押操作流程,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建议在政策文件中界定三个主要问题:由畜牧部门对养殖圈舍贷款资质进行初审并发放《畜禽养殖圈舍所有权证》;建立养殖圈舍价值评估及抵押认证体系,对取得所有权的养殖圈舍,允许其直(间)接向金融机构抵(质)押融资;贷款利率按国家规定下行标准执行。

三是设立风险资金。从调研情况看,开展畜禽养殖圈舍产权抵押贷款面临两个突出问题:银信部门难以对抵押物进行有效的后续管理和风险控制;抵押物流转变现难。建议从省政府金融办“土地收益保证贷款风险保障基金”中,划拨专项设立畜禽养殖圈舍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资金,在银行的债权无法实现时,按相应比例对银信部门进行代偿。

四是建立畜禽养殖圈舍交易平台。建议在吉林现代牧业网建立畜禽养殖圈舍交易平台,组织开展养殖圈舍产权流转、招拍挂等交易活动,促进养殖资源变现,解除银信部门的后顾之忧。

(课题总指导:张家桂

指导:王 峰 张立山 施晓东 李少丹

顾问:陈

第4篇: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范文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推进“一体化”教学

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在教学中,它们自成体系,互不干涉,造成理论与实习的严重的脱节,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故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即将专业技术理论课与生产实习课合二为一,由同一教师具体实施。先讲授学生要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及指导。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将机械加工课融为一个整体。正基于此,它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任课老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教学经验,又要有生产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既要了解本专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因此,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成为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一体化”教学,不仅是技术教育特色的体现,更关系到职业学校发展的规模和人才的质量,所以技工学校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演示,自己动手训练的方式来接受新知识。但如果教学方式单一,动手训练重复过多,学生很容易在学习当中产生厌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实习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手段,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此,笔者总结出三个方面:

(一)走出去――有组织地进行校外参观。参观或见习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有效地解决校办实习场所设备条件和加工工艺满足不了的生产实习教学的予盾,使学生获得更多“见所未见、听所未闻”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请进来――请校外专家进行讲学。所谓的请进来是经常请校外专家到学校实地讲学或做报告,他可以为我们带来先进的专业知识或丰富的工作经验。站在专家的肩膀上,我们会想的更多,望的更远。

(三)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创造的一种活动。它的知识来源于课本却又高于课本,是以学生亲自实践为主的活动。例如:利用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协助,共同完成课件的策划、设计、制作。其中包括:课件所需的材料、设备、工具、工艺、工序和完成时间。因此,这些活动更能使学生经受实际锻炼,发挥想像力和各自的特长。他们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认识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制造新产品,这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弥补实习教学条件不足的重要环结。当然,这也会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市场引导教学”

教师虽然在整个实习教学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但由于他们的知识和信息储量毕竟有限,我建议以下三条信息反馈渠道以改进教学:

(一)学生实习课后的信息反馈。采取写实习报告、总结以及召开学生座谈会的方式,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此方式得到的是第一手资料,它可准确、及时的改进教学方法。

(二)市场调研的信息反馈。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特别是对机械加工人才的要求,我们定期走进相应的公司、工厂进行调研,经常与企业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可获得较多的建设性的意见。这些信息及时帮助我们调整机械加工课的实习方向,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校外实习生返校的信息反馈。每年一次的毕业生校外实习,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岗位、工种,甚至不同的企业,这使他们真正了解到校内、校外的不同,感触颇多。通过座谈,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建议,使得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实际,更贴近企业。对课程的改进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为降低实习成本,实习效益“经营化”

传统的机械加工实习花钱太多,消耗大,人所共知,称之为“纯消耗性”实习。面对有限的实习经费,实习效益“经营化”便成为当前机械加工实习教改的新思路之一。

(一)围绕实习教学选择项目、组织生产。组织生产经营性实习,必须坚持以实习教学为主,生产项目必须符合实习教学内容。坚持有选择地接受生产任务。

(二)以“老”养“新”,共同学习。生产经营性实习,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承担。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基本操作训练时,总要消耗原材料。可以让高年级的老学生多接些生产经营性项目,用来贴补低年级新生的消耗。既以“老”养“新”。

第5篇: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战略管理会计;会计技术方法

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目前在我国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对其研究也集中于方法的介绍分析,没有形成严密的方法体系,实际的成功应用也只有少数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很好地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也未与企业战略管理做到紧密融合,也没有形成对企业管理创新发展和管理质量提升的有效推动力。本文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从管理会计的视角出发,为企业决策层制订和实施战略规划提供信息服务和支持,从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由于它是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从企业整体以及全局上统筹运用各项信息,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战略管理的实际效用发挥支撑作用,对从管理角度破解石油工程板块破解当前经营困境提供一种理论探讨途径。当前,石油工程企业面临着工作量下降、施工队伍停待、经济效益下滑的困难局面和严峻形势,企业上下紧紧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中心任务和“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从严管理”三大主题,积极“战寒冬、求生存、谋发展”,大力运行拓市场、降成本、增效益的各项工作。本文试就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方法促进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升级、转型发展进行探讨。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质

战略管理会计是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会计分支,它既提供本企业与战略相关的内部信息,也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是以战略管理为服务对象而建立的数量化体系。通过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具体着眼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内部经营条件和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的分析评价,制订定量化的指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一套较为完善的数量化体系,通过定量化指标管理体系的具体指标分析,反映企业各个管理主体、管理过程和管理效果的实际状况,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数量化体系的建立是以企业战略管理为基础,并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以企业战略管理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要将各项数量化指标落实到企业内的各组织机构,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以此实现企业各类经营资源、管理资源和生产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和条件,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具体的支持和保证。从以上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战略管理会计是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而采取的一系列会计管理措施和财务管理手段的总和,是服务和服从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方式和应用工具。它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观念,其应用首先从改变管理人员的工作思维入手,运用内外部数据化指标和信息,对企业管理层的战略决策提供参谋作用。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观念及应用的现实意义

战略管理会计秉持市场观念、战略竞争观念、一体化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不断改进观念,将这些观念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对石油工程板块应对当前“战寒冬、求生存、谋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观念

原有会计模块下,会计的服务对象不是以市场或顾客为主,主要是企业内部管理单元和税务部门等特定对象,而战略管理会计模式下,会计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保障部门,也要围绕市场和顾客这个中心开展服务工作,以满足市场和顾客的需要。企业生产经营和会计工作要在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市场的竞争优势,各项经营管理决策不仅要重视内部条件和因素,更要重视外部因素,例如市场状况、客户实力、资信情况、盈利能力等等。当前,油服市场“量价齐跌”,深度调整大势已经形成,工程公司各单位不仅要考虑内部资源调整优化、挖潜增效,更要从市场需要的角度出发,跟上市场的变化,满足甲方勘探开发的需求,主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理念和外向型观念,不断增强对国内外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在缩水的份额中拿到一切可以拿到的份额,争创效益,这也符合工程公司“市场是根,服务是魂,效益是本,合作共赢”的要求。此外,从石油工程板块的实际出发,原来油田内部施工以保障为主,市场观念较弱,但现有情况下就要在做好外部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树立内部市场也是市场,而且是最重要市场的观念,按照市场观念来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二)战略竞争观念

经常性的进行行业内对比,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对比,在对比中降低单位成本,提升成本优势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观念。企业经营决策者不能仅盯着短期收益,要有长远眼光,在企业决策中,要努力通过成本领先竞争优势、差异化竞争优势和集中化竞争优势等途径,在行为竞争中获得长期收益和企业长远竞争优势。从油价的长期低位徘徊情况看,石油工程板块生产经营短期内很难走出寒冬期,在市场短期不可能回暖和收入不可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必须从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入手,研究制度降本减费的措施和途径。要利用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行业和竞争对手信息,进行优劣势对比,综合利用成本领先、差异化等竞争战略,利用自身优势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打造优势长板。同时,利用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丰富的内外部信息,为企业内部资源优化和转型发展提供支持,保证获得长期效益。

(三)一体化观念

重视整体性是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企业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分目标的最优化不一定是企业整体目标的最优化,而战略管理会计从整改观念出发,将企业产供销环节、内外部环境、当前利益和长期效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过程控制和结果分析以及人、财、物管理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和综合运作,以实现企业整体目标。通过牢固树立整体观念,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紧密联系起来,统一内部组织目标,协调内部职能运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最优化运行,以实现企业内部各环节、各单元的顺畅运行,并强化过程管理、结果分析,及时指导和纠正生产经营管理的偏差,实现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工程公司在当前形势下实施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井工厂开发模式、大包服务等“抱团取暖”措施,正是将钻、测、录、研等作为一个整体链条,统筹优化生产运行、队伍组织、技术装备、资金结算等要素,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进行均衡生产,深度融入勘探开发,为地质工程一体化、勘探开发一体化、增储上产一体化提供工程保障和技术支撑,以整装一体化运行的方式来实现区域规模化和规模化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触角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战略管理会计注重可持续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决策管理者应从一些企业亏损、破产、倒闭实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企业人财物运行、投资管理、过程论证、财务以及非财务指标评价等战略业绩评价工作过程中,以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来指导企业决策,促进企业决策管理者决策水平的提升。目前,不管是工程公司还是工程公司各单位,都有海量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但信息大都仅在某专业系统内流动,信息的专业系统间流动和利用,以及信息的综合分析利用程度存在不足,所以应站在战略高度,利用战略管理会计的理念和工具,从加强信息融合利用和为企业战略服务的角度,加快战略信息库的建设,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五)不断改进的观念

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不断改进改进产品或服务质量,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采取统一、迅速的应对措施,保持技术领先水平,实现产品或服务的高品质,以提升顾客的满意程度,是企业取得成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工程公司正按照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从严管理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这也是从企业的不同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完善、升级和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作为管理工具和评价手段,可以促进公司各项工作的推进和运行。

三、战略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具体应用

(一)深入分析公司内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对企业对长远发展能够取得的主要成果所设定的各项目标的综合,其目标设定也是企业经营目的和战略经营活动的具体展开和总体规定。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运行,内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对战略目标进行持续地改进和优化。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从战略高度清晰认识石油工程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所面临的优劣势,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优势不断巩固坚持,对于劣势认真进行改进;二是强化市场跟踪调查,深入研究市场状况,掌握市场变化和动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不断满足甲方各项需求,应积极落实好与甲方抱团取暖的各项举措,发挥钻、测、录的一体化综合优势,推进资源共享,打造高端,提升规模化效益和质量;三是做好同行业竞争对象在资源、市场、产品、经营、创新能力等战略信息的研究,做到知彼知己,对比优化自身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思路和方法,不断完善企业在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资源优化、资金利用、科技转化、市场开拓等发展规划,充分调动企业各方面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积极性。目前工程公司财务、计划两大职能共处一个部门,有利于各类信息的充分融合,可以在财务管控中充分发挥计划调控作用,借鉴利用计划统计的一些中长期预测方法指导财务管理,也可以在计划管控中,利用财务提供的各项运行信息,对计划管理进行纠偏和调整,通过两大职能的协调运行,便于短期核算管理信息与长期战略目标的制订、优化,能够信息上相互传递利用和补充调整,以促进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全面实施低成本战略,将全面预算管理深度整合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

一是要从战略高度来强化成本预算管理,具体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内部经营条件和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的预估、判断和分析,通过月度、季度和年度(甚至更细致的时间分期)财务计划、经营计划、投资计划、资金运行以及工作部署等方式,将企业发展战略分解各期,落实到企业内的各组织机构,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甚至岗位、人员,以此实现企业各类经营资源、管理资源和生产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和条件,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具体的支持和保证。二是将企业战略目标细分为多个节点,注重预算编制、执行、考评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又有不同的指标,对每个环节进行监督与控制;另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融合于企业的动态业务管理过程中,最终形成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为之服务。三是要加强“成本多动因”的分析和综合应用,在分析成本动因的基础上,实现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双重控制。在石油工程板块的成本管控具体操作上,要将以单项目为核心的“决策、生产运行管理、财务预算核算管理、经营分析管理、考核管理、责任落实与追究”六大管控体系的要求,结合工程公司单机考核工作,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将单机考核模式推广到单项目等核算单元,提高单项目创效能力。

(三)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评价作用,不断优化公司战略管控体系

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构建“市场—战略—项目”三位一体的决策管理模式,促进战略管理的高效运行。一是完善公司战略管理办法,优化战略管理流程,建立主张、评审、决策分开的战略决策机制,强调战略选择有效,确保战略定位准确,业务组合和发展策略具有竞争力。二是重视对决策论证和后评价管理。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严格报表监控制度和投资审计制度,定期检查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审计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于每年年终结束后,对上一年度的经济运行结果进行打开分析,为第二年的经济运行计划提供参考。同时在项目结束后,要对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总结成功经验,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三是在经济运行管理的各关键环节运用投资估算、经济评价等工具软件辅助管理,实现决策执行和反馈的高效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确保分析成果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

(四)丰富战略管理数据资料,及时提供战略管理信息

第6篇: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范文

住户调查是国家统计局组织的,以居民家庭(住户)为基本调查对象,对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构成、素质、收支状况和消费特征等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的抽样调查。住户调查统计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收入支出水平和消费结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用于制定国家的福利政策和财政政策,研究全部人口的税收、社会福利、经济利益再分配等问题,也能够为国民经济核算和CPI权数的计算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住户调查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在全社会对住户统计调查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2012年12月份以前, 我国住户调查一般分为城镇住户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两种类型。

(一)城镇住户调查

城镇住户调查是在城镇范围开展的以居民家庭及个人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旨在了解城市居民家庭人口、就业、收入、消费等情况,协助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时掌握人民生活状况,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改善生活水平,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的统计调查。

城镇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家庭住房基本情况,家庭就业情况,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家庭现金收支,家庭消费支出,家庭食品消费,家庭非现金(实物及服务)收入。

城镇住户调查的主要指标有城镇家庭人口、家庭总收入、可支配收入、转移性收入、出售财务收入、借贷收入、家庭总支出、消费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借贷支出。其中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 家庭总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

(二)农村住户调查

农村住户调查为全面了解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生产、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监测农村摆脱贫困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满足各级政府和宏观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

农村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情况以及所在村的发展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居住情况,住户成员与劳动力从业情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技术应用情况等。

农村住户调查的主要指标有总收入、纯收入、现金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总支出、现金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活消费支出。其中,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常住人口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计算公式为: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内部亲友

(三)存在问题分析

1.出现统计调复现象

按照现行统计调查规定,长期居住在城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农村住户,既属城镇住户统计调查的对象,又是农村住户统计调查的对象。

2.流动人口难以调查

流动人口是统计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在城市,如农民工长期居住在城市打工,按照现行调查原则,他们属于农村住户,但在实际调查中,由于他们长期在外无法展开调查。

3.现行调查指标设计不合理

从调查的统计指标体系来看,存在调查住户现金方面的指标较多而实物方面的较少,经济方面的指标较多而社会方面的指标较少,生活方面的指标较而生产经营方面的指标较少。和欧美国家统计指标相比,缺乏反映家族生活环境设施、健康状况、文化教育、娱乐设施等生活质量方面的内容。

4.部分城镇新建小区无法进入抽样

现行城镇住户调查采用的是民政部门社区和居委会现行目录为抽样本,许多新建小区,由于没有设立社区和居委会,无法进入抽样目录样本。

二、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主要统计指标内涵变化分析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就是统一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分类标准、指标名称与口径,按照统一的抽样方法和程序,从全国4亿多户城镇和农村家庭中随机抽取40万户,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将家庭中每个人的每项收入和支出记录在账册上,由此汇总计算出全国和分省(区、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支出、消费的水平、结构和增长数据。从2012年12月1日起,全国40万户城乡居民按照国家统一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制度开始记收支账,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居民现金和实物收支情况、住户成员及劳动力从业情况、居民家庭食品和能源消费情况、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家庭经营和生产投资情况、社区基本情况以及其他民生状况等。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应该把城镇住户调查和农户住户调查的指标平衡到一起,合并相同的指标,把不同的指标再细致化,形成以可支配收入指标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收支体系,这里的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5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 = 工资性收入 + 经营净收入 + 财产净收入 + 转移净收入+ 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

其中:经营净收入 = 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

财产净收入 = 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转移净收入 = 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包括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从事各种自由职业、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福利。

经营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是全部经营收入中扣除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之后得到的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将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住户或个人支配而获得的回报并扣除相关的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包括利息净收入、红利收入、储蓄性保险净收益和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等。

转移净收入 = 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政府、非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转移的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经常性捐赠和赔偿以及报销医疗费等;住户之间的赡养收入、经常性捐赠和赔偿以及农村地区(村委会)在外(含国外)工作的本住户非常住成员寄回带回的收入等。转移性收入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未缴纳任何社会保险费而获得的离退休金和报销医疗费,不包括国家为扶持农业进行的相关生产补贴,如粮食直补、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购买生产资料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畜牧业补贴等,这应视为第一产业经营活动中的生产补贴,即一种负的生产税,不包括住户之间的实物馈赠。

转移性支出指调查户对国家、单位、住户或个人的经常性或义务性转移支付,包括缴纳的税款、各项社会保障支出、赡养支出、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支出以及其他经常转移支出等。

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指现住房产权为自有住房(含自建住房、自购商品房、自购房改住房、自购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房、继承或获赠住房)的住户为自身消费提供住房服务的折算价值扣除缴纳的各项税费后得到的净租金。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的计算方法为: 自有住房年度折算净租金=自有住房年度折算租金-购建房年度分摊成本。购建房年度分摊成本按照购建房价格以及城乡相应的年折旧率计算。

三、城乡一体化与现行住户调查统计指标差异对比分析

现行的住户调查有城镇住户调查和农村居民住户调查两套统计指标,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把城镇住户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的统计指标平衡到一起,合并相同的指标,把不同的指标再细致化, 将统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改为统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设置农村、城镇和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建立城乡可比的、以可支配收入指标为核心的居民收支指标体系。规范居民收支指标口径,改进自有住房折算租金统计,增加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指标和调查内容,细化政策性转移收支指标的分类,健全社会保障参与和受益情况、就业状况、社区环境以及收入分配影响因素等内容。对比城镇一体化住户调查的指标和现行的住户调查指标有如下变化:

(一)可支配收入成为农村、城镇和全体居民收入统一的核心指标

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将现行的住户调查中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改为“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样虽然也分农村和城镇两部分数据,但最后统一叫居民可支配收入。

(二)实物收入折价后纳入年度可支配收入,具有两套收支体系

在现行的城乡住户调查体系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包含实物收入折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包括实物收入折价,城乡一体化改革后将实物收入纳入年度可支配收入,季度仍然现金可支配收入和现金总收入,年度可支配收入(现金+实物)和总收入(现金+实物),这样改革后的指标体系将具有全部收支(现金+实物)和现金收支两套体系。

(三)自有住房折算租金纳入居民住房消费支出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中增加了自有住房虚拟房租,并纳入居民住房消费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居民住房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将自有住房年度折算租金扣减购建房年度分摊成本后的增值收入计入可支配收入,同时包括和不包括折算租金的可支配收入。自有住房折算租金是一种实物收入,因此既是收入,也是消费。其中,城镇按照50年进行折算,农村假设不存在住房交易市场,暂不进行折算。

(四)农民工收支统计得到完善

现行的住户调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人数计入农村住户常住人口中,但只有寄带回家的收入计入农村住户收入中,在外花掉的收入没有计入农村住户收入和支出中,这样导致了大多数住户调查都是由农村户籍地的家人代为回答,收支统计不够完整,即使统计完整,归类也不科学。城乡一体化改革后,对农民工的收支调查从对输出地对其家庭进行调查改为在务工地直接对其本人进行调查,将外出农民工从农村常住人口中去掉,仍将农民工寄带回家的收入计入农村住户收入。

(五)多种收入不再纳入可支配收入

房屋拆迁收入和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以及一次性、大额的转移收入不再纳入可支配收入中,而是列入非收入所得。另外,一次性大额的转移性收入(一次性赔偿和抚恤金、一次性的救灾款、婚丧嫁娶礼金收入等)也不再记作收入,而是列入非收入所得。

(六)政策性转移收支指标的分类更加细化

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现有的住户调查中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或养老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家庭之间的赠送、赡养、捐赠收入等,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包括家庭在外成员寄回和带回收入;城乡亲友赠送、赡养、捐赠收入;农村离退休金、养老金收入;救济金、抚恤金、救灾款收入;退税收入;无偿扶贫或扶持款收入;得到赔款收入;各项补贴收入等。一体化住户调查的转移性收入包括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活补贴、报销医疗费、农村外出从业人员寄回带回收入、赡养收入及其他经常转移收入。与现行住户调查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1.现行城镇住户调查将“记账补贴”、“保险收入”、“辞退金”纳入“转移性收入”的范畴,在一体化住户调查中将“记账补贴”和“保险收入”计入“非收入所得”, “辞退金”计入“工资性收入”。

2.现行城镇住户调查中没有“政策性补贴收入”项,在实际发生时将这项计入“其他转移性收入”中,一体化住户调查中单列出“政策性补贴收入”。

3.现行城镇住户调查中没有单列出“非常住人口寄回带回”这一指标,非常住人口给予被调查家庭的现金计入被调查户的“赡养收入”,一体化住户调查单列出了“非常住人口寄回带回”这一指标。

4.一体户住户调查的赡养、捐赠、赔偿收入有“经常性”和“非经常性”之分,经常性的赡养、捐赠、赔偿收入统计在“转移性收入”中,非经常性的赡养、捐赠、赔偿收入统计在非收入所得中,现行住户调查是没有这个区分的。

5.现行农村住户调查将“报销医药费”作为转移性收入的一部分,而城乡一体化改革后转移性收入将不再包括这一部分。

(七)改善信息收集准确率

一体户住户调查中努力降低拒访率,缩短调查周期。允许使用问卷收集收支数据,推广网上记账,适当提高调查补贴标准,科学处理拒访问题,搜集并使用拒访户基本信息校准样本偏差,使用税务登记信息校准样本偏差。

四、完善一体化住户调查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议

(一)不能简单模仿国外

我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目前是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全国住户生活状况调查方案的。但需要在借签的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亿万农民工在城镇打工的特殊国情,简单搬用国际标准就会对真实的城乡人口和分配关系产生混乱。

(二)进一步合理地划分城乡居民

目前的城乡一体化改革中将外出农民工划分至城镇居民中,建议在将“农民工”划分为城镇常住居民时必须是外出务工时间和在城镇居住时间较长的农民工,同时将赡养人口随家庭主要劳动力人口的变迁而变迁。这样才能更加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效性,才能为国家制定方针政策时提供最正确的数据支持。

(三)根据需要适时调整统计指标

第7篇: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范文

论文 关键字:种子  产业化 对策 

论文摘要:针甘当前我国实施种子产业化存在的嗣题.提出了 发展 袁国种子产业化的主要对策;蹙奎种子jr.诈体系,建立种子产业授八多元化体系.建成稳固的种子繁育基地,突破性地发展种子如jr.韭,推进种子产业育繁蚺一体记进程t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种子管理制度,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种于执法水平。 

    种子产业包括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销售及种子管理五大系统,种子产业化是以种子市场为基础、品种为龙头、一体化为载体的产业体系,是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其总体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和种子产业发展 规律 的 现代 化种子产业、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种子产业体系和富有活力的 科学 管理制度,通过组织大生产、建立大市场、组建大集团、开展大联合,最终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育繁推一体化、用种商品化、管理法制化。其中心任务是通过改革目前种子体制中行政、事业、 企业 不分的行为及良种选育、生产经营、推广相互脱节的状况,建立现代种子产业良性循环机制和新型的管理体制。其主要措施是促进四个转变,即由传统的粗放生产向机械化、现代化大生产转变,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向专业化的企业集团转变;由行政区域封闭的自给性生产经营向社会化、国际化竞争转变;由科研、生产、经营相互脱节向育繁推一体计传变。 

1健全种子工作体系,推动作物种子良种化 

    要把良种送到千家万户,必须健全系列化、规范化的种子工作体系。组织好品种资源的研究、基础理论的研究、育种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健全原种和亲本保纯制度。建立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要建立省提亲本、省负责组织繁殖的体系;脱毒种薯、种苗要建立以脱毒中心为龙头的繁育体系;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体系;建立和完善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体系;建立和完善品种区试、审定体系。常规稻麦种子要建立县、乡联合统一供种制度,提高良种覆盖率。通过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力争使杂交种子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黝以上,常规种子的统供率提高到}j}}n,通过提高种子质量使大田用种量节约20%国有种子公司经营量的比重提高到$0另,良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提高到35 jn以上。 

2加强科研、生产、经营部门的横向联合,促进育繁销一体化 

2. l科研单位兴办种子产业 

    科研单位在强化基础研究与新技术研究的同时,根据市场需要选育和生产经营良种,由育种向生产经营领域延伸,获取效益后再回报科研,促进成果转化。如四川绵阳国豪公司、重庆科光种苗公司、山东远征种子公司、湖北荆州农科贸总公司等单位就是采用此模式‘其优势为:①科研单位是新品种的发源地:种子产业是科技型产业,良种选育是该产业存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育种,种子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科研单位具有人才、技术与材料优势,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品种中9u0,,以上是科研单位提供的:电、能有效保护育种者利益:科研单位发展自身的种子产业是目前一种最直观、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通过自主生产与经营,自己开发市场,撇获得较好效益,因此调动了育种者积极性。③加速成果转化速度:因为减少了中i’} }}节,缩短了良种应用时问差。①促进科研发展:通过发展种子产业,可在市场中找到新的课题,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育种目标‘明确主玫方向。 

}. 2种子公司兴办科研实体 

    如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合肥市种子公司、辽t东亚种苗公司,都是发挥自身经济实力较强和熟悉种子市场需求的优势。利用国家投资建成先进的种子烘于、精选、贮存设备,增加投人,加强管理,筛选优良品种.为自身种子生产与经营增添后劲与活力.逐步形成自成体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起来的大型种子公司

4建立良种繁殖基地,实现良种生产规模化

    多年来,我国在原种生产技术、良种繁殖程序、杂交制种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杂交水稻’‘三系七圃原种生产技术”、“棉花自交混繁技术”、“稻麦株系循环法”等,还如实行,.统繁、联供、县制尹体系,本着‘“以销定产、略有贮备”的原则,选择隔离区、落实制种基地,对生产起了很好的作用:选择有代表性地区,建立不同作物的种子繁殖基地,实行统一供应用种、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方案、统一去杂去劣、统一脱粒精选、统一收购标准等“六统一”措施。一是提供优质良种的需要,因为良种推广需要每年繁殖并提供相应数量的原原种及原种、当品种退化时要进行原种提纯,这就需要有良种繁殖基地;二是良种试验示范的需要,一个品种的推广普及需要通过试验示范来认识和接受。目前一些原种场一无繁殖原种的种源,二无国家下达的提纯计划与经费,三无经营原种的职能与渠道,使原种场人力‘物力及财力不能充分利用,一些原种场由于经济效益低、实力弱,为了避免亏损和养活职工,不得不将土地或用于多种经营,使原种场职能丧失。因此建设一批规模大、服务范围广、设施条件好、技术力量强、管理水平高、与育种经营单位结合紧的原种繁殖基地,可以改变目前分散混乱的状况,可以按 自然 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布局,发挥地区自然优势,形成专业化生产,实行规范化管理,执行合同计划,确保种子质量。满足市场需要,提高国有种子经营单位的供种能力n

5革新种子加工工艺,带动种子行业产业化

    种子产业化对加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工不仅仅是过一遍筛子,而是要经过烘干、精选、分级、包衣、包装多道工序才能选出符合农民需要的种子。要把种子加工推向一个新水平,必须贯彻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的原则,利用多渠道投资、建设和完善一批作物种子加工中心的配套设施,逐步向机械化加工方向 发展 ,应当通过搞好“中间突破”、实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要求、统一标志包装、统一标牌销售四统一的办法,逐步实现未经精选加工的种子、不是商品化种子、不是标牌包装的种子,不许上市,不许销售给农民,不许用于生产,改变“优质种子、简单包装、没有品牌.,的状况。提高种子质量,实行种子播种精量化、性状标准化及销售商品化;创 企业 名牌,开展名特优种子的竞销,尽快形成跨省、地、县的大规模种子市场。

b健全种子信息 网络 ,加速种子传播信息化

    市场 经济 实质上是竞争经济,主要是产品质量和市场信息的竞争。质量是生命,信息是桥梁,没有质量将丢失市场,没有信息无法占领市场,因此强化信息传导体系是建设 现代 种子产业的重要内容。建设全国性种子信息网络,可以综合分析种子供求信息,预测种子市场,调剂种子余缺。种子信息包含管理信息、供求信息、交易信息、生产信息、综合信息等,种子企业为了求发展,迫切需要迅速、准确的信息服务。

7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推行良种管理法制化

丁.1加强宏观调控

    种子是一种特殊商品,既然是商品.无论如何特殊都不能摆脱进人市场、获取利润的基本属性,实行种子产业化,必须放开种子经营.想通过限制竟争的方式来维持种子市场的规范和保证种子质量是不现实的。但种子作为特殊商品.放开了如不加强调控.就容易造成种子供求失衡或多、乱、杂的局面。因此在放开种子经营的同时,首先要将种子工作的社会服务与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出发点的行政义务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必须按照“市场引导企业、计划调控市场”的原则,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制订和区域化适用品种的指导方案以及种子生产的指导计划,制定种子市场的调控措施,优化种子市场结构,促进种子产业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

7, 2提高执法水平

    :d认真贯彻执行种子法规政策,规范种子管理者和生产者、经营者行为,使执法者、生产经营者及种子使用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②健全种子管理机构,建议建立一个隶属农业部的完全独立的种子繁殖及经营的种子管理体系。在操作上可以参照工商管理局的休制。其任务是组织区试,审定品种,监督种子市场,查处违纪违法种子案件;③强化执法职能,禁止各级行政部门及种子管理部门以任何形式介人种子生产经营,使执法者从容执法,提高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无证生产、无证经营者,严惩制造伪劣种子、哄抬种价、扰乱种子市场的不法分子:④要使种子产业化工作有序进行、必须从 法律 上保护品种拥有者的知识产权,才能鼓励种子经营部门投资品种选育,防止种子市场大起大落,同时从法律上认定其种子商.a特性,必须进行种子商标注册。

第8篇: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作为我国支柱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经济寒流袭来之际,如何应对严峻的市场挑战,如何加强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搞活企业、做大做强企业的重要课题。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实施低成本战略乃是煤炭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的主题。在产品价格趋于一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唯一出路。本文从成本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我国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想方设法的寻求利润增长点,而最直观的利润表达公式为:利润=收入-支出,也就是说收入的增加和支出的减少都可以产生更多的利润。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过去多为粗放型经营,对成本管理的一些现代管理理念理解不够深入。

同时,煤炭企业由于长期受到产品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影响,经济效益的好坏特别是成本的高低对职工个人关系不大,企业人员成本意识淡薄,高投入、高消耗,造成财力、物力的消耗与生产产量不成比例,成本居高不下,物料浪费严重。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我国的煤炭企业应分析自身在成本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从成本入手,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实力。

近年来,尽管我国煤炭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人才及管理思想,由于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全员素质还有待加强,人们依然普遍认同投入和产出的正比关系,却没有意识到成本

管理和控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成本管理意识还是不强。很多企业在进行成本分析时也未找准影响成本的关键指标和因素,使成本控制流于形式。一方面,我国煤炭企业很少能真正实施事前预算,很多成本指标依靠行政命令传达;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数据采集也存在忽视现象,直接导致其后的分析测算失真。成本责任方面缺少相关的奖惩制度,因而生产过程中的水、电、气、耗材等造成大量的浪费也无人过问。成本管理手段方面没有很好的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带来的便利。

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

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一直都把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各项管理措施的惟一目标,成本管理也不例外。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采取一切措施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强调节约和节省,目的就是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论是目标成本管理还是计划成本管理都以降低成本支出为目的。这种管理办法在过去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保证。好的管理办法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和企业的繁荣,反过来,经济的发展、生产的变革、技术的创新也会对理论提出新的要求,促使理论不断发展。就成本管理而言,近几年就出现了多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如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等。理论的创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也使企业的管理意识有了转变,成本管理由单纯追求节约降耗发展为追求成本效益、实施战略成本、推行作业成本管理。因成本指标与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促使企业的每个职工都来关心成本、参与成本管理,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改进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建议

(1)采用先进手段实现成本管理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企业,应合理利用各种先进工具和手段来辅助企业运行。煤炭企业一般都规模较大,下属经营单位众多,生产经营状况复杂,

可以借助会计电算化及一些先进的成本管理软件来完成财务数据的测算分析,减轻财会人员劳动强度,而使其有更多精力做好成本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以满足企业对

成本控制不断提高的要求。

树立全员成本管理理念,加强成本意识。煤炭企业管理人员首先对成本管理和控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带头学习宣传成本理念,将成本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所有人员进行培训,并鼓励全体职工对成本控制献计献策。

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通过外部市场方式降低成本。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产品越来越标准化,生产越来越专业化,煤炭企业再采取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思路则意味着非专业化而造成的成本增加,因而煤炭企业可以利用世界工厂的优势,采取外部委托加工所需零部件方式来享受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成本优势。

建立考核指标,落实奖惩制度。一方面将层层分解的成本指标与责任人工资、奖金、福利和晋升相结合,对于完成生产任务且降低成本显著的人员给予奖励;另一方面,将生产进度与成本管理相结合,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对于超额完成任务的人员就给予奖励而置成本于不顾。

做好“事先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各项工作。煤炭企业要深入分析自身生产和管理的特点及受限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生产方案设计源头到管理部门消耗都要综合考虑纳入成本管理体系。首先,做好事前成本管理和预算,层层分解。煤炭企业在进行生产或上新项目前,应多方面展开调查研究,从各种不同的组合和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做好目标成本管理。企业可根据研究方案的盈亏指标,倒推出成本目标,并将成本目标层层分解,落实成本管理领导责任制,建立起集团公司、矿、区队、班组多级成本管理体系,将成本分解做细,落实到人。其次,做好生产过程控制,采集生产消耗数据,从各个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一般煤炭企业原煤生产过程包括掘进、回采、输送、给排水、通风、维修等过程,这些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这些过程所发生的费用均由原煤成本负担。因此,要完善对消耗性材料领用的控制,而对可重复使用工具要做好维护工作,降低维修、采购成本。最后,要做好成本管理的事后分析。完成一项工作后,要对在生产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预期测算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及时修正。

结束语

在成本管理上,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成本管理的职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成本指标体系、成本核算体系、成本决策体系、成本控制体系和成本考核体系。这些成本管理体系完善后,将形成纵横交错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立体网络。

参考文献

[1] 陈颖.对于成本管理的再认识[J].辽宁财税,2002(1):52-57.

[2] 祝立宏.浅议企业采购成本控制[J].会计之友,2002 (1):24-30.

第9篇: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 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组织方式多元化

一是能人大户带动型,由当地具有技术特长和营销才能的大户牵头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村集体牵头型,以村集体经济为基础,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创办的专业合作社。三是龙头企业依托型,由龙头企业牵头发起,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四是政府领办型,由政府牵头带领农民兴办的专业合作社。五是社会部门兴办型,主要是由科技、农技和供销社等部门牵头兴办的专业合作社。

(二)运营形式多样化

从服务范围、经营特点看,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产销一体化型,围绕本地拳头产品,联合专业生产大户,组成专业合作社,开展生产服务、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二是加工储存型,主要是以产品为依托,以加工储存为重点,联合生产大户兴办的专业合作社。三是运销服务型,这种类型本身不生产加工,只搞运输和销售。四是技术信息服务型,根据专业生产的需要,联合大户,在生产各环节上提供技术、物资和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合作社。

(三)合作空间开放化

打破行政区域和行业界限,建立跨乡镇、跨县市、跨行业的合作组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合作空间更加宽广,综合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

(四)服务领域全程化

大多数合作社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的同时,不断努力拓展服务领域,逐渐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良好生产经营体系。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现有的专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存在规模小,注册资本和固定资产太少,流动资金短缺,经营项目单一,自身实力不强等问题。

(二)运行质量不高,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部分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虽然制定了规范章程,但许多流于形式,没有建立合作社财务账簿,财务管理混乱。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缺少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

(三)合作意识欠缺,服务功能不完善

合作社社员小农意识浓厚,大局观念不强。合作社服务层次低、服务项目单一,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和农产品销售等层面上,很难做到提前、产中、产后全程一体化服务。

(四)基础设施条件差,发展能力受限制

目前大部分合作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又都位于偏僻山区,多数合作社所在地区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发展能力受限。

(五)资金短缺,制约合作社发展壮大

自有资金不足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财政在扶持合作社方面的资金投入几乎为零,农民因缺乏有效抵押物无法向银行申请贷款,合作社经营遇到严重资金困难。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一)明确思路,加快发展

明确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树立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必由之路的观念。发展一批具有特色产业资源的合作社,依托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组织跨地区、同行业的大型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倾斜,即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合作社发展,税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应视同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免征税款,有关部门对专业合作社申报的项目应优先立项,优先提供土地,把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项目、农机补贴项目优先向专业合作社倾斜。

(三)创新信贷产品,扩大融资渠道

金融部门应把专业合作社确定为农村服务重点,加大信贷服务力度,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其社员提供贷款担保服务,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互质的贷款公司,促进农村融资渠道多元化。

(四)健全管理制度,保证健康、规范运作

健全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保证民主管理和社员的主体地位,健全财务、营销等规章制度。建立合作社积累发展机制,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基金,保持专业合作社的稳定性、连续性发展,提高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

(五)引进管理人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鼓励大学生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对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指派技术人员协助管理,使专业合作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宝峰.专业合作社管理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商业会计,2005;2

[2] 苑鹏.关于合作社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再认识.中国农村观察,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