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家故事范文

数学家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家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家故事

第1篇:数学家故事范文

素素问道:“爸爸,你最佩服的数学家是哪一位呢?”

爸爸一下似乎被问住了,想了一会儿,才说:“要说到我最佩服的,嗯……那要算是‘四大数学家’之一的欧拉了。他从19岁起,到76岁为止一生留下了886本著作,绝对是著作最多的数学家,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字,甚至影响到力学、光学、医药学乃至水利、天文学,人们都说整个十八世纪是‘欧拉时代’。”

“能写出这么多文章来,当然厉害喽,也难怪你这个大作家羡慕!”素素撇撇嘴说。

“那可不一样,欧拉著作虽然多,但让爸爸佩服的是:他是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取得这样的成就的。”

“哦?”素素来了兴趣,“快说说他遇到什么困难了?”

爸爸竖起一根手指说:“首先就是疾病了。欧拉28岁时,右眼因为得病丧失了视力,到了59岁时因为白内障p目都失明了。”

素素惋惜地说:“他可真倒霉呀!”

爸爸接着说:“说到倒霉,欧拉一生还有更倒霉的事呢。在他64岁时,带病而又失明的他寝室失火,烧毁了所有的专著和手稿,后来妻子又病故了,可以说他遭遇的是接二连三的打击呀!”

素素说:“真是祸不单行呀!”

爸爸点点头,说:“是的,但他在不幸面前没有退缩,而且以非凡的毅力继续研究数学,直到去世。在双目失明的17年中,他口授论文达400多篇,其中有不少是经典的数学名著呢!”

素素试着闭上眼睛,在本子上写了一个乘法算式,一睁眼,发现数位对得乱七八糟,不由得吐了吐舌头,说:“看不见,这怎么计算呀……”

爸爸说:“欧拉这方面是奇才,他有超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他到老了,还能背诵出年轻时写的笔记。”

“真是厉害呀!”素素的舌头还没缩回去。

爸爸接着说:“欧拉的心算本领我们很难学到,我就不多说了。但是,他有件事情我是最佩服的。”

“哦,是什么呢?”素素又被爸爸吊起了胃口。

“很了不起的是,欧拉身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却热心于数学的普及工作。他编写了很多的中小学数学书,文字通俗易懂,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例如著名的‘七桥问题’,还有‘一笔画’问题等等。最后要记住的是,欧拉的人品也很高尚,他经常和数学家们通过通信来讨论数学问题,却总是把发现的荣誉让给别人。他48岁时,和法国19岁的拉格朗日讨论‘等周问题’,虽然他自己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但是当拉格朗日获得成果时,欧拉压下了自己较不成熟的论文暂不发表,让拉格朗日首先发表,从而获得了声誉。”

“拉格朗日一定非常感激他!”

“不光拉格朗日,到了欧拉晚年的时候,欧洲所有的数学家都把他当作老师。他们是这样赞美他的:‘读读欧拉,他是我们一切人的导师。’”

第2篇:数学家故事范文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据记载,张衡“通《五经》,贯六艺”,而且“常耽好《玄经》”[ ],也就是说,张衡精通儒家的五经,通晓儒家的六艺,并对汉儒扬雄的《太玄》非常感兴趣。

扬雄的《太玄》认为,“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总原则,他说:“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 ]“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执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 ]张衡非常推崇扬雄的《太玄》,并且说:

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复二百岁,殆将终乎?所以作者之数,必显一世,常然之符也。汉四百岁,《玄》其兴矣。[ ]

而且,张衡还受到扬雄《太玄》的影响撰著《玄图》,其中说道:“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籥元气,禀受无原。”张衡把“玄”看作是自然之根本,显然是吸收了扬雄的思想。他还在阐述其宇宙论和天文学思想的重要著作《灵宪》中说: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 ]

张衡把宇宙的最初状态说成是“幽清玄静”,应当说,这种宇宙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扬雄的影响。

与扬雄一样,张衡对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也进行了批评。他在《请禁绝图谶书》中写道:

自汉取秦,用兵力战,功成业遂,可谓大事,当此之时,莫或称谶。若夏侯胜、眭孟之徒,以道术立名,其所述著,无谶一言。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亦无谶录。成、哀之后,乃始闻之。

张衡认为,谶纬之学为后人编造,并非古代圣人所作。他接着说:

《尚书》尧使鲧理洪水,九载绩用不成,鲧则殛死,禹乃嗣兴。而《春秋谶》云:“共工理水”。凡谶皆云黄帝伐蚩尤,而《诗谶》独以为“蚩尤败,然后尧受命”。《春秋元命包》中有公输班与墨翟,事见战国,非春秋时也。又言“别有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汉世。其名三辅诸陵,世数可知。至于图中迄于成帝。一卷之书,互异数事,圣人之言,势无若是;殆必虚伪之徒,以要世取资。往者侍中贾逵摘谶互异三十余事,诸言谶者皆不能说。

在这里,张衡指出谶书中存在的自相矛盾,否认其为圣人之言。与此同时,张衡还用事实来证明谶纬预言的无效。他说:“永元中,清河宋景遂以历纪推言水灾,而伪称洞视玉版。或者至于弃家业,入山林,后皆无效,而复采前世成事,以为证验。至于永建复统,则不能知。”因此张衡认为,谶纬之学“皆欺世罔俗,以昧势位,情伪较然”,应当“一禁绝之”。[ ]

此外,张衡还著有《周官训诂》,并且曾“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 ]。可见,张衡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儒家学者。

刘洪(约公元129—210年),字元卓,泰山蒙阴(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他的《乾象历》比四分历精密得多,且有许多进步之处,被称为“划时代的历法”[ ]。然而,《乾象历》的理论依据来自《周易》。《晋书律历中》称刘洪的《乾象历》“推而上则合于古,引而下则应于今。其为之也,依《易》立数,遁行相号,潜处相求”。

虞喜(公元281—365年),字仲宁,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东晋时期的天文学家;著有《安天论》,在宇宙结构问题上倾向于“宣夜说”。虞喜在天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他最早发现了岁差,并提出冬至点每50年西移一度的岁差值,被认为“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尤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据《晋书虞喜传》记载:“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洁净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可见,虞喜也是一位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的学者。

何承天(公元370年—447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因曾任衡阳内史,故被称“何衡阳”,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学家。他利用前人的观测纪录,加之他自己多年的观测,撰《元嘉历》,对旧历作了多项的改进,是古代重要的历法之一。何承天在上表中说:

夫圆极常动,七曜运行,离合去来,虽有定势,以新故相涉,自然有毫末之差,连日累岁,积微成著。是以《虞书》著钦若之典,《周易》明治历之训,言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也。[ ]

这里所谓的“顺天以求合”,就是要求根据天象制定历法并使历法符合天象;《尚书尧典》中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制定历法以及《周易》中所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就是“顺天以求合”。何承天认为,制定历法应当以儒家经典《尚书》中的《虞书》以及《周易》为依据,应当“顺天以求合”,而不是为了让天象符合于历法,不是“为合以验天”。

何承天不仅以儒家经典《尚书》、《周易》作为编撰历法的依据,同时,他在儒学上也颇有影响。据《宋书何承天传》记载,“承天幼渐训义,儒史百家,莫不该览。……《礼论》有八百卷,承天删减合并,以类相从,凡为三百卷,并《前传》、《杂语》、《纂文论》并传于世”。而且,他还在形神关系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曾说过:

天以阴阳分,地以刚柔用,人以仁义立,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三才同体,相须而成者也。……若夫众生者,取之有时,用之有道……所以明仁道也。至于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 ]

形神相资,古人譬以薪火。薪弊火微,薪尽火灭;虽有其妙,岂能独传?[ ]

这些观点对于当时形神关系问题的讨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字文远,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在数学上,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和对球体体积的计算都代表了当时数学的最高水平。在天文学上,他编制了《大明历》,并首次在历法推算中将岁差的影响作为考虑的因素。祖冲之曾说自己在编制《大明历》的过程中,“搜练古今,博采沈奥,唐篇夏典,莫不揆量,周正汉朔,咸加该验”[ ],并且研读了包括汉儒刘歆、郑玄在内的许多学者有关历算方面的著述。刘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祖冲之将所编制的《大明历》上表给孝武帝,并说:“臣博访前坟,远稽昔典,五帝躔次,三王交分,《春秋》朔气,《纪年》薄蚀,……探异今古,观要华戎。”他还说,他的历法有两大改变,其一,提出每391年设置144个闰月;其二,“以《尧典》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以此推之,唐尧世冬至日,在今宿之左五十许度”。接着,祖冲之还论述了他的历法的三个“设法”,其中之一是,“以子为辰首,位在正北,爻应初九升气之端,虚为北方列宿之中”[ ]。对于祖冲之的《大明历》,朝廷重臣戴法兴大肆责难。祖冲之则予以针锋相对的反驳,其中还就《诗经》中的“七月流火”以及《夏小正》中的“五月昏,大火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由此可见,祖冲之在编制《大明历》时,是把《春秋》、《尚书尧典》、《周易》、《诗经》、《大戴礼记夏小正》等儒家经典中有关天文学的内容当作重要的研究资料和依据。

祖冲之不仅为编制《大明历》,研习过儒家经典,而且也是在儒学上很有造诣的学者。据《南史祖冲之传》记载,祖冲之还“著《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造《缀术》数十篇”。

僧一行,俗名张遂(公元683—727年),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唐朝时期的天文学家。他所编制的《大衍历》是当时最好的历法;此外,他在天文仪器制造、天文观测等诸方面也多有贡献。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曾读汉儒扬雄的《太玄》,撰《大衍玄图》,后来出家为僧。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一行应召入京,并在此后奉昭编制《大衍历》。[ ]《大衍历》中有《历议》十篇,其中《历本议》说:

《易》:“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合二始以位刚柔。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合二终以纪闰余。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历。……故爻数通乎六十,策数行乎二百四十。是以大衍为天地之枢,如环之无端,盖律历之大纪也。[ ]

在一行看来,《周易》的“大衍之数”是历法的基础和出发点。把历法的数据与《周易》的“大衍之数”联系在一起,这在今天看来的确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是,当时包括一行在内的天文学家的确这样做了,并编制成历法,这却是事实。

苏颂(公元1020—1101年),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属福建厦门)人,宋朝时期的天文学家、医药学家。他组织领导了水运仪象台的创制,并撰《新仪象法要》,同时还编撰了《本草图经》。苏颂饱读儒家经典,曾有诗曰:

占毕自忘老,攻坚常切问。六经日沈酣,百氏恣蹂躏。《礼》、《乐》原夏商,《春秋》道尧舜。论《诗》识温柔,讲《易》知谦巽。《书》要通上古,史亦蕲尽信。复熟《中庸》篇,推名善恶混。[ ]

苏颂还要求学校以“《春秋》兼《三传》,《礼记》兼《周礼》、《仪礼》,并为大经”,“《毛诗》为中经”,“《周易》、《尚书》为小经”。[ ]可见他对儒学的重视。

与苏颂同时代的曾肇在为他作墓志铭时称他“以儒学显”,并且说:“公天资闳厚,有犯不校。……凡所施为,主于宽恕,故天下称为钜人长者。尤以礼法自持,虽贵,奉养如寒士。……博学,于书无所不读,图纬、阴阳五行、星历,下至山经、本草、训诂文字,靡不该贯,尤明典故。喜为人言,亹亹不绝。学士大夫有僻书疑事,多从公质问,朝廷有所制作,公必与焉。”[ ]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八年(1063年)举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历任司天监、权三司使等官职。他博学多才,所著《梦溪笔谈》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药学以及工程技术等诸多科技领域,此外,他还有专门的医药学著作《苏沈良方》。

然而,他的科学研究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沈括12岁开始延师受业,接受儒家的正统教育,历时12年。他的人格和学问较多地受到孟子的影响。他曾撰《孟子解》,其中说道: 屈伸俯仰无不中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立于天地间而无所憾,至大也;……。

思之而尽其义,始条理也;行之而尽其道,终条理也。

所谓修身也,不能穷万物之理,则不足择天下之义;不能尽己之性,则不足入天下之道。[ ]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沈括对于儒学的深入研究以及他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此外,他还说过:“虽实不能,愿学焉。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不至则命也。”[ ]儒家经典《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是沈括为学成人的真实写照。

黄裳(公元1147—1195年),字文叔,四川隆庆府普城(今四川梓潼)人,宋朝时期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在天文学方面,现存的苏州石刻天文图为当时的王致远根据黄裳的天文图所刻;在地理学方面,他作有一幅全国总图。

据《宋史黄裳传》记载,黄裳长期在王府讲授儒家经典,尤擅长于《春秋》,曾经“作八图以献:曰太极,曰三才本性,曰皇帝王伯学术,曰九流学术,曰天文,曰地理,曰帝王绍运,以百官终焉,各述大旨陈之”,“有《王府春秋讲义》及《兼山集》,论天人之理,性命之源,皆足以发明伊洛之旨”。而且,黄裳还非常赞赏朱熹的学问,并曾予以荐举。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元朝时期的天文学家。他在天文仪器制造和天文观测方面成就突出,尤其是他作为主要贡献者所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把古代历法体系推向高峰”。[ ]

郭守敬从小随祖父长大,他的祖父郭荣通晓儒家五经,且精通数学和水利。后来,郭守敬又从学于刘秉忠。刘秉忠,字仲晦,邢州人。据《元史刘秉忠传》记载: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显然,郭守敬从小较多地接受儒学尤其是理学方面的教育。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忽必烈下昭编制新历法,授张文谦昭文馆大学士,领太史院,以总其事。在太史院,负责具体工作的主要是王恂和郭守敬。王恂很早就以数学方面的才能而闻名。据《元史许衡传》记载,当时,王恂认为,“历家知历数,而不知历理”,因而推荐许衡参与主持编制历法。许衡认为,“冬至者历之本,而求历本者在验气”。于是,他“与太史令郭守敬等新制仪象圭表,自丙子之冬至日测晷景”,并且“参考累代历法,复测候日月星辰消息运行之变,参别同异,酌取中数,以为历本”。[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有杨恭懿入太史院参与修订历法。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新历告成,以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敬授民时”为据,命名为“授时历”。

一般认为,郭守敬是授时历的主要贡献者;这不仅因为他在共同合作的研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有许多后继的工作以及最后的定稿都是由郭守敬独立完成的。但是不可否认,在编制授时历的过程中,王恂、许衡、张文谦、杨恭懿等人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郭守敬的这四位主要合作者,恰恰都是在儒学上很有造诣的学者。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人。其父王良曾弃去吏业,潜心于伊洛之学。据《元史王恂传》记载:“恂早以算术名,裕宗尝问焉。恂曰:‘算数,六艺之一;定国家,安人民,乃大事也。’每侍左右,必发明三纲五常,为学之道,及历代治忽兴亡之所以然。”许衡(公元1209—1282年),字仲平,学者称鲁斋先生,怀庆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宋元之际理学家。他崇信程朱理学,对于传播理学发挥过重要作用。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据《元史张文谦传》记载:“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凡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杨恭懿,字元甫,奉元人。据《元史杨恭懿传》记载:杨恭懿“暇则就学,书无不读,尤深于《易》、《礼》、《春秋》,后得朱熹集注《四书》,叹曰:‘人伦日常之用,天道性命之妙,皆萃此书矣。’”

郭守敬从小接受儒家的教育,他在编制授时历过程中的四位主要合作者的学术背景也均属于儒学,而且许衡还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从这些事实中不难看出儒学对于郭守敬编制授时历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刚开始编制历法时,王恂就推荐“知历理”的许衡参与工作,这本身就足以说明理学对于天文学研究的作用。

王锡阐(公元1628—1682年),字寅旭,号晓庵,别号天同一生,江苏吴江人,明清之际的天文学家。他的天文学著作有《晓庵新法》、《历法》、《历策》、《五星行度解》等。

王锡阐曾自称:“治《诗》、《易》、《春秋》,明律历象数。”[ ]同时,他与诸多儒家学者有过交往,其中有顾炎武、朱彝尊、万斯大等,晚年又与吕留良、张履祥一起讲濂洛之学。[ ]这些学者都是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朱彝尊(公元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经学家,著有《经义考》、《曝书亭集》、《明诗综》等。万斯大(公元1633—1683年),字充宗,学者称褐夫先生,浙江鄞县人,清经学家;为学尤精《春秋》、《三礼》。吕留良(公元1629—1683年),字用晦,号晚村,崇德(今浙江桐乡)人,清初理学家,学宗程朱。王锡阐与这些儒家学者交往,不可能不受到儒学的影响,

与元代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既讲历数又讲历理一样,王锡阐也说:

天学一家,有理而后有数,有数而后有法。然惟创法之人,必通乎数之变,而穷乎理之奥,至于法成数具,而理蕴于中。[ ]

古人立一法,必有一理,详于法而不著其理。理具法中,好学深思者自能力索而得之也。[ ]

因此,他反对将历理和历数二者分割开来的做法。他说:

至宋而历分两途,有儒家之历,有历家之历。儒者不知历数,而援虚理以立说,术士不知历理,而为定法以验天。天经地纬躔离违合之原,概未有得也。[ ]

他还说:“天地始终之故,七政运行之本,非上智莫穷其理。然亦只能言其大要而已。欲求精密,则必以数推之。”所以他认为,“因数可以悟理”[ ]。应当说,王锡阐既讲历数又讲历理、“因数悟理”的思想与朱熹所谓理气不可分、格物致知的思想是一致的。

具有儒学背景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曾推动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并走向辉煌。这至少可以说明,儒学中有其利于科学发展的一面,也说明文化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今天要发展科学,离不开建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文化,这样的新文化是否可以从曾有利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儒家文化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呢?

注释:

[ ] 《后汉书张衡传》。

[ ] 扬雄:《太玄玄图》。

[ ] 扬雄:《太玄玄摛》。

[ ] 《后汉书张衡传》。

[ ] 张衡:《灵宪》,载《玉函山房辑佚书》。

[ ] 参见《后汉书张衡传》。

[ ] 《后汉书张衡传》。

[ ]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7页。

[ ] 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虞喜”条。

[ ] 《宋书律历志中》。

[ ] 《周易系辞上传》。

[ ] 何承天:《弘明集》卷四《达性论》。

[ ] 何承天:《弘明集》卷三《答宗居士书》。

[ ] 《宋书律历志下》。

[ ] 《南齐书祖冲之传》。

[ ] 参见《宋书律历志下》。

[ ] 参见《旧唐书一行传》。

[ ] 《新唐书历志三上》。

[ ]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感事述怀诗》。

[ ]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十五《议学校法》。

[ ] 曾肇:《曲阜集》卷三《赠苏司空墓志铭》。

[ ] 沈括:《长兴集》卷十九《孟子解》。

[ ] 沈括:《长兴集》卷七《答崔肇书》。

[ ]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4页。

[ ] 另可参见《元史历志一》。

[ ] 王锡阐:《松陵文录》卷十七《天同一生传》。

[ ] 参见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晓庵遗书序》。

[ ] 王锡阐:《晓庵遗书杂著测日小记序》。

[ ] 王锡阐:《松陵文录》卷一《历策》。

第3篇:数学家故事范文

本课是围绕“书画结合,以书入画,以画传神”的主旨进行的一次教学尝试,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观察和分析,总结出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和艺术特征;其次,通过教师熟练的示范、学生主动观察书写的感觉、技巧的过程,让学生达到对甲骨文书写要领的感悟;再次,通过水墨背景的渲染,给学生营造一个介于具象和想象相融合的意象画面,使学生在创作的同时,脑海中有梦幻般的景象,以此带动笔墨间完美意象的诞生。

二、书写材料

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需要一定的材料。在古代,在竹简、纸、帛上写字是一种功用――记录的需要;而到了现代,它的功能性已经减退,而偏重于艺术性,这让书法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既不失传统,还要有新意。孩子是喜欢创新的,本课在书法的材料上作出了大胆的尝试。

有什么材料能替代墨汁书写?白矾、豆浆、油漆、国画颜料……都在被尝试之后就否定了,不是太渗水,就是写在纸上像涂层似的太死板。偶然一次,在课间餐的时候,有孩子不小心将牛奶洒在了衣服上,去洗衣服的时候,孩子发现,那一小片撒上牛奶的衣料不过水。这突然给了他灵感――牛奶里有一层油,可以防水,不沾墨,先用牛奶写字,等字干透了,翻个面,在背后涂满墨。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原来用牛奶写出的字立刻显现出来,黑底白字格外分明,呈现出古代碑帖的效果。细细一闻,牛奶的清香扑鼻而来。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审美。通过了解甲骨文的知识、文化和艺术特色,感受汉字的造型美感,领略祖国传统书法艺术之魅力。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和创造。

2.体验与发现。通过欣赏甲骨文,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及特点;体验甲骨文书写的乐趣,发现具有艺术美感的甲骨文构图。

3.实践与创作。欣赏意象甲骨文,进行水墨创作。体验甲骨文书法和水墨的巧妙融合。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欣赏甲骨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用牛奶表现甲骨文。

2.难点:将水墨技法与构成知识大胆结合,用富于变化的水墨表现甲骨文的韵味和内涵。

五、教学策略设计

1.根据儿童认知特点,强调在教学中对“甲骨文”多个维度的感知。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创作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展示。

2.作业要求。基础层面:学会甲骨文的书写;深化层面:理解甲骨文书写的排列、构图,并具有艺术美感;探究层面:甲骨文和意象水墨背景的巧妙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方面(全班30个孩子分成5组6人小组),教师方面(示范用笔、龟甲、兽骨、示范用纸、牛奶、墨汁、笔架、盘子、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六、过程设计

(一)以物导入

(图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非常神秘的、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的神秘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很神秘地打开锦盒,出示龟甲和兽骨)(见图1)

师:这是什么啊?(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师:对了,这就是甲骨文。古人因为没有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和笔,他们就以刀为笔,在龟甲和兽骨上刻下了他们创造的文字。现在,老师就把这两件神秘的礼物给大家看一眼,摸一下。(以击鼓传花的形式,从两边开始传)

师:好看不好看?神秘不神秘?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甲骨文的神秘世界。(出示课题“书非书――意象甲骨文”)

【设计意图】运用实物展示的方式出示龟甲和兽骨,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学习的兴趣;二是让学生对甲骨文的了解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甲骨文的产生和特征。

(二)认知感受

1.观察、分析

师:古人是如何创造出甲骨文的呢?甲骨文到底有怎样的艺术美感和历史价值呢?老师请来了几个甲骨文,请同学们来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出示一组甲骨文)(见图2)

(图2)

2.交流、了解

师:你认识其中的哪几个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古人创造这个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甲骨文的创造性,象形、刻画符号、痕迹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像“龟、羊、山、日”这些字都是像实物,而舞、丁等字有的是会意,有的仅仅是符号,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痕迹。)

【设计意图】在交流、了解的过程中,教师不经意渗透了对甲骨文象形、刻画符号、痕迹等特征的知识点,体现出教学无痕的指导思想。欣赏、交流本身是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人对同一物体的体会和感受各不相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想法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3.深化、感受

师:甲骨文从远古走来,穿越时空的隧道,带来了丰厚博大的文化。聪明的中国人从甲骨文的创造中汲取养分,不断地历练、完善,在西周的时候,创造出了金文,这是一种同甲骨文一样古老的文字,它铸刻在青铜器上,笔画更加粗壮,大小也较匀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也统一了文字,小篆由此应运而生。而小篆的简便写法则成就了隶书,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整理成的一种新字体。汉末以后,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的楷书诞生了。与此同时,好写易认的行书,还有寄情于笔端的狂草也一并呈现。让我们一起来比比看,你觉得甲骨文和我们后来的文字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见图3)(背景音乐)

(图3)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衬托下,学生们沉浸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当老师在古风浓郁的音乐声中将中国书法文化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博大精神娓娓道来,学生被深深地吸引,并发自内心地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和骄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演变图并进行比较,感受汉字演变发展的历程。在欣赏与比较的同时,启发学生发现甲骨文独特的造字方法,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解决了本科的教学难点,也为接下来的作品创作提供了源泉。

(三)探究表现

1.书写感受

师:甲骨文如此的神秘,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你们想不想来试着写一写?那么,先来看看老师是如何书写甲骨文的。(同时邀请两名学生上台来近距离观察)

【资料链接】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来的笔画粗细不一。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书写时用入木三分的行笔来体现甲骨文独特的刀笔风韵、力度和美感,用行笔的快慢来体现点画的律动。

师:假如说我要写好几个甲骨文,那在这个画面里面如何安排才会富有节奏的趣味和构图的美感呢?(学生说,教师示范)

2.牛奶书法

师:老师写好了,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今天老师要好好考验你们一番,看看你们有没有真正地理解、把握甲骨文的艺术趣味和书写方法,做到胸有甲骨文。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的书写材料是用牛奶来写字。白白的牛奶写在白白的纸上,文字是依稀可见的,关键就看你的感觉和对甲骨文的把握了。调白色的时候,颜色略厚,效果会更好。(学生临摹)

师:从刚才同学们书写时的表情和动作上,老师发现你们真的已经用自己的感受、理解在写。哪位同学说说看,你在写的时候有没有新的体验或发现呢?(学生再谈感受)

【设计意图】书法在孩子们的眼里本来就是“白纸黑字”一成不变的,通过书写材料的创新,学生的视野被拓宽了,自然而然他们就想创造出“人所未见”的意境画面。

(四)情趣创作

1.欣赏视频

师:我们都知道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许许多多的甲骨文都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像一个遥远的梦,在唤醒着我们的记忆,我们多么希望这么好的甲骨文可以永远留存下去啊!下面,老师想让大家欣赏一个小视频(播放视频)。当甲骨文再一次留存在我们的天地之间,如梦、如幻般呈现出来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学生在欣赏之后,对创作跃跃欲试,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创作的空间。

2.教师示范

师:在我们中国画当中就有很好的水墨晕染的方法,那就是破墨法。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

3.学生书写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为学生创作提供了范例,学生就知道该从何下手。教师简单的水墨技法的指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又一次的飞跃,并使他们明白原来意象画面可以这样表现,可以这样简单而富有创意。使学生明白许多看似复杂的东西其实并非复杂,也可以用简单的笔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评价展示

师:你们以自己的力量将甲骨文这古老的文字留存于水墨之间,甲骨文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创作的源泉,还以它独特的魅力和艺术趣味与美感启发着一代代人对它不断进行学习和创造(欣赏现代甲骨文创作)。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让我们古老的书法艺术永远地流传下去。

七、教学后记

第4篇:数学家故事范文

【关键词】化学植筋技术;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技术应用;概况;注意事项

一、化学植筋技术的概况

植筋就是种植钢筋,为了加固建筑物或是续建,在原建筑上钻孔,插入钢筋,用特用胶水灌缝,使钢筋锚固在其中,钢筋和原建筑将成为一体。植筋技术是运用高强度的化学粘合剂,使钢筋、螺杆等与混凝土产生握裹力,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施工后产生高负荷承载力,不易产生移位、拔出,并且密实性能良好,无需做任何防水处理。由于其通过化学粘合固定不但对基材不会产生膨胀破坏,而且对结构有补强作用,施工简便迅速安全并符合环保要求,是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变更,加固的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应用在各类建筑结构增建、变更等预留钢筋锚定中,还可以用于横梁、柱头、楼板、剪力墙等加固预留钢筋锚定中,也可用于各类钢结构、机械设备等的螺杆锚定中。它主要的技术特点就是:(1)具有高的承载力(剪力、拉力)。(2)对固定的基材不产生膨胀力,适宜边距、间距小的部位。(3)施工简便,时间短。

二、化学植筋技术在建筑结构加固施工中的应用

1、弹线定位。根据设计图的配筋位置及数量,错开原结构钢筋位置,标注出植筋位置。请有关部门验线,合格后就可钻孔。

2、钻孔。用冲击钻钻孔,钻头直径应比钢筋直径大5mm左右,钢筋选用首钢生产的φ25钢筋,钻头选用φ30的合金钢钻头。孔深大小15d(375mm),实际钻深400mm.钻孔时,钻头始终与柱面保持垂直。

3、洗孔。洗孔是植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孔钻完后内部会有很多灰粉、灰渣,直接影响植筋的质量,所以一定要把孔内杂物清理干净。方法是:用喜得利毛刷(这种毛刷不掉毛),套上加长棒,伸至孔底,来回反复抽动,把灰尘、碎渣带出,再用压缩空气,吹出孔内浮尘。吹完后再用脱脂棉沾酒精或丙酮擦洗孔内壁。但不能用水擦洗,因酒精和丙酮易挥发,水不易挥发。用水擦洗后孔内不会很快干燥。钻孔清洗完后要请设计等有关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注胶。

4、注胶。取一组强力植筋胶,装进套筒内,安置到专用手动注射器上,慢慢扣动板机,排出铂包口处较稀的胶液废弃不用,然后将螺旋混合嘴伸入孔底,如长度不够可用塑料管加长,然后扣动板机,板机孔动一次注射器后退一下,这样能排出孔内空气。为了使钢筋植入后孔内胶液饱满,又不能使胶液外流,孔内注胶达到80%即可。孔内注满胶后应立即植筋。

5、植筋。在注胶前梁底模板就已支好,便于植筋后钢筋定位。植筋前要把钢筋植入部分用钢丝刷反复刷,清除锈污,再用酒精或丙酮清洗。钻孔内注完胶后,把经除锈处理过的钢筋立即放入孔口,然后慢慢单向旋入,不可中途逆向反转,直至钢筋伸入孔底。

6、固化养护。钢筋植入后,在梁底模板上定位,在强力植筋胶完全固化前不能振动钢筋。强力植筋胶在常温下就可完成固化,50h后便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7、检测试验。在植筋施工前,要对所用钢筋及植筋胶进行现场拉拔试验,以确定钢筋及植筋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方法:制作与要植筋部位混凝土构件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件,按植筋步骤,植入3组钢筋,待植筋胶完全固化后,进行拉拔实验。实验用专用的钢筋测力计,当加力达到Ⅱ级钢筋屈服强度(450N/mm2)时,出现颈缩现象,继而拉断。测试时测力计施加于卡具的力应符合FC≥FYK(FC:测力计施加的力,N/mm2;FYK:钢筋的屈服强度,N/mm2)

试验证明:植筋用的植筋胶强度大于钢筋的屈服强度,植筋的破坏是钢筋的屈服破坏,不是胶的粘结破坏,这表明钢筋和植筋胶都是合格的。植筋后进行非破损性拉拔试验,用来检测工作状态下的植筋质量,检测的数量是植筋总数的10%。

检测中,测力计施加的力要小于钢筋的屈服强度、大于由设计部门提供的植筋设计锚固力值。公式为:FM

8、绑筋、支模、浇注混凝土。钢筋在抗拉拔试验合格后就可按施工图开始绑筋、支模、浇注混凝土。

三、化学植筋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

1、清孔一般可按以下方法进行:对孔内的积水与异物等进行清除时,可将风机加上导管伸入孔内进行吹干、吹净,也可以采用高压水进行冲洗;根据孔内的干燥程度适当地选用加热杆烘干或自然风干,以不向外排放热气为准;用棉丝来擦拭孔内粉尘,再用丙酮来清洗孔壁。清孔一定干净、彻底。当采用高压水清孔造成孔内较湿时,必须在植筋前采取有效措施来使孔内保持干燥。清孔完毕后要立即植筋,间隔时间如果过长,要用棉花球把孔堵塞,防止掉落物进入孔内。

2、如果钢筋局部锈蚀,可以用人工钢丝刷或电动钢丝刷,来对钢筋表面的锈蚀部分进行清除,直到有金属光泽露出为止,当达到一定批量后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钢筋的选用需注意钢筋锚固部位是否遭到油污污染,如存在污染可用沾有丙酮的棉花球进行擦洗,如果钢筋遭到的油污污染比较严重或受到较为严重的锈蚀则不能作为植筋使用。

3、植好的钢筋必须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与固定,在24小时之内要防止钢筋受到施工人员的扰动。若发现钢筋受到十分大的扰动,必须将受扰动的钢筋马上拔出,重新植筋。如果发现施工场所的平均温度比锚固胶的固化温度低,必须停止施工,或采用电炉、碘钨灯、 水浴等增温方式对胶使用前进行预热至30℃~50℃左右,建议对锚固部位也采取一定的加温措施,并维持在24小时以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建筑业经历了蓬勃发展的数十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感到已有建筑的规模和功能不能满足新的使用求,而且原有建筑的低标准、建筑的老龄化和长期使用后结构功能的逐渐减弱等引起的结构安全问题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将走持续发展道路作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建筑化学植筋技术现已在加固改造工程中广泛使用,其优点很多。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在进行植筋时必须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同时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钢筋处理、固定养护与清孔等环节,实现建筑加固施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迪.宋晓胜.化学植筋技术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四川建材,2009,(01).

[2]郭俊雄.浅谈植筋技术加固原理及施工质量的控制[J].内江科技,2009,(10).

[3] 吕如楠,沈中标,程跃建. 浅谈加固改造工程中植筋质量控制[J]. 江苏建筑. 2010(01)

第5篇:数学家故事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故事叙述;小学英语课程;英语教学

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介绍

数字化故事叙述是“Digital Storytelling”的译文。20世纪80年代,美国Dana Atchley最先提出“数字化故事叙述”,他运用计算机来讲述故事产生了“数字故事”这种极具创造性的讲故事方式。随后,越来越多教师学习和使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它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流行工具,美国甚至有不少大学开设专门的课程来教授学生学习数字化故事的制作。

1.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

国外研究学者Berna Jean Porter认为“数字化故事叙述是一门艺术,它利用技术工具来对传统口头讲故事的艺术进行润色,整合图片、图形、音乐和创作者讲故事的声音来编制自己的故事。”[1]国内研究学者黎加厚教授认为数字故事是在教学活动中编写故事,并加入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2]其实,数字化故事叙述就是一种将讲故事的艺术以及内容与多媒体新技术(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音乐等)相结合来讲述故事的新方法。

1.2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特征

(1)真实性。数字化故事一般将教材内容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与真实生活联系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叙述。

(2)多感官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整合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技术,需要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口表达,动手搜集制作,动脑编制分析,让聆听者可以从声音和画面中同时获得故事的内容。

(3)设计性。数字化故事叙述过程独具设计性,一般来说包括选择主题、故事设计、搜集资料、编辑合成、展示与共享、评价与。

(4)合作分享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将故事与多媒体相结合产生的,依托数字媒体合作与分享,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和交流,而且传播范围广泛。

2 数字化故事叙述与小学英语课程的契合

2.1 英语课程标准方面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小学英语课程一级为起始级别,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内容标准”的二级目标中,指出“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3]由此可见,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2.2 小学英语教材编排方面

在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排上,自四年级起,每册教材Assessment中设置“Let’s read more”故事部分。这些世界故事结构简单,内容主题意味深长,一般以文字、图片和活动设计安排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例如,五年级上册中的中国故事“The story of Nian”介绍了春节的来历;六年级上册中“The helping Hand”,通过在地铁站发生的故事传达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主题等在故事中传递人文知识。一般为单元所学内容做背景延伸,将语言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故事之中。

3 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小学英语课程中的价值探讨

3.1 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化故事叙述以教材内容为主题,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由学生根据主题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在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学习语言的文化、词汇、语法等,体现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基本理念。值得强调的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评价是一种动态性的综合评价。如果充分利用其所带来的积极因素,无形中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习投入程度,从而提升学习绩效。这种方式寓教于乐,不仅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还重视学生的情感倾向,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要素。

3.2 引导学生数字化故事叙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字化故事叙述通过搜集资料、安排设计、编辑制作、录制与展示等将学生情感态度等以多种媒体组合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授,它真正使教材中的内容“鲜活”起来,学习到的知识不是文字上的“搬运”,而是真正理解掌握。这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3 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促进教师的发展

数字化故事叙述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的辅助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数字化故事提升了教师运用电脑软件、信息搜集处理等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推动了教师教学的信息化进程。其次,教师要从整体出发来合理安排数字化故事叙述,如依据课本内容、学生生活及社会热点来选择故事主题,按照异质性原则来划分学习小组并制定相关学习计划。最后,进行作品成果的课堂展示并进行教学活动总结与评价。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考验,需要教师的整体安排与规划,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而锻炼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4 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共享教学资源

数字化故事的成果虽以课堂展示为主,但可以将数字故事借助网络平台分享给所有人。如今微课、慕课、网课发展如此迅速的环境下,数字化故事作为一种优质教学资源,可以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间的交流,网络课程的辅助等等。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参与的作品被网站收录并共享展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能力的肯定,动力的推助。同时,在网络平台上的数字化故事,可以引发学生们的主动阅读思考,促使他们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Berna jean Porter Consulting[EB/OL] . http://.

[2] 黎加厚.数字故事,不一样的精彩[J].远程教育杂志,2011(5).

第6篇:数学家故事范文

随着有线数字电视普及发展和广大群众对电视节目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如何尽快排除有线电视网络系统出现的故障,给群众提供优质的电视信号已成为广电人的共识。为此,广电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在掌握广电网络系统的原理的基础上,能分析常见故障原因。并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排除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有线电视的安全优质传输,本文简要介绍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系统常见的故障及排除方法。

有线数字电视故障在终端的主要表现有:马赛克、黑屏、静帧、某些频点没信号。造成这几种故障的原因有很多,如前端系统原因、光缆干线原因、电缆分配网原因、用户家里原因、机顶盒原因等。笔者觉得数字电视故障处理的办法主要有五法:即经验法、观察法、测试法、更换法、排除法。

一是经验法:当维修人员拿到故障投诉单时,首先按地域进行分类,检查故障是否是同一栋楼?是否是同一片区的故障?再次按故障类型进行分类,在该片区是否是同一类型的故障?凭自己的维修经验大概判断故障的原因,然后有针对的进行故障处理。这样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观察法:到用户家中开机观察,信号指示灯亮否?是常亮还是闪烁?一边观察线路、分支分配器、接头以及接头抽芯等,一边了解前段时间有线电视图像运行情况。如果是某些频点没信号,调机顶盒菜单到没信号频点的子菜单,查看电视机上出现的电平及C/N和MER、BER子目录菜单所显示出的值,再判断故障原因并进行处理。如果是信号灯不亮,那么基本上可以判断是线路出现故障或机顶盒故障。

三是测试法:在有线数字电视维修过程中,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办法对故障进行快速维修,经常测量的几个指标有:频谱的电平、载噪比、MER和BER,对故障判断难度比较大的可测量星座图,从星座图上可直观判断出故障出在何处?测量数字频道电平一般有3种情况:

1、单个或几个数字频道电平过低。比邻近数字频道电平低5dB以上,会引起该频道所有的节目都无法观看,这时就要检查该频道电平比其他频道信号过低的原因。从用户家到楼栋放大器、光节点、再到前端,逐级测量,直到查到电平低的部位。一般的情况下,这类故障主要集中在两个部位之间的器件、电缆、分支分配器、接头部位。

2、高低端电平相差过大,导致高端或低端的数字频道无法正常收看。主要原因有:线路调试问题;电缆老化或变形或进水;接头问题;无源器件不平坦度等。

3、电平变化幅度过大。从电平变化较大的部位逐级测量,直到查到电平变化较小的部位,两个部位之间的器件、电缆或接头等就是故障点。电平变化幅度过大主要有:光纤熔接接续固定点松懈,光尾纤接触不良,有源器件即将损坏,电缆损坏或接头处理不好等。

MER测量主要甩于有源器件的测量,例如楼栋放大器、光节点等,如果这些器件发生故障,MER

BER测量主要用于电缆和无源器件损坏的情况,如-9电缆外壳铝皮全部折断,测量BER

四是更换法:通过更换器件,进行快速维修。例如,怀疑用户家的用户盒和用户线有问题,可以先用芯线对芯线,屏蔽线对屏蔽线(-5F头外壳)对接,如果马赛克消失,图像正常,则可以判断这些器件有问题,可更换;对用户家布线不清楚,可到入户的分支分配器直接拉一根线到用户家中,如果图像正常,说明用户家中线路有问题;如果一个放大器所带用户都出现不正常,可更换放大器。机顶盒如果出现故障,可直接替换机顶盒,拿回修理后,再换回。

有线数字电视故障处理办法有许多,不管采用何种办法,只要能快速确定故障源,排除故障,使用户能正常进行收看就行。

以上介绍的几种办法主要是处理相对稳定的指标劣化故障,而对于随机无固定的故障一般采用排除法进行。

五是排除法:排除法主要用于:干扰故障如漏电干扰、家用电器干扰、静电干扰和外界干扰,这些故障现象的特点是没有规律性,没有固定的时间,有时维修人员到达用户家等上1个小时以上,图像就是正常,找不出故障源。维修人员回来以后,第二天或第三天又是同一故障现象,人员再派去,又正常,反反复复,用户怨声载道,维护人员叫苦连天,极大损坏公司的形象。

1、电视机、计算机家用电器漏电的问题

家用电器电源线是两根线,数字平移后,漏电影响轻微,不明显。但电源线是三根线的家用电器,涉及电源地和信号地相连,漏电影响严重,有的甚至机顶盒外壳都有几十到一百伏带电。故障现象有:机壳带电,烧AV口,烧AV线,局部网络网纹、滚杠、马赛克、无节目、烧用户盒和用户线等。

解决的措施是:(1)采用排除法,查到漏电的设备;(2)使用双隔离度的用户盒和高隔离电容的器件,防止影响到同楼其他用户;(3)三根线的家用电器使用电源转换插座;(4)楼栋有接地装置,要连接接地线,形成设备间的等电位,可防止机壳带电和防止烧AV线和接口。

2、用户家里的家电设备有高频干扰

家用电器使用时,机顶盒出现不正常,不使用时机顶盒正常,例如,空调打开时,可导致机顶盒遥控器无法使用;无绳电话使用时,可导致个别频道出现马赛克;洗衣机使用时,可导致信号停顿;微波炉使用时,可导致机顶盒遥控器失灵等。

解决的措施是:(1)家用电器应远离机顶盒;(2)如果用塑料外壳的机顶盒应更换为铁壳的机顶盒,加强屏蔽;(3)家中要等电位连接。

3、外界信号干扰

空中干扰信号引起网络故障,对用户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易引起用户大面积报修,且故障排除难度大,耗时耗力,特别容易引起用户不满和投诉。维修时要逐级检查,并要测试干扰频点的技术指标。例如当光接收机开盖或机盖没有盖好时(如螺丝没有完全上紧),空中干扰会从光接收窜入,直接影响到这一光机所带用户的所有终端信号,从光接收机到放大器的MER值严重劣化,会影响整个覆盖区域;如果光接收机信号正常,用仪器检测技术指标,主要测电平、MER、BER值,判断是下一级放大器之间是否有干扰,逐级检测,直到查到干扰源。

根据经验,空中干扰可能出现的故障点及解决措施:(1)光接收机、放大器机盖没有紧固,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2)光接收机、放大器安装应远离有干扰的地点(如电焊店铺),对于野外的光接收机、放大器安装时建议使用铁箱,将其装在铁箱内,铁箱外壳也要可靠接地;(3)在小区内,光接收机、放大器应安装在弱电井内,并接地;(4)电缆接头要良好;(5)屏蔽电缆干线要更换为铝管电缆;(6)室外无源设备要用野外设备;(7)用户家中电缆质量差,屏蔽线密度不够;(8)机顶盒屏蔽性能差;(9)用户家中接头要规范。

4、静电干扰

静电干扰大多发生在楼栋放大器及用户家中,由于用户家中经常使用电器前不拔掉电源线,使用到一定的时间后,必然会产生静电,而静电的积累是不定时性的,一旦静电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机顶盒开机一段时间后(正常收看)就会反复出现闪断黑屏,信号指示灯会反复闪烁,严重时电视画面上会出现信号中断,信号指示灯灭,用测试仪器测量,技术指标都正常。

解决的措施是:(1)加强规范接地;(2)在处理故障时,要告知用户,以后一旦出现这种故障,就要把机顶盒的用户线旋掉,用芯线与机顶盒外壳短路放电。(3)养成电器不使用时,拔掉电器的电源线习惯或关掉电源插座开关,让家用电器完全断电。

总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出现故障的现象千变万化,只有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才能不断提升对有线数字电视故障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数学家故事范文

关键词:教师纠正性反馈语与故事转述;可理解性输出;非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025-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06

1 . 引言

Merrill Swain(1985)基于自己多年对沉浸式教学的实验提出“可理解输出假设”(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理论,认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其他方面(包括语法能力)达不到母语水平原因之一是学习者缺少语言输出机会,缺乏“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机会,继而认为语言形式准确性的获得是在语言形式不断的“确认,澄清与重复中去修正”的。

Swain本人宣称“可理解输出假设”并不对所有,甚至于大多数语言习得负责,并告示“有时,在有些条件下,输出会以不同的方式,或只以加强输入的方式使得二语学习变得方便了些”(Swain and Lapkin, 1995: 371)。

Krashen Stephen对于Merrill 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提出质疑。他认为:输出,尤其是可理解性输出,机会太少,对语言能力无实质性的贡献。因为:高水平语言学习者无须可理解性输出;同时,目前无直接证据证明可理解性输出能导致语言习得;而且有证据表明语言输出时学生不喜欢“强迫”去说目的语,因为学生不常会用上“确认,澄清与重复”这些手段去作语言的有效调整。Krashen(1998: 180)最后得出结论: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似乎比增加输出是更为合理的策略。

这些理由多少带有个人色彩,需要验证,但以往这些实验基本没有涉及中国人的英语学习过程,因此有必要对Krashen的这种观点在中国现实性进行探讨。

国内对可理解输出假设的研究停留在理论上(王颖,2005;李红,2002;卢仁顺,2002),郑银芳(2003)等论述了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但不涉及假设的现实性实践检验。

赵晨(2003;2005;2008),Xu Shanshan(2012)等人的研究以语料库或实验做基础,但Xu的研究不针对非专业学生,而赵晨的研究基于初高中生的语料库,所以研究设计与本文有不同。

本文探讨中国外语习得环境下非专业学生语言“可理解输出假设”的现实性,旨在求证中国外语学习环境下语言输出行之有效的输出方式。

2 .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 1 可理解性输出假设(COH)

Swain基于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实验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设”,认为语言输入并不是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学习者不仅需要大量接触可理解输入,还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才能达到准确而流利地使用目标语的水平。可理解输出有四种功能:(1)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2)能对目的语的结构和语义进行假设检验;(3)具有元语言功能;(4)能促进目的语表达自动性。

2 . 2 纠正反馈语(TCF)

Lyster(1997)对纠正反馈语分类为明确纠正法(Explicit correction)、部分重说法(Recasts)和形式协商法(Negotiation of form)。明确纠正法指的是教师公开指出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部分重说法指的是教师部分重复学生的话语,并对学生话语进行重新编排,使之更加准确;形式协商法与明确纠正法和部分重说法不同,它把说话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了自我纠错的机会。它包含诱导法(Elicitation),元语言信息法(Metalinguistic clues),请求澄清法(Clarification request)与重复法(Repetition)四种方法。

Lyster和Ranta(1997)区分了以下四种形式协商法:

(1)诱导法,教师通过一些方法诱导学生更正自己的语言错误。比如教师问“How do we say that?”或者通过停顿让学生完成教师未完成的话语等;

(2)元语言信息法,教师提供评语,让学生查找自己的语言错误,比如教师说“Can you find your errors?”等;

(3)请求澄清法,教师要求学生澄清自己话语中的语言错误,如教师可以说“pardon?”/“I don’t understand”等;

(4)重复法,教师用升调重复学生的语言错误,要求学生更正。如:

: He is in our class.

: He?

: She

2 . 3 纠正后的可理解输出(MCO)

纠正后的可理解输出(M o d i f i e d Comprehensive Output)指学生为了响应教师的纠正反馈语而产生的比前一个输出更正确,更接近目标语的输出(Krashen, 1998)。

3 . 研究方法

3 .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学生分为“要求组”、“不要求组”、“提醒组”、“不提醒组”四组,并将他们两两配对对比,期待找出差异,找到非专业学生语言可理解性输出的中国环境现实性表现。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组”、“不要求组”、“提醒组”、“不提醒组”四组两两配对对比,口语表现是否存在差异?

(2)教师的纠正反馈语是否提高非专业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频率?

(3)学生对于哪种纠正反馈语反应更为敏感?

(4)在“被要求”学生看来,教师的哪种纠正反馈语有利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

3 .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被试为江西省某大学非专业一年级学生,共8名。以是否“要求”还是“提醒”“协商方式讲解并示范”为界,实验可以分为4组:要求协商与不要求协商,提醒协商与不提醒协商,每小组2人。两组学生在平常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及其他重大考试中的成绩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均为随机挑选的学生,所以英语的学习水平基本相当。

3 . 3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4个实验组(“要求组”可要求进行语言形式及意义的确认、澄清与重复,而“不要求组”不就确认、澄清与重复的语言形式修正作要求,“提醒组”就语言形式及意义的确认和澄清等提醒,(“不提醒组”不作语言形式及意义的确认和澄清等提醒)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为了解学生的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情况,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语言输出表现进行各种形式的纠正。实验结束时还对本次实验活动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

3 . 4 实验过程

实验材料与工具:非专业学生的故事转述,实验过程中老师用录音笔来记录学生的故事转述表现,实验后老师和学生的采访也进行录音。

实验程序:实验前,老师先对“要求组”进行活动前“教师纠正反馈语”类型及意义讲述并示范,之后,其中一组在活动前要求;另一组不作上述要求,任由发挥。“提醒组”中一人只是轻描淡写作语言修正提醒,另一人不作任何提醒。实验分为两个阶段:①发给学生故事转述示范材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故事转述并示范如何表述;②把要实验的另一份故事材料发给学生,给学生5分钟的思考准备时间,让学生更充分地去组织自己的语言。整个实验过程耗时45分钟。试验结束后,除对本次实验活动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外,老师还要求受试的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表现作评价并说明原因所在,并就此次实验的效果和实验后学生的感想等进行采访。所有被试的口语总体表现(语音语调、流利性、准确性)由4个老师同时予以评分,满分5分,并对每个被试无提醒录音。

3 . 5 数据收集

对口语输出表现进行成绩统计处理。

对学生口语录音中语言修正及形式协商表现信息进行提取与统计。

4 . 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述实验设计,本文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4.1“要求组”“不要求组”“提醒组”“不提醒组”四组,两两配对对比,表现是否存在差异?

据表1可以发现,“提醒-不提醒”、“要求-提醒”、“提醒-不要求”三组的口语表现有显著差别,但是他们的均数差表现异常。“提醒”与“不提醒”的均数差为-15.50000,说明不提醒组的口语总体表现要好于提醒组。同时“提醒-要求”的达到-14.62500,“提醒-不要求”的达到-15.87500,这似乎说明有了要求与提醒的被试某种程度受着压力,产生紧张,也许由于被实验老师要求与干预,产生了焦虑情绪,所以表现不佳,随后的观察与访谈还有录音也确实发现他们的“紧张”表述,这验证了我们之前的猜测,同时验证了我们的假设:语言输出时学生不喜欢“强迫”去说目的语,因为学生不常会用上“确认,澄清与重复”这些手段去作语言的有效调整。如果有了要求,那就是强人所难,很难测出语言的流利性表现。

然而,“要求-不要求”“不要求-不提醒”“要求-不提醒”三对学生的口语表现没有差别,似乎说明同在要求组的被试间由于同样经受压力所以口语表现不存在区别。同时,“不作任何要求与不作任何提醒”的被试的口语表现由于不存在强迫去“形式协商”的情况,所以表现没有区别。“要求-不要求”组的均数有些差异(-1.25000),“要求-不提醒”的口语表现可以从学生本身由于被要求所以和不提醒组无差异,同时本组均数的差异(-.87500)再一次验证前述学生不情愿被强迫的假设。

4.2 教师的纠正反馈语是否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频率?学生对于哪种纠正反馈语反应更为敏感?在“被要求”学生看来,教师的哪种纠正反馈语有利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

观察表2 ,可以看到:

(1)实验老师在对学生的口语输出时会用不同类型的纠正反馈语来提醒学生的错误输出,但也许由于只是故事转述而非对话,所以“元语言信息法”基本不用。纵观全表,可以发现教师在这8人的故事转述中,“部分重说法”用得最多(19次),其次是“重复法”(9次),随后是:“明确纠正法”(8次),“诱导法”(6次),“请求澄清法”(2次),可以看见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可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频率。这些与学生的临时口语表现有关。这似乎与赵晨(2005,35)“教师针对语法错误选用的反馈语根据学生水平不同而变化”,“学生语言错误的性质影响教师反馈语的选择(2003,V)”有了呼应。

(2)同时,学生对于“重复法”、“明确纠正法”反应更为敏感些,而对于“诱导法”,“请求澄清法”似乎更为迟钝些,尽管本来采取的方法也不多。这与赵晨(2005:35;2008:30)“形式协商法比其他反馈语更利于引导学生产生修正后的输出”有些不一样,但与他(2003,IV)“教师诱发的学生修正更能引导学生产生修正后的可理解输出”观点相呼应。

(3)在“被要求”学生看来,教师的“部分重说法”有利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这从学生的问卷中可以反映出来。“被要求”的4个人在访谈中也是这样认为的。这与XU(2012)的观点相似。

基本上所有学生对于教师的纠正反馈语是有积极的反应的,学生对于“重复法”、“明确纠正法”反应更为敏感些,而对于“诱导法”,“请求澄清法”似乎更为迟钝些的原因也许与这些方法本身的形式有关,明白晓畅的提醒当然比隐晦曲折的提醒来得更为直接,对于听力程度与语言表述表现一般的非专业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就是更为直接的提醒与帮助,同时,由于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程序的不一样使得结论与以往研究有些不一样。

5 . 结论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

(1)故事转述中“要求组”与“提醒组”等等各组的口语表现有区别:“提醒与不提醒组”、“要求与提醒组”、“提醒-不要求组”口语表现有了显著差异;“要求-不要求”,“不要求-不提醒”、“要求-不提醒”三对学生的表现没有差别。

(2)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可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频率,学生对于“重复法”、“明确纠正法”反应更敏感,而对于“诱导法”,“请求澄清法”似乎更迟钝些。

(3)在“被要求”学生看来,教师的“部分重说法”有利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

6 . 结语

本研究以看图说话为路径来探寻非专业学生语言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在中国环境下的现实可行性,同时探讨适宜他们有效的外语输出方式,结果有了较好的预期效应,对于教学一定有些启发(版面所限,此略)。不过研究被试较少,推广性有限。同时,如果能从学生口语文本以及语音语调中找到线索,研究会更有深度。

参考文献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Beverly Hills, CA: Laredo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Stephen, Krashen. Comprehensible Output[J]. System, 1998: 26, 175-182.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ey, MA: Newbury House, 1985: 235-53.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 In G. Cook & 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s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 125-144, OUP.

Swain, M. & Lapkin, S.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16): 371-391.

Xu Shanshan. An Investigation into Teachers’ Corrective Feedback in Chinese EFL Classrooms[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Quarterly), 2012(10): 488-505.

Zhao Chen. Recasts as corrective feedback in China’s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J]. CELEA Journal (Bimonthly), 2008(3): 30-34.

李红.可理解输出假设的认知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10-16.

卢仁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34-37.

王颖.输出假设的心理语言学基础[J].外语教学,2005(7):18-22.

赵晨.基于语料库的EFL课堂会话中的修正片断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第8篇:数学家故事范文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切术; 氩离子血浆凝固术; 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The Value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and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in Early Maligant Lesions and Squamous Prem alignant of the Esophagus/ZHENG Xiao-ling, HE Li-ping, LIANG Wei,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12):023-02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clinical value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and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 to treat squamous prem alignant and early m alignant lesions of the esophagus. Methods: Application of transparent cap on endoscopic findings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in 43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MR, and in narrowband endoscopic(NBI) or iodine staining under observation on residual suspicious lesions were APC inactivation.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with NBI and endoscopy at 1 month, 2 month, 6 month and 12 month postoperation. Results: From January 2007 to December 2011, endoscopic examination revealed 43 cases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in patients, including 42 cases of successful EMR or EMRC, 1 case of patients with submucosal injection of sickness stove row could not be raised, to surgical operation, complications of intraoperative hemorrhage in 2 cases, successful endoscopic hemostasis, 2 cases with esophageal stenosis, line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expansion, no case of perforation appeared. The postoperative pathology in 9 cases of pathological 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31 cases showed 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carcinoma in situ, 2 cases, 1 cases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invading the pathological and submucosa. In one patient with resection of the lesion pathological esophageal carcinoma invading the submucosa and before the surgical operation, 1 case was followed up for 2 months to review patients with gastroscopy biopsy showed moderate dysplasia, endoscopic treatment in 1 patient with APC, half endoscopic review biopsy showed severe dysplasia, endoscopic EMR again, more than 40 patients so far the longest follow-up,5 years had not relapse. Conclusion: EMR with transparent cap-fitted endoscope combined with APC to treat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 of esophageal cancer is promising and safety method.

【Key words】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Early esophageal neoplasms; Precancerous le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Fujian Province-owned Hospital, Fuzhou 350001,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11

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国家。每年全世界新增加的30万食管癌患者中,约有一半发生在中国,且多为食管鳞癌,其发病率居世界第一,发病率达13/10万[1]。食管鳞癌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食管癌是由不典型增生逐步发展至食管早期癌、进展期癌,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通常不表现症状,而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处于晚期,预后极差,手术切除的治愈率只有10%~20%,而术前或术后放疗只能协助控制局部症状,不能提高生存率,且有研究发现,如能提高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能显著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5年生存率达90%)[2]。在这种情况下,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碘染色及窄带技术使早期发现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成为可能。而超声内镜能够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同时EMR、EMRC、APC的应用使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成为可能。本研究探讨内镜下黏膜剥切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治疗食管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内镜发现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患者43例,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36~78岁;病灶范围最小约0.5 cm×1.0 cm,最大者长约5.0 cm,接近环周。术前病理均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上,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食管早期癌2例,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提示病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未侵及黏膜下层,周围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患者均住院,术前查血凝,心电图,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老年患者应停用抗凝剂1周以上。

1.2 仪器与试剂 Olympus胃镜(带NBI及放大功能)一台、ERBE高频电(功率60 W)、透明帽、一次性单丝软圈套(Olympus)、APC治疗仪、热活检钳、止血夹、注射针。

1.3 方法 患者静脉全麻下进行:(1)胃镜检查发现病灶后NBI或碘染色(3%卢戈液)观察病灶范围;(2)在病灶外2.0 mm处APC标记范围;(3)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及美兰混合液,使病灶充分隆起;(4)将装好透明帽的胃镜插至胃内,释放安好圈套,从病灶近口侧标记处充分吸引将病变完全或部分吸入透明帽内后,收紧圈套将病灶切除,病灶无法一次性切除者需分次切除;(5)再次NBI或碘染色切除部位,观察是否有残留病变,若发现残留采取热活检钳除或APC烧灼灭活;(6)病变标本的收集处理,将每次切除的标本依次取出按切除的顺序和对应的位置固定,福尔马林固定送病理。

1.4 术后处理 术后禁食1 d,术后2~3 d进流质,进食半流质2周。术后前3 d适当使用抗菌素、黏膜保护剂、止血药物。

2 结果

2.1 42例成功行EMR或EMRC,1例因行黏膜下注射时病灶无法充分隆起,考虑黏膜下侵润而放弃内镜下治疗改外科手术。2例内镜治疗术中充血于内镜下APC及止血夹成功止血。无1例患者并发穿孔。1例患者切除病灶病理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而再行外科手术,2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出现食管狭窄,行内镜下扩张治疗。术后随访术后1个月、2个月、半年、1年采取NBI及放大技术观察病灶切除处,观察微血管形态发现1例患者2个月胃镜复查发现病灶切除处复发,活检示中度不典型增生,在行内镜下APC治疗,1例患者半年后胃镜复查活检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再次行内镜下EMR,余40例患者随访至今,最长已5年未出现复发。

2.2 术后病理 9例病理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例病理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病理示原位癌,1例病理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其中34例病理示切缘净,6例示边缘黏膜轻度不典型增生。

3 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自身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胃镜检查的普及,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发现率增加。有研究发现,提高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进而实现早期内镜下(或手术)治疗能显著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5年生存率达90%)[1]。Takeo等[3]的研究发现,食管早癌及其癌前病变在内镜下治疗的患者术后未再出现肿瘤复发,在平均(30.9±18.9)个月随访中未出现死于食管癌的病例,并内镜下治疗的所有M2及其以下食管癌、75%的M3及以上食管癌以及所有外科手术治疗的食管早癌患者4年生存率都达100%。目前,临床研究对食管早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主要有EMR、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等[4]。

本研究采取EMR联合APC技术对43例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进行治疗。42例患者病灶一次性完全切除,1例因病变超出黏膜下层改外科手术。术后随访因1例病理提示黏膜下层仍见癌细胞而追加手术,术后病理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分别于1个月及1年后随访见切除部位病灶复发再次性内镜下治疗,余40例患者随访至今,最长5年未出现复发。EMR联合APC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是可行的,可彻底切除病灶。有关研究显示,对于食管早期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行治疗,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效果不亚于外科手术,可降低食管癌的死亡率。贺宇彤等[5]在河北磁县选择了2个乡进行食管癌内镜筛查和早期干预研究并与对照乡相比,干预5年后,干预组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对照组低,笔者认为,应用内窥镜技术进行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Ciocirlan等[6]研究也发现,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91%临床痊愈,5年生存率达到95%以上。

目前一些学者认为,对较大面积表浅病变,分片切除、完整切除病变,也不能得到完整的病理标本,存在病变切除不完整及病变残留的风险。因此,内镜黏膜下剥离是在EMR的基础上使用内镜下专用高频电刀及其他辅助设备,对早期消化道肿瘤进行切割、剥离的一项新技术。其主要步骤一般包括标记、注射、切开、剥离、术后处理。ESD术扩大了EMR术治疗的适应证范围,较高的整块切除率减少了病灶残留及复发,达到对早期消化道肿瘤根治性切除的目的。但是ESD技术操作难度远远大于EMR,对操作者及助手的要求很高,且需要特殊的器戒才能完成。ESD更容易并发出血及穿孔,操作时需承担的风险远比EMR大的多,且ESD与EMR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及食管早期癌长期疗效及预后无相关对照研究,笔者认为对于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其病灶的浸润深度和病灶周围的淋巴结,如果浸润深度超出SM1或有淋巴结肿大则应考虑外科手术。日本食道协会制定EMR治疗早期食管癌绝对适应证为:病灶局限于M1、M2,范围

在EMR联合APC治疗操作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1)操作者应具备熟练操控内镜的能力,同时助手的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2)术前操作者及助手应对患者的病情充分的复习,器械的准备应充分,才能使整个内镜治疗顺利进行。(3)对于需分次切除的病变,两处相邻的病变交界处的处理是减少病变残留的关键,因此,病变交界处的处理在分次切除时,笔者认为将透明帽的边缘卡于病灶的交界处后充分吸引,可有效减少病灶的残留。(4)EMR术后对可疑残留病灶采用APC或热活检的方式进行灭活。(5)术后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随访,对发现有复发的病灶采取进一步的治疗。(6)术前与患者及家属的充分沟通十分必要,可有效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张建新.我国食管癌发病率世界第一,男性发病率为女性两倍[J/OL].[2004-12-17].http://省略/GB/keji/1059/3063001. html

[2] 邵令方,张毓德.食管外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1.

[3] Takeo Y, Yoshida T, Shigemitu T, et al.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d esophageal dysplasia[J]. 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1,48(38):752-754.

[4] 张澍田.食管高级别瘤变的内镜早期诊断和干预[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1):1525-1526.

[5] 贺宇彤,侯浚,陈志峰,等.河北磁县食管癌早诊早治效果预测[J].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03,11(2):54-55.

第9篇:数学家故事范文

一、增加适合民族地区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对一些知识进行适当删减。增加的是与课本知识相连的课后阅读材料,如,多个数学家的故事(阿基米德、祖冲之、高斯),通过对这些数学家的再认识,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通过感人的数学家的历史事例以及一些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助于了解数学的发生和发展,了解历史上中外杰出的数学家的生平和数学成就;有助于感受前辈大师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有助于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开拓创新,更深刻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二、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数学思维。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就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加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社会调查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各项能力不可或缺的形式。小学生认识的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都源于社会,只有让学生走出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深入地观察、认识和了解社会,也只有让学生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社会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