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

第1篇: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影响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8日

一、引言

金融市场信贷和证券融资规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的核心指标,具有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对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日益显著。金融市场将社会闲置资金从资金所有者转向资金需求者,成为企业和居民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金融市场加快了资金重新整合,体现了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和效益性,对于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我国宏观经济稳步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发展黄金时期,直接融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将决定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和经济增长前景,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相关领域专题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关注。

二、金融市场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基础

(一)金融发展理论视角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关系。20世纪九十年代,金融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卡普从“加强金融深化”角度,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从效用函数提出金融市场形成机制,引入了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与完全竞争相悖的风险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形成做了规范性解释。在论及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时,卡普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是重点依靠金融体系资本的优化配置,企业融资资本的效益扩大使生产者持有的现金余额增大。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视角下金融市场与经济关系。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德国学者戈德斯密斯认为,以往金融理论忽视了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内生金融市场模型,试图弥补以往该领域的不足。他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具有长期影响因素决定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影响,经济增长须以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为背景,依托于金融市场的整体建设,提高金融资本效率。金融市场运行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内生机制,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无力支付金融市场的高融资成本,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金融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扩张,金融市场的收益超过金融市场的参与成本,金融市场机制会自然形成并推动经济发展。

三、金融市场影响经济发展主要路径

(一)居民储蓄规模和储蓄率影响因素。金融市场规模、效率和融资机制都会对储蓄率产生影响,金融市场发展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金融工具、扩大信贷与证券市场规模,还能大幅增加金融中介机构数量,以上因素能降低储蓄收集成本并克服信息不对称。美国经济学家Cass把储蓄率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投入要素。通常,与通货膨胀水平相匹配的利率水平会促使居民储蓄率达到最优状态,同时消费信贷和抵押贷款等融资方式减少了融资者约束,有利于企业规模扩张和经济发展。现代化证券市场促使居民将银行储蓄投向收益率更高的证券市场,为社会资金提供投资平台,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而且成为企业最重要融资平台,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

(二)金融市场决定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我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国家之一,储蓄转化投资效率不高会导致银行业风险累积,对我国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影响。金融发展水平决定了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使企业在经济效益驱动下,主动通过银行和证券市场利用居民储蓄。高效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信息透明化,及时传递金融市场信息,促使闲置储蓄资金转化成市场运营资金,提高资本形成效率,而且提供了不同风险项目组合,减少流动性风险。目前,我国高储蓄率是社会保障不健全、住房公积金、社保等高缴费率等背景下,居民基于对未来安全忧虑而采取的被动策略。

(三)金融市场效率提高了金融资本产出效率。金融市场将社会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业以及行业,从而创造最大社会产出,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金融市场中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经济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随着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完善,金融市场融资规模逐步扩大,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效率指标也构成了影响资本产出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的商业银行和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证券市场,让资金需求者获得有效市场信息,促使资本流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金融市场高效的调节资金余缺的作用,提高了金融资本产出效率,有助于提高社会总回报率、加速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

四、启示及建议

目前,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和民生改善支持不够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和步伐。比如,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发展普惠金融。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庆君.银行信贷调整的经济增长效应[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3.

第2篇: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 市场现状 组织体系 完善

引言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主要包括广义范畴改革与狭义范畴改革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对农村资金的流动进行引导,后者主要是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1]。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进行分析,以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机构呈现出单一不完善性。正规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保险体系以及农村合作银行等,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主要局限于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金融机构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单一属性。

第二,村镇银行筹资困难性显著。村镇银行大多设立于县城地区,虽然是农民的银行,但基本上也属于穷人的银行,受地区开放程度及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村镇银行在筹资方面存在显著的困境。加之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与国有商业银行等相比,居民对其认可度较低。另外其银行网点较少,不能有效吸引农民存储,导致其发展困境的出现。

第三,农村金融环境相对较差。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其功能趋于弱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与商业银行金融支农力度均呈现出减弱的发展趋势,另外农村金融历史包袱较为沉重,经济效益不佳[2],难以有效推动农村 市场的深入发展。

二、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

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应重视双重四元金融机构的有效构建,一方面强调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与民间金融机构的组成,同时还需要重视证券、银行、保险与信托租赁四种金融业务组织的作用。

第一,按照股份制原则,改革现阶段中国农村信用社,使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农村信用社是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需要首先改革农村信用社,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根据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股份制改革是农村信用社的未来发展方向,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要模式。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状况进行区别对待与分析,在坚持股份制改革的前提下,要充分符合地区发展特点。比如,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建设农村商业银行,并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在原来县联社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核算,并进行重新登记,设置股权、法人治理结构与基本管理形式[3]。再比如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以按照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对原有信用社进行规范,国家需要采取有力的支持对策,以有效推动其深入发展。

第二,加强县级以下农业银行的建设,提高农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推动力。国家要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突出强调国家银行的重要作用,农业银行作为国家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充分发挥其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通过其资金、网点与技术等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国有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中国农业银行的优势特点可以发现,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村,农业银行通过占领大部分的农村市场而有效的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应强调农业银行的这一农业属性,加强农业银行县级以下机构建设,结合农村乡镇实际进行必要的改组与合并,加强机构内部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三农提供更多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内容。

第三,将农村邮政储蓄并入农业银行,以不断规范金融市场。中国的邮政储蓄事业发展对金融市场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金融机构的深入改革,邮政储蓄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较高的资金价格、不合理的计价方式、只存不贷的服务内容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因此从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与金融秩序的角度分析,应当逐步撤销邮政储蓄银行,将其并入农业银行,同时县级以上的邮政储蓄机构也可以并入其他的国有商业银行,以充分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与健康发展。

第四,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近些年以来,随着中国农村地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开始日益展现出来,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三农的发展需要农业保险、财产保险,同时也需要人寿与医疗保险,因此应充分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健全农村保险机构,扩大农村保险内容与服务种类。这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单位,办理农业与养殖业保险,在保险办理过程中还需要强调强制保险与资源保险的有效结合。

第五,有效引导村镇银行的发展,推动村镇银行合作组织的形成。中国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对于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完善对农金融服务的竞争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在政策上要给与一定程度的倾斜,帮助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进而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融资的基本要求,这里需要充分强调政策性支持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性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方式与途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即货币化程度的加深、财务状况不佳、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以及储蓄中介功能的减退等。农村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与金融体系的科学发展,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化经营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2006;32(4):103-114.

第3篇: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目前来看,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发展有三方面不足:一是金融发展程度低,金融深度明显不够。以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金融发展数据为例(Becketal.,2010),1980年到2007年30年间,高收入国家私人信贷占GDP的比重从50%左右上升到接近120%,而中低收入国家私人信贷占GDP比重徘徊在40%左右,特别是低收入国家始终低于20%。单从2007年数据来看,中低收入国家所有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都不理想,这些国家居民倾向于持有大量现金,银行存款、流动负债和私人信贷等金融资产占GDP比例也较低(见图1)。二是金融结构不尽合理,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滞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明显依赖间接融资,比如中低收入国家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占GDP比重显著低于中等以上收入国家(见图1),其中股票市场规模虽有所扩大,但交易额和市场深度相对成熟市场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私人债券市场发展最为落后,只有个别发展中国家拥有私人债券市场,而且平均市场规模不到整个间接融资市场的10%。图1金融体系规模指标(按国家收入分组,2007)来源:Becketal.(2010)。三是金融效率较低。从世界银行对各国商业银行运营效率分析结果来看(见表2),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平均存贷款利差比高收入国家商业银行高出225个基点,而经费支出和利润率则达到高收入国家商业银行的两倍,这充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银行体系缺乏竞争,银行效率低下的现状。表1衡量银行部门效率的指标来源:世界银行(2010,根据Bankscope数据计算得出)。

二、金融发展对开放增长效应的影响

金融开放背景下,一国较好的金融发展水平能更快的促进经济增长。Koseetal.(2008)甚至认为金融发展是决定一国金融开放能否获得经济增长和稳定收益的关键因素,即一个国家金融部门越发达,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获得的增长收益越大,并且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许多实证研究印证了金融发展和金融开放的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O’Donnell(2001)发现只有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能从金融开放中获得更多收益,具体而言,金融开放能熨平OECD国家的经济波动,而加剧非OECD国家的经济波动。Edwards(2001)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其使用Quinn开放指标,发现当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后,只有金融发展达到一定门槛水平的国家,金融开放才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Bekaertetal.(2006)认为通过获得必要的国际资本,金融开放能熨平国内消费的波动,调节东道国的投资,促进生产专业化,但国内金融发展水平对金融开放上述作用具有门槛效应。金融发展也能提高证券资本流入带来的增长效应。Bekaert,HarveyandLundblad(2005)和Hammel(2006)发现证券市场开放后,金融发展(以私人信贷占股票总市值和股市融资量为变量)程度越高的国家经济增长也更快。借鉴Klein(2005),我国学者张鹏、孟宪强(2011)把金融发展变量加入到包含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扩展索洛—斯旺模型,发现相对于证券市场封闭的情形,证券市场开放模型预测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更高。GuptaandYuan(2008)使用行业级的数据分析也验证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原因可能是金融相对发达的国家实施金融开放会减少进一步金融约束并鼓励新公司的创建。Alfaroetal.(2006)认为良好的金融条件能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并且对金融业比较发达的经济体而言,FDI流入具有更强的增长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达国家的FDI流入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是对金融欠发达国家的两倍。钟娟、张庆亮(2010)运用我国数据和非线性模型估计了金融发展对FDI溢出效应的门槛值:M2占GDP比重达到130%或贷款余额占GDP比重超过106%。理论分析来看,金融发展对金融开放增长效应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东道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部门能更好利用外来资本,充分吸收流入资本溢出效应,降低开放后经济增长波动,及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首先,本国金融发展对提高发展中国家吸收运用外来资本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本国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则外国资本将难以被高效配置到国内项目,特别是那些资本密集、投资周期长和回收期长的项目,从而阻碍发展中国家使用外资的能力(Prasad,RajanandSubramanian,2007)。而通过及时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和较高的融资效率,金融发展将有助于提高国际资本带来的人力资本、产业关联和技术创新等溢出效应。以占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比例最大的FDI资本为例,当国内人学习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他们可利用外资技术建立新的企业,但设立新企业需要通过国内金融市场融资,金融市场效率越高则融资成本越低,国内人建立企业的可能性越高,从而获得FDI溢出效果更显著。王永齐(2006)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外资生产部门和国内生产部门的模型说明了这一点。另外,FDI溢出前后链接效应也需要较高的金融发展环境。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FDI企业与本土企业的产业链接往往更加紧密,甚至能通过金融市场资本运营达到内外资资本集中的效果,因此金融发展会通过产业关联进一步扩大FDI技术溢出(Alfaroetal,2004)。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金融开放的经济稳定效应。金融开放可通过跨国资产组合实现资产多样化,达到在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之间分散风险、抚平增长波动的目的,而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能提供安全性和流动性更高的金融产品,从而进一步提高金融开放的风险分散能力。我国学者张玉鹏、王茜(2011)运用Aghion(2004)的模型分析了里昂惕夫经济体的情况,他们认为金融开放对金融发达国家起到了稳定器作用,将能平滑经济的长期波动,使经济体达到更高的稳态均衡。而对金融欠发达国家,资本流入虽能提高最终稳态均衡的产出,但价格效应的影响将引发经济增长的长期波动。最后,国内金融发展水平对资本流入规模和资本结构有重要影响。通常来讲,一国金融部门越发达,金融开放后流入的国际资本也更多。一是如果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发展充分且富有效率,则国内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将鼓励资本投资和增加消费支出,吸引更多资本流入。与之相反,在金融系统低效率的条件下,国内金融市场不能提供高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金融产品,居民收入增长往往带来储蓄率上升,并引发过剩储蓄流向发达国家的高质量金融资产,形成资本的外流现象。二是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等自身缺陷往往与一国经济的高不确定性相关,导致国内资本净收益没有明显优势,难以对国际资本产生很强吸引力,降低了国际资本流入的规模。三是发达的金融市场能提供充分的投资机会吸引更多的股权资本流入。Laneetal.(2001)研究表明,国内股市发展能吸引更多国外投资者参与投资,因此发达国家对外负债中股权债务的比例与股市总市值正相关,IMF(2006)把这归功于发达国家完善的金融市场,丰富的金融工具和活跃的金融创新。IMF(2007)根据1977年至2006年30个国家的结果估计,一国资本流入量与该国的股票市场流动性具有明显相关关系,平均而言,股票市场流动性相对GDP增加1%则流入资本占GDP比重将提高0.15%。

三、金融发展对开放风险效应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金融开放的高昂成本,同时表明一个高效、成熟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过程中对避免金融危机发生具有重要作用(Ishiietal.,2002)。第一,直观来看金融业发展本身与宏观经济金融稳定有直接联系,金融体系不发达将大大降低金融系统抗风险的能力,也是引发与金融开放有关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当本国体系较为弱小时,开放国内金融部门会产生较大金融风险。外资机构进入后通常采取“摘樱桃”(CherryPicking)竞争战略,抢夺盈利性高的市场和财务状况好的客户,这将对东道国金融机构产生较大冲击,面对严峻的竞争压力,本国银行往往采取提供高风险贷款等过度冒险行为,从而严重恶化本国银行业贷款质量,引发金融风险,这也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也是金融开放的重要风险隐患。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往往以间接融资为主,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较小,开放后流入的大部分外国资本会直接或间接进入银行体系,相应增加银行可贷资金,如果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有限及金融监管落后,将导致贷款迅速增长,外汇风险和可能恶化的贷款组合将导致银行脆弱性急剧增加,一旦银行体系问题暴露,金融风险无法分散,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出现。第二,开放后,本国金融业落后与资本外流、流入资本结构不合理等隐患有重要关联(AghionandBanerjee,2005;CaballeroandKrishnamurthy,2001)。著名学者Mishkin(2006)认为在金融市场落后的情况下实施金融开放不仅不能获得更多外部资金,反倒会导致本国资金大幅外逃。在资本账户放松管制的情况下,企业和居民可跨境配置资产,如果国内金融系统运营不佳,资金就会流向相对稳健的外国金融市场,若流出过大,会造成本币大幅贬值,具有外债的企业和个人负担因此大幅加重,甚至出现财务危机。在流入资本结构方面,金融发展水平低下会阻碍FDI和证券投资流入,导致债务资本流入比例过高,一般而言,FDI和外国证券投资比债务资本的稳定性更强,因此,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可能面临更多的脆弱性问题。第三,金融监管不力会导致金融开放效应大打折扣,并伴随银行和货币危机的高发。目前,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一国在金融开放之前需要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的观点。开放情况下,在负债方面,金融机构可能向国际资本市场过度举债,而在资产方面,它们可能为风险过高的经济活动提供融资,特别是那些政府提供明确或隐性担保的项目,这些将导致金融机构出现资产负债表问题,例如债务资产币种、期限和风险种类的不匹配。此外,由于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广泛的联系,政府和企业资产负债表脆弱性最终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KaminskyandReinhart,1999;Arteta,EichengreenandWyplosz,2003)。Gopinath(2004)运用一个小型开放经济模型分析表明,如果东道国银行体系监管质量及透明度都较差,则外国资本将面临严重的信息问题,当突然中断大型金融危机与银行危机发生时,东道国遭受资本大幅外流及投资规模快速下降的概率将非常高。2008年金融危机中,东欧国家就因为开放程度高、本国金融监管效率低下而深受资本大幅外逃之苦。

四、有关启示

第4篇: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风险;私人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25-02

一、金融市场以各种方式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和特任

首先,金融市场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虽然与下面提及的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相比是小的。很多人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金融领域中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如证券公司创造了德国4.5%的总产值,高于德国一流领域电气和化学工业。说到就业,金融领域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领域, 67万多人(占整个劳动力的1.5%)受雇于银行,130万人(占3%)为信贷和保险公司服务。虽然有人认为,伴随着不久之前破裂的全球金融市场泡沫的形成,金融领域在不理性的膨胀,但是这不影响金融业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事实上,德国金融业的贡献相对国际标准仍然很低。美国金融业大约占总产值的8%,英国不少于8.5% ,瑞典占到10.5%。其次,金融市场间接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为经济活动提供资金并分配稀有资源。金融市场本身不会促进增长(除了对增长的直接贡献之外)。但是经济中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有效的金融市场。增长不仅是一个国家繁荣的基础和表现形式,增长也是确保大部分人口能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最好方式,从而使其在经济繁荣中受益。或者不管是什么原因,不能从中受益,他们也可获得其他形式的金融补偿,如转移支付。当经济出现矛盾或停滞不前时对再分配的争论是没有用的。国家收入增长了,就可以很好解决这种冲突。

2.风险内在的联系。分散金融市场风险的重要功能不仅用于公司和家庭的直接融资。我们可以用规避现金风险的例子来说明其更广泛的作用。从其他货币区出口或进口产品的公司想要规避货币兑换的通胀风险,就要使用货币衍生品和期货交易。这种金融工具对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众所周知,开放经济要比封闭经济发展的快。如果规避汇率风险成为可能,那么公司整合国际劳动分工的意愿就会加强,这就是对增长做出直接的贡献。

衍生品的使用会控制其他范畴的风险。为了防止商品价格的波动风险而出现的商品衍生工具就是这样。银行和公司可以使用利率衍生品规避未预料的融资成本的波动风险。公用事业单位和其他对气候敏感的部门可以使用近来出现的天气金融衍生品,规避以气候为诱因的产量波动的风险。

金融市场规避风险的工具可以更深入的使用。像公司、家庭和个人都可以使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为了防止疾病、事故和财产风险而购买保险产品。融资部门提供保护防止这些风险,使得传统保险部门和资金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丢失或损害的可能性的大小、损失潜在的程度和个体风险的相关性决定了保险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这些传统风险的晴雨表,像死亡风险,很容易计算。对与极端天气事件紧密相连的灾难风险(飓风、洪水)或恐怖活动等情况是这样。有一种危险是无法计算的。这种风险要么不支付保费,要么不具备可保性,这反过来又会妨碍经济活动。“9・11”恐怖袭击之后更多的人意识到,航空公司不能确保飞机的安全,这对民用飞机制造业造成影响。更糟糕的是,全球气候的改变是保险公司的顾虑,他们要面对由气候引发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充分利用与保险相连的证券工具将这种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从而转移到保险市场外的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这个例子表明,要利用金融市场的创新驱动力,来迎接崭新的经济政策的挑战。

3.解决日常消费问题而投资储蓄,具有融资功能。关于融资功能,金融市场权利下放的市场机制使得储蓄得到最有效的分配。市场体制越有效,配置功能也就越有效。拥有有效成熟的金融体制的经济会发展的更快。金融体制的有效性一方面由金融体制的深度(贷款比率和其他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对GDP的比率)来测量,另一方面由金融市场的完备性(如金融工具的广度)来测量。后者尤其重要,因为总体资金供求可被用于所有更有效的更可行的资金调度工具,这种工具也符合资金提供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金融市场的广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相关,这一点总是被人们低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不同的基金项目需要不同的金融工具。将具有不同特点的投资项目进行对比,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将一家公司的扩大投资阶段与开办阶段进行对比。第一个例子中历史数据让我们对投资回报流和量变曲线做出相对可靠的预测。另外,公司多年的业务已经有了担保。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固定利率贷款大量的投资。一方面,基金压力(相对于税收流动而言)可由投资人分担。另一方面,由于附属担保物的历史和可用性,资本提供者的潜在风险是很低的。第二个例子,基金结构需要一方面考虑投资的未来总资本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要保证投资者的权利,要保证他们的所有权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解决办法就是准股权性质的贷款融资工具,让投资者在决策时有发言权并且对他们投资的资本进行风险调整,得到较高回报。

为了使金融市场具有完备性,金融体制的异质性和对发展的贡献之间的相关性不仅用于企业融资而且也用于家庭理财。例如:奥纬美世金融咨询公司为欧洲委员会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拥有广泛的金融工具的经济中,私营地产融资发展的更快些。因此,如果有太多的繁重的规则,缩小基金投资的范围会对这部分市场产生相反的效果。这不仅适用于潜在的增长,而且适用于社会政策层面,如更具弹性的基金模式,各种回报和更长的回报期,也适用于低收入和没有固定房产的人群。

储蓄投资是融资功能的补充。储蓄者认为储蓄代表延迟的消费。尤其重要的是,人口结构慢慢变化,达到国家资助的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体制的极限,这确保了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从储蓄者的角度来看,关键是保持平衡,即投资回报的目标(回报越高,越有可能抑制消费)和投资安全性(在老年,会有一定数量的金钱可依靠)之间的平衡。在这种关系中,资本市场的国际性尤其重要:传统工业国家如德国,人口矛盾伴随着其经济潜在增长率的降低。因此合理的储蓄回报只能通过国际资产投资的多样化获得。为了确保投资安全,这种多样化还可以被恰当的规避以减轻汇兑风险和其他风险。这再一次表明,经济越发达,金融市场越多样化,就越有可能成功完成养老保险的既定目标。

4.金融市场的另一个功能是具有社会政策的重要作用。即使在金融危机后,开放的金融市场仍然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质量好坏的指针,这是一个基本事实。金融市场的约束力,如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要求更高的利率或提取资本(减少资金流)是有通胀性的,对那些外债政策太不严格的国家也是一样的。同样,股市的深度和广度是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业务地点的指标。当然,这一点不能过多也不应该过多成为投资者选择地点时的考虑因素。价格的波动应该起警示作用。然而,如果一个国家的股市价值和资本总额一直比其他国家低,这就一定可以理解为对这个国家经济表现和经济基础缺乏信心。这不意味着金融市场决定经济模式的优越性。每个国家都可以自由选择与本国人民喜爱的政治制度相符的经济政策。金融市场的表现只起一种指示作用,更清楚的阐明所选择的特定政策的经济后果。与选举不同,对这种选择作出评估不仅要在选举期,而且更多的是在选举的过程中。那些跟随着这种指示和控制作用而来的大部分是没有优势的人群:是那些低收入人群,那些固定的靠养老金生活的人,那些没有多少财产的人是货币稳定受益最大的人群。富人可以很容易使资产多样化或转移到国外防止货币贬值的负面结果。

二、私人银行业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如果2008年是记忆中最糟糕的一年,那么2009年将是重新形成全球金融体系的一年。银行不仅要恢复资金基础,而且要重建客户的信任和信心。他们要重新思考业务模式,重新设计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政府要继续维持金融体制,要在全球金融市场建立平等的规范的管理体制。金融业向所有领域宣告危机所暴露出来的缺陷。在国际金融机构和风险管理政策小组的带领下,这些问题正在全世界的银行中改进。出现三个主要问题:

1.流通性问题。流通性是任何金融体制稳定的核心,尤其是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制。但危机已经暴露了先前所持有的持续的流通性的假设已不再适用,同时,我们对市场动力在流通性不足时的理解有差距。而且,现在急需强调非流通资产在市场对市场财务体制中的价值。

2.透明度问题。如果我们仅限于银行的收支差的透明度方面,就完全误解了这个问题的实质。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风险模式和所使用的技术都需要更大的透明度。而且金融产品,尤其是处于危机中心的结构复杂的信贷产品需要更加透明。只有公布足够的标的资产数据,使投资者能自己做尽职调查而不是依靠评级机构和发起人的判断,投资者才会回到这个市场。即使投资者愿意将资金投到更加简单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中,也不会挽救市场的萎缩。

3.我们需要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为了增强价格透明度,交易数据应联网。为了降低风险使场外交易市场繁荣,应如信贷违约掉期那样建立中央对手方。使得这些市场中的自控力量更强,降低结算风险,但是需要高度标准化。

第5篇: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他们的产生受众多因素影响,就我国当前国情而言,其形成机理主要是由资产价格波动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基于这种背景下,本文对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形成机理以及具体防范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措施进行探究,旨在多管齐下积极应对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

关键词 :房地产 金融市场 风险分析 宏观调控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房地产行业进行了多次调整。经过长期的实践,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为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房地产行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得不到缓解,比如:房价过高、房地产盲目投资、商品房空闲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人们的生活,成为社会发展的颈瓶,尤其近年来,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本文就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希望为房地产行业的人提供帮助。

1、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简单的说,风险是房地产行业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受到内外部的影响,造成了实际的收益与预期目标存在着差异。在金融市场中,房地产的金融风险来源有很多种,比如:汇率、利率、市场环境等。本文从金融学的角度对其中的风险分为几个具体方面的叙述:

金融环境存在着巨大的不稳定性导致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房地产在经济市场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会导致产业面临极大在的困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并且可以对房地产行业产生冲击,甚至由房地产扩散到其他行业,产生连锁反应,爆发更大规模的经济性危机。

信息的不对等也会给金融市场带来风险。在金融学中,信息是重要的元素,信息可以及时的传递出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对房地产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信息的不对等增添了房地产行业金融上的风险,对判断决策产生了重要作用。

金融风险出现几率的大小与政府的货币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货币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当政府的货币政策出现大的转变就意味着金融市场会出现大的变动,金融行业的借贷也会受到政策的影响导致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来威胁。

2、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分析

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风险的来源不是从房地产企业的内部出现的,而是参与到房地产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特别容易受到市场和环境的影响在借贷上进行改变,进而保证自身的权益。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来源于银行的变动。

2.1信贷规模增长过快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需要向银行借贷大批量的贷款,由银行提供房地产的建设资金,实现房地产业的正常运营。房地产建设的资金回收的速度慢,跨度长,需要向银行进行资金借贷,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筑征地费用和建筑工程用款都需要开发商进行前期垫付,加上近些年,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迅猛,导致了银行信贷规模空前增长,资金回收速度减慢,银行承担的风险逐步加大,

2.2 银行系统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

房地产行业需要的资金总量大,资本来源大部分依靠银行的现状导致了我国银行系统的风险过大,资金运转容易出现危机。一旦银行不加限制的向房地产行业进行大额贷款,势必影响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均衡性,给房地产行业发展带来危机。房地产方面的危机进一步扩大化就会对其他的领域的价格和发展生产重要的影响,甚至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出现泡沫经济。为了确保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合理的解决银行面临的新信用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对房地产借贷进行限制。

3、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措施

对于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是全社会共同的行为,需要政府和大众联手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政府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定详细的建设性住房规定,还要实现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保证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稳定。

3.1 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走势,严格控制抵押品价值缺口

房地产行业向银行进行借贷的抵押品往往是商品房以及没有建设完成的商品房。银行方面必须对房地产行业的抵押品进行认真的判断,不能根据简单的市场估值开展市场业务。现阶段银行对商品价值的估算是按照商品在市场中的价格进行的,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当受到市场价格影响,商品价值发生改变的时候,银行将陷入困境中。房地产用商品房进行抵押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变现能力进行认真的判断,考虑到房地产的质量,进行合理的贷款,不可过分盲目。商业银行在进行房地产贷款的时候,应对房地产企业的信用和实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对抵押品的质量进行实地的考察,慎重的考虑抵押品价值,并进行风险市场的价值波动模拟,得出抵押品的价值范围,与此同时,还要对房地产信贷抵押物的变现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密切的注意企业的发展动向,关注企业价值的变动,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3.2 针对区域经济差异,对房地产信贷实行规模管理

我国的经济管理部门和银行必须按照国家经济发展变化进行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宏观控制。在进行信贷时,应该按照不同区域房地产的发展规模和现实需要进行总体管理。区域性的房地产信贷的规模应与区域不良贷款率联系在一起,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出房地产信贷管理办法,对不良借贷和盲目投资进行严格控制。具体说来,区域银行一方面将贷款方向指向信誉好、发展规模大、回收速度快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另一方面将资金信贷投资于发展前景好,建筑质量高的大中型地产项目。

参考文献:

[1]汪春燕 浅析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J].当代经济2011 (18).

[2]成晖.当前房地产金融的主要风险与政策建议[J].银行家2009(2)

[3]刘宝玉.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产业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4]钱培新 试论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消费导刊2011(10) .

[5]霍雷.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防范[J].大观周刊2011(27).

作者简介:

第6篇: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务往来越来越频繁,国际金融一体化格局也在逐渐形成,这对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也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由于受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以及相关体制规章的不健全,金融危机一直作为潜在的危险威胁着我国整个金融界。尽管之前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我们很好的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但是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金融业有必要对金融风险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并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风险规避,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金融风险及其表现

金融风险,作为经济风险的一种,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在资金经营过程中,由于存在无法预期的不确定因素,导致资金投资者(尤其是银行业)在资金借贷等行为中出现的失败可能性,而广义上的金融风险不仅包括消极方面,还有积极方面如利益获得的可能性,本文专指前者。金融风险的集中爆发即为金融危机。

在具体内容表现上,我国金融风险主要包括这样几种:(1)信贷风险。由于贷款所产生的高额回报,以及当前国内众多企业借贷需求激增,信贷业务已经成为了金融业开展最广泛的金融活动,银行业每年在信贷投资上的比例也日趋增加,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还贷质量过低现象,比如贷款方不良资产的存在、还贷能力的不足、以及还贷信用不高等,造成信贷业务中出现坏账呆账的问题越来越多,这直接影响了金融业的良好运作,严重的会给银行资金周转带来很大冲击。(2)利率风险。由于市场利率的影响因素众多,这给金融投资带来了某种不确定性,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处于快速转型期,整个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国家对市场利率不断做出调整,银行在依赖利率收益上对未来发展预期出现不足,在投资领域选择、信贷定价等方面都容易出现偏差,这些会给金融投资带来难以预期的影响。(3)市场风险。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大环境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规范运行,商品价格的不稳定,尤其是大宗投资领域市场走向不明朗,这些都会造成金融投资的判断失真,比如,近十几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这两年受市场饱和及盲目建设的影响,金融界对房地产的过度投机行为开始凸显,因此导致的金融风险也是严重的。

二、我国金融风险的规避

针对金融风险的存在,结合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及金融体制改革,我们有必要发挥已有制度优势,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达到对金融风险的规避。

首先,进一步加强政府干预,尤其是进一步细化金融政策,将宏观调控政策与金融市场的具体运作模式紧密结合,实现金融政策的强针对性,努力消除制度上的漏洞。同时,要加大对金融行为的监管,对不合理金融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对不合法金融行为进行坚决打击,保证金融环境的安全。另外,进一步完善货币利率制度,实现利率政策对市场的及时动态反应,增强对金融风险的抵御能力。

其次,进一步稳定人民币汇率。事实证明,人民币汇率走势对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是在与美元、欧元等货币体制的比较中,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水平作用突出,因此需要进一步稳定汇率,增加波动弹性,扩大汇率浮动幅度,将金融资本流动的自由程度与货币政策的独立稳定性有机结合起来,降低全局性的金融风险。

第三,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在市场经济宏观背景下,金融市场多层次发展布局尤为重要,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纵深优化、互补发展,对于实现投资主体的金融风险规避和金融价值保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增加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从而实现金融市场对其它市场的良好带动。

第四,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尤其是房产信贷及金融投资的调控。可以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反之亦然,金融政策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国内房地产购买缺乏有效的监管,房贷申请存在一些假、乱现象,对于银行而言,利率上调带来了投资的利益扩大,同时也存在着贷款者还款压力导致的金融风险,另外,近年来用外汇进行境外房地产投资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因此,有必要增强房地产金融调控的力度,完善制度政策,避免信贷政策的滞后带来的房价报复性反弹,从根本上克服泡沫增长带来的金融风险。

最后,国内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国际金融环境。尤其是在金融风险方面,对国际金融风险规避方法的借鉴,对于降低国内金融风险有很好的促进。亚洲金融危机防范的实践证明,要对国际金融市场有充分的前瞻性,才能够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时,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因此,要将国内金融市场很好融入到国际金融体系,主动参与国际协调,这既是对国内金融市场运作的考验,也是增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慧滨.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22).

[2] 蒋丹.浅谈中国金融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 2011(30).

第7篇: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金融海南

一、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及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即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进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而农村金融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城镇化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城镇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首先,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将促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场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水平和总收入水平。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的金融资源会相应扩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其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会相应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产生的规模效益和金融需求的扩大,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最后,城镇化将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从而使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得以加强。

(二)农村金融市场为城镇化供给资金

城镇化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资金,而农村金融市场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首先,农村金融市场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其次,农村金融市场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贷款,乡镇企业是推动城镇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也是城镇化进程推进的主要动力;再者,农村金融市场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农民能够较容易地获得贷款,有利于农民解决农业生产及相关副业所需的资金难题,有助于提高农民农业收入水平和非农收入水平,农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步伐,进而更好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海南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加速,海南城镇化发展也进入了加速时期。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海南城镇人口达457.4万,城镇化水平由1988年建省之初的17%上升到2012年的51.6%,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甚至个别年份增长达到5个百分点,这23年来海南的城镇化进程是较快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海南农村金融市场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合作性金融为基础、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框架。但是,目前上述三种金融的发展建设仍不容乐观,在支持城镇化建设方面仍处于零星、散乱和无序的状况,支农力度有限,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海南涉农贷款余额1140.86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22.37%,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远远滞后于城镇化进程。

(一)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资金供给总量不足

海南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城镇化的资金需求,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金融体制方面,由于海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资金大量外流。货币市场方面,缺乏统一健全的结算机构及清算网络,农村金融机构未能进入同业拆借市场,造成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产品期货市场方面,期货品种结构不全,大部分大宗农产品未能上市交易,缺乏合适的投资者,未能发挥融资作用。资本市场方面,各项审批手续复杂,上市门槛高,乡镇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成本高,融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加上债券市场不发达,乡镇企业债券、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的发行不足,影响了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供给。民间金融市场方面,由于缺少规范和引导,尚未取得合法身份以及监管缺位等原因,受到国家法律和金融法规的限制,面临着经营混乱,金融风险大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不完善

海南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单一,经营网点少,机制较灵活的小型金融机构更少,仅有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四家正规金融机构。据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海南县域金融机构网点854家,占比62.24%。这些机构网点的布设未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对城镇化的约束日益凸显。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制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业务重点均向城市转移,陆续撤并县及县以下的营业网点,农村获取金融服务的途径减少,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幅下降。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但其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性效能受到制约,政策性职能无法全面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是目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几年,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在不断的改革,不断加大支农投入,但农村资金需求的满足率不高,造成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超负荷经营,风险过高,发展失衡而被强制清理整顿,使得海南农村金融市场大大的萎缩,难以有效地满足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难以满足城镇化的多种需求

农村金融服务仍是海南金融市场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络的缺失与滞后,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活跃,农村金融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农村金融服务基本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证券投资、理财咨询、代收代缴等业务在农村根本没法普及,教育储蓄、助学贷款等服务品种在农村也难以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力度不强,农民难以享受现代金融所带来的便利,更难以使农民的经济观念跟上城镇化发展的步伐。金融部门对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服务,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户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而对农产品开发、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不够,制约了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制约了城镇化建设。

(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政策缺失,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趋于弱化

海南农村金融市场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趋于弱化。农业生产相对于其他产业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更大,融资更难,而农业保险未能有效发挥保障作用,这就需要政府从政策上扶持农业。由于政府政策缺失,政策性金融支农趋于弱化,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有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低风险高收益,资金不断外流,政府却没有限制资金流出农业或帮助资金回流农业的行动,金融机构存在非农化服务倾向。此外,金融机构在体制、机制、方式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农村金融法制体系等金融市场发展外在环境的优化也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

三、城镇化进程中促进海南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能很好地推进城镇化进程,随着海南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增收压力不断加大,迫切需要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来加强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以下从协调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的角度,提出海南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抓住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发展农村金融市场

城镇化涉及到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政府部门、农民等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可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拉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化、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必然会要求农村金融市场的相应发展。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并找准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寻求自身发展的机会,重点支持农业规模化、农产品加工、运输等,重点在发展城镇经济、促进社区服务水平提高上开展金融服务,积极发展面向城镇社区服务的各类服务机构。

(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海南农村金融服务较单一,农村金融服务基本集中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难以有效地满足城镇化的推进。应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尝试通过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产权抵质押管理办法、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开发适合农村的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流程,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要大胆开放中长期贷款,用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资本市场,面向农村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社区基金、债券等多种投资方式,为农村资金供给提供补充。鼓励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扩充服务功能。此外,还必须大规模地培育农村金融人才,使农村金融服务更加专业化。

(三)创新贷款担保方式

探索农地金融,加快农村资产要素无抵押权向有抵押权发展,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等要素的抵押赋权。政府应该加快地区资产要素抵押贷款的试点,扩大抵押贷款范围,设专项基金,为农业产业和中小企业经营提供多渠道的融资途径。乡镇企业可以以自身无形资产、集体土地使用权等作为贷款担保,由政府出面组建城镇经济发展担保基金,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承贷单位选择难、担保难等问题,发挥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

(四)引导民间金融合理发展

当前在海南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着较大量的民间资金,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缺失,但同时也聚集了较大的金融风险。如何建立有效的途径,引导民间金融合理发展,使其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是当前面临的问题。应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加快民间金融立法,使民间金融有法可依,强化监管,规范发展,把民间借贷行为置于可控风险之内。应积极引导合理的民间金融组织,支持岛内外民间资本和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或组织;积极引进农业机械类的融资租赁公司,将其纳入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加以监督,使其公开化、规范化,以其投向自由、借贷期限灵活和手续简单等优点来满足城镇化建设中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五)加大政府政策扶持

政府政策支持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扶助政策,鼓励各类闲置资本进入农村与农业,提高农业信贷的效益;出台金融支农政策,制定切合实际的金融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涉农贷款;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监管,控制经营风险;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可以使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随着不确定性的降低,一方面可以为农村金融提供基本的还贷保证,进一步降低农业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可使农民敢于贷款,提高贷款热情;改善金融行业生态环境,支持农村征信体系和支付体系建设,开展信用乡镇和信用村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诚实、守信、规范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科学、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艳.美丽城镇产业金融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刘民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杨小玲.城市化进程与农村金融的协调发展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18-22.

[4]陈罗俊.城镇化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10):35-38.

[5]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63-66.

[6]宋爱军.发展民间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J].发展,2008(7):119-120.

第8篇: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P键词】金融自由化;金融管制;金融发展

无可否认,金融自由化为金融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风险经营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金融风险。当然,这些金融风险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必然会损害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必然是高风险的,因此其往往比低风险、低回报的项目更具吸引力,如果此时不对银行行为加以有效约束,金融自由化将进一步增大金融风险,银行所需承担的风险也将更大,这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也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一、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

“金融自由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的首次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以及政府过度干预等问题,其在指导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经济与金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发展,随之也带动了经济增长,但其也因加剧了金融脆弱性而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危机,这正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金融自由化暴露了不良投资,同时还增加了现有借款人的借款成本,信贷收益大大减少,原有的信贷分配局面也被改变了。股票市场对金融自由化最为敏感,全球股票市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处于激烈动荡且上升的趋势,然而某一个股票水平的波动加剧并不会反映到某个产业的股指上,当然也不会对整个市场的水平造成影响。股票价格波动背景下,大企业将在过去几十年中纷纷重新组合,企业将更专业化于某个市场,因此其他行业公司的良好业绩无法抵消某一公司所在行业的不佳业绩。公司在其生命周期结束前所发行的“新股”价格将具有更大的波动性,机构投资者将掌握股票中更多的份额,其对任何单个股票价格的影响也将远远超过个人投资者。持续下降的通讯成本传播公司业绩的即时信息时速度将更快,这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而将会导致股价出现更加剧烈地波动。总而言之,金融自由化将进一步增大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

二、金融自由化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金融自由化理论对我国金融发展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关键时期。

(一)对金融管理机制的影响

我国对国内金融市场所采取的管制措施一直较为严格,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但金融自由化也一直在促使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金融管理模式接轨。然而,国内金融市场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全面取消管制,突然全面取消管制不仅会导致国内金融控制的实效,同时还会引发金融部门大规模的调整。金融管制虽然存在透明度缺乏以及自身损失过大等缺点,但其可通过隐形税收降低借款的利息成本,同时还可有效防止国内储蓄投资到国外。金融自由化会使得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失去这一有力的保护措施以及对付投机的手段。

(二)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维持较低的利率既可鼓励投资,也可为预算赤字获得更为廉价的资金,因此我国政府自1996年5月开始了连续多次的利率调整。如果国内外利率差异较大,国外金融投资者将会利用实际利率的差异,在主要货币之间通过外汇合约和货币交换可能来创造出相当丰富的市场变则。至2016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6.5%,相较2015年下调0.5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在准备金率和利率手段的应用方面正逐步向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但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仍存在较多难点,具体体现为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强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和企业产权界定模糊等。

(三)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影响

金融自由化对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人民币自由兑换可逐步得到实现,浮动汇率制度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也将得到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在我国于1996年得以实现,但资本项目仍未完全放开。大量实践经验表明,浮动汇率可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而逐步引入国际资本和国际竞争的中国也不可能永远实行资本管制,实行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四)对监管协调机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金融自由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逐步加深,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质日益健全,但中央银行与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无法对商业银行经营实行监管的中央银行在实行货币政策时的权威性大打折扣,掌握监管职能的银监会也无法帮助金融机构平安度过金融风险,为中央银行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这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建立健全稳定的信息沟通机制以及双边(或多边)紧急磋商机制至关重要。

三、如何有效规避金融自由化带来的金融风险

推动金融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正是金融自由化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需采取措施,积极规避金融自由化带来的金融风险。

(一)积极创建有效率的金融机制

创建有效率的金融机制的关键在于增加金融机制的透明度,因此我们需改进我国金融信息的开放程度,确保资产、负债责任、收入及支出等会计之精确,严格禁止金融欺诈,确保契约的有效性,在改进市场时,政府需给予适当的协助。不加以规范的国内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难以健康发展。与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不一样的是,我国具有更大的经济容量,金融自由化的全面实行有利于我们捕捉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国外资金和技术,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及经济实力的壮大有着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提供基本的安全网

为了避免金融市场恐慌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性,我们需进一步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因此政府需为金融市场提供基本的安全网,如进一步简化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程序、建立危机时刻能动用中央银行的清偿能力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防止出现这种安全网的滥用现象,政府不应对风险报偿的决定产生影响,或吸收大部分风险,以免扭曲市场、制造更多市场缺陷。

总而言之,金融自由化对于我国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证实金融自由化,并充分利用其促进我国金融业效率的提高,在推动我国金融发展的同时帮助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取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周东洲.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来自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03:2125

第9篇: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关键词:大国崛起;金融问题;资本市场

 

 

一、引言 

 

美国在短短的二百年里不论在经济还是在科技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美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与逐渐成熟。如今,作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极的中国,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强劲影响力日益彰显,本世纪前50年,是中国发展、崛起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探讨美国崛起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并分析我国在崛起中将会遇到的金融问题。 

 

二、美国崛起带来的启示 

 

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28.7%,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这一年,美国则刚刚渡过了荒蛮战乱的时代,百废待兴。而在此前3年的一天,也就是1817年2月25日,在纽约曼哈顿岛南端的一个经纪人办公室里,28名经纪人齐聚一堂,成立了纽约股票交易委员会,这就是纽约交易所的前身。 

短短的80年,沧海桑田,攻守轮回,令今天的人们唏嘘不已。在中国,十九世纪早期的清朝,虽然国力仍然强盛,但闭关锁国的国策,加之腐朽落后的体制,已使其走向衰败成为必然。而当人们走近历史的深处,会不无惊讶地发现,1817年那个似乎毫不起眼的纽约的股票交易委员会,竟然是一粒光明的火种。今天,当我们来探究美国经济起飞背后的驱动力时,没有人能够否认,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以及其他的体制创新,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今天全球各个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博弈背后是大国的博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博弈对大国博弈的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历史翻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残酷的一页,进入到现代经济竞争的时代,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美国资本市场在美国经济的又一轮起飞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在旺盛的民用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了二三十年。但是到了七十年代,因为民用需求趋于饱和而进入了滞胀阶段。无独有偶,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但是,随后硅谷一轮又一轮的高科技浪潮,使得美国走出了滞胀困境。而欧洲和日本等国今天还未能走出低增长的困境。在这一切的背后,华尔街功不可没。 

令全世界最为瞩目的是,在过去的30年中,从计算机、半导体、生物制药、网络、纳米等所有的高科技产业无一不从美国兴起,并引领美国经济实现了成功转型。而欧洲和日本在高科技领域只能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依靠模仿拼命追赶。在新经济的潮流中,这些国家被美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美国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形成的强大的发现和推动机制。欧洲银行协会主席、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沃特在访华时指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来看,世界正在逐步走向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欧洲已经落后。中国不要学习欧洲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而要尽快学习资本市场的模式。”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欧洲在高新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并非由于欧洲科技水平低下,而是由于欧洲在风险投资方面落后于美国10年。” 

所以,今天美国经济的强大,并不在于它的GDP总值位居世界第一,或它在高科技产业的一些领域独占鳌头,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资本市场,以及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强大的发现筛选机制和资源调配能力。

三、中国在崛起过程中的金融问题分析 

 

今天的中国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人均GDP和美国相比仍然只是很小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成熟的、良性的资本市场是促使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实现生态平衡的关键;同时,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决定了一个国家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度”。历史给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提供的深刻启示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并追赶发达国家的大国来说,资本市场的建设是一个基本国策,必须放在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远,需要全面思考大国崛起之金融市场发展战略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对市场的问题我们就有可能看得更清楚。 

第一个问题:一个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必将伴随着大国崛起而崛起,并必将为大国的崛起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的资金血液。2007年A股市场已经恢复了融资功能,尽管融资额创了历史新高,高于过去几大牛市顶部年度融资额之和,但目前它还仍只是“恢复”阶段。这个市场还没有健康、强大到“必将为大国的崛起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的资金血液”那种程度。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放到2020年中国进入小康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上来看,那么我们就会看得更为清楚:大国的崛起,必将需要一个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做支撑;同时,一个健康、强大的金融市场的崛起,特别是一个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的崛起,必将为大国的崛起插上一双闪亮的翅膀。如果没有强大的金融市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将要延滞许久。 

第二个问题:关于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发展问题。主要是创业板和风险投资、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股指期货、外汇市场。此外,还有银行、保险、投行、利率市场、楼市,等等。这些实际上已经构成或即将构成中国金融市场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