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节献礼范文

教师节献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节献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节献礼

第1篇:教师节献礼范文

采访者:唐睿琪、范馨文

采访对象:任红卫老师

采访地点:办公室

采访时间:2009年9月10日下第二节课

注:简称任、唐、范

唐、范:任老师,今天是教师节,您一定很开心,请问我们可以采访一下您吗?

任:(笑)当然可以了。

唐:任老师,请问您从事教师多少年了?

任:15年了。

范:您为什么当初选择当小学教师?

任: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这个职业。

唐:说说您当教师以来的感受吧?

任:嗯,这个工作虽然十分辛苦,但是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幸福。

范:在遇到困难时,您想过放弃吗?

任:没有,那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放弃了,同学们怎么办?我要让我所带过的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范:您是怎么爱护学生的?

任: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会给予他们适当的处理,但是尽量不要伤害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唐:今天是教师节,相信您收到了许多礼物,您最喜欢哪个?您希望大家送您什么?

任:都喜欢!我最想要有是用心表达出的感情思想,是实际努力所得来的,用金钱是买不来的东西。比如你送我的歌我听了,那是你自己唱的,这就是你用实际行动所得来的,我很喜欢。难道不是吗?

范:当您收到节日礼物是怎样的心情?

任:孩子们心里有我,我很高兴。不过我不想要花钱买来的东西,就像我刚才说的,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是使我高兴的最好办法。

唐:您看重这个节日吗?为什么?

任:应该说十分看重,因为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尊敬。虽然表面上它只是个节日,但最看重的是心灵、是内涵呀!

唐:您对我们有什么期待呢?

任:只要你们每个人努力去做,尽力去做,不管你怎样,我都会十分高兴!

唐、范:谢谢任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在此,我们祝您节日快乐!再见!

第2篇:教师节献礼范文

一、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观念是行动的指挥棒和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使历史课真正地“活起来”。课堂教学应积极挖掘现实生活与历史的联系,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启发学生从现实中寻找历史的影子,培养学生自主设问的能力。

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借鉴历史,寻找古今契合点,对现实起指导作用。近些年,史学研究者也多以现实关怀为出发点,找准研究课题,以期为现实服务。比如2000年台湾上台,史学专家便将目光投向台湾史;2008年中国南方发生雪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学者们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灾害历史研究等。高中历史教学同样如此,能用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审视历史,同时引入当今国家生活的重大热点问题,做到“通史识今”“学以致用”,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起桥梁。

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历史具有了时代感,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学生也才会有学习历史、学好历史的动力。因此,把历史课从尘封已久的故纸堆中解放出来,与现实进行巧妙的结合,是高中一线历史教师所应努力的方向。

二、以现实为切入点,巧构教学设计

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巧妙构思教学设计,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发生心灵碰撞,产生思想共鸣,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促使教师讲究教学艺术,不断变化教育模式,创设、优化具有现实感的教学设计。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适时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形成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让历史教学与现实衔接,如何巧妙构思教学设计,现从以下三个角度为例逐一讲解。

1.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相结合

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版必修1)为例:首先提问学生今年的清明节干什么去了,有学生就提到为亲人扫墓。接着问学生是否知道我们人类共同的祖先是谁,这样就引出了轩辕黄帝。然后用幻灯片展示新闻视点“辛卯年(2011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同时解说2011年有1万多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特别强调台湾中国名誉主席吴伯雄首次参加黄帝陵祭祖大典活动。接着再从学生所熟知的网络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公祭轩辕黄帝网”。最后提问为什么会有祭祖现象的出现,从而导出宗法制。学生由于对该制度不熟悉,带着想解决问题的好奇心进入课堂教学探究。

2.以电视栏目或新闻为切入点,打破教材体系,让现实与历史教学紧密连接

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人民版必修1)为例:在导入新课时,先介绍中央电视台唯一的涉台时事新闻评论栏目――《海峡两岸》,节目宗旨是“跟踪海峡热点,反映两岸民意”。节目分为两个版块,第一个是“热点扫描”,主要报道当日和近期台湾岛内的热点新闻;第二个是“热点透视”,为当日或近期涉台热点深度报道及两岸专家对此事的评论,并对两岸各个层面的交流交往进行跟踪报道。首先提问的由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以及如何解决,由此引出“一国两制”,接着针对该制度的含义、形成过程以及意义逐一进行探究。然后提问为台湾量身打造的制度在什么地方得以成功运用,这样就引出港澳问题的由来,以及港澳回归的过程、原因及意义,同时播放视频,让学生体验历史。接着提到为何至今还未解决,其影响因素有哪些,从而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设计一个“为解决献计献策”的课外拓展活动。

3.以地方发展为切入点,使历史教学与现实巧妙衔接

以《向“距离”挑战》(人民版必修3)为例:由本课第一目“立体交通的诞生”想到我们重庆于2008年7月20日提出“五个重庆”,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定为重庆的战略决策。其中的“畅通重庆”就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于是由播放“畅通重庆宣传片”导入新课,引出第一目知识点;再从播放“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无线城市宣传片”引出“穿越大洋的电波”;最后由“重庆武隆沧沟微博卖瓜”导出“改变世界的网络”。其中可设计关于交通、通讯和网络的利弊探究,由于这些都贴近学生生活,踊跃发言者较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真正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本身,更应该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史学服务于现实的功能,做到以史为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多观察,关注时事,留心身边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历史教学与现实相衔接,真正开展新课改。

参考文献

[1]汪兴涛.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活动课程开展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3).

第3篇:教师节献礼范文

关键词:初中;高中;物理;衔接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在教学内容、研究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初中物理重在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现象比较直观,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而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高一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在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面临着如何与初中物理衔接的问题。

一、认真研究物理教材,把握好新旧知识的顺应

我们要认真分析初高中物理教材,把高中教材中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中研究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思维特点、教学目标等方面作一个比较,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学习能力的迁移。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接纳新知的过程中总是具有一定排他性,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而总想用以前的知识来认识新问题。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来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路程等;而高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教学中我们应该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的特点,正确地辨析出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等概念的区别,指导学生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避免加大高中物理学习的畏惧感。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步学会构建物理模型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是观察现象、问题提出、现象产生的原因、设计探究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简单的应用;而高中物理中,除了要沿用这样的顺序外,还要强调建立物理模型,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非常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在形态各异的模型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匀减速直线运动就有许多种形式:汽车的刹车、追击问题、避碰等多种形式,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对待,逐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运用模型的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解时就需要一定的反复。在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型的阶段教师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鼓励,要依据已有模型或材料,设计出新的模型,以显示其物理本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增强思维的变通性,进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利用知识的衔接点,形成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物理内容编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把难度逐渐加大。而初中物理中许多物理概念是浅显的。例如:初中物理对速度的概念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这样的定义是相对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来说的,因为物体在各个时段运动的快慢与方向是相同的,所以任意时段的速度都等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而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各个时段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不同的,那么这个速度只能是平均速度。这样就为高中物理学习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作了铺垫。同时,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认识上还有一定的误区。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它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那么我们就应该告诉学生,摩擦力的方向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并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如汽车在行驶时,就是依靠车轮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才使汽车得以前进的,这时,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汽车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同。

四、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感到高中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起来很难。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物理演示实验,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多让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多思考物理问题、多动手做实验,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例如:在教学“弹力”时,就用体育项目中的撑竿跳高来说明什么是弹力,并说明弹力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弹簧和弯曲竹竿的弹力现象容易演示,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但物体对一些物体表面的压力也是弹力中学生就难相信的现象,因为学生看不见不易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做好微小形变的演示就显得很重要。我们不妨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如把光学实验的激光演示仪放在水平桌面上,激光仪产生的光照就在白色墙上形成一个小亮点。让一个学生压这个水平桌面,就发现光亮位置的改变,以此让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教师用简易的小实验激活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蔡丽珍.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9).

第4篇:教师节献礼范文

[关键词]国际收支 逆差 货币贬值 国际收支效应

一、 代表性传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作为国际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收支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国际收支的决定因素,失衡的原因及相应的调节措施等。弹性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他们在当代缺乏充分解释力的原因。

1.弹性分析法。弹性分析法的主要观点:如果想通过货币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与本国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之和必须满足大于l的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也就是: Em十Ex>1。其中,假设与弹性本身有关的包括本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它是最直接研究本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理论。

2.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货币主义理论,后来成为国际基金货币组织采用的理论。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R)等于国内名义货币需求量(MD)与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D)之差,即R=MD-D。

R为正数即为国际收支顺差, R为负数表示国际收支逆差。由等式可见,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在这种理论下,提出的关于改善国际收支的措施实际上是紧缩银根和需求,从而导致经济萧条,也就是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国际收支平衡。

3.吸收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它从凯恩斯著名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开始,研究总支出与总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它的基本观点是:国际收支差额(B)等于国民收入(Y)与一国总吸收(A),即消费与投资的差额,因此,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状态。这是一种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考察国际收支问题的视角。

4.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的侧重点在于经济增长失衡,它认为,国际收支逆差的原因既可以是长期性的过度需求,也可能是长期性的供给不足,而造成长期性供给不足的原因往往是经济结构失衡。

二、国际收支效应失灵的当代视角

通过对以上传统理论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国际收支效应失灵的原因分析缺乏说服力,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理论本身的缺陷以及现实层面上,经济行为日趋复杂化。

1.贬值陷阱。考察传统理论的假设条件,我们会发现这么一些共同点;都假设两个国家、两种货币。然而,在现实的经济中,有多种货币,几乎是每个经济体都有一种。因此,一种货币对应的外币有多种而不止一种,一个国际对应的外国也是多国而不是一国、一个国家的外国,同时也是它国的外国,同时,国际市场是一个整体,不是理想中分割得开的,它所对应的市场也不是无限而是有限的;在现实经济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对经济活动和资源流动造成阻碍。因此,这些假设条件与现实的脱离使得理论的说服力直接下降。

2.国际游资。我们对国际游资并不陌生,它是指那些在以投机获利为目的,在国际金融市场游荡的短期流动资本。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官方结算差额一部分是经常项目,另一部分即资本项目.在过去,资本流动不频繁,没有很多的投机机会,资本项目比重因而相对较小,而当时国际收支理论很自然的把重点放在经常项目上,特别是贸易收支,他们假定解决了贸易收支问题便解决了国际收支问题。然而,当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经济金融化、全球化已经深入发展,产生了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包括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而不同的资本的特点有不同,如长期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变动不敏感,而短期资本对汇率变化的灵敏度非常高,因此,让本币许贬值可能形成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出,从而造成对国际收支的巨大影响和冲击。

三、结论

现实中,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原因绝对不仅仅只有单纯的一两种或者几种,传统理论巳难以解释现代国际收支中的失衡问题,汇率工具的作用也在逐渐减弱中,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想通过汇率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已经无法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了。也许只有通过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从而来提升本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本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同时,加上合理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和合理配置资源,才是长期改善国际收支的从根本办法

参考文献:

[1]陈岱孙,厉以宁主编.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l991

[2]姜波克著.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第5篇:教师节献礼范文

一、历史教学为什么要联接现实

1、让历史联接现实,才能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以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过去性是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然而,历史又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是人们了解自己的社会,理解变化与延续的唯一途径。

2、让历史联接现实,才能体现历史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实现历史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全新阐释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还要了解中国与世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

3、让历史联接现实,有利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历史课堂富有生命力。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而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本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远离现实。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还有可能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新时代,他们关注的事情的范围比较广,大到国际国内的时事,小到校园的小事,他们都想关注。

二、历史教学中如何把历史与现实联接

既然历史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接。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把历史与现实有机联接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1、在导入新课时设现实疑问,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思维。例如,在讲授《古希腊民主政治》一课时,我借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古今奥运会的起源,奥运比赛为什么代表和平、橄榄枝的来历等内容导入新课。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感到历史可以解决现实的疑问。

2、在教学中把历史与热点问题相联接,探究根源,培养学生的历史预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在教学中把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接,使学生在历史中汲取养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从更广泛、更深刻的范围阐发阐发教材文本,使学生有所思、有所得。如在讲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可结合同学关系予以阐发,同学之间要互利双赢、理解尊重他人、宽容和谐;讲“克己复礼”时,可结合学生个人行为予以阐发,遵守学校纪律,建设和谐的就餐、上课、做操、就寝的秩序,保障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的正常开展。

4、在巩固练习中利用现实材料创设新情景,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实材料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解决现实中问题的能力。

三、历史教学中联接现实应注意的问题

历史与现实联接虽然能让历史教学“活”起来,但如果运用不当,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在采用历史与现实联接方式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自然不牵强附会。历史教学中的联系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不要“为赋新诗强说愁”。把握了这点,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2、不可喧宾夺主。引入现实问题虽然有助于历史教学的深入开展,但过分占用课堂时间来探讨现实问题,将会影响学生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离开了这些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再去谈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疑是纸上谈兵。

3、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社会现实问题层出不穷,必须要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现实问题,不可将历史课变成“现实问题透视”专栏。

4、引入方式应不拘一格。可在导言、小结中引入,也可在讲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引入。可以由教师直接引入,也可由学生的提问来引入。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导入图片、录像、声音等各种资料,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6篇:教师节献礼范文

教学模块课程资源学习兴趣高中历史一、关于有效教学模块的分析

有效教学模块的概念是比较清晰的。其是一种科学化的教学活动,核心目标是提升教学的效益,这就需要进行最优的教学方式的选择,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模块的开展,离不开教学活动的实践,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收获,提升其历史素质。从学习上来讲,就是取得良好的历史知识价值;从认知上来说,就是一个学习知识的量变过程中,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不喜欢到喜欢、由没有兴趣到有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模块的应用,进行恰当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从而进行学生的能力的锻炼,保证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及其价值观的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性的发展。

二、高中历史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1.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有效教学模块中,兴趣教学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兴趣教学法的应用。比如在历史课程“五代十国”的教学时,要进行历史典故的教学,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一些平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能认真听课,从而针对教学活动展开认真的思考并且回答问题。这也需要教师进行学生的学习特点的掌握,要建构自己的核心吸引力,让学生喜欢听自己讲课,进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的深入分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多种实践模块的进行,即使当下的实践失败也没关系,要从中总结经验,立即开始下一次的实践,这样会提升实践的成功率。这也需要教师进行多元化的兴趣教学模块的开展,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历史课学习的兴趣,进行情景导入创设模块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教师进行历史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教师进行历史课程标准的优化,保证历史课程教学体系的健全,积极做好相关的教学评价工作。这需要教师进行历史课程标准理念的汲取,进行教学内容的协调,进行历史课程标准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程标准的重点研究,比如针对不同的历史行为动词、教学片断等展开深化,可以上升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模块中,进行教学重点的突出,进行有效教学体系的健全。这也需要教师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展开分析,进行内容的挖掘,保证教学程序的协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现阶段历史课程教学中,进行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其利用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教师进行课程资源体系的健全,进行宏观层次上的教学内容的分层,进行教学目的的控制,提升其系统化的程度,进行宏观教学效应的应用。这就需要教师按照历史的课程教学需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突出重难点,进行教学资源的积极划分。

在现阶段历史教学模块中,进行教学有形资源及其无形资源的协调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历史教学物质资源的挖掘,保证历史多元化教学模块的协调。相对于其他的高中学科来说,历史课程资源具备更加丰富性的特点,这种学科性质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其具备生动性、丰富性、现实性等的优势。教师在当下教学模块中,需要进行复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技术,其涉及到高中历史视频、人物图片、历史作品等的赏析。这需要教师进行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历史课程教学模块中,教师扮演着一个开发者的角色,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学生则需要进行学习。这需要教师明确到自身的教学任务,其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者,通过对学科课程资源的积极利用,进行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把握。在课程教学模块中,教师进行自身的学科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必要的,这需要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及其技能水准的提升,进行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保证课堂教学艺术的应用。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情绪感染模块的应用,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及学习,进行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保证自身教学特色的保持。

在历史课程教学模块中,学生是历史教学的主体,其也是一种必要的课程资源。在高中教学模块中,学生是以一种鲜活的体验来进行课程实践的,其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了进行学生资源的挖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学生兴趣的提升,进行学生的兴奋点的抓住,保证教学方式的协调,进行学生的资源的开拓,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优化,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兴趣教学与主体教学模块的协调。

3.进行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突出

通过对历史课程教学体系的健全,可以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这需要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实现学生的积极性方案的更新,让学生更加乐意追随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实践,这也需要学生进行以人为本核心教学观念的应用,进行教学效益的提升,保证学生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这涉及到师生双主体教学模块的开展,进行学生的教学地位的优化,从而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的要求。保证满足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学生主体教学目的的探究。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

三、结语

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模块中,教师要落实好教学的反思工作,这对于有效历史教学模块的开展是必要的。正是由于教学反思,才成就了教师的积极成长,才有效提升了日常的教学效益,这需要教师进行日常教学活动的实践,从而确保有效教学体系的健全,提升其综合运行效益。这就需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展开积极分析,这不是简单的回顾历史教学难点,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第7篇:教师节献礼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差异;衔接;教学方法

学生踏入高中学期,所学的科目增加了,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并且学习的难度加大,许多学生感到无法适应。同样的,许多高一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难度,对高中物理感到畏惧,

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因此,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合理衔接,对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积极投入高中物理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认识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

要探讨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合理衔接的方法,首先需要认清初高中物理学习难度和学习要求的差异。

1.高中物理更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物理问题都可以通过描绘具体的图像,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来解决。例如,初中的电学学习,学生在解决电路问题时,常常可以通过描绘出简单的电路图,而将问题形象化,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高中物理对抽象思维的要求更高,如:日常生活无法感性、认识力的合成与分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好的抽象思维。

2.高中物理对于数学水平的要求更高

初中物理通常仅仅涉及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学水平的要求比较低。然而高中物理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公式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例如,在力的分解中,需要运用数学中的三角函数的知识。可以说,没有较好的数学功底,是无法学好高中物理的。

3.高中物理要求学生不仅认识表象更要深入探究原理

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往往在生活上可以找到实例,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更容易。初中物理的学习仍然停留在对物理现象表象的认识上,而没有深入探究“为什么”。然而,在高中,许多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特别是电磁学,虽然在生活中有不少应用到电磁学知识的例子,但是对于原理的学习,电磁学的公式众多,并且容易混淆。因此,在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时,通过抽象思维发现问题关键,并灵活运用所记忆的公式解决问题。

二、实现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亦可以在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与所学物理知识相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

2.联系初中知识,唤醒学生对物理的熟悉感

许多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表现出畏惧的情绪,是因为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和难度感到陌生和恐惧,因此,教师需要寻找有效的方法,消除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衔接,需要了解初中物理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在联系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学习高中物理知识,体会初高中物理学习内容的差异,并由此调整学习方式。

此外,由于初中物理的一些知识内容存在模糊之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初中物理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物理知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许多现象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因此,就需要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够正确地理解各方面的物理知识。例如,在力的分析的学习上,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画图分析问题的习惯,从图形感受力的分解和合成。又如,在摩擦力的学习中,可以通过画图判断力的方向。

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有些实验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获得,而有些却需要在“理想条件”下进行实验。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不会出现,然而,可以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最后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差异和共同点。

4.提高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灵活性

初中的物理学习只是要求学生知道和记忆概念、公式便可解决大部分的物理问题。然而,高中的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方面更具灵活性。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不同的物理公式所适用的特定范围,并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帮助学生脱离题目形式的局限,灵活运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5.培养学生养成适应高中阶段物理学习的学习习惯

高中物理的学习需要理解概念,要求学生将书本的内容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该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对所学的概念一定要理解透彻,在知道概念“是什么”之后,需要探究“为什么”。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更应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前,能够根据自习提出问题,在课后,学生应该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探究不懂之处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温故而知新,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

作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

发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时期。

参考文献:

[1]刘利媛.如何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学周刊,2013(25).

[2]李仕新.浅谈如何帮助高一学生渡过物理学习的难关[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7).

[3]刘丽敏.让学生爱上高中物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

[4]吴留龙.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思考[J].科技信息,2013(9).

第8篇:教师节献礼范文

一、高中物理教学与生活现象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能力,通过自身的实践发现物理规律,揭示物理现象,并能够将自己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但由于高中物理知识较为生涩、抽象,而物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使生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变得清晰易懂。将生活现象融入物理教学中,一方面能够使物理知识更加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深入理解。

二、生活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整合生活资源,让物理走近生活,促进物理课堂生活化,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地把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在整合生活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设置教学情境,拉近物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喜欢物理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激情。

1.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应强调学生重视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习惯用物理定律及公式进行套用,但对物理概念和定律的理解停留在表层,不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应将生活现象深度融入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习题练习中,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将航空航天领域热门话题引入课堂小组探究活动中,将宇宙飞船飞行轨道的变化、火箭竖直发射等热点问题作为课堂物理知识的延伸,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进而实现物理基础知识的内化,使枯燥的物理知识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热点息息相关。

2.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定义和阐述,及时发现学生在表述和理解上的不当之处,对于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物理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以,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经常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例如,在“向心力”相关试题的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游乐场过山车),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生活现象反映出的原理,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知识概念的理解。

3.设计生活化的物理实验

物理教学不是机械地学习课本上的物理知识,或是不断实行题海战术,而是在全面、系统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各种与生活现象息息相关的探究性活动,促进知识的内化,强调学生理解记忆。实验教学具有较大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物理经验和规律,掌握物理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将生活现象融入物理教学中,有助于将相关现象、物理概念、规律等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非简单的、孤立的知识堆积和知识拼凑,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物理系统知识。比如,在学习“能量的转换与传输”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电,帮助学生探讨电能在家用电器和变电站之间的传输关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制的简易电路给学生展示,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内化。

4.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第9篇:教师节献礼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衔接

很多学生觉得高中物理较初中物理,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跨度。许多孩子在初中时物理成绩很好,而到了高中成绩却很一般。其实,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不仅是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拓宽和延伸,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容易出现初、高中物理教学上的脱节。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特点和教学特点,是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应该注意以下五方面:

一、初、高中教材的变化

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物理现象一般都是从实验或生产、生活中来,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数据的浅显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物理概念和原理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初中物理主要通过习题的重复训练来加深学生对一些简单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物理规律的掌握,且要求学生以解说物理现象为主,要求学生进行深入思维活动的习题较少。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物理现象和过程都比较复杂,并且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分析,建立物理模型,从而解决问题;高中物理要求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分析和演泽推理等多种物理思想认识方法,着重培养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高一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得不到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帮助,甚至受到不公正的批评,便开始对物理学科产生反感(尤其是女生),产生自卑感和畏难情绪。经调查发现,学生在进入高中文理分科之间,认为“物理难学”的学生占6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热爱学生,亲近学生,给学生尤其是物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力求让学生在高中衔接期不断尝试“成功”的乐趣,这样既促使学生产生进步满足的愿望,又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为建立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铺平了道路。

三、教学中降低学生的思维台阶,注意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这样就降低了高中物理学习台阶。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应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再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进而提出“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从而引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淅进,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

四、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一个完整的实验,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四个阶段。在整个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习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演绎等。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索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领会科学家研究问题的物理方法,并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用物理方法主动探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在新教材中“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方法去解决“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导出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当我们最终得出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后,学生才真实地感受到探究式学习既坎坷又有趣,这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对其他物理规律的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讲解,逐步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规律是方法的载体,脱离了概念、规律,物理方法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物理概念是从大量同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物理理论的细胞。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应用物理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会学生形成概念的物理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教会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方法,即从提出问题到经过观察、实验(直接感官)、分析、比较(抽象思维),最后演绎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