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信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信息时代呼唤语文教学改革
1. 信息传播的特性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下面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传播形式的改变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
传播学认为,“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植物借助风力和昆虫传播花粉,动物彼此联系发出传播信号。人类的传播行为就更加复杂,根据媒体的性质与传播领域的不同可分为大众传播和教育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微信等大众传播媒体向广泛的社会传播对象传播知识、信息以及娱乐节目。
教育传播则是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根据教育对象的需要,传播知识。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利用教育传播媒体单向的传播知识。进入网络的信息时代,教育的传播不再只是应用教育传播媒体,大众传播媒体已悄然地走进教育教学的领域,也必然会带来语文教学理念、策略、方法的变革。
2. 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语文教学改革。与过去相比,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这是因为他们广泛地利用教育传播和社会传播媒介,获得了书本之外更加广泛的知识。特别是网络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今,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从多种信源主动积极地涉猎他们感兴趣的未知领域,获取不同学科的知识,这也是社会传播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特点不单单是在课堂中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学习,在与人交流的语言运用中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可以说,社会软件的问世促进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提供了应用语言交流的广泛渠道,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加丰富。语文学科知识的储备奠定了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内容的基础和能力。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遵循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强调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的原因之所在。
二、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探求
信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为中心,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积极的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以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为宗旨。探求新的语文教学方法,我们把它称为“科学设疑、自学为主,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方法。
1. 科学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研究问题情境的创设,做到科学设疑,实践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创设问题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尽量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以升华内涵的理解,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以往我们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分析,主要原因一是不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唯恐他们不能对课文深入理解。二是怕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我们更应当看到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成长。
2. 自学为主。自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关于“主动学习”概念的理解,我比较赞同的是建构主义观点――学习过程是学生把新的信息通过不断地同化与顺应,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它绝不是学生放任自流的行为,这个过程是任何人不能取代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如何运用,则赖于教师对课文内涵的深入了解。
在这一教学结构中,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如下:
意义建构――培养能力――明确目标――驱动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 融合 实践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总体思路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训练,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反之,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形成有机的完美结合。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主要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将信息技术看作是辅助语文教学的工具,帮助教师烘托课堂氛围,增强语文教学的代入感。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与课本内容进行融合,用课件或者是网页等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另一种强调的是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正确使用,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工具。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优势的网络信息资源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或者与同学协同完成一些合作目标,学会运用网络工具。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应用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文中描述的一些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形象展现给学生,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语文课标提出,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这是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提出的要求,与信息技术的第四模块“用计算机作文”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在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把两门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融合。如低年级的说话练习及中高年级想象作文与信息技术的“认识画板”融合,让学生先把自己想说的或者想写的内容先用美丽的色彩描绘出来,然后说一说,写一写;低年级学生对汉语拼音的识记与信息技术中“认识键盘”整合,运用“金山打字通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加深对所学过的拼音字母的记忆;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特别是作文的写作、评讲与修改) 与信息技术的“初识word2000” 融合;把中高年级信息技术“网络的简单应用”这一模块的内容教学与语文教学中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融合;中高年级对优秀名篇名段的背诵与生字新词的识记与信息技术中“汉字的输入”融合。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增强“任务驱动”实效性
语文教学中,教师布置一系列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学习中,比如板报制作任务中,过程包括版面设计、资料及图片的收集、板报排版可以从生活中撷取,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这一任务的确定,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熟练的操作,,这一任务的完成有助于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提高阅读分析能力的同时,也是自己对信息技术技能掌握的一次全面的复习和巩固。有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至于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推保障措施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要求语文教师既有语文教学的理念,又要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在目前综合型师资还很缺乏的情况下,可以由各学科老师共同来指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实施。如在前例中学生小报主题的确定、内容的编排上由语文老师进行指导,在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版面设计、板报排版等方面由信息技术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在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之间的合作尤其重要,它是给学生树立的榜样,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
(一)转变观念。
许多语文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已经基本定塑,要适应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授课可能会有些难度,更不用说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了,因此会产生简单利用信息技术凑合、以表面形式没有内容实质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现象。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融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要讲究实际成效,而不能只在形式上敷衍。通过适当的途径、有效的形式,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
(二)拓展能力
资源更新速度很快,教师要与时俱进,不能原地踏步,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量,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被时代所抛弃。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要做到有内容实质,不能只在表面形式上下工夫。教师除了具备一定信息知识和素养之外。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三)师生配合
学生学习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一些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但面对大量的信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 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只有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最佳融合点,才能让语文教学在新时代的教育中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衍达.《信息技术系列教材・序》[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4):35-38.
一、信息化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由于语文是一门开放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要求较高。因此,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语文知识学习的枯燥性,逐渐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从而影响语文的教学质量。而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借助多媒体的功能,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通过借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能够使得语文教材中较为枯燥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点的直观印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思维扩展出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得问题的解决多样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般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之前,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进行备课,且查找的过程较为混乱,没有头绪。而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使得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能够有针对性的查找资料,从而节约了备课时间。同时,由于使用的是多媒体进行教学,省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书写板书的时间,使得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二、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实景激发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当中,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采用信息化教学之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课件,利用实景图片或视频,导入教学知识,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吸引学生的同时,把教学内容顺利进行下去,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对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这一节进行教学之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利用计算机在网络上下载一些与苏州园林有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再结合课文内容,对下载资料进行合理的设计,然后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使得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苏州园林的魅力,对于苏州园林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导入《苏州园林》这一节课,使得学生能够带着兴趣去听课,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教材的内容,最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较为枯燥,学生上课的热情不高,对于教材内容投入的情感也不是很多,从而致使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然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得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知识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能够深入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对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这一节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有关母爱的歌曲或者电影片段,在课堂上播放,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知识学习氛围,通过音乐或者视频打动学生,让学生能力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激发出自身情感,使得学生能够带着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三)进行直观化的教学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是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各种手段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1 简化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学无非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写字和写作)等诸方面能力,并借助文字(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载体,实践“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理念,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 运用例谈
1、配乐朗读。朗读教学从来是并将永远是语文教学形式的经典科目之一,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朗读教学的效率和档次提高一个等级是方便易行的。读,然后配好音乐,配上图片或动画,直接追求“声情并茂、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语文老师可以选择性地下载优秀诵读视频,与学生一起欣赏,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欲望。老师如能亲自诵读并制作出诵读音频或视频作品,其示范力量和推动力量自然是可以想象。例如,我曾经录制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朗读材料不仅受到历届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他们的收藏,而且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效果。
2、情景动画。网络音视频十分丰富,语文老师可以信手拈来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和触发点。这些素材大致可以分作四类来使用:知识讲座类,情感教育类,是非辨识类,习作训练类。
例如,《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表现当代军人献身国防的无怨无悔,引发少年学子不尽的感慨唏嘘;FLASH动画《小蚯蚓的遭遇》不仅呼唤起学生的悲怜之心,而且生发出学生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学生观看探讨之后的习作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文体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每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视频材料都是学生的精神大餐,单是里面的“颁奖词”内容就足够我们语文课堂去学习和挖掘的。
很多公益广告,小而巧,如《妈妈,我也给你洗脚》,贴近生活、贴近人情,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请这些制作短小精良的公益广告走入课堂,往往会事半功倍。
3、影视剧片段。新课标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根据中外名著拍摄的影视剧极其片段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以点带面,开启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热爱经典名著的大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香菱学诗》的教学,一句“香菱可谓是《红楼梦》里边命运最无端悲惨的女性”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悲怜之心。师生一起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第一集视频,了解香菱的身世。然后老师简单向同学们讲解香菱的悲惨际遇,进入“香菱学诗”。“苦难的人儿偷闲苦学诗歌”的事实激发出同学们静心研读课文的动力。可喜的是,此节课后,同学们纷纷向老师讨要《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问《红楼梦》、谈《红楼梦》、读《红楼梦》蔚然成风,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对人物命运的关切感开始走近《红楼梦》。
结末的体会自然是:名著导读的“导”至关重要,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名著、和学生一起研讨名著,不仅是使命,更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寻求方法性和科学性。
4、看图作文。这也是传统的语文习作训练科目之一,在报纸、杂志上,在网络,在课堂内外,发现有价值的图片(情景)随手取来,作为习作素材,在目前信息技术手段日益多样的条件下实现起来真是太容易了,只需要老师是个“语文的有心人”。
本人曾经在某漫画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幅图片:年幼的孩子不畏艰险码起凳子为自己作“生日倒计时牌”,他正不辞辛劳地爬上去更换时间――273天,他的身后是不知所措的爸爸妈妈。我将此图取来,要求学生先给图片取个名字,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作文。同学们的兴趣点爆炸了,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立意、不同的人物身份角度汇集出一曲习作练习和思想教育的深情交响乐。有一次早读,学生磨蹭着不读书,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背”字,于是有三两个同学开口了;我又在后面写了几个小字,“会了吗”,更多的同学开始读书了;我再画上一个“?”,“!”,直至“……”,教室里读书背书声震天了。下节课我制作了一张图片,先前黑板上的文字符号作背景,前面画上了讲桌和老师,取名《早读铃响过……》。我将图片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看图作文,可以想见,学生会心地怪笑之后,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佳作”。当然,这得益于个人娴熟的电脑绘图技术了,算得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经典范例。
5、作文评改。对每名同学的每篇作文都进行精批精改是作文教学的要求,但仅仅止于“精批精改”是不够的。因为还有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对老师辛辛苦苦的批阅学生并不以为然,比较麻木。他们“提笔能作文,搁笔就不管”,“你批你的,我写我的”真让老师哭笑不得。电子白板为老师提供了示范机会:错字别字、标点符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评点寄语的批阅过程实时展示,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养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良好文风,其作用和效率在电子白板的辅助下大幅提升。电子白板的其他演示功能这里不作赘述。
6、论坛诗社。语文课堂的延伸,搭乘信息技术手段飞速发展的快车,我们大可利用网络空间,开辟班级“论坛诗社”,培养喜爱文字的人,造就为文字而欣喜忧愁的人。班级群共享、个人主页、QQ空间、个人博客、微信、电子板报等等的层出不穷,都为语文教学的自由腾飞插上翅膀,关键看语文老师怎么“引导”和“制宜”。
7、课本剧。课本剧将课文课堂教学和德育、美育结合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之中,既培养了学习语文课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审美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本人在此要表达的是,整个课本剧的排演过程可以充分发动学生的能动性,调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更加精美的语文实践成果。例如本班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本剧《羚羊木雕》,获得2013年集团艺术节课本剧表演第一名。《羚羊木雕》从剧本编制、场景服装、道具设计、背景图片、背景音乐、人物配音到后期完整音效,全都倚仗多媒体信息技术。
8、教师下水。语文知识和语文技巧当然离不开语文老师的精心讲解,但语文老师的“下水”实践对学生的指导性、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可忽视。电脑、网络为语文教师下水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
本人多年来边教学边笔耕,不断完善充实了《个人教育文集》、《守望你的青春》、《个人散文集》等集子,供学生阅读、借鉴。“写作”是什么?简言之不过是两个词,即“记录”或“叙述”。与学生共同经历的人和事,许多的细节学生并不见得引起注意,我作了记录,演绎成了“作文”,学生阅读之后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其启发效果大大胜于枯燥讲解“作文材料的取舍技法”,很好地解决了“记录什么”“怎么叙述”的问题。看自己老师写的作文的兴趣远远高于看任何“优秀作文选”。学生是越看越有味,后来,学生们开始不甘于作“旁观者”了,也参与到这“记录生活”的行列里来,再后来,还有了讨论,甚至有了争论。哈,这样不是很好吗?过去一向提倡的“教师下水文”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实践。
9、资料整理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梳理积累,可以有计划地发动学生分工协作,达到增强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双重目标。例如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做好字词、修辞、语法、文学常识的整理,初中三年下来,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语文资料的含金量不言而喻。本人也亲自整理《单句标准格式》、《与比较学习》等资料发送给学生保存学习。
10、表格运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好表格,便于比较学习,更有条理,更有层次。语文老师一定要学会做表格,这是语文知识提炼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电脑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本人制作的《红楼梦人物图谱》、《整理亲属关系,增强亲情体验》、《新闻结构训练》等表格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11、网络运用。网络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几乎随时需要利用网络进行知识检索,不必等待,信手可得。人物故事、名言词句、经典篇章、音画素材等等无不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更难得而可贵地是,“疑点考证”在从前的教学中往往以“等老师课后查清楚了之后再和你们讲解”终结,现代网络条件下“鼠标一点”即可完成各种说法和理解的海量参考资料,师生一起探讨、甄别、选择,将会呈现多美好的语文教学境界!
3 几点体会
语文教师做好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整合,要学会“搜索”和“下载”的必要技能技巧,把握好“下载”与“下水”的关系。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的信息处理能力。由“课件”向“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提升,过去单一的课件形式已经容量有限和过于机械了。语文老师要做语文的有心人,用好手机,捕捉鲜活的生活细节和生命状态作为语文教学素材。教师还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小软件,助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比如文字处理、表格处理、PPT演示文稿、图片处理、音视频处理、GIF或SWF动画制作等等软件都是应该熟练掌握的。
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
何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呢?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观念又作为技术和内容融于语文教学之中。其根本宗旨是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实现整合也就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下面笔者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这一课题方面的研究结合课例谈几点体会。
2 丰富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会更加丰富。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笔者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3 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学生学习
困难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制作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演示课件,当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4 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学生课
外知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小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58-02
一、引言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束缚,有利于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实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我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需求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是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能,在有限的物质资源上,结合学科特点,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上,我们也取得了很多成绩。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由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牵头组织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经过数年的试验探索,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建构一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教学改革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具体从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四个方面出发,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用现代教学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探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看—听—说—写—打—想”的语文识字教学模式、“随文识字”的教学模式、六环节阅读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课前查阅、课内练习、课后评改”的作文教学模式……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可借鉴的经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现代语文表情达意的能力,单靠传统教学方式是无法满足现代人学习语文需求的。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语文教育难题。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独特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它借助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直观形象,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尤其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特点,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老师与学生提供大量的语文素材。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环节的整合对策
识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识字是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基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新教材的识字量又大大增加,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注意规律和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采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自主地识字,提高识字的能力。
1.游戏识字的教学。传统识字教学的机械枯燥,极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利用孩子喜爱游戏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了各种与生字、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游戏,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提高教师识字教学的质量。以往我们手工制作各种教具,耗时又耗力,而且那些教具很难保存。但利用电脑制作的游戏课件,则完全不同。后者形象鲜明,色彩艳丽,而且制作简单,易长期保存,并且可以反复使用。这些游戏既可以让学生进行读题练习,也可作为全班的复习巩固。在游戏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2.随文识字的教学。随文识字要求教师首先要注意设计各种有、新颖的形式来讲解题目,在解题中同时认识生字。学生初读课文,要能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清课文的思路。同时,教师注意教会学生识字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师可以先范读或让学生听录音读,让学生边听边找出生字,听准生字的读音,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方法对生字进行编码,对不会的生字进行标记。对于不会的字,学生可以将其放在句子里通过上下文联系去体会,教师可以用图片、录像等多种媒体辅助讲解。学生理解字义是为了更好地识记生字,这就要求教师能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识字,更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如字的结构规律、拆分原则等,同时还要教学生书写。教师先示范,指导学生观察,然后慢慢地让学生自己写。在教学巩固环节,教师可以运用组词、造句等多种练习方式巩固学生生字的学习。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整合的过程中,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眼、耳、脑、手、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掌握概念。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孙远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一、充分认识信息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信息媒体是指以电脑网络及其他辅助设备构成的电化教学成套体系,其突破了以往教学手段在信息容量和演示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功能。
1.信息补充功能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撑,以往教师通常采取口头讲解的方式,既费时耗力,而且实际提供的信息量也非常有限。教师必须要通过信息手段才能够搜集到大量的信息,教学中随机使用、灵活自如,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2.形象演示功能
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环节所搜集到的信息面广量大,可以根据其中实际需要择其精华运用,演示的信息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视频等等。多媒体手段在影音展示方面成效较为显著,能够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所获得的信息量非常形象,打破了课堂沉闷枯燥的氛围。
3.情境营造功能
语文教学中,思想情感教育也是一大重要目标,教师在强化知识点教学的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主旋律教育。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关键环节进行环境的熏陶渲染,让学生能够在浓厚的情境中受到思想教育,与教材内容学习融为一体,这也是信息手段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
二、有效发挥信息媒体对语文教学促进作用
信息媒体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大重要推手,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理解能力、身心特点以及教材重点难点,认真谋划、精心设计和高效运用信息媒体。教师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信息媒体的作用。
1.运用信息媒体形象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虽然时间短,但是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一道关口,发挥着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情绪,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这样的功能。有些教师三言两语开火车完成了程序式的导入,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笔者在教学中,以信息媒体为依托开展形象生动导入,让学生在第一个环节就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有的教师直接口头导入江南的冬景是如何之美,实际上教师运用再华丽再优美的辞藻,也比不上运用一小段视频效果来的更好。笔者就从网络中下载了江南冬景的视频,精心选择了其中的一小段在课堂上进行导入,向学生介绍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江南冬景,让学生在惊叹江南冬景之美的同时,怀着强烈的期盼与渴望进入到接下来的教材分析之中,为整节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运用信息媒体补充信息丰富语文课堂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而其中有些部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或是他们不够熟悉、不甚了解,此时就需要大量的、丰富的基础信息或是补充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教材中所描写内容的发展历程,这样的作用完全可以由信息媒体来完成。例如教学《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一课时,笔者就对基因组计划这一科研成果进行了大量的信息补充,在课堂上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基因组计划提出的时间、研究的历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分阶段进行演示,让学生对基因组计划研究具有的跨时代意义、对人类发展将会产生的主要影响,及其主要内容、目前现状等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有了这些信息作为补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再比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理解海伦・凯勒,笔者通过多媒体介绍了海伦・凯勒的成长历程、付出的艰辛努力、取得的辉煌成果,让学生对这位美国盲人女作家不屈服于命运、向命运挑战、顽强拼搏取得成功的感人事迹有了更多的理解。这些补充信息对学生接下来正确理解课文、感悟其中的情感做了较好的铺垫。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迅速兴起和广泛应用,尤其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其中当然包括对教育的巨大影响。而建构主义学说的出现又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于是信息技术就成为了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变革。这里我就语文这门学科谈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趋势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和教改趋势的一个产物。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经贯彻到了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这个条件下,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处就暴露了出来。信息社会,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明显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只能把学生变成笼中之鸟,一旦放飞,就会无所适从。未来的文盲不是没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
首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的发挥。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和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认知主体的地位。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更具双向性和自由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比如在上《一面》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一些鲁迅的情况和当时的背景资料及一些对该文评价的文章,这样就能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这是在传统教学中,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所无法做到的。
其次,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语文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和阅历的局限,学生们对于许多东西缺乏直观的感受,他们对于老师讲的一些东西没法很好地理解,最多死记下来。比如说《赤壁》这首诗,学生们对于赤壁之战的情况和相关的历史知识所知有限,单纯讲解诗,学生们最多只能了解一些书面上的东西,对于诗的深刻内涵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而运用了信息技术后,就可以从视觉等多方面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认识和感悟诗中一些内在的东西。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扩大语文课堂的信息量,开放学生的思维,破除局限。
传统教学中,学生所能获得的信息主要来自书本和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理解,就难免因为信息量的有限而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和盲从,老师的说法和观点往往就成为了真理。而应用信息技术以后,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得相对全面的信息,这样就会对一个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破除局限。
二、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语文教学
由上可知,现在已经无需讨论是否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了,因为这已经是一个无需争论的事实和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用好信息技术。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安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要把课件变成材料的堆砌。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材料选择适当可以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比如在讲《巍巍中山陵》一文时,如果说只是先罗列收集到的关于中山陵的图片,然后就回到单纯的课文学习的话,开始也许学生会看得津津有味,但是之后呢?且不说学生们能从这一堆罗列的图片中得到什么,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于图片的兴趣马上就会被之后枯燥的课文学习所淹没。所以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不能一味进行堆砌。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而非仅仅作为教师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虽然应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以传授传统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就和粉笔和黑板一样,这样就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应该让信息技术在角色上发生改变,从教学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加工、探究信息的有效手段,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例如,在讲《黄鹤楼》一文时,要想对黄鹤楼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光依靠书本上的几段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先让学生到网上找相关的资料,以便对黄鹤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从网上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当许多问题被提出来以后,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解决几个问题。这样既保证了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做法至今也是值得继承的,只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方法显得笨拙、单调,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技术,体现了快速、高效和互动的特性,两者的优势互补,是现代语文教育的理想途径。优势互补探索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师生的发展;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接受知识,更是在创造发现自己的语言、思维天赋;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将充满自豪的自主学习;师生、生生在学习过程中结成平等、和谐的互动互助伙伴关系;课堂教学,是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均有机会表现、人人均有任务分配的集体合作共同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网络的介入,将使学生探究知识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存的姿态。
本研究是为了适应新教材的使用实际,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建立课堂教学新理念提出的。
不追求理论框架上的严密探索和某个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而是重在课堂实践层面上的研究,故而采取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具体结合文献研究法、典型示例法、测试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展开。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例如展示课文背景、创设与课文贴合的情感环境、交互性强的课文游戏和讨论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
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网站内用户等级的功能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固然有着许多有效的刺激学生学习的力量,如来自各方面的奖惩手段、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等,但大多最终指向今天的学习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上,如果缺少学生真正的内在的兴趣,学生很难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某一学科上下功夫为了什么?除了兴趣外最直接的就是为了分数,学习内容在考试后异化成了分数、结业凭证、录取通知,最终造成了学生的厌学,甚至造成了无意义的教育――背离了本来教育目的的教育。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个有着长期固定的学习团体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提出更好的问题、更深刻的思想、更有新意的观点或者提供更新的材料,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是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常规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制,且交互性好,为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使之成为学科教学或个别化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3、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传统教学让学生走成功的捷径,不重视思维训练,以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利用PowerPoint、flash等教学软件,能够针对学科实际,制作出一些动态课件,不仅较好地表现了事物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并且能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进行真正的思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这也给了他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我们在课堂上有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过于急迫的想把答案塞给学生,学生缺少充分的时间去作深入的思考,尤其是难以真正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时表面上课堂活跃,有问有答,但学生那种快速的反应只是表层思维的活跃,思考缺乏深度,长久以往,学生将失去真正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