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表达技巧范文

语言表达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表达技巧

第1篇:语言表达技巧范文

关键词 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培养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001-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及时、快速、客观的将各种新闻信息传递出去,达到传播媒介预期的传播目的。在电视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录制现象大的掌控者和直接参与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机智、幽默、灵活的语言,对节目现场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解决和协调,保证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最终促进节目的收视率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

1 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的重要性

对于广播节目来说,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中心,如果他们的语言技巧存缺陷,势必会影响到节目的播出质量和收听率。从播音主持角度出发,语言表达技----------------巧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保证节目质量和收视率的关键,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串联节目、传递有效信息和表达节目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节目收视率的基础上,其是扩大节目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在很多广播节目中,主持人就是要凭借自己强大的心理素质、坚硬的思想品质和较强的语言技巧促进节目质量的上升,因此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来说,播音主持人一定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合适的场景说最合适的话,否则会严重影响到节目的收听率和收视率的提高;其次,是组织节目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大多数都是以语言类节目为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大多发挥着节目形式的组织作用,因此,为了满足节目中各种信息的有效传递,主持人必须冷静客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说播音主持人只有掌握了较强的语言表达技巧,才能更好的发挥节目形式重要载体的作用。

2 播音主持人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普通话标准程度有待提高,使用不规范

在我们传统的想法中,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操着一口流利且标准的普通话,然而现实中却不是如此,很多节目都不是以标准的普通话为基本要求,很多节目主持人带有浓重的口音,比较著名的是港台腔和东北腔,很多地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有这样的现象。目前,播音的播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要求播音员不再是读新闻,而要是说新闻,很多播音员曲解了这种方式,将播和说混淆。

2.2 基本工较差,随意性强,缺乏语言表述功底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发面:首先,常识性错误,这种呢错误主要包括语法错误、词语运用不当、言辞粗糙,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现场直播的节目,由于语言基本功差,经常是信口开河,弄巧成拙;其次,发话连篇,语言缺乏魅力,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是线性传播,节目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播送完毕,但是很多主持人,恣意妄为,节目录制中废话连篇,严重耽误了节目的时间。

2.3 表现欲过强,度的把握不足

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应该形成有自己特点的主持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者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一定要过于的表现自己,过于的证明自己的存在,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的把握。

2.4 幽默不足,尴尬有余

在节目中适当的增加幽默的次数可以产生额外的播出效果,但是幽默使用过当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尴尬。

3 提高播音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案

3.1 使用规范语言,运用标准普通话

随着我国传媒行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播音主持行业也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近年来,随着传媒机构的增多,主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其中的素质参差不齐,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广播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企业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今主持人的语法标准和用词规范一定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制定相应的标准,严格规范其语言使用。

3.2 在生活中不断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定要具备较强的文学底蕴和审美情趣。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应该从以下及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工作之余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和诗歌文集,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其次,做好自身的修养,不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各种美学经典,不断锻炼自己的情趣和修养。作为播音主持人,尽管其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如果能将自己的文学气质和审美理念融合到节目中,一定能够使节目更上一层楼。

3.3 语言运用加强情感性表达

俗话说,以情动人,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就应该调动他的情绪,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要有对对象感,虽然面前可能是摄像机或者耳机话筒,但是在思想中一定要认为摄像机和话筒就是你的观众和听众,在交流过程中一定要充满感情、真情和激情,而且这种情绪一定要真实,不能做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与观众和听众心与心的交流。

3.4 巧用幽默

恰当的幽默会给节目增加光彩,令人开怀大笑,播音员和主持人如果懂得怎样巧妙的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整个节目增加额外的效果。播音主持人不应该像喜剧演员那样靠表演或者滑稽的动作博得观众一笑,而是要追求审美心理的愉悦感和发自内心的笑容。作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在语言的使用上应该轻松、俏皮,语言幽默中蕴含着哲理,妙语连珠,顺理成章,这样才能够提升节目的质量,吸引更多的观众。

4 结论

综上所诉,在现代传播媒介不断繁荣发展的背景之下,各个传媒集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作为实力竞争的主持人播音员来说,其语言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决定竞争是否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播音主持人一定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在工作中和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语言功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节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勇.播音主持应具备的基本素养[J].党史博采(理论).2011,7(2):124.

[2]寇书敏.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0,3(5):45.

[3]刘文蓉.播音员主持人的出路问题――小议播音员主持人的退出机制[J].青年记者,2010,9(33):104.

第2篇:语言表达技巧范文

[关键词] 外经贸谈判 英语语言 技巧

外经贸谈判是一项解决问题、达成协议的复杂过程。而谈判的整个过程就是谈判者使用语言表达的过程。熟练地运用一些语言策略,即灵活运用语言的表达、手段、技巧等会对实现预期的谈判目标产生积极的作用。

谈判的过程中,语言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开局、陈述、提问、说服等几个方面。

一、开局的语言技巧

中国有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在某种程度上,开局决定了整个谈判的方向和发展趋势,一个好的开始会为谈判的结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谈判开始时需要营良好的开局气氛。开局气氛可以采用感情攻击法、称赞法等来营造。比如一方代表说:“I have a good news to share with you that my wife had a baby last night!”此话一出,双方代表纷纷站起来向他道贺。整个谈判会场的气氛顿时高涨起来,谈判进行得非常顺利。再比如一方代表说:“From the posture of your drinking tea ,we find you are proficient in tea ceremony ,could you give us some introduction about it?”这句话正好点中了对方代表的兴趣所在,于是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结果,后面的谈判进行得异常顺利。

面对有过多次商务往来的谈判者,需要坦诚开局。而对于谈判实力弱的一方谈判者,坦诚式开局也很适用。比如一方代表说:“We are just a small company,but we have a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sincerely with you .We will at least become friends regardless of whether we could come to terms.”这样的开局显然能有利于谈判顺利的向纵深发展。

协商开局,是以和谐的语言、协商的口吻陈述自己的立场、观点,给对方和蔼可亲的感觉,这样能创造“一致性”的气氛,期待双方能够在友好、愉快的环境中展开谈判。

二、陈述的语言技巧

1.语言准确,简明易懂

通常在谈判中任何一方都无法接受他们所不了解的任何事项。谈判者应该准确无误地陈述己方的意图、目的与要求。

例如:“But one thing I have to bring up to the table first―the packing problem. As you know,10cartons were delivered damaged and the contents had spilled, leading to some losses.So I feel that we have to modify our packing requirement to avoid losses.”

该例句中陈述者在阐述问题时,论点突出,论据充分,逻辑层次清楚,简明扼要,没有使用一些鲜为人知的行话、术语,做到了语言正确,通俗易懂。

2.使用转折语

转折语是谈判中陈述某种观点的技巧之一,谈判中如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或者有话不得不说,或者接过对方的话题转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都要使用转折用语。例如:“but”,“yet”,“in spite of this”,“however”,等,这种用语具有缓冲作用,可以防止气氛僵化.既不致使对方感到太难堪,又可以使问题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的转化。

3.使用解围语

在陈述观点时,有时为了突破困境,需要为对方或者给自己解围,就可以使用解围语。比如:

I understand the damage was not your fault but…

As you know it would be detrimental to our mutual benefit.

这些解围用语,有时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只要双方都有谈判诚意,对方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促使谈判的成功.

三、提问的语言技巧

1.封闭式问句

这是一种只需要对方回答是或者不是,也或者只需根据问词回答什么时候、在哪等的问句,回答这种问句的人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能做出答复。比如:We would like to ask you some details of this agreement.Have you take out insurance yet on this shipment?

When did you find the defective goods for the first time?

这类问题有助于提问者获得特定的资料,但有时也会包含相当的威胁性。

2.开放式问句

先来看以下例子:

A: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proposal?

B:Cannot you do better than that?

A:What does it mean by “better”?

在这组对话中,A提的问题两个都是开放式问句。这一类问句无法让对方用“是与否”等简单的词来回答,也正因为如此,对话者可以畅所欲言,通过巧妙的开放式提问往往可以让谈判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四、说服的语言技巧

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技巧,因为当你在努力说服他人时,你也同样处于被他人说服的位置。所以,你必须要有能力有效化解这些抗拒。来看下面一组对话:A:But I should tell you that your company have to bear assume the charge ofpackage.

B:Why?You are the one who normally bears that expense.

A:Because you make a special request with regard to the packing.We will make no profit if we include the packing cost.You see,the cost of wooden cases is much higher than cartons and as American customs reguires, we have to do the fumigation(熏蒸) work with the wooden cases to meet the regureement of customs which cost us a big fortune.

在这段对话中,面对B方很不理解的一句why的提问,A方说话诚恳,理由充分,成本的增加不仅因为材料费用的不同,还因为美国海关对木箱包装的特殊要求而增加了熏蒸费用。语言中的have to让对方看到自己的难处,有效地化解了对方的抗拒。

在说服对方接受你的要求时往往需要先陈述好的信息和有利情况,再陈述自己的要求,会有很好的效果。例如:

After refering to your letter of May 1 offering us for Forever brand bycicles,we are gla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price is found acceptable.However, we would like to give our suggestion to the alternation of your payment terms.

在这个例子中,先说明对方的价格合理,自己可以接受,这样的消息显然对对方来说是有利的。在对方心情舒缓的情况下,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对方答应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五、结语

语言是人类用来进行信息交流的符号。在谈判中,积极地把握语言运用的技巧,会对谈判的结果和业务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使用语言,面对不同的谈判对手灵活应变的采用谈判语言运用的技巧,才能更好地促成谈判的成功,实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贤卓.商务谈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吴颖.商务谈判高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3]殷明.国际商务谈判中语言表达策略分析[J].哈尔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第3篇:语言表达技巧范文

【关键词】主持人 说新闻 讲故事 平民化 个性化

一、对“说新闻”的认识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社会新闻。从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到两年后在全国各地形成的燎原之势,这种带有新闻改革性质的电视栏目的出现绝不是偶然。

说新闻是新闻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它的最大优点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受众,表现在有声语言上,就是亲切、自然、明快、流畅,对象感更鲜明贴切。中央台《现在播报》、安徽台《第一时间》、北京台《第七日》等为新闻节目改革树立了榜样。说新闻的这个“说”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的聊天,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态度,更应该有语言基础和现实基础。同时,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继续发展壮大,方言“说新闻”节目也必须突破制约自己发展的几个瓶颈。

1、“说新闻”存在的现实基础和主要特点

“说新闻”,特别是方言新闻节目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表达样式,有其产生的现实基础。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面对央视的强势,相对弱势的地方电视台在栏目制作上,越来越注重选择播出什么样的新闻、如何播出新闻,因此社会软新闻、民生新闻兴起。最近,各个地方频道又开始采用方言播报新闻,例如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的《630新闻》,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该类节目就其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一定的发展前景。

(1)方言“说新闻”节目发端并非偶然。“说新闻”这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发端于凤凰卫视,其特点是将人际传播引进大众传播来,强调新闻不是读,而是说和讲。“说新闻”秉持平等互动的传播地位,使用平民视角运用平民化的语言,其风格表现为故事化、生活化和互动化。

(2)节目形式新颖、贴近民生。从新闻学发展的大视角来说,方言新闻的兴盛仍旧属于“以平民视角关注平民生活”的民生新闻改革浪潮。从本质上讲,方言新闻节目与民生新闻并无区别,它们的差异仅在于播报形式的不同。它们最大的相似点就在于,都是以普通民众作为主要的收视群体。所以,无论从节目内容还是节目的形态和包装上,方言新闻节目都沿袭了民生新闻“平民化”的风格。

(3)方言新闻节目存在有其市场依据。著名的媒介经济学家Picard曾经说过,受众最欢迎的节目是本土化的节目,其次是临近地域文化的节目,排在第三位的才是好莱坞之类的以世界娱乐为舞台的节目。本土化的节目因为切合了受众的接近性要求,而必然受到青睐。

(4)方言新闻的节目有其存在的现实土壤。由于中国国情和现实的需要,新闻媒介依然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宣传工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新闻报道上内容的突破就只能是“戴着脚镣跳舞”,不可能放得太开。这也迫使各类新闻节目的改革必须转而向“边缘突破”――在“新闻表达方式”上下功夫,以方言播的新闻就这样被地方台推上了“新闻改革”的前台。

(5)方言新闻节目有其文化上的价值。方言新闻节目文化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民间文化承传的价值;二是文化认同建构上的价值;三是文化颠覆与反抗价值。

(6)方言新闻节目在其播报的内容上也有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价值。不同于大多数严肃正统的“硬新闻”,方言播报类的新闻节目在内容上更多的是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新闻等类的“软新闻”、“民生新闻”,更容易引起普通社会大众的兴趣与关注。

2、方言播报新闻节目发展的瓶颈

(1)方言类的新闻节目过度扩散会引发受众审美疲劳。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各地方电视台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毫无创意的挪借,有的甚至只是同台其它新闻节目的方言化,这样的节目样式势必会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业界人士对此不无担忧:方言节目宜精不宜多,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而后又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步入衰亡期。

(2)方言类的新闻节目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方言作为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特定文化种类的表现形式,只能在可以了解该语言和该文化的范围内使用,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容易让人误解,得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方言播报新闻类的节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会受到限制和阻碍。同时,如果大量使用方言播报,对普通话的推广作用也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方言类的新闻节目流于小气与俗气。语言是思想的家园,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家园。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内容大多也是张家长李家短的,眼界不开阔,也不大气。节目虽有较高的收视率,但铸就的是精细与小气的品质。同时,一些俚语、方言在使用上良莠不齐,有很多难登大雅之堂,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4)方言类新闻节目容易导致外地人对该城市的排斥感。在一个方言区内,使用本地强势语言的人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而媒介利用这种语言播报新闻的方式又大大强化了这种优势感;同样,使用另外一种语言的人群会感受到语言上的歧视,这种歧视也会转变成心理上的弱势感,进而产生对该地区的整个的排斥感,这将不利于来自不同区域的组群的交流与融合,更不利于各类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3、“说新闻”本该具有的特色

首先,“说”必须准确。这准确不仅指内容表达要准确无误,更是指语法、逻辑、修辞、字音都不能出错。准确是节目主持人语言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把“情系(xi)灾区”念成“情系(ji)灾区”,把“联袂(mei)演出”念成“联袂(jue)演出”,或者读破句,或者有口齿含糊,要费劲去听才能听明白说的内容,那就降低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标准,也降低了节目的质量。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既要生活化,又要规范化。

二、民生新闻主持人需个性化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现在的时代已不是故事的时代,而是讲述的时代,故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讲故事,用什么方式讲故事。”在生活快节奏给人们带来巨大压力的今天,受众更喜欢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心情愉悦的接受新闻信息,而不喜欢主持人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传统的“播”新闻方式,因为这样给人一种“政治说教”、强行灌输的压迫感。而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出现,正是满足了今天社会发展变化呼唤电视节目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因此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除要具备以上的基本素质外,还要在个性上下功夫。

作为地方性的民生新闻栏目,《零距离》和《第七日》正是把握住了受众的心理性,把新闻的表达方式放在了“怎么说”(how to say),而不是在“说什么”(what to say)上,让受众主动摄取而不是被动接受新闻信息。为了将新闻“说”好,主持人孟非和元元可是下了大功夫。孟非每天要读南京市面上的所有报纸,然后在精选出三篇为他的“孟非读报”节目板块准备。元元则有时为了把一个结束语写绝,反反复复改上多遍,直到形成真的“元元语言”。孟非和元元都在“说”新闻,但可能由于性别或地域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虽有“幽默+质疑”的共同之处,但两个人“说”的风格却有差异:孟非“说”新闻是“犀利+个性化”的评论,元元则是“宽厚+到位”的绝唱。评论也好,绝唱也罢,孟非和元元干净、利落、朴实、真诚的“说”法,能直接说到老百姓的心窝子里,触摸到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从而产生“替咱们老百姓说话”的意识共鸣和观点认同,拉近了栏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民生新闻主持人需有真性情

元元、孟非、阿六头三位主持人的个性化点评在地域新闻中堪称一大亮点。他们的平民情节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幽默风趣、味道十足。他们把通常的事理做软化、拟人化、趣味化处理,另辟蹊径转换角度,不将官话、套话、避免话语霸权。

比如,元元善于在人情味上琢磨,风趣幽默中把该批评的点到为止,讲究“劝服”,如:有人反映,卢沟桥的狮子损毁严重,因为每天一早一晚总有一帮锻炼身体的人把他们当作健身器,有抱着打晃悠的,有拿肩膀撞的,有在上边压腿的。按说这些狮子多少年的风吹日晒甚至战火硝烟都能挺来,这点花拳绣腿应该不在话下,可也架不住这种日复一日的消磨。这些石狮子辛苦艰难大半生,熬到了和平的好年月,就别让他们再接受新的考验了。

这些平民化、个性化的主持语言并不按常理出牌,而是把石狮子拟人化处理,幽默趣说,并不直接“打板子”,而是俏皮地“劝服”,这样更可能产生作用,也在无形中打造了主持人的品牌。

参考文献

①《播音主持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②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③徐丹辉:《语言艺术探索》,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④白谦诚、原默,《中国主持人20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12)

⑤吴郁,《地域新闻表达方式中主持人元素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2)

第4篇:语言表达技巧范文

【关键词】发声技巧 嗓音训练 表达技巧

一、课程建设初衷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发现,很多同行都抱怨喉咙痛,上完课后声音就特别沙哑,圆润洪亮的音色自然无法保证,更遑论准确有效地表达了。的确,在课堂上,教师清晰洪亮的发音、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富有感彩的言辞表达,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听课效率,营造课堂教学氛围,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拥有表演、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和动画专业四门艺术学科,而上海师大也恰恰是一所以艺术为特色的综合性高校,其培养未来教师的目标和宗旨便是“人文情怀,基础厚实,爱生善教,终身发展”。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始终致力于把艺术类课程向全校乃至全市普及,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更多的师范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艺术素养。教师发声与表达技巧的前身嗓音训练与语言表达课程始于2002年,现在已成为了学院的特色课程

2011年9月中旬,学院面向全部上海师范大学学生招募“嗓音训练工作坊”成员,笔者开始尝试将专业的嗓音训练和言语表达的技巧运用到普通师范生的训练过程中。最终包括人文学院、教育学院两位研究生在内的25位学生入选,笔者亲自担任工作坊的坊主,学院朱玲莹、施国新、韩晓晔等教师,以及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施恒加入工作坊,并参与了工作坊全部工作。此模式与不同专业教师联合行课的国际理念相互接轨,堪称一次跨专业合作的范例。15次的工作坊活动,笔者及合作者从说唱发声机能训练、空间掌控训练、情感表现训练、声音力度训练以及吐字归音训练五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全坊25名学生均能做到在不同空间、不同力度、不同情感下,保持喉头位置相对稳定,起到了声挂硬腭、咬字清晰、收放自如的训练目的,教师们从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下一步的理论总结和深入研究夯实了基础。

在嗓音训练与语言表达两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嗓音训练与言语表达”工作坊探索的成果上,项目组总结并编写了师范生嗓音训练与言语表达课程的讲义,需要强调的是,在讲义的编写过程中,笔者选编的内容,大多取自于中小学各年级的语文课本,这使得笔者的训练内容真正针对师范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且贴近师范生未来的教学环境。此外,笔者在奉贤校区开设了教师发声与表达技巧的公选课,想通过与普通师范生的“零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嗓音状况及语言表达基础。通过对师范生进行各种方法的嗓音能力训练,笔者明确了课程目标,调整了训练技巧,从而让嗓音成为师范生语言的最佳载体,达到声音洪亮致远、嗓音持久耐用、音色优美动听。通过对师范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境、不同情绪,熟练地运用停连、重音、节奏变化等语言表达技巧,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表情达意,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同时,笔者针对全市中小学教师以及本校师范生发声与表达情况进行了调研,中小学校长、五官科的专家等都亲临问卷调研会现场,对问卷进行深入研讨,同时提出宝贵的意见。笔者又及时对问卷进行了调整,并下发到全市17所中小学,并进行实地跟踪,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现场采访,进一步了解一线教师嗓音及课堂表达的状况以及学生们的反馈。以下分析,就是来自于这次的问卷调查和现场采访。

二、“教师发声与表达技巧”调查报告初步分析

(一)调研对象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中小学教师的问卷共设置了66道题目,内容涉及上海市部分中小学一线教师嗓音问题、教学环境、语言表达、对课程的积极度等。针对本校师范生的问卷共设置了51道题目,内容涵盖了学校师范生的嗓音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对课程的积极度等。

此次共发放问卷2500份,收到有效问卷2185份,有效率为87.4%,其中本市中小学一线教师问卷934份,本校师范生问卷1251份。问卷调查样本的获得采取了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了本市15所中小学以及本校各学院师范生,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4。本市参与调研的中小学教师执教年数为0—5年的占14.68%,5—10年的占14.88%,10—20年的占40.25%,20—30年的占30.19%。所授课程以讲授诵读类居多(如英语、语文、政治、历史等)占57.07%,以笔头练习居多的(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占26.45%,其他(如体育、音乐等)占16.49%。本次调研的数据主要通过Excel汇入统计和分析的方法进行。

(二)关于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嗓音问题的分析

对于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对嗓音问题的分析,主要通过主观感受与客观评判,分析调查对象对自身嗓音状况的认知,以及影响嗓音问题的客观因素。

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教师职业病慢性咽炎的症状,如嗓音听起来是否沙哑?发音时是否感觉必须用力?是否无法预知声音的清晰度?声音是否在晚上更差等18题,被访者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症状,就可认定为是慢性咽炎,经过统计,超过54.93%的教师认为嗓音听起来嘶哑,出现持续嘶哑症状的教师占16.2%;有69.7%的教师认为发音是必须用力才可出声,有53.85%的教师经常出现此症状;有49.79%的教师认为说话很费力,嗓子在说话的过程中就没劲了,有43.41%的教师经常出现此状况;有75.70%的教师认为有咽干、咽痒咽部异物感,有51.06%的教师表示经常出现此类情况;有23.23%的教师因声音问题进行治疗,其中94.93%的教师使用药物,5.07%的教师则通过手术;有60.71%的教师表示在嗓子哑后,仍然会努力保持原有的声音。问卷中设计了“您是否有慢性咽炎”一题,由此判断被访者对自身嗓音状况的认知。有71.2%的教师表示自己有慢性咽炎,有10.06%的教师表示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此疾病。而对师范生的问卷结果看,慢性咽炎的症状明显低于一线教师,并且只有9.11%的师范生表示自己有慢性咽炎,76.82%的师范生否认自己有慢性咽炎,还有14.07%的师范生表示不清楚是否有此疾病。

在问卷中,笔者还设计了一系列影响嗓音的生活习惯、性格因素等问题,例如:您现在是否吸烟,您说话的语速,您的个性等。通过对比发现,除了对自我认识中说话的语速这一项,认为“自己语速偏快”的一线教师选择比例较师范生高出12%之外,其余各题的差别控制在2%以内。

通过以上结果可以分析,在影响嗓音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性格因素等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师范生的嗓音状态明显好于中小学一线教师。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语言表达情况的分析

在问卷中,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有关语言表达技巧的题目,试图了解中小学一线教师以及师范生对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认知,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会不会使用语言表达技巧帮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75.06%的中小学教师表示没有受过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仅有21.58%的教师表示受过如朗诵、演讲的训练。师范生的结果与一线教师相似,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从没受过表达的训练,当问及课堂学生的活跃度时,有13.67%的一线教师表示非常活跃,有许多学生发言;有58.5%的教师表示还不错,学生都能认真听讲;有27.98%的教师表示课堂比较安静;90.25%的教师认为不同年龄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93.25%的教师表示上课时,会运用肢体语言来帮助表达;有2.14%的教师表示不会用肢体语言帮助表达;还有4.60%的教师表示不确定。

在受过语言表达训练的教师中,有48.17%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课堂学生非常活跃,有许多学生发言;有47.12%的教师表示“还不错,学生都很认真听讲”;而在没有受过语言表达训练的教师中,有8.11%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课堂学生非常活跃,有许多学生发言;有48.65%的教师表示“还不错,学生都很认真听讲”。我们发现受过语言表达训练的教师,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明显高于未受训练的教师。

对于受过训练的教师,能比较清晰地了解并运用表达技巧的占77.96%,我们也发现兴趣爱好以及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的活跃度有一定的影响。

(四)关于中小学教学环境及课程设置与嗓音问题的分析

笔者试图通过问卷的这个板块,了解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环境,以及课程设置安排情况,从而找到与嗓音问题相关的因素。通过调研,本市中小学一线教师每周的教学工作量4—8节的占到12.74%,8—12节的占到总数的20.77%,12—16节占到总数的46.04%,16—20节占到总数的17.67%。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的周课时量集中在12—16节这一区域,工作量大,容易造成用嗓疲劳,同时,笔者比较分析了慢性咽炎与工作量的关系,发现随着课时的增多,患慢性咽炎的比例呈递增趋势。

被访者中有29.04%的教师教学对象是6—10岁,35.86%的教师教学对象是10—13岁,28.17%教师教学对象是13—16岁,6.12%的教师教学对象是16—18岁。通过对教授对象年龄段的分析,发现教授10—13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教师患慢性咽炎的比例最高。

就所授科目而言,教授文科(如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科目患慢性咽炎的比例为55.52%,教授理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患慢性咽炎的比例为27.76%,教授艺体类的老师患慢性咽炎的比例则为16.71%。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学校可以综合课时量、所授课程、所授班级等因素,调整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工作安排,从而避免用声集中造成的嗓音困扰。

笔者对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进行调研发现,28.59%的中小学教室是30平方米左右,58.24%的中小学教室是50平方米左右,8.57%的中小学教室是70平方米左右,4.6%的中小学教室更大。有55.25%的教师表示对教学环境和教学空间满意,有29.44%表示对教学环境和教学空间不满意,15.31%认为环境和空间无所谓。有88.12%的授课教室使用电扇,11.88%的授课教室使用空调,隔音条件差对声音的干扰严重。有6.59%的教师授课时一直使用扩音设备,18.32%的教师偶尔使用,75.09%的教师则不用扩音设备,但在问及是否希望在教学环境安装隔音或扩音设备时,有63.11%的教师选择“是”,有14.13%的教师选择“否”,有22.75%的教师选择“无所谓”。从对教师采访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教师想通过使用扩音设备来减轻用嗓的疲劳,但扩音设备容易造成教室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且,学生更青睐人声真实的传递,使教师更具亲和力。

(五)关于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对本课程积极性的分析

有88.33%的师范生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使自己的嗓音持久耐用,有5.68%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改变,有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在问及“如果有专业的发声与表达课程,您会积极参与么?”这个问题时,92.49%的师范生希望参与,2.64%的师范生表示不希望,4.88%的师范生表示无所谓。在中小学一线教师中有87.90%的教师,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使自己的嗓音持久耐用,有8.78%的教师表示无所谓,有3.2%的教师认为不需要。中小学一线教师对发声与表达课程的积极性如下:75.7%的教师表示会积极参与,8.35%的教师表示不会,15.95%的教师表示无所谓。与师范生相比,课程参与的积极性略低,问及原因,大多因为没时间、没精力。但大多数老师表示,如果不占用很多时间,他们乐于参加。

参考性建议:根据调研结果,认为影响教师发声与表达因素除了自身个性、发声器官构造这些不可变因素之外,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发声与语言表达训练,帮助教师以及师范生调整用声方式,训练形象生动的表达。

对于本校师范生,则建议从源头抓起,将教师发声与表达技巧纳入师范生技能课程评价体系。

三、课程的推进措施

(一)上海师范大学嗓音与语言表达研究所拟将成立,专门研究用声以及表达的训练方法。建立平台,为师范生、大中小学教师以及社会各界提供嗓音与表达的专业培训。

(二)面向全市中小学开展“教师发声与表达技巧”的讲座不少于50场,并组织相应的医学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嗓音疾病的测评,对于病理性的嗓音疾病,可以通过医学治疗;对于非病理性的疾病,可以通过改善教学环境、调配最佳课时等。同时,针对教师发声与表达开设短期集训和讲座,普及用声和表达知识,对特殊案例进行针对性的个案训练,从而改变本市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发声与表达技能。

(三)笔者将继续针对中小学生进行有关“教师发声与语言表达”与“学生对课程兴趣度”“课堂效果”等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教师发声与语言表达”与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的关联度。

(四)继续完善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师范生技能课“教师发声与表达技巧”的课程设置以及考核评价体系。

结语

当今社会的交际沟通常常会“以貌取人”,但现在的整形美容技术非常发达,有很多人通过做手术、昂贵的化妆品使自己永葆靓丽。而我们的另一张名片——嗓音与表达却很少有人关注。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的群体,在对嗓音进行保护,减少嗓音疾病的同时,优美的音色及生动的表达,也一定能够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笔者真诚地期盼上海师范大学的这一项目能够为师范生们以及全市乃至全国的一线教师提供帮助,让更多的教师能在讲台上绽放自己的魅力。

第5篇:语言表达技巧范文

文学作品的语言,首先应弄清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层次。高考试题在鉴赏作品的语言时,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析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理解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3)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4)行文结构,如开头与结尾、铺垫与呼应、制造波澜、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首先我们要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巧。再次要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创作背景。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更好地把握形象。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基本特点,解题时应当注意把握。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重要词句的语境,联系作品的文体特点加以分析。

例如:

(2015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9分)

雪 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B11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B12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B13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B14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B15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B16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

1.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由于题干指向是“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显然是考查环境描写(或意象)的作用,而且提供的选项都集中在表情达意和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上,所以关键要揣摩、辨析环境描写的特点(或大雪的特点),然后要遵循联系文章整体进行分析的原则,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从第④段“猛”“横飞”“急速而强劲”“不知置身何处”可知“寻人过程的艰难”;如此艰难,还是“继续往前走”,可知“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后文第B13段,“雪化一化,就有路了”,主旨立显,这里的雪就有了铺垫作用。C项,联系下文看,应是“风雪”使“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而非描写大雪本身是在“渲染‘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答案:C。

2.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题干指向是“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描写类别已经明确。动作描写的作用(表达效果)不外乎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语言的生动性。答题只要结合文本,具体阐释好题干的几个关键点,即描写了什么样的动作,刻画出了什么样的形象,效果怎么样即可。

参考答案: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1分),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1分)和毫不犹豫(1分),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1分)。

3.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B14段画线句。(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题干有“紧扣‘蹒跚’一词”的指向,训练有素的学生的思维就会聚焦在这个点上,然后还是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来答题。“蹒跚”的主语是“声音”,所以从手法上来说,显然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这是通感,如果答不出术语,说“化无形为有形”也可。再从内涵上来说,

“蹒跚”本来是形容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是老妇人的形象,与“苍老”相照应,那么写声音就是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老妇人就“形神合一”了,表现对“我”触动很大。

参考答案:运用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4.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探索文章思想感情是怎样流动和起伏变化的,其实就是探索文章的思路。这篇叙事性散文,文中有明晰的心理描写的句子,所以要找出“我”的情感变化并不难。刚开始的心理刻画在第⑥段,“饥饿、疲惫、寒冷、烦躁”“怒气鼓胀”;第一次转变是在第⑩、B11段,“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第二次转变是在第B15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根据这些语句可以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因结合老妇人言行对“我”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第一次转变是由满怀恼恨到怀疑、动摇(1分),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1分)。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动摇到彻底释怀(1分),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应该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1分)。

5.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推断”即推测断定,它属于逻辑思维,要求依据已知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预测或判断,而“想象”是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所以这道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必须尊重原作,合理想象。从前文情节推动来看,文中的“我”已经由对此行意义的怀疑到完全放下了,所以不会再推门进去了;虽说进门不一定是兴师问罪,但毕竟会给对方带来尴尬,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放弃敲门,可以给自己一个平复情绪的时间。从情节的前后连贯性来看,前面提到一个小纸条,此处应该给予交代,比如撕掉。考虑到情节的完整性,应交代回到火车站。以上是对续写部分内容的分析,从叙事作品的表达风格的统一与协调性上考虑,这些内容都要通过精彩、细腻的描写来形象地表达出来。

第6篇:语言表达技巧范文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且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多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景物和场面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等,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涵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情感与事物、景象等和谐一致。鉴赏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语言背景。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于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便更好地把握形象。鉴赏形象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要结合叙事情节,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设题角度有:

1.分析、归纳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特点,探究其地位和意义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鉴赏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分析并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例1.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

【语域】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形象”的鉴赏,结合全文可以看出,文章借物喻人,“左公柳”实际就是“民勤人”的化身,写柳就是写人。把握了文章这样的写法特点,找到对应语域,可以得出答案:①两个形象的相同点: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②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2.分析文学作品形象的塑造方法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鉴赏塑造作品形象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涉及到表达技巧的鉴赏。

例2.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

【语域】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但前提却是准确地理解“枯死的胡杨林”这一形象。答案为:①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②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二、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是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不同的文学样式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散文语言强调整散适度、浓淡合宜,更多地强调有美感、有韵味,因而修辞手法的运用比较普遍;诗歌则在散文基础上更要求含蓄、简洁、富有韵律美;戏剧语言主要体现为对话,则要求机智、幽默、有内涵;至于小说语言则主要用细节描写展示出形象、生动的人物,当然有时叙述也强调简练。高考试题一般大多从这些方面来取材设计,有时也涉及与这些语言特点密切相关的其它方面,如风格、情感基调、氛围特点等。

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包括分析理解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如准确简练、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分析理解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以及这些语言具有怎样独特的表现力;分析理解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以及这些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鉴赏文章的语言技巧,要了解词语的一般意义和用法,要了解不同句式的不同特点,然后在文章具体的语境中分析,通过横向、纵向比较,体会其用法意义,进而总结出语言运用技巧、语言风格。

例3.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2007年高考天津卷)

【语域】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解析】本题作为一道语言鉴赏题,集中对一句话进行赏析。在赏析中要从对文句内容的分析及对写作手法的分析两个方面入手,缺一不可。在分析之中又应结合句子所在语段及其后面作者那些抒情性的话语,既要分析句子的表意内容和语言风格,又要分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答案为: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行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方式塑造形象和表达作品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是鉴赏作品运用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一般来说,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多从四个角度分析: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②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抑扬、对比、衬托等);③篇章结构(过渡衔接、起承转合、铺垫照应等);④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考查表达技巧是高考文学作品鉴赏中的热点和难点。高考试题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仅要求学生判断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效果。从备考角度来说,考生应重点掌握表达技巧方面的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如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等行文方式,并联系作品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来鉴赏。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文章使用表达技巧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文章的主旨说得更加到位,如象征可以使思想、情感形象化、具体化,可使文章表达得更含蓄、更深沉;对比、衬托可使文章主体更突出;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亲切、真实;用第二人称则可以拉近距离,便于读者与文体进行情感交流。下面我们从本考点设题角度进行解析,从中掌握解题要领。

1.从人称表达、称谓变化角度设题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来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来命题。解题中首先应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其次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并明确答题方向,一般来说,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最后是结合作品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例4.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2006年高考辽宁卷)

【语域】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理解、赏析人称变换的表达效果。结合对应语域不难看出作者对杨柳与牡丹等花木的不同态度,可以得出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从修辞方法运用角度设题

从修辞方法运用角度设题主要是结合具体文学作品的具体语句来分析、鉴赏。解题中首先应该确认并点明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其次是明确答题的方向。答题中,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来说,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当然,在具体运用中又有细微差别。考试大纲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分别为: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比拟可以让文章感彩更加鲜明,描绘形象更加生动,启人想象,使表意更加丰富。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夸张可以让态度更加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反复能够突出思想感情,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说理性文章使用反复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抒情写景文章使用反复则可增强感染力。对偶可以让语言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于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可以集中内容,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便于抒情。反问可以加强语气;设问则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在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再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例5.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007年高考福建卷)

【语域】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解析】本题直接就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类型及表达效果设问。联系具体语境可以把握语句的含义及包含的感情。由此得出答案: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爱深深的感激。

3.从表达方式角度设题

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五种类型。叙述,是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转换的一种述说和交待,主要用于叙述时间中的事物发展和空间中的事物状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这种叙述方法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是将事情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置于文章开头,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叙述与事情相关的其他事件,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情节,从而造成叙述时空的一种纵深感,使文章显得曲折有致。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按描写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可以展示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心理描写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的描写,可以用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按笔法繁简,可分为白描和工笔细描。白描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而工笔细描则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它文字细密、色彩浓郁,可把事物复杂斑斓的状貌具体而细致地表现出来。按描写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它对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作正面、直接的刻画,无需借助于人物媒介物的烘托;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它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笔法含蓄、委婉,可给读者留下较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增加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不借助于媒介而直接抒发感情,感情强烈直露、淋漓尽致。间接抒情有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三种类型。寓情于景是以眼前的景物为媒介,或者通过某种象征性的事物的描绘来寄予和抒感,以情染情,情景交融;寓情于事是通过对具体人物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感,对往事的回忆,对经历、体验的叙说,往往会引起感情的波澜,因事动情,叙述的字里行间蕴含深沉的感情;寓情于理是将情感寄寓在某种道理之中,或渗透于对事物叙述、描写所体现出来的某种情理之中,既是议论也是抒情,情理交融。表达方式类鉴赏题在解答中同样首先应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表达方式,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其作用。

例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007年高考湖北卷)

【语域】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解析】场景描写既有景物描写,也有人物描写,分析场景描写,就应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答案:①特点:傍晚时分水流通彻浅亮,夕阳衔山,晚烟萦树,环境宁静,人物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傍晚的沙滩上。②作用:景物描写渲染了人物活动的氛围,烘托了女主人公秀婉窈窕的形象,体现了女主人公羞涩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人物活动蓄势。

4.从表现手法角度设题

表现手法类鉴赏题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常用表现手法有象征、渲染、抑扬、对比、衬托、渲染(烘托)、反讽等。其中象征也即托物言志,具有引申事理、含蓄蕴藉、形象鲜明的作用;抑扬包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在变化的反差中起到突出事物特征的作用;对比则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衬托则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渲染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气氛;反讽则可以起到一种警策作用,深化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类鉴赏题在解答中同样首先应明确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

例7.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2007年高考辽宁卷)

【语域】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具体语段来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作者不愿安装暖气,却对炉火情有独钟,在这两段中,作者集中笔力来抒发自己对炉火的喜爱之情,揭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在分析表现手法之际可以从修辞角度入手,由此得出答案:这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5.从谋篇布局角度设题

谋篇布局涉及到的是行文中段落的作用。文章段落主要指的是开头段、中间段和结尾段。开头段一般可以起到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文章基调,设置悬念以吸引读者,为下文打下铺垫等作用。中间段多指的是过渡段,往往起到照应或承接上文,开启下文的作用,即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结尾段则呼应前文,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卒章显志,点明题旨;提出问题,启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含蓄。答题中应结合段落所在位置来分析它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例8.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07年高考辽宁卷)

【语域】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第7篇:语言表达技巧范文

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刚开始做的工作都是酒店服务员,也就是说是直接为客人提供各种服务性工作。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客人,都要和客人进行语言交流,通过语言交流了解客人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客人进行服务,有语言交流就要讲究语言的技巧和表达效果,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酒店服务人员,会说话、说好话是一种重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比写更重要、更实际、也更为人们所迫切需要,酒店工作人员更是离不开它,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要想以后的本职工作做得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就要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更多的语言表达技巧,才能更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人们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认知偏差

及刚入学酒店管理专业新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况在人们的意识里,长期以来都有这种认识,认为说话是不用专门去学的,人生下来牙牙学语后基本都是会说话了,那里还需要专门去学习的呢?所以人们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技巧训练一直持一种漠视态度。同时人们也受传统的一些诸如“言多必失”、“慎于言”等明哲保身的思想影响,一贯以来都觉得少说话也不是什么毛病,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都不够重视,有些人甚至把“能说会道”视为“油腔滑调”,“耍嘴皮子”,对多说话的人内心产生一种厌烦心理。殊不知能说会道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不能忽视的能力。每年刚刚新进校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酒店管理学生,在说话上存在恐惧心理,胆量小,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言,比如老师提问问题,偶尔站起来回答问题,也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涨红了脸,不敢启齿,担心在回答中出丑或者回答失败。如果叫上讲台上面去发言,有些大胆一点的同学敢上去了,但也表达不清;有些同学推推挡挡逼于无奈上去了,可声音小得连自己都听不清;有些根本连走上讲台都不敢。平时和同学之间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较差,同学之间有什么问题常常沟通不好,有些同学一言不合就动起手来,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措词不当,语言表达能力差的表现。他们不会使用酒店专业的职业语言。由于本身在初中时文化底子就薄,所以知识储备不足,词汇匮乏。

三、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讲好普通话。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会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由于平时我校学生都是习惯使用地区方言,所以对普通话交流存在障碍,要求课堂教学和学生回答问题一律使用普通话,不能使用地区方言回答问题,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用词造句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这样慢慢地学生普通话交流变顺畅了。第二,用比赛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中餐服务》课程教学中,餐巾折花教学时,学生学会若干花型后,可以每两个同学为一组相互轮流做比赛选手和评委进行比赛,比赛看谁最好最快的折叠出十种不同花型的餐巾花。做评委的同学计时、观察对方折花存在的不规范操作;比赛选手折叠结束后,评委就要为比赛选手评讲折花操作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然后相互轮换角色又开始比赛。这样他们学得非常有趣,折花技巧也提高得很快,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三,采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教学法,锻炼学生的职业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结账服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客人和收银员角色来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学习结账服务的职业语言。酒水服务教学时,让学生端托酒水,模拟向客人介绍酒水,每个同学可随意选择介绍红酒、白酒、啤酒、香槟酒等酒类中的三种具体的酒水,这样来训练他们推销酒水的服务语言。

四、好学上进,加强知识积累

“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针对学生词汇匮乏的问题,利用早晚读时间多读书,背诵一些名篇或传统经典读本,平时养成多读书看报的习惯,不断积累丰富词汇。针对学生表达能力差的问题,在班级里开展读书比赛、主题辩论比赛、学生轮流主持主题班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各种活动的主持人选拔比赛等,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把握时代脉博,跟上时尚步

现代人喜欢追赶时髦、时尚,所以我们的语言表达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相接轨,如果在21世纪的今天你还用上世纪的口气和词语与现代人交流,满口的“知”、“乎”、“者”、“也”,那只能被人称为“老古董”了,作为酒店的工作人员,试想哪个客人还愿意听你讲呢?你只有逐客的份儿了。

作者:邓成英 单位:广西藤县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8篇:语言表达技巧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表达能力 培养研究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层进行了一项专门调查,选取了一百名学生进行表达能力测试,发现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所占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其他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感染力、临场发挥效果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笔者专门进行了研究,下面做具体论述。

一、利用读写阵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读写活动是近年来各学校普遍开展的一项训练,虽然在语文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读写课程,但是其作为校本课程或是特色活动融入语文教学,彰显了其强大生命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建设读写阵地,以此为平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在读写阵地建设方面下了一番大工夫,在黑板专门设置了每日诗歌栏目,要求学生每天摘录一首优美诗歌供大家进行朗诵;在班级设置了口语角,每天公布一个话题让大家认真思考、踊跃表达。读写阵地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上能够起到较好的补充完善功能,是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有力载体。

二、利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互动,需要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有效开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习成效的影响非常大,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表达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师讲解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认真回答。每回答一个问题,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次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在全班学生面前还能够克服怯场心理。在一位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其他学生也可以进行相应交流,可以开展补充完善,也可以提出另外的观点,等等。课堂上进行充分互动,可以全面实现增加学生回答频率、提高思维深度的综合目标,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兼顾师生互动这一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小组探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利用学习小组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集思广益,牵头的学生会带领大家进行认真思考,相互交流讨论。他们要么冥思苦想,要么相互探讨。在整理出自己的初步答案之后,小组范围内要进行相互交流,大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你认为应当怎样。每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交流发言,都是对自己思考问题答案的阐述,都是对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样,利用小组这一单位,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也可以逐层递进地进行培养,无论是学生语言表达的技巧还是水平,都会在高频率的训练中得到巩固和提升。

四、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抓住课外资源的利用,否则整个语文教学就是残缺不全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快速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在课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配合学生语言难点能力的训练。例如在课外举行了即兴演讲活动,现场出题准备两分钟然后上台进行演讲,从拿到选题到进行演讲之间相隔的时间很短,学生需要有丰富的底蕴,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有效实现这方面的训练目标。再比如课外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训练技巧,大家一起针对语文学习中存在哪些方面问题开展探讨,各自说一说掌握的技巧。当大家踊跃地把自己熟悉了解掌握的内容展示出来时,学生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训练了表达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非常悠久的渊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活动,组织他们深入生活之中寻找相关素材,寻找相关资料。这就需要拜访一些人物了解一些事情,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打交道,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们学习任务的完成将会产生非常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多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提高。

五、利用专项竞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比赛是检验语文教学成效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各种专项竞赛,特别是与语言表达能力相关的专项竞赛,可以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激起一道道涟漪,营造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样具有积极作用。为了配合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课文先后组织开展了口头小作文、发音训练、怎样打腹稿探讨等一系列活动,在此基础上举行相应竞赛,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在读写阵地及教学模式方法、资源整合等方面,教师要善于做裁缝,将这些资源和有利因素“裁剪”成自己所需要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培养,推动和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些方面在教学实践中都得到了验证,广大教师应当积极参与,选用一些好的方式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使他们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之我见[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2]宋卫泽.如何提高中专生语言表达能力[J].北方经贸,2001(02).

[3]才娟,闫晶淼.提升应用型大学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对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6(02).

第9篇:语言表达技巧范文

关键词 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 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099-02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交流、探讨、思考,一方面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很多教师由于课堂时间和教学任务的局限,并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面对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事实,课堂教学中也没有很好的兼顾。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和误区会影响到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使用能力,造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良。找准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误区,才能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着如下三个误区。

一、鼓励学生多说,但缺少对说的技巧的指导

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更多的交流和讨论以及展示,很多学生都获得了语言表达的机会,教师也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创设了很多可以让学生表达的内容及环节,鼓励学生多说。但是语言表达并不是单纯的通过大量的说就可以获得提高的,它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思考,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的教学任务较大,学生的说往往得不到教师的指导,一些说的不够好或者出现纰漏的地方,教师也不能及时的指出来,或者在“肯定性评价”思维的局限下不予指导。学生虽然说的多了,但是说的质量并没有得到保障,相反有些不良语言表达习惯逐渐形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语言表达缺陷。以《山沟里的孩子》这篇课文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提出了通过了解山里孩子是怎样上学、放学的,体会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了解山里的孩子是是怎样上学和放学的,并找到感悟比较深刻的语句和大家交流。组内交流之后,学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组织了全部交流,创设了口语交际内容,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有学生对于“山沟里埋藏着一把金钥匙”的理解是“埋藏于地下的宝藏”,很多学生也表示认同,教师对此作了否定,明确的告知学生“金钥匙”是“打开知识的宝库”“改变村庄和山沟的面貌”用的。这样的处理仅仅是纠正了不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却并无裨益,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再说一说“宝藏”都可能有什么,对于山沟里的孩子而言还有什么是“宝藏”,引导学生形成推理的思维,在表达中自然就能环环相扣、缜密而有条理。

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表达空间,要求学生的表达符合一定的目的或指向

课堂教学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施规范,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会采用引导的方式以希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具体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在语言表达方面,如果学生的理解不符合教师的预设,为了课堂教学流程的推进,教师往往采用提示或者说明的方式让学生的理解达到其目标。这样就压缩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空间,一些能够被用作语言表达的理解和素材被忽略,课堂教学中缺少了语言表达的有效训练。以《和氏献璧》一课为例,本课中和氏三次献璧,其内心的激烈挣扎正是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绝好素材,学生通过理解和表达,也能够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到和氏献璧的真正内涵。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探究展示环节,让学生讲述自己对和氏三次献璧的理解,鼓励学生揣摩和氏的心理变化。学生对失去了双脚的和氏捧着石头流泪的环节感悟颇深,认为和氏对自己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卞和痛哭的真实原因,而是让学生再次思考,感悟和氏对美玉不被发现、坚贞之士被当成骗子而感到的愤懑。学生理解了坚贞之士的坚持和正直,说出自己对卞和的评价,同时对三代帝王进行评价,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也完成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突破,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评价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课堂评价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督促学生投身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理解内容的评价,并不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在评价中,语言表达的评价和其他评价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存在哪些漏洞时,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述能力。在当前的课堂语言表达评价中,教师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发言是否清晰,对自己理解的表述是否完整,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量的评价。由于时间、理解程度等的限制,教师无法完全关注到学生语言表达的有效性,浅层次的评价并没有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推进产生有效的帮助。以《最美的花束》一课为例,在理解“只要它们一睁眼,都能看到太阳”这句话时,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种的人都能够享受到太阳的光辉,进而引申到人种平等上。只是在语言表达时并不能完全表述出来,教师耐心的引导学生抓住“太阳”来完善表达,由“平等”引申到“温暖”再引申到“和谐”和“爱”,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了更深层次的内容,在语言表达中更完整、深刻、准确。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也是每一个教师都忽略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语言表达的调控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适当的内容素材和时机,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燕.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