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营管理变革范文

经营管理变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管理变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营管理变革

第1篇:经营管理变革范文

关键词:高职;连锁经营管理;改革与发展

一、连锁经营行业发展面临新的变革

1.新业态下的发展契机

大部分人特别是刚入校的高职新生对连锁经营第一印象是“做超市的”,至今这种观念依然深入人心。不可否认,超市是连锁经营发展中最有特色,且最为成功的,但这仅仅是一种业态,不能完全代表连锁经营的商业经营模式。自2013年以来,超市业态的新开店数量、毛利率、利润率等经营指标,都显示超市经营进入一个缓慢下降的周期,而便利店、各种专业店则成为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新欢,成为零售领域中新的增长点。2015年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报告中指出:“2015年,各业态的销售增幅分化明显。增长最快的是专业专卖店,增幅达到16.1%,便利店的销售增幅达到15.2%,超市的销售增幅为4.1%,百货店的销售增幅为-0.7%。”

2.成本压力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升

近几年,零售企业对经营业绩的评价中,除传统的开店数、毛利率、利润率外,将人均劳效、坪效等指标引入评价体系,原因将在于连锁零售行业人工、房租持续上涨,中国连锁经营行业最初快速发展的两大天然优势逐渐消失。成本压力带来开店放缓,用工减少。2015年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报告中指出:“为缓解人工成本上涨压力,企业通过优化组织结构等手段减员增效。2015年,百强企业正式用工人数下降3.1%。报送数据的企业中,56%的企业用工数增幅低于门店增幅,25%的企业用工数降幅大于门店的降幅”。用工数量的下降,人工成本增加,从侧面反映出连锁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也将进一步提升,引入“人均劳效”这个指标就是要看每个人工是否能发挥出最大效用,毕竟人工成本在上升,那么每个人的效率就必须提高。

3.企业在创新中获取发展潜力

在经济增长放缓、竞争加剧、成本上涨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下,不同连锁零售企业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创新、变革获得未来生存发展的潜力。有的拥抱互联网,通过网上零售、跨境电商来获取新的销售渠道;有的积极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改革与升级,通过优化组织架构,提高管理效率来推动企业整体发展;有的则转变传统门店销售的思想观念,着重提升消费者门店体验感,加紧对传统实体门店的升级改造,通过引入多种支付手段、改造门店内部环境、提升服务品质来吸引更多客源。但无论何种变革都需要不同类型的零售人才创新,实操才能实现。因此,即使由于成本原因,零售企业用工人数在下降,但对于具有创新思维的零售人才的需求依然是巨大的。

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困境

现实连锁零售行业的变革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带来了新的变化,但现阶段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现实需求之间却面临一些困境。

1.人才培养目标单一

超市经营人才仍是许多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单位、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的选择都偏向于超市经营。而在就业过程中,招聘企业经营超市的毕竟是少数,更多是其他类型的零售企业或服务业,导致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同时,学生的就业选择也更趋向于其他零售商业。

2.学生专业认识不足

学生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认识不足,大多数人仍停留在超市层面,因此其专业认同感较低。由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服从学校的教学实践安排,热衷于打工、学车等非专业学习事务。在毕业时,这些问题可能转化为学生工作态度与企业期望之间的差距。

3.顶岗实习操作困难

目前,专业实践集中于“理论+顶岗实践”,也就是学生在校内集中学习理论知识,通过校内实训课程掌握一定信息化系统、商务活动的能力,而更多的实践技能则通过集中顶岗实习来实现。但这种模式在操作中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学校与企业之间目标不一致,学校希望学生能多学技能,多轮岗,而企业则关注经营,二者之间很难调和;其次,学生固有的观念导致他们不喜欢学校安排的实践,许多学生甚至认为打工比实习更有意义,因此在实习阶段需要指导教师不断引导。

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方向

1.小型门店经营

近年来连锁行业发展趋势变化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单一的超市经营人才培养转变为新业态环境下小型门店创新型经营人才培养。在课程内容上不在单一讲解超市的经营与发展,应将便利店、专业店等新型业态经营作为主体,特别是要随时关注现实中成功的小型门店经营案例,提升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识。毕竟,与超市、百货等大规模经营业态相比,小规模新型门店的成功更能增强学生在今后创业、就业的信心,进而使学生关注专业学习,提升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学校应积极扩大校企合作企业类型,多与新业态、新模式的零售企业开展合作,且这类企业正处于扩张期,也需要与院校开展专业合作。教学方法上,不局限于课堂、教室,而应引导学生走出去,通过网络资源、现实经营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2.创新创业教育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多面向零售业,现阶段零售业面临巨大变革,小规模创新型门店大量出现,其中很多都是初次创业者针对市场需求开发的。另外,新一代的高大学生职业规划不再局限于某个企业既定的岗位,更多地偏向于如何用创业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同时,连锁零售企业为了突破现有经营、管理瓶颈,也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必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除了在大学阶段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在就业阶段为其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外,更要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创业知识,在校内构建创业环境,在教师培养上趋向创业型。

3.校园零售实训环境

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环节比较关注门店经营技能,主要是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校内模拟信息化系统和商务模拟活动进行培养,比较忽视连锁企业中高层管理能力、策划能力、整体协调布局能力。由于顶岗实习时间、合作企业实习任务安排等原因,这些能力很难在此环节中实现。因此,学校要利用现有的校园设施条件,结合创新创业,构建校园零售实训环境。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小规模的零售社区,不同类型的零售业态在这里为学生提供商业服务。学校管理层可以从政策支持、专业教育、创业指导三个层面引导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将一部分校园商业服务功能承担起来。比如,在校园开一间小店,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熟悉整个商业零售流程,培养其市场调查、门店选址、门店布局、营销策划、门店经营服务等多种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5中国连锁经营年鉴[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

[2]吴秀奎.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开设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7).

[3]潘茜茜.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6,34(2).

第2篇:经营管理变革范文

伴随着世界经济、网络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改变着人们生活节奏、工作方式。在一系列的生活工作变化之下,人们的营销环境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变化。所以企业应当对营销管理予以变革,使之符合营销环境,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开展网络化、市场化、有效化的营销活动,以便推动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持续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管理如何变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网络经济时代;营销管理;变革

网络经济是指以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经济网络化是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发展所推动的。在网络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发展日益快速的情况下,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工作方式。在此种情况下,企业营销管理方面应当积极地进行营销管理变革,开展网络化、市场化的营销管理,使之在网络经济时代下能够更好地规划、监管市场营销活动,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管理的深刻变革

(一)营销对象变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市场细化。而在逐渐细化的市场环境中,传统营销因为没有对营销群体进行细分,其所开展的营销活动自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随着网络经济逐渐占据市场,人们纷纷在网络上进行消费,针对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提供营销服务。由此看来,营销对象发生了变革,从具有某一特征的用户群转变为单个的消费者。

(二)营销基础变革

以往所开展的市场营销活动遵循“4P营销”,即从卖方角度出发,提出影响买方消费的四个营销因素,以便卖方可以科学、合理地规划营销活动,更好地进行产品销售。但随着网络经济的推进,网络上的经营活动,更加注重消费者体验与感受。基于此,在促进营销交易上必然要以“4C营销”为营销基础。也就是考虑买方的消费需求,提出4C策略,将顾客整合到营销之中,如此可以更好地进行营销活动[1]。

(三)营销方式变革

网络经济时代下,营销方式的变革是指传统的间接营销转变为现代的直复营销。众所周知,传统的营销活动中,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往往要经过多个中间商传递之后才能面向市场,势必将产品价格提高,影响市场营销效果。但网络经济下所开展营销活动不同,是企业在网络环境中直接与消费者沟通,顾客通过对产品的了解,直接下订单付款,企业直接为顾客邮递产品。这使得营销方式发生了转变。

(四)营销组织变革

以往所进行的营销活动,均是由企业组织营销团队,在某个场地或一些店面展开营销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能够直接接触到营销组织。但网络经济下所开展的营销活动则是通过网络渠道展开的,人们能够在网站上、APP上、网页上观看到营销活动,如若想具体了解营销活动内容,可以和专门的平台或渠道与客服人员进行沟通。但顾客却不能与营销组织直接接触。所以,网络经济时代下实体营销组织转变为虚拟营销组织。

二、网络经济时代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经济时代下,网络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支柱。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准确把握网络经济进行营销活动,可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当然,网络经济下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经济中来进行经营活动,所以企业还要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经济时代对企业营销市场及其要素的影响

传统营销活动的展开,买卖双方所进行的交易活动是在约定俗成的地点所进行的,双方正面接触、正面交流,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成产品交易。但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要想面向市场、面向顾客提供良好的营销活动,需要企业站在卖方和买方的角度时刻关注和了解市场动态,进而做出市场评估,以便合理规划营销活动。基于网络经济时代下营销市场的变化,可以确定企业需求是市场中的生产要素,也可以视为购买的生产要素[2]。

(二)网络经济使消费者需求多样化

产品及技术。相对来说,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方面具有优质条件和机遇。因为网络经济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技术发达,企业可以在产品生产和营销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来提高产品质量、优化营销活动。当然,企业也不得不面对很多挑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产品模仿。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竞争企业可以以惊人的速度进行产品仿制,并适当地降低产品价格,如此可以替代原企业产品,在线上和线下进行仿制产品营销,这自然会影响企业产品营销。所以,企业不得不面对“差异化”挑战。网络经济时代产品趋向高新化。网络经济时代下,科学技术在产品生产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产品将趋于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不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必然会使大量劳动者失业。从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来看,目前我国还是劳动力密集型国家,通过利用大量劳动力进行原材料的粗加工,再出口。而科学技术将会侧重于人工合成材料的应用,如此使得原材料的应用减少,初级产品加工成本将降低,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自然也会降低,如此将会使我国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另外,在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还是比较落后的,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这必然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3]。总体来说,网络经济时代下产品趋于高新化,会对企业乃至于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网络经济时代的营销发展趋势分析

(一)体验营销

体验式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的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其以消费者的个人价值为出发点,设定消费者理想生活模式下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服务,让消费者能够通过体验感受产品的功能、产品的作用等,进而进行产品购买。基于此,体验式的营销的特性:一是个性化,即在体验营销的过程中注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针对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差异,为消费者提供适合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二是连续性。基于消费者体验营销后对产品的满意度,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分析,优化产品,进而推出升级版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消费者青睐,如此可以使消费者进行连续性的消费,购买产品[4]。

(二)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中,首先要保证企业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绿色营销的实行。绿色营销,主要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社会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从当前资源利用情况及各个国家发展情况来看,绿色营销将成为未来全球发展的必要市场条件之一。当然,要想有效实施绿色营销,关键是协调好消费者、企业、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三者的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根据消费者需求,合理规划设计绿色营销满足消费者需求,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且不破坏、不影响生态环境。

四、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管理变革策略

(一)产品创新

无论多么花俏、多么有创意、多么新颖的市场营销,如果营销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那么一切都是徒劳。基于此,在变革企业营销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将目光放在产品上,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也就是考虑未来营销发展趋势,积极利用科学技术进行低能耗、高质量、零污染的绿色无公害产品研究与生产,以便更好地运用体验式营销或绿色营销[5]。

(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网络信息时代下产品更新换代较快。为了能够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企业应当注意与消费者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及相关信息、相关服务,以便企业能够实时了解消费者心声,不断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更好地服务广大消费者,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

网络经济时代下,随着营销管理的变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日益重要。为了使企业营销管理变革可以符合时代特点、贴近消费者、联系市场,应当注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即结合营销管理应用需要,搭建网络营销平台,利用平台收集信息,如消费者、市场、竞争对手等方面的信息,从中提炼有价值信息,以此为依据进行营销管理优化,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总体来说,在网络经济时代到来之际,营销环境的变化使得市场营销向体验式影响、绿色营销发展。基于此,为了使营销管理更好变革,在企业充分发挥作用,应当注意加强产品创新、顾客的忠诚度的提高、网络平台优势的运用等,提高营销管理利用率,促进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下更好发展。

作者:张文博 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党婧.基于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管理与发展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4,33(03):28,30.

[2]夏慧辉.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管理变革[J].经贸实践,2015,(13):37-38.

[3]吴怀涛.浅析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管理变革[J].改革与开放,2010(24):119-119.

第3篇:经营管理变革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营管理 方式

电力行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行业,如今,电力企业信息化已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经营和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并在各个子系统、模块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过从电力信息化的整体来看,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信息机构设立不健全、没有统一的共享机制、技术平台参差不齐、缺乏信息化标准以及安全漏洞多等。

一、信息化与信息化经营管理

信息化一词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而后被传播到西方;7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才开始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而究其含义,则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技术由诞生及发展至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极大地提高了创新能力。

信息经营管理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其核心总旨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基础之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通过提高信息资源的经营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地提高,从而达到人类社会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

信息化涉及很多领域,主要分为产品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等。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则是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人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经营、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更新企业先进经营管理技术的过程。

二、信息化环境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优化

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的现代化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竞争。电力企业是传统企业,在信息化社会中,只有依靠信息技术,推动企业持续不断地变革和改进,规范和优化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流程,变革经营管理方式,才能大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部门的经营能力,简化企业复杂的经营管理层次,使组织向扁平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支撑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才可以获得成功。因此,电力企业应该从优化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机构、规范控制体系、及时反馈信息以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多方面人手,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

1.优化组织经营管理机构

简捷的信息渠道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而信息交流的效率将直接影响企业组织的运行效率。近年来,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其经营管理机构迅速膨胀,经营管理流程也越来越复杂,形成大量的冗员和官僚的作风。为了改变这种面貌,企业在施行信息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抓信息重组,另一方面抓组织重构,使得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从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不仅减少了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费用,而且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简化经营管理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规范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经营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化的信息经营管理流程,不仅规范了操作者的行为,降低了因人为操作而出错的概率,而且由于信息经营管理的公开透明,可以帮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大化地减少损失。通过多年信息化经营管理的不断尝试与创新,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涉及的领域已经非常广泛,覆盖了企业层面、业务层面的几乎所有活动。

3.信息的及时反馈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内部各部门及其子系统之间组成了一个由各种信息纵横交叉的信息网络,企业经营管理层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经营管理、生产、运营等信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现代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间信息的竞争,谁掌握了及时的生产、经营以及市场的最新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电力信息化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经营管理思路,从过去单一、被动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向全方面控制生产、经营、安全等信息经营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信息经营管理的应用,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的生产状况,第一时间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反应做出合理的工作安排。

4.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是依靠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融人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全面变革的过程。电力企业是传统企业,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障碍不在技术而在于经营管理者的观念。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企业经营管理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带来的变化。创新能力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企业创新其本质也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通过高效的信息渠道获得企业内外部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开发、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电力企业只有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和经营管理平台,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面对新的时代、新的挑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推广使用,有助于规范经营管理流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从而提高全行业的整体运营及经营管理水平,使电力行业站在信息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第4篇:经营管理变革范文

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逐渐成为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主力军,对其培养成为推动地区人才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长期而且复杂的社会工程。本文通过对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调研,把握这个群体的现状和特点,并对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四个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生代 企业经营管理者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现状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谁拥有人才谁就控制了人才的制高点,拥有竞争的主动权。推动人才优先发展,形成人才竞争优势,支撑产业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在各省市已经成为共识,因此经济转型人才为先,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转型又是重中之重。

当前众多80年代创业的企业都出现了企业家向二代“交接班”现象。而这些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处于传统制造业,他们的转型升级意义更加重大。此外受政府出台的各类鼓励创业的政策吸引,借助新技术新产业以及新模式进行自主创业的青年企业经营者逐渐增多,持有部分企业股份并参与企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日趋年轻化,可以确定在当前及接下去的10年时间内,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已成为嘉兴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主力军。

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他们要从第一代企业家手中稳稳的接过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承担着带领企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经营管理的经验和市场磨练,自身的素质能力都迫切需要进行大力培养和提升。

从“十二五”规划和嘉兴南湖区出台的相关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来看,目前对人才的投入是前所未有,尤其是对外部引进高端人才投入很大,但对本土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养,尤其是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培养的关注相对较少。经过调研了解到,他们的成长环境、经历特点、能力素质等方面都与老一代企业经营管理者有很大差异。而缺乏成长发展的氛围,培训费用偏高、缺少高质量的学习资源,缺乏有效学习提升的渠道、以及学习知识的转化方法不得当等原因,严重制约着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认真分析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特点,明确培养需求,寻求最佳的培养途径,值得积极关注。

二、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优势和弱势

为了清晰地了解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现状,在嘉兴南湖区内五个镇七个街道十一个行业中在2010年年度销售收入在2000万以上的235家企业中选取了51家有代表性的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了调研。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拥有突出的知识优势、观念优势、经济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缺乏经历和定力,不善于协调外部关系等明显的弱势,他们的成长和培养必然有特定的需求。

一)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优势

1、知识优势和观念优势

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具有第一代企业经营管理者无法比拟的知识优势。他们普遍受过大专水平以上的高等教育,其中不乏有海归、硕士或博士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知识优势赋予他们国际化的视野、更强的学习能力。他们比第一代企业经营管理者更重视继续学习和自身的素质提升,倡导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他们更有能力凭借知识和智力带领企业积极参与产业链的国际化分工,进入国际市场,谋求转型升级。

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非常年轻,有活力,具备较强的观念优势。从调研的结果看他们平均年龄为34岁,最大的年龄为43岁,最小的年龄只有22岁。他们思想开放,能灵活运用各类新兴的信息渠道,愿意接受时代赋予的新观点,敢于突破,追求创新,发展的可塑性强,能力提升的潜力巨大。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们不但非常重视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技术升级和品牌推广,同时有很强的变革意识,他们积极推动并把控公司的转型变革,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

2、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

无论是继承家业、自主创业,还是担任职业经理人的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都拥有较好的经济优势,在企业中都担任着重要的职务。相比老一代企业家赤手空拳打拼市场而言,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着更充沛的资源条件和更富足的资本。

当前国家和政府不断出台并且完善各类政策,支持经济发展,鼓励创新、激励学习、支持变革,而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够充分地享受这类优惠政策,相比老一代企业经营管理者有着天时地利的经营政策条件。在相关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下,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已经开始在新兴的行业中,如电子商务、生物医药工程、咨询服务等行业进行探索和尝试,对地区的经济转型产生积极意义。

二)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弱势

1、缺乏历练和定力

企业经营过程中随时会出现各种危机和风险,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轻,心智模式不成熟,管理历练不足,又缺少锐利的胆识和背水一战的勇气,应对结果并不如意。当前“后金融危机”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转型升级,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成本的大幅上升和人才普遍缺乏等困难,对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提出更大的挑战。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提高情商的修炼,不断积累,能够弥补经历的不足。

尽管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平均有11年的不同岗位工作经验,但是其中87%的人承担的是执行性管理职能,关注点和经验都集中在常规性事物管理,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世界格局、宏观趋势、产业经济缺乏深入的理解,战略意识和大局观明显不足,整体浮躁,急于求成,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定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2、外部关系协调不足

企业外部的关系包括与政府、行业、媒体、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关系。良好协调的外部关系对企业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网络、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素质、扩大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自立性强,社交性差,缺乏对外部关系主动沟通协调和维护的意识。政治敏感度低,和政府的互动少,对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关心不熟悉,与行业的关系也类似。而媒体更倾向于把“新生代”等同于“富二代”,经常将“新生代”和一些负面新闻联系在一起,对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发展非常不利。缺乏广泛的人脉和稳定有利的外部关系和环境,就有可能错过很多好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不可能保持可持续发展,而社会如果缺少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更无法建设和谐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密不可分。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参与甚少,对员工的所思所想关注不够,掌握不准,对周边弱势群体的帮扶比较淡漠,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要作为未来企业乃至经济的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尚需勇于承担。

三、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养途径

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养和成长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社会工程,但意义重大。这支队伍年轻、意识领先、敢于创新,加强对这个群体进行引导、培养,他们的素质提升将会推动地区人才升级,进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根据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特点,有效的培养途径包含四个方面:

第5篇:经营管理变革范文

经营

经营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在企业管理中,经营具有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进行运筹、谋划的综合性职能。经营工作是企业执行经营职能所从事的各种管理工作的总和。讲到经营,在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即经营战略。有专家将经营战略定义为:是企业面对市场的激烈变化和严峻挑战,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计划)的基础。在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经营战略是一种以变革为实质的概念。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必须通过不断革新来创造性地经营企业。要通过实施具有革新实质的经营战略,使企业不仅要适应目前的环境状况,而且也要适应未来的市场环境。要变革企业,就要正确地认识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应该变革什么?

(2)应该向什么方向变革?

(3)应该变革到什么程度?

(4)怎样实现这些变革?

这就是经营战略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总之,企业在变化激烈、挑战频生的市场环境中,必须探索未来的动向,寻求未来事业的机会,变革企业现在的经营结构,选择通向未来的经营途径。下面,针对当前形势下邮电设计单位经营方面应该具有的几个观念,谈谈个人的看法:

1.市场观念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设计单位单纯的事业型管理,淡化了人们的市场观念。现在特别是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环境中,要求设计工作要面向市场、面向用户。就如邮电设计,无论你的实力多么雄厚,技术多么先进,但如果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就不能形成产品。同时,如果用户不满意,就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比如我院1998年1月~11月,签订合同额中,市场部分约占40%;设计收入中,市场部分约占30%;完成工程总投资中,市场部分约占50%。从中可以看出市场的份量。因此,设计单位的经营活动,要把巩固已有的市场,并扩大和占领新的市场当作经营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2.竞争观念

虽然设计单位之间,首先是相互协作和支援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排斥竞争。社会主义商品竞争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是企业之间择优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发挥企业活力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所以每一个企业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技术优势和经营工作魅力,消除畏惧心理,敢于竞争,在公平合理的竞争中去占领市场。

3.效益观念

提高经济效益是设计经营工作的核心。但是提高经济效益也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本单位的赢利,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因此要防止那种只注重完成数量和本单位的经济收入,而忽视设计质量和工程效益的片面作法。

经营管理部门岗位设置

1.合同管理岗位

由于设计合同是技术性较强、牵涉面较广、业务关系十分复杂的经济契约,是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工作关系的纽带和依据。因此,要求在岗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国家制定的收费标准及合同管理的有关规定,了解本院各专业技术情况及相关处的人员情况。同时,要求在岗人员依照收费标准,配合各专业处与建设单位签定合同(包括工程设计合同和技术合同),做好返回合同的登记管理,并处理好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纠纷。

2.统计工作岗位

设计单位统计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整个设计单位的生产活动状况。而生产活动状况只能是根据本行业的一些特点,通过一些具体的统计指标来实现。一般设置以下几个统计指标:

(1)产值指标;

(2)收入指标;

(3)投资指标;

(4)完成工程项目数指标;

(5)设计工作量指标。

对于一个设计单位,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可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可以看出统计工作的过程是经过统计设计(定性)到统计调查和整理(定量),最后通过统计分析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定性)的过程。它是一个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统计分析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统计分析,整个统计工作将会功亏一篑。所以我们有必要更进一步地在现有统计工作的基础上,搞好统计分析,为设计单位的各项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3.技术经济责任制管理岗位

技术经济责任制是以产生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对整个单位实行全面管理的综合性管理制度。我院实行技术经济责任制是从1984年开始的。实行技术经济责任制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经济杠杆、行政手段、思想教育等各种方式和途径,最大限度地调动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的作用,增强设计单位的活力,优化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目标,使职工收入有所增加,集体福利有所改善。而我院通过实行技术经济责任制,改变大锅饭的状况,把责、权、利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队伍素质,讲求技术进步,提高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开创了设计工作的新局面。我院技术经济责任制具体内容是:根据上级下达的设计、科研等任务和考核指标,按照生产、辅助生产、管理和后勤服务等不同工作性质,落实到各处(室、所);根据各处(室、所)承担经济责任的大小、完成任务的好坏,本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精神,进行盈余分配。在技术经济责任制逐年实行过程中,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地进行修改、补充。直到1992年,这套以承包为主综合计奖的技术经济责任制得到初步完善。

我院把专业处的奖金与完成工作量、设计质量、工程进度等挂钩,并增设了科学进步奖;职能部门除实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逐级评审责利挂钩外,增加了优秀管理项目奖;对承包单位实行在经济上包死基数、超收提成、节约提奖、超支扣奖的办法。在执行过程的初期,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对外活动中能够做到增产节支,可在对内活动中,部门之间体现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院从1993年开始,在历年技术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经多方面讨论研究,实行工效挂钩为主的技术经济责任制。本次改革的原则是:

(1)加强内部核算,实行内部银行;

(2)实行小管理、大服务,内部服务有偿化;

(3)实行工效挂钩。工资总额与经济、技术发展、质量等挂钩。就目前而言,本岗位人员就是按照院定的技术经济责任制,对全院各部门的成本支出、完成的工作量、收入情况进行考核,核算各部门的综合效益,并和工资挂钩,按规定纳税后,计算应发奖金数。实行每月预发,并在年底做出结算报告,经院领导审定后,做出结算。

4.收费管理

我国设计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实行有偿经济合同制,即按照提供设计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收取相应的设计费。我院经营管理部门的设计收费管理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编制设计收费计划

编制设计收费计划类似于编制生产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收费项目名称、收费时间、收费金额及保证收费计划实现的措施等。

(2)下达收费通知

由经营管理部门收费管理岗位的同志填写《设计收费通知单》给财务部门,并由财务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据此办理委托银行收款手续,或向建设单位直接邮寄收款发票。

(3)收款情况分析

我院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经营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设计收费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收费计划的完成。

(4)收费联系与交涉

当设计收费发生困难时,经营管理人员要主动出面,并配合设计人员与建设单位协商解决。

5.计划管理

我院目前实行的计划有三种,即年度综合生产计划、半年度院管工程计划和月文件出版计划。其中,年度综合生产计划就是对全院本年度将要完成的产值、投资、收入、合同值等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计划。院管工程计划是对属于院管工程管理范围的工程项目做出的更为详尽的工程计划。月出版计划是根据各设计专业处报来的当月将要出版的文件计划,逐项落实,依照缓急程度汇总,并交由印刷部门具体安排,并于下月初将上月出版计划实际落实情况反馈计划部门。

6.质量管理岗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质量的重要性就显得愈发突出。设计单位要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质量管理,健全完善质量保证体系。针对这一情况,并与国际接轨,1997年7月,我院荣获GB/T19001—1994idtISO9001:1994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按照这一质量体系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院质量管理部门制定了我院质量体系程序。

按照我院质量体系程序,合同评审要素责任单位为经营管理部门,具体由质量管理岗位人员实施。合同评审解释为:是在投标或签定合同之前,对合同或标书要求进行的评审活动。其目的是确保合同或标书提出的各项要求都有明确规定,并具有满足合同要求的能力。该岗位主要职责包括:负责承接或协同设计专业处承接合同项目;审查和掌握合同任务洽谈表和项目评审表内容是否符合程序文件要求;审查合格后收存上述两表,同时,给予该项目计划编号,表明承接合同的合法性;负责合同文件的保管;按季度填写“设计任务接受情况表”报院。

7.经营工作

经营工作具有全员性,它需要整个企业所有员工来共同关心和参与。而一般日常业务接待等工作,可以由经营管理部门人员兼职。必要时也可设专人负责,实行归口管理。

做好经营管理工作的必要保证

(1)充分认识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摆正其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从思想上给予重视。

(2)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合理调配人员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从组织上给予保证。

第6篇:经营管理变革范文

1引言

当前,在我国处在经济结构的变革和调整的新时代,对于我国占到企业总数90%的广大中小企业而言,正通过采取自身灵活多样的应对措施,来驾驭经济转型变革时期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状态。这些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振兴时期不可阻挡的社会力量,要在经济结构的新时代适应市场的发展规律实现质的提升,就必须从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组织机构和领导能力等领域进行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基于此,笔者讨论中小企业的绿色绩效管理,就是在试图通过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权力分配、资源配置、行为方式的变更,不断强化中小企业转型的可行性,来把握市场机会,适应市场变化、缔造经济结构变革时代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与关键因素。

2中小企业绿色绩效管理体系的理论建构

21基于绿色管理范式的绩效追求

绿色管理(Green Management)就是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范式是符合某一种级别的关系模式的集合,绿色知识范式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是绿色管理、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绩效。中小企业发展中实现绿色的范式经营,对实现企业未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我国正加紧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GDP的价值追求。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众所周知,企业绩效多指企业在某个特定时期管理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的指标考核体系,涵盖了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的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等多个维度的价值判断。而企业绩效与绿色管理联姻则凸显出经济结构变革时代中小企业绩效体系重新建构的新路向。[1]中小企业绿色绩效管理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面对诸多经济发展约束性因素而采取的变革与调整的手段总和,其理论体系建构的起点在于确定绿色GDP价值追求的范式选择。这意味着在经济竞争和经济结构变革的环境中,中小企业绩效认知正在从单纯的经济绩效向绿色绩效的自律层面转变。按照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执行绿色管理取得绿色绩效会消耗资源增加成本。实际上,正如修正学派指出,企业从管理认知的转变过程中会促进企业创新,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双赢”。换言之,中小企业对绿色管理层面的价值判断认知,借由企业对管理内外环境因素的个体特征与行为及心理状态的认识、理解与把握。通过上述概念的辨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小企业的绿色管理认知究其本质是一种对于绿色管理行为的一种反思活动。其出发点是在国家推行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宏观管理活动中的环境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应该”行为及对其的评价。在国家未来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进程中,包括中小企业经营中的主体、客体,也包括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参与者,应将绿色绩效管理认知相应地转化为绿色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管理观点的认知,必然遵守并遵从的绿色管理准则认知。

22构建绿色绩效管理研究方法

企业绿色管理的研究方法体现了绿色管理的基本逻辑与假设。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研究方式与方法选择上的功能性特征。中小企业绿色绩效伦理体系建构更多的是反映出企业自身的建构主义的理论范式,这是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迁同步的。[2]中小企业绿色绩效伦理应当加强自身行为的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质的方法的运用,藉此丰富其绿色管理和绿色绩效的理论架构,探索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基于此种研究范式,中小企业基于绿色管理中的绿色绩效管理的研究方法建设要强化四个层面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强化绿色绩效管理的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即各主体对目标实现的认识和知晓过程。中小企业要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演变中实现绿色绩效,就要加强对绿色管理的政策理论、概念的认知和运用。能够及时揭示出中小企业绿色绩效利益相关者的规律,给中小企业绿色绩效实践选择提供相应指导。这种管理认知功能的达成必须要求中小企业绿色绩效主体在执行国家可持续绿色发展规划的政策基础上,加强有关绿色战略经营管理的认知和学习,将绿色的理念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能够准确地对企业绿色绩效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完善中小企业绿色绩效体验。

第二,执行绿色绩效管理的规范功能。规范功能是对主、客体行为性伦理的约束和规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中小企业执行绿色绩效管理的规范功能,是中小企业绩效主客体对绿色经营管理活动的规范性、约束性的伦理思考,它既规定了绿色绩效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也规定了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种种偏执和矛盾的观念必须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形成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营管理文化,实现绿色的绩效。

第三,执行绿色绩效管理的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指针对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影响企业绩效成果形成的各种因素的有效调节,以保障企业管理活动和经营活动能够符合国家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需求。可以利用企业主体结构特点,经营协调功能,将绿色绩效成果涉及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因素进行调节。调节的方法可以主体间统筹兼顾,也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总之,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中小企业绿色绩效理论的执行和应用有机结合。

第四,持续绿色绩效管理的教育功能。中小企业要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达到绿色绩效的成果,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日常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中要将强化绿色管理和管理绿色的理论,通过宣传、指导、学习、示范等方法培养绩效主客体的绿色管理情感、信念、品质,塑造出绿色企业管理文化,开发形成绿色大众消费产品。进而引导中小企业形成正确的绿色发展观与绿色绩效观。

3中小企业绿色绩效伦理绿色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31完善公平公正的价值评价基础

中小企业要想构建绿色绩效管理体系,顺应国家可持续绿色发展规划建设,必须要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公平公正的绿色绩效的价值评价指标和体系,健全中小企业的组织构架,制定适应经营环节和管理过程的绩效考核与绩效评价的价值尺度和公平的分配制度,体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处理好利益主客体的伦理关系,形成和谐的绿色经营管理环境,达到可持续的绿色绩效成果。

32理性建构具有超验维度的信念基础

信念、信仰与理想是三位一体的基础意识,其共同点在于意义的未来指向性。要完善中小企业绿色绩效伦理体系,就要充分发挥的辩证思想,引导理想信念向超验维度的认识扩展。就要通过建立?F代企业绿色发展文化、社会舆论、信息正向传播等形式加强对经营管理主体的绿色绩效管理理念的教育,使中小企业管理、经营主体形成积极向上的绿色绩效管理的价值观念和绿色管理素质,能够按照规范性的要求约束自己,遵循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按照以“点带面”的形式宣传和培育企业从业人员,共同形成绿色管理的价值观和绿色绩效管理的理想观。将绿色管理的理念注入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建立起绿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绿色管理理念持续化、常态化,服务于社会实践,产生长效的绿色绩效成果。

33建立健全绿色绩效管理的组织监督机构

第7篇:经营管理变革范文

关键词:融媒体;地方广播电视台;信息传播;经营管理

1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媒介经营管理变革

1.1传播方式变革

我国媒体信息的传播逐步从平面化的单向传播转向了数字化的立体传播。在融媒体时代之前,信息的传播多依靠四大传统媒体,其中包括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传统的媒体传播速度慢,成本较高,而且覆盖面积小,已不符合当下时展的潮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体的进步,在融媒体时代,随着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网络信息等多种媒介的发展,地方广播电视台已经逐步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再是单向、单一的传播,而是集网络、广播、电视于一体的融传播,在融传播的基础下,地方广播电视台可以接收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信息,不仅能让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任何地点共同协助合作,共享资源、共同编辑内容,进而提高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内容质量以及增加了收视率和收听率,从而实现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跨越性转变。融媒体的普及对于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融媒体的严峻形势下,地方广播电视台不再单纯的进行单一传播,而是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数字广播等高科技产品进行产品内容的传播,从而促进传播途径的进一步改革,有利于地方广播电视台的进一步管理和盈利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在融媒体时代的形势下,地方广播电视台传播方式的变革是时代的进步。

1.2盈利模式变革

在融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台改变了单一盈利模式,逐步成为了多方盈利的优秀盈利模式,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盈利模式变革基本上可以从信息采集模式、信息成本投入、创新多方盈利等方面入手,在传统性的地方广播媒体中,大多以广告的单方售卖来支持媒体的整体运营,虽然能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这种媒体的采写与广告的售卖——单方盈利模式极大地限制了信息的传播,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盈利模式,通过多渠道化的信息来源增加多种收入来源,从而推出多方盈利的结构框架,比如会员购买、内容订阅以及转载盈利等多方面的盈利模式。在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信息传播成本大幅降低,目前信息的采集不再单一的依靠媒体人员,而是逐步的推进全民信息化、大数据化,用细分的信息内容定向推送细分客户,注重内容开发,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也使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信息传播面积进一步扩大,从而真正实现了小成本大宣传。在新媒体时代下,所推出的信息内容再也不像传统模式下的单向传播且不收费,而是对一些吸引受众的信息内容进行定向推送设置,受众对内容感兴趣,就要付出一定的费用,从而获得媒体盈利点,使地方广播电视台真正实现多方盈利模式。

2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现状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处于对峙与融合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地方广播电视台经营管理在同其他媒体行业的强烈竞争下,要用新媒体技术,整合现有节目的资源,将其对接在新媒体产业链的某个或某些节点上,把产业的各种相关要素和资源一一整合,从而结合当下时展,与其他行业资本互换、互相融合,最终达到互利共赢。

2.1地方广播电视台自身的局限性

地方广播电视台不同于省级电视台,它的受众只限于本地区人口,如果地方人口较少,就会导致广播电视台的受众人数低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电视已能接收各大卫视信息,如果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内容不吸引受众,就会损失很大的本地人口观众,从而使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收视率日益降低,所以我们要做好对市场的调研工作以及对媒体市场进行仔细分化,根据自身的优势而创作电视内容。

2.2各大新媒体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视、互联网一一搬上历史舞台,这就导致观众对其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信息吸引力降低,最终影响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无法让它们同省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竞争,需要我们利用现有技术结合新兴产业的发展来加大自己的竞争力。

2.3地方广播电视台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某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不好,所以一些人才大部分都会去往发达地区,进而导致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人才流失严重,而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素养,使其制作出的信息内容无法与其他电视台相比,又由于地方政府对其投入的财政资金较少,致使从业人员因收入低而转行,进一步加深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经营管理堪忧的现状。总之,在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深受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需要我们建立独特的地方广播电视台经营管理体系,转变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突显出自己的特色,激活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市场,保障未来的发展。

3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受到各个方面的阻碍,其中,模式更新慢、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以及媒体管理体系不够科学化、系统化最为凸显,有些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管理还在延续传统的媒体管理方式,不重视时展的趋势,从而让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存在着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3.1地方广播电视台经营管理队伍不合理

在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管理队伍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多种媒体相互融合的前提下,媒体行业的发展要求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整体业务水平要符合多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在融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由于地方广播电视台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不高,所以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媒体发展,而近年来,地方广播电视台经营管理队伍缺少创新思想、不注重观众的认可度的状态,使地方广播电视台在媒体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大大降低。

3.2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受经济发展约束

经济发展是各项社会指标发展的基础,在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体的相互合作要求社会经济必须高度发达,并使媒体行业的利润所占比例居上。地方广播电视台大多是为地方人民服务,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受到了严重冲击,而面对这一现状,地方广播电视台要进行技术改革、内容改革,但是,仅仅目标人群改革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严重阻碍了地方广播电视台在经营管理改革的进度。

3.3地方广播电视台定位方向不明确

目标定位是媒体发展的指向标,媒体的发展必须要先确定目标人群,根据目标人群的兴趣爱好、需求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地方广播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地方广播电视台与其他电视台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新闻性的电视台要求信息具有时讯性、真实性,而对语言的润色,情节的要求反而不高,但地方广播电视台由于资金限制,人员限制,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没有针对媒体的定位进行思考,没有创造出符合当地人民的新颖性内容,而是完全效仿一些大型电视台的管理模式,这一现状导致地方电视台的栏目针对性不强,使栏目内容不具有吸引性,严重影响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盈利。

3.4地方广播电视台栏目内容、传播方式单一

内容的规划、媒体的管理、目标人群的定位以及宣传方式的选用是地方广播电视台发展与进步的影响因素,优良的栏目内容能够吸引广大当地受众,提高电视台栏目的收视率,而良好的宣传方式和优质的传播方式能够广泛化的将电视台栏目放到大众人民眼前,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提供基础,但是,目前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栏目内容不够优质,传播方式的选用过于单一,这一现状严重限制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进而在新媒体形式下,地方广播电视台没有做到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发展。

4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融媒体时代对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在多种媒体相互合作的条件下,要求各媒体必须进行时代改革,紧跟时代潮流,优胜劣淘,从而要求地方广播电视台必须从技术管理到人员、物质等各个方面进行革新。

4.1加强地方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重要性认识

工作人员是媒体运营的基础,也是地方广播电视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认知影响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速度,所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够推动地方媒体向专业化和潮流化发展,紧跟时代化发展的步伐,在融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还必须了解媒体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出一批符合现代文化的新的工作管理人员,使地方媒体管理具有创新性、专业性的特点,增强地方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提升工作人员对媒体经营管理的认识程度,真正实现地方媒体的科学管理。

4.2完善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一个组织长久运营的基本保证,良好的管理体制能够推动一个组织与团队的发展,能够使团队有规模有纪律有保证的长久运营,完善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体制,能够推动地方媒体的发展,改变地方媒体的盈利模式,把产业的各种相关要素和资源——如品牌、技术、渠道、用户等,融合到一起,形成自己的生产力,从而广泛地对地方媒体进行宣传,使更多的目标人群成为客户,完善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体制,还要从人员、设备、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入手,进而有组织、有纪律第进行媒体改革,从而推动地方广播电视台的长远发展。

4.3发挥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特点、功能

因地制宜、因人而易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一种改革思想,地方广播电视台是针对地方人民所进行的媒体宣传,而且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发挥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优势,将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入栏目内容,充分展现当地特色,从而扩大地方媒体的目标人群,将宣传模式与传播方式多方面、全方位的推行下去,通过内容创新、思维创新,让地方广播电视台走向全国,创建起多层次的盈利模式,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发挥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特点和功能,抓住其宣传功能的特性,完成党和政府在每个时期的宣传任务,还要宣传舆论监督作用,在众多的广播电视台激烈竞争中发挥优势,进而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发展。

4.4积极探索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路子

创新是时展的潮流,地方广播电视台必须进行人员创新,内容创新,以及思维创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融媒体形势下要求媒体经营者具有创新思维,从根本上不断地探索新的媒体发展方式,通过业务流程创、绩效管理系统创新以及宣传广播模式创新来推动媒体行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路子,更好地让地方媒体长远第发展下去,媒体的经营管理是正常运营的基础,推动地方广播媒体的进步,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探索新模式、新思想以及新管理体制。

5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展望

在融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旦处理不当,就会被时代所抛弃,所以,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展望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5.1转变地方广播电视台经营理念

地方广播电视台要认清事实,明白自己与省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差距,明白自己的市场在哪,明白自己的局限性在哪,广播电视台是联系政府、市场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是在为观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融媒体时代带来了众多的信息资源,所以,地方广播电视台要积极抓住机遇,把自己的营销能力弱势提高,结合融媒体带来的新型技术,全方位的宣传地方广播电视台信息内容,用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制定最适合地方广播电视台的营销策略,从而在众多的媒体竞争中毅力不倒。

5.2调整地方广播电视台资源构造

地方广播电视台因受地理缺陷,导致受众群少且无法扩大收视群体,从而导致广播电视台的资源构造较为单一,因此,在融媒体时代的来之际,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调整地方广播电视台的资源构造,以获得更多的收视群体以及利润,每个地方广播电视台所处的区域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所以,地方广播电视台要充分发挥地域的独特性,以其可信度高、影响力强、传播面广的优势创造内容信息吸引受众,把地方广播电视台同地方企业相结合,进行广告经营,在实施广告经营策略的同时,做好广告宣传策划,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如此,地方广播电视台便可得到高昂的广告费,促进进一步的经营发展。融媒体时代虽然给地方广播电视台带来猛烈的冲击,但也使地方广播电视台在此基础下明确找到自身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让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朝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展望未来。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时代下,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而地方广播电视台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深入找寻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了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体制、加强了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重要性认识、发挥了经营管理的特点、功能,积极探索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管理路子,使其在时代的推动下达到了新的发展巅峰。

参考文献:

第8篇:经营管理变革范文

[关键词]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笔者对组织结构做出如下定义:组织结构是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来完成各项任务的方法总和。组织结构的内容包括部门设置、岗位设置、业务流程设计、决策权分配和管理报告关系,其中,部门设置是组织结构设计的核心。

一、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置

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置的基础。保险公司从事风险管理业务,需要进行程度较高的专业化分工。其主要经营管理活动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销售、承保、再保险、客户服务、投资、理赔,以及其他支持性经营管理活动。大体而言,保险公司基于这些基本经营管理活动所设置的部门可以分为三类:前台部门、部门和后台部门。前台部门负责业务发展和客户开发,包括营销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部门管理运营环节,为前台部门提供支持服务,对业务风险进行管控,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具体包括产品开发部门、客户服务部门、核保部门、再保险部门、理赔部门等。后台部门为整个公司提供支持,具体包括办公室或行政部、人力资源部、财务会计部、信息科技部、法律部、企划部等。

保险公司前台部门和部门的设置充分体现出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特色和各家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

1.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公司战略,并支持公司战略的实施。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保险公司,其组织结构强调较高的权力集中度,较高的资源共享程度,标准的运作流程,要求组织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保险公司,其组织结构相对灵活,权力集中度较低,部门间横向协调能力较强,组织结构设计注重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一些保险公司依据自身优势资源,制定了大力发展特定业务的战略,并在组织结构设置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保险公司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和手段。保险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保险核心运营系统、数据集中、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为保险公司实现集中化、标准化、自动化管理提供了外部技术手段。

3.有影响力的外部机构

保险行业属于受到政府严格监管的行业,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行业监管政策的规定和要求。母公司或大股东是另一类具有影响力的外部机构。母公司或大股东的资源和偏好也会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4.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

参考和借鉴同业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通常做法。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为行业内公司所普遍采用,并被长期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一般而言,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各家保险公司组织结构之中。

除了上述列出的主要因素之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还受到组织规模、经营管理环境、组织的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影响。

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现状分析——国内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实践

(一)西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动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保险市场出现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第一,市场监管放松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第二,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演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在一家金融机构购买系列金融产品;第三,各家保险公司都在信息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上述发展趋势对西方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产生了如下主要影响:

第一,保险公司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保险公司对部门采用了集中管理的方式;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前台部门采用了授权管理的方式。部门职能的集中式管理有利于保险公司共享在承保、理赔领域的资源,取得规模经济优势,降低运营成本;而前台部门的授权式管理(分权)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在营销和销售环节的控制成本,更加灵活地参与地区保险市场的竞争。荷兰AEGON保险集团将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特点描述为“分权式管理,集中式支持”,即AEGON保险集团对各地区业务单元的经理人员授予充分的经营自,各地区业务单元的经理人员有权做出关于品牌管理、产品组合和分销渠道管理等领域的决策;同时,在一些控制职能领域,特别是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领域,由集团总部实施集中管理。

第二,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多数西方保险公司已将原来基于产品线的组织结构变革为基于客户类型的组织结构。安联保险集团和苏黎世金融集团在实施组织变革时,都明确提出使组织结构变得更加“以客户为中心”,以便于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战略,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保险公司建立基于客户类型的组织结构不仅迎合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演变趋势,而且使各销售渠道能更好地共享客户和产品有关的信息,实现交叉销售,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第三,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更加趋于多元化。首先,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部门和销售渠道的整合能力,有效降低了部门和销售渠道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使保险公司能低成本地利用更多的销售渠道实现销售,如银行保险渠道。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直接销售的方式,包括电话营销和互联网营销因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变得日益流行。安盛保险在集团层次专门设立了直效营销(directmarketing)服务事业部。AIG集团非寿险事业部下设了专门从事直效营销业务的AIGDirect。

第四,保险公司的经营方式更趋灵活,一些公司选择了外包部分经营管理活动。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保险公司对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价值链的控制力。在确保控制力的前提下,西方保险公司开始将更多的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经营管理活动外包给效率更高的第三方公司。西方保险公司最常外包的经营管理职能包括:销售职能、营销职能、精算职能、理赔职能和客户服务职能。IBM咨询公司的调研结果显示,80%接受调研的保险公司经理人员完全认同或部分认同保险公司将与外部第三方公司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保险公司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

1.前台部门设置

(1)前台部门设置的选择标准

保险公司前台部门的设计是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充分体现出各家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阶段。各家公司往往依照以下三类标准设置前台部门。

第一,依照不同客户类型,保险公司可以设置个人业务部和团体业务部。该种设置方法的依据在于个人保险业务和团体保险业务在产品、承保、客户服务、理赔和分销渠道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依据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有利于保险公司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时、准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综合保险需求。

第二,依照不同渠道进行设置。在实践中,最具特点的销售渠道包括个人人渠道、专业和兼业中介渠道、银行渠道和直效营销渠道。依据渠道类型设置前台部门,有利于保险公司实施大力发展特定销售渠道的战略,有利于开发、管理和维护重要销售渠道,充分挖掘渠道的潜力。

第三,依照不同产品设置部门。按照产品设置部门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而言更为普遍。最常设置的部门包括车辆保险部、水险部、财产保险部、特殊风险保险部、意健险部等。这种组织结构可以体现出保险公司大力发展特定产品线的战略,有利于公司加强对产品线业务的开拓和管理,促进与产品线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纵深发展。但是,这种设置方法不利于公司全面深人地了解客户需求,不利于公司向客户提供综合保险产品和服务。

(2)西方保险公司在前台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按客户类型设置前台营销部门是国外人寿保险公司的主流做法。比如美国大都会人寿的前台部门分为个人客户部和团体客户部;ING保险美国公司下设个人金融服务事业部和机构金融服务事业部;荷兰AEGON保险集团英国公司下设个人业务事业部和公司业务事业部。一些寿险公司采用了以客户类型为主,渠道类型为辅的设置方法。如忠利泛欧保险公司下设了公司业务部、个人营销部和中介销售部。另外一些寿险公司采用了以客户类型为主,产品类型为辅的设置方法。如安盛人寿公司在设有个人财富管理事业部、公司业务事业部之外,还设立了保障产品事业部来重点开发保障类保险市场。

大多数国外产险公司的前台部门设置同时采用了多种设置标准。第一种常见的做法采用了客户类型和产品类型相结合的方法。比如美亚保险公司(AIU)设置了两个按客户类型命名的事业部(商险事业部、个险事业部)和两个按产品类型命名的事业部(意外及健康险事业部、能源险事业部)。Chubb保险公司设置了商险部、个险部,以及特殊险部和保证保险部。另一种常见的做法采用了客户类型和渠道类型相结合的方法。安盛保险(安盛集团的财产保险分支)下设四个事业部:公司合作事业部、个人保险中介事业部、商业保险中介事业部、安盛解决方案事业部。CGNU保险公司下设了零售业务部、公司合作部和保险中介业务部。

事业部制已普遍为西方保险公司所采用。依据产品类型、客户类型和渠道类型设置事业部是常见的做法。一些大型跨国经营的保险公司在集团层次设立地区事业部也是常见的做法。以英杰华保险公司为例,在集团层次设立了英国事业部、欧洲事业部和国际事业部3个事业部。安盛保险在集团层次也设立了11个地区事业部。另外,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在集团层次引入了矩阵式组织结构。例如,苏黎世金融服务公司在集团层次设置了4个业务线和地域相结合的事业部,包括全球公司事业部、北美商险事业部、欧洲非寿险事业部和全球人寿事业部。应该说,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是欧美大型保险公司设立事业部的基础。

(3)国内保险公司在前台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国内人寿保险公司已普遍依据客户类型设置业务部门,大多数寿险公司都设有个险业务部和团险业务部。另外,鉴于银行保险渠道的重要性,大多数国内寿险公司都设立了银行保险部。

各家中资寿险公司的前台部门设置大体相同,这与国内寿险公司的发展历程有关。早期经营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仅开展团体人身保险业务。自友邦保险在1992年率先引入了保险人机制之后,个人寿险业务在国内取得了快速发展,各家寿险公司都增设了个人业务部。在2000年之后,平安保险、太平寿险率先在银行保险领域取得了突破式发展,促使各家寿险公司设立了银行保险部。目前,虽然各家寿险公司的业务发展重点各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按照个人业务、团体业务和银行保险业务来设置其前台部门(见表1)。

相比较而言,财产保险公司在前台部门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长期以来,依照产品线设置前台部门一直是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普遍做法。近年来,按照客户类别和渠道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逐步为更多的产险公司所接受(见表2)。例如,平安财产保险公司依照客户类别和产品类别相结合设置前台部门,都邦产险也是依照客户类别设置前台部门。

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包括人保财险、平安寿险等公司已在前台引入了事业部制。对于业务规模较大、经营能力较强的保险公司而言,事业部制已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对于新兴保险公司而言,由于整体业务规模较小,业务结构不均衡,各职能的专业能力亟需加强,采用职能部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有助于公司快速提高各职能的专业能力,实现职能规模经济,建立职能资源的共享机制。

2.部门设置

(1)部门设置的关键问题

部门设置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第一,部门能否在各职能领域建立专长和技能优势,向客户和前台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并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第二,部门能否在各职能领域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经营成本;第三,部门设置能否降低前台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长期以来,如何实现部门职能和前台部门职能的融合、是否对某些部门职能例如核保与理赔实行独立和集中式的管理,成为保险公司的两难选择。对部门的特定职能实行集中式管理有利于加强在特定职能领域的专长和技能,有利于控制业务风险,有利于在特定职能领域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但是,保险公司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经营管理经验、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程度、信息系统的支持程度等因素,均对保险运营的集中化构成挑战。另外,设立独立的部门并实行集中式管理,可能提高前台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影响市场开发的效率。伴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和数据的积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保险公司承保、理赔等运营流程的标准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前台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成本显著较低,有力支持了对核保和理赔等部门职能实行集中式管理的做法。

(2)西方保险公司在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西方保险公司在承保和理赔管理领域大多采用了集中式管理的做法。在承保管理方面,由于西方保险公司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技能,并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数据,除了少数较为复杂和规模较大的风险之外,西方保险公司已基本能将承保的风险因子程式化,并将业务流程标准化,借助于信息技术系统实现远程电子核保。依据集中程度的不同,集中的承保管理可以分为完全集中模式、分险种集中模式、分地域集中模式、分客户集中模式和混合集中模式。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保险公司在英国国内采用了完全集中模式,设置了独立的保险服务部,统一负责下属各保险品牌的业务承保。美亚保险公司采用了分险种集中模式,按照不同险种设立了若干个承保中心。友邦保险公司对分客户集中模式进行了探索,设置了专门面向小型商业客户的承保中心。在理赔管理方面,大多数西方保险公司也设置了专门的理赔部门对全公司的理赔进行统一管理。例如,美亚保险公司专门设立了理赔事业部对其全球2000多名理赔人员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另外,许多西方保险公司,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保险公司充分借助于信息技术系统,实现理赔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能对简单赔案进行快速定损、理算和赔款,大幅提高了理赔环节的管理效率。

(3)国内保险公司在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在核保和理赔等职能领域,国内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在组织结构设置方面存在着差别。国内人寿保险公司基本都设立独立的核保部(或履行核保职能的业务管理部)、理赔部。对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其部门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财产保险公司设置了独立的核保和理赔部门,而另一些财产保险公司则将核保职能纳入了前台部门。例如,太平洋财险设立了单独的核保和核赔中心,而人保财险则将核保职能纳入各相关产品事业部中,设立了独立的理赔部。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产险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如大型工商保险、水险,要求核保职能与销售职能实现更为紧密的结合,有利于核保和销售环节的融合,提高展业的效率。

总体而言,国内保险公司在承保和理赔管理领域采取集中式管理的做法尚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领先保险公司,如平安保险集团已取得显著进展。平安保险集团选择了完全集中管理模式,并于2004年启动全国后援管理中心的建设。后援管理中心将逐步集中平安保险3000多个分支机构的运营管理职能。截至2006年底,平安保险的后援中心已经完成全部个人寿险业务和银行保险业务的核保和理赔集中,完成60%的产险业务的理赔作业集中,车险核保自动化比率达到50%。”其他国内大型保险集团,包括太保集团、中国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也纷纷开始建设全国后援管理中心。

三、西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研究的几点启示

(一)建立基于客户类型的组织结构

如前所述,西方保险公司普遍采用了基于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采用这种做法的动力主要源自于“客户第一”的理念和消费者趋向于“一站式”购买金融服务产品的购买行为。同时,西方大型保险公司都实现了综合化经营,基于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公司内部交叉销售产品的成功率,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在我国,保险公司基于客户类型设置组织结构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例如,平安保险集团旗下的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都采用了依据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

(二)对承保、理赔等职能领域实施集中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承保、理赔等领域实施集中式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承保、理赔技能和专长能在公司内部低成本地实现共享;第二,业务风险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实践中,西方各家保险公司都在承保、理赔等领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集中式管理。运营管理的集中化已成为国际保险行业的通行做法。

然而,国内保险公司要成功推行承保和理赔等运营领域的集中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现有的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环境、自身业务规模、发展阶段、人才队伍状况、核保技术以及信息系统建设情况、险种差异性和地域差异性,选择合适的集中管理模式,还需要为集中式管理模式配备相应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专业技能强的人员,并需要克服许多执行方面的困难。

(三)更为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经营管理流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西方保险公司已完全将其经营管理模式承载在信息技术系统之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经营管理各主要环节,包括营销管理、销售管理、承保、理赔等。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系中,经营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设计是基础,而信息技术则为经营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运用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保险公司必须持续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流程,并不断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管理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明晰公司的战略定位,基于公司的战略需求设置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设计体现出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由于西方保险市场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西方保险公司一般具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战略,充分体现在其选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地域、分销渠道、经营管理活动之中。许多国内保险公司还处于初创期,尚未确立清晰的战略定位。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各家国内保险公司应尽早明晰战略定位,对重点业务领域、重点经营地域和重点分销渠道做出选择和取舍,并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

(五)因地因时制宜,加强变革管理

第9篇:经营管理变革范文

【关键词】物流企业;低碳经济;经营对策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概念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低碳经济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名词出现在市场环境中,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上,采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管理方式,进一步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完成自然、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针对当前物流企业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经营对策加以分析探讨。

一、低碳经济对物流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低碳经济发展是涉及到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一场全球性改革,物流行业被列入到我国十大振兴产业规划范围内,需要积极应对生存、发展所提出的时代要求,通过仓储、包装、配送等方式可以对物流企业的经营目标加以实现,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应用过程中,针对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物流企业更应该给予高度重视,需要将其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行业,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低碳经济对物流企业发展过程提出了一些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是为了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理念、企业运转方式等,能够不断实现物流企业技术创新,对整个物流系统实施持续优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物流企业能源消耗,降低物流企业环境污染,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物流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资源实施整合管理,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为实现低碳物流发展提供保证。物流企业具体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运输路线实施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传感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实现多效地理位置定位和最佳行车路径,有效缩短运输理程,提升物流企业车辆装载效率,进一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运输工具选择,选择一些低碳、环保的运输工具,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

二、物流企业在低碳经济下的经营发展对策探讨

(一)争取政策支持

物流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应对气候变化,在以往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下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约束和风险,也为物流企业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改变传统业务开展方式、组织管理活动、经营方式等战略转型提供了很大的机遇。未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个能源、资源使用更加稀缺的市场环境,碳排放量管理也更加严格的制度环境,因此在市场引导、政策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企业必须要减少对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效果,同时也需要承担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其经营管理的外部成本全部纳入到企业的价格体系中统一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开展难度增大。面对这种情况,物流企业需要积极对低碳经济能够反映出的政策信号、市场信号等认真分析,抓住低碳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和机会,及时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调节和完善,将低碳经济管理融入到物流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将低碳经济充分融入到企业的决策管理过程中,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率,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席之位,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低碳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依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需要对经营理念、内部节能挖潜、经营模式等不断进行变革和发展,同时还需要更多的争取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将物流企业低碳经济转型发展更好的融入到政府规划建设活动中。加强对政府政策研究和探索,能够不断根据政策变化实施变革和创新管理,从而更好的开展低碳物流转型发展。

(二)搭建低碳经济下的物流信息平台

低碳物流发展还需要信息的支撑,当前低碳物流企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相应的低碳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构件一个服务于自身发展系统的低碳物流信息平台,将相关的生态环境、污染标准等信息加入到物流信息系统,从而有效减少碳排放,更好的预防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能够充分考虑到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完成更好的物流业务设计和实施管理。政府也需要更多的去了解低碳经济,对低碳相关信息及时加以收集、合成、传输等,加大对各个阶段的投入力度,从而搭建一个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使得低碳经济管理模式充分应用到实际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提供更好的低碳经济时代下的信息服务。物流企业也可以从中更好的获取关于交通道路、运输方式、物流存储等方面的低碳管理信息,从而保证物流业务的更好的开展,同时也可以在公共平台上加强和其他企业之间的业务互动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物流企业工作开展效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源、物料等的消耗和浪费。

(三)创新低碳物流技术

物流企业在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实施低碳物流技术创新和变革发展,保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和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节能、环保问题,物流作业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作业链管理,消除或降低不增值作业活动,降低能源或资源消耗标准,更好的为物流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保证和依据。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无线传感器技术监测车辆引擎等重要器件的工作情况,延长车辆更换零件周期,减少资源消耗,同样这项技术也可以用于其他物流设备中。又比如当前采用的立体仓库、冷库等建设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到节能消耗,采用低碳材料、低碳技术等正确应对业务中遇到的问题,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提升业务管理效率。当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对节能、减排等物流装备技术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问题,也无法更好的利用低碳经济开展管理活动。当前很多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重视低碳物流发展,需要制定绿色管理目标,采用光电池、绿化屋面等方式开展节能减排技术,从而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污染。

(四)在低碳经营管理模式下,正确应对社会责任和经营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

物流企业管理人员需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树立低碳物流管理思想,能够将低碳物流管理要求充分应用到物流企业发展规划和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加强内部宣传和指导,正确的应对低碳物流要求,有效提升员工对于发展低碳物流的认识和理解,将低碳管理运用到物流企业发展经营的各个环节中,细化到每一名员工的工作岗位上去。在社会责任、经营目标之间正确的处理好低碳经济管理目标,在转型初期,给予更好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正确识别社会责任、经营管理目标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依赖性,对低碳物流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和优惠,促进物流企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面对当前全球变暖的大环境,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改善这种环境状况,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各行各业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尽管低碳物流市场环境、技术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但是在面对经济改革和技术创新的条件下,需要对存在的困难给予积极应对和认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能够正确的把握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机会,把握有利条件,采用低污染、低能源消耗、高产出的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葛莉.刍议低碳经济下物流企业的经营对策[J].商业时代,2010,(30):34,44.

[2]苑金海.物流企业在低碳经济下的经营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10):72-74.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斜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型社,2013.1.

[4]郭冬梅.印度低碳经济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0,(4):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