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会议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营分析体系 决策体系 关键业务指标 报表体系 会议体系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81年提出观点:“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把事情做正确”,被称为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达尔文曾经说过:“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最聪明和最有智慧的,而是那些最善于应变的。”
企业需要经营分析
当前,企业的经营处于一个动荡、不确定的环境之中,很多企业在经历短暂的成功后,繁华便如流星般飞逝而去。而这些企业走下坡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不能准确把握外界的变化,并及时对自身进行调整。
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对外部商业环境做出及时的反馈,必须有一套完备的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的体系,而这套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大量事实数据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辅助企业中高层结合外部商业环境和内部运营实际做出正确的决策。
经营分析体系内容
在我们给客户建立或完善经营分析体系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公司层面和核心业务层面的决策重点分别是什么?
如何让业务一线的人能提供更多的行动建议,以便提高高层决策的效率?
不是没有报表,报表很多,但对决策支持的时效性还不足,如何提高对决策支持的有效性?
高层时间宝贵,如何通过会议安排,协调重要决策点在时间上的统筹安排?
所以,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分析体系关键要有三点:
来自于企业内外部的实际数据;
基于企业经营目标对数据的多维度分析;
针对分析结果的改善行动。
为了有效实施以上这三点,根据AMT给多家知名企业所做的经营分析体系建设项目经验,经营分析体系包括四块基本内容:决策体系,指标体系,报表体系和会议体系。
决策体系:明确企业内外部相关人员的信息需求,比如CEO、总监、经理等级别日常的工作内容、决策事项,以及要解决问题各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指标体系: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以及未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经营分析指标可能包含企业的考核指标,也可能超出考核指标范围。
报表体系:报表是指标的载体,通常是为了一个分析目的把一个或多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多维分析。
会议体系:会议体系包括两块内容,一块是基于事实数据形成结论的分析报告,另一块是分析会议,即对分析报告中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寻找解决方案并形成行动计划。
企业如何搭建适合自身的经营分析体系
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业务不同都会导致经营分析体系的差异,甚至看似差不多的企业可能在经营分析体系搭建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具体阐述企业如何搭建自身的经营分析体系。
1.企业要根据发展目标建立决策体系。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大一些的企业会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企业会在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监控和战略执行保障四个领域确定决策事项,而每一个决策事项汇总起来,便形成企业的决策体系。
这里以某企业战略定位决策事项为例,来说明决策体系中决策事项相关的内容:
公司目标:公司要选择业务范围,决定战略定位;
决策事项:明确各业务单元的品牌定位;
决策项目说明:明确品牌个性和品牌主张,如:时尚性和东方特色;明确目标客户群(三个层次的划分方法:按人群特征、消费需求和行为特征、价值观);明确产品特征;明确价位;明确渠道;
明确决策时间;
明确决策方式;
明确决策人;
确定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各细分市场市场容量及增长性;
确定决策需要的信息:产品品类在各运动项目的市场容量及增长性;产品品类和运行项目在性别、年龄段、不同价值观的市场容量及增长性;产品品类和运动项目在高、中、低档的市场容量及增长性;产品品类和运动项目在城市层级的市场容量及增长性;
明确信息提供的时间;
明确信息来源/提供人;
明确信息载体/报告;
明确报告完成时间;
明确报告完成人;
2.要明确企业关键业务指标。
通常,企业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决策事项和业务结构确定关键成功要素,然后根据关键成功要素确定指标,指标的关键作用就是反映业务进展情况的基础信息(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方面)。
AMT曾在帮助某企业建立经营分析体系时,通过沟通,确定了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见图1:
根据关键成功因素,比如供应链准时性方面,在经过对该企业业务结构分析后,确定以下三个指标:终端店铺新品到货率、大货生产准时交货率、面辅料准时交货率。再比如直营老店提升方面,确定的指标包括:坪效、客单价、客单量、连带率、店铺级别分布等。
指标确定后,指标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明确以下内容:指标公式、指标类型、分析周期、指标说明等。
在项目组为客户建立经营分析体系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在进行企业经营数据统计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企业内部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彼此矛盾;
在同一系统的同一字段中,格式和命名规范定义不清,导致相同的项目无法进行汇总、排序等统计分析。
正如前面所说的,一次好的经营分析严格依赖于企业的实际经营数据。针对这样的问题,项目组建议通过数据标准化,统一字段定义和统计口径,同时对数据质量不好的系统和数据库进行一次性的数据清洗转换。
3.根据指标建立报表体系。
报表是指标数据的载体,但报表不是把指标的原始数据简单进行汇总,而是根据分析目的对各个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比如把各个品牌在各个区域的坪效列示在一起,在不同周期进行同比分析就是一张对店铺销售效益分析的报表,或者说采购来的不同面辅料合格情况和不合格原因列示在一起,就是一张可以用于分析采购质量的报表。
根据指标设计报表时,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则:
重点确定两个维度:管理和业务;
在报表设计过程中,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加入品牌和时间(周,月,季度,年);
在分析方法方面,主要采取同比,环比,定比和占比方式。
表1为某企业建立经营分析体系时设计的一张报表。
4.经营分析工作的落地需要完整的分析报告和完善的会议体系。
(1)分析报告就是基于前面各种指标和报表,按照业务模块或者专项内容汇总并形成对业务的诊断结论。根据具体的分析目的,分析报告会有不同的分类,比较常见的是针对具体业务的分析报告和综合性的分析报告,具体如下:
针对具体业务的分析报告聚焦于某一块业务,比如:设计分析报告、采购分析报告、物流分析报告、销售分析报告、订货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这类报告一般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部门,由该部门负责完成;
综合性的分析报告一般聚焦于公司外部信息分析或者公司的总体经营。公司外部信息分析可能涉及到影响企业经营的不同内容,是综合的,比如竞争环境分析报告,而公司总体经营方面的报告可能是涉及到多个部门,报告往往是跨部门的,比如新产品经营分析报告,质量提升分析报告等,往往由各个部门协作配合完成。
在编写分析报告时尤其需要注意,分析并不意味着把各种相关的数据放在一起就可以了,而应该是报告负责人要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并得出结论,结论可能是对应业务存在的问题,也可能是业务存在的发展机遇。
(2)经营分析会议体系要对每次会议进行正确的定位,明确在什么时候开会?会议的目的是什么?会议的产出如何?具体来讲,经营分析会议就是要召集相关部门,对分析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或者发展机遇进行充分讨论,探讨解决问题或者抓住机遇的方法或策略,并进而明确具有可行性的行动方案。经营分析体系的价值通过分析会议明确,并通过后续的行动方案实现。
一次经营分析会议的成功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和董事会固定会议要求;
充分考虑现有分权体系;
会议组织流程规范,要有会议纪律、明确的目的、参与人、时间、产出等,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
会议主持人必须能够对整个过程把控,引导参会人员对前一阶段的执行结果进行准确地分析,并对未来经营做出科学判断和定位,也就是说通过会议使参加会议人员高效沟通;
对会议中产生的不同意见,必须明确决策职责;
对会议落实的每一个方案或行动计划,都要进行有效监督,保证计划工作落地,阶段目标实现。
经营分析四个体系之间的重要关系说明
1. 决策体系和会议体系的关系。
在前面讨论决策体系时曾提到事项决策方式,会议便是其中的一种。因此,经营分析会议体系与决策体系相互联系、相互深化,两者的承接关系如下:
(1)明确的决策事项能够提高会议的效率,引导讨论和结论更有针对性;
(2) 需要通过会议方式解决的决策事项,需要根据决策时间对会议进行合理的安排。
2.会议体系和报表体系的关系。
根据前文所述,每一次会议之前都需要完成相应的分析报告,根据报告的结构,包含相关各个业务环节的分析内容,而这些分析内容便对应的一张张报表,所以,报表体系是会议体系的支撑。
一、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主体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外部分析主体一般包括债权人、股东、其他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及其有关机构;内部分析主体一般为企业管理者、企业所有者、职工等。财务分析主体不同,其分析的内容有所不同,财务分析主体决定财务分析的内容。
如投资者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盈利,但在盈利过程中伴随着投资风险,所以它们的分析内容是企业经营趋势、投资风险、收益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的大小。从企业的管理者看,企业使用这些资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企业向所有者及债权人承担着资产经营管理的责任,即资产必须保值和增值,对资产的运用要能够使得企业自我生存和发展、并向所有者提供投资收益、按约定条件向债权人偿付资产。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由于只有在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时,企业才可能有较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各方面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才保证,因此现代财务分析的重心由外部分析转向内部分的。财务分析的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分析时虽有不同的侧重,但也有共同的要求,都要求财务分析研究能够提示由企业的经营趋势、资产与负债、及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盈利能力等。
二、财务参与决策是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财务参与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直接参与研究有关的经济信息,制定经营目标的措施。
1.综合性强。财务管理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价值形式进行综合性地反映。财务管理的这一特征表明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
2.覆盖面广。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这是企业进行各种经营活动的基础。而在企业里,一切者是财务管理的内容。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都与资金有关。首先,各个部门如果没有资金作为基础,任何部门的活动都不能进行;各部门的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资金的收入,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3.敏感性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都可迅速地反映到企业财务上,并影响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经营活动是一个整体系统,每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从而影响企业整个财务状况。这就要求企事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能过自身的工作,密切注视外界的变化,及时提供财务信息,反映工作的进展情况。
三、企业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分析方法运用
经济活动分析中的一般分析方法实质上是经济活动分析的程序或步骤 ,不是什么分析方法。本人认为财务分析方法体系应由两大部分构成 ,即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
1.定量分析法。所谓定量分析方法是借助于数学模型 ,从数量上测算、比较和确定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变动的数额 ,以及各财务指标变动的影响原因和各因素影响大小的一种分析方法。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中应用数学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开始充分应用数学的逻辑性和推理性,作为经济分析推理的工具,如现代经济分析中所采用的数理统计分析、线性规划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但定量分析方法并不是将众多的数学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按照建立财务分析方法体系的要求,合理地选择。既要有财务分析的事前预测分析方法,又要有财务分析的事中控制分析方法,还要有财务分析的事后总结分析方法。
2.定性分析法。所谓定性分析方法是指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变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说明。定性分析的方法一般有:
(1)经验判断法。经验判断法是分析人员在了解过去和现实资料以及定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内外条件变化,运用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做出判断。
(2)会议分析法。会议分析法是由分析人员召集对分析对象熟悉情况,有经验的有关人员开会,按照预先拟定的分析提纲进行分析、研究、讨论。通常采用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方式,或者开现场分析会议的方式,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然后把各方面的意见整理、归纳、分析来判断未来的情况并做出分析结论。
(3)专家分析法。专家分析法是邀请一组专家开会座谈,在互相交换情报资料,经过充分讨论的条件下,把专家们的意见集中起来,做出综合分析判断,对定量分析结果进行修正。所谓专家是指对分析对象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如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会计专家、审计专家等。这些专家可以是厂内的,也可以是厂外的。专家人数不宜过多,但分析的内容必须集中,或对某一关键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也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分析方法。它与会议分析法有相同的优点,但基础同样是个人的直观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一、做好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多个维度,从普通员工到管理,从一般部门到企业核心重点部门,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格局产生了较大变化,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愈加激励,市场风险大幅提高。在此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企业内控管理是有效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方法。以往企业在高利润和机遇的驱使下,没有对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结果导致投资失误,使得企业承担重大经济损失,部分企业甚至无法继续经营下去。由此可见,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是企业经营者应当注重的方面。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在企业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尽管我国经济在持续增长,但是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能力均有所欠缺。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加强内控管理,合理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企业内控管理工作常见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内控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内控管理意识,对内控管理的认识不足。部分企业甚至认为内控管理的作用即为内部牵制。我国多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较复杂,权责划分模糊,缺乏有力地约束制度,如企业缺乏有效的制约制度来约束职业经理人等,使得企业内部控制难度较大。企业通常将精力放在企业生产以及投入成本方面,但是对管理方面的控制力度明显较弱。企业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没有掌握科学评估企业风险的方法,缺乏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没有科学的审批机制来评价投资项目,盲目地进行投资,使得企业风险增大。
(二)内控管理缺乏专业的人才
内控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是安排其他岗位的人进行临时抽调。内控管理工作的程序不够严谨,并且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往往是敷衍了事,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企业内控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
内控管理工作需要企业全员参与,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内部把内控管理工作当作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管理层也不够重视。这就容易导致部门之间的不支持、不配合,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在遇到内部障碍时,不能得到管理层的支持,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大大降低了内控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三、做好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措施探讨
(一)强化企业内控管理意识
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企业内控管理意识,使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正确地认识内控管理,使企业了解到内控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企业经营者、管理者通常非常注重企业财务预算、项目实施、资金统计、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的环节,认为这些环节的合理控制就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全部内容,没有认识到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规避风险的能力,使得企业经营存在缺陷。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应通过对比企业经营失败案例以及实施内控管理经营成功案例来说明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宣传,促使企业科学建设内控管理体系,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二)提高内控相关业务人员的素质技能
内控管理工作是综合性、符合性较强的工作,在具体控制作业开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技能比较全面,例如,工商、财会、法律、金融、营销等,这些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内控管理人员来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掌握。因此,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在现有的内控管理人员开展业务过程中,要加大对企业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鼓励相关的负责人到内控做得好的企业进行 实地考察学习,丰富内控管理工作开展的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内控工作方法。
(三)注重全员性,发挥协同效应
企业管理好内控的目的是为了占领市场、提高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是将内控作为摆设挂在墙上,所以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因此内控首先要等到主管领导的重视与关注。这样既有助于内控的实现又有助于领导客观地掌握企业的动态,有助于领导工作的开展。其次发挥部门之间的协调效应,这样有助于内控的有效推动。如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地开展好人力管理活动,通过定岗定编以及轮岗换岗制度来监督协调重要岗位的管理工作。
一、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财源建设为主线,把支持干事创业、推动科学发展作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做到引进和培育、扶持和激励、考核和奖惩并重,广开渠道吸纳人才,打造土壤促进创业,形成氛围竞相发展,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保证。主要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实现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企业经营管理者纳入人才建设管理规划,充分发挥组织、编办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相关部门配合联动,搞好培养、引进、储备,凝聚各领域优秀人才;对优秀人才做到政策上支持到位、工作上服务到位、政治上关怀到位、生活上照顾到位,为企业家干事创业创造最有利的环境。
坚持总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普遍加强企业经营者培训、储备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优秀人才,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快培养一批行业性、区域性企业领军人物,形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梯次结构布局;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标准制定和工作要求上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培养造就一支符合本地实际和产业定位的企业家队伍。
坚持实用实效、注重贡献的原则。企业家队伍建设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现状相结合,在政策措施上出实招求实效,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在目标目的上体现财源建设主线,把地方财政贡献大小作为企业家评选的基本标准和依据,通过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公平公正、进退有序的原则。在企业家培养、评选、待遇等方面实行阳光政务,按标准和程序规范运作,做到公开透明,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对企业家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监督约束和淘汰退出机制,使企业家队伍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任务目标。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在全市形成尊重爱护企业家,支持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服务机制;全市企业家成长环境日益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明显增加,结构更加合理,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引领全市经济发展、在和省乃至国家有重要影响的优秀企业家,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到年底,通过企业家队伍建设,带动一批企业上档升级,全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0户,其中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10户,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年纳税过千万的企业30户,其中过5000万元的企业15户,过亿元的企业5户;有5户以上企业进入市百强企业。
二、企业家的评价标准和产生办法
3、评价标准。一是绩效评价。主要依据对地方财源建设的贡献大小进行评价,企业当年入库地方工商税收300万元-1000万元的,作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评选的基本标准;企业当年入库地方工商税收超过1000万元—2000万元的,作为“优秀企业家”评选的基本标准;企业当年入库地方工商税收2000万元以上的,作为“功勋企业家”评选的基本标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绩效标准可作相应调整。二是能力评价。个人具有较高的科学决策能力、组织驾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国际竞争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破解难题能力,并积极付诸实施取得突出成效,在国内同行业或市以上范围有一定影响。三是社会评价。个人执行政策守规、经营管理守法、廉洁自律守纪、公平正义守信,班子团结带头好、职工权益维护好、企业文化塑造好、社会责任担当好、文明新风示范好。
4、产生办法。一是申报,本意见“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评选适用于依法注册在的工业、流通、旅游企业及总部设在的建筑企业,每年年末由经信局、中小企业局、商务局、旅游局、住房建设局依据上述标准,组织填写企业家申报表,明确申报企业家称号等级,附2000字以内的个人业绩材料;二是初审,由市委组织部会同经信、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安监、环保、计生、科技、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成立评审小组,对申报对象进行审核,并确定公示名单;三是公示,将确定公示的对象及其主要业绩在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市内媒体上进行公示,设立公开电话,听取社会意见;四是确认,对公示中群众反映比较强烈、问题比较突出的对象,由市经信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建议,报市委、市政府研究确认。对公示无异议的对象,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
三、提升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5、加强培训。高度重视企业家自身建设,把提升企业家思想境界、职业道德素养,塑造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作为培训重点,选择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培训基地,每年邀请高层人士、专家学者、商界精英,设立企业家论坛、举办报告会、开展专题讲座和管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习培训。对获得相关“企业家”称号的,由市政府出资,每年至少组织2批次到国内先进地区、著名企业或国外考察学习。同时,每年不少于2次组织企业家到市内重点企业观摩学习,在广播电视台、《工作》、政府网站等媒体开辟企业家专栏,展示企业和企业家形象,促进相互交流。抓好企业家资格培训和认定,每年至少组织10名以上在有影响的企业家,参加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和高级经济师评审认定。
6、搭建平台。进一步发挥市企业家协会的作用,由经信局、科技局、人社局、工商联等部门联合创建“企业家联谊会”、“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等交流平台,每年中秋或春节期间举办企业家团拜会,加强党政领导和企业家之间的感情联络,倾听意见和建议。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全市主要行业三年内都要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管理和服务功能。
7、注重引进。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需要,依托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面向国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知名人士、核心专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队伍。到年,争取面向海内外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职业经理人100名以上。认真研究人才引进政策和待遇,打造人才聚集的洼地效应。
8、抓好储备。建立健全企业家后备人才制度,引导企业高度重视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尤其注重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后备人才。企业管理部门和各企业都要建立企业家后备人才库,广泛收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建立以基本素质、业绩档案、诚信记录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加强跟踪培养和服务,促其健康成长。在抓好现有人才发现培养的基础上,每年争取引进20名以上专业对口人才,安排到企业挂职锻炼,努力将其培养成为今后企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对纳入后备企业家培养对象的,每年推荐10名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学习考察或其它培训活动。坚持备用结合,对德才兼备的优秀后备人才要大胆使用,委以重任,在实践中培育和造就企业家。
四、营造鼓励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9、加大政策支持。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累积作为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企业贷款贴息、过桥资金等。对获得相关“企业家”称号的企业,依据项目情况,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企业融资、设施配套、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扶持,通过部门联席会议的形式集中研究解决;需在银行融资的,从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中给予贷款贴息。对想干事、能干事、干大事的企业家,根据企业发展规划、企业家愿望和要求,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研究政策措施,倾全力支持。
10、搞好权益保护。树立只有留住人才才能留住项目的观念,把依法维护企业家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民利作为各级各部门的工作重点,严厉打击诬告、陷害、报复、威胁企业家的各种违法行为;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保障好企业家及其家属、企业的人身财产安全。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检查,对企业家所在企业实行重点保护,收费检查等行为须经市纪委、监察局批复后进行。全年每个月设立企业生产经营“宁静日”,期间原则上没有涉企收费检查行为。加大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三乱”行为查处力度,对存有“三乱”行为的责任单位,严肃处理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
11、提高政治待遇。对获得“优秀企业家”和“功勋企业家”称号的,聘请为市政府经济顾问,参与全市重要经济政策制定和重大决策;按照有关规定和条件标准,优先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参加各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其中年地方工商税收达到5000万元的“功勋企业家”,享受政府特别津贴;连续五年年地方工商税收超过5000万元的“功勋企业家”,终生享受政府特别津贴,调离的政府特别津贴予以终止。深入开展“企业评议机关”等活动,让企业家在监督政府和部门中有更多的发言权。改进完善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评价办法,在考察党政领导班子和相关职能部门时,注意听取企业家的意见,把服务企业情况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12、加强生活关心。规划建设高级人才集中居住区,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安家落户、创业发展创造条件。对符合条件的外来投资企业家,授予“市荣誉市民”称号;对外来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在档案、户口以及家属随迁、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实行定期医疗保健制度,每年由市委、市政府组织进行一次免费查体,并在县级医院相对固定一名保健医生随时提供保健咨询。
13、给予物质奖励。坚持并逐步完善已有的财源建设突出贡献、自主创新及品牌兴企等奖励政策,作为长期性的政策措施予以兑现落实,发挥政府奖励的导向作用。建立完善企业家评选表彰制度,每年对在财政贡献、创新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进行隆重表彰,在财源建设突出贡献等奖励的基础上,再给予金牌奖励。
五、建立完善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
14、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市委、市政府建立企业家队伍建设联席会议,由市委书记或市长定期召集,研究制定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成立由组织部牵头,经信局、中小企业局、商务局、旅游局、住房建设局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努力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全市上下密切配合、各领域企业家广泛参与的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格局,推动企业和企业家不断向更高层次和目标迈进。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政工工作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政工工作地位很高,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是多方面的,本文这里将企业政工工作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
做好政工工作可以极大的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仅与物质激励的满足度有关,同时也与政工工作好坏有关。对于员工来说,不仅仅需要物质方面奖励,同时也客观上存在思想情感层面的需求,因此做好政工工作,给予员工必要的情感关怀,注重员工思想觉悟的提升,可以更好的配合企业物质激励,从而减少员工的各种不满意,带来其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一流的企业靠文化,二流的企业靠产品,在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全面升级背景下,企业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企业文化层面。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也需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构建卓越的企业文化来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二者有很多内容都是高度契合,因此做好企业政工工作,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效果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善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企业成本不断攀升,盈利不断走低的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确保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做好政工工作,将成本管理工作目标与政工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提升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积极性,确保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完成自身的成本管理目标,从而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较好的控制企业各项成本支出。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政工工作存在的不足
当前企业经营管理中政工工作存在较多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作理念落后、工作内容单一、队伍建设滞后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工作理念比较落后
国有企业在政工工作理念层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工作理念保守、僵化、落后,没有树立起来以人为本、积极主动、关怀有爱、创新变化的工作理念,政工工作的开展不是以员工为中心,而是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企业会议精神宣贯为中心,这种工作理念使得政工工作过于被动,难以与员工的诉求相匹配。举例而言,创新理念的缺失使得国有企业政工工作总是沿用过去的模式,过去的方法,面对政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够用创新的思维去加以解决。
(二)工作内容比较单一
从国有企业政工工作内容层面来看,政工工作内容单一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在国有企业发展步入新阶段,政工工作环境发生颠覆性变化的情况下,工作内容也需要进行不断拓展,这样才能够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相符合。但现实情况是国有企业政工工作内容并没有做到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来进行不断拓展,工作内容基本上就是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各种会议精神传达等,在员工激励、文化建设等方面,政工工作都处于一个缺位的状态。
(三)队伍建设比较滞后
国有企业政工工作方面,另外一个典型问题就是队伍建设滞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政工工作对于员工的能力要求所越来越高,政工队伍建设的滞后,使得政工工作人员在岗位工作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影响到了政工工作较好的开展。国有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于这一工作开展重视不足,忽视对于政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开发。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政工工作具体策略
针对企业政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制定正确的工作策略,从而实现这一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更新工作理念
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理念的更新关键就是要树立起来以人为本、积极主动、创新变化的理念,在这些理念指导下来开展政工工作,这样才能够为做好政工工作提供观念层面的支撑。未来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需要围绕员工进行,分析把握好员工的诉求,强调员工的积极参与,能够将工作做到前面,并能够根据工作效果进行及时创新。
(二)拓展工作容
国有企业政工工作内容层面需要不断进行拓展,政工工作的基本定位应该是服从以及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在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来对于传统工作内容进行拓展。具体来说,政工工作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党建、思政教育等,同时还要将企业文化建设,激励机制完善,和谐劳动关系塑造等内容纳入到政工工作中去
关键词:生产调度;石化企业;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生产调度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企业的生产调度工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只抓生产的阶段,而应在强化调度指挥、健全调度系统的基础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生产经营计划为依据,合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使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协调平衡达到衔接配合,消除生产经营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生产经营型的调度管理。生产调度实际上是执行生产经理的指挥权,尤其到了夜晚调度员是最高指挥者,调度员哪里有事哪里到。
油品储运厂承担着原油接卸、成品油调合输转等重任,拥有复杂的技术装备,先进的工艺技术,具有工艺繁多复杂、设备繁多、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质多、自动化程度高、连续生产等特点。而生产调度是企业生产指挥的中心,负责组织原油进厂接卸、成品油调合、输转,协调人财物,衔接各专业,优化生产等各方面,对企业的生产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组织指挥生产方面有着相当的权威。如果在生产岗位有两台正常运行的机泵,突然一台发生故障停机,可能造成给炼厂输油出现问题,如果没有人及时安排处理,可能会造成炼厂重要装置生产瘫痪。这时,如果生产调度没有权威,立即安排另外的机泵接替工作,同时责成车间立即修复机泵,那么势必打乱全厂运行秩序,因此,生产调度在企业生产占着无可取代的位置。
生产调度管理是指对生产调度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PDCA)循环活动的管理;而生产调度工作狭义上是指生产调度管理方面的技术性工作,其内容是指生产调度对生产经营动态的了解、掌握、预防、处理以及对关键部位的控制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概括地说,生产调度工作是生产调度管理的具体表现,它的完成是生产调度管理在实际上完成的具体表现。
在企业内部,一般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将企业的管理层次分为三级,形成一个生产调度系统,使其由下而上和上下一致都具有生产经营目标。生产调度系统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分权管理,能够随时掌握生产活动的各种信息,并对所发生的问题做出及时果断的处理,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管理,从而层层保证逐级目标汇总起来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调度管理具有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职能,建立合理的调度管理组织体系,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有机的组织起来,按照确定的生产经营计划组织工作,使生产经营活动有效进行。同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随时收集信息和掌握进度与情况,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在组织实施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有效交流,从而使各级各类人员按照生产经营目标协调配合。
协调是调度的职能之一。生产经营系统化管理过程中,动态平衡是规律,协调就是维护动态平衡,保证生产经营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的畅通,保证所有生产经营组成部分同步运行。这就是调度所发挥的中心作用。
生产调度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生产计划的要求来组织企业日常的生产活动。可见,生产计划是生产调度工作的主要依据,通过调度职能,运用调度手段来具体组织实施生产计划是生产调度的主要任务。
调度会议是一种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召开调度会议,可广泛进行信息交流和了解情况,是各生产环节生产指挥员相互联系的好时机。通过调度会议可协调行动、平衡任务、解决纠纷、贯彻领导意图、安排计划、检查评比等。
企业体制的改变必然带来管理观念职能方法的改变。作为企业管理生产活动的指挥中枢—生产调度,也要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由生产型调度转变为生产经营型调度。
摘 要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导致内部审计风险日益增加,给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重点论述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防控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 风险 成因 防范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经营方式日趋复杂,内部审计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内部审计风险,才能有效地防控内部审计风险,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从而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记录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的财务会计报表审计后,对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等问题未能及时发现,且发表了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或结论的可能性。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的内设机构,兼有执行经营决策和监督其他部门或下属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双重身份。内部审计机构在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发挥监督与评价作用的时候,是以相对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实施的。如果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缺乏独立性时,比如内部审计和财务合署办公,则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意见时,很容易受到经营者旨意和本单位利益的限制,自然增大了内部审计风险。
(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执行力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或者执行是否到位,都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风险的大小。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容易导致业务流程执行过程中发生舞弊行为。内部审计人员对这样的部门或者下属单位进行审计时,如果没有先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而发生舞弊行为的业务环节又恰好未能纳入审计抽查范围时,内部审计风险就产生了。
(三)内部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经营模式不断变化, 2014年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工作的推进又带来了一批国有企业的改革审计以及离任审计,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随之变得相应复杂,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如今信息化逐步渗入各行各业,信息化的环境对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包括对审计内容、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程序等多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可见,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变化,内部审计风险因此而产生。
(四)内部审计技术的影响
随着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和信息化技术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在不断增加,但很多内部审计人员仍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上,不能适应内部审计需求,这也加大了内部审计风险。比如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财务账面,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流程、“三重一大”事项执行情况以及廉洁自律遵循等各方面进行审查,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运用一些新的审计技术方法开展工作,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又如,信息化环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并对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查,传统的内部审计技术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环境的发展。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内部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复杂化,以及内部审计技术都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也更加重大。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都关乎到内部审计风险的大小。在开展审计项目过程中,如果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凭借过硬的审计功底对出现的各类问题迅速作出反应,不能实施正确的审计程序,或者缺乏审计职业道德,不能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或是泄露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都会大大提高内部审计风险。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控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企业领导必须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及业务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健全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把握好角色定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认真按照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来监督经营管理活动,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提出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只有这样,内部审计工作才能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才能得到企业经营者和其他部门或下属单位的支持和理解。
(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程序
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时,不可以过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是应首先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通过了解和实地测试内部控制,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营管理流程是否完整和恰当,是否存在管理漏洞,员工在实施业务流程的过程中是否按照内部控制要求执行到位。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程序,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以及执行力,从而确定内部审计工作下一步骤的重点和范围,调整审计方案中不恰当的环节,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有效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三)改进审计技术方法
刘家义审计长在“2014年度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机关先进表彰会议”上提出,审计部门要“改进技术方法,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内部审计人员要适应内部审计环境的变化,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不能仅凭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去开展审计项目,而是要结合审计项目的需要和经营环境的新要求,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同时结合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切实将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到内部审计实践中去,使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更加科学化,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效率化,从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
(四)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2014年8月14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可见,内部审计行业里已经越来越重视审计质量,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风险的大小。内部审计人员应着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从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内部审计项目的审计方案制定、审计技术方法运用、证据搜集、工作底稿编制、报告出具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检查和控制,保证各审计环节按照法律法规、审计准则以及企业规章制度执行,不断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一是加强审计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保密意识等方面;二是加强审计专业素质,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和相关培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主动通过培训、网络、同行业交流等各种渠道提高业务水平;三是提高审计专业判断能力,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在审计现场的专业判断能力,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类问题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立刻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下一步的审计步骤和审计范围,保证内部审计项目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于丽娜,宋立涛.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应对[J].科技资讯,2014(28).
[2] 葛博仁.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4(32).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039-02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旅游业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旅游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又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必须首先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一、江苏省旅游概况
江苏全省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下辖13个省辖市。2013年度江苏省国内旅游人数为5.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940.1亿元,增长14.6%。依据国内旅游收入,利用spss对江苏十三个省辖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聚类结果表明南京、苏州为第一类,无锡为第二类,扬州、镇江、徐州、常州为第三类,淮安、泰州、盐城、南通、连云港、宿迁为第四类。
二、扬州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
扬州作为国家颁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仅排在第三类,与无锡差距较大,本文根据影响扬州旅游收入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并对景点、餐饮和住宿三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将调查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只保留一位小数)。
景点受欢迎U1=(很欢迎、欢迎、一般、不欢迎)
评价集V1=(历史底蕴、景观特色、景区服务、知名度)
四个方面因素的权重采用专家评估法确定为A1=(0.2、0.3、0.15、0.35)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景点的受欢迎程度为:欢迎。
餐饮满意度U2=(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评价集V2=(卫生状况、服务水平、风味特色、历史积淀)
B2=A2*R2=(0.45、0.275、0.26、0.015)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餐饮满意度为:很满意。
住宿满意度U3=(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评价集V3=(床位数量、价格、服务水平)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住宿满意度为:一般。
三、政策建议
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对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改善投资环境等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加快发展扬州住宿和餐饮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扬州部分星级宾馆还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尚存在产权不清的弊端,企业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从企业经营机制上看,国有企业负担较重,成本控制不严,资产运用效率低下。而很多私营企业内部管理模式为家族式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科学的经营策略和手段,企业盈利能力不高。必须加快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管理,完善相关服务。
企业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管理的关键在于人。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要通过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工作质量。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绩效考核等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企业要有高度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在规范化服务化的基础上创新特色服务,实行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以顾客的最大满意为目标。三是组织开展酒店旅馆定级考核工作,引导住宿餐饮业主完善硬件设施,扩大规模提高档次。
(三)强化行业监管,规范企业经营。
住宿和餐饮业的食品、卫生安全事关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而目前住宿和餐饮业中个体经营户众多,政府有关部门在改善对企业的服务、鼓励全民创业的同时,要切实加强行业监管,规范企业经营,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扬州住宿和餐饮业健康、快速和规范发展。
(四)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连锁经营。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服务行业住宿和餐饮业必须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发展连锁经营。连锁经营既有利于住宿餐饮企业规范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成本控制,也有利于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突出企业经营特色,实现规模效应。
(五)拓宽旅游服务领域,增加流动人口。
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受人口消费限制。如何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开拓住宿餐饮消费市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主要任务。一是要通过发展旅游事业,开发旅游纪念品、土特产、绿色食品等,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扬州游玩。二是要把各种商务活动、明星汇演,娱乐活动以及各种会议吸引到扬州来举办,促进住宿餐饮业快速发展。
(六)加强住宿餐饮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产业层次。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一种形象、风尚、内涵和品质。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极大地促进住宿餐饮企业的发展。当前,要在树立企业经营理念、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完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促进住宿餐饮企业效益提升,规模拓展。只有加强住宿餐饮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实现住宿餐饮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陈月娜(1985-),女,汉族,江苏省泰兴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一、企业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和统计检查工作发现,当前,企业统计人员还是把完成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报表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对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发挥还比较薄弱,从而使统计工作在企业中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如此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究其原因,发现部分企业存在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分析水平不高,统计工作缺乏创新,统计工作职能转换上还不能及时到位等问题,造成企业统计工作者的地位比较低。所以说,要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地位,必须适应企业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转变工作职能,创新性地开展统计工作,必须从信息、咨询、服务等职能向预测、监督和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职能发展。
二、转变统计理念创新企业统计工作的对策
(一)创新统计工作理念。分析一些企业统计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领导决策的需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新和超前意识。由于社会对统计的认识偏差也比较大,片面地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加加减减数据而已,种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致使统计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那么,如何使统计工作由被动应付转为主动服务?首先,统计人员自身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要有创新精神和超前意识,绝不能等、靠、要,更不能因循守旧;其次,要在坚持国家统计制度,完成上级统计任务的前提下,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的开展统计工作,走出一条适合本企业实际的统计改革新路子,有的放矢地开展统计工作。
(二)创新统计运行机制。如果把统计工作比做数字化产品,那么基层的数据就是原材料,原材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最终质量。统计的生命在于准确,那么,如何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统计部门来说至关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统计工作的抗干扰能力,从运行机制来讲,就是要加大统计检查力度。建立健全保障统计机构依法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高效运行的统计工作新机制;在统计系统内部,统计部门要逐步营造一种有利于改革创新、鼓励先进、争创一流工作的良好氛围和严格的责任目标考核机制。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一套内部监测、评价、考核统计数据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个指标间的逻辑关系,评估重要的统计数据,挤干数据中的水分,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
(三)创新统计管理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沿用原有的统计报表制度来解决数据的统计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根据企业的实际,主动面向市场,紧紧围绕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新难点,适时调整统计指标体系,完善调查内容,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相适应的数量不多、功能齐全、易于操作、能够“快”、“精”、“准”的反映企业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制度。实现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将统计对企业发展的信息、预警及决策支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