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放银行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行业金融衍生品风险控制
我国资本市场已列居世界第二,金融业的发展无疑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由于金融衍生品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一种投资机制来规避资本运作风险,具有炒作交易、吸引投资的作用。因此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方向对于经济能否保持高速、稳定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金融业及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
(一)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业务与金融创新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金融衍生品经过衍生再衍生,组合再组合的形式,成为种类繁多的金融组合产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先进的思想不断涌入,使金融行业的经营理念得到了较大的改变,金融创新意识明显增强,金融业务收益已由传统的辅业务创造间接效益转变为主营业务创造直接效益,并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我国现有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加速,外国金融衍生品进入中国,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金融衍生品行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金融衍生品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以货币经济为主要形式的金融工具,如汇率、股票、债券等风险较大,为了规避风险实现盈利而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如股票、汇率、债券、外汇、指数等衍生出来的金融合约。目前我国常见的金融衍生品有远期合约、期货、期权等,国际上金融衍生品种类繁多,而我国以期货的形式较为多见。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从衍生品形态发展过程分析。在我国金融行业发展、期货交易以来的近二十年的时间,尤其是社会转型期的这几年来,期货市场已经历了蓬勃发展、清理整顿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其衍生品种类已涵盖了农产品、金属、化工产品等众多领域,交易量逐年增长。其中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在我国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不得不承认,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尤其是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使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面临着了巨大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从外汇和本币衍生品的发展过程分析。人民币改汇以来,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已覆盖美元、欧元、英磅、日本、港币等五种外币币别。金融交易期间,投资者较为理性,初步实现了股指期货的高标准、稳起步。
我国金融衍生品风险是基于BIBS于1994年的《衍生品风险管理指南》而分为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五大类。
市场风险又称为价格风险,是指衍生品交易中出现的价格波动而造成的交易损失。由于衍生品价格受利率、货币、股权等波动影响形成风险,发生利率风险主要为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利率远期等;货币市场风险则受汇率市场变动,一般为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外汇期货等;股权市场风险是指股权类衍生品因价格变动而发生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因缺乏交易对手和流动资金不足,无法变现的衍生品风险,合约标准化程度越高、市场规模越大、流动风险就越小。信用风险是指衍生交易一方由于违约等带来的风险。信用风险分为交易对手风险和银行风险两大类。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交易中内部控制等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程序失灵或不完善而带来的风险。法律风险则是指由于交易合约的相关条款或标的资产不符合交易所在国或地区法律规定而产生的风险。
三、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展望与应对策略
2009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银行间交易协会在对金融衍生品主协议制度设计及操作的可行性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行业两大协议进行了统一,对净额结算制度、履约保障制度等做出了基础性改进,降低了衍生品系统风险。应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策略如下:
首先,我国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有待加强。衍生品市场的参与主体是银行,转型阶段,银行面临多项体制变革,作为衍生品风险控制的第一次关卡,加强银行本身风险控制至关重要。衍生品是在交易所进行的,且受交易所的组织与管理。一般交易所会设置5%-10%的保证金,以避免风险的发生。交易所内部建立合理而严格的清算制度,加强衍生品的流动性与收益曲线监控,并对交易者持仓数量进行控制,以防止市场风险过度集中。
其次,央行要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衍生品常常会涉及跨国交易,加强国际间风险监管与合作,减少跨国交易风险也是刻不容缓的。央行要对衍生品市场动向予以及时管理,尤其是跨国交易情况下,结合《巴塞尔协议》,增强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第三,由于衍生品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产品,其本身具有复杂的因素及快速发展性。加强银行本身的内部监控管理的同时,可开放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衍生市场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规定条件下参与中国衍生品交易市场。当然在与国外衍生产品交易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需要,因此建议结合我国自身情况,衍生组合金融性产品而非一味地引进他国产品。
总之,随着我国金融行业市场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得到世界瞩目,并开始影响与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在推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加强对我国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与控制,以防范金融衍生品风险。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金融衍生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12
[2]孙喜禄.陈豪.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南金融.2009;04
关键词: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65-01
自欧元诞生以来,欧盟特别是欧元区支付一体化日益加深,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支付市场,对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欧盟宣布欧元区范围内单一欧元支付区(SEPA)将于2014年建成,届时将对现有零售支付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研究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经验,对于完善我国零售支付市场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发展现状和问题
现阶段,欧元区使用最为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是贷记转账、直接借记、银行卡、电子和移动支付,但各类支付工具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一)贷记转账和直接借记
贷记转账和直接借记是泛欧洲支付体系下的核心支付工具,即欧洲支付委员会颁布的SEPA规章内以欧元支付的交易。贷记转账指由付款人主动发起支付指令,付款人将支付指令提交给开户银行,开户银行接收后根据指令要求将付款人资金转入收款人银行。直接借记是指由收款人对付款人的银行账户发起的事先由付款人授权的借记支付指令。
(二)银行卡支付
银行卡是零售支付中最普及和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支付工具。2010年,银行卡支付交易量在零售支付领域位居第3。目前,欧洲使用中的银行卡共7.26亿张,人均1.45张,平均每张卡消费2194欧元。
(三)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支付,通常包括3种方式。一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银行卡交易;二是支付者通过网上银行身份识别,在网上银行转账和直接借记,这种方式目前只可在一国范围内实现;三是通过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商支付。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电子支付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指支付数据和支付指令通过手机发起、传递和确认,可应用于在线或离线购买服务、数字或商品。移动支付主要分为2大类:一是远程移动支付,通过Internet/WAP或SMS进行支付。目前,大部分通过Internet的远程移动支付基于银行卡;二是近程支付,通常在销售点直接发生。
二、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未来发展目标
近年来,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一是单一欧元支付区逐渐形成;二是各成员国零售支付基础设施之间联系进一步加强;三是新的SEPA工具,如卡支付、贷记支付、直接借记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四是部分基础设施发生重大变化,如单一欧元区证券结算体系(T2S)建设。
(一)是促进公平竞争性。基于共同的、开放的标准,服务供应商可在多国提供支付解决方案,扩大业务平台,推动创新,带来支付服务成本和价格同时下降,并对新进入者或其他成员国竞争者的市场准入提供便利,以此促进公平竞争。
(二)是促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性,并增加透明度。支付者可从更多的、有竞争性的支付工具中选择最适合需要的支付方式。同时,支付市场更透明,将引导消费者使用最有效的支付工具。
(三)是促进业务更具创新性。市场一体化可带来更多规模效益,对现有参与者而言,意味着节约更多成本或增加更多收益机会,且新进入者创新热情会更高,创新地域范围也会扩大。
三、欧盟培育和促进欧元区支付一体化的措施
(一)对电子货币机构和支付机构实行业务许可制度
欧盟规定各成员国应对电子货币机构和支付机构实行业务许可制度,确保遵守审慎监管原则的机构才能从事此类业务。市场准入业务包括跨国收购服务供应商、发行联名卡、信用卡支付方案、电子签名认证服务市场准入、依赖银行卡交易支付的付款机制等方面。
(二)增加支付服务透明度
目前,支付服务的真正成本通常是不透明的,特别是在信用卡方面透明度缺失严重,将给消费者、商家和欧盟经济带来更高的支付成本。欧盟鼓励通过利用综合返利、收取附加费等手段,使用消费者能够使用最有效的支付工具。
(三)对协议、接口、应用、服务等方面实行标准化
欧盟鼓励对银行卡、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实施标准化:一方面银行卡应遵循SEPA标准,即任何SEPA国家的银行卡,能够在其他SEPA国家的银行卡终端上使用;另一方面,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需要银行卡部门和移动网络运营商合作,实施统一的标准化解决方案,确保完全的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以适应消费者流动使用需求。
(四)加强支付安全和信息保护建设
―是欧盟从1990年起就开始实施银行卡EMV迁移,即将磁条卡更换为芯片卡;二是欧盟要求其成员国切实做好数据保护,客户信息无论是在处理还是存储过程,都应存放在安全支付基础设施中;三是支付交易认证机制从设计开始,就必须包括必要的安全措施,以符合数据保护需求。
四、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以制度作保障,加快建立非现金支付法规制度
一是推动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条例》、《银行卡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等业务规范和管理,促进发卡、使用、清算、收单等各环节业务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支付业务管理制度,制定完善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业务管理办法,夯实支付体系法律基础,有效防范支付风险。
(二)以规范促发展,加强对新兴电子支付业务的监管
一是建立健全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管体系,尤其是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组织开展现场与非现场检查,规范其经营行为;二是加强对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风险监管,包括运行风险、技术风险、系统性风险、法律风险、欺诈风险等风险防范与处置。
(三)以推动促普及,引导新兴支付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银行卡产业发展,继续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不断改善受理环境,全面促进银行卡应用;二是优化政策和信用环境,促进移动支付、电话支付、预付卡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三是加快农村地区电子支付普及,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网络通信设施,推动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网上支付等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开展。
参考文献:
(全面解读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苏宁、电信运营商等企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作者简介
胡世良,男,安徽当涂人,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总工助理。长期从事电信市场经营分析、商业模式研究、战略规划等工作,对移动互联网有着较深的研究,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产业网聘为特约专家,思路敏捷,洞察力强,对行业发展、企业运营管理有着独到的见解。现从事电信产品开发相关工作,具有20年的电信行业从业经验。迄今在《通信企业管理》、《中国电信业》、《邮电经济》、《人民邮电》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数百篇论文,著有《赢在创新:产品创新新思路》、《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与变革》等书。
内容简介
打造平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创新》从平台经济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电商金融、众筹模式、直销银行模式和余额宝模式进行深度分析,并系统介绍了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苏宁、电信运营商等企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生动展示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动态,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面临的经营风险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互联网金融向移动互联网金融转变大势所趋,并提出加快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监管更好地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创新》适合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政府监管等行业的从业人员阅读学习,也适用于对互联网金融有着浓厚兴趣的投资者、研究人员以及高校的广大师生等相关人士。
目录
第一部分互联网金融本质及特征
第1章互联网金融本质内涵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优势和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2章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
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原因分析
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发展为大势所趋
互联网金融发展利远大于弊
第3章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模式决定互联网金融的命运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本质是平台经济
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成功的判断标准
第二部分互联网金融六大平台模式
第4章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
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概述
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主要特征
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现状和问题
第三方支付:支付宝盈利模式分析
支付宝发展迅猛
支付宝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石
第5章P2P网贷平台模式
P2P网贷平台模式的内涵
我国P2P平台模式发展现状
P2P网贷平台模式经济分析
P2P网贷企业案例
拍拍贷
宜信网
好贷网
有利网
Lending Club
平台间竞争的三个关键点
第6章电商金融模式
电商金融服务模式发展背景分析
电商金融服务平台模式概述
电商金融模式本质是大数据金融
电商金融模式分类
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平台模式
以京东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电商金融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7章众筹模式
众筹模式概述
什么是众筹模式?
众筹模式的参与主体
众筹融资的运营模式
众筹模式的分类
我国众筹模式发展现状
众筹模式案例——天使汇
对众筹模式的认识
众筹模式关键成功因素
第8章直销银行模式
直销银行模式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直销银行模式的内涵
直销银行模式主要特点
对我国发展直销银行的认识
直销银行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微信银行商业模式分析
对国内银行开展直销银行的建议
第9章余额宝模式
余额宝引发群雄之战
余额宝模式案例分析
百度百发——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
微信理财通——注重打造理财平台
余额宝模式盈利模式分析
正视余额宝模式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第三部分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案例
第10章阿里金融
阿里金融战略——打造金融平台
布局互联网金融,打造阿里金融帝国
阿里金融成功的关键要素
第11章平安玩转互联网金融
明确的战略定位
以金融切入生活,进行互联网金融布局
壹钱包——移动金融服务平台
壹钱包定位为社交金融
壹钱包与余额宝形成差异化竞争
陆金所——打造网贷平台
陆金所的互联网基因
架构全新商业模式
构筑担保风控机制
第12章腾讯金融布局
腾讯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独特优势
腾讯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腾讯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
第13章苏宁进军互联网金融
苏宁“全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战略
苏宁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特征
苏宁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及策略
苏宁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苏宁互联网金融发展应对策略
第14章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是电信运营商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电信运营商进入互联网金融
积极拓展移动支付市场
推出互联网理财产品,角力互联网金融
关注供应链金融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发展关键举措
第四部分互联网金融发展和未来
第15章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影响将更大
互联网金融向移动互联网金融转变不可逆转
我们正阔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
移动互联网金融活力限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第16章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与出路
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创新不足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风险
加快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建议
打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
实现商业模式差异化创新
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后记:
关键词:网络银行,WTO,金融创新,客户为中心,业务流程再造
所谓网络银行,就是依托信息技术和各类网络载体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为典型代表,这种服务具有便利、实时、快捷等特点,作为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新形式,作为拓展中间业务的新渠道,其产生的效益和影响将更为广泛,更有利于维护客户的忠诚、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是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我们也可以预见到,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将成为一种标准,而最先适应这场新技术、新信息革命的发展,开发出最具个性、最具生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必将是这场竞争的胜出者。[1]
1国内网络银行业务发展背景
自从1995年10月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营运,网络银行以其出众的业务发展魅力,日益受到银行业的重视和青睐。我国网络银行是在全球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中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是我国网络银行的先行者,之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都先后加入了网络银行业务的创新以及营销活动,目前国内已有十几家商业银行相继开通了网络银行业务,网络银行已经逐步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开拓业务、发展优质客户、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新渠道。
1.1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促进了网络银行发展
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政务的发展,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一方面为网络银行的进一步普及和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经济行为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全方位、高效率、无国界的金融服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04年网上银行交易额已突破40万亿元,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在网络上实现流转;随着网络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业务品种的日益丰富,以及交易便利等诸多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多的民众逐渐接受和认同网络银行,又据《钱江晚报》2005年8月26日引新华社文《网上银行渐成新宠》中提到,据新华社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沈阳、济南、福州、成都、深圳等十大城市做的调查显示,个人用户正在使用网上银行服务的19.4%,在未来一年内可能使用网上银行服务的35.7%;企业用户中,使用了网上银行的10.1%,在未来一年内可能使用网上银行的25.5%;
1.2入世以后网络银行发展具有紧迫性
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承诺时限业已迫近,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也将进一步凸显,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传统的单一渠道竞争必将走入死胡同。因此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跟上时代的发展,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在银行管理、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促进金融服务、渠道等一系列的创新。其中网络银行作为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产物,正是外资银行准备在中国大展拳脚的有力武器,也是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一较高低、用于满足市场需求,赢得更多客户和商机的最佳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埋下了伏笔,做好了准备。
2国内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始,网络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大“U”型,但2003年之后,网络经济迅速得以恢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发展对网络银行、网上支付结算业务等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以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为代表的新一代国内网络银行及时抓住了市场机遇,调整了发展战略、策略,迅速得以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2003年,国际金融界的权威杂志《银行家》两次将唯一的关于商业银行网站的大奖――“全球最佳银行网站”奖项颁给了中国工商银行网站,这是对国内网络银行建设和发展的肯定;2003年6月3日,招商银行又以“一网通”技术获得了有国际IT业“奥斯卡”之称的“CHP国际计算机大赛”金融房地产类的“21实际贡献大奖”决赛提名奖项。
相对于传统交易渠道,网络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国外网络银行的发展过程,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网络银行的过程中,大都选择了网络银行和传统网点互相支撑的“鼠标+水泥”的混合性模式,把网络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有机补充,通过大力发展网络银行,从而降低经营成本,使之成为银行服务的主渠道和客户享受银行服务的绿色通道。
2.1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
2.1.1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状况
1998年3月6日,中国银行成功进行了第一笔电子交易,首次向客户提供了网上银行业务,这也是我国第一家开办网络银行服务的银行,用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购物及享受其它金融服务。随后各大银行均加快了迈向“网络银行”业务的步伐。
到目前为止,境内开展实质性网络银行业务的已有超过60家银行,到2002年底,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数为350万户,交易金额超过5万亿。到2004年12月底,客户数已超过1000万户,一些银行一年的网上银行业务就高达20万亿。根据2005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CNNIC)及银行权威机构预测,到2005年底,我国上网用户数将飙升至1.4亿户,网上银行将成为商业银行为高端客户提供服务的主要方式。在全球网络经济的巨大推动力下,我国网络银行将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例如,工商银行的新一代个人网上银行“金融@家”能够满足帐户管理、转账支付、各种在线缴费业务、24小时无限额任意转账、实时跨行支付、专业化的外汇、证券和保险信息及交易等服务。交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不仅包括传统的银行卡业务,还包括新兴的贷记卡业务以及理财功能强大的外汇宝、开放式基金等功能。提供全方位的外汇资讯、交易、查询服务和轻松理财服务。2004年,兴业银行推出的“在线兴业”3.0版,其人性化的用户操作界面、客户化的功能设计博得了用户的亲睐。
与国外发达国家网络银行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网络银行发展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如下的二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网络银行业务发展极不均衡,发展的不平衡又表现在两个方面:银行间的不平衡以及地区间的不平衡。
银行间的不平衡表现在: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为首的佼佼者已经走在了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的第一梯队,在客户群、业务发展上形成了一定的业务规模。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根据中国工商银行的公开数据显示(如表2.1所示),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个人客户规模为1485.73万户,比2004年新增531.5万户。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企业客户规模为32.45万户,比2004年新增20.75万户。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额为42.2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24%。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为46.7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22%。2005年招商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金额的柜面替代率是38%、交易笔数的柜面替代率为22%,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的柜面替代率为26%。[3]而很多中小机构,如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等大多都还没有开展此项业务;
个人客户
规模企业客户
规模网上银行
交易额电子银行
交易额柜面
替代率
2005
1485.73万户
32.45万户
42.2万亿
46.7万亿
26%
2004
972.23万户
11.70万户
34.0万亿
38.3万亿
关键词:金融市场;市场结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01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赖于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因而优化金融机构,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
大体上说,我国金融体系的演进过程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伴而生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银行起着筹集资金与分配资源的重要功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缺陷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贷款的投放对象上,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造成的金融体系的制度性扭曲,导致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着融资偏好倾向。二是在存贷款的期限上,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控制机制缺位,存在存贷款期限错配差距明显加大的趋势。三是在金融风险管理上,商业银行表现出过度回避风险的倾向,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倾向加大,重视股东收益和短期利益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四是在金融风险的承担机制上,商业银行与企业承担的金融风险呈非对称性,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健全。
结合经济发展情况,我国的金融体系相应的须从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向资本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过渡,并最终确立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微观结构虽未健全和完善,金融产品、交易机制创新皆有不足,与市场型金融体系尚有较大差距,但与以往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已有很大发展和进步,初步形成了包括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交易场所,交易种类也涵盖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货币市场发展现状
在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的期限集中在7天和20天,并有向7天集中的趋势。实际上,我国一些金融机构的拆借资金并不是用来弥补短期内的头寸不足,而是被用于弥补贷款缺口,甚至被用于扩大固定资产贷款规模或被用于补充自有资金不足。第三,拆借方式单一,风险较大。我国目前的拆借方式基本上是单一的信用拆借,即使是期限较长的拆借也没有抵押或担保。因而违约现象较多,融资风险较大。第四,利率形成机制仍然扭曲。一般来说,在金融市场上各类利率之间的正常关系应当是:民间借贷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一般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优惠贷款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但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实际上不仅高于商业银行优惠贷款利率,而且高于商业银行一般贷款利率。这表明,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银行贷款利率与社会平均利润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各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同业拆借利率的形成机制是扭曲的。第五,货币市场的分割状况仍然存在。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之间仍然没有通过基准利率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利率体系,如银行同业拆借有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有国债回购市场利率,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第六,市场不完整,金融工具相对单一。严格说来,我国的货币市场只有同业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同业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没有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同时,票据市场不仅规模小,没有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而且发展不平衡。
(二)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从1981 年恢复发行国债(国库券)开始建立的。80年代中期以后,股份制经济在我国迅速兴起,股票成为重要的金融工具。同时,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也呈扩大趋势,债券品种开始增多。为适应股票债券流通变现的需要,1986——1988年我国进行了证券转让流通试点。在试验、摸索的基础上,1990 年和1991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并营业,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式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资本市场已初步完善,但还存在一些甚至较为严重的问题。第一,市场处于分割状态。表现为:统一的国债市场被分割为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凭证式国债发行市场,彼此间没有联系。流通市场不统一,主要是国债二级市场不统一。第二,定价机制扭曲。第三,市场主体行为扭曲。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通常把股票市场视为单纯的融资场所,上市的目的也在于融资。因而不注重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并派生出一系列扭曲的行为。第四,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仍不健全。第五,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第六,金融工具单一。我国的资本市场工具主要是原生工具,不存在衍生工具。
三、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展望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产品创新将更加活跃,市场广度和深度将会不断提升,市场结构将更加优化,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将更加紧密,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1.市场规模将迅速增长。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突出表现就是金融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第一,未来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最为强大的动力。第二,金融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金融市场主体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不断增强,同时,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我国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各个市场主体进行资金余缺管理,投资融资以及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产品创新将更加活跃。我国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为未来的我国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金融市场主管部门还是市场参与者,都认识到产品创新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各个金融市场也存在着创新空间,未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将不断加快,在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我们除了发展期货市场、互换交易等以外,信用衍生产品将会迅速发展并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3.市场结构更加优化。首先是融资结构发生变化,近年来,通过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债券市场的发展和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的恢复,直接融资规模大大提高。其次是市场结构将出现变化,比如同业拆借市场随着放松管制,投资者主体、交易品种、定价机制都将发生变化。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市场成员结构、上市公司结构近年来也都发生了变化。以上这些市场结构的变化,都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市场之间互动将会更加明显。市场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动、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首先是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近年来,同业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利率波动和资本市场的IPO 之间的关系十分显著,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其次是基础市场和衍生产品市场的互动。由于基础市场发展的规模扩大,利率、汇率的变化对衍生产品产生了需求,促进了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今后衍生产品的创新将会大大加快,衍生品市场和基础产品市场之间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5.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将会继续加快。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包括了市场本身的对外开放和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在市场本身的对外开放方面,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开始推行,引进了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亚债基金获准进入我国债券市场进行投资。在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方面,外资银行可以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进入了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并可以参股我国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允许在我国经营的外资公司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和发行人民币债券。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邵国华.论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M].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关键词】 金融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发展 金融相关比率
一、天津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现状
1、天津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快速稳定发展。2000年,我国开始了“十一五”的部署和发展,天津在有效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发展迅速,表1中的相关数据充分反映出天津经济发展的快速与平稳。
(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各产业发展迅速。天津工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利润总额突破1400亿元。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75%提高到92%,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80%提高到90%以上。“十一五”期间,天津服务业稳步发展,经济总量明显扩大,产业结构显著优化。
(3)投资消费快速增长,需求拉动趋向均衡。至2011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量连续4年超千亿元,投资结构继续优化。消费市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品和内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外贸出口与投资、消费增幅的离差收窄。
2、天津金融发展现状
(1)银行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一是金融机构依托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体系更趋完善。二是贷款规模持续增加,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有效支持了投资拉动政策的实施。表2清晰地反映出天津市近十年贷款规模的迅速增加。三是资产质量整体提升,盈利水平大幅增长。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43.17亿元,同比减少63.9亿元;不良贷款率0.97%,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2010年,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267.3亿元,同比增长42.3%。
(2)证券期货、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天津已经成为股权投资基金相对集中的城市,保险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天津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14亿元,同比增长41.5%,增速全国排名第6位。
二、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及思路
(1)理论基础。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基本形式:
Yt=β0+β1Xt+Ut(t=1,2,3,……T) (1)
式(1)中,T为样本个数,X为解释变量或自变量;Y为被解释变量或因变量;U是误差项或扰动项,它体现了Y的变化中没有被X解释的部分,即除X以外其他所有对Y产生影响的因素的综合体现。
基本假设:
假设一:随机误差具有0均值和同方差,即:
E(Ut)=0 (2)
Var(Ut)=?啄2 (3)
即对于每个样本点,随机误差项的方差都相同。
假设二:随机误差项之间不相关,即:
Cov(Ui,Uj)=0 i≠j (4)
假设三:解释变量X与随机误差不相关,即:
Cov(Xt,Ut)=0 (5)
假设四:随机误差项U服从均值为0同方差的正态分布,即:
U~N(0,?啄2) (6)
假设五:解释变量X1,X2,……Xi是非随机的确定性变量,并且解释变量间互不相关,说明Yt的概率分布具有均值,即:
E(Yi/Xi)=E(?茁0+?茁iXi+Ui)=?茁0+?茁1Xi (7)
(2)主要思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首先就要收集大量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实际数据,通过Eviews进行拟合,主要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尤其是通过协整检验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确切的一元线性关系。在该实证分析中,首先收集大量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代表指标的数据,之后用Eviews做出两个指标之间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从而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
2、天津市金融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选择常用的金融相关率(FIR)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国内金融相关率通常采用金融机构存贷款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为了将指标的变化趋势转变成线性趋势,对FIR和GDP取自然对数,得到变量LFIR和LGDP。
(2)实证分析。对LGDP与LFIR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用Eviws做回归,得回归方程如下:
LGDP=7.44LFIR+1.19+U (8)
(2.42) (0.96)
R2= 0.2677 D-W=0.4053
实证结果显示,LFIR系数通过了t统计检验,且LFIR与LGDP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7.44。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近年来,以滨海新区开发为引擎的天津经济增速领先于全国,经济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9%提升到2010年的2.7%。贷款余额的快速增长对于天津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金融支持作用。
三、促进天津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金融制度
政府应通过立法程序完善金融市场交易制度和规则,保证金融交易透明、自由、公平,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防止不正当竞争和市场歧视,规范市场秩序。
2、推动金融市场建设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加强与境外金融市场的联系与合作,推动天津市金融市场与境外资本交易市场的联合,不断扩大全市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做好外汇管理改革开放试点工作,拓宽离岸银行业务准入管理及经营范围,推动离、在岸资金相互渗透,积极开发以人民币标价的固定收益金融产品,建设离岸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三是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以及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的功能。
3、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
一是提升现有银行机构的层次和功能。鼓励支持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滨海新区成立准分行,对现有机构网点进行整合撤并,授权准分行统一管理滨海新区范围内的机构,并赋予较大的经营自,增强准分行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提高单个网点的营销能力和决策执行力。二是开展金融机构综合经营。鼓励合作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品种,完善服务功能,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社区金融服务;开展金融机构综合经营,整合全市现有地方金融机构的股权,设立金融控股集团,探索单一机构混业经营及集团公司综合经营的运行模式。
(注: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TJYY11―2―005);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研究”(11ZLZLZF04400)。)
【参考文献】
[1] 纪发俊、白永、牛剑平: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兰州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9(5).
【关键词】金融;区域金融;金融创新
一、区域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
(一)区域金融创新内涵。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金融创新是资金流动的引擎, 区域金融创新能够加快资金跨区域流动的流量和速度,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区域金融创新可以描述为是为了迎合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金融要求、获得更大的利润机会,通过将区域内的各种金融资源和要素重新组合、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以此提高区域金融竞争力,推动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二)区域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机理一:区域金融创新促进区域金融结构升级。如,通过创新实现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等比重的变化,可提高资本积累和资本配置效率。 机理二:区域金融创新促进构建有效的资本形成机制。制度、业务等的创新可增强资本形成能力,使金融资源大量积聚,投资规模不断扩张,从而有力推动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创造聚集更多金融资源的良好条件,经济环境得到改善,最终实现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机理三:区域金融创新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创新实现要素流动,促进发达地区和中心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并以产业转移、投资、购买等方式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
二、我省区域金融创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状况:近年,河南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存贷款增势减缓,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证券、保险发展较快,金融市场交易活跃,金融创新对促进全省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金融发展对经济贡献度不足。全区金融相关率始终较低,金融化程度不高,金融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2)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区内资产货币化、证券化程度低,资本市场层次单一;(3)金融支持存在“结构性”问题。 区内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股份制银行发展明显缓慢;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限不断集中,行政干预较多;企业融资结构主要以银行借贷为主,直接融资动力不足;(4)缺乏金融创新。金融产品结构单一、新意不足,没有形成全方位金融服务的系列产品,没有多种投融资方式交叉使用的新业务;电子化与网络化工具使用不充分,增加了交易成本,制约了产品、服务的创新;(5)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从中原经济区的实际情况看,生态环境普遍欠佳,尤其是信用环境欠佳,银行不良资产偏高,影响了区内信贷的快速扩张。
三、其他省(市、区)金融创新经验借鉴
(一)上海区域金融创新经验借鉴。首先,上海实现金融创新从政府主导向市场推进的转移。其次,上海实现金融机构企业制度改革。第三,上海改革监管制度,优化提高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
(二)天津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经验借鉴。其金融创新工作主要集中在推动金融要素汇聚、优化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通过设立创新性金融机构、碳排放交易所、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将金融集聚深入到实体经济产业链分工中等方式,从不同层面加速金融集聚的过程和扩大区域金融的吸引力。
(三)浙江省区域金融创新经验借鉴。首先,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其次,与上海接轨实现金融资源互补和整合。第三,推进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金融业,实施综合业务经营。
(四)陕西省区域金融创新经验借鉴。陕西省争取了中央从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外资金融机构开放政策等方面的特殊支持;成立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参加的权威性专门机构,实施银地联合抓项目;建立公众责任保险体系;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担保体系,并出台配套法规和优惠政策。
四、构建我省区域金融创新体系,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融资支持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制度环境不同,产业结构有别,企业组织形式各有侧重。探讨我省金融资源整合时,必须考虑我省的区域特性,分析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结合我省特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构建我省金融创新体系:
(一)金融制度创新,建立新型的中央与地方金融关系。如,中央银行职能与地方政府行为分离,全国性银行与地方性银行业务侧重点分开,争取中央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外资金融机构开放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二)加大金融组织创新
(1)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调控为辅助,通过控股、参股、联营、合营等方式,着力培育多元化金融产业主体,逐步构建我省大中小并举、既竞争又互补的金融产业组织格局。(2)放宽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促进河南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机构的增加,积极争取在郑州建立第二层次的证券交易所,在主要省辖市建立场外交易市场。(3)在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基础上,加强不同性质、不同区域金融机构间的协调合作,如,银信合作,银信投合作,信投保合作等。
(三)强化区域金融创新的保障机制
(1)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除了在国家层面要建立健全良好的经济、法律和司法体系外,省政府有必要将金融生态建设放在与投资环境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出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2)改善区域信用、法制、金融监管等制度体系。包括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及覆盖全区的担保体系,改善区域信用环境;完善相关金融监管制度,保障金融机构合规操作;推动金融立法工作,提高诉讼效率,加大执法力度。(3)构建河南金融文化,提升我省金融主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区域金融文化的形成和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对金融创新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和我省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省区域金融文化内涵会更加丰富,金融主体独立性和创新性将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1]武安化.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J].市场论坛.2011.08
[2]尹凤哲.河南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现状及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观察.2011.12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4]杰姆斯·巴茨,丹尼尔·诺勒,张坤.外资银行的准入与监管:承诺与实践[J].银行家,2008,(5).
[5]郑泽华.加强和完善在华外资银行监管[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摘 要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金融业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政策的导向、技术的创新以及“大金融”理念的传播推动了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交流和发展。跨行业合作已经成为了金融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贯三大行业的发展现状,银行与证券的合作已经日趋成熟,从产品到经营都相对完善。而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却仍然处在“磨合期”,产品研发、组织形式、权责分工、监管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 银行保险 组织现状 研究发展等
一、银行保险的内涵
银行保险是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高度发达的背景下,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复合、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交叉、银行资本与保险资本相互渗透的产物。狭义的银行保险可以定义为银行作为保险公司人代为销售保险产品的关系;广义的银行保险是指银行与保险通过业务合作、资金融通、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手段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的经营模式。
随着社会对于金融认知的逐渐增强,人们对于银行以外的金融产品的的需求也显著提升。从实际的客观条件和消费者的主观意识出发,银行都具有卓越的品牌价值,良好的信誉保障,这一天然优势对于银行或保险公司拓宽其保险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极为便利的条件。在银行与保险公司客户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对目标群体细化和区分,使得保险业务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提升了保单的签单率,同时节约了经营成本。此外,银行保险提供了一站式服务的经营理念。当代社会是一个讲求服务效率的社会,各个职能部门都在此前提下进行合并重组,而银行保险的出现正顺应了当前的形式。
二、现阶段我国银保合作的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发展现状
可以说,欧洲是银行保险的发源地,也是银行保险制度最为完备的地区。早在十九世纪,比利时、西班牙以及法国的一些公司便开始全面提供银行和保险服务。但一般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银行保险业的真正开始。
我国的银行保险发展相对较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保公司恢复国内业务,部分地方的人民银行变代为办理保险业务。但这一时期我国处在金融市场建立的初级阶段,各方面技术都相对落后,政府监管部门缺乏对于混业经营的监管经验。国内一度出现金融秩序混乱现象。
银行保险的发展契机在2000年,中国平安进行银保产品创新,开发了一种分红保险。2001年第四季度以后,银行保险人业务迅猛发展,截至2002年,银行保险保费高达388亿,增长速度高达940%,部分寿险公司的银保业务站总业务比例的50%以上,银行已经和个人、团体一道,成为人身保险展业的三大支柱。
2004年以后,前期银行保险的迅猛发展造成的问题逐一暴露,平安、泰康等寿险公司开始逐步限制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此后的几年内,平安集团不断地对深圳商业银行投资,收购股权,经过了一系列的并购。2012年1月,平安集团收购深圳发展银行,组建新的平安银行正式对外营业。银行保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可以说中国银行保险25年的发展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浓缩。
现阶段我国银保合作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两类
第一,双方通过签定合作协议的方式形成销售联盟销售保险产品。
这是我国当下较为普遍的银保合作的营销模式。保险公司为拓宽销售渠道,和商业银行等销售渠道通畅的机构签订代售保险、代收代付保费等协议。这也是较为狭义的银行保险合作组织形式。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的品牌价值、客户资源、结算便捷以及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等便利条件,弥补销售渠道局限的不足。而银行则借机拓展中间业务,赚取费用以及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单和资金拆解便利。现阶段,该模式下开展的业务主要包括统的基本业务、利用互联网开展的“银保通”系统,以及保单抵押贷款等。
该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与保险展业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但是,合作双方的利益需求点不同,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保险网点销售人员缺乏对于银行业务的了解,对于客户的咨询缺乏积极态度。与国际上基于资本就带而形成的合作有所不同,我国的银保合作基本处在一个松散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在合作中处在绝对优势地位,并且往往与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很容易受利益驱使而产生业务上的偏向。在这种运营模式下,销售产品的单一化、创新动力不足成为核心问题。此外,对于保险网点销售人员的权责分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
第二,通过集团化的方式,保险公司建立自己的银行或者银行建立自己的保险公司。
该模式即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交叉持股,相互并购,对资源整合再分配,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一体化经营。可以说,这是银保合作中最为理想的模式。利用金融集团化的理念,真正的实现银行保险的业务的开展。在我国,中国平安集团通过对深圳商业银行的一系列并购重组,已经实现这一模式。
平安集团近年来利用平安银行对保险产品进行推广,成效显著。
平安银行保险业务以人寿保险为核心,开展包括分红险、万能险在内的一系列险种,并将业务范围扩展到非寿险领域。各银行保险业务点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在规模保费收入方面,2008年至2009年保费收入的增长较为迅猛,2010至2012年,为了配合我国的相关政策,平安集团对于银行保险业务作出调整。总体来说,集团化的平安银行保险业务基本与国际的银行保险模式相接轨,除去国内政策因素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平安的银行保险为我国该业务的发展提供较为成功的援例。
三、适应国情下的银保组织形式的研究
根据我国现行的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及政策导向。国内对于银行保险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强化银保合作发展的宏观政策导向,规范跨行业监管机制。2011年,银监会联合保监会发行的《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中经明确指出,要对银保业务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改进和完善体制机制,防止出现商业贿赂、销售误导、恶性价格竞争的违规行为。 保监会与银监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各出调人员对于保险业务进行监督和勘察,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业务勒令整改。同时,要保证相关监管部门的交流沟通,避免重复管理,重复审批、双向领导的监管混乱的局面。
其次,针对不同规模的保险公司,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组织形式多元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对于刚刚起步,资金相对薄弱的保险公司,可以开展前期的销售联盟,把重点落实在保险产品展业方面。针对自身产品的特点与银行合作。但是,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要保证展业人员的素质。优化自身产品,加强对于技术型产品创新的投资。同时合作双方保持信息交流对等,最大限度的实现互利双赢。
对于有一定资本的中等保险企业来说,可以和银行合作建立银行保险业务公司,或对银行注资,实现资本融通。该模式下银行的收益将不仅仅局限于中介费用,而是获得保险业务带来的收益。此种模式使得银行在合作地位中的主观能动性更高,扩展了业务范围,吸引了潜在储蓄者。同时,对于保险产品的创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银保双方的合作关系更为稳固。
对于资本较为雄厚,资金来源较为充足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集团化的手段对银行注资,并购银行成为其子公司。该模式即平安集团的现行模式。通过对于银行股权的收购以及稀释,使得保险公司成为控股公司。在金融集团化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将不再是合作中的被动方,而成为银行保险业务的决策者。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此模式下银保业务的合作是自身资产的一项优化行为,通过这种优化为集团带来更大的利益。合作基于集团内部,并不存在主动与被动的差异。当然,这种集团化的行为需要相当的资金作为支持。
此外,在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过程中,保险业对自身的定位要清晰。从宏观角度上分析,开展银保合作是加快金融业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借用银行的良好平台,能够提高保险展业的成功率。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开展银保合作业务是机遇的同时更是挑战。2008年,保监会联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该政策的出台鼓励了银行与保险业双方在业务、资金等方面的交流。在此种前提下,银行业也可以借助自身资源优势独立开展保险业务,这也是国外银保合作的另一种形式。银行借助客户资源及累计的信誉优势,开展的业务与保险公司自身的业务相比,具有天然优势。因而,相关的监管部门在出台政策方面应该具有一定倾向性与保护性,毕竟我国保险业处在发展阶段,与相对成熟的银行业体系相比还是具有相当的差距。保险业发挥自身优势,在产品的创新性、多元化、专业化等方面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鉴于我国目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现状,大部分的银保业务的组织模式仍然集中在初级阶段。我们首先应该对现存问题进行优化,在金融市场与自身资本均达到一定要求的情况下再考虑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逐步实现金融集团化的完备模式。
参考文献:
[1]孟建国.我国银保合作的渊源及发展[J].特区经济,2008.4.
[2]唐红.关于银行保险业务问题的讨论[J].西南财经大学,2007.5.
[3] 洪洁.论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途径[J].上海金融,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