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的德育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 (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在小学教育系统中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推动小学素质教育发展。在小学生的年龄阶段中,思想品德基础是否良好对他们的成长道路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新形势下,对小学德育教育高度重视是目前教育工作人员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2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于德育而言,主要指的就是道德教育,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社会德育;二是社区德育;三是学校德育;四是家庭德育。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小学阶段中的儿童以及青少年属于品格形成、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中的德育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相对来说比较高尚的思想品格作为支撑,即便拥有再优秀的文化水平,也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优秀人才。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也开始处于转型进程中。目前在新形势下也存在比较多的不良之风,充分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育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对德育教学加强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德育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育人单位,在承担文化知识传播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素养进行加强,培养学生在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让学生从小培养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小学生属于新世纪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对小学德育教育进行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
3新形势小学德育教育的措施分析
3.1德育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位学生
小学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给于尊重,要坚持做到一视同仁。小学生他们会对教师有着一种天生的尊敬,在小学教育中经常会发现这种状况:越被教师看重的学生,他们起步往往都比较快,但被教师忽视的学生,起步比较慢,甚至没有任何的起步,严重的话还会出现倒退现象。所以在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教师做到热爱学生,和学生用心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
3.2在德育教育中要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小学生自身年龄比较小,社会经历、阅历不多,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思想认识方面还处于刚刚萌芽阶段。所以要想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做好,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生活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现象,给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严峻的考验,同时也进一步为德育教育的实施带来阻碍。所以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3.3德育教育应该和实际相联系,把德育融于活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说教,大部分德育内容以小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很难去体会。所以德育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对班级中所有的学生状况充分了解和掌握,通过实施有意义的活动开展思想教育,对德育教育水平加强。在对活动选取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环境,通常能够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例如:学生中会存在个别学生对别人的铅笔或者笔记本等感兴趣,就会在别人不注意的情况下拿走别人的东西。遇到这样的状况时,教师应该找一些相关的拾物上交的事例讲给学生,正确引导学生要把不是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这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伤害小学生幼小的自尊心。可以说是哪位同学不小心装错了,大家都要检查一下自己的东西。如果不是自己的,应该勇敢的交到老师这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谈论,保证学生在实际实例和讨论中懂得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让学生知道拾到的东西一定要上交的道德准则,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4加强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小学德育教育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要想实现德育教育就要要求各科教师共同努力,在各科课堂上积极渗透德育教育。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在各科教学中应该合理、适当的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存在不足,所以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由浅入深,保证德育教育的积极开展。
3.5德育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常规训练的开展进行提高
学生步入到小学阶段后,学校的生活应该要求他们具备严格的时间观念以及集体意识,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小学生年龄相对来说比较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自制力不是很强,大多数道理虽然能够听懂,但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和约束自己。所以要想保证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就要对学生常规训练积极开展,通过不断的训练能让学生更好的遵守学生规章制度,对学生如何上课、下课、怎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友好相处等都有明确规定,让学生对这些反复练习,做好的学生要积极表扬,做的不好的学生要耐心的指导,不能严厉的批评,对他们不断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把日常规范做好。
一个人不论自身条件是多么优秀,又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那么,这个人毫无价值可言的。因此,我们要具备基本的、良好的道德素质,这样才可以做到为人师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是重要的,其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到学生的表率。学生刚升入初一之后,还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学习压力很大,没有纪律、劳动的意识,没有集体主义观念。如何帮学生尽快适应这些,是我们教师首要工作。所以,在第一课,我给学生树立了班规,严明纪律,然后让他们参加集体劳动,把我们的“小家”打扫干净,接着才可以开始学习,这样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结合历史知识,给学生讲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引导学生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事做起。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向教师请假,生活上要讲究个人卫生,不随便丢垃圾,积极参与集体劳动。自己只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才能集中精力做大事情,才能把大事情做好。为此,我也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着学生。如集体大扫除活动,我加入学生的队伍,与他们一起参加劳动。升国旗的时候,我表情严肃地站立在学生的旁边,不与同事窃窃私语。在我的影响下,我们班的卫生是干净的,课堂上不会出现学生违反纪律的现象。此外,我从生活上也尽量去关爱学生,经常找住校的学生谈心,让他们安心学习。学生有难处了,立刻给他们想办法解决。在我的影响下,学生都能在学校安心地学习,不会出现顶撞教师的现象。有的学生犯错了,也能做到及时改正。
运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中华优秀儿女,他们都为国家的兴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英雄事迹就是我们学生学习的好榜样。如讲到大禹治水这一课,除了要告诉学生大禹治水的过程及意义以外,我还给学生讲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解忧,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他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典型事例。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中,我引用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林则徐是道光帝的一位大臣。道光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向我国引进鸦片,鸦片不仅使我国的黄金白银大量流失,而且还夺去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健康体魄,使他们日益穷困,妻离子散。在1840年,林则徐积极对鸦片进行清缴,并把缴来的的鸦片集中在虎门进行销毁,得到了劳动人民的欢呼。还有我们的好总理,他在私塾念书时,先生问学生为什么要读书时,他是这样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前好多学生的回答不是为了升官,就是为了发财,唯有他是这样回答的。只有心中时刻装着祖国,担忧国家命运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回答。学生听了之后,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德育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中的政治因素来丰富学生的德育教育。1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情,用以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事情的发展,让学生能够产生危机感。如学习了近代史的知识内容之后,我们知道清政府的落后不仅仅是它落后、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而且还与它实行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分不开的,不与外国互通商贸、实行经济往来,就连政治文化上的交流也是一片空白。在末年又遭受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导致了清朝政府的衰弱、人民的贫困。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强盛则人民强盛”这个道理……通过这一系列的知识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的国情,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是不可分割的。再如美国的发展历史,在清朝末年美国处于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本身又没有经过封建社会,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制度相对稳定,政府又重视经济、科技的发展,这些都使得美国的经济得以平稳、顺利地前行。美国的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大胆地对外开放,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才能使我们的经济更上新的台阶。“发展才是硬道理”。再比如某些“”分子一直从事破坏统一的活动。而有关台湾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在历史教材中找到答案。台湾历来就属于中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封建社会时期就在台湾设立行省,进行了管辖。而那些企图割裂大陆和台湾的人是不能够得逞的。学习到这些知识,学生就对我们的国情问题,对于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分成“物”和“理”两部分。其中“物”就是物质,而物质的存在形式可以归纳成实体物质与场两种形态。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从而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认识奠定基础。如教师在讲“质量”这一知识点时,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自然界中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物质从大的天体到小的基本粒子,既包括有形的实体(如桌椅、车辆),也包括无形的场(如万有引力场、电场、磁场)。而“理”是指物质变化与运动要遵守的客观规律。教师要在教学中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去阐述物理规律和现象,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科学世界观。比如在讲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电与负电”等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理解哲学思想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讲授运动时,强调运动的绝对性,以及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等。
2.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不屈不挠等心理品质
例如初中物理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及定律不能很快理解接受,心里会存在疑问,怀疑其客观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做好实验,从而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另外教师在讲课中可给学生介绍物理学家一些事迹,如牛顿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起煮在锅里;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通过这些小故事,能让学生学习牛顿的勤奋刻苦的精神。欧姆在研究欧姆定律时付出十分艰巨的劳动;伽利略为科学真理奉献生命;焦耳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做了四百多次实验,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十多年刻苦研究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明白物理中很多规律都是经过长期艰苦实验得出来的,其中蕴涵着研究者很多的汗水、心血、挫折和失败,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韧的意志品质。
3.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德育中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有许多,比如地动仪、指南针、回音壁等,另外,我国古代有关物理科学的着作也有很多,如《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其理论和实践都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我国现代在关于超导的研究、理论物理中层子理论、原子弹和导弹研究等也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穿插介绍这些相关知识,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他们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第二,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用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奋发图强的工作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来教育感染学生。第三,还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在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存在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4.提高教学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的教材内容,德育的渗透方法也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影像资料、挂图、幻灯等教学手段,采取物理竞赛、参观访问、探究实验、故事展播等教学形式来增强物理教学中德育的可接受性与趣味性。同时,教师还要力求新颖,不能有些素材几年、十几年不变,要老话新提、与时俱进。
一、师德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潜在因素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教师职业道德。学生看教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马克思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周围世界时,他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极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学生的智慧和心灵面前。学生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也一定在认识教师。教师的思想言行、感情意志、道德品质和威信影响力都以教育者真实内在的自我面貌呈现给学生。我们说教师不是教学机器,而是有血有肉、具有个性特点的道德主体。教育者可以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只管教学,但事实上教育者完整的个性却暴露在学生面前,虽然这种影响处在教育意识之外,却对受教育者产生着无形的、潜在的因而也是持久的、深刻的德育影响。而且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够成熟,需要有人来指导,而教师是最恰当的人选。由于学生对老师的充分信任,因而在融合的过程中,达到了知识向信念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学生把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成为自己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比言语教育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它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是更持久,更深远。
二、师智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
师智,即教师的智慧力量。主要是指教师的聪明才智。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渠道。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与低,而教学效果的好坏又取决于讲授质量,学习质量和管理质量。但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各因素中,讲授质量与学习质量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总体趋势。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讲授质量起主要作用,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但扮演不同的角色。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借助一定的环境,选择有效的讲授方法,向学生传授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智能;学生则在教师正确积极的引导下,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借助一定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认识能力。可见,教师教的水平制约着学生学的水平。而从学习质量的角度来看,它影响着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也必须注重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不过,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关键在教师。首先,学生应有正确科学的学习观,这一学习观来自教师的引导。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认识主体之一,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特别是学习质量的管理者。其次,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有乐观的估计。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关键看他是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已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学习是学生自我学习,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而且也符合时代的要求。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教师职能的相应变化,教师要“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唤醒未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个人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可见教师是智力的开发者和学习的指导者以及未来的设计者。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向学生传递着他的知识量,展示着获取信息的快捷方法,同时也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探索问题的精神,指导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对待事物的态度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也不仅仅是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教师职能的变化,预示着教师内涵的丰富性,这也将对教育质量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师情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为人师表,起到表率作用,要以崇高的师德去影响学生。教师要起到率先垂范作用。什么样的教师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采取什么方法,在传授知识育人的同时真正做到师德健康。
教师在教育培养中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教育好学生,那就需要有一个德育教育的基本技能。一是不能伤害学生的心灵。积极鼓励学生怎样做人,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杰出人物、身边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在班级经常开展学英雄、学先进活动,用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先进事迹教育学生。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如果让学生在心中树立几个“典范”,让每个学生像“典范”那样生活、学习和做人,那么良好的品德就会形成。二是在学生中起一个有效的教育手段,正像电视科教片陈恒先生所说的那样不可偏爱、偏恶,不可讥笑学生,对学生要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可亲,不能把学生视为敌人。否则失掉了教育意义、丧失学生的自尊心。三是教育学生时,教师要以鼓励表扬为主。用好人好事去教育学生。对表现不好的学生、淘气的学生、学习不好的学生要尽力找出它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对一贯表现顽皮或较差的学生不要发脾气,要耐心说服教育,和他们讲道理,真正使他们从内心受到教育。如:河北省王春牛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做到的案例,很适应教育学生的方法。有一次一个学生的铅笔丢了,这个老师经过周密细致考虑,想出一个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采用一种有趣而有意义的游戏活动来找丢失的铅笔。这个教师在讲桌上放一个盒子,老师讲清了丢铅笔的原因和让铅笔自己飞回来的游戏,他把全班学生叫到操场上做这个游戏,然后一个个地进教室,让拿铅笔的这个学生主动自觉地把铅笔放在盒子里。其他学生和老师在外边操场上做游戏。最后这支铅笔终到了盒子里。游戏结束了,铅笔找到了。这位老师既没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给这个学生一个改错的机会。这充分说明这位老师既有高尚的师德观念,又有良好的教育方法。暗中又教育了拿铅笔这个学生,使这个学生从内心受到教育。假如说他大发脾气,信口开河,这个学生的心灵就会被伤害。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以后事情闹得更大,然而这位老师却没有这样做。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师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每个教师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在学生中树立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起到表率作用。要时刻加强对学生在德育思想上的培养和管理,不断教育学生树立人生观、道德观,使他们受到教育和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乌兰花小学)
【关键词】教育文化 管理艺术 教育灵性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37-02
江津区整个教育系统掀起了“平安教育、和谐教育、幸福教育”三大命题的大讨论,这无疑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静下心来理性地思考诸多教育问题的最佳时机,而且,这对教师来讲也是很有必要的。常言道:只有“先立说”,方可真正“立业”。其实,我们教师写文章,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教学体会与感悟进行整理和梳理的过程,不断进行这种精神收藏,然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言”见诸报刊或获奖,这不仅是让老师拥有快乐的一种方式,更是老师成长的一种途径。为此,本人撷取了“幸福教育”这一命题,我认为,要破解这一命题,必须从教师的幸福入手,而教师的幸福,从很大程度上又归结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因为,只有让教师幸福了,才有学生幸福的可能,才有师生互动的幸福,才会有幸福教育。本文仅从教育文化、管理艺术及教育灵性这三方面简要谈谈我个人对培植幸福教育的一点浅见。
一、以教育文化孕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以文化人,培植幸福教育沃土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当代著名教育家陶继新先生认为,幸福是久存于生命个体心中的那份具有高尚情结的快乐。斯泰洛奇认为,一个人幸福与否,主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由此,我个人认为,“幸福教育”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持续体验到的高尚愉悦感与成就感的一种教育情结。
这种教育情结,是植根于教育文化的教师职业发展来体现的。所以,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主流教育文化,是教师职业良性发展和幸福教育的一片沃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具备提高师生幸福指数的环境与氛围。虽然教育文化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与教育实践的结晶,但它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制约着教育过程及教育的行为与方式。古人倡导“仁道”与“博爱”,我认为颇有些道理。孔子的教学总纲乃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周易》有言:“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由此可见,仁道乃是教育工作者的立业之根本和原点。而博爱出自《无量寿经》上的“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孝经·三才章》:“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博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一种宽容与尊重。所以以“仁道”、“博爱”价值观为指引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等教育文化,是化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滋生幸福教育的沃土。
如今教育场域出现的诸多怪异现象与不规范行为,均违背了“仁道”或“博爱”。如:屡禁不止的教育乱收费、教师乱办班和违规补课、教育均衡下的地下生源交易、绩效工资实施后教师晋级与评职的急功近利等等。教育如果脱离了核心价值观支撑的主流文化,教育将成为无灵魂的“生产链”;没有文化的课堂,只是一个“驯兽场”;没有文化的团队,就是没有灵魂的机器。而且,如果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那么,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也就不可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即便是通过行政手段获得了暂时的安宁与和谐,这种所谓的暂时成功,最终也必然会走向失败乃至消亡。又何谈教育的幸福呢?只有不断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文化渗透与熏陶,在教育系统内形成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才可以让诸多“禁令”、“规范”等得以众受,从而营造幸福教育的大环境。譬如:在教育系统内进行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宣讲、各种媒体宣传等);在教育系统内评选年度感动学生与家长的教师;在教育系统内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等。
二、以管理艺术蕴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以情动人,催生幸福教育
学校的任务不外乎有两大项:一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二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快乐。这两项任务都蕴含了幸福教育的要素,为了激活这些要素,我们需要倾注管理艺术。而且,这两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决定了教育幸福指数的高低。所以,这两项任务的完成既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在管理的每个细节,妥善地处理好“懂人”、“度人”、“用人”、“容人”、“爱人”及“达人”等,同时也需要我们教育者倾其真情。因为,无论是管理还是教育都是一门需要灵性的艺术。只有我们管理者真正将自己“容人”、“爱人”及“达人”的赤诚与真情用于老师身上,让老师感受到温暖与归属感时,老师才会将学校对自己的真情转化为自己对学生的挚爱,以搏得学生成人成才的成就感,从而使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只有在这种良性循环的链条中,才会让教育迈进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的殿堂。
为此,各学校都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为师生们搭建各种平台,以最大限度地让老师和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让他们在各自的成长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
然而,教师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是特殊专业领域的工作者。而追求物质上的充裕是社会人的本能之一,职业认同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应是教师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在教师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
1.民主管理,认同教师对幸福发展的追求。教育的幸福,既包含学生的幸福,也包含教师的幸福,教师应成为幸福发展的感受者和职业发展的追求者。而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更多地体现在决策层面及制度设计背后的刚性及柔性管理方面。
问题。
素质教育,就广义而言,是通过教育,培训和训练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和谐发展的整体性教育;也是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是有力发挥学生内在潜力的教育;更是适应现展需要的开放性教育。因此,笔者认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我们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我们经常强调加强师德教育,无外乎也是强调这一工作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言谈举止将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形成。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对于学生的第一任务或第一责任就是“传道”。可见,从这一点说,古今中外教师,概莫能外。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有什么的教育素质,就有什么样素质的学生。为了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教育思想的彻底更新
在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和关键就是争夺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民族素质不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深重危机。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全国各地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而应试教育也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最大弊端。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理应首当其冲。我们也清楚地知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但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如果说只有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算是“人才”,那么刚刚兴起职业学校教育势必要面临过早夭折险境。所以说,未来社会所需要培训的人才,说到底只有一条: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
教师的思想道德将直接影响学生德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不难想象,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若自身缺乏高贵的灵魂,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真诚的奉献精神,岂能塑造人类后继人的高尚灵魂;教师的道德素质的质量,对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常听说有的教师谩骂学生、痛打学生,向学生或学生家长索要财物,让学生为自家出苦力等等,这会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教师如此,学生又如何?有的教师不注意形象,有的教师留长发,穿坎肩,吸烟不分场合,讲课语言时而不雅,引起学生哄堂大笑,有的甚至成为学生们一时的口头禅。教师的这种形象,孩子们的那幼稚、好奇、敏感、识别能力低的心理怎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从口袋里掏出揉皱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了,最好还是请他走到角落里,在那里去擤鼻涕,叫谁也不要看见他”。这也正能从侧面反衬出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广大教师应恪守
思之。
三、教师才能的提高
教师德才兼备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德才兼备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我们在强化教师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的同时,必须提高教师的多种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写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社会能力、创造和想象能力等。
此外,当一名教师除了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品德外,更应情绪稳定,热爱工作,任劳任怨,基本功扎实,善于接近学生和家长,兴趣广泛,普通话说得标准、悦耳,字写得漂亮。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的教师要一专多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教育要有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德育教师应在加强学生德育知识掌握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并积极抓住契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与各科教学融合起来,“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科教学以德育为核心。非专业德育教师则应在各科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方式利用蕴藏于教材中的德育知识和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强化其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促进其道德行为的养成。只有二者通力合作,才能实现育人目标。
一、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片面重视知识的价值,忽视学生的道德养成,使道德教育流于表面,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下,非专业德育教师片面地认为,自己的职责仅限于学科教学方面的育人即智育、美育和体育,德育是专职德育教师或班主任的分内职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不少非专业德育教师的“尚方宝剑”。于是,教育仅限于学科教学,德育则被剥离出去。另外,以往对于教师的评价仅限于学生的学科成绩,“道德教育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成为一句空话。结果,德育力度不够、渗透性不强,使德育脱离了与其他学科文化知识的联系而变得枯燥无味,脱离了现实生活,难以让学生接受。专业德育教师则将德育囿于道德认知的狭小范围,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则成了德育课的副产品。
2.教师责任意识薄弱
教育具有两种价值维度:人文价值和工具价值。但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为善,使人成为人”,其工具价值只是达成人的幸福的一种手段。赫尔巴特曾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一论断揭示了教育的本体意义。鲁洁教授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在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的同时,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导致学生不关心世界与人的价值和意义,只服从外在的目的,功利性淹没了教育的内在意义。人类应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而道德正是知识经济时代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基础。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造就完整的人。因此,教师应该本着对育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强化责任意识。
3.教师德育观念滞后,德育方法简单
德育观念的落后阻碍了教师对学生道德的全面提升,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德育方法的因循守旧。“管住学生,使之遵纪守法,搞好学习就是学校的德育任务”的任务观和“学习好 听话=好学生”的人才观,势必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从而使学生失去独立、自由发展的自觉意识。德育方法单一化、粗暴化表现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即教师常以批评、禁止、训斥、惩罚等方法强制学生,使学生成为道德条目的存储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个性与主体性被淹没,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这种注入式的德育,虽然能让青少年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其缺乏沟通、对话、多向交流,缺乏让学生在“行”中感悟、体验、思索、反省的必要的实践步骤,忽视了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过程和方法简单化,内化与转化的环节被省略,必然难以让学生形成道德方面的自我意识。
二、教师德育素养提升策略
基于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
1.教师的良好品德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
教师没有高尚的师德便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为。因此,教师不仅要遵守师德规范,而且要不断地加强个人修养,努力使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视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
2.深厚的德育理论修养是教师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德育工作是一门科学性和理论性很强的工作。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应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广泛学习和研究德育规律,掌握德育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开展德育工作,从而克服德育工作的盲目性,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唯有教师的德育过程符合学生的品德形成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3.与时俱进的德育观念和合理的德育方法是教师进行德育的关键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以及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趋势,要求人们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并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社会改革。多元价值共存将逐渐成为社会所有领域的普遍现象。在教育过程中,以往教会学生听话和顺从的教育已不合时宜。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冲突和矛盾并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给学生适切的选择机会,逐步培养他们自主选择的意识、能力、方法、意志和态度,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并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