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县域发展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县域发展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县域发展研究

第1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属于区域经济范畴,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①区域性。县域经济是一种县级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②区域性,各个县在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社会文化、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条件等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特色;③农村性。县域经济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着绝大部分地域面积,农民在县域内的居民中占据着绝大多数;④系统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体系,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⑤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竞争和挑战,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比较和竞争优势;⑥中间性。县域经济是一种中观经济,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层次,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保障经济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首先,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县域经济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载体,县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其次,发展县域经济能够有效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与就业平台,促进农民收入提高。再次,有利于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活力,变潜在需求为现实需求,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中内需与外需的失衡状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最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呈现不同层次的差异,其分布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布特征一致,全国百强县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而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则很小,各省内部县域经济发展也不均衡。

(二)县域地方财政困难

一些县域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模式粗放,工业基础薄弱,企业效益普遍不高,财政增收困难。主要表现在人均财政收入低、人均财政支出水平低、财政出现赤字负债过重等。

(三)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不够完善,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规模小,实力较为薄弱,现代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大多数县域经济中农业所占比重很大,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偏低。农业生产效率也普遍偏低,机械化作业推广程度不够。种植业比例较大,经济作物种植率不高。

(四)资金、人才和技术短缺

一些县域财政拮据,资金较为紧缺,致使县域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缓慢。受地理因素及各种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和制约,部分县域难以为科学技术人员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投资软硬环境相对较差,本身不具吸引力,致使人才流失严重,高、精、尖人才十分匮乏,缺乏相应的现代化意识、开拓创新意识,这就难以改变县域科技力量薄弱的状况。人才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五)县域企业生产规模偏小

在县域经济的市场主体中,中小规模企业所占比例较大,信息收集能力较低,难以及时获得瞬息万变的市场供需信息,大多数情况下,生产经营决策者只能凭借传统思维模式通过以往的“经验”和上一年的市场行情来进行决策,产品难以做到适销对路,企业经营风险性加大,生产积极性难以提高。另外,企业经营比较分散,难以实现集约化生产,集约化产业群数量很少,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六)思想观念落后

在一些县域仍存在计划经济体制惯性思雏的束缚,存在等、靠、依赖的消极现象,观念滞后,因循守旧,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意识较强,缺乏创新。开拓意识不强,缺乏一股闯劲、冒劲、拼劲等。凭借旧思路和旧方法处理和解放新时期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适应当今大市场、大开放、大招商、大合作的形势要求,难以把握发展的机遇。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县域经济在国家总体经济布局上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认真总结和分析问题,总结其发展对策,具有深刻意义。

(一)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县域必须适应新形势要求,从自身自然区位、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条件出发,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主次有别的指导方针,大力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工作思路,实行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进行专业化生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挖掘潜力,形成特色产业,放大县域比较优势,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培植强势,在传统产品中打造强势品牌、名牌产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

在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的背景下,伴随经济、科技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县域必须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突破自我封闭的格局,逐步培育大开放、大市场、大资源、大发展的意识,积极开拓县外市场,建立面向国际国内企业和市场的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协作,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招商理念,拓展招商空间,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质量。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改善县域三大产业比例不协调状况,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固农业基础性地位。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废除传统农业不合时宜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全方位推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进而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大力发展县域朝阳产业,培育县域具有活力的工业经济体制和机制,加快更新换代步伐,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充分消化和吸收,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注重创新。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所占比例,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

(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从城乡发展实际状况来看,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在城镇。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做强城镇经济。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对土地、技术等各种资源要素实施资本化运作,提升商业价值。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多种途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完善城镇软硬件设施,优化城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加强县级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

(五)优化县域经济环境

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是否拥有完善的经济环境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县域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完善审批、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形成合力,加大吸引力,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充分发挥先进观念对县域经济发展良好导向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不合时宜旧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并抓住市场机遇,勇于尝试。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观念,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迎接国内外挑战。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以更优惠的待遇、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李华,易善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J].经济纵横,2010,02.

第2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西部经济;县域经济;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亦是微观经济之首,其具有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双重特征,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县域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衔接点,是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基石。西部县域经济是全国县域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具有城乡二元矛盾突出、经济总量偏少、收入水平较低等特点,也是西部省份实现跨越式发展,后发赶超的动力源和引擎。探索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寻求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实现西部省份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一、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西部县域普遍既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又有基础条件较差、主导产业缺乏、劳动力素质低等基本特征。

西部县域具有丰富的农林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西部地区县域面积是525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的54.7%。全国水能资源的80%集中在西部,此外,西部还有丰富的风能和地热资源。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6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45种。西部地区有高原湖泊、冰川雪山、岩溶地貌、森林草原、戈壁大漠等自然风景,西部有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不同的信仰和习俗,这些都是为西部旅游提供的资源。

西部县域大多处于山区或高原地区,地理位置偏僻,道路交通不够便利。其中有些县域生存条件相对恶劣,一些地区干旱少雨,一些地区高寒阴冷,自然灾害频发。西部县域资源相对贫乏,如煤炭、石油等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源性资源相对较少,不少县域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可耕种面积少。

西部县域经济中支柱性主导产业较少。主导产业是拉动县域经济的主要引擎,其具有经济总量大、消化就业能力强、品牌效应好等特点。不少县域工业布局分散不合理、工业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较低等,缺乏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不突出。多数县域探索特色经济,但大多特色产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特色产品的深入加工和其品牌营销等。

在西部县域劳动者普遍素质不高。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等多方面软硬件资源的缺乏,大部分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多数家庭教育水平落后、生活质量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等等这些也制约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西部县域城镇功能有待提升。西部地区的城市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在西部地区GDP排名中最高的重庆市在全国排名仅列第六位。西部地区成渝、关中城市集群效率不高,区域协调能力不强。超大、特大城市的综合实力有待提升,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相对不足,这使得各类城市的潜力和辐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形成了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等特点。

二、西部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西部县域普遍存在着环境建设滞后、产业结构滞后、县域财政增收乏力、民营经济弱小等问题。

近些年,西部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大部分县域仍在环境城市建设和发展上滞后,某些地区脏、乱、差现象严重,行政效率低下、社会治安差也普遍存在,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不高。软硬件环境建设的滞后制约着县域的招商引资,导致县域竞争能力不强。

西部县域产业结构偏重第一产业严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滞后。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比重较大。近些年,生态农业等现代化高效农业有所发展,但其经济总量还是相对较小。第二产业中,由于西部县域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工业和高科技企业较少等等,导致西部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缓慢。第三产业中,仍以传统服务也为主,以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还未形成。

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县域财政增收乏力:一是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足,支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较少;二是投资总量少,新添动力不足。基建设施落后、投资环境较差等招商引资受限,吸引社会投资能力差;三是西部县域财政资金捉襟见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未能得到改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不强。

西部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弱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不可或缺的动力源。但在西部县域,民营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有限。这与当地市场建设、投融资环境、法制环境及市场主体自身素质有关。

西部县域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一贯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产业结构的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使得西部地区人口要素与资源要素、环境要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全国建成区绿化率排名中,西部地区只有重庆、陕西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不仅影响到西部地区人居生态环境,而且威胁着城镇生存发展的生态基础,严重制约着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西部县域经济落后的原因

西部县域经济发展落后主要有着思想观念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不高等原因。

西部县域长期受粗放式增长方式和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不少干部群众市场竞争意识薄弱,缺乏危机和忧患意识,不善于抓住市场机遇,不善于参与市场竞争,不善于规避市场风险。此外,部分干部群众因循守旧,不善于接受和掌握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思路、新观念、新办法,以致跟不上形势,错过发展机遇。

大部分西部县域经济体远离沿海城市群经济圈,远离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且相对落后的西部县域连片成群。其既缺乏经济增长级的辐射,又缺乏经济中心城市的拉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知识型劳动力离乡远赴沿海城市就职打工、三留守问题严重等,造成西部县域城镇化水平低的原因。县域所辖乡镇多为农业为主,在乡居民多从事涉农产业,这又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

参考文献

[1]高晓燕,杜金向,马丽.我国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东、中、西部47个县域的数据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

第3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一、前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影响不言而喻。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的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面临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挑战,各地区都竞相给出大量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其中不乏从发达地区淘汰的污染重、能耗高的企业。这对县域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为了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性。县域经济一定要充分发掘自身资源禀赋优势与地方文化特色,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是以特定的地域空间为载体,以特色要素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在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使优势要素得到放大和扩张,并进而使体现为本区域特色的经济。而与城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竞争优势,必须更多依托自身特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立足地方县情,培育、开发和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休宁县域状况分析

    (一)区域特色状况

    从地域上,休宁县隶属安徽省黄山市,与浙赣两省接壤,是典型皖南山区县城,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盛产木材、茶叶等农作物。县内有着众多茶叶品牌,被誉为“中国有机茶之乡”。此外,休宁县毗邻黄山市区和黄山风景区,环境优美,境内有着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齐云山。从历史发展上,休宁历史悠久,建县于东汉建安十三年,有着浓厚的徽州文化底蕴,孕育着“徽州四大古镇之一”的万安古镇。在浓厚的徽文化熏陶下,和便捷的水路交通休宁休宁自宋嘉定十年至清光绪六年共出了19名文武状元,是中国第一状元县。

    (二)经济基本状况

    休宁县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为41.4亿元。实现人均生产总值为15115元(折合2240美元),低于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382美元,也低于黄山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846元(超过3100美元)。其中,旅游收入、农业收入(不包括林畜渔业)为20.36亿元,占全年生产总值近50%的比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0、16.5、15.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1.7:39.9:38.4。

    (三)发展战略

    休宁县政府对县城的长期发展制定了一个明确目标——把休宁县打造成宜居宜家的“中国休闲养生之都”。这就要求在走“工业强县”的道路中,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转型中培育和壮大主导地方特色产业。把“绿色休宁”的品牌做强做大。

    三、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谋划

    县域经济在走特色经济发展路子上,定要把握特色,整合资源,打出自己的亮点,形成适合本地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并不断扩大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对休宁县的地域特色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本县的资源特色主要有——旅游产业、茶竹石雕产业、特色农产品等。

    (一)融合新元素,丰富旅游产业

    在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景的旅游产业中,融入本地特色。休宁作为全国有名的“状元县”和产茶大县,在发展旅游产业中,积极拓展旅游新线路,更好地融入把茶文化和休宁教育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本地旅游项目,增加旅游收入;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休宁的宣传影响力。

    (二)形成特色的茶产业集群

    经济学中非常强调规模经济,规模赢得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集中做大产业规模、增强竞争力,才能赢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在产业布局上,推动产业的积聚,形成一个功能布局合理、产业积聚明显、经济效益显着的发展态势。而休宁有着近百家茶叶生产销售公司,其中很多是乡镇企业,只有“松萝茶叶”、“新安源有机茶”两家龙头企业规模较大,产业链较宽,并没有真正体现集群效应。

    (三)深入发掘传统徽雕文化

    石雕和竹雕作为“徽州四雕”之二,而休宁县盛产翠竹,茶园石以及所传承的优秀雕刻工艺。其中,张王楼制造厂主要生产的深浅浮雕笔筒等摆件,竹雕楹联,屏风和竹根雕人物已远销东南亚各国。石雕作为传承“古徽州文化”的载体,在整个黄山境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享誉甚高,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竹雕和石雕在县内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得到重视。

    (四)发扬传统徽教育文化

    “全国第一状元县”是一张金字招牌。休宁不仅是在宋代至清代在教育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建国后的现代也是成绩斐然,休宁万安中学便是这声名显赫的功臣。很多学者也对休宁的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和总结经验进行交流分享,促进教育事业的提升,进一步发扬徽文化。

    此外,还有很多乡镇特色产品有待深入开发,如茶油、徽菊、蓝田花猪等。在“工业强县”的规划中,走好绿色、循环、创新之路。首先,要注重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减少对污染大的重化工业的招商引资,培育以十二五规划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其次,发展好循环经济,鼓励物资回收公司的成立,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再次,努力开发创新型产业,如着名的“农夫山泉”矿泉水的水源就是来自休宁境内的“六股尖”,本地可利用优质水源开发矿泉水产品。

    四、县域特色经济政策支持

    实现地方特色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的挖掘、开发和完善,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鼓励和支持。

    (一)大力支持乡镇特色企业发展,以城镇化建设带动农民增收。对各乡镇的特色产品开发,积极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服务,引导企业生产,为企业的市场开拓与销售提供平台对接服务,积极宣扬和鼓励借鉴其他县域特色企业的发展思路和先进做法。

第4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马宗国, 朱孔来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及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破解发展难题,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 通过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存在的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 12-0065-04

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却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近几年, 山东省在/促强扶弱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 通过加快实施/双30工程0, 县域经济呈现出龙腾虎跃、竞相发展的局面。但县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 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2009年, 山东省122个县(市、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9341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12381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4517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923818亿元, 进出口总额108517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8615%、5613%、8416%、8117%、7813%。全省有26个县(市) 进入全国百强, 其中前20强中占了7席。

(二) 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山东省在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提高经济集中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县域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山东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8年的1012B 5911B 3017调整为2009年的919:5810:321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114%, 比2008年提高214个百分点。以提高经济集中度为目标, 通过加强园区建设, 促进了县域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的聚集。近几年, 许多县市规划建设了各类经济园区, 目前, 全省县域经济园区已达1100多处, 60%以上的新建项目聚集在园区内, 经济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载体, 区域经济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三)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 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55元, 同比增长819%, 农民恩格尔系数达3615;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3476元, 同比增长1317%; 2010年一季度,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14元, 同比增长1318%。

(四) /双30工程0成效明显

通过实施/双30工程0, 经济强县优势更加突出。2009年, 30个经济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收稿日期:2010-08-20

作者简介:马宗国, 男, 山东泰安人,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美国罗德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1290818亿元, 同比增长1212%, 高于全省增幅013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612亿元, 同比增长1412%, 高于全省增幅119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324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917%, 低于全省增幅71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1210亿元, 同比增长1610%, 高于全省111个百分点。经济欠发达县发展势头也较强劲。2009年, 30个经济欠发达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216亿元, 同比增长1316%,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17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16亿元, 同比增长1818%,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615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26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15%,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01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9117亿元, 同比增长1819%,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二、山东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模式(一) 特色产业主导型

山东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0, 发挥比较优势, 打优势牌、走特色路,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 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几乎每个县市都有特色的典型或品牌, 有的特色项目与县域名称齐名, 甚至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如, 提到/贸工农一体化0就会想到诸城, 提到南北两大/菜园子0就会想到苍山和寿光, 提到/阿胶0就会想到东阿, 提到蔬菜加工和出口就会想到莱阳, 提到羊毛衫加工就会想到海阳, 提到黄金生产就会想到招远。

(二) 创新导向型

山东省坚持突出科技创新先导地位, 整合创新资源, 聚集创新要素,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县域经济全新发展模式。如, 沂源县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 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引导企业科技创新, 实现以/高0补/晚0, 以/高0补/弱0, 强化了科技的支撑作用。禹城市实施/新、特、优0工程, 突出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知名品牌、循环经济四大亮点,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0%以上。

(三) 产业集群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导向,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 注重拉长)

产业链条, 做大做强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加快发展配套产业, 壮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如, 茌平县以打造东方铝城为重点, 着力发展以信发铝电为龙头的铝产业集群, 与铝相关的企业发展到70多家, 全县65%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税收来自铝产业; 诸城市培育了销售收入过千亿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四个过百亿的食品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形成了主导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区域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

(四) 大企业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壮大骨干企业, 以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推动了县域经济规模扩张。如, 邹平县魏桥创业集团一个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近7成; 海阳核电建设2009年为地方提供税收7560万元; 寿光晨鸣、高唐时风、莱阳龙大、诸城福田汽车、龙口南山集团等一大批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成为建设经济强县的主导力量。

(五) 资源开发型

山东省坚持依托优势资源, 进行综合开发, 促进资源和原材料产品多次转换、加工、增值, 使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如, 巨野县立足煤炭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煤电化工和优质浮化玻璃, 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多。邹城市着力推进煤电开发, 形成了以煤化工、触煤合金、特种玻璃、新型建材为重点的煤电化产业集群, 全市煤电行业利税占工业利税的7成多, 税收占地方入库税收的一半以上。

(六) 大城市依托型

坚持依托中心城市, 主动对接融入, 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配套经济, 走大城市辐射带动发展的路子。如, 胶南市抢抓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滨海交通公路通车的重大机遇, 沿桥隧、滨海公路辐射, 形成了家电电子、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三大产业群, 其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章丘市积极承接济南的产业转移, 落户开发区的重汽汽车产业园年实现产值

占章丘工业园产值的三分之一。

三、山东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 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是江苏和浙江,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 强县大而强; 浙江县域经济富裕程度高、差别小; 而山东/强县不强0、/居民不富0、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山东省平均每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为江苏的70%、50%左右; 全国百强县前10位中, 江苏占了7席, 而山东省最强的龙口市仅列第11位。

(二) 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出, 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用地指标紧张, 从宏观看, 是由国家严格土地审批、减少项目用地指标、对开发区进行审查核减等措施造成。受国家宏观土地保护政策的限制, 目前平均每个县市只分配给200~300亩的土地指标, 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 计划指标下达晚, 加上建设用地按项目审批手续繁杂, 运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 不利于建设用地的及时供给,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现行金融体制也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 县级银行普遍没有信贷权, 只能吸收存款, 不能发放贷款, 而向上级银行申请贷款审批程序又过于繁杂, 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 影响了使用效率。虽然为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惜贷慎贷现象,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 且越是需要资金扶持的欠发达县融资难度越大。

(三) 县域自主发展能力不够强

山东省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差, 大多数县属/吃饭财政0, 除了保工资、保民生的/刚性0支出外, 所剩财力寥寥无几, 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县域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同时, 县域很难留住高层次人才, 高素质劳动力也相对短缺, 这对县域的自主发展能力造成影响。对欠发达县而言, 财政支出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种补贴来维持,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乏力,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难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

[1]

有效支撑。正是由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招商引资难, 县域内资金外流现象突出, 导致其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四) 县域发展不平衡

山东省东部和西部、强县和弱县相比, 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且差距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2009年, 山东西部四市县域(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的31个县市) 的人均GDP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东部四市(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的24个县市) 的4315%、3719%。不仅强县与弱县之间差距大, 而且30个强县之间也有较大差距, 人均GDP 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分别是最低的318倍和417倍。

四、加快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一) 破解三大难题, 增强发展活力

11切实解决建设用地缺口大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土地保护越来越严格, 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 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与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0。从山东省县域情况看, 许多县市已十多年没有进行过村庄规划, 由于农民进城、子女上大学等因素, 农村出现了许多空闲宅基地, 不但浪费了大量土地, 也影响了村容整洁。目前, 如能将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民住房模式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有效化解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 也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21在产业集群内打造/企业联合体0, 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在于担保问题。借鉴山东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 建议由政府搭桥, 推动同一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加强协作, 本着互相帮助、利益共享的原则, 打造以产业协会为重点的/企业联合体0。/联合体0实行会员制, 政府为其提供部分/过桥0贷款周转金以吸引更多的同类型企业加入/联合体0。/联合体0的成员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拆借流动资金, 尤其当某一企业急需银行贷款时, 由/联合体0成员审议同意, 其他企业按其权益在/联合体0中所占比重提供同比例的信用担保, 改变过去一家企业为多家企业集体提供担

保模式, 有效分散风险。在此基础上, 要积极探索建立由/企业联合体0、中小企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组成的融资联盟, 形成多方交流合作机制、服务机制和诚信机制。

31加大对欠发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欠发达县由于财力捉襟见肘, 再加之县域内资金外流而导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山东省目前对欠发达县虽有一些扶持政策, 但扶持力度远远不够。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县的扶持力度, 关键要解决扶持资金的来源问题。因此, 应借鉴国家筹集各地区资金集中支持西部地区的做法, 建议实施/强弱统筹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按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县域经济统筹发展基金0, 该基金主要用于提升欠发达县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1推进强县扩权改革。一是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减放并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提高效能的原则, 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 进一步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二是加快/省直管县0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规范试点县财政体制, 加大省级扶持力度, 减少运转层次, 提升管理效率。

21建立县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加快弱县与强县产业的有效对接, 促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政策, 建议借鉴江苏的做法, 每年安排部分资金, 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 支持中西部省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支持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 投资兴办项目。构建产业对接的协调组织机制, 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县域间的协调与沟通。

31整合对农业的各项补贴项目。目前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名目繁多, 也比较零碎, 且政策刚性很强, 基层实际执行的工作量很大。建议整合各项扶持资金, 多搞一些能够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开发性项目。

(三)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11加强分类指导, 实施差异化考核。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为推动措施, 结合各地区位特点, 梳理思路、明确方向,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东部县市区, 要充分利用蓝色经济与高端产业这两个/加速器0, 唱响/蓝色主旋律0, 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 推进制造业由加工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促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中部县市区, 要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 主动接受辐射带动,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加快县域经济崛起。西部县市区, 要把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优势与西部的资源、成本优势结合起来, 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 培育经济发展的自主增长机制, 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科学分类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施差别化考核。

21实施新一轮/双30工程0。建议重新调整30强县和30个弱县名单, 实行动态管理, 加大对调整后的30弱县的扶持力度, 制定实施强县对欠发达县新一轮对口帮扶政策, 使帮扶政策长期化、制度化。

31明确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启动新一轮小城镇规划修编, 明确各个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全省评选100个经济强镇, 对其所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由省市县加大支持力度, 促其快速发展。同时, 在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角度制定新农村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徐清照1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1中国集体经济12009, (4) 1

第5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当前,县域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有的县经过不断的发展构建了其他区域不具备的独特发展模式。目前,已有相关学者对各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但因为研究视角的不一,最后所得出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内容上经常有重复情况,认识方面未达到统一。本文以下主要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梳理。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

每一区域中的地理与自然条件都各异,经常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各区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因此,各区域的主导产业就会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有的属于农业主导型,有的属于工业主导型,还有的属于第三产业主导型等。魏秀芬、于战平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中明确强调了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他们一致认为若所制定的发展措施是科学合理且可行的,那么,农业就会变为县域经济中的核心增长点。赵伟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中明确的强调了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何黎明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中明确的强调了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上而进行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等。上述所述均属于农业主导型范畴。

工业主导型主要指的是部分县实施了工业强县战略,将工业作为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部分。肖军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与途径》中明确强调县域经济应适当的引入外资,大力构建开发区、工业园区,以营造一个氛围良好的投资环境来达到工业聚集目标,并且,对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深入调整与改革,从而推动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姜保雨在《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明确强调应树立起工业主导观念,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朝着工业化方向快速迈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以此改变县域经济以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二)空间地域的发展模式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中,从空间地域视角的角度上看,具体可分为产业空间布局型、地域文化型等。其中,产业空间布局型中又涵盖了城镇化模式、园区化模式以及集群化模式。王一鸣在《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中明确强调城镇化十分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城镇化进程与县域经济的发展间息息相关。刘炜在《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中也指出城镇化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园区化模式认为工业园区现已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最具代表的成功形式,有部分县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园区的构建十分的重视,积极的引入外资加快园区经济快速发展。贺耀敏在《集群式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中明确强调了集群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思路,并且,还指出了江阴市、绍兴市、晋江市都是集群化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效果的区域。

当前,以地域文化命名的模式特别多,以下具体讲述的是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苏南模式等。赵晓在《苏州模式与温州模式的“中国经验”》中明确指出了苏州模式主要是依赖于集体力量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县域经济形式,在强势政府与有效政府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兑换资金,扩大空间促进发展。比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都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基础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具体表现在农民靠着自己的不断努力发展乡镇企业,集体经济是乡镇企业中最显著的一大特色。温州模式主要是紧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而形成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李晓钟在《“温州模式”及其启示》中明确指出了温州模式的形成原因:温州这座城市中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温州的自然资源紧缺,人员数量多但土地面积少;宽松的制度给温州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等。珠江模式主要是以中外合资、国内集资经营为核心,全面调动海外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出口加工,加快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均应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一个省区要想参与到国际国内的竞争中来,就必须对区域内的经济进行一番整合,不断增强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与素质。唯有各省区内的经济达到了一体化目标,方可从整体上促进区域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所以,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实现彼此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如果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无法在短时间里解决,那么,应将区域经济发展放到鼓励各区域间强化经济联系上,从而为各区域间的经济依赖性的不断提升提供有利的软硬条件。

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多样的,各县域都有着属于自己特色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所以,各县域应结合自身的自然历史地理条件,全面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延伸发展渠道,加快本地经济有效持续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经常会发生变化,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前的具有显著成效的发展模式会在今后发展中被摒弃,所以,我们应加强探索、改进与完善,以将其的优势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全面发挥。另外,在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败与否进行评价时,应出于是否有利本地生产力发展为最终目标上考虑,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特征,科学选择多种模式,综合运用其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

[2]杨丽丽.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化研究[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

第6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信息化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重要途径,在沈阳市明确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宏伟战略的背景下,对县域经济化进行经济分析,研究信息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县域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建设对策,能够对沈阳县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现实依据。

一、信息化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研究

(一)信息化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管理生产要素、提高科研能力、进行外部协作、发展电子商务、为客户提供全面而快速的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中,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环境的污染,通过建设信息系统、信息网络,进行技术改造、流程重组、资源整合等,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使产品的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都达到发达国家所规定的环保要求,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出新产品,能够解决目前我国许多产品质量与产量不匹配,国内市场相对过剩,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二)信息化提升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农业信息化对县域工业化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为农业信息化对农村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具有调整和升级的作用;农业信息产业化将为农村工业化拓展发展空间;对乡镇企业发展具有管理创新的作用;提高劳动力素质带动农村工业化。同时,一旦加速实现工业化又为提高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急需信息化的支持与扶助,随着市场制度的日趋完善,信息的战略中枢地位日显重要,农业信息化必将引导农业产业不断走向高级化、现代化。

(三)信息化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由于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总是伴随着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和环境问题的产生。如果我们的县域社会经济活动超出了县域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我们将面临的不仅是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甚至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

二、沈阳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沈阳县域经济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在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一些地区积极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和县域特色经济网站,为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和特色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沈阳县域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势头总体看来是稳步推进,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绝大部分县域经济信息化依然薄弱,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县域信息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别,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县域经济水平的需要。

(二)县域经济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基础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农业大县,取消农业税后财政对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应用和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信息资源实用性和时效性不足并缺乏协调整合,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

(三)信息化人才缺乏和县域居民信息化素质偏低。当前,县域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结构不够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大多数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呈现出一定封闭性,情报嗅觉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

三、沈阳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强化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意识。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手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同时,广泛宣传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信息化论坛、信息技术讲座和展览等大型活动,培训信息化基本知识,宣传信息化应用的成功典型和取得的成效,提高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增强信息化意识,自觉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二)加强县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主要指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广播电视网、公共电话网、计算机网。信息基础网络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的基础。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中要主要调动和发挥网络运营商的积极性,避免重复建设。各县域要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对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进行规划。

(三)构建合理的政府组织保障体系。推进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应该明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组织推进、统一标准、政策导向的作用。在信息化程度提升的进程中,政府的责任重大,这一点不容置疑。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投资很大,如果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无法满足资金的需求,必须引入市场运作的机制。要鼓励私营企业投资信息化,加速区域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同时,实施会员制是实现可持续运营目标的有效方式。

(四)提高县域经济信息化水平。建设县域信息化多媒体培训中心,加强对县域各级各部门相关人员的多种形式培训,建设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对各级各部门进行全员培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企业管理者、劳动骨干及全体劳动者,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引进各类人才以多种形式为县域经济信息化服务,聘请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参与县域经济信息化决策和规划。

(五)建立特色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特色产业是指具有鲜明地方特征、分工明确、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特色产业的特点:一是区域性,特色产业总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其孕育的土壤是区域比较优势,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二是开发性,特色产业是开放市场体系产业分工的产物;三是相对性,特色产业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对的,其特色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四是传统性,特色产业一般是地方的传统产业在市场环境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特色产业服务系统也应体现特色产业的特点,针对本地的实际需求,建设满足特色产业发展的服务系统。

(六)逐步推进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根据不同县域的发展环境和特色产业,重点抓好一批县域经济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实现县域信息化,促进全市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重点抓好示范性县域特色经济网站建设,通过互联网拓宽优质特色产业和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地方特色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各级信息产业与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模式,根据不同县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广。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文平.关于唐山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EB/OL].河北经济信息网,2007.4.30.

第7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莱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近年来,莱州市积极抢抓“蓝黄”叠加战略和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机遇,按照“突出优势,分类指导,产业引领,特色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培育打造了一批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大镇、经济强镇、商贸重镇和风情小镇,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发展县域经济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莱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6年,莱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6.8亿元,同比增长8%,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3.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8%,城镇化率达到5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

2.产业结构逐步向中高端迈进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3:50.9:39.8,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71.2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390.2亿元、同比增长8.6%,第三产业305.4亿元、同比增长8.2%,服务业占比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3.重点镇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沙河镇列为全省扩权强镇试点镇,沙河镇、朱桥镇成功争取进入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2016年中心镇与重点镇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超过5000万元,财政收入过亿元镇街达到8个,占全部镇街的47.1%,镇域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4%。

二、莱州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莱州市与其它地区一样,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尽管全市经济总体保持稳中有进,但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同时,新常态下莱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不断凸显。

1.空间利用集约度较低

产业空间布局相对分散,几乎各个镇街都在谋划发展工业,规划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工业园区,不仅造成各镇街经济重复布局和过度竞争,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同时,由于镇域间分工协作水平较低,制约了集聚效应的发挥。

2.工业企业“山多峰少”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莱州的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石材等产业虽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但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不够紧密,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尚未形成上下游密切配套的产业集群,制约质量效益的提高。

3.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的拓展

莱州虽地处蓝黄两区结合部,拥有黄三角龙头港,但疏港通道(特别是铁路)无法有效支撑日益增长的港口吞吐能力,制约了沿海镇街临港产业的规模扩大和区域的融合互动。同时,由于莱州缺乏高铁、机场等交通设施,对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形成了制约。

4.环保和安全生产等刚性指标对资源转型产业的约束不断增。夏邱镇、柞村镇、土山镇和金城镇的黄金、建材、盐及盐化工等资源依托型产业,具有能耗高、排放大的特点,资源环境约束对莱州产业发展的制约不断加大,这些镇街经济发展面临着既要逐步降低对高消耗、高排放产业的依赖,又要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双重挑战。

三、加快莱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推进机制

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将全市17个镇街划分为园区提升发展、服务业提质增效、城乡统筹发展、资源转型升级、示范镇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6个类型,加大市级财政对镇街的转移支付力度,每年至少安排资金10亿元以上,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推动镇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2.创优发展环境

在用地指标、园区配套、城镇建设、社会管理、政府投资等方面,向镇街一线倾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审批服务,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集中运行。将县域经济发展纳入全市考核盘子,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6项指标进行考核,调动镇街工作的积极性,凝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合力。

3.抓牢招商引资

加大专题招商、定向招商力度,结合全国民营企业家莱州行、香港企业家莱州行等招商活动,促成一批项目落户镇街。建立项目跟踪推进机制,实施“三・二”工程,落实“一名市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包保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每年春季组织项目集中开复工活动,对引进的重点项目“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使招商引资成效及早转化为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

4.突破滨海起步区建设

注重统筹规划、连片开发,集中打造临港产业、滨海旅游、高端制造、海洋文化、循环经济五大产业组团,促进滨海区域协同发展。加快起步区基础设施配套,按照“市级统筹、全市招商,属地管理、实体运行”的思路,把起步区作为各镇街招商引资的“飞地”,鼓励项目向起步区集中,将起步区打造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贾学锋.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袁达.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看法[J].宏砚经济管理,2005(1).

第8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县域房地产 发展阶段 发展特征 未来走势

一、引言

尉氏县位于河南省中东部,隶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总面积1298.7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总人口91万。 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农业产业化链条日益完善,工业经济形成体系,服务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是全省极具代表性的县城。

二、尉氏县房地产发展阶段性分析

2007年之前,尉氏县还没有所谓的房地产开发,大多数居民的住房是个人筹资购地,自建自居的独门小院。但同时,一些开发商已经开始购置土地为开发楼盘做准备。自2007年开始,尉氏县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开发,“世纪第一城”这一最早开发的楼盘,占地面积超过230亩,其开发标志着尉氏现房地产业的启动。2008-2009年期间该县房地产开发项目逐渐增多,帝景名都、天泰欧洲豪园等10多个大型房地产项目陆续投资开工,呈规模化发展态势。2010年至今尉氏县房地产全线活跃,发展势头迅猛。1-7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910万元,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22691万元。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05519平方米。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2473平方米。总之,尉氏县房地产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还处于成长期。

三、尉氏县房地产发展特征分析

(1)从供给来看。随着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以及村村合并的推进,土地供应量持续增加;而外地中小开发商的逐年增多,带来了楼市的巨额投资,也增大了楼盘的市场投放量。并且外地房企比本地房企超前的开发理念、开发模式缩小了尉氏县房地产市场与城市的差距,带来了新的房地产研发产品,也使县城居民有了更多选择。(2)从需求来看。85%的尉氏县居民多为首次购房,属自购自用,同时一些收入较高的居民向房地产大胆投资,目前县城的房屋空置率已达25%,另一方面,周边的郑州市和开封市市民在县城房投资的人数也在增多。随着县城开放力度的加大,人民生活观念的转变,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住房升级换代的要求,多数居民独门独户居住的习惯得到改变,开始倾向于购买小区式花园楼盘,并且开始追求复式套房。(3)在供给与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商品房销售价格节节攀高。总体来看,尉氏县房价从06年以来呈稳步上升趋势,目前均价已突破2500元/平方米。分类别来看,普通商品楼,独门小院以及高档楼盘均价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高档楼盘均价最高,增幅最快,独门小院次之,而普通商品楼价格较低,增幅比较缓慢。

四、尉氏县房地产未来走势预测分析

总的来看,尉氏县房地产在未来五至十年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房价仍有上升空间,但涨幅不会太大。具体来说,以下几方面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尉氏县房地产开发有较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依托。首先,作为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尤其是畜牧业形成了生猪饲养、肉牛育肥、蛋鸭饲养三大特色产业,不仅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而且配套服务齐全。其次,工业实力稳步增强,随着棉纺、金属材料、化工、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力度的不断加大及产业链条的不断延长,骨干企业主导作用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多次被评为“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必将给未来尉氏县房地产的发展提供较强的购买力。(2)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刺激对住房的需求。随着尉氏县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进程务工,并选择在县城扎根,同时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是县城商品房购买的主力之一。加之在今后十到二十年过程当中,当河南迎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时候,尉氏县房地产也必将进入到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此外,由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民工回流,10年内对县域住房需求的增长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3)投机投资需求日渐彰显。对广大消费者来说,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再考虑到目前通货膨胀等因素,一些有长远投资眼光之士开始着手投资地方房地产事业。但由于大多数人买房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居住,只有少数有实力、有眼光的消费者开始出现投资意向,对这种投资意识的培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会促进今后尉氏县房地产的发展。另外,由于尉氏县周边的郑州市、开封市及许昌市等城市的房产投资价值的不确定性增加,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购买县级房地产进行投资,这也会推动县域地产的发展和房价的上升。(4)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县城而言更多的是积极影响。目前来看,楼市调控政策多是针对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对县域的波及几乎为零。究其原因,是由于县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房价总体不高,加之县域有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如地价低,开发总量小,房价上升的空间较大,房地产开发的风险较低。这些都为县域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尉氏县作为县级城市,同样具备这些优势,而且尉氏县周边的郑州市、开封市和许昌市等城市的住房供给矛盾日渐突出,而尉氏县正处于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处,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种矛盾。

综上,今后尉氏县的房价还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但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县城房价涨幅不会太大。

参考文献

[1]黄志祥,戴忠杰,梅丽.准确把握形势积极稳妥支持县域房地产业发展──关于贵州县域房地产业务的调研报告.贵州农村金融,2010-6 ,总第271期.

[2]县域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第9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 南阳 经济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47-01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扩充经济总量,狠抓财源建设,积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壮大。2013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387.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3.6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48.59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694.99亿元,增长9.0%。人均生产总值23348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6%。2013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9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65亿元,增长19.0%。

一、南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南阳市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其他市区相比,我市还存在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转方式、调结构方面面临问题较多,难度较大。

1.经济发展不平衡。GDP最高的邓州市218.2亿元,相当于最低的社旗县2.7倍;人均GDP最高的西峡县30585元,最低的方城县10223元,高低相差两千多元。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西峡县1273元,最低的社旗县229元,高低相差1044元;工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是反映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13年邓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43亿元,是社旗县的3.8倍。

2.素质性问题比较突出。科研投入偏低,2013年全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将近两万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不到全省的2%,难以形成有效的科技支撑。从科研机构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少,目前南阳只有一家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没有一家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品牌效应看,目前南阳中国名牌仅4个,国家级名牌仅8个。由于种种原因,引进高技术人员困难较多。

3.经济产业结构比较落后。2013年,三次产业结为17.9:52.7:29.3,二、三产业比重较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3.2个、1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4.3个、6个百分点,有7个县市产业结构还停留在“二一三”的较低层次。

4.资源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单位资源产出效率低,经济增长受到资源攻击的制约,经济发展能耗水平高,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2013年伴随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也增长很快。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407.8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0.0%。其中工业电力增长25.28%,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此外,经济社会就业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水平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人均经济水平较低等矛盾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得到尽快改善。加之其他一些不可预料因素都为南阳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促进南阳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正确看待全市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及所面临的问题,增强加快南阳经济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特别要认真剖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传统农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落后、科技含量低、农民增收缓慢、工业化水平低、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城镇化水平低、外向度不高等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切实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

2.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是实体经济中的基础性结构,它对应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提高效能,增加初次分配中的各种收入。否则,会减少初次分配中的各种收入。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努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要选择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选择那些有广阔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系数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拓展。

3.推进节能减排,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低碳环保、区域经济平衡等方面的关系,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施。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转变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生态效益型发展之路,把南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生态宜居城市。

4.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进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制约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既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又要节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经济从原来的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强自主创新,从经济、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入手,形成良性互动的全貌创新格局。

相关热门标签